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治

2024-05-16

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治(共9篇)

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治 篇1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以鼻腔、鼻窦发炎、流鼻涕、眼睑肿胀和打喷嚏为特征。其主要危害是淘汰率增加和产蛋鸡产蛋量减少。现将对该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原

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属于嗜血杆菌属的副鸡嗜血杆菌, 是一种酶系统不够完善, 需要血中的生长因子才能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为兼性厌氧菌。本菌分为A型、B型、C型3个血清型, 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是A型菌, 抵抗力弱, 在45~55 ℃嗜血杆菌培养物中2~10 min可死亡, 在病鸡排泄物中37 ℃可存活24 h。

2 流行病学

鸡是鸡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 各种年龄鸡均易感。该病发病率高, 传播快, 气候多变的秋冬季多发, 各种应急及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发展。

3 临床症状

病鸡鼻道和鼻窦充满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颜面肿胀, 结膜发炎为其典型特征。常伴随食欲减退、下痢等症状。病鸡打喷嚏, 体重减轻, 产蛋量减少, 若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则表现呼吸困难。慢性病鸡舍内常散发污浊的恶臭。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黏膜水肿, 表面有大量黏液。产蛋鸡卵泡变性、变形、充血出血, 输卵管发炎、萎缩。慢性病例, 特别是与大肠杆菌、支原体并发感染者, 可见眼结膜囊、鼻窦内有干酪样物质。

5 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做实验室检验作鉴别诊断。

5.1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鼻窦浆液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 经37 ℃温箱培养24~48 h, 可见圆形、边沿整齐、光滑、闪光的小菌落。挑取该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单个、成双或短链状革兰氏阴性杆细菌。

挑取该菌落接种血琼脂平板上, 同时用葡萄球菌作划线, 经24 h培养, 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一种卫星状菌落。

5.2 动物实验

取病鸡窦内分泌物, 接种5只健康易感鸡, 经24~48 h, 可见鼻炎症状。

6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mm

R:耐药;I:中等;S:敏感

副鸡嗜血杆菌通常对复方新诺明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复方敌菌净 (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 和复方太灭净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甲氧苄啶) 等磺胺类药物敏感;而对抗生素类药物具耐药性。

7 防治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结合笔者临床经验 , 建议对发病鸡群采取如下措施: (1) 复方新诺明30 mg/kg 体重, 拌料, 日服1次, 连用7天;同时加入0.3%小苏打拌料。 (2)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充分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饮水中加入速溶多维, 增强鸡群抗病力。 (3) 病死鸡作无害化处理;不要从外地购入未给检疫的替补公鸡或产蛋母鸡;做好消毒。

8 讨论

8.1 近年来, 笔者采用如上方法治愈百余户患病鸡群, 效果良好, 且省心、省钱、省力。

8.2 本病是一种细菌病, 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可引发该病, 很难从发病鸡群中彻底清除。平时要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 作好免疫的同时, 结合科学饲养,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卫生、消毒等综合防疫措施, 才能有效降低和杜绝该病的发生。当天气突变、预防接种及发生其它应激时, 应投服预防药物。对周转后空闲鸡舍必须严格彻底消毒, 清毒后闲置3周, 进鸡前再薰蒸消毒1次。

8.3 本病流行地区, 可注射鸡传染性鼻炎油苗进行预防。分别在6~8周产蛋前接种, 每只鸡免疫注射鸡传染性鼻炎油苗0.5~0.7 ml, 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治 篇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ns Laryngotracheitis简称:ILT)是由疱疹病毒A、亚群病毒感染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血样渗出物.该病一旦发生,对养鸡业危害较重,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某蛋鸡场饲养的.蛋鸡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出咯咯叫声等症状,经诊断为此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下面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 者:崔玉福 万月 吕丹形 卢晓寰 初琪洋 作者单位:崔玉福,万月,吕丹形,初琪洋(辽宁省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8300)

卢晓寰(辽宁省东港市畜牧技术推广站,1183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防治体会 篇3

