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2024-08-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精选8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篇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甘保罗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广泛流行, 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发现了此病。

1 病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环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这种病毒的抵抗力较强, 耐热, 56℃5h、60℃90min都不能灭活, 并可耐受光和紫外线的照射。在鸡舍内能存活122d, 被污染的鸡舍长期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对酸性环境有抵抗力, 在氢离子浓度10mmol/L (p H2) 的酸性溶液中60min不被杀死, 但在氢离子浓度0.001nmol/L (p H12) 的碱性环境中30min可使此病毒灭活。来苏儿、新洁尔灭不能杀灭本病毒, 但对福尔马林、漂白粉敏感。

2 发病特点

本病是一种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病毒可经口、眼结膜及呼吸道感染。感染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 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饮水、饲料传播, 也可以通过垫料;粪便、灰尘、器材、工具以及工作人员的靴鞋、衣物传播, 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鼠和昆虫也可传播本病。最近有因为饲养员互相来往, 借用饲料而引起传染的报道。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传播迅速, 一旦发现病鸡, 常在短时间内 (1周左右) 波及整个鸡舍的全鸡群, 邻近鸡舍也可在2~3周间被感染发病。发病率高, 通常情况下为40%~60%。死亡率一般在8%~25%之间, 但近年由超强毒株引起的感染, 其死亡率可高达70%~80%。

发病日龄明显变宽, 且病程延长。鸡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 2~18周龄的鸡群均能感染发病, 其中3~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各品种的鸡都有易感性, 但以轻型较高。根据多年的临诊经验可知, 3~6周龄为最易感的时期已有明显的提前和推后趋势, 最早发病为5日龄, 最迟发病为90日龄。

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传染, 还可经种蛋进行传播, 集约化养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常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

可见症状不典型的混合感染的病例, 如球虫病。

3 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采食量下降, 个别病鸡排粘稠, 白糊状粪便且自啄肛门或肛羽。颈、躯干部震颤、头下垂, 病鸡闭眼缩颈或头颈前伸垂地、精神昏愦、身躯震颤、行走摇晃、步态不稳。临死前体温下降, 爪腿冰凉, 严重脱水, 趾、爪干燥, 眼窝凹陷,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 且死亡的一般是同群中比较大的鸡只。

4 剖检病变

解剖可见胸肌、腿肌出血,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溃疡并有出血带, 肠黏膜充血出血, 肾肿大、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 法氏囊肿大、充血, 浆膜覆盖淡黄色胶样渗出物, 囊腔内蓄积胶胨样或果酱样渗出物。

5 诊断要点

鸡群突然发病, 发病率迅速上升, 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且一过性的特点。

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 雏鸡接种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如琼脂扩散试验。

6 防治方法

6.1 预防

防治该病, 首先应严格执行环境卫生消毒制度, 单靠疫苗接种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 在引进雏鸡前应对环境、鸡舍、地面、饲用器具等用2%烧碱液进行喷洒消毒, 并静置4h后冲洗干净, 然后再用0.2%的过氧乙酸液或5%甲醛液进行喷雾消毒。雏鸡入笼后, 每周用0.2%的过氧乙酸、“百毒杀” (癸甲溴氨溶液) 等交替进行带鸡消毒2~3次。对母源抗体水乎不高的雏鸡, 更应注意加强鸡舍和带鸡消毒, 一般应维持到60日龄。同时, 还应加强对饲养人员的防疫和消毒管理。

6.2 治疗

早期病鸡可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治疗, 有效率可达90%以上, 每鸡肌肉或皮下注射0.5~0.8m L, 1~2次可获得较好效果。给鸡注射卵黄抗体后, 经8~12h血液中即可测到琼脂扩散抗体, 一般经5~7d即可消失。因此, 1周后应立即注射疫苗, 以保证免疫效果。

中药治疗用黄芩50g, 黄连20g, 地黄20g, 白术20g, 白头翁20g, 仙鹤草20g, 甘草15g煎服, 连用2~3d。本方剂以扶正解毒, 清热凉血、止泻、止血为主。每天带鸡消毒1次, 隔离病鸡, 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

