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诊断及防制

2024-06-06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精选7篇)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 篇1

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 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被国际兽疫局 (OIE) 列为A类的15种传染病之一。其特征是小血管壁变性, 内脏器官多发性出血、坏死和梗塞。该病的病原是猪瘟病毒。猪瘟遍布于全世界, 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

1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 发病的动物仅限于猪, 各种品种、年龄、性别都易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在自然条件下, 一般由消化道感染。被污染的饲料, 饮水, 场舍, 各种饲养管理和运输的工具都能传播本病。用未经煮沸消毒的肉品废料、废水喂猪, 常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传入易感猪群时, 即引起急性暴发, 最先发病的猪为最急性, 1~3周内达到发病高峰, 一般为急性, 以后则出现慢性病猪。在本病常发地区, 猪群有一定的免疫性,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约7 d, 短的2 d, 长的达21 d。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 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2.1 最急性型

见于流行初期, 主要表现突然发病, 全身痉挛, 四肢抽搐, 皮肤和黏膜发泔, 倒卧地上, 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 d。

2.2 急性型

病初表现困倦, 行动缓慢, 头尾下垂, 拱背, 寒颤, 伏卧一隅或钻入垫草内闭目嗜睡, 喂食时也吃几口, 不久退出。病猪体温升高, 一般在41℃左右, 至发病后的4~6 d为最高, 可达42℃以上。早期有眼结膜炎, 两眼有多量分泌物, 甚至将眼睑粘封。还可见到眼结膜有小的出血点。鼻腔常见脓性分泌物。先便秘, 后腹泻, 排出球状并带有黏液脓装块, 粪轮发黑, 硬小有如算盘子, 后又呈现腹泻, 排出灰黄色的稀粪, 恶臭, 带黏液或带血。病猪的皮肤充血, 乃至腹下, 下颌、嘴, 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薄毛稀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 指压不褪色。急性病例, 多在一周左右死亡, 死亡率可达60%~80%。

2.3 慢性

急性不死转为慢性, 或者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病猪症状不规律, 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腹泻时间较长, 病猪日益消瘦, 贫血, 有的皮肤上有紫斑, 丘疹或坏死。白猪耳部皮肤常见有特殊的污斑, 症状好转时消失, 恶化时再出现。病程在20 d以上。

3 病理变化

3.1 最急性型

一般仅在某些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

3.2 急性型

除临诊上所见的出血变化外, 粘膜、浆膜、淋巴结、心、肺、肾、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 程度不一的出血变化, 一般为斑点状, 或少数散在, 或很多密集。淋巴结的变化比较特殊, 以腹腔淋巴结最为明显, 表现为肿大、充血、暗红色、切面多汁, 呈弥漫性出血, 边缘部分尤为明显 (因此有人称周边性出血) , 间杂有贫血变化, 因而呈大理石状。这种周边出血的变化在猪瘟诊断上有参考价值。肾脏色较淡, 出血斑点分布在皮质, 髓质很少, 肾盂和肾乳头也常见到。脾脏不肿大, 有的有出血性梗死, 以边缘最为多见, 突起呈小块, 色紫黑。脾脏通常无明显变化, 如出现出血性梗死, 则为猪瘟所特有的病变。

3.3 慢性型

病变主要为坏死性肠炎, 一般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粘膜上。炎症从淋巴滤泡开始, 向外发展, 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 (同心环状) 的钮扣状溃疡, 突出于粘膜表面, 色褐或黑, 中央低陷, 有的有脱落现象。此外, 常见有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 突变部常有坏死灶。

妊娠母猪感染弱毒株后曾见有胎儿病变, 如水肿、头、肩、前肢状似水牛, 表皮出血和小脑发育不全等。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临床症状表现体温升高41℃以上, 皮肤腹下, 下颌、耳及腿内侧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和病理变化出现全身浆膜、粘膜和内脏出现广泛出血点以及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有赖于进行试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采取荧光抗体试验、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进行诊断。

5 防制

5.1 平时预防

尽可能不由外地引进新猪, 实行自繁自养, 如由外地引进新猪时, 应到无病地区选购, 做好预防接种, 到场后, 隔离检疫2~3周。用残羹做饲料时, 应充分煮沸消毒。养猪场舍应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禁止非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入。按照国家规定, 对猪的集市、买卖、运输、屠宰和进品, 进行严格的检疫。改善饲养管理。加强预防接种。

5.2 紧急预防

对全群猪只进行检查, 病猪及可疑病猪, 最好淘汰。对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 马上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常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小经济损失, 是可行的积极措施。但在潜伏期的病猪注射后, 可能发病和死亡。发病猪舍, 运动场, 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进行消毒。病死小猪, 不得随意乱扔, 应深埋。绝不允许将病猪生肉在市场出售。

5.3 预防接种

后备母猪配种前半个月必须加强免疫1次, 同时对于延期未发情、返情、流产猪只等必须及时补注;经产母猪的免疫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分娩后14~20 d免疫接种;后备公猪在5个月龄时需进行免疫, 同时在使用前半个月必须再次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宜1年3次免疫接种, 同时免疫时最好分批免疫, 并间隔1周, 以确保精子活力;仔猪超前免疫 (吮初乳前免疫) , 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 (0~4 h) 进行猪瘟免疫接种, 该法要求管理精细, 猪舍条件较好, 有保温设施。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疫区或受威胁地区, 效果良好, 但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应答能力较低, 保护力一般持续较短, 所以45~50日龄还必须进行二免;仔猪常规免疫, 乳猪20~25日龄作第一次免疫, 50~55日龄作第二次免疫接种;有些大型集约化养猪场是在乳猪断乳后 (一般在30~40日龄) 作第一次免疫接种, 70日龄作第二次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制定的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接种时间。现在认为抗体滴度为1:32~1:64时, 可获得100%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孙洪梅, 孙英杰, 刘莉, 等.猪瘟的诊断.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 (6) :22~23

