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精选8篇)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篇1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 1 课程介绍 1.1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B04046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必修课
教学环节:课堂教授、作业、测试、考核等 课程学分:3 周学时:3-0 主要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1.2课程目标与作用 1.2.1 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发展快、应用广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尤其是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1.2.2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本课程属于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之一,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后续临床课程的重要先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主要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相关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1.3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如下四部分内容组成:1)医学免疫学绪论;2)基础免疫学: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处理、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3)临床免疫学: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免疫学防治。1.4学习方法
1.4.1理论联系实际
是学好医学免疫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①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习理论后通过实验操作,对有关理论进行验证;②图文结合:图、表是将名词概念和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单化和形象化,学习时将图形与文字二者结合,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③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度联系临床相关知识,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4.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例如学习抗体的结构与功能时,在掌握抗体结构的同时,要联系每一结构部分的功能,这样就能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在加深结构印象的同时,掌握抗体的功能。1.5 课程考核要求
1.5.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1.5.2 成绩组成: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5 %,平时测验 5 %,实验%,期中考试 30 %,期末考试 60 %。注: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5 %(抽查5次,作业不交或旷课扣1分/次,迟到扣0.5分/次);平时测验 5 %(含BB平台测试+随堂提问+BB平台活跃度)。
1.6 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及配套资源 1.6.1 推荐教材
《医学免疫学》第6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曹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1.6.2 参考书目
《医学免疫学》第2版(“十一五”规划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何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1.6.3 配套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位置:bb.zucc.edu.cn;医学免疫学课程: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进度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题库、作业、测验、讨论版、课程通知等。
2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2.1 免疫学概论(理论2.0学时)2.1.1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简介
(2)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回顾(3)现代免疫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2.1.2基本要求
(1)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21世纪免疫学发展的趋势(2)掌握免疫学的概念,三大基本功能。(3)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2.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2)难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 2.2免疫器官和组织(理论1学时)2.2.1.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2.2基本要求
(1)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概念与作用 2.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2)难点:淋巴细胞归巢 2.3抗原(理论2学时)2.3.1教学内容
(1)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3)抗原的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3.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及两大特性;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及类型(2)掌握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3)了解抗原的交叉反应性(4)掌握抗原的分类
(5)了解几种医学上重要的抗原(6)了解超抗原 2.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的特性(2)难点:抗原表位 2.4免疫球蛋白(抗体)(理论2学时)2.4.1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功能(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4)人工制备的抗体 2.4.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基本结构(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各自的特点(4)了解人工制备的抗体 2.4.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难点: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5补体系统(理论2学时)2.5.1教学内容(1)补体概述
(2)补体的激活途径(3)补体激活的调节(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2.5.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成分
(2)掌握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了解激活的调节机制(3)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4)了解补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2.5.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及其其功能(2)难点: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的调控 2.6细胞因子(理论2学时)2.6.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3)细胞因子的分类 2.6.2基本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掌握重要的几种细胞因子的功能(3)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4)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2.6.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2)难点:各类细胞因子的功能
2.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理论1学时)2.7.1教学内容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2)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2基本要求(1)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的概念(2)了解黏附分子的命名、分类及功能
(3)了解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在临床的应用
2.7.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功能(2)难点:粘附分子的分类
2.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理论3学时)2.8.1教学内容
(1)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2)MHC的多态性
(3)MHC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4)MHC的生物学功能(5)HLA与临床医学 2.8.2基本要求
(1)掌握MHC的概念
(2)掌握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3)了解MHC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4)掌握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5)了解MHC的生物学功能与HLA在医学上的应用
2.8.3重点与难点
(1)重点:HL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2)难点:HLA的分子结构 2.9 B淋巴细胞(理论1学时)2.9.1教学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B细胞的亚群(4)B细胞的功能 2.9.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了解B细胞的亚群(3)掌握B细胞的功能 2.9.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的功能(2)难点:B细胞的表面分子的作用 2.10 T淋巴细胞(理论2学时)2.10.1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2)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T淋巴细胞亚群(4)T淋巴细胞功能 2.10.2基本要求
(1)了解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过程(2)掌握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3)了解T淋巴细胞的亚群(4)掌握T淋巴细胞的功能 2.10.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淋巴细胞的功能(2)难点: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2.11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理论3学时)2.11.1教学内容
(1)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2)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2.11.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抗原加工和提呈的MHCI类和II类途径 2.1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2)难点:抗原加工提呈的过程
2.12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理论2学时)2.12.1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T细胞活化的、增殖和分化(3)T细胞的效应功能 2.12.2基本要求
