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重早产儿

2024-09-21

低体重早产儿(共10篇)

低体重早产儿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的护理经验, 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方法 对患儿采取产时预防、保暖、防治硬肿症、氧疗、预防出血及感染和母乳喂养等护理措施。结果 早产患儿通过上述治疗及护理后, 体温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平稳, 呼吸功能稳定, 吸吮量增加, 能自己吸吮乳汁, 各种生理反射正常。结论 注重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的细节护理是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低体重,患儿,护理体会

极低体重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周, 出生的体重不足1500 g的活产婴儿。在早产的病例中, 有三分之二是自然早产;另三分之一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母儿安危, 如重度妊高症、前置胎盘大出血, 医生决定提前终止妊娠, 称为干预性早产, 由于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免疫力差、病死率极高。因此, 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机护理可大大降低其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及生遗症。凭笔者凭着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对极低体生早产儿治疗及护理体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报告如下。

1产房病号设备及环境要求

产房内应设有新生儿抢救辐射台, 新生儿病房内应设有新生儿暖箱、蓝光箱、电动吸引器、供氧装置、抢救药品等。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散热较快, 皮下脂肪薄, 蒸发散热快, 产热又少, 温度易随外界坏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因此新生儿室要求恒温, 室温保持在24℃~30℃, 擦浴或进行必要的检查护理治疗时应提高1℃~2℃, 以减少冷空气对皮肤黏膜的刺激。病房内常规通风2次/d, 15~20 min/次,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

2防治

2.1 产时预防

避免使用可能抑制胎儿的药物经胎盘转运, 禁忌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 刨宫产时切口应足够大, 避免胎儿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阴道分娩时及早做足够大的会阴侧切, 以减少会阴对胎头的压迫, 产妇吸氧及肌肉维生素K1, 加强产时胎儿监护, 避免胎儿缺氧, 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 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1]。

2.2 保暖及防治硬肿症

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温度大大低于宫内温度, 出生时如不注意保暖, 容易发生体温不升, 血管发生痉挛, 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故保暖极为重要, 对于早产儿来说, 保暖更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出生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台上进行相关处理。后转入温箱保暖, 根据胎龄及体重调节适宜的温度。一般来说, 体重越轻, 胎龄越小, 所需箱温越高, 适度也越大。体重1000~1500 g者初始温度为34℃左右, <1000 g初始温度为35℃~36℃, 使患儿体温升至36℃~37℃之间。为防治硬肿症, 用鱼肝油滴剂涂擦患儿躯干肢体, 促进血液循环, 每日2~3次, 并静脉输入丹参, 护理及治疗尽量集中进行, 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节箱温, 调节时逐渐加温或降温, 不可过高过低, 以免引起早产儿肺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2]。

2.3 氧疗及呼吸管理, 防治呼吸衰竭

由于早产儿胎龄小、体重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易出现呼吸浅快, 节律不规则, 时有呼吸暂停现象, 实行24 h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预防呼吸衰竭, 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 呼吸暂停时给氧, 一般持续鼻管道吸氧。由于近年来出现早产儿用氧后, 出现视网膜纤维组织增长, 长时间吸氧及高浓度吸氧后视网膜病变二引起视力后遗症[3]。根据病情适时吸氧, 具体方法:鼻导管供氧, 氧流量1~5 L/min, 安装上盛有1/2蔬镏水的湿化瓶, 湿化供氧可增强肺泡表面张力, 增加换气功能, 提高血氧饱和度。病情好转时停用氧防止氧中毒, 减少后遗症发生。

2.4 预防出血及感染

由于早产儿肝功能不成熟, 凝血功能低下, 维生素K贮存量少, 母血中含量低, 采用静脉补液中补充维生素K, 用2 mg/d, 每周用3 d, 防治新生儿出血症。早产儿免疫功能差, 特易发生感染, 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预防交叉感染极为重要, 对早产儿监护时严格实行消毒隔离, 谢绝家属探视。病室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工小时, 地面用来苏擦拭, 喂养食具煮沸消毒, 促持清洁, 医护人员无传染病及皮肤病, 暖箱内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一遍,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性用抗生素[4]。

2.5 喂养

以纯母乳喂养, 合理喂养更有助于早产儿营养供给, 早产低体重儿出生时吸允能力极差, 吞咽反射弱, 我们将母乳挤出时用滴管滴入口内。根据患儿体重, 1~5 ml/次, 1次/h, 定期测量体重及血糖, 根据需求调整喂养量, 对低血糖患儿可喂服10%葡萄糖水, 保证营养及热量共给。

3护理及方法

患儿取左侧卧位,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交替鼻孔插放供养导管, 口腔、眼部、脐部、臂部及皮肤护理, 2次/d保持患儿全身清洁、干燥, 所用衣被及用物均高压无菌, 勤更衣换尿布, 防止尿布性皮炎及脐炎发生, 定时更换体位, 防止皮肤受压, 破损感染及坠积性肺炎发生。

4治疗结果及预后

极体体重早产儿通过上述治疗及护理后, 体温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平稳, 呼吸功能稳定, 吸吮量增加, 能自己吸吮乳汁, 体格发育正常, 各种生理反射正常, 一般情况好, 精神反应好, 方可出院, 出院后指导家属做好一般育儿保健, 定期随访。

5讨论

极低体重早产儿在产科并不少见, 早产儿是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率最高的因素。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和免疫功能不完善, 常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骤停、慢性肺病、低血糖、颅内出血、脑瘫及神经智力发育不全等, 而且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远期后遗症越多, 新生儿存活机会越小。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点, 结合实际, 使早产儿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 可望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使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期望随着医学的进步, 加强保健宣教, 消除早产的病因, 预测早产的发生, 对高危人群重点监测, 及时诊治已经发生的早产, 从而进一步降低早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丰有吉.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333-339.

[2]庄依亮, 李笑天.病理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2:90-104.

[3]胡亚美.早产儿的特点.新编儿科临床手册, 2006, 6:87-96.