[3]白建, 张维, 赵光英, 等.猪瘟的研究.畜禽业, 2004 (12) :52~54

[4]钟继武, 许从义, 黄福云, 等.当前猪瘟的发病特点与免疫对策.安徽畜牧兽医, 2005 (7) :30~31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 篇2

1 发病情况

5月份以来, 我市某猪场在保育猪舍中, 不断发生以高热稽留, 肠道溃疡, 便秘, 拉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用多种抗菌药和退热药治疗, 治疗效果不佳。在半个月内, 造成50多头仔猪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渴欲增加。初期体温40~42℃, 以后体温升降交替稽留不退, 两眼有脓性分泌物, 精神不振, 喜钻垫草, 怕冷, 厌食或不食, 喜食污水, 耳、嘴唇、股内侧、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块, 指压不褪色, 耳端、尾尖皮肤发生坏死, 多数病猪病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拉稀, 一周后便秘与拉稀交替出现, 粪便恶臭, 带有脓性或血性黏液。腹部、尾部、臀部发钳。病程5~7天, 少数达10天以上。

3 病理变化

3.1 心脏和肺脏

病死猪心包腔内有少量浅黄色液体, 冠状沟脂肪和耳有出血, 心内膜和心外表面有出血性病变。肺脏表面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3.2 肝脏和脾脏

病死猪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脾脏边缘有长短不一的黑色梗死灶, 部分边缘呈锯齿状。

3.3 消化道

病死猪的喉头、会厌软骨均有出血点, 胃底部黏膜弥漫性出血, 十二指肠也严重出血, 回肠和盲肠均有少量溃疡灶, 肠壁有的地方变薄, 有增厚。回盲口有纽扣样溃疡灶。

3.4 肾脏和膀胱

病死猪肾脏表面大量针尖样出血点, 膀胱黏膜也有大量出血点。

3.5 淋巴结

病死猪的腹股沟肿大, 呈紫色, 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肺门、肝门等淋巴结均肿大呈紫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实验材料

1) 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待检菌株, 分离自不同送检病死猪的肝脏;

2) 猪副伤寒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3) 待检血清15份, 系该场随机从不同猪舍采血分离的血清;

4) 试剂盒:猪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 (美国爱德士) ;

5) 酶标仪。

4.2 实验方法

4.2.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猪心脏、肝脏、脾脏和淋巴结涂片分别迸行革兰氏和美兰染色, 发现呈革兰氏阴性, 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杆菌, 无芽胞, 无荚膜;美兰染色未发现典型两极染色细菌。

4.2.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不同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等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 37℃培养24h, 观察肉汤有混浊现象。然后分别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S.S琼脂平板划线, 观察生长情况, 然后挑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无红心菌落和S.S琼脂平板上淡黄色半透明菌落涂片镜检, 可见到与病料中主要细菌形态一致的细菌, 挑单个纯培养菌落于普通肉汤中培养。

4.2.3 生化实验。

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鼠李糖、黄糖、棉仔糖、葡萄糖、甘露醇、乳糖、半乳糖、D-木糖、丙二酸钠、三糖铁等实验用培养基, 37℃培养24~48h观察颜色和产气情况, 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如下 (表1) :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细菌的生化反应结果均符合猪副伤寒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生化特性。

4.2.4 ELISA实验。应用猪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抗原检测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出用抗体包被的微量反应板, 并在纪录表上标记好每个样本的位置。

2)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50μl的检测抗体。

3) 在阴性对照的双孔中各加50μl阴性对照。

4) 在阳性对照的双孔中各加50μl阳性对照。

5) 在剩下的反应孔中分别加入50μl被检样品。对于不同的被检样品要更换吸头。

6) 轻弹微量反应板或用振荡器振荡, 将反应板中的溶液混匀。

7) 在37℃的条件下孵育2 h, 也可在2~8℃的条件下孵育过夜 (12~18 h于冰箱中) 。在孵育过程中应将微量反应板封闭或在湿盒内孵育, 以防反应孔中的液体蒸发。

8) 吸出反应孔中的液体物质并弃入废液缸中。

9) 每个反应孔加入约300μl的洗涤液进行洗涤, 洗涤五次。每次洗涤后吸出所有孔中的液体。在洗涤时以及在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之前要防止反应板出现干燥现象。在最后一次洗涤完后, 将反应板在吸水性强的物质上拍干。

10)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

11) 在室温下 (18~25℃) 孵育30 min。

12) 重复步骤8和9。13)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 TMB底物。

14) 在室温 (18~25℃) 条件下于黑暗处孵育10min。在加完第一个孔后开始计时。

15) 在每个反应孔中加入100μl的终止液终止反应。在加终止液时要按第13步的顺序进行滴加。

16) 将酶标仪在空气中调零。

17) 于450nm单波长或450nm和650nm双波测定样本以及对照的吸光值。

18) 计算结果。

(1) 判定条件:阳性对照OD的平均值 (PCx) 与阴性对照OD的平均值 (NCx) 之差 (P-N) 必须大于或等于0.150OD, 另外阴性对照OD的平均值 (NCx) 必须小于或等于0.250 OD, 这样实验结果才算成立。

