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低体重儿

2024-10-26

足月低体重儿(精选7篇)

足月低体重儿 篇1

足月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 g的足月新生儿, 多是母亲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或者存在某些疾病因素导致的[1]。低体重新生儿的皮下脂肪少, 呼吸和代谢机能较正常体重儿弱, 保温能力差, 容易感染疾病, 且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关系着本县人口素质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足月低体重新生儿母亲的孕期高危因素和基本资料, 探寻防治足月低体重儿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临漳县医院、临漳县妇幼保健院、临漳县中医院分娩的新生儿总共45478名, 单胎分娩45406名, 双胎分娩72名, 总计孕次45442次;2010年~2013年中孕产史为1次的孕妇22840名, 孕产史为2次的孕妇11301名, 孕妇总人数为34141名。其中有613例新生儿为足月低体重儿, 均为单胎妊娠, 孕妇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 (25.7±2.3) 岁, 孕期37~42周, 平均孕期 (39+4±1+2) 周;新生儿男304例, 女309例, 出生时体重1000~2450 g, 平均体重 (1800±450) g。

1.2 方法

将孕妇的年龄、职业、学历、是否近亲结婚、遗传病、传染病、过敏史、孕周、血压等对母亲的资料进行登记, 按照文化程度、职业、产检次数以及是否病理妊娠, 统计分析各因素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足月低体重儿发生情况

2010年~2013年在临漳县3家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共有45478名, 足月低体重儿为613例, 占1.34%。其中2010年新生儿12108名, 足月低体重儿159 (1.31%) 例;2011年新生儿11092名, 足月低体重儿147 (1.33%) 例;2012年新生儿11237名, 足月低体重儿152 (1.35%) 例;2013年新生儿11041名, 足月低体重儿155 (1.41%) 例。各年新生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孕妇文化程度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

34141名孕妇中, 有19 973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10312名为高中或中专学历, 3856名为大专及以上学历。613例足月低体重儿孕妇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孕妇384例 (384/19973, 1.92%) , 高中或中专学历孕妇177例 (177/10312, 1.72%) , 大专及以上学历孕妇52例 (52/3856, 1.35%) 。不同学历孕妇的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学历越低的妇女, 发生足月低体重儿的几率越大。

2.3 孕妇职业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

34141名孕妇中, 有23282名的职业为务农, 2948名的职业为经商, 7911名孕妇有固定工作。613例足月低体重儿孕妇中, 务农的孕妇437例 (437/23282, 1.88%) , 经商的孕妇47例 (47/2948, 1.59%) , 有固定工作的孕妇129例 (129/7911, 1.63%) 。务农孕妇与经商孕妇或有固定工作孕妇的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商孕妇与有固定工作孕妇的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产检次数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

613例足月低体重儿的孕妇产检次数为0~5次, 平均产检次数为 (3±1.5) 次, 大部分孕妇为无产检或者产检次数为1次。一般正常体重儿孕妇的产检次数为8次左右, 足月低体重儿的孕妇产检次数明显太少。

2.5 孕妇是否有妊娠高血压类疾病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

34141名孕妇中, 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12053例, 足月低体重儿发生例数为455例 (455/12053, 3.77%) ;无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及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22088例, 足月低体重儿发生例数为158例 (158/22088, 0.72%) 。两组孕妇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文的统计结果表明, 孕妇的文化程度越高, 职业越稳定, 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就越低。孕妇产检次数太少或者病理妊娠, 会增加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的风险。

新生儿的质量关系着本县未来人口素质的发展, 应该积极对低体重儿的发生进行有效防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首先, 对居民进行孕期的健康宣教, 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保健的认识。其次, 制定健康食谱并进行宣传, 助力于文化程度低的孕妇进行膳食平衡, 保证孕期营养。最后, 鼓励产妇进行产前检查, 对于一些高危因素予以特别关注, 积极干预。

参考文献

[1]于冬梅, 赵丽云, 刘爱东.中国活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 41 (1) :150-154.

[2]李子豪.现代生活实用丛书——育儿高手.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 2013:15.

