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治(精选9篇)
猪瘟防治 篇1
1 我国主要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
猪瘟 (CSF) 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古老传染病之一, 其流行范围之广, 几乎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经过改进, 利用猪瘟结晶紫疫苗来防治CSF的发生;随后我国兽医界科学家方世杰、周太冲和李继庚通过将CSF石门系强毒在兔体上传代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一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国际上称C株) , 为我国CSF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甚至在世界上目前也是最好的猪瘟疫苗, 有的国家利用此疫苗已经消灭了CSF。
2 当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 由于庭院式饲养还占有很大比例, 规模化猪场规范程度差, 各猪场技术水平不高和防疫设施不健全,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为CSF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而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可以产下经胎盘感染的仔猪, 这种猪如果存活则成为持续感染者, 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形成免疫耐受, 这就是当前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3 常用猪瘟疫苗介绍
目前, 在我国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 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常用猪瘟疫苗有:猪瘟活疫苗 (Ⅰ) (包括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 和猪瘟活疫苗 (Ⅱ) (就是猪瘟兔化细胞苗) 。
猪瘟淋脾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成年家兔, 无菌收获含毒量高的淋巴结、脾脏制备而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强, 免疫效果最好;免疫后抗体产生快, 持续时间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可用于紧急预防接种, 效果好于细胞苗;使用计量相对较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非常少, 所以成本高。
猪瘟乳兔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乳兔, 无菌收获乳兔的肌肉及实质脏器制备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较强, 免疫效果较好;免疫后抗体产生较快, 持续时间较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使用计量相对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较少, 所以成本较高。
猪瘟细胞苗, 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收获细胞培养物, 冷冻干燥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后抗体产生慢于组织苗;一般使用剂量相对较大, 2~4头份, 甚至更多;细胞生产, 生产量大, 价格便宜;可用于超前免疫。
乳兔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细胞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 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注射前应了解当地确无疫病流行。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 以防母源抗体干扰。淋脾苗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猪瘟活疫苗 (I) 稀释后, 应放在冷藏容器内, 严禁结冰, 如气温在15℃以下, 6小时内要用完;如气温在15℃~27℃, 应在3小时内用完。猪瘟活疫苗 (II) 随用随稀释, 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 并限2小时内用完。以上三种疫苗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 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以上三种疫苗后, 均可能有少数猪在1~2天内发生反应, 但3日后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出现过敏反应, 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等。疫苗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猪瘟活疫苗 (I) 建议在加强免疫 (如商品猪的第二次免疫和母猪的常规免疫接种) 时, 或者在紧急接种时使用。猪瘟活疫苗II建议在首次免疫或乳前免疫 (超免) 时使用。猪瘟疫苗与蓝耳病疫苗免疫至少要间隔一周以上时间。
4 对猪瘟组织苗与细胞苗的再认识
近几年来, 好多专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试验, 得出了对以上两类疫苗免疫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大学的陆芹章和广西兽医研究所的吴健敏在对猪瘟牛睾丸细胞苗与兔体组织苗免疫效果的比较观察试验中发现, 无论是母猪产生的主动免疫, 还是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 1头份组织苗产生的免疫效果均达到或超过4头份细胞苗的免疫效果, 组织苗获得的母源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长, 且离散度小, 猪场由细胞苗改为组织苗免疫后, 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广西兽医研究所蒋冬福和广西大学施万球等在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试验中发现1%的健康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与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相比两者差异极显著, 原因是兔脾淋组织液中可能富含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 可以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动物疫病防治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刘新平和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学部的许宝华在兔脾淋组织液增强猪瘟细胞苗免疫抗体效价的试验中发现, 用兔脾淋组织液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比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可产生更高的保护性抗体效价, 两者的差异均极显著 (P<0.01) 。福建省清流县畜牧水产局的沈意兴和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王全溪在不同猪瘟疫苗对仔猪免疫效果对比试验中发现:猪瘟脾淋苗免疫效果最好 (P<0.O1) , 而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两者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 (P>0.05) , 但从总体上看3种疫苗使用2头份剂量免疫都能使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力。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的王琴、宁宜宝在进行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不同CSF野毒株的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我国不同地区所分离的CSFV野毒株在其病原生物学上有所差异, 但用我国目前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的猪完全能够抵抗这些野毒的攻击。结果再一次证明: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CSFV是完全有效的。
