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2024-07-27

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精选10篇)

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篇1

新生儿出生、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一、妇产科和妇幼管理人员要如实填写新生出生性别,同时,详细填写孕妇姓名和所属乡(镇)、村(居)及生育证明,对未持有生育证的,要及时通报孕妇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核查,按时上报,不得弄虚作假。

二、妇产科和孕产妇管理科要建立孕期保健、产期保健、分娩登记,并及时打印出生医学证明。

三、凡出生婴儿,在我院死亡的,不论是否足月分娩,实行双向报告制度。取生育证夫妻应向所管辖的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报告;助产医生应向本单位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报告,助产单位应当及时出具死亡证明,并在8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孕妇所属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四、新生儿在我院死亡的,必须由二人以上医生签字出具死亡证明,由其父母将死亡证明及时送所属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和公安部门备案,妇产科必须要作好档案登记备查。

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篇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成, 基本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目标, 但是城镇非从业居民, 以及年满六十周岁但未享受任何社会保险的居民, 不在社会养老保障范围之内, 其养老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目标, 2011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进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试点工作。为进一步了解该保险制度的实施状况, 我们对山东省淄博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调查在淄博市五区三县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问卷568份, 有效问卷550份, 其中男性为258人, 占总数的46.91%, 女性为292人, 占总数的53.09%;18岁~30岁为157人, 占总数的28.6%, 30岁~60周岁为188人, 占总数的34.2%, 60岁以上为205人, 占总数的37.23%。收入1000元以下, 1000元~2000元, 2000元~3000元、3000元以上分别为109人、193人、176人、72人, 分别占总数的19.9%、36.2%、32.1%和11.7%。从调查对象上看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收入人员, 且分布比较均匀, 能够反映出当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真实情况。先后走访了张店区车站街道办、淄川将军路街道办事处、周村区丝绸路街道办事处、淄博市社会保险事业处、高新区社会保险事业处、博山区城西街道办事处等多处直接经办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机构, 听取工作人员对淄博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状况的建议和意见。

二、淄博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

淄博市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制定了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 (淄政发 (2011) 53号) , 召开了全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会议, 并建立专门的经管机构, 规范业务办理流程, 出台基金监管办法, 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截止到2012年7月底, 2012年的养老保险金已经按国家规定足额发放到位, 保费收缴工作已经结束。

从调查的情况看, 淄博市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据统计, 淄博市城镇非从业居民约有38万人, 很大一部分没有固定工作, 收入来源不稳定, 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达到12.4万人。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 过去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六十周岁以上没有享受任何社会保险的人员全部纳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缴纳范围内, 在制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覆盖。以张店区为例, 截止到2011年8月, 参保城乡居民9.8万人, 参保率99.82%;保费收入15613.4万元, 为3.8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6868.15万元, 基金累计结余9006.54万元,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二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设置了多个缴费档次, 且可以自由选择, 充分照顾到了居民的不同需要。淄博市市一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共有10个档次, 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区县有的分为5个档次, 有的分为7个档次, 虽然略有差异, 但整体上都在100元~2000元的区间内。居民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由选择缴费标准, 而且在不同缴费年度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变更缴费标准, 这种缴费办法充分考虑了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 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是增强了对城市弱势群体保障力度。

淄博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城镇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城镇复退军人、城镇重度残疾人缴费困难群体, 都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由政府代为缴纳保险金, 确保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使弱势群体在享受其他救助的基础上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保障, 增强了对于他们的保障力度。

三、淄博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实施时间短,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从调查的情况看,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 影响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几项保险制度均无法衔接, 这是制约其扩大实施的最突出问题。在对“影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的障碍”的调查统计中, 认为“无法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相转接”的有395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71.82%, 是居民认为影响最大的问题。 (见图1) 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衔接直接影响居民参加的积极性。以企业职工为例, 如果是在2011年以前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失业后按规定可以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但以前账户资金暂时封存或提取出来, 不能直接计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账户中连续计算。当该居民重新就业再次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时, 其缴纳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也无法转入职工养老金账户连续计算。由于养老保险账户是分段计算的, 许多居民在失业期间干脆不缴纳任何保险。

