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特征与免疫(共8篇)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1
猪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猪病中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之一, 本实验所用政府采购专用猪瘟活疫苗, 系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家兔, 收获感染家兔的脾脏及淋巴结制成乳剂, 加适宜稳定剂, 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1 免疫程序设计
按目前采用的下列几种猪瘟免疫程序, 对试验猪分组进行试验。
A组:春秋两季采用南京生物药厂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空怀母猪和2月龄以上猪1头份/头, 肌肉注射, 此种免疫程序广泛实施。
B组:春季突击防疫, 空怀母猪, 2月龄仔猪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每头猪按1头份剂量肌肉注射, 常年对漏免母猪和新生2月龄仔猪补针。
C组:由养殖户根据猪日龄和健康状况进行免疫, 按2~5头份/头的剂量使用。母猪空怀期一年免疫二次, 仔猪50日龄一次免疫。
D组:进行抗体监测, 制定免疫程序, 结合实际按计划实施免疫、观察、猪群健康状况, 适时调整和完善计划。母猪空怀时一年免疫一次, 每头猪每次剂量为2头份, 仔猪20~25日龄首次免疫, 40~45日龄第二次免疫, 每头猪每次剂量为2头份, 疫苗由南京生物药厂直接供给。
2 监测方法
受检血样, 自免疫1~2d内猪前腔静脉窦和耳静脉采血, 自然凝集分离血清, IHA试剂 (猪瘟兔化弱毒致敏绵羊或鸡红细胞, ) 由成都生物药厂提供;间接血凝试验用稀释液和标准猪瘟阳性和阴性血清, 由成都生物药厂提供。
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上进行。每孔加入稀释液 (含1%兔血清0.01mol PBS液) 25mL, 用稀释棒沾取等量的被检血清连续倍比稀释, 然后每孔加入1%猪瘟抗原致敏红细胞25mL, 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2min, 30℃恒温保温箱作用1.5h, 室温下静置观察结果。判定标准按常规方法进行。每批被检血清均设有阳性和阴性血清、稀释液对照。
3 监测结果
不同免疫程序的猪瘟监测结果如下:
4 结果讨论
A组免疫保护率为67.60%, 怀孕母猪和新生仔猪不能适时补针。2月龄仔猪首免一次虽没有母源抗体干扰, 但初次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少, 而且持续时间短, 当猪群的有效免疫保护率低于80%时, 受到野毒攻击发生猪瘟流行, 不能达到免疫目的。
B组免疫保护率为71.64%, 防止免疫遗漏, 免疫效果受到疫苗效价的影响, 生产合格的疫苗经长途运输和振荡易失真空, 保存条件受限, 如达不到温度要求存放时间过长, 疫苗稀释后处理和免疫实施操作不当均会使疫苗效价降低;若按原剂量使用, 产生抗体达不到有效免疫的标准, 免疫保护作用则受到影响。
C组免疫保护率达到85.20%, 达到有效免疫保护标准。存在免疫保护空缺时间, 仔猪25日龄母源抗体已有80%仔猪消退到较低水平, 仔猪首次免疫在60日龄左右, 仔猪一般较长时间没有母源抗体保护, 也没有主动免疫产生, 尤其在疫区易受到猪瘟病毒攻击, 导致猪瘟发生。
D组免疫保护率为90.70%, 免疫猪群获得保护, 与科学饲养管理, 有效的计划免疫有密切联系。仔猪在20~25日龄首次免疫, 有母源抗体干扰, 但建立基础免疫, 形成免疫记忆, 二次免疫时, 再次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较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在疫区, 采用此种免疫程序可有效提高仔猪猪瘟免疫的效果。
综上述结果, 在今后的疫区及流行区, 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制定免疫程序严格操作进行免疫, 免疫效果最好, 应予大力推广。
本实验采血头数均来自于我县部分牧场饲养场, 养殖户, 数据真实可靠。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技术研究 篇2
关键词:猪瘟 免疫失败 原因
1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疫苗介绍
【性状】本品为海绵状疏松固体,呈乳白、淡黄或淡红色,易与瓶壁脱离,加入生理盐水后,迅速成为均匀的混悬液。
【用途】供预防猪瘟。
【免疫期】注射后4日即产生可靠的免疫力,离乳后仔猪的免疫期可达1年半。哺乳仔猪产生的免疫力不坚强,必须在离乳后再加强免疫1次。
【用法与用量】按瓶签所标示的头份量,于无菌条件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使每头份稀释成1毫升混悬液。于股内、后臀或耳根背后,行皮下或肌内注射。无论猪只大小,用量均为1毫升。头份量有剩余时,可注2毫升。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如猪只在60日龄时断奶,则于断奶后免疫1次即可;如猪群周围有疫情,则以2次免疫法为宜,1次在21-30日龄时,1次在断奶后(65日龄左右)。怀孕母猪也可注射。乳兔组织冻干苗,按瓶签规定的用量行皮下或肌内注射。
【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猪可出现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经1-3日即可恢复,对健康无不良影响。
【保存期】于-15℃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8-25℃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0日;保存温度超过25℃以上的,不能使用。
【注意事项】①本品在运输时,如气温在8℃以下,可用普通包装;若超过8℃,必须用冷藏包装。②收到冷藏包装的疫苗后,应立即保存于8℃以下的环境中,如果保存在8-25℃的环境中,则须在10日内用完。③稀释后的疫苗,如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用完;如气温在15-27℃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过时不可再用。④病、弱猪,食欲、体温不正常的猪都不可注射。⑤给怀孕母猪注射时,操作要谨慎,以免引起流产。
2 猪瘟免疫失败的技术研究
2.1 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是控制猪瘟的关键环节,从我国疫苗研制质量来看猪瘟疫苗的質量安全得到的保障,疫苗研制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的使用效果,并且疫苗使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也要注重对于疫苗的管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严格按照疫苗运输、保存等要求进行疫苗的管理工作。其次对于疫苗的使用要做到及时使用,并且在2小时内使用完疫苗。
2.2 疫苗的剂量 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的剂量标准还存在争议,我国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与国外国家的单位药剂量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剂量的不足容易造成猪瘟的发生,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来要增加我国疫苗剂量,比如加大首免疫苗用量为4头份/头,通过这样的剂量增加可以提高猪身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其被感染的机率。
2.3 规范免疫操作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情况下,要提高对于猪体进行疫苗注射仪器的消毒处理,避免因为注射仪器的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猪瘟发生,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进行疫苗注射前对注射器进行彻底消毒;其次注射的深度要保证进入猪的身体内,防止注射过浅而影响疫苗的吸收;最后要选择合适注射针头,要根据猪的大小等选用适合的注射针头。
2.4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合理使用兽药 正确使用兽药。①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畜禽疾病要进行早期预防,尤其是畜禽传染病,应按照免疫程序,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预防疾病。不要发病时才注重治疗,增加成本又起不到效果。②严格按照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休药期、免疫规程等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③农业部兽用处方药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严格按照规定凭执业兽医师开具的处方购买、使用处方药。④不将不是“兽药添字”产品批准文号的兽药预混剂违规添加在饲料中使用。⑤不直接将原料药添加到饲料及动物饮用水中,或者饲喂动物。⑥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⑦不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不销售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⑧严格执行农业部规定的兽药休药期,避免兽药残留超标。
2.5 建立免疫抗体监测系统 猪瘟的发生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需要建立免疫抗体检测系统,及时观察猪的免疫情况,对于没有免疫抗体的要进行疫苗注射,如果在注射以后仍然存在问题的要进行隔离处理,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系统及时发现潜在存在感染的或者已经感染的而没有症状表现的猪,避免猪瘟的进一步传播。
2.6 做好消毒工作 猪瘟发生与猪的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关联,因此要对于猪场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等措施保证猪场的卫生。应该选用具有高效的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对于疫苗注射器要进行干净清洁之后选用高压消毒锅进行消毒,而不能简单处理,对于注射部位的消毒也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消毒处理。
2.7 加强饲养管理 猪瘟的发生与猪的饮食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在猪的饲料中加强相应的物质,提高猪的抵抗力,降低猪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不适,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猪场的科学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猪场的环境卫生,降低猪的疾病发生。合理配置猪场的存猪数量,做好猪场的冬夏温度控制,最大程度降低温度对于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邵园青,金星方,陈建民,等.南方夏季猪高热性疾病调查与回顾[J].养猪,2007(1):21-22.
