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炎

2024-07-02

传染性法氏囊炎(共11篇)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1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infectious burial disease)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在许多地区不断发生和流行, 引起鸡只的大量死亡, 被称为“鸡的艾滋病”, 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经过空气, 消化道等直接传播, 主要是病鸡和隐性感染的鸡, 此外在有该病毒的鸡舍环境之内, 饲料, 饮水, 粪便都可以因含有该病毒而使鸡发病, 有资料表明有一种小粉甲壳虫 (Alphitobus cliaperinus) 以及垫草中的螨类, 也是本病的传染源, 该病毒存在的鸡舍中在清除病鸡后54~122d仍可感染, 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粪便中仍可存在52d。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 但病毒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当鸡群发现有感染鸡时, 在短时间内所有鸡都可被感染, 而邻近鸡舍在2~3周后也被感染发病。

2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

2.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3d, 初期症状是部分鸡自啄肛门羽毛, 有时引起鸡的啄肛, 病鸡厌食, 无神, 羽毛松乱、无光泽、口有黏液皮肤干燥、沉郁、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 颈部、躯干部震颤, 步态不稳, 头下垂, 眼睑闭合, 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衰弱而死亡, 病程5~7d。病愈鸡生长发育不良, 全身免疫机能降低, 易感染其它疾病。急性型IBD, 鸡群突然发病, 食欲废绝, 精神不振, 缩颈, 1/3的病鸡发烧 (41.5~42℃) , 渴欲旺盛, 饮水量剧增。病鸡可在出现症状后1~2d死亡, 3~6d为死亡高峰期, 6d后死亡逐渐下降, 9d后死亡迅速平息或停止。

2.2 病理解剖

病死鸡尸体脱水, 胸、腿肌肉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点, 腺胃乳头无出血点, 切开肌纤维在内部肌肉也可以看见出血点, 有的脂肪也有出血, 肌肉颜色变浅, 肾脏苍白肿大, 呈现花斑样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 内有尿酸盐潴留可以积压出去。脾脏轻度肿胀, 表面有弥散性的灰色点状坏死灶。法氏囊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可见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法氏囊水肿和出血, 体积和重量可增达正常值的2~3倍, 浆膜覆盖淡黄色胶样渗出物, 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囊内黏膜充血, 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有白色的, 切开后自动外翻, 严重的有黄色的干酪样物, 因严重出血, 外观看呈现紫黑色, 感染的第5天, 法氏囊开始缩小, 失去光泽。到第8天仅为正常大小的1/3左右, 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 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比较干燥, 呈现灰白色或者土黄色。渗出物多消失。胸腺和盲肠扁桃体肿胀。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免疫

在疫苗的应用上,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8d、15~18日龄、25~30日龄进行弱、中、中强活苗免疫;有母抗雏鸡可在12~14日龄、20~25日龄进行中、中强两次活苗免疫。种鸡应在18~20周龄及40~42周龄进行二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使子代在出壳后保持高而整齐的母源抗体, 在3~4周内得到保护。油乳剂灭活苗最好是囊源苗。另一方面应适时的调整免疫程序, 同一鸡场长期使用一个免疫程序对生产没有积极意义, 必须适时进行免疫程序。

此外, 任何疫苗的预防免疫都是在机体处于健康状况下, 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好于非健康状况下, 所以疫苗预防接种免疫尽量选择在鸡群无疫病、无应激的时间来进行。同时也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来确定合理的停水时间和兑水量, 饮水器具数量要充足, 要保证整个鸡群中的每一只鸡都能够在1~2h左右的时间内都能饮完足量的疫苗。

3.2 加强饲养管理

(1) 要实行全进全出制, 对雏鸡舍和患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同时还应作好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 建立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首先应打扫、冲洗, 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 一切用具设备都必须彻底消毒后方可进鸡。用百毒杀、抗毒威或过氧乙酸在鸡舍内进行带鸡消毒, 使用的水应达到所需的p H值。平时每周1次, 发生疫情时每周2~3次。鸡群的饲养管理要有严格的卫生隔离措施, 防止IBD强毒传染人。改善饲养管理, 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减少各种应激。病死鸡一定要深埋焚烧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乱扔或出售, 以防疫情扩散。

