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防治(精选8篇)
鸡传染性贫血防治 篇1
鸡传染性贫血 (CIA) 也被称为失血性贫血综合征、鸡贫血因子病或皮炎综合征, 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CIAV) 引起的导致雏鸡免疫力下降, 出现免疫器官萎缩、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易引发多种疫苗失去效果和雏鸡大面积死亡。鸡群体饲养是较为普遍的饲养方式, 群体鸡的繁殖容易引起鸡传染性贫血等疾病的迅速传播。所以, 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传播控制, 是科学防治该病的重要环节。
1 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CIAV) , 无囊膜, 单链环状DNA病毒。CIAV可在鸡胚内繁殖, 但不致死鸡胚, 不能在鸡和鸡胚组织的培养物上生长。该病的自然宿主是鸡, 当前尚未发现其他禽类对该病有易感性。CIAV分离株在抗原性上没有差异, 属于同一血清型, 但其致病性有所不同。在100℃条件下, 15 min可使病毒灭活, 而且1%福尔马林、1%碘酊也能够灭活该病毒。
目前, MDCC-CU147细胞系可能是CIAV增殖的最好细胞系。崔鹏鹏等[1]提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DCC-MSB1细胞的Mrna, 以5′端标记有生物素的Oligod Tprimer为引物反转录, 合成双链后连接Adapter。分级纯化后, 通过BP重组反应构建入门文库, 入门文库扩增后提取质粒, 通过LR重组反应转化为表达文库。结果表明, 构建的表达文库具有较高的质量, 为研究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受体及其细胞嗜性奠定了基础。
CIAV基因组有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VP1、VP2、VP3基因, 一个启动子区和一个Poly A信号区。VPl为CIAV病毒的衣壳蛋白, 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 通常存在于高度纯化的病毒颗粒上。VP2是VP1的辅助蛋白, 位于感染细胞核内包涵体, 是病毒组装过程中的支架蛋白。VP3是一种凋亡蛋白, 是鸡胸腺细胞、成淋巴样细胞系和人的恶性成淋巴样细胞、骨肉瘤细胞凋亡的诱导剂, 可诱导CIAV感染细胞程序性死亡。
2 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唯一宿主就是鸡, 不同年龄段、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多发生于二三周龄的雏鸡, 一周龄内的雏鸡最易感;随着年龄的增加, 鸡的易感性降低;肉鸡与母鸡相比更容易感染;日龄比较大的鸡被感染的概率也较大。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也可以通过蛋孵化繁殖, 感染病毒的鸡蛋会被垂直传播。这种方式现在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对鸡的后代有一定的危害。人工授精也可能会传播病毒, 感染鸡的精液可导致母鸡被传染, 继而感染蛋。在鸡群生活环境中, 也可以通过口腔、胃肠道和呼吸道引起其他鸡感染。
3 临床特点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贫血, 通常在10 d左右发病。最开始感染的病鸡会精神萎靡不振, 懒散少动, 羽毛凌乱, 并且进食量开始下降。病鸡的外表看起来很苍白, 停止生长, 体形瘦弱;出现出血和坏死情况, 翅膀开始变蓝, 并会有比较多的出血点, 久而久之会出现并发症。病鸡在临死前会伴有腹泻现象, 成年鸡在患病后一般无明显特征, 但产蛋的数量明显减少。
病鸡解剖可见皮下肌肉和胃粘膜出血, 肝、脾、肾肿大, 同时胸腺萎缩;法氏囊病变不明显。
4 诊断
从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上看, 通常会发生于二三周龄的雏鸡, 感染后15 d左右达到高峰期, 10~20 d增重降低, 死亡率上升但一般不会超过25%。如果和法氏囊、马立克等免疫抑制病混合感染, 会使病情加重, 死亡率上升到70%左右。
通过严重贫血、血液稀薄、红细胞数明显减少, 骨髓病理变化表现为脂肪黄、胸腺萎缩等典型表现, 可作出初步诊断。具体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 如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血清学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可以检测鸡血清中的抗体。
此外, 要特别注意该病和球虫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磺胺类药物中毒等其他疾病的区别。
5 防治对策
5.1 加强饲养管理
鸡传染性贫血的预防, 首先应保证饲料的安全和健康。购买饲料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 不要贪图便宜选择不知名的小品牌, 应选择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的规范饲料厂。注意将饲料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防止腐败。其次, 饲料霉变现象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的脱霉剂来预防, 以提高鸡的免疫力。再者, 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 保证鸡不会因微量元素缺乏而降低免疫力。最后, 受感染的鸡必须尽快隔离, 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防止鸡继发疾病的感染。引种时要从没有该病的种鸡场引种。
