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共7篇)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 篇1
章末总结
1、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应用________,可以治疗________,反之则可能危害________。因此,了解________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2、安全用药是指根据________,在选择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的________,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________或________。
3、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________。处方药是必须凭________医师或________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________服用的药物。________是不需要凭医师________即可购买的,按所附________服用的药物简称为________。
4、当有人因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而突然________时,可以用________方法进行急救,最通常的是________法。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________。
5、出血一般有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是体内________的出血;后者指________出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伤口小,出血不多时,可洗净后用________加压止血。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拨打________,紧急呼救,同时用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压迫止血。
6、药品要放在一定的地方并标明________,以免________。急救用药要放在________处,一旦病情有变,不会因找不到药而________抢救时机。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而且要________保存,避免________。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会________,甚至发生________,影响________。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5 月-2014 年11 月收集血液标本5 892份, 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5 892份血液标本按检测方法分为酶联组 (2 946 份) 和胶体金组 (2 946 份) , 酶联组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胶体金组采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
方法: (1) 仪器和试剂:酶联免疫法中所使用的试剂盒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 胶体金法检测中所使用的试剂盒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 酶标仪ST-360, 洗板机Autobio iwo-960。 (2) 酶联免疫法:酶联组中, 2 946份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向反应孔内分别加入待测样本及阴、阳性对照各75 μL, 封板后置37 ℃温浴箱温育60 min。温育后, 将酶结合物50 u L分别加入各反应孔中, 再次温育30 min, 温育结束后, 置洗板机上进行5 次洗涤后拍干, 依次加入显色剂A、B各50 μL, 震荡混匀后置温浴箱15 min。再将终止液50 μL加入各反应孔, 最后采用酶标仪进行比色, 正确读取吸光度值, 并进行相应的计算[3]。 (3) 胶体金法:胶体金组中2 946份血液标本采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 将60 μL血清用加样器吸取后, 慢慢滴到试纸条加样位置, 血清自动穿过滤膜, 移动到检测端, 室温放置10 min后, 观察所检测的结果[4]。
指标判定:ELISA法结果判定:S/COV≥1.0 HBs Ag结果为阳性;S/COV≤1.0 HBs Ag结果为阴性。胶体金法结果判定:检测线和对照线位置均出现紫红线HBs Ag结果为阳性;只对照线位置出现紫红线, HBs Ag结果为阴性。检验结果由操作者如实记录, 数据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 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 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 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 P<0.05时,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检测后得知, 酶联组呈阳性197 份 (6.69%) 。胶体组呈阳性195 份 (6.62%) , 比较检测的阳性率, 两组数据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种方式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血液标本194 份,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为阳性, 但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为阴性的血液标本3份, 采用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的结果同时为阴性的血液标本共计5 722份, 见表1。
用化学发光法 (CLIA) 检测, 此次检测中有4 例结果不一致的血液标本, 检测结果和酶联免疫法所检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采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分析, 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假阴性率0.71%, 假阳性率0.25%, 而酶联免疫法的敏感性要高于胶体金法的敏感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两种检测方法分析:胶体金法:胶体金指氯金酸和还原剂等物质发生反应聚合成为相应大小的颗粒, 此种颗粒受到静电的影响, 形成胶体状态, 具有稳定性。弱碱状况下, 胶体金带负电荷, 与蛋白质分子正电荷基团结合, 此种结合为静电结合, 因此, 蛋白质生物特性不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 胶体金技术存在较多优点, 如敏感特异、方便、快捷、试剂和设备不具有特殊性、稳定性强、结果直观等。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试剂检测方式, 是在免疫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免疫测定技术。其中心意旨在于让酶复合物和抗体进行结合, 然后通过所显示出的颜色来进行检测。酶联免疫法的基本原理包含两点: (1) 让抗体或抗原与某种固相的载体进行结合, 同时需保持免疫活性; (2) 让抗体或抗原和某种酶链接成为酶标抗体或抗原, 同时保留酶活性和免疫活性。
现医学界最常用的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方式之一为酶联免疫法, 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即操作复杂、繁琐, 同时,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导致结果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 且对检测的人员和设备具有较高要求, 如检测者需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术等。胶体金法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盒采用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此检测方式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试剂容易保存、医护人员的工作风险性可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等优势, 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定缺点, 如灵敏度低等。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中, 均属于较可靠的方法。临床中, 在选择检测方式方法时, 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胶体金法检测时间较短, 初步筛选的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 检测效率较高, 在进行大规模的乙肝病毒筛选时, 则可首选此方案;酶联免疫法可用于二次检测胶体金法检测为阳性的标本, 准确率较高, 两者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阎建栋, 郭斌, 华艳, 等.两种检测柯萨奇病毒B组Ig G抗体胶体金方法的建立及比较[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5, 25 (2) :15-18.