[4]刘朝晖.预防早产时抗生素的应用.国外医学, 妇产科学分册, 1998, 5:293-295.

低体重儿童的福音 篇2

PICC 是具有外周静脉导管优点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是由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胺脂或硅胶制成的,是一根长长的、细细的、柔软、可以弯曲的导管。通常,导管尖端通过上臂大静脉直插心脏附近的大静脉。PICC管径最小约为0.3毫米,血液可以顺利通过该血管。

PICC是利用外周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较经胸腔和颈部中心静脉置管有以下优点:操作容易和危险因素少;可以避免气胸和损伤气管和胸部的神经、血管淋巴丛;感染危险率低;严重并发症较少。

间歇泵奶喂养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 篇3

我科于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对LBW随机分为间歇泵奶喂养组和常规鼻饲喂养组, 观察患儿体重增长、胃食管反流率、残留率及发生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的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 男93例, 女89例, 入院时间为生后40min~22h, 胎龄26~35周, 出生体重860~1620g。院内出生126例, 院外出生56例;经阴道分娩74例, 剖宫产108例。随机分为间歇泵奶组和常规鼻饲组, 每组91例。2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均符合LBW的诊断标准[2]。2组LBW均无呼吸及其他系统并发症。

1.2 方法

1.2.1 材料

2组均选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次性肠营养管I型6F。微量泵系浙江大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为WZS-50F。

1.2.2 操作方法

选用惠氏公司生产的LBW特别配方奶粉 (爱尔乐) , 配制温度适宜的奶量, 2组患儿均以常规方法插入胃管, 按照前发际到剑突的测量长度[3], 从鼻腔插入胃内, 回抽胃液, 确保胃管在胃内后固定胃管。间歇泵奶组: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 接上连接管, 排尽空气, 连接到胃管, 按使用微量泵的方法固定好注射器, 调节泵速, 使奶量在15~30min内均匀滴入, 每间隔3~4h喂养1次。常规鼻饲组: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 直接连接胃管, 将奶量一次性灌注到胃内, 每间隔3~4h喂养1次。记录喂奶后30min内发生胃食管反流及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次数, 每次喂奶前抽取潴留液, 如果未消化奶量超过每次注入奶量的1/5视为残留, 并记录残留次数, 2组均观察5d。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U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胎龄、出生时和喂养时体重、喂养天数的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经t检验,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2组间男女性别构成亦差异无显著意义 (U=1103, P<0.05) 。

2.2 喂养后日均长磅的比较 (表2)

从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喂养后体重日平均长磅比较看, 实验组平均长磅数明显超过对照组。

2.3 喂养后总体重的比较 (表3)

由表3看, 喂养结束时, 平均体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由表4可见, 间歇泵奶组的反流、残留、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鼻饲组, 且差异显著。

3 讨论

微量输液泵是一种电子/机械的输液装置, 具有定量、定时、恒速、报警功能等特点。胃肠内营养时通过微量泵持续控制滴入胃内营养物质, 起到边注入边稀释的作用, 容易使胃内排空, 加快消化。

LBW的贲门括约肌松弛, 胃容量少, 肠壁神经和肌肉发育极不成熟, 常规胃管喂养时利用重力作用使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进入胃内, 肠腔压力增高, 容易引起缺血性坏死。同时易发生胃食管返流, 不及时发现可发生猝死, 微量泵缓慢恒速的输液可有效地减少返流。

本组资料显示微量输液泵喂养法, 在性别、胎龄、出生时和喂养开始时体重及喂养天数相同 (表1) 情况下, 通过观察发现微量输液泵组, 日均长磅和喂养结束时体重都明显优于常规胃管组 (表2, 3) 。文献报道给32~35周的早产婴儿经胃输注相同体积的食物 (20mL/kg) , 间隔>2h, 则对胃动力没有抑制, 而且胃残留体积较小, 这说明缓慢的间断喂养也许更有利[4]。

本组均采用早期开奶喂养, 临床实践证明, 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但如有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腹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和败血症等, 可适当推迟喂养时间[5]。所谓早期微量喂养:即对于LBW在生后24h内给予间歇胃管喂养, 奶量从0.1~24mL/ (kg.h) 开始, 速度为1mL/ (kg.h) 。过去认为在LBW生后即给予肠道喂养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的发病率。但近年的研究表明, 早期微量喂养对LBW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与吸入性肺炎、喂养不耐受、NEC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28周胎龄婴儿的消化酶系统已成熟, 足以容许消化吸收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脂肪的吸收较差, 主要由于胆盐分泌数量不足。对LBW来说, 少量的喂养可使肠蠕动增加, 胃排空和肠蠕动与喂养的次数和数量直接相关。一旦肠道喂养建立, 以10~20mL/ (kg.h) 的速度增加, 被认为是安全的[6]。早期接受肠道喂的LBW较少发生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氮血症及发热, 也使早产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本组也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病例。

呼吸暂停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如果呼吸停止5~10s以后又出现呼吸, 叫周期性呼吸;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s称呼吸暂停[7]。新生儿尤其是LBW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容易发生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又由于LBW胸部呼吸肌发育差, 呼吸运动不充分,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群, 常规鼻饲将奶量一次性灌注到胃内, 引起胃内容物骤然增加, 影响了膈肌的呼吸运动, 从而增加诱发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发生。而间歇泵奶是将配方奶均匀滴入胃内, 延长了注奶时间, 食物随着胃肠蠕动逐渐流入小肠内, 对膈肌运动的影响很小。由表4可以看出, 间歇泵奶组发生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低于常规鼻饲组 (P<0.01) 。随着LBW日龄的增加各系统功能会逐渐完善, 当泵奶过程中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次数明显减少时可以改为常规鼻饲喂养。

