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精选5篇)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 篇1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 因其各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 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甚至死亡。我国早产儿的发病率为5%~6.4%。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上升。但早产儿与正常的新生儿相比, 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发育不成熟, 智能发育障碍, 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 如何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保证早产儿的正常发育, 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早期干预早产儿智能发育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儿童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婴幼儿时期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代偿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 给予早产儿视、听、触等正性多样化刺激, 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促进突触发育, 改善脑功能, 加快脑发育速度, 使大脑得到充分发育。在发育的这一阶段, 局部细胞功能的缺失可由临近细胞代偿, 为早产儿的脑功能的早期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大程度的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和代偿的潜能, 错过这一时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是不可逆的[1]。若能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就能帮助早产儿克服潜在的严重问题, 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明显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依然处于逐步成熟阶段, 2岁以前大脑生长发育最快, 具有很大的代偿能力[2]。早期干预能促进大脑不断成熟和分化, 功能得到有效代偿, 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特别是未成熟脑代偿能力最强, 年龄越小受伤大脑代偿能力越强[3]。
2 早期干预实施方法
2.1 医院干预措施
美国最著名的干预措施是由新生儿个体发展性照顾计划 (NIDCAP) 提出的[4]。训练有素的新生儿发育专家提出意见, 其中包括新生儿的自主神经、运动神经、脑干与注意力和自我调节的关系。以这些数据为基础, 设计出个性化的方案, 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从而达到提高孩子智力的目的。
在国内, 参照鲍秀兰[5]主编的《0~3岁教育大纲》, 从认知、语言、社交、感觉综合、动手操作5个方面, 为早产儿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并针对个体发育的不同及落后方面不断调整, 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以促进早产儿在各能区的协调发展。孔祥珍等[6]参照中华护理学会推荐的《婴儿抚触》, 每天抚触2次, 每次10min~15 min。在按摩时注意室温保持在30℃~34℃, 湿度保持在55%~60%。在住院期间, 要注意减少光线刺激[7]、降低噪声[8]、减轻疼痛刺激, 使婴儿有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靖丽娟等[9]坚持每周训练早产儿游泳, 游泳可以促进早产儿肢体协调能力, 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对促进脑神经发育有良好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 早产儿在6个月左右接受袋鼠式护理对他的认知有较大帮助[10,11]。
综上所述, 医院干预可以对早产儿在智能发育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确切的结论还要等到有对早产儿智能发育机制和能力影响的研究成果。
2.2 家庭干预措施
早产儿由医院回到家中, 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但早产儿的父母面临着新的挑战。一般情况下, 早产儿的父母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孩子出生的第1年, 但是通过父母积极努力进行早期干预, 可以改善孩子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将鲜艳颜色的物品挂在早产儿床边, 引导其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多与孩子交流, 多放优美的音乐, 训练早产儿对方位和音调的辨别能力;条件允许尽量母乳喂养, 帮助早产儿学会经口进食;多抚摸孩子[12]。最初在家里实施上述干预措施要采取适当的强度, 使父母和孩子都可以接受。
2.3 家庭和医院共同干预
在美国[13], 比较典型的随访是每个月1次或2次, 每次半个小时至1h, 一般持续2年。随访人员倾向于传授有指导性和教育性的知识, 提供专业性的支持。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促进早产儿的灵敏性和反应性:①早产儿偶尔的回应;②情绪情感的支持;③使早产儿集中注意力;④语言支持与早产儿的需求相一致。
在中国[14,15,16], 一般情况随访是1岁以内每月1次。1岁~2岁每2月1次, 以后至少半年1次。了解婴幼儿的发育情况, 指导下一步干预计划的实施, 并教会家长给予家庭训练, 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2.4 中医护理干预[17]
