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

2024-06-19

免疫学实验(精选12篇)

免疫学实验 篇1

摘要:为提高医学检验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几年教研室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设计性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1], 因而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只是单纯性的验证性实验, 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后,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照着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对所学内容缺乏认真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及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非常不利[2]。为此, 遵义医学院检验系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增加了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方案及步骤

1. 分组。

学生可按学号顺序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小组, 以组为一个科研实验团队,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 推举组长一名, 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协作, 带领团队查阅资料, 共同讨论, 选择合适的题目, 设计实验方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施方案的全过程。实验完成后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 每人写一份, 作为设计性实验的个人实验成绩。

2. 选题。

结合所学知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进行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题。其选题必须是与免疫相关的内容, 且需考虑实验室条件, 尽量选择本实验室能开展的实验项目进行设计。老师给予一些选题思路及范围提示供学生参考, 原则上在实验室现有实验项目的范围内选题。也可以做检验科临床免疫室所开展的检测项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每组初步选好题目后先交给指导老师审阅, 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所选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对一些无法实施或有难度的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再进行调整。选题确定后, 每位学生应自行完成设计性实验的开题报告。

3. 开题报告撰写。

实验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经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审阅和筛选, 对设计不合适和不完善的课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查阅文献完善设计, 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撰写开题报告, 经教研室教师论证后进行实施。要求每个实验小组认真填写由教研室给定统一模板的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书, 其内容涉及选题的目的、依据和意义, 引用的参考文献,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实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通过本次实验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以及整个实验的工作计划。开题报告完成后,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开题报告内容, 由教师现场提问, 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交给指导教师, 教师根据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给每位学生打分。评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格式规范化;选题目的、依据及意义论据充分、清晰、文献上标正确;参考文献规范及新颖性;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准确性、条理清楚;预期结果阐明清晰、条理清楚;设计性实验论文工作计划 (写出具具体时间和完成事项) ;第一作者或答辩表达能力。开题报告的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4. 实验实施。

按照论证后的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检验科收集实验标本, 收集好的标本放置指定的冰箱保存, 同时完成试剂订购, 待标本收集完成后, 再进行试验, 在测定前先做预试验, 预试验成功后再进正式试验, 并做好实验记录。如果学生选择的是一些回顾性总结分析, 这就需要学生到附院检验科LIS数据库查询相关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和数据查询完成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统计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汇总资料, 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论文。

5. 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撰写。

教研室提供2篇论文范例, 学生按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每人写一份, 锻炼每个同学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同学之间的论文不能互相抄袭, 如发现有抄袭现象, 均按0分处理。完成初稿后由每个小组进行汇总, 推荐一篇给指导教师评阅, 提出框架式修改意见, 最后老师再进行个人的论文修改。

6. 成绩评定。

论文修改完成后, 每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 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组由教研室3~6名教师组成, 教师根据临床免疫学设计性实验论文答辩评分标准现场给出成绩, 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 论文评分内容由论文格式规范性、设计合理性、撰写条理清晰性、概念准确性、图表规范性、参考文献规范及新颖性、表达及回答问题能力方面组成。取多名教师给分的平均分为该学生论文的最后得分。修改后的论文交教研室统一存档。

三、讨论

开展设计性实验,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实施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查阅资料, 一同完成实验方案,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团结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 由于实验经费的问题, 导致选题范围有限;其次, 实验学时有限, 学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 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总之, 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 使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3]。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学生学会了撰写论文, 书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具有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技能和娴熟的协调能力[4]。因此, 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 符合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术俊, 钱中清, 马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11) :1097-1098.

[2]邓红梅, 周天, 王春, 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 :148-151.

[3]许子华, 张海燕, 李晶琴, 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6) :935-936.

免疫学实验 篇2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中的应用,为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临床本科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较少,这就使得实验课程无法受到学生们的普遍重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教研室结合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时、实验室硬件设施等情况不断调整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

医学免疫学理论内容抽象难懂、知识点多,学生普遍感觉对所学知识缺乏宏观理解和掌握。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加强作用。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室针对不同专业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课时和教学方法,在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去除临床应用性差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设计,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机会,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1实验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筛选实验内容。设定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超敏反应为医学免疫学主干实验内容。

1.2实验课堂设置

在实验课中,教师首先以简明概括的语言介绍实验内容、方法、目的和要求,讲解中注意时间的压缩,重点放在操作方法的指导上。在整个学生操作实验环节中,教师现场巡视,随时指导,为锻炼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标本的采集、实验仪器的调试、完成实验步骤等操作均在教师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实验中,3学时的实验内容涉及到四大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回顾、CH50法测定原理、操作步骤、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教师的前期讲解控制在15min之内,重点突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作前,教师示教水浴箱和离心机的使用,以便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正确、熟练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方法评价。在此实验课中,一系列操作均由两位学生配合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锻炼了他们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协作精神,为开设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最后老师利用5?10min时间归纳整理思路、指出存在问题,并联系临床提出课后思考题。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节省教学时间。整节实验课内容安排紧凑、时间分配合理、紧密结合临床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显着。

1.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操作抽象难懂,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应用性较强又较抽象的内容,如免疫标记技术,学生常会遇到如操作过程遗忘快,需老师反复示教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动画等能明显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多媒体与板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显着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到了大量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资源库,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课件,为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