2.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偏低, 定期增长机制缺位

淄博市各区县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大部分都在100元以下, 其中临淄区和张店区均为60元, 高新区以年龄划分为三个档次, 分别为60岁以上、70岁以上和80岁以上, 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分别为66.04元, 92.45元和118.87元, 其他区县都是55元。对于60岁以上老人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满足生活需要这一问题, 有103名受访者认为应为300元~400元, 占受访总人数的18.4%;有425名受访者认为应在400元以上, 占受访总人数的77.5%, 认为300元以下的22人, 占4.1%, 数据表明居民普遍认为目前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 (见图2)

城镇居民养老金补贴标准能否定期增长, 也是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淄博市只有张店区在2011年发放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6元, 其他各区县都没有增加。在当前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标准不增加或增加不多, 对于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有很大的影响。

3.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知晓度偏低

调查中发现, 群众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不是很了解。在对“您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 550名受访者里仅有87人表示很熟悉, 占15.8%;表示知道一点的则有337人, 占61.3%;表示不知道的则有126人, 占22.9%。 (见图3) 访谈中, 居民多半仅仅是知道该保险由政府建立, 不是商业保险, 而对更加详细的内容, 比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保险有什么不同、退休后的保险补贴怎么计算等等则几乎完全说不上来。

群众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知晓度不高, 与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居民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来看, 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占25.82%, 通过社区宣传的占37.45%, 通过亲戚朋友口口相传获得信息的占26.55%, 其他渠道的占10.18%, 公共媒体和社区内的宣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建设到社区

与其他几种养老保险相比,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更加分散。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办理, 淄博市规定居民可以到其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办理参保缴费手续。这样一来方便了居民,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建设到社区, 办理参保、缴费、发放等业务时, 无法查询有关信息, 居民仍然需要到区县的保险处开具相关证明, 才能办理业务。如果社区将保险材料提交到保险处时发现居民还缴纳其它保险, 不管是做退费处理, 还是要求居民停止缴纳其他保险, 都需要居民再次到保险处办理, 办理手续会变得更加繁琐。

四、推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尽快实现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一是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方法和计算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将其合并实施有利于扩大保险基金的规模, 产生规模效应, 更有利于保险基金的运作, 提高其保值增值的能力, 促进保险金基金的良性运转。二是制定城镇居民保险和企业职工保险、城镇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相互衔接的实施细则, 可以考虑按照缴费年限或按照缴费数额来进行折算, 将不同时期的缴费数额按照不同的方法统一记录在养老保险手册中, 退休后不再区分居民保险和职工保险, 而是按照个人养老保险手册记载的个人账户数额来计算领取退休金数额, 这样居民就可以方便地计算自己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在退休后所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 消除居民对于养老保险待遇预期的不确定性。

2.确保养老补贴标准稳定增长

目前, 淄博市60周岁及以上老人有12.4万人, 按照每人每月55元的标准计算, 每个月的支出就达到682万元, 这对于财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可见政府为了此项保险的推出,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也应该看到,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55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其作用还是小一点, 被调查居民中95.9%认为55元的基础养老金偏低。在目前城市生活消费水平下, 应该在300元~400元之间才能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要建立养老补贴标准定期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比如生活需求法、生活形态法、恩格尔系数法等, 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标准。强化基金监管, 拓宽保险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基金保值和增值, 确保养老补贴按时足额发放。

3.努力提高居民参保积极性

总的来看, 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深入人心。当被问到“您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实现养老”时, 74.7%的居民选择通过社会养老保险, 21.5%的居民选择通过自我储蓄, 2.8%选择通过商业保险, 仅有1%选择通过子女实现养老, 可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已成为居民的共识。但群众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是不够了解或是存在误解, 有的以为是商业保险, 有的认为与职工保险差距太大, 没有入保的必要。要消除这些情况,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一是注意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 除了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 还要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 在社区辖区内的学校、超市、集市、企业等人员密集的地方组织宣传工作。二是组织志愿者在中心城区繁华商业区设置宣传栏, 对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三是通过电视、新闻、网络等媒体宣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请专家或保险处专业人员在媒体上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

