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

2024-07-16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共6篇)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 篇1

早产儿是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生儿, 因此又称未成熟儿, 因早产儿身体组织器官的系统功能发育不全且体质较弱, 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 病死率较高[1]。所以建立一种高效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早产儿极其重要, 发育支持护理是改变早产儿在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和照顾方式, 要求护理人员给予支持性护理、减少对早产儿的刺激、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同时给予家长和早产儿提供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一种综合护理方式。本研究对比发育支持护理和传统护理对早产儿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 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早产儿, 胎龄为28~35周, 出生体质量为1000~2400 g, 平均体质量为1554.36 g。两组早产儿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医学》, 早产儿有合并肺炎、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现象, 两组早产儿在出生时间、性别、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的护理, 密切监测新生儿身体指症, 并记录研究中所需要的数据。提供舒适的环境:为早产儿提供舒适的环境, 避免噪音和强光等刺激因素导致婴儿因应急反应出现心跳过快、呼吸急促、睡眠时间紊乱、体质量增加缓慢, 同时强光还有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受损[2], 必要时要适当遮盖眼睛, 噪音过大严重影响听力障碍, 要提醒家属和医务人员要低声说话。此外还应严格控制婴儿室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一般控制在24~27℃, 湿度控制在55%~65%, 同时要在监视仪上设立警示装置, 及时调整早产儿生活环境。24 h全面护理:根据婴儿的生活规律、睡眠周期、喂养需要制定24 h全面的护理计划, 使保证婴儿充足睡眠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喂养, 设置昼夜交替的环境、保证早产儿的睡眠, 并24 h监测早产儿身体指症。减少侵入性操作:反复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不仅影响早产儿呼吸、循环、免疫、神经发育, 还会造成长大后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等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对早产儿进行静脉滴注时刻采用留置针可以显著减少穿刺对早产儿的刺激[3]。在必须进行穿刺时要动作轻柔, 穿刺前对婴儿进行触摸安抚并给予躯体支持, 疼痛明显时要适当使用镇痛剂, 还应加强护士的专业技能, 避免因技术不高增加穿刺次数, 给早产儿造成伤害。

早产儿抚触:抚触能提供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 进而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 根据早产儿睡眠周期制定先俯后仰的科学抚触顺序[4], 能增加婴儿的舒适度、安慰早产儿的身心、消除其孤独恐惧感、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 同时通过对腹部抚触能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

体位支持:使早产儿四肢靠近躯体保持蜷曲姿势, 近似胎儿在子宫内姿势, 使早产儿有安全感同时能促进婴儿进奶, 提高体质量;要使早产儿变换多种体位, 避免保持单一体位影响头颅形态、视野变窄、甚至影响小脑发育。

胃肠护理: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重的早产儿, 因胃肠的蠕动功能低下造成喂养不耐受, 因此应先用生理盐水洗胃后对胃肠减压2 h, 婴儿无异常反应时刻采用微量喂养法进行胃管喂养[5]。当早产儿进奶量增加, 吸吮吞咽反射正常方可正常喂养或母乳喂养, 同时可以结合音乐和抚触法, 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和身体生长, 提高疼痛的阈值。

父母参与护理:父母的行为对早产儿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早产儿住院期间建立深度探视制度, 帮助和指导父母采用科学的照顾和合理的喂养方式, 解答家长在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要强调父母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采用袋鼠式的护理方式[6], 让早产儿和家长经常进行皮肤接触, 能减轻家长的焦虑降低压力提高养育早产儿的信心, 同时指导家长在早产儿各生长阶段的注意事项, 帮助父母给予早产儿正确的发育支持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 d时对早产儿各指标进行统计, 研究组通过发育支持护理早产儿在睡眠时间、进奶量、体质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表1。1周岁随访结果表明婴儿精神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给予早产儿救治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相应发育支持护理, 发育支持护理能保证早产儿在舒适的环境以正确的睡姿通过抚触和母子接触降低对早产儿的刺激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提高早产儿存活率[7,8,9,10,11,12,13]。本研究表明通过发育支持护理, 早产儿在睡眠时间、进奶量、体质量增长、神经发育、运动发育和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优于传统的护理方式, 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对早产儿进行发育支持护理来提高存活率, 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

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支持 篇2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 早产儿的存活率大为提高, 但随访研究发现, 早产儿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 早产儿易出现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 语言表达、语言理解障碍及视力与运动功能受损。为提高早产儿的长期生存质量, 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 就开始关注早产儿的发育性照顾 (developmental care) 或发育支持护理, 并逐步形成基本共识。本文通过介绍发育支持护理模式, 探讨其对住院早产儿近期的影响及其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 现综述如下[2]。

1 发育支持护理的理论基础

1.1 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本身发育不成熟使其易发生一些问题, 如颅内出血, 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 易发生呼吸暂停, 免疫功能不成熟易感染, 体温控制能力不成熟, 对抗或应对外界刺激能力弱, 无体力维持某一体位。

1.2 子宫内外环境变化

胎儿在子宫内时环境较舒适, 声音频率低, 环境幽暗, 母亲作息有规律, 羊水弹性刺激肌肉发育, 温暖, 无侵入性刺激, 且在子宫包裹中有安全感。而早产儿在宫外, 有害环境因素多, 噪音分贝高, 光线明亮, 作息时间不规律, 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 疼痛无法预期, 非预期侵入性操作频率高, 肢体活动无边界。