为了保证治疗安全,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操作前要认真洗手, 带好口罩, 注射器及连接管要每次更换, 保证配方奶温度适宜, 奶汁新鲜, 避免奶汁污染, 每班做好口腔护理。在使用微量泵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导致污染可能, 因此微量泵应放在清洁的治疗盘内, 盖上无菌治疗巾, 并4h更换治疗巾1次, 微量泵使用完毕后及时进行消毒, 干燥保存[8]。同时要加强观察, 每周更换胃管1次。每次喂奶前要回抽胃管, 观察有无未消化的残奶, 如有残奶应延长泵奶时间或改为十二指肠喂养。注意观察胃管是否通畅, 有无脱出、移位、受压、扭曲、打折, 胃管与连接管、注射器之间是否衔接好, 泵奶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观察有无溢奶、呕吐、腹胀等情况。严格按照医嘱增加奶量, 如出现喂养不耐受及时通知医生, 不可盲目增加奶量, 防止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间歇泵奶的喂养方式对LBW的体重日均增长、总体重的增加均优于常规鼻饲喂养法;且间歇泵奶速度均匀, 温度合适, 减少了胃食管反流、胃潴留和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的发生, 更有意于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值得推广, 但泵奶本身存在着容易感染、操作不便等问题。所以, 不管采用何种鼻饲喂养方式的LBW最好能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使其尽快从鼻饲方式转为经口喂养[9]。

为此我们认为微量输液泵间歇喂养注意事项是:

(1) 每次微量输液泵喂养时间45~60min;

(2) 喂养时抬高儿体上半身30~45°, 并右侧卧位;

(3)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观察巡视;

(4) 每次喂养前监测残余奶量, 并将残余奶量计入, 避免胃液丢失。

摘要:目的比较间歇泵奶与常规鼻饲早产儿喂养效果。方法将182例低体重早产儿 (LBW) 随机分为间歇泵奶组与常规鼻饲组, 每组91例, 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 记录患儿体重增长、胃食管反流次数、残留次数及发生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次数。结果间歇泵奶组与常规鼻饲组体重增长分别是1703.3和1576.0g, 残留率分别为3.81%和6.78%, 间歇泵奶组发生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次数及胃食管反流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组 (P<0.01) g。结论间歇泵奶喂养比常规鼻饲喂养胃体重增长明显 (P<0.05) , 食管反流率和残留率低, 发生呼吸暂停或周期性呼吸少, 安全可靠。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泵,鼻饲

参考文献

[1]Hay WWW.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extremel low birth weight infans tActapediatr, 1994, 402 (ssuppl) :94.Ií http://www.lu nwe ntian xia.co m.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2~72.

[3]李惠章.小儿胃管长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4:1951.

[4]DeVilleK, KnappE, Al-Tawil Y, etal.Slowin fusion feeding sen ha nc eduo den al motor resp onses a nd gastricemp rying inpretem infants[J].Am JClinNutr, 1998, 68:103~108.

[5]RobertsonAF, BhatiaJ.Feeding premature infants[J].ClinPediatr, 1993, (10) :36~44.

[6]MacagnoF.Techniques ofen teral feedinginthe newbon[J].ActaPediatr, 1994, 402 (suppl) :11.

[7]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78.

[8]付艳霞, 王朝娟, 邵永春.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2 (4) :265.

95例低出生体重儿相关因素分析 篇4

[关键词] 低体重儿;并发症;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49-02

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作为一种慢性病已成为儿童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然而随着新生儿监护设备及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未成熟,常出现多种并发症。现对大连市辽渔医院2011年1 ~ 6月出生的低体重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低体重的相关因素和并发症,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 ~ 6月间住院的孕妇共分娩新生儿1 577例,95例低出生体重儿,男51例,女44例,男女之比为1.2∶1;城市32例,农村63例,农村大于城市。选取此95例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同时从健康出生儿中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孕妇10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大于2 500 g)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新生儿出生后30 min用婴儿磅测量体重,以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作为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由专业人员录入,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并计算其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OR,95%CI),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孕妇年龄大致在24~30岁;其职业包括工人、农民和其他职业等,其中农民占32.4%,工人占40.5%,其他职业占27.1%。由表1可知,孕妇年龄和身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孕妇分娩前体重均值分别为(65.2±3.8)kg和(51.1±4.6)kg,两组孕妇产前检查次数均值为10.22次和8.7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因素

由表2可知,观察组孕妇早产、患有妊娠高血压症和怀有双胎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8.4%、24.2%和11.6%;其次原因包括胎膜早破、贫血、阴道出血及其他因素等,分别占9.5%、9.5%、

6.3%和5.3%。同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此7种诱因均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2.3 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与并发症的关系

低出生体重儿中体重<2 500 g,>1 500 g的例数为79例,<1 500 g的例数为16例。由表3可知,低出生体重儿的并发症主要为呼吸暂停、肺部感染和高胆红血素症,其次为颅内出血、死胎等。并且体重低于1 500 g新生儿易患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体重高于1 500 g者(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营养不良、疾病和死亡,其婴儿期的生长也落后于正常出生体重的儿童,因此低出生体重儿已经成为儿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据报道,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5.87%~11.8%[3],本次调查中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6.02%,说明本地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同时由表1可知,观察组孕妇的分娩前体重和产前检查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可能由于笔者所在医院地处市郊区,孕妇为农村户口居多,优生优育意识薄弱,产前保健和营养不足造成的。

由于胎儿宫内的生长发育需有母体、胎盤、胎儿三者协调稳定关系,因此孕妇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张玥娇等[4]报道表明,早产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显著因素。早产的原因很多,包括孕妇合并综合征、子宫畸形、医源性因素、胎儿和胎盘因素等。通过本调查可知,妊娠高血压症、双胎、胎膜早破、贫血、阴道出血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胎儿早产。

同时本调查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包括呼吸暂停、肺部感染和高胆红素血症等,并且体重低于1 500 g新生儿易患合并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体重高于1 500 g者。说明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越低,易患病的发病率越高。

综上所述,低出生体重儿带来的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因此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必将很显著,其中降低早产是最关键因素。而降低早产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其中包括围产期保健、筛查高危妊娠、动态观察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同时做好婚前及围产期保健工作,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积极治疗孕妇并发症,从而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azation,2002.

[2] Valero DBJ,Soriano T,Albaladejo R,et al.Risk factors for low birth weight a review[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4,116(1):3-15.

