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体重(精选9篇)
极低体重 篇1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该类新生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 免疫功能存在缺陷, 抵抗力极差, 生活能力弱, 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 并发症多, 在新生儿中病死率最高, 即使存活, 也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障碍。良好的临床医疗与护理管理不仅可挽救患儿的生命, 更可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质量,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病区护理和监测的难点和重点,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较多问题, 故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 做好临床护理极为重要。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体温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极不完善, 体表面积大, 加之皮下脂肪少, 表皮角化差, 易散热, 体温升降不稳定, 因而对环境温度要求高, 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防止体温骤升骤降, 预防硬肿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保暖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 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重点在于保持温度中性环境。温度中性环境是指在这一环境下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 蒸发散热亦最少, 而能保持正常体温的一个环境。首先给患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 如外界温度波动, 将使患儿体温差增大, 病死率显著增加。入院后将患儿置于闭式温箱内, 在温箱外罩专用深色箱罩, 减少光线和噪声刺激, 必须的操作集中进行。开展鸟巢式护理, 采用边缘有支撑的屈曲侧卧或俯卧位, 使患儿即舒适又温暖。箱温相对湿度在55%~65%, 保持患儿体温在36.0 ℃~37.5 ℃, 如入院时体温低于35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复温速度不宜过快, 先把温箱预热到高于实测体温1.5 ℃, 入箱后立即监测新生儿及温箱的温度, 随后每隔30 min测量1次体温, 直到患儿体温达到36.5 ℃为止, 每次测温后如体温有变, 应按需要调节温箱温度, 使温箱温度保持在新生儿体温1.5 ℃以上。当新生儿体温达到36.5 ℃, 温箱温度不必再升高, 并将箱温调至该患儿的中性温度环境, 维持患儿体温在36.0 ℃~37.5 ℃。一切诊疗及护理操作均应集中进行, 避免过频打开温箱, 避免环境温度变化过大, 而影响患儿中性温度, 密切观察及监测温箱温度及患儿体温变化。
2 呼吸护理
严密监测呼吸变化。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及肺Ⅰ型细胞不成熟, 极易发生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综合征, 观察患儿意识状态, 有无兴奋、嗜睡、昏迷及皮肤黏膜和甲床有无苍白、发绀等。观察有无吸气或呼气困难, 对反复频发呼吸暂停需静脉使用氨茶碱, 但只能减少而不能中止, 结合足底刺激, 可获得满意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呼吸管理的重要一环。注意观察患儿咽喉部、气管有否分泌物, 做到及时清除, 在发生呕吐时应迅速将头转向一侧, 并清除口咽部呕吐物, 对痰液黏稠者, 先予雾化吸入后, 结合叩背、翻身、再吸痰, 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氧疗是呼吸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对呼吸暂停、有并发症、出现缺氧患儿, 均给予氧疗, 一般先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 湿化瓶加温灭菌用水, 保持在30 ℃左右, 可起预热作用, 减少对呼吸道和黏膜的刺激, 每天更换鼻导管并从另一鼻孔插入, 观察吸氧效果, 无效时, 应予面罩持续正压吸氧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吸氧, 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供氧。
3 营养护理
营养及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 要求营养的供给必须精确计算, 详细记录出入量, 采取适当的供给方法。对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患儿予静脉营养为主。对一般情况良好、无吸吮能力, 持续胃管泵入或胃管间歇鼻饲母乳或配方奶, 方法是将母乳或配方奶从胃管缓慢注入, 推注时间在10 min以上或持续喂奶量从1.5 mL ~3.0 mL开始, 每天8次~12次, 逐渐增加, 每次增加不超过5 mL, 准确记录出入量, 并结合临床观察, 了解热量、液体及营养供给情况, 同时注意电解质监测, 并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 必要时可少量输入白蛋白、血浆。
4 预防医院感染
病房内保持整洁, 定时通风, 每天用空气净化机, 每晚紫外线照射消毒配奶间、洗澡间1次, 每次45 min以上。室内物品表面每天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 地面用0.05%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每周病房彻底清洁1次, 每月1次空气培养, 每季度1次物表细菌培养。温箱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 使用期间, 每天清洁1次。湿化瓶每天更换。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入室前要穿专用工作服、鞋子、戴口罩、帽子, 每次护理患儿前后用流动水洗手, 并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或烘手机烘干, 且高度重视, 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肌张力低下, 皮肤红嫩, 应注意保持皮肤完整, 护理时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衣服、尿布要柔软, 床单要拉紧无皱折, 要勤换尿布,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 同时2 h ~3 h更换体位1次, 以免局部受压过久。认真做好患儿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一切用品要专人专用。
5 严密观察病情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功能不完善, 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 加强巡视, 重点在于早期发现问题, 对患儿面色、体温、心率、呼吸、出入量进行详细的记录, 做好必要的化验及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虽然有仪器的监测, 但医护人员细致的观察、护理及记录更为重要。
总之, 为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之外, 还要做好护理。在体温护理上要保持外环境稳定, 维持中性温度;呼吸护理重点在于控制频发的呼吸暂停, 做到合理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密监护, 防止窒息而导致呼吸衰竭;喂养护理方面, 采取静脉营养及适当的喂养方法, 保证患儿热量及营养供给, 促进疾病痊愈及生长发育;注意防止医院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保护性隔离, 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极低体重 篇2
