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2024-06-05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10篇)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1

近年来,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救治技术的提高,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 但存活者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障碍 (如智能障碍、视听障碍、脑性瘫痪) 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 可减少伤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现将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9月至今收治的140例从产科转入新生儿科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产原因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今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40例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 及其母亲分娩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40例早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110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男92例, 占65.7%, 女48例, 占34.3%;经阴道自然分娩出生128例, 占91.4%, 剖宫产娩出12例, 占8.6%;单胎112例, 占80%, 双胎28例, 占20%;出生体重在1 100~2 450 g之间;胎龄29周~30周20例, 占14.2%, 31周~32周30例, 占21.4%, 33周~35周30例, 占21.4%, ≥36周60例, 占42.8%。

1.2 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参照沈晓明、王卫平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1]定义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 其中出生体重<1 000 g者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 500 g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2 500 g称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早产原因诸多, 如双胎、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儿宫内窘迫、宫内感染等。

2 结果

140例早产儿中除不明原因的自发性早产40例 (占25.7%) 外, 其中有明确原因的分别为双胎20例, 占14.2%;胎膜早破18例, 占12.8%;胎盘早剥15例, 占10.7%;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2例, 占15.7%;重度子痫前期4例, 占2.8%;妊娠期糖尿病4例, 占2.8%;妊娠中度贫血2例, 占1.4%;胎儿窘迫11例, 占7.9%;羊水过少2例, 占1.4%;羊水Ⅲ度污染2例, 占1.4%。

3 讨论

引起早产的病因诸多, 目前认为早产除与产妇本身情况 (如年龄、身高、体重) 有关外, 还与生育史、感染、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以及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有关, 多为综合因素的结果。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包括未足月分娩发作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医源性早产, 则多由病理产科因素造成[2]。

3.1 自发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是指无明确原因出现过早过强宫缩引起早产, 占所有早产的25.7%, 其可能与感染、宫颈功能不全及分泌调节失衡有关[3]。

3.2 双胎或多胎妊娠

双胎的平均的孕周为36周, 3胎则为33周, 而单胎平均为39周, 大多数的双胎和几乎全部3胎以上的妊娠均在37周以前分娩, 少部分3胎或4胎孕周低于32周。一般认为多胎妊娠子宫张力过大、供血不足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及高龄产妇的增加, 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导致双胎、多胎发生率越来越高,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亦有上升。

3.3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胎儿窘迫

本组病例中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胎儿窘迫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3例, 占23.5%, 考虑可能与高龄孕妇的增加、社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有关。随着胎龄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加重, 可发生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等危及孕妇健康, 还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胎, 而适时终止妊娠虽可改善妊娠结局, 但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却增高。因此积极做好妊娠期保健、防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可促进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减少胎儿窘迫的发生, 亦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3.4 胎膜及胎盘因素

胎膜早破 (指未足月妊娠<37周发生的胎膜破裂) 是早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胎膜早破可由感染、创伤、多胎妊娠、胎位不正、羊水过多等原因引起, 胎龄越小由宫内感染引起的早产率越高。胎盘因素亦是早产的重要原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均可导致早产。

总之, 早产原因诸多, 要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优生优育、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存活率, 首先要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加强妊娠期保健, 防止妊娠期疾病的发生, 亦是避免早产发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8.

[2]余加林.产前感染对早产及早产儿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 14 (11) :644-647.

[3]杨孜.早期早产——引人瞩目的问题[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4) :243-245.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 篇2

【关键词】新生儿;低体重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15-02

1.临床资料

我科从改善医疗设备,提高护理技术后,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2012年1月到2013年8月共收治极低体重儿20例,男9例,女11例;出生体重最高达1.42kg,最低0.96kg;胎龄27~36周,平均30.8周;其中治愈15例,治愈率 75% ,2例好转出院,2例因经济条件、担心预后放弃治疗,1例足月小样儿住院12小时死亡。

2.病情观察

2.1体温,皮肤及外周循环观察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大,散热过多,加之缺乏棕色脂肪,糖原储备少,产热不足,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体温波动明显,容易出现寒冷损伤及硬肿症。

2.2呼吸,VLBWI最易发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的发生与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还与缺氧、胃食道返流、颈部体位不正、呼吸道不畅通有关,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很重要。

2.3进食,有无吞咽动作,喂奶后有无呕吐、青紫,呼吸困难,以及喂养耐受问题。

2.4脐部、尿量、黄疸、神志观察

3.常见并发症

3.1.颅内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是缺氧引起的脑室内出血。

3.2早产儿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与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氧疗有密切关系。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曾被认为是导致ROP的主要原因。

4.护理措施

4.1保暖:保暖是抢救极低初生儿的关键。在患儿转入NICU前提前预热开放暖床,并用暖箱转运,确保其不受寒冷刺激,病情稳定者可直接放入暖箱中保暖,暖箱温度根据胎龄、体重、体温及日龄进行调节,维持患儿体温在36.5-37.5℃。除了定时监测体温外还需经常触摸患儿肢端是否温暖 。在温度变化不定时“宁可偏暖,不可偏寒”。

4.2呼吸管理:呼吸管理的关键是防治呼吸暂停和呼吸窘迫。

4.2.1摆正体位,彻底清理呼吸道。用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将胃内容物吸净,防止误吸。

4.2.2CPAP吸氧,氧浓度为25%-40%,压力3-6cmH2O根据小儿的呼吸情况,连续使用12-72小时,后改为单鼻导管吸氧,流量为0.5升/分。使用脉氧监护,以最低的氧量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3%,不宜高于95%, 防止氧中毒。持续用CPAP机者,应及时有效地吸净呼吸道分泌物,每2-4小时变换体位并拍背吸痰一次。每日口腔护理三次,防止吸入性感染。

4.2.3对呼吸暂停的小儿给予新生儿抚触:即皮肤物理刺激、弹足底,或氨茶碱药物治疗。

4.3喂养:尽早喂养十分重要,早期胃肠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加速肠黏膜的生长和胆汁的分泌,促进肠蠕动。

