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调查

2024-08-17

五台山调查(精选12篇)

五台山调查 篇1

摘要:目前国有林区面临的难题是宜林地缺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五台山林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介绍了五台山林区与繁峙县开展股份制合作造林的经验, 并对合作造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五台山林区,合作造林,分析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 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 对改善环境、促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造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环节, 是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重要手段。山西省大力开展了人工造林绿化活动, “十二五期”每年安排了32万hm2造林任务, 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2013年完成了造林6 400hm2。但造林投资低、造林地少是目前制约国有林区造林进程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难题, 五台山林局进行了积极探索, 实施了与地方政府股份制合作造林形式, 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股份制合作造林机制的提出

1.1 造林投资低, 影响造林成效

造林投资不足是影响造林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山西省造林是以国家补贴形式投资为主, 林场自有资金又有限, 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进行补贴。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每亩投资是300元、太行山示范工程是400元。而实际造林成本是多少, 以造油松为例测算:造林密度每公顷1 650株、40cm的油松容器苗木价格为4元, 每公顷苗木费需要6 600元;每个工120元, 整地每公顷需22.50个工、栽植每公顷需50个工, 整地栽植费为3 600元, 3年抚育费每公顷5 400元, 这些直接费用已为3 600元, 更不用说浇水、施肥、管理费, 上级投资明显不足。投资不足导致了苗木规格降低、整地栽植抚育环节质量降低, 导致了抗旱科技措施不能充分落实应用, 最终影响了造林成效。

1.2 国有林区宜林地不足, 影响了造林任务落实

目前国有林区自有的宜林地不多, 且多为困难立地。五台山林区以往是向村民购买宜林地使用权, 林区完全实施造林活动, 造林地条件差又分散, 造林活动和管护难度大, 牛羊危害严重。

1.3 体制不顺, 投入与收益不等价, 造林越多负担越重

国有林区的林分广泛分布于山区, 为造林护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营造的林分发挥着生态和社会效益。林业是公益事业, 林分效益是外部性的, 由全社会享受, 也即国有林区的产品无偿供给社会, 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受益。少数人投入全社会受益, 有悖于等价交换原则, 扩大再生产难, 只能是造林越多负担越重。虽然是国有林区持有林权证, 但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回收慢而低, 只是加重了管护责任, 目前的生态造林体制不顺。

1.4 国有林区有着苗木充足、技术力量强的优势

山西国有林区在几十年的经营活动中, 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 形成了科学的造林技术, 培养了较强大的技术队伍。以五台山林局为例, 目前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有70多名, 这些工程技术人员责任心强, 热爱林业建设, 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营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局现有苗圃534hm2, 培育了各种高质量的不同规格苗木, 可以为造林提供优质苗木。

基于上述因素, 为破解造林难题, 国有林区与地方政府进行股份制合作造林是必须的。

2 股份制合作造林的实施

2013年五台山林局与繁峙县政府股份制合作完成造林667hm2, 造林质量高, 效果明显。按照“地方供地、县局共同投资、林局实施、约定分成”的形式, 形成合理的造林机制。即县政府负责与农民协商土地使用事宜, 提供造林地, 五台山林局每公顷投入资金4 500元、县政府投入1.20万元, 林局投入管理、技术力量, 负责实施, 并由县政府参与监督。在利益分配上, 坚持不求全所有、但求有林的原则, 其实这种原则体现了现代大林业的观念, 林分不管谁有, 产生的效益由全社会享受。在后期的林分管护上, 县政府发挥组织作用, 林局主动配合、落实管护经费, 共同巩固造林成果。

这种股份制合作造林与以往的合作造林不同, 以往合作造林是农民出地、林局出资金并实施, 资金紧缺、农民也不参与造林和管护, 牛羊危害严重, 造林效果很差。

这种股份制合作造林与股份制造林也不同, 股份制造林是林局与企业或私人老板共同出资造林。由于五台山区降水量低, 营造的林分大部分是生态林, 树木生长慢, 资金周转期长, 经济效益见效迟, 企业或私人老板是不愿意参与造林的。因此, 只有与地方政府进行股份制合作造林, 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机制, 县政府虽然出了大部分资金, 获得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股份制合作造林效果分析

3.1 解决了造林投资不足问题

国有林区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 增加了造林投资, 为造林各环节的费用提供了保障, 各环节的技术措施、质量标准能够保证做到位。如果仅仅由一家投资, 是达不到造林所需费用的。

3.2 解决了造林地难找的难题

地方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与农民好沟通, 能够将农民闲置的荒山荒地提供给造林者使用, 而且落实的造林地又集中连片, 不用国有林区分散到处再找造林地。

3.3 提高了造林成效

由于投资增加, 造林地又集中, 立地条件好, 使用林局培育的高质量苗木, 合作的667hm2造林全部按精品标准实施, 容器苗、覆盖、浇水、抚育等抗旱措施都能落实到位, 造林效果大大提高, 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9%。并且使用了部分2.0m高的大苗和多种花灌木以及仁用杏苗木, 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相结合营造, 完成的667hm2造林中, 有140hm2的森林公园公益林和153hm2的经济林。

3.4 拓展了国有林区优势发挥的空间

国有林区的技术、管理优势在造林中得到充分发挥, 林区优质种苗得到了使用, 地方政府和群众都高度评价了林局, 提高了林区社会地位, 搭建了林区与地方合作的平台, 融洽了关系, 为更好地配合森林防火、森林管护等营造了良好氛围。

3.5 发挥了社会效益, 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合作造林地位于繁峙县砂河镇周围, 这里地处五台山区, 宜林荒山荒地多。造林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 促进了卫生城镇建设, 而且地方政府投资得到了优良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6 加快了营林体制创新

与地方政府合作造林, 体现了全社会收益全社会造林的原则, 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林业生产经营方式, 增加了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因素。股份制合作造林机制是有效可行的, 是目前破解宜林荒山造林困难难题的有效途径, 可借鉴深化研究, 在森林管护等其他方面拓展。

五台山调查 篇2

五台县位于山西东北部,属土山石丘陵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约425.6万亩,其中,山地329万亩,坡地42.6万亩,平川地54万亩,全县耕地51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2%。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薯类、黍类、豆类等优质杂粮。近年来,国家、省、市、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增强,支撑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主流,狠抓机遇,探索思路,转型跨越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丘陵山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状况

五台县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复杂。首先地形复杂,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形成阶梯式类型区域,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m,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处神西乡坪上村海拔仅624m。其次气候环境复杂,最高处最低气温-32℃左右,最低处最高气温35℃左右。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以黄土坡为界,划分成上、下两个地区,上地区较寒冷,阶梯式区域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是标准的高寒旱作农业区,下地区较暖和,滹沱河东西而过与阳白沟小银河南北而贯呈“丁” 字形,耕地的水土流失、农作物受盐碱性的危害严重,两地区相差二十多天“节气”。境内海拔高(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气温低(平均温度介于-5℃─10℃之间),虽然气候凉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病虫害危袭程度低,产出粮食品质好,但无霜期短(无霜期为90-170天),年降雨量540毫米左右,十年九春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制约着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受老天摆布低而不稳。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前景

五台县千方百计加大农业、农机科技含量,创新现代农业生产耕作制度。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本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引进独特的机械化技术,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下地区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粮食增产丰收,改变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引进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同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应用于玉米生产,经试验、示范、推广,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500kg左右,较对照田翻了一番,为夺取农业增产奠定了机械化技术基础。该项目推广应用经历了“三”个过程,1、建立示范点,激发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项目推广初期,在粮食主产区沟南乡沟南村,茹村乡东茹村建设两个示范点,农机农艺融合,进行配方施肥,幅宽80cm地膜,铺膜后每带60cm,种植玉米行距60 cm,株距40 cm。经试验、示范,单位面积产量猛增,引起全社会关注,激发了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

2、领导重视,出台地方补贴扶持措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部门出台了生产资料(包括籽种、化肥、地膜等)、机具购置、机械化作业、实施项目风险金等一系列地方补贴扶持措施,采取农机农艺技术把关,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齐抓,掀起实施项目热潮。

3、农机工业助推项目实施。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起农机工业重视,二十世纪80年代,五台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畜力、机引铺膜机具促进项目实施,单一机铺面积达到10余万亩以上。90年代引进西安、内蒙、河北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激发带动五台县八一厂全力以赴研制生产复式联合作业机组,生产500余台,农机工业助推了项目实施。二十世纪未,全县拥有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700余台,实施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整合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五台县农机局承担实施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玉米丰收计划”、山区机械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丰产方建设等国家、省、市、县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从春到秋示范推广了农机化作业的新技术、新机具,整合各项农机化试验、示范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作业。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形成特色农业生产。

二十一世纪初,引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其特点是少耕免耕,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经试验、示范下地区效益显著。该技术项目在阳白、东冶、建安三乡镇实施各有其特色。

1、阳白乡智家庄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000余亩河滩地种植玉米,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有机肥既培肥地力,又减轻水土流失,选择了高密度玉米优良品种,平均亩单产500kg以上,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东冶镇五级村,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玉米制种田,1000余亩耕地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秋季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还田既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又避免了多年使用无机肥造成土壤板结现象。生产的玉米籽种是普通玉米价格的2.5倍,十余年来,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富了东冶五级村。

3、建安乡张家庄村,滹沱河擦肩而过,沿河一带耕地种植玉米,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酸性秸秆有机肥中和了耕地的盐碱性,硬茬播种后,缺苗断垄现象消失,并且亩用玉米籽种2kg,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以上。节本增产增效果显著。

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十余年,实施面积达到2万余亩,2010年引入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技术,以少耕、免耕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下地区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

五台县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奖补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出台,尤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逐年加大,机械化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到杠杆作用,牵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迅速发展,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30个,并且农机专业户正在向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社转化;农机装备水平骤然提升,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0台,配套机具达到260余台(件),旋耕机械120台(件),施肥铺膜播种机具800余台、手动植保除草喷雾器9000余台、还田机具120台(件),添置49台玉米收获机械,47台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机具等。农业机械主力军作用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承担着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三、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和亮点