【关键词】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肠道外营养;PN;静脉营养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93-01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rith weight infant,VLBW)即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1],出生时体内营养储备有限,需求量大,常缺乏经口喂养所需要的吸吮力、协调吞咽功能及食管运动的同步功能,并且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因而一般需要经胃肠管饲法喂养及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才能保证营养平衡达到生长发育的需要。我科在近3年来对VLBW儿采用了不同的PN方式治疗,并进行了临床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生后24小时内入院的VLBW83例,除外休克、严重感染、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儿,对照组34例为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入院VLBW,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体重(1.29±0.10)kg;观察组49例为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入院VLBW,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体重(1.28±0.13 )k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药品选择及液体配制方法:选用山东齐都药业的19AA-I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采用“全合一”方法在输液中心配制室严格无菌操作配制,避光保存,用输液泵匀速输入。
1.2.2 静脉营养方法:对照组予传统PN方法即生后48小时后给予氨基酸0.5g?kg-1,出生第3天给予脂肪乳0.5g?kg-1,每日均以0.5 g?kg-1递增至足量;观察组生后24小时后给予氨基酸1 g?kg-1,生后48小时后给予脂肪乳1 g?kg-1,每日均以1 g?kg-1递增至足量。两组均早期给予鼻饲或经口微量胃肠道喂养,肠内营养达90 kcal?kg-1?d-1时,停用静脉营养。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分析,采用χ2 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后1周能量摄入比较:VLBW在生后1周内在保证液体摄入量相同前提下,除出生24小时内两组均只予补液处理,摄入能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天后观察组患儿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两组其他治疗有效性指标的比较:两种静脉营养方法中,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热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静脉营养时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2.3 两组患儿安全性指标及并发症比较:两组间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碳酸氢根、肌酐及血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静脉营养方法均安全。两组中常见的并发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慢性肺病、败血症、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胆汁淤积、贫血等的发生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
大量实验证明生后的最初几周是VLBW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2],这一时期的营养缺陷可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故生后迅速建立营养支持以追赶宫内生长速率是十分必要的[3]。早期积极的PN联合早期肠道喂养可以使早产儿的蛋白质丢失降至最低且生长结局得到改善[1],对提高小儿生存质量确有显著作用[4]。对于特定孕周或出生体重的人群,应以满足其处于健康状态的摄入量更为适宜,而VLBW营养储存有限而需求量大,因此在出生后数天内应尽快满足其推荐摄入量[5]。VLBW每天至少需要60kcal?kg-1的热量,机体才不动用组织分解代谢来提供热卡,而摄入80-90 kcal?kg-1的热量才能够保持其在宫内的生长水平[6]。本研究中,在生后1周内观察组患儿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使患儿能尽早获得足够的热量供给,尽快满足生长发育及能量储存所需的热量。其中氨基酸可以逆转生后前几天的负氮平衡,提高必需氨基酸的血浓度,增加蛋白质的合成率[7],尽早给予足量的氨基酸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可尽快达到与宫内相似的蛋白质增长速率。另外,观察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热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提示观察组患儿早期营养得到更好的供给,而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而安全性指标比较中,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均存在代谢性酸中毒,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Jadhav等报道一致[8]。两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也没有明显差异。总之,VLBW能够耐受早期快速加量的静脉营养,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因此,在宫内外环境转变的关键时期,尽快的给予足量的静脉营养,最大程度地确保和延续早产儿营养供给,才能保证了其生命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 叶鸿瑁等主编 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4-70,106-111
[2] Porcelli Jr PJ,Sisk PM.Increased parenteral amino acidadministration to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during early postnatal life[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2,34(2):174-179
[3] Auestad N,Scott DT,Janowsky JS,et al.Visual,cognitive,and language assessments at 39 months:a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fed formulas containing l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1 year of Pdeiatrics,2003,112(3 Pt 1):177-183
[4] 蔡威.新生儿肠外营养(上).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190-192.
[5] 姚裕家等主译 早产儿营养基础与实践指南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7
[6] Sauer PJ.Can extrauterine growth approximate intrauterine growth?Should it?[J].Am J Clin Nutr,2007,85 (2):608S-613S.
