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免疫治疗

2024-08-17

舌下免疫治疗(共7篇)

舌下免疫治疗 篇1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分常年性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属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体系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环境控制和患者教育[1]。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是由英国医生NOON于1911年首次报道用于治疗花粉症,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疗法是将特异性变应原重复的给予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患者,通过治疗使患者自然接触相应的致敏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症状和炎性反应,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两种方法均被证明对AR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尘螨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的吸入物变应原,也是我国引起AR和哮喘的主要致敏原,SIT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治疗措施,按照我国现行的AR诊疗指南[3],其疗程不少于2年,本研究针对尘螨过敏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SLIT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治疗2年后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自2007年以来门诊诊断为对尘螨过敏的中重度AR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2岁,中位年龄28岁。体内外变态反应的检测应用丹麦ALK公司生产的常见吸入物变应原行皮肤点刺试验,瑞典Phadia公司ImmunoCAP100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进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测定,按相应的产品说明书判断结果,120例患者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符合中-重度持续性AR诊断标准和免疫治疗的适应症[4];(2)尘螨变应原检测阳性;(3)无合并其他吸入物变应原;(4)入组前一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一周内未使用过H1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过敏药物。

1.2 治疗方案

使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含服,分为剂量递增期和维持期两个治疗阶段,14周岁以上患者的递增期治疗方案为:第1周,第2周,第3周分别使用滴剂1号(蛋白浓度1μg/m L),2号(蛋白浓度10μg/m L),3号(蛋白浓度100μug/mL),1~7 d均按1、2、3、4、6、8、10滴顺序服用,随后使用滴剂4号,(蛋白浓度333μg/m L)每次3滴,至第6周起进入维持期治疗,使用滴剂5号(蛋白浓度1000μg/m L)每次2滴,直至疗程结束。具体用法为:每日1次,于每晚临睡前将变应原疫苗滴于舌下含化,1~2 min后将其吞下,服药后90 min内禁食,对于小于14周岁患者,递增期使用1~3号滴剂,维持期一直使用4号滴剂,用法和用法同前,直至疗程结束。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则按产品说明书对滴剂的剂量作出适当调整。在SIT刚开始的1月内,根据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允许患者口服H1抗组胺药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以尽快控制其鼻部症状和炎性反应,在此后的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尽管不使用药物,若症状加重,可酌情按需进行药物对症治疗。

1.3 评估疗效

治疗开始前和疗程满两年时,分别对患者的鼻部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进行评分,采用计分法,即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每次症状评分相加即为鼻部症状总评分,同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golgue scale,VAS)[5],对上述4种鼻部症状分别进行评分,要求在0~10 cm的标尺上,标出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应刻度值即为分值,无困扰:0分,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困扰:10分,鼻部症状整体严重程度的评价即总评分也在VAS标尺上直接标出。为了客观评价临床效果在疗程满2年前的最后1个月内,嘱患者不使用各种全身或鼻内治疗AR的药物。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9.1.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分法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ixon符号秩和检验,VA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20例患者治疗两年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症状评分以及鼻部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相应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ixon符号秩和检验,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常见致敏原为屋尘螨,粉尘螨和宇尘螨,各种螨其抗原性相似,而粉尘螨易于饲养,通常以其制备抗原浸液,舌下滴剂就是以尘螨的抗原活性蛋白制成不同浓度的滴剂给予AR患者进行脱敏治疗,此治疗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6],国外大量研究证实此法对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伴或不伴哮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皮下注射途径(SCIT)为免疫治疗的传统方式,但由于SCIT存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加之频繁去定点医院注射疫苗很不方便,以及患者惧怕注射引起的疼痛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对于AR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舌下滴剂的免疫治疗,而国外国内的多种报道也提示SCIT和SLIT的疗效无显著差异,最近EIFAN[7]报道的1次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和鼻炎采用SCIT或SLIT(各16例)治疗1年,两者疗效无差异。MAURO[8]报道1项成人季节性AR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SCIT(19例)和SLIT(15例)患者症状及药物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本研究采用的舌下滴剂免疫治疗为了观察SIT 2年结束究竟对AR的疗效如何,在疗程满2年前的最后1个月要求患者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它抗组胺药,尽可能排除了药物对疗效评估的影响,有研究证明,VAS评分可以反应AR的严重度,并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9],我国现行的成人(2009年版)和儿童(2010年版)AR诊疗指南也推荐使用VA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10],本研究采用了传统的计分法和VAS法两种评价方法,皆提示SLIT对AR患者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治疗方便、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舌下免疫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6月就诊笔者所在科室门诊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82例,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7~58岁,平均19.8岁,病程均超过1年,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螨变应原阳性为(++)或以上。以上病例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7]及“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2001)”[5]的诊断标准和免疫治疗适应证,患者或监护人自愿参加并签知情同意书,所有病例均完成1年以上的免疫治疗。

