大鼠变应性鼻炎

2024-10-18

大鼠变应性鼻炎(共7篇)

大鼠变应性鼻炎 篇1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患病率直线上升, 全球患者超过5亿, 围绕其预防、诊疗所开展的科学研究成为热点[1]。AR是一种发生在鼻粘膜的I型变态反应疾病, 其诊断要点为发作时典型的临床症状、Ig E抗体阳性和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此次, 我们设计并建立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AR大鼠模型, 通过行为学再现了AR发作时的典型临床症状[3], 使用PCA试验说明了Ig E抗体阳性[4], 通过鼻粘膜病理切片HE染色展示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试剂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6~8周龄Wistar大鼠 (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共27只, 雌雄各半, 体重180~220g, SPF级。在清洁空调动物房饲养, 避免常见过敏原存在, 早晚12h间断照明。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12只。第1组为模型组;第2组为对照组。另有3只空白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reaction, PCA) 。

1.1.2 药品与试剂

卵白蛋白 (ovalbumin, OVA, 美国Sigma公司, V级) 。氢氧化铝佐剂制备:Al Cl3+3Na OH=Al (OH) 3↓+3Na Cl。反应产物经过反复混匀、抽吸和洗涤后得到新鲜配制的胶态氢氧化铝[6]。

1.2 造模方法

1.2.1 基础致敏

模型组:0.3mg OVA+1ml Al (OH) 3佐剂, 腹腔注射, 隔日1次, 共7次。对照组:1m L生理盐水+1m LAl (OH) 3佐剂, 腹腔注射, 隔日1次, 共7次。

1.2.2 鼻内激发

基础致敏阶段末次腹腔注射结束后隔日开始鼻内激发阶段。模型组:每日每侧鼻腔滴入2%OVA生理盐水20ul, 连续10d。对照组:每日每侧鼻腔滴入生理盐水20ul, 连续10d。

1.3 模型评价项目

1.3.1 行为学观察

激发后即刻至30min内, 用数码摄像对大鼠行为进行记录, 观察动物挠鼻、喷嚏、流涕症状。评分标准见表1[3,7]。

1.3.2 PCA反应

血清制备:基础致敏完成后, 自模型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各取3只大鼠, 脱毛开胸心脏采血约5m L。血液样本于4℃保存2~4h, 随后离心 (3000rpm, 4℃) 以获得血清。

另取空白大鼠3只, 麻醉后脱毛, 背部皮下分4个区域, 每个区域1个注射点, 每点间隔大于2cm。将所制备的各组血清原液, 分别皮内注射于相应空白大鼠背部皮肤, 0.1m L/点。7h后尾静脉注射含有相同致敏剂量的抗原和伊文思蓝 (Evans Blue, 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等量混合液, 共1m L。30min后处死大鼠, 剥离背部皮肤, 测量蓝斑直径, 直径大于5mm者判断为阳性[8]。

1.3.3 组织病理学评价

鼻标本提取:末次激发1h后, 各组大鼠以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后取鼻中隔粘膜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 石蜡包埋, 制成4um厚切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入水后做HE染色, 用以观察鼻粘膜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组织病理学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件比较, 采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为学评分

每次鼻内激发后, 模型组动物均出现频繁挠鼻、喷嚏及流水样涕, 每只的叠加量化评分都大于5分, 平均评分为 (7.6±0.7) 。对照组大鼠激发后, 偶有挠鼻, 无其他上述症状, 叠加量化评分为 (1.9±1.3) 。两组的行为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PCA反应

模型组PCA反应 (+) , 对照组PCA反应 (-)

2.3 HE染色

模型组中除去PCA试验已用去的3只大鼠, 剩余9只中有3只可见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杯状细胞增多, 部分粘膜上皮脱落 (如图1所示) 。对照组鼻粘膜均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杯状细胞增多, 粘膜上皮排列整齐。

图1鼻粘膜HE染色 (40×) 模型组鼻粘膜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杯状细胞增多, 部分粘膜上皮脱落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复制、评价AR动物模型尚无统一标准[9]。Wistar大鼠是常见的模型动物, 通常以OVA作为变应原致敏, 所建的AR模型常以行为学评分作为评价标准, 不够客观[10,11]。因此尝试建立了此模型, 并用人类的AR诊断标准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

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 E介导的鼻粘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其确诊需要检测针对变应原 (与病人病史有关的) 的Ig E反应或检测血清中的Ig E, 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皮肤针刺试验 (skinpricktest, SPT) [12]。本试验采用PCA反应作为检测Ig E的手段, 其原理与SPT相同, 都是利用抗原与注射部位的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起反应, 导致组胺释放而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因此可准确的判断出I型变态反应的标志Ig E的产生。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是人类AR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13,14]常使用无创的鼻分泌物涂片为手段,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作为诊断标准。由于大鼠鼻腔容积小, 提取鼻分泌物较困难, 因此我们选用经典的病理学诊断方法———鼻粘膜病理切片HE染色, 来评价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经过与对照组比较, 清晰的观察到模型组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从而作出AR的诊断, 这也是临床上最为可靠、常用的诊断方法。