5.2 免疫接种
鸡传染性贫血的预防还应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一般在13~15周龄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三四周) , 鸡饲料中添加鸡传染性贫血血清匀浆提取物[2], 然后根据鸡的生长周期进行免疫, 小于16周龄的鸡可以用弱毒疫苗生产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抗体疫苗接种。饲养员应仔细记录鸡的接种周期, 并记录下次接种时间, 确保鸡群接种工作正常进行。
5.3 增强检疫措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鸡群饲养环境, 饲养者应做好场地管理。对养殖场、棚舍内进行日常消毒, 降低感染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此外, 要做好环境卫生的控制, 根据房屋保温性能和季节性温度变化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尤其是在低温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夏季则要做好通风消毒工作, 定期清除鸡粪, 确保整个鸡舍的卫生保持在较好的状态, 能够有效地防止蚊虫孳生和病毒产生。随时检查种鸡的健康状况, 发现疑似病例立刻隔离就诊,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5.4 药物防治
雏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 可以缓解病症, 降低死亡率, 对病鸡抗病康复有积极作用。在饲料中添加1%的中药处方 (黄芪、板蓝根、党参、金银花和麦芽等) , 连续使用3~5 d[3];也可以在饮用水中添加环丙沙星、黄芪多糖、维生素C等药物预防。
摘要:近些年,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贫血病发病率持续上升。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生命力、繁殖力较强且有很强的传染性,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诊断和防治, 很容易快速传播。基于此, 本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探并提出防治对策, 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贫血,诊断,防控
参考文献
[1]崔鹏鹏, 高宏雷, 李凯, 等.MDCC-MSB1细胞酵母双杂交c DNA表达文库的构建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 201 (35) :22-25.
[2]双金龙.鸡传染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 (34) :113-114.
[3]李德富.鸡传染性贫血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 (512) :94.
鸡传染性贫血防治 篇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ns Laryngotracheitis简称:ILT)是由疱疹病毒A、亚群病毒感染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血样渗出物.该病一旦发生,对养鸡业危害较重,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某蛋鸡场饲养的.蛋鸡发病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出咯咯叫声等症状,经诊断为此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下面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 者:崔玉福 万月 吕丹形 卢晓寰 初琪洋 作者单位:崔玉福,万月,吕丹形,初琪洋(辽宁省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8300)
卢晓寰(辽宁省东港市畜牧技术推广站,118300)
鸡传染性贫血继发新城疫的防治 篇3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四合永镇王某饲养3500只蛋鸡, 常规饲养, 按正常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鸡只24日龄时, 鸡群中出现病鸡, 病鸡精神萎顿、贫血, 并有零星死亡。养殖户立即投喂黄芪多糖和蒽诺沙星饮水, 连用3天不见好转, 并出现羽毛松散, 拉黄白或黄绿色水样稀便、呼噜、咳嗽, 并且死亡鸡只数量明显增加, 养鸡户遂急忙带病死鸡到笔者处进一步诊治, 通过剖检化验, 确诊为鸡传染性贫血继发新城疫, 立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使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2 临床症状
主诉, 鸡群中约有50%的鸡只发病, 病鸡精神萎顿, 生长发育受阻, 贫血、皮肤出血、羽毛松乱、呆立、厌食、缩头, 有的呼噜、咳嗽、嗉囊内充满气体和液体, 倒提病鸡时从口中流出酸臭液体, 病鸡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
3 剖检症状
