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的诊断报告(精选3篇)
猪瘟病的诊断报告 篇1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 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 引起全身泛起性小点出血, 脾梗死。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可以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发病。该病毒感染后发病率极高, 死亡率也很高, 有时高达80~100%, 对养猪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几年来猪瘟流行发生了变化, 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 以散发性流行。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必须依赖实验室才能诊断, 给养猪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1 猪瘟发病原因
1.1 免疫失败
免疫操作不当、疫苗质量差、疫苗保存与使用不当、多联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免疫程序不合理。
1.2 引种检疫不严
引种检疫不严, 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据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仔猪发病而引发的。
1.3 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实践证实, 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激素类药物等, 对动物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会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用这些药物作饲料添加剂, 会导致机体细胞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降低免疫效果。严禁乱用抗生素或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在注射疫苗期间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1.4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 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肺炎支原体等疾病都能严重损害肺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引起T细胞和B细胞发生改变, 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可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失败。
1.5 营养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 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营养不足, 缺乏物质基础, 如缺乏VE、VA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 能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 诱发猪瘟。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典型的急性猪瘟暴发,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 在开始出现临床病猪1~2周后, 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 死亡率很高。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稽留, 全身衰弱, 后躯无力, 有化脓性结膜炎, 皮肤常有出血斑点, 口腔、齿龈粘膜有溃疡, 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呈现运动失调、昏迷和惊厥等症状。血液检查, 在病初有白细胞减少现象。慢性、迟发性和非典型猪瘟, 因临床症状和病变存在很大差异, 做出临床诊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 准确、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是执行消灭猪瘟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2.2 剖检诊断
2.2.1 急性猪瘟
急性猪瘟主要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变化, 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在全身皮肤特别是颈部、腹部、股内侧、四肢等处皮肤, 散在有暗红色或紫红的小点出血或融合成出血斑。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淋巴结、咽喉、气管、膀胱和大肠等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血频率最高的部位。全身大部分淋巴结肿胀, 切面呈弥漫性或周边性出血, 如大理石样外观。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 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头状到大的出血斑, 心外膜常有出血点, 特别是冠状沟和纵沟附近。胃肠粘膜潮红, 散布有许多小出血点, 孤立的淋巴小结和淋巴块肿胀, 且较常见于大肠和直肠。脾脏边缘有突出表面的暗红色出血性梗死, 大小自扁豆至杏仁大, 切面暗红, 中心淡黄, 呈底边朝外的三角形。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2.2.2 亚急性和慢性型猪瘟
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 炎症变化主要见于肺和大肠。肺为纤维蛋白性出血性肺炎, 切面呈暗红色。质地致密, 间质水肿、出血。慢性猪瘟, 可发展成为纤维蛋白性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及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 肺间质增厚, 呈不典型的大理石样外观, 表面覆有黄白色纤维蛋白丝状物和条索。肺脏、心包和胸膜常发生粘连。肠道变化通常为纤维蛋白性坏死性肠炎, 慢性病例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 但在盲肠、结肠及回肠瓣处有“扣装”溃疡, 断奶仔猪的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处发生钙化, 可见有黄色骨花线, 这在猪瘟诊断上有一点意义。
2.2.3 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病例常见不到上述典型病变或很轻微, 仅在口腔、咽喉部出现坏死等病变, 给诊断带来困难。
2.3 药物诊断
常可根据用药情况, 做诊断参考, 如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未见效果。
2.4 实验室诊断