[2]林耀堂, 陈海荧.三种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 M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J].吉林医学, 2013, 34 (16) :3144-3145.
[3]王旭华.两种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 M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7) :84-85.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 篇3
【考纲要求】
1.基本概念:(1)抗原和抗原的两种性能;(2)抗原决定簇;(3)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概念及区别簇的;(4)抗原结合价;(5)共同抗原(共有决定簇);(6)交叉反应;(7)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2)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3)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4)异嗜性抗原。
3.超抗原:(1)概念;(2)种类;(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佐剂:(1)概念;(2)种类;(3)作用机制。
【考点纵览】
1.抗原的概念。
2.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抗原通常具有免疫反应性和免疫源性两种性能。
4.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来源:考试大
【历年考题点津】
1.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能够
a.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性能
b.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c.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性能
d.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e.与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来源:考试大
答案:b
2.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且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才能与相应抗体结合
b.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
c.只有免疫原性,而无免疫反应性
d.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e.与抗原决定簇具有相似的含义 来源:考试大
答案:b 来源:考试大
(3~6题共用备选答案)
a.抗原决定簇
b.胸腺依赖性抗原
c.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d.完全抗原 来源:考试大
e.共同抗原
3.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答案:d
4.可引起交叉反应
答案:e
5.决定抗原特异性
答案:a
6.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 篇4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 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 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 无专业的检验设备, 无实验室, 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 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 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畜禽免疫质量监测与思考 篇5
1 畜禽免疫质量监测结果
1.1 全县监测结果
2010年全县共监测牛O型口蹄疫322份, 合格291份, 合格率90.37%;猪O型口蹄疫363份, 合格190份, 合格率52.34%。猪瘟363份, 合格222份, 合格率61.15%;高致病性蓝耳病132份, 合格38份, 合格率28.78%;高致病性禽流感245份, 合格200份, 合格率81.63%;新城疫245份, 合格121份, 合格率49.38%。
1.2 抽查监测结果
抽取农村散养户牛血清223份, 检测牛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 牛O型口蹄疫抗体滴度达1∶32的201头, 合格率90.13%。
抽取3个规模养猪场, 共采集35头70日龄的保育猪和15头中大肉猪的血清, 检测猪瘟和猪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 共检测猪瘟血清50份, 抗体滴度达1∶32的41份, 合格率82%;猪O型口蹄疫抗体滴度达1∶32的29头, 合格率58%。
抽取4个养禽户, 共采集100羽50~60日龄肉鸡血清样品, 检测禽流感抗体水平, 结果禽流感抗体滴度达1∶16的85羽, 合格率85%。
2 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2.1 免疫程序制订的不合理, 不在规定免疫的日期免疫
疫苗的种类、质量与运输、贮存条件及操作技术是免疫效果的最基本的先决因素。而免疫程序的安排及疫苗的免疫接种剂量、方法、途径、时机等是否合理对免疫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在免疫实践中, 将猪瘟、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在同一天内注射, 猪瘟抗体水平较低;先注射猪瘟疫苗14 d, 再注射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 三种疫苗抗体水平都比较高;有的养殖户在仔猪断乳并栏时才进行猪瘟疫苗首次免疫, 抗体水平比较低。
2.2 免疫疫苗的种类不同, 免疫水平不一样
灭活疫苗接种后能不断地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的抗体, 且维持时间较长, 但缺点是注射剂量大, 多次注射, 不产生局部免疫力;弱毒疫苗免疫后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免疫作用, 但缺点是抗体产生的浓度低, 需要进行2次加强免疫。提高免疫质量需针对不同的疫病及流行特点, 采取不同的疫苗和接种方式才能确保免疫水平。但有的养殖户几乎是用同一种疫苗进行免疫, 不能针对疫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免疫, 导致免疫水平不一致。
2.3 免疫应激反应, 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应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改变或紊乱影响胸腺和外周淋巴组织的异常萎缩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免疫时没有充分考虑过冷、过热、混群、高密度、换饲、长途运输、噪音、疫苗接种等等一系列管理应激因素, 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2.4 饲养管理水平