参阅以往关于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文献, 此次研究以人类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为依据, 在Wistar大鼠上再现了变应性鼻炎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指标--Ig E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且所选用的评价手段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及特异性好, 但成模率仍有待提高。

大鼠变应性鼻炎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 体重为200~240 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2000量认 (辽) 字 (S2011) 号。

1.2 分组方法

按照成组实验设计方法, 将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9组, 每组10只。分别为: (1) 正常对照组; (2) 模型组; (3) 益气组 (黄芪6 g、白术9 g、防风6 g) ; (4) 温阳组 (麻黄9 g、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9 g) ; (5) 化饮组 (干姜9 g、细辛5 g、五味子9 g、半夏9 g) ; (6) 益气温阳组 (黄芪6 g、白术9 g、防风6 g、麻黄9 g、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9 g) ; (7) 益气化饮组 (黄芪6 g、白术9 g、防风6 g、干姜9 g、细辛5 g、五味子9 g、半夏9 g) ; (8) 温阳化饮组 (麻黄9 g、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9 g、干姜9 g、细辛5 g、五味子9 g、半夏9 g) ; (9) 加味小青龙汤组 (麻黄9 g、桂枝9 g、白芍9 g、炙甘草9 g、干姜9 g、细辛5 g、五味子9 g、半夏9 g、黄芪6 g、白术9 g、防风6 g) 。

1.3 试验用药

实验用中药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经辽宁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鉴定均为正品。生药剂量根据《伤寒论》小青龙汤原方剂量比例进行配比。各治疗组药物煎煮后浓缩成含生药量1 g/ml的浓缩液。

1.4 试剂与仪器

(1) 试剂:卵白蛋白:上海化学试剂厂 (20090508) 。吸附白百破疫苗由辽宁中医药大学疾病预防中心提供, 规格5.0 ml/支, 批号:201001009-2。氢氧化铝:沈阳市试剂三厂 (批号:20080912) 。 (2) 主要仪器:切片机型号为AO-820 (美国制造) ;荧光显微镜型号为OLYMPUS (日本制造) ;照相机型号为OLYMPUS C-35AD-2 (日本制造) 。

1.5 造模方法[2]

乙醚麻醉大鼠, 在大鼠左右前肢、后肢跖部分别注射0.1 ml、0.2 ml的抗原佐剂混悬液致敏。初次致敏5天后强化致敏, 将0.5 mg卵自蛋白溶解于1 ml生理盐水注入大鼠背部。初次致敏第7天开始用卵白蛋白滴鼻, 1次/天, 10 μl/次。连续滴鼻7天。之后隔日给予卵白蛋白1 g/L滴鼻, 以维持对鼻黏膜的刺激。连续灌胃给药4周, 每隔7天观察一次鼻部滴蛋白液30分钟内搔鼻次数和喷嚏次数。

1.6 症状分级标准

采取记分法记录鼻分泌物量、喷嚏次数及鼻痒程度。方法如下: (1) 鼻涕:流至前鼻孔1分;超过前鼻孔2分;涕流满面3分。 (2) 喷嚏:4个以内1分;5~10个2分;10个以上3分。 (3) 鼻痒:轻度抓鼻1分;频繁抓鼻2分;抓鼻不止3分。自鼻腔激发开始观察30分钟, 采用叠加法记分, 总分超过5分为动物造模成功[3]。

1.7 给药方法

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4]人与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方法, 人与大鼠药物每公斤体重剂量之比约为1∶6, 因此各组药物灌胃剂量如下: (1) 正常对照组:按照每100 g大鼠体重予以1 ml生理盐水灌胃; (2) 模型组:同正常对照组; (3) 益气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2.1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2.1 g生药) 灌胃; (4) 温阳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3.6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3.6 g生药) 灌胃; (5) 化饮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3.2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3.2 g生药) 灌胃; (6) 益气温阳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5.7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5.7 g生药) 灌胃; (7) 益气化饮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5.3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5.3 g生药) 灌胃; (8) 温阳化饮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6.8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6.8 g生药) 灌胃; (9) 加味小青龙汤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9.0 ml所试药物煎剂 (相当于9.0 g生药) 灌胃。各组每天一次灌胃给药。

1.8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7年在海口修订AR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5], 治疗后症状累计积分减少2或3分为显效, 减少1分为有效, 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9 取样及检测方法

将大鼠用25%乌拉坦腹腔麻醉, 仰卧位固定。剪开颈部皮肤, 钝性分离, 暴露颈动脉,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颈动脉血3 ml, 立即注入抗凝管中, 静置2小时后3000转/分离心15分钟, 分取血浆, -20℃保存并送检。IL-4、TNF-α含量检测采用ELISA法,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10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经SPSS 13.0软件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各组间比较用q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给药前后症状积分情况

造模后, 造模各组大鼠症状累计积分平均达到5分以上, 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造模成功。经过药物治疗, 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症状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 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加味小青龙汤组明显降低, 与益气组、温阳组、化饮组、益气化饮组、益气温阳组、温阳化饮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5, 与模型组相比较bP<0.05, 加味小青龙汤组与各治疗组相比较cP<0.05

