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体重变化论文(精选8篇)
孕期体重变化论文 篇1
胎儿生长,尤其是体重的增加,是胎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除胎儿自身因素外,孕妇的自身特征也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如母亲身高、体重、年龄、基础疾病、烟酒嗜好、孕期营养素摄取的种类及量和内分泌因素等。其中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尤为密切[1],且独立于遗传因素[2]。国外研究关于不同孕期孕妇体重变化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尚存在争议[3,4,5],国内尚无有关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最敏感孕期的报道。现有的国外数据资料均为回顾性分析,在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中未校正可能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如早产、过期产或者剖宫产胎儿。本研究对江苏省射阳地区孕妇不同怀孕时期体重的增加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进行前瞻性分析,寻找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最敏感的孕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建大卡的孕妇44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避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研究对象中排除了混血儿、多胎妊娠、有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者(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胆汁淤积症、贫血等)、胎儿畸形(结构畸形或者染色体畸形)、既往存在免疫系统或者代谢性疾病者以及有吸烟史、早产与过期产史。所有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单胎且足月阴道分娩。
1.2 孕龄的确定
根据孕妇末次月经计算孕龄,月经周期不准者结合孕早期B型超声测量值推算孕龄。
1.3 方法
首次建大卡时记录孕妇年龄、身高、孕次、产次。采用回忆法记录孕前体重、孕3个月测量的体重,随后的每次产检中测量并记录孕妇体重:分别定义孕28周孕妇体重、分娩前体重,随访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日期。孕3月测得的体重与孕前体重之间的差值为早孕期间体重的增加值,孕28周孕妇体重与孕3月体重的差值为中孕期间体重的增加值,晚孕期间体重的增加值为分娩前体重与孕28周孕妇体重之间的差值。
1.4 统计学处理
不同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s 相关分析。孕妇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所校正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T检验、Fish′s 精确检验分析其他数据的基本特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孕妇基本特征
440例孕妇年龄为20~40(27.32±2.84)岁,身高为149~176(161.76±4.51) cm,孕前体重38~79(53.51±6.69) kg;孕1~7次,平均1.66次;产次1~3次,平均1.05次;孕龄为259~293(278±7.17) d;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400~4 835(3 367.7±371.5) g。
2.2 早、中、晚孕期孕妇体重的增加的特点
整个孕期平均每个孕妇体重增长16.30 kg,早孕期间体重增加的速度(0.01 g·周-1)远低于中孕(0.51 g·周-1)和晚孕(0.46 g·周-1)(均P=0.000),中孕体重增长速度大于晚孕速度(P=0.011),体重增加的速度在中孕期达到顶峰。
2.3 各孕周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孕37~37周+6的产妇中无巨大儿,孕38~38周+6产妇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35%(1/74),孕39~39周+6产妇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25%(5/154),孕40~40周+6产妇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97(5/126),41~41周+6产妇中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2.5%(8/64)。巨大儿的发生率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各孕周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2.4 孕妇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孕妇年龄、孕次、产次、身高、孕前体重、总体重增加及女性胎儿为变量,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变量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孕妇孕前体重、总体重增加值以及产次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表1)。
2.5 孕妇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的Pearson′s相关分析
见表2。
本组研究对象孕前平均体重为 53.51 kg,整个孕期孕妇体重平均增加16.30 kg。孕前体重、整个孕期体重的增加以及孕妇中孕期间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性相关(均P<0.05),而早孕、晚孕期间孕妇体重增加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均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关于孕妇孕期体重增加的研究在围产医学逐建得到重视[6,7],已有文献[8]报道,孕期孕妇体重增加过少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一个显著性的高危因素(OR=2.96,95% CI=2.17~4.07)。由于缺乏明确的数据资料证据,美国医学科学会(the Institude of Medicine)制定的关于孕期体重增加的报告分别给出了不同BMI孕妇最适孕期体重增加的数据,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孕妇孕期最佳的体重增加模式及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最显著的相应孕周[9]。所以,关于孕妇不同时期体重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哪个孕龄段母体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最为密切,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Brown等[3]分析了389例单胎、孕龄≥241 d孕妇及新生儿的情况,认为妊娠早期母体体重的增加对新生儿体重影响比中、晚期更大。Neufeld等[4]回顾性分析了200例孕15~24周以及28~32周的胎儿超声测量结果,发现早孕至中孕期间母体体重的增加与胎儿股骨、胫骨的长度及新生儿身长相关,中孕至晚孕期间母体体重的增加与胎儿生长或者新生儿身长无相关性;从早孕至中孕期间母体体重的增加与胎儿生长密切相关来看,对于胎儿生长而言,中孕期可能是一个敏感的时间段。Sekiya等[5]回顾性分析了孕妇及胎儿孕期情况,认为中孕期间母体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孕龄相关。本研究试图调查江苏省射阳地区早、中、晚孕期孕妇体重的增加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期探讨对于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最敏感的孕期。为了控制偏倚,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时排除了任何可能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前瞻性获得中、晚孕期间孕妇体重的增加数据,所有研究对象的胎儿均为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出生儿。
本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儿从37周至41周+6期间,各孕周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孕周巨大儿的发生率,结果发现随着孕周的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升高;孕龄越大,发生巨大儿的风险越高(P=0.009)。孕前体重、孕期体重的增加值以及产次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孕前体重越低,孕期体重增加得越多,胎儿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随产次增加而增加。
本研究发现,中孕期间孕妇体重增长的速度显著高于早、晚孕期,且中孕期间孕妇体重增长的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而早孕及晚孕期间孕妇体重增加的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提示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最为密切的孕期是中孕期,而非晚孕期。通过已有文献资料可知,孕妇中孕期间体重的增加主要反映于母体组织的生长,包括血浆容量、脂肪储备、乳房组织等。胎儿、羊水和胎盘占母体孕期增加体重的30%,其余的70%由子宫和乳房组织改变、血容量增加、脂肪储备以及细胞外液体组成[10]。晚孕期间胎儿生长速度最快,母体中孕期间体重的增加可反映母体脂肪的储备情况,从而为晚孕期间胎儿的生长提供支持。
Fattah对1 000例孕妇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妊娠14周前孕妇体重、BMI、身体水分含量、脂肪量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因此,虽然本研究早孕期间母体体重的增加值是由孕妇回忆获得的,但是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鉴于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已被证实[12],本研究排除了早产儿;此外,排除了可能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内、外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所以样本人群中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相对较低(3/440)。
综上所述,母体中孕期间体重的增加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密切,可为孕妇围产期体重增加的速度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管理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围产期的监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SHRESTHA I,SUNUWAR L,BHANDARY S,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birth weight of the in-fants[J].Nepal Med Coll J,2010,12(2):106-109.