4.3.1因极低出生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差,生活能力低下,多不能在生后1周内正常吸吮和吞咽,故宜用管饲喂养,管饲喂养一方面可控制进奶量,循序渐进,保证能量供给;另一方面可防止吸吮吞咽功能不完善而导致的误吸或窒息。

4.3.2生后呼吸及一般情况好,于生后6-8小时给5%的葡萄糖水0.5-1ml鼻飼,能耐受后,改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每2-3小时喂一次,以后每日递增0.5-1ml,尽量给母乳。

4.3.3鼻饲注意事项

4.3.3.1回抽胃管:了解残奶量及胃液的性质,如果抽出是白色经过初步消化的残余奶液,则重新打入,如果抽出是咖啡样或胆汁样胃液则弃去。残余量<上次喂奶量的1/3,则注入当次喂奶量;残余量为上次奶量1/3-2/3,应:需要量-残余量=当次喂奶量;当残余量>2/3时,禁食一次。

4.3.3.2喂养速度宜慢,最好是让奶液自针筒利用压力自然流入,喂食后抬高床头30-40°,右侧卧位,防止呕吐或误吸。

4.3.3.3温开水1-2ml冲管,以确保乳汁全部进入胃

避免管内乳汁变质导致小儿消化功能紊乱。

4.3.3.4注意消毒隔离,注意奶液的温度35-38 ℃。胃管每3-4天更换一次,硅胶管可保留一周。拔管时密封管口,迅速拔出,防止误吸。

4.4控制感染:感染是严重威胁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的重要因素。

4.4.1保护性隔离,指导家属和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知识,在床头交接班或查房时,手不要随意接触孩子的床、包被、暖箱、开放暖床等,有必要查看孩子时,必须认真洗手或使用床边快速消毒液 。

4.4.2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如输液管、吸痰管、吸氧管、胃管等,患儿所用的衣物、包被、奶具等均严格消毒。

4.4.3每日定时进行空气、地面、物表的消毒,每月定期监测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监测情况 。

4.4.4结合临床细菌学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5监测血糖 :早产儿早期喂养和摄入不足,容易发生低血糖;当缺氧、感染或摄入及输入糖过多时又容易出现高血糖,低血糖和高血糖对大脑细胞均可造成不同的损害 。生后均用微量血糖检测仪进行筛查,对可疑者给予抽血化验,监测血糖。 低血糖 :按医嘱给10%葡萄糖8-10mg/Kg.min,静注射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速度,一般从4-6mg/Kg.min开始,不宜超过6-8mg/Kg.min,防止发生高血糖 。高血糖:给予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至2-4 mg/Kg.min或更低;对高血糖不易控制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与胰岛素1-3U/Kg.d,输注时密切监测血糖,正常后停用。

4.6黄疸的处理 高胆红素血症更常见、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每天监测皮肤黄染情况;预防性间歇光疗;早期微量喂养促进排便。

5.总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协助医生诊断和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20例VLBW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总结,提高VLBW的存活率,应做到注意保暖,加强重症监护;加强呼吸管理,早期控制频繁呼吸暂停的发生;加强营养管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结合,减少喂养不耐受;改进护理操作方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抚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2009年7月第1版,主编 吴本清

[2] 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1月7卷3期110页 赵爱桃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3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64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发生呼吸暂停21例, 发生率32.8%。其中男16例, 女5例, 最小胎龄29周, 平均胎龄32+1周, 出生体重1 200~2 400 g, 平均体重1 845 g。所有患儿均伴有生活能力低下、肺炎、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等疾病。治愈及出院时好转56例, 自动出院3例, 死亡5例, 均死于原发疾病。

2 呼吸暂停的原因

2.1 原发性呼吸暂停

多发生在生后3 d~5 d内, 早产、体重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调节障碍而导致, 随着日龄的增长, 呼吸功能逐步完善, 这种呼吸暂停逐渐减少。

2.2 继发性呼吸暂停

由各种病理因素所引起。据国内资料报道呼吸系统疾患引起继发性呼吸暂停最多, 可达40%~50%。另外,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HIE、严重感染、代谢紊乱、环境温度过高过低、体温波动过大、高胆红素血症等, 均可导致呼吸暂停。

2.3 胃食管反流

由于早产儿解剖生理特点, 加之吸吮力差, 吞咽反射弱, 易发生呕吐引起呼吸暂停。胃内容物刺激喉部黏膜化学感受器, 以及酸性溶液进入食管中段引起胃食管反流, 反射性地发生呼吸暂停。

2.4 体位不当

若颈部过度前弯或气管受压时也易发生呼吸暂停。

3 呼吸暂停的观察

3.1 密切观察病情。心电监护, 对有可能发生呼吸暂停的

患儿, 监测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立即查明原因, 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暂停、紫绀、心动过缓、呼吸道阻塞等情况, 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3.2 加强原发疾病的观察。如有无咳嗽、气急、继发感染, 有无黄疸、抽搐等颅内疾病, 及时观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3 胃食管反流,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反流、腹胀、大小便、喂养不耐受等情况, 有无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

3.4 体温监测, 保持体温恒定, 使体温波动范围上下不超过0.5℃。

4 护理

4.1 呼吸暂停的防护措施

4.1.1 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皮下脂肪薄, 易散热, 其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应保持患儿中性温度 (腹部皮肤温度在36.5℃, 耗氧量最小) , 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体重越轻, 箱温越接近体温。一般体重在1 501~2 000 g者, 箱温在32~33℃, 1 001~1 500 g箱温应设在33~34℃, <1 000 g箱温达34~36℃, 适中箱温 (肛温36.5~37.5℃) , 箱内湿度65%~75%, 比普通要求的55%~65%要高。有报道主张100%饱和湿度 (接近宫内环境) , 增高湿度, 可减少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若患儿体温不升, 应每30 min~1 h复测体温1次, 低于或高于正常每次调高或降低箱温0.5~1℃, 复测正常后每4 h 1次。任何操作尽可能在箱内集中进行, 避免打开暖箱大门, 防止对流而致体温波动过大。

4.1.2 维持有效自主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关键, 护理时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 肩部及颈部垫以小软枕, 使颈自然伸展, 减少呼吸道梗阻。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每次吸痰压力200~3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时间<10 s, 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机会。根据病情选择吸氧方式, 以低流量间隔给氧为好, 避免氧中毒, 引起眼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给氧浓度以不超过30%为宜。