2.2 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鼻黏膜组织光镜检查:正常对照组鼻黏膜上皮完整, 无炎症反应 (见图1) ;模型组可见鼻黏膜水肿、充血, 上皮不完整, 重度炎细胞浸润, 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 黏膜上皮坏死 (见图2) ;益气组、温阳组、化饮组鼻黏膜有充血, 中度炎细胞浸润 (见图3、4、5) ;益气温阳组、益气化饮组鼻黏膜有充血, 少量炎细胞浸润 (见图6、7) ;温阳化饮组鼻黏膜上皮完整、黏膜少有充血, 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见图8) ;加味小青龙汤组鼻黏膜轻度充血, 炎细胞消失 (见附图9) , 尤以加味小青龙汤治疗组恢复最好。

2.3 AR大鼠血浆IL-4含量测定结果

模型组IL-4含量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各治疗组IL-4的含量降低, 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提示各给药组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IL-4含量的作用。化饮组、益气温阳组、益气化饮组、温阳化饮组与益气组、温阳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以加味小青龙汤治疗组效果最好, 与益气组、温阳组、化饮组、益气化饮组、益气温阳组、温阳化饮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结果见表2。

注:与模型组相比较aP<0.05, bP<0.01, 加味小青龙汤组与各治疗组相比较cP<0.05, 各治疗组与益气组、温阳组相比较dP<0.01

3 讨论

加味小青龙汤治疗AR临床效验显著, 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组方的。本方是以小青龙汤、玉屏风散合方, 具有益气温阳化饮之功用。而AR在发作期多数体现出其病机特点为阳气虚弱, 水饮内停[6], 故用作加味小青龙汤及其拆方的实验研究。

3.1 症状积分观察

AR属Ⅰ型变态反应反应, 以鼻局部的集中症状鼻痒、喷嚏、流涕为主要临床表现, 因此减轻局部症状是改善和调整Ⅰ型变态反应的客观依据, 构成了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主要内容[7]。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提示:在给药前, 各治疗组和模型组症状积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总积分超过5分, 表明模型制造成功。经过治疗后, 各治疗组喷嚏、搔鼻、流涕的积分值显著减少, 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总积分减少2~3分, 表明各治疗组均能改善AR大鼠的症状, 其中以加味小青龙汤治疗组效果最显著。

3.2 鼻黏膜病理形态的观察

根据对大鼠AR鼻黏膜形态学的观察, 模型组可见鼻黏膜水肿、充血, 上皮不完整, 重度炎细胞浸润, 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 黏膜上皮坏死 (见图2) , 与文献报道一致[8], 各治疗组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了鼻黏膜的病理形态, 其中尤以加味小青龙汤治疗组鼻黏膜病理形态恢复最好, 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抑制了炎症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 减少了肥大细胞脱颗粒, 进一步促进了鼻黏膜的修复, 这与症状积分改善程度相一致, 提示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与疗效相一致, 因此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研究可用于AR疗效评价。

3.3 对IL-4含量的影响

在变应性鼻炎中细胞因子能调节急性和慢性变应性炎症反应, 这些因子主要由CD+4T细胞分泌, 使患者分别出现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症状。其主要免疫病理特征是Thl和Th2免疫反应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黏膜Th2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 在组织中大量表达Th2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当接触变应原时, Th0细胞在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的IL-10的作用下向Th2细胞分化, Th2细胞分泌IL-4刺激B细胞合成IgE。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 肥大细胞产生炎性介质, 引发急性变应性反应, 同时, 肥大细胞也产生IL-4, 与Th2细胞分泌的IL-4共同参与迟发相反应的调节。IL-4为IgE的正性调节因子, 故致AR患者体内IgE合成过多。因此降低IL-4含量, 减少IgE合成能缓解AR的症状。

本研究通过检测AR大鼠血浆中IL-4含量反映Th2细胞亚群的状况, 并从此角度来探讨加味小青龙汤及其拆方对IL-4含量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 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调节IL-4含量的作用。其中, 化饮组、益气化饮组、温阳化饮组优于益气组、温阳组, 说明化饮在治疗AR中具有重要作用。益气温阳组优于益气组、温阳组, 揭示二者起协同作用。加味小青龙汤组疗效优于各治疗组, 说明温阳、益气、化饮在治疗AR中表现出协同增效的整体调节作用, 体现了加味小青龙汤配伍的高度科学内涵。当然, 单纯依据血浆IL-4含量这一指标, 也不可能对加味小青龙汤及其拆方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我们正在从免疫调节网络的角度开展相关研究, 有望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结果, 为加味小青龙汤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参考文献

[1]王树鹏, 郭晓东, 张丽艳, 等.小青龙汤加味对变应性鼻炎大鼠IL-5和TNF-α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4) :635-637.

[2]陈忠, 唐法娣.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建立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0 (6) :276-278.

[3]张志明, 孙树岩, 季文樾.真菌性抗原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建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5, 12 (5) :313-315.