[2]LUDWIG D S,CURRIE J.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egnancyweight gain and birthweight:a within-family comparison[J].Lancet,2010,376(9745):984-990.
[3]BROWN J E,MURTAUGH M A,JACOBS D R,et al.Variationin newborn size according to pregnancy weight change by tri-mester[J].Am J Clin Nutr,2002,76(1):205-209.
[4]NEUFELD L M,HAAS J D,GRAJE'D A R,et al.Changes inmaternal weight from the first to 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are associated with fetal growth and infant length at birth[J].Am J Clin Nutr,2004,79(4):646-652.
[5]SEKIYA N,ANAI T,MATSUBARA M,et al.Maternal weightgain rate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are associated with birthweight and length of gestation[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7,63(1):45-48.
[6]杨延冬,杨慧霞.孕期体重的管理和预后[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85-87.
[7]郑宋英,李冬红,姚春花.孕妇体质指数及其孕期增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6):839-840.
[8]ABRAMS B,NEWMAN V,KEY T,et al.Maternal weight gainand preterm delivery[J].Obstet Obstet Gynecol,1989,74(4):577-583.
[9]Institute of Medicine.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reexamingthe guideline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Press,2009:233.
[10]AY L,KRUITHOF C,BAKKER R,et al.Maternal anthropo-metrics are associated with fetal siz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pregnancy and at birth.The Generation R Study[J].BJOG,2009,116(7):953-963.
[11]FATTAH C,FARAH N,BARRY S,et al.Maternal weight andbody composition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J].ActaObstet Gynecol Scand,2010,89(7):952-955.
[12]WREN C.Prematurity,low birth weight,and cardiovascularmalformations[J].Pediatrics,2011,127(2):385-386.
孕期体重热点问题 篇2
其实,孕期营养均衡适中就行,过度营养,体重猛增,绝对不是好事,不仅会对孕妈咪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胎儿带来风险。本期我们就来谈谈孕期体重热点问题。
妊娠期间,孕妈咪要不要控制体重?
医学上提倡孕妇在孕期实施体重管理,也就是制定一个体重管理计划,将体重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围内。医生会指导你选择合适的饮食,参加适宜的运动,如做瑜伽,散步,从事家务劳动等,以防止脂肪堆积而肥胖。
控制体重增长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对妈咪和胎儿都是有利的。如果增长过少或者增长过多对妈咪和胎儿都是不利的。
孕妈咪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哪些?
孕妇体重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胎儿、胎盘及羊水的重量,孕妇体内水贮留,脂肪储存。其中引起孕妇体重增加过多,最重要的原因是营养过剩,肥胖所致,即因吃得太多引起。所谓肥胖,即体内脂肪贮存超过正常标准。脂肪也可认为是多余的热卡,吸收了多余的能量(或热卡),即容易导致肥胖。
一般情况下,在怀孕12周时早孕反应即停止了,孕妇食欲开始增加。除了补充因早孕反应所致的身体消耗外,孕妇常常因考虑到子宫内的胎儿而过多进食,导致吃得太多。加上孕妇活动较少,热量消耗少,脂肪就会很快增加,到妊娠结束时,体重可增加很多,甚至几十千克。
体重增长多少算正常范围?
从怀孕到分娩前的体重增加,一般平均增长12-13kg左右为适宜的正常范围。孕晚期每周增加不得超过500g。体重增加的差异与孕前的胖瘦也有关系。除了极胖或极瘦的人以外,如果你原先是标准体重的女性,孕期体重增加量最多不要超过12kg;比标准体重胖的人,孕期体重增加量为8kg,如果你属于偏瘦的,就可以放宽一些。
以下是专业人士通过调查得出的怀孕后孕妇体重增加值范围:40kg的孕妇体重增加12kg;50kg的孕妇体重增加10kg;60kg的孕妇体重增加8kg;70kg或以上的孕妇体重增加4-5kg。具体情况应在产科医生指导下合理膳食,科学营养为宜。
总吃不下东西,体重反而比孕前还轻了,如何是好呢?
