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2024-09-16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共4篇)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1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免疫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给护理专业本科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护理系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作了有益探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穆春晓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教务处,118001刊 名:当代医学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MEDICINE年,卷(期):15(15)分类号:G71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护理专业 理论课教学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2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生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或第四个学期。虽然高中生物课程中已学过部分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仍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比较难学。医学免疫学内容涉及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的院校这些课程仅列为选修课程甚至没有开设,这更增加了没有学过这些课程的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难度。如何上好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程成了许多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 鼓励框架式自学

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尤其到了第2学年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后,一个学期要学几门课,知识点繁多,而且一般在2-3个月内学完。一门课的课时有限,很显然仅仅靠课堂上听课学生是很难全面掌握所有知识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堂课结束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阶段。课前预习可以事先熟悉教材,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范围、疑点和难点,从而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具有针对性,加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后复习,就是把学过的内容重新复习,温故知新,加深印象。一般来说学生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会做到狂看教材,但医学免疫学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加理解,光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背一通很难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前面十章各章节相对独立、抽象,又是后面免疫应答那些章节的基础,尤其需要学生自学相关内容。

大学里的专业课一般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医学免疫学从微生物学分出来以后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框架体系(见示意图1)。主线是抗原刺激机体以后,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材第三章是抗原,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免疫分子,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是免疫细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是免疫应答的相关内容。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是临床免疫,最后两章是免疫学应用[2]。具体到某一章,某一章还分为几个小节,小节又有黑体字的提纲。这些就是医学免疫学的框架。一般来说,医学免疫学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必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进行框架式的自学,掌握免疫学的框架就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免疫学都学了些什么知识,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就容易进行扩散记忆和理解。

2 问题导向学习

医学领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即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 年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教学模式[3]。它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PBL适合小班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些,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展PBL,而且基本上是集中在八年制的医学生中。医学免疫学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和原理,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开展PBL,所以这些高校也并不是完全采用PBL进行医学免疫学教学[4]。大部分的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但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并不意味着抛弃问题导向的学习。在课堂上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也能够改变单一的教师满堂授课模式,成为互动式的教学。问题可以是免疫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如TCR,BCR,CD等等。在课堂上反复提问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加深印象。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带有MHC-抗原肽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如何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遇的?骨髓和胸腺里的自身抗原包括全身组织的抗原吗?这些抗原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每天吃下去这么多动植物的异物,但机体免疫系统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每节课开始之前还可以就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起上次课的内容,也方便教师对两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

3 概念的准确解释

医学免疫学有很多相对抽象的概念。教师解释好这些概念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关内容。以第三章学到的抗原这个概念为例,这个概念里含有后面才学到的内容:TCR和BCR。所以在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必须得提前讲述TCR、BCR的一些知识。第七章学到的CD概念中也有概念。CD被定义为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即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要解释这个概念必须得先知道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和白细胞分化抗原。抗原,CD分子和免疫球蛋白等后面的章节几乎每章都涉及,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就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适当地进行反复提问,从而将重点内容在提问中传达给学生,也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中探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中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是英文缩写特别的多。第5版教材的第1页就出现了一些英文缩写如TCR、BCR、MHC、CD、NK、NKT、T细胞和B细胞。以后章节中还会出现MALT、Ag、Ig、ADCC、C、MAC、DC、AICD、ITAM、APC、PRR、PAMP等等。这些都是医学免疫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免疫学文献中常见的一些英文缩写。所以在解释这些概念的时候需要把英文缩写和来源介绍给学生。

还要注意的是免疫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科学,知识更新很快。医学免疫学的有些概念已经失去原有意义,但由于习惯仍沿用至今。比如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原来意思即介导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后来发现MHC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其实是提呈抗原肽供给T细胞上的TCR识别从而激活T细胞并启始适应性免疫应答。因为MHC这一章比较抽象,而且还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知识,所以解释好MHC的概念和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还有补体(complement,C)的概念。医学免疫学第四版是这样描述补体的:在19世纪末Bordet即证实,新鲜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也就是说在19世纪末抗体被认为具有溶细菌的功能,补体的作用是补充抗体的溶细菌功能。其实现在已经知道真正起溶细菌作用的是补体,抗体相反是起辅助激活补体的作用(经典途径)。这个描述在第5版的教材中已经被删去了。免疫突触的概念教材第5版跟第4版相比也有一些变化,所有这些需要教师精练准确地介绍免疫学的相关概念。