[7] 吳圣楣,贲晓明,蔡威,等.新生儿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02-304.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要点 篇3
1 体温管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易散热, 皮下脂肪少, 产热少, 很容易陷入低体温状态;又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易受环境影响导致体温过高。因此, 合理的保暖和维持适当的中性温度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起重要的作用。本组有20例危重低体温患儿, 入院后即置于远红外辐射床上保暖复温, 保持其皮肤温度在36~37℃, 室内温度24~26℃, 湿度55%~65%。另2例置于封闭式暖箱保暖, 并根据早产儿的体重、体温和日龄调节暖箱温度。在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每小时测体温1次, 升至正常后每2~4h测体温1次, 但要避免操作窗频繁及长时间开放, 维持中性温度。
2 呼吸管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肺泡换气面积相对较小, 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不足, 呼吸肌和胸廓软弱等原因, 常出现缺氧或呼吸暂停。及时有效的方法是刺激足底使其啼哭或托背刺激呼吸, 同时给予低浓度、低流量吸氧。本组12例患儿进行了氧疗, 在氧疗时要严格掌握氧浓度及氧疗时间, 以防引起眼晶体纤维增生和肺部损伤等。如病情允许可采取间歇性吸氧, 6例喂奶时发绀的患儿, 喂奶前后均吸氧数分钟, 可有效缓解喂奶时引起的呼吸暂停。5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的患儿, 及时报告医生后予机械通气, 在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在临床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的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3 喂养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吞咽功能还不协调, 但胃肠道机制已能适应胃肠道营养, 我们提倡早开奶, 喂养的方式根据患儿吸吮吞咽能力而选经口喂养、滴管喂养和鼻饲喂养。本组16例吸吮吞咽能力强的患儿, 试行经口喂养, 喂养中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等现象发生。3例有吸吮但无吞咽功能的患儿, 采用滴管喂养, 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和体力的消耗, 利于患儿生长发育。3例吸吮及吞咽功能均差的患儿, 采用鼻饲喂养, 既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又保证了摄入量。每次喂奶前必须先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试抽检查胃内残留量, 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
4 发育支持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护理人员要提供人性化的关怀, 使他们未成熟的器官在子宫外环境中继续发育, 以减少合并症。
4.1 建立一个类似于子宫的环境
(1) 光线适宜。在严密监护下选择适当时段降低光源刺激, 以促进其发展日夜作息规律, 或在患儿的暖箱外面遮盖毯子, 以减少光线刺激, 降低视网膜病变机会; (2) 减少噪音、器械活动声音, 避免突发高频声音, 对各种报警快速反应, 及时关掉报警声, 避免在床旁大声说话, 将保温箱视为其“卧室”, 自然降低声音与嘈杂。
4.2 维持良好的姿态和体位
(1) 用衣物或毛巾做成“鸟巢”状, 让其舒适地躺卧, 促进其安全感, 并可避免因长时间体位缺乏支持及身体过度外展导致的并发症; (2) 尽可能使用较大尺寸的氧气罩, 使患儿双臂能靠近脸部, 以促进自我安抚动作及发展手、嘴综合能力。
4.3 集中性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极不成熟, 仓促或突然的接触会使其产生惊吓, 徒增能量消耗。护士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缓慢平滑, 治疗护理前后给予安抚 (轻柔唤醒或触摸患儿) , 尤其在测量T、P、R, 鼻饲, 更换体位, 以及进行侵入性治疗时, 使其有安全感。
5 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 篇4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 是指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新生儿,此类新生儿胎龄应在33周以下,若超过33周,则此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小于胎龄儿,其发生率在1%左右[1]?这类早产儿出生时各个器官发育非常不成熟,生理功能低下,死亡率高?尤其是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各类呼吸系统问题,是导致VLBWI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对于VLBWI出现的早期呼吸系统问题,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疗或支持措施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N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有利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和减少消耗,同时也有利于小气道的开放,避免没有软骨支持的小气道塌陷,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对机械通气的需要[2]?但是NCPAP在使用过程中比較容易出现并发症,在VLBWI中尤为明显,包括局部皮肤粘膜刺激和损伤?腹胀?气胸等?为能尽可能减少NCPAP使用的副作用,提高NCPAP使用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本NICU收住的早期使用NCPAP支持的VLBWI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1.临床资料:
本NICU在2012.1-2013.1期间,采用Infant Flow System NCPAP系统治疗160例极低体重早产儿?其中男性97例,女性63例,出生体重〈1000g 19例,1000-1500g 141例?早产儿胎龄26-35w?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68例,宫内感染性肺炎31例,羊水或胎粪吸人性肺炎(MAS)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3例,颅内出血8例,反复呼吸暂停(APNEA)28例,败血症(SEPSIS)3例?NCPAP应用时间为1-7d,其中141例经治疗后呻吟消失?面色转红?呼吸平稳,x线显示症状好转?15例经治疗病情继续加重,改为机械通气治疗?4例家属自动放弃治疗?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11例腹胀,17例鼻腔黏膜红肿,部分轻度皮肤糜烂,经及时处理均缓解,愈后良好,未发生气胸等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剧烈?长时间的哭吵,将患儿置于自制的鸟巢中,对于哭吵有吸吮欲望的患儿,给予安慰奶嘴吸吮,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护理?治疗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过多暴露,减少环境中的声光刺激?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各项治疗工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加强基础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相关知识培训: NCPAP相对无创?副作用小,但使用时仍应注意控制压力低于8 cm H2O,以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流量8~10 L/min,CPAP的压力宜从4~5 cmH2O开始,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最大不超过8cmH2O,每次上调1-2cmH2O,这些都必须严格以血气结果和临床指征为依据?以尽可能低的氧浓度维持SPO2在88 %~95 %,避免氧中毒;同时应特别指出:CPAP为辅助通气方式,仅适用于存在自主呼吸,且具有一定频率?节律基本正常的患儿?其适应证包括Ⅰ?Ⅱ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羊水吸入?湿肺?肺炎等引起的呼吸窘迫早期,也可用于原发生性呼吸暂停,及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治疗中若病情加重,在排除了堵管?病儿烦躁等影响因素,病情不见缓解时应及时改为机械控制通气?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使用无创监护仪连续监测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8% ~95%,不论复苏时还是复苏后,给氧过程中应避免高氧血症的发生,这对于早产儿是特别重要的?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指甲颜色是否转红润,三凹征是否减轻或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是否缓解,呼吸频率是否减慢,是否可见明显的胸廓起伏,可闻及清晰的双肺呼吸音?当患儿吸入氧浓度在21%时,呼吸平稳,可以试停NCPAP,此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防止肺泡萎陷?