1.2 治疗方案

使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舌下含服治疗,分剂量递增期和维持期两个治疗阶段。14周岁以上患者的递增期治疗方案为第1周、第2周、第3周分别使用不同蛋白质量浓度的滴剂1号(1μg/ml),2号(10μg/ml),3号(100μg/ml),第1~7天均按1、2、3、4、6、8、10滴顺序服用;第4、5周使用滴剂4号(333μg/ml),每次3滴;第6周以后用5号(1000μg/ml)维持,每次2滴,直至疗程结束。以上治疗均在家中进行,每天一次,于每晚睡前将变应原疫苗滴于舌下,含2 mmin后将其吞咽。14周岁以下患儿,递增期使用1~3号,维持期一直使用4号,用法用量同前,至疗程结束。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按说明书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免疫治疗4周内根据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允许口服H1抗组胺药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后对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1.3.1 临床症状评估

包括鼻塞、鼻痒、喷嚏、流涕,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轻度(症状轻微,容易忍受);2分,中度(症状明显,能忍受);3分,重度(症状难以忍受,影响正常工作)。鼻部症状总分为4项症状得分的总和。

1.3.2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8],对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相关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以及情感等7个方面28项进行评估。

1.3.3 不良反应观察

要求患者以日记卡的形式记录每天用药剂量,有无不良事件及处理情况等,如无特殊情况,2个月来复诊开药一次。不良反应根据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制定的分级标准[4]进行评定:1级(轻度):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轻微;2级(中度):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包括药物治疗、调整剂量或中止免疫治疗;3级(重度):潜在的致死性不良反应,包括哮喘发作和需住院治疗;4级:过敏性休克。

1.3.4 疗效评估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5%为无效[7]。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评分

舌下免疫治疗1年后各症状得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显效63.4%(52/82),有效20.7%(17/82),无效15.9%(13/82),治疗总有效率为84.1%(69/82)。

2.2 生活质量评估

舌下免疫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相关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以及情感评分和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82例患者中,有5例(6.1%)出现过局部不良反应,均出现在递增阶段,表现为舌下肿胀,口腔瘙痒不适,属1级轻度可耐受,未作任何处理。有10例(12.2%)出现过全身反应,主要发生于递增阶段,占80%(8/10),14岁以下患儿7例,包括胃肠道反应4例(腹胀2例、腹痛不适1例、腹泻1例),咳嗽2例,鼻炎症状加重1例,荨麻疹2例,精神兴奋(晚上难入睡)1例。所有出现的全身反应均为轻-中度,经保守观察或调整变应原剂量或药物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未发生哮喘发作及过敏性休克的病例。

3 讨论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特异体质在接触变应原后引发的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2008年WHO发表的规范文件ARIA中明确指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分为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健康教育[1]。特别是免疫治疗是目前被认为是惟一可以针对变应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并可防止变应性鼻炎发展成哮喘或其它变态反应性疾病[1,4,5]。传统的免疫治疗主要是皮下注射免疫治疗,且证实其对变应性鼻炎有确切疗效,但具有使用不便,并有发生产生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6]。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有效、安全而应用简便的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1986年Scadding等[9]最先报道舌下含服脱敏成功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1998年Passalacqua等[10]报道舌下给药途径显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皮下注射耐受差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选择。舌下免疫治疗是将特异性的变应原置于舌下口腔黏膜,含服2 min后吞服。舌下免疫可能作用机制是舌下黏膜组织血运丰富,变应原可迅速被吸收并通过循环进入肺、肠道等器官的淋巴组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变应原特异性抗体(IgE),并能激活黏膜中的前炎性细胞,使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由辅助性T细胞2型(Th2)向辅助性T细胞1型(Th 1)发生偏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有效治疗和预防复发。本研究观察82例患者经治疗1年后,能够明显改善鼻部症状总评分和流涕、鼻塞、鼻痒、喷嚏各单项症状评分,显效63.4%,有效20.7%,总治疗有效率达84.1%,表明舌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引起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能全面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鼻炎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其有效性与国内外研究比较结论相似[1,11]。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不仅影响鼻塞、喷嚏、流涕、鼻痒等鼻部症状,而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因而生活质量已成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RQLQ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专科生活质量评估表。本研究采用临床鼻部症状评分及RQLQ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均表明舌下免疫治疗可控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因鼻炎症状造成的对日常活动和情绪的影响,以及对夜间睡眠障碍、睡眠期间的症状和晨起时症状的影响,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与鼻部相关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