1.3 NICU环境对早产儿的影响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待在NICU, 一些高危新生儿在NICU的时间较长。NICU环境对早产儿可能产生如下不良影响。 (1) 强光和噪音。NICU环境中来自光线和声音的刺激最多、最随意, 其他感觉刺激输入相对较少, 早产儿视、听觉发育最不成熟, 刺激输入与其发育预期需求的差异, 会造成超载和压力, 影响正常神经发育———过早启动的皮质路径可能抑制日后分化, 干扰脑部正常发育, 尤其是与复杂的思维过程、注意力和自我调节有关的大脑前叶连接。而且NICU 24 h便于观察的明亮光线 (尚无证据表明其强度在安全范围内) , 易使早产儿视网膜受到伤害, 视网膜病变机率上升, 深睡期时间短, 无法建立作息规律, 体重增加缓慢, 互动时睁不开双眼。NICU噪音水平一般在50~120 dB, 超出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80 dB的标准。早产儿受噪音干扰睡眠不佳, 心率加快, 心脏周围血管收缩, 突发噪音可使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生长激素水平降低。 (2) 检查和操作。早产儿在NICU接受的多种检查、操作多为不良刺激, 存在侵入性且无告知性。这些刺激可导致早产儿氧饱和度和生理状态严重不稳定, 长期会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3) 不舒适的体位。早产儿在NICU中长时间的仰卧位会导致体位性畸形。髋关节过伸、肩部扭转、颈部高度紧张和头部平放都有不良影响, 使其需要接受物理治疗。 (4) 与家庭分离。传统的NICU环境要求早产儿与父母分离, 使父母产生割离、失控、不确定和恐惧感。 (5) 早产儿行为发育协作系统。Als等人研究认为, 早产儿的行为发育既有层次又有连续性, 他们描述了一个早产儿行为发育协作系统的理论框架 (作为发育支持护理的评估和实施各种措施的依据) , 具体包括早产儿发育层次、各层次调节重点以及压力下所表现的症状[3]。

2 发育支持护理的实施方法

2.1 鸟巢护理

胎儿在宫内的姿势是抬头俯屈、颌部贴近胸壁, 肘关节屈曲、上臂接近胸部, 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 膝关节和髋关节重度屈曲, 大腿贴近腹壁, 小腿交叉或平行蜷曲于宫内。采用鸟巢式护理, 周边用布卷围住, 使早产儿有边界感与安全感, 可达到抚摸及固定体位的效果, 其姿势与在宫内姿势相似, 双手、双腿靠近身体中线呈卷曲体位, 更容易维持稳定的生理及肢体活动。早产儿合理的体位可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 一般摆放原则为四肢中线屈曲位, 发展手嘴综合能力, 使其易自我安慰, 促进口腔满足感。同时可增加奶量, 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 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 体重增长加快, 利于生长发育。早产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需置于暖箱内保暖, 临床上因喂奶、换尿布、治疗等操作开关箱门, 导致暖箱内温度下降, 易造成早产儿热量丢失。鸟巢护理先将鸟巢置于暖箱内预热后, 沿早产儿身体四周环绕, 从而减少开箱门时冷空气对早产儿的影响, 降低环境温度波动幅度, 减少散热, 利于中性环境温度的维持, 可降低环境温度波动对体温的影响。早产儿病室为无陪病房, 但早产儿具有心理活动、精神需求及需要被关注、需要安全感和亲情的交流, 由于早产儿不具备语言能力, 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 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很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并对早产儿护理进入一种误区, 即只注重疾病与护理, 忽略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需求。我们观察到暖箱内的早产儿, 大多四肢活动增多, 移动到靠近暖箱壁的地方, 寻找边界感与安全感。暖箱内婴儿床与暖箱壁间的空隙则易造成早产儿肢体破溃、挤伤等;早产儿因皮下脂肪少, 外踝、肘部、脊椎隆突处易造成局部皮肤破溃且不易恢复。鸟巢护理起到抚摸及按摩的效果, 可使早产儿有安全感, 消除紧张情绪, 满足其心理需求。采用鸟巢护理后, 明显减少了皮肤破溃的发生, 减少了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

2.2 喂养指导

(1) 母乳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营养, 能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促进母亲子宫的恢复, 促进母婴感情交流。特别是早产儿母亲的乳汁, 更适合早产儿需要, 是其最好的食物。住院期间因母婴分离, 指导母亲每天挤奶6~8次, 以保持乳汁分泌, 同时注意休息, 多喝汤水。挤乳前洗净双手及乳头, 注意乳房卫生, 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挤出的乳汁放入4℃冰箱内保存, 不超过24 h。通过每天挤奶, 送奶, 增加母婴感情, 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促进早产儿早日康复。另外, 出院后仍要坚持母乳喂养。

(2)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指导家长注意餐具消毒, 每次使用后集中消毒, 根据早产儿进食量配奶, 现配现喂, 剩奶倒掉, 以防奶液变质。随着早产儿生长发育, 逐渐增加奶量。对混合喂养的婴儿, 每次先喂母乳, 再予人工喂养, 以保持乳汁的分泌。

(3) 辅食添加。早产儿从4个月起, 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所以开始添加辅食, 如米汤, 以促进淀粉酶的生成并补充B族维生素。5~6个月可补充淀粉类食物, 如米糊、粥、蛋黄等。随着早产儿的长大, 在添加辅食时注意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 由一种到多种, 而且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2.3 预防感染

(1) 居住环境。出院前指导家长准备好早产儿用品。早产儿衣物要纯棉料;保持室内环境安静, 整洁, 空气流通, 每天定时通风3~4次, 保持室内温度26~28℃, 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增减衣服, 注意保暖, 以四肢温暖为适宜;手脚凉时, 可加用热水袋, 水温不超过50℃。尽量不要抱早产儿到公共场所或空气污浊的地方。早产儿居住房间可定期用醋酸熏蒸消毒。

(2) 日常接触。早产儿出院后尽量减少探视, 接触早产儿时, 注意洗净双手, 修剪指甲以防刮伤早产儿皮肤。患感冒或其他传染病者, 不要探视婴儿;若主要抚养者感冒, 接触早产儿时要戴口罩, 防止交叉感染。

