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通用9篇)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1
第四章 免疫病理
免疫反应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识别自身、排斥异己”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和(或)体液免疫机制以抵抗外界入侵的病原生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以及消除突变细胞,起到保持机体的作用。但免疫反应异常,无论是反应过高(变态反应)或过低(免疫缺陷)均能引起组织损害,导致疾病,迄今公认为的免疫性疾病已不数十种,本章于介绍免疫损伤基本病变的基础上,重点途述移植排斥反应以及常见的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
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immune injury)通常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或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引起免疫性损伤的抗原可以是内源的或外源的,同种的或自体的,其中来自外环境的外源性抗原所致的过敏反应有些是可以预防的,如接触毒葛所致的接触性皮炎,接触花粉所致的枯草热等,均可通过避免接触抗原加以预防。部分同种抗原所致的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通过受、供血液的交叉配型亦可以避免。
变态反应按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ⅰ、ⅱ、ⅲ、ⅳ型。
一、ⅰ型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因反应迅速,故又有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之称。本型变态反应是通过抗原(致敏原)进入机体后与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分子结合,并触发该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分泌增加等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致敏原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①异种蛋白质:如异种动物血清、蜂毒、昆虫毒液、疫苗、寄生虫、食物、花粉、胰岛素等;②药物: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汞剂等。
发病机制
ⅰ型变态反应在人类乃由ige抗体所介导。致敏原刺激扁桃体、肠的集合淋巴结或呼吸道粘膜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在th细胞的协同作用下,产生ige(在一般情况下,这一过程受ts细胞的抑制)。ige的fc片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相结合,造成了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时,它们与附着于肥大细胞上之ige相结合。多价抗原与二个以上领近的ige 分子发生交联,激发了二个平行但又独立的过程,其一是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和颗粒中介质(原发性介质)的释放;另一是细胞膜中原位介质合成和释放(图4-1)。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2
1.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受体对移植物的一种迅速而剧烈的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本型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体、供体abo血型不符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循环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hla抗原相结合并激活补本系统,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局部炎症、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形成和组织损伤。本质上属ⅱ型变态反应,但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因而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在形态上类似于arthus反应。
移植肾肉眼观表现为色泽迅速由粉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班状外观。体积明显肿大,质地柔软,无泌尿功能。镜下表现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受累的动脉壁有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igg、igm、补体沉积;管腔中有纤维蛋白和细胞碎屑阻塞。肾小球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间质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急性排斥反应较常见,在未经治疗者此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之内;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此种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有时两者可同时参与作用。
(1)细胞型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几个月,临床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衰竭。镜下可见肾间质明显水肿伴有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夹杂一些具有嗜酸性胞浆和水泡状胞核的转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大量cd4+、cd8+细胞存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有大量单核细胞,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可侵袭肾小管壁,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图4-4)。
图4-4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3
在个别情况下,由于致病因子极为强烈,坏死可迅速发生,有时甚至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例如将生活中的组织、细胞立即投入甲醛溶液中固定时,细胞迅即死亡,但形态上则保持完好。故单纯从形态上有时难以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由于损伤因子的性质不同,引起细胞死亡的途径也各异:x线引起dna螺旋的断裂,导致细胞核信息中心的损害;ccl4通过过氧化物阻断核蛋白合成的翻译过程;缺血阻断线粒体的呼吸链;维生素a中毒使溶酶体酶外逸。因而,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某种细胞器的病变乃居于主要地位。
(一)坏死的病变
细胞坏死过程中的可复性改变与不可复性改变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只有在损伤的后期,当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才能在电子显微镜下判断细胞业已死亡。而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要在细胞死亡后若干小时之后,当自溶性改变相当明显时才能加以辨别。
1.细胞核的改变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①核浓缩(pyknosis),即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②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③核溶解(karyolysis),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质的dna分解,核乃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因而染色质变淡,甚至只能见到核的轮廓。往后染色质中残余的蛋白质被溶蛋白酶所溶解,核便完全消失(图1-23)。这一状态约经10小时才能达到
正常细胞 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消失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4
超微结构观察 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电子显微镜较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从亚细胞(细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这是迄今最细致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还常能将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大大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通过运用具有某种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等化学成分的状况,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理学研究和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数十年来陆续建立的还有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的的化学变化结合志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历来的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变进行形态的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是以往的研究所难以实现的。