(2) 鸡群发病时, 应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再用中等毒力活疫苗对全群鸡进行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紧急接种, 可减少死亡。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每只鸡注射0.2~0.3m L可起到紧急治疗的效果。

(3) 用健康鸡所产的蛋制备的蛋黄抗体在发病早期对病鸡进行注射, 亦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2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法氏囊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免疫学试验。

2.1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鸭、珍珠鸡、鸵鸟等也可感染。火鸡多呈隐性感染。在自然条件下,3~6周龄鸡最易感。本病在易感鸡群中发病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30%。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或超强毒株流行时,死亡率可达60~80%。

本病流行特点是无明显季节性、突然发病、发病率高、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如不死亡,发病鸡多在1周左右康复。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眼结膜及呼吸道感染。在感染后3~11天之间排毒达到高峰。由于该病毒耐酸、耐碱,对紫外线有抵抗力,在鸡舍中可存活122天,在受污染饲料、饮水和粪便中52天仍有感染性。

2.2 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

临床表现为昏睡、呆立、翅膀下垂等症状;病禽以排白色水样稀便为主,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污染。

2.3 病理变化

2.3.1 剖检病变:感染发生死亡的鸡通常呈现脱水,胸部、腹部和腿部肌肉常有条状、斑点状出血,死亡及病程后期的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先肿胀、后萎缩。在感染后2~3天,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体积和重量会增大至正常的1.5~4倍;偶尔可见整个法氏囊广泛出血,如紫色葡萄;感染5~7天后,法氏囊会逐渐萎缩,重量为正常的1/3~1/5,颜色由淡粉红色变为蜡黄色;但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可在72小时内引起法氏囊的严重萎缩。感染3~5天的法氏囊切开后,可见有多量黄色粘液或奶油样物,黏膜充血、出血,并常见有坏死灶。

感染鸡的胸腺可见出血点;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的病灶。

2.3.2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法氏囊、脾脏、哈德逊氏腺和盲肠扁桃体内的淋巴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分离鉴定(见GB 19167)2.4.2 免疫学诊断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血清微量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GB 19167)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 发现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发病禽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 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附件1),对受威胁禽群进行隔离监测。

4.3 当疫情呈暴发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4.3.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4.3.2 封锁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申请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对疫区进行封锁,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严禁人、禽、车辆的进出和禽类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出入。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禽类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

4.3.3 扑杀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群。4.3.4 无害化处理

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包括禽肉、蛋、精液、羽、绒、内脏、骨、血等)按照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禽类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3.5 紧急免疫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4.3.6 消毒

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见附件1)。

4.3.7 紧急监测

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禽类实施紧急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4.3.8 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 16548采取就地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4.3.9 封锁令的解除

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最后一只病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6个月内如未发现新的病例,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10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5 预防与控制

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 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史、母源抗体水平、禽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确定免疫时间及使用疫苗的种类,按疫苗说明书要求进行免疫。

必须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疫苗。5.4 监测

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5.4.1.监测方法

以监测抗体为主。可采取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方法进行监测。

5.4.2 监测对象

鸡、鸭、火鸡等易感禽类。5.4.3 监测比例

规模养禽场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父母代以上种禽场、有出口任务养禽场的监测,每批次(群)按照0.5%的比例进行监测;商品代养禽场,每批次(群)按照0.1%的比例进行监测。每批次(群)监测数量不得少于20份。

散养禽以及对流通环节中的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批量活禽进行不定期的监测。

5.4.4 监测样品 血清或卵黄。5.4.5 监测结果及处理

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中发现因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而造成的阳性结果的禽群,一律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阳性的有关规定处理。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3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症状;诊断;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主要特征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十分高,将近100%,但是死亡率较低,只有5%~15%。

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只感染鸡,而且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不过在这些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鸡更易感,肉鸡相对于蛋鸡更敏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毒传播途径是发病鸡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以及环境,导致同群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另外饲养用的工具、饲养员以及昆虫也会携带病毒传播;再有就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蛋传播。

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生,并且传播非常迅速,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鸡舍内所有鸡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的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为15%~20%,但是有些仅为3%~5%,严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60%以上。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可提高。

