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鼻炎防治

2024-06-18

孕期鼻炎防治(精选4篇)

孕期鼻炎防治 篇1

兔传染性鼻炎是兔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引发本病的病原体除巴氏杆菌、波氏杆菌、葡萄球菌外, 还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这些病菌有时单独引起鼻炎, 有时是几种病菌同时存在, 引起鼻炎综合征。

1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 为革兰氏阴性, 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 在阳光直射和干燥的情况下, 迅速死亡;加热到75℃时经过45~60min就会很快死亡;一般使用消毒药的低浓度溶液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内可使其死亡。但本菌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 在粪便中可生存1个月左右。

2 流行病学

病原体广泛分布在养兔场内, 经常可以从多数健康带菌兔的鼻腔粘膜和病兔的血液、内脏以及死于本病的兔尸体中分离出来。这是家兔常发生的疾病之一, 在个别兔群中发病率可达20%~70%。春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因为许多无症状的兔子鼻腔内携带着病原体。所以认为某些应激形式削弱了寄主的抵抗力, 细菌便乘机而繁殖, 开始了明显的临诊经过。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可能有气候寒冷、妊娠、并发病和实验应激等等。

3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不固定, 急性型的为数小时, 而慢性的常见为2~5d。以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液为特征, 由于鼻腔渗出物的经常刺激, 病兔用前爪内侧摩擦其外鼻孔, 渗出物使局部湿润和被毛失去光泽。经常出现打喷嚏、咳嗽、鼻塞性杂音, 此时病兔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逐渐消瘦而造成死亡。迅速致死的急性型以原发性鼻炎为特征, 随后很快出现发热症状。

4 病理变化

病变因病程而异。当从急性型变为慢性时, 渗出物就从浆液性变成粘液性, 以至于粘液脓性。可见外鼻孔周围的皮肤发炎。在鼻腔和副鼻窦内存在渗出物。这些部位的粘膜发红并水肿, 在进一步的慢性发病过程中可能颜色正常而呈现轻度到中度加厚。

5 诊断

根据鼻液可做出假定诊断, 通过鼻腔渗出物的细菌检查, 分离和鉴定出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对做出决定性诊断极关重要。

6 防治

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繁殖群, 为预防本病提供了方法。一开始建立此种兔群时, 选择无临诊体征, 并经鼻腔的连续细菌检验阴性而确定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兔种, 采用卫生措施, 并实行经常的细菌监护。在不断引进新兔的群体中, 要通过清除有临诊表现的病兔, 按照鼻腔的细菌检验而清除带菌者, 可以把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治疗方法应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

6.1 抗菌素

可用青霉素40万U与链霉素0.5g联合注射, 或青霉素5000~10000U/kg·bw, 1次/d, 连用5d。除全身给药外, 还可以向鼻孔内注入青霉素溶液15000~20000U/m L) 。

6.2 磺胺类药

磺胺甲氧嘧啶片剂内服, 首次量为0.2g/kg·bw, 维持量0.1g/kg·bw, 2次/d。肌注0.07g/kg·bw, 2次/d。或用同样剂量的磺胺二甲嘧啶。长效磺胺内服, 首次量0.1g/kg, 维持量0.07g/kg, 1次/d。

6.3 硝基呋喃类药

呋喃唑酮按50g每吨饲料的比例混匀使用。

6.4 中草药合剂

黄连、黄芩各3g, 黄柏6g。水煎服。

蒲公英15g、菊花6g、赤芍6g。水煎服。

双花9g、菊花6g。水煎服输。

6.5 疫苗

定期注射巴氏杆菌疫苗或兔三联苗, 经常对兔笼消毒, 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通风透光, 空气新鲜, 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6.6 改善环境条件

兔场应选在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建造。南方以建开放式兔舍为主, 舍间距离应放宽, 以4~6m以上为宜。舍内兔笼以单列式或双列式为好, 不宜超过4层, 最好3层。兔场四周不应建造封闭围墙, 应建通风良好的网栏。兔笼也应采用通风良好的材料制作, 特别是兔笼的前、后片。在北方, 冬季严寒, 一般多采用密闭兔舍, 更应考虑设置通风换气的设施。严寒季节应定时进行机械强制通风。可利用屋顶与天花板之间的空间作为缓冲, 外界气流先进入缓冲再进入兔舍, 可避免兔舍内剧烈降温。并应及时清除粪尿, 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经常用消毒液在兔舍内进行喷雾, 以降低空气中病原菌的密度和尘埃的数量。除严寒季节外, 其它季节应通风, 只要舍内气温在零度以上, 就应开门窗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病原菌的密度, 减少发病。中部地区, 严寒季节较短, 可采用南方开放式兔舍, 冬季加盖塑料薄膜等防寒, 适时通风换气。

