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胃肠炎

2024-07-30

传染性胃肠炎(精选12篇)

传染性胃肠炎 篇1

1 流行病学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季节,一般以冬、春季多发,1~2月份和10~12月份为高发期。环境恶劣、气候剧变、缺奶、缺水和饲料突变等是引发该病的诱因,特别当猪圈过近、猪群密集时其发病率较高,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猪场猪只几年前曾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此次发病前,该猪场附近的猪场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

1.2 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该病,以2周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其发病最严重,死亡率最高,3~4周龄的猪感染此病后死亡率较低,但这些猪日后多生长不良,易成为僵猪,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大多数能自然康复。地方传染性胃肠炎常发生于1周龄后的猪。

1.3 病猪和带毒猪是引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发病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其常随尿液和鼻液排出体外。病毒通过猪舍、用具、空气、土壤、饲料和饮水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病毒存活时间长,其易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康复猪带毒时间可长达8周,是主要的传染源。

2 病原特征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外周有囊膜,形态多样,为单股RNA型,具有典型的日冕形病毒的特征。病毒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可抵抗0.5%胰酶7 h。病毒不耐热,56℃、45 min, 65℃、10 min条件可使病毒死亡,阳光下暴晒6h可使病毒死亡,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病毒在pH4~8环境中稳定,pH 2.5时则被灭活。一般的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5~20 h,有时延长1~2 d。疾病蔓延迅速,2~3 d内可致全群发病。

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剧烈水样腹泻,个别猪喷射状腹泻。腹泻猪体温在38~39℃,如有继发感染,体温可达39℃以上。呕吐物为黄色、黏稠的乳块或未消化的食物。患猪粪便恶臭,呈黄绿色或灰白色,严重腹泻仔猪的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其味腥臭。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发病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一般不足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2~7 d死亡,2~3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后虽可存活,但愈后多体质虚弱,生长发育不良。保育猪和肥育猪的发病症状仅限于腹泻和厌食,其发病5~7 d后腹泻停止,以后逐渐康复。

4 病理剖检

病死仔猪消瘦,脱水严重。胃内充满白色或黄色的凝乳块,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出血。肠壁菲薄,缺乏弹性,肠管膨胀,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灰白或黄绿的液体,有的含有泡沫或未消化的小乳块。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肿胀和脂肪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肾包膜下有出血点。组织学检查,见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绒毛极度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5 诊断

病料送检,依据检验结果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5.1 初步诊断

5.1.1 猪粪pH值测定。

采集患猪粪便,用pH石蕊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结果为偏酸性。肠道疾病引起腹泻时,病猪粪便一般为碱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等引起腹泻时,病猪的粪便多偏酸性。

5.1.2 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如依据本病发病季节,病猪有呕吐、腹泻、脱水症状,患猪小肠壁变薄,肠管扩大,空肠、回肠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为1∶1(正常情况为7∶1)等可作出诊断。猪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性腹泻与本病有类似的症状,应注意加以鉴别。

5.2 实验室诊断

5.2.1 荧光抗体检查。

将病死猪的小肠黏膜制成切片,用丙酮固定后用猪传染性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然后用缓冲甘油封裱,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小肠绒毛膜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膜上出现特异荧光则为阳性。

5.2.2 血清中和试验。

采集急性期和康复期患猪血清,置56℃条件灭活30 min,然后二倍法稀释,每个稀释度与等量的病毒悬液(滴度为200TCID 50/0.1 mL)混合后,置于37℃作用60 min,将此混合液0.1 mL分别接种于猪肾或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37℃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凡能中和50%以上试管内病毒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即为该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康复期血清滴度超过急性期4倍以上者即为阳性。

6 治疗

可采用补液、止泻及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并用鞣酸蛋白、药用炭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的辅助治疗。此外,使用抗菌药物可防继发感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温度适宜和干燥。6.1补液疗法氯化钠2~3.5 g、氯化钾0.5~1.5g、葡萄糖10~20g,冷开水1 000 mL混合,轻度脱水者补50~70 mL,中度脱水者补70~110 mL,高度脱水者补110~150 m L,可将配制好的补液盐拌入食物中任猪自服。

6.2 输液疗法

有脱水症状的,用0.9%生理盐水100~150 mL、5%葡萄糖100~500 mL、葡萄糖酸钙0.5~2g、氯化钾0.5~1g、阿托品0.5~5 mg、碳酸氢钠0.5~2 g、维生素B6100 mg静脉或腹腔注射。