[4]徐叔云, 卞如濂, 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78-179.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135.

[6]王树鹏, 刘书宇.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5) :575-576.

[7]顾瑞金, 顾之燕.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评定标准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1, 26 (3) :131-133.

大鼠变应性鼻炎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质量为200~240 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辽)2010-0001。动物的一般状态好,鼻周无分泌物、无抓挠鼻现象、无喷嚏,皮毛光滑,活动及饮食正常,饲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湿度适宜,室内通风及光线良好。饲料为标准动物饲料,由动物室提供。

1.2 药品与试剂

卵白蛋白:

上海化学试剂厂,批号:20130108;卵白蛋白:上海化学试剂厂,批号:20130108。

抗原佐剂混悬液的组成:

含卵白蛋白1 mg、氢氧化铝凝胶50 mL;核蛋白提取试剂盒(批号:BB-3166),购自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QP5抗体(批号:bs-1554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CREB抗体(批号:bs-5270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RP标记的二抗(批号:bs-0295G-HRP),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VDF膜,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蛋白marker,购自frements生产;Forskolin(批号:S1612),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H89 (批号:S1582),购自selleck生产。PDTC (批号:S1808),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NF-κB p65抗体(批号:bs-20160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β-actin抗体(批号:bs-0061 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istone H2A抗体(批号:bs-3781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CL发光试剂盒、SDS-Page凝胶试剂盒和总组蛋白提取试剂盒均购于碧云天生物。

1.3 分组和造模

将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即分成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Forskolin干预组、H89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按照刘建国等[4]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造,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以5%卵蛋白混悬液致敏,腹腔注射,1次/天,共7次;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5%卵蛋白混悬液,方法和步骤同实验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于第15天起,用5%卵蛋白混悬液100μL双侧滴鼻,每侧50μL,1次/天,共7次;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5%卵蛋白混悬液,方法和步骤同实验组。

症状分级标准:鼻痒计分,轻擦鼻几下(<5)计1分;抓挠鼻面不止,到处擦(5~10),计2分;抓挠鼻面不止,到处擦(>10)计3分;喷嚏计分,1~3个计1分,4~10个计2分,11个以上计3分;鼻涕计分,流到鼻前孔计1分,超过鼻前孔计2分,流涕满面计3分。记录时以叠加记总分,总分超过5分者为模型成功。观察时间为给药后30分钟。

1.4 给药

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人与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方法,人与大鼠药物每公斤体重剂量之比约为1:6,因此各组药物灌胃剂量如下:(1)正常对照组:按照每100 g大鼠体质量予以1 mL生理盐水灌胃;(2)模型组:同正常对照组;(3) Forskolin干预组:按按5 mg/(kg·d)腹腔注射;(4) H89干预组:按按5 mg/(kg·d)腹腔注射;(5) PDTC干预组:按50 mg/(kg·d)腹腔注射;(6)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按每1 kg大鼠体重予以8.4 mL所试药物煎剂(相当于8.4 g生药)灌胃。每天灌胃1次。

1.5 喷嚏、鼻抓痒计数

在处死前,给予5%卵蛋白混悬液100μL滴鼻,观察30分钟并计数。鼻涕计分:在处死前,给予5%卵蛋白混悬液100μL滴鼻,观察30分钟并计分。

1.6 取材

大鼠于最后1次灌胃后,腹腔注射1%苯巴比妥(40 mg/kg)麻醉,断头处死大鼠,同时取外周血,静置,3000 rpm,离心5分钟,取上清于冻存管中,-80℃存放备用。鼻背正中切开,迅速取出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呼吸区粘膜组织,黏膜组织迅速投入4%中性多聚甲醛溶液中(PH值约7.2)中,4℃固定过夜,双蒸水冲洗25分钟,存放于75%乙醇溶液,4℃保存。

1.7 检测指标

应有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 p65,NF-κB p65)表达、磷酸化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Ser133)表达、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表达,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抗体的稀释比例:AQP5多克隆抗体1:200、p-CREB (Ser1 33)单克隆抗体1:500、β-actin多克隆抗体1:1000、Histone H2A-1多克隆抗体1:300、β-actin多克隆抗体1:250。

1.8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故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比较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变应性鼻为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H89干预组鼻和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大鼠在治疗后抓痒次数、喷嚏次数以及鼻涕计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H89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5;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cP<0.05。

2.2 治疗后各组大鼠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量的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QP5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89干预组AQP5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0.01)。Forskin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治疗组AQP5相对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H89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

模型组NF-κB p65相对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H89干预组NF-κB p65表达量升高(P<0.05),Forskin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治疗组NF-κB p65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H89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REB(Ser133)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H89干预组p-CREB(Ser133)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Forskin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治疗组p-CREB (Ser133)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H89干预组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见表1、图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0.01;与模型组比较,bP<0.01;与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比较,cP<0.01。

注:A.正常对照组;B.模型组;C.Forskolin干预组;D.腳干预组;E.PDTC干预组;F•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