足月低体重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11月在我科分娩的产妇231例。入选条件:胎龄经核对后均≥37周,分为正常产,平均孕周39.1周;异常产,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平均孕周为38.6周;孕妇年龄21~42岁,平均29.1岁;超声测量在分娩前0~7 d进行;超声检查胎儿无畸形;排除新生儿畸形。

1.2 方法

方法一:采用百胜DU-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超声探头为3.5 MHz的凸阵探头。超声测量胎儿的BPD、HC、AC及FL,测量均采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测量方法,均测量3次取其均值。超声仪设有产科软件,测出上述4个参数后屏幕直接显示出胎儿体重及生长曲线。追踪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所有测量均在分娩前0~7 d进行。B超操作者由2位年资不同的专业医师完成。

方法二:临床医师给孕妇进行产科检查,通过常规测量孕妇宫高、AC、根据羊水量及孕妇腹壁厚度估计胎儿体重,根据公式计算估计体重=宫高×腹围+200 g[4]。

新生儿体重的测量:使用电子新生儿体重计(误差<10 g),在出生后5 min内实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超声及公式预测胎儿体重符合率,并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操作者的诊断符合率间的区别。

2 结果

2.1 总体预测结果

231例产妇的胎儿进行预测,孕周37~41周,超声预测体重1 343~4 254 g,平均(3 232±453)g;实际体重1 200~4 400 g,平均(3 306±499)g;估计体重2 592~4 628 g,平均(3 660±389)g。出生体重与超声体重,估计体重的相关系数r值见表1,|r|越接近1,相关程度越大,故超声体重与出生体重更加符合。

2.2 两种方法预测正常产、巨大儿及异常产的超声预测符合率

具体结果见表2。

2.3 甲、乙两位操作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甲、乙两位操作者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 2,P>0.05)。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胎儿体重的不断增加,准确预测胎儿体重对于正确选择分娩方式至关重要,对减少母婴并发症及优生优育更加重要。胎儿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产道,骨盆偏小时能否经阴道试产等都需要一个相对准确的胎儿体重估测。目前许多文献提供了预测体重的公式,有单项指标,也有多项指标。多项指标公式预测胎儿体重,弥补了单项指标的不足,但计算繁琐复杂,不利于临床应用。而根据宫高、腹围、孕妇腹壁厚度等估计胎儿体重又受到临床经验的限制,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查。本研究选取与胎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参数BPD、HC、AC、FL,结果表明,超声预测胎儿体重符合率分别为88.1%、81.0%、64.7%,准确性较高。甲乙2位操作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3%、80.9%,两者诊断符合率间无差异,说明年资不同的医师应用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均较准确。

本研究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这不同于以往许多文献报道都除外这些病例。笔者认为,准确预测胎儿体重特别是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胎儿体重,临床指导意义更为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产符合率达64.7%,说明多参数超声测量指标预测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的胎儿体重准确性也较高。临床医师在估算正常出生胎儿体重时较为准确,符合率为71.6%,但对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腹中胎儿体重估算准确性较低,为23.5%,这可能与医师的临床经验有关。本文对巨大儿的诊断符合率为81.0%,有4例超声预测体重时未提示,但实际出生体重大于4 kg,无过高估计者,符合率也较高,这就为减少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母婴产伤、手术风险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近年对于胎儿体重的超声预测热点多集中在单参数胎儿肝脏的大小、皮下软组织、股骨皮下软组织的厚度、腹围等,且研究表明与体重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以上测量方法虽然更为准确,但技术要求较高,对于从事超声工作年限较短的医师难度较大,可能导致更大的误差发生,而本文选用4个较易测量的径线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在B超诊断仪自带的产科软件下自动算出超声体重简单、准确性高,且胎儿的各项生物学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一项指标都与体重有一定的相关性,只是密切程度不同。

超声预测胎儿体重的意义就在于弥补临床估计的不足,特别是对肥胖孕妇和瘦小孕妇及可疑巨大儿等临床估计困难的情况时有应用价值,同时对难产的处理起到协诊作用。随着B超仪器的不断改进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将会越来越准确,对产科医师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评价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股骨、腹围预测胎儿体重的准确性,并与临床常用公式估计胎儿体重作比较。方法:选择临产前0~7d、单胎、足月产妇231例,B超测量上述径线预测胎儿体重(方法一),同时测量孕妇宫高、腹围,根据公式计算胎儿体重(方法二),与出生后实际体重比较,并比较不同操作者诊断符合率间的差别。结果:231例产妇的足月胎儿进行预测,出生体重与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14、0.336(均P<0.01),|r|越接近1,相关程度越大,超声体重与出生体重更加符合。方法一和方法二预测正常产、巨大儿及异常产的符合率分别为88.1%、81.0%、64.7%;71.6%、47.6%、23.5%。甲、乙2位操作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3%、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股骨、腹围用于预测胎儿体重是一种简单、准确、易于掌握的方法。

关键词:胎儿体重,超声,双顶径,头围,股骨,腹围,符合率

参考文献

[1]时春艳,张萧萧,金燕志,等.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32.