整个研究过程中,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5例(6.1%)表现为口腔局部瘙痒不适,舌下麻痹感。这些不良反应的程度均较轻微,患者可耐受,不需特殊处理而缓解,未见严重的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多出现在剂量的递增阶段,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明显减少,可能是特异性体质对变应原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共有10例(12.2%),包括胃肠道反应、咳嗽、鼻炎症状加重、荨麻疹等,主要发生在剂量递增阶段,均为1级至2级,未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和过敏性休克。本组资料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较低且程度轻,国内的治疗观察资料也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1,12],表明舌下含服途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安全性高。但是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多在患者家庭中自行操作,远离医护人员的直接监控,因此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用药前后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以及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尤为重要。从安全性考虑,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剂量和疗程的个体化,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处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安全性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舌下免疫治疗 篇3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儿童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 是严重的威胁着小儿健康的一种慢性过敏性疾病之一。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过敏性哮喘患儿55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注:*2组相对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0例患儿均为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 其中男28例, 女27例;年龄3~7岁, 平均 (5.7±1.2) 岁;病程0.5~6年, 平均 (3.5±0.8) 年;合并症:合并有湿疹者15例, 荨麻疹18例, 过敏性鼻炎22例, 食物过敏11例, 药疹15例;有家族哮喘等过敏史13例。对照组55, 其中男29例, 女26例;年龄≥3~7岁, 平均 (5.5±1.4) 岁;病程0.5~6年, 平均 (3.4±0.7) 年;合并症:合并有湿疹者14例, 荨麻疹17例, 过敏性鼻炎23例, 食物过敏12例, 药疹14例;有家族哮喘等过敏史12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家族史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1]拟定。 (1) 喘息呈反复发作; (2) 发作时肺部干罗及喘鸣音; (3) 平喘药有明显疗效, 疑似病例可选用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每次0.01m L/kg, 最大量不大于0.3m L/次, 或以舒喘灵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15min, 观察有无明显疗效。符合以上标准者可能即为小儿哮喘。

1.2.2 纳入标准

(1) 所有入选患儿均符合过敏性哮喘的诊断标准; (2) 均为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过敏性哮喘; (3) 年龄3~7岁; (4) 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或血清粉尘螨的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 (5) 血清屋尘螨、粉尘螨特异性3~6级; (5) 入选前4周内未接受过任何其他药物临床试验。

1.2.3 排除标准

(1) 排除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者; (2) 排除年龄<3岁、>7岁者; (3) 排除急性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 (4) 排除入选前4周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 (5) 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和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6) 排除合并有呼吸道发热性感染或严重的急性或慢性病及炎症性疾病者; (7) 排除伴有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肺结核活动期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给予粉尘螨滴剂1~5号舌下含服, 每日1次, 早饭前用药。根据过敏程度调节剂量。常用量分为递增量和维持量, 递增量为1号、2号、3号, 维持量为4号、5号。前期1~3周服用剂量递增:即1~3号, 每日1次, 第1周用1号 (粉尘螨滴剂总蛋白浓度为1μg/mL) , 第2周用2号 (总蛋白浓度为10μg/mL) , 第3周用3号 (总蛋白浓度为100μg/mL) 。1、2、3号每周7d剂量依次为1、2、3、4、6、8、10滴, 每滴40μL;第4~5周含服4号 (总蛋白浓度为333μg/mL) , 每日1次, 每次3滴, 每滴40μL。第6~25含服5号 (蛋白浓度为1000μg/mL) 每日1次, 每次2滴, 每滴40μL。

1.3.2 对照组

给予普米克气雾剂吸入, 200μg/次, 2次/日, 症状控制后改为200μg/次, 1次/日, 或200μg/次, 隔日1次。症状控制良好, 可递减, 后每3个月减半量。2组均以治疗25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1.4 评价标准

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1]拟定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即使有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 PEF≥80%预计值, PEF昼夜变异率<20%;显效:哮喘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 程度明显减轻, 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 PEF昼夜变异率<20%, 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PEF增加量l5%~24%, 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和PEF测定值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49.09%, 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38.00%, 总有效率为82.00%。2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CD3、CD4、CD8 2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变化,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2组组间比较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 是一种慢性过敏性疾病之一, 严重的威胁着小儿的健康。目前已有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小儿过敏性哮喘的发病受到免疫调控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影响[2]。小儿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表现包括由IgE所介导的过敏性反应, 以及以上皮基底膜胶原的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气道平滑肌生长为特征的气道重建[3]。近年来随着对过敏性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 大多学者认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与Thl/Th2细胞比例失衡之间有着相关性[4]。研究表明Th细胞可分化为Thl型或Th2型2型, 在此分化过程中需要一些具有特异性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5]。特异性免疫治疗 (SIT) 是由WHO推荐治疗哮喘的一种对因治疗方法, 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提倡一种针对变应原的过敏性哮喘新的疗法, 其用药方便, 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的皮下注射, 而且儿童的依从性高, 更易于接受, 达到疗效[6]。大多学者认为, 特异性免疫是一种针对变应原的治疗小儿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治本的方法, 其主要通过改善或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49.09%, 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38.00%, 总有效率为82.00%。2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CD3、CD4、CD8 2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变化,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2组组间比较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6.

