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精选4篇)
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 篇1
深静脉血栓, 外科学书中定义为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1]。如未能够及时治疗, 会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 尤其多见于下肢。形成原因: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1) 静脉直接损伤时, 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 或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 均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释放。其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 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 形成血栓。 (2) 造成血流缓慢的外因, 由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这时, 隐静脉血流缓慢, 在瓣窦内形成涡流, 使瓣膜局部缺氧, 导致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白细胞黏附及迁移, 促进血栓形成。 (3)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 使血小板增多, 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导致血管因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的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 其后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 血栓可溶解消散, 有时崩解断裂的血栓可成为栓子, 随血流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1 临床资料
本科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例中选择下肢骨折患者168例, 其中小腿骨折74例, 大腿骨折68例, 多发骨折26例。男118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46.6岁。
2 结果
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 经系统用药后治愈。
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护理措施
3.1 术前
对于术后的预防尤为重要, 术前的护理是基础, 会为术后的机体抗病能力打下健康基础。因为有一部分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某种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会由于创伤等刺激而进一步加重, 继而导致身体素质进一步下降, 抵抗力降低, 进而导致并发症极易发生。所以要了解患者的健康水平、病史、营养状况。在饮食等方面加以指导, 为术后的治疗及护理打下基础。
3.2 术后
(1) 促进血液循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踝关节的屈伸及足趾关节的活动, 4次/d、每次10个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以不疲劳为主。被动按摩:特别是小腿肌肉, 可以向心型被动按摩, 促进静脉回流。要注意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 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2]。病情允许下整个下肢抬高, 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2) 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 舒适的床铺, 皮肤护理, 保持事宜的温湿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 室温应保持在25℃。 (3) 宜进食少盐、清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应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尽量保证日间饮水量, 可以降低其血液黏稠程度, 保持大便通畅。 (4) 密切观察患肢的皮温、皮色、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有无局部受压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定时按摩、翻身, 防止压疮的发生。 (5) 避免在下肢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尽量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3]。 (6) 避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 导致血流减慢, 诱发及加重深血栓形成的危险。 (7) 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 所以术后遵医嘱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 IU 1次/d, 皮下注射, 以加强抗凝治疗, 此药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5 d[4]。还可以同时促进下肢循环的扩血管药物, 如丹参川芎嗪等。 (8) 心理护理: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 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患者的配合和充分的信任是开展心理护理的前提, 护士应在术前用充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充分取得患者信任, 术后在患者心情烦躁、焦虑、患肢手术切口疼痛肿胀时才会接受护理人员一些宣教知识, 听从护理人员的指导去主动被动的练习, 否则术后功能练习预防血栓的护理活动将无法进行[5]。即使有充分地信任, 依据患者的个性、文化程度、个人素养也将会为护理设立障碍, 护士必须有耐心、爱心、不厌其烦、反复强调重要性, 包括向家属反复宣教取得配合, 亲自动手、动作轻柔, 下肢骨折预防血栓的护理越早实施越好。
摘要:目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加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 总结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 , 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伤口的愈合。方法 分析168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 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 经系统用药后治愈。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细致的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03.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2) :637.
[3]吴新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1) :22.
[4]黄建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5]安洪.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642.