2 症状

目前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而以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特征性的表现有: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发病初期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前期体温升高达43℃以上,临死前下降。以上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发病一周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迅速康复。

过去该病常突然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但现在在发病初期,除一部分鸡群发病速度较快以外,另一部分鸡群症状极其轻微,在鸡群处于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精神异常,似打盹状,但在添加饲料或饮水时病鸡又趋于正常,此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12~15d,养殖户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常常误以为鸡群健康状况正常而给鸡免疫接种法氏囊疫苗,从而造成鸡群大面积发病。

根据经验,鸡群在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采食量突然比平时增加20%以上或在气温正常时饮欲异常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第2天即会表现出症状。鸡群发病后,精神不振,常蹲伏于墙角处,卧地不起。羽毛蓬乱或逆立,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羽毛更为明显,两翅下垂,颤抖,昏睡。一些鸡走路摇晃,步态不稳。病鸡排出白色石灰水样或奶油状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发病后食欲迅速减退,但饮欲增加。

3 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死亡的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的病变,仅肾脏微肿且有轻度花斑。病情继续发展,则病死鸡皮下组织和肌肉明显脱水,肌肉发干、色暗,嗉囔空虚,有的积气或积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出血,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法氏囊的病变在发病中后期具有典型性,发病初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2~3d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外观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严重时出血,外观呈紫黑色,似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时间稍长则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有花斑,呈灰白色,两侧输尿管中常见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常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多肿大、充血、出血。

4 治疗

鸡群发生本病后,应结合鸡群的日龄、病情轻重以及并发或继发病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1)30日龄以内的商品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在发病初期逐只注射质量合格的卵黄抗体,根据日龄和体重,注射用量为1~2ml。为同时预防或治疗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病,可在抗体内加入头孢曲松钠,用量为每250ml抗体加入2g,为避免过度刺激肾脏,不要在抗体内加入链霉素等对肾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2)3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如病情较重,也应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如零星发病且病情较轻,为防止鸡群遭受应激反应,可以采取个别发病鸡注射抗体与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养殖户也可以用双花、连翘、地丁、茵陈、黄连、黄柏、黄芩、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中药自己组方,对本病早期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3)本病整个发病过程在5~7d,因此不建议养殖户在发病初期大剂量饮水免疫法氏囊疫苗。相反,在12~14日龄或25~28日齡给鸡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观察鸡群在安静时的精神状态,如发现个别鸡只异常,应在诊治好所发病之后再进行疫苗免疫,以免将疫苗接种于该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 篇4

1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 只有鸡能感染发病, 各品种的鸡都能被感染。 —般认为2~15 周龄的鸡较易感, 3~6 周龄的鸡易感性最强。 成年鸡感染后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10 日龄内雏鸡感染后很少发病。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主要由病鸡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垫料等, 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等感染健康鸡。

该病发病突然, 传播迅速, 在鸡群中发现有病鸡时, 全群鸡已几乎全部感染, 邻近鸡不久也将发病。 鸡群通常在感染后第3 天开始死亡, 于5~7 天达到死亡最高峰, 以后逐渐减少。 死亡率差异较大, 有的仅为3%~5%, 一般为15%~30%, 严重时可达60%以上。 饲喂高蛋白饲料的鸡群, 病死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3 天。 被感染的鸡早期症状是啄自己的泄殖腔。 病鸡羽毛蓬松, 颈肩部羽毛逆立。 食欲减少或不食, 不愿走动。 畏寒, 常拥挤成堆或靠近热源。 排白色黏稠或水样稀粪, 偶尔粪便中也带有血液,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 严重者躯体轻微震颤, 低头沉郁, 闭目呈昏睡状态。 患病后期体温低于正常, 严重脱水, 迅速消瘦, 极度虚弱, 最后衰竭死亡。 病程5~7 天。 如有混合感染, 则病程延长。

