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干预

2024-11-07

孕期干预(共7篇)

孕期干预 篇1

痔疮是指直肠尾部与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因曲张而出现一个或者多个柔软静脉团的一种疾病,通常包括内痔、外痔以及混合痔三种类型[1]。该病患者在排便持续用力时,柔软静脉团内的压力就会长时间升高,表现为肿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孕期妇女出现痔疮的风险显著大于非孕期妇女,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是由孕期妇女子宫压迫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肠管,进而阻碍静脉血回流和粪便排泄导致的[2]。目前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饮食干预,其中手术治疗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该种方式对患者自身的伤害较大。为了探讨饮食干预对孕期痔疮的影响,对我院曾治疗的152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孕妇152例,年龄(26.4±2.5)岁;患者均无痔疮史,孕6周以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怀孕6~38周期间,观察组孕妇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孕妇不采取任何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痔疮的发生率。

1.2 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孕妇在怀孕6~38周期间每日均食用1个苹果和1个火龙果,且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肛周3~5 min;对照组孕妇在怀孕6~38周期间随意进食,无饮食干预,每次大便后也不采取任何护理干预措施。认真观察、记录两组孕妇出现痔疮的情况,然后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干预效果

通过护理干预,观察组孕妇的痔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25,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科疾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男女老幼均会患病[3]。一般状况下,该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血、肿胀、疼痛以及痔脱出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4]。孕妇为痔疮的高危人群,出现痔疮时易反复多次的出血,丢失体内大量的铁元素,常引起缺铁性贫血,严重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常导致胎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甚至出现早产。因此,若孕前发生痔疮的女性应提前积极治疗,尽量避免孕期再次发生,以减小对胎儿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饮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痔疮的发生率[5]。火龙果口味鲜美且营养丰富,它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植物性白蛋白、维生素以及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润肠滑肠,预防便秘的神奇功效。苹果富含纤维素、有机酸,具有刺激肠胃蠕动,软化肠内粪便,促进肠胃通畅的作用。另外,苹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对抑制肠道异常蠕动,减慢机体消化活动以及抑制轻度腹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苹果具有通便和止泻的双重功效[6]。另外,处于孕期的女性要坚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以及未加工的豆类等,注重粗细搭配、科学膳食,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为了避免孕期孕妇发生痔疮,也可在孕期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肛门,按摩肛周。本研究表明,对孕期妇女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孕期痔疮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孕期痔疮的影响。方法:将152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在怀孕6~38周期间,观察组孕妇进行饮食干预,且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肛周;对照组孕妇无饮食干预,每次大便后不用温水冲洗肛周。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孕期痔疮的发生率。结果:在6~38周对两组孕妇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孕妇的痔疮发生率分别为1.32%、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期妇女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孕期痔疮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孕期痔疮,饮食干预,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张万红,杨立民.肛肠病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1,17(3):413.

[2]刘琴,韦惠娟.痔疮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1,3:118-119.

[3]江日红.两种不同湿敷方法用于产后痔疮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5-77.

[4]黄纪媛,招敏华.136例痔疮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5):1341-1342.

[5]刘萱,谢华晶,李修红.痔疮术后的饮食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3,23(5):32.

[6]张月梅,陈海亮,庄华章,等.围生期妇女肛肠疾病的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229.

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6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入组者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300例。研究对象既往无精神病、脑部疾病及其他躯体性疾病史, 均能理解测试表格内容。

1.2 评定方法

产前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自评量表 (HAD) 进行调查, 以A值和D值计分[2], A值表示焦虑, D值表示抑郁, A、D各项之和≥11分为焦虑-抑郁情绪;采用艾迪产后抑郁症量表 (EPDS) 进行产后跟踪调查。