[2]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3-736.

[3]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60.

[4]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

[5]常才,默哈默德,庄依亮,等.胎儿体重与肝脏大小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37-38.

[6]刘兰芬,董华,周宁,等.超声测量胎儿股骨皮下组织厚度预测胎儿体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5):388-389.

[7]焦英华,邵延龄.肱骨软组织厚度和腹围与巨大胎儿体重关系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4):305-307.

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86例中男47例, 女39例, 无并发症者40例, 合并硬肿症者15例, 新生儿窒息6例, 黄疸8例, 消化道出血8例, 吸入性肺炎4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颅内出血1例, 感染2例。

2 临床护理

2.1 保暖

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皮下脂肪较薄, 容易散热[1], 自身很难维持正常体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体温过低易引起硬肿症。因此, 入院后立即置暖箱, 根据胎龄和体重控制暖箱温度在30~34℃, 暖箱温度的维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暖箱应避免放在空气对流处、近窗处或阳光直射处, 以减少环境对暖箱控温的干扰[2], 胎龄越小者适中温度越高, 随着日龄的增加适中温度逐渐降低。置入暖箱的早产儿应每日按体重和日龄调节适中温度, 相对湿度在55%~65%, 调节湿度可拨动湿度调节板, 一般只需开启方孔的1/4~1/5。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少开暖箱门, 以保持箱内温度恒定, 暖箱应用时每日消毒, 低体重儿出箱后应进行彻底清洁、清毒, 防止院内感染。

2.2 监测

对于有合并症病情较重的低出生体重儿立即进行监测,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 每小时记录1次, 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皮肤颜色, 有无苍白紫绀, 有无黄疸及黄疸出现的时间与程度等,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3 喂养

对于无并发症, 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采用经口早期微量喂养的方法, 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 促进肠蠕动, 减少肠肝循环[3]。因生活能力低下或患严重的疾病, 为防止吸入性窒息或保持喂养量, 采取鼻饲喂养, 出生时情况良好者, 出生后4 h~6 h开始喂蔗糖水, 后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 从小量开始, 根据患儿的实际耐受能力适当增加, 喂养的量应以出生时的体重为基础, 早期喂养。窒息者第1天给予静点10%葡萄糖注射液40~50 ml/ (kg·d) , 防止低血糖, 24 h后视情况给予鼻饲早产儿配方乳。消化道出血或胃肠不能耐受者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PPN, 保证热量334~418 k J/ (kg·d) , 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喂养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奶量、大便性状、呕吐量、胃内残留量及体重的变化,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4 体位

合理的体位可促进身体的伸展平衡, 体位摆放应做到四肢中线屈曲位。喂奶后采取右侧卧位, 头部抬高并偏向一侧, 1 h后变换体位, 以后每2 h~3 h更换1次体位。

2.5 呼吸的管理

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 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 皮肤颜色及肌张力,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吸氧, 采取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一般应采取间断低流量吸氧, 吸入氧气的浓度及用氧时间应根据患儿的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 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50~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症状改善后, 立即停氧。呼吸暂停严重的准备呼吸机, 经常给予弹足底、托背等物理刺激。

2.6 密切观察面容及病情

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 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哭声、反射、皮肤颜色、末梢温度、进食情况、大小便等。加强药物治疗及输液管理, 配制液体时, 剂量应绝对精确,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最好应用输液泵。

2.7 环境

出生后宫外环境有害因素较多, 如光线、噪声, 作息时间不规律, 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频率高。护理治疗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动作轻柔缓慢, 在每次喂奶及其他护理操作前根据患儿的情况轻声呼唤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 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征象, 控制室内噪声。

2.8 健康教育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训练, 鼓励母乳喂养, 指导家长注意保暖。

3 小结

护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 通过保暖、早期干预、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加强呼吸管理、合理喂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一系列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 86例患儿治愈83例, 家属放弃及死亡3例, 有效地提高了存活率, 减少了新生儿病死率, 促进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 减少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方法86例低出生体重儿通过精心护理, 合理喂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结果治愈83例, 家属放弃及死亡3例。结论通过精心护理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了新生儿的病死率。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53~56

[2]刘瑞霞.早产儿暖箱保温及静脉输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2 (15) :72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 篇4