6.3 预防接种

我国近年来引进的活疫苗分两种类型: (1) 温和型或称弱毒型活疫苗。这类疫苗对法氏囊无任何损害, 但接种雏鸡后产生抗体较迟, 在流行严重的地区免疫保护率较低。 (2) 中毒力型活疫苗。这类疫苗对雏鸡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 接种72h后, 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小点, 有少量奶油状粘液。一般会在10d左右消失, 此类疫苗经2次免疫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

在免疫程序, 应根据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和疫苗毒株的特点来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经采用琼脂扩散试验监测鸡群母源抗体水平, 其阳性率低于80%时, 应在10、14或17龄进行首次免疫;阳性率在80%~100%的则应在7日或10日龄再次采血测定, 此次阳性率低于50%时, 在14、17或21龄免疫。如阳性率在50%以上时, 在17、21或24龄时首免。用活苗首免的鸡经14~18d后进行第二次免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篇2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5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通常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最终会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快、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以破坏鸡体内的免疫系统,这样鸡群就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因此,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1 临床病症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周期为2~3天,易感染的鸡群发病后,病程为7天左右。该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个别的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闭目打盹,羽毛松弛,病鸡还会出现腹泻拉稀,排出白色的稀粪,进而肛门周围的羽毛受损。随着病情的加剧,病鸡可能出现垂头、极度虚弱、对外界的刺激迟钝。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影响到鸡群的健康。

2 病理变化

鸡在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在2~3天后法氏囊会出现水肿,浆膜表面可能会出现胶状黄色浸润,颜色为乳白色。病鸡的法氏囊会变大肿胀,腔内出现凝乳状物,粘膜皱裂不均匀,囊壁出现坏死点。严重的病鸡可能会出现粘膜出血,法氏囊变成紫色。如果一些体质稍微好的病鸡在发病后没有死去,那么它的法氏囊会恢复原来的体积,但是很快就会萎缩,而法氏囊会出现坏死或者表面出血。病鸡的腿肌和胸肌会出现纹状、斑点状的出血,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石灰浆状的尿酸盐。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

3.1 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而死亡率也相当高。因此饲养员需要重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工作。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各种理化消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种病菌可能会在鸡群中长时间的存在,因此需要采取卫生消毒措施,饲养员需要采用次氯酸钠、含碘制剂以及福尔马林等消毒药对病鸡的鸡舍进行消毒,要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处理好法氏囊病的病毒,成为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因素。另外饲养员需要科学的处理病鸡,尽量把病菌消灭干净。对于病鸡的鸡舍进行封闭,并且需要每天进行消毒两次,对于饲养环境以及饲养人员、饲养工具也需要消毒。

3.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鸡的饲养,饲养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充分了解鸡的常见病症,这样在鸡出现类似的病症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避免鸡群大面积的感染。另外饲养员需要改善鸡舍的环境,要确保阳光充足,卫生干净,做好保温的措施,最后还要做好鸡舍的通风。饲养员需要确保鸡舍的供水、供食的充足,另外要保证饲料品质,这样才能够提高鸡群的体质。

3.3 免疫接种

许多养殖户对不同种类的接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毒不了解,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并不重视,一旦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就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需要对雏鸡进行疫苗的注射。而养殖户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苗选择不当,使用毒力过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这样就可能诱发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所以需要充分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目前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采取给雏鸡接疫苗的方法,疫苗分为活毒疫苗和灭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分为弱毒苗、中等毒苗、中等偏强型毒苗。PBG98、Bu-2、LKT等属于弱毒苗,使用弱毒苗对法氏囊没有损害,遇到较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它的保护率比较低。TAD、B87、D78等都属于中等毒力的疫苗,使用这种疫苗对法氏囊具有一定的损害,可以在污染场使用这种疫苗。对于中等偏强类疫苗,使用这种疫苗会对法氏囊产生严重的损害,还会抑制鸡本身的免疫力。研究表明,使用此类疫苗的鸡可能会造成疫苗病毒长期存在,这样容易感染下一批的雏鸡。