3 讨论

3.1 AQP5与变应性鼻炎

腺体过度分泌是AR最基本病理特征之一,临床表现多为鼻腔大量清水涕,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研究AR过度分泌性的机制和如何有效地控制腺体的过度分泌是当前AR研究的重点之一。AQP5可能参与气道液体分泌的过程,同时还是腺体上皮细胞腔膜面水转的限速屏障。在本实验中模型组AQP5的表达下调,说明AQP5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环节之一,水通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生理状态的作用十分重要[5]。有研究资料表明,水通道蛋白在体内液体转运和分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体内各系统水通道蛋白的深入研究,鼻腔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分布、调节及生理学意义也逐渐清晰,其中AQP5与气道内液体转运密切相关[6]。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组、NF-κB抑制剂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组均能使AQP5表达上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下调AQP5表达,说明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和cAMP-PKA信号通路有关。

3.2 NF-κB p65与变应性鼻炎

在本实验中,正常组NF-κB p65未能检测到,可能与其表达量很少有关。当AR大鼠经过卵蛋白基础致敏和局部鼻腔激发后,NF-κB被激活后大量表达,AQP5表达下调,NF-κB抑制剂PDTC干预AR大鼠抑制NF-κB通路后,致使AQP5表达上调,表明NF-κB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中心环节。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亦能减少NF-κB表达,而其又能使AQP5表达上调,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使AQP5表达上调,因激活后的NF-κB信号通路与cAMP-PKA-p-CREB竞争性结合转录辅助因子CBP,从而下调AQP5的表达。

3.3 p-CREB(Ser133)与变应性鼻炎

cAMP激活剂Forskolin能上调p-CREB(Ser133)表达,PKA抑制剂H89能下调p-CREB(Ser133)表达,表明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是变应性鼻炎发病重要环节之一。在NF-κB被激活后,p-CREB表达下调;PDTC干预AR大鼠抑制NF-κB通路后,p-CREB (Ser133)表达上调,这可能与NF-κB p65和转录辅助因子CBP相互作用有关。NF-κB和CREB都易受到CBP的调控[7],NF-κB只有在细胞核内与CBP结合才具有基因转录活性,但是CBP除了与NF-κB结合诱导基因转录以外,还能和p-CREB结合[8]。NF-κB与p-CREB (Ser133)竞争性结合CBP诱导特定靶基因转录,而细胞核内CBP表达量是相对有限的,NF-κB与p-CREB(Ser133)竞争性结合相对有限的CBP必然会导致依赖cAMP-PKA-CREB的基因转录下调[9]。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CBP的结合,上调p-CREB表达,从而使AQP5表达增加。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AR的作用机制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兴奋cAMP-PKA信号通路使AQP5表达上调,从而使AR的症状缓解,为以饮论治AR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基础。

摘要:目的 基于NF-κB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AR的作用机制及以饮论治AR的合理性。方法 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Forskolin干预组、H89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在治疗后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AO、P5、p-CREB表达下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AO,P5、p-CREB表达上调,而cAMP依赖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抑制剂H89能下调AQP5、p-CREB表达。模型组NF-κB p65表达上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NF-κB p65表达下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上调NF-κB p65表达。结论 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兴奋cAMP-PKA信号通路使AQP5表达上调有关,为以饮论治AR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小青龙汤,玉屏风散,NF-κB信号通路,cAMP-PKA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1]Weber RW.Allergic rhinitis[J].PrimCare,2008,35(1):1-10.

[2]Sakashita M,Hirota T,Harada M,et al.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sensitization to common aeroallergens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0,151(3):255-261.

[3]王树鹏,刘书宇.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575-576.

[4]刘建国,杨政,刘月辉.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造[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48(5):33-34,37.

[5]庞涛,郭洪源,梁亚.水通道蛋白5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的表达及意义[J].贵州医药,2007,(1):7-9.

[6]姜军合,范学政.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J].中国现代医学杂,2008,18(16):2356-2358,2361.

[7]Shenkar R,Yum HK,Arcaroli J,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CBP,NF-kappaB,and CREB in the lungs after hemorrhage and endotoxemia[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Lung Cellular&Molecular Physiology,2001,281(2):418426.

[8]Janknecht R,Hunter T.Transcription a growing coaetivator network[J].Nature,1996,383(6595):22-23.

大鼠变应性鼻炎 篇4

目前已有的AR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抗Ig E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4],长期的临床应用显示,效果并不理想[5]。近年来中医药在AR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本院采用自制鼻炎口罩治疗AR患者,并采用生活质量SF - 36 量表对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口服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 的AR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血清学数据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AR的诊断标准[6]。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伴眼痒、结膜充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见畏寒喜暖、舌淡苔薄,脉弱或沉;检查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1)鼻中隔偏曲者、鼻窦炎鼻息肉者,以及伴有哮喘、药物过敏者;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及肝脏疾病、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和感染、妊娠,以及无法合作者;3)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正在进行脱敏治疗及服用抗过敏中草药者。

1.3终止标准

1 ) 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2 ) 出现严重合并症; 3) 严重违反试验方案用药; 4) 失访或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