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 篇2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拔管,操作流程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深静脉导管的留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是由外周静脉 (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穿刺插管, 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它的优点在于穿刺点易于定位, 导管插入时不需缝针, 不需局部麻醉, 插管成功率高, 留置时间长, 并发症少, 而且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限制。它既可减轻化疗对患者置管周围血管的破坏, 保护上肢血管网, 又可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还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1]。这项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临床中出现意外拔管的现象。为此, 分析深静脉导管意外拔管的原因, 改进护理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 笔者所在科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69例, 其中男245例, 女124例。年龄19~80岁, 平均50岁。其中肺癌35例, 胃癌57例, 肝癌62例, 乳腺癌192例, 妇科恶性肿瘤23例。在治疗中, 共发生意外拔管4例, 占1.08%。其中留置单腔深静脉导管319例, 意外拔管发生3例, 占0.94%;留置双腔深静脉导管50例, 意外拔管发生1例, 占2%。
2 意外拔管原因分析
2.1 导管的因素
导管作为一种置入物, 由于其粗细、质地、导热性的不同, 对患者体内组织的刺激性也不一样。特别是双腔深静脉导管, 比起单腔的导管要粗、硬, 置入后对皮肤刺激较大, 容易造成周围组织红肿、疼痛, 导致穿刺处皮肤松弛, 而导致导管拔出[2]。双腔导管且需经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后才能顺利送管, 皮下隧道较单腔导管大, 而管端重, 更易因重力过大而造成意外拔管。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有患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如患者情绪紧张、躁动不安、悲观失望, 不与护士配合而将深静脉导管拔出。有患者体质方面的原因, 如患者出现出汗、穿刺点出血、渗液、局部固定的胶布、敷贴松脱等现象, 容易造成脱管。还有患者家属方面的原因, 如患者家属因为翻身或更衣等动作不妥, 或因为动作粗暴, 将导管勾出或拨出。
2.3 护士操作的原因
在导管置入前, 对患者的血管评估不充分, 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 送管过程中手法粗暴, 就会损伤患者血管内膜, 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在导管的使用过程中, 如果护士预充导管动作粗暴, 没有按脉冲式方式冲管, 固定方法不妥, 胶带缠绕在导管上, 利器刺伤导管, 高压注射器的使用等, 均能导致导管断裂。在治疗过程中, 如果出现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之间不相溶, 护士没用盐水冲管就封管。在输液过程中, 由于患者体位改变, 导致血液返流。在采血后或输注脂肪乳剂时未彻底冲管, 导致导管阻塞, 导管再通失败。在导管维护时, 护士接触导管前, 未严格无菌操作, 未按时更换贴膜及接头;或患者体温超过38.5℃, 抗生素治疗无效, 找不到其他感染源, 患者感染症状持续, 血培养呈阳性, 也会出现意外拔管。
3 预防措施
3.1 选择合适的导管
置入前, 要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及血管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导管。对于同步放化疗患者, 需双路液体维持时才使用双腔深静脉导管, 而对于输液量较少的患者, 可以选择单腔深静脉导管, 患者血管粗的应选择5F的导管, 血管较细的选择3F或4F的导管。
3.2 规范护士操作流程
深静脉导管置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 应由有资质的专业医生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来完成。护士必须经过科室、护理部、院感科三级考核合格, 才能具备这个资格, 非资质护士不能来进行置管操作的。在置管前, 应对患者作全面的检查, 充分了解患者局部情况 (如穿刺处皮肤有无感染、损伤、瘢痕等) , 查看患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置管时要做到严格无菌操作, 应穿刺一次成功, 以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患者的疼痛。穿刺成功后, 再将导管头端按顺时针旋转, 缓慢置入, 注意插入不要过深。单腔深静脉导管置入时, 尽量不用扩张管, 如果置入患者的皮肤紧张或使用管径较粗的双腔深静脉导管, 必须使用时扩张管, 以置入0.5~1.0 cm为宜, 防止置入过深。使用透气、粘性强的3 M易撕敷料固定导管。置管完成后, 局部用冰袋加压冷敷15 min以上, 以减轻局部疼痛, 预防感染。所有这些置管过程, 都要做好记录。
3.3 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在操作之前, 应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将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诉他们, 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告诉患者尽量要穿宽松低领衣服, 穿衣服时要注意保护留置管, 动作轻缓, 不要作剧烈活动, 以免导管打折或脱出。在操作之后,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要将导管妥善固定于皮肤上, 不要使其扭曲受压, 以保持导管通畅, 防止导管不慎拔出。置管手臂不提超过10 kg重的物品, 不用置管手臂做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 嘱咐患者注意置管局部的卫生, 洗澡可以淋浴, 应避免盆浴和泡浴。在淋浴前, 用塑料保鲜膜覆在肘部缠绕2~3圈, 上下边缘分别用胶布贴紧。保持敷料干燥, 水不可进入置管部位, 一旦出现潮湿或有松脱现象, 应及时请护士更换。