多数孕妇在妊娠早期,会有程度不同的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等,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只要适当调理,改变饮食习惯,如清淡饮食,少量多餐,能进多少就进多少,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不必勉强。有食欲时,应少吃,充分咀嚼。如果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就会感到胃部非常舒坦,并会对其食物产生欲望。如果清晨呕吐较重,建议在未起床前,先少吃点东西,会减轻呕吐。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同时食用坚硬的食物和液体,应当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分别食用。
孕妈咪的体重增加不多会不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研究证明,孕妇在营养相对不足时,可通过调节营养在孕妇体内的分布,优先供给胎儿营养。同样,胎儿在营养相对不足时,通过调节胎儿体内血液分布,优先供应胎儿的主要器官,如脑、肾等脏器。
另外,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如果孕妇食欲不佳、营养缺乏,导致体重增加过少,医生会给你提出营养指导,如果胎儿发育受影响,医生也许会让你住院进行营养补充。因此,只要定期产前检查未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就无需盲目紧张。只要均衡而科学营养,胎儿就不会缺乏营养。
如何预防体重增加过快呢?
妊娠期间,孕妈咪要注意适当限制高糖、高脂的摄入,如甜食、巧克力、蛋糕、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等。除蛋白质外,多吃一些蔬菜、粗细搭配的食品,同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丰富而适量摄入,既能防止体重增长过快,同时又不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另外,必须保持适量的运动。
什么情况下是妊娠性肥胖?怎样防止?
有的孕妇食欲旺盛,也没有明显早孕反应,孕期一直吃得比较多;有的是大鱼大肉过度进食;加上孕妇活动较少,热量无法消耗,导致脂肪迅速增加,到妊娠末时,体重增加在12kg以上甚至几十千克,可考虑为妊娠期肥胖了,虽无妊娠期肥胖症的明确定义。有的体重增加达20多kg,还不觉得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建议孕妇孕期要膳食丰富,营养均衡,坚持适度锻炼,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过度营养对孕妈咪有什么危害?
孕妇膳食原则上应当混素搭配,粗细搭配,均衡营养,适度营养,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9~15kg内。如果孕妈咪吃得太多,尤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摄入过多,而运动又少,就会造成摄入和消耗不均衡,导致超重。
孕妈咪超重带来的后果是不可轻视的,不仅在孕期容易导致孕妇并发症,如妊高症、妊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孕妇有害,也会给胎儿带来危险,且产后也难以恢复体形。超重的孕妈咪应及时向营养医生进行咨询,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调配营养。
孕期体重变化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孕妇4526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26.4±2.3) 岁;孕期32~42周, 平均 (38.1±1.2) 周。所有孕妇妊娠前体重均正常 (19~24 kg/m2) , 且排除多胎妊娠, 以及患有内外科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孕妇。根据新生儿体重进行分组, 分娩新生儿体重正常的4221例孕妇为甲组, 分娩巨大胎儿的195例孕妇为乙组, 分娩胎儿<2.5 kg的110例孕妇为丙组。三组孕妇在年龄、孕期、孕前体重及产次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孕妇在接收第1次产检时, 仔细询问并记录其孕前体重和身高, 并计算出孕前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 (BMI) =体重 (kg) /[身高 (m) ]2, 凡体重指数在19~24 kg/m2之间的孕妇选为研究对象[3]。所有孕妇分娩前接受体重和身高的测量, 与孕前数据相比较, 计算出每位孕妇孕期增长的体重数值。分娩后, 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 新生儿体重>4kg归为巨大儿, 体重<2.5 kg归为胎儿生长受限。对比分析各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值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值显著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18.1578) ;丙组和甲组的孕期体重增长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0.2114) ;乙组孕妇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甲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丙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组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孕妇孕期摄入营养情况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关系到妊娠结局以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孕妇营养摄入过量则会导致体重增长, 这大大增加了巨大儿的形成率[4], 由本组探究可见乙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显著高于甲组, 且乙组母婴并发症情况也明显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胎儿的发育情况与遗传因素及宫内情况有关, 孕妇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体内脂肪累积过多, 会造成胎儿及本人的代谢功能异常, 因此巨大儿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大[5]。孕妇腹壁脂肪较厚, 会影响到腹壁及膈肌的收缩功能, 不利于自然分娩, 本组探究中, 乙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探究结果表明甲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值为 (12.0±4.9) kg是相对安全的, 其各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 妊娠结局良好[6]。
综上所述, 孕期体重增长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对于孕前正常体重的孕妇的产前保健很重要, 应合理饮食, 密切监测孕妇体重增长, 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避免巨大胎儿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以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李雪莹, 江白玲, 张玉培.孕前肥胖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7) :30.
[2]冯玉贞.巨大儿206例的影响因素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4) :8-9.
[3]钟利若, 刘碧云, 黎燕.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8) :176-178.