五台县丘陵山区应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传统人畜耕作农业向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转折,呈现出多种多样亮点。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的作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应用于玉米生产,而且应用于高粱、马铃薯、谷子、杂豆等生产,促进多种农作物增产增收,还应用于蔬菜生产,提前育苗,促进家庭院灌、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反季节蔬菜早上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优质杂粮生产进入农机化生产“轨道”。近年来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谷子机械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配方施肥、机械化铺膜、农艺技术播种、植保除草,秋季进行秸秆还田、机深耕等农机农艺技术作业。选择高密度高产张杂5号谷品种,2012年在粮食主产示范园区,沟南乡沟南村建设华北四省(山西、河北、内蒙、陕西)旱作农业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00余亩,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达到3万余亩。应用该技术种植,行距50cm,株(穴)距33cm,每穴3-4粒谷种,每亩4000余穴,成株12000株以上,分蘖后,每穴平均成穗9穗左右,亩成穗约35000穗,实现了合理密植,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谷500kg以上,较对照田翻了一番,按4元/kg,每亩产出2000元以上收入,效益显著。

3、机械化播种朝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①、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春季进行机械化施肥铺膜播种,广大农民对机具的选择是:有精量的不用普通的,有点穴式覆土的不用条式覆土的,精量播种节种又免间苗作业,点穴式覆土相对增大地膜受光面积增效益。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沿滹沱河一带玉米秸秆有机肥中和了盐碱地盐碱性的危害,项目实施后,玉米播种量2kg/亩,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亩以上,节本增效显著,实施面积迅速扩展。机械化播种作业向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4、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实施深松整地技术,带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应用该项技术。五台县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茹村乡南大贤、北大贤、南阳、北阳、苏子坡等五村,2011年春季,北阳村引进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项目,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得实惠的事例教育农民,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2012年春季,苏子坡村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策划、安排,依托付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500亩。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再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二次蓄水、保墒、抗旱。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

5、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农机购置补贴刺激着大中型机具装备水平提升,农机作业补贴促进着项目实施。2011年新增玉米收获机械30台,还田机械25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实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项目,集中连片,大面积展开。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

四、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五台县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经历(1985年至2012年)近30个春秋,主产作物玉米(2012年约60%耕地种植玉米)农机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春季应用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或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成为春耕生产惯用技术手段,秋季应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生产片段,是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急需解决。

1、受传统人畜耕作农业的影响,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农业生产延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方法,只追求新品种,没注重现代农业新技术作用,存在守旧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大中型机具不足制约着秋季农机化生产发展。五台县属丘陵山区贫困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少,购置大中型机具能力弱。大中型机具不足是秋季农机化生产的“瓶颈”,直接影响着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项目的发展。

3、机具稳定性、适应性较差。玉米机械化收获刚刚起步,部分厂家产出的机具还处在试用阶段,作业期间机具经常出现故障,易损件不能及时供应,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机具稳定性差是制约因素之一;各厂家生产的机具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着玉米收获机械的应用。五台县农业生产属一年一作地区,应用机械化节水抗旱技术,玉米秸秆稠密坚硬,丘陵山区小地块适宜小机型,小机型小功率机具难以承担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项目,小机具适应性较差是制约因素之二。

4、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①、常规玉米种植行距50cm左右,而机收标准行距60cm;②、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块地划分成小块地,各家各户经营,种植垄行纵横交错复杂,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③、各家各户种植时间和种植品种不一,导致结穗高低、收获期不一;④、机具操作手技术技能差,不能正常操纵发挥机具技术性能;⑤、购置的机具收获损失率不达标准等。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

5、大中型机具成本回收期长。①、购置大中型机具价格高:购置1台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需资金10至20万元,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至少10万元左右;②、作业时间短:秋季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③、机械化效率低:丘陵山区平川地少,沟坡梁地多,各家各户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连片作业少,导致机械化效率低;④、作业费运高:每台机具平均作业1000亩左右,亩作业收费70至80元,亩平均耗油3.5公升,每公升柴油7.3元,每亩平均燃油费25.5元,亩配备运输车、人工、维修费等,每亩平均支出50元左右,每台机具秋季作业纯收入2至3万元,机具成本回收期4年左右。回收期长,制约着机具购置。

6、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该项技术被广泛、持续应用,每年每亩投入2.2kg左右地膜,若重复应用10年,每亩残膜22kg左右,残膜累积污染越来越严重:①、污染环境。初春秋末,残膜在田间沟渠飘集,在树梢飞挂;②、污染畜牧养殖饲草。牛羊误食残膜,得病死亡;③、污染耕地。影响着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常有发生,等等。

五、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以“转型跨越”取代“常规演变”促进秋季农机化生产片段发展,完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再以秋季玉米秸秆还田,加快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针对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强化农机化实效宣传教育,改变守旧思想观念。搞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示范点建设,实施项目受益于农民,用农民得实惠事例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改变守旧思想观念,争取各级领导对实施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以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取代传统人畜耕作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机户,促进大中型机具增长。①、农机购置补贴向大中型机具倾斜;②、机械化作业补贴优先大中型机具作业补贴;③、争取机械化项目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向购置大中型机具和作业,进行累加补贴。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大中型机具增长。

3、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农机推广部门要将机具实际使用性能及不足之处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机具生产厂家,厂家要依据不同地区反馈信息更新机具技术性能,再投入实践中,循环往复,机具经销商和生产厂家要注重售后跟踪报务,完善机具的使用性能。机具使用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购置适应机具,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

4、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①、农机农艺紧密配合:狠抓播种与机收两个环节配套,主要是播种与机收行距必须相适应,一是播种行距(50cm左右)不变,选用两行玉米收获机械(如河北冀新4YH-2A1型玉米收获机械),二是改制或引进标准行距(60cm)的播种机具,选用标准行距玉米收获机械(如山东金亿4YZ-3B型玉米收获机械);②、为降低收获损失率创造条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玉米品种,同一区域选择生长、成熟期相同或相近品种,尤其同一地块选择同种品种,到收获季节组织种植户统一收获,实现连片作业;③、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集中培训农机操作手的安全生产、机具保养与维护基础理论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与农机操作手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实地机具操作的技术技能,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保证作业质量。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

5、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①、建议追加扶持力度,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建议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有别于平川,一是丘陵山区小块地多,平川地少,山高坡陡,机械化效率低;二是办理农机惠农补贴手续,除交通等费用外,实得补贴不达标准,望上级部门追加丘陵山区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同时争取燃油补贴,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②、引导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益:本地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要引导购置机具农民从事跨区作业,延长机械化作业期,提高机械化效益。③、创造条件,降低作业成本:农机部门,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共同推进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为项目实施提供便利,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热情,提升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装备水平。

品牌“五台山” 篇3

品牌的核心其实是某一群具有相同消费特征的消费者,因生活和社交的需要而对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需求和欲望的一种集中,并经由对商品(或服务)的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感受。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是品牌的核心,决定了品牌最终的发展和命运。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人们行为的主要原因。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虽然人的五种需求与品牌发育的各个不同层次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正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升级和提高决定了品牌必须不断地发育,反映到品牌上来,当消费者的需求超过品牌所能提供的满足后,作为消费品的品牌若不能在战略上及时调整,创造新的消费诱因,就会很快老化,遭消费者唾弃。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正式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而哈佛大学的泰德·李维特(Ted Levitt)在《营销近视病》一书中说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NEEDS),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

品牌发育五层次

品牌的发展,具有如下五个基本层次

精神型品牌

价值型品牌

技术型品牌

规模型品牌

功能型品牌

功能性品牌

功能性品牌是为满足消费者最底层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其品牌价值主要用于界定产品的功能,基本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

1.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

2.全新产品刚刚诞生之时。

3.生产原材料,如钢材、水泥、化工原料等。

4.能满足消费者某种特殊需求的产品,如药品、毒品、性、化肥、农药等。

上述四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还仅限于产品的功能。对于第一种情况,由于市场不存在竞争,经营者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把产量做大,把产品做好,把渠道做通,同时尽可能地将产品功能信息告知最多的人.只要如此,销量即可滚滚而来。

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产品刚刚面世.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还不多,因此在渠道通畅的情况下,产品销售情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将更多的产品信息传达给更多目标消费者。此时品牌的功能主要是告诉消费者你是谁,提供的产品(服务)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消费者明白了,在产生需求时就自然会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对于第三、四种情况,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产品所能提供的其他价值。因此,品牌的功能性形象尤为重要,其价值主要是传递产品的实物功能。

虽然在目前市场上,仅仅因为需求大于供应而形成的单纯功能性品牌已经不可能存在。但对于部分新上市的产品而言,功能性品牌是一个必然的发育过程,因为新产品在刚推出时目标顾客对它的用途特点还不了解,功能性的品牌形象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市场日渐成熟.目标顾客对它的熟悉程度逐步增加,品牌的功能性形象将逐渐淡化。

对任何一个品牌而言,功能性的品牌形象必须始终是存在的。因为消费者购买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产品(消费者购买任何一个品牌最基本的动机是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在满足实物功能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品牌),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产品与产品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因此,当众多同类品牌的宣传信息源源不断地往顾客大脑挤压时,若不时时提醒,品牌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淹没。另外,市场开发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要争取到新的顾客,其前提就是目标顾客对产品和服务信息要有足够的了解。这就决定了品牌在推广中必须不断地提醒目标顾客你是干什么的,生产什么产品,有什么用途和特点等信息。

功能性品牌会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同类产品宣传的增多而逐渐失去其激发消费者购买冲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功能性品牌必须及时向更高层次的品牌阶层发育。

规模性品牌

同类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竞争.当消费者在众多同类产品的面前取得了挑选的权利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第一次升级,即要求产品物美价廉。

需求决定一切,在消费者的要求下,在同类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下,企业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时,物美价廉是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因此,此阶段企业在品牌宣传时应该重点突出企业的实力,产品的物美价廉。

对于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如电脑、家电、汽车等,由于技术协作程度高,产品质量判断不直观,购买风险的系数较大,消费者在购买时会特别注重企业的实力,因此对于此类行业的新品牌而言,规模性品牌的形象特别重要。手工作坊出来的汽车,肯定是没人愿意购买的。

而对于一些低价值的日常用品,如食品、日用品、服装等产品品牌而言.因为购买风险系数比较小,规模性品牌的形象对产品推广没有太大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其品牌应该突出更高层次的价值,如健康、时尚、爱心、品位等。

技术性品牌

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社会生产力产生过剩,同时同类企业的迅速增多使企业间产品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由于规模化的边际效应,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非常接近且难以突破,而此时,消费者因为需求的提升,将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物美价廉,更要求产品在基本功能上有所创新。因此功能创新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成了企业的制胜关键,而这些必须要求企业在科技和观念上进行创新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此阶段企业和品牌形象主要围绕科技,在最尖端的科研技术、最新的生产设备、最前沿的技术创新以及最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上做文章。