3.4 加强巡视和观察
值班护士要经常检查留置管的固定情况, 特别是每次输液前及输液后, 应进行常规检查, 观察导管置入长度, 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疼痛、渗血、渗液、瘙痒、皮疹等现象, 如果出现问题马上要立即进行处理。
3.5 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工作
导管要定期进行维护, 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治疗期输液前后, 用盐水冲管, 治疗间歇期, 每周冲管一次。冲管使用脉冲式推注方法进行, 可以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 冲击管壁, 有利于把导管内残留的药物和血液等冲洗干净, 减少导管内壁沉积物的形成, 避免因导管发生阻塞而拔管;胶带松动时要及时更换, 以防止导管脱落或拔出。敷贴如有卷曲、松动、污染, 应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 先用胶布固定管端, 再从下往上揭开贴膜, 然后进行局部皮肤消毒, 待自干后再将敷贴从中间往四周贴, 注意消毒范围应大于贴膜, 敷贴平整, 不要存有空气, 导管处用拇指及食指轻捏, 使之与敷贴充分粘合。每周更换敷贴1~2次, 每周更换接头1次。接头若出现污染, 应及时予以更换[3]。
3.6 医院应加强对置管的管理
医院应实行意外拔管报告制度, 如出现意外拔管现象, 值班护士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予以妥善处理, 相关人员应填写意外事件登记表, 护理交班时也要特别说明。护理部要定期公布意外拔管情况及其发生原因, 定期给护士进行深静脉穿刺或更换粘敷贴操作方面的考核, 对其责任人给予应有的处分。这样也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导管护理质量, 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率。
意外拔管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 影响患者的康复, 也会给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量, 给医疗纠纷留下隐患, 故在临床应用时应特别注意。医护人员要通过规范操作流程, 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工作, 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 及时发现并消除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 这样就能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率, 保证置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及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9) :3-4.
[2]姚建青.深静脉导管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7) :116-117.
妊高征的预防与孕期营养因素 篇3
临床资料表明, 青年初产妇, 35岁以上高龄初产妇, 有营养不良、贫血、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史, 在既往妊娠中有过妊高征, 以及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和体胖的孕妇, 都有可能成为妊高征的高危对象。妊高征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因而仍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年来,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各种学说, 如免疫学说、子宫-胎盘缺血学说、遗传学说、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及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失调学说、营养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只能说明部分机制。故有学者认为妊高征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 各系统、各器官灌流减少, 对母婴造成危害, 甚至导致母婴死亡。所以存在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提高警惕, 重视预防环节。
针对妊高征, 除孕妇加强产前检查,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控制孕前疾病外, 还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这是防治妊高征的关键。多种营养缺乏, 如以血浆白蛋白减少为主的低蛋白血症, 钙、镁、锌、硒等缺乏与先兆子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 妊高征患者细胞内钙离子升高, 血清钙下降, 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升高。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从20周起每日补钙2 g, 可降低妊高征发生率。硒可防止机体受脂质过氧化物的损害,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避免血管壁损害, 血硒下降可使前列环素合成减少, 血栓素增加。锌在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均为抗氧化剂, 可抑制磷脂过氧化作用, 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若自孕16周起每日补充维生素E 400 mg和维生素C 100 mg, 可使妊高征发生率下降18%。