据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蔡宝祥在《当前我国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介绍, 用不同剂量的C株苗免疫猪, 证实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剂量不足时, 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 (约320~400 RID, RID为兔体反应量) , 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 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目前欧洲为消灭CSF亚临床感染, 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 (400RID) 。以前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 显然在CSF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 不足以切断CSF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现在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750RID, 折算为187PD50;猪瘟组织苗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但不要误认为1头份的细胞苗相当于5头份的脾淋苗。而恰恰相反, 在实际使用及初步的试验中表明1头份脾淋苗可当数头份细胞苗使用。因此, 近年来有的疫苗生产厂家, 已将C株牛睾细胞苗的每头份病毒的含量提高到不低于或等于7500个RID, 这已相当原来每头份150个RID的10倍, 所以不需要再增加剂量使用, 在生产中一般要咨询疫苗生产厂家所说的猪瘟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做出决定。猪瘟细胞苗便于工厂化大量生产, 且成本较低。在每次免疫剂量不低于750RID的情况下, 已可达到既能防止临床发病, 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 所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 所以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在一般情况下即可以满足需要。
5 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研究, 再结合蔡宝祥文中的方法以及疫苗生产厂家对猪瘟淋脾苗和细胞苗的咨询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今后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供大家参考。
5.1 超前免疫
在进行超前免疫时一定要真正做到仔猪不吃初乳,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超前”免疫, 如果做不到这点, 最后的效果还不如20日龄以后免疫。超前免疫一般使用猪瘟弱毒细胞苗免疫, 不建议使用组织苗, 但有的淋脾苗上也有超前免疫的说明, 所以这就要看疫苗使用说明书了。
5.2 猪瘟疫苗的选择
对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好、无疫病流行的猪场, 使用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的免疫效果相当。但对于一直使用细胞苗免疫的猪场, 如果饲养环境、管理条件较差, CSF免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效价不高, 又有散发性CSF存在, 可考虑用组织苗替代细胞苗进行CSF免疫, 以提高猪群整体CSF抗体水平。也就是说对于没有CSF发生的猪场, 或者CSF发生可控的猪场, 选择猪瘟细胞苗来防治就可以了。对于CSF常发猪场, 也就是CSF难以控制的有CSF持续感染的猪场和对于紧急免疫的猪群, 应该选用猪瘟淋脾组织苗进行预防。至于猪瘟乳兔组织苗, 由于价钱较高, 免疫效果和细胞苗相差不大, 笔者认为不选用。
5.3 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
猪瘟淋脾组织苗免疫剂量应以不低于150RID为易, 猪瘟细胞苗剂量应以不低于750RID为易, 不必要盲目的再加大免疫剂量, 造成养猪生产上的经费投入。目前, 由于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不尽相同, 所以, 在免疫前最好要了解所使用疫苗的每头份的免疫剂量, 可以通过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咨询电话了解, 这样最为可靠。
5.4 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
最好要通过对免疫抗体的监测做出决定, 但多数人们采用:仔猪22~25日龄首免, 60~70日龄二免。种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免疫, 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
5.5 加强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
这是确保疫苗使用有效性不可忽视的环节。
5.6 选用信誉度高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这是防止CSF免疫失败的前提, 必要时可以和该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部门进行技术咨询, 进一步了解该疫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之, CSF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防治或消灭CSF不仅要坚持合理的免疫原则;还要制定对CSF的定期监测制度, 随时淘汰CSF持续感染猪是CSF净化的有效手段;提高猪的福利待遇, 防止其它疫病的感染也是防止CSF发生的辅助手段。
猪瘟防治 篇2
1、猪瘟的持续感染在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猪瘟的症状和病变
3、猪瘟的诊断方法
4、猪瘟的免疫程序及防制要点
自188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本病后,百余年来猪瘟在世界上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的报告。
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规定了新的动物传染病分类法,将一些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动物和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严重影响的传染病例为A类。本病即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是国际检疫的重要对象。
猪瘟在我国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生,据1935年的调查报告,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特点:高热稽留,全身性的出血,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常常为急性,也有慢性的。
病原
属黄病毒科(F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
病毒核酸为单股RNA,为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有囊膜,含类脂质,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盐敏感。
稳定性:
在50℃ 可存活3天,在37℃ 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 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 ~ 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
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病毒的培养:
猪瘟病毒的生长脱离不了猪的组织,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
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因猪瘟病毒不能致细胞病变,故通常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以检出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
1958年日本人发现并首创END试验(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这个试验本身并不是特异的,然而,如果在对照试验中,猪瘟病毒、特异性免疫血清能抑制待检测材料的END反应,则可证明这个反映的特异性。
毒力和抵抗性:
毒力往往有强有弱,在流行初期分离的较强。流行的后期,自慢性病例分离的毒力较弱。我国温和型猪瘟病毒株的抗原性与石门系株标准毒株的抗原性是一致的。
多年来认为病毒为单一血清型,并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近年来,由于血清学技术的进展,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
Agnaud(1974)将猪瘟病毒分为两个亚群,其一为已知的病原性强的病毒,以及由其演变来的病毒株。如中国系兔化毒,日本的GPE株等(A亚群),另一为以美国的331株为代表的病毒株(B亚群)。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抗原性上的亲缘关系较前者密切。
流行病学
无地区性,几乎所有的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都有猪爆发此病的记载。