技术性品牌主要适用于技术含量较高、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产品质量难以直观判断、购买风险较大、价格较高的产品,如肝、通信、医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水平的形象对于这类品牌特别地重要,此类品牌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性形象的差别。

科技的发展,使得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导致的是品牌发育的前三个阶段越来越快,品牌各阶段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

情感性(价值性)品牌

当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产品功能本身的时候,围绕品牌而产生的附属价值成了消费者购买品牌的主要理由。喝百事可乐,代表的是年轻和激情;喝可口可乐代表的是火一样的活力;用雕牌洗衣粉,是居家会过日子;用舒肤佳则是爱心妈妈的表现;奔驰象征着

财富;宝马展示的则是成功和年轻。

情感性(价值性)品牌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并以附加于产品之外的情感价值作为品牌之间的区别。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但是在成为情感性品牌之前,企业一般都仅将自己定位为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忽视了品牌所具有的社交价值及扮演的社会角色。直到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的功能差异越来越微小,维系产品竞争优势的创新成本越来越高昂时,企业经营者们才恍然意识到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性。比如国内的企业,在未意识到情感性品牌的重要性之前,广告中是清一色的省优、部优、国优,以及公司的法人代表。各企业的广告均在重点宣传产品质量的优异,形象单调而乏味.而现在,大部分广告均重点突出品牌带给消费者的附加价值,广告市场也因此逐渐繁荣。

情感性品牌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行业成熟而导致的企业和产品的同质化。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说.因为行业成熟而产生了产品的同质化,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性需求被普遍满足,当消费者在此阶层的需求被满足后,技术性品牌显然无法再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而从单个品牌的角度来说,因为品牌的同质化,品牌失去了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快感的消费诱因,因此,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也会很快瓦解。所以,技术性品牌必须沿着消费者的需求往上发育到情感性品牌阶段。

情感性品牌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基本的实物需求,还给消费者提供了实物价值之外的附加价值,甚至给消费者提供了品牌的社会归属感,满足了人类对爱、情义、归属感、尊重等情感的需求。因此其带给消费者的消费快感也更加强烈,品牌内涵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宽阔。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知名品牌都处于情感性品牌阶段。

精神性品牌

精神性品牌牌发育的最高阶层,只有极少部分的品牌能够达到这个层次。从广义品牌的角度来说,目前能真正称得上精神性品牌的只有宗教、爱国主义等少数抽象的事物。精神性品牌已远远地超出了产品的实物功能需求,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需求上的极大满足,即自我实现的快感,这类品牌的价值构成中,附加价值远远超越于实物价值.且实物价值与附加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无需实物价值的存在。与情感性品牌形象相比.精神性品牌由于不是对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进行的挖掘,而是在产品功能利益之上根据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赋予其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所以精神性品牌在形象塑造上更加自由,空间更加广阔,其品牌的个性特征也更加鲜明。

精神性品牌的建立需要涉及社会学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研究,品牌形象的定位与树立相对难以把握。另外,因为精神性品牌更侧重于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精神性品牌的培育和维护,要更多地侧重于品牌责任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传播,可更多地介入如公益、体育、慈善、艺术等社会活动,通过公共关系来传播品牌,而不必在大众营销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品牌价值金三角

上述五种不同类型的品牌,其分类的原则是按照消费者需求层次的纵向提高来进行的,目的在于区分品牌的不同类型。但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并非如此分明,各种层次的需求会同时存在。因此,品牌的分类并不会如此地明显和单纯,一个品牌可能会同时具有各个类型品牌的构成要素。因此在品牌的培育和维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分析目标消费群的具体消费需求,根据其需求的多样性,做出最佳的品牌组合培育方案。

另外,通过上述品牌发育的五个阶段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

1.低层次品牌的构成,其实物价值要远远高于品牌的附加价值。

2.品牌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时,其实物价值和附加价值的比重在逐步地发生变化,越高层次的品牌,其附加价值所占的比重越高。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品牌价值构成的金三角。(见下图)

利用品牌价值构成的金三角模型,我们可以根据品牌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在品牌培育和维护过程中,能够对品牌的实物价值和附加价值进行合理的组合。

消费需求与品牌发育的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必须首先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逐步向社会需要、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演进。由此可知,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受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所控制,是一个不断演化、进步的过程。消费需求是消费的先导,品牌作为消费资料在市场上的一种载体,它的发育直接体现了消费者需求的进步。

缘何品牌的发育与消费者的需求有如此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1.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反映到品牌上来,消费者在满足了品牌基于产品功能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后,会逐渐向心理满足转化,这是品牌发育的动因。

2.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消费者需求的这一特征,正是很多品牌为什么会老化而遭消费者抛弃的终极原因。很多企业在感觉自己品牌老化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对消费者需求了解的不足以及对品牌发育常识的缺乏是主要原因。

3.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人的需要层次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品牌必须是一种复合体,品牌要与消费者产生和谐、互动的关系.必须在多重角度满足消费者对品牌的不同需求,也决定了品牌的背后必须有优质产品(或服务)做支撑,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4.“没有永远的忠诚,只有永远的利益”,消费者对品牌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新的营销理论要我们更加密切深入地注意消费者,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即买点)。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只有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要,品牌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5.为什么消费者对高层次的品牌有更高的忠诚度?因为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与此相同,消费者在消费自己喜欢的品牌,尤其是高层次的品牌时也会有这种如醉如痴的精神快感。

五台山寺院体育文化之我见 篇4

1 五台山寺院体育文化的起源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从浅层次来看,五台山寺院建造在山上,气候寒冷,僧人自然会通过最原始的肢体活动来活动筋骨,以抵御风寒,预防疾病。而且五台山地势险峻,山高路远,僧人们下山化缘或是出去游寺都需要跋山涉水,所以僧人们必须通过锻炼来增强体魄。寺院中有很多“行脚僧”,也叫“游方僧”,这些僧人一生都在游访寺庙,经常颠簸在外,必须得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追求生命的延长是每一位香客的心愿,而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修行,僧徒注重锻炼身体,注重养生也是合情合理的。僧人们要想在修行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这些客观环境是五台山寺院体育文化兴起的原因之一。

1.2 早期历史的影响

对佛法的弘扬,对寺院的爱护都需要僧人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五台山的僧人们曾经参加过历史上的抗金战争,拥有“从军卫国”的英雄历史,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五台山的僧人们开始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僧人出外云游,走访名山大川,都是以步行的方式进行的。五台山的僧人们自己种植粮食、蔬菜,自己修葺寺庙,这些体力劳动都不得不使僧人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一个充沛的体力。现如今,即使国家富足,人民安定,寺院里的僧人仍然从事挑水、搬运、做饭、打扫寺院等体力劳动,这对僧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先修炼好身体,才能进行毕生的修行。

1 . 3 表达宗教信仰对身体的要求

肢体动作的谦恭是对神灵虔诚的直观体现,各宗教历来都把身体动作作为衡量内心忠诚的指标。无论是下跪、叩拜都是通过僧人外在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真诚,而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屈从性有很高要求。在佛教,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宗教的信仰十分重要。身体是宝贵的, 在佛教入门时对教徒的身体康健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僧人们游走四方、磕头无数、参禅打坐,佛教通过对身体的磨练来考察其意志是否坚定,这都对寺院体育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2 五台山寺院主要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用身体运动来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文化活动,僧徒进行体育锻炼一般要在寺院周围进行,寺院体育活动对僧人的健康生长、修行打坐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寺院体育活动根据锻炼部位以及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静力类、礼拜类、登山类、走动类等。文中将对寺院中主要的、人们所熟知的几种体育活动做简单介绍。

2.1 站

站指僧人们站着念经,在日常佛事和专门佛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活动属于静态锻炼,要求保持时间长,要有定力,虽然是简单的动作,但是却属于一种高负荷的运动方式,十分考察僧人的耐力。

2.2 跪

僧人们面向佛像,双膝跪在跪垫上,庄重地诵读佛经,每次大约半个小时,要求双手合十,上身直立。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动作,更能显示出僧人的虔诚的心。这个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腹部及腰部力量,对于塑形健身有很好的功效,现在有不少人都在效仿这个动作来健身。

2.3 坐

坐也叫“静坐”,坐有不同的盘腿方式,有单腿静坐、双腿静坐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法事,盘腿静坐的方式也不一样。坐,要求僧人精力集中,不能歪斜,它使人体血液循环更加顺畅,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僧人保持端正的姿态,可以也让僧人们静心修行,这也是僧人日常修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4 念珠

念珠是僧人手持佛珠,一边念经,一边拨捻佛珠的修行方式。念珠也指僧人手里拿的串珠,一般由108粒小珠串成,僧人们可以拿在手里,也可以挂在脖子上。念经时,每念一句,就向下拨一颗小珠。串成念珠的小珠有不同的材质,材质不同代表修行的功德倍数不一样。僧人们参加的法事不同,佩戴的念珠也不一样。这个活动通过拨捻佛珠来锻炼手指,负荷量比较小,但却可以有效活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疏通经脉、健脑益智的作用。

3 五台山寺院体育文化的特点

寺院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稳定性,寺院僧人都有一种质朴、保守的特点,僧人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虔诚的信仰,这些品质是值得传承的。五台山寺院的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这些体育活动具有如下特点:虽然运动强度不大,但重复性强,并且需要保持很长时间;大多动作都较为缓慢,难度不大;强度和活动量可以自由安排;适合高原地区的人们。

4 对五台山寺院体育文化的见解

4 . 1 寺院体育文化对大众的影响

寺院僧人独特的养生理念逐渐被世人所认可并学习。如:僧人的素食主义,现在世人有不少素食主义者,他们几乎不吃肉类,甚至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吃鸡蛋。再比如人们现在提倡清心寡欲,不大悲大喜。在文明病、富贵病盛行的今天,人们开始借鉴佛教的养生观念。无论是在精神方面,心理方面,还是在体育文化上,寺院体育文化所传播的精神都是值得大众学习的。

寺院体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世人也都意识到了其对僧人们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效仿寺院的体育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现代人通过僧人跪拜的佛教活动发明的“跪式健身法”。有人指出,我们虽然没有时间像僧人们那样静坐,但只要我们在做饭、洗衣服、走路等日常活动中运用相同的调息方法,认真做事,就能起到类似静坐的功效。而且,寺院体育的活动形式环保无污染,所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欢迎。很多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比如瑜伽、太极都是在佛教文化中延伸发展来的。

