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2024-09-20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认同)和高考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复习导引。

四个考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比较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4、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性例题切入,而后分层次进行探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问题探究】如图(图略)为某生物体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示意图,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过程b产生的物质x可以和y特异性结合 d.细胞c和细胞e中核酸完全相同

对题目的分析、运用:

①请学生选择答案并讲明理由;②对题目的图形进行分析,利用突破点(物质x;场所1,场所2),强化审题的方法;③分析外源异物y能否直接作用于细胞a细胞b,分析一般途径;④总结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层次(可以利用‘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进行总结)。

【问题拓展】?免疫系统的组成

通过对图形进行分析,完成以下内容(图略)

①图形的进一步完善,淋巴因子的作用,免疫系统的构成 ②补充溶菌酶的来源

③延伸: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验高考】:(2011?重庆卷,3)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内容

问题导引:如图(图略)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题目的运用:①吞噬细胞的分布特点,与t、b细胞分布的区别;②吞噬细胞的作用;③免疫调节的方式

【过渡】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对这两类免疫中的有关问题咱们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问题探究】

①完成表格的填写(表格略)

②对照表格和之前的内容,请同学们尝试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问题拓展、核心突破】

①以学生为主导,分别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②讨论、完善免疫过程,并延伸到二次免疫;

③进一步探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过渡】在这部分内容中,抗原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3、抗原和抗体比较 【核心突破】

①由抗原的异物性,探讨免疫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②抗原大多为蛋白质,可以与基因工程联系;③由抗毒素和凝集素分析抗体的具体作用;④利用下面的高考题分析做题的方法技巧,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介绍淋巴因子的有关内容。

(2011?大纲全国卷,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利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免疫调节》的内容复杂而且细节多,通过问题立教将复习课的各个环节通过问题进行串联,精心挑选问题,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合理运用,将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复习。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2

本考点包括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反应的两重性及其分类等三个专题内容。高考对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考点的命题着重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尤其是T细胞、B细胞) 的起源与分化, 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等, 题目多为选择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考点一向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所在, 题目多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免疫特点及适用对象, 对二次免疫反应也有较多涉及, 题型多为选择题, 也可命制综合两类免疫反应的非选择题。高考对免疫反应的两重性及其分类考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或免疫实验探究题形式考查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病及免疫预防、治疗等免疫学的应用。与免疫系统组成、功能相关的实验探究及免疫学应用探究在近年高考中的呈现频率有增大趋势, 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实验探究题。

知识梳理

考点1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2)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3)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考点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若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 则第三道防线将发挥作用, 其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 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3)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 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 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 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 细胞免疫 (抗原进入细胞) :

效应T细胞的作用:使靶细胞裂解, 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3免疫反应的两重性及其分类

(1) 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 即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两种结果。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归纳:

(3)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比较:

(4) 艾滋病 (AIDS) 及其预防:

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由艾滋病病毒 (HIV) 引起。

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 使T细胞大量死亡, 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病症——HIV潜伏期2~10年, 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 持续发热, 夜间盗汗, 食欲不振, 精神疲乏, 之后出现肝、脾肿大, 并发恶性肿瘤, 极度消瘦, 腹泻便血, 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最终死亡。

(5) 免疫学的应用:

(1) 研制疫苗: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 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如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 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 检测抗原: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 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措施: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典例剖析

例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A项正确。分泌抗体是浆细胞 (效应B淋巴细胞) 的功能, B项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C项正确。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受到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 D项正确。

答案B

方法技巧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 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例2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抗原刺激机体后, 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 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 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解析抗原刺激机体后, T细胞和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 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多数情况下, 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集团, 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 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A

方法技巧快速确定两种特异性免疫:

(1) 据“参战”对象:由物质 (抗体) 参与为体液免疫;由细胞参与为细胞免疫。

(2) 据“作用”对象:作用于抗原为体液免疫;作用于细胞为细胞免疫。

例3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 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 (1) 和 (2) 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5) 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 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 可在短时间内发生 (5) 反应, 因为 (3) 过程可迅速完成

解析由图可知, (1) 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过程, (2) 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 (1) 和 (2) 过程都是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现的, 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3) 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 (4) 为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 (5) 为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过程, 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以上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答案B

方法技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例4下列为过敏反应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图中a细胞是________。

(2) 过敏反应的特点:________,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 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解析 (1) 图中显示a细胞可产生抗体, 即a细胞应为浆细胞。