【关键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其特征是鼻甲骨萎缩(鼻甲骨的下卷曲部最为常见)、打喷嚏、面部变形和生长迟滞。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但常以幼猪易感性最大。在下乡服务、诊疗活动中,常常发现由于养殖场引进种猪、仔猪携带病菌,没有做好防疫隔离措施而造成此病的扩散传播。发现此病应极早治疗,一旦混合感染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便很难将病菌在猪群中清除掉。该病的蔓延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增加治疗、预防、饲料的成本,给养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对养殖户本病发生的流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提出防治方案,以取得防治效果。1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散发流行,在养殖户间未形成大面积流行,各个年龄猪均容易感染本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临床明显病变主要发生在1月龄~5月龄猪,实践中严重病变多发生于2月龄~3月龄猪。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许多成年猪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鼻腔带菌率相当高。病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昆虫(如苍蝇等)、污染的用具和场内人员、养殖场内猫、狗、鼠类均可带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为病菌入侵提供便利条件,使病菌得以传播、蔓延扩散。也常由带菌母猪排菌传给仔猪,再由仔猪扩大传染。某些小细节亦可引发病症发生。

2 临床症状

(1)哺乳仔猪发生感染多在3日龄~4日龄发生,可致全窝乳猪发病死亡,而一般哺乳母猪不发病。病乳猪表现为极度消瘦、咳嗽、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2)早期发现的症状往往是猪的体形消瘦、剧烈地咳嗽、频繁打喷嚏、吸气困难,但监测显示体温正常、粪便正常,鼻孔流少量清液或黏性脓液,有严重者出现流鼻血。病猪因鼻炎不适表现出不安的举动,如摇头、拱地、搔抓或者摩擦鼻部。吸气时鼻孔张开,发出鼾声,严重时张口呼吸。若没有及时治疗,多数病猪症状会逐渐增强,鼻甲骨开始萎缩,使鼻腔和面部变形,有的上颌骨变形,门齿咬合不正。鼻泪管阻塞,导致泪液分泌增多,流眼泪,引起结膜发炎,并观察猪脸可见因眼角流泪后,粘附尘土而形成一条长长的脏的黄色泪斑。病猪生长停滞,难以育肥,最终成为僵猪。

3 病理变化

本病引起死亡较少,养殖场户一般不同意针对病猪进行剖检。近年来只有一户同意对病猪进行了剖检。病变位置主要在鼻腔及邻近组织。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软化和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部病变最为常见。病情严重的,鼻甲骨消失,鼻中隔有部分或者完全的弯曲,造成鼻腔成为一个鼻道。鼻黏膜附有黏膿性或者干酷样渗出物,窦黏膜中度出血。乳猪的剖检后在肺的尖叶、心叶和背侧出现炎症斑,有的出现气肿、水肿。脾脏稍肿,肠系膜充血。

4 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应注意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骨软病这两种疾病相区别。

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主要是在发生于外伤之后,引起软组织及骨组织坏死,有腐臭味并形成溃烂;

骨软病虽然也可见鼻部肿大变形,但没有打喷嚏和流泪现象,主要体现为骨质疏松、鼻甲骨不萎缩、导食等现象。

这都是与萎缩性鼻炎有所不同,在诊断中需要区别诊治的。

5 防治

5.1 引进猪隔离饲养

健康猪群如不引进病猪或带菌猪,一般不会发生本病。所以首先应注意不要从疫区引进猪只。即使在非疫区引进猪后,也需隔离检查,商品用仔猪隔离饲喂15d,后备猪隔离一个月,检查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如河南省辉县市拍石乡某养猪场,从外地引进20头仔猪,在隔离饲养一周后即混群饲养,随后合群圈舍的猪只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继而其它圈舍猪只也有相同情况发生,而且有些猪鼻甲骨萎缩,面部变形,最后确诊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虽经诊治后控制了病情,但也给猪场带来不小的损失。

在引进猪进场时严格遵循消毒制度,经场区门口消毒池(可用烧碱、复合酚)。隔离饲养期间,圈舍条件对引进猪只极为重要。要保证猪舍温度、湿度适宜,饲养密度不宜过密(断奶仔猪每头0.34m2,生长猪、育肥猪每头1.3m2),减少猪只应激,提高猪只健康水平。转入当天少喂料或不喂料,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或者补液盐,也可在水中加入一些药物防止可能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供水量控制好,避免暴饮情况发生。5d后逐步提高至正常量,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

