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共7篇)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1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增加, 且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监护治疗技术的提高, 早产儿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但如何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特别是如何减少早产儿黄疸引起的脑损伤, 已成为医务人员研究的热点。我院近年来对早产儿黄疸采取了预见性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早产儿黄疸128例, 男68例, 女60例;年龄为分娩后30 min至1个月;胎龄为28周~36周;体重1.0 kg~2.4 kg;按黄疸临床诊断依据确诊为病理性黄疸48例, 生理性黄疸80例。
1.2 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9.8 d, 经过治疗痊愈118例, 好转后自动出院8例, 死亡2例。
2 早产儿黄疸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早产儿肠-肝循环的重吸收增多
2.1.1 早产儿肠道缺乏细菌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 其中肠肝循环的重吸收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 在肝脏中合成结合胆红素, 随胆汁分泌入小肠, 在小肠内基本不被重吸收。由于早产儿肠道缺乏细菌, 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转化为尿胆原排出体外, 移行至回肠末端和结肠后, 受到含量多、活性高的肠型β-葡萄糖醛酸苷酶重新水解, 成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物质, 易被肠黏膜重吸收入血, 致肠壁重吸收量增加。
2.1.2 早产儿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胃肠转运时间为 (8 h~96 h) , 较成人 (4 h~12 h) 明显延长[1]。早产儿胰腺功能差, 胰液分泌少, 胰蛋白酶活力低下, 胎便黏稠, 同时早产儿由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其他原因推迟经口喂养, 且吸吮力弱, 进奶量少, 不能很好刺激肠蠕动, 加上早产儿在暖箱内湿度不够, 隐性失水量增加, 容易使粪便干结, 常常导致胎粪排出延迟[2], 可使肠肝循环明显增加, 加重胆红素重吸收, 使血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
2.2 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为肝脏胆红素负荷大和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3], 而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 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因此, 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称之为生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好, 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 早产儿可延迟到3周~4周。早产儿特别是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 血清胆红素虽在生理范围内, 已有核黄疸发生的危险, 所以早产儿发生黄疸时较足月儿程度较重, 消退也较慢。
3 早期护理干预
3.1 硬肿症的预防
在患儿入院后立即放置于红外线抢救台上, 各项处置完毕后, 再放入已预热的保温箱内进行保暖, 根据患儿体温调节箱温, 维持患儿体温在36 ℃~37 ℃;同时给予蛋黄油涂擦好发硬肿症的双下肢及腹外侧, 每天3次, 以预防硬肿症的发生。蛋黄油具有防止体温失散的物理作用, 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延长红细胞寿命,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降低胆固醇, 增进血液循环的作用[4]。
3.2 早期微量喂养
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同时, 出生后2 h~4 h开始喂养, 24 h给予5%葡萄糖每次1 mL/kg, 24 h后根据患儿耐受程度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 2 h喂1次, 奶量从每次0.5 mL/kg~1.0 mL/kg开始, 以后根据情况每次增加1.0 mL/kg~2.0 mL/kg。吸吮吞咽功能好的患儿用奶瓶喂养, 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患儿给予留置胃管, 2 h经胃管间断鼻饲喂养1次。早期开始喂奶, 可刺激肠管蠕动, 促使胎便顺利地排出体外, 又可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 促进尿胆原的生成, 减少肠肝循环, 可助减轻黄疸程度。
3.3 温盐水灌肠加腹部按摩
准备消毒弯盘、20 mL注射器、手套1副、消毒液状石蜡、生理盐水39 ℃~41 ℃、6F~8F一次性吸痰管、尿布。选在喂奶前30 min进行, 患儿取左侧卧位, 抬高臀部, 臀下垫尿布, 先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 mL/kg~15 mL/kg, 接取吸痰管, 前端涂液状石蜡后轻轻插入肛门7 cm~10 cm。插管时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肛周静脉丛, 达到患儿直肠壶腹上段, 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后保留5 min, 进行腹部按摩, 促进胎粪排出。连续5 d, 直至自然排便为止。即在温盐水灌肠后喂奶前15 min~30 min进行, 先洗净双手, 患儿腹部垫一层棉制单衣, 操作者用手掌以脐为中心, 由内向外依次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动作轻柔, 力度适宜, 每次5 min, 不应只在腹部皮肤上滑动, 应充分刺激肠管以加速肠道运动。
3.4 遵医嘱预防性用药
新生的早产儿黄疸早期可口服给药, 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 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 可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活力提高, 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以利于排出。用法:每日3次, 每次5 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 富含高浓缩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 能调节和补充正常菌群, 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从而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茵栀黄颗粒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用于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有一定效果, 可配成茵栀黄液灌肠, 刺激大便排出, 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回吸收。