判断各样品是否含有待测抗原主要通过计算修正OD值 (S-N) 来决定的。

(2) 结果判定:当被检样品的S-N值等于或小于0.100的, 判为阴性;当被检样品的S-N值大于0.100, 小于或等于0.300, 判为可疑;当被检样品的S-N值大于0.300的, 判为阳性, 需采用更加特异的猪瘟检测方法确认。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OD值, 依据判定条件得出, 15个血清样品, 12个为阳性, 2个为可疑, 1个为阴性。由此得出该猪群可能感染猪瘟病毒。

5 综合防治

确诊后立即对病猪群进行隔离、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接种和治疗等措施。

1) 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焚烧或堆积发酵, 对圈舍及用具用高效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

2) 对全场假定健康猪立即进行猪瘟及仔猪副伤寒疫苗的紧急预防接种。

3) 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感染猪只进行个体治疗和全群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4)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的卫生, 调节好圈舍的温度和湿度, 定期进行消毒, 同时饲喂全价饲料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6 讨论与分析

1) 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可以得出:该场猪群除感染猪瘟病毒外, 还感染了仔猪副伤寒 (沙门氏菌杆菌) 。由于混合感染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 多样性, 使得治疗效果不佳, 治疗难度增加, 使猪群死亡率升高。

2) 该猪群发生猪瘟的重要原因有: (1) 仔猪用猪瘟疫苗首次在20日龄免疫, 此时母源抗体相当高, 造成免疫后可能有一段时间的免疫空白期。 (2) 猪瘟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据查该场饲养员杨某此前曾从另一正在发病场待过, 可能将病原带入。

3) 建立一个坚持自繁自养的养猪场,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 坚持不从外地引进猪只。

4) 加强猪瘟抗体的监测,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认真做好猪瘟、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

温和型猪瘟发生的原因及防制措施 篇3

1 病因分析

1) 开展春秋防疫工作时, 由于防疫员责任心不强或免疫操作不规范、疫苗保存或使用不当等, 造成免疫密度不达标或免疫效果不理想, 致使部分猪只未免疫或未达到免疫保护的目的。

2) 养殖场引进种猪时, 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 引进了隐性感染猪瘟的种猪;或猪场暴发流行猪瘟以后, 养殖户未重新建立健康猪群或对疫区中的健康猪群缺乏必要的监测, 致使种猪中有隐性感染猪瘟的猪存在。虽然种猪对毒力较弱的病毒存在一定的免疫力而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但其会持续向环境中排毒, 并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仔猪。由于仔猪抵抗力较差, 常在环境应激、营养不良、抗体水平降低等情况下继发或并发猪瘟。

3) 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不合理, 使猪群对接种的抗原未表现出充分的免疫应答, 达不到免疫保护的目的。某些猪场对仔猪免疫猪瘟疫苗的首免日龄选择不当, 致使疫苗与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发生中和;或未及时补免, 达不到免疫保护的目的, 造成温和型猪瘟病毒长期存在。

4) 由于某些养殖户经常在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添加剂, 对猪只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加之, 近年来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在猪群中时有发生, 造成猪体免疫抑制, 致使猪只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最终造成免疫失败。

2 防制措施

1) 加强猪瘟防疫工作的全面开展, 注意疫苗的使用及保管, 规范防疫员的免疫操作并促其增强责任心, 确保免疫方法得当、途径正确、剂量准确, 达到通过免疫接种保护猪群健康的目的。

2)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建立种猪繁育档案;必须引进种猪时, 要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 确认引进的种猪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猪场暴发猪瘟后, 应重新建立健康猪群, 并对疫区中的种猪群进行监测, 及时淘汰隐性感染猪。

3) 在参考其他猪场免疫程序的同时, 要结合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在猪瘟威胁地区或是存在散发猪瘟病例的猪场, 应坚持超前免疫, 在仔猪20~25、60~65日龄各进行1次免疫, 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期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过高而发生过敏性休克。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 篇4

关键词:猪瘟,免疫失败,原因,防制措施

猪瘟又称“烂肠瘟”,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可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这种疾病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和科学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笔者通过对全县养猪户(场)的调查,发现许多养猪户(场)在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疑似症状的病例。根据对这些养猪户(场)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防制措施。

1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疫苗方面的原因

1.1.1 疫苗的种类。

我国现常用的猪瘟疫苗是周泰冲等于1956年研制成功的中国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迄今国际公认最理想的猪瘟疫苗。根据用途分类可分为单苗和联苗。单苗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猪瘟细胞苗和猪瘟组织苗(猪瘟脾淋苗和猪瘟乳兔苗)。猪瘟细胞苗的优缺点: (1) 稳定性好; (2) 生产成本低,价格较低; (3) 抗原含量相对高,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既能防止临床发病,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达到“双保护”的水平; (4) 猪瘟细胞苗免疫应激反应较小; (5) 猪瘟细胞苗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风险,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猪能引起疑似猪瘟的疫情。

