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

2025-01-12

广东台山(精选3篇)

广东台山 篇1

广东省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山有“内陆侨都”和“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也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和“排球之乡”,还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台山侨乡的孕育、发展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山侨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其侨乡文化更显特色,这些都是构成台山侨乡有别于其他侨乡的显著特征,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重要因素。

一、台山侨乡文化特色

(一)侨乡历史悠久,侨民分布广泛

台山同海外交往的最早记录是公元436年,冯业率300人从高丽(今朝鲜半岛)漂洋过海,在今新会、台山沿海一带登陆,这一历史纪录距今已1560多年。而台山最早的出洋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距今已1000多年。1774年,广海山背乡人陈学进、陈仕保父子赴南洋谋生。这是有文字记载台山第一位出洋谋生者,距今已230年。1821年,上川甘泽浓乘帆船往美国(洲)。这是有记载的台山第一位美国(洲)华侨。

据统计,2012年台山市户籍人口99.62万,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130多万,主要旅居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其中美洲地区的台山华侨华人有约73万人,占台山旅外乡亲总数的56%。在美国的台山华侨华人有50万人,占美洲地区台山华侨华人总数的69%在历史上,向有“美国华侨半台山”的说法。海外台山人比在家乡台山的人数还要多,形成了海内海外“两个台山”,这在全国侨乡中是少有的。而一个县级市的旅外乡亲就分布得如此广泛,这在中国侨乡中也是不多见的。

19世纪中叶,大批台山人远赴重洋到美加、澳洲等地淘金,衣锦还乡时,人们都称他们为“金山伯”,久而久之,“金山伯”就成了老一辈华侨的代名词。美国旧金山因淘金而得名,是一座有众多华人居住的城市,大部分华人都是台山乡亲,就连现任市长李孟贤也是台山人后裔。“中国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前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等就是海外台山籍乡亲的杰出代表。

(二)教育事业发达,语言特色鲜明

台山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思想开放、民风务实、易于接受新鲜亊物,这些都是侨乡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台山海内外乡亲历来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加华侨就捐资办起台山一中等几十所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侨资办学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从1997年到2010年,香港台山商会以及很多社会团体和达贤人士捐资办学达5亿多元,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几乎都接受过捐赠。

在近代,中英语言的接触产生了人们没有料到的后果,这就是晚淸的“话语革命”。在不经意间大量的中国话已被外来语所替代。这场“革命”也在台山侨乡悄悄地进行。台山华侨主要居住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东南亚地区过去也长期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华侨长期生活于斯,目濡耳染。他们返乡后,在与家乡人交谈中有意无意地夹杂着一些英语词句,乡人(尤其青年人)感到好奇、新鲜、时髦,逐渐“鹦鹉学舌”,这种蹩脚的英语即“半唐半番”的英语(戏称“台山话英语”)便在侨乡传播开来,成为粤方言中有特色的外来语。如,在台山饮茶宴请争着付款叫“比钱”(Pay Money)台山方言叫球为“波”(ball),打球叫“打ball”,好球叫“骨波”(good ball)。另一方面,台山方言(Toishanes)作为四邑方言的代表,它不光流行于台山侨乡,而且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埠。在北美唐人街(Chinatown),台山话初期被视为中国的“国语”,与“大世界语”英语相对,被称为“小世界语”(陈航,2013)。

(三)建筑种类较多,中西兼容凸显

以台山、开平农村的别墅式民居(洋楼)碉楼、学校和城镇的骑楼式商业建筑为代表的侨乡建筑,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近代建筑派系中的一朵奇葩”。它们的最大特点是中西合璧,外表很“洋气”,美轮美奂。台山一些城镇的骑楼式商用建筑和别墅式楼群等“台山洋楼”让参观者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这些独具特色的洋楼遍布侨乡台山大地,它集中体现了欧美建筑的风格,但它们又都带有“浓浓的”台山味。台山洋楼,虽然经过岁月的磨蚀已成为侨乡文化的精华,成为我国罕见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侨乡台山文化的一张名片。