5.2 加强饲养管理

夏季气候炎热、湿度大,各种细菌病毒容易滋生传播。要做好通风、降温除湿、防暑等措施。将圈舍门窗和散气孔都打开,并在舍内加设电扇,以达到快速有效通风的目的。发现有干燥的情况,可在地面洒水,以能达到降温、增加湿度的效果。但洒水必须与通风相结合,避免高温高湿。高温下每天两次冲洗猪圈,将粪便及时清除出去,也可顺便为大肥猪只冲淋,降低体温。但是注意在大雨、阴天潮湿的情况下,就不要用水清除粪便了,这样会增加猪舍湿度。在房屋四周可拉设黑色防晒网,降低太阳光照从门窗进入,房顶也可用稻草,砖块、防晒网等形成一个隔热层,可以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要保证充足、干净、清凉的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诱发疾病造成病原传播,保证科学密度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在实际诊治过程中,发病猪群都存在饲养密度过密的问题。发现病猪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健康后观察一段时间无其它病变发生再进行混群。对圈舍内外及用具经常消毒,做好灭蚊蝇工作。采用全进全出制,进猪卖猪时做好场地消毒,清圈后对圈舍门窗彻底消毒一次,空置一周再进新猪。

5.3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方面,可采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和巴氏杆菌双价苗进行免疫。育肥猪多发的猪场,仔猪可在10日龄~14日龄进行免疫。

5.4 治疗

(1)群体拌料:泰乐菌素400g、磺胺间甲氧嘧啶300g、磺胺增效剂100g、碳酸氢呐3000g,拌料1t,连用7d,控制群体本病的发生发展。

(2)个体治疗:泰乐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d~5d,对鼻孔流血病例,鼻孔内滴入安乃近+地塞米松。

经过我们服务的养殖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篇4

1 典型病例

2013年10月, 某养鸡户饲养的950只罗曼褐蛋鸡, 185日龄以后部分鸡出现打喷嚏、咳嗽、流鼻液、流泪、脸部肿胀和甩头症状, 采食量减少, 产蛋率明显下降, 蛋壳变薄、颜色变浅。曾先后使用土霉素、青霉素和增蛋灵等药物进行治疗, 效果不佳。病情持续1周未见好转, 并有近200只鸡死亡。经调查发现, 因天气变冷, 发病鸡的鸡舍门窗紧闭, 鸡粪没有及时清理, 气味刺鼻。部分鸡张口呼吸、打喷嚏、脸部肿胀、甩头。该鸡群按照正常免疫程序进行了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新城疫和禽流感的疫苗免疫, 但未接种传染性鼻炎疫苗。

2 临床症状

病毒潜伏期较短, 1~3日出现临床症状。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但饮水正常、打喷嚏、流鼻涕、面部水肿、呼吸困难并有啰音。病症较轻的鸡鼻腔流稀薄液体, 严重者鼻窦腔发炎并流出粘稠液体, 气味恶臭, 分泌物干燥后多在鼻孔周围形成淡黄色结痂。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 则呼吸困难并有啰音, 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的粘液甩出, 最后窒息而死。该病的发病率约为80%, 死亡率为10%~15%。如果伴有并发症则死亡率增高。

3 剖检分析

剖检可见病鸡的鼻腔有突发性急性卡他性炎症, 黏膜充血、红肿, 表面有大量粘液和炎性渗出物凝块。严重者口腔内有多量粘液, 并有干酪样物质覆盖于黏膜上, 气管分泌物增多, 肺充血、出血, 气囊膜浑浊增厚, 有干酪样物。病程较长的病鸡可见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蓄积干酪样物质, 蓄积过多时常使病鸡的眼部发生显著肿胀和向外突出, 严重的引起巩膜穿孔和眼球萎缩, 眼睛失明。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传染性鼻炎。

5 治疗措施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饮水中加入红霉素粉剂和速补-18, 每日2次;中药二花、公英、苍耳子、自芷、木香、板兰根、防风、甘草和薄菏各80g, 辛夷、郁金、沙参、知母和黄柏各100g, 共为末拌料, 供1000只成年鸡服用, 连服5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每天清粪1次, 用百毒杀带鸡消毒1次, 加强通风和保温措施。3天后病情得到控制, 5天后鸡群基本恢复健康。

6 讨论

(1)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与环境不良诱因密切相关, 如鸡群拥挤、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通风不良、鸡舍内闷热、氨气浓度大, 或鸡舍寒冷潮湿、缺乏维生素A和受寄生虫侵袭等都能够促使鸡群发病。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 及时清理鸡舍粪便, 合理消毒。由于寒冷季节气候干燥, 舍内空气污浊、尘土飞扬, 适时开展带鸡消毒, 能够降低空气中的粉尘, 净化空气。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消毒可减少因管理和消毒不当带来的危害。