1 体温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极不完善, 体表面积大, 加之皮下脂肪少, 表皮角化差, 易散热, 体温升降不稳定, 因而对环境温度要求高, 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防止体温骤升骤降, 预防硬肿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保暖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 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重点在于保持温度中性环境。温度中性环境是指在这一环境下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 蒸发散热亦最少, 而能保持正常体温的一个环境。首先给患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 如外界温度波动, 将使患儿体温差增大, 病死率显著增加。入院后将患儿置于闭式温箱内, 在温箱外罩专用深色箱罩, 减少光线和噪声刺激, 必须的操作集中进行。开展鸟巢式护理, 采用边缘有支撑的屈曲侧卧或俯卧位, 使患儿即舒适又温暖。箱温相对湿度在55%~65%, 保持患儿体温在36.0 ℃~37.5 ℃, 如入院时体温低于35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复温速度不宜过快, 先把温箱预热到高于实测体温1.5 ℃, 入箱后立即监测新生儿及温箱的温度, 随后每隔30 min测量1次体温, 直到患儿体温达到36.5 ℃为止, 每次测温后如体温有变, 应按需要调节温箱温度, 使温箱温度保持在新生儿体温1.5 ℃以上。当新生儿体温达到36.5 ℃, 温箱温度不必再升高, 并将箱温调至该患儿的中性温度环境, 维持患儿体温在36.0 ℃~37.5 ℃。一切诊疗及护理操作均应集中进行, 避免过频打开温箱, 避免环境温度变化过大, 而影响患儿中性温度, 密切观察及监测温箱温度及患儿体温变化。

2 呼吸护理

严密监测呼吸变化。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及肺Ⅰ型细胞不成熟, 极易发生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综合征, 观察患儿意识状态, 有无兴奋、嗜睡、昏迷及皮肤黏膜和甲床有无苍白、发绀等。观察有无吸气或呼气困难, 对反复频发呼吸暂停需静脉使用氨茶碱, 但只能减少而不能中止, 结合足底刺激, 可获得满意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呼吸管理的重要一环。注意观察患儿咽喉部、气管有否分泌物, 做到及时清除, 在发生呕吐时应迅速将头转向一侧, 并清除口咽部呕吐物, 对痰液黏稠者, 先予雾化吸入后, 结合叩背、翻身、再吸痰, 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氧疗是呼吸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对呼吸暂停、有并发症、出现缺氧患儿, 均给予氧疗, 一般先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 湿化瓶加温灭菌用水, 保持在30 ℃左右, 可起预热作用, 减少对呼吸道和黏膜的刺激, 每天更换鼻导管并从另一鼻孔插入, 观察吸氧效果, 无效时, 应予面罩持续正压吸氧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吸氧, 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供氧。

3 营养护理

营养及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理特点, 要求营养的供给必须精确计算, 详细记录出入量, 采取适当的供给方法。对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患儿予静脉营养为主。对一般情况良好、无吸吮能力, 持续胃管泵入或胃管间歇鼻饲母乳或配方奶, 方法是将母乳或配方奶从胃管缓慢注入, 推注时间在10 min以上或持续喂奶量从1.5 mL ~3.0 mL开始, 每天8次~12次, 逐渐增加, 每次增加不超过5 mL, 准确记录出入量, 并结合临床观察, 了解热量、液体及营养供给情况, 同时注意电解质监测, 并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 必要时可少量输入白蛋白、血浆。

4 预防医院感染

病房内保持整洁, 定时通风, 每天用空气净化机, 每晚紫外线照射消毒配奶间、洗澡间1次, 每次45 min以上。室内物品表面每天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 地面用0.05%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每周病房彻底清洁1次, 每月1次空气培养, 每季度1次物表细菌培养。温箱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 使用期间, 每天清洁1次。湿化瓶每天更换。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入室前要穿专用工作服、鞋子、戴口罩、帽子, 每次护理患儿前后用流动水洗手, 并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或烘手机烘干, 且高度重视, 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肌张力低下, 皮肤红嫩, 应注意保持皮肤完整, 护理时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衣服、尿布要柔软, 床单要拉紧无皱折, 要勤换尿布,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 同时2 h ~3 h更换体位1次, 以免局部受压过久。认真做好患儿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一切用品要专人专用。

5 严密观察病情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功能不完善, 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 加强巡视, 重点在于早期发现问题, 对患儿面色、体温、心率、呼吸、出入量进行详细的记录, 做好必要的化验及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虽然有仪器的监测, 但医护人员细致的观察、护理及记录更为重要。