[2]钟官武,江桂林,曹建新.猪瘟(HC)发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08(8):20-22.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3
1 分析当前我国猪瘟法流行新特点
第一,绵延性。猪瘟传染开始从流行性向绵延性、周期性和波浪性、散发性流行。通常三到四周为一个发病周期,之后疫点开始减少,呈发散性流行性传播。第二,广泛性。猪瘟在市区和城镇范围内均可传播,而且传播病毒较强。当前我国猪瘟群中病毒阳性感染可以达到15%,最高可达53%。第三,非典型性。成年猪典型性猪瘟发生率较少,感染病毒的母猪携带病毒时间长达750d,而且临床症状不明显,一旦传染性猪瘟被妊娠期母猪感染,就会遗传给下代,形成繁殖性疫苗感染。胎儿产下后猪瘟免疫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免疫耐受性较强。而且该种病毒会向外排毒,造成健康猪体感染,在猪群中持续存在。第四,持续性。该种传染性的时间较长,在猪群中普遍存在,而且会与其他病毒交叉感染,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猪瘟携带阴性病毒,持续时间较长。相关研究显示,可以利用人工感染猪圆环病毒、猪免疫猪瘟后,及时猪瘟病毒强行攻击,疫苗依然具有保护作用。但是攻毒会在猪体内分泌强度,形成隐形带病毒,造成持续性感染。
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2.1 种猪猪瘟野毒持续感染或垂直传播
持续性感染猪瘟的母猪可以直接将胎盘传染给仔猪,此种问题已经成为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猪瘟病毒受到胎盘感染后,会让幼崽受到感染。持续性携带病毒的猪瘟母猪会直接传染给仔猪,存活仔猪率较低,部分存活的仔猪也会携带阴性病毒。为了深入研究病毒持续感染母猪对仔猪的影响,对其进行人工受精,结果产下的全为死胎,使用荧光矿体检验发现,猪瘟病毒为阳性;给母猪再次胚胎,产下的依然是携带病毒的死胎。进行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均失败。为了深入了解病毒母猪对居住猪体平行性传播的影响,将携带病毒的母猪与仔猪进行同居饲养,结果健康猪死亡。证实了病毒母猪对同居猪体造成的感染。
2.2 携带病毒的公猪利用精液给胎儿或母猪传染病毒
利用RT-PCR对携带病毒的公猪进行自然交配,产生的死胎均为猪瘟病毒基因型。实验结果证实:死胎携带的基因类型与公猪携带的病毒基因相同,与母猪携带的基因不同。同时还证实了母猪可以利用垂直方式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公猪可以利用携带的精液传播给胎儿,而且公猪利用精液传播给胎儿已经成为猪瘟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
2.3 疫苗质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猪瘟疫苗质量的优劣是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直接因素。从当前我国猪瘟疫苗发展来看,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疫苗中病毒含量低。我国当前在猪瘟兔脾淋组织疫苗工艺较落后,制成合格的疫苗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疫苗中含有的病毒含量较低;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方面的病毒含量较低,一旦受到其他免疫病原体混合,将很难达到免疫效果。此外,由于牛感染BVDV较普遍可以利用牛睾丸原代细胞生产疫苗,受到了BVDV感染。感染该种病毒后,一方面会直接干扰猪瘟病毒细胞增值,直接影响胎儿存活。运输系统不完善也已经成为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2.4 PPV、PRV和PRRSV混合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猪体持续感染的原因较复杂,相关研究显示,猪细小病毒(PPV)、仿狂犬病病毒(PRV)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V)等进会造成CSFV在体内持续感染。相关实验研究显示,将患有PPV、PRV及PRRSV的猪患有某一种感染的猪接种疫苗后,利用病毒进行强毒攻击,患有一种病毒的体内为检测到感染病毒,多种混合感染体内检测出感染病毒。试验表明,混合感染降低了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导致猪瘟长期在猪体内滞留。
3 我国猪瘟疫苗的近期研究状况
3.1 发展历程
结晶紫灭火疫苗是我国研究中最早投入使用的疫苗。在早期该种疫苗充分发挥了猪瘟控制作用。但由于疫苗需要强毒,产生了各种生物安全问题,免疫疫苗效果较差,成本较高,没有得到发展。在1954年,我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培育了猪瘟兔化弱毒株疫苗,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种疫苗适合各种猪体免疫应用,及时怀孕猪也不会将病毒传染给下代。该种疫苗的安全性较好,注射疫苗后,对免疫猪进行检查,没有发现流产和死胎。由于该疫苗安全性较好,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较广的一种疫苗。在1957年时,我国可以推广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就地使用。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出现后,促进了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截止1980年我国已经有13个兽医生物药品生产猪肾细胞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量应用。在1985年,我国成功研制的牛睾丸细胞苗促进了猪瘟疫苗的推广,但是近几年BVDV/BDV感染导致产生了免疫耐受性,细胞疫苗病毒含量交代,如何提高疫苗治疗成为近几年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猪睾丸细胞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为了有效解决猪牛睾丸原代细胞和淋巴结审查组织问题,我国医药品监察所临开展了猪瘟疫苗研究。经过反复研究,取得了以下成就:
第一,选择一种可以适应猪瘟病毒、较安全的细胞系。猪瘟兔化弱毒安全性较高,高不会对传代疫苗安全产生影响,即使使用30倍免疫注射,猪体与不会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注射部位显示无病理变化。实验证明,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该种疫苗,对提高猪瘟抗体水平。流行和猪瘟发生控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合理猪瘟免疫程序可以保证免疫效果。经过分析发现,早期感染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直接原因。因此在猪瘟发过地区尤其是流行性地区,必须加强猪瘟免疫的控制和预防,同时使用高质量猪瘟免疫疫苗。从当前养猪场环境变化来看,猪瘟控制净化效果较好的猪场基本不会受到给免疫接种造成影响,但猪瘟常发作地方的环境会对免疫接种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饲养的猪必须引进新品种猪,加强免疫预防,保证疫苗免疫全面覆盖。散养猪也要进行临时免疫。
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防控猪瘟工作的进展。在日后工作中,还要做到:第一,全面覆盖疫苗接种;第二,保证种猪不糊感染猪瘟野毒。在保证种猪不受到猪瘟野毒的影响下,种猪抗体明显增加,猪瘟控制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宁宜保,吴文福.我国猪瘟流行新特点与疫苗研究[J].兽医导刊,2011,(12).