6.3 抗菌治疗

6.3.1 抗菌素肌注,同时用氟苯尼考口服液口服,连用4 d,或用热快克+抗菌素肌肉注射。

6.3.2 链霉素30~50万IU,庆大霉素4~8万IU混合后灌服,每天2次,连服2~3 d。痢菌净注射液,每头仔猪每次肌肉注射2 mL,每日2次,连用2 d。止泻用磺胺脒0.5~4 g,次硝酸铋1~5 g,小苏打1~4 g混合后口服。

7 预防

7.1 改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种猪应从健康猪场购进,防止引入慢性患猪、隐性感染猪或带毒猪。

7.2 加强环境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严格消毒。猪场应每天清粪,定期用3%来苏儿、消毒威、氯毒杀等对猪场和环境进行消毒。

7.3 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猪舍温度最好保持在25~30℃左右,以免仔猪受冻。

7.4 注意不喂霉烂、变质饲料,不喂冷水,以免引起发病。

7.5 预防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苗在母猪产前2个月和半个月分别免疫一次,以保护仔猪。预防发病可在母猪产前20~30 d于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2 mL, 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 mL。

传染性胃肠炎 篇2

猪春季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对策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一过性胃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冬季和冬末春初这两个季节,其他季节很少发生,特别是夏季几乎不发生此病.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此病迎来了又一个小高潮,目前主要的发病地区以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最为严重.

作 者:王浩 作者单位:沈阳科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61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200930(4)分类号:S855.3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 篇3

一、流行形式

1.贮存宿主:经临床统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贮存宿主至少有四种。病毒扩散呈亚临床症状的猪场,如育肥猪场或不断有新生仔猪的猪场,病毒可持续存在,一旦到了发病的适应季节,即可引起本病的爆发;经狗、猫、苍蝇等带毒、排毒,机械的传播本病;带毒猪或发病猪通过鼻内分泌物、粪便、乳汁排毒,传播本病;感染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动物尸体、血液和屠宰后的废弃物可将病毒传入猪群。

2.流行形式:根据不同年龄猪的易感性,猪传染性胃肠炎可呈三种流行形式。

流行性:对于易感的猪群,当病毒入侵之后,常常会迅速导致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猪应激能力差,是该病多发季节,大多数猪表现不同程度的临诊症状。

地方流行性:局限于经常有仔猪出生的猪场或不断增加易感猪如肥育猪的猪场中,虽然仔猪能从免疫后或从母猪乳汁中获得被动免疫,但受到时间和免疫能力的限制,当病毒感染力超过猪的免疫力时,猪将会受到感染。所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长期存在于这些猪群中。

周期性流行:常发生于病毒重新侵入有免疫母猪的猪场,由于前一冬季被感染猪在夏天或秋天已被屠宰,新进的架子猪和出栏猪便成为易感猪。

二、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小时,有时2~3天,传播迅速,数日内波及全群,仔猪发病后往往表现为严重脱水而死亡。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达100%;在2~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左右。断乳猪感染后2~4天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5~8天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诊症状。

三、机理病理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入侵机体,病毒经口咽、食管、胃进入消化道,在小肠上皮细胞发生感染,导致空肠和回肠的绒毛显著萎缩。感染的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脱落,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使肠道水解乳糖和吸收其他营养成分的功能下降,肠腔内高渗,导致严重腹泻脱水。病毒经鼻腔进入呼吸道,在鼻黏膜和肺中增殖,然后经血液进入小肠。

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心、肺、肾未见明显的病理肉眼病变。

四、防治方法

气温骤然变化和带毒猪排毒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脱水和电解质丢失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因素。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哺乳猪舍温度达到要求;免疫接种,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经后海穴(也叫交巢穴,位于肛门上、尾根下的凹陷处正中)注射妊娠母猪,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免疫期可维持到断奶后7天。

2.治疗

发生该病时,立即将病猪与健康母猪和未感染的仔猪隔离饲养,以确保仔猪免受感染。圈舍、用具清扫干净,并用草木灰水或碱水消毒,避免病原扩散。由于本病无特效药治疗,经临床试验,可用下列药物对症治疗,控制继发感染:

肌肉注射:硫酸小檗碱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烟酸诺氟沙星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混合肌肉注射,收敛止泻;另一侧注射樟脑磺酸钠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维生素C注射液(0.15~0.2毫升/千克体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10毫克),强心,维护心脏功能,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每天2次,连用3~5天。