[4]黎凝, 魏曼梨.孕期合理营养对胎儿出生体重及剖宫产率的影响.现代医院, 2011, 11 (12) :30.
[5]应雪娇, 唐晓阳, 张晓兰.膳食及运动干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当代医学, 2012, 18 (22) :94.
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门诊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6例和观察组354例。观察组354例孕产妇中, 年龄23~34岁, 平均 (26.32±4.45) 岁, 身高145~175 cm, 平均身高 (161.5±5.6) cm, 孕前BMI值16.43~23.75 kg/m2, 平均 (19.43±2.85) kg/m2;对照组346例孕产妇中, 年龄22~36岁, 平均 (26.12±6.46) 岁, 身高146~174 cm, 平均身高 (162.4±5.8) cm, 孕前BMI值16.74~24.24 kg/m2, 平均 (19.83±2.31) kg/m2。两组孕产妇的年龄、身高、BMI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干预, 嘱其进行定期体检, 鼓励其多参与孕期知识讲座, 了解孕期注意事项及控制饮食的重要意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孕期体重规划及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根据孕妇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职业等基本情况, 制定适合其理解及实施的个性化教育和干预方式,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关于孕期体重维持、妊娠期并发症等) , 将讲座时间安排与孕检时间一致, 方便孕妇产检结束后直接参加, 可多使用图片、录像等讲解方式, 简单易懂, 使孕妇认识到避免孕期体重过分增长、维持恰当BMI值的重要意义, 从而促使孕妇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 减少过多脂质、糖分等的摄入, 进行适当地运动锻炼, 使孕妇在孕期的各个时间体重增长均能在正常范围[4]。应为孕妇制定分阶段目标, 根据不同的孕期检验孕妇的计划完成度, 若未完成则适当调节下阶段目标, 使孕妇尽可能保持自身在健康氛围内, 避免因过度肥胖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并发症的出现。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应鼓励孕妇的亲人参与, 为孕妇提供精神支持, 在业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监督提醒。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在接受不同干预措施后的妊娠周期中的BMI情况、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期BMI值的比较
观察组在孕周期中24周、32周、38周的BMI值分别为 (20.64±1.41) kg/m2、 (22.25±2.14) kg/m2、 (25.49±2.76) kg/m2,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kg/m2
2.2 两组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新生儿出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7.84±1.26)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于饮食要求的提高, 我国过度饮食及肥胖人数大幅增多, 这其中孕期过度肥胖人群占很大比例。妊娠期由于胎儿、营养加强等原因, 孕妇体重会发生逐步增加, 适度的体重增加有助于孕妇应对妊娠期间的各种生理变化, 也是对胎儿的一种保护[5]。然而, 过度的营养补充及极少的体力活动, 将导致孕妇的体重急速增加, 其BMI值上升速率超出规定范围, 这将对孕妇及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严重者甚至导致致命性事件的发生。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 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异常产及巨大胎儿的发生密切相关[6,7]。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的孕妇往往存在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紊乱, 极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 并且可导致血脂升高, 引发胎盘的血管粥样硬化, 最终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出现, 若治疗不断出现子痫发作孕妇将短时间内死亡[8,9]。随着孕妇BMI的不断增加, 胎儿发生巨大儿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巨大儿可以导致子宫的过度膨胀及肌纤维过度伸张, 分娩时将出现宫缩乏力, 胎盘娩出后止血不当, 产后大出血风险明显上升[10]。同时孕期过度肥胖会导致孕妇体力活动减少, 腹肌、肛提肌等辅助产力一般较差, 导致产程延长, 新生儿窒息、死产、高危新生儿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并且是剖宫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优化孕妇的妊娠过程, 降低其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也提高新生儿的质量, 对于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孕期制定合理的计划, 必须有孕妇的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 首先必须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其孕期控制饮食, 保持恰当的体重增加速度对于避免妊娠并发症的重要意义, 告知体重过重对于新生儿可能产生的致命性损伤, 使得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执行体重控制计划,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11]。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 孕期必须积极补充大量营养, 往往导致孕妇的营养过剩, 同时出于对流产的恐惧, 孕妇运动量极少, 这将直接导致孕妇的体重直线上升, 临床妇产科医师必须鼓励孕妇进行适当地运动,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餐单, 在确保营养摄入的基础上, 避免每日卡路里的超标。