(2)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对组织细胞构成损伤。

(3) 找出过敏原并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过敏反应的最有效途径。

答案 (1) 浆细胞 (2)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3) 找出过敏原, 并且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方法技巧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例5自艾滋病被发现那天起, 科学家就通过国际合作致力于研制让健康人免于感染的疫苗。2009年9月24日,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了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联合疫苗”。这种“联合疫苗”是由两种疫苗组成, 其中一种负责刺激免疫系统, 使其做好攻击艾滋病病毒的准备;第二种则担当“助攻手”, 负责增强免疫反应。下图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的示意图, 请回答:

(1)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 图示 (1) (2) (3) 中可能发生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

(2) 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 科学家早已认识到, 研制疫苗是抗击艾滋病最有效的良方。科学家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 首次注射该疫苗后, 人体主要发生图示编号中________过程。

(4) 图中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 其特点是________。

(5) 研究人员说, 这种疫苗针对的是泰国流行的艾滋病, 是否对美国、非洲或其他地区流行的艾滋病有效现在还不清楚。若该疫苗对其他地区流行的艾滋病没有效果, 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时, 疫苗相当于免疫学上的抗原。 (4) (6) 和 (5) (7) 过程都属于二次免疫反应, 具有更快、更强的特点。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 一旦发生变异后, 体内的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就不能对其发挥作用。

答案 (1) (2) (3) (2) 效应T细胞抗体 (3) 抗原 (3) (7) (4) (4) (5) (6) (7) 反应快而强 (5) 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RNA为单链, 容易发生变异 (美国、非洲或其他地区的艾滋病病毒与泰国的艾滋病病毒类型可能不同)

方法技巧记忆细胞的二次应答的特点:

(1) 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 对抗原十分敏感, 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 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 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 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 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 也比初次反应强烈, 能在抗原侵入但机体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 。

(1)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2) 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3) 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4) 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5) 皮肤的阻挡作用 (6)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7) 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 (2) (5)

B. (4) (5)

C. (1) (2) (4) (5)

D. (2) (3) (5) (6) (7)

2. 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 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3. 下列免疫细胞中, 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 )

A.T细胞

B.B细胞

C.吞噬细胞

D.记忆细胞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是B淋巴细胞分泌的

B.有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C.抗体一般可直接杀死入侵病菌

D.记忆B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记忆B细胞

5.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6.下列有关动物免疫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摘除胸腺只会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C.记忆细胞能长期记住相应抗原的特征

D.浆细胞能清除体内衰老和癌变的细胞

7.新生儿在出生后半年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 这是因为 ( )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8.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9.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 其中x细胞是指 ( )

A.B细胞

B.T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10.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产生抗体

B.产生淋巴因子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11.据报道, 科学家在治疗“非典”病人时, 将病愈个体血清注入病人体内, 其有效成分是 ( )

A.核酸

B.蛋白质

C.糖类

D.糖蛋白

12.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耶因发现HIV而夺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下列哪种细胞, 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 ( )

A.吞噬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神经细胞

13.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属于特异性免疫

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

14.下列人体生理反应中, 能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反应是 ( )

A.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

B.效应T细胞与被感冒病毒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

C.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

D.青霉素皮试中部分人的注射部位皮肤发生红肿

15.淋巴因子在人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淋巴因子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C.淋巴因子主要通过加强抗体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D.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 记忆细胞会立即分泌大量的淋巴因子

16.现有三组事例: (1)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 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 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 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 引起红细胞裂解, 称为溶血性贫血; (2) 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 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 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 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他们依次归属于 ( )

(1) 过敏反应 (2) 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缺陷

A. (2) (1) (3)

B. (2) (3) (1)

C. (1) (3) (2)

D. (3) (2) (1)

17.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 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HIV在T细胞内通过二分裂迅速增殖, 使T细胞大量死亡

B.艾滋病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

D.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是易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等

18.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 (1) 注射抗体; (2) 注射抗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 (2)

B.方法 (1) 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

C.方法 (2) 是通过使人体患病然后获得免疫力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 (2) 预防一些传染病

19.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方法 (2) 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 (1) 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 (2) 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 (2) 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 (2) 进行免疫预防

20.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接种不同的疫苗, 均使抗体甲产量增加, 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 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 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 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 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a、b、c表示细胞, (1) (2) (3) (4) (5) (6) 表示过程) 。

(1) 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 图中b在人体内由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 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 当抗原经过 (4) (5) 过程时, 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4) 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 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 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 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

22.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 数字表示过程, 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

(2) (3) 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________免疫的________阶段。与 (3) 过程相比, (4) 过程的应答特点是________。