(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在鸡30~35日龄首免, 每只肌肉注射鼻炎油乳剂灭活苗0.3m L;第二次免疫在100~110日龄, 每只肌肉注射0.5m L。油苗一般不用于紧急接种, 是因为油苗产生抗体慢 (国产苗一般在注苗后15日才产生抗体) , 因此对于鸡传染性鼻炎这种病程长、易反复的疾病, 用进口鼻炎疫苗接种, 免疫原性好、产生抗体快和维持时间长, 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给鸡群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供给, 同时用电解多维饮水, 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 大大降低感染的机率。

鸡传染性鼻炎的综合防治模式 篇5

1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冬季节多发。气候寒冷潮湿、气温突然改变、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是促发该病的诱因。该病主要发生于2月龄以上的青年鸡和产蛋鸡。该病的潜伏期短, 传播快, 快者1~2天, 慢者l周之内席卷全群, 几天后发病逐渐减少。死亡率不高, 多呈继发感染死亡, 主要与慢性呼吸道、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禽霍乱等疾病混合感染导致死亡率增加, 进而后备鸡生长受阻, 育成鸡开产推迟。产蛋鸡群发病后约5~6天, 产蛋鸡产蛋下降10%~40%。约一月左右产蛋回升。但很难达到原有水平。该病常反复发生, 病鸡、慢性病鸡、康复鸡, 甚至健康鸡带菌是该病病原的携带者, 同时也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染, 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在同一个鸡场不同日龄的鸡混在一起, 或新购入的大日龄鸡同老鸡饲养在一起, 极易造成该病的爆发。

2 临床特征

病鸡初期发热, 食欲减退, 蜷伏不动, 常打喷嚏。病鸡较典型的症状是颜面肿胀及肉垂浮肿。鼻腔流出清水样分泌物后转为浆性黏液分泌物, 在鼻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结痂, 并带有难闻的臭味。病鸡精神萎顿, 羽毛蓬松, 缩头闭眼藏于翅下, 食欲不振, 吃料少。初始眼睛流泪, 继而眼睑水肿, 结膜发炎, 病鸡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 严重的造成失明, 随着肿胀蔓延到下呼吸道则出现呼吸困难及啰音, 同时造成呼吸不畅。病鸡常甩头、摇头或以脚爪抓搔鼻部。肉鸡感染会出现严重的气囊炎。重症者呼吸困难。夜间常可听见呼噜、甩鼻音, 偶尔有咳嗽声。体重减轻, 产蛋下降。

3 剖检病变

主要在鼻腔和窦隙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红肿, 表面有大量黏液, 并有干酪样物覆盖于黏膜上。面部皮下水肿, 有的眼巩膜穿孔。后期眼脸、鼻窦肿胀。有的喉头有黏液, 黏膜肿胀呈粉红色。喉部有弥漫性肿胀, 气管出血, 有的管腔内有痰样咳出血块。严重的病例可见肺炎、气囊炎、小肠黏膜出血及盲肠淋巴出血。产蛋鸡卵泡液化、变形、充血、出血, 输卵管萎缩、发炎、充满干酪样炎性分泌物。病公鸡睾丸萎缩。

4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剖解病变可确诊该病。但该病容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鸡霍乱、禽痘等的症状相混淆。确诊还须进一步作出鉴别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4.1 涂片镜检

取病鸡眼、鼻腔、眶下窦分泌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发现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且呈多形性存在, 偶尔呈纤丝状, 菌体周围有夹膜。

4.2 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采集病鸡鼻腔、眶下窦分泌物, 直接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经37℃l0%二氧化碳培养48小时, 形成光滑、突起、灰白色、半透明、直径0.5~1.0毫米的滴状菌落。有的菌落周围带有彩虹。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镜检, 细菌仍为革兰氏阴性, 多形性存在, 有些呈丝状。挑取上面单个菌落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 做浓度连续划线后, 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其上 (4处) , 于37℃10%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24小时, 发现葡萄球菌菌落近处的被检菌菌落较大, 而其他部位有小菌落甚至不长菌落, 呈明显卫星现象。

4.3 动物接种试验

将细菌培养物经窦内途径接种几只健康易癌鸡或无特定病原 (SPF) 鸡, 48小时后发现接种鸡出现流鼻液、面部水肿等典型鼻炎症状。

4.4 血清学试验

用传染性鼻炎诊断液作凝集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 可诊断感染后7~14天的病鸡和检出康复带菌鸡。