3.5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5], 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形成水溶性而溶于体液, 通过血液循环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肾从尿中排出。光疗期间用黑眼罩覆盖双眼, 尿布包裹好会阴, 其余部分全部显露, 定期翻身, 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 同时增加喂养次数, 以补充水分丢失, 必要时静脉补液, 以加速胆红素排出。
4 讨论
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早产儿胃肠动力不足及肝脏功能不成熟导致肠-肝循环重吸收增多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促进粪便排泄, 减少胆红素重吸收是治疗黄疸的一种有效措施, 因为早产儿肠腔内的胎便总量为100 g~150 g, 约含结合胆红素80 mg, 相当于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倍。因此, 胎便及时排出使胆红素肠-肝循环明显减少, 在此基础上配合光照疗法、预防性用药等处理措施, 尽早将胆红素排出体外, 减少胆红素的堆积, 使病理性黄疸得到早期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岳晓红, 赵翠霞, 芦惠, 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胃肠道转运时间的影响[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2) :91-94.
[2]吴明赵, 符明风, 刘文清, 等.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 (1) :27-28.
[3]诸福棠, 胡亚美, 江载芳, 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8.
[4]陆青梅, 曾洁华.鸡蛋黄油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 24 (3) :47.
[5]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9.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2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70-01
随着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获得提高,导致人们逐渐扩大护理质量的需求。在早产儿患者中其体重<2000克,胎儿年龄通常在34周内,早产儿出现体质质量较低主要是因为其肠胃系统较低、功能发育不成熟所导致的,并且吞咽合、吸食功能较低、喂养效率较低等。近几年以来,人们逐渐重视早产儿肠胃喂养护理质量,并为提高患儿身体质量、进食质量等寻找有效措施[1]。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早产低体质量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并对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状况进行对比,详细报告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低体质量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取患者家属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患23例,女患21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其中男患19例,女患25例。两组患者选取标准:①患者需要进行间歇性以及静脉营养喂养;②属于胎龄儿、早产儿;③患者出生后对其进行 Apgar,显示5分钟、1分钟都>8分;④患儿出生后对其体质进行称重约为1200-200克,患者胎龄均在28-34周内;患者疾病排除标准:①需要进行呼吸系统支撑;② 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症状;③患者存在先天性遗传病史。经医院诊断两组患者均属于低体质量患者,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历资料、头围、体质等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营养静脉输入治疗,并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例如喂奶措施。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操作,例如:微量泵间胃管喂养操作,对患者体内进行喂奶灌注均采用微泵操作,并且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时间间隔两小时喂养一次,喂养过程中取其卧位,并在喂养过后采用专用卧枕对其头部、肩部,然后进行俯卧,护理人员进行喂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卧位安全。
非营养性吸食:患者在进行喂养前期应给予橡皮奶头进行消毒操作,然后行非营养性吸食,消毒清洗时间应控制在5-10分钟。
腹部轻柔按摩:首先取其卧位,对患者腹部进行轻抚按摩,根据患者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抚触,以由内向外方向触摸,动作要轻柔、均匀,并在按摩过程中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如出现不良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状况分析,根据治疗标准进行诊断,如患者存在以下1项以及两项均属于喂养不耐受现象。例如:① 患者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症状;② 出现腹胀,一天内腹部腰围逐渐增加到1.5厘米;③胃部出现咖啡色物质;④胃部出现奶量残留物质>30%;⑤出现以上任意两项应停止饮食就医。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护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均数采用±标准差( ±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患者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胃残留、呼吸停止等例数较少,均比对照组患者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早产低体质量患者在进行喂养期间相当困难,重点是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肠胃分泌较差,并且身体内免疫系统并不成熟等,致使喂养不耐受。采用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容易对肝肾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代谢出现絮乱等现象,而采用综合护理可以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2-3]。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嘔吐、呼吸停止以及腹胀等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后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数据显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利于降低不良症状的出现,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研究组方法对早产低体质量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耐受性,并能有效减少不良症状出现,构建母乳喂养时间,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开美.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价值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16):120-155.