4.加强信息化建设

2011年9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保险业务系统建设, 实现业务全程信息化和精确管理。对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来说, 社区是宣传政策、经管业务的一线窗口, 但其依然使用手工作业的方式, 已经严重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因此, 在社区建设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与区县经管机构的互联互通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开展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要加强经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 能够及时准确解答群众的疑问;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管理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为居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附表:

摘要:社会安定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其中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调研山东”团队采用入户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会等方式, 对淄博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到通过该制度的实施, 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大部分居民对该此感到满意。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相关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养老金定期增长问题、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问题等, 还需要尽快完善制度的相关细则、建立养老金定期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居民参保积极性、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调研

参考文献

[1]淄博城镇居民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N].大众日报, 2011-08-09 (2) .

死亡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程序 篇3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市区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报告方法如下:

(一)在医院内死亡或到医院已经死亡的居民,由居民死亡时所住医院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一、二、三、四联,并加盖医院公章,并将第三、第四联交给死者家属,办理注销户籍手续和死者火化手续。

(二)医院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盖有医院的公章,否则无效。

(三)在医院外死亡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应由死者所在的居委会或单位或辖区派出所开证明,写明死者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死者家属或代办人持居委会证明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死者生前病历到市殡仪馆办理丧葬手续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病史推断死亡原因,同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在外地死亡的居民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单位和户口所在地社区出具证明,死者家属凭以上两个证明、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及死者生前病历到市疾控中心设在市殡仪馆的办事处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涉及公安部门管理的非正常死亡,由公安部门法医

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其他按相应程序办理。

(六)死者家属需对《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确认,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背面签字;如委托其他人代为办理,代办人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死者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以及

第三条中所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

(七)各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工作人员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对项目不全和不清楚的要认真询问有关情况,必要时要做死因推断,将各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并对每天所办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登记、根据死亡原因判定、编码和录入上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死因登记工作职责

(一)收集并核实在本院死亡的个案信息,对本院医生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收集、审核、盖章、登记、编码,并在病例死亡7日内电脑录入网络直报。

(二)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全院的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管理和保存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和登记簿。

(四)各地段医院负责对辖区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与公安、民政部门、居委会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收集并核实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对填报不全的,应入户进行调查,如需要应进行死因推断调查。

(五)我院负责辖区内死亡个案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工作,指导与培训各村医正确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村医在我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及时将第一、第二联上报我院,由我院进行补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

1、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科室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

2、要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

3、要参加疾控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4、要协助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5、要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6、定期与疾控中心、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照程序补报和订正。

天王中心卫生院

1、死亡卡片至少保存5年,尽可能长期保存;

2、各种纸质数据报表、分析长期保存;

3、电子数据(个案、报表、分析等)长期保存,并至少有两处备份;

4、有指定的安会可靠的地方保存文档和电子数据;

5、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向外提供数据;

6、涉及国家另有规定的内容时,按保密法执行管理;

7、管理做到科学、分类化管理。

8、实行分级指导,上级抽查指导制度。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根据《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单位负责死因报告的管理人员每天及时收缴《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同各科室出入院登记、死亡登记,门诊、急诊、观察室门诊日志进行核对,对漏填《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进行补填。

2、负责死因报告管理工作的人员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检查,对填写漏项、错项、有逻辑错误的及时同诊治医生或填写医生进行核实,并予以订正。

3、对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及时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4、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包括未经救治的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死亡网络报告管理奖惩制度.2 篇5

1、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组织,做到措施落实,任务 到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坚持每月工作自查和半年、年终自查,结合平时随时检查。由专人专职负责管理资料。

3、对在工作中责任心强,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网络报告和管理工作,尽到自身职责且成绩突出者,经单位检查核实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4、对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没有尽到自己应尽职责,发生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和不认真书死亡报告等失职行为者,经单位查处后给予一定的惩罚,构成犯罪的,由上级部门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死亡并且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个案。

1.2 材料来源

敦化市直各医院、乡镇卫生院、厂矿医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填报的《死亡医学说明书》, 由负责死因直报的工作人员进行网络直报。

1.3 调查方法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2.0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获得数据导出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 死亡情况

从2009-2011年死亡病因分析中可以得出, 2009-2011年死亡率分别为151.86/10万 (729/480 047) 、207.35/10万 (994/479 382) 、235.74/10万 (1 129/478 917) 。3年的死亡率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病因死亡情况