2 心理干预

在妊娠早期, 护士向干预组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 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 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过程, 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 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 积极开展孕妇的精神卫生保健, 让孕妇了解婴儿抑郁及产后抑郁症, 学会换位思考, 提高心理素质;对丈夫、亲属等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宣教, 告知家人的支持可帮助孕妇度过产后忧郁症高发期;对于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观念较严重家庭, 应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意义。运用语言交流的技巧,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可以运用暗示、引导, 制造温馨气氛, 增进夫妻、婆媳关系, 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孕妇, 让孕妇感到家庭的温暖, 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 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 结果

3.1 两组HAD评分结果

对照组孕期A值≥11分16例, 焦虑情绪发生率5.33% (16/300) ;D值≥11分13例, 抑郁情绪发生率4.33% (13/300) 。干预组孕期A值≥11分15例, 焦虑情绪发生率5.00% (15/300) ;D值≥11分14例, 抑郁情绪发生率4.66% (14/300) 。两组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EPDS评分结果

对照组EPDS总分≥13分者43例, 产后抑郁症发生率14.33% (43/300) ;干预组EPDS总分≥13分15例, 产后抑郁症发生率5.00% (15/300) 。两组比较干预组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产前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者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成倍升高。

4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从开始分娩至产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以郁闷、易伤感、哭泣、烦躁不安、易疲劳, 伴有焦躁、抑郁的状态。其病因复杂, 常与亲属未探视、丈夫关心不够、新生儿患病、难产及产后宫缩疼痛、尿潴留等因素有关。国外研究认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分娩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急速降低, 使情绪不稳[3]。一般症状轻微, 病程短暂, 预后良好, 但有可能发展成产后抑郁症。本研究显示, 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14.22%, 与有关国外3.5%~33.0%和国内11.38%文献报道相一致[4]。

孕妇情绪可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孕期有焦虑、抑郁情绪者产后抑郁症成倍上升[5]。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家庭不和、缺少亲情、有不良孕产史等有关。预防和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应从减少不良诱因、纠正不良情绪方面入手。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孕期心理干预减少了不良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长军, 王振英, 范茂林, 等.不同妊娠期女性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4, 10 (2) :118.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06-311.

[3]何志毅.产母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5) :251.

[4]张荣莲, 陈起燕, 李艳华, 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4) :232.

孕期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建保健卡的180例健康孕妇,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4~34 (27.2±2.1) 岁。孕妇均为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 排除孕期患有肾脏、肝脏、甲状腺、影响骨代谢疾病与骨折患者, 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应用DTX-200型超声骨密度仪 (由美国Osteometer Meti Tech公司生产) 对检查者非优势左前臂远端1/3桡骨处的骨密度值 (BMD) 进行检测, 比较两组孕妇的T值, 以上操作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临床技术人员进行。依据WHO规定, T值大于-1为骨量正常, T值处于-1与-2.5为骨量减少, T值小于-1为骨量疏松。