[3] 林玲,张蕴晖.低出生体重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发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6):149.

[4] 张玥娇,邓长飞,代礼,等.活产婴儿低出生体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28-1330.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 篇5

关键词:早产儿,低体重儿,观察与护理

早产儿也就是未成熟儿, 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凡出生体重不足2 500 g的新生儿统称为低体重儿。早产儿主要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过程中断而过早分娩。低体重儿一方面是胎龄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宫内营养成分摄入不足, 致使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范围。这些新生儿出生时, 各器官发育均不成熟, 呼吸功能、消化功能、循环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弱, 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缺陷, 出生后其适应能力与器官功能均较差, 生活能力低。其成活率与护理人员的经验技术和责任心是分不开的, 应根据这些新生儿的特点加强护理, 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 收治的30例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婴13例, 男婴17例, 孕26~34周, 体重1 000~2 000 g, 平均1 950 g, 入院时生后10 min~7 d, 伴有疾病, 妊高症10例, 前置胎盘5例, 脐带脱垂2例, 患儿体温不升2例, 败血症3例, 肺透明膜病3例, 吸入性肺炎15例, 呼吸暂停4例。

1.2 方法

除给予抗生素, 补充维生素, 静脉高营养, 对症治疗外, 重点保持体温恒定, 合理喂养, 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脐部护理, 臀部护理, 预防感染。

1.3 观察与护理

1.3.1 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 非常容易出现低温情况, 严重者可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 危及生命。生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根据体重、成熟度及病情, 给予不同保暖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一般体重<2 000 g者, 应将新生儿置于事先预热到中性温度的暖箱中, 婴儿培养箱的温度与胎龄、体重有关。体重1 500~2 000 g, 箱温宜32~33℃体重1 000~1 500 g者, 箱温33~34℃;体重1 000 g以下者, 箱温34~35℃, 体重越轻时箱温应逐步升高, 同时注意暖箱湿度, 一般为50%~60%, 体重>2 000 g放在箱外保暖者, 头部应戴绒布帽, 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各种操作要集中, 须解包时, 应在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 没有条件者可采用简易保暖方法, 尽量缩短操作时间。维持室温24~26℃, 相对湿度55%~65%, 每4~6小时测体温1次, 注意体温变化。

1.3.2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肺发育不成熟, 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所以宜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呼吸暂停, 肺出血, 所以在护理时应注意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小的软枕, 避免颈部弯曲、呼吸道梗阻。出现发绀时应查明原因, 同时给予吸氧, 吸入氧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 mm Hg (6.7~9.3 k Pa) 或经皮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 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 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 利用水震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反复发作者可遵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注。

1.3.3 合理喂养

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存活率的关键。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 高胆红素血症, 酮尿症的发生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过长,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 可出生后2~4 h喂10%葡萄糖水, 每公斤体重2 ml, 无呕吐者可在6~8 h喂乳。出生时体重在1 500 g以下或有青紫者, 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喂乳量根据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消化吸收能力而定, 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最好用母乳喂养。喂奶后将头部抬高15°~30°小心用拍背或按摩背部的方法使患儿排出胃内空气, 使其保持立位大于30 min。再给予头高脚低位, 头偏向一侧。对体重<1 200 g或一般情况较差者, 可静脉补液供给能量, 如葡萄糖、小儿氨基酸、脂肪乳等。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1次, 以便分析调整营养补充。

1.3.4 防止出血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因发育不成熟, 维生素K依赖因子更加不足, 极易引起出血。为预防出血, 生后常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 mg, 每日1次, 连续3 d。有出血倾向时, 可输少量鲜血或血浆。除此之外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剂等物质。

1.3.5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医护人员需穿隔离衣, 戴口罩、帽子, 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护理完一名患者, 洗手后再护理另一患者, 避免交叉感染。室内每天用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 min, 室内空气, 地面及一切用物定时消毒这样可使室内的感染因子相对减少。极低体重儿所用布类物品均应高压消毒。暖箱使用前后应全部拆卸, 清洁消毒后方才使用, 使用7 d后要更换1次暖箱内湿化器, 空气过滤网海绵要定期清洗, 每日更换温箱内蒸馏水, 每周彻底消毒并定期做细菌培养。每日给患儿进行温水式湿巾擦浴, 保持皮肤清洁, 擦浴时防止脐部污染, 擦浴后用双氧水及碘伏消毒脐部, 断端及根部, 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保持脐部干燥, 做好脐部护理, 做好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外阴及臀部的护理, 使用纯棉尿布并及时更换, 以防形成红臀及尿布湿疹, 防止污染外阴, 造成细菌侵入。

1.3.6 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病情变化快, 常出现呼吸暂停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 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等情况。若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摄入量不足或疾病影响需药物治疗及补液时, 要加强补液管理。配置液体时, 剂量要绝对精确。在输液过程中, 最好使用输液泵, 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定时巡回记录, 防止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2 结果

2例低体重儿在入院1周后, 死于肺透明膜病, 2 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余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87%。

3 讨论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并详细记录,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合理用氧, 是治疗窒息挽救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关键。保持体温恒定有利于血液循环, 保证各器官正常的功能, 早期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加速肠黏膜的生长。加强早产儿脐部的护理,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护理中, 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还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技术, 才能使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早日康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英华, 孙金秀, 郭淑娟.多胎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0) :1382.

[2]王梅英, 郑晓蕾.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27.