共剖检病鸡和死鸡6只, 病变基本相似, 可见全身性贫血, 血液稀薄、胸腺萎缩、骨髓萎缩, 股骨骨髓脂肪化, 呈淡黄红色, 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鸡喉头和气管充血、出血, 有大量黏液, 嗉囊内充满酸臭液体, 腹部脂肪、心冠脂肪充血, 泄殖腔粘膜脱落, 弥漫性出血, 肝肿大、发黄或有坏死斑点, 严重贫血, 病鸡可见肌肉和皮下出血。
根据临床、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并结合流行病学, 确诊为鸡传染性贫血继发新城疫。
4 防治
4.1 对全群鸡用新城疫-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肌肉注射, 每只鸡1毫升, 每日一次, 连用2天, 饮水中加入磷霉素钙, 每日一次, 连用2天, 以防继发感染。饲料中加入瘟毒克 (主要成分:板蓝根、鱼腥草等) , 每日一次, 连用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铁制剂及维生素B12, 以增强机体造血机能, 并用多维电解质全天饮水, 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促进病鸡早日康复。
4.2 加强饲养管理, 将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鸡舍内环境用百毒杀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每日一次。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经回访, 3天后鸡群中不再有病鸡死亡, 7天后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10天后鸡群恢复正常。
5 小结
5.1 鸡传染性贫血危害性极大, 除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给养鸡业带来的直接损失外, 由于感染该病后伴有淋巴组织的萎缩, 使免疫应答受到明显抑制, 因而自然感染病例常以细菌和霉菌的继发感染而出现高发病率, 同时该病毒感染还能给疫苗接种带来麻烦, 影响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 加大了其他疾病的发病率, 本次病例的发生就是一典型病例。
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篇4
一、发病原因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是2~4周龄鸡群发生传染性贫血的主要病因。鸡传染性贫血一般为垂直感染与水平传播感染, 研究表明垂直感染的雏鸡一般表现为急性临床症状, 水平传播感染的雏鸡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三酸 (泛酸、叶酸、烟酸) 缺乏, 始发于育成后期, 常见于蛋禽、种禽以及超过90天日龄的肉禽。
二、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后唯一的特征性症状是贫血, 感染后14~16天后达到高峰。病鸡精神沉郁, 皮肤略显苍白, 感染后生长受阻, 血细胞比溶介于6%~27%之间, 表现出典型的贫血特征。鸡群感染该病后10~20天增重下降, 死亡率逐渐上升, 一般为5%~15%, 通常不超过30%。如果该病和法氏囊、马立克、脑脊髓炎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 则会加重症状, 死亡率会上升到60%~80%。
三、预防和控制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对大多数药物都有相当的抵抗力。研究表明, 用5%的酚处理2小时仍未杀死鸡传染性贫血病毒, 用50%乙醚处理18小时和用氯仿处理15分钟, 用0.1%氢氧化钠溶液37℃处理2小时或15℃处理24小时, 也不能完全灭活。用反向肥皂、两性肥皂或邻二氯苯为成分的商业用消毒剂对此病毒也无效, 用碘或次氯酸盐处理该病毒有效, 但需37℃处理2小时以上。
1. 预防措施。
在引种时要从没有该病的种鸡场引种, 有条件的种鸡场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发病鸡群可使用抗生素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 饲料中增加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以减缓病情, 降低死亡率, 这对缩短病程及病鸡耐过康复有积极作用。
2. 管理措施。
该病当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必须以防为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并重视日常卫生管理。
3. 免疫接种。
通过使用疫苗免疫种鸡 (一般于13~15周龄接种, 不能晚于开始收集种蛋前3~4周) , 可有效预防病毒的垂直传播。
4. 药物保健。
鸡传染性贫血的诊治措施 篇5
1诊断鸡群传染性贫血的方法
1.1鸡患传染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鸡的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 这种病毒可以破坏鸡的免疫淋巴细胞, 使感染的鸡丧失免疫能力。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饲养者必须密切监视, 一旦发现鸡有感染现象,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避免大量鸡染病。鸡感染后会出现一些明显的临床症状, 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雏鸡感染后, 可以根据翅膀颜色进行初步判断, 患病的雏鸡翅膀会出现蓝色, 如果身体出血现象, 基本可以确诊。成年鸡中一旦发现有骨髓萎缩, 不能正常行走, 就要进行详细检查, 如果发现鸡内脏呈现白色并且淋巴细胞大量减少, 就可确认为鸡传染性贫血。