根据我院近5年对623例妊高征患者的病情及病史资料调查, 发现孕期营养状况是妊高征发病的明显相关因素。其中经济条件差、文化程度低以及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农村孕妇占妊高征发病总人数的80%以上。这些孕妇都有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低蛋白血症、贫血、低钙等) 检查指数。有的孕妇家庭经济条件差, 膳食营养不足;有的孕妇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孕期营养及保健知识;甚至部分孕妇有明显的挑食习惯, 尤其低蛋白血症患者, 大部分拒食肉类、蛋类、豆类及其他含蛋白质及钙剂较多的食品, 该类患者就诊时大多数为重度妊高征, 由于饮食习惯不良, 使得蛋白质补充不足, 加上大量的尿蛋白使体内蛋白质严重流失, 造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因此, 防治妊高征, 饮食是关键。以下谈谈妊高征预防的基本饮食原则。
(1) 增加膳食蛋白质摄入量。怀孕期间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在60~80 g, 可通过瘦肉、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食物获取。
(2) 多吃鱼、谷类和新鲜蔬菜, 必要时可服用补益气血的中药。鲫鱼、鳝鱼、青花鱼和秋鱼等淡水鱼中含有较为丰富的二十碳五稀酸物质, 对增强机体代谢, 改善微血管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所帮助;谷类及新鲜蔬菜不仅可增加食物纤维素的摄入量, 而且对防止便秘、降低血脂有益, 且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有利于防治妊高征。《千金要方》中就记载有“鲤鱼汤”[1] (鲤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 用以治疗“子满、子肿”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羊水过多及妊高征的肿胀) , 原方能够健脾利水而不伤胎。从营养学角度可以看出, 原方能够补气、补血, 补充孕妇所需蛋白质及其他营养, 增强抵抗力。方中鲤鱼既能够行水消肿, 又可以补充蛋白质;白术能够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为历代医家妇科重用之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白术有抗溃疡、保肝、抗应激、抑制子宫收缩、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功能。其相关药理作用为: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能调整胃肠功能, 抗溃疡、保肝。 (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能够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 (3) 抗应激, 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4) 增强造血功能, 白术有促进红系造血祖细胞的生成作用。 (5) 利尿,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促进电解质, 尤其是钠的排出, 并且不影响垂体后叶素的抗利尿作用。 (6) 抑制子宫收缩, 白术安胎的功效与其抑制子宫收缩有关。其药理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量效关系。 (7) 抗氧化、延缓衰老, 白术有抗氧化作用, 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3) 注意食物钙的补充。食物钙的摄入在妊高征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钙摄入不足可致低血钙, 引起钙离子通透性增加, 促进钙离子跨膜内流, 引起微小动脉血管收缩, 使得血压增高, 从而加重妊高征病情。所以, 妊娠期应增加乳类、豆类、鱼类和海产品的摄入量, 以增加食物钙的吸收, 避免因摄钙不足而致低血钙及妊高征。
(4) 限制含饱和脂肪酸食物摄入量。每日摄入脂类总量需控制在60 g以下, 特别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在脂类的摄入上, 以菜油、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为主, 另外, 鱼油也有改善血管壁脂质沉积作用, 对防治妊高征有益。
(5) 少吃盐, 控制饮食总热量。钠摄入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而致血压升高, 需要限制食盐摄入量, 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8~10 g左右。热量供应过多可使孕期体重增长过块, 增加妊高征发病率。因此, 孕妇要注意控制体重, 整个孕期以不超过12公斤为宜。
参考文献
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 篇4
关键词:静脉导管,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及比值,胎儿窘迫