方法很多, 免疫荧光实验是最常用的检查HCV抗原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其特点是特异性高, 可检测抗原和抗体;动物接种实验, 主要是兔体交互实验和本动物接种实验;RT-PCR法, 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猪瘟的新技术, 其特点是快速、敏感, 可直接检测各种猪瘟病料中的病毒。
2.5 鉴别诊断
急性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链球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弓形虫等混淆, 应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虽与急性猪瘟有相似之处, 但有其各自的特征, 而且在病原、流行特点以及对药物治疗上与猪瘟完全不同, 一般情况下不难鉴别。
2.5.1 与急性败血性猪丹毒的鉴别
急性猪丹毒以3~12月龄的猪易感, 发病急、突然死亡, 皮肤上有蓝紫斑, 指压褪色。胃底部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 脾肿大呈樱桃红色, 肾为出血性肾小球肾炎, 淋巴结淤血肿大。实质脏器涂片有大量单在或成堆的革兰氏小杆菌。
2.5.2 与最急性猪肺疫的鉴别
猪肺疫有高热, 呼吸高度困难, 粘膜呈蓝紫色, 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 自口鼻流泡沫样带血的鼻汁, 常窒息而死。剖检时可见颈部皮下有出血性浆液浸润, 肺出血、水肿, 淋巴结出血, 切面呈红色, 实质脏器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2.5.3 与急性副伤寒的鉴别
急性副伤寒多发于2~4周龄仔猪, 阴雨连绵季节多发, 疫情发展较猪瘟缓慢。耳、腹部及股内侧皮肤呈蓝紫色, 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恶臭。低头呆立, 步态摇晃。剖检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 肝实质内有黄色或白色小坏死点, 脾肿大, 暗紫色。胃肠粘膜有出血点。
2.5.4 与弓形虫病鉴别
弓形虫病常发于6~8月间, 幼龄猪最易感, 常先零星发病, 随后暴发流行, 病仔猪排水样稀便, 呼吸困难, 有咳嗽, 流水样或粘液性鼻汁, 孕猪流产。剖检时, 肺稍膨胀, 间质增宽呈半透明状, 表面有小出血点, 胸腔内有黄色透明液体。淋巴结特别是肺门淋巴结水肿、灰白色, 切面湿润。
2.5.5 慢性猪瘟应注意与慢性猪副伤寒的鉴别
慢性猪副伤寒呈顽固间歇性下痢, 体温不高, 皮肤无出血点, 有时咳嗽。剖检时可见大肠有弥漫性坏死性肠炎, 脾增生肿大, 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有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3 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猪瘟必须坚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3.1 预防接种
首先应普遍的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使所有的猪获得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力。但应注意母源抗体可以影响免疫效果。疫苗接种前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应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依照各地区和猪群的不同抗体水平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新生仔猪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受到母源抗体抑制, 这些仔猪在6周龄时免疫才能产生良好效果。5月龄再一次接种增强整个猪群的免疫力。成年种猪每年免疫1~2次。对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 对假定未感染猪群进行紧急接种, 可使大部分猪获得保护, 控制疫情, 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 形成安全带, 防止猪瘟蔓延。疫苗接种后, 应加强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 以掌握猪群体的免疫水平和免疫效果。免疫良好的群体总保护率应在90%以上, 如小于50%者为免疫无效或为猪瘟不稳定地区, 此时需加强免疫。
3.2 免疫失败
3.2.1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 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 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 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怀孕母猪, 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 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 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仔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同时, 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 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 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 这种方法很难保证仔猪首免时间合理。
3.2.2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 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3.2.3 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
有资料报道, 母猪在妊娠30d前、10~50d、20~97d、30~100d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 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 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 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 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 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3.2.4 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 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 生产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3.2.5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的发生, 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 当发生其它传染病时, 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3.2.6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因此, 在防疫前后, 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3.3 检疫、防疫