口服给药:脱水严重者,用人工补液盐+电解多维稀释成1%~2%的溶液给患猪自由饮用,以补充水分,维护电解质平衡。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篇4

本病病原为冠状病毒, 耐低温、不耐热, 广泛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 对0.03%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季胺盐等敏感。其他畜禽和人不感染, 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 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和鼻分泌物排出病毒, 病毒排出后污染猪的体表、猪床、墙壁和饮水等, 经消化道进入健康猪体内而感染。传播速度快, 四季都可发生, 主要于冬春季节。

病猪临床表现剧烈, 水样腹泻和呕吐, 潜伏期2~4天, 数日可波及全群。粪便初期为乳白色, 逐渐变为黄绿色, 同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 病猪严重脱水消瘦。死猪尸体肮脏, 消瘦脱水, 皮下组织干燥, 小肠肠管扩张变薄, 内容物黄色透明, 呈泡沫状含凝乳块。

传染性胃肠炎 篇5

2009年7月中旬,在伊春市某林业局林场,仔猪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往往来不及治疗就死亡.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作 者:许英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黑龙江铁力,152500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8 关键词: 

★ 发热病例范文

★ 浅谈阅读疗法

★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 发热门诊的规章制度

★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

★ 试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 武昌试探社会化养老

★ 永远别去试探人心名句

★ 试探词语的释义及造句

传染性胃肠炎 篇6

关键词: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6-02

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可在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中暴发。临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少食或不食、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季节

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发病最多,夏季很少发病。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流行形式多为暴发或散发流行,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

1.2 感染率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感染率可达90%~100%,公猪、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 d自然康复。但10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过该病的生猪可获得一定时间的自动免疫抗体。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都可能引起病毒的传播。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发生短暂呕吐,随后迅速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病猪体重快速下降,严重脱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吃或不吃、脱水消瘦,一般于2~7 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100%,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而超過3周龄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

2.2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食欲减退、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色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一般于3~7 d康复,死亡率不高。但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能增加。

2.3 哺乳母猪

哺乳母猪症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所致。妊娠母猪很少发生流产。

病猪体温多数正常。初生仔猪感染本病死亡率达90%,10~20日龄仔猪死亡率10%~30%。20 kg以上生猪死亡率不高,很少因该病死亡,但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3 病理剖检

外观来看,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眼观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部,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黏膜潮红充血,有时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的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区有较大坏死区。整个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内容物稀薄。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4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猪群发病突然,通常在数日内感染大多数猪只,不分猪只大小和性别都可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结合病理剖检,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采集主要是粪便或小肠。两端结扎的病变小肠是最好的样品,但要新鲜或冷藏。血清学检测可采集病猪血液分离血清。

5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5.1 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供给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应注意防止猫、犬和狐狸等动物出入猪场,并做好猪舍的防鸟措施。

5.2 接种疫苗

定期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进行预防。

5.3 干扰疗法

以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为干扰源注射,可明显减轻症状。剂量:一瓶鸡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计)可注射15日龄的乳猪10头。可注射15日龄以上至10 kg仔猪6~8头。可注射15 kg以上猪4~5头。

5.4 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篇7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管状病毒科, 管状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多边形, 直径约为80~120 mm。为单股RNA型, 对乙醚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只发生于猪, 其他畜禽和人不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春季;大小猪都发生, 且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 常使大批初生仔猪死亡;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在康复猪肺中也潜有病毒, 随排泄物污染猪的体表、猪床、墙壁、饲料和饮水等, 经消化道进入健康猪体内而感染。

3 临床症状

3.1 仔猪

潜伏期1~8 d, 多数为2~4 d。仔猪先呕吐, 后频繁腹泻, 粪便呈黄绿色, 粪便中夹有未消化的乳块, 2~7 d因拉稀脱水而死亡, 痊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3.2 肥育猪

肥育猪经过2~3 d的潜伏期, 突然发病, 病初先食欲下降, 体温稍微升高, 后水样腹泻 (粪便黄绿色) 。粪便中混有饲料碎片和气泡, 饮欲增加。腹泻3~5 d后, 腹泻停止, 接着体温、食欲逐渐恢复, 病程6~8 d。

3.3 成年猪

感染后有的不发病。潜伏期一般3~4 d, 依个体不同,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 如表现为水样下痢、一过性软便、无症状等。

4 剖检变化

尽管临床表现出呕吐和剧烈下痢, 但消化道病变比较轻微。在哺乳猪胃内积留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壁弛缓, 肠管扩张, 变得菲薄, 呈半透明。肠内容物黄色、透明, 呈泡沫状含有凝乳。小肠绒毛萎缩。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要点, 进行综合分析, 对本病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若进一步确诊, 则必须进行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检查。