2009-2010年敦化市的首位死亡病因为呼吸系统疾病, 占总死亡原因的87.93%和49.80%;2011年的首位死亡病因为恶性肿瘤占总死亡原因的27.46%, 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顺位为第4位, 仅在总死亡数中占9.48%,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死亡率在逐年增加, 符合全国死因顺位及结构[2]。见表1。

2.3 年龄划分死亡情况

2009-2011年的死亡年龄上分析, 死亡率最高的年龄段为75岁以上, 构成比为26.72% (762/2 852) , 死亡率最低的年龄段为15~24岁, 构成比为0.91% (762/2 852) 。见表2。

2.4 各类死因所占比例

3年间死亡人数为2 852人, 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43.58% (1 243/2 852) , 恶性肿瘤占15.88% (453/2 852) 、心脏病占15.25% (435/2 852) 、脑血管病占14.31% (408/2 852) 、其他疾病占3.30% (94/2 852) 、消化系统疾病占2.28% (65/2 852) 、损伤中毒占2.21% (63/2 852) 、内分泌疾病占1.51% (43/2 852) 、泌尿系统疾病占0.98% (28/2 852) 、传染病占0.70% (20/2 852) 。

3讨论

从结果可以看出, 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其他疾病是敦化市死亡的前5位死因, 45~75岁是死亡的主要年龄段, 表明这个年龄段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段;死因年龄段后移表明敦化市的人均寿命有明显的增加, 表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处在人生、家庭的主导地位, 各种压力等健康因素是导致其死亡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85岁后死亡原因下降表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个体总数比较少, 所以死亡率下降。3年中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 可能与空气质量差、吸烟人数多有关。此外, 吃脂肪高、油炸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垃圾食品多, 吃高纤维、蔬菜水果等少, 造成营养吸收不均衡, 这也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3];传染病死亡率最低, 可能与国家逐年重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及各类疫苗的使用率增加有关。

虽然本市已经开展了全人群死因的登记上报工作, 但是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系统来推断人群死亡状况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死因上报还存在一些漏报迟报现象, 建立完善的死因登记上报工作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死因监测的重点和难点[4]。从宏观角度看, 敦化市的死因顺位以及死因构成符合全国的死因顺位以及死因构成的趋势的。加强本市的死因登记以及死因监测等工作, 强化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提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降低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同时, 努力降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推动全民健康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工作, 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条件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 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入发展和普及, 能提高全市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剑波.2010年宜兴市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J) .医药前沿, 2011, 1 (21) :166.

(2) 王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 (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26-30.

(3) 翟秋敏, 郭志永, 王海荣, 等.A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3 (1) :101.

三、事故报告登记制度 篇7

1 目的与范围

1.1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1.2 本制度规定了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处理和管理。

1.3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式形式的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包括招用的临时农民工)等。

2 总则

2.1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处理意见。

2.2 工伤事故的认定

2.2.1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①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②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③ ④ ⑤ ⑥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⑦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2.2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①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②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③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④ 职工符合(1)、(2)情形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符合(3)情形的,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2.2.3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① 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② 醉酒导致伤亡; ③ 自残或者自杀的。

2.3 工伤事故的分类

2.3.1 轻伤事故:指职工负伤后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构不成重伤的事故。

2.3.2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作为重伤处理:

① 经医生诊断成为残废或可能成为残废的;

② 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的手术才能挽救的;

③ 人体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或虽非要害部位,但灼伤、烫伤占全身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

④ 严重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锁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脚骨等因受伤引起骨折)、严重脑震荡等;

⑤ 眼部受伤较剧、有失明可能的;

⑥ 手部伤害:大拇指轧断两节或只各轧断一节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自由伸展的残废可能的;

⑦ 肢部伤害:脚趾轧断三只以上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有不能行走自如和残废可能的;

⑧ 内部伤害:内脏损伤、内出血或伤及腹膜等。

2.3.3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一人以上的事故。

2.3.4 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含三人)的事故。

2.3.5 职业病;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它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2.3.6 未遂事故:指发生了事故但没有出现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3 职责