[2]梁兰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60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178-210.
[3]唐晓燕,甄宏,韦玉华,胡琼燕,郑丹丹.综合护理手段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09):278-290.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3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暂停,护理措施分析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体重较正常婴儿低,呼吸暂停作为早产儿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发病率为20%~30%,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并且可导致死亡[1]。如果抢救不及时,长时间缺氧会引起患儿的大脑损伤,对患儿的日后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并造成永久性或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通过护理干预使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笔者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并与同期进行常规治疗的33例患者进行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其中男婴60例,女婴40例。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中男婴33例,女婴17例,年龄28~37周,平均(32.4±3.5)周;对照组中男婴27例,女婴23例,年龄29~37周,平均(33.5±4.1)周。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治疗前护理
将患儿置于恒温箱中保证患儿的正常体温,并根据胎龄、体重的差异调节恒温箱中的温度。导致阻塞性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早产儿喉部呼吸道容易塌陷,如头部和颈部位置扭曲不正会加重呼吸道阻塞,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将其头部放置于中线位置,颈部姿势自然,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发育不健全在喂奶时要防止呼吸阻塞,采用加强监管患儿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血钙等,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身体青紫、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立即实施抢救治疗。
1.2.2 治疗中护理
辅助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由于患儿神经敏感,用手按压足底,增加神经冲动,可增加患儿的呼吸道扩张;手术用具经消毒保持无菌,空气经消毒,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儿镇静以免发生意外,室温一定要保持在28~30℃,医用水要保证在37℃[1]。
1.2.3 治疗后护理
由于早产儿的体质较弱,因此,在治疗后要注意婴儿使用物品的消毒,防止患儿交叉感染;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患儿消化;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患儿免疫力;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不良刺激;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若排便不畅应立即进行处理。
1.2.4 加强体温监测
设置中性温度环境,使患儿处于24~26℃的温度,维持体温在36~37℃,以此来减少患儿呼吸暂停的发作。使患儿的周围湿度保持在50%~60%,确保患儿体温的恒定,使体温波动在±0.5℃,针对患儿的各项治疗与护理都应尽量集中在温箱内进行。
1.2.5 药物护理
按照医嘱给予早产儿抗感染治疗。严格遵守用法、用量、时间、浓度,保持药物疗效。在应用镇静药时,要做到静脉推入慢,剂量严格按医嘱执行。本组早产儿中,有2例在静推安定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脑膜炎2例,败血症2例,肠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且经过治疗病情均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脑膜炎4例,败血症5例,肠炎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经过治疗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死亡率几乎无变化。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的体质较弱,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如神经、免疫、消化等系统都还不完善。主要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早产儿呼吸暂停还可由缺氧、体温变化等引起。呼吸暂停是一种短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即呼吸停止2O s或更长[2],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防护,护理措施得当比应急性治疗有更好的效果。
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临床表现有青紫、肌张力低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1];其主要并发症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脑膜炎、败血症、肠炎等。早产儿体温调节系统障碍,因此,给予保温箱,辅助婴儿自身进行体温调节,防止不良刺激引发呼吸暂停;合理喂养,由于早产儿体内各种消化酶不足,其消化能力差。对于病情稳定的患儿,已具有吸吮与吞咽能力,可通过口滴位法取2 ml母乳贴在婴儿口角缓慢滴喂,每2~3小时滴入一次。同时观察呼吸频率,抚摸腹部促进消化,避免患儿胃食管反流而引起反射性呼吸暂停[3];由于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很多,在护理要保证用具的清洁,防止患儿感染而引发呼吸暂停或引发其他疾病[4,5];若此时发生呼吸暂停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加以适当治疗可减轻呼吸暂停中血氧饱和度下降、肌张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6,7]。