为了明确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接受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给予常规产检工作和孕期体重管理工作。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干预后其不同孕期的体重BM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 可见有效的体重管理可以有效调控孕妇的体重增加速度。合理的体重增速必将导致孕妇的整体情况更优, 对胎儿也有正面的影响, 因此笔者在对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等进行统计后发现, 观察组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 其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有效的体重管理对于母婴结局的决定性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妊娠妇女而言, 给予合理体重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孕妇的体重, 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接受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6例和观察组354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孕期BMI值、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孕周期中24周、32周、38周的BMI值分别为 (20.64±1.41) kg/m2、 (22.25±2.14) kg/m2、 (25.49±2.76) kg/m2,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26.030、20.581、17.097, P<0.05) 。观察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字2=7.556、7.525、8.496、6.808,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7.84±1.26)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孕妇的BMI值, 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前景。
孕期体重控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单胎妊娠孕妇2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将合并严重内外科合并症患者排除。年龄22~37岁, 平均 (28.02±6.31) 岁;身高152~171 cm, 平均 (162±36) cm。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P>0.05, 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方法:在妊娠12周左右两组均需要建立围产保健卡, 在建卡时对体重、身高做详细记录, 妊娠20周以后,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对妊娠20、28、36周以及分娩以前体重指数做详细记录, 按照体重指数公式算出妊娠期的体重指数。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前检查, 不采取孕期运动指导与个体营养指导。观察组:分别在妊娠12周、13~28周、29~40周, 参照《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专家系统NCCW 2009标准版》, 按照理想体重指数、孕期额外所需以及活动强度等作进一步计算, 配比分析锌、铁、钙3大营养素以及所需热量, 热量根据每天早中晚各1/3分配设计食谱。并按照孕周不同做正确运动指导, 妊娠整个过程体重上升10~12 kg, 使阴道分娩几率得以提升, 避免出现高危妊娠。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5.0软件,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 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体重指数同妊娠合并症关系:对比体重指数正常孕妇, 体重指数过高孕妇发生妊娠合并症几率明显较高 (P<0.05) , 见表1。
两组各孕周体重指数对比:两组孕期体重指数随着孕周增长而增长,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分娩体重指数同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关系对比:在阴道分娩几率、剖宫产几率、正常儿以及巨大儿方面, 体重指数正常者明显优于体重指数过高者 (P<0.05) , 见表3。
讨论
妊娠期间, 胎儿摄取营养主要是通过母体, 孕妇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能量, 会造成胎儿体重增长过快, 胎儿超重会影响母儿安全[3,4,5]。所以要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 确保膳食平衡, 避免摄入过多能量。在临床工作中, 医护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 指导孕妇饮食,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饮食为主, 孕期指导合理运动, 对自身体重与胎儿体重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发生高危因素。因此, 孕期维持营养平衡, 有助于妊娠结局的改善, 确保母婴健康。妊娠期体重指数过快增长, 在分娩过程中, 盆腔脂肪发生堆积, 子宫收缩乏力, 产程缓慢进展, 缩小骨盆内空间, 通常会引发相对性头盆不称, 提高发生难产以及产后出血几率。在孕中期与孕晚期要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 对热量摄取进行适当的控制, 避免发生巨大儿, 产时对于母婴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孕产妇产前保健重要措施为产前定期检查, 对孕前与孕期的体重指数变化进行了解, 有利于妊娠结局的预测。孕期产检, 应该进行适当锻炼以及合理营养指导, 避免体重指数过快增长, 适当增加孕期体重, 不仅有利于围产儿预后, 同时能降低母亲发生并发症概率。
本组研究显示, 对比体重指数正常孕妇, 体重指数过高孕妇发生妊娠合并症几率明显较高 (P<0.05) 。在阴道分娩几率、剖宫产几率、正常儿以及巨大儿方面, 体重指数正常者明显优于体重指数过高者 (P<0.05) 。这说明分娩体重指数>27 kg/m2, 发生剖宫产几率、巨大儿几率以及妊娠合并症明显上升, 要重点监测。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控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单胎妊娠孕妇2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在妊娠第12周给予合理孕期运动与个体饮食指导, 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对照组给予合理孕期指导与饮食控制, 将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体重指数正常孕妇, 体重指数过高孕妇发生妊娠合并症几率明显较高 (P<0.05) 。两组孕期体重指数随着孕周增长而增长,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阴道分娩几率、剖宫产概率、正常儿以及巨大儿方面, 体重指数正常者明显优于体重指数过高者 (P<0.05) 。结论:在孕期合理运动, 并给予个体饮食指导, 能降低剖宫产概率与妊娠合并症, 提升阴道分娩几率。
关键词:孕期体重控制,分娩结局,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曹鑫.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分析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12 (20) :12-14.
[2]王桂喜, 杜鹃.孕期肥胖与妊娠结局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9 (7) :23-25.
[3]高文削, 崔世红, 李根霞, 等.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晚期糖、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9 (2) :20-24.
[4]杨静, 刘冉冉, 张洪芹.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3 (23) :200-204.