1.2对疑似病鸡进行病原学诊断
因为鸡传染性贫血属于病毒类疾病, 因此采取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方便快捷, 并且诊断结果准确。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主要分布在鸡的胸腺等免疫细胞大量分布的部位, 提取此种病毒十分方便, 提取后就通过注射细胞增殖液让疑似染病细胞进行增殖, 如果第七代之后细胞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基本就可证实鸡患传染性贫血。
1.3对疑似病鸡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几年来, 由于生物技术不断发展, 分子生物学诊断已经十分成熟, 并且诊断准确而迅速, 特别是可以诊断出隐性感染的鸡传染贫血病毒, 可有效防止该病的传播。此种诊断方法, 主要是对鸡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提取, 然后利用一些引物使鸡的核苷酸序列快速增殖, 如果出现序列变异, 就可以确诊鸡感染传染性贫血病毒。除此之外, 对鸡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增殖还可以采用高温增殖的方法, 可以快速得到大量序列, 十分便利, 近几年被广泛采用。
2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治措施
2.1增强检疫措施
为了给鸡群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饲养者应做好鸡舍的管理工作。每天都要进行鸡舍的消毒, 降低感染鸡传染性病菌的风险。此外, 要根据季节和温度对鸡舍进行合理的管理, 例如在低温季节要对鸡舍进行控温, 而在夏季要做好鸡群的病毒防治工作, 提供新鲜的饲料, 每天进行鸡舍的消毒通风工作, 及时清理鸡舍中的排泄物等, 保证鸡舍的清洁。饲养员要随时对鸡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发现疑似患病的鸡及时送诊, 切断病毒传播源。
2.2保证饲料的新鲜健康
对鸡传染性贫血进行防治, 还应保证饲料的安全健康。首先对购买饲料厂家的选择, 不能贪图便宜选择不正规的小生产作坊, 而应选择能够提供完整的饲料原料清单以及规范的质量检查报告的厂家。并且将饲料保存在温暖干燥的通风处, 防止饲料腐败发霉。其次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病毒预防制剂, 提高鸡群的自身免疫力。第三还应当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 保证鸡群不会因为缺少微量元素而免疫力下降。对已经感染的病鸡, 必须尽快隔离,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阻止病鸡的继发感染。
2.3按时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对鸡传染性贫血进行防治, 还应当做好鸡群的免疫预防工作, 16周龄以下的鸡可以接种弱毒冻干疫苗。同时饲养员应认真记录鸡群的接种周期, 科学的进行下次接种的预判, 确保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的全面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景儒, 等.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畜牧兽医, 2013, 40 (4) .
鸡传染性贫血的防制方法 篇6
1 病原
CIAV属圆环病毒科、螺线病毒属, 病毒粒子呈圆球形, 直径约19~24nm, 基因组为环状单股DNA, 无血凝性;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不同病毒株的毒力有较大差异, 抗原性无差别;该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 也可在MDCC-MSB1细胞系上生长繁殖;生化特性表现为对热抵抗力较强, 60℃作用1h、100℃作用15min方可将其灭活, 能耐受50%氯仿作用15min、50%乙醚作用18h、p H3.0作用3h、5%酚作用5min才能令其失去感染性, 临床常用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针对性消毒灭源。
2 流行病学
鸡是目前发现的CIAV唯一自然宿主, 尚未发现其他禽类对本病易感。自然条件下, 具体总结易感性表现为“1~7日龄”雏鸡最易感, 可致其产生极度贫血, 并引起淋巴组织和骨髓的可视病变, 有高发病率、致死率 (30%~50%) , 不同品种的鸡1~2周龄均易感, 但随日龄增长易感性、发病及死亡率随之降低, 2周龄以后的鸡感染而不发病 (隐性感染) , 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鸡可被感染但不发病, 通常雄雏交雌雏易感。另外, 易感性的强弱还与母源抗体有关, 与遗传因素基本无关。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 带毒的鸡胚出壳后即发病、死亡, 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构成水平传播。CIA是典型的免疫抑制病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能增强本病的传染性和降低母源抗体的抵抗力, 从而增加鸡的发病及死亡率, 可造成鸡马立克氏病等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应答。