[2]孙石静,董彦鹏,缪芬芳.我国当前猪瘟疫苗特点及科学免疫[J].畜禽业,2014,(03).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4
一、猪瘟免疫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 霉菌毒素的影响
霉菌毒素对免疫系统有破坏作用, 使猪的免疫系统不足以抑制病原体的侵害, 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霉菌毒素能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 引起免疫失败, 导致疫病传播。
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如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 会产生免疫抑制, 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肌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有的猪场忽视本场的实际以及猪个体的差异, 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 如在母源抗体效价尚高时接种疫苗, 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 仔猪就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
4. 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对于处于半免疫状态的临床感染猪, 无临床症状, 若此时仅接种1头份猪瘟活疫苗, 非但不能产生免疫力, 反而刺激引发非典型猪瘟。
5. 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会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 稀释后应立即使用, 不能存放过久。此外, 操作过样中的失误, 如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 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另一方面, 不法厂家私自制造一些质量没有保证的猪瘟疫苗, 使猪免疫失败和患隐性猪瘟的猪增多。
二、应对措施
1. 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后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 应保证饲料的喂量和质量;采取尽可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坚持自繁白养, 防止病原传入, 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 为猪创造一个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2. 猪瘟免疫建议程序
为了避免免疫空档出现, 最好在监测免疫水平的情况下制订免疫程序。以下免疫程序可供小规模猪场参考:自繁自养育肥猪20~25日龄, 每头用2~4头份猪瘟细胞苗肌肉注射;55~60日龄, 每头用4~5头份猪瘟细胞苗肌肉注射。
引进外源猪, 引进后7天内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 然后用4~6头份猪瘟细胞苗肌肉注射。如果这次注射疫苗时猪体重小于20公斤或日龄小于55日龄, 最好等到体重达到50公斤时再加强免疫1次, 每头用5~6头份猪瘟细胞苗肌肉注射。
对种猪, 每次于断奶前肌肉注射6头份猪瘟细胞苗或于怀孕后80~100天, 用6头份猪瘟细胞苗肌肉注射。
3. 猪瘟疫苗和免疫方式的选择
针对普遍反映的疫苗质量问题, 小规模猪场的应对方案是:对小猪猪瘟的免疫, 以前是在25日龄, 现在由于母猪的抗体水平都比较高, 可延后至35日龄。母猪采取跟胎次免疫, 产后6~7天打疫苗, 断奶后打猪瘟疫苗。配种后母猪不免, 尤其是活疫苗。建议对母猪不用一刀切的免疫方式。
因为脾淋苗免疫后的反应大, 因此用细胞苗比较稳定。针对猪瘟疫苗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可加大剂量。对稳定猪场, 不做猪瘟超免, 商品猪55~62日龄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进场后10~15日, 要立即打猪瘟疫苗, 在体重达60公斤以前做完所有的免疫工作。建议免疫前检测母猪的抗体滴度, 若抗体滴度低, 则必须把仔猪第一次免疫时间提前。
4. 正确使用疫苗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速度很快, 气温在15~30℃时, 3小时可能失效。因此预防注射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用前稀释液应置于4~8℃冰箱内预冷, 稀释后的疫苗放于有冰块的保温箱内, 并在打开后1~2小时用完。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 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 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量无保证。免疫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蒸汽消毒, 注射时应一头猪一个针头, 严禁一个针头打到底, 造成人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猪。
5. 规范使用药物
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肌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可导致肌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6. 严禁使用霉变饲料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肌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肌体的免疫抑制。因此, 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
7.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 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应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
8.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上。根据产仔季节, 在防疫高峰期后1个月内, 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 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50%以下, 显示免疫无效。同时根据抗体的分布, 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另外, 造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猪带毒, 带毒母猪妊娠后, 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造成垂直传播。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染母猪, 也可传播给仔猪。带毒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 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 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 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
株洲县猪瘟免疫血清学监测与分析 篇5
关键词:猪瘟,免疫抗体,正向间接血凝
猪瘟[1]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属于A类传染病, 以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2], 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目前控制猪瘟最有效方式是疫苗接种, 对猪群进行猪瘟抗体水平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株洲县12个规模化猪场、24个散养户、2个生猪屠宰场中随机抽取的456份样品的猪瘟抗体水平, 了解本县猪瘟免疫现状, 为制定适合本地的控制猪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来源
选择株洲县12个养猪规模化猪场、24个散养户、2个屠宰场, 每户 (场) 随机抽检母猪2头、保育猪2头、育肥猪4头、商品猪4头共456头, 所有选择对象均接受常规免疫接种:免疫剂量为2头份, 20日龄一次免疫, 60日龄二次免疫。所有试验动物基础日粮和营养水平相同。2013年1月和2013年6月集中采集血样, 采用耳静脉采血方法, 收集血清, -20℃保存, 待用。
1.2 主要试剂与方法