2.4 早产儿沐浴指导

每天沐浴至少1次, 夏季可沐浴两次, 沐浴时间可选择在外界温度稍高, 且于喂奶后1~2 h最佳, 水温38~40℃, 或大人手臂内侧试水温, 以不烫手为适宜, 夏季水温可稍低, 冬季水温可稍高, 且在沐浴前准备暖炉预热衣服, 沐浴时注意关好门窗, 中指和拇指夹住两耳, 防止水进入内耳, 引起中耳炎。注意观察全身皮肤情况, 洗净皮肤皱褶处。

2.5 早产儿抚触和早产儿体操的指导

出院前、出院时或上门指导家长早产儿抚触手法及早产儿体操, 并发放相关抚触和体操的资料。每天对早产儿抚触2~3次, 沐浴后进行, 避免喂奶后即刻抚触。早产儿抚触前洗净并温暖双手, 修剪指甲, 冬天用娃娃油润滑, 夏天用爽身粉润滑, 抚触时室温适当调高, 配合轻音乐, 效果更佳。据文献报道, 抚触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 消除早产儿紧张情绪, 给予安全感, 起到安慰、减少哭闹、促进睡眠的作用。3个月后做早产儿体操[4,5]。

3 发育支持护理的管理方法

3.1 环境管理

减少光线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 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 生长发育缓慢, 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然而, 大多数早产儿病房都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荧光照明。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 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笔者的做法:拉上NICU室的窗帘, 避免太阳光照射, 降低室内光线亮度, 夜间及暖箱内用15W灯泡照明, 特殊治疗时用床旁60 W灯泡;在需要时开灯, 避免灯光直射眼睛;需要强光时用毯子遮盖暖箱, 避免不必要的光线刺激。平时暖箱上使用遮光罩, 为早产儿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

3.2 减少噪音刺激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 可引起呼吸暂停, 心动过缓, 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 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 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国外调查资料显示, 在NICU中声音的水平在50~90 dB, 最高可达120 dB, 远远超过1994年美国环保署推荐的白天45 dB, 晚上35 dB的指数。因此, 照护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控制室内声音强度<60 dB, 如说话轻柔, 尤其在靠近早产儿时要降低音量, 最好不在早产儿暖箱或床旁说话, 不要在暖箱上进行病历记录;走动轻柔, 避免穿响底鞋;监护仪及电话声音设定于最小音量, 及时回应监护仪的报警;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 避免敲击暖箱等。

3.3 减少疼痛的刺激

疼痛对新生儿, 尤其对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高危儿, 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 应引起临床重视, 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如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 各种操作检查集中进行, 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 治疗前轻声唤醒或触摸早产儿, 使其有准备;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时, 应给予肢体支持 (一手握住早产儿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 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 使其形成屈曲体位;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去除胶布、电极等粘贴物时应使用去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 (安慰奶嘴) 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3.4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体温升降不定, 多为体温低下。因此, NICU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 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 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应根据早产儿体重、成熟度及病情, 给予不同保暖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 每日2~4次。一般体重小于2 000 g者, 应尽早配置早产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 000 g在箱外保暖者, 还应戴绒布帽, 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 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 则因地制宜, 采取简易保暖方法, 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6]。

4 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将2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 (早期家庭干预) 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喂养常识和疾病知识的指导, 并进行智能、运动、发育监测, 不给予过多干预指导;干预组早期给予触摸 (头颅、躯干、四肢等) , 定时播放轻柔背景音乐, 摇铃, 床旁悬挂红色气球等刺激, 在家庭中指导视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干预训练, 并分别在3、6、12、18个月应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监测其发育商 (DQ) 。结果:早期家庭干预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5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随年龄的增长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1) 。结论:早期家庭干预经济、方便、可行, 能明显增进早产儿智能方面的发育。本研究干预组是在早产儿出生后即让家长在保健医师的指导下, 根据早产儿心理发展规律, 在家庭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视听训练及早产儿体操等外界刺激;而对照组仅对早产儿进行简单的育儿和健康指导。结果比较显示:随着早产儿年龄的增长, 两组早产儿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社交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尤其在12月龄和18月龄时更为明显。通过与家长有目的的交流, 积极训练, 增进亲子依恋, 促进感知觉、语言以及运动发育;精细动作的发展, 促进早产儿智力发育商的提高, 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早产儿大脑发育的生理病理特点, 我们在其出生后即给予皮肤触摸、收听音乐、摇铃及看红球的良性刺激, 并在出院后及时指导其家长在家中继续给予早产儿良性刺激, 帮助其纠正明显和潜在不足, 使其未成熟的、受损的脑组织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发育训练, 促进了早产儿智力发育商的提高。本方法简便、易行、经济,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着重要意义, 值得大力推广[7]。

5 父母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儿发生率的关系

早产是造成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世界范围内早产的发生率为2%~10%, 近年来呈增加趋势。以往有关早产的病因学研究多注重母亲的孕前、孕中疾病及一些不良生活行为等, 有关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口学因素尤其是父亲因素对早产影响的报道较少。为探讨父母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儿发生率的关系, 我们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研究, 旨在降低早产儿发生率, 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依据。职业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综合体现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 母亲职业为教师者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是母亲职业为工人的1.89倍, 可能与教师在工作中长期站立, 影响胎盘供血, 从而减少胎儿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本研究结果还表明, 父亲职业为农民和母亲为无业者早产儿的发生率也较高, 原因可能与农民及无业者的总体经济收入低及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有关。家庭收入与早产儿发生率有关。Fergusun等研究显示, 年家庭收入低于25 000加元组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是高于25 000加元组妇女的3.100倍。本调查结果表明, 相对于家庭收入高者, 随家庭收入的降低产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也增加, 与高收入者相比, 年家庭收入低于10 000人民币者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是年家庭收入高于35 000人民币者的8.122倍。原因可能是家庭收入低, 孕妇产前保健次数少, 不能及时发现妊娠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导致早产儿的发生率升高, 也可能与该类人群孕期保健知识较为贫乏等原因有关。对上述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控制其他因素后, 相对于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 父母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者发生早产的危险性较高, 原因可能与该人群健康保健意识及经济状况差等因素有关。所以应在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 以降低早产儿发生率。