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7~12d, 典型临床症状是贫血, 病鸡视诊皮肤苍白, 发育迟缓, 精神沉郁, 羽毛散乱、蓬松, 集体消瘦, 体重减轻, 喙、肉髯和可视粘膜苍白, 翅膀皮炎或蓝翅, 躯干部及四肢均可能出现点状出血、局部出血及坏死。临床上常继发其它感染 (多为细菌性感染) , 产生坏疽性皮炎。血相检查见血液稀簿如水, 血凝时间延长, 红细胞及血红素明显降低, 红细胞压积降至20%,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出现幼稚型红细胞, 细胞核肿大, 核仁明显, 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吞噬细胞内有变性红细胞。一般发病后第2d开始出现陆续死亡, 5~6d达到高峰期, 之后逐渐下降, 第7d后逐渐恢复正常。预后不良的病鸡多数出现腹泻, 局部皮肤病变明显, 翅膀、头、胸、腹侧、腿内侧、爪部出血及坏死。由于感染毒株的差异, 本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变化较大,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 发病率大致为20%~60%, 病死率约5%~50%, 母源抗体可表现出显著的保护性 (保护期持续至3周龄) , 受保护的雏鸡被感染不发病, 但不断向外排泄带毒物质。康复鸡继发感染严重, 免疫力低下, 随时可能因不利应激因素诱发多元化疾病、加剧死亡, 死亡率10%~50%。剖解病死鸡可见肌肉、内脏器官及全身苍白贫血, 肝脏肿大, 脾、肾肿大, 腺胃粘膜、肌肉、皮下都可见有出血斑, 胸腺和法氏囊明显萎缩;骨髓萎缩性病理变化, 股骨的骨髓从正常的深红色变为淡黄色或浅红色。
4 诊断要点
结合上述典型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获血清学鉴定。
5 综合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 因此要坚持以防为主, 种鸡场、孵化场一旦鉴定出本病, 应果断淘汰及彻底消毒净化疫源及落实无害化处理措施。
5.1 加强引种、进鸡检疫检验, 严防外来疫源;加强本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措施, 无病史鸡场必须严防死守, 防止管理人员及各种用具构成疫病传播, 避免养殖环境、饮水、饲料被污染;怀疑被污染的鸡场应立即采取净化措施, 实施养殖环境彻底、重复消毒, 并坚持足够休养期 (20~30d以上) , 及时隔离和淘汰病鸡, 更换健康鸡群;及时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苗, 可大大降低本病发生、死亡率。
5.2 目前本病有2种疫苗可供选用, 一是由鸡胚生产的有毒力的活疫苗, 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鸡群于2周龄后饮水免疫, 种鸡13~15周龄接种免疫, 可有效预防子代发病, 但不能在产蛋前3~4周接种, 或可能通过种蛋垂直感染本病;二是可用减毒活疫苗, 通过肌注、皮下注射或翅膀刺种进行免疫。
5.3重点加强种鸡源头控制, 对种鸡 (含后备种鸡、SPF种鸡) 进行CIAV血清抗体检测, 及时淘汰感染种鸡;坚持自繁自养, 不得已对外引种时必须予以CIAV抗体检查, 确定健康、安全后方可入场。
5.4 主动保护高危易感群1日龄~2周龄以内雏鸡, 禁止与中、大鸡混养, 实施专用舍专舍饲养, 强化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消毒措施, 以确保鸡群渡过高危险期, 减少本病发生、死亡率。
鸡传染性贫血继发葡萄球病的防制 篇7
1发病情况
某养殖场饲养海兰灰商品代鸡6000只, 在鸡群30余日龄时发现部分鸡出现发育不良、颜面苍白、全身贫血和局部皮肤破溃等症状, 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 一直持续到80日龄鸡群才逐渐恢复, 发病率为11%、死亡率为9%。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 消瘦, 饮食欲减少, 发育迟缓, 颜面、鸡冠和全身肌肉苍白, 点状出血, 翅下静脉呈粉红色。重症鸡皮肤局部淤血, 大腿、背部或翅下的皮肤有大小不等的坏阻性皮炎, 呈紫红色, 局部羽毛脱落, 触之有波动感, 有的自然破溃, 流出暗紫色液体, 沾污周围羽毛, 有特殊的腐臭味。有外伤感染的鸡一般在发病后5~6天死亡, 只表现贫血症状的鸡只在感染1个月后存活的可逐渐恢复健康, 但愈后不良, 生长迟缓, 成为僵鸡。
3剖检变化
病鸡血液稀薄如水, 血凝时间延长, 呈浅红色, 大部分病鸡翅下出血, 全身贫血症状明显, 可视黏膜、肌肉和内脏器官苍白。骨髓萎缩, 大腿肌的骨髓呈淡黄色或淡红色, 胸腺萎缩充血, 随病鸡日龄增大, 胸腺的萎缩更加明显。法氏囊萎缩, 大多数鸡的法氏囊外壁呈半透明状。病情严重者肝肾肿大, 变黄质脆。有坏阻性皮炎的病鸡切开破溃处可见呈弥散性紫黑色, 积有大量胶冻样渗出物。
4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分离鉴定。无菌取病死鸡的肝脏和病变部位渗出物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 均见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呈单个双葡萄状排列。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经37℃培养18小时, 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不透明、灰白色、直径1~3mm的圆形小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上经37℃培养18小时, 培养基呈轻度一致浑浊, 管底有少量絮状白色沉淀物。取以上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到固体培养基上的分离菌呈单个、双葡萄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肉汤培养基上呈单个散在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试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甘露醇糖, 产酸不产气。根据生化实验结果, 该菌符合葡萄球菌的生化特性。药敏试验反应对氟苯尼考和氨苄青霉素敏感。