3.4 治疗

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中,对于早期发病的鸡,可采用血清治疗。对于发病中后期的鸡群,一方面需要把病鸡、弱鸡、没有治疗价值的鸡淘汰掉,另一方面需要让鸡群服用抗菌药物,并且配合干扰素、转移因子以及含板蓝根、大青叶的中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鸡群中继续感染。对于没有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可以三价苗紧急预防接种,同时可以配以疫苗增效剂,例如左旋咪唑和灵芝多糖,这样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 结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病,在鸡群中普遍流行。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后死亡率极其高,并且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进而能够引起多种疫苗失效,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茉,赵月,王复怡.鸡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03):134-137.

[2] 刘桂芹,樊琛,朱明霞,王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05):108-109.

[3] 李旭光,任宗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2,21(01):156-158.

[4] 李秀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3(01):135-13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 篇3

1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以4~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鸡对本病最易感。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 10日龄以内的雏鸡发病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 说明幼龄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3~8周龄的鸡最易感染, 病情最重。成年鸡一般呈隐形感染经过, 随鸡日龄的增长, 抵抗力逐渐增强;近年来, 对本病普遍采用油乳剂灭活苗、多价活苗免疫。本病发病率30%~90%, 治疗后死亡率一般为5%~15%, 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将会大大升高。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排出, 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草等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易感鸡。各种饲养管理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和扩散病毒, 还可经污染的种蛋传播。

2 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为2~3d, 发病3~4d后才出现一定的死亡率, 病程到7~8d时, 死亡基本停止, 群体病程一般10d左右, 鸡群的康复也较为缓慢。本病最早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肛门, 同时饮欲增加, 伴随着病鸡羽毛蓬松, 采食减少, 病鸡打颤聚在一起, 精神委顿, 不愿走动;严重者病鸡头垂地, 两眼紧闭呈昏睡状态。病鸡排出白色涂料或米汤样稀粪,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发病后期严重脱水, 两爪干瘪, 非常消瘦虚弱, 导致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表现为脱水, 胸肌颜色发暗, 腿部与胸部肌肉常有出血, 呈条状或斑状出血。腺胃黏膜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行的出血带。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肾脏肿大呈红褐色, 肾小管和输尿管因蓄积尿酸盐而扩张变粗, 形成“花斑肾”。脾脏肿大褪色, 肝脏呈土黄色, 一般不肿大, 本病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 在感染的第3d, 法氏囊出血、水肿, 体积和重量增大, 浆面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表面纵行条纹明显, 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有野毒和强毒感染时, 法氏囊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法氏囊萎缩, 呈纺锤状, 逐渐变黄色或深灰色, 囊壁变薄, 皱褶萎缩或消失, 囊腔内常有黄色干酪物。

4 防制措施

(1) 鸡舍应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喂给全价饲料, 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供给, 防止饲料中毒因素 (如黄曲霉、药物、毒物) 的存在, 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2) 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对种鸡的免疫可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防止雏鸡早期感染, 目前较多选用中等毒力活苗, 虽然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 但对法氏囊发育的影响不大。灭活苗对雏鸡和种鸡免疫效果也很好, 用于加强免疫接种, 更多的是用于加强和延长鸡群的免疫, 使其产生高度抗体。 (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根据本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饲养条件, 鸡群类型和鸡只的母源抗体水平来考虑。首免日龄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来决定, 现在多在8~10日龄首免, 14~16日龄二免, 现在法氏囊病毒已有超强毒株, 国家认定已有4个毒株, 用常规的疫苗很难有效预防, 可选择多价法氏囊疫苗进行接种预防。种鸡在产蛋前免疫1次, 可保证雏鸡有很好的母源抗体。 (4) 一旦发病, 注射高免蛋黄抗体, 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等,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注射高免蛋黄时, 一定要注射质量好的 (抗体效价在1:128以上) 高免卵黄抗体, 1~2ml/只。严重污染的高免卵黄也可导致鸡只死亡。在鸡群发病初期, 注射高免卵黄效果最好。