1.2.2 护理干预

所有孕妇16w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对骨密度检测的结果, 给予评估和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补钙, 采取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对产妇采取护理干预, 两组孕妇孕28w的孕妇再进行骨密度检测, 再进行结果评估。干预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 与骨密度异常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 积极与骨密度非正常者进行沟通与定期关注, 促进其心情舒畅, 以更好的配合相关护理活动。 (2) 向进入孕妇详细讲解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知识、卫生心理知识、正确的服药知识以及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的意义。或者通过向其推荐相关的医学书籍及其他宣传媒体, 使孕妇及家属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骨质疏松症。 (3) 指导检查者合理运用临床现有的卫生保健资源, 向其介绍与就医诊疗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及解决其健康问题的合理途径。 (4) 指导孕妇进行日常自我保健的训练, 比如对股四头肌、腰背肌、肩带肌的运动功能锻炼, 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 进行体操20min, 还可做适当的家务活动。嘱其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 并定期进行日光浴等, 以有效预防骨密度降低引发骨质疏松症。 (5) 鼓励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多食含钙高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并嘱咐孕妇每天口服钙片 (600mg/d) 。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其进行分析, 统计结果应用±s表示, 配对样本及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孕妇在16w时, 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给予护理干预后, 28w时干预组骨量正常孕妇高于对照组,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少于对照组,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孕期妇女骨钙的储备对胎儿的健康发育均至关重要, 骨密度检测能帮助了解孕期骨质状况, 做好孕期保健, 预防妊娠并发症如孕妇骨质疏松和妊娠高血压的发生。据报道随着妊娠的进展, 孕妇需钙量随之增加, 但因孕妇孕期增加血容量, 使得血钙浓度下降, 随着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大, 排泄增多, 此外, 孕妇孕期雌激素的水平增高又可抑制孕妇重吸收骨钙, 故孕妇处于低钙水平[3]。据报道, 非孕妇的血清钙明显高于孕妇, 并随妊娠进展下降, 至妊娠晚期下降到最低点。此时骨骼中的钙大量被动流失, 可继发骨质疏松。通过对妊娠期妇女骨密度监测, 从而指导孕妇补钙[4]。孕期营养调查表明, 我国城市孕妇日常饮食中钙摄入量仅为434mg/d, 与孕期钙推荐供给量1000~1500mg/d相差甚远。钙摄入不足, 不能达到最佳的骨峰值, 并促使骨丢失加速。由于我国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钙摄入较低, 同比对母体骨钙含量有一定影响, 应大力宣传孕期补钙, 提高妊娠期妇女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妊娠期钙的需要量增加妊娠30w以后需钙量骤然增加, 母体向胎儿输送钙离子由中期的50mg增至350mg[5]。然而随着孕周的增加, 孕妇的体内钙量逐渐降低, 有的孕妇由于钙剂的不及时补充, 甚至导致骨质疏松。但在孕期通过骨密度的定期测定, 从而了解孕妇体内钙量有无缺少, 再给予及时的补钙, 就可以预防孕妇和胎儿的钙量的缺失。

本研究表明, 两组孕妇在16w时, 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给予护理干预后, 28w时干预组骨量正常孕妇高于对照组,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少于对照组,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通过对照组第16w与第28w时骨密度测量结果, 可发现孕妇骨密度降低贯穿整个孕期。干预组在给予护理干预后, 孕妇的骨密度优于对照组, 骨量正常孕妇高于对照组,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骨密度降低贯穿整个孕期, 定期进行骨密度复查有利于及早发现异常骨质, 进而进行有效护理干预, 包括与骨密度异常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 积极与骨密度非正常者进行沟通与定期关注;向进入孕者详细讲解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知识、卫生心理知识、正确的服药知识;指导孕妇进行日常自我保健的训练, 嘱其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 并定期进行日光浴, 鼓励检查者在日常生活中多食含钙高及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通过以上护理措施, 可预防孕期的骨量减少, 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摘要: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建保健卡的180例健康孕妇, 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所有孕妇16w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对骨密度检测的结果, 给予评估和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补钙, 采取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对产妇采取护理干预, 两组孕妇孕28w的孕妇再进行骨密度检测, 再进行结果评估。两组孕妇在16w时, 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给予护理干预后, 28w时干预组骨量正常孕妇高于对照组,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孕妇少于对照组,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骨密度降低贯穿整个孕期, 定期进行骨密度复查有利于及早发现异常骨质, 进而进行有效护理干预, 利于母婴的健康。

关键词:骨密度检查,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芬燕, 闫慧明.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效果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1) :315.

[2]丁文香.孕期运动护理干预对孕妇体重及骨密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34) :3135-3136.

[3]杨莉, 韩萍.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妇女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4) :2013-2014.

[4]谢利萍, 孙建英.孕妇体重状况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9) :34-35.