猪瘟正向间接血凝检测试剂盒 (包含猪瘟血凝抗原、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及稀释液) 由中国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 编号为20130310, 严格遵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在血凝板上将待检血清用稀释液进行倍比稀释, 同时倍比稀释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取待检样品50μL, 同时加入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各50μL, 再加入猪瘟血凝抗原25μL, 轻微震荡1分钟混匀, 静置2小时。结果判定:50%红细胞凝集时最大稀释度确定为该血清血凝效价。抗体效价≥1∶32为免疫合格, ≤1∶32为不合格。
2 结果
2.1 不同饲养方式猪瘟抗体效价检测
检测结果见表1, 抽检规模化猪场、散养户和屠宰场猪瘟抗体效价合格率分别为97.92%、94.10%和91.66%平均合格率达到95.17%。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效价合格率高于散养户和屠宰场合格率。
2.1 各年龄段猪瘟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见表2。母猪、保育猪、育肥猪和商品猪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8.68%、97.36%、94.73%和92.76%。其中母猪合格率最高达到98.68%。
3 讨论
近20年来,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猪瘟的流行情况出现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猪瘟、温和性猪瘟、种猪持续性感染与繁殖障碍及仔猪先天感染及免疫失败等, 给猪瘟的控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做好猪瘟免疫抗体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是减少我国现阶段猪瘟流行的重要手段。在猪瘟控制过程中, 确保母猪群较高的稳定的猪瘟抗体水平, 是整个猪场猪群健康的重要保障。一般认为, 猪群免疫合格率达到90.0%以上时免疫效果良好[3], 才能有效预防猪瘟发生与流行。
本次研究通过对株洲县规模化猪场、散养户及屠宰场中母猪、保育猪、育肥猪和商品猪共456份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抽样检测发现模化猪场、散养户和屠宰场的猪瘟抗体效价合格率分别为97.92%、94.10%和91.66%, 平均合格率达到95.17%, 具有较好的保护力。规模化猪场、散养户猪瘟抗体效价合格率高于屠宰场合格率。各年龄段猪瘟抗体水平检测中发现母猪群猪瘟免疫水平合格率最高达到98.96%, 可以抵抗猪瘟强毒攻击引起猪场猪瘟的暴发。
从整体看, 株洲县猪场猪瘟免疫状况较好, 从不同饲养方式和不同年龄段分析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均在90%以上, 这与县局多年来高度重视猪瘟强制免疫工作密切相关。在株洲县已经规范的猪瘟疫苗免疫程序和2头份的免疫剂量可以取得良好的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猪瘟抗体效价合格率偏低组为屠宰场饲养方式猪和商品猪两组, 原因可能是疫苗保存不当、疫苗注射操作不规范、缺乏专业技术员指导及商品猪未能按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二次加强免疫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 加大力度督促疫苗的安全运输、贮存, 及时接种, 淘汰抗体水平较低的猪和隐性感染的种猪, 有效保证猪场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 从而有效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姚文生, 范学政, 王琴, 等.我国猪瘟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 2011, 45 (9) :47, 55.
[2]Park G S, Lim S I, Hong S H, et a1.Establishment and charaeterization of 811 infectious eDNA clone of a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LOM strain[J]J Vet Sci, 2012, 13 (1) :81-91.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6
关键词:粤北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效果,抗体监测,ELISA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1],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对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是通过疫苗强制免疫,当前典型猪瘟发生已经少有报道,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猪瘟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发生,成为非典型猪瘟和猪瘟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猪场通过免疫抗体监测不断优化猪瘟免疫方案对提高猪瘟疫苗免疫效果、降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粤北地区13个规模化养猪场不同阶段猪群血清样品中猪瘟病毒抗体水平,以期为粤北地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及对猪瘟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粤北地区韶关市、清远市12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猪血液样品1 290份,其中公猪样品82份,经产母猪样品723份,后备母猪129份,保育猪样品214份,生长育肥猪样品142份。实验室分离血清,对血清样品进行编号登记,并详细记录样品信息,-20℃冷冻保存,备用。
1.2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
Herd Chek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3 猪瘟抗体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检测前将待检血清样品和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恢复至室温,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所有孵育步骤都在23℃恒温箱中进行。在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成立、检测结果有效时,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计算每个被检样品抗体阻断率,通过阻断率判定猪瘟病毒抗体水平。被检样品的抗体阻断率≥40%时,该样品判定为猪瘟病毒抗体阳性;被检样品的抗体阻断率≤30%时,判定为猪瘟病毒抗体阴性;被检样品的抗体阻断率介于30%~40%间,判定为猪瘟病毒抗体可疑。当被检样品抗体阻断率≥50%时,判定为猪瘟抗体水平合格,具有抵抗猪瘟野毒侵袭的能力。
2 结果
2.1 种猪群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对12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公猪、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编号为1,2,3,5,8的猪场公猪猪瘟抗体合格率达到了100%,占送检猪场的62.50%(5/8),编号4和7的两个猪场公猪猪瘟合格率在80%以上,6号猪场公猪抗体合格率较低,仅为66.67%。经产母猪抗体合格率参差不齐,不同猪场间差异较大,抗体合格率在58.06%~100%之间。其中抗体合格率在90%以上的有4个猪场,占检测猪场的33.33%(4/12);抗体合格率在80%以上的有7个猪场,占检测猪场的58.33%(7/12);有5个猪场的经产母猪抗体合格率低于80%,5个送检了后备母猪样品的猪场后备母猪抗体合格率在50.98%~96%之间,仅有2个猪场后备母猪抗体合格率高于90%。
表1中数据显示,8个猪场送检的公猪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都大于70%,其中大于80%的占送检猪场的75.00%(6/8);公猪猪瘟抗体变异系数在4.82%~27.68%之间。不同猪场间经产母猪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差别较大,最高的为3号猪场,经产母猪抗体阻断率达到84.33%,最低的平均阻断率只有52.06%;经产母猪抗体变异系数高于30%的占被检猪场的41.67%(5/12)。检测的5个猪场的后备母猪群,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大于80%的只有1个猪场,低于50%的有2个猪场;抗体变异系数高于30%的占被检猪场的60.00%(3/5),最高的3号猪场抗体变异系数高达50.78%。分析抗体阻断率和变异系数可知,检测的12个猪场猪瘟抗体水平阻断率和变异系数间呈负相关。