1.4一般资料

150 例AR患者随机分成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各50 例。其中观察组失访2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8 例; 男32 例,女16 例; 年龄15 ~ 65 岁,平均年龄( 35. 2 ± 7. 9) 岁; 病程( 5. 8 ± 3. 1) 年。对照组I中失访2例,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7 例,男27 例,女20 例,年龄17 ~ 62 岁,平均年龄( 36. 9 ± 7. 3) 岁; 病程( 6. 1 ± 3. 0) 年。对照组Ⅱ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9 例,其中男31 例,女18 例; 年龄16 ~ 64 岁,平均年龄( 34. 9 ±6. 9) ; 病程( 5. 9 ± 3. 2) 年。3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观察组: 佩戴自制鼻炎口罩,连用4 W为1个疗程。对照组I给予中药方剂[7],基本组方如下: 黄芪20g、淫羊藿10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苍耳子10 g、白术12g、赤芍12 g、防风10 g、乌梅10 g、五味子6 g、辛夷10 g、北柴胡10 g、桔梗10 g,每日1 剂加水煎服,连用4 W为1 个疗程。对照组Ⅱ: 给予地氯雷他定片10 mg,qd,po; 孟鲁司特钠片10 mg,qd,po,连用4 W为1 个疗程。用药期间以清淡饮食为主,治疗前后进行相关评价。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中相关标准。

2.3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IgE检测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于普通凝胶分离管内室温凝血60min后,离心机以3 500 r/min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置- 20 ℃ 冰箱冻存待测。使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CLIA) 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仪器为贝克曼自动监测仪。

2.3.2 IL-4检测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室温静置60 min后以转速为3 500 r / min离心5 min,将血清置- 20 ℃冰箱冻存待测。检测使用ELISA法,由上海川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仪器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3生活质量观察

2.3.3.1量表选择

采用浙江大学社会医学教研室李鲁教授汉化版的生活质量量表( SF - 36)[8],对3 组患者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心理健康( MH) 8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

2.3.3.2量表填写

在课题组成员的协助下,由受试者自评该量表的每个问题,于治疗前给予详尽的调查记录( 因病或文化程度等原因无法自评者,由课题组成员逐条询问记录) ; 用药4 周后,患者复查时再行调查记录。

2.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分析。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 < 0. 05 为差异性显著。

3 结果

3.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例(%)]

组间两两Ridit比较分析P=0.2934,P=0.3536,P=0.0987;3组间疗效比较的Ridit分析P=0.0549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IL-4水平的比较

见表2。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结果见表3。

(±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 讨论

AR是特应性体质者接触到变应原引发的 Ⅰ 型变态反应,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为发病的根本原因。AR患者的血清总Ig E以及特异性Ig E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由于Ig E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表面的Ig E受体结合,使这两种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9]。作为多反应性免疫调控因子的IL - 4,对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增殖、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能诱导B细胞产生Ig E。目前已知IL - 4 是Ig E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对启动B淋巴细胞合成Ig E起关键作用[10],故IL - 4 的降低可使Ig E合成减少。本文观察结果表明,3 组治疗后血清Ig E、IL - 4 水平明显降低,与本组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AR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王建波[11]、王向东等[12]、刘光辉等[13]、Bunnag等[14]对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时发现,AR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严重性远非传统客观评估指标包含的信息所能体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临床疗效判断指标如治愈率、生存率等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而QOL是一种能更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SF - 36 量表有8 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 ~ 10 个问题共36 题,前4 个维度代表生理健康方面,后4 个维度代表心理健康方面,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能更全面评价生活质量的优劣。3 组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口服中药组( 对照组I) 以补气固本为基础,可调整患者敏感体质,兼具祛风通窍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方中黄芪固表,防风散风走表,淫羊藿益肾温阳,白术燥湿健脾,五味子、乌梅敛肺固肾,赤芍散结消肿,苍耳子、辛夷宣窍通鼻,白芷、石菖蒲通利九窍,桔梗载药上行,以达病所[7],对AR患者治疗有效率达78. 72% 。口服西药组( 对照组Ⅱ)选择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抑制组胺从肥大细胞的释放,缓解AR的相关症状。高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D4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炎药物,对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白三烯与相应受体结合进而抑制其介导的局部炎性反应,对AR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83. 67% 。