(2) 血细胞的比容值显著降低, 为19%。从发病鸡群随机抽取40份血样, 采用竞争ELISA方法进行CIAV抗体检测。40份血清总CIAV抗体阳性者为36份, 阳性率达到90%。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诊断为鸡传染性贫血病和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
5防治
淘汰病弱鸡, 采用焚烧和深埋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搞好环境卫生, 降低饲养密度, 鸡舍内每天用碘制剂和氯制剂交替消毒, 每天2次。全群鸡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 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 缓解应激反应, 提高机体免疫力。
6小结
一例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治措施 篇8
该养殖户于2012年11月14日购入5000只AA肉用雏鸡, 前十天比较正常, 伤淘41只, 约占0.82%。12日龄鸡群中有150只肉鸡开始出现打蔫、烂翅膀、精神沉郁和食欲减退的症状, 13日死亡145只。14日龄有161只肉鸡出现皮下和肌肉出血, 翅尖出血的症状, 死亡155只, 发病鸡死亡率高达96%以上。
2 临床症状
鸡群大部分采食量正常, 逐渐出现病鸡, 死亡率每日渐增。病鸡开始消瘦, 鸡冠、肉垂和可视黏膜苍白, 皮下和肌肉出血, 翅尖出血, 血液稀薄, 贫血症状明显。14~19日龄为死淘高峰, 每日伤淘50~60只, 20~30日龄病弱鸡只逐渐减少。25日龄大群趋于正常。
3 病死鸡剖检变化
经过对20只病死鸡的解剖, 可见肌肉、内脏器官及全身贫血苍白, 肝脏肿大, 脾、肾肿大, 腺胃黏膜、肌肉、皮下都可见有出血斑, 胸腺和法氏囊明显萎缩等病理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血细胞的比容值显著降低, 为19%。
4.2 从发病鸡群随机抽取60份血样, 采用竞争ELISA方法进行CIAV抗体检测。
60份血清, CIAV抗体阳性者56份, 阳性率达到93%。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死鸡只解剖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贫血。
5 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只有防止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 同时增强鸡体抵抗力。预防治疗措施如下:
5.1 13~14天用信必妥 (主要成分:
低分子活性多肽和核糖) 饮水, 防止继发新城疫、增强免疫力。使用方法:先停水2~4小时, 然后按200只鸡/瓶加入全天鸡群总饮水量的1/6水中, 2小时内饮完, 连用2~3天。
5.2 13~16天用肠杆必治 (主要成分:
盐酸林可霉素、特效抗菌药物、增效剂、低聚果糖) 饮水, 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使用方法:100克兑水300千克, 连用3天, 集中饮用。
5.3 18~22天上午用杆菌必克 (主要成分:
头孢拉啶、阿莫西林、VC) 饮水, 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使用方法:按150千克水/瓶比例对鸡群饮水。连续饮水3~5天。
下午用咳喘宁 (主要成分:乙酰麦迪霉素、氯洁霉素) 饮水, 防止病毒继发感染。按250千克水/瓶比例对鸡群饮水。连续饮水3~5天。
用含有碘制剂和季铵盐成分的消毒药对鸡舍进行交替消毒, 早晚各一次。
淘汰病、弱鸡, 对发病鸡群狠挑、狠淘。对淘汰的病弱鸡只通过焚烧深埋的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分析与建议
6.1
通过对该发病鸡场鸡雏种源地进行跟踪调查, 发现该鸡场当日所进鸡雏同一批次鸡只均有传染性贫血症状。
6.2 要严格掌握商品雏鸡的引进原则。
各养鸡场 (户) 在引进商品鸡雏时一定要到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并且从没有疫情、疫病隐患的种鸡场购买雏鸡。
6.3
使用植物多糖类和维生素等调节免疫类的药物, 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6.4
【鸡传染性贫血防治】推荐阅读:
科学防治鸡传染性贫血05-22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09-10
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治05-16
传染性贫血09-27
鸡传染性鼻炎07-19
鸡传染性鼻炎诊治11-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08-16
鸡传染性腺胃炎诊治06-16
鸡传染性腺胃炎防控08-18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