畜禽饲养管理水平及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与否, 直接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也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有的农村散养户饲养的畜禽比较消瘦, 营养不良, 免疫效果比较差。
2.5 免疫抑制性疫病,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如有的猪场感染了猪高致病蓝耳病后, 免疫猪瘟和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都比较低, 免疫猪高致病蓝耳病疫苗立即导致应激死亡。
3 提高免疫质量的几点思考
3.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同的养殖场、不同用途的畜禽群和不同饲养方式的畜禽, 各种免疫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不尽相同的。要达到免疫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合理, 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即个性化免疫。 (1) 应考虑各个不同品种畜禽群间的免疫基础, 即种畜禽群的免疫状况决定了幼畜禽群的母源抗体的水平, 因而决定了疫苗首次免疫的日龄。 (2) 应考虑各种不同用途品种间的差异, 对于种用鸡等饲养周期较长的畜禽, 其免疫程序应综合考虑系统免疫, 而且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 尽可能地在产仔 (蛋) 前全部结束。 (3) 应考虑本地区内发生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一般情况下, 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疫病应重点安排免疫, 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 即使有疫苗, 也应慎重使用。 (4) 应考虑本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和环境控制的程度。管理制度严格, 各种防疫措施有力, 环境控制得较好, 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 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 反之管理松散, 防疫制度名存实亡, 各种疫病常发, 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 应考虑选用疫苗的免疫特性, 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免疫期的长短。各种疫苗的免疫期及产生免疫力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用毒力弱的疫苗作基础免疫, 然后再用毒力稍强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6) 为使免疫更合理、更科学化, 并通过实际的免疫效果检验免疫程序, 应考虑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根据免疫监测修正免疫程序, 使畜禽免疫更科学、更合理。
3.2选用疫苗一定要认准农业部GMP认证的厂家, 不用来源不明、质量不可靠的假劣疫苗。同时, 选用适合本地区的疫苗种类及型号。疫苗按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 运输要低温快速、避免光照、高温和辐射。
3.3不使用破损、失空、瓶盖松动、变质失效的疫苗;对病、弱、仔等畜禽不宜接种疫苗;稀释疫苗时, 不能使用含氯和重金属的水, 不能和抗生素、消毒剂一起使用;不能用免疫抑制剂。疫苗稀释后, 要一次性在短时间内用完, 不能反复冻融。
3.4要经常检查饲料是否有霉变、霉菌、毒素和其他有毒物质,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和中毒。
3.5减少应激因素的产生。首先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 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是免疫注射时要注意对畜禽的保定, 追逐畜禽的动作不能粗暴随意, 以减少应激反应。
疫情报告
根除禽流感至少要10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说, 禽流感高发地区家禽业根除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至少需要10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份报告说, 2006年禽流感蔓延高峰期时, 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但其中多数国家已有效降低这种疾病病毒感染率。不过, 考虑到卫生服务质量、疾病监控和应对水平等因素, 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仍属禽流感高发地区。“这些国家的家禽业根除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护士素质与免疫接种技巧 篇6
1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1.1 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观念[1]
1.1.1 热爱护理工作, 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热爱本职工作, 致力护理事业的发展, 为了千万人民的幸福、健康的事业, 我认为能从事这个事业而感到骄傲自豪。
1.1.2 要忠于接种对象的利益
把接种对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急接种对象所急, 想接种对象所想, 为了减轻打针给接种对象带来的疼痛和痛苦, 尽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满足接种对象的需要。尊重接种对象的人格、权利、愿望、给予人文关怀, 保证接种对象安全舒适。
1.1.3 对接种对象高度负责
对接种对象, 有重大的道德责任, 高度负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护理事业和接种对象利益的道德表现。护士工作必须小心、仔细、详尽、周密、精确, 操作在快、准、稳, 消除疑虑, 态度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让人获得安全感。
1.1.4 对待接种对象热心体贴、和蔼可亲
护士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亲切温暖友善的语言对待接种对象, 使人感到温暖快乐, 得到安慰与鼓励, 以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和勇气, 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