4 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表达授课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目前已应用于绝大多数大学课程的教学。医学免疫学中许多内容枯燥、抽象,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其具体生动化从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仍不能忽视板书。免疫学一堂课信息量大,一般来说1张幻灯片停留的时间较短,学生有时可能会顾此失彼,跟不上进度。另外免疫学许多重点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而且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有适当的板书。比如B-T细胞的协同作用,教材和幻灯片就一张图,但是整个过程中一些分子的表达是有先后顺序的,是个动态的过程。在黑板上依照分子事件先后顺序画出这个过程就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Th和CTL激活,B细胞和T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分化发育过程都有一些分子事件先后出现,这些过程边板书边讲述比对着幻灯片看图说话教学效果显著。

5 理论课和实验课相联系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说教材里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在医学免疫学的理论课教学中适当提及,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比如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的阐明,MHC的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有力的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就可以在理论课上适当提及。本科生同时还要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课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实验课内容国内医学院校一般都有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在上这些实验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复述理论课的一些知识,比如什么是抗原抗体?抗原的分类?抗原抗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还可以讲解抗体概念的来源,最早是抗毒素,然后是溶菌素、凝集素和沉淀素等等,后来就把血清中这些具有与相应细胞、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抗体。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联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理解医学免疫学的一些知识点。

医学免疫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免疫学教师需要将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不断地学习最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激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正教高[2008]9号.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S].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4/201010/109605.html

[2]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Neufeld VR,Barrows HS.The/McMast er philosophy: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1974,49(11):1040-1050.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3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礎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方法,为医学生学习临床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损伤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特别是与医学检验、流行病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者在中等卫生学校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5年,在此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浅谈该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注意知识更新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主要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大部分。由于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新技术不断应用,出现了目前教学时数缩减,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的尴尬局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广泛参阅相关资料,精心备课,突出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相对来说,免疫学理论性太强,概念较为抽象,学习起来会感到缺乏兴趣。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法,很多学生不明白所学的理论与今后实际需要有何联系,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更谈不上学以致用,知识创新。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际上,学生们普遍对临床病例及学科的最新进展感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多联系临床案例,多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到呼吸道病毒时,向学生介绍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当前人们非常关注的禽流感病毒等,并结合临床延伸到病毒的诊断、变异和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最新进展以及前沿技术。有些内容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未作要求,但却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以后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3 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讲解与学生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将要讲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的形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性强,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本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积极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例如可利用一些临床的新现或再现的病原微生物例如SARS冠状病毒、结核杆菌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对问题一一深入思考,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育真正可以实现教与学二者之间的互动,为学好该学科打好坚实的基础。

4 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广泛应用

为使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实验教学更为逼真、直观,我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及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图片、表格、动画等方法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CAI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体会。CAI把过去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图表或影像反映出来,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同时,CAI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制作技术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 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利用实验课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及时安排实验课能够很好地促进和提高理论课学习效果。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但肉眼看不见,因此在微生物部分理论授课后,立即进行显微镜使用与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的接种培养和消毒灭菌等实验。这些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对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等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后续内容学习。针对免疫学部分章节名词概念多,内容交叉且不易理解等特点,前几次实验课可安排原理简单、实验结果易观察的凝集实验,例如鉴定ABO血型和测定类风湿因子的胶乳凝集实验。这两个实验便于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直观的理解抗原和抗体反应的专一性,增进免疫理论和临床应用间的联系。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只有不断的摸索创新,总结经验,抓住学生的特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其学习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婉宜,李虹,杨远.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37—238.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篇4