2.4 气道管理:
2.4.1 由于患儿抵抗力差, 咳嗽能力弱,使用NCPAP使患儿气道干燥?无法咳嗽,极易导致痰液积聚,阻塞气道,并发肺炎?肺不张,因此呼吸道管理很重要,需及时清除气道内,口鼻腔内分泌物以防呼吸道堵塞?可将患儿床头抬高30度,轻轻地吸引患儿的口腔?鼻腔?和咽部,尽量避免深度吸引?每4-6小时更换患儿体位有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
2.4.2 温湿化管理 由于患儿气管和支气管相对狭窄?黏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黏膜纤毛运动差?较干燥?易感染等特点,NCPAP装置的加温湿化罐内气体温度宜在35-37℃ ,相对湿度60% 以上,以保护气道黏膜,减少机体氧耗[3]?注意湿化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避免气体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呼吸机管道内有冷凝液要随时倒掉, 以免反流?还应避免湿化器里的水蒸发干, 因为干热的气体进入气道所造成的损伤比冷空气更大,所以水不足时要及时添加?
2.4.3 气漏管理 尽量使患儿保持颈部轻度仰伸位,维持气道开放,可在患儿颈部或肩部垫一卷形小枕头?使患儿闭口,确保气道内压力,为了在整个呼吸循环都维持稳定的压力,必须保持鼻塞和鼻孔之间的密闭,NCPAP的压力水平取决于新生儿的嘴是否闭拢?鼻(面)罩大小不合适,头带连接不紧,患儿烦躁?翻身及胸部理疗等活动都会对气道内压力造成影响,需加强护理?
2.5 NCPAP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护理:给药前,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气囊加压呼吸使SpO2 维持在90%以上?给药时,协助医生变换患儿体位,于患儿吸气时,分别于左侧?右侧和仰卧位各注入PS,每次给药持续1-2 min?然后用复苏囊加压通气1~2 min,给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SPO2 ?心率?呼吸和血压变化 ?给药后,注意保暖,严密监测Sa02, 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情况?取仰卧位,勿翻身?拍背?吸痰?除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症状外,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小时?给药后,及时根据血气结果和临床症状,调整NCPAP各参数?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鼻中隔损伤?根据鼻孔大小选择合适的鼻塞,避免太小漏气?太大压迫鼻中隔造成黏膜损伤?根据头围大小选择帽子,摆正体位,使导管处于中线位置?同时要加强鼻连接处皮肤的护理,防止鼻部损伤,如发现鼻黏膜发红?水肿,可使用人工皮?
2.6.2 腹胀. NCPAP时常因误吞咽喉部气体而致胃肠道胀气,应常规放置胃管,并需置胃管于开放状态,进行胃肠减压,每3-4h常规用注射器抽吸胃内空气,可有效减轻胃部张力?
2.6.3 气胸. 相对于机械通气,NCPAP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方式,其发生气胸的几率比较低,只有在需氧量上升和肺顺应性下降的时候有可能发生[4]?
3.讨论
NCPAP相对无创,气道内阻力较气管插管低,较少造成气压伤,其有利于提高氧合,降低患儿的呼吸功,早期使用NCPAP可降低慢性肺疾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减少气道及肺部感染风险?相对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早期使用NCPAP的早产儿,每日体重增长更理想?NCPAP通过空气?氧气混合使用,准确可调,满足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低浓度氧的安全要求?早期合理使用NCPAP可以提高治愈率,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通过对本NICU早期使用NCPAP支持的160例VLBWI的护理总结发现,有效稳定的压力和优质的护理是NCPAP使用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4.
[2] 马晓路,李如意.重危新生儿的急症监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C-(8-9).
[3] 黄凌雁,张伟青,彭晓芸.NCPAP在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的应用及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12-913.
极低和超低体重儿的营养策略 篇5
1 VLBWI和ELBWI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喂养困难, 消化系统发育差, 功能不成熟是他们的共性, 主要体现在:吸吮乏力或无力, 吞咽反射弱, 贲门括约肌松弛, 胃容量小;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粘膜屏障功能及动力功能不完善, 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动等能力差, 易因喂养不当, 缺氧等并发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肝功能不成熟, 分泌胆汁少, 不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合成蛋白不足, 易致低蛋白水肿;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致黄疸重且时间长, 甚至导致核黄疸。而另一方面, 体内能量储备少, 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易发生营养耗竭而危及生命。熟知这些特点, 评估个体获取营养的能力是制定科学营养策略的基础。
2 胃肠外营养支持