6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猪只, 以免传人本病。

6.1 发现病猪迅速隔离, 紧急消毒。

6.2 停喂刺激性大、难消化的饲料。

6.3 病猪应供给充足淡盐水 (浓度为0.5%)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篇8

1 预防措施

(1)养猪业应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购入仔猪时,则应严格检疫,购入后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一旦发现本病,立即严格隔离消毒。(2)当猪群发生该病时,立即将病猪与健康母猪和未感染的仔猪隔离饲养,以保护仔猪免受感染,圈舍清扫干净,并用草木灰水或碱水消毒,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严格消毒。猪群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最好在饮水中加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停止哺乳或喂料。一般初生仔猪每隔2h吮食免疫母猪的乳汁就可获得免疫。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给仔猪喂抗血清,仔猪也能获得保护。

2 治疗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要点 篇9

1 症状

在临床上, 该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度死亡为特征。 (1) 仔猪先是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 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 有时呈白色, 并含有凝乳块。病猪迅速脱水, 体重明显下降, 精神委顿, 采食减少或停止, 死亡率高达50%~100%。5周龄以上猪感染死亡率极低, 较大或成年猪几乎不死亡。剖检死亡猪, 可见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 胃底黏膜充血, 可见有小点状或弥散出血;小肠扩张变薄, 内容物稀薄, 呈黄色、泡沫状。 (2) 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 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 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无力, 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 病程约l周, 但很少发生死亡。 (3)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且初产母猪多发, 表现食欲不振, 有的呕吐, 体温升高, 严重腹泻, 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d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 一般3~10d痊愈。

防治措施

2 防治措施

2.1 坚持自繁自养

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 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

2.2 定期免疫接种

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 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 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 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 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2.3 加强饲养管理

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 特别是春季, 昼夜温差较大, 应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 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4 做好消毒工作

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 应对分娩舍进行彻底消毒。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 猪群发病时, 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育成猪舍, 隔离病猪, 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育成舍工作人员应与其它猪舍特别是分娩舍的工作人员严格分开居住, 分娩舍应固定饲养人员, 避免发病猪舍的病毒传染至哺乳仔猪。

2.5 控制混合感染

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 易导致其它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 造成死亡率上升, 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控制, 可在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药物。育成猪、种公母猪可不用治疗, 而通过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其抵抗力, 使其自然康复。

2.6 对症药物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篇10

1 病原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氯仿、氢氧化钠、甲醛、碘以及季铵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 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下6h失去活性, 病毒耐酸, 强毒在p H2时仍然相当稳定;病毒对热敏感, 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 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康复猪排毒可长达2月, 甚至可长达109d。

2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 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 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很多养殖户是由于收猪者流动到户或外购猪将病原带入, 导致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感染动物为猪,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 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见于冬季和初春这段寒冷季节, 建昌县多数从11月份开始到来年3月份结束, 温暖季节停止发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一旦传入, 发病迅速, 很快传播到全群。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仔猪为12~24h, 成年猪为2~4d。病初体温短时内升高到41℃, 很快下降, 甚至可低于38℃。少吃或不吃, 渴感明显, 饮水增多。

仔猪出现呕吐, 接着水样或糊状腹泻, 粪便呈黄绿或灰色, 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随即脱水、消瘦, 被毛干枯;2~7d死亡。病愈仔猪生长缓慢。

育肥猪或成年猪症状, 表现减食, 腹泻、排水样便, 严重的呈喷射状, 墙壁和地面都会有大量的稀便污染, 病猪消瘦, 有时呕吐, 掉膘迅速, 严重的育肥猪每天可减重l.5~2kg。哺乳母猪泌乳减少, 一般经3~7d恢复, 很少发生死亡。

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 死亡率可达98%以上;15~30日龄的乳猪, 死亡率为20~40%;8周龄以上不足5%;大猪死亡率约为1%, 老母猪基本不会因此病死亡。病程7~10d, 未死的可自然康复, 但康复猪仍排毒。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 肠壁变薄, 呈半透明状, 在低倍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空肠和回肠绒毛显著变短。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典型的发病特征, 可根据大小猪同时发病, 呕吐、水样便, 发病迅速、脱水, 哺乳仔猪死亡率高等特点不难做出诊断。

