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猪瘟(精选7篇)
仔猪猪瘟 篇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 引起广泛性小点出血, 脾梗死。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养猪数量的增多, 猪瘟的发病情况也越来越复杂。2015年3月, 辽宁省海城市某种猪场, 发生了一起以初生仔猪腹泻为主的疾病, 最初以为是仔猪黄痢, 并对其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效果不明显。经确诊为猪瘟, 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辽宁省海城市某养殖户饲养母猪200头, 近一个月来有32窝相继产仔, 仔猪出生后3~5d陆续发病, 出现腹泻, 曾注射氧氟沙星进行注射治疗, 均未收到满意的效果, 发病后的5~7d开始出现死亡, 病程不超过2周。仔猪的窝发病率高达84.4%, 病死率87.6%。
2 临床表现
仔猪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生后3~5d后, 仔猪陆续出现腹泻, 仔猪排黄色、褐色、绿色稀便, 很快波及到全群。仔猪出现体温升高, 可达40~41℃, 严重脱水, 个别仔猪有脓性结膜炎, 病初可正常泌乳, 但很快出现精神沉郁, 泌乳减少或停止、死亡, 病程1~2周。
3 病理变化
对发病10头仔猪进行剖检, 可见病死仔猪消瘦、脱水, 脾脏的边缘有黑紫色出血性梗死 (6/10) , 肾脏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7/10) , 膀胱粘膜 (10/10) 、会厌软骨 (5/10) 也有细小的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呈现周边出血, 中间夹杂贫血的大理石样变, 胃内有多量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内有多量与腹泻便一致的各种颜色的稀薄的肠内容物, 胃底粘膜、小肠粘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用无菌接种环采取病仔猪的肾脏、脾脏、淋巴结触片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h。未见细菌生长。
4.2 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猪瘟
取新鲜的扁桃体与肾组织块 (1×1cm) , 用冰冻切片机制成5~7μm原冰冻组织切片, 粘于清洁的载玻片上 (0.8~1.0mm) , 空气中自然干燥后, 立刻在室温下放入纯丙酮固定15min, 取出后0.01mol/L PBS液轻轻漂洗5次, 3min/次, 自然干燥后, 滴加猪瘟荧光抗体 (购于兰州兽医研究所) 置湿盒中, 37℃感作30min (切忌染色液干涸) 。以PBS液冲洗5次, 3min/次。再以蒸馏水冲洗、晾干。滴加甘油封片, 同时设置对照试验 (将组织切片固定后, 滴加猪瘟高免血清, 37℃感作30min, 冲洗后, 以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封片) 。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绿色的闪亮荧光, 而对照试验无荧光。判定为猪瘟阳性。
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猪瘟。
5 防治
(1) 经调查分析, 本次疫情可能是由于本猪场进行猪瘟普免所致, 猪瘟弱毒通过胎盘造成仔猪的感染导致仔猪初生不久发病。因此, 猪瘟免疫时, 应制定好合理的免疫程序, 尽量避免在妊娠期间接种疫苗及随意增加疫苗的使用剂量。
(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对猪场进行定期的进行消毒, 每周至少消毒1~2次。
(3) 加强母猪的保健饲养, 使用牲命一号 (长沙绿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妊娠后期1%添加, 哺乳母猪2%添加, 收到良好的保健效果。
仔猪猪瘟 篇2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以疫苗预防为主。目前我国按农业部规定普遍使用的是猪瘟活疫苗 (细胞源) 免疫预防, 但各地常出现免疫失败, 多点散发非典型猪瘟, 也常见混合感染, 母猪发生繁殖障碍, 给养猪场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究其原因, 一些规模化养殖场不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 盲目地照搬现有的免疫方案, 或不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研究本地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而导致的免疫效果不佳[2~6]。因此根据具体猪群抗体监测结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猪瘟免疫程序对防控猪瘟的发生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大型猪场和种猪场[7~9]。该试验通过不同组别的猪瘟抗体的变化, 来确定猪瘟疫苗的使用种类、免疫次数及首免时间。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2013年9月至12月, 在武陟县广安万头猪场, 选取51窝经产母猪后代, 每窝选3头健康仔猪作为研究分析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药品
1.2.1 仪器。
DNM-9602型酶标仪、Thermo Scientific Heraeus Multifuge X1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一次性注射器若干。
1.2.2 美国爱德士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A猪瘟活疫苗 (兔源) 、B猪瘟冻干弱疫苗。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选取51窝经产母猪后代, 每窝选3头健康仔猪随机将其分为L组、M组和H组, 每组51头仔猪, 共153头仔猪。疫苗注射日龄如表1。
2.2 试验动物血清采集计划安排 (见表2)
2.3 血清样本阳性判定
如果被检血清样本的阻断率大于或等于40%, 该样本就可以被判为阳性 (有猪瘟抗体存在) 。
3 结果分析
3.1 L组各阶段抗体水平