孕期干预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产前常规孕期检查、健康指导的98例初产孕妇( 其中诊断为羊水过少者16例) 为对照组,同时选择84例( 其中羊水过少者18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检查和系统干预的初产孕妇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孕妇年龄22 ~ 30岁,平均( 26. 2 ± 2. 3) 岁; 对照组孕妇年龄21 ~ 29岁,平均( 25. 6 ± 3. 5 ) 岁。所有孕妇均进行骨盆测量,显示胎位检查正常,无明显需要进行剖宫处理的高危妊娠病情。两组孕妇年龄、孕周、羊水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2方法

对照组仅予常规孕期检查及健康指导( 不实行营养指导,仅嘱咐孕妇饮食注意事项以及日饮水量应控制在2 000 ml左右)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检查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实施孕期全程超声监护及系统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 1) 营养指导。向孕妇及家属介绍孕期各阶段营养需求的重要性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根据孕妇自身身体状况、家庭生活习惯以及经济状况等制定饮食营养计划; 采用食物成分表计算法记录孕妇每天营养摄取量,并将记录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指南的人体每日摄取推荐量( RDA) 进行对比,记录孕妇营养摄取情况。( 2) 运动指导。指导产妇进行产前运动、呼吸配合以及神经肌肉控制练习法。 孕早期: 每天进行户外散步运动30 min,体力良好者可做简单家务,每4周进行1次锻炼; 孕中期: 每天早晚进行室外快步行走30 min,每2周进行1次锻炼; 孕晚期: 同样选择快步行走,每次1 h,早晚各1次,步行过程中注意甩开双臂,每周进行1次。( 3) 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向孕妇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包括产程、分娩疼痛、分娩方式,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妊娠及分娩的正确认识。视孕妇心理状态予以针对性安慰、疏导或者心理治疗,改善其心理状态,树立其自然分娩的信心。( 4) 超声监护。1胎儿体重预测: 定期测量观察组孕妇的腹围及宫高,预测胎儿的出生体重。对胎儿体重预测值 < 4 000 g者鼓励选择自然分娩; 对胎儿体重预测值接近4 000 g者需加强膳食营养均衡管理,全面控制胎儿的体重,以免出现巨大胎儿而导致难产。 2羊水检测: 定期以B超测量孕妇羊水指数或者进行羊水直接测量,对羊水指数 < 8 cm或者羊水直接测量值 < 300 ml者( 诊断为羊水过少) 酌情增加每日饮水量。3骨产道评估: 采用阴道超声测定孕妇骨盆内径, 对骨盆正常者鼓励选择自然分娩,对骨盆狭窄者结合胎位、胎心率、胎儿大小等确定分娩方式。

1.3观察指标

( 1) 分别于孕24、32及36周3个时段静脉抽取两组孕妇静脉血3 ml,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孕妇血液中维生素A、叶酸以及微量元素含量; ( 2) 记录两组孕妇孕前和产后体重的变化情况; ( 3) 观察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记录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长及总产程时长。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营养物质摄取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孕妇蛋白质、维生素A、其他微量元素摄入量以及与RDA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详见表1。

a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注: RDA% 表示摄入量占 RDA 的百分比

2.2两组孕期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在孕期通过对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指导,以帮助孕妇控制体重,从而有利于新生儿顺产,降低剖宫产率。本研究观察组孕期体重指数( BMI) 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详见表2。

a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2.3两组羊水过少孕妇分娩方式

观察组18例羊水过少孕妇剖宫产11例,自然分娩7例,剖宫产率 为61. 11% ,明显低于 对照组的81. 25% ( 13 /16) ( P < 0. 05) 。

2.4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88例,自然分娩率88% ,剖宫产12例,剖宫产率12% ; 对照组自然分娩61例,自然分娩率62. 2% ,剖宫产25例( 37. 8% ) ;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2.5两组孕妇自然分娩产程比较

表3显示,观察组总产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5) ,并且各个产程阶段的时间都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其中第一产程( 平均缩短133 min) 、第二产程( 平均缩短13 min)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a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讨论