2.2 商品猪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对商品猪群猪瘟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7个猪场的商品猪群,保育猪抗体合格率较低,最高的为9号猪场,保育猪抗体合格率为50.00%,最低的仅为14.23%;生长育肥猪猪瘟抗体水平较高,合格率超过80%的占被检猪场的71.43%(5/7),最低的为编号3的猪场生猪育肥猪抗体合格率为40.00%。抗体变异系数结果表明,保育猪群抗体变异系数在25.63%~65.68%间,保育猪群抗体变异系数大于40%的有5个猪场;生长育肥猪变异系数在24.39%~59.63%间,其中变异系数低于30%的占被检猪场42.86%(3/7);71.43%(5/7)的被检猪场生长育肥猪群抗体变异系数低于保育猪群。
2.3 同一猪场不同猪群猪瘟抗体水平比较
将同时送检了经产母猪、保育猪和生猪育肥猪的编号为1,2,3,4,5的5个猪场猪瘟抗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见300页彩图1。从300页彩图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5个猪场的经产母猪抗体合格率都接近或超过90%,生长育肥猪猪瘟抗体合格率达到80%的猪场占60%(3/5),保育猪猪瘟抗体合格率较低,所有被检测猪场保育猪猪瘟抗体合格率都低于50%。
3 讨论与分析
种猪群稳定是整个猪场稳定的基础,种猪群猪瘟抗体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比较均匀对整个猪场至关重要。根据杜希珍等[2]的研究报道,猪瘟控制较好、没有隐性感染的猪场,猪群抗体合格率可以达到90%以上,抗体变异系数小于25%。由表1数据可知,在种猪群各阶段都抽检的5个猪场中,能达到这一水平的仅有1个猪场;调查的12个猪场的经产母猪猪瘟抗体能达到这一理想水平的有4个猪场,以上数据提示粤北地区部分猪场可能存在猪瘟野毒隐性感染。
猪瘟疫苗免疫抗体平均阻断率和变异系数是综合评估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两个重要参数,通过对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猪场及时发现猪群免疫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制订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案[3]。如果出现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低、变异系数高,则表明免疫失败。通过表1数据可知,检测的部分猪场种猪群存在猪瘟抗体水平较低、抗体变异系数较高、抗体均匀度较差的情况,这就需要及时对猪群补免并从免疫程序、疫苗运输保存、疫苗注射规范性及免疫剂量等方面分析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而在编号3的猪场中,保育猪抗体合格率为16%,抗体平均阻断率为35.02%,变异系数为25.63%,数据表明该猪场保育舍仔猪猪瘟抗体水平较低但均匀度较好,抗体检测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仔猪猪瘟首免时间过早,需要对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进行监测,确定合理首免日龄。
根据对不同地区猪瘟免疫效果监测分析报道,保育猪猪瘟抗体水平合格率较低的情况普遍存在[4,5,6]。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粤北地区规模化猪场也普遍存在保育猪猪瘟抗体水平较低、变异系数较高的情况。笔者认为导致保育猪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失败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仔猪猪瘟疫苗首次免疫时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干扰作用明显。粤北地区规模化猪场仔猪普遍采用21~25日龄首免,由于猪瘟疫苗剂量标准提高和母猪每年3~4次的高密度免疫,仔猪母源抗体持续时间增加,根据调查,大多数规模化猪场仔猪4周龄前母源抗体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此时进行猪瘟疫苗免疫受母源抗体干扰更多。陈果亮等[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兽用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中推荐的21~3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猪瘟疫苗的免疫程序已经不适合大多数规模化猪场。二是母猪抗体水平不均匀,不同母猪所产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不同是导致保育猪抗体变异系数较大、抗体均匀度较差的主要原因。有研究[8]表明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和母猪抗体水平呈正相关。表1中12个猪场经产母猪的猪瘟抗体监测结果说明:在大多数猪场经产母猪群中总存在一小部分抗体水平不合格种猪,这就导致了同一日龄免疫的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差别较大,首免后抗体消长变化不同,导致保育仔猪猪瘟抗体变异系数较大。
此外,加强免疫对提高生长育肥猪猪瘟抗体水平至关重要,从300页彩图1对同一猪场经产母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猪瘟抗体合格率统计结果可知,不论保育猪抗体合格率如何,进行二次免疫后,在5个检测猪场中,4个猪场的生长育肥猪猪瘟抗体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猪瘟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能对流行的所有猪瘟病毒基因型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但这些研究都是在实验室或隔离区中进行的,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病原体的干扰相对较小,而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众多,除母源抗体、疫苗质量、免疫剂量和方法等因素外,其他病原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也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我国猪群中的广泛感染,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病原破坏猪只机体免疫系统,研究证实仔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对猪瘟疫苗特异性免疫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猪瘟疫苗免疫失败。
通过对粤北地区猪场猪瘟抗体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针对粤北地区猪场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重视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营养水平的同时,对母猪群开展群体免疫程序技术研究,提高母猪抗体水平和均匀度,重视后备母猪猪瘟疫苗免疫,将连续两次免疫后猪瘟抗体还不合格的母猪淘汰,逐步提高生产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和均匀度;重视仔猪免疫程序研究,通过母源抗体消长监测,确定适合本场的猪瘟疫苗最佳首免日龄,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猪瘟免疫程序,提高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增强抵抗野毒侵袭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明,张仲秋,沈建忠.猪病学[M].9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杜希珍,高丽娜,赵海山,等.规模化猪场母猪群猪瘟抗体血清学调查[J].猪业科学,2009,26(6):86-88.
[3]祖立闯,李娇,高鹏,等.抗体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J].猪业科学,2015,32(8):138-140.
[4]杨铭芬,黄苑,陈极炳,等.广西部分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2):1615-1617.
[5]戴爱玲,杨小燕,李晓华,等.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9):37-39.
[6]罗勇,吴斌,黎作华,等.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状况调查及仔猪首免日龄的优化[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3):12-15.