低体重早产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今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40例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 及其母亲分娩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40例早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110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男92例, 占65.7%, 女48例, 占34.3%;经阴道自然分娩出生128例, 占91.4%, 剖宫产娩出12例, 占8.6%;单胎112例, 占80%, 双胎28例, 占20%;出生体重在1 100~2 450 g之间;胎龄29周~30周20例, 占14.2%, 31周~32周30例, 占21.4%, 33周~35周30例, 占21.4%, ≥36周60例, 占42.8%。

1.2 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参照沈晓明、王卫平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1]定义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 其中出生体重<1 000 g者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 500 g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2 500 g称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早产原因诸多, 如双胎、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儿宫内窘迫、宫内感染等。

2 结果

140例早产儿中除不明原因的自发性早产40例 (占25.7%) 外, 其中有明确原因的分别为双胎20例, 占14.2%;胎膜早破18例, 占12.8%;胎盘早剥15例, 占10.7%;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2例, 占15.7%;重度子痫前期4例, 占2.8%;妊娠期糖尿病4例, 占2.8%;妊娠中度贫血2例, 占1.4%;胎儿窘迫11例, 占7.9%;羊水过少2例, 占1.4%;羊水Ⅲ度污染2例, 占1.4%。

3 讨论

引起早产的病因诸多, 目前认为早产除与产妇本身情况 (如年龄、身高、体重) 有关外, 还与生育史、感染、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以及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有关, 多为综合因素的结果。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包括未足月分娩发作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医源性早产, 则多由病理产科因素造成[2]。

3.1 自发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是指无明确原因出现过早过强宫缩引起早产, 占所有早产的25.7%, 其可能与感染、宫颈功能不全及分泌调节失衡有关[3]。

3.2 双胎或多胎妊娠

双胎的平均的孕周为36周, 3胎则为33周, 而单胎平均为39周, 大多数的双胎和几乎全部3胎以上的妊娠均在37周以前分娩, 少部分3胎或4胎孕周低于32周。一般认为多胎妊娠子宫张力过大、供血不足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及高龄产妇的增加, 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导致双胎、多胎发生率越来越高,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亦有上升。

3.3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胎儿窘迫

本组病例中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胎儿窘迫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3例, 占23.5%, 考虑可能与高龄孕妇的增加、社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有关。随着胎龄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 可发生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等危及孕妇健康, 还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胎, 而适时终止妊娠虽可改善妊娠结局, 但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却增高。因此积极做好妊娠期保健、防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可促进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减少胎儿窘迫的发生, 亦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3.4 胎膜及胎盘因素

胎膜早破 (指未足月妊娠<37周发生的胎膜破裂) 是早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胎膜早破可由感染、创伤、多胎妊娠、胎位不正、羊水过多等原因引起, 胎龄越小由宫内感染引起的早产率越高。胎盘因素亦是早产的重要原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均可导致早产。

总之, 早产原因诸多, 要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优生优育、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存活率, 首先要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加强妊娠期保健, 防止妊娠期疾病的发生, 亦是避免早产发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8.

[2]余加林.产前感染对早产及早产儿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 14 (11) :644-647.

早产低体重儿发展性护理 篇7

1.1 应用暖箱指征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皮下脂肪少,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容易散热, 而新陈代谢相对低, 产热低, 故体温多偏低[1]。入院后先置于辐射台上抢救, 同时预热暖箱。对于胎龄、日龄小、体重低及有低体温倾向的早产儿均置早产儿培育箱。

1.2 暖箱温度要求

1.2.1 根据日龄、体重及时调节箱温体重在1501~2000g者, 暖箱温度在32~33℃;1001~1500g, 暖箱温度在33~34℃;<1000g者, 暖箱温度在34~35℃[2]。

1.2.2 维持皮肤温度在36.5~36.8℃, 肛温37℃左右。24h温差<1℃。

1.2.3 对于低体温的患儿, 温箱温度控制在每小时使体温上升0.5~1.5℃。一般应在4~12h内将其体温上升至正常[3]。

1.2.4 喂奶、擦浴、换尿布等工作需要在暖箱内完成,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 以免影响暖箱内温度。

1.3 暖箱内的湿度

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4]。黄福姣[5]总结32例早产儿的护理认为暖箱的相对湿度一般选择70%~75%, 比足月儿湿度高。

2 环境管理

2.1 当早产儿从温暖的羊水、柔软的胎盘中提前娩出, 刺激缺乏规律性, 疼痛无法预期, 杂音高频率及高分贝, 无作息时间或日夜之分, 光线明亮刺眼, 肢体活动无边界感, 非预期侵入性高, 缺乏安全和舒适感。冯佩君等研究[6]表明, 用柔软的绒布使早产儿的双手双腿靠近身体中线呈全卷曲体态, 底层置水垫床的“鸟巢”式卧位, 犹如母亲的子宫, 增加了安全感, 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2.2 黄丽娟[7]报道, 早产儿出生后即能对照顾他的方式、环境的种种刺激有应答。轻微的刺激就产生全身应答, 表现为惊跳、拥抱反射等, 胎龄大的早产儿还出现哭闹不安等否定的情绪反应。光线同样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体重上升缓慢, 睡眠进入深睡眠困难。因此, 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暗淡, 尽可能减少干扰, 维持镇静状态十分重要。

3 合理喂养

郑雅杰等认为[8], 早期足量喂养, 能促进母乳的分泌。早喂养能防止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 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 缩短生理体重下降时间。

3.1 母乳喂养

早产儿如果呼吸功能好, 吸吮力强, 出生后4~8h开始授乳, 以母乳为宜, 有利于吸收。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按需哺乳, 避免疲劳。

3.2 滴管喂养

吸吮力差的患儿用滴管喂养, 从2~3滴开始, 护士用注射器吸取母乳或牛奶, 将针管乳头放在患儿口角缓缓滴喂, 并观察有无吞咽, 刺激其嘴唇, 诱导吸吮。注意观察面色、呼吸及有无呕吐。3.3间歇胃管喂养[4]适用于体重1000~1500g或胎龄<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 或胎龄较大, 有一定吸吮力, 但又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患儿。开始喂奶量及间隔时间:体重<1000g者为0.5~1ml/次, 间隔1h;~1500g者为4ml/次, 间隔2h;~2000g者为8ml/次, 间隔2.5h;>2000g者为10ml/次, 间隔3h;每天每次增加奶量1~2ml/kg。每次残余量大于1/4提示胃排空不良, 应减量或暂停鼻饲。鼻饲后取右侧卧位, 抬高头部, 头偏向一侧, 减少胃潴留, 防止呕吐物误吸。