(3) (5) 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参与其合成并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________等。

(4) 若X是禽流感病毒, 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________。如果X是HIV, 则由于图中________细胞的大量死亡, 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23.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 (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 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 进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 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右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答下列问题。

(1) 由上图可知, 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__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 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 为什么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________。

(3) 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________ (填三种) 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 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________。

(4) 若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 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 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 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 这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

24.从2009年8月底爆发的猪流感疫情, 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病毒可分为三组, 包括A型、B型和C型。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核心是核糖核酸 (RNA) , 含有8个基因 (PB2、PB1、PA、HA、NP、NA、M1+M2、NS1+NS2) 。由于RNA基因细微的、累积的突变或复制错误, 流感病毒的HA和NA蛋白质会逐渐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抗原漂移。假如蛋白质的改变发生在抗体结合位点, 那么先前机体受到刺激产生的抗体可能就不再能够对突变后的病毒产生作用, 病毒就可以逃过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1) 该病原体和大肠杆菌比较, 区别及其构造特征是________。

(2) 当H1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 有可能会使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类似于________ (疾病) 。

(3) 举出两项原因, 解释为什么研制专门对抗该病原体的疫苗是很困难。________。

(4) 若成功研制出有关疫苗, 解释人类如何于接种后预防该病原体所导致的疾病。________。

25.下图为科学家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 研究人工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实验过程。

(1) 分析回答:

(1) 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

(2) 注入的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虽已死亡并失去毒性, 但其________仍能引起小鼠机体的免疫反应。小鼠产生的抗体是由________细胞中的________合成的, 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 产生后主要分布于小鼠的________中。

(2) 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 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 但一段时间后流感再次流行时, 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 ( ) (多选)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第二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3) 在防疫工作中, 给未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发生外伤时注射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得血清, 也能治疗或紧急预防。请你设计实验对此加以证明。

(1) 实验材料:一批体重50g左右、身体状况相近的小白鼠, 注射器等。

(2)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步骤: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B 6.C 7.D8.D 9.C 10.D 11.B 12.C 13.A14.D 15.B 16.B 17.C 18.D 19.D20.B

21. (1) 体液B细胞或记忆

(2) a、c、d

(3) 产生数量多、产生速度快

(4) 自身免疫

22. (1) 细胞的分化

(2) 体液感应和反应更快、更强

(3) 球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 靶细胞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a

23. (1) 释放神经递质

(2) T细胞活性下降后, 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 且呈递抗原信息的能力降低, 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3)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 (或其他合适的答案如CO2、H+) 通过细胞间的接触

(4) 免疫失调过敏反应

24. (1) 该病原体不是细胞生物, 其由蛋白质外壳包围着遗传物质构成

(2) 自身免疫病

(3) 该病毒种类很多;RNA病毒单链结构不稳定, 易发生变异, 产生新品种;较难收集足够的病毒 (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4) 当接种疫苗时, 较弱的病毒第一次入侵人体会刺激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特异性针对该入侵的病毒。同时产生的记忆细胞记忆该病毒的特征。当该病毒第二次入侵人体时, 人体将于短时间内产生更大量的抗体, 病毒很快被杀死, 所以能预防该病原体导致的疾病。

25. (1) (1) 已灭活的病原微生物体内的抗原物质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其他答案有道理亦可) (2) 抗原浆 (效应B) 核糖体免疫球蛋白血清

(2) ABC

(3) (2) 实验原理:注射外源抗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或注射破伤风杆菌患者的血清后, 血清中的抗体可使侵入的破伤风杆菌形成沉淀或细胞团, 后者被吞噬消化) (3) 实验步骤:a.从破伤风杆菌患者体内提取血清b.选取数只身体状况相近的小白鼠, 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对照组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实验组先注射免疫血清, 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或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和免疫血清) (4) 预测结果:对照组小白鼠死亡, 实验组的小白鼠正常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3

依据课程标准: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理解)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认同)和高考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复习导引。

四个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比较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4、免疫失调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典型性例题切入,而后分层次进行探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问题探究】如图(图略)为某生物体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示意图,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过程b产生的物质X可以和Y特异性结合

D.细胞C和细胞E中核酸完全相同

对题目的分析、运用:

①请学生选择答案并讲明理由;②对题目的图形进行分析,利用突破点(物质x;场所1,场所2),强化审题的方法;③分析外源异物Y能否直接作用于细胞A细胞B,分析一般途径;④总结免疫系统组成的三个层次(可以利用‘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进行总结)。