猪瘟组织苗(脾淋苗和乳兔苗)的优缺点: (1) 猪瘟组织苗可以避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风险; (2) 猪瘟组织苗含有多种免疫增强因子,猪瘟组织苗既能产生较好抗体水平,也能产生坚强的细胞免疫力; (3) 猪瘟组织苗的稳定性、一致性较差; (4) 猪瘟组织的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价格较高; (5) 猪瘟组织的免疫应激反应大。

联苗现常用的有“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和“猪瘟丹毒二联”。联苗用于断奶仔猪,不适宜用于未断奶仔猪。联苗中含有“吐温-80”成分,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致使免疫效果不确实。

1.1.2 疫苗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属于强制免疫性传染病,需多次接种疫苗。据张长龙等人报导,三种疫苗分两次免疫注射,基本不会增加免疫副反应,先注射猪瘟疫苗,1周后再同时分点注射口蹄疫和蓝耳病疫苗,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可以保证三种疫苗的免疫质量。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相互之间干扰较大,推迟猪瘟病毒抗体产生的时间,推迟35天以上,对蓝耳病抗体产生也有明显干扰,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存在各种疫苗接种间隔时间过短,造成疫苗之间互相干扰,影响免疫效果。

1.1.3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有许多养猪户和乡村动物防疫员不能正确地保存和运输疫苗,主要表现是:(1)没有按要求保存在-15℃条件下;现在乡镇动物防疫站配有冷冻冷藏设备,但村一级没有配备,有的养猪户也没有冷藏设备;(2)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或者保温措施不到位,造成疫苗反复冻融,效价降低或失效,导致免疫失败。

1.1.4 疫苗的纯净度。

疫苗生产商在疫苗生产过程中病毒源采集、培养、分离、分装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造成疫苗被污染,如猪瘟细胞苗有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风险。不合格的疫苗生产厂家为追求利润,生产的疫苗质量差和效价低,导致免疫失败。

1.1.5 疫苗的有效期。

在生产实践中,有个别的疫苗经销商将临近失效期的疫苗,有的甚至将已经超过有效期的疫苗销售给一些缺乏养猪经验的养猪户,导致效果降低或失败。另外,疫苗的有效期与保存运输的温度环境有直接相关,说明书上讲,-15℃以下可保存一年半,但仔细分析,许多中间环境都不能保证在-15℃以下的条件,因此疫苗的有效期要打折扣。

1.2 猪群状况方面的原因

1.2.1 仔猪的日龄及母源抗体的影响。

初生仔猪通过吮吸初乳,可获得与母猪几乎相等同的抗猪瘟病毒抗体,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猪的抗体水平显著正相关。仔猪在吮吸初乳前抗体水平为零,仔猪吮吸初乳后,7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居高,随时间的延长母源抗体滴度不断下降。现在生产实践中,对母猪加大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的情况下,仔猪母源抗体水平高,衰退缓慢,对疫苗的中和作用大,在这种情况下,仔猪初免时间过早,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目前,业界对乳前免疫争议比较大,在理论上该方法是可行的。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乳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仔猪体内有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仔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

持反对意见的观点:(1)乳前免疫可能诱发仔猪免疫耐受(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2)乳前免疫没有必要,初生仔猪经过吮吸初乳,足以获得对猪瘟强毒的免疫力,而且直到35日龄,仍能维持较高滴度,初生仔猪完全不用担心猪瘟野毒感染问题,乳前免疫除了增加无谓的工作量,对猪瘟防治别无他益;(3)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乳前免疫是仔猪出生后及时注射猪瘟细胞苗,间隔2小时后,再让仔猪吮吸初乳,如母猪分娩过程延长或母猪晚上产仔,仔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免疫失效。

1.2.2 猪群的健康状况。

在农村养猪生产实践中,有些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当猪群发病时,用大剂量的猪瘟疫苗接种采用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猪群疾病。笔者认为:对发病猪群采用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有待商讨,我们知道猪瘟疫苗就是由猪瘟兔化弱毒株病毒制成的,在正常情况免疫接种时,疫苗进入猪体后是通过刺激猪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起保护作用,而疫苗中的病毒是不能直接作用于致病的猪瘟毒;另外,紧急免疫接种在生产实践中常用,但它正确的用法是当猪群发生传染病时,对周围受到威胁而没有发病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而不是对已发病猪群进行免疫接种。

1.2.3 猪群的个体差异。

同群仔猪不同个体甚至同窝仔猪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体质差异,对免疫接种产生的免疫反应不是完全一致的。其中主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整齐度,来源于不同母猪的仔猪的母源抗体的滴度是不一致。特别是农村养猪户(场)从来没有进行抗体监测,母猪的免疫接种程序、时间、方法都不一致,造成母猪的抗体滴度不整齐。当有的肉猪养殖户到千家万户收购仔猪时,其仔猪群母源抗体的滴度差异很大,也会导致部分仔猪免疫失败。

1.3 免疫方法的原因

1.3.1 注射操作不规范。

“下针狠、推药快、拨针急”, 是很多防疫员注射操作的通病, 有的防疫员热衷于打飞针, 抓一把注射器追着猪只满栏跑, 有的猪场选用针头过短过粗, 这些现象, 都是猪瘟免疫注射的大忌, 也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1.3.2 疫苗的稀释液使用不正确。