[2]刘萍, 吴敏, 王莉, 等.儿童哮喘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7) :l224-1225.

[3]陶志华, 陈惠文, 吴曙粤.尘螨疫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进展[J].医学文选, 2003, 22 (2) :221-223.

[4]王凯萍, 王祥, 殷凯生.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注射治疗过敏性哮喘[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3, 25 (4) :237-239.

[5]彭志松, 王祥, 王凯萍, 等.脱敏治疗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07, 33 (8) :796-79.

[6]顾雪峰, 沈宏韬, 葛白玉.支气管哮喘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9) :929-930.

舌下免疫治疗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儿科哮喘门诊中,根据儿童哮喘诊断标准[3]确诊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入组标准:均非哮喘急性发作期,伴或不伴过敏性鼻炎或湿疹,且至少1种螨皮试结果≥(+++);排除标准:除外变态反应以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肝肾疾病。所有患儿分为三组,均予哮喘规范化吸入治疗,其中未加用SLIT者为对照组,加用SLIT维持6个月者为治疗6个月组,加用SLIT维持12个月者为治疗12个月组。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测设计

三组患儿均于治疗开始前完成1次包括10种常见吸入类过敏原(粉尘螨、屋尘螨、霉菌Ⅰ组、霉菌Ⅱ组、蟑螂、猫毛、狗毛、绵羊毛、蒲公英、荨麻)的皮肤点刺试验以及血清总Ig E检测;治疗6个月组和治疗12个月组分别于疗程结束后1周复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以及血清总Ig E;对照组分别于疗程满6个月后及12个月后1周各复查1次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总Ig E。

1.2.2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选用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阿罗格变应原皮肤点刺试液,选用阿罗格组胺1+999液作为阳性对照液,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液。严格按阿罗格点刺试验使用说明进行点刺试验,作出结果判断并记录阳性结果的风团和红晕直径。所有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前停用抗过敏药及激素≥3 d。

1.2.3 血清总Ig E检测方法

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2 m L,采用德国罗氏电化学发光Ig E试剂盒,以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按试剂盒说明书对标本进行检测。

1.2.4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修订)》[3]予以哮喘规范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吸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由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粉尘螨滴剂行SLIT维持6个月或12个月。SLIT分4个逐级递增浓度(1~4号),其总蛋白浓度分别为1、10、100、333 mg/L。1~3号用于递增期,4号用于维持期;免疫治疗从1号开始,按说明量每天舌下滴药,含服1~2 min后吞服,于前3周依次服用1号、2号、3号滴剂,从第4周起用4号滴剂每日1次,每次服3滴维持治疗。中途如出现不良反应,减3级剂量服用,耐受后逐渐递增;若停服2周以上则从递增期开始从头服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8.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数据进行配对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结果

根据入组标准收集病例共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14岁;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者分别为67.31%(35/52)、23.08%(12/52)。治疗6个月组18例,治疗12个月组16例,对照组18例,三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治疗前过敏原皮试和血清总Ig E结果比较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2.2 SLIT治疗前后SPT结果

三组患儿粉尘螨及屋尘螨同时阳性者占82.58%(43/52);螨合并其他吸入类过敏原阳性占63.46%(33/52);治疗6个月组18例患儿SLIT疗程结束后,SPT结果显示两种螨虫、狗毛、蟑螂过敏原皮试直径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16例患儿经SLIT 12个月后,SPT结果示各过敏原的皮试直径均有明显下降(猫毛、蒲公英、荨麻P<0.05,其他P<0.01);螨阴转率:治疗6个月组为1.92%(1/52),治疗12个月组为7.69%(4/52);其他吸入类过敏原转阴率:治疗6个月组为13.46%(7/52),治疗12个月组为21.15%(11/52);对照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SPT变化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3 SLIT治疗前后Ig E检测值

52例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总Ig E均大于试剂盒说明书所提供的同龄儿童正常值(1~5岁:0~144 ng/m L;6~9岁:0~216 ng/m L;10~15岁:0~480 ng/m L),最高达正常值高限10倍以上,平均较同龄儿童正常值高限升高(5.12±1.06)倍。SLIT治疗后,两治疗组血清总Ig E均明显下降,降幅在治疗前后变化有差异(P<0.01),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血清总Ig E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哮喘及其他过敏表现变化

治疗6个月组和治疗12个月组SLIT前后比较,哮喘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过敏性鼻炎和湿疹/荨麻疹症状轻重程度明显减轻,其中2例呈季节性湿疹表现的病例在免疫治疗12个月后在原好发季节湿疹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除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外,其他变化不大。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注:“-”为无数值;与治疗前比较,1P<0.01