4.1.3 合理营养

目前主张早喂养, 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应予以早期适量喂养, 以利于刺激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 缩短持续时间, 同时也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一般生后6 h~12 h开始喂糖水, 24 h后喂乳, 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力弱, 喂养困难, 其喂养方法视情况而定, 对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并有紫绀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由静脉补液供给能量;有吞咽能力而无力吸吮者滴管喂养;吸吮及吞咽能力均差者可用鼻饲管喂养, 鼻饲时速度宜缓慢, 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或胃管滴注的方式。喂奶后取右侧卧位, 抬高上半身, 防止呕吐, 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及腹胀情况, 如发现胃食管反流致呼吸暂停, 应将胃内容物吸净并暂停喂养。奶量增加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用早产儿配方乳, 必要时少量多次喂哺, 还要观察患儿排便情况, 如有腹胀排便用力, 增加腹压均可造成呼吸暂停;如24 h未排便, 应采取相应措施, 用生理盐水或小儿开塞露灌肠通便, 另外可行腹部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呕吐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4.1.4 预防感染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抵抗力低易感染, 应严格注意消毒隔离, 病室每日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3次, 每次30 min, 每日2次开窗通风, 每次15 min,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 尽量减少人员进入病室, 温箱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每周更换1次温箱, 彻底消毒, 每周空气监测1次, 每月做护理人员的手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1次。同时加强患儿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4.1.5 发育支持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对外在环境变化应对能力低下, 为了缓解患儿所受到的压力, 在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外, 还应减少噪声的刺激, 白天在45分贝, 夜间35分贝, 避免在暖箱边大声说话及突然敲击暖箱;减少强光的刺激, 可在暖箱上盖一避光毯, 使患儿有昼夜变化信息;减少疼痛的刺激;维持舒适体位, 因为早产儿无力维持自主体位, 应每2 h更换1次体位。病情许可给婴儿抚触, 抚触能带来早产儿触觉上的刺激, 会在大脑形成一种反射, 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育, 还可减少哭闹, 更好地睡眠, 腹部按摩可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4.2 呼吸暂停的急救措施

4.2.1 对可能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 应加强观察, 有条

件可使用呼吸监护仪监测, 一旦发现呼吸暂停, 应立即给予触觉刺激, 如轻弹足底、托背等, 使患儿啼哭, 激发呼吸。呼吸道内有分泌物或奶汁应清理呼吸道, 呼吸仍未恢复, 可使用面罩皮囊加压手控通气, 使呼吸立即恢复。

4.2.2 药物治疗。对呼吸暂停反复发作, 应给予兴奋呼吸

中枢的药物, 氨茶碱 (含茶碱量85%) 首次负荷量5 mg/kg, 20 min内静脉滴注, 12 h后给维持量, 2.5 mg/kg, 每隔12 h静滴1次。条件许可应行血药浓度监测, 注意茶碱的毒副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纳洛酮治疗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可有效地解除呼吸抑制, 使呼吸暂停消失, 并且没有茶碱的烦躁、尿量增加、心率增快等副反应, 药物剂量应用范围较大, 可反复使用, 无严格血药浓度监测, 在基层医院尤为实用。

4.2.3 对频繁发作的呼吸暂停 (每小时发作2~3次以上)

药物治疗的同时, 面罩或头罩吸氧仍不能改善者, 使用鼻塞CPAP正压通气治疗, 压力为0.294~0.392 kPa (3~4 cm H2O) , 氧浓度为21%~40%, 如仍无效, 需经气管内插管, 用呼吸器做机械通气治疗, 使Pa O2保持在6.65~9.31 kPa, SaO2保持在85%~95%之间。

总之, 我们要积极控制原发性呼吸暂停, 预防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 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密切观察、细心护理、做好记录、逐班交接, 发现呼吸暂停, 及时汇报医生, 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减少因呼吸暂停而引起的脑损伤, 减少病死率, 提高治愈率, 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30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4

神经系统的发育最易受早期营养状态的影响,人脑中神经细胞的增殖期是从妊娠开始3个月至出生后一年,而维持神经细胞的营养、传导等支持细胞的增殖是从妊娠后期延续至出生后两年[2]。在婴儿期脑的发育最快,脑细胞的增殖是一次性成熟的,在增殖期发生的营养不良会使增殖细胞数目减少,即使日后去除病因,神经细胞亦不再复制或再生,造成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而在增殖期以后的营养不良会影响脑细胞体积,待营养改善后仍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小儿出生后至3岁的营养状况对其智力发育影响显著。

早期营养不仅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影响,而且对成年后的某些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等亦有影响。欧洲一项有926例早产儿参加的多中心营养干预临床实验发现,在13~16岁,母乳喂养组的平均血压低于配方奶喂养组,而不同配方奶喂养组之间无差异[3]。有许多研究均显示母乳喂养对成年后避免患高血压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收缩压影响较大[1]。而肥胖不但与营养过剩有关,营养不良同样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现在有不少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胎儿期和儿童期早期营养不良增加了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肥胖的机会和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机会[4]。