(1)掌握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2)掌握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3)掌握T细胞的免疫效应(3)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2.1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T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2.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理论1学时)2.13.1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13.2基本要求
(1)掌握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2)掌握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点
(3)了解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过程和意义 2.1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B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2)难点: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比较 2.14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理论3学时)2.14.1教学内容
(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2)固有免疫细胞及固有体液免疫分子(3)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14.2基本要求
(1)掌握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掌握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特性及功能(3)了解几种主要的固有体液免疫分子
(4)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14.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分的特点及功能(2)难点:吞噬细胞、NK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机制 2.15免疫耐受(理论2学时)2.15.1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2)免疫耐受机制
(3)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2.15.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与特点(2)掌握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3)了解免疫耐受在临床的应用 2.15.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耐受的形成与机制(2)难点:外周耐受的机制 2.16免疫调节(理论1学时)2.16.1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2)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3)调节性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4)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 2.16.2基本要求
(1)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2)掌握抑制性受体的种类及功能(3)了解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的方式(4)了解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节 2.16.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2)难点: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节 2.17超敏反应(理论3学时)2.17.1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
(2)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表现与机理 2.17.2基本要求
(1)掌握变应原、超敏反应的概念
(2)掌握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3)掌握I型、II型、III型、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4)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17.3重点与难点
(1)重点: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难点:四种超敏反应的区别 2.18自身免疫病(理论3学时)2.18.1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2)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3)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18.2基本要求
(1)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3)掌握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4)了解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2.18.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
(2)难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2.19免疫缺陷病(理论3学时)2.19.1教学内容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2.19.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主要临床特点(2)掌握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3)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4)了解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方法
2.19.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难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2.20肿瘤免疫(理论3学时)2.20.1教学内容(1)肿瘤抗原
(2)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3)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4)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20.2基本要求
(1)掌握肿瘤抗原的概念、分类和特征(2)了解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3)掌握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4)了解肿瘤的免疫诊断及治疗 2.20.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肿瘤抗原,肿瘤的免疫逃逸(2)难点: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2.21移植免疫(理论3学时)2.21.1教学内容
(1)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2)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3)移植排斥反应防治的原则(4)器官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2.21.2基本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及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掌握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类型(3)了解防治移植排斥的方法
(3)了解与移植免疫学相关的其他领域 2.21.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防治(2)难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机制 2.22免疫学检测技术(理论2学时)2.22.1教学内容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抗原和抗体检测的体外试验(3)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2.22.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掌握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原理和应用(3)了解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4)了解免疫细胞检测的方法 2.22.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2)难点: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2.23免疫学防治(理论1学时)2.23.1教学内容(1)免疫预防(2)免疫治疗 2.23.2基本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2)了解疫苗的基本要求及新型疫苗和新型佐剂;了解疫苗的应用(3)了解免疫治疗的方法 2.23.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学预防和治疗的方式及原理(2)难点:免疫治疗的原理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篇2
但这节内容的教学难度很大。原因有二:一是特异免疫的过程十分复杂, 又是一个微观的过程,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 非常抽象;二是本节内容中的新概念、专有名词相对集中。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应如何进行感受颇深, 现将其表述出来, 供同行借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 也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在特异性免疫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 笔者借鉴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如“为什么要种卡介苗?”“器官移植为什么这么难?”等一些学生等待解开的迷, 作为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推动力。笔者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巴斯德的从患炭疽病的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的经典实验,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并为新课的教学展开埋下伏笔。在引出新课题后, 立即又点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1) 能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树立正确的免疫观; (2) 能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3) 能简单描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4) 能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能举例说出免疫接种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从诱因动机提升为教学动机, 使求知欲更为持久。
二、运用多种教学艺术, 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1. 从已知点出发, 延伸新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组建新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阶段, 主要表现形式是编码和加工, 就是把领会了的知识和技能等信息转变为长期记忆之中的形式, 并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特异性免疫涉及许多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T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效应B细胞 (浆细胞) 、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等的参与。如何帮助学生理清、理解、记忆这些内容, 并将它们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笔者有以下三条做法:
(1) 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的全能性、干细胞 (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等) , 在必修2中已理解了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这些已知知识点出发, 通过引导、推理、延伸进而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形成过程, 如图1。
(2) 从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的功能”中的“细胞识别 (细胞通讯) 作用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已有的知识出发, 通过迁移、推理、延伸可得如图2。
(3) 从必修2中所学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法则) 、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以及有关人类ABO血型的知识出发, 介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特异糖蛋白质分子, 它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 (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且每个基因均有多个复等位基因) 编码的产物, 分布于身体所有细胞的表面并在细胞表面表达其功能。通过推理、分析、类比等方式可推出MHC构象千变万化、种类很多 (种类数应是一个天文数字) , 因而每个个体的MHC各不相同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MHC为什么能成为个体的标记分子, 以此将新材料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复习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以旧促新、以新带旧,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 动态处理教材, 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整体化、逻辑化
浙科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在专业性上较人教版的有所加强, 但在其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等方面显得相对弱些, 从教材体系看好像比较零乱。这给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认为, 教师在施教时, 应对教材作一动态处理。例如, 在激发动机、进入新课后, 首先介绍完成免疫调节功能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来龙去脉, 然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专有名词, 如抗原、抗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等。在讲解免疫过程时, 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进行提纲化处理, 引进人教版教材中免疫过程分三个阶段的理论, 即从抗原进入人体内部, 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处理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进而呈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为感应阶段;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抗原———MHC复合体特异性结合, 进而分裂、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反应阶段;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与靶细胞亲密接触,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凋亡) 以及效应B细胞产生、分泌抗体, 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为效应阶段。并设计如图3示意图进行归纳总结。
3. 使用比喻、动画等技巧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
因本内容专业性较强, 且抽象、微观, 如照本宣科, 必然枯燥泛味。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应用一些比喻, 例如:将通过人体第一、二道免疫防线的病原体比喻为“漏网之鱼”, 在介绍淋巴系统的各组成成分时比喻为“这个家族的家谱”, 将巨噬细胞与T淋巴细胞分别比喻为排球赛中的“一传手”和“二传手”, 把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比作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 应用在讲解过程中, 从而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直观形象, 让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得到有关信息的双重编码。
4. 运用比较手法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本节内容的新概念多、专有名词集中, 故学生很容易相互混淆, 张冠李戴。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各类免疫细胞与免疫物质的比较表”等表格 (见表1、表2、表3) , 对这些相反的、相近的概念, 如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类免疫细胞与免疫物质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求异比较和求同比较中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
三、加强学生的反映和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简论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优化 篇3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贯穿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笔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为基本思路,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尝试,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整实验教学顺序
(一)调整实验顺序打破现有模式。医学检验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进行,这种安排破坏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灵活性。如果将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独立开设,进行完整的实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又不受理论课教学进度的限制,可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从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的全过程,真正起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可有效利用时间。免疫学实验项目有严格的时间要求。经常与教学时间不相符,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必须合理地安排实验项目,才能有效的利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肥达氏试验需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按教学计划安排时间进行结果观察,则基本技能操作时间就要相对缩短,实验效果不理想,如在项目安排时,将实验时间富裕的抗0或血型鉴定等项目排在其后,在进行抗0或血型鉴定等项目实验时,先观察肥达氏试验的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验,这样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又能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要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根据临床的实际删除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操作繁杂影响因素又多的实验项目,例如双相琼脂扩散试验、50%溶血法测总补体活性、溶血抑制法测ASO等。增加些临床实用的实验项目,如免疫比浊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上课时先将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全写在黑板上,然后再给学生详细地讲解一次,等教师讲解和演示完后,学生再模仿教师的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做法学生根本不需要预习,也很少主动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结果几次实验后,学生仍不能独立操作和分析试验结果,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可取消课前小讲,采取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要进行预习,了解实验内容。实验课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讲述实验原理和目的,然后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将重点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分析、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乙肝两对半的实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课前自行查阅课件、预习实验内容外,还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标本,实验时可以自查或互查。上课时教师把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后,指导学生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来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每次实验都会非常认真地思考操作,在兴趣和快乐中实验。
(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完善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组合进行视听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给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操作繁杂影响因素较多的实验项目,例如,E玫瑰花环试验、T细胞亚群的检测等,可以通过视频录象,将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完善实验教学。
三、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吸管、滴管、微量移液器的正确使用及无菌操作的方法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细心观察,及时纠正不良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谨小慎微者,鼓励其大胆操作,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对粗心大意者则须加强管理,并以实例讲述粗心导致的严重后果。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合理摆放实验材料、正确处理实验用具和废弃物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在实验带教中,带教教师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不论是实验的操作方法,还是实验结果的观察,都应给学生正确演示,并结合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自身的体会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四、完善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查,从报告中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分析的能力及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将实验过程纳入考核体系,可以促使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的实验教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中,认真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对搞好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以往单一的实验报告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为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将实验报告成绩以50%比例记入实验总成绩,实验过程中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5%,学期末的实验技能成绩占总成绩的25%。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大实验考核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优化实验教学对于促进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篇4