5 总结

(1) 近几年来,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爆发型向温和化及小区域散发, 由此引起的免疫抑制的危害已经超过以前的高死亡率、高废弃率。广大养鸡户不能片面依赖疫苗或指望注射高免卵黄抗体, 注射卵黄抗体仅维持10d左右, 甚至有的还反复发作, 连续注射卵黄抗体有的高达4次之多;所以广大养鸡户一定把握好鸡体内的抗体水平、免疫时间、疫苗毒力3个要点, 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饲

鸡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免疫因素分析

王芳 (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6-0040-02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国际兽医疫局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些年来, 我国新城疫的发病呈现新的流行病学变化,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表现典型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的鸡新城疫越来越少, 出现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非急性、低死亡率和高淘汰率的非典型新城疫, 这是新城疫流行病学一个明显的变化。非典型新城疫已经成为当前新城疫的主要发病形式, 如何有效防制非典型新城疫已成为当前研究该病的重要内容。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 涉及到免疫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等多个方面, 尤其是以免疫因素为多, 但对于发病的根本原因, 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防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本文对鸡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有关免疫性因素进行分析, 包括五方面内容。

1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 一方面对雏鸡的早期抗新城疫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新城疫首次免疫接种的效果。一般接种时母源抗体愈高, 接种效果愈差;母源抗体愈低, 接种效果愈好。在高母源抗体雏鸡群中实施新城疫首次免疫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首次免疫的时间过早, 可能造成高价母源抗体中和疫苗病毒而使免疫应答降低, 导致整体抗体水平下降。首次免疫效果失败容易引起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因此, 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首次免疫的时间。研究表明, 雏鸡母源抗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

养管理, 进雏时间最好避开本病高发季节, 以便培育出更好的健康鸡群。 (2) 若在育雏期发病, 适当提高舍温3~5℃, 可减少鸡只的死亡, 日龄大的鸡也要注意保温, 这样更有利于鸡群快速康复。 (3) 注射抗体部位应在胸部肌肉或颈部皮下, 注射顺序应先注射健康鸡后注射病鸡, 注射时要勤换针头, 用过的针头要先用凉水冲洗干净, 再用沸水将针头进行彻底消毒。 (4) 高免卵黄抗体律性, 先升高后降低, 最高值多出现在3~5日龄, 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首次免疫时间应该在3~5日龄之后, 在实际当中多选择为7~10日龄, 具体的时间应参考母源抗体的HI水平。目前普遍认为, 鸡群HI抗体平均值在6log2以上才能有效地防制该病, 6log2以下被认为比较适合首免, 再考虑到6log2以下新城疫病毒侵入问题, 所以5~6log2时进行首次免疫较为可靠。首免与二免之间 (20~30日龄) 为非典型新城疫的第一个多发阶段, 其中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

免疫程序应该根据家禽的生长发育特点、疾病流行特点、抗体消长规律等进行制定, 许多免疫程序只能用来参考, 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 要因地、因禽、因场而异,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免疫程序。个别有鸡场为防止早期感染新城疫, 盲目超前免疫, 1日龄做新支二联活苗, 因为中和了雏鸡的母源抗体, 后又未能及时加免, 造成了抗体出现空白期而发生感染;有的养殖户提前做法氏囊疫苗, 结果造成法氏囊严重损伤, 从而抑制了鸡群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有的养殖户没有根据发病特点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结果导致新城疫抗体应答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有的养殖户没有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两次免疫间隔时间太长, 致使鸡群在一定时段出现新城疫抗体水平过低状况, 等等。以上免疫程序的问题都会导致新城疫免疫的效果低下, 是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重要诱因。新城疫免疫程序的科学制定, 应该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流行病学, 并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和防制效果, 适时调整和完善免疫程序。为了保证免疫程序的合理性, 必须将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篇4