①经络推拿按摩对早产儿的头面部、胸部、腹部利用推拿手法刺激经脉、穴位、经筋、皮部, 加速血液循环, 新陈代谢, 促进消化, 增强免疫功能。②中药鼻饲利用四磨汤 (主要成分为乌药、木香、枳壳、槟榔) 和山药能有效加速胃排空, 减少GER (胃食管反流) 的发生, 提高早产儿对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对促进早产儿肠道成熟有积极作用。
3 早期干预的预后及评价
目前, 国内外对于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持肯定态度。郑莉彦等[18]的研究表明, 对早产儿实施系统干预, 临床期间参照国际儿童健康综合管理机构的《IMOCH脑发育关键期促进训练体系》, 出院后家长遵循IMOCH《家庭训练方案》进行训练, 结果表明虽然早产儿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明显优于早产儿对照组的各能区DQ值。刘志芳[19]的研究表明,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治疗天数和住院天数, 有助于早产儿身体和智能的发育。侯丹等[20]对60例早产儿进行了1年的干预研究, 包括新生儿救治中心阶段、母婴同室阶段、居家阶段, 研究表明系统化临床及家庭早期干预, 可以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 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国外学者Ramey等[21]对985例早产儿进行了长达3年的早期干预研究, 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婴幼儿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智力发育。
4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
我国关于早期干预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有许多不足之处:①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少, 林娜娜[22]的样本量是30例;②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早期干预的效果, 而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多次处于疼痛刺激中;③失访率较高, 很多家长认为随访没有必要[23]。
5 对我国开展早期干预护理的建议
对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查文献发现, 有以下几点会对我国早期干预的应用研究水平有益:
5.1 加大家庭模式干预力度
研究表明, 所有儿童都是在以家庭为环境背景下培养其能力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通过一系列家庭的影响, 家人可以适应孩子独特的和不断变化的发展模式, 从而以最佳方式支持孩子的发展[24]。首先, 家长要对家庭干预有足够的认识才能保证干预的顺利进行;其次, 增加家长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次数, 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25]。
5.2 完善医院干预的支持系统
加强护理人员对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一个完整的随访系统, 加强对父母干预技能的指导;开展对早产儿父母心理支持的课程。
5.3 深化对早期干预护理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应进一步深化有关早期干预对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如何更有效的预防早产儿的发生, 早期规范早产儿诊察;在干预后对其智能发育影响的长期追踪等。
6 小结
综上所述, 应该多关注早产儿的智能发育, 以及其后可能出现的以神经系统为主的机体多脏器功能损伤。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 机体的修复功能较强, 尽早对智能发育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实际干预已经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2年4月~200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40例定为早期干预组(A组),将同期分娩的另45例早产儿以及47例正常足月儿设为对照组(分别是B组、C组)。两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及家庭文化背景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早产儿的诊断标准按张家骧等主编的《新生儿急救学》:孕周满28足周至不满37足周,体重1000g至不足2500g,身长少于45cm,身体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者。
1.2 一般治疗
所有早产儿均予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节苷酯、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钠及维生素等,每次疗程7~10d,间隔1个月左右重复下一疗程,这样在患儿6个月时已至少给予4个疗程的药物治疗。所有新生儿均予护理指导。
1.3 早期干预措施
1.3.1 婴儿抚触
住院时均先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首先操作,并对家长进行手法培训指导,直至其能独立规范完成。
1.3.2 合理喂养及辅食的添加
鼓励纯母乳喂养,对确实有困难者嘱其采用早产儿专用奶粉,以保证热量及营养的供应。至生后4个月起及时添加辅食。
1.3.3 体格和智能训练
对新生儿采用适当的感官刺激,主要是针对视听进行训练,婴儿则着重发展其感知运动和进行语言训练。
1.4 效果评价
1.4.1 NABA
因为早产儿的肌张力较低,NABA评分低下不能反应其正确与否,故早产儿予新生儿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时均在其矫正胎龄至满40周后进行。因早产儿可有视听反应,在出生后亦可检测。同时为防止发生偏差,该项操作由同一人完成。
1.4.2 BSID
该项评定在所有婴儿纠正胎龄后3个月、6个月、1岁时进行。在BSID中智能量表的执行结果用标准得分MDI(智力发育指数)表示,而运动量表的执行结果用标准得分P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表示。