5 治疗方法

5.1 鸡发病后, 各种磺胺类药物对该病均有较好疗效, 但停药后往往可能复发。所以在使用一种药物治疗5天后, 应再换另一种药物继续治疗3天。由于磺胺类药物对蛋鸡影响较大, 宜配等量的碳酸氢钠。

5.2 成年病鸡每天肌注链霉素100~200毫克/只, 轻者注射1次, 重者连续肌注3~4天, 大群治疗也可以采用链霉素气雾吸入法。在治疗的同时, 结合外科疗法效果更好。如病鸡只表现鼻炎和眼炎时, 可用2%的硼酸水冲洗。如窦腔内蓄积有豆腐渣样凝固物时, 应用手术刀片切开, 用镊子夹出全部凝固物, 以硼酸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眼药水。

5.3 中药预防可用蒲公英、金银花、黄柏、黄芪各200克, 桔梗、板蓝根、苍术、牛蒡子、辛夷各150克, 甘草80克, 煎汁拌料供1000只一次量, 连用3~5次, 也有明显的效果。

浅谈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篇6

1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深秋, 冬季, 各种日龄的鸡均易感染, 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7d的雏鸡, 以鼻腔内人工接种病菌常可发生本病, 而3~4d的雏鸡则稍有抵抗力。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 但有个体的差异性。人工感染4~8周龄小鸡有90%出现典型的症状。13周龄和大些的鸡则100%感染。在较老的鸡中, 潜伏期较短, 而病程长。主要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带菌鸡, 其中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导致大批传染、发病的重要原因。传播途径主要是尘埃、飞沫携带病菌经呼吸道传染, 有时还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有时饲养、管理不合理, 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鸡舍寒冷潮湿等都可导致诱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1) 眼和鼻腔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 脸部肿胀, 打喷嚏, 流鼻液, 病鸡多腹泻, 严重的病鸡往往因鼻腔粘液过多而窒息死亡。

(2) 该病潜伏期为1~3d, 发病初期表现为, 流鼻涕、流泪、打喷嚏, 随着病情加重鼻液越来越稠, 并伴有臭味。

(3) 病鸡面部发生水肿, 眼结膜发炎, 轻者流泪, 重者眼睛失明。

(4) 病鸡食欲减退废绝, 有点继发下痢, 体况衰弱, 羽毛松乱, 蜷伏不动, 病情进一步发展到气管和肺部, 能听到病鸡的咕咕声。

(5) 病程发展较快, 时间较短, 一般为5~8d, 死亡率较低, 幼鸡为20%左右, 成鸡不死亡, 但严重影响产蛋率, 较正常产蛋率降低30~40%, 病情恢复后很难达到产蛋高峰。

3 剖检变化

鼻腔和眶下窦粘膜卡他性炎症, 粘膜肿胀, 表现有大量粘液, 严重时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脸部、肉髯皮下水肿;眼睑粘连;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 卵泡松软、充血, 坏死或萎缩。

本病发病率虽高, 但死亡率较低, 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鸡群很少有死鸡出现。但在鸡群恢复阶段, 死淘增加, 但不见死亡高峰。这部分死淘鸡多属继发感染所致。病理剖检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样, 有的死鸡具有一种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有的鸡则兼有2~3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具体说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继发症致死的鸡中常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病死鸡多瘦弱, 不产蛋。育成鸡发病死亡较少, 流行后期死淘鸡不及产蛋鸡群多。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 粘膜充血肿胀, 表面覆有大量粘液, 窦内有渗出物凝块, 后成为干酪样坏死物。常见卡他性结膜炎, 结膜充血肿胀。脸部及肉髯皮下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粘膜炎症, 偶有肺炎及气囊炎。

4 治疗方法

通过对比用药, 下面方法治疗效果最佳。

(1) 紧急接种鸡传染性鼻炎灭火疫苗, 每只0.5ml。

(2) 每只鸡肌注链霉素100~200ml, 每日1次, 连用3d。

(3) 治疗磺胺六甲氧嘧啶和三羟甲基丙烷按4:1比例配合使用。将1g磺胺溶于5kg水中自由饮用, 连用3~5d。

(4)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磺胺甲基异恶唑1g、三甲氧苄胺嘧啶0.2g、连续喂5d。