在农村一些养猪户和乡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了方便和节约资金, 疫苗往往就用冷开水或注射用水稀释, 不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稀释液, 这样就会造成疫苗质量下降或失效, 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或失败。

1.3.3 疫苗稀释后没有及时用完。

猪瘟细胞苗要随用随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并限2小时内用完;猪瘟脾淋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冻,如气温在15℃以下,必须在6小时内将疫苗用完,如气温在15℃~27℃,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特别是乡村级动物防疫员上午稀释的疫苗到下午仍然在用,导致免疫失败。

1.4 饲料品质及药物方面的原因

1.4.1 饲料的品质。

饲料的原料或饲料保存不当,造成发霉变质,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或棕曲霉毒时,只需很少量就能使猪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免疫失败。

1.4.2 药物的影响。

如果在猪瘟疫苗免疫注射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性药物如地塞米松、卡那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痢特灵等,都可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或失败。

2 防制猪瘟免疫失败的措施

2.1 正确选择猪瘟疫苗

2.1.1 选购质量可靠猪瘟疫苗。

质量可靠的猪瘟疫苗是免疫成功的基本保证。选购猪瘟疫苗时, 首先是选择正规生物兽药厂生产的疫苗, 其次是看生产日期和包装, 凡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临近失效期或超过有效期的、包装破损的都不要购买使用。

2.1.2 选用猪瘟兔化弱毒单苗。

猪瘟“三联苗”或“双联苗”无法提供对猪瘟的足够保护力。一是联苗中含有“吐温-80”成分, 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 致使免疫效果不确实;二是现在猪丹毒很少发生, 注射疫苗的主要目的是防好猪瘟;三是现在猪肺疫多为A型, 联苗中的猪肺疫主要是防B型, 不能对症;四是联苗不能用于60日龄以前的仔猪。选用猪瘟兔化弱毒单苗, 对预防猪瘟可获确实免疫效果。

2.1.3 选用猪瘟细胞苗。

猪瘟免疫选用猪瘟细胞苗还是猪瘟组织苗,业界一直在争论,这两种猪瘟疫苗的病毒株是相同的,只是生产工艺不同,各有其优缺点(前面已述),究竟使用哪种疫苗好呢?笔者从工艺、成本低高、免疫效果、免疫副反应等方面考虑,推荐使用猪瘟细胞苗,这个观点仅供参考。

2.2 正确保存和运输疫苗

猪瘟疫苗要求在-15℃以下保存。保存疫苗的冰箱或冰柜,要专用,不得存放鱼肉等物品,以免反复掀取,反复融冻,影响疫苗的质量和效价。另外要考虑停电的实际情况,最好买冰柜,在有电时,多冻一些冰块(最好是高效蓄冷剂或冷冻袋),避免停电时冰柜内温度上升过快,导致疫苗的质量和效价下降。疫苗的运输要求在0~8℃的条件下进行。

疫苗的运输与保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又是问题最多的环节,因此建议,在购买和使用前一定要检查生产日期,正确地根据运输时冷链系统的完善程度及自己的储藏条件来计算疫苗的有效期,并留有充分的保险系数,尽量不使用接近有效末期的疫苗。

2.3 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猪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是整个猪群免疫成功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机械地照搬疫苗生产厂家、猪病书籍或其他来源提供的免疫程序,只能将其作为一个参考性指导。二是要考虑到多种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猪瘟疫苗最好单独接种,并与其他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最少7天。三是免疫程序制定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四是仔猪首免剂量用四头份,因为仔猪首次接种猪瘟疫苗时,由于母源抗体部分存在抑制免疫,结果呈现不完全免疫状态,适当加大免疫剂量,既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又能使充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病毒感染。如免疫剂量过大,虽然克服了母源抗体干扰,但多过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器官,使机体免疫器官产生免疫麻痹,也不能获好的免疫效果。

首免日龄是根据出生的猪母源抗体水平消长规律来确定的,有条件的猪场要求进行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测定来确定其免疫程序,仔猪母源抗体为8~32倍时进行初免;一些无条件检测仔猪母源抗体的猪场,可采用30~35日龄和65~70日龄两次免疫的方法。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次免疫,经产母猪于断奶时免疫一次,剂量均为8头份。仅供参考。

2.4 积极开展免疫检测

对猪群进行免疫检测是制定免疫程序的科学依据和了解免疫效果的重要措施,建议县级动物防检部门和规模养猪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免疫检测,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免疫接种,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2.5 掌握正确的免疫接种方法

2.5.1 正确稀释疫苗。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不要使用注射用水、凉开水或矿泉水稀释。

2.5.2 选用适中的针头。

仔猪可选用9号针头,中猪可用12号针头,大猪及种猪可用16号针头。

2.5.3 严格消毒。

在预防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消毒:(1)注射器和针头应洗净,煮沸消毒在15分钟以上;(2)做到一猪一针头;(3)是注射部位要用5%碘酊或7%酒精消毒,棉球要干湿度适中,擦湿即可,不要太湿,防止高浓度碘酊渗透或带进针孔,使部分疫苗弱毒灭活;(4)吸疫苗前,应先除去疫苗瓶封口的胶蜡,并用70%酒精棉球擦净消毒;(5)吸疫苗时绝对不能用已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吸取,可一个无菌针头专供吸疫苗用。