即静脉营养 (PN) , 指通过静脉途径向人体提供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三大营养素, 亦可同时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VLBWI, 尤其是ELBWI早期常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 传统上单独应用葡萄糖及电解质易致负氮平衡和脑营养障碍。由于VLBWI和ELBWI的葡萄糖耐受性低, 依靠葡萄糖供能易引起医源性高血糖, 葡萄糖氧化还原可使呼吸商增加, 加重呼吸窘迫, 如同时输注氨基酸则可增加糖耐量[2], 防止高血糖, 还可改善负氮平衡;由于水解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解活性不依赖于脂肪摄入, 新生儿可很快适应静脉输入脂肪, 在几小时内即可氧化供能[3], 因此, PN是VLBWI和ELBWI早期获取生存所需营养的重要方法[4]。
2.1 具体方法
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加在一起, 用微电脑输液泵24h均匀输入, 总液体量第1天80-100ml/kg, 以后每天增加15-20ml/kg, 第二周内达到150-200ml/kg·d, 葡萄糖开始为6-8g/kg·d, 渐增至各2.5-3g/kg·d;6.74%氨基酸, 20%脂肪乳, 开始剂量各0.5-1g/kg·d, 渐增至2.5-3 g/kg·d, 生后第三天开始补充钠、氯各2-3mmol/kg·d, 钾2 mmol/kg·d, 若PN一周以上补充维生素 (如V佳林, 水乐维它等) 1 ml/kg·d, 及微量元素 (派达益儿) 1 ml/kg·d。在PN过程中, 应监测血糖, 电解质, 肝功各胆红素等, 血糖偏高时加胰岛素0.05iu/kg·h, 持续滴入至血糖正常, 如黄胆偏高可辅以光疗, 补充白蛋白等。
2.2 途径
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均可作为PN途径, 但前者要求高不易操作, 故推荐重症及需要长时间 (≥2周) PN的尽量选择中心静脉, 其余选择外周静脉即可。
3 胃肠营养支持
胃肠喂养符合生理状态, 是最理想的营养供应途径, 因此, PN仅是向VLBWI和ELBWI提供营养的补充和过度, 尽早建立起完善的胃肠营养才是保证VLBWI和ELBWI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由于VLBWI和ELBWI本身的生理特点, 早期经口喂养有困难, 故推荐从早期微量喂养开始, 渐增量至最终建立起完善的胃肠营养体系。研究表明, 早期微量喂养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加速肠粘膜细胞生长和胆汁分泌, 促进胃肠蠕动, 提高喂养耐受性[5], 减少肠肝循环和黄疸光疗时间[6]。
具体方法:评估患儿的吸吮吞咽能力, 无胃肠喂养禁忌症者行早期胃肠喂养, 如无吞咽能力可予鼻饲;有吞咽能力, 无吸吮能力者予滴管喂养;吸吮吞咽协调者予母乳或奶瓶喂养, 时间从生后2-7d, 最早可从生后4h开始, 先予5%葡萄糖喂2次, 1-2ml/次, 间隔2h, 无喂养不耐受者予母乳或1:1早餐奶喂养, 乳量每天增加1-2 ml渐至个体完全所需量, 有报道每天增加10-20 ml/kg亦是安全的[7], 鼻饲者每次喂养前均应从胃内回抽残奶量并评估是否重新注入及注入量。全喂养过程密切观察患儿呼吸, 面色及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 防止并发症。
4 积极护理干预, 对喂养不耐受或耐受差者应积极采取护理干预
4.1 保持大便通畅, VLBWI和ELBWI胃肠蠕动能力弱常州致胎便延
迟, 故生后12h不排胎便者可用开塞露5-10ml灌肠并配合腹部抚触和按摩以利胃排空和大便排出。
4.2 采取喂奶后俯卧30min, 实验表明, 俯卧位早产儿肢体活动少, 能
量消耗降低, 有利于消化吸收, 既有效防止胃-食管返流, 又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8]。
4.3 非营养性吸吮。鼻饲者在每次鼻饲前15min用无孔奶嘴刺激患
儿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通过机械刺激口腔粘膜感觉神经, 增加迷走神经活性, 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力, 刺激促进胃液素, 胃动力分泌, 增加促进胃肠排空[9]。
极低和超低体重儿的营养策略具有共性, 但要具体化在每个个体身上应有针对性, 要树立起PN为辅, 以期尽早建立起完善的胃肠营养为主的指导思想, 不能因噎废食。如完全不耐受胃肠喂养者, 可先行全静脉营养者 (TPN) , 部分耐受者行部分静脉营养 (PPN) , 同时密切观察和防治静脉营养和胃肠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并发症。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 循序渐进地向完全胃肠营养过渡。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主编.儿科学 (8年制) [M].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6, 102~104.
[2]黄惠君.早产儿肠外营养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2, 24 (1) :22.
[3]Van Goudoever JB, Colen T, Wattimena JLD, et al.Mediate commencement of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preterm infants eflect on serum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protein kinetics on the first day of life[J].Pediatv, 1995, (2) :458.
[4]廖文君, 赵玉林.胃肠道外静脉营养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1) :113~114.
[5]柳国胜.超低出生体重儿胃肠营养的建立[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8) :506.
[6]薛辛东, 芦惠.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J].小儿急救医学2002, 9 (1) :51.
[7]白雪梅, 刘正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J].外国医学, 妇幼保健分册, 2004, 15 (4) :200~204.
[8]黄丽娟.不同体位护理对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A) :64.