3.1 安技部是工伤事故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案工作。

3.2 人事部负责组织工伤评残、工伤保险和工伤能力鉴定的工作。

3.3 保卫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准备工作,防止事故扩大。

3.4 其它单位负责事故及时报告、救治伤员、保护事故现场、防止事故扩大、配合事故调查等工作。

4 事故的紧急处理和上报

4.1 紧急处理器

4.1.1 发生事故的单位,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拨打医疗机构急救电话或者派专人护送伤员到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处置,急救过程中应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配合组织抢救。

4.1.2 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需要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进行拍照、做出标志和详细记录,并绘出事故现场图。同时采取措施,稳定职工的情绪。

4.2 报告

4.2.1 发生轻伤或重伤事故,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的人员要立即直接或靛级报告单位领导及安技部,并于48小时内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经审批后,两份与医生诊断证明一并存档,一份退回原单位保管。

4.2.2 发生死亡事故及三人以上(含三人)重伤事故,单位领导及安技部要立即报告企业主要负责人,同时立即将事故概况上报政府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工会。

4.3 单位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事故的调查处理器

5.1 事故的调查程序员

5.1.1 未遂事故由车间于24小时内,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分析会,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和对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0天内填写事故报表。

5.1.2 轻伤事故由安技部于24小时内,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分析会,查明原因、提出防施和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0天内填写事故报表。

5.1.3 重伤事故及一次三人以上轻伤事故(含三人)由企业主管领导组织安技部、工会、纪委、人力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重伤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取证、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及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于15天内写出《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5.1.4 死亡事故、一次三人以上重伤事故(含三人)由政府安全生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安技部及有关单位协助配合调查,以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5.1.5 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执行。

5.2 事故调查点

5.2.1 物证搜集

①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②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③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④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5.2.2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① 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②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③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④ 受害人的受伤部位和程度。

⑤ 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⑥ 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5.2.3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① 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② 使用的材料在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施与分析。

③ 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④ 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⑤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神经质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⑥ 出事前受害人或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⑦ 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5.2.4 证人材料搜集

5.2.5 现场摄影

①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② 可能被消除或残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的伤痕、为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③ 事故现场全貌。

④ 利用摄影或录像,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5.3 事故分析要点

事故原因的确定是在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5.3.1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5.3.1.1不安全行为包括:

①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②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③ 使用不安全设备。④ 以手代替工具操作。⑤ 物体存放不当。⑥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⑦ ⑧ ⑨ ⑩ 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分散注意力。未用个人防护用品。对易燃、易爆物处理不当。

5.3.1.2不安全状态包括:

①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②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③ 个人防护品用具,如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④ 生产场地不良。

5.3.2间接原因

①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如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得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 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性错误。⑤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操作规程不健全。

⑥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⑦ 其他。

分析事故的时候,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言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5.4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5.4.1事故单位基本情况。

5.4.2事故经过。5.4.3事故原因。

5.4.4事故的责任分析。

5.4.5事故性质和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5.4.6事故教训和今后的防范措施。

5.4.7今后需进一步研究院的课题(如对规程、制度等的修改意见)。5.4.8 附件、技术鉴定、笔录、图纸、照片等。

5.5事故调查组在事故调查期间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6事故管理

6.1事故调查后,由车间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伤亡事故预防措施反馈表》和《伤亡事故处理反馈表》,经安技部审核同意后,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后,与《事故报告》和《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分析报告》一同归档。6.2受伤者凭《伤亡事故登记表》,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6.3安技部根据事故情况,将工伤事故情况及时通报企业各单位。

6.4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故,由伤者所在单位统计上报,安技部负责组织调查处理。6.5实习生、外单位职工、参加学习人员等发生事故,由事故发生地所在单位调查、统计、报告,并在《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中作表外统计说明。

6.6因工负伤职工调动工作,由安技部出具证明或复制一份《伤亡事故登记表》给接受单位。因工负伤职工退休所需工伤证明,由所在单位复制一份《伤亡事故年报表》交人力资源部,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6.7各车间、科室按规定定期填写《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职工伤亡事故年报表》。