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肺成熟度差肺泡表面物质缺乏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身体青紫、心率增速等症状,可引发呼吸暂停,护理得当可使发病频率减少。本研究中,治疗组50例患儿与对照组50例患儿对比,护理措施得当可减少并发症,减少呼吸暂停发病频率,减少死亡率。
当早产儿出现短暂呼吸暂停时,应该对早产儿做出及时抢救治疗。要做到以下几点:(1)皮肤物理刺激。出现暂停呼吸时,给予弹足底、托背、睡水垫等机械运动,使患儿恢复自主呼吸[8,9]。(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吸痰,在吸痰过程中,要保持动作尽量轻柔,每次时间要少于15 s,避免损伤患儿的呼吸道黏膜,产生感染灶。(3)当患儿严重发作时,进行复苏囊加压给氧,并予氨茶碱、纳络酮等药物治疗[10,11]。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均为呼吸暂停、轻度窒息、颅内出血、宫内感染、贫血患儿;孕周28~31周,平均(29.31±0.89)周,出生体重0.79~1.76 kg,平均(21.32±0.25)kg;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14例。早产原因:胎位异常5例,胎膜早破4例,宫内窘迫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安胎失败2例,先兆子痫2例,瘢痕子宫1例。1 min Apger评分3~7分11例,>7分9例。
1.2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温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配有加温湿化装置,调节氧流量至5~8 L/min,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氧流量[2],氧浓度一般调在21%~39%(最高可调至100%)。其中,采用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模式7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模式8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SIMV模式5例。期间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水平。
1.3 护理方法
1.3.1 插管护理
插管前洗净患儿的口鼻腔分泌物,无菌操作下正确行气管内插管。选择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体重<1 kg者,选择气管导管内径为2.5 mm;体重1~2 kg者,导管内径为3.0 mm。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滑导管,插管深度为导管首端离气管分叉处2~3 cm(第1~2胸椎体水平)[3],根据呼吸音调整导管位置,插管成功后,护士帮助医生固定好导管,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长度,根据胸片决定气管导管是否在正确位置。护士应经常检查并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标记导管位置,并做好记录,每班交班,做好医护配合。
1.3.2 呼吸道管理
要随时对患儿进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前先翻身、叩背1~5 min,并保持侧卧位10~15 min引流后吸痰,可结合管道加温湿化,防止痰液痰栓堵塞气道。雾化疗法帮助清除痰液,0.45%的生理盐水湿化液2 mL/次,湿化气道间隔4~6 h/次。吸痰时断开呼吸机,吸痰过程中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要快,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4],让患儿充分吸氧,动作要轻柔。退吸痰管要慢,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忌反复抽插吸痰管,打开负压吸引,吸引管的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长1~2 cm以防并发症[5],忌负压过大。
1.3.3 生命体征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每1小时记录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胸廓起伏及腹部情况,有无前囟紧张、烦躁不安、嗜睡等颅内出血早期表现。同时注意观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有无改善。
1.3.4 并发症的预防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帮助患儿翻身、叩背,以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对疑有气漏等高危患儿尽早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其较常规通气有较好的氧合作用。适当提高呼吸频率,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小潮气量时可以减少肺损伤,避免PaCO2降低。每天对患儿进行擦浴及更换衣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1.3.5 机械通气的监测
机械通气30 min后做好血气分析检测,并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节。PaO2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40~50 mm Hg,维持pH>7.25,FiO2<50%,减少气压伤及死亡率。呼吸机参数调节时应先调节氧浓度后再调节压力,以减少高氧对早产儿的损害。若血气分析正常,脱机后48 h不需要重新插管。
1.3.6 拔管后护理
当患儿的自主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稳定后可考虑停机械通气。拔管前4 h不进食,或抽出胃内容物,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将导管拔出,断开呼吸机前给纯氧。
1.4 疗效标准
以早产儿痊愈出院或放弃治疗为最终结果,治愈的标准为早产儿呼吸平稳、体温正常、神经系统稳定、吃奶正常、合并症消失。
2 结果