2.5.4 做好保定,准确掌握的注射部位。

做好应免猪的保定工作,是准确掌握注射部位的前提。仔猪可以人工保定,中大猪可用保定栏保定,注射部位可选在耳根部、臀部或股部,防止注射到脂肪层,影响疫苗吸收。

2.5.5 稀释好的疫苗要尽快用完

猪瘟细胞苗稀释后,2小时内用完;猪瘟脾淋苗稀释后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用完,气温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否则疫苗将失效。

2.6 猪群的健康状况

猪瘟免疫接种时要在猪群健康的状况下进行。

2.7 确保饲料质量

(1)给猪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障猪群健康生长;(2)不能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避免造成黄曲霉毒素中毒和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3)免疫注射前后一周内期间对猪群不能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如地塞米松、卡那霉毒、四环毒、新霉毒、痢特灵等)和抗病毒性药物,如果免疫接种猪瘟中,出现过敏反应并应用地塞咪松、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治疗的,7天后要补免疫苗;(4)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如亚硒酸钠维生素E或左旋咪唑)和多种维素,对提高猪群的抗应激能力和增加免疫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大实主编.实用兽医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361~374.

[2]赵翠卿.猪瘟免疫您主张用哪种疫苗?[J].兽药市场指南, 2011, (9) :34~38.

[3]吕惠序.猪瘟疫苗的免疫细节[J].兽药市场指南, 2011, (9) :38~39.

山羊痘诊断及防制 篇5

1 疫情来源及流行情况

1.1

为改良本地黑山羊品种,扩大养殖规模,2007年9月仙江、三阳、更新等村的十多个农户从外地调进未经检疫的山羊90多头。山羊调进后未经隔离饲养观察,即与原存栏的山羊合群饲养。几天后部分山羊发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羊群。病羊发生丘疹、减食、体温升高等症状。为减少损失,农户又将病羊低价处理或急宰出售,致使疫情很快波及到邻近对坪,天岳,白若等村。发病羊也由数十头感染到上千头。

1.2

山羊不分性别,年龄均可感染山羊痘,但以羔羊、怀孕母羊容易感染,怀孕母羊感染本病后易致流产,羔羊感染发病174只,死亡52只,母羊感染发病531只,引起流产的近70只,死亡110只。1.3山羊痘在我乡呈现地方性流行,疫情传播快,数天之内蔓延致全群,死亡率高。据调查统计本次山羊痘疫情感染发病1 202只,死亡372只,死亡占发病数的30.1%。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1.2℃,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鼻流粘脓性分泌物,且量较多。心跳、呼吸加快、咳嗽,渐进性消瘦。在体表少毛或无毛部位(如乳头、乳房,口、鼻、阴囊、股内侧和肛门周围等处)出现圆形红斑疹,不久在红斑的中央发生大小不一的红色圆形水泡,其基部直径达0.5~1cm,水泡破溃后中央形成凹陷。若无感染则形成褐色痂皮。有的病羊在全身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不一的稍硬且高于皮肤的结节,用手摸相当明显。有的病羊痘疹侵害整个头部、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

3 病理剖检

主要见于皮肤和粘膜,皮肤上有凹或凸和红斑,呼吸道粘膜有出血性炎症,有的形成灰白色圆形或椭圆性病灶,直径达0.5~1cm,气管及支气管内充满红色浓稠粘液,有的肺部呈现炎症变化及消化道的出血性炎症。

4 防治措施

4.1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周围的未发病羊只使用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疫苗用生理水稀释,不论羊只大小每头皮下注射0.5mL。

4.2

及时隔离病羊,对重症病羊全部扑杀,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病羊污染的场地、用具、饮水等全面彻底消毒,同时划分疫区,严禁山羊调运、宰杀。

4.3

加强引种管理,凡从外地调入山羊,必须隔离饲养观察10天以上,健康的羊只才能分群或与原来存栏的山羊合群饲养,同时接种山羊痘疫苗。

4.4对症治疗。

对皮肤上的痘泡涂布碘酊,水泡破溃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涂布紫药水。为防止继续发感染,肌注灭痘灵、病毒唑、青霉素等抗菌消炎药物。症状稍重的结合输液治疗。

4.5 中药清热解毒透疹。

葛根15g、紫草19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升麻10g、枝子15g、连翘10g、银花8g(以上为成年羊用量)水煎灌服,每天1剂,连用2~3天,可取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主用。

5 小结

5.1

山羊痘在我乡是首次发生,因此疫情来势猛,发展快,几天之内即可感染整群羊发病。特别是基层兽医人员从来未接触过本病,延误治疗及病死羊尸处理不当等,致使疫情扩大,造成数个村1 000多只山羊感染发病,死亡300余只。

5.2

农户盲目从外地引种带来疫情是导致这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生产从外地引种时要严格检疫,详细了解产地疫情动态及防疫情况,种引进后要做好隔离饲养观察及补免疫工作。

5.3 紧急预防接种。

发生山羊痘疫情时用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防疫注射是控制山羊病疫情扩散蔓延的有效措施。

5.4

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篇6

一、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仅对猪有易感性,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近些年来, 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多地区散发性流行, 有时表现为波浪形、周期性, 尤其是大多数表现为温和型猪瘟, 其症状显著减轻, 死亡率较低, 或呈亚临床感染, 母猪发生繁殖障碍, 导致长期带毒、散毒, 成为猪瘟预防免疫效果差、反复发生以至暴发的重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散播, 气候多变等应激因素导致发病增加。10日龄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 3月龄以上者发病减少, 经免疫过的猪群仍有发病, 从市场购入的猪苗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繁自养。