1 临床症状

鸡群在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初期, 大群症状不明显, 只有部分鸡表现精神沉郁, 缩脖, 羽毛蓬松, 食欲减少, 2~3d即可迅速波及全群。大群鸡表现精神高度沉郁, 羽毛松乱, 畏寒, 不愿走动, 病鸡排白色水样稀便, 颈部羽毛竖起, 个别鸡会出现啄肛现象, 肛门周围羽毛污染灰白色稀粪, 脱水, 挣扎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鸡明显脱水, 胸部和腿肌出现大量的条纹状和班状的出血。法氏囊病变最具特征性, 法氏囊肿大, 浆膜水肿, 较重时呈黄色胶冻样, 有的法氏囊肿大到原来的2~3倍, 囊泡水肿, 法氏囊内壁的褶皱消失, 内壁出血, 严重时可见整个法氏囊呈紫葡萄粒样。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腺胃乳头有出血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有大量的白色尿酸盐沉积。脾轻度的肿胀, 表面有均匀的小坏死灶。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种鸡在产蛋前注射一次法氏囊病毒灭活苗, 使雏鸡在20日龄内能抵抗法氏囊病毒的感染。雏鸡分别于14日龄和28日龄, 用法氏囊病毒弱毒疫苗进行饮水免疫, 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应激因素,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用量。

3.2 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篇5

治疗性用药时,注意观察,分清病因、区分原发和激发病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蛋鸡,从产蛋率可初步区分,如产蛋率异常下降多与非典型病症有关,产蛋率急剧下降多与病毒性疾病有关,产蛋率缓慢下降多与支原体或细菌感染有关,如果死亡剧增,则多与混合感染或强烈应激有关。治

疗时,对于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应找对病因,对症治疗。

总之,鸡的呼吸道疾病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病鸡的临床症状相似,我们要注意观察、通过反复地实践,了解熟悉每一种呼吸道病,以及发病鸡临床症状的主要特点和特征,才能做出初步判断。坚持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侵害鸡的法氏囊及其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大量坏死病理变化为特征。

1 流行特点

发病鸡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最早可发生于1日龄幼雏,晚者产蛋鸡群亦可发病,一般侵害2~11周龄的鸡,但多以3~6周龄的雏鸡多发病,笼养的3~5周龄雏鸡发病后病程较散养的长,免疫鸡群仍可发病。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随时可以发病。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发生常以几只鸡突然死亡开始,精神萎顿、不食、羽毛松乱、嗜睡、排白色或淡绿色稀便(内有大量的尿酸盐),发病后4~5天为死亡高峰期,一周后突然停止,病程约一周左右,一次性经过,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30%。

3 病理特征

主要病变在法氏囊,表现为法氏囊肿大,严重出血的使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切开后常可见粘膜水肿,有淡黄色胶状粘液或干酪样物,有的有散在出血点或斑;恢复期法氏囊萎缩,深灰色且变硬;胸肌、腿肌常有条纹或斑点状出血;有的可见腺胃与肌胃结合部粘膜有出血点。

4 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病理解剖、临床症状等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来确诊。

5 防治

(1)加强日常鸡舍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

(2)受威胁地区定期进行免疫接种,一旦发病可紧急肌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并立即隔离病鸡,做好消毒处理。

(3)预防接种: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进行鸡群母源抗体及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在没有监测条件的鸡场,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1)在受本病威胁地区,一般是10~14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2)18~32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3)种鸡在前两次免疫的基础上,于开产前和38周龄时各皮下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4)肉用雏鸡或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及5周龄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4)治疗:使用下列药物可控制鸡群症状,减少发病和死亡。配方如下:高免卵黄液肌注,20日龄以下每只0.5ml,20~40日龄每只1.0ml,40~60日龄每只1.5ml;速补应激康(主要成分含复合维生素、电解质、能量)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50kg,新痢灵(尼奥霉素)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20kg,肾可舒(主要成分含嘌呤核苷酸代谢抑制剂、尿酸盐溶解促进剂、电解质、维生素)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20kg,连用3~5天。