低出生体重儿的宫内发育已不可改变,而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出生后营养支持来尽可能减轻或避免宫内发育不良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低出生体重儿(SGA又称足月小样儿)。早产儿为未成熟儿,其特点是肝肾功能差,肺功能发育不成熟,消化能力弱,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呛咳、腹胀、吐泻,肠壁黏膜薄、吸收能力差。如果喂养不当,极易造成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常可危及生命。足月小样儿又称成熟不良儿,其代谢率较同体重的早产儿要高,易发生低血糖、体温不升等。低出生体重儿因“追赶性生长”所需营养供应更多,对喂养的要求亦更高。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供需矛盾。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尤其如此。1.母乳中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适,酪蛋白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酪蛋白与乳清蛋白化为40∶60,与牛乳相反,易被消化。2.乙型乳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及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促进肠蠕动,有助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3.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含量较丰富,还有卵磷脂、鞘磷脂以及牛磺酸等利于脑发育。母乳中含有乳脂酶,有利于缺少胰脂酶的早产儿对脂肪的消化吸收。4.母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合早产儿不成熟的肾发育。5.母乳中钙磷比例合适(2∶1)利于钙吸收,含锌、铜、碘等微量元素,且生物利用度高,利于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而铁含量虽然与牛乳相似,但是人乳中铁的吸收率为49%,而牛乳中铁吸收率仅为4%。6.母乳pH值为3.6,而牛乳为5.3,对胃酸缓冲力小,利于消化酶发生作用。7.母乳尤其是早产儿母亲的乳汁中含有丰富的SIgA,且在胃中不被消化,直接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母乳中的乳清蛋白中含大量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蛋白,亦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8.母乳中钠含量低且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母乳喂养可降低成年后患高血压的风险。9.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如血小板醋酸水解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所以母乳是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好的乳品[5]。10.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增加了母子感情交流,有利于低出生体重儿适应环境,增加婴儿的安全感,对婴儿的情感发育大有益处。

目前,在农村不少处于哺乳期的妇女因不知母乳喂养的优点,轻易地就放弃了母乳喂养,外出打工挣钱,认为除了可以买奶粉喂孩子还有结余,这样即养了孩子又挣了钱,她们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有吸吮能力者,应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纠正家属认为奶粉比母乳好的错误观念。好多家长认为过去没有钱买奶粉才给孩子吃母乳,而现在有钱了就要给孩子买奶粉吃而放弃母乳喂养,孰不知这样做大错而特错,应给以宣传、纠正,尽可能普及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若婴儿不能吸吮则应挤出母乳通过滴管或鼻饲喂养。不能提供母乳或母乳量不足者应选择配方接近母乳的质量好的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粉。

不能完全肠内营养者,要结合部分肠外营养和微量喂养。肠外营养包括氨基酸、葡萄糖及部分维生素。过去常在出生3天后才应用氨基酸,而新的资料表明氨基酸可以提前到出生24小时内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及早获得氨基酸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糖耐量[6]。我院应用的是4%氨基酸,按1.0~1.5ɡ/kg蛋白质计算加10%葡萄糖,24小时经输液泵泵入。最大剂量给至3.0ɡ/(kg/d)。葡萄糖则足月小样儿按4~6m/kg,早产儿可按6~8mg/kg输注,因早产儿低血糖往往无症状,靠监测才能发现,必须监测血糖,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因血糖过低造成脑损伤。随时调整输糖速度,维持血糖稳定。肠外营养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K1,以防维生素K缺乏症发生。

低出生体重儿因“追赶性生长”,每天所需热能更多,推荐120kcaL/(kg.d),完全肠外营养热能往往难以达到,应结合少量肠内喂养,少量肠内喂养不但补充了肠外营养的热能不足,而且能刺激肠蠕动,促进肠道功能发育。有研究显示,早产儿少量肠内喂养可显著提高血糖、胃泌素和抑胃酞的血浆浓度,而全肠外营养的早产儿未发现类似激素变化。以前多采用延长禁食时间来避免NEC,而目前有大量研究证明,尽早开奶,少量肠内喂养能缩短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和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且不会增加NEC的发生率[6]。少量肠内喂养指每天10~15mL/kg母乳或早产儿奶,5~7天不增加奶量,以后根据是否有胃内残留、是否腹胀、腹泻以及大便情况,决定是否增加奶量。作为临床医生,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仍应给以营养指导,以便帮家属作出正确选择。

总之,为了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及生存质量,我们应该从妊娠期开始关注他们的膳食计划,尽可能改善胎儿宫内营养;出生后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喂养方法及体格锻炼、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慧明,毛萌.早期营养对生命质量的远期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1):803-80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25-430.

[3] SinghaL A,Cole TJ,Lucas A.EarLy nuotrition in Preterm infants and Later blood pressure,two cohorts after rendomised triaLs[J].Lancot,2001:413-419.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52-557.

[5]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75-476.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8月—2008年8月, 我院儿科共收治早产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93例, 其中男52例, 女41例;胎龄27~34周;出生体重最小为1450g, 最大为1970g。随机分为2组:即静脉营养组50例, 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病例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2.1 治疗与护理

所有患儿均注意保暖, 监护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氧饱和度 (SO2) , 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出入量平衡, SO2下降至90%以下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有感染指征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并发症, 如出现并发症时给予相应积极治疗, 并发症包括呼吸暂停, 咽下综合征, 低血糖, 酸中毒及高胆红素血症等。

1.2.2 静脉营养组

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 24~48h给予小儿氨基酸, 起始剂量为0.5~1.0g (kg.d) 以后每日增加0.5g/kg;48~72h开始予20%中长链脂肪乳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 20033181) , 起始剂量为0.5~1.0g (kg.d) , 以后每日增加0.5g/kg, 最大量3.0g (kg.d) , 并同时给予9种水溶性维生素 (水乐维他) 及4种脂溶性维生素 (维他利匹特) , 总液体在20~24h用输液泵均匀输入, 以上剂量均根据2006年公布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1]以及《实用新生儿学》[2]制定, 达到一定量后, 每日总热卡在[251~335kJ/ (kg/d) ]时, 根据患儿试喂奶量及体重增长情况逐渐减量并停用, 无肠内喂养禁忌证的患儿尽早开始肠内喂养, 以减轻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1.2.3 非静脉营养组

给予母乳或 (和) 早产儿配方奶, 于24h内开始经口喂养, 根据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奶量, 不能经口喂养者, 先采取鼻胃管喂养, 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

1.2.4 监测指标

每例患儿每天早晨固定时间用同一体重秤测量体重。每日监测随机血糖一二次, 每日经皮肤监测胆红素1次。每日测血清电解质、肾功能, 并详细记录出入量。每日对静脉营养液输入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 发现红肿, 营养液渗出, 及时更换穿刺部部位, 每周监测1次肝功能, 胆红素、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红蛋白、血小板。