四、病理学的发展
执业护士考试指导之炎症的概述一 篇5
第五章 炎症
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细胞各种各样的损伤性病变,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并修复损伤,这就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炎症(inflammation)。第一节 概述一、炎症的概念1.炎症的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虽然单细胞动物和其它无血管的多细胞动物对损伤因子也可发生反应,例如吞噬反应或其它清除有害因子的反应,但这些都不能称为炎症。只有当进化到具有血管的机体,才具有以血管反应为主要特征,同时又保留上述吞噬和清除等反应的复杂而又完善的炎症过程。因此,从进化角度看,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和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的抗损伤的统一过程。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局部临床特征是红、肿、痛和功能障碍。红、热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肿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由于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如肺炎影响气血交换从而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难等。炎症所引起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发热在感染性炎症,特别是当病原体蔓延入血时常表现很突出。白细胞所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前列腺素e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降低而造成发热。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可达15×109~20×109/l,甚至更高,这主要是由于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所引起的骨髓中白细胞储存库释放加速,而且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核左移”。持续稍久的感染还可以通过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而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某些病毒性疾病和伤寒等炎症还能出现末梢血白细胞计数降低。3.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以血管系统改变为中心的一系列局部反应,有利于清除消灭致病因子,液体的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症部位而不致蔓延全身。因此,炎症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如果没有炎症反应,人们将不能长期生存于这个充满致炎因子的自然环境中。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很大危害性,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进而影响心功能;发生于脑实质或脑膜的炎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甚至形成脑疝致使生命中枢受压而造成病人死亡;此外声带急性炎症水肿可导致窒息,等等。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贝类免疫机制研究概况 篇6
贝类免疫机制研究概况
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就贝类免疫防御体系的形成做一综述.贝类体内缺乏免疫球蛋白,其机体的.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血细胞的吞噬和包囊作用;而体液免疫是依靠血清中的一些非特异性的酶和调节因子来进行的,如溶酶体酶、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抗菌肽、凝集素等.
作 者:柯佳颖 陈寅山 戴聪杰 KE Jia-ying CHEN Yin-shan DAI Cong-jie 作者单位:柯佳颖,戴聪杰,KE Jia-ying,DAI Cong-jie(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陈寅山,CHEN Yin-shan(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Q959.215 关键词:贝类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篇7
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是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免疫规划工作存在问题,落实免疫规划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卫生人员工作技能和工作积极性,规范和促进我省免疫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指导各地有效开展免疫规划督导工作,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河南省免疫规划督导工作指导意见。
一、督导目的
(一)建立完善各级督导机制,使督导工作纳入免疫规划常规工作内容。
(二)评估辖区免疫规划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掌握免疫规划整体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改进工作,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推进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深入现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督促指导,促进发展。
三、督导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督导
对免疫规划的整体工作或多项工作开展的督导,如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组织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免疫服务和免疫规划实施、疫苗使用管理、冷链建设与管理、安全注射、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接种质量、接种率等。
(二)专项督导
针对某一具体免疫规划工作进行督导,如AFP监测、麻疹监测与控制、免疫服务及免疫接种实施、安全注射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免疫、相关指令性工作任务等。
(三)临时督导
在督导计划以外,因特殊需要而临时开展的督导,如在冷链运转时,对所涉及区域的免疫规划现场督导。
四、督导频次
免疫规划工作中,既要注重综合督导,以了解免疫规划工作整体进展,又要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根据情况安排临时督导,使各种督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各级单位应遵循如下督导频次。
(一)综合督导
省级每年对市级单位至少进行1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市级每年对县级单位至少进行2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县级每年对乡级单位至少进行2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乡级每年对村级至少进行4次督导,覆盖率达100%。
(二)专项督导
专项督导要根据工作重点和相对薄弱的工作环节等,有计划地适时开展。
五、督导方法
(一)制订督导计划
每次督导实施前,要科学制订督导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1、目的:具体描述本次督导活动的预期产出。
2、内容:督导活动的主要内容、步骤与方法。
3、时间与地点:督导活动的日程安排、被督导单位和人员的选择。
4、督导人员:督导人员的组成、职责与分工。
5、其它,包括经费、交通等。
(二)收集信息
采用与相关人员座谈、核查工作记录、资料查阅、现场查看专业人员实际操作以及与其它人员访谈(包括群众)等方法收集信息。
(三)发现、解决问题
深入分析信息,研究讨论督导发现的情况,汇总意见,找出主要问题,剖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四)及时采取措施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因条件限制等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应与被督导单位的人员共同研究决定何时开始实施、如何实施,并评价实施效果。
六、督导要求
(一)提高认识、周密安排。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充分认识免疫规划督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根据免疫规划总体工作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将督导工作作为全年工作计划重要部分纳入目标管理。要认真制定督导计划和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合理安排督导人员、时间、内容和进度,将督导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发挥督导的作用。
(二)落实督导反馈制度和督导工作逐级上报制度