同时,针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意见、教研室主任听课意见及教学督导抽查意见等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实验背景知识和临床应用讲解不够、留给学生操作时间少、实验结果不易控制等问题予以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授、高年资讲师和新进教师对每一实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仔细梳理,高年资教师对新进教师实行_对_带教,严把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地集体讨论、修改和补充,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针对此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不应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因材施教,尝试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1换位教学模式

对于内容单一的免疫学实验,如玻片凝集实验、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双抗体夹心法的早孕诊断实验等,实行换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在前一节课介绍下节课实验内容,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随机请一名学生为老师和其他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示教,最后由教师补充内容,提出该学生讲解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查漏补缺。

2.2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实验课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医学教学模式,它是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解决问题,其基本理念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中,PBL教学法得以广泛应用。例如,针对肥达氏实验,教师设计伤寒病例,针对该病例提出以下问题,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如何依据试管凝集反应结果来辅助诊断?如何排除接种后的回忆反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打破专业学科限制,设立免疫学实验专题。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应用此模式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实验:(1)病人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测定;(2)应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病人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应用肥达氏反应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4)结核菌素试验等。以上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4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优秀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操作基础上,以医学免疫学专业内容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课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实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5]。对实验内容要求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操作可行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整个实验包括了课题的提出、文献资料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讨论优点与不足等流程,形成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实践,教师辅助指导的科研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到教研室课题中,进一步培养科研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过去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依据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来打分,实验课成绩仅占总分数的15%,难以体现其重要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学院对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综合考核,实验成绩也提高到总分数的30%,现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及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2)技能操作考核。从实验大纲中选取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术作为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提高了学生对本实验课的重视程度。(3)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操作和科研思维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4.结语

免疫学实验 篇3

【摘要】为了配合新的实验课程模式,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长沙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即将对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了独立的融合性实验课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旨在拓展学生实验能力、创新力和思维开拓能力,培养具有较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和突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了配合新的实验课程模式,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下:

一、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项目

从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内涵提升的要求出发,对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和变构,改变传统的以依附和验证理论为主的机械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三门实验课的交叉融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以培养学生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运行的良性互动新格局,充分彰显实验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教学层次:

1 基础验证性实验课群:是反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的经典实验。其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入门性、规范性的特点,教师示范、学生作规范化操作训练。

2 综合性实验课群: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内容和知识点遵循立体交叉、逐步递进原则,使学生在对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学科相关实验知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向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技术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实验递进。综合性实验中既有病原微生物的鉴别,又有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实验中主要学习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范围,使同学们对实验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本类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多层次、多方向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实现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蟲学及免疫学学科的紧密结合,强调知识的交叉、融合。

3 设计拓展性实验课群: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自主设计实验及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等,如壳寡糖对脐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实验,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方向进行基础研究。这一层次的实验以学生自学、自主设计为主,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和评价。通过拓展性实验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更好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二、构建实验室开放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的要求,在适当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实验相关模块,提升实验设备规模和层次,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指导思想就是建构“大实验”体系,而立足于“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升才长沙医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保障实验室开放的质量,相继建立了《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开放的效果,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的资源为医学类、全院生物类相关实验教学所共享;为全校大学生的医学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其它生物类公选课的相关实验教学及课外活动所共享;部分教学、科研两用的仪器设备可以为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服务,同时,为相关医疗单位开放。在保证完成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实验室、分时段进行开放。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任务重,主要在周六、周日和晚上开放。

三、制定实验教材选用原则及实施办法,鼓励编写实验教材和讲义

实验教材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为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配制实验试剂、规范实验操作、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及书写实验报告等提供规范的文字依据。为抓好实验教材建设,学院制定了完整的教材建设计划,积极鼓励和提倡实验指导教师编写实验讲义和教材,并在出版经费和工作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结合实验项目的调整和更新,督促和协调实验教师不断完善实验教材的内容。目前我室在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了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医学免疫学双语实验指导》、《医学微生物学双语实验指导》及《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此外由基础系组织和资助拟按照基础-综合-设计创新三大模块编写新的实验教材等。

四、努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考核评定手段

1 坚持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统一。医学实验教学的许多传统教学方法,如微生物标本观察、经典免疫学实验仍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实验室在应用这些传统方法时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产生及与现代方法的联系,同时又不断改进实验技术,引入新的先进手段,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系统、构建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由二维平面图像向三维立体动画方向转变,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实验室把课外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在课余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自行实验,必要时可由老师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验能力。

免疫学定量实验操作考核法 篇4

1 考核对象及方法

1.1 考核对象

为本校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专科班学生, 入校时随机分班, 成绩同一档次, 选择甲班作为实验组共30人, 乙班作为对照组共30人。

1.2 考核方法的建立

根据多种化学物质溶于水时有显著呈色反应, 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 (OD) 值分析含量的原理, 选择合适化学物质作为测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 考核时学生按照定量实验操作方法对该化学物质进行连续稀释, 取其某一稀释度测定光密度 (OD) 值, 以教师操作值作为参考值计算精密度系数 (CV) 、准确度系数 (CB) 及分析系数 (CA) , 并按相应公式转化为百分制分数表示学生操作水平。