兔传染性鼻炎是传染性极高的疾病,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 是兔业养殖最讨厌的疾病之一, 所以在平时做好预防措施是最重要的。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篇2

1 病原

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属于嗜血杆菌属的副鸡嗜血杆菌, 是一种酶系统不够完善, 需要血中的生长因子才能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为兼性厌氧菌。本菌分为A型、B型、C型3个血清型, 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是A型菌, 抵抗力弱, 在45~55 ℃嗜血杆菌培养物中2~10 min可死亡, 在病鸡排泄物中37 ℃可存活24 h。

2 流行病学

鸡是鸡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 各种年龄鸡均易感。该病发病率高, 传播快, 气候多变的秋冬季多发, 各种应急及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发展。

3 临床症状

病鸡鼻道和鼻窦充满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颜面肿胀, 结膜发炎为其典型特征。常伴随食欲减退、下痢等症状。病鸡打喷嚏, 体重减轻, 产蛋量减少, 若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则表现呼吸困难。慢性病鸡舍内常散发污浊的恶臭。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黏膜水肿, 表面有大量黏液。产蛋鸡卵泡变性、变形、充血出血, 输卵管发炎、萎缩。慢性病例, 特别是与大肠杆菌、支原体并发感染者, 可见眼结膜囊、鼻窦内有干酪样物质。

5 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做实验室检验作鉴别诊断。

5.1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鼻窦浆液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 经37 ℃温箱培养24~48 h, 可见圆形、边沿整齐、光滑、闪光的小菌落。挑取该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单个、成双或短链状革兰氏阴性杆细菌。

挑取该菌落接种血琼脂平板上, 同时用葡萄球菌作划线, 经24 h培养, 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一种卫星状菌落。

5.2 动物实验

取病鸡窦内分泌物, 接种5只健康易感鸡, 经24~48 h, 可见鼻炎症状。

6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mm

R:耐药;I:中等;S:敏感

副鸡嗜血杆菌通常对复方新诺明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复方敌菌净 (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 和复方太灭净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甲氧苄啶) 等磺胺类药物敏感;而对抗生素类药物具耐药性。

7 防治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结合笔者临床经验 , 建议对发病鸡群采取如下措施: (1) 复方新诺明30 mg/kg 体重, 拌料, 日服1次, 连用7天;同时加入0.3%小苏打拌料。 (2)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充分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饮水中加入速溶多维, 增强鸡群抗病力。 (3) 病死鸡作无害化处理;不要从外地购入未给检疫的替补公鸡或产蛋母鸡;做好消毒。

8 讨论

8.1 近年来, 笔者采用如上方法治愈百余户患病鸡群, 效果良好, 且省心、省钱、省力。

8.2 本病是一种细菌病, 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可引发该病, 很难从发病鸡群中彻底清除。平时要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 作好免疫的同时, 结合科学饲养,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卫生、消毒等综合防疫措施, 才能有效降低和杜绝该病的发生。当天气突变、预防接种及发生其它应激时, 应投服预防药物。对周转后空闲鸡舍必须严格彻底消毒, 清毒后闲置3周, 进鸡前再薰蒸消毒1次。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篇3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鸡嗜血杆菌, 革兰氏染色体阴性, 两端钝圆。鸡嗜血杆菌呈多形性。在初分离时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 两极染色, 不形成芽孢, 无荚膜和鞭毛, 不能运动。24h的培养物, 菌体为杆状或球杆状, 大小为0.4~0.8цm×1.0~3.0цm, 并有成丝的倾向。培养48~60h后发生退化, 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 此时将其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可恢复典型的杆状或球杆状。

本菌的抵抗力很弱, 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时能存活2星期, 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 45℃存活不过6min, 在真空冻干条件下可以保存10年。