2.5 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两治疗组共34例患儿,在SLIT过程中仅1例在递增至粉尘螨滴剂3号8滴时出现轻度哮喘发作,予雾化平喘后降低至3号1滴,递增速度减慢至每3天在耐受的情况下递增1级,哮喘未再发作。另有2例分别于递增期和维持初期湿疹加重,经采取退回最小剂量重新开始并根据耐受情况缓慢递增浓度的措施后,湿疹逐渐好转未再反复。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过敏体质及环境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有过敏性鼻炎、湿疹或其他过敏疾病史。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尘螨是最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4],且尘螨与狗毛、猫毛、蟑螂及其他过敏原之间存在过敏原交叉反应性[5,6]。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过敏原选择性的激发T辅助细胞亚群中的Th2细胞,从而导致Th1Th2分化和调控比例失衡存在密切关系,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减少,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增多,其中IL-4被认为在哮喘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它诱导Ig E产生,导致Ig E介导的变态反应。

吸入皮质激素(ICS)对哮喘的气道炎症和症状控制的有效性已得到确认,但需长期使用,而目前研究认为,药物治疗对过敏性哮喘停药后疗效的长期维持无明显作用[8],而近20多年来,随着过敏原提纯技术发展,采用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对过敏性哮喘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9]和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10]充分认可,并被认为是目前唯一针对哮喘病因的治疗,儿童早期进行SIT还可能改变哮喘的自然病程。SIT防治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调整失衡的Th1/Th2型免疫应答得以实现,Wynn[11]研究提出免疫治疗可以诱导变应原特异性的IL-4细胞的凋亡,国内相关文献[12]也提示随着免疫治疗的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γm RNA表达水平较IL-4升高,均证实免疫治疗可使哮喘患儿体内Th1/Th2细胞失衡得到一定纠正。

SIT的两大径路——皮下径路(SCIT)和舌下径路(SLIT)在临床上均广为应用。前者疗效明确但由于频繁的注射缺乏便捷性,并可能导致儿童恐惧和因交通及占用学习时间造成间接损失;后者安全、方便,“WAO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白皮书(2009)”指出,理论上认为SLIT与传统免疫疗法SCIT具有相似的原理,此外舌下停留的变应原疫苗可能通过刺激口腔黏膜的郎格尔汉斯细胞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IL-10、TGF-β和激活素类,参与口腔黏膜导致的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本文观察34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在接受粉尘螨滴剂SLIT6个月和12个月后过敏症状的改变,以及包括2种不同螨虫在内的10种吸入类过敏原SPT反应和血清总Ig E的变化,结果无论症状还是过敏原皮试反应,在免疫治疗6个月后即已表现出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治疗12个月后的患儿身上体现得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治疗的继续,除螨以外的多种吸入类过敏原的皮试反应亦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转阴改变,提示粉尘螨滴剂SLIT在过敏性哮喘防治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而过敏性哮喘的常见各致敏原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反应,通过粉尘螨等单一过敏原提取液制剂的SLIT可能达到对其他过敏原理想的治疗。至于SLIT的最佳疗程和长期疗效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前后,哮喘患儿尘螨及其他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局部红斑直径改变以及血清总IgE变化情况,探讨粉尘螨滴剂免疫治疗在儿童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中的作用及时效性。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确诊哮喘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及血清总IgE检测的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均予哮喘规范化吸入治疗,其中未加用SLIT者为对照组,加用SLIT维持6个月者为治疗6个月组,加用SLIT维持12个月者为治疗12个月组。检测入组前、完成治疗后血清总IgE值和过敏原皮试直径变化。结果 研究结束共收集病例52例,其中对照组18例、治疗6个月组18例、治疗12个月组16例,入组前三组患儿皮肤点刺试验显示至少1种螨皮试反应≥(+++),其中粉尘螨、屋尘螨同时阳性者占82.58%(43/52),螨合并其他过敏原阳性者占63.46%(33/52),血清总IgE均大于同龄儿童正常值高限,平均升高(5.12±1.06)倍;治疗6个月组和治疗12月组疗程结束后螨、狗毛及蟑螂过敏原皮试直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12个月组各种过敏原皮试直径均明显下降(猫毛、蒲公英、荨麻P<0.05,其他P<0.01);两组血清总IgE升高倍数在治疗后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65±0.78)、(3.88±1.0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过敏原皮试直径和血清总Ig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哮喘患儿对尘螨和其他常见吸入类过敏原的过敏反应,12个月疗程的脱敏效果明显优于6个月疗程。

颌下型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总结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5例颌下腺囊肿患者, 所患病症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19例, 女16 例, 年龄最小5 岁 , 年龄最大63 岁 , 20~ 30 岁30 例, 占85.71%。肿物最大 (510×710) cm, 最小 (1. 5×1. 5) cm, 肿块位于颌下间隙。

1.2 临床表现

颌下腺混合瘤表现为颌下区无痛性肿块, 病程较长, 肿块质地较硬。颌下腺或舌下腺囊肿颌下型, 肿块柔软, 无痛, 有波动, 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液体。

