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

2024-05-17

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精选5篇)

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 篇1

孕产妇、围产儿死亡

讨论及报告制度

1发现孕产妇死亡(包括发生在产科及院内其它科室的孕产妇死亡),在24小时内电话报至妇保所。围产儿死亡于下月前10个工作日上报妇保所,并提交病历摘要。

2由主管业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妇产科主任、儿科主任等,组成院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负责院内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3孕产妇死亡发生后20个工作日内(或尸检病理结果出来后)组织院内死亡评审。发生围产儿死亡,在当月进行院内评审。评审时由经治医师进行纪录,并写出面报告。

4评审内容:讨论病例,明确死亡原因,总结医疗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按照“医院孕产妇死亡病例报告提纲”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

5评审标准:按十二格表(三个环节、四个方面)评审法找出主要问题,并自评是“可避免死亡、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及不可避免死亡”,如为孕产妇死亡,在完成院内评审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书面报告报至妇保所。

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07年章丘市出生情况及围产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上报的报告卡及有关报表。本文对524例围产儿死亡的监测报告及死亡卡进行统计分析。

围产儿计算方法:凡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 d之内, 围产儿体质量达1000 g或身长≥35 cm。死胎指在正式临产前胎儿已死宫内。死产指正式临产后胎儿仍存活, 但在分娩过程中死于宫内者。早产儿指妊娠28周至不足37周出生者。早期新生儿死亡指出生时为活婴儿于生后7 d内死亡者。

1.2 方法

按照《山东省妇幼卫生监测报告工作手册》要求进行监测, 每年对信息人员进行一次专业培训, 建立了围产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报告制度。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有专职人员负责围产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工作, 发现死亡及时填写死亡报告卡并于每月5日上报, 每季度上报有关出生、死亡统计表, 建立市乡村三级质量控制系统, 内容包括审核报表、个案报告、核查出生、死亡漏报情况等。

2结果

2.1 2004~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构成比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市4年间共有围产儿39238例, 围产儿死亡524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13.35‰, 其中死胎死产306例, 占死亡总数58.40%, 7天内新生儿死亡218例, 占死亡总数41.60%。

2.2 2004~2007年524例围产儿死亡前10位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见表2) 。

从表2看出4年间围产儿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畸形, 原因不明、早产、出生窒息、脐带因素, 分别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25.19%、19.47%、13.74%、8.21%、6.11%。畸形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3讨论

3.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我市7 d内新生儿死亡率有所下降, 从2004年的5.51‰下降到2007年的5.23‰, 说明我市围生期保健工作状况良好。加强孕期宣教, 加强孕产妇的管理, 提高产前检查意识, 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 预防早产, 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3.2 早产为7 d内新生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占7 d内新生儿死亡总数的33.03%, 提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针对可能引起早产的原因, 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3.3 畸形引起的围产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25.19%, 为第一位死亡原因。畸形是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 畸形儿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家族遗传病史、孕期感染、有害物质接触史、妊娠并发症等都是造成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 加强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 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 做好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是优生优育的第一关, 由于取消强制婚检, 婚检率急剧下降, 出生缺陷上升的后遗症初显, 所以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孕前保健工作。同时应认真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 把好优生优育的第二关, 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2]。

3.4 不明原因引起的死亡共有102例, 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19.47%, 为第二位死亡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孕妇的保健意识, 规范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孕妇存在的高危因素, 加强胎儿监护, 及早发现胎儿异常, 及时治疗, 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49.

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 篇3

【关键词】围产儿死亡 ; 死亡原因 ;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3-01

我市产科围产儿死亡率在全国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市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加强流动孕产妇管理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无锡市围产儿死亡情况,提出干预措施,特对无锡市2006年-2010年1317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无锡市2006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分娩总数283262,围产儿死亡1317例,死亡率4.65‰,其中死胎902例(68.49%),死产83例(6.30%),早期新生儿死亡332例(25.21%)。

1.2 方法

1.2.1 汇总、分析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上报的相关统计报表和个案卡等,并对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核实,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1.2.2围产儿死亡诊断标准:按我国国内采用的统一标准: 从妊娠28周--产后1周的胎、婴儿死亡 (即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1000g,或身高达到35cm)。根据死亡发生的时间分为: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

1.2.3 围产儿死亡原因诊断标准:以死亡评审的诊断为主,死因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2 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见表1):

2006-2010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为5.53‰,2010年下降至3.90‰;城区死胎、死产率(分别为4.10‰、0.41‰)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2.77‰、0.24‰),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则农村(1.42‰)明显高于城区(0.63‰)。