1.2.1 呈色化学物质的选择。

在实验室中选取几种呈色化学物质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重铬酸钾、刚果红等, 按照溶于水后稀释度的线性关系及斜率、同一稀释度OD值差异、不同稀释度肉眼观呈色差异等综合评分。综合各方面因素, 刚果红作为测定物质比较合适。见表1。

1.2.2 待测稀释度的选择。

血清学定量实验操作通常连续稀释6管以上, 稀释次数越多, 累积的操作误差越大, 因此应尽量测稀释度高者, 但稀释度越高, OD值越小, 绝对差异量将越小, 易因仪器误差而缩小或夸大操作误差。故选定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理想的24作为待测稀释度[1]。见表2。

1.2.3 计分方法的制定。

考核时发给每个学生三份同质样品即0.1%刚果红水溶液, 用蒸馏水连续2倍稀释6管, 取各份的第3管 (24倍稀释) , 由教师统一在722E分光光度计上以550nm波长、0.5cm光径测各管OD值, 计算CV、CB、CA值, 同时教师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操作, 以教师的OD值及计算所得CA值为依据, 将学生的CA值转换为百分制分数[2]。计算公式如下:

R= (CV) 2+ (CB) 2CA=100-R, 学生得分= (学生CA-教师CA) .K1+60 (学生CA>教师CA) , 学生得分= (学生CA-教师CA) .K2+60 (学生CA<教师CA) , K1= (100-60) ÷ (100-教师CA) , K2=60÷教师CA

2 考核结果

2.1 成绩分析

两组各分数段学生例数分布情况见表3。

从考核成绩看均接近正态分布, 但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

CB与CV按优、良、及格、差进行分类, 实验组的CB与CV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 (P>0.75) , 而对照组的CB与CV构成比的差别有显著性 (0.01<P<0.025) 。见表4。

3 讨论

3.1 从实验考核的成绩看, 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接近正态分布, 说明本考核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用作实验操作考核是可行的。从各组成绩分析, 实验组成绩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 而对照组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构成比的差别有显著性, 原因在于两组学生虽然进校时随机分班, 成绩同一档次, 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实验组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强化训练, 向学生强调职业道德、行业标准、操作规程, 因此学生操作能力普遍提升, 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是能够提高学生操作水平的。

3.2 将分析系数引入定量实验操作考核中。分析系数是在两个单独评价精密度和准确度概念的基础上由Louderback等提出的综合评定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指标, 由计分公式CA=100-KR计算学生实验操作得分比较合理, 既要求学生实验操作有较好的准确度, 又要求有较好的精密度, 因此学生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既要控制系统误差又要控制偶然误差[3],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 准确使用各种器具及设备, 并做好记录,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 分析系数 (CA) 主要用于临床质量控制及评价工作者的操作水平, 将其引入学生实验技能考核, 既与临床紧密结合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学, 将CA换算成百分制分数, 统一了计分标准, 解决了实践技能考核的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缘于没有合适的实践考核方法, 特别是像免疫学及检验技术这类课程, 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 如果在校期间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 走上工作岗位后将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 因此本考核方法的建立, 将极大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摘要:将分析系数引入定量实验操作考核,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学生对呈色化学物质水溶液连续稀释操作后的OD值, 对其准确度与精密度综合评分, 介绍了考核方法的建立及对考核结果的分析, 该考核方法能较好地区分学生操作水平的优劣, 可作为考核学生操作能力的常规方法。

关键词:分析系数,定量实验,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吕世静.免疫学检验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

[2]石建国, 孙燕冰.生化检验学实验技能考核初探 (J) .医学检验教育, 1997, 2:45-46.

免疫学实验 篇5

免疫磁珠分选人角朊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人角朊干细胞(keratinocyte stem cells,KSCs)的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的方法.方法:从人包皮组织获得角朊细胞悬液,然后利用人角朊干细胞表面CD49f(整合素α 6)和CD71的表达情况(CD49fbriCD71dim)通过MACS法将KSCs分选出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荧光标记情况,同时将分选所得的`CD49fbriCD71dim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观察其形态及克隆形成.结果:人角朊细胞经MACS法分选后所得的CD49fbriCD71dim细胞比率可达12.02(±6.92)%.CD49fbriCD71dim细胞经培养可见细胞为典型的上皮样特征,呈铺路石样形态,高核浆比例,细胞紧密排列,轮廓清楚,折光性好,并可在5-7天左右形成全克隆,符合KSCs的特点.结论:研究表明MACS分选法可以得到较高比例的人角朊干细胞,并能进行后续培养研究,其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人角朊干细胞的分选方法.