4 . 2 现代体育对寺院体育的影响

“养生”“健康”成为现代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时佛教僧人的健康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唐朝的僧人受戒时,要在头顶上烧疤,后来经验证,其对身体有害,于是佛教取消了这个规定。近几年,一些医院无偿地为五台山的僧人们体检。僧人也已经逐渐接受现代医学,积极主动配合医生。以现代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寺院的发展,以寺院的传统文化来感染众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是进步的表现。

现代体育飞速发展,并开始渗透到寺院的体育文化中。五台山已经配置了现代化的体育器材,如篮球架、单双杠等。我国还专门举办宗教运动会,僧人们参加负重跑、接力赛等现代化的体育比赛项目。现代体育对寺院体育的影响可以使僧人的活动更加丰富,不断完善。

5 结语

游五台山作文 篇5

我们一进山便看到路的两旁开满了桃花,路边的迎春花也开放了,像是在迎接着游客们的到来。再往上走,就能看到绿树成荫的松树,有的像宝塔,有的像一把大伞。途中还遇到了一片杏林,杏树上的花都开放了,嗡嗡的蜜蜂忙着在粉红色的杏花上采花蜜,山坡上的小草青青的、绿绿的,在阳光的`照射小生机勃勃。到了半山腰上,我们看到了混合花岗岩,花岗岩是灰白色巨石,表面是剑型的形状。

顺着石阶楼梯往山上走,看到一旁有人从滑道上滑下来,我也想玩这个滑道,于是我们加快速度往山上爬,很快我们就到达了主峰观音台,四处望去,一片青山绿水,仿佛进入了一副连绵不绝的画卷。在观音台休息了一会,我们就决定下山了,让我期待的滑道时间终于到了,像滑滑梯一样滑倒了紫竹林。

避暑胜地五台山 篇6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它包括: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

东台景区

东台亦名望海峰,位于台怀镇以东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远望山形,犹如一头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1981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望海寺位于东台顶上,正殿供奉一尊文殊菩萨,东西配殿各为3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1998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一尊,铜像高2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莲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来客。

景区景点:华严谷鸿门岩

望海寺

那罗延窟观音坪

枣林坡云海日出

圆光化现

西台景区

西台亦名挂月峰,位于台怀镇以西13公里,海拔2773米,台顶平坦如掌,面积300余亩。西台的形状,远望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在西台顶上赏月,别具一格,别有韵味。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颇有诗情画意,月坠峰巅之际,恰如悬镜。挂月峰为盘山绝顶,是游人最喜欢登攀的地方。

台顶有座石砌的法雷寺,创建于隋代,内供狮子文殊像。法雷寺现存建筑有后大殿和文殊塔。后大殿面阔5间,为木构和钢筋水泥相合而成的混合型建筑。寺北有个天然水池。直径约10米。池北有泉,长、宽各约1.5米。在法雷寺东北还矗立着一座石砌的白色舍利塔。塔为唐朝延和年间智源禅师所建,于明代重修。此塔塔座高大,塔身细瘦,顶部修长。通观此塔,底部敦厚稳重,塔身俊秀美观。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西台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景区景,最:法雷寺

魏文人马迹

二圣对谈石牛心石

八功德水

文殊洗钵池

香山

西台挂月西台晚霞。

南台景区

南台亦名锦绣峰,位于台怀镇以南12公里,海拔2485米。台顶面积200余亩。五台山其他4座台顶皆为连绵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另立一峰。锦绣峰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闻名。台顶鸟语花香,犹如仙境。这里有罕见的金莲、日菊和名贵的银盘蘑菇。每年盛夏来临之际,来自各地的骡、马、牛、羊聚集山上,牧民们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动人心弦。台顶寺庙,是隋文帝诏令始建,宋代重建时名为普济寺,后于明代成化年间重修。内供智慧文殊。

在南台,还可以找到台参、手参、猪苓、黄芪、大黄、秦艽等多种药材。尤其在夏秋之交登临南台,清风拂面,一股股药香扑鼻而来,你会觉得,这仿佛是在长满仙草、仙药的仙境中呢!

景区景点:普济寺仙花山

龙宫圣堆佛母洞插箭岭

北台景区

北台亦名叶斗峰,位于台怀镇以北5公里,海拔3061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远望其山巅,呈马鞍形,佛教喻为“一身双头的共命鸟”。台顶气候异常寒冷。通常9月见雪、4月解冻,台背阴面有常年不化的冰,被称为“万年冰”。

灵应寺位于北台顶上,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3间,门额上悬挂着“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2间,内置石碑各3通,上面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该像四周有坐佛8尊。灵应寺于2001年被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大殿单檐歇山顶,拱券式门洞,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为纪念唐代高僧隐峰禅师而建(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隐峰禅师圆寂后,后人将其火化,并取其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命名隐峰塔。该塔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景区景点:灵应寺

冰缘地貌

黑龙池

万圣澡浴池

万年冰

留云石

紫霞谷

台顶云海

中台景区

中台亦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海拔2894米。中台顶建有一寺院,名日演教寺。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

自中台顶北望,可见繁峙、代县一带;东眺,可见河北省冀中平原:俯首,静观庞大的台怀镇寺庙群,犹如低头欣赏盆景艺术。妙趣横生。中台和北台的交臂处有“万年冰”奇观。在中台顶观赏的另一壮美景象是:头上红日当空,远望苍山叠翠;在台怀半山腰,却铺盖灰白色云层:而此刻台怀腹地正在下雨。于是,游人便能体味到一种似神仙般的感觉,在阳光灿烂的山顶俯视台怀云雨,心里不由想到:人间正在下雨呢。

景区景点:演教寺说法台龙蟠石高山草甸凤林寺狮子窝吉祥寺

台怀景区

五台山五座台顶环护怀抱之区称为台怀,台怀景区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区内北有灵鹫峰,东为黛螺顶,西为寿宁峰,南为梵仙山,四峰相峙,蔚为壮观。本区是五台山寺庙聚集区和精华地段。这里寺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包括辉煌如宫殿建筑的菩萨顶在内,共有26座寺庙,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材料结构的建筑和佛教文化。

景区景点:黛螺顶

菩萨顶

普化寺

清水河汉白玉石拱桥

怀南景区

怀南景区位于台怀景区以南。面积0.5平方公里。本区是栖贤谷、大车沟与清水河交汇处。河水清澈见底,树木茂盛。景区内有依山而筑的观音洞、随山起伏的南山寺、松林深处的镇海寺等主要寺庙景点。

景区景点:观音洞

南山寺

明月池

镇海寺白云寺。

五台山调查 篇7

今年六月初, 我曾与几位同学一起游览翠华山, 当时自天池而上, 经“冰洞”、“风洞”, 顺翠华峰山脊下山的时候, 遥望对面山势峻峭, 雄伟壮观, 峰峦重叠, 林木苍翠, 于绝顶之上, 五个塔台, 一字排开, 稍有起伏, 金黄的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颇有帝王行宫的气派, 当时便想这肯定就是南五台了, 不禁心驰神往。自此, 作念想三月有余, 一直未能如愿。此次, 趁秋日暖阳, 天高气爽, 便邀了几位同学, 带了相机, 欣然前往。

从学校出发, 坐215路公交车到长安汽车站换乘404路, 通过一片郊区, 便可直抵山门。进入山门后, 还有10公里的上山公路, 我们几个一致认为既然来爬山, 便应该步行, 于是, 拒绝了每人15元的面的车, 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了登山之旅。

走过第一个大回弯, 山下的包茂高速映入眼帘, 势如玉带, 村庄麦田清晰可见, 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开始展现出她开阔厚重的博大胸怀, 不禁遥想当年高祖刘邦, 翻越“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岭险阻, 走在子午古道, 带着一个让后人引颈仰望的大汉王朝横空出世时, 是怎样的威武雄壮!在汉唐这个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相辉映的时代, 以及前后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刀光剑影, 似就在昨天, 放眼望去, 如今的赫赫黄土, 犹如当年的威威军阵, 向世人诉说着那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厮杀和征战。

说着走着, 城镇的喧嚣渐渐远去, 我们的体力也在迅速地消耗, 好不容易走到一个养蜂场, 店主阿姨告诉我们, 走溪谷小路上山可少走四公里, 我们便毅然沿小路而上。这果然是小路, 只有依稀的高低不平的山路可走, 但这种感觉却是惬意和美好的。幽静的森林、清香的野花、石坎下若有若无的小溪、树枝间缥缈莫测的远山, 我们体验着山谷小径的幽美, 开始感受到南五台的灵气与佛力, 当然, 还有脚步下青苔间禅的味道, 浮躁的身心被这清澈的溪水慢慢的慢慢的洗涤净化……

山顶上飘来悠悠的禅声, 我们不断的选择捷径穿插, 终于, 怀着跨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喜悦、饥肠辘辘地到达了禅音“发源地”西林山庄, 由于都没带吃的, 饥不择食, 将10块钱一桶的方便面, 4块钱一个的锅盔, 以疾风席卷之势塞进了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

继续上山, 不一会便到了兜率台, 虽不是五台之一, 却是我们此行到达的第一个景点。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跋涉, 此刻才得以领略南五台之秀美奇妙的大好风光。两旁山峦起伏, 郁郁葱葱, 绵延千里, 山体奇形怪状, 如群龙闹海。由兜率台往东, 即到达观音台, 也叫大台, 为五台主峰, 海拔1688米。好在今日天晴, 可见度好, 由此可俯视文殊、清凉、灵应、舍身四台。山顶建有圆光寺, 供奉观世音菩萨。相传这是中国最早由皇帝钦定的观音道场。

下了观音台, 不远即到达“文殊台”, 有山门、两间厢房和一座大殿。厢房里是护法神四大天王塑像。大殿供奉着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文殊台的台阶中部, 是拍摄灵应台绝佳的角度。

五台中海拔最低的是清凉台, 比较简单, 只有一座汉白玉古亭, 一棵青松, 还立有一尊不知名的石像。

顺势而上, 便可到灵应台, 途中偶遇一位大伯, 身上带着的小音箱里正放着龚玥的《高原红》, 此时听来, 犹感温馨柔美, 悠扬动听, 让人疲倦全消。灵应台共有三层, 第二层供奉着阿弥陀佛, 大殿内两侧有旋梯上下, 最上面一层为“灵霄宝殿”, 供奉着头戴冠冕、酷似秦皇汉武的玉皇大帝。在大殿外的回廊, 视界开阔, 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真是“站立云头但见云来云去缥缈千山俱在足下, 置身台上只觉非真非幻万象尽归目中”。