Zeitlin等及Cnattingius等研究显示, 孕妇孕前肥胖或孕前体质指数>28者能增加早产发生的危险性。本研究结果提示, 母亲孕前体质指数>28者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是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在20~27之间的1.684倍, 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肥胖引起早产的原因可能与肥胖者体内激素代谢紊乱有关。本研究结果也提示, 体质指数低于20也能增加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 应引起重视。早产经常发生于年龄<19岁或年龄>35岁的孕妇中。Eliyahu等研究显示, 年龄大于40岁组早产的发生率为12.5%, 20~40岁组发生率为8.0%;大于40岁组早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 孕妇年龄大于35岁组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是年龄小于25岁组的2.782倍, 由此可见, 避免高龄妊娠是降低早产儿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身高与早产的关系有不同报道, 龚建华研究显示, 母亲身高低于158cm组发生早产的概率是母亲身高大于158 cm组的1.7倍;Delgado等研究显示, 母亲身高与早产的发生无关, 而与宫内发育迟缓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父母身高与早产儿发生率无关, 支持Delgado等的研究结果。

吸烟、饮酒与早产的发生率密切相关。Chan等研究显示, 吸烟不仅会使婴儿出生体重减轻, 而且会增加早产儿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母亲孕期吸烟增加早产危险性, 与Chan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Hanke等研究显示, 被动吸烟能引起不良的出生结局。本研究结果显示, 配偶吸烟的孕妇发生早产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28倍, 原因可能是配偶吸烟增加了孕妇被动吸烟的机会, 使其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影响了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造成孕妇体内低氧, 影响胎盘功能。饮酒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本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饮酒均能增加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 不过关于父亲饮酒引起早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优生优育[8]。

综上所述,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及管理方法和早期家庭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有很大影响, 父母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儿发生率有密切联系。它们对早产儿发育过程和预后达到最优化有重要意义。

摘要:研究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支持护理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一些问题, 如颅内出血, 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 易发生呼吸暂停, 免疫功能不成熟易感染, 体温控制能力不成熟, 对抗或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弱, 无体力维持某一体位。鸟巢护理起到了抚摸及按摩效果, 可使早产儿产生安全感, 消除紧张情绪, 满足了其心理需求。采用鸟巢护理后, 明显减少了皮肤破溃的发生, 减少了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在早产儿出生后即给予皮肤触摸、播放音乐、摇铃及看红球的良性刺激, 并在出院后及时指导家长在家中继续给予小儿良性刺激, 帮助其纠正明显和潜在的不足, 使其未成熟的、受损的脑组织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发育训练, 促进其提高智力发育商。本方法简便、易行、经济,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早产儿实施发育支持护理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鸟巢护理

参考文献

[1]Clohety J P, Stark A R.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 Manual of NeonatalCare (led) [M].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2003.

[2]Caravale B, Tozzi C, Albino G, et al.Cognitive developmentin low riskpreterm infants at 34 yearsoflife[J].Arch Dis Child F etal Neonatal Ed, 2005, 90 (6) :474~479.

[3]樊杰.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79~783.

[4]柯文霞, 董召斌.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 (6) :570~571.

[5]吴红燕, 康文清, 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J].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3) :14~15.

[6]廖希玲, 杜萍.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体会[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8 (6) :462~464.

[7]翟立群, 刘伯军, 毕建伟, 等.早期家庭干预增进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初步研究[J].临床研究, 2005, 2 (8) :40.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出生后不能经胃肠喂养的67例早产儿。实验组36例, 其中男23例, 女13例, 胎龄27~35周, 平均胎龄为 (32.3±3.3) 周;对照组31例, 其中男19例, 女12例, 胎龄26~35周, 平均胎龄为 (31.3±5.3) 周。两组早产儿的入院时胎龄、性别、疾病分布等各项一般资料显示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于两组早产儿出现的一些原发疾病采用相同的相应治疗, 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早产儿分别采用如下治疗措施:

早期营养治疗前, 需提前配制全营养混合液, 全营养混合液主要有5部分营养成分组成: (1) 葡萄糖:葡萄糖注射液[天津华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433, 6~8g/ (kg·d) ]的输注从4~6g/ (kg·d) 开始, 以2.0g/ (kg·d) 梯度逐渐增至16~18g/ (kg·d) ; (2) 蛋白质:运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20126, 0.5~1g/ (kg·d) ]进行输注, 以0.5g/ (kg·d) 梯度逐渐增至3.0g/ (kg·d) ; (3) 脂肪:运用脂肪乳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0020064, 0.5~1g/ (kg·d) ]开始输注, 每次增加0.5g/ (kg·d) , 逐渐增加至3.0g/ (kg·d) ; (4) 维生素:运用水乐维他[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3002, 0.5~1mL/ (kg·d) ]和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 (维他利匹特)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3138, 0.5~1mL/ (kg·d) ]进行补充。 (5) 电解质:在第2天给患儿补充钠, 在第3天给患儿补充钾, 其余电解质按需求进行补充。最终, 将维生素、电解质混入葡萄糖注射液中, 维他利匹特混入脂肪乳中, 再在葡萄糖液中加入氨基酸, 最后加入脂肪乳, 轻轻摇匀后加以保存。