2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 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7d的雏鸡, 以鼻腔内人工接种病菌常可发生本病, 而3~4d的雏鸡则稍有抵抗力。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 但有个体的差异性。人工感染4~8周龄小鸡有90%出现典型的症状。13周龄和大些的鸡则100%感染。在较老的鸡群中, 潜伏期较短, 而病程长。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飞沫及尘埃经呼吸传染, 但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

3 临床症状

病的损害在鼻腔和鼻窦, 发生炎症者仅表现鼻腔流稀薄清液。一般常见症状为鼻孔先流出清液以后转为浆浓粘性分泌物, 有时打喷嚏。脸肿胀或显示水肿, 眼结膜炎、眼险肿胀。食欲及饮水减少, 或有下痢, 体重减轻。病鸡精神沉郁, 脸部浮肿, 缩头, 呆立。仔鸡生长不良, 成年母鸡产卵减少;公鸡肉髯常见肿大。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 则呼吸困难, 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的粘液排出, 并有锣音。咽喉亦可积有分泌物的凝块。最后常因窒息而死。

4 病理变化

本病发病率虽高, 但死亡率较低, 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鸡群很少有死鸡出现。但在鸡群恢复阶段, 死淘增加, 但不见死亡高峰。这部分死淘鸡多属继发感染所致。病理剖检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样, 有的病死鸡具有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有的则兼有2~3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具体说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继发症致死的鸡中常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病死鸡多瘦弱, 不产蛋。

育成鸡发病死亡较少, 流行后期死淘鸡不及产蛋鸡群多。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 黏膜充血肿胀, 表面覆有大量粘液, 窦内有渗出物凝块, 后为干酪样坏死物。常见卡他性结膜炎, 结膜充血肿胀。脸部及肉髯皮下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黏膜炎症, 偶有肺炎及气囊炎。

5 诊断要点

怀疑本病时, 最好用早期病鸡的口鼻分泌物接种于敏感小鸡的口鼻内。如接种后1~2d内出现鼻炎等症状, 可做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病原分离, 病原菌常存在于眶下窦的渗出物中, 如分离出嗜血杆菌即可确诊为本病。此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诊断本病。典型病例, 亦可根据颜面部浮肿、鼻腔和窦的炎症以及出现浆液性、粘性分泌物等症状做出诊断。

6 防治措施

磺胺类药治疗有效。其他药物如土霉素、红霉素、链霉素效果较差。用磺胺类药物治疗需要用大剂量, 但会抑制产蛋。因此, 对产蛋鸡不能应用大剂量。青年鸡产蛋前在饮水中添加0.05%磺胺二甲氧嘧啶, 连喂两个月, 要注意观察有无副作用和贫血现象。产蛋母鸡尚无满意疗法, 一般可喂低剂量3~4d, 停药2~3d后再重复给药。也可用敌菌灵。最好一幢鸡舍内只养同龄鸡, 便于全出全进, 以预防成年鸡带菌传给青年鸡。鸡舍应通风良好, 鸡群不能过分拥挤, 防止寒冷和潮湿, 多喂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据报道, 鸡传染性鼻炎灭活菌苗已研制成功。这种菌苗在4℃冰箱保存, 有效期6个月, 如有分层现象, 须充分振荡, 呈均匀乳剂时才能使用;不能冰冻, 否则无效。每只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5m L, 雏鸡用量酌减, 免疫持续期6个月。雏鸡一般在50日龄进行初次免疫, 120~130日龄做第二次接种, 必要时在免疫后的3~4个月接种第三次。使用这种菌苗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蛋鸡产蛋期鼻炎的防治 篇4

该病潜伏期较短, 从零星发病到大群明显发病约经过3 d。最明显的症状为鼻腔炎症, 流浆液性、粘液性鼻液。单侧眼睑和眼周围肿胀 (偶见双侧肿胀) 。精神沉郁, 采食和饮水明显减少, 病鸡常摇头, 鼻孔堵塞后常张口呼吸, 触摸其肿胀部位有明显的热感。

2 剖检病理变化

病死鸡只多有混合感染症状。除鼻腔和窦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黏膜充血、肿胀, 表面覆有粘液, 窦内有纤维素性渗出, 后期变为干酪样。除呼吸道症状外, 常可见气囊炎、心包炎等继发性病理变化。