6 预防

(1) 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作交巢穴注射可获良好免疫力。每年入冬之前, 给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2) 不要让流动收猪小贩靠近猪舍, 不盲目引进外源猪。

7 治疗

目前针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身尚无特效药, 但可通过维持电解质平衡, 防止脱水, 控制继发感染, 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方法能减轻症状, 减少死亡, 缩短病程, 降低损失。

7.1 饮食给药, 护膜抗感

减食1~2d, 并在饲料中添加“新霉素”、“百消丹 (复合酶) ”、“胃肠粘膜保护剂 (鞣酸蛋白) ”、“碳酸氢钠”拌料饲喂7d;供给充足饮水。饮水中添加“新霉素”或“阿莫西林”、“黄芪多糖”、“口服补液盐”, 补液盐配方是:每1000ml水加食盐3.5g、小苏打粉2.5g、氯化钾1.5g、5%葡萄糖20g, 预防因严重腹泻而造成的脱水。

7.2 及时补液, 控制脱水

有明显脱水症状的仔猪, 可以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0%碳酸氢钠, 每天2~3次, 连用3d。

7.3 抗病毒, 增强免疫力

对于重症病猪或哺乳仔猪尽早用白细胞干扰素和黄连素, 分别肌注, 每天各注射1次, 连用3d。

7.4 补充益生菌, 维护菌群平衡

传染性胃肠炎 篇11

一、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分别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虽然各年龄段的猪对该类病毒均易感,但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哺乳仔猪发病,常会造成大批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都有在寒冷季节多发的特点,尤其在12月至翌年4月是高发期,常呈地方性流行,在猪群中如有1头发病,数日内可迅速蔓延全群。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同时受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饲养管理等非疾病性的免疫抑制因素影响,使猪群的抵抗力普遍下降,加之气候反常,饲料原料不合格,使该病呈现高发态势。去年以来该病在国内不少地方的大面积流行,反复发病持续时间延长,再次证明了它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二、临床症状

初发病的猪群,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3天,感染后很快蔓延整个猪群,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哺乳仔猪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继而呕吐,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味;随后病猪极度口渴,常到处找水喝,并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且日龄越小,症状越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一般10日龄仔猪多在2~7天内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病愈仔猪往往生长受阻,体质较弱。

幼龄猪、育肥猪的症状一般较轻,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现象,并出现水样腹泻,一般持续4~7天,耐过猪会逐渐恢复正常。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停止,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母猪很少死亡。

三、病理变化

混合感染病例,病猪脱水明显,眼球下陷,极度消瘦,皮肤干燥且失去弹性。解剖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小肠充血膨大,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大肠黏膜萎缩、脱落,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淋巴结肿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做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免疫荧光等实验室检查。同时,应注意与仔猪红痢、黄痢、白痢相鉴别。

四、防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且病毒已有变异可能,加之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原料不合格,免疫抑制因素增多,导致该病流行十分严重,混合感染的比例也愈来愈高,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1. 强化免疫,提高生猪整体健康水平。目前常用的疫苗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每年冬季应全群接种该疫苗。一般断奶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每头注射1头份,生产母猪每头注射2头份,未断奶仔猪每头注射2头份。经产母猪一般在产前1个月接种,断奶仔猪在断奶后10~15天接种。接种部位以后海穴注射效果为好。同时,还要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并结合本场实际,定期实施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轮状病毒病等常见猪病的计划免疫,以提高生猪的整体健康水平。

2. 严格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规模养猪场应坚持封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疫病交叉传染。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此外,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猪舍清洁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充足清洁的饮水,以增强猪体抗病力。尤其在寒冷季节,加强猪舍保暖和通风,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明显降低仔猪死亡率。

3. 注意消毒灭源,严防外疫传入。搞好日常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尤其对产房要严格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注意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猪舍、环境、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染源。尚未发病的猪只应适当减少喂料,增加饮水量。

4. 保证饲料质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研究表明,近年来饲料原料不合格或玉米霉变严重,已成为该病发生的一大诱因。另外,普遍性的腹泻还可能与饲料原料的替代有关。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替代物DDGS(玉米干酒糟)使用逐步广泛,而猪群的消化道尚未适应新的原料,所以应激性腹泻不断增多。因此,选择合格饲料和原料,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循序渐进合理地使用替代原料,对预防该病意义重大。