1.5 统计学处理
数值记录用表示均值, 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婴儿出生时基本情况见表1, 两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出生体重、体重及身长之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2.2 三组婴儿NABA评分结果
见表2,两组早产儿评分均低于正常足月儿,A组(早期干预组)略优于B组,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注:P1为A:B, P2为B:C, P3为A:C。
2.3 三组婴儿各时期BSID评分结果
见表3, A组、B组在3个月时PDI、MDI差异无显著意义,二者均落后于C组;但自6个月起早产儿两组间差异意义显著,12个月时A组已接近正常足月儿组。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低体重的早产儿成活率也随之逐步提高。但早产儿过早离开母体,包括大脑在内的各器官发育均不成熟,虽然各种早期干预措施不断进步,有些患儿仍不可避免发生体格和智力的发育缺陷。0~1岁是小儿大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早期进行神经体格发展的测查可以发现各种有害因素造成的轻微脑损伤,也是观察治疗效果和进行康复的敏感指标,并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但在对婴幼儿的发展状态或能力进行评定时,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能够适应幼小儿童的程序。为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了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NABA)和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分别在小儿的不同时期对早期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早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是吸取美国Brazelton新生儿行为估价评分和法国Amiel-Tison神经测定方法的优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建立的我国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方法,其在应用中有显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地区差别对评分结果无明显影响,其预测预后的价值优于Sarnat分度、头颅CT和B超[1]。并且其信度、效度可靠,反复测查对新生儿无害,测查方法和评分易掌握,工具简便经济,易于在我国城乡推广。
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系由美国心理学家Nany Bayley制定,它综合了Gesell和Bayley的研究传统,经过数千名美国儿童的标准测验,具有完整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资料,适用年龄范围为2个月~30个月[2]。由于该量表的标准化做的好,是国际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权威性婴幼儿发育表。
我科医务人员已经过系统培训,能熟练运用,因操作简单,易得到小儿及其家长的配合,使小儿顺利完成测试。儿童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故该测试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也易于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一方面家长通过观看测查了解了小儿的行为能力,学会了和小儿进行沟通和交往,促使家长从婴儿期即开始对宝宝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可早期发现偏差,早期干预,促进其智力体格正常发育,减少智障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最后,通过医护、家长和小儿的频繁交流与沟通可加强医患联系,增进理解与支持,开展互信合作,共同促进小儿进步,故社会效益显著。NABA和BSID适合我国儿科医生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用,该测试的应用对临床实施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 主编.新生儿急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0, 137.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4月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采用PN的早产儿30例,胎龄32~36周,平均(33.2±1.72)周;出生体重1 500~2 480 g;均为出生后2 d内入院,3 d内开始PN。排除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
1.2 喂养方法
所有患儿24 h内经口试喂养,均完全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或经口喂养不足,入院后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并给予葡萄糖输入,均于出生后2~3 d开始使用氨基酸及脂肪乳,起始用量均为0.5 g/(kg·d),按0.5 g/(kg·d)酌情加量,最大用量均为3 g/(kg·d),同期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电解质及葡萄糖。当患儿能吸吮,通过胃肠道摄入能量超过生理需要量的2/3,即停止PN,过渡至完全胃肠道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儿肠外营养开始日龄,持续时间,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应用情况,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有无出现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并发症等。生化指标检测:采用Beckman 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记录生后患儿2 d内、1、2及3~4周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的测量值。若病情需要同期内有数次检测者,记录取其最高值。