[7]陈果亮.规模化猪场猪瘟疫苗群体免疫程序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7
CSFV在潮湿环境和新鲜的肉食产品中都是非常稳定的[2,3,4,5,6,7,8,9,10], 但CSFV不耐热, 56℃60 min或60℃10min即可完全灭活病毒, 该病在p H值为5~10范围内稳定, 但在p H值低于3的环境下病毒力会下降, 易被高温、高压、紫外线、乙醚、甲醛、来苏儿、烧碱所杀死杀死[3]。
新疆地广人稀, 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饲料种类广泛、产量充裕, 养殖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2004~2008年我国猪瘟国家强制免疫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可知[11,12], 新疆是猪瘟严重流行区, 猪瘟是我国农业部规定的必须强制免疫的疾病, 但是由于新疆的养殖水平与养殖观念相对落后, 疫苗免疫程序的不规范, 导致该三种病在新疆时有散在的发生, 专家推测该地区的流行之所以这么严重, 主要跟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新疆地区最早为古老的放牧的方式, 传统的养殖观念根深蒂固, 同时新疆地广人稀, 人们接受新理念的机会少, 有的养猪场到现在为止还以十几年前的养殖观念在养猪。二是新疆和苏联蒙古国等邻近, 由于我国建国以前, 兽医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们的盲目引种, 导致国外许多新的流行病毒株流入新疆。三是国内畜产品和畜禽交易频发, 管理部门管理不严格, 检疫检测技术落后, 给该三种病制造了可乘之机。
为了解新疆昌吉地区部分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水平的高低和消长规律, 本研究以昌吉地区部分规模养猪场 (母猪>300头) 为研究对象, 采集不同阶段的猪群的血清, 采用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血清抗体进行测定和分析。从而了解该地区猪瘟的抗体水平, 为加强和改进免疫措施, 有效防控三种疾病的流行, 提高养殖效益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实验设备
武汉某动物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的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预防兽医实验室提供自动酶标仪 (美国Bio Tek仪器有限公司) , 微量移液器 (eppendorf公司) , 恒温培养箱 (北京市光明医疗仪器厂) , 无菌操作台, 振荡器, 灭菌高压锅, 高速离心机等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2 实验样品
2.1 血清样品的准备
血清:由新疆昌吉地区A、B、C、D、E5个规模化猪场 (种母猪﹥300头) 共采集血清数共1 350份, 采集公猪血清共50份、后备母猪共200份、哺乳母猪共100份、妊娠母猪100份、7日龄仔猪150份、14日龄仔猪150份、21日龄仔猪150份、30日龄仔猪150份、40日龄仔猪150份、55日龄仔猪150份。
2.2 样品采集时间、方法及样品储存
血清共分4次均等采集, 分别为2012年7月、2012年10月、2013年1月、2013年4月;主要采集方法为前腔静脉采血法 (对与成年猪只个别采取耳缘静脉采血) , 血液采集后用高速离心机提取血清即样品, 置于-20℃冰箱储存备用。
3 试验方法与判定
3.1 血清稀释
样品:按照1:40的体积在血清稀释板进行稀释
对照:按照1:40的体积分别将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稀释
3.2 试验方法步骤
(1) 加样取抗原包被板, 将稀释好的样品血清和对照血清分别按照100μL对应从稀释板转入抗原包被板中, 待检样品每份加一个孔, 对照样品每份加2个孔, 在振荡器上微微振匀孔中的样品, 然后置37℃温育30 min。
(2) 洗板甩掉板孔中的溶液, 每孔加入稀释好的洗涤液200μL, 静置3 min倒掉, 再在吸水纸上拍干, 共计洗涤5次。
(3) 加酶每孔加羊抗猪酶标二抗100μL, 置37℃再温育30 min。
(4) 洗涤同 (2) 。
(5) 显色每个孔分别加入底物A和B (50μL) 混匀, 室温避光显色10 min。
(6) 终止反应加终止液50μL利用酶标仪检测。
3.3 结果判定
在酶标仪上测各孔的OD630nm值。试验成功的条件是阳性对照孔的平均OD630nm值均≥0.8, 阴性对照孔的平均OD630nm值均<0.3。
样品OD630nm值≥0.35, 为阳性;样品OD630nm值<0.35, 为阴性。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 用SPSS11.5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
5 结果与分析
5.1 各猪场CSF血清抗体水平
从表格可以看出 (表2) :通过对昌吉地区5个规模化猪场共1350份血清的检测, 结果阳性总数为1 081, 阳性率为80.07%, 平均OD值为1.121, 标准差为0.856, 其中A、B、C、D、E5个规模化猪场阳性率分别为92.2%、82.59%、74.44%、88.51%、62.59%、80.07%, 各个规模化猪场之间阳性率差异均为极显著 (P≤0.1) , 其中A场和D场差异不显著 (P≥0.1) , B场和D场差异不显著 (P≤0.1) , 其他之间差异均为显著 (P≤0.5) 。
通过统计可知, A、B、C、D、E各场的OD值分别1.215、0.901、1.115、1.254、0.904、总体OD值为1.121, 其中A场和D场差异不显著 (P≥0.1) , B场和D场差异不显著 (P≥0.1) , 其他之间差异均为显著 (P≤0.5) 。
5.2 各猪场CSF不同血清抗体效价水平
从表格 (表3) 可以看出:抗体效价<5log2血清数共269份, 占总血清数的19.93%, 抗体效价为5log2血清数共97份, 占总血清数的7.2%, 抗体效价为6log2血清数共169份, 占总血清数的12.5%, 抗体效价为7log2血清共289份, 占总血清数的21.4%, 抗体效价≥8log2血清数共526份, 占总血清数的38.97%。
5.3 不同阶段猪群CSF血清抗体水平
从表格 (表4) 可以看出:公猪、后备母猪、哺乳母猪、妊娠母猪、7日龄仔猪、14日龄仔猪、21日龄仔猪、30日龄仔猪、40日龄仔猪、55日龄仔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9%、86%、93%、72%、82%、88.67%、80.67%、72.66、82.67%, 通过统计可知各阶段的猪群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 阳性率最高为妊娠母猪和公猪, 抗体阳性率最低为后备母猪和40日龄仔猪。从仔猪阳性率结果可以看出, 仔猪在7日龄猪瘟抗体阳性率最低为72%, 从7日龄到21日龄在逐渐升高, 21日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8.67%, 30日龄抗体阳性率降到最低为72.66%。
注: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 猪瘟间接血凝试验判定标准为:血清效价≥1:32为阳性, 血清效价<1:32为阴性。
注:阳性率=阳性数/检测数*100%
注:阳性率=阳性数/检测数*100%
6 分析与讨论
6.1 各猪场总体检测结果分析
从结果分析可知, 昌吉地区5个规模化猪场共1350份血清, 阳性总数为1 081, 该地区的总体阳性率为80.07%, 平均OD值为1.121, 标准差为0.856。与国家规定的70%水平对比相对较高, 血清的整体效价较好, 本次结果与马晓艳等2012年对新疆地区的猪瘟抗体合格率为75.3%结果相近, 本次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率比张继红等2009利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新疆地区12个地 (州、市) 采集的1749份血清样品总体免疫合格率为71.3%较高。刘建营等 (2012) 对广东地区2012年猪瘟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猪瘟抗体阳性率为76.5%, 程汉等 (2012) 对江苏泰州地区的猪瘟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阳性率为79.3%。但是部分猪场猪瘟抗体阳性率低于70%, 这与猪场防疫管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加强猪瘟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6.2 不同阶段仔猪CSF血清抗体阳性率水平分析
从上图 (图6) 我们可以看出:从仔猪阳性率结果可以看出, 仔猪在7日龄猪瘟抗体阳性率最低为72%, 从7日龄到21日龄在逐渐升高, 21日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8.67%, 30日龄抗体阳性率降到最低为72.66%。这与曹建等 (2012) 用HIA法对仔猪母源抗体效价检测的结果15~21日龄达到最高值, 21日龄后逐步降低, 于35日龄达到抗体保护临界值基本相符, 结合临床可知, 哺乳初期抗体阳性率有所上升, 与母乳中充足的母源抗体有直接关系, 但随着日龄增大, 仔猪抗体阳性率降低, 断奶后抗体阳性率急剧降低, 都是因为母源抗体摄入不足引起的。经过第一次免疫, 仔猪猪瘟抗体阳性率在35~50日龄开始回升。因此在仔猪母源抗体摄入不足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是必要的。
从试验结果来看, 昌吉地区猪瘟免疫后保护力目前比较稳定, 达到了国家规定要求, 但是有个别猪场免疫效果不理想, 这与不健全的防疫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现场调查可知:昌吉地区猪瘟首免日龄多数在30 d左右, 二免日龄在60 d左右。部分猪场进行超前免疫, 并于50日龄进行二免。
结合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对昌吉地区猪瘟免疫程序提出以下建议:后备公、母猪使用前进行两次猪瘟免疫接种, 间隔一个月;生产公、母猪每年春秋两秋各普免一次;经产母猪每次断奶前跟胎免疫一次;仔猪23~25日龄进行首免疫, 6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
参考文献
[1]王琴.国内外猪瘟现状及研究进展.猪瘟病原体检测与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培训教材, 农业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 2003.