易感动物:猪(包括家猪、野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
传染源:主要病猪,带毒猪(种母猪)。如母猪免疫力不强,抵抗力低,怀孕后母猪感染猪瘟无症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复制,致小猪弱胎、胎儿出生后,不能站立,颤抖,这种胎儿就是传染源,这种胎儿发育不良,很快死亡。
感染途径
自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从消化道,但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经鼻腔粘膜)和眼结膜,此外,破裂的皮肤或去势时的伤口也可以感染。猪吃入病毒后从口腔粘膜进入组织,最初在扁桃体内被发现,以后侵入白细胞进入淋巴结,直到24小时后才在血流中出现。
病毒进入上消化道,首先进入淋巴系统,颌、咽淋巴结,进入血液,然后定居组织,到血液中后主要与球蛋白结合,有的试验,将病猪球蛋白接种健康猪能致发病,清蛋白不发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健康易感猪群,潜伏期2 ~ 20天,最初最急性死亡;一周后,陆续发病;2周后到达高潮,3周后趋向平稳,故病程陆续持续1月左右。
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初次传入易感猪群,首先最急性,1 ~ 3周,出现多数急性病例,以后则多为亚急性或少数慢性病猪。病程稍长者,常发生继发感染,发生“肺型”或“肠型”猪瘟。
症状
最急性:5 ~ 10天 急性:10 ~ 20天
亚急性:20 ~ 30天 慢性:30天以上
1、行动迟缓,少食。
2、体温高,40 ~ 41.5℃(也可以39.8℃,39.9℃),持续不退。
3、血液变化
(1)a、白细胞减少,发病初期一周之内,正常猪14500个/mm3,小猪12000 ~ 25000个/mm3,由于造血系统侵害,白细胞下降至10000个以下/ mm3 一周后由于细菌继发感染,白细胞有所上升。
b、血小板:50 ~ 500万个/mm3 下降至5000 ~ 50000个/mm3,并一直下降。
(2)中性球比例上升,核左移;淋巴球比例下降。
4、眼结膜炎,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5、阴茎鞘积尿:肿胀,挤压有尿液挤出。可能灰白、恶臭。
6、大便先干后稀。
病初:粒状,可带粘液、血液、后拉稀,有粘液或脓液。
7、皮肤、粘膜出血
四肢内侧、胸下、腹下、皮肤薄、少毛区可见出血点、耳腹侧也可见。粘膜、嘴唇内侧、齿龈、母猪阴户粘膜,眼结膜。第三眼睑。由皮肤,粘膜出血,可推测其内脏粘膜,浆膜出血,说明猪瘟晚期,一般不超过72小时死亡。
8、慢性: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大便干稀交替。
9、神经症状:神经系统受侵害
断奶后小猪,身体僵硬,剧烈奔跄,倒地抽搐,很快死亡。
10、温和型:(又称“无名高热”或“非典型性猪瘟”)
症状缓和,死亡率低。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症状,大猪症状轻,死亡率低,小猪症状较重,易死亡。
11、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猪瘟病毒,特别是在胚胎感染低毒HCV,小猪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产生免疫耐受,死亡率不高。若作为后备母猪,可能产生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病变
1、皮肤、粘膜、浆膜广泛出血。
2、淋巴结,体积肿大,切面出血,猪丹毒大片出血,而猪瘟淋巴结周边及中央条纹出血,生发中心在中央,故中央血管少,而周边髓质疏松,血管丰富,故易出血。
最早咽喉和颈部淋巴结出血、肿胀。
3、脾脏:不肿大,颜色不变,脾周边或尖端有黑色病灶,为出血性梗死。
4、泌尿系统
肾:与猪丹毒(大红肾、肿、颜色深,密密麻麻出血点)比较,不肿,颜色淡,表现贫血在此基础上,有大小、数量不等出血点。
猪瘟出血:肾皮质、髓质、肾粘膜出血。
丹毒出血:肾皮质出血,猪丹毒杆菌侵害肾小球。
膀胱:少数针尖大出血点。
5、呼吸系统
咽喉喉头,会咽软骨粘膜表面有出血点。
6、消化系统
扁桃体有炎症,后期坏死,胆囊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盲肠、结肠、回盲口附近粘膜坏死,最初,滤泡炎症,坏死、溃疡,表面有痂样覆盖,中央凹,周围凸起,形成扣状溃疡,而且形成轮状坏死。
7、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脑、脑膜,实质有出血现象,显微变化,可呈非化脓性脑炎。
① 脑血管充血,脑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称“套现象”。
② 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变性、崩解、神经纤维表现水肿,称“髓鞘肿胀”。
③ 小胶质细胞增生。
8、肋骨骺增宽
亚急性猪瘟,病程较长,不出现败血性病理变化。骨的病变值得注意:主要发生在胸下肋骨连合处,骺线明显地增厚。
断奶后不久的小猪,发生猪瘟,如病程较长,猪磷,钙代谢发生紊乱,骨质形成受到影响,尤其5 ~ 9肋骨与肋软骨之间的骨骺线增宽(变疏松)。
诊断
特别注意有无继发,实验室检查:
1、继发,可作其他微生物学检查。
2、血液检查:病初白细胞减少,后期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3、脑切片:非化脓性脑炎
4、免疫学检查
5、琼扩试验:猪瘟血清检查未知抗原,60%检出率。
6、荧光抗体法:直接或间接法,检查切片(冰冻)或涂片检查细胞浆中有无荧光。
7、酶标试验
I)组片法白细胞中包涵体;
I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猪瘟强毒和弱毒在兔体内的交互免疫试验
疑似猪瘟抗凝血5ml,或临死猪淋巴结,注射兔后,10天后,猪瘟兔化毒1:20(or 1:40)耳静脉注射,测体温(6小时一次,连续3天),对照试验,只打猪瘟兔化毒,试验组兔无体温反应,对照组有体温反应—猪瘟;试验组兔有体温反应,对照组有体温反应—非猪瘟。
生物学试验
试验组:病料接种猪
对照组:抗血清对猪被动免疫,再接种病料(6-24小时),饲养21天后观察,如试验组发病,对照但不发病确诊。
防制
(一)平时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
中国系兔化猪瘟苗,国内、国外(法国梅里厄研究所,全苏兽医研究所)进行大量试验研究证明本毒系非常安全,接种各种类型的母猪的产仔数,成活率及初生体重均无不良影响,反复通过猪体传代,未出现返祖现象。
以肌肉或皮下注射法免疫力最可靠,鼻腔和眼结膜囊接种,产生的免疫力都不太确实。猪肌注兔化毒,3天可产生可靠免疫力。用兔化毒免疫断乳猪,大多数在免疫后1-1.5年,仍有免疫力。
法国梅里厄研究所(1978)由中国系兔化毒(CL系)在羔羊肾细胞上培养,制成细胞培养冻干疫苗。经测定其免疫力产生时间为注苗后第5天,第7天则免疫力更坚强。本疫苗的免疫期在2年以上。
以前规定春秋各一次,后来,规定长年预防,但对出生初乳后小猪及上次未免疫的大猪要补一次(补防)。一个月,断奶后各免疫一次。
中和抗体在1:8或1:8以下,免疫效果(100%)。
中和抗体测定:
采猪血清稀释1:2,1:4,1:8,1:16,1:32,1:64„„一定量猪瘟兔化毒20~100个兔体反应量(用一批疫苗,先测定疫苗中兔体反应量的高低),然后进行中和,中和后接种兔,有无体温反应。不出现体温反应的血清的最大稀释倍数。
梅里厄研究所(1978)建议,对非免疫母猪所生仔猪,生后7天即可免疫;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生后60 ~ 75天免疫。有传染威胁时,允许于60天以内,在吮乳期预防接种,但必须在1 ~ 2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在健康环境中的猪,以后每二年加强注苗一次。有污染危害的种猪,每年加强免疫一次。
发病时的措施:
1、抓紧时间确诊,隔离淘汰措施、场地、用具、饮水消毒。
2、紧急预防注射,加大剂量(2 ~ 5头剂),200头剂亦无反应,注意换针头。
3、建立免疫带
疫区周围地区的猪应立即全部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形成安全带,防止疫区扩大蔓延。
4、停止生猪集市和调运
5、病死猪的处理
扑杀的病猪和死猪以深埋为原则,应装在不漏水的容器内运往指定地点,埋在1米以下的深坑内。
美国消灭猪瘟的经验:
猪是唯一的储主,其他动物包括某些昆虫虽有保毒可能,但不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从理论上讲,猪瘟是一种比较容易消灭的疾病。
美国花的时间较久,经十余年后猪瘟才停止发生。这些国家消灭猪瘟的主要措施为扑杀病猪,加强检疫,预防接种和其他防制措施。预防接种一般在执行计划的初期采用,疫情已经控制后,就停止使用疫苗,而以检疫,快速诊断、扑杀和其他防疫措施为主。与猪瘟相似的疾病:
猪弓形虫病的潜伏期为潜伏期为3~7天,病程多位10~15天。
序言: 猪场弓形体感染以种猪为主,并且是复发性感染为主,首次感染弓形体的比例较少。哺乳和保育仔猪以先天性弓形体病为主。仔猪发病后2~3天,生长育肥猪发病5~7天,其体表毛根处有出血性紫红色斑点。
(l)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育肥猪有咳嗽、流鼻液(清亮),乳猪偶有咳嗽和流鼻液。
(2)耳尖、腹底的皮肤上出现出血性紫斑。乳猪明显,往往有从耳尖向耳根推进或减退的情况,作为疾病轻重的标志。育肥猪偶尔有此现象。
(3)体温41℃~42℃以上,呈稽留热型(通常7-10天)。
(4)乳猪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
(5)少吃或不食,精神沉郁。
(6)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大便可呈煤焦油状血痢或呈无血的腹泻。
(7)怀孕母猪可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母猪流产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临床症状与猪瘟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但弓形体病有个标志性的特征,如果是弓形虫病一定会有肺水肿,会出现呼吸困难,猪瘟则没有这个肺水肿的病理现象和症状!