孕期体重变化论文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30日-2013年8月30日收治孕妇608例, 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并按睡眠调查结果进行分组, 分成呼吸暂停组和正常对照组, 呼吸暂停组152例孕妇, 根据呼吸暂停组从剩余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152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呼吸暂停组孕妇年龄为19~45岁, 平均 (34.12±6.85) 岁, 怀孕期8~30周, 平均 (21.45±10.41) 周, 孕前体重45.5~90.2 kg, 平均 (78.2±20.43) kg, 孕期体重59.8~105.4 kg, 身高153~179 cm, 腰围平均 (75.4±3.24) cm;正常对照组孕妇年龄19~42岁, 平均 (35.41±5.48) 岁, 怀孕期5~31周, 平均 (22.31±9.47) 周, 孕前体重45.8~80.4 kg, 平均 (60.5±22.72) kg, 孕期体重50.6~97.4 kg, 身高155~175 cm, 腰围平均 (68.5±5.24) cm。排除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暂停者、肺部疾病引起呼吸暂停者、过度劳累引起呼吸暂停者[4]。所有患者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
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详细询问孕前孕后体重、腰围、身高并记录, 并由专业人士孕前计算体重指数=体重 (kg) /身高的平方 (cm2) , 分娩前测量体重, 计算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并以体重指数=24kg/m2为分界线, 分为肥胖和非肥胖。比较两组的孕妇孕期体重改变以及比较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Fisher S检验, t检验和方差分析。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经过比较孕前体重越高越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发生率65.78% (100/152) , 而孕前正常体重的孕妇也有一定可能性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发生率4.28% (20/47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孕妇孕期体重改变:经过资料取证以及统计分析可知两组孕妇在孕前孕后体重指数改变不明显 (P>0.05) 。呼吸暂停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 (25.8±1.98) kg/m2, 正常对照组孕妇平均孕前体重指数 (20.31±2.04) kg/m2, 正常对照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 (17.1±2.21) kg, 呼吸暂停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 (17.4±4.15.4) k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 其中孕妇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孕妇在孕期会遇到很多的身体问题, 大多数的问题属于心理作用以及在孕期由于身体部分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身体不适, 故很多孕妇前来医院就诊[5]。相关研究指出, 呼吸困难在孕妇人群中发生率32%, 发生率高, 但对身体无太大影响, 只会影响轻微生活质量[6]。呼吸困难可能由于部分肌肉过于松弛的原因造成的, 其中不排除心脏的问题、肥胖、胎儿成长压迫肺组织或者压迫下腔静脉减少回心血量而造成的呼吸困难甚至暂停, 有的孕妇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导致体力不支造成呼吸困难。而睡眠呼吸暂停是指在夜间睡梦中突然喘憋, 无法呼吸, 导致患者惊醒从而大口喘气后恢复[7]。这也是孕妇前来就诊的原因之一。体重指数作为一种最为直接能够反映出孕妇身体状况的指标, 为人们准确地了解孕妇的相关疾病的病情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对孕妇的体重、腰围和身高的测量并计算孕前的体重指数, 通过体重指数的比较以及孕前孕后的体重增加值间接地反映出孕期体重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相关资料指出, 肥胖, 即体重指数≥24kg/m2的人, 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而本研究也以肥胖为主要指标研究孕期体重的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在608例患者中有132例肥胖孕妇, 其中有100例患有睡眠呼吸暂停, 发生率65.78%, 而剩余的476例患者的孕前体重指数均<24kg/m2, 平均 (20.31±2.04) kg/m2, 其中20例有睡眠呼吸暂停, 发生率4.28%。说明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 但并不排除正常体重者也会患有睡眠呼吸暂停。而通过孕前体重指数、腰围以及孕期增加体重的比较, 发现睡眠呼吸暂停与体重改变无明显的关系, 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在孕期中的体重增加无明显影响。因此, 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孕妇在孕期中只需实时注意身体状况, 不需进行任何治疗, 多吃水果, 多喝水, 调整睡姿, 睡前喝一杯牛奶, 均可以缓解此种情况, 切不可因此病而致使自己心情郁郁寡欢, 这样会影响胎儿发育。
综上所述, 孕前肥胖是孕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 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的体重影响不大, 因此, 只需采取相应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即可。
摘要:目的:探究孕期体重的改变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方法:2012年11月30日-2013年8月30日收治孕妇608例, 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并按睡眠调查结果进行分组, 分成呼吸暂停组和正常对照组, 呼吸暂停组152例孕妇, 根据呼吸暂停组从剩余正常孕妇中随机选取152例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 对两组的体重指数进行专人询问、记录并计算, 然后对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改变进行比较, 并对孕前体重指数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08例孕妇中发生呼吸暂停152例 (25%) , 发生率较高。孕前BMI<24 kg/m2的孕妇476例, 发生睡眠呼吸暂停20例;孕前BMI≥24kg/m2的肥胖孕妇132例, 发生睡眠呼吸暂停100例, 说明孕前肥胖者在怀孕后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呼吸暂停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 (25.8±1.98) kg/m2, 正常对照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 (20.31±2.04) kg/m2, 呼吸暂停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经过询问, 检查正常对照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 (17.1±2.21) kg, 呼吸暂停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 (17.4±4.15.4) kg,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孕前肥胖是孕期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 睡眠呼吸暂停对孕妇的体重影响不大, 因此, 只需采取相应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即可。
关键词:孕期体重,睡眠,呼吸暂停,关系
参考文献
[1]姚琼.邵阳市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影响的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4) :44-45.
[2]冯秀君, 位菊峰.孕期控制血糖、体重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的意义[J].北方药学, 2014, 5 (1) :59-59.
[3]郑雪松, 后农生, 郝锐, 等.不同睡眠期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严重程度[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2) :58-60.
[4]高丽, 孙美华.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小儿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4, 5 (1) :252-252.
[5]罗金梅, 肖毅.肥胖和睡眠呼吸疾病[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1, 33 (3) :235-238.
[6]李燕, 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同压力滴定方法及其比较[J].国际呼吸杂志, 2012, 32 (21) :1661-1665.