防止从外地引进病猪, 做好隔离检疫。一旦发生猪瘟, 要封锁疫点, 禁止猪只流动, 病猪应急宰。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的猪, 应立即以猪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4 低下的免疫力
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很多, 免疫剂量的不足;免疫手段的不完善;劣质的疫苗;以及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都可以造成猪群的免疫力低下, 由于这种免疫力低下的猪还有一定的免疫力, 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典型, 并且经常和其它的疾病如:猪的链球菌病、猪的支原体肺炎、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等并发, 由于表现的症状相似, 所以经常导致误诊, 延误治疗, 使大批的猪死亡, 加大了经济损失。
3.5 饲养管理
同时, 还应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养猪有圈, 经常保持猪圈的卫生环境, 定期进行消毒。实行自繁自养, 必须引入种猪时, 应先隔离观察3周以上, 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猪群。一旦发生猪瘟时应采取紧急的扑灭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和可疑病猪, 并根据具体予以急宰, 对同群未发病以及受威胁的猪, 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被污染的猪舍及用具均应彻底消毒, 病猪尸体高温处理或深埋, 以防散毒。病猪的粪便及垫草堆积发酵, 1个月才可利用。
4 小结
早期确诊有利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但因猪瘟病情复杂, 特别是非典型猪瘟, 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诊断本病需要采取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诊断、剖检诊断、药物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相结合。
控制和消灭猪瘟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首先应普遍的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按照免疫程序进行, 避免造成免疫失败。
猪瘟和弓形体病的诊断区别 篇2
猪瘟和弓形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十分相近,因此在现场诊断中常常发生误诊而耽误病情。笔者根据多年的现场防治实践经验,结合实验室诊断将猪瘟和弓形体病的诊断进行区别,以期为基层兽医工作现场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病理变化的区别
1.1 器官出血灶的病理变化
猪只感染猪瘟和弓形体病时,多种组织器官均有出血性病理变化,外观上很相似,一般情况下难以区分。笔者在多年临床诊疗中发现,猪瘟的出血病灶通常以密集的出血点为主,边缘较弓形体病整齐,形状接近圆形,是散在的、不相连的,色泽为暗红色[1](见297页彩图1~2)。而猪弓形体病的出血病灶往往形状多样,边缘界线不清,呈弥漫性的出血斑变化,有的出血灶融合相连结,色泽呈红色或蓝紫色(见297页彩图3)。
1.2 特征性病理剖检变化
猪瘟和猪弓形体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区别见297页彩图4~12。
1.2.1 肠黏膜的病理变化
发生猪瘟时,结肠、盲肠黏膜往往有数量不等的轮状溃疡特征性病理变化(见297页彩图4)[1],而发生猪弓形体病时通常表现为肠黏膜色泽暗红、弥漫性出血、溃疡。
1.2.2 肺脏的病理变化
发生猪瘟时,肺脏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紫黑色出血点、出血斑,呈弥散性暗红色(见297页彩图5),弓形体病猪则表现为水肿肺,间质和浆膜下明显水肿,透明感增强,严重病例的肺脏切开时有不同程度的胶冻样物(见297页彩图6)。
1.2.3 脾脏、肝脏的病理变化
发生猪瘟时,脾脏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边缘局灶性肿大、出血性梗死,色泽紫黑色,质地变软(见297页彩图7);肝脏上有出血点或呈弥散性出血。弓形体病病猪脾脏通常呈紫红色出血(见297页彩图8),肝脏往往色泽变淡,有些病例则表现为脾脏和肝脏上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见297页彩图9)。
1.2.4 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用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区别猪瘟和猪弓形体病的意义最大。猪瘟病猪的淋巴结外观呈紫红色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2](见297页彩图10)。猪弓形体病病猪的淋巴结表面隆突,呈肿瘤样肿胀的特征性变化,切开时呈髓样肿胀(见297页彩图11~12)。
2 实验室诊断
猪瘟的实验室检验方法很多,免疫荧光反应是较为快速和准确的。取病猪的扁桃体、淋巴结等组织制作成冰冻切片,丙酮固定10 min后滴加猪瘟荧光抗体染色,置37℃温箱中作用30 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自然干燥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镜下可见细胞中有胞浆荧光,特别是淋巴结隐窝处明显,即可诊断为猪瘟阳性反应[3]。
猪弓形体病通常采用虫体检验法最为准确快速,取病死猪的肺脏和肺门淋巴结,在研钵中剪碎研匀成糊状,加10倍生理盐水混合后用多层纱布过滤。滤液先以5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再以150 r/min离心10 min,取沉渣涂片,用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后镜检。镜下可见有新月形、胞浆呈浅蓝色的滋养体,即可诊断为弓形体病[4]。
3 治疗性诊断
猪瘟的防治主要依靠疫苗的免疫接种,由于漏免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原因时常发生猪瘟,在发病时采用紧急接种,已发病的猪只紧急接种弱毒苗有明显效果。猪弓形体病可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通常有较高的治愈率,通过治疗性诊断可区分猪瘟和猪弓形体病[5]。
4 小结
1)许多疾病有着相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但同时也有其特异性,由于病因的不同,每一种疾病通常有和其他疾病相区别的、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临床防治中应加以区别。
2)猪瘟和弓形体病属于不同类型的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也不相同。猪瘟通常在易发季节、防疫免疫制度不完善或存在某些降低免疫功能性疾病时发生,猪弓形体病通过猫鼠传播,多数在猪场内猫鼠泛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应定期驱猫灭鼠,切断传染途径。
参考文献
[1]安海军,梁宏志,周文明,等.哈尔滨地区2004-2009年猪瘟病理剖检变化的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下):82-83.