台山洋楼大都以西式为主,但在局部保留中国南方农村的特色,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大致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建的早;建得多,包括墟镇、学校、民居都有大量洋楼;建筑特色鲜明,中西合璧,千姿百态。

台山洋楼都是由华侨出资兴建的。现在这些楼主人的后人很多都在美加和港澳等地,洋楼可以说是与他们沟通感情的一个媒介。而洋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已成为台山市建设具有侨乡特色文化大市、实施“商旅旺市”战略的宝贵资源。打造“台山洋楼”品牌,除了沟通乡情,就是让洋楼文化能得到传扬,这对推进台山文化大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督教传入早,民众思想开放

台山在我国西方宗教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第一个前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耶稣会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西班牙人),首先踏足中国的地方就是台山上川岛。明嘉靖三十—年(1552年)8月,他奉葡萄牙国王之命前来中国传教,但未被批准进人中国内陆,于是年9月15日来到上川岛,在这里建起一座小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当年12月3日病故后葬于上川岛象山。他的墓和亲手挖的海岸淡水井至今仍在岛上。台山的基督教教堂之多在全国也少见,建国前竟达45间,遍布于侨乡城乡。这些教堂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有很高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价值。

台山华侨在传播西方宗教文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由华侨牧师最早传入台山的基督教叫循道教,它就是由华侨苗九于1877年派其妻子回到台城传播开来的。芝加哥的友爱浸礼会于1920年派梅光显牧师回端芬汀江圩传教,他建了教堂和正德小学。

明末清初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即由旧式学堂逐渐过渡到新式学校。教材由传统的四书五经向近代自然科学转变,而教会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转变过程。学校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于当时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董小荣,游景如,1999)。

基督教传入的同时,也给台山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给当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地民众思想开放,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五)文艺氛围浓厚,音乐排球领航

台山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文艺氛围浓厚。在五邑侨乡的街头巷尾,乡土味十足的民间曲艺表演随处可见可闻,众多的曲艺社、“私伙局”等民间艺术团体形成了五邑地区独特的文艺特色,开平、台山、新会三市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五邑“小调”漂洋过海。明清时期,中原古乐、江南小曲以及昆曲牌子等传到南粤,后来,五邑侨乡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继承发展了“夹房歌”、“卖鸡调”、“木鱼调”、“禾楼歌”、“顺口溜”等形式,赋予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并使这些古调融入当地的婚嫁节庆风俗中。在多数民间传统艺术每况愈下的今天,侨乡的民间曲艺却方兴未艾,为使民间曲艺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平曲艺界对民歌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唱腔、音乐伴奏、演唱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突破,摒弃了拖沓的旋律,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并尝试使用中西乐器伴奏,增强时代感。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

体育运动,尤其是排球运动在台山蓬勃发展,并有悠久的发史。在台山,最先开展排球运动的是台城谭氏学校(现育英中学)和四九下坪堡小学。早在1919年2月,台山斗山浮石村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译音)。此后,在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运动在台山迅速普及。1927年8月,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台山排球健儿都夺得冠军,首次实现中国排球国际比赛的“三连冠”,为中华民族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20世纪50年代,台山向全国各省、市和部队输送了140多名排球运动员。在国家排球队中,台山籍运动员多年来占半数以上。197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广州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曾说过“全国排球半台山。”台山人对排球运动情有独钟,并以排球运动为载体,将其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生活,成为当地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

二、结论

作为著名的侨乡,台山的侨乡文化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这不仅仅是属于台山这个地区的独特侨乡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珍贵的属于全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资源。在对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了解、保护和发展台山的侨乡文化变得越发重要。

广东台山 篇2

石窟口为康洞之水泻落广海平原的出口,巨石密布,形成石窟;石窟两侧高山,山势紧束。这个高山平原交点,水流急,石头滑,景色壮丽。左边山上的石人公和山下的石人婆,一高一低地站立着,像在盼望南海归航,富有诗意。就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和水力资源。