3.4 持续胃管喂养[4]

此法应用于体重<1250g、不能耐受间歇喂养、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并伴有胃排空延迟的患儿。按医嘱给予奶量, 从少到多。每隔2~4h抽取胃液, 检查胃内残留奶量, 以调整滴入速度。注意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 加强巡视观察。

3.5 胃肠外营养

对不能经口喂养者应静脉给予。每日测体重, 每周测头围。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黄疸的发生和进展情况。患儿可以自行吸吮并满足所需热量即可逐渐减少静脉营养量。

4 呼吸观察

4.1 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成熟, 常出现间歇性呼吸暂停或呼吸窘迫症。樊利平等[9]认为,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的患儿给弹足、托背、触摸等刺激, 能刺激患儿恢复呼吸。徐启云[10]总结37例极低体重儿的呼吸管理认为, 极低体重早产儿咳嗽反射极弱, 气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发生堵塞,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4.2 监测氧饱和度

根据缺氧和呼吸困难程度选择不同的给氧方式, 如鼻导管吸氧、面罩、简易CPAP吸氧等。金美丽报道[11], 氧浓度过高或过度吸氧, 易造成支气管发育不良, 视网膜病变等。应在严密监测下给氧, 根据氧饱和度调整给氧的浓度和时间。

5 预防感染

5.1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早产儿机体代谢率低, 抵抗力差, 易继发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强调无菌操作, 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观念, 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预防院内感染;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通风工作;每月做物表、空气及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培养;接触患儿的所有用物都要高压灭菌;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4]。限制探视人员。

5.2 眼部、脐及皮肤黏膜护理

体温稳定的患儿每日沐浴1次, 脐带未脱前, 沐浴后擦干, 保持脐部干燥。脐窝潮湿或有脓性分泌物时, 用过氧化氢液清洗, 再涂以0.3%稀碘。每日行口腔护理, 有鹅口疮者, 用2.5%碳酸氢钠液擦洗后涂制霉菌素膏,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自眼内眦向外轻擦双眼, 涂红霉素眼膏。每次便后温水洗臀, 擦干, 以免发生红臀;腹泻的患儿涂以鞣酸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6 发育支持护理及早期干预[12,13,5]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各种积极的感觉刺激, 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新生儿时期, 在觉醒状态下, 对小儿的听、视、触及运动觉刺激, 达到合理有效地促进小儿的智能发育, 能使有高危险因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得到改善。因此, 专业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在护理过程中要努力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 提供个性化护理和有益刺激, 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促进早产儿的发育成长。

摘要: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 体重<2500g, 身长<45cm,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不够成熟的活产婴儿。早产儿的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差, 常出现喂养困难, 生活能力低下, 死亡率高。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发展, 使得更多的早产儿可以存活下来, 除积极消除疾病因素外, 尚需我们的护士更新护理学理念, 努力改变早产儿所处的环境, 以促进早产儿建立最佳的神经行为发育, 有助于早产儿日后的发展。

低体重早产儿 篇8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低出生体重儿165例,其中早产儿150例。入院时间20min~7d。出生体质量,1000g 3例,1000~1499g 31例,1500~1999g 77例。入院时有窒息29例,呼吸困难53例,咽下综合征13例,硬肿症9例,感染21例,喂养不耐受15例,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25例,胎盘异常16例,羊膜早破5例,羊水多5例,羊膜感染5例,脐带绕颈8例,多胎妊娠47例,原因不详53例。

1.2 研究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165例全部入住NICU,实行24h特别护理,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时记录。

1.2.1 询问病史

所有入住病儿都询问病史并登记。产妇方面包括母亲年龄、母亲疾病史、母孕史,孕妇有无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分娩史,有无难、急产、手术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史等[1];患儿方面:是否多胎儿、有无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

1.2.2 环境设置

病室温度保持在24~26℃,温度55%~65%[2]。灯光柔和,减少光线刺激,减少噪音。配备多功能动态杀菌机,每天消毒4h。暗箱每日用酒精擦拭一遍,其他各种仪器也要严格消毒。每次接触患者前后洗手,各种操作严格无菌。患儿的物品,如衣服、奶嘴、奶瓶、尿布等严格消毒。

1.2.3 维持体温稳定

入院后立即测量体温,对体温不升的患儿给于暖箱保温。2h测量体温一次,观察有无四肢发凉、硬肿、进食情况,并根据患儿不同出生体质量和胎龄给于调节暖箱温度。执行暖箱外的治疗操作时,也要注意保暖,把患儿放在远红外辐射台上进行。

1.2.4 病情观察

对入住患儿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1h纪录1次病情变化.观察患儿肌肉张力,有无异常动作,兴奋、激惹或嗜睡,卤门是否饱满、有无尖叫、呕吐,精神反应等。观察心率、心律情况;外周动脉搏动强弱、血压值、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颜色和温度,特别是四肢末梢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3]。呼吸的频率、节律变化,是否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或者呼吸暂停,并观察伴随症状。用氧患儿详细记录吸氧方式,吸入氧气浓度、流量。有无吸吮和吞咽能力。有吸吮和吞咽能力可直接喂母乳;有吞咽能力而无吸吮能力,可用滴管哺喂;无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者,可用鼻饲。每次哺乳后取右侧卧位,不可仰卧。鼻饲时每次要回抽,观察胃潴留量。对无法母乳喂养的患儿,可选用早产儿配方乳。对肠道内喂养耐受性较差者,辅以肠道外喂养。隔日测体质量一次,观察体质理增长情况。观察是否存在喂养困难、反映差、肠鸣音减弱、腹胀。

1.2.5 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患儿的病情不仅需要用心去观察,更需要辅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帮助诊断治疗。如心肺监护仪、经皮测氧仪或脉搏血氧仪、氧气浓度监测仪、血氧分析仪、微量血生化测定仪、各种型号的气管内导管、呼吸机、电动吸引器等,床边X光机、床边B型超声波等大型仪器。根据患儿病情正确使用其中的仪器,并做好记录。每天用黄疽仪测黄疸指数并记录,观察大小便的颜色、性质;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症状,如神志、意识、瞳孔的改变。