1.3 手术方法

1.3.1 口内外联合进路

在患侧颌下平行于颌缘下 (115~210) cm作切口, 于颈阔肌下找到囊肿, 沿囊壁作钝性加锐性分离, 寻找避开面神经下颌缘支, 保留颌下腺。追寻到囊肿与舌下腺相连接处, 患侧舌下皱襞区切开, 从舌下腺包膜浅面钝性分离, 在保留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下摘除一侧舌下腺及囊肿, 颌下切口按颌面美容手术缝合。

1.3.2 口内进路

取患侧舌下皱襞区切开, 从舌下腺包膜浅面钝性分离, 在保留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下摘除一侧舌下腺, 并用吸引器自创腔内吸去囊肿液体, 颌下区加压包扎1周。

2结果

随访3~4年, 治愈无复发31例, 复发4例, 为单纯摘除舌下腺后复发, 经2次手术后治愈。本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3讨论

在临床诊断时, 下区或颌颈型者易误诊为淋巴管瘤、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腮裂囊肿或血管瘤等, 应注意区分[2]。临床诊断中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仔细检查, 同时可结合穿刺、超声诊断多不困难。

炎症是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炎症水肿使腺体导管狭窄, 加之舌下腺分泌的腺液粘稠, 导致导管的阻塞, 加重腺体水肿, 炎症扩散。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 可以在薄弱处溃破, 囊肿暂时消失, 但会很快复发, 周而复始[4]。因此病理表现囊肿形成同时又有腺导管的扩张。由于囊肿的成因在于炎症, 笔者主张在抗炎的基础上进行手术, 能消除急性炎症, 减少出血。

笔者认为, 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在一并摘除颌下腺时应当符合如下情况:①双手对合诊挤压颌下腺其导管口有脓液溢出;②颌下腺导管口虽无溢脓, 但是病史较长且颌下腺反复肿胀质地偏硬。否则宁肯先采取口内切口摘除舌下腺, 颌下腺以后必要时再摘除。抽液极易复发, 并可误伤周围血管, 引起囊肿渗血形成血性囊肿, 从而误诊为血管瘤。此外, 囊肿部分切除, 囊壁袋状成形术, 因未能去除形成囊肿的病理因素且袋形开口极易收缩闭合, 从而造成复发。因此, 舌下腺及囊肿的完整摘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颌下型的舌下腺囊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诊治的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3~4年, 31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均行手术治愈, 复发4例。结论炎症是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舌下腺及其囊肿一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颌下型

参考文献

[1]陈世润.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体会.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1, 3 (2) :93-94.

[2]姚芳.68例舌下腺囊肿临床分析.广东医学, 2004, 25 (12) :64-65.

舌下免疫治疗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1年7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心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 符合入选标准的哮喘患儿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A组40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2±3.1) 岁;男22例, 女18例;轻度哮喘21例, 中度哮喘19例;病程6~60个月, 平均 (27±8) 个月。B组40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6±3.5) 岁;男23例, 女17例;轻度哮喘18例, 中度哮喘22例;病程6~60个月, 平均 (26±9) 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年龄:6~14岁, 性别不限。 (2) 粉尘螨皮肤点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 (3) 符合中华医学会哮喘诊断标准[3]的哮喘患者。 (4) 既往是否治疗不限 (可为:未经治疗) :应用过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口服;激素吸入、口服;静脉用药;中药。若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需在入选前3 d停用后方可入选。

1.2.2 排除标准

以下任何一项答“是”, 患者将不能加入该项研究: (1)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2) 体格检查时发现有不宜进行脱敏治疗的患者。 (3)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 (4) 除鼻炎、哮喘外, 通过病史或体征证实患者有任何活动性的急、慢性肺部疾病。 (5) 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或PEF在入选前两周有3次低于预计值60%。 (6) 有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因素。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A组: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1~4号 (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商品名:畅迪, 批号:2006S00945) , 前期用递增量, 第1~3号各用1周, 第4号维持治疗。使用和注意事项遵循药品使用说明书。脱敏治疗的前2个月, 同时配合对症用药, 如在后续脱敏治疗期间症状发作, 也应给予适当的对症用药 (按GINA方案[4]) 。B组:根据病情程度按GINA方案推荐的阶梯式治疗方案给予对症用药。

1.3.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日间、夜间症状, 并在治疗第4、12、24、36、48周进行随访及自我症状评分, 评分标准根据GINA方案制定的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进行评分, 24~25分为完全控制, 20~24分为良好控制, 低于20分为未控制, 同时进行肺功能检查, 监测第一秒时间用力呼出气体容量 (FEV1) 、最高呼气流速 (PEF) 水平, 了解期间有无急性发作, 有无用药, 用药剂量及次数, 记录和评价重大不良反应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及依从性统计