自制鼻炎口罩源于本院经验方,选择芳香挥发性中药辛夷、细辛、白芷、川芎、薄荷等中药组方,经过超微粉碎,并按一定比例过筛混合; 称取一定量粉末装入特制小袋,用九宫格或十六格均匀固定,平时密封保存于铝箔袋内,在鼻炎发作时取出药袋,通过双面黏胶或子母扣固定于口罩内侧之夹层中间部位,佩戴后有效成分通过鼻窍吸收,有效改善AR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的目的。李峻川等[15]通过辛夷挥发油对小鼠 Ι 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发现辛夷具有明显的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作用靶点涉及致敏和发敏两个阶段,通过抗组胺作用和降低Ig E的水平发挥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 川芎、白芷、辛夷对多种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薄荷有止痛消肿清除分泌物作用;川芎可减少Ig E的含量,抑制其合成,从而减轻AR的发病程度; 明显下调IL - 4 水平,并调节Th2与Th1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免疫平衡系统向Th1偏移,从而控制AR的发生[15],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为81. 25% 。3 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自制鼻炎口罩能够减少Ig E的合成、下调IL - 4 水平,纠正失衡的Th1/ Th2细胞因子网络,从而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对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与口服中、西药相当。自制鼻炎口罩具有携带便捷,适合各类人群在各种公共场合即时使用; 结构简单巧妙,清洗、消毒快捷方便,口罩、药芯可随时拆卸、更换; 戴用舒适方便,透气性和滤尘性兼备等优点; 无论在疗效上、经济上、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鼻炎口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组(对照组I)、西药组(对照组Ⅱ),每组50例。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 W后均进行Ig E、IL-4检测,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Ig E、IL-4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1.25%、78.72%、8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鼻炎口罩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g E、IL-4水平,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 篇5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86例, 男49例, 女37例, 年龄 (35±10) 岁 (15~64) 岁。均有典型发病史及多种药物治疗史。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 (++~++++) 83例, 可疑 (+) 3例。鼻黏膜激发试验:3分40例, 2分31例, 1分15例 (记分标准参见文献[1])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1]确诊后,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 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16~63岁 (35±11岁) 。病程1~10年 (4.9±2.0年) 。嗜酸粒细胞检查:血中阳性43例 (直接计数法[2], >0.3×109/L为阳性) , 鼻分泌物阳性39例 (瑞姬染色法[2]) 。病情分级 (症状分级加体征分级) [1]:重度24例, 中度17例, 轻度5例。对照组40例, 男性23例, 女17例;年龄15~64岁 (34±11岁) 。病程1~10年 (5.2±2.1年) 。嗜酸粒细胞检查:血中阳性37例, 鼻分泌物阳性34例。病情分级:重度20例, 中度15例, 轻度5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46例, 口服西替利嗪10 mg, 1次/d。对照组40例, 口服马来那敏4 mg, 3次/d。2组均连续治疗4周, 期间停用一切其他药物, 追踪观察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0年乌鲁木齐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评定。①显效: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1级;③无效:病情分级超过2级, 或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3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年内复发10例 (22%) 。血嗜酸粒细胞阳性9例, 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5例。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20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1年内复发14例 (35%) 。血嗜酸粒细胞阳性17例, 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14例。2组疗效比较, 西替利嗪明显优于马来那敏 (经χ2检验, P<0.05) 。治疗组血和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率于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经χ2检验, P<0.05和<0.01) 。提示西替利嗪有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的作用。

治疗组在治疗前有5例伴支气管哮喘, 3例伴冷性荨麻疹, 用西替利嗪治疗4周后, 哮喘和荨麻疹停止发作, 症状消退。4例用药前有明显嗅觉减退, 用药后2例嗅觉有所恢复。

不良反应 应用西替利嗪治疗期间, 4例感轻度困倦, 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不需停药。另有轻度口干3例, 轻度头痛和失眠各1例, 均未停药, 3 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西替利嗪对血脑屏障的渗透力弱, 没有某些抗组胺药物所出现的嗜睡和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 其近期疗效显著[3]。本文中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总有效率为98%, 1年的复发率为22%, 说明有显著长期疗效。用药后, 患者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消退时间比马来那敏治疗提前1周左右。血和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检测表明, 西替利嗪有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 拮抗速发相中由组胺引起的变应性炎症细胞作用, 并减轻嗜酸粒细胞所致迟缓相变态反应, 且对荨麻疹和支气管哮喘亦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西替利嗪,变应性鼻炎,马来那敏,组胺H1受体阻滞剂,嗜酸细胞

参考文献

[1]顾之燕.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1;26 (3) :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5-8.

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鼻痒、鼻塞、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特点[1], 多数患者出现咽痒、眼痒、哮喘等症状。其发病与个体体质、过敏原及天气变化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 在三伏天采取冬病夏治, 选配中药制膏敷贴穴位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 26:134, 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 [2]。

1.2 排除标准

不遵医嘱治疗者;中途退出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 或皮肤有破损,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1.3 一般资料

将2012年在我院诊治的84例确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42例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42例。两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将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黄芩等按我院配方比例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混合备用, 入密封瓶中备用。穴位:膏肓、大椎、风门、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肾俞、关元。操作:三伏天时候穴位敷贴, 用时以姜汁调成糊状, 取一分硬币大小置于专用敷贴中央贴在上述穴位上。贴药时间可视患者情况而定。贴药后皮肤有微微发痒、灼痛感, 切勿即去, 一般敷贴2~6小时;如发痒、灼痛感不甚明显者则可敷贴较长时间, 但最长不超过8小时;如发痒、灼痛感非常明显者则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上中下伏前后3天每伏敷贴1次, 3次为1个疗程。上述穴位每次选取6~8个, 轮流选用, 穴位双侧敷贴。注意事项:敷贴部位若发生水泡, 嘱咐其不要弄破, 以免感染;如果水泡较大, 消毒后用注射器针头从最低处穿刺吸液, 再涂以红霉素软膏, 消炎止痛;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特别严重反应, 需及时请皮肤科会诊处理。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及鱼虾等, 不要住空调房, 敷贴药部位不要接触冷热水刺激。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经过我院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采用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法。