5. 针对性进行保健预防,增强猪群的抗病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抵抗力来自于母乳,所以母源抗体低下或没有吃到初乳丧失天然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对PED更易感,且病死率最高;近年来不断遭受PED暴发之苦的猪场,母猪的生产水平多较差,且经常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产科疾病,因此及时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坚持对猪群进行保健预防,确保母猪生殖健康,保证母乳的正常供应,尽早使仔猪吃足初乳,在预防冠状病毒腹泻中至关重要。根据笔者临床诊疗实践,推荐应用以下药物保健方案:①怀孕母猪在饲料中添加瘟毒清(主要成分:人参、黄连、黄芩、黄芪、灵芝、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0克瘟毒清拌料250千克,每月连续用药5天,可增强体质,预防病毒性疾病,控制死胎、弱仔,提高产仔成活率,促进母仔健康。②母猪产后在饲料中添加康宫散(主要成分:当归、党参、黄芪、益母草、淫羊藿等),用量为每头猪100克,开水浸泡后拌料,每天1次,连用5天,可有效预防母猪产后感染,促进子宫复原,增加泌乳,保证乳汁质量。③新生仔猪于3日龄、7日龄、21日龄分别肌注奥克星(主要成分:长效土霉素等)0.25、0.5、1毫升,三针保健全面预防。④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0.2毫升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0.2毫升,同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功能,防止断奶应激。

6. 对症采用抗生素、强心补液疗法。①对大群猪可给予口服补液盐让其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4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0克,充分溶解于10升蒸馏水或冷开水中即可;也可内服葡萄糖甘氨酸电解质溶液,以最大限度地缓减饥饿、脱水和体重减轻。②全群用药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和少量收敛剂,如在饲料中添加“康奇+氟欣”。康奇(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提取物、紫锥菊提取物、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根据体重每头猪每次口服10~3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氟欣(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泰妙菌素、TMP等)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每100克本品对水400千克,每天集中饮用,连用5~7天。③对重症混合感染猪在口服补液盐的基础上,分别肌注“新仔痢金方+全康注射液”,同时口服止痢散可取得良好效果。新仔痢金方(主要成分:黄连、乳酸环丙沙星等)和全康(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芪、连翘等)用量均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1次,分别注射,连用3~5天;止痢散(主要成分:滑石、雄黄、藿香等)用量为每头猪每次口服2~4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为提高猪机体抗病力,降低死亡率,无论大群或个体,均可饮服或肌注黄芪多糖;另外,采用自家血清疗法,对防治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邮编:048100)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篇12

1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有未断奶仔猪20头, 陆续发病。首先呕吐, 然后伴有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绿色, 内有凝乳块并有气泡, 精神萎靡, 有脱水症状, 个别体温达40.5℃左右, 厌食, 喜饮水, 死亡一头。

2诊断

对死亡仔猪进行剖检, 可见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黏膜充血, 肠壁变薄, 肠管扩张, 肠膜充血;将空肠剪开, 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 平铺在玻璃器皿内, 加少量生理盐水, 低倍显微镜观察, 可见到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情况初步诊断为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3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 不及时治愈会继发感染猪肺疫、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 所以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1确认发病猪群, 进行隔离饲养, 做好全体猪舍的消毒和干燥清洁措施, 用0.2%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猪舍、运动场、用具、车辆等;

3.2对发病仔猪按400~800单位/千克使用链霉素, 每日分2次口服, 磺胺0.2~0.4克/千克, 每日分2次口服, 连服3天;

3.3每头仔猪肌肉注射痢菌净注射液2毫升, 每日2次, 连用3天;

3.4对已经脱水的仔猪进行补液, 氯化钠3.5克, 氯化钾1.5克, 碳酸氢钠2.5克, 葡萄糖20克, 常水1000毫升混合的溶液, 每日饮用, 痊愈为止;

3.5对呕吐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5毫升, 每日1次, 连注2天;

综上措施采取后, 很快控制住了疫情, 没有仔猪死亡, 也未见疫情继发感染和蔓延。

4预防措施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消化道急性传染病, 以10日龄仔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断奶、育肥猪和成年猪虽然能染病, 但一般可以自然康复;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有季节性, 多暴发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4月间。所以养殖户可以有计划的进行预防, 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1科学营养饲喂, 坚持自繁自养, 从外地进猪时, 一定要隔离观察15~30天, 无疫情方可进栏饲养;

4.2降低饲养密度, 防止拥挤, 改善通风条件, 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防寒保暖;

4.3猪舍定期消毒2~3次, 将各类猪舍及运输工具轮流清洗消毒, 注意饮用水洁净;

上一篇: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下一篇:新闻报道的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