1、督导组在督导过程中,要加强与被督导单位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形成示范效应,改进工作,逐步形成逐级开展督导、注重督导时效,切实发挥督导作用的氛围。
2、现场督导工作结束后,督导组应撰写督导报告(见附件),客观、准确地向被督导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反馈督导结果。督导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本次督导的主要内容与安排,被督导单位的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等。反馈应客观具体地指出被督导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分析根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使被督导单位明确目标,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改进工作。督导报告应一式两份,督导单位和被督导单位各一份,并注明督导时间,督导人员和负责人签名等。
3、督导工作结束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汇总督导意见,形成督导总结,逐级上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掌握全省(市、县)的督导工作执行情况以及督导质量和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同时各地可根据督导实际情况,将督导结果予以通报。
(三)督促整改落实
督导结束后,被督导单位要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落实,限期整改,并向督导单位报告整改措施和结果。督导单位应及时了解和掌握督导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及时、不彻底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免疫规划现场督导报告表
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报告
被督导单位: 督导日期: 年 月 日
督导主要内容: 疫苗使用管理 □ 冷链系统管理□ 预防接种服务□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资料管理□
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 免疫规划培训、督导、考核与评价 □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 组织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情况 □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的主要问题:
整改意见:
完成期限: 督导人员签字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8
创新机制
推动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与海南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连云南,西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跨8个县(市、区),陆上疆界线1300多公里,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4800多万,有汉、壮、瑶、苗、侗、毛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全区共有14个市、109个县(市、区)、1333个乡镇。
广西计划免疫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卫生部多年来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全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先后于1988、1990、1996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2000年如期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无本地野毒株、无输入野毒株、无疫苗衍生株;计免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比实行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5%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计划免疫黄牌警告机制,使全区计划免疫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推动计划免疫工作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计划免疫工作,近几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陆兵主席、自治区党委李纪恒副书记、吴恒副主席、刘新文副主席等领导都先后参加了每年的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及强化免疫日活动,亲自给儿童 喂服糖丸。刘新文副主席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多次召集专家研究计划免疫工作,及时调整策略。
针对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出现接种率下降,一些可免性疾病发病回升,管理不规范,经费投入不足,网络不健全,队伍素质不高等情况,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召开了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区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对计划免疫工作薄弱的县进行重点跟踪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为黄牌警告机制,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强化这一机制,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2004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职责,落实了乡村医生的报酬,并提出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目标。为保证全区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拨出计划免疫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购置疫苗、注射器、冷链设备。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推动了各地的计划免疫工作,促使各地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充实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落实经费,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计划免疫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各种计划免疫活动,并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计划免疫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面推动 2 了我区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根本上遏制了计划免疫工作滑坡的势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计划免疫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前几年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出现滑坡的情况,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02年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跟踪监测的基础上,于2003年正式推行黄牌警告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各县计划免疫工作进行科学严格的评估,不达标的予以黄牌警告,并将此作为考核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举措,促使他们下决心重视并抓好计划免疫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评估和严格考核相结合。要考核各地计划免疫工作的质量,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并予以严格执行。为此,我们首先组织专家制订出《全区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监测综合评估方案》,从政府重视程度、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资料管理、宣传教育、督导检查、上卡接种、针对性疾病控制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并在充分征求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意见后予以实施。在评估过程中,所有参加评估的人员必须进行严格培训,统一方法、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评估方案》要求考核评分,不得打人情分,不得无原则的乱扣分,并将此作为一项纪律来执行,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