早产低体重儿护理研究进展 篇5

1 体温管理

1.1 环境恒温

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散热较快, 皮下脂肪层薄, 蒸发散热多, 棕色脂肪少, 产热低, 靠自身很难维持正常体温, 因此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8], 应保持室内温度24~26℃, 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9]。廖希玲, 杜萍等[10]认为, 不适宜的环境温度会使早产儿病死率增加。目前大多数医院依据早产儿胎龄、体重、日龄以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1.2 暖箱保暖

根据早产低体重儿胎龄、体重及日龄调节适宜箱温、湿度, 一般来说, 体重越轻、胎龄越小, 所需箱温越高, 湿度也越大, 出生第1周箱内湿度调节在70~80%, 1周后调节在55~65%, 温度调节, 一般体重在2001~2500g, 暖箱温度为28~30℃;体重1501~2000g者, 暖箱温度为30~32℃;体重1001~1500g者, 暖箱温度为32~34℃;体重<1000g者, 暖箱温度为34~36℃;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 体温日差不超过1℃[11]。在这个温度时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 蒸发散热量亦小[12], 以后随着日龄及体重的增加逐渐降低暖箱温度。

1.3 辐射台保暖

病情危重, 随时需要抢救复苏或呼吸机治疗患儿, 为方便治疗护理, 常将早产低体重儿置辐射台保暖, 根据体重设置好辐射台温度, 用塑料薄膜遮盖患儿体表, 以减少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2 呼吸管理

2.1 呼吸监测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 特别是妊娠<32 W的早产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又因咳嗽和吞咽反射弱, 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呼吸暂停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樊利平等[13]认为,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的患儿给弹足底、托背、触摸等刺激, 也可用呼吸自救仪, 一旦发生呼吸暂停, 仪器能自动发生小的振动, 以刺激患儿恢复呼吸。如不能缓解, 可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予呼吸囊正压给氧。严密观察呼吸活动, 皮肤颜色, 生命体征, 有无呼吸气性呻吟。徐启云[14]总结37例极低体重儿的呼吸管理认为, 极低体重早产儿咳嗽反射极弱, 气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发生堵塞,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患儿应予拍背、体位引流、吸痰、超声雾化吸入等护理干预, 避免引起窒息。

2.2 合理用氧

严格氧疗指征, 一般以Pa O2<60mm H g作为氧疗指征[15]。根据缺氧和呼吸困难程度选择不同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给氧、箱内给氧、头罩给氧等。临床资料证实长时间吸入60%的氧可带来新生儿肺损伤, 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6]。因此, 氧疗早产儿应常规监测SPO2和Fi O2, 一旦病情好转, 尽可能低流量或间歇给氧, 氧浓度为30~40%。

3 合理喂养

随着对早产儿生活质量的不断研究, 营养方面倍受关注, 喂养对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增加免疫力, 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早产儿吸吮力弱, 吞咽反射差, 生活能力低下, 各种消化酶不足, 消化吸收率差, 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3.1 母乳喂养

早产低体重儿如果呼吸功能好, 吸吮力强, 出生后4~6h开始喂养。出生体重>1500g或胎龄>32 w, 吸吮力和吞咽能力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母乳喂养, 无母乳则应用特制早产儿配方奶, 喂奶后抱起患儿轻拍背部, 排出吸入的空气,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避免因溢奶引起窒息。

3.2 微量喂养

早产低体重儿吸吮力差, 吞咽功能好, 出生体重<1500g, 可用滴管喂养[17];吞咽反射不良, 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早产低体重儿, 应用鼻饲管喂养。微量喂养前先试喂糖水2~5ml/次, 连续2次, 无呕吐予喂奶。初始奶量10~20ml/kg·d, 喂养耐受逐渐增加奶量, 使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30g为宜[16], 每次鼻前均应回抽胃残余量, 并观察颜色, 胃残余量>1/4, 提示胃排空不良, 应减量或暂停鼻饲, 胃液为绿色或咖啡色应暂停鼻饲并报告医生。鼻饲速度宜慢, 奶液温度适中, 避免过凉, 以免刺激胃黏膜致使胃肌痉挛, 诱发胃食管反流。鼻饲后予右侧卧位, 以利于胃内乳汁排空, 减少胃潴留, 防止呕吐物吸入, 改善肺循环。