孕期体重变化论文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548例产妇, 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生产的妇女。孕前肥胖妇女109例, 孕期过度增重妇女155例, 孕前体重过轻妇女86例, 孕期体重过轻妇女78例。同时纳入120例孕前及孕期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妇女对为对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诊断参考《妇产科学》第7版中相关的分类以及诊断。其中, 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 非妊娠期高血压组510例。
孕期过度增重妇女155例, 孕前体重过轻妇女86例, 孕期体重过轻妇女78例。同时纳入120例孕前及孕期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妇女对为对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诊断参考《妇产科学》第7版中相关的分类以及诊断。其中, 妊娠期高血压组38例, 非妊娠期高血压组510例。
1.2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的各个因素, 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危险因素有胎龄、出生体重、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 (P<0.05) , 与孕前体重过轻、孕前体重过轻过轻无明显关系 (P>0.05) 。见表1。
2.2 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危险因素有孕前肥胖 (RR=10.633, 95%CI 3.609~31.332) 、孕期过度增重 (RR=2.525, 95%CI 1.235~5.168)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随着饮食习惯以及经济的好转, 我国超重及肥胖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研究表明, 超重及肥胖能够并发临床多种疾病, 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安全[4,5]。在育龄期妇女中, 超重及肥胖比例亦较多。据统计, 1992年时, 育龄期 (18~44岁) 妇女超重以及肥胖比例分别为16.8%、3.2%;210年时, 育龄期妇女超重以及肥胖比例已经达到26.4%、9.0%[6]。
目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先兆子痫、原发高血压并妊娠与肾上腺疾病、肾病等继发高血压并妊娠等[7]。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常常合并感染、产科出血以及抽搐等, 严重威胁了母婴健康, 也是导致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8]。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已较多。本研究就妇女孕前肥胖与孕期过度增重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影响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首先, 我们分析了产妇的一般情况, 将胎龄、出生体重、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孕前体重过轻、孕前体重过轻做为可能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我们发现, 胎龄 (<34w) 、出生体重 (<2000g) 、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均是临床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 。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我们发现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 。关于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能够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的原因, 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随着胎儿的不断生长发育, 母体亦出现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孕期妇女血压变化特点:在孕早、中期偏低, 孕晚期由于血容量以及心搏量明显增加血压轻度升高, 一般收缩压无变化, 舒张压轻度降低, 脉压增大[9]。对于导致孕期体重的增加部分, 主要认为其来源自以下两个方面[10]: (1) 胎儿、胎盘以及羊水的重量; (2) 母体、子宫以及乳房的增大, 血容量的升高与水分额外潴留及皮下脂肪沉积而增加的重量。目前, 对于造成孕妇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妊娠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恰当的营养补充, 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运动量不足等。因此, 需要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 在妊娠早期进行健康指导, 以起到控制孕期体重的目的。
综上所述, 妇女孕前肥胖亦孕期过度增重均能够导致妊娠期高血压, 因此对上述因素及时进行干预, 能够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摘要:临床纳入孕前肥胖妇女109例, 孕期过度增重妇女155例, 孕前体重过轻妇女86例, 孕期体重过轻妇女78例。同时纳入120例孕前及孕期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妇女对为对照。观察各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情况, 对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造成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 (P<0.05) , 与孕前体重过轻、孕期体重过轻无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 。妇女孕前肥胖亦孕期过度增重均能够导致妊娠期高血压, 因此对上述因素及时进行干预, 能够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孕前肥胖,孕期过度增重,妊娠期高血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建发, 吴素勤.浦东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 2014, (2) :173-175.
[2]沈琳, 谭红专, 周书进, 等.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39 (3) :239-244.
[3]邓瀚.妊娠期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8) :931-933.
[4]邓庚, 蒋卫红, 李颖, 等.长沙市某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6 (4) :335-339.
[5]骆硕, 胡雪英, 马艳芬,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5) :541-542, 516.
[6]马颖, 刘妍, 张慧珠, 等.广州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30 (4) :253-255.
[7]徐登可, 张忠占, 张松,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J].应用概率统计, 2012, 28 (2) :134-142.
[8]王丽萍, 赵倩, 王鹂麟, 等.孕期营养干预和代谢性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 (6) :425-431.
[9]方明, 何元芬, 章庆华,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8 (2) :229-230.