[2]Savi P, Torlone V, Titoli F.Recherches sur la survie duvirus dela peste porcine classique dans certains produits de charcuterie[J].Bull OIE, 1965, 63:87-96.
[3]Edwards S, Fukusho A, Lefevre P C, et al.Classical swine fever:the global situation[J].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0, 73 (2) :103-119.
[4]Moennig V.The hog cholera virus[J].Comp Immunol Microbiol Infeet Dis, 1992, 15 (3) :189-201.
[5]Meyers G, Thiel HJ.Molecμ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estivirus[J].Adv Virus Res, 1996, 47:53-118.
[6]Moormann RJ, van Gennip HG, Miedema GK, et al.Infectious RNA transcribed from an engineered fμLl-length c DNA template of the genome of a pestivirus[J].J Virol, 1996, 70 (2) :763-770.
[7]Ruggli N, Tratschin JD, Mittelholzer C, et al.Nucleotide sequence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strain Alfort/187 and transcription of infectious RNA from stably cloned fμLl-length c DNA[J].J Virol, 1996, 70:3478-3487.
[8]王在时, 丘惠深, 郎洪武.猪瘟病毒野外分离物的研究.猪瘟野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中国兽药监察所研究报告汇编第14辑, 北京.1999, 35-38.
[9]刘湘涛, 韩雪清, 刘伯华等.猪瘟流行野毒Erns基因的序列分析[8].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4) :75-81.
[10]Fritzemeier J, Ritzemeier J, Teuffert JI, et al.Epidemiology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in Germany in thenineties[J].Vet Microbiol, 2000, 77 (1-2) :29-41.
[11]杜念兴, 猪瘟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5) :317-319.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 篇8
关键词:阻断ELISA,母源抗体,超前免疫,阻断率,猪瘟抗体水平,免疫记忆
猪瘟 (Hog Cholera, HC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 [1,2]是由猪瘟病毒 (HCV或CSFV) 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遍布于全世界,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此病列为A类传染病之一。一直以来, 猪瘟免疫问题是困扰国内集约化养猪的难题。众所周知, 仔猪可通过吮吸免疫母猪的初乳获得被动性免疫, 或通过吃初乳前的1.5~2 h提前注射猪瘟疫苗 (即“猪瘟超前免疫”, 亦称“零时免疫”或“乳前免疫”) 获得主动性免疫, 这两种方式均可以使仔猪在疫苗首免之前免受猪瘟病毒感染。然而确定仔猪猪瘟疫苗首免日龄, 消除母源抗体干扰, 以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是仔猪获得后期坚强抗体保护的关键问题。据报道[3], 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4天左右, 以往猪场常凭借经验将首免日龄确定在20日龄左右, 然而这种免疫方法却通常无法切实有效地消除母源抗体的干扰, 使猪群的猪瘟抗体保持在高水平, 尤其是育肥猪群。对规模化猪场而言, 只有通过ELISA方法监测初生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消长规律来确定疫苗首免日龄。本试验通过筛选我公司省内某规模化猪场同期分娩的6头母猪及其所产的60头健壮仔, 分组处理并跟踪监测0~60d仔猪体内猪瘟抗体水平的消长, 不仅探明了不同猪瘟抗体水平对仔猪的保护情况;而且还探讨了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为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有效免疫提供了切实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猪
随机筛选我公司省内某规模化猪场同期分娩的6头母猪及其所产的60头健壮仔猪。
1.1.2 检测试剂
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IDEXX公司ELISA试剂盒, 在使用前, 试剂盒恢复到室温 (18~25℃) , 试剂混合均匀。
1.1.3 试验仪器
微量移液器、96孔酶标仪、离心机、恒温箱、离心管等。
1.1.4 试验用疫苗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ST传代细胞源) 购自广东永顺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分组与设计
1.2.1.1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运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从12头同期分娩的母猪群中随机筛选出猪瘟抗体阻断率≥80%的临产母猪3头及其所产30头仔猪, 作猪瘟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影响的跟踪调查, 简称母源抗体组。1.2.1.2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运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从12头同期分娩的母猪群中随机筛选出猪瘟抗体阻断率<70%的临产母猪3头及其所产30头仔猪。每窝先出生的4头仔猪不作超前免疫, 其余的均进行超免 (即肌注猪瘟弱毒苗0.5头份/头) , 1.5~2小时后统一吮吸初乳, 以跟踪调查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简称超前免疫组。
1.2.2 饲养管理与免疫
6头分娩母猪与其所产仔猪的饲养管理均按本场程序进行, 母源抗体组受试仔猪在试验期间不进行猪瘟免疫, 超前免疫组受试仔猪猪瘟免疫按“0日龄超免-2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模式执行, 所有受试仔猪其它疫苗免疫照旧。仔猪试验期间如有明显疾病发生 (如严重腹泻、肢蹄伤残、气喘等) , 予以淘汰。
1.2.3 采血与检测
母源抗体组在仔猪7d、18d、28d、35d、42d和60d, 超前免疫组在仔猪7d、14d、21d、28d、35d和60d分别对母猪及其仔猪通过耳静脉和前腔静脉采血3~5mL (母猪在前四次进行了采血追踪, 后两次由于刚配上种, 不利于生产, 无法持续跟踪) , 3000 r/min离心10 mins, 分离血清;所有血清通过猪瘟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
1.2.4 试剂盒判断标准
猪瘟抗体ELISA试验成立条件:阴性对照的平均OD450>0.50, 阳性对照的阻断率>50% (即阴性对照平均OD450-阳性对照平均OD450/阴性对照平均OD450×100%>50%) 。判断标准:阴性值为阻断率<30%;可疑值为30%≤阻断率≤40%;阳性值为阻断率>40%。