1.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受体对移植物的一种迅速而剧烈的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本型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体、供体abo血型不符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循环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hla抗原相结合并激活补本系统,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局部炎症、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形成和组织损伤。本质上属ⅱ型变态反应,但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因而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在形态上类似于arthus反应。
移植肾肉眼观表现为色泽迅速由粉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班状外观。体积明显肿大,质地柔软,无泌尿功能。镜下表现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受累的动脉壁有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igg、igm、补体沉积;管腔中有纤维蛋白和细胞碎屑阻塞。肾小球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间质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急性排斥反应较常见,在未经治疗者此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之内;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此种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有时两者可同时参与作用。
(1)细胞型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几个月,临床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衰竭。镜下可见肾间质明显水肿伴有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夹杂一些具有嗜酸性胞浆和水泡状胞核的转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大量cd4+、cd8+细胞存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有大量单核细胞,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可侵袭肾小管壁,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图4-4)。
图4-4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学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篇6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1-3]。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这一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老师会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繁杂的知识,学生容易厌倦。在当今教学改革进程中,“案例与情境”教学模式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可强化教学效果,亦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内对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行案例与情境为基础的教学,并通过比较,得出案例与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三年制护理专业级学生224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人,实验组124人。两组学生人数、年龄、学习纪律、基础及前期各门基础课成绩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于一年级下学期开课,均由笔者授课。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李剑平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目标与课时数相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授课,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思路跟进等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运用案例与情境教学法。课前布置案例,依次展开情境教师于课前先给学生发放案例素材。
1.3教学效果评定方式:①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由同一教师命题及阅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考题,共100道选择题(总分100分),其中病例分析题型占40分,主要考查学生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其他题型占6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7个内容。发放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
病例分析题得分,实验班(34.78±1.95)显著高于对照班(30.25±3.67),基础知识题得分,实验班(50.35±5.34)显著高于对照班(47.13±4.43),具体见表1。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均分比较。
2.2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比较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七个方面,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7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是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在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了解免疫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进一步学习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体会。
1 做好预习、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
以往的实验都是实验人员将实验所需材料在课前准备好, 比如在细菌的培养和分布实验中, 各种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以及平皿、吸管、棉签等的高压灭菌, 都是实验人员一个人在实验课开始前一一准备好, 不但工作量大, 学生做起实验来也经常提出疑问, 比如, 这些不同的培养基是如何获得的, 高压灭菌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学生能在实验前参与准备工作, 对整个实验流程以及无菌操作的概念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 教师多强调该实验课在临床上以及科研中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中去, 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就心中有数。如此, 实验课的成功率不但能有效提高, 更为学生今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方法和经验。
2 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师生互换角色
课前, 不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更要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如此, 教师在课上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意义、实验步骤和结果观察时, 才能做到准确、流畅,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 教师要把授课内容与科研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启发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比如, 在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指导的情况下, 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 扮演教师的角色, 讲解实验并演示, 其他同学监督、指出错误和疑问, 任课教师在旁对学生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提醒, 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课堂上,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不但能较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较广的基本实验技能,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3 优化教学手段
免疫学的内容比较抽象, 很多属于微观分子水平, 教师只通过板书讲解它的原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结合录像、VCD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 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快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 易于找出实验中的错误、疑问以及一些创新性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如,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中, 双抗体夹心法以及整个实验的微观反应过程如果是通过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转化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若可以多制作或购买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影视教材, 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 多媒体的正确运用可以弥补因教学实验室客观条件不足[2], 比如一些特殊的、先进的、在科研临床上又经常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全自动酶标仪、洗板机、荧光酶标仪、高级荧光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磁力分选系统等, 以及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微观的动态反应过程、不易开展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或相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进程的理解更加容易、清晰、明确[3]