摘 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从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举实例、讲故事,提高学生兴趣,尽快入门;亲手教、自身练,实感针灸魔力与奥妙;多指导、教方法,积累经验与资料;扶上马、送一程、有始有终。通过以上4步,使学生们学初有认识,学中感兴趣,学后能应用,使临床医学系学生学完《针灸学》后,能真正认识到《针灸学》这门学科的价值,掌握其技术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临床医学/针灸学;教学/方法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健康中功不可没,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光大。为进一步搞好针灸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不仅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针灸系,而且建立了针灸研究所、针灸骨伤学院,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为了推广针灸,不仅中医系的学生要学好针灸,而且临床医学系(西医)开设的《中医学》中亦有相当部分的针灸内容。根据笔者的体会,认为临床医学系,尤其是专科医学生,将来毕业后主要以全科医生的角色分布在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针灸对他们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简便、实用的医疗技术。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1 激发情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提高兴趣是上好《针灸学》第1堂课的关键。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开始上针灸课时,都已学完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其学时少,理论抽象,很多学生学的朦朦胧胧,一知半解,又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模式格格不入而难以引起众多西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仍然处于一种茫然状态,不知学完针灸学后将来有何用途?对此,我在讲第1堂针灸课时,不循常规先去讲前言、总论、发展史,而是先找现实的真实故事讲给学生听,寓教于听。如在给97级医学专科学生上第1堂针灸课时,我先讲了“努力推广针灸的波兰教授”(见中国中医药报,1987年10月31日第1版)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波兰针灸协会主席嘎尔努谢夫斯基从55岁开始学习中国针灸至80岁,历经25年在波兰推广中国针灸的经过。不讲更多的说教式道理,只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便可达到提高医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第2个故事介绍“北京市友谊医院成功救治一位罕见高危产妇”(见中国医药报,10月28日第5版),说的是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与麻醉科通力协作,利用传统的针麻为一罕见高危产妇实施剖宫产,使产妇平安分娩。通过这些故事,消除了医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特别是对针灸能否治病的疑虑,再通过自己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了医学生学好针灸学的信念,这样就令绝大多数学生有信心学好针灸学。最后再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针灸学》的总论部分,圆满完成了《针灸学》的开场白,达到了第1个目的―――入门。

2 身体力行、教会针灸

每当医学生学习一段针灸理论后,就急于动手,如何把一根银针准确地刺入人体内,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他们的学时少,既没有实习也没有见习,要在短短的20~30学时内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掌握手法,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对此,任课老师就成了关键因素。我是采取从上第1堂课开始就教同学们动手,如何掌握刺灸法,先按教科书要求练习指力,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每当课间休息都亲自在自己身上针刺(以消除部分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示范,然后再在学生身上示范,开始练习的穴位是内关、曲池、足三里,待学完针灸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会针刺,都敢针刺,最后利用半天时间给学生们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掌握行针手法,使每一个同学都敢在自己身上和同学身上扎针。如此,便达到了第2个目的―――学会基本理论,掌握了针灸、拔罐等基本技能。

3 积累资料,准确治病

由于《中医学》针灸部分课时少,内容简,而临床治疗部分介绍更加简单,学生们只读此部分内容,难以辨证取穴、对证施术,为此,向学生介绍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容易掌握的针灸临床资料是必要的。如多向他们介绍《中国针灸》及其同类杂志上的`病例报道、针灸方法、理论探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针灸资料,为他们将来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积累更多的实用型参考资料。例如1995年在承德召开的“全国首届经络诊治研讨会”论文集,我及时地将此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学生们毕业后在临床上参考此材料用针灸治病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为此,很多学生经常向我索取这方面的资料,共同研究针灸理论、探讨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真正体会到,中国针灸是中国医生(不分中医、西医)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疗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传统的针灸尽早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的防病保健做出应有的贡献。

4 扶马送行、有始有终

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和所有高校大学生有同样的通病,对每一个新学科都是开始热衷,逐渐冷淡,最终放松,特别是,当不了解某一学科的真正价值,而自觉无用的同学更易犯此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能让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在今后的临床中经常利用传统针灸解决一些西医不易解决的疾病,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从学完《针灸学》到他们毕业后工作时,要隔很长一段时间(1年半),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强化,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却了《针灸学》,以致到工作中应用时出现困难,最终放弃这门医疗技术。对此,为了不让学生们忘掉《针灸学》,可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督促同学们学完针灸后,不要把针灸包收起来,要经常在同学之间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成立针灸兴趣小组,可聘请针灸老师当顾问。

(2)节假日经常有组织地去附近医院、诊所参观、实习,提高诊治水平。

(3)将针灸治病作为一项服务内容纳入到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中,在节假日义诊中用针灸为百姓治病。

(4)在最后1年的生产实习中,要经常去所在实习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拜师学艺,甚至根据个人情况可安排一定时间的针灸科实习,如此进行,到学生们毕业后自然就会运用针灸治疗了。

上一篇:装修合同范本最新版下一篇:为自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