实验组:从生后2~3d开始进行24h均匀输注已配制好的全营养混合液。体质量<1.5kg者, 从80~100m L/kg开始输送, 每天增加10~30m L, 3d后维持输注量140~160mL/kg不再变化;对于体质量≥1.5kg早产儿, 从60~80mL/kg开始输送, 每天增加10~30mL, 3d后维持输注量120~140mL/kg不再变化;之后, 根据早产儿喂哺量的增加情况转为胃肠道外营养输注治疗。当早产儿的喂哺量达到100mL/ (kg·d) , 停止治疗。实验组早产儿总疗程在8~27d, 平均为 (15.8±2.2) d。

对照组:以葡萄糖注射液为静脉输注营养液。对部分患儿输注血浆或氨基酸。

1.3 观察指标

根据NBNA评分的标准, 对于胎龄40周的矫正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状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到的早期神经各项行为NBNA评分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胎龄小, 常因胃肠神经发育不成熟造成胃胃肠喂养摄取能量少, 并发生各种早产儿后遗症。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低下, 是影响早产儿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其一生的行为和健康生活都造成极大影响[2]。近几年来, 随着临床技术的更新发展, 早产儿的存活率正逐渐增加。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现代新生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 早期静脉输注营养物质为早产儿提供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3]。早期识别和防治新生儿脑损伤是发现并及时对新生儿加以治疗的首要任务, 早期的营养支持干预可谓大脑提供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为大脑提供良好的刺激, 极大提高神经元可塑性和代偿的潜能[4]。从而有效改善早产儿大脑发育状况,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经治疗后, 患儿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足月正常儿水平。减轻家庭和患儿的痛苦。

本研究显示, 经过40周的矫正胎龄治疗后, 实验组早产儿经神经测定总评分为 (36.8±1.5) , 对照组经神经测定总评分 (33.2±1.7) ,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早期的营养支持, 对于早产儿神经发育有积极地治疗意义。

总之, 早期营养支持能显著地改善早产儿的大脑发育状况, 促进神经发育。因此, 早期营养支持可对于保证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出生后不能经胃肠喂养的67例早产儿,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36例早产儿进行早期静脉营养支持, 对照组31例早产儿未行静脉内营养支持, 作为对照分析。早期营养支持40周后, 对两组早产儿进行神经测定。结果 经过40周的矫正胎龄治疗后, 实验组早产儿经神经测定总评分为 (36.8±1.5) , 对照组经神经测定总评分 (33.2±1.7) ,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早期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大脑发育状况, 促进神经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营养,神经发育

参考文献

[1]王书书, 潘家华.80例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 2011, 15 (2) :216-217.

[2]杨峰, 任榕娜.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1 (6) :14-16.

[3]许秋华.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139-140.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濮阳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共207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 其中102例为对照组, 即A组, 采用传统营养方案;另105例为治疗组, 即B组, 采用积极营养支持方案。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且家长签署治疗同意书, 并接收随访。入选标准: (1) 28周≤胎龄<37周, 1.0 kg<出生体质量<2.5 kg, 出生24 h内入院, 临床一般情况比较稳定; (2) 住院天数>14 d, 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 出院后接收随访, 随访达到2岁。 (3) 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胃肠畸形, 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期行各种外科手术治疗者及住院期间死亡者; (4) 住院期间资料完整, 随机分组, 102例为对照组, 105例为治疗组, 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性别比例、胎龄、体质量、头围、身长、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 分娩方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进行常规护理和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吸痰、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甚至辅助通气治疗;所有早产儿入院后即入暖箱, 暖箱温度及湿度设置参照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 入院后即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给予肠外营养, 外周静脉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2.5%, 中心静脉葡萄糖浓度不超过25%, <1800 g的给予中心静脉营养。生后24 h后给予静脉补钠;72 h后给予静脉补钾;生后10 d补充维生素D 800~1000 IU/d, 3个月龄后改为400 IU/d, 直至2岁。生后2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4 mg/ (kg·d) , 直至校正年龄1岁, 静脉补充电解质量, 维生素量, 每日所需的液体量及肠内营养均参照2006年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采用“全合一”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输液泵输注。对照组应用传统胃肠道外营养方案:生后第2天开始应用氨基酸, 第3天开始应用脂肪乳。氨基酸、脂肪乳起始量均为0.5 g/kg, 每日增加0.5~1 g/kg, 5 d内达到氨基酸3.0~3.5 g/ (kg·d) , 脂肪乳2.5~3.0 g/ (kg·d) , 肠内营养达到全量的70%时再停TPN, 出院后采用母乳或常规配方乳。治疗组应用积极营养支持方案:生后第1天开始, 氨基酸2.0 g/ (kg·d) , 每日增加1.0 g/kg, 3 d内达到氨基酸3.5~4.0 g/ (kg·d) , 生后24 h内开始使用脂肪乳, 从1.0 g/ (kg·d) 开始, 增加到2.0 g/ (kg·d) , 葡萄糖输注从4 mg/ (kg·min) 开始, 血糖正常情况下, 每日增加1~2 mg/ (kg·min) , 肠内营养达到全量的90%时再停TPN, 治疗组营养支持策略还包括微量肠道喂养, 符合生长需要量的配方乳或母乳供给, 适时进行早产儿配方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乳的补充。患儿达出院标准后患儿喂养量可达160~180 m L/ (kg·d) , 能量摄入为128~144 kcal/ (kg·d) , 早产儿出院后建议给予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喂养体质量达5 kg, 之后改为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1.3观察指标:对研究小组人员及参与护士统一培训, 统一计量器材, 由专人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住院期间患儿每天静脉氨基酸量, 每天摄入总热卡及肠内营养热卡, 出院时EUGR发生率, 住院期间每天由护士测体质量, 体质量秤为婴儿电子称, 精确到10 g, 体质量秤取方法:生后1 h内及每天上午9:00进食前擦澡后称取裸重, 头围、身长在生后1 h内及每周一上午9:00之前测量, 出院时进行EUGR评估并记录出院时情况, 之后由研究小组人员完成出院后的随访记录, 并填写随访记录表, 出院后6个月龄以内每月测1次体质量、身长、头围。6~12个月龄每2个月1次, 1~2岁每3个月1次, 并做1岁及2岁患者儿的智能发育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各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时分别以体质量、头围、身长计算, 小于相应胎龄的第10百分位为EUGR。早产儿体格发育的评价指标参照我国15地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头围、身长值。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基本情况比较:

根据入院标准, 对照组有102例入选, 治疗组有105例入选。两组早产儿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早产儿营养情况比较

2.2.1 氨基酸及热卡摄入情况:

B组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的静脉氨基酸摄入量均较A组高 (P<0.01) ;差异有统计意义;两组生后第14天氨基酸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生后第3天、第7天肠内营养及总热卡摄入量均高于A组, 而两组生后第14天肠内营养及总热卡摄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和表3。

2.2.2 不同胎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B组均优于A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质量EUGR、身长EUGR、头围EUGR发生率, B组均少于A组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和表5。

2.2.3 出院后6个月龄内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B组均优于A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6个月龄内体质量EUGR、头围EUGR、身长EUGR发生率比较, B组均少于A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6。

2.2.4 患儿校正胎龄7~12个月体格发育指标比较:B组均优于A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7。

2.2.5 1~2岁体格发育指标比较:B组均优于A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8。

2.2.6 不同年龄时智能发育测定结果:两组比较, B组均优于A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9。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及营养支持方法的改善, 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 早产儿EUGR已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EUGR不但影响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 而且可以诱导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 增加远期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3];Kon等[4]报道EUGR患儿校正年龄18个月神经系统发育评分显著降低。因此, 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出生24 h内给予静脉输注2 g/kg的氨基酸, 会逆转体内的负氮平衡状态, 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5], 降低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 缩短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 有利于生长[6]。而早产儿氨基酸的摄入量在每日3~4.5 g/kg时, 热量在110~135 kcal/ (kg•d) 时, 其补给量与体质量增长速率呈正相关, 且能使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率及体成分均接近于宫内的生长速率。有研究表明, 早期蛋白质供给不足, 可能对早产儿远期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如导致认知障碍, 学习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协调障碍, 早期蛋白质的摄入可减少高血糖的发生。早期肠内微量喂养, 可使胃肠道功能尽早成熟, 缩短了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 且并未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有利于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目前早产儿的出院标准是体质量达2000 g左右, 完全经口喂养, 在室温下体温和各项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但此时大多数的早产儿还未达到预产期 (胎龄40周) , 传统的营养支持策略是当其达到出院标准时即转为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儿配方奶喂养, 但这种营养方案不能填补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早期在能量和蛋白质方面的累计缺失, 不能满足追赶性生长的需要。早产儿配方奶蛋白质含量高, 2.7~3.0 g/100 kcal, 这种蛋白质/能量比值有利于早产儿体质量增长和体质结构接近于宫内生长发育情况。早产儿配方奶含有足量易吸收的脂肪可提供必需脂肪酸, 可提供生长所需的高热量, 有助于钙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其含有的亚油酸、亚麻酸有利于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其含的乳糖及多聚葡萄糖可供给早产儿所需热量, 而不增加血渗透压, 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 强化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以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和骨骼矿化的需要。早产儿出院后强化营养是指以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进行喂养的方法, 出院后强化营养可以应用至校正年龄3个月到校正年龄1岁, 目前早产儿的理想生长速率仍以宫内生长速度为目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积极营养支持的B组早产儿与传统营养的A组早产儿相比, 其生后早期营养状况较好, 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较快, EUGR的发生比例较低。积极营养的B组早产儿其体质量、身高、头围增长率均优于传统营养的A组。2岁时, 积极营养的B组其体质量、头围、身高仍优于传统营养的A组。1岁、2岁时的智力发育指数 (MDI) 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PDI) B组均高于A组。本研究符合国外研究情况, 提示实施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 不仅降低了早产儿早期的营养缺失, 降低了EUGR的发生率, 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早期建立, 促进了生长发育, 达到了理想的体质量、身高、头围生长水平, 促进了远期神经系统发育。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对其干预的影响。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 对照组应用传统胃肠道外营养, 监测患儿的体质量、身长、头围。住院期间每日测体质量, 每周测身长和头围, 出院后6个月龄以内每月1次, 612个月龄每2个月1次, 12岁每3个月1次, 并监测其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治疗组身高、体质量、头围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EUGR发生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积极的营养支持方案可改善早产儿的发育营养状况, 并改善其远期神经系统预后, 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营养支持方案,影响

参考文献

[1]Clark RH, Thomas P, Peabody J.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remains a serious problem in prematurely born neonates[J].Pediatrics, 2003, 111 (5) :986-990.

[2]Ortiz-Espejo M, perez-Navero JL, OLza J, et al.Changes in plasma adipokines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J].Nutrition, 2013, 29 (11/12) :1321-1325.

[3]Ortiz-Espejo M, perez-Navero JL, Munoz-Villanueva MC, et al.Nutritional assessment in neonatal and prepubertal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J].Early Hum Dev, 2013, 89 (9) :763-768.

[4]Kon N, Tanaka K, sekigawa M,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ron status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among VLBW infants[J].Brain Dev, 2010, 32 (10) :849-854.