4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近年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迅速, 除了理论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外, 其实验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但大部分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 不仅落后于理论教学, 更滞后于实际的科研应用。应该在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再多开设一些较新的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增强学生基本功的锻炼[4]。比如,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实验等, 是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但对于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术或磁力分选系统分离T/B淋巴细胞等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技术,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学习了解, 从而拓宽学习视野, 为科研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5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在科研和临床上是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果实验设计有误, 将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的不科学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每项实验进行前,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如何设计比较好,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没有更理想、更完美的设计方法, 比如, 在溶血试验中, 要提问学生, 为什么做相应的空白对照管、阴性对照管和阳性对照管, 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 让学生们意识到实验设计在科研临床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 锻炼学生们在科研临床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总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精髓。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重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 把实验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雪静.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与提高实验技能教学水平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9 (8) :10-11.
[2]吴莹, 李姝玉, 郝钰.中医院校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2) :100-103.
[3]赵杰, 官守涛, 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94-195.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 篇8
关键词:免疫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 应用优势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a)-0153-02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尤其应用于医学基础课可以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根据该校学生和免疫学实验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用于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应用多媒体的优势
1.1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传统实验教学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可以从图像、照片、录像阐明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缺陷对机体功能的影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1.2 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理念
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预防疾病,在此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免疫学只是抽象难懂,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如,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抗体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抗体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病例演示了解抗体的重要性,通过图片、动画演示抗体的结构,学生易对免疫学产生兴趣;如,运用传统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而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演示,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过程,这不仅优化了传统教学方法,更拓展了教学内容。另外,计算机网络具有快速便捷的时效性,不断地补充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
1.3 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班班级教学为主,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节约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快知识传递速度。多媒体可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利用收集得到的相关音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设置成循环播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而且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注意事项
2.1 精心准备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的要求更高。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拷贝课本内容,更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要使以视听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精心制作出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适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做到简洁明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切忌繁杂、色彩搭配杂乱等。幻灯片的文字部分要简洁,解释性的文字不需要展示,讲课时口头表述即可。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另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通过添加动画模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声像材料创设学习情境,从而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具体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2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一定要明确和加强教师在多媒体制作和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通过对理论的充分掌握和实际操作的不断熟练来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课程标准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将自己的理解和逻辑融入课件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节奏。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和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强自身驾驭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设计得眼花缭乱,喧宾夺主,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这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扎实开展免疫学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切忌不得让多媒体先入为主,代替了学生的理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真正成为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3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多媒体教学引入免疫学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实验原理,使实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实验课内容;教师亲身示教、亲自操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加深理解免疫学抽象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把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实验课的枯燥无味变得更为有趣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加之教师合理到位的指导,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2.4 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也要重视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板书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能清晰地列出一目了然的知识脉络,重难点突出,提纲挈领,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教师有些即兴的发挥和灵感也能随时呈现,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课件,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人魅力,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由于内容信息量大,授课时学生思维过度紧张,学习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老师讲课节奏又快,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极容易疲惫,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5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递大量信息,又要操作设备,这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应倡导和建立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信息交流。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使师生间的互动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师生间双向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发挥其优势,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胜辉,卢芳国,廖端芳,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139-141.
[2]石云,郭刚,张卫军,等.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2):379-380.
[3]袁广卿,黄小荣,曹开源,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实验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8,8(4):400-402.
[4]沈茜,张林杰.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安徽医学,2008,29(5):633-634.
[5]许琰,陈斌,李莉.多媒体在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3):155-157.
【免疫学实验教学指导书】推荐阅读: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06-15
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一08-27
免疫学教学06-10
免疫学实验06-19
免疫学实验教学10-31
医学免疫学实验06-07
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09-05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10-20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