3 剖检变化

病死鸡明显脱水, 胸部和腿部肌肉常有出血斑点。 法氏囊具有特征性病变, 感染后的第3天法氏囊肿胀, 浆膜水肿, 表面为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包裹, 有时因法氏囊内广泛性出血而呈紫黑色。 由于水肿和出血,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比正常时重2~3 倍。 切开后黏膜皱褶水肿, 表面有点状或弥漫性出血。 感染后第5 天, 法氏囊开始萎缩, 到第8 天后仅为正常值的l / 3 左右。法氏囊黏膜皱褶浑浊不清, 表面有小出血点和坏死灶。 发病中后期肾脏明显肿胀、突出于肾窝, 表面呈花斑样。 肾小管明显扩张, 管内有多量尿酸盐沉积。 输尿管内也常因尿酸盐沉积而高度扩张。 有的病鸡脾轻度肿大, 表面有白色坏死灶。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出血斑点。盲肠扁桃体出血。

4 诊断

(1)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鉴定是诊断该病较可靠的方法。 取病死鸡法氏囊、脾或肾等组织器官, 以常规方法制成悬液, 离心沉淀后加入双抗处理, 然后取上清液, 经绒毛尿囊膜接种于9~11 日龄鸡胚, 接种后3~5 天鸡胚死亡, 可见到胚体和绒毛尿囊膜的病变。 或取上述病料经口或滴眼感染30 日龄左右的易感雏鸡, 通常经3~5 天出现症状, 扑杀后检查法氏囊等, 可见到特征性病变。

(2) 琼脂扩散试验。 病鸡感染后5~6 天大部分可检出沉淀性抗体, 第8 天全部呈阳性, 至感染后的第7 周沉淀性抗体达到高峰, 至少可维持2 个月。 用已知阳性血清检测法氏囊匀浆中的病毒抗原时, 人工接种后24 小时可检出少量病毒, 72 小时达到高峰, 96 小时开始下降, 至196 小时病毒基本消失。 此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抗体技术、 病毒的中和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及病毒核酸探针等方法也常被用于对该病的诊断。

5 防治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5

一、临床发病情况

养殖户李某,饲养2000只海兰褐商品蛋鸡,80日龄时发现个别鸡精神沉郁,缩头,闭眼,畏寒挤堆,羽毛篷松,不愿走动,伏地昏睡,饮水增多,采食量下降,头、尾、翅下垂,闭眼打盹,腹泻,随后病鸡逐渐增加,排白色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石灰样物,眼角膜发红,手感鸡体温明显偏高,未出现死亡。发病第二天下午突然死亡5只,李某拿到本门诊部诊疗。

二、解剖情况

5只病死鸡剖检变化基本相同,嗉囊空虚,腿肌、胸肌有点状出血,有2只鸡腺胃与肌胃连接处有条状出血,十二指肠有溃疡和出血,肾肿大呈花斑样,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2~3倍,囊壁水肿充血,周围有胶冻样浸润,剪开法氏囊可见内黏膜有点状出血。脾轻度肿大,表面偶见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胸、腿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甚至有出血),可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三、治疗

该鸡群全部肌肉注射法氏囊高免卵黄液,配合头孢噻呋钠。用法和用量:500毫升高免卵黄液配40~80克头孢噻呋钠,每只鸡肌注1毫升,连用2天,同时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肾肿解毒灵(主要成分为桑白皮、陈皮、大腹皮、姜皮、茯苓皮、板蓝根、金银花、大青叶、茵陈等);全天饮水中加电解多维,连饮3~5天;提高舍温2~3℃;每天对鸡舍内外进行严格消毒,注意通风换气,5天后病鸡基本痊愈,共死亡15只。

四、病因分析

1. 该鸡场去年曾发生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法氏囊病病毒抵抗力很强,耐热、耐阳光、耐紫外线照射,耐酸但不耐碱。病鸡舍内清除的粪便、饲料、饮水等经过52天仍保持传染力,舍内螨、蚊、小甲虫、老鼠等都能带毒传播,条件适宜时可导致鸡群发病。

2. 气候突变、接种疫苗等应激会造成鸡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导致发生法氏囊病。

3. 出现法氏囊毒株变异和超强毒株也有可能导致发病。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大多用活疫苗滴口或饮水,活疫苗本身有散毒现象,再加上养殖户不做疫苗瓶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深埋或销毁),这样法氏囊病毒在环境中抵抗力越来越强,逐渐变为超强毒株或毒株变异而突破传统疫苗的保护发生法氏囊病。