放眼望去, 在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山顶上, 是星星点点的寺庙, 山上的红叶已初具规模, 像一朵朵小花, “长安三千金世界, 终南百万玉楼台”, “一片白云遮不住, 满山红叶尽为僧”, 正如《大秦岭》所述, “透过古人的诗句可以想见, 在1000多年前, 莽莽苍苍的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学佛胜景, 不论是古代文人的谈禅赋诗、礼佛作画, 还是佛文化的传播, 《千金方》的诞生, 老子与秦岭的结缘, 使《道德经》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里得以流传。这一切都为秦岭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响的豪迈, 也注定了秦岭与诸多文化相交相融的历史夙命”。是的, 诗的命运, 人的命运, 连同这巍峨秦岭, 已融为一体, 且看韩愈因《谏迎佛骨表》遭贬潮州时留下的著名诗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灵应台往下, 开始了我们的回程。透过车窗看去, 农作物大都已经收割, 露出了泥土, 这让我有种特殊的亲切感, 怀念起家乡水稻收割后的稻田, 那是儿时欢乐的天堂。家乡, 总是让人魂牵梦绕, 在家的时候想拼命的挣脱出来, 离开了却又想蜷缩回去。人, 或许就是这样, 任怎样的世事变迁, 存留于心底的原始记忆, 一旦触动, 总会复活。

在长安区政府等车时, 刚好看到了五年前考研初试时住过的汉斯小宾馆, 如今已装修一新, 而那段清苦明快的日子, 还有给予我帮助支持的兄弟, 以及那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雪仍历历在目。

重回熙熙攘攘的闹市, 虽然无法规避当下, 但心思却慢慢的沉淀下来, 多了一份踏实。

经营人生, 亦如栽种果树, 余枝不剪, 则果实不盛;观人察事, 如沙滩之水, 不经潮来潮去, 则不知其深浅。

烦恼与压抑似乎也不总是消极的, 失落时, 人才会反思自身, 更加清晰地窥探这个世界;

许多人生的道理似乎不一定需要口若悬河的教化, 而是感悟于沉默的大自然;

爱的最高境界似乎不一定要海枯石烂, 而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太过聪明之人似乎难以做到忠诚, 两边倒的“墙头草”比满身刺的“荆棘棍”更可怕;

佛道儒三者似乎不一定只能取其一而舍其他, 道儒可修身治国, 而人的精神探求则可沿佛光而溯;

尽力而为似乎不能成为不尽力的借口, 人做事还是得力求结果, 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

如此等等, 时从心头闪过。南五台之行, 谋划已久, 此番如愿。耳边仍依稀响起《大秦岭》的主题曲:

终南阴岭秀, 碧嶂插遥天;愿乘冷风去, 直出浮云间。

秦岭愁回马, 心事两悠然;行到水穷处, 月出孤舟寒。

五台山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讨 篇8

1 生态特点

1.1 植物资源丰富

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有维管束植物103科、459属、1 019种。种子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26.90%、14.50%和4.20%。与中国同纬度山地相比, 所占比例较高。

五台山地区的原始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海拔1 100m~2 300m的山地, 形成了丰富的草场资源。木本植物繁多, 草地类型多样。主要牧草品种约有250种~400种以上, 如白羊草、黄背草等广泛分布, 故五台山素有“草山”之称。

1.2 灌木草丛带

主要分布于海拔1 300m~2 300m的山坡上, 形成以蒿草为主的草地, 镶嵌在草灌地之中。这是五台山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 植物群系以野青茅、兰花棘豆等为主。

1.3 森林草甸带

五台山是山西省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地之一。集中分布在海拔1 800m~2 600m之间, 中台以北的山坡上成长着大面积茂密的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林, 以白杄和青白杄组成的云杉林为主, 阳坡和半阳坡以华北落叶松为主。其次是大量的人工抚育林, 本带可作为用材林进一步开发。

1.4 亚高山湿生草甸带

植物群系以蒿和苔藓类组成的湿生草甸为主, 长势良好, 构成多年生植物群落, 本带主要分布于海拔2 500m~3 058m的高中山梁峁、分水岭以及各台顶的顶部, 是最主要的夏季牧场。

1.5 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 本带分布于海拔2 300m~2 800m之间, 主要植物类型是亚高山羊茅、苔草、冰草草甸和菊科类草等, 以其他杂草组成的五花草甸植物群落。前者主要分布于东台四周的山坡, 后者主要分布在南台。是夏季主要牧场。

有“华北屋脊”之称的五台山, 最低海拔624m, 最高海拔3 061m, 为华北最高峰。台顶雄旷, 峰岭交错, 层峦叠嶂, 挺拔壮丽, 大自然造就了许多鬼斧神工的景观。壮丽雄奇的台顶风光, 五个台顶高入天际, 顶皆平广, 风雨云雾, 变幻无穷。五台山是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佛教文化、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避暑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景区周围从山脚到山顶均有茂密的树林, 以胸径30cm~40cm、高约6.0m以上的杨树为主, 部分山上和寺庙有松树, 十分茂盛。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菩萨顶, 有两株参天油松, 胸径90cm, 相传为唐朝所栽, 距今有1 300多年的历史, 汲五台山之灵气和精华, 至今仍然很茂盛。有五台山十景之一“镇海松涛”的镇海寺周围, 油松环绕, 碧绿成波, 在上台阶半途中有两株生长数百年的“夫妻树”, 故事感人, 流传百年。沙棘在五台山许多半山腰长势茂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特产以苔蘑、金莲花为主, 前者有很高营养价值, 后者主要生长在北台顶, 具有清热解毒、降压除燥等功效, 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五台山风景区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1982年, 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名胜风景区的名义,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 作为生态景区在全国重要景区排名居前

2011年在全国5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排名第六。

3 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现有的森林生态管理部门表现出力量薄弱、重视不足、经费匮乏、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当地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员通过诱导游客消费从中谋取私利。二是各主要景点均存在原有树木因修缮被砍伐现象, 仅有少数寺院保存完好。黛螺顶从山底到山顶树木无人管理, 许多有利用价值的植被被忽视, 如果每年有专人养护采摘可产生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是生态旅游设施不齐全, 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的住宿、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中心区绿化占比不足, 景区污染较重, 部分游客乱扔垃圾, 景区环境受到污染, 特别是山坡道旁河畔以及清水河受污染。五是五台山景区对生态旅游、佛教文化缺乏深度开发, 周围景点利用不足, 特别是台顶的利用缺乏明确的思路。

4 改革措施

4.1 合理规划

从五台山森林生态现有规模和布局来看, 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植被类型较多。从现代林业生态规划角度出发, 今后五台山森林生态总体的科学布局和强化应该注重尊重原有已存在的生态植物布局, 在此基础上, 合理规划、强化和补充现有生态植被。

4.2 政府拨付专项补栽、养护、管理经费

五台山园林规划主持者应广泛汲取国内外主要旅游景区的精华, 结合景区现有的生态植被特点, 创造性地营造一个更科学、更美好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生态植被管理与养护组织, 由当地政府拨付专项补栽、养护、管理经费, 将主要景区砍伐严重的植被, 通过补栽, 充实、科学养护使人、景、林更加和谐, 体现五台山森林生态饱满的生命力对各景点的强烈烘托作用。

4.3 大力开发五台山植物资源

要大力开发五台山植物资源, 把类型多样的植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并要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宣传力度。每年6月-8月是五台山旅游的黄金季节, 也正是花卉盛开, 好似天然地毯, 可组织开展观花、观叶、观草甸的专项旅游以及开展高山花卉科普游览。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景区环境, 改善交通条件, 建设综合服务设施, 充分开发资源,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等开发、管理的措施, 争取使五台山成为山西旅游业对外宣传的第一窗口。

5 前景展望

生态旅游业是永远朝阳的产业, 五台山生态旅游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山西今后“生态兴省”建设业绩在经济生活中显现出巨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物质财富、创造更加舒适宜居、旅游环境的作用, 未来几年内五台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需求潜力巨大。

5.1 客源市场巨大, 国内外旅游人数将快速增长

目前, 五台山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 并维持高速发展局面, 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五台山接待旅客人数达到33.10万人, 总收入2 8135万元, 生态旅游客源潜力十分巨大。

5.2 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日趋完善

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 五台山景区各级领导对旅游管理投入力度将会不断加大, 旅游业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旅行社、酒店将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以更多地吸引海内外游客。

摘要:通过对五台山生态旅游区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及发展前景的分析, 提出了今后强化景区生态环境, 建设一流国际旅游景区的措施与建议。

五台山佛光寺古建筑避雷原因探析 篇9

关键词:佛光寺,东大殿,绝缘避雷,雷击选择性,自然消雷

我国古建筑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 往往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很难保存至今。自然灾害大致有地震、火灾、雷电袭击、风雨侵蚀及虫咬鼠啮等。人为灾害大致有兵燹、封建统治者的大规模毁坏及其他人为破坏。山西是我国现存木构古建筑最多的省份, “其中宋、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一百零六座, 占全国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70%以上。”[1]1在现存的山西古代木构建筑中, 佛光寺东大殿因其殿宇规模宏大、形体壮丽、结构精巧而最为著名, 同时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木构建筑之一。佛光寺古建筑尤其是东大殿, 从建成至今虽历时千余年依然保存完好, 其保存至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避雷方面分析佛光寺古建筑存世的原因。

一佛光寺的历史沿革、建筑概况及周围环境

(一) 佛光寺的历史沿革

佛光寺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 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年 (478年) 。北齐时, 北周武帝灭法, 佛光寺佛堂尽毁, 僧舍受到破坏。隋唐时期, 在解脱禅师、法兴禅师的大力振兴下, 佛光寺成为闻名海内的一大禅林。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 , 大举灭佛, 佛光寺再度被毁, 包括法兴禅师主持修建的高达九丈五尺的主殿弥勒大阁。公元847年, 唐宣宗继位, “特许修营佛光一寺” (《广清凉传》卷下) , 并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检校礼部尚书, 兼御史大夫郑” (佛光寺东大殿题记) 涓护持, “女弟子宁公遇”“送供” (佛光寺东大殿题记) , 由愿诚和尚主持, 在弥勒大阁旧址上建大佛殿 (现东大殿) 及塑像, 于大中九年 (855年) 开工, 大中十一年 (857年) 竣工。至此佛光寺再度复兴。之后, 宋、金、明、清各代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 佛光寺虽曾数度被毁, 但均系人为原因, 并没有该寺建筑因雷电受损的记录。