表1 无锡市2006-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变化

2.2 围产儿死因分析(见表2):围产儿死亡中,前5位死因分别为畸形331例、脐带因素223例、胎盘因素122例、早产低体重儿106例、胎儿宫内窘迫74例,分别占围产儿死亡的25.13%、16.93%、9.26%、8.05%、5.62%。城市和农村从围产儿死因上比较,死因第一、二位都是畸形和脐带因素,第三、四、五位死因城市为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窘迫,而农村为早产低体重、胎盘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可见在农村早产低体重引起的围产儿死亡所占比例较大。

表2 无锡市2006-2010年围产儿前5位死因表

2.3 致死胎因素分析(见表3):902例死胎中,前5位死因分别是畸形222例(24.61%)、脐带因素205例(22.73%)、胎盘因素91例(10.09%)、胎儿宫内窘迫42例(4.66%)、妊娠合并其他疾病19例(2.11%)。

表3 无锡市2006-2010年死胎前5位死因表

2.4 致早期新生儿死亡因素分析(见表4):围产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死亡共332例,主要为畸形、早产低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致死。

表4 无锡市2006-2010年早期新生儿死亡前5位死因表

2.5 致死产因素分析。死产83例,主要为畸形、宫内感染、脐带因素等致死。

2.6 围产儿死亡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2.6.1 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男性683例,女性621例,性别不明13例,男:女为110:100。

2.6.2 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孕周小于37周者695例,占52.77%; 出生体重<2500g的681例,占51.71%。

2.6.3 1317例死亡围产儿中,外地流动人口687例,占52.16%。

3 讨论

针对上述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今后的妇幼保健工作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加强围产保健管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尤其是基层单位,应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定期产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工作,按照要求逐级转诊,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

3.2 完善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畸形致死仍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进一步提高产前筛查率和筛查质量,不具备筛查条件的医院,应及时转诊,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同时,也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免费婚检率和工作质量;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常规增补叶酸;重视围产期保健宣传教育;关注胎儿外科治疗的发展;注重环境的保护。

3.3 提高孕产期宣教质量。针对产前不能有效预防的脐带因素致死情况占围产儿死亡比例较高的情况,产前检查门诊和孕产妇学校应常规教导孕妇数胎动,胎动异常及早就诊,争取抢救时机。同时,针对胎盘因素致死占围产儿死亡比例有上升趋势的现象,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孕期宣教工作,孕妇孕晚期要尽量左侧卧位,不要长时间平卧,避免性生活和长途跋涉,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

3.4 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产程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正确把握剖宫产时机;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基本技能,加强新生儿巡视和监护,降低死胎、死产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3.5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市外地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围产期管理,对降低我市围产儿死亡率仍至关重要。政府、社区、医院及流动人口本身的知识、态度、行为是影响流动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流动人口围产保健管理、加大考核力度、降低检查和分娩费用、取缔家庭接生,降低流动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3.6 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督察,定期质控孕管和产科工作质量,基层单位要切实做好早孕建册、定期产检、孕期访视工作,要重视对未规范产检孕妇的追踪随访。

参考文献

[1] 马春秀.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79-3680.

[2] 栾绍唐.105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中國妇幼保健.2008,23(22):3117-3118.

[3] 陈雅红.4572例围产儿出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026-1027.

[4] 李劲.围产儿监测结果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7-1328.

[5] 陈玮,杨梅,吴康. 2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与围产保健.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11.

[6] 何丽萍,朱丽萍,秦敏. 上海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检测与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8,25(6):601-604.

[7] 高燕秋,安琳,郭春晖.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及服务提供模式的定性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6,21(8):1022-1025.

[8] 李桂青,董蔚.围产儿与流动人口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07-1809.

[9] 陈玮,杨梅,吴庚.2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与围产保健.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10-211.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篇4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一、为了获得孕产妇死亡的准确数据,查找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妇女保健工作质量,有效的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云南省母婴保健条例》和《***县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基层科负责本中心孕产妇死亡报告工作。

三、各科室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由首诊医生立即报告基层科和分管院长。

四、基层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内容包括死者基本情况、治疗经过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并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报告,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一式两份报州妇幼保健院。

五、关于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归属的上报要求:

1、属于本县范围的,由基层科负责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1个工作日内通知该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卫生院妇幼专干并协助完成死亡调查报告。

1、属于本州外县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将材料转至州妇幼保健院,由州妇幼保健院转至孕产妇户口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

2、属于本省或外省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年终报表是逐级上报,但要注明为流动人口。

六、为了准确真实地搞好孕产妇死亡调查,相关科室人员和死者家属应该如实向基层科的调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病历、检验、特殊检查等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调查或采取不合作态度。

七、基层科须选派政治可靠、医德优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负责调查工作,所有调查资料要妥善保管,不得向非调查人员谈论。