本组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其中,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呼吸系统发育很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维持肺泡处于膨胀状态保证足够的功能残气量,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增加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常用长时间高氧来维持生命,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但其后期容易并发慢性肺疾患及视网膜病变,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临床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其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在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维持肺泡膨胀,防止塌陷,完成通气交换,使患儿得到充分氧合[3]。
本研究20例早产儿通过机械通气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说明机械通气在辅助早产儿恢复呼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插管前、呼吸道管理、并发症预防、机械通气检测以及拔管后护理,通气过程中先降氧浓度再降压力,采用小潮气量及小压力,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肺泡损伤。结果显示,本组早产儿在精心的护理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20例进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 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 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机械通气,早产儿,肺功能,护理
参考文献
[1]唐柳平,王琼,李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1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7):1221-1222.
[2]杨玉梅,张静.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管理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36-37.
[3]李玲,张英丽.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58-60.
[4]杨君平,陈丽丽,赵灵芳.机械通气下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76-1477.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女38例, 平均孕周 (31.56±3.18) 周, 平均出生体重 (1.66±0.218) kg。所有入选早产儿Apgar评分均>7分, 无严重并发症、器质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无消化道畸形。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不同体位, 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 3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开奶时间、喂养及护理方式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采用经口胃管喂养方法, 先用石蜡油棉签润滑一次性硅胶6号胃管的前端, 左手将患儿颈部托起使其后仰, 右手将胃管沿咽后壁向后下方置入口咽部, 插入至所需长度。将约10 cm长的10号缝合丝线双折, 绕胃管以断端穿过盲端, 分别反向绕一圈打一死结, 两线端各平行固定于左右脸颊上[2]。根据医嘱, 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一般从1~2 m L开始, 每隔2~3 h喂养1次, 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 用5 m L注射器接胃管轻轻回抽, 确保胃管没有脱出及移位后缓慢注入所需奶量。直到早产儿可自行吸吮, 出现吞咽反射时停胃管。
所有患儿经口或鼻胃管管饲后, 采用3种不同的体位, 右侧卧位组:抬高床头30~50°, 头偏向一侧;俯卧位组:俯卧, 抬高床头l5°;仰卧位组:仰卧, 抬高床头15°[3]。
1.3 护理方法
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和身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喂养时间和方法, 尽早喂养, 采用少量多次的间歇胃管喂养方法。对呼吸困难的早产儿采用经口插入管饲, 为使经口胃管喂养顺利进行, 通常采用重力管饲, 即通过重力作用输注奶液。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在固定胃管注奶, 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尽量选用细的硅胶胃管, 刺激性小, 可减少对鼻黏膜和食道黏膜的损伤, 而且具有其弹性好、刺激性组织相容性好, 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等优点[4]。
喂养前准备好温度为38~40℃的奶汁, 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喂奶, 每次抽吸都确保胃内无残留。因高浓度的奶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动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故采用3∶1的奶喂养, 随日龄逐渐增加, 待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 再改为全奶。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 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呼吸器等[5]。一旦患儿出现哭闹, 及时检查胃管固定和呕吐情况, 将发生呕吐的患儿头偏向一侧, 轻拍患儿背部, 防止呕吐窒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有口干、恶心、呕吐、腹胀、胃出血、呼吸抑制等,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窒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见表1。