1.2.6 与家长沟通

经常与家长交流,向其介绍患儿的治疗进展,恢复情况,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允许他们定时进入NICU共同照顺患儿。

2 研究结果

2.1 低体质量及早产儿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2.2 低体重儿、早产儿生存情况见表2。

2.3 低体重儿、早产儿父母的心理状况分析见表3。

3 讨论

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由于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难以适应子宫内外环境的骤然变化,易发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又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加大,早产儿的出生率比以前增加。从本文分析来看,早产儿后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问题,即5道关。

3.1 呼吸关

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甚至出现频繁的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所以呼吸关是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一关,是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的主要临床问题。本组患儿中出现呼吸暂停42例,占26%。以≤34周早产儿呼吸暂停最多见,在生后2~3d内发生,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病理情况包括败血症、颅内出血,偶尔胃食管反流也能引起。发生呼吸衰竭22例,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较高,是本组患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为患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中枢功能不完善,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肺泡容易萎缩,所以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呼吸衰竭。它可见于诸多疾病的危重阶段,入NRDS、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肺炎、窒息、硬肿症等,在抢救过程中,主要是纠正缺氧和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本文分析,对诊断或疑似NRDS者应早期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表现才给药。对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出生时即可考虑给PS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工作人员要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呼吸方面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使用呼吸机时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3.2 喂养关

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过了呼吸关后接下来的就是喂养关了。由于瘦小的低体重儿、早产儿各方面的能力较正常婴儿差,普遍存在生活能力低下的问题,本组患儿中入院后出现生活能力低下者54例,表现为不吃奶、吃奶差或吃奶的力气不足。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3例,主要与早产、感染、缺氧、喂养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暂停、反应差、肠鸣音减弱、腹胀,肠穿孔发生率高。早产儿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越小发生率越高,胃食管反流常伴有吸入和呼吸暂停。对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加强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工作人员要有耐心、细心、循序渐进喂养患儿。

3.3 体温关

正常体温是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通过本文观察,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而用于产热的棕色脂肪较少,若保暖不当则易发生体温过低,出现肢端发冷、硬肿、哭声低弱、吸允差、心率降低。本组患儿出现了低体温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全部发生在冬天,所以,低体重儿早产儿室温应维持在24~26℃,换尿布或衣服时,动作要轻快些,不要让患儿的身体过于受凉。经常观察患儿四肢是否发凉,同时注意其进食情况.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本组患儿中,暖箱是早产儿保温的最重要设备,早产儿暖箱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调节在32-35℃左右。

3.4 感染关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已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从本院165例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的临床分析看,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占首位。感染可发生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经母亲血液透过胎盘感染胎儿是最常见的途径。胎儿吸入产道中污染的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原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时消毒不严或产钳助产损伤等均可使胎儿感染。出生后感染较上述两种感染更常见,由于早产儿长时间住NICU和接受侵袭性诊疗,常发生院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真菌感染比较多见。早产儿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可疑感染者应做血培养、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气分析,尿培养、胸片等检查,及时诊断,并评估病情变化,对发生感染者要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资料。早产儿产前感染发生率较高,需仔细询问病史,观察感染表现,及时诊断。感染部位以败血症和肺炎为多,应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对严重感染者加强支持疗法,可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或冰冻血浆。对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者,应加强局部治疗和肺部物理治疗。

3.5 黄疽关

本组患儿出现了高胆红素血症45例,2例合并核黄疸。通过本文分析认为,胎儿在子宫内由于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多余的部分被破坏,并代谢成胆红素,加上早产儿对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能力差,容易出现黄疸。另外,早产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胆红素容易从血液侵入脑组织,并对脑组织产生损害。本文采取的措施为每日为患儿测胆红素指数,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光照疗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的早产儿停止光疗的时间越晚,表明这部分患儿黄疽持续时间较长、黄疸程度较重。故对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小的患儿,需早期监测胆红素并尽早进行干预。

3.6 父母心理状态

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父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婴儿的出生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喜悦,更多的是焦虑、无知、茫然、担心。其母亲的心理波动较父亲更为明显,更需要获得支持和可信赖的信息。通过医护人员对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关知识,允许他们定时进入NICU共同照顾患儿,降低了他们的心理焦虑程度,提高了他们抚养患儿的信心。

本研究显示,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组织器官较足月的新生儿更不成熟,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表现为一出生就必须得到专业性的监护和护理。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质量<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我们只要做好产前围生期保健,产后做好保暖管理、呼吸管理、感染防治、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好消化问题,给予积极护理,关心其父母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加强出院后随访,就能够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

[2]冯美丽,王芝.儿科护理学,1993:74.

低体重早产儿 篇9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早产儿

近年来随着产科和新生儿科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逐步提高。但此类患儿病情危重,需随时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以便及时使用急救药物,且此类患儿大多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支持,但又由于静脉隐匿,造成穿刺困难。为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对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37例(因需保留脐带,均为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其中男86例,女51例;平均胎龄31.63±4.92周,出生体质量1.28±0.34 kg,均无下肢及臀部的血液供应障碍及脐膨出、腹膜炎等疾病,于生后呼吸、循环稳定且出生后12 h内行UVC。均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脐静脉置管方法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适当保留脐带1-2cm,根据出生体重或测量脐静脉插管长度,目标深度为(1.5×BW+5.6)cm,选用美国Utah Mebical Products,Inc公司的一次性脐静脉插管装置。极低出生体重儿仰卧于新生儿辐射抢救台,碘伏消毒皮肤,范围是脐周5cm,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抽吸肝素生理盐水(1U/ml)冲管并检查管道情况。插管开始,首先在脐带根部系一根无菌缝合线,从脐静脉插入插管至预定长度,回抽有无回血,如有回血用缝合线固定插管,再次消毒,无菌敷料覆盖,胶布固定。床旁X光拍片了解插管位置并定位,详细记录插管时间,保留日期,使用过程中常规应用一线抗生素预防感染,拔管后常规将脐静脉插管末端送细菌培养。