二、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1典型猪瘟

潜伏期5~7天,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者较多。患猪体温于41℃以上高热稽留, 耳、腹下、四肢皮肤呈现紫色出血斑块, 眼常有脓性分泌物, 减食乃至绝食。先便秘后腹泻。有后肢麻痹, 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1~4周, 病死率在70%以上, 耐过猪多成为“僵猪”。近些年典型猪瘟己很少见。

2、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

这是近些年猪曾发生的主要形式, 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持续感染 (亚临床隐性感染) 猪感染猪瘟病毒, 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可持续向外排毒。

2.2母猪繁殖障碍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表现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不发情或不孕等。

2.3仔猪先天性感染 (胎盘垂直感染) 仔猪生后, 衰弱, 拉稀便, 陆续死亡, 也有在2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 偶有发生先天性震颤。

2.4免疫耐受 (免疫力低下) 虽用合格的猪瘟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 但抗体仍达不到保护水平, 猪瘟还时有发生, 这种情况多见于育成猪。

还应注意, 近些年猪瘟的发病, 大多有严重的混合感染, 导致病情复杂, 临床表现不一, 确诊更加困难。

典型猪瘟的剖检病理变化主要是肾脏点状出血, 脾脏边缘梗死,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和大理石样花纹状出血, 回盲瓣附近同心圆溃疡等。但近些年典型猪瘟极少见, 而大量发生的非典型猪瘟又多为混合感染, 因此很难见到典型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

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很难做出确诊, 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正向间凝 (IHA) 用于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高低, 帮助免疫程序的制定, 但不能作为是否感染猪瘟的依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一般用于检测猪瘟的抗体水平, 有的方法可区分强毒抗体或弱毒抗体。

3、免疫荧光 (IFA) 可检测强毒抗原, 能检出带有猪瘟强毒的隐性猪, 对猪瘟的净化有重要价值。

4、琼脂扩散试验 (AGPT) 操作简单, 易于判定, 可测抗原或抗体, 但敏感度低。

5、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可检出被检病料中存在的猪

瘟强毒、兔化弱毒或系未感染猪瘟, 较准确可靠, 对试验设备、条件和技术要求不高, 但费时费事。

四、防制对策

猪瘟疫苗接种后1周内可产生免疫力, 保护期一般为一年, 对猪瘟应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每头猪一次免疫剂量应不低于600RID。一般地区应在仔猪2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天、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各免疫一次, 尽量不要在配种或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并应注意与其它疫苗接种的间隔和抗生素的干扰。

2、正确严格地采用超前免疫。

可在被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使用, 但必须严格操作, 如专人执守, 每产出一头仔猪立即注射疫苗, 并编号放入保姆箱中, 于90分钟后方可令其吮乳。稀释后的疫苗应贮存在带冰的冰瓶中随时取用。在猪25~35日龄或60~70日龄时还应加强免疫一次。

3、选择疫苗要讲究。

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乳前及25日龄左右猪瘟免疫应使用猪瘟单苗, 不要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三联苗”可用于小型场户的第二、三次加强免疫。猪瘟发病严重场、区, 还可考虑用猪瘟组织苗。

4、严格技术操作。

疫苗贮运和使用要全程冷藏, 用前应检验是否失真空。每头猪换用一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气温在15℃~27℃时应在3小时内用完, 过时废弃。不要打“飞针”。

5、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通过抗体监测找出并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种猪, 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和免疫抑制问题,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

6、实行全进全出, 对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

应做无害化处理, 做好消毒、隔离等切断传染源的全方位措施。

猪肺疫的诊断及防制措施 篇7

1 猪肺疫的流行情况

1.1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尤以气候潮湿、多雨、气温骤变的季节多发。

1.2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1.3 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伤口、鼠害、蚊虫等传播。

1.4 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阉割、拥挤、连续

生产、不清栏或天气突变等都会促使该病发生及流行。

2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猪只突然发病, 高热达41℃以

上, 咽喉都有坚硬的热痛性肿胀, 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及颈部, 病猪食欲废绝, 呼吸困难, 张口呼吸, 呈犬坐状态, 黏膜呈蓝紫色, 口鼻流出泡沫液体, 后期体躯下部皮肤变红, 最后都因窒息而死。病程1~3天。个别的病猪呈现败血症状, 常突然死亡。

2.2 急性型, 败血症状轻微, 主要呈现纤维素性

胸膜肺炎症状, 体温高, 有干而短的痉挛性咳嗽, 呼吸困难, 胸部有压痛, 有脓性鼻分泌物, 皮肤上有红斑, 咽部不见红肿, 病程4~6天, 因窒息而死。

2.3 慢性型, 多由急性转来, 主要表现持续性咳

嗽和呼吸困难, 有时关节发生脓肿, 皮肤出现痂状湿疹, 病猪逐渐消瘦, 以致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 病程可达2周。