1.4 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诊断标准[3]
肠外营养持续时间>14 d,临床出现黄疸和(或)大便颜色变浅等;血清DBIL水平超过26μmol/L(1.5 mg/dL);除外其他病因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NAC患儿与无PNAC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0例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为(35.5±13.1)d,5例发生PNAC,发病率为16.7%。PNAC患儿与无PNAC患儿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累积用量及PN开始日龄、PN时间、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PN后2周生化指标的监测结果比较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LT、TBIL、DBKL、ALP在患儿生后2 d内的检测结果表明PNAC组与无PNAC组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后1周的检测结果发现PNAC组略高于无PNA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后2周检测结果显示,PNAC组明显高于无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PN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并发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PNAC是PN患儿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胆汁淤积引发的肝衰竭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常见原因[4]。多数学者认为早产、低体重、禁食以及感染等,是早产低体重儿PN期间出现不能解释的黄疸或肝功能损害的因素。早产儿长期PN,缺乏有效的肠道刺激,可引发各种肠道与肝脏的代谢及内分泌问题,易并发肝胆功能异常,表现为黄疸、肝脾大,并可出现白陶土样大便[5]。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肝酶系统、免疫系统及胃肠道黏膜发育尚未成熟,不利于胆盐的摄取、处理,又易发生肠道菌群移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肝细胞及肝、胆管细胞,使其受损[6]。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PNAC组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累积用量,PN开始日龄,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方面与无PNA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与PNAC的发生密切相关。PN持续时间过长可使PN液的累积用量大大增加,过高摄入的热卡、水分、糖原、脂肪乳中植物固醇会在肝细胞中沉积,引发肝细胞肿胀、胆管阻塞,出现胆汁淤积损伤肝脏[7]。消除及避免PNAC危险因素是预防PNAC发生的主要措施,其中尽早地开始肠内营养,是避免出现与PN相关并发症最有效的措施[8]。本组资料显示,PNAC组与无PNAC组生后2 d、PN后1周的ALT、TBIL、DBKL、ALP比较,差异不大,在PN后2周检测结果则显示,PNAC组均明显高于无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早产儿PN期间,应加强密切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胆红素指标,一旦发现相关指标有上升超标趋势,可尽早进行相关处理,减少早产儿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抓住最佳治疗时间,阻止肝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及肝硬化,避免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朱文英,乔林霞,王华,等.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647-648.
[2]张澜,曹云.新生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肝胆并发症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3):185-187.
[3]张红珊,苏浩彬,麦友刚,等.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肝胆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5):432-434.
[4]吴北燕,卢燕君,林霓阳,等.危重新生儿全肠外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01-3702.
[5]谭海松,余明杰,麦劲刚,等.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胆红素影响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4):6-8.
[6]俞生林,汪健,肖志辉,等.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危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2-255.