2 结果

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 静脉营养组发生EUGR 8例, 发生率为16.0%, 非静脉营养组EUGR发生17例, 发生率39.5% (P<0.05) ;静脉营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短于非静脉营养组 (P<0.05) ;静脉营养组每日增重为10~36g, 平均为 (21.5±5.14) g/d, 与非静脉营养组[ (19.3±4.71) g/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静脉营养组黄疸消退时间较非静脉营养组无明显延长 (P>0.05) 。见表1。

注:*为χ2值。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新生儿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逐年上升, 此类患儿易发生宫外生长迟缓,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一直是新生儿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 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主要脏器功能不成熟, 在抢救治疗期间营养物质供给与能量补充是关系到患儿生存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 在动物脑发育期间, 营养不良可造成脑的体积小, 脑细胞数量减少, 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2]。大量研究表明, EUGR患儿在婴儿期体重及头围增长较慢, 这将影响语言及认知能力, 探讨如何避免EUGR的发生, 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病例根据《实用新生儿学》及《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制定了静脉营养方案, 48h内给予小儿氨基酸, 72h内给予20%中长链脂肪乳, 使静脉营养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接受的热卡在251~335kJ (kg.d) , 以葡萄糖及脂肪乳做为热卡的主要来源, 而氨基酸有效地用于修复合成新的组织, 不作为热能被消耗。结果表明, 静脉营养可以有效地保障热卡的供应, 从而使患儿体重增长较为理想, EUGR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 静脉营养组明显好于非静脉营养组, 住院天数相对缩短, 除保障热卡充足外, 静脉营养组给予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9种水溶性维生素及4种脂溶性维生素, 这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追赶也是至关重要的。

静脉营养也有相关并发症, 包括技术性和代谢性。由于新生儿血管壁内皮细胞发育不成熟, 弹力纤维结构不良, 组织疏松, 含水量高, 对刺激防御能力差[3], 因此, 周围静脉营养的技术性并发症主要是高渗液漏出, 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本组病例的静脉营养组, 由于加强责任心, 严格操作规程, 无一例发生因营养液漏出所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代谢性并发症, 重点观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黄疸消退的时间。静脉营养的重要成分———脂肪乳是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 可增加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 增加胆红素入脑的危险性[4]。以往胆红素在171~205μmol/L以上, 应用脂肪乳为禁忌[5]。但郑敏等[6]研究表明, 中长链脂肪乳可用于轻度黄疸的患儿, 且有利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光疗等退黄治疗。本组病例中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经输注的白蛋白, 光疗退黄治疗, 未出现胆红素脑病。静脉营养组在进行肠外营养的同时, 尽早采用经口或鼻胃管肠内营养, 在保证热卡及良好体重增高的基础上, 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 虽然早期肠道内营养的营养作用甚微, 但生物原作用显著, 促进了胃肠动力成熟[7], 缩短静脉营养应用的时间, 使胆红素控制在合理水平, 2组病例相比较,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黄疸消退的时间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静脉营养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足够的热卡和蛋白质、维生素, 保证了新生儿早期的生长发育所需, 使体重增长加快, 生活能力增强, 从而减少EUGR的发生率, 为日后实现追赶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静脉营养存在一定程度的并发症风险, 但只要积极应对, 方法得当,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 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 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 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 宫外生长迟缓 (EUGR) 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 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 (11.4±4.0) d和 (13.4±4.6) d, 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 (21.5±5.14) g/d和 (19.3±4.71) 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 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 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宫外生长迟缓,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目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8) :692-695.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古.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唐云丽, 黎惟广, 周银风.危重新生儿静点葡萄糖酸钙引起钙剂外渗的治疗及病因探讨.中国新生儿杂志, 2008, 23 (2) :112.

[4]刘颖, 朴梅花.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新生儿杂志, 2008, 23 (6) :336-339.

[5]张殿明, 徐隆绍.神经内分泌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149, 274.

[6]郑敏, 饶斯清, 汗洪滨.中长链脂肪乳在高危新生儿全静脉营养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1998, 14 (6) :437-438.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肺部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 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胎龄31.2±1.1w, 出生体重1795±138g, 身长38.6±2.5cm, 头围27.3±2.4cm;中剂量组26例, 男14例, 女12例, 胎龄31.4±1.2w, 出生体重1802±133g, 身长38.4±2.6cm, 头围27.2±2.5cm;低剂量组25例, 男12例, 女13例, 胎龄31.6±1.3w, 出生体重1805±142g, 身长38.1±2.7cm, 头围27.5±2.1cm。三组在性别、胎龄、体重、身长及头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1]

三组均经外周静脉输入葡萄糖, 剂量依据体重补液, 供给热卡, 而后输不同剂量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国药准字H10920116) : (1) 大剂量组:生后24h内应用小儿氨基酸, 剂量从2.0g/ (kg·d) 开始, 第2d增加到3.0g/kg; (2) 中剂量组, 生后24h内应用小儿氨基酸, 剂量从1.0g/ (kg·d) 开始, 第2d起按0.5g/ (kg·d) 递增, 直到3.0g/ (kg·d) ; (3) 小剂量组, 生后24h应用小儿氨基酸从0.5g/ (kg·d) 开始, 第2d起按0.5g/ (kg·d) 递增到3.0g/ (kg·d) 。静脉营养方案采用“全合一”静脉营养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在应用氨基酸基础上, 第3d给予10%中长链脂肪乳剂, 从0.5g/ (kg·d) 开始, 每天增加0.5g/kg, 直到3.0g/ (kg·d) 。同时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 于生后24~72h内给予奶瓶或管饲喂养早产儿配方乳 (每100ml含蛋白质2.04g、热量297k J) , 当肠内营养热量供应达到418.68k J/ (kg·d) 时, 停用静脉营养。记录三组患儿体重下降时间、下降幅度、体重恢复时间;停用静脉营养, 改为完全肠内营养时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氨基酸剂量较高组的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均高于剂量较低组, 而体重下降时间、恢复时间及下降幅度均低于剂量较低组, 三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附表。

2.2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肠外营养支持期间三组患儿生化指标均处于可控范围, 高剂量组出现轻度黄疸12例, 中剂量组出现轻度黄疸13例, 低剂量组出现轻度黄疸13例, 经治疗后恢复对静脉营养支持未造成影响。