接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的40例患儿中, 有2例分别在治疗后的第8、12周因哮喘轻度发作而退出。其余均随访治疗12个月, 总的依从率为95.0%。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儿含服粉尘螨滴剂初期有口舌发麻的症状, 有1例患儿在服药过程中有疲乏感, 1例患儿出现胃肠道不适。

2.2 不同阶段哮喘患儿自我症状评分

A、B两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进行自我症状评分, 治疗的第4、12周时两组患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但是到治疗后的第24、36、48周, 两组患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且A组较B组有提高。见表1。

2.3 两组哮喘患儿肺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哮喘患儿接受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EV1、PEF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FEV1、PEF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6、4.82, 均P<0.05) 。A组患儿治疗前后FEV1、PEF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4、7.70, 均P<0.05) , B组患儿治疗前后FEV1、PEF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3、5.72, 均P<0.05) 。见表2。

注:同组与治疗前比较, a) 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 b) P<0.05;FEV1:第一秒时间用力呼出气体容量;PEF:最高呼气流速

3 讨论

GINA指出, 对于轻、中度过敏性哮喘的治疗,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作为首选方案之一, 但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它只是针对气道炎症的对症治疗措施, 不是针对过敏本身, 故停药后哮喘易复发。SIT作为目前唯一可能根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不仅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减少用药, 还可阻止自然病程的进展, 预防新变应原的产生[5]。

SIT有效的给药途径是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传统的皮下注射脱敏疗法疗效确切, 已得到公认, 但其可能会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给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在采用该疗法时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反复皮下注射带来的不便使患者依从性下降, 而近年来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 被认为是更安全的治疗方法[6]。其脱敏不良反应轻微, 到目前为止尚无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7]。国外文献[8]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口和舌下发痒、胃肠道不适, 也有报道出现头痛、便秘或荨麻疹, 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在治疗初始阶段出现, 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即可自行缓解。因为口腔内仅有极少炎症细胞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且局限于肌肉组织中, 不容易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这解释了舌下免疫治疗其良好的安全性[9]。另外, 研究亦证实舌下脱敏疗效确切, 与皮下注射相似, 可明显减轻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患者的呼吸道过敏症状, 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完全无症状状态, 明显减少甚至停止对症用药, 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10]。

本临床研究受试者是6~14岁的过敏性哮喘儿童, 经过1年的治疗随访, 结果显示治疗组于治疗的第24、36、48周自我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用药剂量及次数亦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测, FEV1和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有提高,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均P<0.05) 。在治疗过程中仅2例因轻度哮喘发作退出治疗, 依从性95.0%。少部分患儿出现了口舌发麻、疲乏感、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退回到未出现不良反应前的舌下含服剂量, 持续1~2周后再递增剂量, 不良反应逐渐消失。这表明给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是有效的, 可以提高临床症状评分, 改善肺功能, 且安全性、依从性良好。但是本研究仅初步观察了小样本舌下脱敏的疗效, 有关脱敏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大样本起效时间的观察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探讨治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 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心医院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A组) 、对照组 (B组) , 每组各40例。A组予舌下脱敏治疗, 同时配合对症用药, B组根据病情程度按GINA方案给予对症用药。定期进行随访12月, 记录治疗过程中发作次数、用药剂量及次数、不良反应等情况, 对不同阶段自我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儿无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 依从性良好。在治疗的初期阶段, 两组哮喘患儿自我症状评分无差异, 治疗后第24周, A组和B组自我症状评分分别为 (23.4±2.2) 分和 (22.6±1.5)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4.46, P<0.01) 。A组、B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肺活量 (FEV1) 、最高呼气流速 (PEF) 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 (92.8±4.3) %, (95.1±3.7) %和 (83.1±13.1) %, (83.6±14.3) %, 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 (均P<0.05) ;治疗后, A组FEV1、PEF较B组明显升高 (均P<0.05) 。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是有效的, 可以提高临床症状评分, 改善肺功能, 且安全性、依从性良好。

关键词:粉尘螨滴剂,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

参考文献

[1]Pauwels RA, Pedersen S, Busse WW, et al.Early intervention withbudesonide in mild persistent asthma:a randomized, double-blindtrial[J].Lancet, 2003, 361:1071-1076.

[2]Bousquet J.Sublingual immunotherapy:Validated[J].Krgy, 2006, 61 (82) :5-6.

[3]陈育智, 华云汉, 俞善昌, 等.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6.

[4]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INA workshop report.http://www.ginaasthma.com.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OL].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2006[2007-07-28].

[5]龚舒, 代继宏, 符州.特异性免疫治疗新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9) :706-709.

[6]Potter PC.Update on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6, 96 (1) :22-25.

[7]Calamit Z, Saconato H.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asth-ma: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clinical trials using the cochranecollaboration method[J].Allergy, 2006, 61:1162-1172.

[8]Alvarez C, Bousquet J.Standards for 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J].Allergy, 2006, 61:1-20.