6 小结

近几年来,随着养殖户防疫意识的增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爆发流行趋势明显减弱,但由于部分养殖场户饲养管理差,特别是肉鸡养殖场(户)的养殖环境恶劣,饲料霉变,场内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即使注射了疫苗场内也发生该病,易导致误诊、漏诊,给养殖场造成较大损失。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首先是认真做好鸡群免疫接种,同时对鸡群母源抗体及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抗体水平不达标的应及时进行补免。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环境清洁通风良好。第三是对发病鸡群紧急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卵黄液,辅以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防继发感染。

吴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篇6

1 症状

主要发生于2 ~ 15 周龄的鸡, 3 ~ 6 周龄的鸡最易感, 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潜伏期2 ~ 3 d, 病初有些鸡自啄泄殖腔, 羽毛松乱无光, 厌食、畏寒发抖、挤成堆、精神沉郁、嗜睡、排白色粘稠或水样便,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严重者头垂地、闭目昏睡、眼窝因脱水而下陷, 最后因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法氏囊和肾。通常于感染后2 ~ 3 d, 由于水肿和出血, 使法氏囊的体积、重量增加。到第4 天, 其重量增加到正常的2 倍左右, 外形多呈圆形, 法氏囊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其纵条纹明显可见。严重时, 法氏囊浆膜出血, 呈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囊腔有脓性分泌物。5 d后法氏囊体积开始缩小, 渗出物也消失。至第8 天后仅为原来重量的1/3 左右, 呈纺锤状, 常有坏死灶, 病鸡大腿部和胸部肌肉呈块状或条纹状出血,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状或点状出血。肾呈不同程度肿胀, 肾小管因尿酸盐滞留而明显扩张, 脾轻度肿胀, 表面有均匀的小坏死点, 胸肌褪色并有出血点。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特征可诊断为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雏鸡接种试验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从死亡和扑杀鸡采取法氏囊或脾脏, 置孚钵中研磨, 加入肉汤或无菌生理盐水1:5 倍稀释、离心, 取上清液加1 000 U/m L的对抗, 作用6 h, 取上清绒毛尿囊膜接种10 ~ 12 日龄鸡胚中, 有病毒存在经3 ~ 5 d鸡胚死亡, 绒毛尿囊膜有出血点, 脾脏出现斑块状坏死灶。

3.2 易感雏鸡接种试验, 取前述被检病料上清液0.5 m L经滴鼻接种21 ~ 25 日龄雏鸡, 经2 ~ 3 d出现症状, 4 d扑杀剖检法氏囊可见特征病变确诊。

4 防治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和传播, 需做到以下几点。

4.1 做好卫生防疫, 引进的种鸡或种蛋必须是来自于无本病的鸡场。引进的种鸡需要隔离一段时间, 确实无病才可放入鸡群。此外, 要经常做好鸡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鸡舍和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干燥, 粪便要每天清扫干净。垫草也必须经常翻晒和更换。清出的粪便和垫草应集中堆放在离鸡舍较远的地方, 进行生物学消毒。除饲养人员外, 其他人未经同意一律不得进入鸡舍。工作人员出入鸡舍至少要做到换鞋洗手。鸡群发病时应及时隔离或淘汰病鸡, 死鸡深埋, 鸡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4.2 适时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种鸡母源抗体水平, 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先使用鸡法氏囊弱毒疫苗对雏鸡进行免疫, 然后再使用油佐剂苗来强化免疫, 效果非常好。对种鸡, 在开产前加强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常可使雏鸡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保护。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综合防控 篇7

1 目前流行新特点

1.1 发病日龄明显变宽

第一次免疫之后和第二次免疫之前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 但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有增宽的趋势, 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 最长可延长到200日龄的产蛋鸡, 而且高日龄鸡群患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形成区域性爆发的报道。高日龄发病蛋鸡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传统毒株基本相同, 但法氏囊与正常同龄鸡群随着性成熟而萎缩消失不同, 表现为肿大出血, 此时鸡群的死亡率也较低, 一般低于15%。