3 猪肺疫的病理剖检特点

3.1 最急性型, 最常见为败血症变化, 于皮肤、

皮下组织、浆膜、心内膜发生出血, 在咽喉部水肿, 其周围组织发生出血性浆膜浸润。下颌、咽及颈部淋巴结肿胀、出血, 切面呈红色, 肺瘀血、出血和水肿。

3.2 急性型, 剖检可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

有各期肺炎病变和坏死灶。肺切面呈大理石样花斑。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出血。

3.3 慢性型, 肺炎病变陈旧, 有坏死灶, 严重的

呈干酪样或脓性坏死, 肺膜明显变厚而粗糙, 甚至与胸壁或心包黏连。

4 猪肺疫的诊断

一般来说, 根据猪肺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特点, 凭实践经验可以确诊。但本病的最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 而慢性型病例的症状, 病变都不典型, 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未能确诊时, 可采取病猪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实质器官 (肺、肝、脾) 送兽医检验部门检验。

同时, 又要与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进行区别诊断。

与猪瘟区别, 单纯猪瘟死亡的猪, 肾有出血点, 脾不大, 但多有出血性梗死, 淋巴结周边出血, 大肠有扣状溃疡, 无细菌检查, 可以区别, 但猪肺疫往往和猪瘟混合发生, 为了证明是否有猪瘟同时存在, 必要时还需作猪瘟诊断。

与猪丹毒的区别, 猪丹毒无喉部肿胀, 多在皮肤出现典型红色疹块, 指压褪色, 剖检可见脾肿大, 有时心内膜有菜花样赘生物, 从血液、内脏及心内膜赘生物等病料中均可查出猪丹毒杆菌, 可与猪肺疫区别。

与猪气喘病的区别, 猪气喘病多发于哺乳仔猪和刚离乳的幼猪, 病猪主要表现咳嗽、气喘、但体温和食欲无大变化。剖检可见肺部呈胰样或肉样变, 两侧病变对称, 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 肺门淋巴结肿大, 断面湿润呈黄色, 依此即可区别。

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区别, 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 肺炎多为两侧性, 肺呈紫红色, 切面似肝、间质内充满出血性胶样液体, 肺表面附有纤维素凝块, 有多量黄色胸腔渗出液, 有的肺与胸膜粘连, 肺炎灶硬结或为坏死性病灶。

5 猪肺疫的防制

5.1 预防

5.1.1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若需要引

种, 必须到健康的猪场引进, 并对引进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一个月左右, 并经检疫合格后, 确认无该病, 方可混群生产, 从而杜绝该病的发生及流行。

5.1.2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采用封闭式生产, 严

禁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 猪场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更衣消毒后, 方可进入猪场工作, 并定期做好猪场灭鼠、灭蚊、灭蝇、及杀虫和对猪群的消毒工作。

5.1.3 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

式, 每批猪只转出清栏后, 必须严格清洗及消毒, 空置1周后, 方可调入新的猪群, 确保消毒效果。

5.1.4 控制猪群饲养密度。该病发生与饲养密

度关系相当大, 笔者建议:如保育猪0.37~0.56平方米/头, 育肥猪1.2平方米/头, 各类猪群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养密度, 如果条件差的, 密度更应低一些。

5.1.5 提供适宜的环境。寒冷季节, 特别昼夜温

差大时, 必须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气候潮湿、多雨时, 又要注意保持栏舍干燥。从而保证猪群有一个舒适理想的环境, 该病就难以发生。

5.1.6 猪只剪牙、剪尾、阉割及注射药物时, 必

须严格做好消毒工作, 以防伤口感染猪肺疫的病菌。

5.1.7 提高猪只饲料营养水平。根据猪只各阶

段生长所需, 选用优质的饲料、原材料、预混料配置日粮, 确保营养均衡合理、无霉菌感染, 增强猪只自身抗病能力。

5.1.8 疫苗免疫

对易感的猪场, 应采用疫苗免疫, 效果比较好。

A.种公猪, 每年春秋季节, 每头种公猪肌注猪肺疫A+B活疫苗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CA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EO630株) 各1头份。

B.母猪于断奶前一天, 每头母猪肌注猪肺疫A+B活疫苗各1头份。

C.留用的后备猪, 在配种前40天肌肉注射2次猪肺疫A+B活疫苗各1头份。

D.仔猪40日龄或60日龄, 首免, 90日龄再免疫1次猪肺疫A+B活疫苗, 每次每头各肌肉注射1头份。

E.猪只注射该疫苗前后1周禁用抗生素药物, 以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 已用抗生素的猪只, 需停药15天后, 方可使用疫苗。

5.1.9 药物保健

有计划的药物保健, 猪肺疫的发生几率亦会减少。

A.种公猪, 每三个月1次药物保健, 选用2%纽弗罗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 2000克+多维200克/吨饲料进行混饲, 连用5~7天。

B.母猪于产前, 产后1周, 选用盐酸多西环素400克+多维200克/吨饲料, 进行混饲。

C.其他猪群, 在转栏前后或外购猪苗及有应激的前提下, 都应加保健药预防, 可选用替米考星400克+多维200克/吨饲料, 进行混饲, 连用5~7天。

D.仔猪7~10日龄时, 肌肉注射易速达 (主要成分:头孢噻呋) 0.3毫升/头, 断奶当天, 肌肉注射瑞可新 (主要成分:泰拉霉素) 0.3毫升/头。

5.2 治疗

病猪, 应采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可加快其痊愈。

A.选用敏感的药物, 如广谱、高效、长效的易速达或瑞可新进行治疗, 可按说明或据猪实况使用, 一般肌肉注射1次, 就可痊愈。

上一篇:档案管理作用下一篇:护士心理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