5 合理预防

(1) 在多发病区域, 可采用传染性鼻炎二价灭活苗预防, 分别在8~10周龄和12~14周龄进行两次注射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2) 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如鸡舍要通风良好, 鸡群不能密度过大, 冬季注意防寒、防潮, 饲料的搭配要更合理、有效。

(3) 搞好鸡场的日常消毒工作, 被污染的鸡舍必须腾空、清洁、彻底消毒, 一周后方可使用。

(4) 引进种蛋、种鸡、鸡雏要严查, 严检, 防止引进带菌鸡。

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 篇7

1 发病情况

该场饲养京红一号蛋鸡4 000只。由于饲养密度大, 冬季为保温, 通风不良, 室内空气污浊, 个别鸡零星发病, 脸部肿胀, 眼睛睁不开, 打喷嚏, 流鼻涕, 呼吸困难。3 d后, 大群发病, 食欲下降并且拉稀。80%的鸡出现临床症状并且出现零星死亡。经诊断、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 数周后鸡群康复。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 张口呼吸, 甩头, 打喷嚏, 流鼻涕, 呼吸困难, 一侧或两侧面部、眼睑、眶下窦肿胀, 有的结膜发炎, 鼻腔内有脓性干酪样分泌物, 有恶臭味, 大群食欲下降, 个别鸡下痢, 出现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鸡尸体消瘦, 多数消化道空虚无食物;鼻腔和鼻窦黏膜充血肿胀呈急性卡他性炎;鼻腔出血、充血, 有的被血块堵塞;眼结膜充血、肿胀, 个别鸡眶下窦和结膜囊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4 实验室诊断

将病鸡送南阳农业学院检验。

4.1 涂片镜检

取病鸡眼、鼻窦分泌物抹片, 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单个或成对排列的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4.2 动物实验

取病鸡眼鼻分泌物, 注射正常幼鸡眶下窦, 36~48 h后出现面部肿胀、流鼻涕等症状。

4.3 分离培养及生化实验

取病鸡鼻窦分泌物, 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划线, 然后用葡萄球菌与原先的划线做垂直交叉接种, 经37℃烛缸培养24~48 h, 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见有圆形、光滑、边缘整齐、透明、针尖大小的卫星状菌落。从平板上采集一些卫生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有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生化实验结果: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 还原硝酸盐, 吲哚实验阳性, 接触酶实验阳性。

4.4 药敏试验

取疑似致病菌菌落, 接种于10%鲜血琼脂培养成基中, 放置药敏片, 置温箱中培养, 4 h后观察结果。结果高敏药物有先锋霉素、泰勒菌素, 中敏药物有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 不敏感的药物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

5 治疗

根据实验室以上检查结果及药敏实验结果, 采用敏感药物治疗。复方先锋霉素饮水, 每100 g溶水400 kg, 自由饮用, 2次/d;泰乐菌素拌料, 0.01%~0.02%, 连用5 d, 同时在中午给鸡添加含有电解多维的饮水, 以增加鸡的抵抗力。发病期间每天带鸡消毒1次, 注意环境卫生。7 d后, 大群鸡精神好转, 食欲增加, 症状减轻, 15 d后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6 讨论

6.1 本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搞好环境卫生, 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是预防本病的可靠方法。

6.2 本病治疗中一定要注意使用的药物必须是敏感药物, 用药时间一定要够。有的饲喂者喂药2~3 d, 鸡群症状一消失, 就停药, 结果过几天鸡群又发病, 需延长用药时间才能控制病情,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本病多发地区, 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或进行预防性投药。

6.3 在发病地区, 可选择鸡传染性鼻炎疫苗进行预防, 效果较好。接种时间在6~8周龄进行首次接种, 16~18周龄时进行加强接种。

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治 篇8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鸡嗜血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 两端钝圆。存在于带菌鸡和病鸡的鼻、眼分泌物和水肿组织中。抵抗力不强, 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较短, 45℃6min死亡。容易被干燥和一般消毒药杀死。

2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鸡, 其他家禽有抵抗力。4~12周龄的鸡易感染, 初产母鸡也较多发生。本病多在秋冬寒冷潮湿的季节。气温骤变, 鸡舍过分拥挤, 通风不良等, 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此外,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 寄生虫及身体虚弱等也能促使鸡群发生此病。

慢性病鸡和长期带菌康复鸡, 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了含有病菌的飞沫和经消化道通过吞食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而传染。