1.1.5 创造一个良好的接种环境
接种室内外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工作桌面, 保持桌面清洁, 用物排放整齐有序。地面保持干净, 叮嘱好陪护人员与接种对象不要随地乱丢弃异物, 不要随地吐痰, 用过的棉签放于指定的污物桶, 每日用浸泡过消毒液的拖把擦拭地板,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半小时, 每日两次, 定期作室内空气细菌培养监测。在墙壁上适当贴些有关免疫知识方面的板报及有关预防疾病知识的宣传画报。也可以在室外种植花草树木等。有条件时可以安装播放机或电视机, 定期播放疾病预防知识及观看有益身心健康的电视节目。由于免疫接种对象绝大多数是新生儿、婴幼儿, 以及接种时需要暴露肢体, 所以要安装空调, 调节好室温, 最好维持在22~24°C为宜。
1.2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2]
以人为本的原理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鼓励实现自我, 做到工作分工不论高低, 人格上要平等。护士与护士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做到用人之才, 说人之功, 容人之过, 解人之难, 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护理管理者与相互配合工作的医生及其它相关人员要尊重护士的人格和权利, 理解她们的具体处境和个性, 用满腔热情, 诚恳、宽厚地对待每位护士, 最大限度地开发她们的潜力, 调动其积极性。有好的建议要积极采纳, 联系实际后可行时可以采用, 鼓励实现自我价值。
1.3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护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有不可缺少的很关键的一个岗位, 必须做学术带头人的榜样作用。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 扎实的专业知识, 强烈的敬业精神。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常规操作能力, 还必须掌握边缘学科知识, 专科技术, 尤其在免疫接种方面的知识。比如每个年龄组要接种哪些疫苗, 必须掌握各种疫苗的主要成份、辅料、性状、作用与用途、规格、接种对象、剂量与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特性、贮藏、包装、有效期等有关知识, 要熟记活用。护士要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便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取信息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论, 不断拓宽知识面, 把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 灵活运用到免疫接种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去。
2 免疫接种技巧
2.1 领导艺术的培养
护士每天要进行大量不同年龄组的新生儿、婴幼儿、儿童等免疫接种工作, 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指挥能力, 保持头脑清醒, 有条不紊把工作完成好, 必须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让接种对象保持良好的秩序, 安排好按种的顺序。
2.2 语言性沟通技巧[3]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 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 在幼儿、儿童免疫接种的过程中有意地、适当地使用评价技巧, 可以改善和提高沟通的质量。
2.2.1 语言的针对性
关怀、关心、尊重并举, 用适合儿童的语言拉近距离:对懂事的儿童可以亲切地喊:"小弟弟, 小妹妹", 在与接种幼儿进行交谈时面带微笑, 语言诚实质朴地问:"小朋友几岁了, 上幼儿园了吗?幼儿园是什么名字呀?"对儿童可以问:"你在哪个学校上学, 班里有多少同学呀, 你的成绩紧不紧张?哪门功课学得最好呀?"等等, 缩短自己与接种对象之间的距离。对恐惧心理较重, 哭闹的孩子, 要用正面、积极、善意的言语称赞, 比如说你是个男子汉, 不能随意流泪, 而女孩子则说不爱哭、勇敢、坚强的女孩子最漂亮了, 哭鼻子的女孩会不漂亮等, 让他们放松, 减轻心理负担, 给予战胜怕注射痛的信心和勇气。
2.2.2 语言的准确性
接种人多、工作量大, 护士在接种时语言要简短、准确、清晰, 认真核对接种对象的姓名、年龄、药名、剂量、注射方法等, 经核对无误方可注射。认真回答儿童想获取有关免疫知识方面的信息, 对婴幼儿的监护人的咨询要认真、耐心, 准确地把有关信息传递, 让他们对免疫接种疫苗知识更了解。
另一方面也是对免疫接种知识的传播和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疾病预防、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服务于人民, 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服务。
2.2.3 语言的情感性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儿童对注射引起疼痛的恐惧和家长的担心, 希望接种者能够回应的愿望十分强烈, 护士应该站在接种对象及家长的角度用心去体会其内心的感受, 用热情、饱含感情的语言拉近与接种对象和家长的距离, 对待婴幼儿可以拍打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 也可以用手机播放音乐让他们倾听, 减少哭闹音量及时间。
2.3 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非语言性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载体, 通过表情、仪表等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2.3.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性沟通是最丰富的源泉, 人的表情是内心世界的反映, 用热情、微笑、自然的表情来影响幼儿、儿童和家长, 让其放松, 摆脱紧张、恐惧的心情。
2.3.2 仪表
人的外表是人际交往中给对方的第一印象, 会给以后的交往带来很深的影响。大方、整洁、端庄的仪表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可信赖。工作服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 比如淡红色、粉红色、浅蓝色等颜色柔和的工作服能消除幼儿与儿童的恐惧, 带来很好的效果。
3 管理能力的培养
3.1 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护理管理观念要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现人和为了人"的用人原则[4], 建议所有录用护士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卫生系统单位的有关领导者要善于当"伯乐", 将关心人才与关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活护士的工作热情, 要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采取护士岗位、职责道德的培训, 传授技术和经验, 聘请知名专业技术管理者进行示范管理, 提高现有护理的发展空间。