2 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留置时间3-22天,平均11.96±4.01天。置管期间1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76%,其中导管感染5例,系真菌和链球菌感染;堵管3例,立即予5u/ml肝素生理盐水冲管后通畅。置管期间出现腹胀3例、渗液l例(留置7天使拔管)。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往往喂养困难,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同时对于并发症的治疗也需要静脉给药,因此建立静脉通道十分重要。与外周静脉插管相比,脐静脉插管的优点包括:可以用于全肠道外营养,减少了重复外周穿刺所带来的疼痛,同时也可用于换血疗法[1,2]。与其他中心静脉插管相比,脐静脉插管相对简单,操作时间短,不需要麻醉。然而,脐静脉插管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插管型号的不匹配,未严格无菌操作等。脐静脉插管的不良反应有:与导管有关的血液传染,空气栓塞,导管插入与拔出时的大量血液丢失,血栓栓塞,心脏填塞,心律失常,心包或胸膜渗出,急性肾损伤[3,4]。

极低出生体重儿因生长发育不完全、各系统功能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外源性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本组137例,置管期间1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76%,其中导管感染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各1 例,分别置管 4天及 7 天,出现脐周分泌物增多拔管;肺炎克雷伯菌 2 例,临床无感染征象,置管 10天及14天拔管。4 例患儿血培养均阴性。酵母样真菌 1 例,该病例置管 16 天后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而拔管,同时血培养报告为白色念珠菌。与文献报道相似[5,6],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十分重要,置管时间较长者应注意合并真菌感染。

通过本组137例脐静脉插管的体会以及对相关文献总结,笔者认为,脐静脉插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插管后射线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Vernooij等[7]报道了一例因置入动脉引起的臀部组织坏死,本组137例病例均准确置入脐静脉且由射线确定导管尖端到达准备位置。(2)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输液器,脐带局部消毒,更换无菌纱布。(3)牢固固定导管于皮肤,防止其脱落与位移。(4) 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适当使用抗生素。(5)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6)保持导管通畅:采集血标本或输入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或原输液彻底冲洗导管,同时不得有气泡进入脐静脉插管系统。(7)严格控制滴速: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造成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8)监测血常规,Shalu Narang等[4]认为红细胞压积的升高与导管相关的血栓栓塞有显著的独立关系,在出生1周内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当红细胞压积高于55%时发生血栓栓塞的几率较高;另一方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可及时发现置管过程中因失血引起的贫血;此外白细胞计数亦是一项较敏感的感染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脐静脉插管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成功率高,应用范围广,既可迅速建立给药通路,保证危重患儿的抢救,又可较长时间留置,避免反复静脉穿刺,不仅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又可减少患儿的痛苦,为患儿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快捷且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能有效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护士、医生均应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同时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并发症,医务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标准化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玮琪,李思勤,梁海华.脐静脉插管置留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01, 12: 1107.

[2] Joanna BN, Justyna CK, Dariusz G et al. Complications of umbilical vein catherisation. Case Report[J]. Pol J Radiol, 2011; 76(3): 70-73.

[3] Haase R, Hein M, Thale V et al. 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s-analysis of malpositioning over a 10-year period [J]. Geburtshilfe Neonatol, 2011;215(1):18-22.

[4] Shalu N, Jason R, Timothy P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thrombos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Pediatr Blood Cancer,2009;52(1):75-79.

[5] 陶連琴,朱婧,谢微微等.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 102-105.

[6] 余波,李莎莎.新生儿 126 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 201-203.

低体重早产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7年10~12月在我院出生, 胎龄31~35周, 体重在1400~2200克的早产儿60例。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均无窒息及先天畸形, 需要立即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将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体重 (1750±85) g;平均胎龄32.1周。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体重 (1800±90) g;平均胎龄32.0周。两组早产儿性别、年龄、体重相似。

1.2 处理方法

要求:产房室温24~26℃, 辐射台温度设置为34℃。观察组病例出生后立即放到辐射台上, 用预热的小毛巾迅速擦干身体, 脐部处理, 系上尿布, 然后用保鲜膜包 (无毒性聚乙烯原料, 放在辐射台上预热) 裹颈部以下的皮肤, 松紧以不妨碍新生儿活动为宜, 外裹温暖大毛巾, 并带上预热的帽子。对照组病例出生后立即放到辐射台上, 用预热的毛巾迅速擦干, 脐部处理, 系上尿布, 穿一件预热的连裤褂。转运方式:经上述处理后, 用预热包被包裹, 立即转送。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早产儿出生时肛温、转运时间及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时肛温。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时肛温、入监护病房时肛温及转运时间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出生时肛温及转运时间两组差别均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监护病房时肛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保暖效果好于对照组。本次观察中两组早产儿均未发生皮肤发红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早产低体重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棕色脂肪少, 基础代谢低, 产热少、散热多, 易发生硬肿症[2], 因此早产儿护理要点即是维持其体温稳定。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尚未成熟, 大多需要转院或从产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

目前在转运途中保温措施采用暖箱为首选。而现今产科高危妊娠者增加、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早产儿增多, 使暖箱紧缺。而传统的热水袋保暖的缺点是水温不易掌握, 温度过高易致烫伤, 过低达不到保暖目的, 且只能局部保暖。我们用预热的保鲜膜包裹早产儿, 由于保鲜膜与皮肤的紧贴性好, 使早产儿的不显性失水减少;较对照组中穿连裤褂避免了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散热, 达到了在短时间内使全身保暖的目的。

用保鲜膜包裹早产儿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可减少体温的下降, 并可减少由于低温引起并发症的机会, 提高成活率;且其取材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 在基层医院没有暖箱的紧急情况下不妨试用。若转运时间较长, 建议多层保鲜膜包裹, 配合热水袋保暖法, 但注意勿烫伤。

参考文献

[1]高超, 杨平, 孙涛.263例早产低体重儿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 2004, 31 (6) :27.

上一篇:公司捐赠的法律问题下一篇:执行职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