2.2 3组早产儿管饲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仰卧位组管饲后各项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 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 见表2。
注:与仰卧位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早产儿经口管饲往往因反应低下、口腔活动少而产生黏膜干燥、恶心、呕吐、脱管、返流及吸入致呼吸暂停、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 采取合适的体位、妥善固定管道、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加强监测患儿呼吸、及时处理恶心等不良反应现象[6],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早产儿哭闹恶心时, 胃管容易从口腔另一侧滑出, 因此胃管插入操作时需要妥善固定, 否则会增加脱管的几率, 粘贴胃管时应先包裹丝线, 再固定在脸颊上, 避免丝线产生压痕, 更换敷贴时动作要缓慢轻柔。留置胃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化道生理环境, 增加异物刺激及呼吸道分泌物, 减轻咽部反射, 使胃内容物极易反流至咽部, 造成不适感。因此, 在给早产儿喂奶前30 min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鼻饲后吸痰引起憋气及呛咳, 进而引发反流。另外, 为减少恶心刺激, 管饲后取右侧卧位或俯卧位, 喂注时速度宜慢, 避免引起胃的急性扩张而引起的返流呕吐[7]。经口管饲使口腔不易完全闭合, 口腔黏膜干燥发生率较高, 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 早期每日护理3次, 唇部涂少量石蜡油, 若需吸痰操作时, 吸痰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签进行口腔清洁。
早产儿经口管饲前, 应对患儿, 特别是行无创机械通气患儿评估腹胀情况, 即使是轻度腹胀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因腹压增加可引起呕吐、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经口管饲后, 需要严密监测心电、氧饱和度, 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 若有恶心呕吐, 及时处理以避免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 应暂停喂养, 加强观察, 好转后再行口饲, 以防发生胃食管返流。
该研究数据显示, 右侧卧位组、俯卧位组及仰卧位组主要并发症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7.1%及53.6%, 即仰卧位组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及俯卧位组, 另外, 仰卧位组管饲后其它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 可能是因为早产儿呈水平仰卧位时, 胃的容量小, 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差, 增加了溢乳和食道返流的可能性, 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一致[8], 因此, 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可防止返流物的吸入, 安全性增高。
综上所述, 早产儿管饲喂养前, 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 管饲喂养后采取右侧卧位和俯卧位、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严密监测患儿呼吸等方面并发症情况并做及时处理,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管饲时不同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及分析有效护理的措施, 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体位差异, 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 观察3组早产儿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早产儿管饲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腹胀, 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后, 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及7.1%, 明显低于右仰卧位组的53.6%,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右仰卧位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产儿管饲后采用右侧卧位和俯卧位, 与仰卧位比效果更好, 能显著降低管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体位及妥善的固定方法、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与呼吸情况的监测、及时处理恶心等并发症,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管饲,体位,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应雪琼, 林心怡, 颜胜宇.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2) :15~16.
[2]丁晓华, 王松, 李胜玲.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36-638.
[3]徐世洁.不同体位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0 (1) :86-87.
[4]王梅英.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27-528.
[5]赵英荣, 郝祥梅.不同管饲方法在早产儿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7) :1074-1075.
[6]邵华芳, 何春燕, 胡春华.早产儿管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2) :367-368.