总结:有猪弓形虫病一定会有肺水肿的出现.1、弓形虫常呈暴发流行和急性经过
在养殖中,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实在难以看到;而弓形体病则不同,本病尚不为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年青兽医技术人员)所了解,对本病的防控,在一般中小猪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以为然,而一般猪场都有本病原存在,发生机率较高,一旦发生,又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作出误诊误治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猪场的兽医人员往往将这种“无名高热”当作细菌性引起的“败血症”来治疗,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当作猪瘟处理,结果是药不对症,无的放矢。这实际上人为地造成了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所以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往往传播迅猛,病情急剧
2、体表出血(瘀血)存在不同
弓形虫与猪瘟都有体表皮肤广泛性出血(瘀血)症状,但两者有截然不同之处。2.1 出血出现的时间不同
弓形虫患猪发高烧后1~2天(或同时)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皮肤上出现出血点或瘀血斑;而猪瘟体表出血一般很少在早期发生,至少也在发病后期或慢性过程才会出现。
2.2 出血出现的部位不同
猪瘟体表皮肤出血,仅发生于耳尖、四肢内侧、腹下等皮薄处;而本病出血点或瘀血斑块,则到处可见,特别是在胸背部、荐臀部等皮肤厚实的部位出现,这是猪瘟患猪所少见的。
2.3 出血出现的程度不同
猪瘟出血是局限性、散在性出血点(如火鸡蛋或麻雀蛋样),即使融合也不会形成大斑块,程度较轻微;而本病患猪的出血则呈广泛性、弥漫性的瘀血斑块,甚至有的瘀血斑块互相融合布及全身。笔者曾遇到过多例本病患猪于发病后2~3天内全身呈紫红一片的(整头猪从头至尾周身紫红)。
2.4 出血斑点颜色不同
猪瘟体表出血斑点呈紫黑色或蓝黑色,颜色较深;本病患猪体表瘀血斑块多呈紫红色,颜色相对较浅。
3、排泄物不同
猪瘟便秘阶段排出的粒状干硬粪团呈灰黑或灰褐色,后期拉稀呈黄褐色水样腹泻,尿液浅黄色;而本病患猪排的粒状干硬粪团呈暗红色,后期拉稀呈酱油(煤焦油)样半流体黏稠粪便。尿液呈鲜橘黄色。
4、弓形虫的防治
a:预防:
猪舍要定期消毒,消毒药醛威加1%来苏水、3%烧碱、5%草木灰都有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卫生。消灭鼠类,控制猪猫同养,防止猪与野生动物接触。
b:治疗:
猪瘟防治误区分析及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猪瘟;防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53-01
猪瘟也称之为“烂肠瘟”,一般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病属的猪瘟病毒引起,对养猪业产生巨大威胁。猪瘟的传染性强,具有广泛的流行性,而且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非常高,影响大。近年来,由于部分养猪户一味追求市场经济效益,忽视猪群饲养管理、免疫方法与疫苗的使用贮存,导致免疫失败,感染发生,猪瘟疫情不断反弹,对养猪业平稳健康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全面认识猪瘟防治误区并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平时的预防误区与对策
控制猪瘟的主导思想是预防为主,养猪场需强化饲养管理,建立卫生防疫机制,实行封闭性的管理,进场车辆人员严格净化、消毒之后方可入场,同时注意减少应激反应。合理调控管理猪场周边的各类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贼风、空气质量、噪音等,以保证猪群健康。首先,要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环境条件中温度是非常重要的。成年猪对于高温具有敏感性,相反,仔猪则对低温较为敏感,若仔猪遭受到寒冷侵袭,尤其是断奶仔猪,会出现采食量明显减少,抗病力减弱,而呼吸道疾病或者腹泻会相应增多。其次,搞好畜舍的通风换气。有效的通风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通风与保温存在矛盾,养猪户需要对此有效协调。第三,控制好环境湿度。湿度能够对空气质量与尘埃数量造成影响。湿度高时,空气中的氨气浓度也会相应升高,会使猪产生腹泻,而湿度低则会使尘埃浓度增加,并致使多种内毒素与细菌黏附,增加呼吸道疾病。第四,搞好猪舍卫生。猪舍内存在大量的排泄物会生成大量病毒、细菌,养猪户应及时清除污物,保证环境卫生良好,以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提高整体消毒效果[1]。
2 疫苗接种误区与对策
猪瘟的防治措施 篇4
近20年, 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 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 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 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1 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
1.1 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为1周至几个月不等。如果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就有可能终身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d, 感染5~10d具有感染性, 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有感染性。根据病程长短最常见的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1) 最急性型 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病猪除体温升高外, 常无明显症状, 往往1~2d内循环障碍和休克而突然死亡。
(2) 急性型 为临床最常见型。体温可持续升高达41℃左右, 病猪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畏寒喜卧;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行动时呼吸急促;间有呕吐, 初便秘, 后腹泻, 粪便带有粘液或者血液, 甚至便血;病初皮肤先充血, 继而变成紫绀, 并于耳、腹下、会阴及股内侧等处出现多处小出血点或较大红点;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2周, 死亡率很高。
(3) 慢性型 常见于流行地区, 病初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体温变化无规律, 行动摇摆, 极度消瘦, 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有所改善, 但白细胞仍减少。继而病猪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有紫斑或坏死, 全身衰弱, 病程可延至2~3周, 甚至更长。此型猪瘟主要侵害小猪。
另外, 最近由于广泛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 猪瘟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两种。
1.2 病理特点
(1) 最急性型 没有特征性病变, 一般见于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血斑点。
(2) 急性型 呈现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心肺、膀胱、胆囊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通常为斑点状。有50%~70%病例的, 脾脏边缘有狼牙状梗死, 呈紫黑色, 稍隆起, 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 慢性型 主要的病变时肾脏表面有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 皮质、肾脏、肾乳头均可见到不易觉察的小出血点, 其特征性病变是在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粘膜上, 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灰褐色或黑褐色圆型纽扣状溃疡, 呈轮层状纤维素性坏死, 突出于肠黏膜表面, 有的相互融合, 中央稍凹陷。
(4) 非典型性 病理变化不明显, 大多数病猪无猪瘟的典型病变。主要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 胆汁浓稠。胃底成片状充血或出血, 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 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 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小出血点。