7考核

7.1对于重视安全生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企业有关奖惩规定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7.2对因忽视安全生产,违反安全生产制度、规程,违章作业、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负责任或者发现事故隐患而不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的有关责任者,按考核规定执行。

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篇8

1、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护士长经常、定期组织讨论和总结。

2、发生差错事故时,要积极采取抢救措施,以减少和消除由于差错或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3、发生事故后,科护士长、护士长立即组织抢救处理,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4、凡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或事件责任人应立即向科负责人报告,科护士长、护士长立即向护理部及分管护理院长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2小时。

5、一般差错由科室在一周评定,每月随月报表一同报护理部。

6、发生差错事故的科室和个人,应积极处理认真讨论,写书面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经过,自己应责任。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被发现的,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7、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长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制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农村死亡人群调查数据, 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的致死疾病等相关内容。

1.2 方法

调查19个县, 设立380个调查点。每个项目县随机选择5个乡镇 (不含城关镇) , 每个乡镇随机选择4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县、乡镇和行政村, 选择严格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覆盖全省。根据以上抽样方法, 调查每个行政村2012年死亡人群一般情况、死因和死亡地点等, 总计调查了380个行政村, 分析了1 758例死亡病例。将人群死亡病例相关数据通过Ecxcel软件审核后,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居民死亡地点分布情况

医院占9.16%, 急诊占1.59%, 家中占83.16%, 赴医院途中占1.48%, 外地占1.71%, 家庭病房占0.97%, 敬老院、护理院占0.23%, 其他占0.85%, 不详占0.85%。数据显示, 死于家中和医院的人群位居前2位, 家中死亡构成比最高, 见表1。

2.2 不同性别死亡地点分布情况

男性死者医院占1100..8833%%, 急诊占1.61%, 家中占80.06%, 赴医院途中占2.18%, 外地占1.8%, 家庭病房占0.85%, 敬老院、护理院占0.19%, 其他占1.33%, 不详占1.14%;女性死者医院占6.67%, 急诊占1.56%, 家中占87.80%, 赴医院途中占0.43%, 外地占1.56%, 家庭病房占1.13%, 敬老院、护理院占0.28%, 其他占0.14%, 不详占0.43%。根据数据显示, 女性家中的死亡构成比略高于男性, 见表2。

人 (%)

2.3 不同年龄死亡地点分布情况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 各年龄组均以在家中死亡构成比最高。分别占0~岁组死亡人数的100.00%, 占80~岁以上岁组死亡人数的93.35%, 占70~岁组死亡人数的86.22%, 占60~岁组死亡人数的82.07%, 占50~岁组死亡人数的80.70%, 占40~岁组死亡人数的69.68%, 占10~岁组死亡人数的66.67%, 占30~岁组死亡人数的43.24%, 占20~岁组死亡人数的45.00%。以上数据表明, 儿童及老年人在家中死亡构成比高于青壮年人群, 见表3。

%

2.4 不同致死疾病死亡地点分布情况

共列举了六类主要的致死疾病, 均以家中死亡构成比最高, 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89.05%, 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84.75%, 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83.33%, 占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86.96%, 占损伤中毒及意外死亡人数的47.27%, 占其他类疾病 (包括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眼和附器疾病、耳和乳突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 死亡人数的77.05%。

3 讨论

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点农村居民在家中死亡的占死亡总数的83.16%, 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死亡地点比例相对较高的有医院、外地、急诊和赴医院途中, 依次为9.16%、1.71%、1.59%和1.48%。本研究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死亡地点有明显差异, 婴幼儿和老年人死于家中的比例最高。此外, 女性死于家中的比例略高于男性。本研究还提示, 不同致死疾病的死亡地点均以家中死亡率最高。除此之外,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全国死亡者中, 在医院死亡者不足20.00%, 家中死亡者占72.00%[1]。由此可见, 无论是全国还是黑龙江省死亡人群的调查均以在家中死亡率最高。

由于中国城乡差异大, 特别是在农村, 大多数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情节, 当患者接近死亡的时候, 通常会中断治疗, 选择死在家中[2], 这是造成农村老年人群死于家中的比例高于其他死亡地点的主要原因。另外, 农村儿童居住环境较差, 防护设施少, 而且农村儿童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安全意识不够, 因此, 造成儿童家中的死亡率偏高[3]。