32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住院极低体重儿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胎龄在28~35w, 平均30.8w出生体重<1.0kg5例, <1.5kg27例, 出现呼吸窘迫20例, 体温不升27例, 合并硬肿症4例, 颅内出血2例, 感染2例。住院天数最短15d, 最长42d, 平均23.7d。
以上婴儿均出现过胃食管反流现象, 均经过光疗, 其中2例因经济困难考虑愈后家属放弃治疗, 2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于严重的颅内出血, 其余28例经积极治疗, 精心护理均有较好恢复, 体重及生理指标达标后顺利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病室的建立
应建立NICU或者早产儿病室。以小房间为宜, 要阳光充足, 空气流通, 室温在24~26℃, 相对湿度60~70%。室内备暖箱、蓝光灯管、吸引器、氧气筒等基本设备及急救物品, 如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吸痰管及各种抢救药品。
2.2 保暖复温
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导致体温升降不定,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故保温是抢救极低体重儿生命的重要内容。体重<2000g经抢救复苏者, 一般情况差及体温不升者需入暖箱。所需适宜温度见表1。
使用暖箱保暖的方法是先预热, 待温度恒定后将患儿放入暖箱内, 密切观测体温变化, 每4h调节箱温并记录。治疗和护理时间应尽量集中, 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合理供氧。
2.3.1
极低体重儿呼吸中枢不成熟, 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差, 呼吸肌发育不全, 常出现呼吸暂停或紫绀。患儿平卧时头要偏向一侧, 定时转换体位, 拍背,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除, 备好吸痰器。如有呼吸暂停应采用托背, 刺激足底, 使小儿啼哭, 如不能恢复立即报告医生。
2.3.2 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给氧方式
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时其血氧维持在85%以上可不用CPAP, 一般缺氧可用鼻导管吸氧, 流量在0.5~1.0L/min。重者可用头罩吸氧, 流量在4~6L/min。
2.4 合理喂养和营养支持
对于吸吮力较差但有一定消化功能的给与鼻饲喂养。对吸吮力较好的尽早母乳喂养, 提高婴儿免疫力, 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如条件不允许可用早产儿特殊配方奶。如无法进行喂养及消化功能很差者可采用静脉全营养。每天定时测体重, 如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1 低血糖和高血糖症的预防
低体重儿对高, 低血糖均不耐受, 血糖浓度>7.5mmol/L时就可能引起相关疾病。血糖过低不利于其体重增加, 故应密切监测血糖, 建议在3.5~5.5mmol/L之间。
3.2 早产儿硬肿症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表现为拒乳, 反应差, 哭声弱, 心率减慢, 尿少, 体温不升, 皮肤硬肿, 颜色暗红, 按之如橡皮样。
3.3 呼吸窘迫综合症
出生后6~12h内出现呼吸困难, 逐渐加重, 呼吸不规律, 间有呼吸暂停, 面色灰白或青灰。
3.4 颅内出血
多在生后72h内发生。出现呼吸暂停, 嗜睡, 惊厥, 肌张力低下, 痉挛。因此医务人员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刺激, 避免搬动。
3.5 高胆红素血症
表现为巩膜, 粘膜及全身皮肤黄染, 重者高热, 四肢强直。
4 预防交叉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用流水洗手, 暖箱每天用0.5%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鼻导管和湿化瓶每日更换。环境空间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防控感染
5 讨论
极低体重儿皮肤不成熟容易受损, 体温不恒定, 肾脏不成熟, 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轻微的血压变化可引起脑出血, 时刻面临呼吸窘迫, 院内感染的危险。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标志着医院的医疗水平的高低, 护理质量又是医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绝大部分决定于严谨的, 科学的, 充满爱心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俞善品.超未成熟儿医学问题[J].2001 (, 7) :13.
[2]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鹤岗市妇幼保健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 56例中31例男婴, 25例女婴, 胎龄小于28周者2例, 28~32周者38例, 32~37周者16例, 出生体质量950~1000 g者2例, 1000~1200 g者14例, 1201~1400 g者27例, 1401~1500 g者13例。入本科最早生后10 min, 最晚生后12 h, 入院时合并产后窒息者18例占32.1%, 吸入性综合征者12例占21%, 产科高危因素者28例占50% (胎膜早破12例, , 妊高症5例, 双胎及多胎9例, 糖尿病2例) 。
1.2 护理和治疗为
1.2.1 维持正常体温
人院后箱温根据患儿体质量、出生天数及生活力强弱而定, 使其体温维持36.5℃~37℃, 患儿不宜裸体以防大量的不显性失水, 一切护理操作均在箱内进行。
1.2.2 呼吸管理
氧饱和度不能维持在90%者给予头罩吸氧, 呼吸暂停者予以托背弹足底刺激, 严重者用氨茶碱静脉滴注, 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心率变化, 仍无效者或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简易CPAP治疗。
1.2.3 预防核黄疸
血清胆红素接近171umol/L时给予及早蓝光治疗, 适当应用白蛋白, 口服鲁米那协助退黄。
1.2.4 喂养
生后第1天暂禁食, 静脉点滴5%葡萄糖50~70 ml/d防止低血糖发生。24 h后状态好者经口吸吮或鼻饲, 均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及部分静脉营养, 、胃肠不耐受者及状态差者给予全静脉营养, 根据体质量及热量的基本需要量计算, 奶量逐渐增加生后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 1 mg。补充维生素B族和A、D、E、K, 定期补充钙剂。
1.2.5 预防感染
每个患儿专人特殊护理, 操作前洗手, 0.2%过氧已酸浸泡, 再冲洗。每天清洁地面, 每周病室紫外线照射1次, 温箱2 d用0.2%过氧已酸擦洗1次, 哺乳用具严格清洗、消毒。有感染迹象者及时使用抗生素。
1.2.6 其它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复查血生化与血常规等, 根据结果及时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与异常血糖, 输血或加铁剂, 纠正贫血。
2结果
本研究中, 治愈25例占44.6%, 好转出院4例占7.1%, 院内死亡15例占26.8%, 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2例占21.4%, 住院期间死亡原因:NRDS6例, 败血症5例, 窒息3例, 肺出血1例, 未愈自动出院者:窒息5例, NRDS3例, 败血症2例, 经济原因2例.所有VLBWI均有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 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体质量有一定关系, 出生体质量越低, 存活率越低, 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见表1。
3讨论
3.1 体质量与存活率及并发症的关系
本资料显示, VLBWI的存活率随着出生体质量的降低而降低, 而各并发症则随着出生体质量的降低而增加。本研究通过对四组不同体质量患儿合并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体质量的降低, 呼吸暂停, NRDS, 高胆红素血症, 败血症, 动脉导管未闭, 脑出血等均相应增高, 并且呼吸暂停, 高胆红素血症血糖代谢紊乱, 贫血, 低蛋白血症均为极低体重儿高发并发症, 呼吸暂停及NRDS可致脑组织缺氧, 而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引起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等故对VLBWI必须呼吸监护, 及时发现呼吸危象, 妥善处理, 以减少中枢损害, 降低致残率。由于生理溶血、感染与医源性失血等因素, VLBWI贫血发生率较高, 及入量不足引起低蛋白血症均影响患儿体质量增长, 故人工喂养儿要积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为VLBWI的高发并发症, 因患儿血脑屏障薄弱极易引起核黄疸, 故应积极退黄治疗。VLBWI血糖耐受力极差, 易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尤为合并感染患儿, 高、低血糖均可造成脑部不可逆损伤, 应勤加监测, 给予及时调节。