[5]VLaardingerbroek H, van Goudoever JB, van den Akker CH.Initial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preterm infants[J].Early Hum Dev, 2009, 85 (11) :691-695.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护理 篇5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出生1h, 为孕1产1, 胎龄27+3周经阴道分娩, 出生体重1 100g, 生后10min出现呻吟, 口吐泡沫, 渐出现鼻翼翕动及吸气性三凹征, 皮肤青紫, 血氧饱和度 (SpO2) 84%, 呼吸50/min~60/min, 以“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收入NICU。入院后立即入暖箱保暖, 经气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nCPAP辅助呼吸, 生命体征、血糖监测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7h后改为头罩给氧, 氧浓度为40%, 入院第3天后改为暖箱内充氧, 氧浓度为35%。入院第6天, 患儿频繁出现呼吸暂停, 10min~30min 1次, 血氧饱和度最低降至47%, 心率降至80/min并伴有全身发绀, 给予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呼吸, 26h后顺利撤机, 再次给予箱内充氧, 控制以尽量低的吸入氧浓度, 保持经皮氧饱和度在90%~93%, 以防止氧中毒。1个月后患儿呼吸暂停次数减少但反复肺部感染, 氧气依赖。入院第50天, 胸部CT平扫示两肺多发囊性、渗出性病变, 提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给予氧疗, 支气管扩张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控制感染等治疗。住院91d未完全脱氧, 给予出院并指导实施家庭氧疗, 出院18d后患儿顺利停止吸氧。随访至1周岁, 患儿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基本正常。

2 护理

2.1 保暖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 体温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故保暖尤为重要[2]。置患儿于暖箱中, 箱温保持在适中温度 (是婴儿耗氧量最低的恰当温度称为适中温度。早产儿的适中温度一般在32℃~35℃) 或将箱温调节至使早产儿腹部皮肤的温度在36.5℃, 此患儿箱温保持在33℃~34℃, 维持箱内湿度在55%~65%, 有助于稳定患儿的体温。

2.2 发育支持护理

2.2.1 改变NICU环境

提供符合生理的光线。模拟夜里, 拉紧窗帘, 调弱室内光线, 在暖箱上覆盖遮光布;模拟白天, 拉开窗帘, 适当调强室内光线, 减少暖箱上的遮光布。进行各项操作时尽量关闭大灯, 开启床旁灯, 避免光线直射患儿眼睛。减少噪声对患儿的影响, 调低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 对仪器的报警快速反应, 及时关闭。工作人员在室内说话、走路、操作应轻。

2.2.2 早产儿体位

为患儿制造一个“鸟巢”模拟胎儿在宫内的体位 (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交替) , 使鸟巢的环境温度始终处于适中温度且大小可以使其活动范围局限, 减少患儿应激并改善姿势发育。

2.2.3 非营养性吸吮

给予柔软的无孔奶嘴让患儿吸吮。在患儿喂养尚未耐受时、实施侵入性操作前、哭闹时均进行非营养性吸吮, 可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 安抚患儿, 减轻疼痛, 减少哭泣。

2.2.4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给予有效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 尽量减少频繁穿刺对患儿的刺激。各项护理操作集中, 尽量不打扰睡眠时段的患儿, 在治疗前用轻柔的声音唤醒或触摸患儿, 使其有所准备。

2.3 营养支持

(1) 合理喂养。由于慢性缺氧、呼吸功能增加、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所致能量消耗增多以及摄入减少, 故应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 以利于增加机体抗感染、抗氧中毒能力以及促进正常肺组织生长、成熟和修复[1]。早产儿如无喂养禁忌证提倡早期喂养, 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法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3]。我们是先给予5%葡萄糖1mL试喂养, 吸吮和吞咽动作协调以后给早产儿配方奶1 mL~2 mL, 2h喂养1次;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插入口胃管, 每次进食前先评估腹部, 抽吸胃内容物, 测定胃残余量, 如有残留奶液超过上次喂奶量1/4则考虑减量或停喂1次, 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 一般每天、每次所加奶量较前1d最多不超过2mL。总之应该遵循从完全鼻饲法改为部分鼻饲法, 然后逐步过渡到自行吸吮。BPD患儿肺功能差, 吃奶后常有青紫及气促, 我们采取吃奶前后适当上调吸入氧浓度, 经皮氧饱和度稳定在90%~93%数分钟后调回原来的吸入氧浓度。随着肺部病变好转、肺功能改善, 逐渐过渡至吃奶前后低浓度吸氧、其余时间不吸氧, 直至完全停止吸氧。需要静脉营养时, 采用PICC置管, 减少反复穿刺、延长留管时间、增加输液浓度减少液体负荷。 (2) BPD患儿常合并贫血, 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 以维持相对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2.4 呼吸道管理

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合理的雾化、正确的体位和恰当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环节。听诊患儿肺部有痰鸣音时, 选用简易呼吸器的面罩给患儿叩背, 叩背时力度要轻柔、时间要短并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咳嗽情况, 按需吸痰, 吸痰压力不超过80mmHg (1mmHg=0.133kPa) ,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不超过10s) , 不要反复多次吸引。根据情况用棉签伸进患儿口腔, 将分泌物粘出, 这样可以减少对患儿侵袭性操作引起的不必要损伤。

2.4.2 合理氧疗

维持合适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是治疗BPD主要策略之一。氧疗时氧浓度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以减少气压/容量伤、氧中毒的发生[1]。BPD患儿对氧的依赖性强, 持续监测经皮氧饱和度, 控制以尽量低的吸入氧浓度, 保持经皮氧饱和度在90%~93%, 以减少氧中毒, 逐步过渡到间断吸氧直至停氧。此过程较长, 需要护士有足够耐心及细心, 在患儿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采取间断低流量吸氧 (吸2h停2h) 。如患儿在此期间, 能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及无发绀、气促表现, 可改为吃奶前后30min吸氧。BPD患儿肺部发育不良, 肺的换气功能受阻, 由于体能消耗较大, 吃奶时可出现缺氧症状。我们在喂奶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并采取吃—停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缓解缺氧症状的目的。患儿在此期内如能适应, 则可顺利经历停氧过程。氧疗过程中应监测血气变化, 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吸入氧浓度。