造成农村人口死于家中比例偏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属不主动到民政部门申报, 卫生监测部门就不能及时掌握死亡情况, 会产生大量漏报情况, 使死因监测数据不准确, 因此, 导致我省平均期望寿命偏高, 不能反映我省人群实际健康指标。死因监测工作产生的期望寿命、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等指标是通用的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可靠指标, 尤其是人均期望寿命指标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4]。因此, 必须要加强质量控制, 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死因监测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对辖区内死因报告单位的现场督导工作, 提高死因报告质量, 进一步为政府制定卫生规划及人群健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对人均期望寿命的评价有着重大意义,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和新农合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一步提高, 农村乡镇居民在医院死亡的比例也将会进一步提高。

摘要: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死亡地点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点死亡病例的相关数据,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死亡地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居民家中死亡构成比最高。其中女性死于家中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儿童及老年人群死于家中的比例高于青壮年, 不同致死疾病死于家中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死亡地点。结论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 了解农村人口死亡地点的分布及农村人群常见危重疾病就医主要去向及诊疗, 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 客观地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分析数据。

关键词:农村,死亡地点,黑龙江

参考文献

[1]周脉耕, 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 2009 (5) :382-385.

[2]李莉, 刘庆敏, 金达丰.杭州居民死亡地点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 :17-19.

[3]石修权, 祁永红, 曹博玲.0~4岁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 :134-136.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篇10

1、各医疗机构为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

2、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医疗保健人员遇有法定传染病时,应及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有医嘱。

4、医务人员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填写订正卡;定期核查门诊日志,确保每位就诊病人信息的完整,对核查出的漏报、误报病例应及时补报和订正;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住院医生需及时填写传染病订正卡。

5、化验室人员遇有传染病阳性结果时,应有疫情报告提示制,并将报告单交经治医生处理(确诊或排除)。

6、放射科和化验室对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检查结果应专册登记。

7、报告的时限、方式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执行。化验室传染病阳性结果管理制度

1、各医疗单位的检验室对法定传染病的阳性检验结果除在原始簿中登记外,还必须登记到“法定传染病阳性检验结果登记簿”中。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送检医生、结果、诊断病名、疫情报告等。

2、在出具的阳性检验报告单上要注明“注意疫情报告”的字样。

3、门诊病人阳性检验报告单不得直接交给患者或家属,必须交给门诊经治医生,由其根据病情综合分析判断、确定是否填卡报告,并在专册簿中注明“疫情已报”或其它疾病的病名,并签名。

4、复查、慢肝病人在阳性检验结果登记簿上注明“慢肝”或“复查”字样,并有医生签名。

5、未来门诊复诊的病人,其阳性检验报告单必须粘贴于专册登记簿上,以备查。

6、配合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管理医生)做好医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等工作。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

1、各医疗单位考核方案中应有传染病报告奖惩条款。

2、责任疫情报告人应认真履行职责,经调查核实传染病报告率达100%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

3、责任疫情报告人不报、漏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市卫生局责令限期改正并扣罚责任人100元/例。

4、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市卫生局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行政处分。传染病隔离消毒制度

1、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或传染病房,发现传染病人应隔离收治。

2、所有传染病人均需按病种分室隔离收治。

3、传染病房要配备消毒药物,传染病人的检查器械要专用,用后及时消毒。

4、传染病人应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外出,到他科诊疗,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5、传染病房应严格陪伴探视制度,做好陪伴人员预防保健工作。

6、传染病人住满隔离期后,方可出院;病人出院、转院或转科,应进行终末消毒。

7、传染病人的粪便、污水、污物必须经消毒处理。

8、医护人员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进入传染病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洗手后,离开污染区,脱去隔离衣。传染病区(房)探视陪住制度

1、为加强传染病管理,预防交叉感染,对传染病患者严格探视制度。

2、探视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探视,非探视时间一律不得探视,重危病人持病危通知单可随时探视。

3、每次探视限1-2人,时间不超过1小时。

4、儿童严禁进入病区探视。

5、探视时间:按院部规定执行。

6、探视者必须按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在指定点探视,探视一般病人不得进入病室,探视危重病人经医护人员同意,可在床边探视。