1.2 临床症状不典型

其临床症状表现在没有明显的尖峰式的死亡曲线, 水样腹泻不严重。但病程较长, 一般病程10~15d。有的康复鸡群有再次发病现象。

1.3 宿主范围扩大

除鸡以外, 麻雀、鸭、鹅均可自然感染法氏囊病毒, 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从鸡舍采集到的小粉甲虫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 说明其可能充当生物学和机械的传播媒介。

1.4 并发症、继发症明显增多, 间接损失增大

在IBD发病的同时, 常见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曲霉菌病等并发感染, 致使死亡率显提高, 高者可达80%以上。由于IBD发病后, 鸡体内的免疫机制被破坏, 容易继发新城疫、支原体、马立克、曲霉菌病、盲肠肝炎, 有的鸡群不得不全群淘汰。

1.5 出现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

法氏囊病毒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与血清Ⅰ型存在明显差异, 传统疫苗株对其交叉保护力仅为10%~30%, 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症状为主, 没有经典毒株所导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 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感染鸡群死亡率不高, 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 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vvIBDV虽然抗原性无变化, 但鸡血液中传统疫苗株高滴度的抗体并不能抵抗vvIBDV的攻击。临床症状与经典毒株相同, 病变却更严重, 可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严重损伤, 死亡率在50%以上。

1.6 免疫后仍然发病

主要原因有三个:免疫时鸡群正处于法氏囊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此时免疫可加速该病的发生;免疫时苗毒被鸡群较高水平的法氏囊母源抗体中和, 出现人为的免疫空白期;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感染。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每年6~9月份, 南方4~10月份多发。

2 主要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潜伏期短, 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 病鸡下痢, 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 饮、食欲减退, 并逐渐消瘦、畏寒, 颈部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行走摇摆, 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顿, 头下垂眼睑闭合, 羽毛无光泽, 蓬松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 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 长的可达21天。

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 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尸体脱水, 胸肌、腿肌和翼部肌肉有条状或斑状出血。腺胃乳头周围出血, 尤以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明显。肾肿大、苍白, 输尿管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法氏囊高度水肿和充血, 严重的呈紫葡萄样, 内覆有一层胶胨样黄色渗出物, 有的囊内含有纤维素或干酪样物。感染后期, 法氏囊萎缩, 囊壁变薄, 呈灰色或蜡黄色, 黏膜皱褶不清或消失。

4 实验室诊断

取心血涂片、肝组织抹片, 经革兰氏和美兰染色后镜检未见细菌;取病鸡的心血、肝渗出液接种于营养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上, 未见细菌生长。取病鸡法氏囊, 加5倍灭菌生理盐水磨碎后, 反复冻融3次, 3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抗原, 与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标准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1~2d内出现明显的沉淀线。根据疾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鉴别诊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 但缺硒和缺VE时无法氏囊病变, 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 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 但鸡新城疫病程长, 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 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鸡, 病鸡骨髓黄染, 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 (又称蓝翅病) , 胸腺、法氏囊萎缩。

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 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6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完善卫生消毒制度

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鸡舍合理布局, 鸡舍之间、养殖小区之间, 间隔距离要适当,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创造适宜的温度, 良好的通风, 新鲜的空气等外界环境, 避免交叉感染。临时消毒与定期消毒相结合, 物理消毒与药物消毒、生物消毒相结合, 饮水消毒与外部环境消毒相结合, 杜绝野毒的存在。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科学处理病死鸡、鸡粪等排泄物。

6.2 免疫接种

一般地, 父母代鸡在10~14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二价 (或三价) 活疫苗饮水、点眼或滴鼻免疫, 点眼或滴鼻时按瓶签注明羽份, 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 用滴管吸取疫苗, 每只鸡点眼或滴鼻一滴 (约0.03ml) , 饮水时按瓶签注明羽份, 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 (加入1%~2%脱脂鲜牛奶或0.1%~0.2%脱脂奶粉效果更佳) , 每只鸡2羽份 (每只每日2~20ml) ;30~35日龄再次饮水加强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油乳剂苗肌肉注射, 每只鸡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25ml。商品蛋鸡仅免前2次, 商品肉鸡分别在10~14日龄和24~28日龄用中等毒力活苗滴眼、滴口或饮水。