作 者:罗海水 彭代智 周新 刘敬 朱崇涛 严泉 李星 王勇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 刊 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ISTIC英文刊名: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年,卷(期):2007 7(6) 分类号:Q813 关键词:角朊干细胞   免疫磁珠分选   克隆形成  

免疫学实验 篇6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65-0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以问题为教学基础,通过问题引导进行学习的方式,是当前国际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进一步学好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为深入探索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际效果,我们对10级、11级两年的高职护理学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尝试性地实施PBL式教学,并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希望能够对探讨PBL教学法提供一些理论及实验依据。

一、对象及方法

选择我校10级、11级两年的高职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PBL教学法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考虑到学校场地及硬件条件等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施PBL教学,通过集中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过程采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小组集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讲授和总结的方式进行。

1.精心备课,确定问题。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确定章节,在内容选择上,选择内容较繁琐,但难度不高,通过自学可以顺利掌握的知识实验。比如在进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已经学过的生理学中的血型鉴定均属同样原理,生理上讲述的ABO血型直接凝集反应的相应鉴定方式,以及相关的ABO血型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大部分学生通过生理课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如果该课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不易调动。并且由此而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采用PBL教学法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由此产生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怡悦心情。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给学生设立了四个主要问题。一是明确凝集反应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二是回顾ABO血型相应分型原则和其遗传特点。三是通过间接凝集抑制实验了解和掌握检测早孕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方法。四是推理Rh血型不符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相应发病机理。这样四个问题基本能够涵盖该部分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做了一定的拓展。在授课前我们把以上四个问题提前下发给了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了自由随机分组,每组4~8名学生,每个实验室分成4个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查询和自学。

2.查找资料,自学解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认真阅读教材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学习资料,学习相应的新内容,完成自学、解疑、再学习的过程。

3.整理资料,小组讨论。组织各个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整理,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对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发言,本组成员可适当对其发言进行补充,并允许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

4.重点讲授,集中归纳。进入该环节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各个问题回答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于那些学生认识较模糊的知识要特别进行精讲,确保学生各项知识掌握全面准确。

5.实验操作,现场指导。以上四个主要环节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情况,自行进行实验操作,对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或论点逐个进行求证,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法那种简单模仿性验证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相应引导作用。

二、结果

为检验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后,我们采取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全部回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PBL教学法均比较认可和支持。具体评价统计如下表。

三、讨论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自身能力的发展过程。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够明显。1968年Barrow提出PBL教学法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我国多所院校已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PBL教学法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各种创新性、创造性的思索和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是PBL教学法的关键内容,实现了传统灌输教学向现代启发教学的转变和飞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有以下三点主要優点。一是能够建立全新的高职教学平台,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二是能够使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通过积极探究问题本质,实现对各项知识的深入全面掌握,为其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习主动性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全面提升,对于学生的知识量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高职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训,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Na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Forum,1998,8(1):1.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林元藻.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1).

[3]彭荣.中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苏丹.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01).

[5]周青.多方式组合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

免疫学实验 篇7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1],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2)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4)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以往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标准。另外,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客观评价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鉴于此,必须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多样化的考核项目,比如基础考核、技能操作考核、设计实验考核等。通过以上考核,了解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经过反复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试验内容、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等。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改革办法后,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医学免疫实验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

摘要:目的:在高等医学教学中,医学免疫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加快实验教学改革速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在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任可.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28(6):84-85.

免疫学实验 篇8

1 改革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状况

1.1 开设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

该课程的总学时数为102学时, 其中实验课21学时, 主要包括免疫电泳实验、胶乳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EL-SIA) 、荧光抗体技术检测ANA、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等。

1.2 实验的类型

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1.3 实验课的教学方式

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试剂及器材等准备齐全,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即为完成实验任务。

1.4 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主要由实验表现 (30%) 和实验报告 (70%) 2方面组成, 未按实验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验考核。

2 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改革办法

实验教学改革以“验证性实验巩固基础知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阔思维、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实验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优化实验内容

由于前期实验课程偏少,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就更少, 应增加实验内容, 特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实验培养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要求[1]。比如增加间接ELISA检测抗人血清白蛋白效价实验, 该实验由2部分组成, 首先建立实验方法, 优化实验体系 (包括包被抗原浓度和酶标二抗浓度) ;接着在设计好的实验方法上对待测标本的效价进行检测。该实验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另外, 增加一些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实验项目, 减少一些经典性实验。比如在沉淀反应中, 由于免疫电泳技术本身存在耗时长、结果不易判断等缺点, 现已基本被免疫固定电泳所替代, 因此将免疫电泳的实验内容调整为免疫固定电泳。酶免疫组化技术也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 因此增加ABC桥联法检测p53蛋白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后, 实验课时由原来的21学时增加到36学时, 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学时也增加至9学时。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而不思考为何这样操作,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这都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实验课上应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即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2]。比如在间接胶乳凝集实验检测“抗O”及类风湿因子 (RF) 的实验中, 我们会在学生基本掌握本实验操作要点的基础上提出:如果要检测标本中“抗O”或RF的效价, 请提出自己的检测方案, 进行检测后得出结论。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 每组提出一种检测方案并予以实施。实验结束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 对实验方案及检测结果进行说明。最后由教师综合点评, 对好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 要求不完善的方案再进行修改, 这样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实验进行考核

以往, 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主要由实验表现 (30%) 和实验报告 (70%) 构成, 未对实验进行考试考核, 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 缺乏主动性, 基本实验技能较差。通过实行实验考试改革, 能较好地改善该现状[3]。由于免疫学检验的实验种类繁多, 对所有的实验均进行考核在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我们选择目前临床免疫室应用最为广泛的ELISA作为考核科目。