查石窟口水利的开发,始于民国六年——1937年。当时成立中兴水利合作社,集资建设石窟头陂头。自春至夏,刚刚筑成,即被山洪冲垮。1955年,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石窟口左上方开渠四百七十米,引水灌溉三千多亩滨海田。这些稻田在1956年获得丰收,产量倍增。1958年至59年间,公社社员又上游八里处筑成康洞水库——集雨面积九平方米公里,库容六百万立方米。这么大量的水,通过石窟口渠道,可以灌溉滨海平原七千多亩农田。

石窟口水力的开发,是从1955年修成灌溉渠后开始的。当时在石窟左边,利用渠道跌水,设立碾米厂,为附近农村服务。1960年,归国华侨投资建设石窟口水力发电站。在1961年2月建成输水石渠和压力管道之后,适值调整国民经济,这个工程停顿了。十年之后续建,于1973年建成,74年春开始发电。此后,又修筑石窟公路,进行第二级水电站建设,于1975年建成,76年春开始发电。于是,石窟口出现一对明星,照亮广海城乡。

第一级发电站的厂房,设于石人婆脚下的平原上。厂里的四台二百五十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是台山农业机械厂的产品。沿着厂后的压力管道走上八十公尺高处,就是输水渠道。渠道为花岗石砌成,底宽一公尺,高二公尺,蜿蜒山腰,穿过石林,跨过深谷,至陂头塘,接康洞水,全长一公里。又自陂头塘向西转北走,不久就是第二级发电站——装机容量五百千瓦。

从第二级发电站继续北上,可见一个较为平坦的谷地,这就是中间佛——居石窟口与康洞水库中间。再北行不远,山势紧迫处,有飞虹瀑。丈几瀑布下处,水花纷飞于赤壁间,在中午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彩虹,飘浮不定,十分好看。于是体会到这里的水花不凡,不只是白色的,还有红橙绿青蓝紫,好像彩练当空舞!

从飞虹瀑北至响水谭,整条石涧水激流。那康洞水库的土坝,就蜿蜒于响水潭上的丘陵间。登坝子北看,整条石涧水激流。那康洞水库的土坝,就蜿蜒于响水潭上的丘陵间。登坝北看,水面横展眼前,高山横列水面后,十分壮丽。

1961年,我作为台山县志的主笔到广海采访史料,曾游过石窟口上下,作游记<石窟口>,后来编入<台山佳处>印行。1973年作为广海中学教师,我曾领学生参加建设石窟口第二级水力发电站,对此文作了补充。如今把它编在<石窟诗林创造记>之前,还要补充如下:

1988年,在石窟口第一级水力发电厂之南增加一座工厂:新宁洗耳恭听染厂。它利用发电厂的的尾水,有年洗染十万打牛仔裤之利,有污染石窟河下游之害。1993年,在石窟口西山建成康洞自来水厂,广泛供应广海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每日供水量一万立方米;扩建,供水量倍增。

1995年,又利用发电的尾水,在发电厂与洗染厂之间建成游泳池。在自来水厂山下平原,建成七十亩大的水鱼养殖场。所有这些建设,都有赖于石窟口的水资源。,康洞水库进行加固扩容工程,达到坝高一百一十七米、坝长五百一十三米、坝顶宽八米、库容达到七百八十万立方米,使得石窟口的水资源更丰富了。现在石窟口,已经成了广海地方的水和电的泉源,广海的工业重地。

广东台山 篇3

据了解, 江门市辖下的台山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 全市农村集体固定资产近11亿元、集体资金总额近2亿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这些“三资”不仅是群众关注的热点, 也是引发矛盾的焦点。今年以来, 台山市将打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过程中的商业贿赂作为全市打击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目前, 全市共查处农村“三资”管理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15宗, 涉案人员25人, 涉案金额165万元。

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今年初, 台山市委把加强“三资”规范管理作为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 该市委书记谢伯欣亲自挂帅, 并和各镇街党 (工) 委书记签订责任状, 做到书记抓, 抓书记。

今年6月, 除农村“三资”全属国有的海宴华侨农场外, 全市纳入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的17个镇街通过新建、调配或租赁等方式, 全部建立了独立办公的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 办公场所总面积达4200多平方米,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资产) 达1260多万元。

上一篇:新经济信息模式下一篇:国外能源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