3.3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运用于不能经口喂养者, 早产低体重儿出生第2d补充电解质, 第3d可在输液中加入复方氨基酸, 5d后每日总量仍达不到50kcal/kg可输入脂肪乳, 剂量由0.5~1.0g/kg, 渐增至3.0/kg, 24h微量泵匀速输入[18],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血糖及黄疸进展情况, 防止发生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4 预防感染

4.1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早产低体重儿免疫功能存在缺陷, 易受各种感染, 且早产儿抵抗力低, 即使轻微感染, 也可以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后果[19]。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原则, 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早产儿用品一律消毒和高压灭菌后使用, 物品一人一用, 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换气, 使用空气消毒机, 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擦拭地板, 早产儿暖箱每日清水擦拭, 每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终末消毒, 每日更换暖箱内的蒸馏水, 每月空气、物表、手表细菌培养均要达标。

4.2 夯实基础护理

加强皮肤清洁护理, 注意皮肤皱褶处清洁。每次便后用湿纸巾擦净会阴部, 避免红臀, 注意眼部、脐部清洁卫生, 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预防鹅口疮。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20]。

5 发育照顾护理

发育照顾护理是一种通过改变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 从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 是较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21]。

5.1 加强环境管理

祁伯祥等[22], 调查表明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危人群, 噪声可造成早产儿呼吸节律改变, 脉搏减弱。突然出现的冲击噪声超过82d B可造成早产儿听力障碍[23], 超过60d B会影响睡眠, 使体重增加缓慢。因此应减少噪声刺激, 白天维持在45d B, 夜间35d B, 医务人员做到"说话轻、开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强烈的光线会破坏早产儿内分泌功能, 改变生理节律。因此应减少强光刺激, 监护设备使用下夜间暖箱上盖遮盖布罩, 使早产儿有昼夜变化信息。

5.2 提供舒适体位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肌张力低, 无力维持自主体位, 护理人员应2h更换1次体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交替进行。合理摆放体位可促进早产儿身体伸展和屈曲平衡, 发展手、口能力 (把手放在口边) ;提高早产儿自我安慰度。夏传雄等[24]报道表明早产儿俯卧15°体位, 可改善动脉氧合, 有利于胃排空, 减少胃食管反流及呼吸暂停的发生。"鸟巢"护理, 在温箱中用毛巾制成一个温暖舒适的"鸟巢", 提供"鸟巢式"的体位支持, 使其手脚都能触及毛巾或小床单的边界, 类似子宫内的触觉[25]。

5.3 非营养性吸吮

每次喂奶前30min, 让早产儿吸吮无孔奶嘴, 促进胃肠功能成熟, 改善喂养不耐受。有利于尽早建立胃肠营养并向母乳喂养过渡, 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 缩短住院时间[26]。

5.4 抚触

每天沐浴后抚触, 每次抚触15~20min, 抚触时轻声与患儿交流, 抚触动作轻柔, 力度适中, 通过抚触让早产儿感受到无限关爱, 愉快接受抚爱[27]。

6 小结

早产低体重儿发展性护理 篇6

1.1 应用暖箱指征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皮下脂肪少,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容易散热, 而新陈代谢相对低, 产热低, 故体温多偏低[1]。入院后先置于辐射台上抢救, 同时预热暖箱。对于胎龄、日龄小、体重低及有低体温倾向的早产儿均置早产儿培育箱。

1.2 暖箱温度要求

1.2.1 根据日龄、体重及时调节箱温体重在1501~2000g者, 暖箱温度在32~33℃;1001~1500g, 暖箱温度在33~34℃;<1000g者, 暖箱温度在34~35℃[2]。

1.2.2 维持皮肤温度在36.5~36.8℃, 肛温37℃左右。24h温差<1℃。

1.2.3 对于低体温的患儿, 温箱温度控制在每小时使体温上升0.5~1.5℃。一般应在4~12h内将其体温上升至正常[3]。

1.2.4 喂奶、擦浴、换尿布等工作需要在暖箱内完成,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 以免影响暖箱内温度。

1.3 暖箱内的湿度

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4]。黄福姣[5]总结32例早产儿的护理认为暖箱的相对湿度一般选择70%~75%, 比足月儿湿度高。