【问题拓展】?免疫系统的组成

通过对图形进行分析,完成以下内容(图略)

①图形的进一步完善,淋巴因子的作用,免疫系统的构成

②补充溶菌酶的来源

③延伸: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验高考】:(2011·重庆卷,3)

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的有关内容

问题导引:如图(图略)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题目的运用:①吞噬细胞的分布特点,与T、B细胞分布的区别;②吞噬细胞的作用;③免疫调节的方式

【过渡】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 对这两类免疫中的有关问题咱们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问题探究】

①完成表格的填写(表格略)

②对照表格和之前的内容,请同学们尝试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问题拓展、核心突破】

①以学生为主导,分别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②讨论、完善免疫过程,并延伸到二次免疫;

③进一步探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过渡】在这部分内容中,抗原与免疫活性物质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3、抗原和抗体比较 【核心突破】

①由抗原的异物性,探讨免疫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②抗原大多为蛋白质,可以与基因工程联系;③由抗毒素和凝集素分析抗体的具体作用;④利用下面的高考题分析做题的方法技巧,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介绍淋巴因子的有关内容。

(2011·大纲全国卷,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利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4

1.王力是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当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时,他欢呼雀跃,并且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 )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 D.血液调节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3.某同学进行如下的实验:将一盆A植物放在暗箱内,而将B植物放在凿了一小洞的暗箱内,如右图所示。几天后发现A植物向上生长,而B植物向小洞处弯曲生长。此实验可以

说明( )

A.阳光能促进植物生长 B.植物的生长不需吸收养分

C.植物的生长不需水分 D.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

4.给未受粉的番茄花蕾(雌蕊的柱头)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获得

无子番茄。这说明( ) A.果实的发育需要生长素 B.果实的发育与种子的形成有关

C.果实的发育与是否受精有关 D.果实发育需要的生长素来自种子

5.某人在年幼时由于某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现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症状。则分泌不足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6.下列有关人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脑是由大脑和小脑两部分组成的 B.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C.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D.大脑是记忆、思维活动的高级中枢

7.小麦在开花时若遇到连绵阴雨的天气会造成减产,而在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却有利于人参和三七的生长。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8.沙漠里的一种鼠类白天躲在洞里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A.主要为了躲避天敌 B.躲避光的刺激 C.应激性 D.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9.我们常见到窗台上的植物总是弯向窗外生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背光(内)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使细胞生长得快

B.向光(外)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使细胞生长得快

C.向光(外)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使细胞生长得慢

D.背光(内)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使细胞生长得慢

10.呆小症和侏儒症的症状的主要区别是( )

A.患者发病的时期不同B.患者的智力表现不同C.患者的身材高矮不同D.患者的新陈代谢水平不同

11.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加速血糖的分解 C.由胰岛分泌D.胰岛素分泌多,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

12.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名叫罗杰斯的妇女,体重不足56 kg,当她的儿子在家中修理汽车时,千斤顶突然倒塌,儿子被压在车底,罗杰斯一刹那间异常紧张,竟然独自抬起l.6吨重的汽车的一端,将儿子救了出来。请问在短短的几秒钟内,罗杰斯由于恐惧而释放出了( )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雄性激素

13.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A.恒温动物耗氧少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D.恒温动物需要能量少

14.皮肤中不能调节体温的结构有( )A.血管 B.汗腺 C.皮脂腺 D.血流量

15.恒温动物体温的特点是( )

A.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并保持不变B.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但温度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C.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但各部位温度保持不变

D.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温度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16.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

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17.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

器官是

(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18.小梅和同学到川南明珠——玉蟾自然风景区做植物种类的调查,她不小心

手被野果刺了一下,立刻缩手,其所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下图所示的反射

弧中,传到神经中枢的途径是(

A.① B.②③ C.③④

D

19.下列哪项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

A.听妈妈说买了酸杏流口水 B.看一场精彩的演出后激动不已

C.看一篇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下图是“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B.图乙中,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C.图丙表示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

D.图丁中,若长期只给予铃声刺激,则铃声—唾液分泌反射消退

21.我国提倡食盐加碘是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原因是碘是合成哪种激素的原料?(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

22.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却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医院主要通过尿液直接检测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C.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 D.幼年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会患呆小症

23.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关于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明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次记12分。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这主要是因为酒精麻醉了驾车人的(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

24.某青蛙饲养场,为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用含某种激素的饲料给蝌蚪喂食。这里所说的“某种激素”应该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性激素 D.胰岛素