1.2.5 仔猪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
每天观察试验猪的精神状态、饮食欲、皮肤及被毛色泽、粪便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见表1, 图1~3。
由表1和图1~3可知, A37组仔猪母源抗体到第4周龄仍能维持在较高的保护水平 (阳性率100%, 平均阻断率在60%左右, 且抗体水平均匀整齐) , 到第5周龄下降至临界值;312组仔猪均匀整齐的高母源抗体保护水平一直能持续到第5周龄, 到第6周龄下降至临界值;Y59组仔猪高母源抗体保护水平则仅能持续到第3周龄, 第4周龄下降至临界水平, 且组间差异大, 抗体水平不整齐 (离散度34%) 。3个组母猪自身的猪瘟抗体水平在跟踪调查前后始终保持比较平稳, 变化不大。由此可见, 在母猪猪瘟抗体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其母源抗体对仔猪的保时间况应与母猪奶水有关, Y59母猪由于存在奶水不足和仔猪抢奶现象 (仔猪吮吸初乳量不均匀, 获得的母源抗体不整齐, 离散度偏高) , 保护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28天左右) 。
2.2 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见表2, 图4~6。
由表2和图4~6可知, A186、B107和A182三个试验组的受试仔猪在0~20日龄左右, 非超免组猪瘟抗体水平略高于超免组;而在20~60日龄之间, 超免组经20日龄猪瘟首免后抗体水平上升较快, 抗体转阳率高, 而非超免组首免应答不明显。由此推测, 超前免疫应具有免疫记忆功能, 有助于猪瘟首免应答, 提高免疫效果;能有效填补仔猪因母源抗体不足或猪瘟首免时间不及时而造成的空白保护期, 降低野毒感染风险。
2.3 仔猪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
受试仔猪在试验期间亦有个别出现腹泻、脱水、死亡, 均已及时退出试验群组。其它受试仔猪精神状态良好, 饮食欲正常, 未见不良反应。
3 小结与讨论
3.1 母源抗体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猪瘟母源抗体是指仔猪通过摄入分娩母猪初乳而获得大量而丰富的具有猪瘟先天性保护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在分娩母猪猪瘟抗体水平相当 (阻断率在80%以上) 的情况下, 由于母猪自身存在不同因素的影响 (营养水平、泌乳性能及免疫细胞活性等) 及仔猪吃初乳的时间和初乳吮吸量等问题, 不同窝的仔猪体内猪瘟母源抗体水平与消长规律不完全相同;总的来说, 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 母源抗体滴度缓慢下降, 同时对猪瘟的先天性保护也随之降低[3,4]。母源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周期, 即从高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保护水平[5] (抗体阳性率50%, 平均阻断率40%, 平均抗体效价1∶16) 的时间大致为28~42d, 这与张新成 (2008) [6]所报道的基本一致。
3.2 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猪瘟超前免疫是指在仔猪吃初乳前的1.5~2 h提前注射猪瘟疫苗, 亦称“零时免疫”或“乳前免疫”) , 目的是为了克服母源抗体不足, 预防仔猪早期感染猪瘟, 特别是在猪瘟流行猪场。本试验随机筛选猪瘟抗体处于中下水平 (阻断率在70%以下) 的3头临产母猪及其所产30头仔猪, 每窝仔猪通过超免与不超免对比追踪监测发现, 受试仔猪在0~20日龄左右, 非超免组猪瘟抗体水平略高于超免组;而在20~60日龄之间, 超免组的猪瘟抗体水平上升较快, 明显高于非超免组。这与马强 (2010) [7]报道的超免组与不超免组仔猪猪瘟抗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基本一致;郑厚旌则认为, 猪场免疫监测得好, 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高, 母源效价在1∶128以上 (阻断率约70%以上) 的猪群, 仔猪不宜采用超前免疫, 进一步验证了本文中的结论;而高云航在2007年[8]通过对超前免疫 (0-60日龄模式) 与普通免疫 (20-60日龄模式) 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等三种免疫途径方面的检测对比发现, 在0~25日龄超免组的粘膜抗体水平高于普免组, 在0~20日龄超免组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高于普免组, 在20~35日龄超免组的体液免疫抗体水平高于普免组, 以上说明猪瘟超前免疫能有效填补仔猪因母源抗体不足或猪瘟首免时间不及时而造成的空白保护期, 降低野毒感染风险。
3.3
此外, 本试验中超前免疫组受试仔猪在20~60日龄之间, 超免组经20日龄猪瘟首免后抗体水平上升较快, 抗体转阳率高, 而非超免组首免应答不明显。由此推测, 超前免疫具有免疫记忆功能, 有助于猪瘟首免应答, 提高免疫效果。此现象的具体免疫应答机制尚不清楚,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Babara E.Straw等主编, 赵德明等主译.猪病学 (第九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325~327.
[2]A.D E Schweinitz.The war with the microbose[J].Science, 1897, 5:561~570.
[3]Terpstra C.The immunity against challenge with swine fever virus of piglets from sows vaccinated with C-strajn vaccine[J].Tijdschrift Voor Diergeneeskunde (Amsterdam) , 1977, 102:1293~1298.
[4]Launais, M, Aynaud J M, Corthier G.Hog cholera virus:active immunization of piglets with the Thiverval strain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colostral passive inmmunity[J].Veterinary of Microbiology, 1978, (3) :31~43.
[5]刘莉, 金璐娟, 杨旭, 等.规模化猪场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退规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 (10) :46~47.
[6]张新成, 李官兵, 史子学.猪瘟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持续时间的研究[J].养猪, 2008, (1) :46~48.
[7]马强, 仍巧玲, 王治方, 等.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 2010, 37 (5) :188~189.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推荐阅读:
猪瘟流行特征07-31
仔猪猪瘟免疫程序06-23
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调查07-14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05-26
猪瘟与李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07-01
猪圆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07-12
猪瘟的防治10-12
猪瘟防控的体会05-25
猪瘟防疫失败的原因09-03
免疫病理特征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