4. 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活疫苗,80%左右为非SPF鸡胚生产,常被其他病原菌污染,使用后会引起家禽的免疫抑制,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法氏囊活疫苗接种最好使用滴口法,饮水免疫不能保证鸡只摄入同等剂量的疫苗,增加了病毒在不同鸡体间的传播机会,影响免疫效果或导致免疫失败。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消毒和管理。鸡出栏后应彻底消毒,减少环境污染。鸡舍彻底打扫、冲洗干净后,用5%火碱溶液进行地面消毒,再用甲醛熏蒸消毒,发生过法氏囊疾病的鸡场最少要这样消毒两次,给下一批鸡创造一个清新的环境。加强日常消毒,病死鸡和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选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保证营养平衡,增强鸡群抵抗力,尽量减少各种应激。

2. 购买鸡苗时选择信誉好、孵化技术过硬的种鸡场。

3. 严格做好育雏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要掌握好温度,这是控制法氏囊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近两年实践证明:鸡苗最好在12日龄用中等毒力法氏囊疫苗B87滴口1~2羽份首免,27~28日龄二免。患过法氏囊病的鸡场7~9日龄用新城疫-法氏囊亚单位二联苗肌注,0.3毫升/只,连续使用两年以上可以净化鸡场法氏囊病。

六、小结

1. 建议养殖户尽量选用本地正规厂家的疫苗,这样毒株相同或相近,免疫效果会更好。

2. 养殖户在进行疫苗免疫时,尽量活疫苗和灭活苗都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展开,免疫效果会更好。

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消毒和防疫意识。

警惕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生 篇6

1 流行特点

鸡法氏囊炎是传染性强、传播快、感染率和发病率高、发病急、病程短。鸡最易感染, 小至11周龄, 大至开产鸡群均有发生, 成年鸡因法氏囊已退化, 故呈隐性感染。

近几年我国鸡群发病多在17~20日龄, 且在同一鸡群可反复发生。饲料管理不当, 卫生条件差, 消毒不严格, 疫苗接种程序及方法不合理, 鸡群有其他疾病均可促使和加重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死鸡脱水、大腿外侧出血严重、肌肉有出血点、法氏囊肿大、外周有黄色胶冻样物覆盖、囊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粘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肿、输尿管有尿酸盐沉淀、脾前期肿大, 后期坏死、萎缩变小、肝肿胀呈土黄色、肋骨挤压成红黄相间的条纹状、周边有梗死状。

3 防治措施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以4~10月份多发, 此时天气多变, 昼夜温差大, 加上通风不良, 棚内湿度高, 卫生条件差, 饲养密度大, 易使此病的发生。要预防此病, 首先要改善饲养环境, 做好法氏囊疫苗的免疫工作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使机体有效的产生抗体。

(1) 用囊病康肌肉注射, 1~2m L/只。

一起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治 篇7

1 发病情况

2011年6月, 陕西省韩城市某个体养殖户饲养蛋小鸡3500只。该鸡苗从城澄县某孵化场购进。7日龄用新城疫Lasota弱毒疫苗4000羽份滴鼻免疫, 14日龄用法氏囊苗5000羽饮水。18日龄时开始有部分鸡精神不振, 两翅下垂、缩头闭眼, 颈部羽毛竖直、不食、怕冷向火源靠近、缩头。排白色蛋清样稀便, 1d后开始有鸡死亡, 2d内死亡30余只。

2 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鸡8只。病鸡右腿肌和胸肌有明显的条状出血斑。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的出血带和出血斑。脾脏呈紫红色, 表面有微细出血点。肾脏稍肿胀, 颜色稍白, 法氏囊肿大, 黏膜表面严重出血。其它脏器无明显可见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1) 无菌采集病死鸡心、肝、脾等组织, 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发现致病性菌体。 (2) .取其中两只法氏囊病变典型的鸡法氏囊组织, 配制成1:10的悬浊液, 与法氏囊卵黄抗体在琼脂平板上作琼脂扩散试验, 出现明显沉淀线。根据实验室诊断, 结合病理剖检和发病情况,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4 治疗