(二) 佛光寺主要建筑概况

佛光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 东大殿七间, 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文殊殿七间, 是仅次于东大殿的大型配殿;其余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东大殿建于寺内东向山腰叠坎之上, 为全寺制高点, 故名东大殿。殿下台基高约90厘米, 石条垒砌, 之上铺有方砖, 殿内后槽金柱和后檐柱柱础就山崖造凿而成。由于山腰叠坎及台基过高, 殿下又有窑洞, 远看好似二层阁楼, 若算上高13米的叠坎和90厘米的台基, 总高约有32米[2], 大殿自身的高度大约有18米。东大殿殿宇面宽七间, 进深四间, 单檐庑殿顶。殿内外柱上有古朴雄大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 殿檐探出达3.96米。“殿顶举折亦较后世平缓, 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椽之间的1/4.77”[1]94, 且用每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多的板瓦仰俯铺盖。正脊中心立脊刹一枚, 两端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鸱吻, 皆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

文殊殿在佛光寺内前院北侧, 建于金天会十五年 (1137年) , 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 重修。该殿形制特殊, 结构精巧, 在我国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中属少见的一例。殿身面宽七间, 进深四间, 单檐悬山式屋顶。檐部只用檐椽, 檐出为2.03米。殿顶用长49.7厘米、宽31厘米的板瓦以仰合瓦结构铺就[3]。脊正中宝刹为三彩琉璃, 两端鸱吻为陶质。

(三) 佛光寺周围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地质状况

五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8°27′~39°15′, 东经112°48′~113°55′之间。该地区气候受东部季风影响较大,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是华北强对流天气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是夏季短且较凉爽, 冬季长且较严寒, 雨量充沛, 垂直分布明显。温度和积温都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年平均降雨量为966.3毫米, 降水量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 海拔每增高100 m, 降水量增多20~30 mm”[4]。另外垂直分布的差异还表现在相同时间段内, 有时峰顶雷电交加, 而山下却风平浪静;有时山上红日高照, 而山下却乌云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甚至一日之内也可能有晴、风、雷、雨、雹、雾等多种天气变化, 素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佛光寺所处佛光山, 海拔1 320米。佛光山区“冬季最低气温约-25.6 ℃, 夏季最高气温约35.5 ℃, 最大风力为19 m/s, 年最大降雨雪量为690.4毫米 ”[5], 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天左右, 属雷电活动较多的地区。

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 西面低而开朗, 山脚下有一道溪水, 河床上多有白卵石。寺院周围松柏苍翠, 寺区内也盛植花木。寺内主要建筑物周围古松挺拔, 龙枝麟爪, 绿色参天。周围山区植被茂盛, 以白羊草灌草丛、沙棘、蒿类灌草丛等占优势[6]。

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豆村一带的地层为滹沱纪 (即震旦纪) 地层, 上部为很厚的石灰岩夹有少数的薄层石英岩及板岩, 豆村北佛光寺一带为板岩, 受石英脉、辉绿岩及长石斑岩的岩脉侵入而稍为变质。[7]329另外, 佛光寺后还出产铁矿。由此可见, 该地区各局部区域电阻率变化较大。

二佛光寺古建筑的避雷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 “对建筑物危害的雷电有直接雷、感应雷、球雷和沿架线引入高电位等, ……对木构建筑危害最大的是直接雷。”[8]直接雷可产生强烈的闪光、雷鸣和大量的雷电流。它的放电时间很短, 只有50~100微秒, 但能量很大, 雷电流幅值一般为50千安, 最高可达150~200千安。当强大的电流通过木构件时, 会产生巨大的热量, 可引起木构件燃烧, 或由于其中水分剧烈汽化所产生的机械作用而将木构件劈开。很多著名的中国古建筑都因雷击被毁。如天安门前身承天门于明天顺元年 (1457年) 遭雷击起火被毁;天坛祈年殿在清光绪十五年 (1889年) 被雷击起火焚毁等等。

就佛光寺最高的古建筑东大殿来说, 按照现代防雷理论, 可用如下公式计算出东大殿应受雷击的次数:

N=0.015×k×n×π× (5 h/1000) 2×m

式中:n为每年雷日数, h为建筑物高度 (米) , m为建筑物的年龄, k为地形修正系数 (k=1~2) 。取k=1.8, n=40, h=32 (包括叠坎和台基部分) , 从大中十一年 (857年) 算起, 至今1151年中应受雷击次数N=100次。事实上该殿从未遭受过雷击。而从前述雷电活动和地质条件来看, 佛光寺所处地区并不利于寺内建筑物避雷, 因此, 该寺古建筑不遭雷击一定存在合理的避雷机制。

根据高策教授提出的中国古代建筑成功避雷的三个原因:①利用了自然消雷;②利用了雷击的选择性;③古建筑良好的绝缘性, [9]1我们对佛光寺古建筑的避雷机制试作具体分析。

(一) 利用了自然消雷及雷击选择性

所谓自然消雷是指地球表面的感生电荷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 通过尖凸物如树木、山峰、岩石、建筑物等产生电晕电流, 将雷云所带的部分电荷以缓和方式释放。这一放电过程虽然没有雷电强烈迅猛, 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伴随发光现象。这类发光现象在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如明《清凉山志》中载:“明万历元年正月上元日, 北台大雪怒风, 神灯遍野。在刹端者, 其大如斗。僧无用者, 指以示众, 指端即现一灯。既而沾衣拂面, 皆神灯也。”书中还有多处有关神灯、圣灯等的叙述。在《广清凉传》中关于佛光寺名由来的记载“燕宕昌王……遇佛神光, 山林遍照”, 可能也是此类现象, 只是描述甚简。此类神秘现象是由于当时特殊天气条件下, 山峰、树木的电晕放电所致, 这也反映了五台山地区包括佛光寺周围都具有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

就佛光寺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来看, 首先, 当雷云笼罩时, 高耸的佛光山山峰及凸出物等会产生电晕电流, 可以部分地消除雷电;其次, 寺内及寺后的松树因对云雾低层的低密度大气离子团具有吸附作用而带电, 使云雾较高处的高密度云团与树木间的电位差较大, 结果雷雨云与树木之间也会产生电晕电流, 减弱云层与大地间的电场强度, 降低了东大殿及文殊殿等古建筑的受雷概率。

另外, 佛光寺内外古建筑的尖端部分也会形成放电现象。在寺内、寺以东山坡及寺西北塔坪有八座砖塔和两座石幢。这些砖塔、石幢在雷雨天气时, 通过其尖端与雷雨云携带的电荷发生“缓慢”的中和, 也能起到一定的消雷作用。从自然消雷的观点来看, 佛光寺古建筑本身的尖端装饰也有一定的消雷作用, 如东大殿正脊两端高达3.06米的鸱吻、正脊的脊刹以及大殿远远探出的殿檐, 在雷雨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雷作用, 只是这部分消雷能力有限。

由于上述各种自然消雷作用, 使佛光寺古建筑在雷云出现时始终处于一个弱电场区, 仿佛置于一个“屏蔽”之中, 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雷击。

佛光寺古建筑也较好地利用了雷击的选择性。一般而言, 凡具有一定地形、地貌、地质等特征且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称为易击点, 这种状况就叫做雷击的选择性。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面电场强度最大的地方, 也就是在地面电荷最集中的地方, 从那里升起迎面先导。地面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方, 比附近其他地方密集了更多的电荷, 那里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大, 从而成为遭受雷击的目标。此外, 在地面电阻率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局部特别潮湿的地方或地形突变及交界边缘之处, 例如河边、湖边、沼泽地、山谷的风口等地带, 也都是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从佛光寺选址来看, 该寺背靠佛光山, 位于山腰, 雷云笼罩时, 佛光山山顶更接近带电雷云, 其尖端电场强度更大, 雷电更容易被吸引到山顶, 相较之下其受雷概率远大于佛光寺内的古建筑;佛光寺西面山脚下有一道溪水, 根据雷击的选择性, 此处河床更易遭受雷击。

从佛光寺所处地带的地质条件来看, 这一带为受石英脉、辉绿岩及长石斑岩的岩脉侵入而稍为变质的板岩[7]335。而佛光寺就山崖造凿而成, 寺内主要建筑东大殿殿身建于石筑台基之上, 那么该殿殿基部分的电阻率则要远大于周围土壤的电阻率, 根据雷电选择性, 电阻率小的地方更容易遭受雷击, 则东大殿所处地带的受雷概率要远小于周围地带;在佛光寺后还出产铁矿, 铁矿床因其电阻率低也较易遭受雷击, 从而减小了其他地方的受雷概率。

从佛光寺周围的生态环境来看, 寺内及四周均为古松, 雷雨天时, 这些松树会大量的消除雷电。即使雷电场很强, 这些树木的消雷能力不够, 那么剩余的雷电击在这些松树上的可能性也远大于击在东大殿及其他建筑物上。

同时, 寺内外不少古松的高度超过了寺内的建筑物, 尤其是东大殿殿前两株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松, 其高度超出大殿顶部10多米, 大殿后的松树由于种在山坡上, 其高度也远高过殿顶 (见图1) , 文殊殿门前左侧的古松也远高于殿顶。这些高过建筑物的古松相当于多个避雷针。按照现代避雷理论, 避雷针具有一定的保护范围。两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以两针针尖为顶的两个圆锥体和以上边线为假想避雷针构成的立体图形, 多根避雷针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叠加计算, 其保护范围大大增加。这些环绕于古建筑四周且远高过古建筑的“树形避雷针”组成一道防护围栏, 使建筑物处于其保护范围之内, 从而极大地消除了雷电对“屏障”内建筑物的威胁。

(二) 佛光寺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绝缘避雷的物理机制主要如下:一方面, 因古建筑相对于周围环境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也就是说古建筑整体的电阻率远大于周围的物体, 根据雷击的选择性, 这些电阻率小的地方如树木、山峰、河床等更容易着雷;另一方面, 60米以下的建筑物若电阻在2千欧姆以上, 60米以上的建筑物若电阻在7千欧姆以上时, 雷电的主放电过程则不会产生。就绝缘避雷方面来说, 佛光寺古建筑能否成功避雷, 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且能否较好地保持。