7、探视者的携带物品未经允许不得带入病房。

8、传染病人原则上不允许陪住,因病情需要,陪住者须经病区主任、护士长同意并发级陪住证方可陪住,医护人员对陪住者须进行消毒隔离须知教育。

9、对探视、陪住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措施。传染病疫点处理制度

1、防疫人员必须每天上网浏览下载传染病报卡,及时发现辖区内的传染病人,对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抵达疫点现场进行疫点处理。

2、认真做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随时发现有关联的病例,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3、认真彻底地做好疫点终末消毒,并指导病家做好随时消毒。

4、对密切接触者应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交叉感染。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管理医生)传染病

1、每天到门诊部、住院部等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同时核实传染病报告卡漏、缺、错项,提醒报卡医生及时订正报告卡。

2、按照要求登记“医院传染病登记本”,确保登记内容与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相一致。

3、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漏报自查工作自查工作要有记录。对于自查工作中发现的迟报、漏报、错报问题,及时向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反映。

4、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科人员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法规学习,并有学习记录。

5、组织、参与医院传染病疫情知识的培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医院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业务副院长、预防保健科、医务处、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医院内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领导、督查、协调等工作并根据最新情况制订传染病疫情管理有关制度。

2、每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必须有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有学习记录,并进行考试。

3、各医疗单位要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管理工作;门诊部、住院部以外的科室,应配合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4、各医疗单位应根据条件设立传染病区(室),不同类别的传染病人要相对分开,传染病人应接受隔离治疗,住满隔离期后方可出院。

5、严格执行诊疗器械一用一消毒制度,一次性诊疗用品要按照“先消毒后破坏再焚烧或深埋”的程序处理并有处理记录。

6、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设立肠道门诊,有专人或兼人负责。

7、医院污水、病人粪便、污物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8、年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管理情况进行总结。

9、各医疗单位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有奖惩措施。

10、医护人员要有自我防护意识。

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3、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卫生院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1)报告程序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5、调查 卫生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6、卫生院及有关科室和个人应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分配给科室的疫 情信息查询帐号及密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将负责人名单报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备案,如发现帐户和密码信息泄露,请立即报告疫情室,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自负。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8、质量控制

卫生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务,承担疫情资料收集、上报和反馈工作。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和下级卫生所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9、奖惩措施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2)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3)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4)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各责任报告单位对周末及节假日加班进行疫情报告、监测和分析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排补休并给予补贴。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

1、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负责本级相关传染病资料的保密、保存工作,未经许可,不得向任何单位及个人公布疫情。

2、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实行按等级审批制度。

3、本科室其他工作人员若需查询、使用疫情数据,必须向科长提出口头申请,经同意后方可由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提供数据。登记内容包括查询人员、查询内容和查询时间等。

4、本单位其他人员若需使用相关疫情信息,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科长签字同意后,方可由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按规定登记并附申请书。

5、本系统外单位人员若需查询相关疫情信息,必须携带单位介绍信,经中心主任签字同意后,方可查询。

6、非本系统人员若需查询疫情数据,必须经卫生局法监股同意后,经本制度第5条程序后方可进行查询。

7、中心防疫科作为系统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各网络疫情直报单位的权限和功能进行严格审核,不得私自扩大中心相关科室的使用权限、查询功能及查询范围。其他授权用户(浏览用户)同样负有疫情保密义务但不具备提供疫情信息的权利。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督查由防疫科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

4、医院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告院领导小组。

6、院领导小组除组织院内定期自查传染漏报外,还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室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9、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做纳入工作考核。传染病防治制度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报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的国家法定传染病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2、具体内容:

(1)发现甲例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以及疑似病人,2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2)发现乙、丙类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24小时内报疾病预防能够控制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

(3)相关部门针对当时疫情情况有另行规定的,按规定内容执行。

3、传染病疫情登记:

要遵循及时、认真、细致、准确原则,将发生在校园内的传染病疫情记录在案。4.疫情控制: 学校发生疫情时,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学校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的工作;并根据疫情情况,采取停课;封闭或者

上一篇:中秋风俗简介作文下一篇:《比本领》 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