2 环境管理

2.1 当早产儿从温暖的羊水、柔软的胎盘中提前娩出, 刺激缺乏规律性, 疼痛无法预期, 杂音高频率及高分贝, 无作息时间或日夜之分, 光线明亮刺眼, 肢体活动无边界感, 非预期侵入性高, 缺乏安全和舒适感。冯佩君等研究[6]表明, 用柔软的绒布使早产儿的双手双腿靠近身体中线呈全卷曲体态, 底层置水垫床的“鸟巢”式卧位, 犹如母亲的子宫, 增加了安全感, 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2.2 黄丽娟[7]报道, 早产儿出生后即能对照顾他的方式、环境的种种刺激有应答。轻微的刺激就产生全身应答, 表现为惊跳、拥抱反射等, 胎龄大的早产儿还出现哭闹不安等否定的情绪反应。光线同样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体重上升缓慢, 睡眠进入深睡眠困难。因此, 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暗淡, 尽可能减少干扰, 维持镇静状态十分重要。

3 合理喂养

郑雅杰等认为[8], 早期足量喂养, 能促进母乳的分泌。早喂养能防止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 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 缩短生理体重下降时间。

3.1 母乳喂养

早产儿如果呼吸功能好, 吸吮力强, 出生后4~8h开始授乳, 以母乳为宜, 有利于吸收。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按需哺乳, 避免疲劳。

3.2 滴管喂养

吸吮力差的患儿用滴管喂养, 从2~3滴开始, 护士用注射器吸取母乳或牛奶, 将针管乳头放在患儿口角缓缓滴喂, 并观察有无吞咽, 刺激其嘴唇, 诱导吸吮。注意观察面色、呼吸及有无呕吐。3.3间歇胃管喂养[4]适用于体重1000~1500g或胎龄<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 或胎龄较大, 有一定吸吮力, 但又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患儿。开始喂奶量及间隔时间:体重<1000g者为0.5~1ml/次, 间隔1h;~1500g者为4ml/次, 间隔2h;~2000g者为8ml/次, 间隔2.5h;>2000g者为10ml/次, 间隔3h;每天每次增加奶量1~2ml/kg。每次残余量大于1/4提示胃排空不良, 应减量或暂停鼻饲。鼻饲后取右侧卧位, 抬高头部, 头偏向一侧, 减少胃潴留, 防止呕吐物误吸。

3.4 持续胃管喂养[4]

此法应用于体重<1250g、不能耐受间歇喂养、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并伴有胃排空延迟的患儿。按医嘱给予奶量, 从少到多。每隔2~4h抽取胃液, 检查胃内残留奶量, 以调整滴入速度。注意保证胃管的正确位置, 加强巡视观察。

3.5 胃肠外营养

对不能经口喂养者应静脉给予。每日测体重, 每周测头围。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黄疸的发生和进展情况。患儿可以自行吸吮并满足所需热量即可逐渐减少静脉营养量。

4 呼吸观察

4.1 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

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功能发育不成熟, 常出现间歇性呼吸暂停或呼吸窘迫症。樊利平等[9]认为,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的患儿给弹足、托背、触摸等刺激, 能刺激患儿恢复呼吸。徐启云[10]总结37例极低体重儿的呼吸管理认为, 极低体重早产儿咳嗽反射极弱, 气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发生堵塞,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4.2 监测氧饱和度

根据缺氧和呼吸困难程度选择不同的给氧方式, 如鼻导管吸氧、面罩、简易CPAP吸氧等。金美丽报道[11], 氧浓度过高或过度吸氧, 易造成支气管发育不良, 视网膜病变等。应在严密监测下给氧, 根据氧饱和度调整给氧的浓度和时间。

5 预防感染

5.1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早产儿机体代谢率低, 抵抗力差, 易继发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强调无菌操作, 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观念, 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预防院内感染;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通风工作;每月做物表、空气及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培养;接触患儿的所有用物都要高压灭菌;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4]。限制探视人员。

5.2 眼部、脐及皮肤黏膜护理

体温稳定的患儿每日沐浴1次, 脐带未脱前, 沐浴后擦干, 保持脐部干燥。脐窝潮湿或有脓性分泌物时, 用过氧化氢液清洗, 再涂以0.3%稀碘。每日行口腔护理, 有鹅口疮者, 用2.5%碳酸氢钠液擦洗后涂制霉菌素膏,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自眼内眦向外轻擦双眼, 涂红霉素眼膏。每次便后温水洗臀, 擦干, 以免发生红臀;腹泻的患儿涂以鞣酸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6 发育支持护理及早期干预[12,13,5]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各种积极的感觉刺激, 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新生儿时期, 在觉醒状态下, 对小儿的听、视、触及运动觉刺激, 达到合理有效地促进小儿的智能发育, 能使有高危险因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得到改善。因此, 专业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在护理过程中要努力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 提供个性化护理和有益刺激, 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促进早产儿的发育成长。