佛光寺古建筑的高度均远远低于60米, 其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如下:台基部分使用的材料有石料及小夯灰土等;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砖石、灰土、砖灰、麻、油漆等;顶部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瓦、灰、泥、油漆、金属等。从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能来看, 除金属外, 其余都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而少量的金属材料大多为铁钉和屋顶上的装饰, 因其并未彼此连接, 且大都用桐油及各种油漆漆过, 也能起到一定的绝缘作用。高策教授在对五台山古建筑材料进行单元测试后, 推算出该地区古建筑群自身电阻均在104欧姆以上[9]76。那么, 用以上建筑材料构筑的佛光寺古建筑由于本身电阻较高, 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近似于绝缘体。

我国古代建筑在构筑工艺上都比较注意建筑物本身的采光、防腐、防潮等问题, 虽然目的是为了建筑物能更经久耐用, 但客观上也使建筑物很好地保持了绝缘性。佛光寺古建筑贵为中国古建筑之瑰宝, 且能够经历千余年的风雨侵蚀, 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更为出色。在建筑结构方面, 佛光寺主要建筑东大殿及文殊殿均采用大屋顶结构, 殿檐宽厚硕大, 两殿殿檐均远远探出, 能防止雨水打湿门窗及墙体。在建筑物采光方面, 东大殿室外平台和室内地面以淡灰色方砖铺设, “较高反射率的地面成为内槽空间的主要光源, 大殿室外平台将一部分阳光通过敞开的大门反射入室内, 然后经顶棚向各个方向扩散。”[10] (如图2) 这种自下而上的采光方式使室内顶棚等易腐的木构件能够得到更多的光线照射, 有利于保持自身的干燥。在建筑物防雨水、防潮方面, 东大殿和文殊殿的台基分别以石条和片石铺就, 使建筑物底部及墙体能够防止被雨水浸灌, 也使木构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防止地潮;文殊殿后檐台明下还做一水渠以便排水, 后台明外又设踏垛以便于排水;在外露的木构部分还用赭石、土红等无机颜料加动物胶或植物胶分层表涂, 这样做虽然主要是为了防腐, 但因木构件表面覆盖层加厚了, 其防水抗湿性也明显增强。此外, 东大殿的墙柱“采取八字门露柱法, 使木柱有一部分表面能保持与外空气接触, 且墙与柱之间留有空隙, 填有木炭, 以利防腐”[11]。采取这种措施, 一方面使木柱外露以利通风减轻潮腐, 另一方面木炭的吸附作用也可减轻附近的潮气。

由于以上良好的防腐、防潮等措施, 使佛光寺古建筑能够保持自身清洁干燥, 绝缘性能不遭破坏, 从而始终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

三结论

本文前述的各种避雷机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佛光寺古建筑虽为木构, 但其绝缘性也只是相对的, 如果没有周围环境的自然消雷和雷击选择性, 其成功避雷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周围环境具有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 则雷击选择性也就明显, 这时避免雷击又借助于古建筑自身良好的绝缘性。佛光寺古建筑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建筑结构等, 将以上三个避雷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佛光寺古建筑历经千年未遭雷击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6.

[2]程东, 薛冬.五台山[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3:120.

[3]滑辰龙.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J].古建园林技术, 1995 (4) :39.

[4]张保国.五台山地区土地资源评价[J].雁北师范学院, 2005 (2) :48.

[5]滑辰龙.化学加固琉璃与自然气候下抗老化观测[J].古建园林技术, 1988:49.

[6]张金屯.五台山植被类型及分布[J].山西大学学报, 1986 (2) :89.

[7]五台队集体调查.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J].地质学报, 1952, 32 (4) .

[8]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 (9) :100.

[9]杨型健, 高策.中国古建筑探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

[10]徐悦, 马剑.中国古建筑天然光环境给予的启发[J].华中建筑, 2007 (2) :141.

五台山调查 篇10

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 火灾的荷载较大, 雷电对古建筑的破坏事例不胜枚举。如:1969年9月,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的普佑寺, 因为没有安装防雷设施, 遭雷击后起火, 很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的楼群、配殿94间全部付之一炬;高山景区尤其是高山寺庙的防雷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和国际性佛教道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寺庙已成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对寺庙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来保护寺庙及人员的安全, 显得迫在眉睫, 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1 五台山雷暴特征概要

1.1 雷暴日数多。

五台山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5天, 最多年份可达60天, 是典型的雷击灾害频发地区。

1.2 时空分布不均匀。

时间上, 全年均有雷击发生的可能性。其中, 6~8月份最为集中, 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5%, 4~5月份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 9~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2%, 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空间上, 南边多北边少, 山顶多山谷少。而五台山南台普济寺处在山顶多雷区, 这也是我们开展防雷工作的重点区域所在。

1.3 雷电强度大、直击雷危害严重, 这也是高山区雷电普遍特征。

2 寺庙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防雷工程设计措施探讨

2.1 寺庙建筑的结构特点

2.1.1 南台普济寺海拔2474米, 建在地势

较高的山脊, 是周围的最高点, 占地约5300平方米, 所处地理环境孤立、空旷, 容易遭受雷击危害。

2.1.2 寺庙在结构上雄伟、挺拔, 且都有高耸的屋脊, 有利于雷雨云下行先导放电。

2.1.3 寺庙屋脊中有铜兽等金属饰物, 而这些都没有可靠的接地, 增加了建筑物接收闪电的可能性。

2.1.4 寺庙主要是木质或砖木结合结构,

均为易燃材料, 加上寺庙内有大量的经幡、幔帐等易燃物。一但受到雷击, 极易引起火灾, 且灭火十分困难, 易造成人员及财产严重损失。

2.2 五台山普济寺防雷设计措施探讨

普济寺是五台山南台的主要景点, 寺内由大雄宝殿、古佛殿、三大士殿、普贤塔, 天王殿等重要建筑设施组成。整体建筑于山顶, 海拔2474米。由于山体多为风化岩结构, 岩石缝隙和低凹处仅有少量地表风化土, 土壤电阻率极高, 通过打入接地极方法难以实现, 而防雷接地又是防雷工作的重点。

通过认真地实地勘察, 同时考虑不影响寺庙结构风格和整体美观,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古建筑木结构维护和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等国家标准, 我们对普济寺防雷工程做了如下设计:

2.2.1 全部建筑安装防雷带 (1) 接闪器

为保护寺庙建筑的可靠防雷, 接闪器采用避雷带方式, 接闪材料选用∮10毫米镀锌圆钢, 采用10米×10米和12米×8米的避雷网格带, 带高12厘米, 支柱间距1米, 与传统的防雷带不同的是支柱立在下面的镀锌钢筋网格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小对古建筑的破坏。根据寺庙结构接闪的规律, 对易受雷击的部位, 如屋脊、挑檐、左右兽头处增设避雷带并增设高出10厘米的短支架, 间距1M, 使得建筑不但可以良好地接受闪电, 而且整个庙宇都处于保护范围之内, 又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在铺设避雷带时, 为了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 避雷带在拐弯处均采用了圆弧型弯曲并可靠焊接。

(2) 引下线

防雷引下线根数少则雷电流分流就小, 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也就越大, 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的二次效应危害。对于普济寺防雷引下线的设计, 我们将引下线设计在寺庙的后墙, 引下线采用5毫米×50毫米的镀锌扁钢,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 且均匀、对称, 间距不应大于18米,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 以加大雷电流的分流。

(3) 接地装置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要求, 寺庙的防雷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但普济寺所处之地多为风化岩石, 土壤电阻率极高, 并且大殿和寮房之间多为人行通道, 游客较多。为此, 我们对大殿和寮房分别做了接地装置,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两种不同方法。

a.对于大殿接地装置, 我们主要采用“法拉第笼”结构。利用大殿附近有少量土层, 制作了人工接地池, 加大了接地体接触面积, 然后填土夯实, 并添加高山用化学降阻剂, 从而改善了接地处的土壤电阻率。

b.对西窑、西僧舍、正房、客堂、五观堂、东耳殿、西耳殿、东大门、南寮采用传统接地方法。我们在风化的岩石土中多处预埋接地体做接地体, 用4×40毫米镀锌扁铁焊连成网络, 将多根引下线分多处进行等电位连接, 形成环形人工接地。

2.2.2 增加防侧击雷和雷电过电压波入侵措施

南台普济寺所处海拔较高, 受侧击雷、旁络闪击的概率较大。我们对原有建筑的屋脊、挑檐等都做了等电位连接, 接地引下线尽可能沿寺庙外侧悬崖面敷设, 避开人行通道, 以保护游客安全。

2.2.3 防二次雷击措施的考虑

南台普济寺现在还没有通电, 当通电后很多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等, 各种线路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寺庙内时, 雷电过电压波就容易沿导线传导进入寺庙, 对寺庙里的人员及设备造成很大危害。这就要通过在配电盘入端加装多级电源避雷器, 并在电话及有线电视等弱电系统入端加装信号SPD, 有效地减轻了过电压波对设备的破坏力。同时, 对寺庙的各种线路, 做到穿金属管并尽量埋地进入寺内, 防止雷电电磁感应在室内设备上产生的静电高压, 避免设备的旁络闪击。

结束语

上述防雷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古建筑特点, 在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 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 造成工程量大, 人员工费高, 且在建筑顶施工易损坏建筑。基于这种考虑, 我们进行了第二种方案设想, 即在寺院墙外四个角立防雷塔, 但被寺院方否决, 主要理由是破坏古寺庙的整体建筑风貌。

五台山风景区6~8月强雷暴频发, 而此时游人最集中, 极易发生雷击灾害, 而大部分寺院均未安装防雷设施, 需各级政府及寺院高度重视, 按照有关规定把防雷措施落到实处。

高山景区的防雷技术复杂, 施工难度大, 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和施工, 还应注意保持庙宇的风格和美观, 防雷措施更要强调全方位综合考虑, 更重要的是接地处理要因地制宜、设计合理, 这里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特别的方案。

摘要:雷电是自然界中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五台山南台普济寺处于高海拔多雷区, 要在不影响古建筑旅游景观的前提下, 正确合理巧妙安装防雷设施显得至关重要, 工程要求技术精, 施工难度大。就寺庙防雷工程设计方面的措施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方案, 将对诸如各类旅游建筑、寺庙等防雷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台山南台普济寺,防雷工程,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五台山:清凉胜境文殊界 篇11