6.3 治疗措施

6.3.1 用法氏囊病卵黄抗体治疗

选择抗体效价在1:64~1:128倍稀释后琼脂扩散试验为阳性的卵黄抗体。在实际运用中注意: (1) 高免卵黄抗体在4℃~8℃的温度下贮藏和运输, 防止卵黄抗体腐败变质。用前注意检查卵黄抗体是否变质; (2) 在鸡群发病的早期运用效果较好, 发病中后期时运用效果较差。在鸡群发病的早期高免卵黄抗体配合胸腺肽肌肉注射效果较好; (3) 高免卵黄抗体的注射量不能过大, 雏鸡每只注射1~1.5ml, 育成鸡每只注射2~2.5ml; (4) 高免卵黄抗体不能代替疫苗, 高免卵黄抗体在鸡体内的有效期为7~10d。

6.3.2 对症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篇8

1 发病情况

2010年10月3日, 辽源市某养鸡户饲养的32日龄2 600只商品蛋鸡发病, 病鸡饮水量增加, 迅速腹泻。当日, 养鸡户立即应用乳酸诺氟沙星饮水, 次日凌晨发现病鸡开始增多, 病情加重, 一晚死亡6只, 发病率约为10%。笔者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诊治。

2 临床症状

病鸡突然发病, 高热。发病初表现饮水量增多, 采食量下降, 重度腹泻, 排黄绿色稀便。约2~3 h后, 病鸡食欲废绝, 随着时间的延长, 饮欲逐渐消失, 精神高度委顿, 闭目、嗜睡, 羽毛逆立, 排白色水样或米汤样稀便。最后严重脱水, 极度衰竭而死。

3 病理剖检

剖检死亡病鸡6只, 眼观病变大致相同, 其特征病变是胸肌、股肌两侧有不同程度的片状出血。有的食道与腺胃交接处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十二指肠、小肠粘膜水肿, 泄殖腔有少量白色稀便。肝脏肿大, 脂肪变性。肾脏苍白肿胀, 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外观呈胶胨样水肿, 有的出血, 法氏囊肿大约2~3倍, 囊内有黄色粘稠液体或干酪样物形成, 法氏囊滤泡肿胀。

4 诊治

4.1 诊断

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初步诊断病鸡发病死亡是由IBD所致。

4.2 治疗

采用全群投给法贝灵饮水1次, 重症鸡灌服2次;同时, 大群鸡辅以口服补液盐饮水进行治疗。具体用法用量是:法贝灵80 g/袋, 按70只鸡1袋, 每袋加水1 000 m L, 令鸡只自由饮服。间隔1~1.5 h后, 再饮服口服补液盐1次, 100 g/袋加水15 kg连续饮用3~5 h。重症病鸡每只每次灌服上述法贝灵饮水液10~15 m L, 间隔2~3 h再灌服1次。第2次灌服6 h后不见好转者, 即作淘汰处理。

4.3 治疗效果

大群投药6 h后, 再无新病例发生。重症病鸡灌服法贝灵32只, 痊愈23只, 死亡7只, 治愈率为76.67%。

5 小结及体会

5.1 法贝灵是由黄芪、生地、白术、白头翁、大青叶、甘草等组成的中药复方颗粒制剂, 具有清热凉血、消炎解毒、散瘀消肿、祛邪扶正之功效, 对IBD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是治疗IBD的理想药物。

5.2 在治疗过程中, 对未治愈病死鸡剖检发现, 死亡病鸡均为肝脏重度脂肪变性, 肾脏高度肿胀, 法氏囊肿胀和重度出血。笔者认为在用药前, 这些病死鸡的各器官已经形成了严重病变, 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因此, 这类危重病鸡此时用药治疗则难以奏效。

上一篇:团学组织下一篇:初中数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