(1) 法氏囊病精制卵黄抗体 (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肌肉注射, 1ml/羽。注射前, 每100ml卵黄抗体内加入青霉素160万IU, 链霉素100万IU。 (2) 黄芪多糖注射液饮水, 清洁饮水中加入20ml/kg, 集中饮水2次/d, 连用3d。 (3) 其余时间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 剂量按商品说明用量使用。 (4) 为了减少出血性变化, 饮水中加入维生素K3剂量为1mg/kg水。 (5) 提高鸡舍温度1~2℃并保持舍内通风。 (6) 为了保护肾脏, 防止尿酸盐沉积, 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 维持1周。

经过以上措施治疗1d全群即正常。本次发病共死亡76羽, 占全群总量的2.17%。

5 讨论

根据发病情况、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诊断, 该鸡场所发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 发病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 在使用法氏囊疫苗饮水免疫时所用剂量不足, 饮水中没有加疫苗保护剂或脱脂奶粉。正常情况下, IBD疫苗在使用饮水免疫的方法时应双倍剂量, 为增强免疫效果, 可在饮水免疫时加入0.2%的脱脂奶粉。免疫前后3d禁用一切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免疫前后3d饮水中可加入维生素或多维电解质。

5.1 严格鸡场消毒

加强管理, 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喷洒0.2%过氧乙酸或2%烧碱等消毒圈舍, 反复进行数次, 并深埋病死鸡, 可减少二次发病机会。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 减少人员及车辆出入, 以防病菌带人鸡场。

5.2 改进免疫程序

4次免疫加1次高免蛋黄注射。即:6日龄鸡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每只鸡1羽份饮水, 14日龄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每只鸡2羽份饮水, 24日龄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每只鸡2羽份饮水, 25~26日龄鸡群全部肌肉注射高免蛋黄每只鸡1ml, 40日龄鸡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每只鸡2羽份饮水。

5.3 处理发病鸡群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8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7年6月上旬, 某养殖户饲养肉仔鸡2 000只, 在22日龄时个别鸡突然发病, 1 d后波及全群, 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畏寒、聚堆, 羽毛蓬乱, 翅下垂, 闭目打盹, 对外界刺激反映迟钝, 冠和可视黏膜苍白, 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 腹泻, 排白色混有血样稀便, 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重病例极度虚弱, 有的病鸡发生痉挛, 鸡群中不断有鸡只死亡, 畜主投服氟苯尼考、痢菌净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鸡数只, 病变基本一致。病死鸡胸肌和腿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 浆膜黄蜡样, 有的病例法氏囊呈紫葡萄样, 剪开囊壁, 可见囊壁增厚, 内有奶油样、干酪样或果酱样渗出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肿胀, 有尿酸盐沉积;盲肠肿胀, 肠壁增厚, 充满暗红色的血液和血块, 小肠黏膜上有灰白色小斑点和点片状出血, 肠内容物呈红豆粥样。

3 实验室检验

(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鸡心血、肝、脾组织触片, 革兰氏和瑞士染色镜检, 未发现细菌, 将病死鸡的心血、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做细菌分离培养, 37 ℃温箱培养24~48 h, 结果无细菌生长。

(2) 寄生虫检查:

取病鸡新鲜粪便, 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处理, 高倍镜检, 见到球虫裂殖体和大量球虫卵囊;取病变部位肠黏膜刮取物涂片, 加50%的甘油水溶液1~2滴, 调匀, 高倍镜检, 见到大量的球虫裂殖体和球虫卵囊。

(3) 琼脂扩散试验:

取病死鸡法氏囊病变组织, 剪碎研磨, 用磷酸缓冲盐水制成5~10倍悬浮液, 经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 作抗原, 与传染性法氏囊标准阳性血清 (抗体) 做琼脂扩散试验, 置37 ℃温箱培养24~48 h, 在抗体、抗原孔之间出现一条白色沉淀线, 判定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琼脂扩散试验阳性。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诊断该病为传染性法氏囊炎与球虫混合感染。

4 防治措施

(1) 销毁病死鸡, 严格消毒。

对重病鸡和死鸡进行销毁无害化处理, 清除垫料、粪便, 并用0.2%~0.3%过氧乙酸溶液对鸡群及鸡舍、用具消毒。

(2) 治疗病鸡。

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 肌肉注射0.5 mL/只, 1次/d, 连用2 d, 硝苯酰胺, 按250 mg/kg拌料, 对全群鸡连喂4 d, 而后改换氯苯胍药物, 按300 mg/kg拌料, 连喂3 d, 同时用电解多维饮水, 增强机体抵抗力。