正常分娩成功与否,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4个方面[7,8]。( 1) 产力方面: 适当的产前运动可以有效锻炼腹肌、盆底及大腿部肌肉[9],增进孕妇生产时所需要的体力以及产道肌肉的弹性,使生产时能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帮助缩短产程; 同时运动有助于帮助提高肺活量,在第二产程有效延长屏气用力时间, 缩短第二产程,使得分娩过程更加顺利。( 2) 产道方面: 运动能增加骨盆肌肉韧带的弹性,降低胎儿下降过程骨盆及盆底对其造成的阻力[10]。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适当的运动,有效地缩短了产程,有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 3) 胎儿方面: 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可防止产妇营养过剩导致胎儿过大影响分娩; 另一方面合理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自然分娩率。( 4)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状况是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11]。如何使产妇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分娩的自然性,以积极自信的心态进入分娩期,顺利完成分娩是产科工作的重点。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对孕妇进行健康指导以及心理干预,孕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意向发生了改变,自然分娩的意向增加。另外,研究发现,有家属陪伴的孕妇接受教育的效果以及愿意接受自然分娩的比例优于无家属陪伴者[12]。

胎儿会从母体中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需要,并为出生后的消耗做准备[13]。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孕妇体重的情况会影响新生儿质量[14]。孕早期营养物质摄入不宜过多,营养供应仅需稍高于正常需求,补充钙质、新鲜蔬果以及带酸味食物,多食富含矿物质以及维生素食物,少食甜品及刺激性食物; 孕中期为重点营养阶段,应在孕早期的基础上加强钙、铁、 蛋白质的补充; 孕晚期胎儿生长速度进入高峰期,应重点加强蛋白质的补充,限制甜食、淀粉类食物以及脂肪摄入量,避免体重增长过度导致胎儿体积过大而影响分娩[15]。本研究中观察组孕妇通过孕期营养指导,适时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规律,结果摄取的营养物质明显多于对照组( P < 0. 05) 。

本研究中观察组从营养、运动指导及健康心理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干预后,自然分娩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88% vs 62. 2% ,P < 0. 05) 。

综上分析,鉴于目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状况,要从根本上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孕妇对自然分娩的认识和能力,需要加强全民科学知识的普及,指导孕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有效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要进行健康的产前宣教、正确的心理干预,从心理、生理、体力、 医疗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 尽量创造自然分娩的条件,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高自然分娩率。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系统干预对提高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常规孕期检查、健康指导的98例初产孕妇为对照组,同时选择84例孕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检查,营养、运动指导以及健康咨询等系统干预,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营养物质的摄取、体重情况、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孕妇蛋白质、维生素A、叶酸、钙、铁、锌摄入量及与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指南的人体每日摄取推荐量(RDA)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值(5.0±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3±1.3(P<0.05),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产程缩短(均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营养、运动指导及健康咨询等系统干预,可提高孕妇营养吸收、自然分娩率,控制体重,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孕期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早孕建档案, 并且按时行产前检查, 住院分娩的112例单胎初产妇, 在排除孕前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 精神及认知功能无异常的基础上,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项目之中。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 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予以孕期营养及运动指导, 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孕期指导, 每组56例。观察组中年龄21~38岁, 平均 (26.7±1.8) 岁;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 :18~26 kg/m2;平均 (20.4±0.7) kg/m2。对照组年龄:20~37岁, 平均 (26.5±1.4) 岁;孕前BMI:18~25 kg/m2;平均 (20.7±0.8) kg/m2。两组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孕期营养及运动指导措施, 主要包括适量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科学搭配饮食为主, 根据孕妇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 予以孕期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以及进行体质量管理, 具体为:每月对孕妇进行营养分析, 由笔者所在科室经验丰富的产科医师对孕妇近3 d的食谱进行收集与分析, 根据孕妇的增重情况制定个性化食谱, 进行饮食调整, 对于营养失衡或者超标的孕妇进行一对一沟通, 指出营养缺失问题, 并予以针对性解决措施, 合理安排饮食;自妊娠16周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以及兴趣爱好开始进行运动, 如有氧体操运动和孕妇瑜伽, 1小时/次, 并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半小时, 同时在妊娠期进行改善心肺功能的运动, 诸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锻炼以及改善骨骼肌状态的力量锻炼;自研究开始每周对孕妇进行体质量的管理教育讲座, 内容涵盖孕期合理饮食、健康食品选择等, 由笔者所在科室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讲授, 并指导孕妇在家中自行称重, 进行体重的自我检测, 若出现每周体质量增加过多, 且胎儿有偏大倾向者, 可指导其增加运动量, 以进行能量的合理分配, 从而使孕妇更好的进行体重控制[3,4]。