试验结果显示 (见表3) :仔猪母源抗体在5周龄时开始下降, 6~7周龄内迅速下降, 第7周时阳性率降至20%以下 (抗体阳性率达16.67%) 。14周龄时L组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为92%, 且抗体水平较均匀, 效果最好。通过试验动物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可以看到, L组试验动物经过7周龄和10周龄分别免疫永顺猪瘟疫苗, 免疫效果较好。
头, %
注:加*为疫苗注射周龄, L组二免为10周龄。
3.2 M组各阶段抗体水平
由表4可知, M组试验动物在3周龄和7周龄分别免疫永顺猪瘟疫苗, 从表中猪瘟抗体阳性率可知, 仔猪母源抗体在5周龄时也开始下降, 6~7周龄内迅速下降的模式。试验结果显示仔猪首免时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69.23%。
头, %
头, %
%
3.3 H组各阶段抗体水平
由表5可知, H组试验动物在30日龄免疫国外进口梅里亚猪瘟疫苗免疫前仔猪的母源抗体达到80%, 从表中猪瘟抗体阳性率可知, 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并没有升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另外由表3可知仔猪母源抗体在5周龄时也开始下降, 6~7周龄内迅速下降的模式。
3.4 L组、M组、H组三组抗体变化
由表6和图1可知, L组、M组、H组3组试验仔猪的抗体水平在5周龄开始出现下降, 6~7周龄内迅速下降且离散度高, 第7周时阳性率降至20%以下且离散度较高。而较早注射 (M组、H组) 疫苗不能改变猪群母源抗体在5~7周时下降趋势。
试验结果表明:免疫两次的抗体水平较免疫一次的抗体水平好, 30日龄仅免疫一次进口猪瘟疫苗不能使猪群后期产生较好抗体 (H组) 。14周龄时L组阳性率最高, 抗体均匀, 效果最好。免疫一次的H组阳性率最低, 抗体均匀度差。
4 讨论
该试验历时近100 d, 共采集检测样品544份。根据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仔猪猪瘟抗体变化规律, 确定猪瘟疫苗首免及二免时间。
H组试验结果可看出, 仅在早期免疫一次疫苗, 即便是进口苗, 效果也并不好。如果疫苗源可靠, 该结果的出现, 有可能是早期的母源抗体干扰了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而到了母源抗体较低的时候, 疫苗的效果又下降了[10~13]。因此检测到该组抗体水平是持续下降的。如果坚持免疫一次, 可考虑免疫日龄推迟至6周之后, 但因无试验结果支持, 也还需进一步论证。
M组及L组的结果都支持了给猪群免疫两次的观点。由M组结果可判断, 在母源抗体未降到较低时注射疫苗, 即便在间隔4周后再次免疫, 抗体产生效果也并不理想。
L组的结果在三组中最为理想, 14周龄时猪瘟抗体阳性率最高, 可达92%, 且离散度较低。
有观点认为, 首免日龄推迟, 会加重疾病感染压力, 该研究没有做攻毒试验, 无法下此定论, 但就目前结果看, 即便免疫得早, 也并不会较好的产生抗体。那么, 这一针, 对公司而言是疫苗的浪费, 对猪只而言是一种应激, 影响生长。
综上所述, 猪瘟疫苗应该免疫两次。一免选取抗体较低 (30%) 的6周龄最合适。
摘要:选取51窝经产母猪后代, 每窝选3头健康仔猪随机将其分为L组、M组和H组, 通过跟踪三组试验动物不同周龄血清中猪瘟抗体阳性率的变化, 确定猪瘟疫苗的使用的种类、免疫次数及首免时间。结果表明:仔猪母源抗体在5周龄时开始下降, 67周龄内迅速下降且离散度高。第7周时阳性率降至20%以下且离散度较高;较早注射 (3、4周龄) 疫苗不能改变猪群母源抗体在57周时下降趋势;30日龄仅免疫一次进口猪瘟疫苗不能使猪群后期产生较好抗体 (H组) ;14周龄时L组阳性率最高, 抗体均匀, 效果最好。免疫一次的H组阳性率最低, 抗体均匀度差。
哺乳仔猪繁殖型猪瘟的诊治 篇3
1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至41~42℃, 被毛粗乱, 扎堆, 病猪眼眶发红, 闭目昏睡, 有的眼角有大量分泌物, 后肢站立不稳或瘫软。腹部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有的公猪包皮积尿, 有的病例出现呕吐、腹泻、不能吮乳, 发病后2~3 d死亡。
2 病理变化
发病哺乳仔猪耳朵、四肢末端皮肤充血、出血、发绀;病死猪大部分血液凝固不良, 呈紫黑色;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 切面红白相间, 有的为紫黑色;肺脏肉变、水肿, 充满泡沫;肾脏呈灰黄色或褐色, 表面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点;胃底黏膜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或溃疡;膀胱有少量出血点;回肠、盲肠口、结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或溃疡;心肌有针尖状出血点;部分脑充血、出血、积液。
3 实验室检验
3.1 无菌取病死仔猪心、肝、脾、肺、肾、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内容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未发现任何细菌;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 37℃培养24 h, 未发现细菌生长。
3.2 采集种猪血清10份, 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有8份血清抗体效价为强阳性。
3.3 对病料进行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病原学检验, 结果均为阴性。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诊断, 确诊为哺乳仔猪繁殖型猪瘟。
4 防治措施
4.1 对所有1~18日龄正常仔猪用疫能0.2 m L/kg, 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1~18日龄发病仔猪疫能0.2 m L/kg、诺康0.2 m L/kg混合一侧肌肉注射, 利安康0.2 m L/kg另一侧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对于所有仔猪20日龄以上的仔猪根据发病情况, 紧急免疫猪瘟疫苗, 同时配合疫能, 3日后对于拉稀的仔猪疫能0.2 m L/kg、诺康0.2 m L/kg混合一侧肌肉注射, 利安康0.2 m L/kg另一侧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
4.2 新生仔猪用猪瘟细胞组织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第1次吃奶前2 h内免疫, 剂量为4头份/头。