经采取上述措施, 第4 d后鸡群病情得到控制, 6 d后全群鸡得到康复。具统计, 整个病程共死亡雏鸡760只, 病死率38%。

5小结

(1) 法氏囊疫苗依其毒力不同有不同的种类, 适用于不同的鸡群, 疫苗的选择应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鸡场法氏囊病毒的污染程度、雏鸡母源抗体的水平及其均匀度、鸡的品种等来确定使用疫苗的种类。有母源抗体的鸡群可选择中等毒力疫苗, 没有母源抗体或抗体水平偏低的鸡群可选用弱毒疫苗, 二免时用中等毒力疫苗, 对于法氏囊病毒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鸡场, 可以考虑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活疫苗, 其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强, 免疫效果好经了解, 该鸡群在14日龄时已进行了法氏囊疫苗接种, 本次病例的发生是该养殖户不掌握当地的疫情状况, 选用法氏囊疫苗时忽视了疫苗毒株的特点, 没有针对性的选择疫苗的种类, 使野毒感染引发法氏囊病, 导致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明显影响机体的自然抵抗力和免疫效果, 鸡舍环境不洁, 继而并发球虫病。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9

1 肉仔鸡腹水症

1.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靡不振、喜卧, 下腹部明显膨大、下垂, 皮肤呈紫色、发亮, 触之有波动感, 行走中两腿叉开, 身体摇摆, 张口喘气, 呼吸困难, 食欲减退或废绝, 发病多为较大的鸡。

1.2 剖检变化

打开腹腔, 腹腔内流出大量透明、淡黄色腹水, 心包液增多、心包增厚、心壁变薄、肠道普遍充血。

1.3 发病原因

(1) 鸡舍通风不良。造成舍内二氧化碳、氨气浓度过大、血氧供应不足;

(2) 饲喂劣质、营养不全饲料, 导致肌体营养不良。

1.4 防治措施

(1) 调整鸡群, 降低密度, 加强通风, 使舍内空气新鲜;

(2) 加强饮水器、食槽及环境的消毒;

(3) 对症治疗, 用双氢克尿噻每日2毫克/千克体重拌料。Vc按每4毫克/千克体重, 一日两次饮水, 连用5天。

2 肉仔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2.1 临床症状

患鸡精神不振, 全身羽毛蓬乱, 尤以头部羽毛明显。翅膀下垂、闭眼似睡状, 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排白色稀粪便。

2.2 剖检变化

胸肌、腿肌有点状、片状出血点、斑, 肌肉色泽红黄色, 肝脏质脆稍肿, 肾脏苍白、肿状, 肠粘膜充、出血, 泄殖腔出血、法氏囊水肿, 粘膜有针状大新鲜出血点, 有的囊腔充满黄白色粘液。

2.3 发病原因

(1) 法氏囊炎病毒随鸡粪便排出, 污染饲料、饮水、垫草, 使同群鸡经口感染;

(2) 各种用具以及人员、昆虫等都携带病毒, 能扩散传播;

(3) 育雏室潮湿未干, 温度高也易发生该病。

2.4 防治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10

一、病原和流行

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有亚型多种,免疫时疫苗型号不对就会导致免疫失败。该病毒抗逆性较强,56℃条件下5小时或60℃条件下90分钟无法将其灭活,光照和紫外线也不易将其杀灭;对酸、碱还有一定的抵抗力,新洁尔灭和甲酚皂溶液等对其几乎无效,漂白粉、福尔马林能高效杀灭它。该病毒在鸡、鸭、鹅等舍内可存活100天以上,被污染的禽舍较长时间都具传染性。雏鸭、鹅与患鸡多次接触就易感染,甚至暴发流行。患病鸡、鸭、鹅及其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禽舍、地面、饮水、饲养、用具和工作人员等都是传染源,还可经种蛋传播;蚊、蝇和老鼠等也能传播该病。该病原可经呼吸道、口和眼结膜等感染。若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并发或继发,会推高死亡率,增加治疗难度。