25.下列关于人与其他生物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的是( )

A.人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B.强光刺眼时人会闭眼C.早晨公鸡会啼鸣D.含羞草被触动时,叶闭合,叶柄下垂

26.盲人“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的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躯体运动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听觉中枢

27.利用脊蛙(切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能观察脊髓的反射功能,但再将脊髓破坏,则脊蛙对任何刺激都不发生反应,这是因为在反射弧结构中被破坏了( )

A.全部结构 B.传入神经 C.传出神经 D.神经中枢

28.下列不属于植物感应性的是( )

A.手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会卷起来B.向日葵向太阳C.捕蝇草会将落入的昆虫吃掉D.玉米茎被冰雹砸倒

29.与某种激素分泌过旺有关,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根据以上信息,此症状说的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 )A.精神病 B.甲亢C.糖尿病 D.忧郁症

30.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组成反射弧的细胞主要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叫

(2)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要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这是因为反射弧中的

[ ]

(3)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4)人体通过

31.据右图所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 (韧带中)→②

→① (脊髓灰质中)→③ →

(大腿肌)。

(2)敲击韧带(感受器)后,大脑皮层中的感觉中枢能否感受到敲

击? 。原因是由于脊髓除了具有 功能外,还具有

上下 功能。

(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还能发生吗?

(4)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32.根据下列四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皮肤内血管的舒缩与散热关系的图是 ,

表示汗液的蒸发与散热关系的图是 。

(2)上面四幅图可以说明,在皮肤中,与调节体温有关

的结构主要是

和 。

(3)冬天,下列哪种情况的组合可以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

A.A和D B.A和C C.D和C D.B和D

(4)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5)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保持 的正常。

33.根据课本的“抓直尺测试反应时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 ,说明被测试者反应越快。

(2)在实验中每一测试都要重复五次的原因是 。

(3)当被测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抓住直尺,这一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传导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处理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对这一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器官是 。

(4)当人数数的同时去抓直尺,反应时间就会变 。

(5)俗话说:“一心不能两用。”但有些同学往往有一些不良习惯,如听课的同时做一些小动作,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这些习惯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利于学习的。请你从上述实验的结果来进行分析。

34.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材料二: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材料三: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的现象。

(1)人体产生的热量是如何散失出去的?

(2)在炎热的夏天,人为什么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

35.下图为人体(男性)的内分泌器官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⑥是 ,它所分泌的 对其他内分泌腺有调节作用。

(2)幼儿时期[ ] 分泌的 不足,则患呆小症。

(3)能分泌胰岛素的部位是[ ] 。

(4)成年人[ ] 分泌的 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

(5)当饥饿时,图中[ ]的分泌物将会 ,使血糖含量 。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上升时[ ]的分泌增加,促使血糖含量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36.请分析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如利用一团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还会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

材料二 成年的黑猩猩能够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如下雨时,它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动物越高等,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 ,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 。

37.下面是有关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

(1)将燕麦胚芽鞘放在暗处,几天后发现燕麦胚芽鞘 。

(2)使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几天后发现燕麦胚芽鞘 。

(3)用单侧光照射同时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几天后发现燕麦胚芽鞘 。

问题之一:由上述 过程,可得出胚芽鞘的生长及弯向光源与尖端有关,于是推测 产生了影响胚芽鞘生长和向光源弯曲的某种物质。

(4)将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将 。

(5)将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将 。 问题之二:由(4)和(5)对照实验可以说明胚芽鞘尖端的确能产生 。设置(5)对照的目的是排除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作用。

38.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如右图所示:

如果在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

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

食物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要探究的问题。

(1)探究的问题是:

(2)作出的假设是:

(3)你的探究方案是: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5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3 神经调节 1.(2015·江苏高考·T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题指南】图示信息:神经冲动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离子通道打开。

【解析】选D。本题以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的图形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故A项正确;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故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对Na+或Cl-的通透性,故C项正确;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Cl-内流,故D项错误。

2.(2015·浙江高考·T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表明膜外K+浓度下降,静息电位降低,造成动作电位相应降低,兴奋减弱。

(2)关键知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原理,K+浓度与膝反射的关系。

【解析】选D。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A项,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故错误。B项,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故错误。C项,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Na+进出细胞膜有关,故错误。D项,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膜外K+浓度降低,增大了膜内外的K+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故正确。

3.(2015·北京高考·T29)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

(2)图示信息:D鼠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的大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验分析。

(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小体)时,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