摘要: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 体重<2500g, 身长<45cm,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不够成熟的活产婴儿。早产儿的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差, 常出现喂养困难, 生活能力低下, 死亡率高。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发展, 使得更多的早产儿可以存活下来, 除积极消除疾病因素外, 尚需我们的护士更新护理学理念, 努力改变早产儿所处的环境, 以促进早产儿建立最佳的神经行为发育, 有助于早产儿日后的发展。

32例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住院极低体重儿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胎龄在28~35w, 平均30.8w出生体重<1.0kg5例, <1.5kg27例, 出现呼吸窘迫20例, 体温不升27例, 合并硬肿症4例, 颅内出血2例, 感染2例。住院天数最短15d, 最长42d, 平均23.7d。

以上婴儿均出现过胃食管反流现象, 均经过光疗, 其中2例因经济困难考虑愈后家属放弃治疗, 2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于严重的颅内出血, 其余28例经积极治疗, 精心护理均有较好恢复, 体重及生理指标达标后顺利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病室的建立

应建立NICU或者早产儿病室。以小房间为宜, 要阳光充足, 空气流通, 室温在24~26℃, 相对湿度60~70%。室内备暖箱、蓝光灯管、吸引器、氧气筒等基本设备及急救物品, 如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吸痰管及各种抢救药品。

2.2 保暖复温

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导致体温升降不定,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故保温是抢救极低体重儿生命的重要内容。体重<2000g经抢救复苏者, 一般情况差及体温不升者需入暖箱。所需适宜温度见表1。

使用暖箱保暖的方法是先预热, 待温度恒定后将患儿放入暖箱内, 密切观测体温变化, 每4h调节箱温并记录。治疗和护理时间应尽量集中, 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合理供氧。

2.3.1

极低体重儿呼吸中枢不成熟, 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差, 呼吸肌发育不全, 常出现呼吸暂停或紫绀。患儿平卧时头要偏向一侧, 定时转换体位, 拍背,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除, 备好吸痰器。如有呼吸暂停应采用托背, 刺激足底, 使小儿啼哭, 如不能恢复立即报告医生。

2.3.2 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给氧方式

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时其血氧维持在85%以上可不用CPAP, 一般缺氧可用鼻导管吸氧, 流量在0.5~1.0L/min。重者可用头罩吸氧, 流量在4~6L/min。

2.4 合理喂养和营养支持

对于吸吮力较差但有一定消化功能的给与鼻饲喂养。对吸吮力较好的尽早母乳喂养, 提高婴儿免疫力, 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如条件不允许可用早产儿特殊配方奶。如无法进行喂养及消化功能很差者可采用静脉全营养。每天定时测体重, 如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1 低血糖和高血糖症的预防

低体重儿对高, 低血糖均不耐受, 血糖浓度>7.5mmol/L时就可能引起相关疾病。血糖过低不利于其体重增加, 故应密切监测血糖, 建议在3.5~5.5mmol/L之间。

3.2 早产儿硬肿症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表现为拒乳, 反应差, 哭声弱, 心率减慢, 尿少, 体温不升, 皮肤硬肿, 颜色暗红, 按之如橡皮样。

3.3 呼吸窘迫综合症

出生后6~12h内出现呼吸困难, 逐渐加重, 呼吸不规律, 间有呼吸暂停, 面色灰白或青灰。

3.4 颅内出血

多在生后72h内发生。出现呼吸暂停, 嗜睡, 惊厥, 肌张力低下, 痉挛。因此医务人员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刺激, 避免搬动。

3.5 高胆红素血症

表现为巩膜, 粘膜及全身皮肤黄染, 重者高热, 四肢强直。

4 预防交叉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用流水洗手, 暖箱每天用0.5%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鼻导管和湿化瓶每日更换。环境空间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防控感染

5 讨论

极低体重儿皮肤不成熟容易受损, 体温不恒定, 肾脏不成熟, 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轻微的血压变化可引起脑出血, 时刻面临呼吸窘迫, 院内感染的危险。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标志着医院的医疗水平的高低, 护理质量又是医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绝大部分决定于严谨的, 科学的, 充满爱心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俞善品.超未成熟儿医学问题[J].2001 (, 7) :13.

[2]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下一篇:实际检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