选择“乙肝两对半”5个项目作为检测指标, 根据学生人数分批次考核, 每批考核10人, 2个人检测同一个指标, 10个人共检测5个指标。每批考生配3名教师, 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考评。 (1) 考前:入场前学生随机抽取检测指标, 进入相应的考试点后, 发放一张实验考核试卷, 同时给相应的考评教师发放实验考核评分表, 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评分。 (2) 考中: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方法依次进行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检测等操作, 并在考试的剩余时间内完成实验考核试卷。在考试操作过程中, 由教师监测学生的操作是否有误, 并在实验考核评分表上给出操作扣分点。 (3) 考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考试, 学生上交考核试卷, 由考核教师根据试卷成绩及操作成绩, 得出学生最终的实验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包括试卷成绩和操作成绩2方面。试卷从标题、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判断和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能较为全面地考评学生对ELSIA实验的掌握程度。操作成绩包括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检测等几个部分, 完全由教师监测学生的操作过程, 并进行评分。通过操作考核可以充分掌握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手法, 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如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有:微量加样量的使用不规范、操作中未戴手套。

3 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和考核办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 实验课学时数较少, 占总学时数的21%。由于实验课过少, 会给学生带来实验课不重要的错觉, 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会“照书行事”, 没有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验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 学生做实验只是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 导致其做实验时不认真, 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不做实验、直接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 这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 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手能力增强。实验课学时数的增加, 在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由于实验考核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学生在实验课上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 而且在操作中能有意识地纠正错误的手法, 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较实验改革前有明显的提高。 (2) 创造性增强。实验教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即使不是最佳方案, 教师在随后的评讲中也要给予肯定, 这样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验课中, 学生可针对提出的问题, 利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并在随后的方案实施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发现, 改革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前期没有进行实验改革时的成绩, 同时学生在对主观题的回答上更为全面, 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论述。

综上所述, 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对实验进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能较好地将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 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会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为临床培养优秀的检验人才。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洁雯, 季育华, 卫蓓文.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83~85.

[2]王胜军, 仝佳, 苏兆亮, 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实验课程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1004~1005.

免疫学实验 篇9

1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1 学生动手能力差, 基本操作不熟练

在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中, 发现学生基本操作不熟练, 不规范。如做肥达试验及总补体活性的测定等实验时,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吸管、吸耳球的使用方法, 刻度辨认困难, 造成吸量错误, 影响了整个实验的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 应与化学实验室加强联系, 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化学教师, 促使他们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1.2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对底子薄、基础差的中职生来说, 免疫学检验技术理论抽象, 较难理解, 尤其一些实验的原理较复杂, 如肥达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总补体活性的测定等。学生往往急于完成实验, 得到实验结果, 而很少思考实验原理及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这样很难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 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既掌握技能又知其所以然, 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1.3 缺乏学习动力

为了解影响免疫学检验技术学习效果的因素, 对我校2010级中职医学检验专业98名学生进行调查 (见表1) , 发现45.9%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有些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 敷衍了事, 只看不做。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 要引起学生对免疫学检验技术的重视, 告诉学生免疫学检验技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在临床的应用、发展前景, 免疫学检验技术是检验工作必须掌握的技术。其次, 增加实验在考核中的比重, 以引起学生重视。再次, 加大实验考核力度,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最后, 进行赏识教育, 对学生的每次进步给予表扬, 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2 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1“双师型”教师缺乏

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师既要在现场进行示范操作, 又要监控、管理课堂教学秩序, 要求其不但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还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 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数中职教师来自大中专院校。一直以来, 大学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即使是职业技术师范类的毕业生, 所学课程也是通过压缩普通本科课程而来的, 实践机会少, 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这是造成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源头[2]。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下医院参观、培训及实习等, 及时更新知识, 积累临床经验, 掌握先进技术。

2.2 教学方法不适应中职教育

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 多数对免疫学检验技术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弄懂实验原理, 掌握实验操作。因此, 应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1)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给学生示范操作后, 要将行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练习, 因此, 要适宜使用实验法、练习法、示范法、演示法等。

(2)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探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去思考,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成为只会操作的“机器”。

(3) 让学生体验职业角色。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检验师, 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工作过程, 积累与人合作的经验, 增强职业责任感。

(4) 发展非正式实验教学形式。在中职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 可延长实践教学时间, 利用课外时间, 成立检验兴趣小组, 定期举行技能比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点带面, 营造专业学习气氛。

(5) 增加实验课时。对2010级中职医学检验专业105名学生进行关于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课时能否满足实验学习需求的调查 (见表2) , 发现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课学时较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学习的需求。这是由于中职生理解力差, 而一些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原理复杂, 他们需要花费比高职生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练习。因此, 只有增加课时,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

(6) 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基本操作后, 需要进行强化实训, 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达到熟练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是实训, 分为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两部分。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3 不注重课程建设

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后, 处于辅助和补充位置, 且实验课时数偏少, 无专门的实验教材, 特别是缺少新的技术标准和实用的实训项目, 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与实际工作脱节, 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要与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同步发展, 必须建立成熟的课程更新机制, 开发校本教材, 开发适合中职生理解能力的教材, 增加课时数, 避免让学生只学到皮毛。

2.4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实验、实习中主要采用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考勤等考核方式。有的学生抄袭实验报告, 容易形成不良学风。实验教学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 不能真正考查学生能力的变化, 也就无法给予相应的激励,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实验教学不应只关注技能评价, 要完善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实施科学、全面及多元的评价。从过程来看, 实验教学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标准来看, 包括方法能力评价、知识评价及职业道德评价等;从评价对象来看, 包括学生的评价及教师和管理者的评价。