[9]Allam JP, Stojanovski G, Friedrichs N, et al.Distribution of Langerhanscells and mast cells with in the human oral mucosa:New applicationsites of allergens in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llergy, 2008, 63 (6) :720-727.

舌下免疫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的哮喘患儿9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3];②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③粉尘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为阳性;④年龄在5~14岁;⑤FEV1≥80%预计值;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②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③急性发作期患者;④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心血管病;⑤采用过免疫治疗患者;⑥重度哮喘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 观察组男27例, 女22例;年龄5~14岁, 平均年龄 (7.65±1.84) 岁;病程7个月~5年, 平均病程 (3.23±1.02) 年;轻度31例, 中度18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9例;年龄5~13岁, 平均年龄 (6.93±1.79) 岁;病程6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02±1.13) 年;轻度33例, 中度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临床可比性。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INA) 2006版采用吸入激素治疗[4],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及种类。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儿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 (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60012) , 前3周用药为递增期, 第1周采用1号滴剂 (浓度为1µg/m L) , 第2周采用2号滴剂 (浓度为10µg/m L) , 第3周采用3号滴剂 (浓度为100µg/m L) , 每周连续治疗7 d, 剂量依次为1、2、3、4、6、8、10滴/次, 1次/天;第4周采用4号滴剂 (浓度为333µg/m L) , 3滴/次, 1次/天;第5周采用5号滴剂 (浓度为1000µg/m L) , 2滴/次, 1次/天。采用4号滴剂为维持剂量。用药方法:将粉尘螨滴剂滴于舌下, 含1 min后吞服。每天一次, 最好在每天同一时间用药。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儿症状评分:根据GINA方案制定[4]患儿症状评分, 分别于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进行评价, 完全控制:24~25分;良好控制:20~24分;未控制:<20分。②肺功能指标:采用英国Mierolab肺功能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速 (PEF) 、1秒呼气肺容积 (FEV1) 、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 (MEF50) 及呼气中段流速 (MMEF) 。③不良反应:包括眼发痒、舌下黏膜轻度痒感、荨麻疹、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观察组在48周、52周时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两组经过治疗后, PEF、FEV1、MEF50及MM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观察组在MEF50、MMEF方面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观察组1年内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和发作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有1例患儿出现胃肠道不适, 1例初期有口舌麻木感觉, 1例咽喉刺激感。所有不良反应给予减量或者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支气管哮喘的激素治疗能控制病情, 但是激素仅是对症治疗, 且长期应用激素可致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 因此GINA方案强调逐级减量激素, 然而当患者再次接触变应原时, 可能会再次诱发哮喘, 使得反复发作。变应原刺激是导致支气管哮喘发生的主要病因,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病程, 从根本上治疗来解决儿童哮喘。本研究主要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给临床以参考。

经过1年的治疗,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组在48周、52周时症状积分明显高于激素治疗组 (P<0.05) 。这与Marogna等[5]研究相一致。说明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 同时也说明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起效较慢, 需要患儿长期坚持治疗。且有研究显示[6], 坚持治疗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组1年内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和发作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这与症状改善相对应。说明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能够减少急性哮喘发作次数。

肺功能检查是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金标准, 也是调整哮喘治疗水平, 评估哮喘治疗程度的指标。肺功能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气道阻力增加, 肺容积动态变化与气道舒缩相关[7]。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经过1年的治疗后, PEF、FEV1、MEF50及MM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观察组在MEF50、MMEF方面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显著 (P<0.05) 。说明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气道功能, 在改善PEF、FEV1需要继续的持续治疗。

治疗期间,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组有1例患儿出现胃肠道不适, 1例初期有口舌麻木感觉, 1例咽喉刺激感, 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说明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能够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哮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改善患儿气道功能,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激素治疗儿童哮喘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97例儿童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激素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观察组在48周、52周时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经过治疗后, PEF、FEV1、MEF50及MM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观察组在MEF50、MMEF方面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显著 (P<0.05) 。观察组1年内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和发作天数均少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哮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改善患儿气道功能,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粉尘螨滴剂,激素,儿童哮喘

参考文献

[1]罗厚江, 潘家华.支气管哮喘联合用药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 2010, 14 (4) :473-475.

[2]俞绮虹, 林燕萍.对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再认识[J].中华哮喘杂志, 2012, 6 (1) :55-58.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5.

[4]洪建国.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6) :1278-1280.

[5]Marogna M, Spadolini I, Massolo A, 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 stud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resp iratory allergy in reallife:clinical efficacy and more[J].Clin Exp Allergy, 2004, 34 (6) :39.

[6]Cao LF, Lu Q, Gu HL, 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for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of allergic asthma and atop ic rhinitis with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Drops[J].Chin J Pediatr, 2007, 45 (10) :736-741.

上一篇:声乐融合下一篇:孕期如何预防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