3.2 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方向变化[5], 因此, 一个优秀的护士的护理管理, 必须具有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 学会成本核算, 保证资源不被浪费, 管理好人、财、物, 尤其是各种疫苗的领取, 发放, 用量的统筹、冷藏方面的保管等管理,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3 协调沟通能力
护士与护士之间, 与领导、医生、科室之间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讲原则, 是非分明、保护各种关系和谐, 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
3.4 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
计算机不同程度渗透到预防医学方面, 在计划免疫程序的编排, 各种免疫接种的管理归纳总结都由计算机进行储存、保管、累计, 给疾病预防控制带来方便、快捷的好处, 同样, 可以在网络里寻找有关方面的信息, 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4 小结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对免疫接种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护士作为预防保健的护理管理者,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接受良好的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工作能力的素质修养和学术带头人的业务素质修养, 发挥榜样作用, 让护士在免疫接种方面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与免疫接种技巧。方法 对树立护士素质的过程和方法及免疫接种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护士树立良好的形象, 培养良好的免疫接种技巧, 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拓宽知识结构。结论 护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免疫接种的需要。
关键词:护士素质,管理学,免疫接种技巧,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式瑗, 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10~11.
[2]吴秋霞.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4 (6) :40.
[3]宗有, 陈正珊, 李素坚.儿科门诊分诊护士沟通的技巧[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6) :68~69.
[4]黄琼华.新时代的护士长素质的要求[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 (5) :44.
霉菌毒素与畜禽的免疫抑制 篇7
1 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 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产毒霉菌主要有三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 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 (AF) 、玉米赤霉烯酮 (ZEA) 、T-2毒素、呕吐毒素 (DON) 、赭曲霉毒素 (OT) 、烟曲霉毒素 (FUM) 等。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家禽饲料中, 自然状况下发生率最高且致害作用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因为反刍动物的瘤胃能够分解部分霉菌毒素, 因此危害相对较小。霉菌毒素也可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的发病。
霉菌的生长与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因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饲料的种类和含水量,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也有所不同。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适合于温热的气候, 而在寒冷高湿的寒带常见的霉菌毒素有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不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不同, 王若军等 (2003) 调查表明, 玉米 (能量饲料) 以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为重, 而蛋白饲料中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和T-2毒素的污染程度均较重。对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饲料的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配合饲料中的主要污染物是ZEA、DON及FUM, 比较关注的AF含量则并不高。
2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机理
能引起免疫抑制的霉菌毒素主要有AF、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DON、T-2毒素、HT-2毒素、葡萄穗霉菌毒素) 、OT和伏马毒素。不同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机理及对动物的影响不尽相同。
2.1 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AF通过与DNA和RNA结合抑制其合成, 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 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包括T-2与DON) 能够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 T-2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 如肝脏、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等。DON对生长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霉菌毒素也有致癌作用。