3.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主要原因
近年来围生学的发展、监护技术的提高及随着呼吸管理与营养喂养管理的改进, VLBWI的存活率有所提高, 文献报道达66.6%~95%[1], 近年来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最常见的四大原因为:①出生时严重窒息;②胎膜早破后引起宫内感染;③呼吸窘迫综合征;④生活能力低下[2]。 本研究患儿死亡以NRDS为多, NRDS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肺胞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 是VLBWI死亡原因之一, 因我院尚未开展PS治疗, 故治愈率大大降低, 其次为败血症, VLBWI生活能力低下, 抗感染能力差, 因此应加强消毒措施, 有感染迹象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 窒息一直为VLBWI的死亡及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高产科质量、产儿科医生, 及早判断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正确处理产时窒息, 提高抢救质量, 是降低VLBV/I死亡率的关键。再者因VLBWI治疗费用高, 治疗周期长, 也制约了一部分患儿的治疗, 从而造成死亡或致残。
总之, 在治疗VLBWI时应严密监护患儿, 早期预防及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及时相应的治疗, 为保证其健康生长, 需要消除一切不利于其体重增长的因素。
摘要: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并发症及其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6例极低体质量儿对其合并症及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其合并症越多, 死亡率越高。主要死亡原因为生后重度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征, 败血症为主要因素。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死亡原因
参考文献
[1]韩玉昆极低出生体重儿管理与预后.中华儿科杂志, 1998, 26 (4) :2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护理干预 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8例, 男24例, 女14例, 均为早产。本院出生25例, 其余均为外院出生送至我院新生儿科。38例中最低体重仅为800g (弃婴) 。
2 护理
2.1 维持正常体温甚为重要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体温过低时易发生硬肿症、缺氧甚至死亡。因此,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护士应尽快用干毛巾擦干患儿身体, 将患儿置入暖箱内保暖。保持暖箱温度32~34℃之间, 相对湿度55%~65%, 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每4h测体温一次, 所有治疗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 以确保暖箱温度恒定,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布类垫于肩胛下, 使其抬高2~3cm, 保持颈部仰伸体位, 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 使用心电监护, 随时观察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的变化, 出现异常, 及时处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 吸氧
根据心电监护上氧饱和度不低于85%、不超过96%来调节氧流量, 氧浓度为30%~40%。极低出生体重儿因肺发育不成熟, 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故采用双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切忌给氧时间过长, 浓度过高, 否则易引起肺部的损伤及晶体纤维增生, 导致视力障碍。
2.4 合理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及吞咽反应差, 一般推迟喂养时间, 给予静脉补液。喂奶时头抬高并偏向一侧, 易缓慢, 不可过急喂服, 喂奶后拍背, 如见面色青紫、咳嗽、呛奶现象, 应立即拍背吸引, 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及呼入性肺炎。
2.5 保证足够的热量及液体供给
用微量泵控制静脉输液, 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极低出生体重儿对葡萄糖耐受性差, 应立即检测微量血糖, 每2~4h监测一次。
2.6 预防脑出血
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引起脑出血, 因此注意观察病儿有无呼吸暂停、激惹尖叫、抽搐、呕吐等症状, 保持安静, 尽量少搬动头部。出生后6h内给予苯巴比妥预防, 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2.7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预防感染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力低下, 对感染的抵抗力极弱, 容易引起感染而死亡。因此, 新生儿的监护应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强调无菌操作, 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观念, 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预防院内感染。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护士每月做鼻咽拭子、手、物体表面及空气培养。
2.8 早期抚触
抚触是母爱的增效剂,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每天抚触患儿一次 , 每次15min。
3 讨论
3.1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下, 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期进行护理及保健, 预防并发症, 降低小儿常见的并发症, 对患儿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2 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 出生后应用心电监护, 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出现短暂呼吸暂停时, 给予弹足底、拍背刺激呼吸, 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疾病为肺部疾患, 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这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 及早发现症状, 对症处理和护理, 及早进食和有效呼的吸道管理, 可明显提高成活率。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方法:通过对3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 给予总结。结果:3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过早期干预护理及保健指导, 痊愈16例, 死亡12例, 自动出院10例。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干预护理及保健指导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低体重,早产儿,护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主编.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0-202.
[2]崔炎, 主编.儿科护理学 (M)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78-81.
[3]梁海华, 谢巧庆, 李思勤, 等.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护理研究 (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4:22-23.