2.5 实验、实训设施投入不足

免疫学检验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 学生要充分掌握操作技能, 要求亲自操作的次数足够多、时间足够长, 但由于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数量不足, 且陈旧, 不得不压缩操作时间, 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增加实验教学基础设施, 最直接的办法是加大资金的投入。首先, 学校要尽可能地将资金投入到教学项目中, 特别是教学设备。其次,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最好采用真实设备, 但由于价格、型号、安全等因素, 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购置全部设备。而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安全、逼真、价格相对较低、易于更新、便于管理等特点, 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最后, 要加强学校与医院合作的力度, 通过见习、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医院检验科需要的是能在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中职生及教学方面的因素, 目前的中职免疫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还存在不足, 急需加大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寿佩勤.高职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82-84.

免疫学实验 篇10

一、在实验教学中, 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教研室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传统项目是静脉采血、细胞抗原片制备、淋巴细胞分离、血清分离、免疫酶技术 (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 、免疫荧光技术 (B淋巴细胞荧光标记试验) 、ABO血型鉴定。增加了抗原的制备、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流式细胞术 (检测CD4、CD8) 。免疫血清的制备称为完整综合实验, 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实验都包含有它的内容;流式细胞仪在临床上应用是比较前沿的。这样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

二、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技能和兴趣的培养

实验课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操作有条理。开设的实验都是学生自己操作。他们通过鸡心脏采血、人静脉采血、家兔静脉注射抗原及心脏采血的具体操作, 初步掌握了采血的基本要领, 获取合格的标本 (血液、组织) , 是进行免疫学检测的基本保证;从第二次实验到第五次实验, 上课先随机分别叫同学介绍不同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步骤, 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补充, 然后进行示教, 并告知实验的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巡回指导, 以便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每次实验要进行结果分析讨论, 要求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以上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操作技能, 建立了学生实验课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在实验教学中, 加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与临床结合进行分析讨论。如做ABO血型鉴定, 同时介绍交互配血试验, 有时同型血交互配血也不符合, 说明原因, 注重讲解输血不符引起Ⅱ型超敏反应最终导致溶血反应, 病人输血时要重点观察。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我们要介绍乙型肝炎的基本情况, 对乙肝五项 (HBs Ag、HBe Ag、抗HBs、抗HBe、抗HBc) 化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当抗HBs阳性时, 说明机体不再会被乙肝病毒感染, 当五项均为阴性时, 最好接种乙肝疫苗, 当大三阳时必须进行治疗。B淋巴细胞荧光标记试验在加荧光抗体37℃孵育1h, 向同学重点介绍三大标记技术 (酶标记技术、荧光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技术) 与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都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 但标记技术敏感性极高可精确到pg-ng级水平, 而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只能精确到mg-ug, 敏感性相差106-109倍, 正因为标记技术的敏感性极高, 在很多的疾病检测中基本取代了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而广泛用于临床, 特别在一些标记物的检测中, 达到疾病早期诊断的目的。

四、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医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非卓越医师计划培养开设的实验内容均为本次完成, 除此之外, 卓越医师计划培养还增加了免疫血清的制备, 把它称为完整综合实验, 包含了 (抗原制备、免疫程序制订、动物免疫、免疫血清提取、抗体效价测定) 。五次实验都有免疫血清制备的内容:如抗原的制备必须注意无菌观念的建立并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排出具体的时间、免疫的剂量和部位;免疫动物为家兔, 每组2只, 选择重量在2Kg以上的健康家兔进行免疫, 免疫接种后要观察动物的情况并注意喂养;免疫到时间应先试血检测抗体水平, 达到要求进行免疫血清提取;抗体效价测定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溶血反应检测。通过系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免疫学检测已成为生物学实验和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免疫学教师必然站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诊断疾病, 研究病因的方法及免疫学新技术, 在卓越医师教改班教研室把开展科学研究的流式细胞仪用于教学来检测同学自己外周血中的CD4、CD8数量, 充实了实验内容。通过实验, 把教研室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实验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 把教研室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课题的情况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以及教研室宣传栏悬挂了从1901年以来18幅荣获医学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他们获奖的研究内容的宣传介绍, 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好奇心, 对科学研究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

总之, 通过在我校卓越医师计划的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 使同学对免疫学在医学上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 知道了免疫学在医学上已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 并对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器官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 为培养合格的医学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宏伟, 运晨霞.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6 (2) .

[2]代荣琴, 张金彪, 王磊, 刘玉枝.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免疫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3 (17) .

[3]王希君, 田飞, 姚旌旗.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2) .

[4]吕昌龙, 李一, 任欢.医学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牛志国, 黄青松, 郭继强, 宋向凤.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29 (9) .

[6]孙庆伟, 侯奕.医学院校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0, (02) .

免疫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IV抗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076-02

The impact factor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detection of HIV antibodies

BI Xiuxin

International Travel Health Care Center of Dandong in Liaoning Province, Dandong 1180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sis of all relevant factors in pre-test, during test and post-test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detection of HIV antibodie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impact factors on the results, in order to find a solution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to ensur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test results.