1.4.2 对照组

用H1受体拮抗剂口服氯雷他定片, 10mg/次, 1次/日, 口服。局部应用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喷鼻, 日3次, 连用10天停药。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α=0.05。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制定的疗效标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修订) [2]评定疗效。即: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2 疗效比较

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显效率73.8%, 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率47.6%, 总有效率83.3%。经统计学处理, 中药穴位敷贴组 (治疗组) 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显效率更明显。见表1。

注:Hc=8.22, 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口服H1受体拮抗剂, 局部应用H1受体拮抗剂、色酮, 口服减充血剂、鼻内减充血剂、白三烯拮抗剂, 全身及局部用糖皮质激素[3]。变应性鼻炎归属于中医的“鼻鼽”, 早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记载, “鼽者, 鼻出清涕也;嚏者, 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中医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与肺脾肾阳气亏虚, 体质和环境不同等关系密切, 故不易接受风寒和花粉等受侵, 或刺激性食物触发, 则导致鼻痒、喷嚏、清涕长流, 且反复发作。亦或因郁热内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所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肺气亏损, 风邪侵袭、脾气不足, 清阳不升、肾阳不足, 外邪侵袭、肺经伏热, 蕴结鼻窍。治疗上分别采用补肺固表, 疏风散邪、健脾益气、散邪化湿、温补肾阳, 固肾纳气、清宣肺气, 通利鼻窍之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三伏天即阳中之阳, 正好可以用热药防治寒病的良机, 因为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季节, 皮肤腠理疏松, 经脉气血运行流畅, 因而运用适当的温补类中药研成细末, 姜汁调敷于相关的穴位上, 通过透皮吸收。药物透皮吸收的机理是皮肤透入和经络传导, 与内治相比较, 外治利用其局部刺激、药物直接渗透、皮肤吸收、经络调节及脏腑输布等作用, 而取得温补肺肾、祛寒通窍的治疗效果, 并且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少发病次数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大椎属督脉, 为三阳督脉之会, 可提升诸经之阳气, 它是预防感冒鼻炎之要穴, 抗过敏可以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肺俞、风门有祛风宣肺通窍之功效;膏肓穴补益虚损, 调理肺气, 肾俞、脾俞、足三里补肾健脾, 益气升阳。共奏调和营卫, 调畅气机, 疏通经脉, 提升诸阳;“气海一穴暖全身”, 是补气之要穴、关元培补元气。敷贴药中, 白芥子温肺化痰, 利气散结;细辛散寒化痰, 祛风开窍;麻黄升发阳气, 宣肺平喘;黄芩苦寒佐制以上诸药大辛大热, 并可引以上诸药入肺经和泻肺热。故临床上采用温补类中药在三伏时候贴敷上述穴位, 共奏温经散寒、通鼻开窍、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经过我院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修订,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135.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及护理体会 篇7

1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

1.1 诊断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其症状和体征不难诊断, 但在诊断中应注意是否伴有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睡眠呼吸障碍、鼻出血等。

1.2 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儿童, 在接触到过敏源后, 即引起发病, 临床以缓解症状、抗过敏治疗为主, 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轻重选择用药方法, 最常见的给药途径是鼻内或口服。局部用药有丙酸倍氯米松 (伯克钠) 、丙酸氟替卡松 (辅舒良) 等, 口服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 (开瑞坦) 、西替利嗪糖浆等, 还可以给予鼻腔盐水滴剂帮助清理鼻腔。

2 护理

2.1 鼓励家长积极寻找致敏因素, 尽量避免, 应注意保持房间内清洁干燥, 室内避免辅设地毯, 避免饲养宠物, 花粉过敏的儿童, 在花开季节外出时可带口罩, 有条件的可选择移居, 凉空气过敏的儿童, 应避免对流风, 少开空调, 可在早上起床前鼻内用药, 约一刻钟再起床。适当给予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增加抗病能力。

2.2 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应用鼻喷雾剂, 鼻内给药时, 采取向外45°角喷药, 1喷/次, 可避免药物集中于鼻中隔引起穿孔。

2.3 变应性鼻炎儿童, 在治疗中一定要坚持连续用药, 避免中断, 无论是局部给药, 还是口服抗组胺药, 都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忌自作主张乱用药或多次应用。

2.4 合并症的护理 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儿, 禁止应用嘛呋液, 以免诱发哮喘;②合并鼻出血患儿, 给予鼻腔清洁护理, 然后用金霉素眼膏涂抹鼻黏膜2次/d, 3~5 d即可;③合并变应性结膜炎的患儿, 可给予色甘酸钠滴眼液4~6次/d。

上一篇:初三化学教学分析下一篇:加工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