3 讨论

有报道[2]指出, 新生儿出生后3w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 该段时期内应加强对新生儿的营养供应。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在子宫内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营养贮备不足, 无法供应所需营养。另外, 出生后一段时间由于营养缺乏, 引起负氮平衡, 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3]。对于早产儿来说, 通过肠道喂养通常不能满足代谢和营养的需求, 静脉营养是他们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高娃等[4]指出, 营养支持缺乏氨基酸时患儿每天丢失2%~3%的蛋白质, 而足量的氨基酸补充能够有效保证患儿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平衡, 会对患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分别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三组患儿进行营养支持, 结果氨基酸剂量较高组的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均高于剂量较低组, 而体重下降时间、恢复时间及下降幅度均低于剂量较低组, 三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在早期即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足量氨基酸对促进患儿发育效果显著。此外, 三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提示一定程度下提升氨基酸用量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综上所述, 在早期应用足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减少患儿体重下降, 尽快达到理想体重, 对促进患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选取收治的7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 分别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进行营养支持, 比较三组患儿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体重下降时间、下降幅度、体重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氨基酸剂量较高组的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均高于剂量较低组, 而体重下降时间、恢复时间及下降幅度均低于剂量较低组, 三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早期应用足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抑制患儿体重下降, 对促进患儿身体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氨基酸

参考文献

[1]余章斌, 韩树萍, 邱玉芳, 等.早产儿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4) :276-286.

[2]唐茂生, 邓文均, 杨大庚, 等.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策略对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2, 33 (24) :3747-3749.

[3]雷立容, 丘惠娴, 周曙明, 等.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2, 18 (12) :1770-1772.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检索EMBASE、Pub Med、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自建库至2013年10月的相关文献, 选择纳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文献。

(1) 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

(2) 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语种为英文和中文。

(3) 干预方法为实验组肠内给予任何类型肠道微生态制剂, 剂量不限, 且疗程超过7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支持治疗。所有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联合使用其他有明显协同作用的药物。

(4) 文献诊断标准符合改良Bell分级标准定义的严重NEC (Ⅱ期及以上) 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纳入文献中所提取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 (OR) 与95%置信区间 (95%CI) 进行分析和推断。以0.1为检验水准检验各研究间有无异质性, 如各研究间P≤0.1, 认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认为无异质性,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当纳入研究大于9个时, 通过漏斗图 (Funnel plot analysis) 观察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漏斗图是否对称则进一步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Egger线性回归检验。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概述

共纳入18个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其中14篇英文文献和4篇中文文献。18项研究共纳入患儿3 872例, 所有纳入对象均为出生体重≤1 500 g且胎龄<37周, 各研究中所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2.2 Meta分析结果

18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报道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严重NEC的发病情况, 共纳入患儿3 872例, 其中实验组1 928例, 对照组1 944例。通过检验发现, 各随机对照试验间无异质性 (P=0.31) , 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合并OR值为0.31, 95%CI (0.22~0.44) , P<0.00001,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Ⅱ级或Ⅱ级以上严重NEC的发生率。

2.3 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 首先观察漏斗图, 没有明显的不对称, 进一步进行Egger检验, 结果显示Tegger test=-0.49, 95%CI (-9.60~0.60) , Pegger test=0.633, 大于0.05, 提示本研究未出现显著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尽管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 但人们对NEC的病因仍然了解的不充分, 目前普遍认为是未成熟肠道受多种因素单一或共同作用引起黏膜的病理改变。可能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喂养过度、缺氧、感染等, 其中早产、低体重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而近年来的研究提示, NEC的发生与肠道细菌的异常定植等因素有关。肠道微生态制剂是活的微生物制剂, 能够定植在人体肠腔内并起到生物拮抗、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后, 可以增强肠道的屏障作用, 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入, 通过抑制致病菌的定植, 增强肠道黏膜对Ig A的免疫应答, 促进胃肠道发育, 发挥了健全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19,20]。

本研究显示,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NEC的发生率, OR值为0.31, 95%CI (0.22~0.44) , P<0.00001, 这一结果证实肠道微生态制剂在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作用。最近几年一些关于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严重NEC的系统评价陆续发表, 类似于本论文的研究, 均肯定了早产儿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预防严重NEC的作用[21,22,23]。根据本研究结果, 综合考虑目前多项系统评价所提供的证据质量, 可以认为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应作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规治疗并进行推荐。

尽管肠道微生态制剂在预防早产极低体重儿NEC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研究在开始给予微生态制剂的具体时间、种类和剂量等干预措施上并不完全一致, 在预防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NEC的治疗策略中, 更适合添加哪一种制剂, 是一种还是多种联合使用, 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等目前依然不是很明确。这些均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多发疾病, 病死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早产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正常菌群定植延迟或缺乏、致病菌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认为, 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就肠道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 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 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的早产儿423例为研究对象, 不包括住院时间<48 h者, 其中男婴245例, 女婴178例。体重1000~1500 g 88例, 1500~2000 g 167例, 2000~2500 g 168例。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

记录住院早产儿围生期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各项感染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各种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应用、静脉营养应用时间等情况。

1.2.2 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感染, 也不处于潜伏期, 而在入院后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医院获得感染出院后才出现症状者, 包括临床诊断及实验室确诊病例。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纳入研究的423例早产儿, 发生感染63次, 发生率14.9%, 感染者培养阳性者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 真菌培养阳性者少见, 感染者中死亡2例, 死亡者血培养均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败血症, 院内感染者死亡率3.1%。具体构成详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及体重的关系

体重越低, 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具体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随着各地NICU的建立及呼吸机的应用, 早产儿救治技术越来越高, 死亡率越来越低, 但伴随着存活率的提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而院内感染已成为一个让NICU医护人员头痛的头号问题。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低各系统发育不成熟, 血浆中Ig G水平低, 皮肤屏障功能差, 继发院内感染几率增加。本研究显示体重越大, 发育越完善, 生存能力越强, 院内感染发生率越低。而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2周早产儿, 感染率明显提高, 体重越小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多、静脉营养时间长等亦是感染增加的因素。