[Key words] ELISA; HIV antibody; Impact factors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因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成为HIV抗体初筛实验的常用方法。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正确的操作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由于ELISA法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可造成HIV抗体结果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全面质量控制,保证其结果的准确可靠。笔者从事多年的HIV抗体检测工作,现将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检测前

1.1 试剂

1.1.1 试剂的选择 优质的HIV抗体试剂是结果质量的基础。试剂要从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稳定性、简便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出全面的评价并选择好的试剂,根据实验室要求选择灵敏度高(精密度高,CV值<15%)、特异性好的试剂。试剂的选择很关键,通过厂家了解试剂包被物的组成,如原料来源(基因组成或合成多肽)、片段组成(按比例组成或化合组成)、片段长短等来判断抗原、抗体包被的完整性和特异性。根据试剂批号检定报告了解其质量水平和试剂的优劣,还可以室间质评报告中对试剂的评价结果来客观评价、选择适合实验室的试剂。要选择和订购长效批号的试剂,避免试剂批号改变而重新建立质量控制体系[1]。

1.1.2 试剂的储存 试剂应储存在2~8℃冰箱中,力求温度恒定,并防止阳光照射。试剂盒中有3个主要的试剂,即免疫吸附剂、酶结合物和底物。酶结合物具有生物活性,保存不当,极易失活;底物容易被氧化,产生颜色。因此,必须加强试剂的储存管理,防止试剂失活和氧化。

1.2 标本

血清是最常用的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标本的质量也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标本的干扰物质容易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干扰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干扰:细菌污染、溶血、凝固不全、反复冻融和标本相互污染等;标本放置4℃冰箱冷藏一般不超过5 d,如果保存过久,其中的蛋白质可能发生聚合,可使本底加深;冻结的标本要融化后充分混匀,为防止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轻轻混匀,避免产生气泡;浑浊或有沉淀的样本应先离心澄清后再检测;防止反复冻融,引起效价降低。内源性干扰:一般包括类风湿因子、补体、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异嗜性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等,避免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试剂。①标本溶血时释放大量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增加了非特异显色,干扰测定结果[2];②标本被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③血清标本应充分离心,否则可因凝固不全、纤维蛋白原非特异吸附于微孔内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仪器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会用到移液器、水浴箱或恒温箱、洗板机、酶标仪等。移液器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工具,要求比较高,必须定期对加样器进行维护和校准[3]。每次加样需更换吸嘴,以免交叉污染。水浴箱温度要准确恒定;洗板机要定期维护,检测残液量。

2 检测中

2.1 加样

在HIV抗体检测中加样3次,即加标本、加酶结合物、加底物。加样时要将所加物加入板孔底部,避免加在孔壁外部,产生气泡,吸取样品速度要均匀,保证加样量准确;加完样品要在微量振荡器上震荡1min以保证混合均匀。

2.2 温育的时间和温度

要力求保证温育的时间和温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属于固相免疫测定,抗原、抗体的结合只在固相的表面发生,样品中的抗体并不是都有均等的机会与固相的抗原结合,而是最贴近孔壁的一层溶液中的直接与抗原接触,是一个逐渐平衡的过程,因此需要经过扩散才能达到反应的终点,要保证足够的温育时间,才能使产物生成达到顶峰,有的实验室为加快速度,提高反应温度,但盲目提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2.3 温育的方式

常采用温箱法、微波辐射法和水浴法。其中水浴法能较好地解决因受热不均衡所致周围孔与中央孔结果的吸光度差异(即边缘效应),可将ELISA板置于水浴箱中。无论温育还是水浴,反应板不可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尽快达到平衡,反应板要贴近水面,温育时要防止挥发或水珠溅入影响结果。

2.4 洗涤

洗涤虽然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也影响实验的成败。洗涤的目的是分离游离和结合的酶标记物,通过洗涤来实现清除残留在板孔中的没能与固相抗原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洗液的配制要按照要求,太浓会解离包被在固相的抗原,过低削弱洗涤效果。可以说洗涤是HIV抗体ELISA法检测的最主要的技术,操作者要严格按照要求洗涤,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洗涤包括仪器自动洗涤和手工洗涤。仪器洗涤要注意定期检测残余量,检测吸液针和注液针是否堵塞,及时更换洗液和废液,防止时间过长引起细菌污染和废液倒流;手工洗涤包括有浸泡式和流水冲洗式两种。手工洗板要注意孔间的交叉污染和洗涤间隔时间。

2.5 显色与比色

显色是ELISA法中最后一步温育反应,反应时间和温度仍是影响显色的因素。TMB受光照影响不大,但OPD底物受光照会自行变色,因此,显色反应应避光进行。显色的温度和时间要力求准确充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色,防止时间过长会褪色。比色时应尽量选用双波长进行比色,这样可以排除干扰,比色前要用吸水纸拭干板底附着的液体,防止孔内产生气泡,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3 质量控制

3.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IQC)

室内质量控制程序,每次或每天之间不可能没有误差,决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临床上不造成误诊和漏诊为准,选择一个弱阳性的室内质量控制品,其S/CO值应该为2~4之间。利用L-J质量控制图,认真分析每次的失控的原因,要解决失控,必须分析造成失控是随机的还是系统的很重要,随机误差表现离散度增大,而系统误差逐渐产生,如漂移或者倾向性,如果是系统误差,再对系统误差进行分析。实验室每月、每一季度要对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当月的均值、变异系数等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2 外部质量控制

积极参加室间质评能力验证活动,通过室间质评和能力验证,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检测或校准能力的活动,判断和监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有效消除偏差,对分析结果起到校准和复核作用。有效地实施能力验证,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来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能力。

3.3 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关键的技术岗位人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人员培训,对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4]。

[参考文献]

[1] 于振喜,李连洁. 用ELISA法检测HIV抗体时如何避免“花板”[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56.