二、病症和诊断

该病潜伏期为2~3天,发病迅速,3~4天开始出现死亡,5~7天达病死高峰,7~8天死亡基本停止。患病鸭、鹅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高热,腹泻,怕冷扎堆,行动迟缓或伏地不起,羽毛松乱,排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粪便,泄殖腔周围常染有粪污;后期严重消瘦,体温下降,最终衰竭而死。剖检病(死)雏鸭、鹅,可见尸体脱水严重,胸肌、腿肌出血明显,如斑驳状,有的全胸和腿肌都出血;腹腔内有较多半透明淡黄液体;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腺胃乳头样脓肿;整个肠道黏膜都有很多出血点;盲肠扁桃体出血;肾及输卵管内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比正常的肿大2~3倍,表面暗紫色,内有黏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

三、综合防控技术

1. 预防措施

①避免鸭、鹅与鸡混养。

②杜绝或减少雏鸭、鹅与鸡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③及时隔离患病鸭、鹅和疑似病者(群)。

④每隔6~7天用2%甲醛溶液、0.3%过氧乙酸溶液或0.1%抗毒威溶液等对栏舍、四周环境、用具等消毒1次;发病时每天消毒1次。

⑤患病雏鸭、鹅应停止放牧,放牧过的水体应用生石灰粉等消毒。

⑥每只雏鸭、鹅或每只鸭、鹅于产蛋前10~15天肌内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液1.5毫升。

2. 治疗方法

①紧急免疫治疗:a.每只雏鸭、鹅病初肌内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液1.5~2毫升;b.每只雏鸭、鹅皮下或肌内注射康复鸭、鹅或康复鸡血清1~1.5毫升。

②中药治疗:a.黄芪300克,黄连、生地、大青叶、白头翁和白术各150克,粉碎混匀,按2%拌饲料喂,连用3天;b.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各300克,双花、黄芩、黄柏、甘草各90克,藿香、生石膏各30克,加水适量煎汤2~3次,过滤取汁,凉后一次性灌服,每只5毫升,每天1剂,连用3~4天,需注意的是服药前3~4小时应停止饮水;c.艾叶、蒲公英、苍术、荆芥、防风各等份,每立方米禽舍用药150克,将各药混匀后制成药团,点燃持续熏烟1小时左右后通风换气,每天1剂,连用3~4天。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 邮编:330700)

传染性法氏囊炎 篇11

1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 卧地不起, 羽毛蓬乱, 饮食减少或停止;排出绿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出现神经症状。

2 剖检变化

胸肌、腿肌条状出血;气管环状出血, 肺脏充血;肝脏肿大, 边缘出现梗塞;心脏冠状脂肪出血;肾脏肿大, 输尿管中充满白色尿酸盐;腺胃乳头肿胀、出血;法氏囊肿大, 表面附着黄色胶冻样分泌物;黏膜点状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1) 取病死鸡的肝、肺、心血涂片、染色、镜检, 未发现病菌。无菌采取肝、脾、肾组织, 接种于普通营养培养基, 37℃培养48h, 观察无菌。

(2) 随机采取假定健康鸡血8份和剖检特征明显的病鸡心血8份, 分离血清, 用4个单位的新城疫诊断抗原做HI试验, 结果新城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病鸡的很低, 有的为零;健康鸡的很高, 有的高达1:256以上。

(3) 采取剖检症状明显的病鸡法氏囊5个, 分别捣碎后加入5倍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 放置冰箱中反复冻融4次, 高速离心后各取上清液1滴与传染性法氏囊阳性血清做AGP试验, 法氏囊组织液与法氏囊阳性血清孔之间出现明显的沉淀线。

(4) 根据鸡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诊断为鸡传染法氏囊炎与新城疫混合感染。

4 防治措施

(1) 将鸡舍内外地粪便、垃圾进行清扫, 病鸡和死鸡深埋。鸡舍外用2%火碱消毒;鸡舍内用百毒杀消毒, 并在1周内坚持每天带鸡消毒1次。

(2) 用抗新城疫与法氏囊炎的双抗体高免卵黄液1.0ml/只, 肌肉注射;10d以后再用传染性法氏囊疫苗饮水免疫。

上一篇:中职学生作文能力培养下一篇:课堂情境创设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