(二)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为了分清政府与卫生部门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责任,我们在评估过程中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列为行政管理板块,将卫生部门承担的责任 3 列为业务管理板块,并有明确的考核评分标准。行政管理方面,政府必须解决工作经费、人员工资、村医报酬、县级疾控机构预算外收入100%返还等问题;业务管理方面,要求医疗卫生单位在计免针对性疾病控制、建证建卡、预防接种、资料管理、疫苗和注射器管理、宣传培训、督导等方面,必须达到《评估方案》要求。通过此举,分清责任,以利整改。
(三)自查自评与复查复评相结合。为了推动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每年第三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全区性的计划免疫工作质量自查自评活动,在各市的监督指导下,各县按《评估方案》进行自我评估打分,并将结果报自治区。自治区根据各地自查自评结果,组织各市有关人员研究、讨论,对自查自评不达标的工作后进县,自治区年底再组织专家组进行复查,如仍不达标的,则予以黄牌警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各县正确判断和对待自己的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各市的管理和指导作用;三是使评估更加科学、合理。
(四)“戴帽”与“脱帽”相结合。《评估方案》将计划免疫工作分为四大块,即经费投入、机构人员设置、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各块有不同的指标和分值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贫困县未达80分,非贫困县未达85分,即予以黄牌警告——“戴帽”,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全区计划免疫工作会议上和书面形式通报全区,限期1年时间整改,第二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组评估考核达标后予以解除黄牌警告——“脱帽”。戴上帽子,极大地触动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思想,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必须想方设法早日摘掉这顶 4 不光彩、不体面的帽子;脱掉帽子,自治区给予通报表扬,也证明他们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一戴一脱,戴了再脱,脱了再戴,是一个动态过程,关键是看工作成效和质量。
三、推行新机制,计划免疫工作成效明显
黄牌警告机制实施3年来,从根本上遏制了我区计划免疫工作滑波的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了各级领导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把计划免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少的县成立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的计划免疫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计划免疫工作,按照自治区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计划免疫工作指标纳入政府任期目标管理,作为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同时,政府与卫生局签订责任状,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院、村医生也逐级签订责任状,交纳风险抵押金,分片包干,量化考核。对未达标的责任人给予扣风险金或行政处分,甚至吊销行医执照,做到事事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形成一个紧密的计划免疫责任网络。
(二)落实了经费。黄牌机制实施前后对比,所有被黄牌警告的县按照自治区规定标准落实计划免疫经费的,由实施前的12.1%上升到实施后的97%;县、乡两级计划免疫经费投入由人均0.06元增加到人均0.21元,增长了2.5倍;全额工资拨款的县数,由36.4%上升到90.9%;疾控中心预算外收入全额返还的县数,由21.2%上升到100%;村医生报酬人均每月30元以上的县数,由9.1%上升到90.9%。经费 5 的落实,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健全了计划免疫网络。全区设置独立计划免疫科的县由原来的45.5%上升到100%。乡镇卫生院“四室”(办公资料室、候种宣传室、接种室、冷藏室)建设达标的县也由实施前的3.03%提高到100%。县、乡级专职计免人员和村医生的配备达标率在实施前分别为27.3%、15.2%、57.8%,实施后均达100%。由于机构的健全,人员的落实,使计划免疫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
(四)加大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实施黄牌警告机制后,各地都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加大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有5条以上固定计划免疫宣传标语的乡镇卫生院由原来的38.1%上升到100%,有1条以上固定计划免疫宣传标语的村卫生室由原来的28.3%升到100%。通过加强宣传,增强了家长主动带小孩接种疫苗的意识。
(五)加强了计划免疫督导。推行黄牌警告制度后,唤起了各级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对计划免疫工作督导的次数逐年提高。据33个黄牌警告县2002~2004年统计,县政府分管县长督导计免工作的平均次数分别为1.2次、1.4次、3.5次;卫生局局长督导次数分别为3.3次、3.9次、7.2次,分管局长督导次数分别为4.5次、5.0次、9.4次。督导次数的增加,强化了计划免疫工作的落实,加快了计免工作薄弱县的整改步伐。
(六)儿童上卡数、接种率逐年提高。通过黄牌警告机制的实施,强化了查漏补种的力度,减少了免疫空白点,全 6 区儿童上卡数、接种率由2001年的53.6万人、80.3%分别提高到2004年的64.6万人、93.2%。
(七)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区无本地野毒株、无输入野毒株、无疫苗衍生株,全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得到有效维持。作为计划免疫工作敏感指标的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04年的2.91/10万,发病率处于全国的第19位,2005年1~9月发病率为2.78/10万,处在全国的第27位,基本消除了麻疹暴发的隐患。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 篇9
大体观察 主要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尺、各种衡器等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状(大小、形态、色泽、重量、表面及切面状态、病灶特征及坚度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体观察而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变性质(如肿瘤的良恶性等)。
组织学观察 将病变组织制成厚约数微米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病变,从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是最常用的观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时,由于各种疾病和病变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特征,故常可借助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如上述的活检。
细胞学观察 运用采集器采集病变部位脱落的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或由体腔积液中分离所含病变细胞,制成细胞学涂片,作显微镜检查,了解其病变特征。此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但限于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确性,有时使诊断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超微结构观察 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电子显微镜较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从亚细胞(细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这是迄今最细致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还常能将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大大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通过运用具有某种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等化学成分的状况,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理学研究和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推荐阅读:
风湿免疫科护士的工作心得体会06-04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06-15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07-01
指导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过程08-19
考试指导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过程07-30
病理学图文实习指导06-02
企业变革的指导机制06-02
护士资格考点:社区护理之治疗室工作制度每日一练(8月1日)10-19
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论文09-15
就业指导机制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