1.3 观察指标

每月进行体质量检测, 并进行测定, 记录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 主要包括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及产后出血情况, 新生儿的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孕周两组孕妇BMI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自第24周观察组BMI降低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以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降低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kg/m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已有研究证实, 孕期体重增加过多, 可导致孕妇出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 进而影响其一生, 且导致下一代肥胖, 而若通过控制孕妇体重进而将新生儿体重控制在2900~3499 g则较利于获得最佳妊娠结局, 可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5]。本研究中观察组孕妇由于得到较为全面的营养及运动指导, 故而, 大多孕妇的增重符合标准, 进一步研究则发现, 在对体质量进行每月监测中, 自24周开始两组孕妇的体质量增加开始有差异, 这可能与之前呕吐、食欲不振等早孕反应有关, 而自21周开始早孕反应减轻, 体重亦随之增加, 可见自21周开始对孕妇进行饮食控制, 是孕期保健的关键所在。

同时, 本研究对妊娠结局进行观察, 发现观察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降低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可能由于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 从而导致胎儿体重的增加, 以致于巨大儿出现增多, 而使得剖宫产几率增加, 而过度的体重增加, 亦是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的诱导因素[6,7,8]。由此可见, 对于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及运动指导, 可较好的控制孕妇体重增长, 减少妊娠期并发症, 从而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钟若丽, 夏正杰, 张立军, 等.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3) :1014.

[2]周玲, 于力, 刘海深, 等.孕期体质量增长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1, 13 (1) :5-7.

[3]钟艳娟, 季布, 余晓凡.孕期体质量干预对妊娠结局影响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6) :2031-2034.

[4]丁丽丽, 程博.个体化孕期饮食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1, 19 (3) :191-192.

[5]朱玉珍, 韩婷, 谭佳芬.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9 (1) :86-89.

[6]谈敏娟, 李军.妊娠期运动和锻炼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2) :199.

[7]张琚, 吴方银, 熊庆.孕期营养素摄入的争议问题[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3, 5 (3) :14-18.

孕期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2008—2010年在我院产检的孕妇500例, 年龄20~40岁, 免费参加我院开展的孕妇学校及孕妇咨询门诊的孕妇作为观察组;随机抽查2008—2010年未接受或部分接受我院孕期讲座, 在我院分娩的孕妇500例, 排除严重的内科合并症, 两组在年龄、分娩次数、文化经济背景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开展孕妇学校:

排课从孕12周~37周合计12次课为1个周期, 前4次课着重讲孕期生理及孕期保健, 后8次课着重讲分娩的相关知识如分娩方式的选择,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的利弊、临产的相关知识, 分娩技巧及拉玛泽呼吸减痛技巧的运用;模拟自然分娩情景:挑选产科主治医师或高年资助产士授课, 每月的第1、2周授课;3、4周重复同样的内容, 以方便孕妇的听课;讲座方式:多媒体讲座、专家座谈答疑、情景模拟、一对一行为指导、观看分娩光碟、问卷调查等, 理论多采用大班制 (40~50人) , 分娩情景模拟及呼吸减痛放松技巧采用小班制 (10~15人) 讲座并培训。在整个健教过程中, 笔者非常重视准爸爸的作用, 鼓励孕妇爱人及家属参加听课, 尤其是呼吸与放松技巧的训练要求孕妇及其爱人共同参与完成。

1.2.2 开展专科护士孕期咨询门诊:

由经过培训医院聘请的产科专科护士每周定期开展孕期咨询门诊, 为孕妇提供一对一的咨询, 咨询内容重点之一是临产的相关知识, 自然分娩技巧等, 发放书面资料、解答各种疑问、解决孕妇的特殊需求。

2 结果

由表1可见, 全程参与孕妇学校, 适时咨询孕期门诊的孕妇家属对分娩相关知识及技巧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由于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显著下降, 对剖宫产率的控制具有积极地作用, 且二者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控制剖宫产率措施的多样性

许多的产科工作者已认识到剖宫产的危害性, 各地医院在剖宫产率的控制上很早就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早在2001年就有报道导乐陪伴分娩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2], 产前健康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孕妇及家属对分娩不必要的担心及恐惧, 分娩镇痛的使用可有效减轻宫缩阵痛, 提高顺产率, 产前优教系统的推广可让孕妇选择等。

3.2 借助孕妇学校的独特性, 推广自然分娩

孕妇学校在全国各产科已广泛开展多年, 是孕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的基地, 在帮助孕产妇提高孕产期知识知晓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提供调查湖北宜昌市区共5家二、三级医院, 1家妇幼专科医院, 其中4家医院均陆续开展孕妇学校, 但在讲课的内容上没有规范性, 多以孕期保健知识为主, 我院产科在2007年的孕期班里, 将以孕期保健知识为主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相关自然分娩知识、分娩减痛技巧的运用, 从理论上让孕妇及家属了解了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优缺点、适应证, 从实际上帮助孕妇掌握了减痛技巧,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孕妇在心理及生理上对自然分娩的恐惧, 因此有效的增加了自然分娩率。

3.3 降低剖宫产率, 需要全社会参与

虽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围生期的部分知识,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孕妇是从亲朋好友处听到的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错误的认为剖宫产疼痛小, 是保证安全分娩的最好方法, 还有现在医院出现的“择日择时”的剖宫产怪现象, 法律法规规定患者在检查、治疗及手术时享有知情同意和自主抉择权, 恶劣的医患关系, 甚至极少数医务人员认为剖宫产简单、快速等等, 使得医生在分娩方式的抉择上大多以孕妇及家属的意愿为主。因此, 降低剖宫产率, 需要政府、百姓、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政府要有方向政策、考核制度、舆论导向;百姓要参与学习, 改变错误观念, 医务人员要广泛宣传, 大力推广自然分娩的好处, 在分娩的过程中要支持孕妇, 减轻分娩镇痛及恐惧焦虑情绪,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提高自然分娩, 让更多的孕妇摆脱剖宫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邢淑敏.剖宫产的合理应用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8) :450-452.

[2]王萍, 刘建华.导乐陪伴分娩对剖宫产率影响的研究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2) :99-101.