[2] 陈云钰. ELISA法检测HIV抗体需注意的影响因素[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6):1564-1565.

[3]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S].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1-5.

[4] 张斌. 实验室管理、认可与运作[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62-164.

(收稿日期:2011-11-18)

免疫学实验 篇12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医学免疫学实验作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与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息息相关, 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等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免疫学, 除了应加强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外, 更应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那么, 如何才能更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和临床理论的教学中, 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1,2,3]。

1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免疫学实验授课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 更顺利地进行实际操作, 带教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示范。一方面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往往不够, 从而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 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讲解, 部分同学仍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多媒体技术能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以生动直观、层次清晰的形式展现出来, 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2]。例如, 对流免疫电泳是多数院校本科生都要做的一个沉淀反应试验, 该试验原理复杂, 操作要求也比较高。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样进行教学:先制作这样一个动画, 在琼脂板上相对的两个小孔内分别加入抗原、抗体, “通电”后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琼脂内液体的流动 (电渗力) 和抗原、抗体的移动情况;然后, 再运用多媒体课件, 介绍制板、打孔、加样、电泳等技术要点和相应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际操作;最后, 在电泳过程中再次播放相应的动画, 让学生“看到”抗原、抗体在琼脂板内移动和最终结合并沉淀下来的过程,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1.2 强化实验示教效果,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1.2.1 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微观实验现象的展现。

免疫学所开展的实验多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进行 (如抗原抗体反应等) , 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完全要通过学生自己来想象, 这对学生的实验兴趣有很大影响。多媒体技术则可以以动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式, 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微观现象, 从而使学生能观察到微观实验的各种细节。

1.2.2 多媒体技术可以完成实验全过程的认知。

免疫学实验课上有很多实验从开始到结束要持续几天或更长 (如变态反应等) , 学生往往只是实验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在实验室, 实验的进展和中间环节无法观察。现在可以放映实验录像或者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进程,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结果, 加深对实验内容的掌握。

1.2.3 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示教的同步放大。

在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中, 往往只有前排的学生能清楚看到实验现象。如果利用视频展台对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同步放大直播, 可以提高现象、过程、方法示范的可见程度, 强化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的示范作用, 让全体学生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直观感觉, 增强实验效果。

1.3 扩增信息量, 节约实验教学资源

免疫学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其理论和技术都处于不断更新之中。然而,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学时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缩短板书、绘图的时间, 同时把一些方法雷同的实验有机地整合, 从而节约了教学成本;另外, 在一些需要时间等待结果的实验空隙, 如对流免疫电泳跑电泳、试管直接凝集反应进行水浴时穿插播放医学免疫学教学片, 以及免疫学较先进的技术、新的现有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等, 使学生通过屏幕了解这些先进技术, 观察新实验的过程、现象、结果等。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力度, 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信息量, 缩短实验时间, 节省人力物力, 实验过程紧张有序, 忙而不乱。而且, 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变, 学到的知识反而增加。学生始终处在动眼、动耳、动手、动脑的过程, 有利于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2.1 精心打造课件内容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其突出的优点, 但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带教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仍然要认真备课, 仔细钻研教材。对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 根据不同的对象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使之形成一个易于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时应特别注意内容安排的把握, 突出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在讲授有关实验的原理、概念、操作过程及结果时, 应注意每张幻灯片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富于推理和逻辑性[4,5]。多媒体课件在总体设计上要力求清晰、美观, 具有层次感。可采用不同的字体、大小及颜色以区别内容的层次和段落。避免将讲义或教案简单地粘贴到课件中, 而成为板书的替代品。每张幻灯片应该有一个突出的重点, 要言简意赅;字体一定要粗大, 清晰;注意色彩搭配协调, 避免视觉疲劳。

2.2 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突破重点、难点,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授课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上课不仅要有声音与学生交流, 也要有形体语言及目光的交流, 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即整个教学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化的过程。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 加强师生间的情绪感染, 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使用录像、课件等进行实验教学时切不可将一切解说及总结性的谈话都用计算机来代替, 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注意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

传统实验教学真实,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 但是准备麻烦且很难得到准确的效果;计算机多媒体模拟效果好, 准确方便, 但不真实,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传统实验和计算机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两者的长处发扬光大。因为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 都不是万能的, 它们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所以只有把多媒体与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充分整合, 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 更利于学生学习, 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小结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 推动了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3]。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 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另外, 针对当前多媒体实验教学应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努力为教学改革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从低层次徘徊向高水平发展和持续发展, 真正担负起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成少利, 马思敏, 张耀杰, 等.多媒体在医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与弊端 (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4) :394-395.

[2]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4) :391-392.

[3]邹檬, 姜忠元, 僬景林.现代教育技术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5.

[4]侯燕芝, 孙林, 马惠苹, 等.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21 (3) :210-211.

上一篇:生活中还原下一篇:新课标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