[2]卫秀余,姚龙涛.猪瘟病猪眼观病理变化的分析[J].猪业科学,2006(10):56-57.
[3]郑允志.猪瘟实验室诊断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186-187.
[4]金春梅,刘超,梁晚枫,等.猪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100-101.
一例猪瘟的诊断报告 篇3
1 发病情况
重庆市忠县某猪场共饲养母猪45头,育肥猪185多头,砖混式猪舍,母猪每栏4头,2㎡/头,仔猪每栏20余头。猪群于2010年3月23日发病,3 d共死亡仔猪14头,母猪1头,尚有10余头猪废食,拉稀与便秘共存,整群状态不佳,使用过青霉素,痢菌净,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养殖户张某于2007年5月2日携带1头病死猪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不振,喜卧,食欲差,高热,粪便先干燥后腹泻。体温偏低,在下腹部、耳部、四肢、嘴唇、外阴等处可见出血斑,指压不褪色,耳朵和四肢末梢尤为明显。剖检可见喉头黏膜、会咽软骨、膀胱黏膜和心外膜针尖状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脾脏边缘梗死。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状,如磨牙、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最终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1头,其病理变化以内脏、淋巴结广泛性出血为主,表现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塞,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4 诊断
病猪、健康猪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监测猪瘟抗体滴度,结果显示健康猪的抗体滴度在1∶2.4~1∶2.8之间,而病猪抗体滴度均在1∶2.9以上。
根据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瘟。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猪圈消毒,提高猪群整体抗病力,杜绝从疫区购猪。新购入的猪应隔离观察30 d,证实无病,并注射猪瘟疫苗后方可混群。
5.2 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猪瘟疫苗(细胞源型或兔化弱毒型)5~10 mL。先打健康猪,再打可疑猪,最后打发病猪。猪瘟活疫苗的使用方法:1瓶50头份猪瘟活疫苗兑50 mL生理盐水 (0.9%氯化钠溶液)。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注射药物或疫苗时要做到一头猪换一个针头,避免交叉感染;推荐使用细胞源型或兔化弱毒型猪瘟活疫苗;毒性较强的猪瘟活疫苗使用时不要超量, 要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5.3 治疗
鱼腥草0.3 m L/(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对全群猪饲料内混5/10 000的氟哌酸原粉,连用5 d;每头猪用白芍子4 g,黄芩4 g,大青叶4 g,知母3 g,连翘3 g,桔梗3 g,炒牵牛子4 g,炒葶苈子4 g,灸枇把叶4 g。用法:水煎鸡蛋清为引,一次喂服,每日2次,连用3 d。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只有症状较严重的1头猪死亡,其它全部恢复健康。
6 小结
6.1 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切忌用猪三联苗来预防猪瘟。无论是用细胞苗还是脾淋苗都要按照剂量和程序进行。一般育肥猪25~3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种猪首免、二免同育肥猪,以后每4~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细胞苗4头份,脾淋苗2头份。注射时配合使用转移因子可使猪瘟抗体产生较快。同时还要做好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气喘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6.2 加强疫苗管理工作,确保疫苗价效。
猪瘟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猪场应选择在运输、储藏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的疫苗。8~2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0 d。因此,猪场应选择在运输、储藏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的疫苗,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夏季在稀释后1 h、冬季2 h内用完,超时就应废弃,以免造成无效免疫。
6.3 加强饲养管理。
猪瘟的发生之所以出现上述新情况,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即倡导良好的防疫观念,摒弃那种宁可有病时多花钱的观念;同时也把防疫观念制度化,许多人只是在发病或者别的养殖场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疫,一旦康复或症状不明显,就不免疫或随心所欲地任意改变免疫时间和剂量。总之,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饲养管理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4 做好猪场的净化措施。
【猪瘟病的诊断报告】推荐阅读:
猪瘟诊断技术研究09-28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05-26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06-06
慢性猪瘟的鉴别诊断06-25
猪瘟的诊断与防制12-14
常见猪病的鉴别诊断07-10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治08-09
奶牛蹄病的诊断及防治09-11
社区诊断报告11-16
自我诊断报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