八、死亡调查资料只能用于死亡评审,不能作为他用。

围产儿死亡报告制度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4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病历、各种登记本、登记卡、报告卡及统计报表等,对不同孕周、产龄、分娩方式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和死亡原因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1.2诊断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我国定义的围产儿标准。围生儿是指妊娠满28周(出生体质量达1 000 g或身长达35 cm)的胎儿以及出生7天内的新生儿[2]。围产儿死亡是指妊娠满28周以上(或生体重≥1 000 g以上)至产后7天内死亡的胎儿及新生儿,不包括计划生育要求引产的死胎、死产。头位阴道助产包括产钳、吸引器助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做显著性判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4年1月—2013年12月10年间,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共13 892例,其中围产儿死亡458例,围产儿死亡率为32.97‰;产妇年龄16~43岁,平均年龄(26±4)岁;围产儿孕周28~43周,平均(37±3)周。

2.2 2004年1月—2013年12月围产儿死亡情况

2013年围产儿 数1 683例 , 死亡43例 , 死亡率为25.55‰,明显低于2004年的46.20‰,2004—2013年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2.3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死亡专率

围产儿死亡前五位原因依次是:早产、出生缺陷、脐带因素(包括脐带绕颈、绕身、扭转和打结等)、窒息、妊娠高血压疾病。围产儿的死因构成和死亡专率见表2。

2.4孕周与围产儿死亡率关系

早产围产儿(孕周<37周)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过期妊娠(孕周≥42周),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是足月产的近10倍,见表3。

2.5产妇年龄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

产妇年龄越大,围产儿死亡率越高;年龄大于30岁的产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围产儿死亡率比30岁以下的高1倍多,见表4。

2.6分娩方式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

臀(足)位阴道产围产儿死亡率最高,比头位自然产高7倍,其次是头位阴道助产,剖宫产与头位阴道自然产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23,P>0.05),见表5。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亿三千万新生儿出生,其中630万围产儿死亡。绝大多数围产儿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的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6~8倍[3]。我院10年间平均围产儿死亡率比其他地区高10‰左右[4],主要原因是我院地处基层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相对保健意识淡薄,对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不重视;加上基层不重视产科,技术力量缺乏,技术水平不高,基础建设落后等,围产保健服务跟不上。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基层医院的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强了基层医院产科基础建设和妇幼卫生人员技术培训,产科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了围产期保健工作,孕产妇异常情况,各种孕期疾病,内、外科合并症、产科并发症能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臀(足)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都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和控制,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3.1围产儿死亡是多因素的,主要是胎儿和母体因素

胎儿和母体因素如胎儿发育异常、低出生体重、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羊水因素、母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有资料显示,围产儿死亡前五位死因与2011年深圳科技项目《围生儿死亡原因的临床病理分析》的研究结果相似[5]。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死亡比例最大,占围产儿死亡的50.44%,死亡专率为16.63‰,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比正常产高近9倍,是农村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农村妇女怀孕时仍然要承担着过重的体力劳动,不注意保养和保健,相对营养不足有关。其次是出生缺陷占较大比例,占围产儿死亡的25.33%,死亡专率为8.35‰。通过实施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项目,出生缺陷死亡率明显减少。

3.3生育年龄过高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妇女怀孕、分娩年龄越大,合并内、外科和妇产科疾病风险超高[6],各种耐受也相应降低,尤其是年龄大于35岁的孕产妇。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于35岁的产妇围产儿的死亡率为72.02‰,这可能是由于孕产妇内分泌功能下降, 孕、雌激素相对分泌减少,影响正常的妊娠,早产、死胎及死产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围产儿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大,盆腔关节、产道肌肉等弹性和韧性相应降低,从而增加了阴道自然产的难度,尤其是臀(足)位阴道分娩,胎儿不能顺利地生产而造成窒息、骨折等损伤,大大增加了围产儿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臀(足)位阴道产围产儿死亡率高达195.53‰。

因此,一方面减少可避免的晚婚晚育人为因素,鼓励适龄生育,优生优育,从生理上提高围产儿的质量和生存能力,减少围产儿死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妇女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妇女自我保健的能力和主动性,按时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基层医院产科人员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指导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孕周、产龄及分娩方式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为32.97‰,比10年前下降近一半,呈逐年下降趋势;早产、过期妊娠、高龄孕产妇、臀(足)位分娩都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围产儿死亡前五位原因依次是:早产、出生缺陷、脐带因素、窒息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 围产儿死亡率比其他地区高,主要原因是农村妇女相对保健意识淡漠,对产前检查、保健不重视,加上基层不重视产科,技术力量缺乏,技术水平不高,基础建设落后,围产保健跟不上等。但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强了基层医院产科的基础建设和妇幼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大了对妇女保健意识的教育力度,使产科质量不断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得到提升,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农村孕产妇、年龄过高孕产妇和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孕产妇管理工作,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上一篇: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下一篇:封阳台注意事项有哪些方面 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