塞北的异数

五台山是塞北的一个异数,峰峦叠翠,苍翠欲滴,一扫沿途的荒凉与贫瘠。汽车不断地向五台山腹地攀爬,几经峰回路转,不知不觉就凉爽起来。习习凉风一扫盛夏的燥热难耐,俨然进入了一个天然的空调房,车上的乘客纷纷把车窗打开。

下车便看到塔院寺内高高耸峙的大白塔。坐同一辆汽车来的游客们开始大叫:“五台山到了!”。其实,客车的终点站只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区台怀镇。台怀镇是座宁静的小山城,被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怀抱着,不仅是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游人聚集的“大本营”。

在台怀镇住下,才发现这个风水宝地的妙处。漫天暑气,似乎全都被五座山峰挡在了外边,整个台怀,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洞天福地。即使是在烈日下徒步,汗如雨下,只要你到树荫下去歇一会儿,清风徐徐,拂人面颊,像是一条湿毛巾抚过,片刻间汗水全都没了。

正值旅游旺季,台怀镇上熙熙攘攘。夹在人潮中,并不觉得拥挤闷热。台怀是个入世与出世奇妙融合的小城,晨钟暮鼓和流行音乐交织在一起,梵门的清静和喧嚣的市井相安无事。

住在台怀,生活节奏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悠缓有如那些燎绕的香火,有如叩着等身长头的信徒。白天蹲在五爷庙的戏台前看戏,晚上在夜宵摊喝着啤酒尽享习习寒风,次日再睡到自然醒……循环往复,日子水般流过。

望峰息心

在台怀,山是不即不离的朋友。

五台山就是按东南西北中方位罗列的5个台顶而得名的。5个台顶雄奇险秀,景色千秋,各有擅长。当地有“东台看日出,西台数星星,中台赏月色,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的说法。

5个台顶分别建有寺庙,供奉着文殊菩萨的5个法身,佛教信徒除了礼拜台怀镇上的寺庙外,还要登临朝拜五顶文殊,才算是朝圣的最高境界,俗称“大朝台”。“大朝台”的全部行程超过100华里,条件艰苦,需要有较强的体力、毅力和足够的时间。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户外爱好者,背着硕大背包在这条被芒鞋踏遍的“大朝台”路上,挑战自我、挑战极限。

五台之间有公路相通,乘坐汽车,可以轻松地“朝台”了。

站在台顶,宛若置身梦中,群峰有如盛开在云海里的佛国莲台。极目远眺,世间烦恼尽悉抛却,不禁生出望峰息心、人生如梦的出尘之感。

没能徒步“大朝台”,终究是种遗憾。所以,登黛螺顶时,我们没坐索道,而选择了徒步。黛螺顶位于镇东陡峭的半山脊上,远远看去,玲珑且秀丽。因为5座台顶的文殊菩萨的5尊法像都集中此处,所以到黛螺顶朝拜就相当于上了5座台项——黛螺顶也因此被称叫“小朝台”。

攀完1080级台阶,总算到了山顶。在这里俯瞰台怀,但见碧树红墙,佛塔金顶,果然一派佛国气象。

心静自然凉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和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古刹晨昏飘香,佛寺早晚金钟长鸣。不管信不信佛,到了五台,看庙就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五台山早在东汉年间就拉开了兴建寺庙的序幕,寺院群规模巨大,寺庙星罗棋布,在北齐时有200余座,至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 104座。五台山现存寺庙有47座,其中不乏鼎鼎大名的显通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南禅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明珠”、“亚洲佛光”;五台标志性建筑——塔院寺大白塔,为我国现在元代覆体式塔最高建筑……

徜徉于古老又庄严的佛教寺塔建筑之中,拜谒着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塑,欣赏着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佛教绘画,守望着阴暗殿堂里参禅打坐的僧人,听着佛教传说、历代高僧的的事迹和千百年来文人名士们留下的诗词歌赋、书画联额……不管抱着何种信仰,内心隐约滋生出另一种清凉。

坐在庙中那条长满青苔的石凳,会不由自主地抛开那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所积累的压力、迷茫和浮躁,会对眼前那个从西藏赶来朝拜、一刻不停地叩着等身长头的红衣喇嘛生出一种理解的亲近感。不管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但对人生需要一种执着和坚守的理解是一致的。

身居五台山,明白了“心静自然凉”的道理,找到了那种透心彻骨的清凉,获得一份短暂的超凡脱俗的澹泊。

五台山调查 篇12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位于五台山风景区南线入口处,金岗库至石咀一带,距离核心景区台怀镇约16 km,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集中服务设施所在地。用地范围沿清水河东至石咀村西北,西至南梁沟口,北和南至山脚,东西长约7.7 km,南北宽350 m~850 m。规划服务基地总用地面积为420 hm2。

规划对该区的定性为: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的,具有旅游接待、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游览宣教和移民安置等功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基地。

我们在规划设计的同时,结合我院承担的旅游服务基地移民商住区一期工程,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建筑风格”进行了专项设计研究,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此项工作对于整个旅游服务基地“一心三区”所有公建及住宅建筑类型的总体设计、建筑风格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展开打下一定的基础。

1 分析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用地现状为一条沿清水河形成的狭长带状谷地,平均宽度约350 m~850 m,横向断面为“U”形。清水河及大石线由用地中央穿过,用地现状除清水河河道用地以外,以农田及林地为主,同时周围山体绿化良好,环境优美宜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建造环境优美、清幽雅静的各类建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规划设计条件。

旅游服务基地规划服务基地总用地面积为420 hm2,总建筑面积83.2万m2,概算总投资20.4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必须论证该基地的总体建筑风格,以期达到使建筑形态融入五台山整体环境氛围中去,体现建筑文化的传承、融合与演变。各类建筑要求与山、水自然环境及传统建筑风貌、格调相协调,避免破坏性建设。

所谓“建筑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五台山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始终连续相继,完整和统一地发展。

佛教(寺庙)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寺院建筑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大荟萃,应有尽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首先就是一种文化的建筑,就建筑而言,它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协调而是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在形态上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往往并不宏大,但通过一个个单体有机组合,主次分明,互相协调,形成一组完善的建筑群。往往把功能的要求和美的韵律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疏密相同、张弛得体的特点,不以追求形式体量美为主,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为基本结构,崇尚自然美。这种自然美是融合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美,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探究五台山的自然文化和建筑特征,很容易提取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那就是唐代风格和明清风格。

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唐代建筑的风格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五台山现存寺庙建筑多以明清时期为主。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甚至单体建筑的艺术性有所下降,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

2 思考

仿明清风格的建筑很容易在五台山这样的北方地区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时会将“明清风格”错误地等同于“中式风格”。仅从建筑的外部造型看,这种风格在塑造小体量、群体式、平民化的建筑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大体量、功能复杂、使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公共建筑中的运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考虑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综合有移民商住办公宾馆等多种功能,如果从整个基地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的角度看,并不能以一种具体的历史时期的风格作为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的建筑风格,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台山传统建筑风格,或者说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问题,这与当前提倡的关注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的思路是一致的,而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对于五台山来说,其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五台山佛教文化和大量的寺庙实物遗存,而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距离核心景区16 km,其定位是“旅游服务”基地,没必要建设一个完全仿古,混杂着不同历史时期甚至不同地域风格的仿古景区,而应该更多地着力于传统建筑风格或者说建筑文脉上的传承。

如果我们仅仅继承古典的建筑形势,那就不称为建筑文脉。文脉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继承,而更重要的在于发展变化。材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原因造成了对建筑需求的变化。而建筑形式只是这些内涵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结果,所以建筑文脉应该注意发展及时代感。所以在旅游基地的设计上应该是传承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及设计精髓,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改变原有空间布局中的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建筑文化注入新的气息,有效融合现代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因素,要有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生机与活力。

3 感悟

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同时,对五台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在基地各单体建筑总体的规划布局上,应充分挖掘五台山的历史文化内涵,考虑与周围自然景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甘当配角,不与自然争辉,创造出功能合理、空间舒适、景观丰富、建筑优美的总体形象;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和景观,注意自然尺度,追求“师法自然”的效果,融于山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对原有山体、坡地、自然植被的破坏;重视多层次、均衡对称的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根据不同建设内容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处理好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妥善组织交通,满足消防、停车、环保节能等要求。

在建筑的层数和体量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要与周边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尽量显山露水。强调与环境协调,强调自然景观的首要地位,努力做到建筑藏于林中,道路隐于树间。建筑高度宜低不宜高,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3层,尤其是沿大石线、清水河及主干道两侧,建筑层数以2层为主,局部3层。在靠近山麓、不影响主游览通道视线景观的区域,建筑层数可以增加至4层~5层。

在建筑的形式上,把握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及精髓,神似上是传统,形式上可以现代,具有时代感。屋顶宜采用或借鉴传统坡屋顶形式,坡屋顶颜色以青灰色调为主,并不得滥用琉璃瓦。

在建筑的材料选用上,可以采用传统材料与现代化的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多用乡土建材,尤其是在内外装修装饰上。

在建筑的色彩上,整体应是古典灰与现代灰的结合,色彩要典雅庄重。可以以灰、白、浅蓝等为主色调,其他颜色适当点缀。除去沉闷,主张鲜明但不鲜艳。

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应当合理运用传统建筑和当地乡土建筑的特征符号,将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

根据“一心三区”的规划布局,在旅游服务基地内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我们提出了几点需重点把握的设计原则:

1)充分体现地域性和可识别性。不同功能区域的建筑要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有所区别,增强地方特色,深入推敲坡屋顶的具体形式,体现出山西五台山地区的特色,加强建筑的地域感和归属感。重点建筑应有一定的标志性。

2)把握好佛教氛围和乡土气息的塑造。局部色彩、细部构件可以借鉴寺庙建筑的风格,充分体现出五台山“佛国胜境”的氛围。建筑局部、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建筑材料,特别是石材、木材的应用。

3)控制建筑体量,体现山地建筑风格。尽可能缩减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与山势、山貌融为一体,体现山地建筑风格。

2009年6月26日,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将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移民商住区一期和游客接待中心也已初步建成。应该说,五台山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需要我们更加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保护,同时,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的建设也将继续完善深入,期待有更多的建筑佳作出现。

摘要:结合五台山自然文化和建筑特征,对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的总体设计及建筑风格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思路,提出了该旅游服务基地的设计原则及注意事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建筑风格,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下一篇:就业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