3 确诊经过

通过动物接种实验、治疗性诊断, 结合鸡群临床症状和外界发病情况, 并参考剖检病理变化等症状, 最终确诊为传染性鼻炎。

4 发病治疗经过

4.1 发病后饲养单元加强消毒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0.2%的拜洁、四季金典消毒, 同时大群饮水中添加0.2%氧氟沙星和新霉素, 连饮五天。根据病情变化, 在投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用全群肌注阿米卡星120 mg/羽 (一日量) , 连续3 d。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4.2 打针治疗结束后全群饮水添加0.1%复合多维+溶菌酶

连用四天后鸡群整体采食饮水恢复, 产蛋率回升, 但死淘数增加明显, 为预防疾病复发, 在投营养药结束后再次全群投饮0.1%恩诺沙星可容粉, 连饮4 d。

鸡传染性鼻炎传入后, 污染饲养环境, 康复鸡只隐性带菌, 为彻底根除此病增加了难度, 当鸡群体质下降, 外界环境剧变时就会引起复发现象, 因此在发病治疗结束后必须加强消毒措施, 选用刺激小、效果好的消毒药物做好鸡舍的日常消毒工作。

5 发病原因分析

鸡群体质下降:鸡群在产蛋高峰阶段, 产蛋时间持续较长时鸡只的内耗大, 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外界病源传入后极易发病。

外界疫情扩散:该饲养单位周边近期有鼻炎疫情发生, 鼻炎病菌可能随空气中的花粉、尘埃颗粒传入该养殖场。

换季因素:春夏交替, 空气对流频繁, 常有大风降温天气, 加之昼夜温差大, 容易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

6 疾病、治疗方式对鸡群产蛋的影响分析

疾病影响:该病引起的肿头肿脸, 口腔粘液增多等病理性变化导致鸡只采食下降, 精神沉郁, 导致鸡群采食量下降, 从而导致产蛋下降。

打针治疗对机体的损伤与应激:蛋鸡产蛋需要良好的休息、稳定的环境, 并避免不良刺激, 在打针治疗过程中, 鸡只 (群) 不断受到应激, 产蛋量势必下降。

药物影响:对产蛋无影响的治疗药物很少, 治疗药物本身对鸡体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所选药品的种类、时间、用药剂量都会对产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7 治疗建议

细菌性疾病属于条件致病性疾病, 当环境气候适宜其大量繁殖, 鸡群体质、抵抗力水平下降时, 就会诱导发病。目前在尚未推广有效疫苗接种保护的情况下, 现有的治疗方法还是能够减少损失的。

7.1 发病初期大群投药

发病后的第三天开始采用全群投饮与喷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投药, 上、下午各一次添加敏感性较高的治疗药物如速服宁、氟苯尼考、新霉素、恩诺沙星等。考虑到鼻炎病程最短4天、大群投药个体摄取药量、鸡群体质差异、鸡群复发感染、药物的蓄积毒性等各方面因素, 无论初期还是后期大群投药, 均应以5 d为一个治疗周期较合适。在治疗的同时做好带鸡消毒, 鸡舍消毒药物用量加倍, 消毒次数视环境温度适当增加。

7.2 发病中期个体打针治疗

若发病后大群非正常死亡量达0.3%, 视病情变化再采取打针治疗的方案, 打针治疗应以三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可考虑氨苄西林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

7.3 转归期大群投药与支持疗法相结合

发病治疗后期应投以广谱预防继发感染、增强体质类的药物, 如新霉素、恩诺沙星、复合多维、溶菌酶、黄芪多糖等。同时应考虑采用个体支持疗法如:自制的口服液体 (葡萄糖+VC+VB) 灌服补液等, 以促使鸡群尽快恢复体质, 同时做好鸡舍的通风管理工作。

8 预防建议

在做好常规的预防、人员车辆严格控制与消毒工作时, 外界发病, 相临的饲养单位极有可能爆发传染性鼻炎。饲养场内某单元发病, 整个养殖场也会相继发病。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现有技术手段分析, 建议从易感动物角度出发, 同时兼顾传播途径来做好鼻炎的预防工作。

上一篇:植保植检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