2.5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 早产儿容易出现感染并易致感染扩散[4]。BPD患儿住院时间长, 预防感染极为重要。各种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及操作规程, 所需用物专人专用, 强调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加强日常护理, 如口腔、皮肤、脐部护理, 病室空气紫外线消毒, 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定期进行病室及暖箱细菌学检测。及时观察患儿有无感染迹象, 如出现反应欠佳、呼吸用力或暂停等应及时通知医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定期给予丙种球蛋白, 以增强抵抗力。

2.6 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由于BPD患儿住院时间长并易出现反复感染, 加之住院费用高, 家长对患儿的预后担忧, 面临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主动关心、安慰家长。在患儿住院过程中, 安排家长每周来院探视2次。如病情允许, 在严格消毒隔离的基础上让家长和孩子亲密接触, 并由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早产儿护理方法的详细指导, 让家长学会一些基础护理知识, 学会如体温测量、喂养技巧、新生儿抚触等操作, 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 使家长树立信心。

2.7 出院指导及随访

指导患儿家长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温度、湿度, 随天气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服, 防止对呼吸道的各种刺激, 避免感染;指导正确的喂养知识及常规护理知识。出院时, 患儿未能完全脱离氧气, 应耐心向家长宣教吸氧的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 教会家长辨别患儿何时需要吸氧, 如何吸氧, 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同时建立联系卡, 随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动态, 以便及时给予指导。

随访是NICU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通过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患儿体格发育或神经发育偏离正常, 进行早期干预, 减轻伤残程度。出院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措施, 使其成为NICU中新生儿个别化发育支持性护理 (NID-CAP) 的延续。包括智能发育的早期干预、动作发育的早期干预。 (1) 智能发育的早期干预:丰富多彩的育儿刺激, 按不同年龄段根据正常小儿智能发育的规律, 在智能发育的不同领域, 如视听、语言、手的精细动作、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进行训练。 (2) 动作发育的早期干预:通过穴位按摩、婴儿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等科学健身方法, 促进正常运动发展, 有效预防或减轻伤残。患儿6个月以内每月随访1次, 6个月~12个月内每2月随访1次。1周岁患儿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基本正常, 身长71cm, 体重8.9kg, 头围45cm;丹佛发育筛查试验 (DDST) 结果正常;心、肺、肝、脾、五官未发现异常, 听力筛查双耳通过, 视网膜检查发育良好。

参考文献

[1]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16-422.

[2]赵时敏, 孙建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1) :2-3.

[3]王丹华.早产儿的营养支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6, 9 (4) :280-283.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出生转入儿科治疗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0例,胎龄(32.4±2.4)周,出生体重(1620±224) g。对照组(31.8±2.84)周,出生体重(1726±301) 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吸氧、保暖、能量支持、抗感染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喂养常识指导,干预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患儿出院时争取家长同意和配合,建立早产儿保健随访卡,6个月内每半个月指导家长1次,6个月以后每1个月指导1次。(1)视觉刺激:可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新生儿向各个方向注视,适量较快速度的各种视觉刺激可有效提高注视能力。(2)听觉刺激:父母说话声是最好的听觉刺激,给婴儿说话、唱歌、放音乐、听心跳等刺激婴儿对外界的反应。语言的重复、音节间的停顿和缓慢的速度有助于婴儿去确认分析和记忆。(3)触觉刺激:给婴儿抚触,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对肢体的屈伸活动及变换婴儿的姿势等是一种最好的触觉刺激,抚触可促进脑发育及健康的心理形成,刺激婴儿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改善消化功能和睡眠,可平复暴躁的情绪,促进亲子交流和感情。(4)前庭运动刺激:给予摇晃震荡等干预,因人而异,强调双亲了解婴儿对干预的反应,认识早产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主动积极地促进双亲和婴幼儿交流,避免过度刺激。

1.2.2 脑发育测试

两组患儿分别于生后6、12个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应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试。

2 结果

干预组6个月失访1例,12个月又失访两例。对照组6个月失访2例,12个月又失访2例。干预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等5个功能区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生儿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逐年上升。早产儿由于出生过早,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易发生感染、窒息、营养不良等,影响大脑的发育。早产所带来的智能发育障碍一直是儿童医疗保健的难题。未成熟脑可塑性很强,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能力,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生后最初几年,是小儿大脑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比其他任何时候发育发展更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给予良好的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有重要影响。笔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干预组婴儿出生后即让家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在家中对婴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视听训练及婴儿体操抚触等外界的刺激。对照组仅作常规幼儿指导。两组比较,6个月和12个月时干预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会交往、语言等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与家长有目的交流,积极训练,增加了亲子依恋,促进了感知觉语言发育以及运动发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大运动及抓、握、摆弄玩具、拇食指捏物等精细动作,从而促进了早产儿智力发育商的提高。利用早产儿大脑发育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新生儿期既开始给予抚触、听背景音乐、看红气球等尽可能丰富的外界刺激以及出院后指导家长在家中对婴儿继续进行良好的育儿刺激,可促进脑的结构和功能代偿,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瘫、智力伤残及提高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一般喂养知识指导,干预组加用早期护理干预即早期给阳予抚触、定时播放轻柔背景音乐、床旁悬挂红色气球等刺激,指导在家庭中进行试听、感知觉以及运动方面的综合干预训练。两组分别在6个月、12个月应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检测其发育商(DQ)。结果 干预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五个功能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

关键词:护理干预,早产儿,智能发育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岷,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笫3版.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2003:192.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下一篇:资助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