2.2 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AF是引起免疫抑制较强的毒素, 0.025毫克/千克的AFT即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抑制。AF主要作用于细胞免疫, 体外试验表明, AF能减低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赭曲霉毒素A (OTA) 可以降低抗体产量, 影响体液免疫, 并引起颗粒细胞吞噬作用和细胞免疫能力下降。
2.3 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霉菌毒素通过直接影响关键的酶或通过改变细胞中抗氧化剂与氧化剂之间的平衡, 尤其是降低还原谷胱甘肽的浓度, 来激发细胞程序化死亡, 引起细胞收缩、核固缩。OTA可以阻止体外淋巴细胞增殖, 并导致人类淋巴细胞凋亡。DON还可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细胞毒性, 作用于T、B细胞而产生免疫毒性作用, 抑制或增加程序性细胞的死亡。
2.4 间接抑制免疫
霉菌毒素也可通过其他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如T-2激活内分泌系统, 在应激状态下促使皮质固醇的释放, 间接地抑制免疫功能。DON可通过神经毒性间接抑制免疫系统。ZEA导致雌激素分泌失调, 进而影响免疫器官机能的调节。
3 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的临床表现
3.1 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霉菌毒素中毒会导致免疫抑制而引发条件性病原菌的感染, 甚至一些对健康动物不具感染力的病原也会因霉菌毒素中毒而发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火鸡X-病时就发现, 感染的动物不仅仅会受到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伤害, 而且能并发感染其他多种病原, 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据袁慧等专家研究表明, 亚临床水平的霉菌毒素对猪造成的免疫抑制, 引起机体抗病力下降, 导致猪对猪瘟、流感、大肠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三十多种疾病易感, 发病率升高。很多病例是在正常免疫后发生的。
3.2 降低生产效率
试验表明T-2毒素添加到4.5和13.5毫克/千克时, 肉鸡耗料量和增重均下降。污染了霉菌毒素的饲料会危害畜禽的生长、产奶量、产蛋量、繁殖力和免疫力。在畜牧业生产中, 霉菌毒素中毒的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主要有消化紊乱、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乱或羽毛异常、营养不良、生产力低下、流产、母畜发情不正常、公畜死精、混合感染多种疾病。其中一些症状可能是继发性的, 是由于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而使条件性病原菌感染而引发的疾病症状。因此, 症状的多样性导致诊断困难。Schiefer (1990) 认为, 当出现与霉菌毒素中毒症相似的症状且无法将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其他特定的原因时, 都应该考虑到霉菌毒素是造成动物生产及健康问题的可能原因。
4 霉菌毒素问题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除了因为症状多样难以诊断的原因外, 还有以下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4.1 对免疫失败原因的分析
多数情况下, 免疫接种失败常被认为是因疫苗质量问题, 或接种过程有失误, 或是有强毒的攻击, 或是受到其他复杂的因素影响, 而因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免疫失败, 却常被人们忽视。但是事实上, 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认知的更为严重。另外, 霉菌及霉菌毒素可以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繁殖。人们通常认为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才会有霉菌毒素的危害, 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是全年性的。
4.2 安全标准问题
只凭单项霉菌毒素含量超标与否来衡量饲料的安全性是片面的。饲料中往往是多种霉菌毒素共同存在。各霉菌毒素之间存在协同或相加作用, 会使毒性增加。饲喂被自然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饲料的毒性远远大于饲喂含相同剂量的人工提纯的霉菌毒素, 这可能由于霉菌毒素之间产生的协同作用。饲料中呕吐霉素 (11.5PPM) 与玉米赤霉毒素 (3PPM) 对母猪产生的毒害作用是相加的, 共存时的毒性作用大于单独存在时的毒性作用。因此, 仅仅检测饲料中某一种霉菌毒素是否超标并不能判定它的危害性。
另外, 因采样的随机性, 样品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代表某批饲料的饲料安全和总体被霉菌污染的情况, 更不能代表检测后该批饲料霉菌增殖与再污染的情况。畜牧生产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安全标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3 预防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产生的问题
预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关键, 一是预防饲料霉变及产生霉菌毒素, 二是霉菌毒素产生以后的脱毒。但是使用一些脱毒剂去毒的效果还不确实, 又增加了成本。因此, 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应该是加强饲料原料的生产、收获、加工、贮存等各个环节, 以预防饲料霉变为重点。
盘古牧业声明
目前, 在河北某些地方,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广大养猪户朋友散布对我公司不利的谣言, 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是极为不道德的, 我公司将保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权利。在此, 我们奉劝这些人:请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养殖户多做有益的事情!
我公司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全心全意为养殖场服务.!
我们衷心希望所有的养殖场, 永远太平!一年更比一年强!
【第二章免疫与计划免疫章末总结】推荐阅读: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11
免疫与计划免疫练习09-07
中医与免疫论文08-31
运动与免疫系统研究10-13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10-28
免疫规划督导总结09-08
ARP攻击与免疫防范09-30
霉菌毒素与畜禽免疫抑制06-14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07-17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