(5) 繁殖障碍型 死胎及弱胎最显著地病理变化是全身皮下水肿, 胸腔、腹腔积水, 扁桃体出血, 肾有针尖大出血点。胎儿畸形的症状包括头、四肢变形, 小脑、肺发育不全。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原学诊断
(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 滤过, 离心后取上清, 接种PK15细胞等, 接种48~72h候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 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色检查。
(2)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采取HC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做冰冻切片或组织切片, 丙酮固定后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注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在接种后14d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 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
2.2 血清学诊断
(1) 荧光抗体中和试验 (IFCNT) 即用定量的病毒加不同稀释倍数的被检血清。同时以SPF猪血清作阴性对照, 以高免血清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
(2)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RP-SPA-ELISA) 应用猪瘟兔化弱毒PEG沉淀抗原和HRP-SPA建立HRP-SPA-ELISA检测HCV抗体的方法。通过对5份阴性血清和32头仔猪注射疫苗前及注射疫苗质不同时期的256份血清进行检测, 证明本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免疫酶测定技术 Saunders等应用快速酶标记抗体微量技术检测猪瘟抗体。免疫酶测定技术具有精确性高, 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猪瘟抗体的水平;其不足之处是所需设备要求高, 不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4) 间接ELISA 余兴龙等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HCV E2主要抗原编码区 (mE2) 基因产物为抗原, 以HRP标记的兔抗猪l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HC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试验证实用重组mE2蛋白作为诊断猪瘟的抗原, 具有特异性高、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
(5) 竟争ELISA Clavijo等将CSFV Alfort/187E2基因的一部分克隆到大肠杆菌pET表达载体中, 表达产物经Ni-NTA纯化制成单克隆抗体, 建立了竞争ELISA (C-ELISA) 方法。可利用此法来进行大规模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6) 其他血清学试验 包括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斑点ELISA等。
2.3 分子生物学
(1) RT-PCR RT-PCR作为检测HC的一种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操作也很简单, 整个过程在1d内即可完成, 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并且适合于各种含毒材料的检测, 也可用于临床。
(2)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项高新技术, 在基因表达谱、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诊断等基础研究及临床等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猪瘟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遏制猪瘟的流行, 减少更大的损失至关重要。典型的猪瘟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 通常依靠实验室检验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3.2 合理选择和使用疫苗防疫
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因此选择良好的疫苗至关重要。在选择疫苗时应该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 以及猪是否会有过敏反应。
另外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也十分重要, 一般在猪瘟控制区采用1月龄一次免疫或2月龄一次免疫;在猪瘟控制区采用超前免疫或1月龄一次免疫, 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另外还要注意某些药物如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3.3 及时恰当的处理疫情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 应当迅速对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并治疗, 另外要对猪舍进行消毒。对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 减少病原传播。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密切检查, 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对未感染猪只进行紧急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接种。
3.4 及时淘汰疑似病猪
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 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健康。此外, 结合HCV抗原监测, 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猪, 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3.5 净化种猪群
种猪的感染是仔猪感染猪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彻底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切断猪瘟传染的源头,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危害。坚持自繁自养, 外地引进的猪只以散养、中心型猪场居多, 这给猪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坚持自繁自养, 可大大减少疾病引入的几率。
3.6 加强饲料管理
猪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 如饲养户的意识落后,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源上改变, 即倡导良好的防疫观念, 摒弃那种宁可有病时再多花钱的观念;同时也把防疫观念制度化, 许多人只是在发病或者别的养殖场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疫, 一旦康复或症状不明显, 就不免疫或随心所欲地任意改变免疫时间和剂量。总之, 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管理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展望
猪瘟的诊断及防治 篇5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急性、慢性、不典型性或不显病状的病程。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其特点是高热稽留和局部器官的广泛出血、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肾细胞是最常用的培养猪瘟病毒的细胞。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不产生病变。本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和组织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血液含度量最高。病猪的粪便及分泌物中也含有较多量的病毒。