[7]钱芳,赵银兰,徐素玲.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肝胆并发症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915-917.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出生时间24 h内的早产儿共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所选早产儿胎龄均<34周,出生体重<2500 g,生命体征稳定,不存在颅内出血、先天畸形、呼吸窘迫、生后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感染、遗传代谢疾病等情况。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6例,且出生时间、出生体重、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喂养,结合早产儿的体重、胎龄以及胃部耐受能力对喂养频率及喂养剂量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为3 h喂养1次,喂养过程中需对体位进行矫正,访视喂养过程中对肩颈部造成压迫,并可2 min拔出奶嘴进行短暂休息,观察无异常再继续喂养。观察组:本次采取的口腔运动干预计划由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从国外引进。干预从喂养前15~30 min进行,15 min/次,1次/d。15 min内有12min主要对嘴唇、舌头、面颊、舌尖等部位进行刺激,另3min进行非营养吸吮,保持到管饲喂养中止后。当早产儿出现窒息、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特殊情况则中止干预。具体干预方式包括以下方面:(1)面颊:用手指沿着早产儿鼻翼根部向耳朵轻压中间向嘴角处弯曲,形成“C”字按压轨迹,两侧面颊均采用此种方式,保持2 min,此举旨在增强面颊肌张力与运动范围,并提高嘴唇闭合功能;(2)上下嘴唇干预方式基本相同,即将食指置于唇角(下唇角),轻压唇角后沿圆周轨迹将唇角向上唇(下唇)中间移动,后移至对侧唇角,又对侧返回来重复移动。上下嘴唇均为4次,保持1 min。此举可改善唇部闭合功能,提高上下唇活动范围[2];(3)上下唇:轻按唇中,向下轻力按压,上次唇均轻按2次,持续1min,同样有利于唇部闭合及运动范围;(4)上下牙龈:以轻柔力度由牙龈中部向后部移动,后折返回来,侧牙龈按压方式相同,上下牙龈各2次,1 min/次,可提高的舌头活动能力,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吸吮与吞咽能力;(5)面颊口腔内侧:从唇角内侧向磨牙牙龈移动,运动路线处于面颊内部并为“C”字型,后返回至唇内,另一侧方式相同,单颊2次,保持2min,可提高面颊肌肉肌肉运动能力及口腔闭合功能;(6)舌尖:把手指放置于磨牙牙龈水平位置下牙龈与舌边缘中间,并缓慢把舌头按压移动至对侧,然后收回手指,同时轻压至新生儿面颊处,单侧面颊均保持2次,维持1 min,能够显著提高舌头力量与活动的灵活度。舌尖中央则需持续按压硬腭3 s,保持力量轻柔,并向下按压舌部,后抽回手指到硬腭处,一共4次,持续1 min;(7)吸吮引导及奶嘴适应:用手指刺激上颚,引导新生儿发生吸吮反应,持续1 min,可提高软腭灵活性及吸吮能力[3]。将奶嘴放于婴儿口中,持续3 min,同样能够起到提高软腭活动度以及吸吮能力。
1.3 观察指标
(1)喂养过程根据摄入奶量分为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开始指单次奶瓶喂养量达到或超过5 mL,奶量达到120 mL/(kg·d)时表示完全经口喂养,同时不需依靠管饲超过2 d。观察两组开始、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并记录两个喂养阶段的过渡时间以及静脉营养支持时间;(2)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效率以及奶量比,喂养效率为摄入奶量的每分钟均值,奶量比为单次摄入奶量在医嘱规定奶量中占有的比重。在开始经口、完全经口两个阶段随机挑选一次为对比样本,喂奶时间、经口摄入量等数据由临床护士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喂养过程比较
两组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胎龄及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及过渡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喂养效果比较
两组新生儿开始经口喂养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口喂养开始时的摄入奶量比与完全经口喂养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反应功能较弱,因此可能出现吞咽或吸吮障碍,进而使经口喂养失调[4]。因此采取有效的喂养方式是保障早产儿健康的关键所在。只有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才能保证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尽管肠外营养以及管饲营养能够为新生儿提供一定程度的营养,但是会引发消化道刺激敏感度下降,进而导致不良症状发生[5]。因此经口喂养仍是早产儿补充营养的最佳方式。
本次应用早期口腔运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行改善,发现在对嘴唇、舌头、面颊等部位进行运动刺激后,新生儿的吸吮以及吞咽能力得到显著的加强,进而提高喂养的效率。研究发现采取早期口腔运动干预的观察组从开始喂养时间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同时开始经口喂养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护理通过一系列安全的感官刺激,可显著缩短新生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与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中的过渡时间,改善早产儿喂养表现,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喻萍,梁丽清,陈丹,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4):652-654.
[2]陈喻萍,谢映梅,洪维,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0-683.
[3]吕天婵,张玉侠,胡晓静,等.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01-105.
[4]吕天婵,张玉侠.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6-89.