[7]居蓓华, 石海明, 林美玉.早产儿经口管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1) :1005-1006.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6
关键词:早产儿RDS,N-CPAP,并发症,临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患儿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 确诊为RDS。出生体质量>1.5kg, 64例;出生体质量≤1.5kg, 32例, 全部是早产儿。其中6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呼吸机辅助呼吸, 撤机后, 连接于气管插管行N-CPAP治疗。余90例均应用鼻塞法行N-CPAP辅助治疗。
1.2 N-CPAP使用方法
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完善, 合并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 容易出现肺膨胀不全 (atelectasis) 愈早期使用N-CPAP治疗, 愈可保持适当的功能性肺余量, 从而改善气体交换。N-CPAP具备连续性气流之回路系统, 它可连接于气管插管、鼻塞、进行呼吸道正压通气。使用N-CPAP治疗中, 予以心电, 呼吸, SpO2监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通过96例患儿观察, 并发气胸3例, 腹胀32例, 气道阻塞5例, 鼻中隔病变10例, 造成心肾功能障碍3例。见表1。
2 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气压性创伤如气胸。
它的形成与肺泡过度扩张有关。当肺泡破裂后, 气体沿着血管周边的间隙扩散, 可到达纵膈腔, 甚至肋膜腔而引起发病。尤其是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有呼吸窘迫症状者, 由于肺泡壁支撑过于软软, 使用N-CPAP并发肺泡破裂现象之机率较正常新生儿为高。究竟呼吸道压力要超过多少才会形成气压性创伤, 根据文献记载并无一定的数值。所以在临床运用上, 护士在监护病情中, 气道压力的大小必须随时监测, 详细记录。在更换氧气或由于某种原因暂停治疗后又重新连接时, 一定注意调整好气道压力, 避免过大。当病情改善时, 呼吸道压力要随之调降以减少此种伤害。
2.2 腹胀。
使用N-CPAP于新生儿约4~6d可明显看到腹胀现象, 此乃因气体进入食管、胃, 使胃部出现胀气。尤其是出生体质量愈轻的早产儿发生腹胀的几率愈高, 其原因可能是出生体质量愈低, 肠蠕动的动能愈不成熟所致。但不需要禁食, 可由胃管减压获得改善。所以在护理上, 低出生体质量儿最好在行N-CPAP治疗时下胃管进行减压, 并密切观察患儿腹部隆起情况, 定时排气。排气时用手指肚以脐部为中心, 顺时针轻揉。或行肛管排气。
2.3 鼻中隔病变。
近年来, N-CPAP普遍用于新生儿监护病房, 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的需要, 但是鼻中隔病变例数却有所增加。这些病变包括鼻柱、鼻翼、鼻前庭狭窄与坏死, 此乃选用不正确的型号及错误的装设鼻套管引起。根据统计, 出生体质量愈低, N-CPAP使用时间愈长, 鼻中隔病变发生率愈高。所以如何防范, 就成为护理上主要问题。护士最基本要随时保持警觉, 并检查鼻导管是否置于正确位置;在病情允许下, 每2h用无菌棉签沾石蜡油轻柔局部以缓解症状;每天更换鼻塞1~2次, 更换前彻底清理口鼻咽分泌物;对局部有压淤者, 可用橡皮垫置于鼻子与鼻套管间, 作为缓冲以避免鼻中隔坏死。
2.4对心脏肾功能的影响。
因N-CPAP可提供一正压且可经由肺间质传达至胸膜腔, 继发胸腔压力随之增高, 阻止静脉血回流, 右心室压力因此变高, 使心室中隔向左偏移, 诸多因素使心输出量因此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 下腔静脉压力上升, 导致肾脏血流重新分配, 致使肾皮质血流量下降。所以尿量减少, 钠盐在体内积存。护理上要持续心电监护, 详细记录尿量及24小时出入液体量, 密切观察有无水肿、少尿情况, 发现尿少时及时报告医师。
2.5 气道阻塞。
本组患儿中6例通过气管插管连接N-CPAP进行治疗, 本组3例气道阻塞病例均是气管插管患者。所以气管插管患者呼吸道管理在护理上非常重要。预防痰阻首先加温湿化非常重要:利用N-CPAP上的加温湿化器, 使吸入的气体加温湿化, 温度保持在32-35℃为宜。也可在湿化器与患儿之间连接一个雾化器, 进行雾化吸入。使药液随吸气吸入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即可有效湿润气道, 又可避免血氧饱和度降低。其次准确清理气道也很重要:要准确掌握吸痰的方法,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3~5min, 吸痰时动作轻柔, 吸引负压100mmHg以下, 严格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导管后吸口腔, 加强通气回路的消毒。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如有青紫应终止操作给予纯氧抱球3~5min。如痰液粘稠可于吸痰前气管内滴入湿化液: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2万+地塞米松3mg+α-摩蛋白酶3mg, 每次吸痰前滴入0.5~1mL, 使痰液稀释、松动, 有利于吸引, 防止痰液黏稠, 阻塞气道,
3 讨论
经过前辈持续的努力, 才得以发展出N-CPAP治疗法, 特别是对于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的早产儿, 使用N-CPAP治疗, 确实使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然而治疗中的并发症也并不少见, 因此正确的使用及使用中的周密护理, 可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的成功率[1,2]。
参考文献
[1]牛延艳, 吕丽.小儿气管插管的监护[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3) :61.