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60℃10 min可使细胞培养液失去传染性,而脱纤血中的病毒在68℃30min上不能灭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2%氢氧化钠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性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 d内排出大量病毒,而低毒株出生后感染以排毒期短为特征。强毒株比低毒株在猪群中传播速度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爆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未经煮沸消毒含毒残羹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性的传播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的传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腺进入。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和小肠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浓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3症状
根据临床诊断和其他特征,猪瘟可分急性型、慢性型和迟发型三种类型。
3.1急性型
病初猪群内仅有少数显示临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体温升高至14℃上下,两眼有多量浓液性分泌物,时而眼完全封闭,体温升高之初便秘,随后发生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几天内死亡,随着病程的发展,猪群更多的猪发病,最初出现步态不稳,随后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后期变为紫绀区或出血变化,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 d死亡。
3.2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时缓慢无力,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有的皮肤可见紫斑和坏死痂,病程可达一个月以上,有的能够自然康复。
3.3迟发型
先天性感染猪在出生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运动失调。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先天性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胎、死产产出有颤抖病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4猪瘟的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常缺乏明显病变,急性和亚急性呈现从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到、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败血性炎症反映。淋巴结水肿、出血、肾脏的出血以皮质表面最常见,此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脾脏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不大。迟发型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化滤泡。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和畸形。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皮下水肿,皮肤和内脏器官有出血点。
5诊断
诊断目前多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综和诊断,必要时应作实验室检查和类似症状疾病鉴别诊断。
5.1一般诊断
5.1.1流行病学调查一般在流行开始,猪群内仅有1~2头发病,并显急性过,然后1~3周出现发病高峰,同时了解猪群免疫注射情况,药物治疗效果。
5.1.2临床诊断最急性型死亡迅速,病状不典型。最有诊断的是急性型的临床特征,精神萎靡,食欲底下,高热稽留,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全身衰弱,后驱无力,可溶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病初皮肤出现紫斑,中后期有出血点,公猪包皮积尿,幼龄猪出现特殊精神病状等。
5.1.3尸体解剖多数淋巴结特别是内脏淋巴结边缘出血,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状,肾脏有出血点,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咽喉、胆囊、膀胱、直肠、心脏内外膜均有出血点,病程长的亚急性或慢性型,盲肠结肠尤其是回肠口有扣状溃疡。
5.2细菌学检查
5.2.1采取病猪心包液、心血、肝、脾、淋巴结等进行涂片(触片),染色、镜检或作分离培养均为阴性,猪瘟可能性大。
5.2.2兔体交换免疫检查猪瘟病毒不能使家兔发病,但能使之产生免疫,而兔化猪瘟病毒则能使家兔产生热反应。将病猪的病理材料,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兔体,经7 d后在有兔化猪瘟病毒静脉注射,每隔6 h测温一次,连续3 d,如发生定性热反应则不是猪瘟,如无任何反应即是猪瘟。
5.2.3荧光抗体法采用可疑病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肝肾等,制作冰冻切片、组织切片或组织压片。用猪瘟荧光抗体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见细胞中有亮绿色荧光斑点,为阳性。青灰或带橙色为阴性,2~3d天即可做出诊断。
5.2.4鉴别诊断急性猪瘟在诊断上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类似,在临床是要加以鉴别。
6猪瘟的防治
6.1日常预防措施
6.1.1要做到杜绝传染源的传入和传播媒介的传播,提高猪群抗病力。严格执行“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新猪时应从非免疫区进入;即使免疫接种,运回后隔离观察2~3周。保持猪场圈舍清洁卫生,坚持定期消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加强饲料管理,利用残羹饲喂应充分煮沸,严格对猪市场交易,运输和屠宰进出口检疫。
6.1.2预防接种是预防猪瘟发生主要的措施。目前使用疫苗有兔化弱毒苗和组织培养弱毒苗两种类型。接种后5月龄猪4~6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达18个月。因此对育肥猪可采取“一猪一针”和种猪“一年一针”进行免疫接种。一月龄左右的哺乳仔猪,由于受母源抗体干扰和产生免疫低弱,可以维持6个月,因此要判断后及时补充。
6.2发病时紧急预防措施
6.2.1尽快确诊及早如实上报疫情,开立隔离病猪或扑杀病猪,对污染场用2%~3%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
6.2.2流行地区严禁向疫区外运出活猪,畜产品饲料等,并停止生猪市场交易。
6.2.3扑杀病猪和死猪深埋处理,处理病死猪场地、废物、废水用具和工作人员衣物等都应严格消毒。
猪瘟防治 篇6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研究, 发现了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即层粘连蛋白受体。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 同时可以针对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 此外, 还可以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 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因此, 细胞受体研究对于猪瘟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猪瘟是严重威胁世界养猪业的重大疾病,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列入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名录,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制规划中将其列为5种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之一。
病毒的细胞受体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门户”, 对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因此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 即可阻断病毒对机体的入侵和感染。据仇华吉研究员介绍, 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分析筛选, 获得了多个猪瘟病毒的细胞候选受体分子。经系统鉴定, 证实其中之一的层粘连蛋白受体参与猪瘟病毒对细胞的吸附, 其表达水平与猪瘟病毒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表明该蛋白是介导猪瘟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受体蛋白。猪瘟新受体蛋白发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 篇7
1.1 流行情况
近年来, 猪瘟有了新的特点, 不再是急型的, 转变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两类。