(2)本实验中,要探究酶A活性抑制剂对D鼠的影响。从题目分析可知,当D鼠对药物依赖后,表现为按压给药杆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并且脑内酶A含量增加。若要观测到D鼠对药物依赖的变化,只能通过观察D鼠对药杆按压次数的变化,所以需要记录在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对药杆的按压次数。抑制酶A活性后,降低了D鼠对药物的依赖,表现为对药杆按压次数少,所以抑制剂组的D鼠表现为对药杆的按压次数少。

(3)在实验过程中,要维持单一变量,本小题实验要研究RNA的影响,则该小段RNA与研究者设计的RNA进行相同的处理,用溶剂M溶解。该实验同样需要对照组,对照组的RNA应该和设计的RNA中的核苷酸种类和数量相同,但序列要完全不同。

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 4.(2015·山东高考·T25)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下。

(1)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  释放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图中b处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 ,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神经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

(2)图示信息:图中a表示神经,b表示突触结构。

【解析】(1)当兴奋沿着神经a传至突触前神经元末梢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引起胃肠道的平滑肌收缩。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当血糖浓度增加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从而促进饮水;另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分泌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抗体是由浆(效应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答案:(1)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 突触间隙(2)胰岛素(3)下丘脑 大脑皮层 肾小管(4)浆(或效应B淋巴)5.(2015·福建高考·T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

(2)关键知识: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主动运输的特点、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等。

【解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细胞呼吸和主动运输以及生物实验结果分析等有关知识。

(1)由题干信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

(2)因为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内负外正,图中静息电位为负值,所以它是把细胞膜的外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故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缺氧时间从10 min延长到20 min时,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单细胞的阈强度变大,说明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引发神经冲动需要更大的电刺激强度,即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了。

(3)由图中数据可知,在缺氧处理20 min时,单细胞的阈强度大约是34 pA,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达不到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值,神经细胞不能兴奋,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ATP合成量减少。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过程中有离子跨膜转运,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的,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1)缺氧时间(2)外 降低(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 6.(2015·广东高考·T27)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 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其中激素A、B分别是、;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

(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 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冰水浇湿、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

(2)关键知识: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图示信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控是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

(1)人体突然被冰水浇湿,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在突触间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导致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躯干、四肢的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

(2)受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了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体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其分泌调控机制是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3)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结核杆菌侵入人体时,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结核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刺激记忆T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解读 篇6

教学设计

琼海市华侨中学

王少芬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3、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4、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习过的抗体和抗原知识, 讨论: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

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

5、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

6、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

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 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7、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的应用:作简要的回顾,教师列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最后,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一次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

四、总结、巩固。

“体液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7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体液调节》这一节课,首先在引言中,讲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并且指出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四部分的内容。

《体液调节》一节中动物激素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第三章讲述的“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五章讲述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内容有关。“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第三章讲述的“细胞呼吸”等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2)情感目标。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树立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以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中打哆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在寒冷环境中起鸡皮疙瘩或“打抖”的经历。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体液调节,在讨论中形成体液调节的概念。

六、相近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熟悉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于把握和记忆。例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注重DNA与RNA、核酸和核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糖等的比较;在《细胞工程》的学习中,注重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笔者还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图文转换、知识迁移等。

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简化记忆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如“DNA的结构”一节有一段约300字的文字,叙述了DNA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立体结构。这节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又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成“五、四、三、二、一”的记忆法:五种组成元素、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个小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一个双螺旋结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生物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点比较零碎,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阻碍,课堂上或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找方法阅读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意成“携一本亮色书来读”;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铁臂阿铜目”;有丝分裂时期的特点编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为:“一支细线蓝子”。面对如此多的诙谐的口诀,学生不禁大笑,但笔者更致力于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编口诀。

八、综合理论实际,升华阅读

在讲细胞呼吸时,笔者从水果保鲜、制酒、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①水果保鲜要求用保鲜袋装好放入冰箱中,为什么呢?因为低温和低氧都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损失,用保鲜袋装可以保持水分。②制酒时首先原料堆中挖开一个洞,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密封,为什么?因为首先要让酵母菌进行大量的繁殖,而酵母菌繁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先让其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然后密封,使其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③如何利用细胞呼吸原理来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就是要提高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量,所以夜晚适当地降低温度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了产量。综合课堂内外,理论联系到实际,学生打开思绪,展开联想和回忆,更有学生交流起咸菜的腌制,众人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责任编辑 罗 艳)

上一篇:神奇宝贝之新时代下一篇:教师岗位竞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