3 临床症状

病初, 病鸡无明显症状, 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 打喷嚏。病情如果进一步发展, 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状分泌物, 逐渐变浓稠, 并有臭味, 打喷嚏, 呼吸困难, 病鸡常摇头, 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粘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鸡面部发炎, 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 严重的失明。后期口腔、腭裂上有干酪样物。

严重者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 引起呼吸困难和锣音, 病鸡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 体重逐渐下降, 母鸡产蛋量下降, 公鸡肉髯肿大。

少数严重病例, 发生副嗜血杆菌性脑膜炎, 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鸡群自然感染后的潜伏期较短, 通常为1~3d, 死亡率约为2%~20%, 如有并发症, 死亡率较高。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窦、喉和气管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 充血肿胀、潮红, 表面覆有大量粘液, 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性坏死物, 严重时也可能发生支气管肺炎和气囊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 眼鼻有恶臭的分泌物结成硬痂, 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内脏一般无病变。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性分泌物, 卵泡松软、血肿、坏死或萎缩, 腹膜炎, 公鸡睾丸萎缩。

5 诊断要点

5.1 传染性鼻炎病鸡的脸部大多数呈单侧性肿胀, 不发紫。蛋壳质量变化不大, 死亡率低。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5.2 禽流感病鸡脸部大多数呈双侧性浮肿, 发紫。死亡快, 死亡率高,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5.3 传染性支气管炎

主要表现产蛋急剧下降, 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蛋畸形, 大小不一, 软壳蛋、沙皮蛋较多, 蛋清稀薄如水, 浓蛋白层消失。

5.4 支原体感染病鸡呼吸道症状时间较长, 肿脸的病鸡在鸡群中传播较慢, 并且精神和采食变化不大。

5.5 维生素A缺乏症

病鸡趾爪卷缩, 眼睛流出奶样分泌物, 喙和小腿黄色变淡。剖检可见鼻腔、口腔、食道以致嗉囊的黏膜表面有大量白色小结节, 严重时结节融合成1层灰白色的伪膜覆盖于黏膜表面。

6 防治措施

本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 如磺胺嘧啶、链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壮观霉素等, 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且不能消灭带菌状态。

磺胺类药物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养殖户对于产蛋鸡使用这类药物是有所顾忌的, 主要是担心影响鸡群产蛋或药物中毒。但是本病的传播速度相当快, 一旦在产蛋鸡群中发生, 即使不使用磺胺类药也必然会引起减蛋, 而如果及时 (特别是在发病初期) 合理地用药, 则有助于迅速控制病情, 减少继发感染机会, 同时可起到缩短病程、加快鸡群康复的作用。

笔者认为产蛋鸡是否使用磺胺类药物, 应根据饲养管理水平、鸡群发病程度和免疫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免疫过2次或2次以上疫苗、且发病数量较少的, 应避免使用对产蛋影响较大的磺胺类药物, 可选用红霉素、强力霉素、中药等影响小的进行治疗;而发病数量较多和饲养管理水平较差、仅免疫过1次疫苗或未免疫过疫苗的, 无论发病数量多少, 均可考虑使用磺胺类药物。

最后还应考虑紧急接种疫苗, 以利于较快地控制病情和降低复发率。为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影响, 应尽量选择毒性小, 尤其是对肾脏毒性低和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 并加入护肾药物, 如小苏打以降低磺胺药的副作用, 在治疗中注意控制并发症、继发症 (最常见和流感并发, 常继发新城疫) , 并注意用药时间, 一般1个疗程不超过5d。

秋冬季科学防治鸡传染性鼻炎 篇9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的致病原是“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inar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胞、无荚膜及鞭毛、两极浓染、不运动、多为丝状的微小杆菌。该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合在5~10%CO2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因此,鸡舍内粪尿经久蓄积并发酵产气的环境极易诱发本病。该菌对营养的需求较高,生长中需要V因子,所以因发育时产生V因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时,可在葡萄球菌周围旺盛地生长发育,出现卫星云现象,这一特点具有诊断学意义。该病原菌的生化抵抗力较弱,一般培养基上的菌体在4℃条件下能存活2周左右,在常温、干燥、无有机物载体的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自然光照(紫外线)和常规消毒可将其迅速灭活,只有在真空、冷冻干燥的条件下才能存活较长时间。该菌抗原的型有A、B、C等3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该病原菌具有细菌的一般性特点: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传统沿用的青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制剂等均有良效,但笔者实践认为目前首选高敏制剂为“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如此可以减轻动物肝肾负担(毒副作用),且联合用药增强抗菌实效。