极低体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 纳入标准: (1) 出生时婴儿体重<1500 g。 (2) 为早产儿或胎龄较小的婴儿。其中男125例, 女95例, 胎龄29~35周, 平均胎龄 (31.2±0.9) 周。出生时体重920~1290 g, 平均体重 (1180.4±129.6) g。Apgar评分为2~10分, 平均评分 (5.2±1.3) 分。合并羊水污染41例, 肺透明膜病19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220例婴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两组婴儿的出生时体重、年龄、胎龄、性别构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出生后均被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 置于保暖箱, 均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外源性补充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合理喂养, 注意保暖, 并进行对症治疗, 密切观察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在婴儿体重达2000 g, 奶量达到140 ml/ (kg·d) , 根据情况停用暖箱[4]。所有护理操作、喂奶、换尿布等均在暖箱内进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 房间减少光源直接照射, 以免损伤视网膜;在患儿暖箱外用毛毯遮挡光源, 帮助患儿建立生活规律。 (2) 感染的预防:加强消毒的频率, 注意对新生儿口腔、肚脐、臀部等皮肤的护理, 尤其注意脐带的消毒, 早晚采用消毒液擦拭暖箱, 每天更换一次水槽内的蒸馏水, 每周更换一次婴儿暖箱。对婴儿进行护理和喂奶操作前均严格消毒, 并穿着专用的消毒罩衣, 佩戴无菌手套。每天早上为婴儿擦浴一次。 (3) 营养喂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喂养方法和喂养量,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母乳喂养, 以补充Ig A、Ig M等抗体, 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 无母乳喂养条件者在出生后以2.5~20 ml/ (kg·d) 的量喂养配方奶粉, 2周后以每次0.5 ml/ (kg·d) 的量递增, 并密切观察患儿在喂养时是否出现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 若发现胃内残奶量较多或发生呕吐, 则暂停喂养或减少奶量。当患儿排便频率减少时, 可用手掌心以肚脐为中心, 顺时针以轻中度的力量按摩腹部5~15 min, 刺激肠道蠕动, 并排除因坏死性小肠炎导致的进食困难。 (4)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 每天为患儿提供新生儿抚触一次, 每次15~30 min, 抚触时与其温柔交谈。 (5) 健康教育:向患儿父母及家属提供科学喂养的健康知识, 现场示教沐浴、新生儿抚触、更换尿布的方法, 向其发放宣传手册, 使其掌握合理的喂养技巧、早教知识、急救常识等。
1.3 效果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住院时间及体重, 对患儿的感染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定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采用检验对感染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及出院时体重增加情况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体重增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的体重增加量明显较多。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感染及死亡情况
干预组患儿发生感染11例, 死亡18例, 对照组患儿发生感染30例, 死亡49例, 两组患儿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极低体重新生儿的肺泡数量较少, 呼吸肌发育不全, 容易有口唇紫绀、呼吸等表现, 出现吸气三凹征。同时无法有效将呼吸道粘液咳出, 而胃贲门括约肌的力量和胃容量也较小, 容易因溢奶而增加窒息的风险, 护理人员密切监护新生儿的呼吸情况, 必要时帮助其吸痰,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并使用头面罩吸氧, 维持Sp O2在90%左右, 还可托起婴儿背部、弹婴儿足底, 使其用力哭啼, 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 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疾病, 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发生NRDS后, 立刻给予气管插管和持续正压通气, 进行5~8 L/min的低流量吸氧, 减少了干预组新生儿的死亡率。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汗腺功能不全,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体表面积相对增大, 体表散热速度快, 因此要严防患儿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5]。一般应将极低体重儿置于保暖箱内, 将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调节到合适的水平 (温度在24~26℃, 相对湿度为60%~70%) , 这样可以让患儿的体温恒温在36.5%℃左右,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 非常容易发生感染, 增加脑瘫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6]。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程, 对干预组患儿的听诊器、暖箱、呼吸机管道、胃管等进行定时消毒,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消毒的频率, 注意对新生儿口腔、肚脐、臀部等皮肤的护理, 尤其注意脐带的消毒, 避免损伤或感染。每天早晚采用消毒液擦拭暖箱, 每天更换一次水槽内的蒸馏水, 每周更换一次婴儿暖箱。对婴儿进行护理和喂奶操作前均严格消毒, 并穿着专用的消毒罩衣, 佩戴无菌手套。每天早上为婴儿擦浴一次, 避免大小便引起的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仅有11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干预组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减少新生儿感染, 保证婴儿的健康。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发育较差, 早产儿由于吞咽反射与吸允反射不同步, 因此一般使用鼻饲, 在鼻饲一周后逐渐锻炼婴儿的吸允能力, 逐渐停止鼻饲。护理人员采用个体化的喂养方法喂养干预组患儿, 提倡喂养母乳, 密切观察婴儿进食情况, 并用腹部按摩等方法促进婴儿消化, 因此本研究结果发现, 干预组的体重增加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说明经过精心的护理, 婴儿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更好的改善。此外, 护理人员还向干预组患儿父母及家属现场多次示教沐浴、新生儿抚触、更换尿布的方法, 向其发放宣传手册, 确保患儿在出院后也能得到细心的照顾, 提高了患儿的远期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极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致命因素, 本文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 为患儿提供了舒适安全的护理措施, 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风险,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方法 , 为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 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观察记录住院时间及体重, 对患儿的感染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体重增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的体重增加量明显较多。干预组患儿发生感染11例, 死亡18例, 对照组患儿发生感染30例, 死亡49例, 两组患儿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为患儿提供了舒适安全的护理措施, 降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风险,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感染,营养,死亡
参考文献
[1]闫侠.护理干预对58例极低体重新生儿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9) :223-224.
[2]朱燕.1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6) :4517-4518.
[3]黄丽萍.极低体重出生儿脐静脉插管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1) :103-104.
[4]林玉波, 陈映雪, 林楚兰.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5) :588-590.
[5]孙艳红, 崔秀云, 李晓莉.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杂志, 2011, 35 (7)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