早产儿护理知识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分娩总数6884例, 其中发生早产556例, 早产儿601例 (45例为双胞胎) , 早产发生率为8.08%。凡妊娠晚期因死胎, 畸形或计划生育引产均不计人早产统计分析范围中。
1.2 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早产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
2.2 5a期间早产出生例数与病死率曲线趋势图分析, 见图1。
2.3 早产对新生儿的影响 包括不同胎龄与早产预后的关系见表2;不同出生体重与早产预后的关系见表3。结果显示胎龄越小, 出生体重越低, 新生儿窒息率及病死率越高, 二者呈负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 。
3 预防和护理
文献报道早产儿发生率为5%~15%[1], 本组资料显示为8.08%。本院资料表明, 随着产科技术不断提高, 早产儿病例数并无逐年下降趋势,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位为胎膜早破 (PROM) , 仍占首位, 占42.63%, PROM与感染有密切相关, PROM时, 细胞炎性因子的增加诱发宫缩, 也可以诱发宫腔内胎儿感染, 使胎儿发生窒息[2];其次是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占16.37%。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ICP常常导致早产 (早产率可达33.3%~66%) 及围产期并发症 (宫内窘迫, 死胎、死产等) [3];第三位因素为妊高症占10.97%;第四位因素是多胎妊娠及胎盘因素。另一主要客观原因为我省地处高海拔地区, 氧含量低, 而缺氧因素导致产科并发症增多, 加之地域文化差异性大, 民族观念的落后导致早婚、早育者居多, 孕期保健意识差, 交通闭塞导致就医困难等均不可避免地造成早产及产科并发症, 严重威胁母婴生命。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均不成熟, 生活能力差, 抗病能力低, 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新生儿窒息率及病死率越高。故降低早产是预防围产窒息及死亡的关键。结合本院实际状况, 提出以下相应预防和护理对策, 旨在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命质量。 (1) 定期产前检查, 加强其三级围产保健管理及原发病治疗, 及时纠正及处理可能导致早产的各种危险因素; (2) 切实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 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摒弃陈旧的传统风俗及不良习惯, 加强孕妇营养, 注意休息, 必要时给予氧吸入, 提高血氧含量, 促进胎儿成熟;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作; (3) 对有宫颈机能不全者应选择在孕14~16周作宫颈缝扎术, 最迟不超过 20周, 于孕37周后拆线; (4) 对于生殖道感染者, 合理应用抗生素, 重点监护, 积极控制以避免发生PROM; (5) 对有早产高危因素者, 应尽早选择设备齐全的综合医院, 加强胎心监护, 合理用药, 以改变子宫对刺激的反应及阻断或抑制子宫收缩物质的合成释放, 争取孕周 >32周; (6) 有早产征象者, 应提早住院观察, 尽量选择在适当孕周终止妊娠, 适时促进胎肺成熟。因为24~32周时,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促进肺成熟的作用最大, 此时是产前预防的最佳阶段[4], 据报道产前糖皮质激素不仅能预防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的发生, 而且也能降低脑室内出血和新生儿死亡[5]; (7) 加强产儿科合作, 积极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556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及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预后的关系。结果 引起早产的主要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妊高症、多胎妊娠及胎盘因素。结果表明, 胎龄越小, 出生体重越低, 窒息率及病死率越高, 二者呈负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 通过对早产潜在高危因素认识的提高, 提出预防对策以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命质量。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早产,相关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陈丽群, 李卫平.220例早产原因及母婴影响的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 (1) :27-28.
[2]王伟, 金镇, 毛健, 等.早产主要因素对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9:93.
[3]吴元赭.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3, 9 (5) :281.
[4]金汉珍, 黄德眠,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