2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以秋冬、初春等寒冷时节较高发,呈一定的季节性发病趋势,一般集中于秋末和冬季发生流行,发病迅速,传播较快,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带病个体长期排毒污染环境(空气、土壤、饮食源等)可造成循环再传染,这是使健康鸡群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鸡是病原菌(副鸡嗜血杆菌)的主要宿主,临床表现为所有鸡均易感,但以4周龄以上的鸡易感性最强、危害性较大。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原体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传染,一般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被病鸡分泌物污染的空气构成传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染)。在鸡舍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养殖密度过大,营养供应失调,以及气温骤然降低等情况下,极易诱发本病。发病期若无及时、有效的对症控制,继发或并发其它感染(多元混感)会加剧病鸡死亡率,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会增加本病发病风险。

3 诊断要点

本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特点只能作为初步鉴定依据,准确鉴定需作实验室检验:常用无菌操作方法将棉拭采取眼、鼻腔或眶下窦分泌物,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接种,置于5~10%CO2环境中培养,24~48h后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明显的卫星云图现象,其它部位不见或少有细菌生长;再取纯培养后病料进一步进行鉴定或作健康鸡的感染试验,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必要时再以琼脂扩散、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ELISA和Dot-ELISA等方法进行实验室鉴定。

4 防治方法

4.1 预防控制

首先是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主动采取鸡舍内温湿度调节措施,维持鸡群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1~10日龄雏鸡,31~33℃,相对湿度70%;11~20日龄雏鸡28~30℃、相对湿度65%;育成鸡、中大鸡,22℃左右、相对湿度60%),这是确保雏鸡群安全越冬的关键性措施。其次是主动净化体内外疫病原,仲秋时节采用“氟苯尼考(粉剂)+多西环素(粉剂)+黄芪多糖(高纯原粉)”混饮,连用5~7d,同时加强鸡舍内卫生治理,及时清除粪尿及污染严重的垫料等,冲洗干净后进行严格消毒,以抑杀舍内多量病原微生物,减少发病几率。第三是秋冬大幅降温时节气候相对干燥,舍内容易粉尘超标,针对性采取食醋或高锰酸钾液熏蒸鸡舍,或以0.3%过氧乙酸、0.5%烧碱液进行带鸡消毒,既可改善空气质量又能抑杀舍内多量病原微生物。第四是有效切断中间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主动防止经饲料、饮水被污染而造成本病的传播,要加强饲料及饮水用具的清洗消毒;严禁场外无关人员、动物、车辆、用具等携原体随意进出场(舍)内,本场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更衣、洗澡、换鞋等兽医防疫制度,若因工作需要而必须多个人员进入场(舍)时,工作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带鸡消毒。第五是病史区(场)很有必要进行相关疫苗接种,采用本病A型油乳剂灭活苗或AC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针对20~40日龄高发易感鸡群进行首免,按0.3ml/只应用,二免宜在110~120日龄期间进行,按0.5ml/只注射,如此可以取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要注意疫区鸡群在注射疫苗免疫时应与使用抗生素净化体内疫病原有一定的间隔期,至少7~10d以上,以免造成本次免疫失败。

4.2 治疗

重症治疗:对于本病重症不食病例,笔者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0.1ml/kg)+头孢噻呋钠注射液或氟苯尼考注射液(0.2ml/kg)”混合肌注,1剂/d,注3d,治疗期间同时口服(灌服、混饮)复方电解多维液(含多种动物必须的维生素、矿微、能量补充剂等),疗效甚佳;整群防治以“黄茂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复方电解多维”混饮,连用5~7d可见良效。

摘要:规模化鸡场秋冬季高发鸡传染性鼻炎,本病的致病原在国内鸡群中普遍存在,一般饲养管理水平较高、鸡群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不会表现发病症状,但在秋冬季大幅降温的前提下,鸡的抗冷应激机制启动,各种不良应激综合诱导,加大本病内外源性感染风险,以本病为原发病,常可致继发或并发其它感染,于是加重病情,导致较高发病及死亡率。通过笔者对本病致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的深入了解,摸索了一套可行的诊断与防治方案,切实解决了秋冬季规模养鸡高发传染性鼻炎的制约问题,提高了当前养殖效益。

上一篇:培训效能下一篇:高效导学促进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