临床上新生儿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 本研究发生感染的63例早产儿首发表现为喂养不耐受者 (潴留、呕吐等) 占40例, 实验室指标改变往往晚于临床不典型改变, 及早对早产儿, 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综合评估, 以便早期诊断, 及时控制感染、切断传播途径也是有效防止感染扩散的手段, 尤其是医务人员手卫生, 更严格的洗手将会使带菌率进一步下降。所以新生儿病室中需有方便的洗手设备, 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2]。郭俊良[3]提出每周静脉注射1次免疫球蛋白可预防早产儿医院感染。

总之, 低体重是感染发生的一个显著的危险因素, 感染一旦发生, 抗生素升级应用、各项支持治疗、住院日增加, 住院费用及死亡率提高, 同时医患沟通困难, 增加了医患矛盾,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 尽量去除感染发生的外在因素。加强院感培训, 病房消毒隔离, 加强手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依据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 并制定合理科学的喂养方法使体重增长至理想水平, 降低院感发生率。

摘要:目的 分析早产儿感染与胎龄、体重的关系,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423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3例早产儿共发生医院感染63例, 占14.9%, 其中<1500 g 39例, 占医院感染患儿的61%。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 真菌感染少见。结论 早产儿因免疫功能低下, 极易发生感染, 体重越轻, 感染率越高, 尤其出生体重<1500 g感染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早产儿,体重,感染

参考文献

[1]林灵, 张蕴晖.低出生体重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4 (6) :939.

[2]叶爱群, 叶晓春.洗手防止医院感染临床试验.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6, 6 (1) :41.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篇9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 是指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新生儿,此类新生儿胎龄应在33周以下,若超过33周,则此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小于胎龄儿,其发生率在1%左右[1]?这类早产儿出生时各个器官发育非常不成熟,生理功能低下,死亡率高?尤其是出生后早期容易出现各类呼吸系统问题,是导致VLBWI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对于VLBWI出现的早期呼吸系统问题,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疗或支持措施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N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有利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和减少消耗,同时也有利于小气道的开放,避免没有软骨支持的小气道塌陷,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对机械通气的需要[2]?但是NCPAP在使用过程中比較容易出现并发症,在VLBWI中尤为明显,包括局部皮肤粘膜刺激和损伤?腹胀?气胸等?为能尽可能减少NCPAP使用的副作用,提高NCPAP使用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本NICU收住的早期使用NCPAP支持的VLBWI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1.临床资料:

本NICU在2012.1-2013.1期间,采用Infant Flow System NCPAP系统治疗160例极低体重早产儿?其中男性97例,女性63例,出生体重〈1000g 19例,1000-1500g 141例?早产儿胎龄26-35w?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68例,宫内感染性肺炎31例,羊水或胎粪吸人性肺炎(MAS)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3例,颅内出血8例,反复呼吸暂停(APNEA)28例,败血症(SEPSIS)3例?NCPAP应用时间为1-7d,其中141例经治疗后呻吟消失?面色转红?呼吸平稳,x线显示症状好转?15例经治疗病情继续加重,改为机械通气治疗?4例家属自动放弃治疗?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11例腹胀,17例鼻腔黏膜红肿,部分轻度皮肤糜烂,经及时处理均缓解,愈后良好,未发生气胸等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剧烈?长时间的哭吵,将患儿置于自制的鸟巢中,对于哭吵有吸吮欲望的患儿,给予安慰奶嘴吸吮,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护理?治疗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过多暴露,减少环境中的声光刺激?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各项治疗工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加强基础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相关知识培训: NCPAP相对无创?副作用小,但使用时仍应注意控制压力低于8 cm H2O,以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流量8~10 L/min,CPAP的压力宜从4~5 cmH2O开始,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最大不超过8cmH2O,每次上调1-2cmH2O,这些都必须严格以血气结果和临床指征为依据?以尽可能低的氧浓度维持SPO2在88 %~95 %,避免氧中毒;同时应特别指出:CPAP为辅助通气方式,仅适用于存在自主呼吸,且具有一定频率?节律基本正常的患儿?其适应证包括Ⅰ?Ⅱ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羊水吸入?湿肺?肺炎等引起的呼吸窘迫早期,也可用于原发生性呼吸暂停,及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治疗中若病情加重,在排除了堵管?病儿烦躁等影响因素,病情不见缓解时应及时改为机械控制通气?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使用无创监护仪连续监测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8% ~95%,不论复苏时还是复苏后,给氧过程中应避免高氧血症的发生,这对于早产儿是特别重要的?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指甲颜色是否转红润,三凹征是否减轻或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是否缓解,呼吸频率是否减慢,是否可见明显的胸廓起伏,可闻及清晰的双肺呼吸音?当患儿吸入氧浓度在21%时,呼吸平稳,可以试停NCPAP,此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防止肺泡萎陷?

2.4 气道管理:

2.4.1 由于患儿抵抗力差, 咳嗽能力弱,使用NCPAP使患儿气道干燥?无法咳嗽,极易导致痰液积聚,阻塞气道,并发肺炎?肺不张,因此呼吸道管理很重要,需及时清除气道内,口鼻腔内分泌物以防呼吸道堵塞?可将患儿床头抬高30度,轻轻地吸引患儿的口腔?鼻腔?和咽部,尽量避免深度吸引?每4-6小时更换患儿体位有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

2.4.2 温湿化管理 由于患儿气管和支气管相对狭窄?黏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黏膜纤毛运动差?较干燥?易感染等特点,NCPAP装置的加温湿化罐内气体温度宜在35-37℃ ,相对湿度60% 以上,以保护气道黏膜,减少机体氧耗[3]?注意湿化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避免气体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呼吸机管道内有冷凝液要随时倒掉, 以免反流?还应避免湿化器里的水蒸发干, 因为干热的气体进入气道所造成的损伤比冷空气更大,所以水不足时要及时添加?

2.4.3 气漏管理 尽量使患儿保持颈部轻度仰伸位,维持气道开放,可在患儿颈部或肩部垫一卷形小枕头?使患儿闭口,确保气道内压力,为了在整个呼吸循环都维持稳定的压力,必须保持鼻塞和鼻孔之间的密闭,NCPAP的压力水平取决于新生儿的嘴是否闭拢?鼻(面)罩大小不合适,头带连接不紧,患儿烦躁?翻身及胸部理疗等活动都会对气道内压力造成影响,需加强护理?