孕期体重变化论文 篇8
1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1.1孕期增重过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林玉娜等[1]指出:孕妇在妊娠期的增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妊娠结局,若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度会提高妊娠期并发症和分娩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叶逵等[2]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孕妇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度会引起自身脂肪过量积累,引起自身在妊娠期血脂代谢出现异常,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在分娩时出现宫缩乏力,增加分娩难度,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孕妇孕期过度增重主要是因为营养不平衡、运动量过少、总热量摄入过多等导致。热孜万古丽·阿迪力等[3]通过研究发现: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妇的GDM、HDP、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增长不足和体重增长正常的孕妇,并且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孕期增重不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孕妇在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胎儿又会反过来与母体竞争营养,导致孕妇体重增长更加不足,以此形成恶性循环。金海英等[4]通过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发现孕妇在孕期体重增加过低会导致其血容量不足,营养储备不够,铁、钙、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导致营养和能量被优先供给孕妇,增加了胎儿早产的发生率。另外孕期营养不足还会导致胎儿器官的发育不全,限制胎儿的生长,最终引起流产、早产等不良结局。刘海燕等[5]指出:孕期增重不足的孕妇分娩出的胎儿体重较低,主要是因为胎儿在宫内营养不良导致。
2孕妇孕期体重增长的最佳范围
美国医学研究所[6]建议:针对孕前BMI<19.8 kg/m2,孕期体重增加的最佳范围为12.5~18.0kg;孕前BMI为(19.8~26.0)kg/m2的孕妇期体重增加的最佳范围为11.5~16.0 kg;孕前BMI为(26.0~29.0)kg/m2的孕妇期体重增加的最佳范围为7.0~11.5 kg,而对于孕前BMI超过29.0 kg/m2的孕妇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7.0 kg。
3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1传统控制体重方法在孕妇孕期体重管理中的应用郭洪花等[7]指出:传统的体重控制方法主要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
3.1.1系统性健康教育肖红等[8]学者为了探讨系统性健康教育在孕妇孕期体重管理中的运用效果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将472例孕妇随机分为236例对照组和236例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产检及传统健康讲座,观察组则安排专人开展产检及系统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通过对其体重进行测量,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并指导其采用表格的方式来记录自身的饮食情况和活动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为4.66%、剖宫产率为35.17%、巨大儿发生率为6.36%出血发生率为1.27%、低体重儿发生率为0.85%均低于对照组的9.75%、52.12%、25.12%、16.1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此证实了系统性健康教育有利于妊娠结局。
3.1.2个性化体重管理孙贵豫[9]通过对孕妇实施个性化体重管理,主要包括针对产科设立专门的体重管理门诊,定期向孕妇宣传体重异常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的危害,组织孕妇接受膳食营养和运动指导,督促孕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星期接受体重监测,针对孕妇的体重指数变化情况给出营养、运动及生活方式方面的控制意见。结果发现通过给予个性化体重管理,孕妇的贫血率为2.00%、羊水异常率为4.00%、剖宫产率为26.00%、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67%明显低于没有实施各项体重管理对照组的16.67%、4.00%、40.00%、3.33%,且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在孕妇孕期实施个性化管理不仅保证了孕妇营养供应,还有效避免体重过度增长。
3.1.3饮食和运动指导韩元一等[10]学者在《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的临床影响分析》一文中,随机选取68例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管理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产前检查,管理组则是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体重管理,主要包含:(1)制订营养食谱。根据34例孕妇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营养食谱,保证饮食结构的均衡,能量摄入适中以及食物的多样化,并根据正常孕妇每日所需的能量供给,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控制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2)指导运动计划:孕妇应该适当参与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切不可剧烈运动和过度运动,并多晒太阳,促进钙、磷的吸收。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常规组孕妇的肥胖率为35.27%、巨大儿发生率为11.76%高于对照组5.88%、0.00%,而管理组的阴道分娩率为64.71%高于对照组的20.58%,由此证实了对孕妇实施以饮食、运动为主的体重管理,有助于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3.2理论指导在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干预中的应用
3.2.1体重增幅管理理论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体重增幅管理模式作为早期管理模式的一种,即推荐所有孕妇从其体重增加350~500 g/周,直到妊娠足月时平均增重为12.5~16.0 kg,但是这种管理方式的缺陷是忽略了孕妇身高产生的影响,因此不能实现个性化[11]。
3.2.2BIM管理理论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曹淑殷等[12]两位学者指出:关于BIM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概念,其一为按照IOM的孕期增重推荐模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该种管理模式跟体重增幅管理模式相比,效果更为显著;其二为杨俊[13]推荐的将孕期增重按照相应的数值与身升高的平方相乘,和BIM管理模式、护理或者护理相结合,证实该体重管理方法能够实现控制孕期增重的目的,进而改善妊娠结局。
3.2.3跨理论模型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时元菊[14]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指出:跨理论模型的简称为TTM,其作为具有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综合了多种心理学理论,逐渐形成的一个可以系统研究人们健康行为改变的方法。将跨理论模型运用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主要是为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接受锻炼,合理膳食等。在该文中,笔者将跨理论模型作为基础,制订具有阶段性的行为干预对策,在对孕妇的现状评估后,给予针对性行为干预,结果证实对产妇应用跨理论模型的阶段性行为干预后,有助于孕妇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3.2.4知己管理理论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华文娟等[15]指出:孕妇知己健康管理主要是运用各种形式,对孕妇及其家属开展系统的、适时的、连续的、个性的知识教育,以此提高其对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保证母婴健康。
3.3产科护理门诊在孕妇孕期体重管理中的应用王红菊等[16]学者指出:通过妇产科医生门诊对孕妇制订针对性、个性化的孕期体重管理方法,结合护士给予一定的保健咨询和指导,对孕妇体重实施连续性监测。吴雅丽等[17]学者将110例孕妇在常规孕期指导和围产期保健检查的基础上,转助产的门诊给予体重管理和常规保健检查的110例与对照组孕妇相比,结果发现给予助产的门诊体重管理孕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5.54%高于对照组的53.36%,但是其总产程[(6.7±1.5)h]明显短于常规护理孕妇[(8.7±1.8)h],且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和总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对初产妇实施助产师门诊体重管理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