早产儿触摸干预研究 篇5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非营养性吸吮,喂养后俯卧位,喂养不耐受,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而且吸吮、吞咽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临床上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一般不经口喂养,往往采用管饲喂养。如何使他们尽快能经口进食,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提高他们生存的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课题设计重组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的流程,使之成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于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并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对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60例。病例选择纳入标准:(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后6 h内入院、性别不限;(3)出生体重1200~2000 g,平均1320 g;胎龄28~34周,平均32.4周;(4)需经间断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min均大于8分;(6)与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无呼吸系统支持治疗。将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整个喂养护理中。
1.2.1. 1 非营养性吸吮:
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吸吮5~10 min。
1.2.1. 2 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
遵医嘱将所需的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奶按量及速度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泵1h停2 h。
1.2.1. 3 喂养后采取俯卧位:
每次喂奶后使用早产儿专用卧垫(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13714.3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200830113331.1)给予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h。早产儿专用卧垫的构造:提供一种供早产儿在暖箱能安全舒适地进行仰卧及俯卧的专用卧垫。卧垫由U型床垫和固定头部用的凹型小枕组成,U型床垫有柔软的U型护圈,凹槽形状(长45 cm,宽35 cm,高8 cm);活动的固定头部用凹型小枕为凹槽形状(长25 cm,宽15 cm,高5 cmm)。床垫的下层设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由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医用塑料袋,规格29 cm×49 cm,单层厚度为0.13 mm),灌入30℃~36℃温水3600 ml呈水囊样。卧垫采用纯棉浅色绒布制作,U型护圈填充物为高弹力棉。使用前先将温度适宜的水灌入水囊垫内,并将水囊垫放入卧垫的底部的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头部固定小枕放置于卧垫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的凹口朝床垫里面,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床垫外面。调整好早产儿体位,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头部置于小枕的凹槽内,确保早产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 4 腹部抚触:
每次俯卧后在下一次喂养前给予腹部抚触5 min。抚触方法为用掌心抚触,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抚触,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每次抚触时间为5 min。抚触前用婴儿润肤油润滑手掌,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同时将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形成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1.2.3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喂养(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治及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营养)。
1.2.4 配方奶及营养方案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统一品牌奶粉(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因入院时间不同,于生后4~25 h开始喂养,从小量起:对于出生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开始1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 ml:对于体重>1500 g早产儿,开始2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4 ml。静脉营养两组均于生后第1天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第2天始加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始加用20%脂肪乳溶液,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量分别从每天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每3.0 g/kg。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预计总液量第1天为50 ml/kg,按每天25 mml/kg增加,直至每天150 ml/kg。肠道营养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5 喂养不耐受处理
在喂养过程中,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则将残留液打回,再将奶补至预计给予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减少2~4 ml,若出现腹胀明显,则暂时停止喂养,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必要时摄腹平片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1.3 监测指标
1.3.1 喂养相关情况
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的例数。
1.3.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参照董梅等[1]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色样物;(5)>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10 ml/(kg·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3.1 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出现胃潴留、腹胀、呕吐;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2]。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主要是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而导致其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或同时存在着胃食道反流及胃十二指肠反流,因而影响肠道摄取热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3,4]。而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道分泌激素的不足等原因[5],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经口喂养很困难。
3.2 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指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同时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再造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喂养后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喂养时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比对照组明显缩少,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护理干预方法的叠加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比以往实施单一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的效果更显著,能更快地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时间,使早产低体重儿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早产低体重儿住院时间。尽早与母亲团聚,建立母乳喂养,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存的质量[6]。也为今后对早产低体重儿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临床上实施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均简单易操作,且操作流程合理,能很好地贯穿到护士对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中,形成一个良性的护理循环,不增加护士工作量,对早产低体重儿无创伤,无副作用,不增加医疗费用,适合各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蔡荣英,陈秀捞,黄洁,等.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8):48-49,5.
[3]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护理学报,2006,13(10):1-3.
[4]韩林林.不同体位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39-1340.
[5]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上海护理,2003,3(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