2.5 NCPAP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护理:给药前,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气囊加压呼吸使SpO2 维持在90%以上?给药时,协助医生变换患儿体位,于患儿吸气时,分别于左侧?右侧和仰卧位各注入PS,每次给药持续1-2 min?然后用复苏囊加压通气1~2 min,给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SPO2 ?心率?呼吸和血压变化 ?给药后,注意保暖,严密监测Sa02, 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情况?取仰卧位,勿翻身?拍背?吸痰?除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症状外,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小时?给药后,及时根据血气结果和临床症状,调整NCPAP各参数?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鼻中隔损伤?根据鼻孔大小选择合适的鼻塞,避免太小漏气?太大压迫鼻中隔造成黏膜损伤?根据头围大小选择帽子,摆正体位,使导管处于中线位置?同时要加强鼻连接处皮肤的护理,防止鼻部损伤,如发现鼻黏膜发红?水肿,可使用人工皮?

2.6.2 腹胀. NCPAP时常因误吞咽喉部气体而致胃肠道胀气,应常规放置胃管,并需置胃管于开放状态,进行胃肠减压,每3-4h常规用注射器抽吸胃内空气,可有效减轻胃部张力?

2.6.3 气胸. 相对于机械通气,NCPAP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方式,其发生气胸的几率比较低,只有在需氧量上升和肺顺应性下降的时候有可能发生[4]?

3.讨论

NCPAP相对无创,气道内阻力较气管插管低,较少造成气压伤,其有利于提高氧合,降低患儿的呼吸功,早期使用NCPAP可降低慢性肺疾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响,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减少气道及肺部感染风险?相对于早期使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早期使用NCPAP的早产儿,每日体重增长更理想?NCPAP通过空气?氧气混合使用,准确可调,满足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低浓度氧的安全要求?早期合理使用NCPAP可以提高治愈率,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通过对本NICU早期使用NCPAP支持的160例VLBWI的护理总结发现,有效稳定的压力和优质的护理是NCPAP使用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4.

[2] 马晓路,李如意.重危新生儿的急症监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C-(8-9).

[3] 黄凌雁,张伟青,彭晓芸.NCPAP在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的应用及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12-913.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86例中男47例, 女39例, 无并发症者40例, 合并硬肿症者15例, 新生儿窒息6例, 黄疸8例, 消化道出血8例, 吸入性肺炎4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颅内出血1例, 感染2例。

2 临床护理

2.1 保暖

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皮下脂肪较薄, 容易散热[1], 自身很难维持正常体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体温过低易引起硬肿症。因此, 入院后立即置暖箱, 根据胎龄和体重控制暖箱温度在30~34℃, 暖箱温度的维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暖箱应避免放在空气对流处、近窗处或阳光直射处, 以减少环境对暖箱控温的干扰[2], 胎龄越小者适中温度越高, 随着日龄的增加适中温度逐渐降低。置入暖箱的早产儿应每日按体重和日龄调节适中温度, 相对湿度在55%~65%, 调节湿度可拨动湿度调节板, 一般只需开启方孔的1/4~1/5。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少开暖箱门, 以保持箱内温度恒定, 暖箱应用时每日消毒, 低体重儿出箱后应进行彻底清洁、清毒, 防止院内感染。

2.2 监测

对于有合并症病情较重的低出生体重儿立即进行监测,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 每小时记录1次, 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皮肤颜色, 有无苍白紫绀, 有无黄疸及黄疸出现的时间与程度等,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3 喂养

对于无并发症, 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采用经口早期微量喂养的方法, 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 促进肠蠕动, 减少肠肝循环[3]。因生活能力低下或患严重的疾病, 为防止吸入性窒息或保持喂养量, 采取鼻饲喂养, 出生时情况良好者, 出生后4 h~6 h开始喂蔗糖水, 后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 从小量开始, 根据患儿的实际耐受能力适当增加, 喂养的量应以出生时的体重为基础, 早期喂养。窒息者第1天给予静点10%葡萄糖注射液40~50 ml/ (kg·d) , 防止低血糖, 24 h后视情况给予鼻饲早产儿配方乳。消化道出血或胃肠不能耐受者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PPN, 保证热量334~418 k J/ (kg·d) , 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喂养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奶量、大便性状、呕吐量、胃内残留量及体重的变化,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4 体位

合理的体位可促进身体的伸展平衡, 体位摆放应做到四肢中线屈曲位。喂奶后采取右侧卧位, 头部抬高并偏向一侧, 1 h后变换体位, 以后每2 h~3 h更换1次体位。

2.5 呼吸的管理

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 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 皮肤颜色及肌张力,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吸氧, 采取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一般应采取间断低流量吸氧, 吸入氧气的浓度及用氧时间应根据患儿的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 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50~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症状改善后, 立即停氧。呼吸暂停严重的准备呼吸机, 经常给予弹足底、托背等物理刺激。

2.6 密切观察面容及病情

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 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哭声、反射、皮肤颜色、末梢温度、进食情况、大小便等。加强药物治疗及输液管理, 配制液体时, 剂量应绝对精确,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最好应用输液泵。

2.7 环境

出生后宫外环境有害因素较多, 如光线、噪声, 作息时间不规律, 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频率高。护理治疗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动作轻柔缓慢, 在每次喂奶及其他护理操作前根据患儿的情况轻声呼唤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 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征象, 控制室内噪声。

2.8 健康教育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训练, 鼓励母乳喂养, 指导家长注意保暖。

3 小结

护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 通过保暖、早期干预、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加强呼吸管理、合理喂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一系列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 86例患儿治愈83例, 家属放弃及死亡3例, 有效地提高了存活率, 减少了新生儿病死率, 促进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 减少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方法86例低出生体重儿通过精心护理, 合理喂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结果治愈83例, 家属放弃及死亡3例。结论通过精心护理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了新生儿的病死率。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53~56

[2]刘瑞霞.早产儿暖箱保温及静脉输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2 (15) :722

上一篇:苏州轨道交通下一篇:城市电视频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