孕期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在产前门诊筛查有抑郁状态表现的孕妇共100例。年龄最大的为41岁, 年龄最小的为22岁, 平均年龄为28.6岁;孕妇的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有46例, 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有54例;职业划分:24例孕妇为农民、48例孕妇为工人、24例孕妇为干部, 余下4例孕妇为其它职业。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有孕妇50例。2组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本院进行孕期检查的所有孕妇使用产前抑郁测试题筛查, 可疑者使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调查[4], 该量表中共有20个项目, 直接反映孕妇是否有抑郁状态。该量表中共有4个等级, 通过正反向计分, 得到的总分与1.25相乘, 最终得出标准分数。以50分座位划界分, 标准分数在 (50~60) 分之间的为轻度抑郁, 标准分数在 (60~70) 分之间的为中度抑郁, 标准分数超过70分的为重度抑郁。通过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分数结果[5]。由本院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向孕妇进行调查问卷目的的解释, 然后请孕妇配合完成问卷。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治疗还有护理。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孕妇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展开孕期保健。孕妇在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时候, 医护人员要详细向其说明在妊娠期间可能会产生的心理还有生理方面的变化, 让孕妇能够了解与分娩相关的知识, 指导孕妇掌握在分娩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放松方法, 最大程度缓解孕妇的紧张还有恐惧情绪;通过现代媒体技术诸如多媒体或者图谱等工具让孕妇了解产后相关知识, 如给婴儿哺乳、洗澡还有换尿片, 很多孕妇在分娩之后由于不能够接受忽如其来的变化导致心理出现障碍, 通过指导孕妇这些相关技能可以使得其逐渐接受自己要做母亲的现实, 在思想上还有技能上都能够做好转化的准备。有部分孕妇个性较为独立或者多愁善感的则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安抚。害怕分娩的孕妇则需要做好思想工作, 医护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心细致, 树立孕妇对未来的信心[6];②孕妇在医院就诊, 医护人员需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孕妇, 向孕妇详细介绍医院环境, 让孕妇了解主管医生还有护理人员, 说明产科的技术力量以及各种先进仪器设备, 对于分娩过程中的基本知识通过定期的宣传讲座来教导, 对于孕妇还有家属所提出来的问题认真解答, 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恐惧、焦虑或者矛盾心理等进行情感疏导, 消除孕妇的负面情绪[7];③产后抑郁预防措施。产后抑郁症状虽然不容易被发现, 但是产妇依然会有一定的临床表现。指导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早期产后抑郁症, 通过多途径、多阶段的方式来制定预防措施。指导孕妇如何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 通过不同途径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强化心理素质, 如分娩期出现有明显高危因素的孕妇, 则要对其有充分重视,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效能, 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1.3 评价方法

使用SDS焦虑测量表对孕妇接受干预前以及分娩之后的第4天、第8天与第14天进行评分并比较[8]。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产妇, 观察组产妇的抑郁状态改善具有显著优越性, 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孕妇产后社会融入程度对比, 观察组孕妇更具有优越性, 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前临床孕妇出现产后抑郁的概率正在不断上升, 导致其出现产后抑郁症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健全, 对孕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分析已经不仅仅是从单纯的生物学观点出发, 还要综合考虑到孕妇本身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影响因素等[9]。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因素对孕妇出现产后抑郁状态会有直接影响, 不和谐的社会氛围会导致孕妇患病率、复发率甚至是死亡率增高, 因此注重产妇的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状况之外还应该注意其家庭氛围的影响[10]。

在本次研究中, 接受孕期心理干预的观察组孕妇相对于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对照组孕妇, 其产后抑郁状态以及社会融入程度均具有显著优越性 (P<0.05) 。结果提示了在孕妇孕期时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避免其产后出现产后抑郁等心理障碍, 帮助她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产后抑郁症不但会对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还会严重妨碍产妇的生活质量, 对孕妇的家庭还有社会也会造成负担, 在孕妇孕期的时候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这对于缓解产妇产后抑郁症状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产妇在孕期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抑郁症状, 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忠君.孕产妇情绪评估调查与产后抑郁症预防.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4 (19) :144-145.

[2]那全, 王静, 刘彩霞.妊娠期抑郁症与分娩方式及产后抑郁症的关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17 (05) :160-161.

[3]朱雍雍, 施慎逊.孕妇的产前心理干预.上海精神医学, 2012, 05 (03) :225-226.

[4]徐琳, 周争立, 申亚虹, 等.45岁以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心理障碍研究.云南医药, 2013, 28 (04) :128-129.

[5]张燕, 陈颂军, 李廷艳.产前精神因素对分娩方式及乳汁分泌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5 (05) :154-155.

[6]李洪娟, 王昭彬, 刘洪海.心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影响.中外妇儿健康, 2012, 19 (03) :169-170.

[7]马申.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0 (05) :101-102.

[8]支洪波, 徐仁华.音乐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50例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3 (32) :133-134.

[9]郭琼瑛.心理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9 (10) :189-190.

上一篇:英语阅读方法与训练下一篇:闸门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