非典型性猪瘟多呈散发流行, 其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流行速度缓慢。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 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 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 使其致病。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不具典型的全身出血性变化, 患猪体温41℃左右, 大多数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 耳尖呈紫黑色, 耳壳脱落。患猪采食量下降, 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 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 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通过母猪传染, 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 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 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 致死率很高, 发病率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2 猪瘟发生原因
猪瘟发生与流行主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三个必备条件。即猪场 (或生猪养殖场所) 内存在病原体或被病原体侵入, 养殖环境及日常生产操作在一定条件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当前引发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引种不规范
近年新办了很多中小型猪场, 但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种猪引进的相关检查。许多养殖场从一些无证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供应商那里购买种猪, 无证猪场技术差, 防疫措施不到位, 从这样的猪场引种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很大。
2.2 猪场环境差, 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 当时科学养殖这一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猪场选址、建设都不科学, 导致通风、采光条件差, 舍间距小, 产仔舍、保育舍都是大通间, 保育舍栏与栏之间仅用铁栏栅隔开, 这样只要有猪发病传染速度就快。日常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猪场防疫不达标, 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传播提供了条件。
2.3 免疫失败
2.3.1 疫苗质量问题。
受保护、运输条件限制, 疫苗质量不能保证, 致使免疫效果差, 保护率低。有些猪场使用非正规的疫苗, 质量难以保证。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 d后又用猪瘟三联苗, 注射猪疫苗一般5~7 d产生抗体, 再注射猪瘟三联苗, 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当前很多养殖场户均采用集中免疫、断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三种形式, 其各有利弊, 存在免疫程序缺陷, 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3.3 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
有些猪场不按正确的计量进行接种, 任意增加或降低接种计量, 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接种疫苗操作不规范, 打针不消毒, 打“飞针”、“跑针”, 致使接种剂量不足。
2.3.4 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免疫时的生猪健康状况, 接种时若有传染疾病发生, 可引起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免疫力下降, 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4 药物
(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导致免疫失败一般情况下, 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3 猪瘟的防治
3.1 改变养殖场防疫条件
只有养猪环境好了, 才能杜绝疾病的传播。因此, 利用有利条件优化场区及周边环境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做好常规消毒、免疫、治疗, 强化管理, 保证营养平衡, 创造适宜防疫条件。
3.2 选择适合的疫苗
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应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会导致过敏反应, 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使用。
猪瘟防疫要用单苗, 尽量不使用猪三联苗。规模猪场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 (脾) 苗。
3.3 加强疫苗管理
猪瘟冻干苗应低温、避光运输与保存 (-15℃保存有效期一年, 0~8℃保存期有效期6个月, 8~25℃保存有效期仅为10 d左右) , 严禁反复融冻;猪瘟脾苗、脾淋苗为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2~8℃保存有效期2年, 37℃保存有效期10 d。夏季稀释后1 h、冬季2 h内用完, 超时应废弃, 以免造成无效免疫。
3.4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程序防疫, 应防即防。
怀孕后期母猪不能使用弱毒疫苗, 否则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 造成胎盘感染, 引起流产或死胎等。母源抗体在20日龄后逐渐降低到不能耐受猪瘟病毒的攻击, 所以仔猪应在18~23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1头份。70日龄二免, 每头猪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2头份。种母猪产后20~25日龄进行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 每头猪用细胞苗8头份。也可超前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 猪瘟超前免疫的意义体现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 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养殖场 (特别是猪瘟污染场) 最危险的时期。超前免疫是控制断奶仔猪感染猪瘟的有效方法。但到40日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通过40日龄的常规加强免疫, 抗体效价有了明显升高, 得到较为理想水平。
3.5 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评价免疫效果。
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种, 多次补种抗体水平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防止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补种后抗体水平仍跟不上的仔猪可疑为先天性感染或免疫耐受, 对这种猪要坚决淘汰。
3.6 防止免疫抑制疾病
近年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等免疫抑制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导致不同程度的猪瘟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7~10日龄仔猪肺内注射猪气喘病活苗1头份;蓝耳病灭活苗母猪怀孕40日内初免4 mL。20日后加强1次, 以后每6个月免1次, 种公猪首次接种及以后与母猪相同, 仔猪15~21日接种2 mL。
3.7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日粮营养平衡全价、饲养密度合理, 加强日常消毒、改变饲养方式, 给猪只创造适宜的环境, 减少应激, 提高福利水平。通过对猪只精心饲管, 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
坚持自繁自养, 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 减少疾病引入猪场。
3.8 完善控制措施
控制猪瘟的原则:消毒隔离同实施, 加强管理与营养。无害处理病死猪, 及时封场。紧急接种是手段, 提高免疫是根本, 辅助治疗是重点, 防止继发是关键。
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8
1 流行病学
猪是CSFV唯一的自然宿主和重要的传染源。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易感染, 病猪的粪尿及分泌物 (唾液、鼻液等) 中带有大量病毒, 通过消化道感染。