高危妊娠胎儿容易发生宫内窘迫, 更易导致妊娠结局不良, 因此产前超声及时了解胎儿宫内是否窘迫, 对于提高围生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彩色多谱勒超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检测胎儿血流指标预测宫内窘迫已受到超声医师和产科医师的普遍认可, 国内已有检测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及其比值判断宫内窘迫的研究[1,2,3,4], 但鲜见检测胎儿静脉导管 (ductus venosus, DV) 与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ry, MCA) 搏动指数 (pulsatility index, PI) 比值预测胎儿窘迫的报道。本研究对晚孕期95例高危妊娠胎儿进行静脉导管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及其比值检测, 旨在探索该比值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晚孕期常规超声检查的正常妊娠孕妇100例 (正常妊娠组) , 年龄19~41岁, 平均 (25±3) 岁;高危妊娠孕妇95例 (高危妊娠组) , 年龄21~41岁, 平均 (28±2) 岁, 高危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巨大胎儿、脐带绕颈、羊水过多或过少、胎盘前置或胎盘早剥等[5]。以上胎儿均排除合并畸形。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730、GEE8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入选孕妇首先询问病史, 查阅临床资料, 再进行常规产科超声检查, 记录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确定高危因素。然后经胎儿腹部斜矢状切面显示脐静脉腹腔段的长轴至窦部, CDFI见窦部和下腔静脉之间有一细窄明亮血流信号, 此即为静脉导管血流, 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放在血流明亮处尽量与血流方向平行显示血流频谱, 典型的DV频谱表现为三相波, 即S波、D波、a波 (图1和图2) , 分别对应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心房收缩期, 分别测量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 (Vs) , 心室舒张期峰值速度 (Vd) , 平均时间最大流速 (TAMXV) , 根据公式:搏动指数 (PI) = (Vs-Va) /TAMXV, 计算静脉导管搏动指数 (DV-PI) ;大脑中动脉检测首先在前中颅窝间显示大脑中动脉, 脉冲多普勒取样线尽量与血流方向平行, 显示血流频谱, 之后测量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 (MCA-PI) , 最后计算DV-PI/MCA-PI比值。所有频谱至少获取五个以上清晰一致的多普勒频谱图方可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用所测DV-PI和MCA-PI及DV-PI/MCA-PI比值预测本组胎儿宫内窘迫, 并对预测结果进行诊断试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胎儿DV-PI和MCA-PI及DV-PI/MCA-PI比值比较
高危妊娠组MCA-PI降低、DV-PI升高, 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危妊娠组DV-PI/MCA-PI比值增大, 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见表1。高危妊娠组胎儿中, 3例DV血流a谷消失或反向 (图3) , 其中2例胎死宫内, 1例紧急剖腹产术后评分3~4分, 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根据公式:搏动指数 (PI) = (Vs-Va) /TAMXV, 此时已无法准确计算搏动指数, 故未包括在本组数据内。
2.2 92例高危妊娠胎儿DV-PI、MCA-PI及DV-PI/MCA-PI比值诊断结果比较
92例高危胎儿中, 产后Apgar评分证实新生儿窒息69例。100例正常胎儿, 产后6例发生新生儿窘迫, 以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7分为标准。采用本研究测得的数据, 并参考参考文献[1-2, 6]的测值, 用DV-PI>0.6、MCA-PI<1.1、DV-PI/MCA-PI>0.5预测本组高危胎儿发生宫内窘迫的病例数分别为46、53、64例, 其特异性、敏感性、阳性率、阴性率、误诊率、漏诊率、总符合率、Youden指数详见表2。
3 讨论
静脉导管是脐静脉入肝后回流入下腔静脉的直接延续血管, 根据既往研究结果, 随着胎儿孕周增加, 由于胎儿心脏收缩力逐渐增强, 右心房压力逐渐下降, DV管径逐渐增宽, 其循环阻力逐渐下降, DV-PI逐渐降低, DV频谱反映了右心房压力及心功能的动态变化[6,7];MCA供应随胎儿胎龄的增加管径逐渐增粗, 脑血管阻力下降, MCA-PI逐渐降低[8], MCA频谱反映了胎儿颅脑循环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胎儿DV及MCA血流动力学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胎儿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 首先表现为脐静脉进入DV的血流量比例增加, 进而导致肺血管收缩, 中心静脉压增高, 右心房压力增加, 此时DV循环阻力增加, DV-PI增高, 同时机体通过“脑保护效应”优先供给大脑等重要器官血液, MCA-PI降低[9,10], 故DV-PI/MCA-PI比值亦会随之发生变化。
92例高危胎儿产后证实, 新生儿窒息69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用DV-PI、MCA-PI、DV-PI/MCA-PI比值预测宫内窘迫, 总符合率分别为64%、74%、90%。表明DV-PI/MCA-PI比值与DV-PI、MCA-PI一样可用于判断胎儿宫内窘迫, 且更敏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缺氧持续加重时, 胎儿心功能严重受损, 心脏扩大, DV血流受阻, DV频谱出现Va消失或反向, Ferrazzi等[11]的研究认为:DV的a谷改变是距离胎儿宫内死亡时间最近的一个血流动力学参数, a谷血流消失或反向是紧急终止妊娠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组的3例死亡病例也均在产前出现DV的a波反向, 2例胎死宫内, 1例紧急剖腹产术后评分3~4分, 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因此, DV频谱出现心房收缩期流速消失或反向需提示临床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