2 传染方式
直接接触病猪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和饲养用具等造成感染, 也可经呼吸道、皮肤伤口和眼结膜感染。该病有高度传染性, 发病率高, 无季节性, 在疫区传播快,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老疫区流行缓慢。当怀孕母猪接触到CSFV时, 其传染呈隐性经过, 但病毒可以传播给子宫中的胎儿。这种先天性感染常常造成死胎或弱胎, 弱胎在出生后很快死亡。
3 发病原因
主要是疫苗质量差, 疫苗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 免疫程序不合理, 或免疫剂量不够, 免疫方法不科学, 疫苗没有注射到肌肉部位而导致免疫失败, 医源性感染 (注射猪瘟疫苗时, 多头猪用一个针头易造成交叉感染) , 疾病干扰等。
4 症状
潜伏期5~21天。该病分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3种类型。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喜饮脏水。被毛粗乱, 背腰弓起, 寒颤。出现结膜炎并有脓性眼屎。便秘, 粪便呈球形, 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后期发生腹泻 (灰黄色下痢) 。公猪包皮积尿, 挤出黄白色浑浊恶臭的尿液。在颈部、耳根部、四肢内侧和腹下等处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猪出现呼吸困难、磨牙、运动障碍和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迁延9~10天。
慢性型。病猪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不佳, 拉稀、消瘦, 行走打晃, 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病程1个月以上。
温和型。病状较轻, 病情缓和, 死后病理变化不典型, 皮肤很少有出血点,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仔猪可引起死亡, 大猪能耐过。
5 剖检变化
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肾、膀胱和胆囊等处有出血点, 以肾和淋巴结出血点最为常见。淋巴结的变化具有特征性, 肿大, 呈暗红色, 切开可见周边出血, 呈大理石样。喉部、扁桃体出血。脾边缘呈紫黑色突起 (出血性梗死) , 这是猪瘟的特征性变化。回盲瓣处见到轮状溃疡 (扣状肿) , 扣状肿在急性死亡病例中不出现, 因为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先天性CSFV感染能造成母猪产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仔猪中, 最常见的病变是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仔猪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发育不良、脑和肺不发育和骨髓发育不良。在子宫中感染, 并见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常出现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6 防治措施
开展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 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 是防止发病的重要环节。免疫程序:仔猪生后20天注射猪瘟疫苗, 每头猪肌肉注射4头份, 60天再进行第二次注射, 每头猪肌肉注射2头份;成年猪每年注射2次。母猪在配种前1周注射, 每头猪注射5头份 (注:母猪在怀孕期不能注射猪瘟疫苗) 。
发生猪瘟时可进行紧急接种, 小猪注射5~10头份猪瘟细胞苗, 大猪注射10~20头份猪瘟细胞苗。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 立即注射猪瘟疫苗。每头猪一次性单独使用一个针头。
发生猪瘟时应进行封锁, 在封锁区关闭生猪市场, 停止猪只及其产品的买卖和外运, 猪群不准放养。最后一头病猪死亡后或处理后3周, 经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检查, 病猪进行屠宰, 屠宰病猪的血液、内脏和污染物等应就地深埋达到无害化处理, 肉经煮熟后方可食用。污染的场地、用具都应严格消毒, 防止病毒扩散。对可疑病猪隔离饲养进行观察, 对病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篇9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 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 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 一旦发病, 在短期内, 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 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 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 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 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 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2.临诊症状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 较难分开, 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 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 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 用手挤压时, 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 急性病例, 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
慢性猪病, 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靡, 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 死亡居多。
3.病理剖检变化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 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 不肿大, 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 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4.实验室检查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液学检查、猪瘟免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 生物学试验 (非免疫猪种) 、荧光抗体试验等。
近些年来, 急性猪瘟少发, 常有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 病猪出现, 其特点是病型温和, 病热缓慢, 病变局限, 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 这就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防治方法
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 稀释后, 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l, 注射后第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选择适合本猪场的免疫程序。
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 方可混群饲养。
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 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改善饲管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5.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目前,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 及时采取措施, 对控制和消灭猪瘟, 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1) 病猪及可疑病猪, 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 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 可用于治疗。
(2) 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 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少部公损失。
(3) 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 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