4.3 对于强阳性的种猪用猪瘟细胞组织疫苗进行紧急免疫, 剂量为50头份/头, 同时, 配合转因子新必妥。
一例初生仔猪猪瘟的诊疗 篇4
1 发病情况
该户饲养母猪一头, 2011年10月3日配种, 11月22日 (怀孕后50d) 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2012年1月25日产仔13头, 均成活。2月6日 (12日龄) 有一头仔猪开始发病, 到2月20日全窝仔猪发病, 22日母猪亦出现精神稍差、食欲下降、大便干结、体温升高等症状, 先后死亡7头。期间, 兽医诊治时曾用过青霉素、链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Vc、葡萄糖等药物治疗数天无效。2月23日来县兽医门诊部就诊, 改用8倍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母猪及剩余的6头仔猪, 并配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半月后回访, 母猪及其中4头症状较轻仔猪痊愈。
2 临床表现
病猪精神萎顿, 拱背寒颤, 拥挤、打堆, 被毛粗乱无光质, 体温39~41℃。吮欲减退, 后肢无力, 站立不稳, 共济失调, 呼吸困难。极度消瘦, 体表发白, 胸腹部及后肢内侧有出血斑点, 指压不退色。小公猪包皮积尿, 有蛋白样絮状物挤出, 眼结膜苍白、水肿,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多在7~12d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猪只表现为胸腹腔积水, 心外膜出血, 肝脏变黄, 表面有多量出血点, 脾边缘梗死, 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周边出血。肾呈土黄色, 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髓质、肾盂部出血, 膀胱粘膜有散在性的出血点。肠系膜水肿, 大肠粘膜出血, 扁桃体出血, 喉头粘膜水肿有出血斑点。
4 实验室诊断
4.1 取病猪耳缘静脉血作白细胞计数检查, 病猪白细胞数都在 (4~7.5) ×109/L。
4.2 无菌条件下取病猪的心、肝、脾、肾、淋巴结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见细菌。
4.3 无菌采集心、肝、脾、肾、淋巴结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h,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无肉眼可见菌落, 即无细菌生长。
5 防制
5.1 用8倍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母猪及余下的6头仔猪进行紧急接种, 仔猪两天后再次用相同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
5.2 配合使用干扰素进行肌肉注射, 仔猪0.5mL头, 母猪0.02mL/kg, 1次/d, 连用3d。
断奶仔猪猪瘟水肿病混合感染诊治 篇5
1临床症状
病初部分猪无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其余病猪出现精神差,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高热稽留),喜卧、弓背、寒颤等症状,有的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有的发生呕吐,有的出现结膜炎,眼部的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鼻流脓性鼻液,有的腹泻,有的初便秘(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黏液),后腹泻,其粪便恶臭。病猪鼻端、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的黏膜出现针尖状的出血点,血点指压不褪色。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磨牙、后退、转圈、侧卧及四肢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等。有的病猪头部水肿,脸部、眼睑水肿尤其明显,甚至颈部和腹部皮下也出现水肿,有的四肢无力,摇摆,共济失调,卧地不起,反应迟钝,有的病猪转圈运动,盲目乱撞,发出呻吟声或嘶哑叫声,随后前肢或后肢、后躯麻痹,不能站立。
2病理变化
病死猪耳、四肢、腹下皮肤发紫,眼睑、颈部肿胀,切开肿胀部,有胶样液体流出,有的喉头水肿,胃壁、肠系膜水肿,胃大弯黏膜与肌层之间充满水肿物。有的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较多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胃底弥漫性出血,大肠系膜胶冻样水肿,小肠黏膜出血,有的肾脏皮质有针尖状的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肺、肝、脾充血、肿胀。
3诊断
3.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患猪为猪瘟、水肿病混合感染。
3.2实验室诊断
3.2.1取病死猪十二指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镜检,结果见少量散在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2.2无菌采集病死猪肝、脾、淋巴结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鲜血琼脂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
结果普通营养琼脂上形成圆而隆起、光滑、湿润、边缘不规则的半透明无色菌落,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鲜血琼脂上呈β溶血。
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2.3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能产生靛基质,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3.2.4取病猪脾、扁桃体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结果细胞浆出现绿色荧光。
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本例为猪瘟与水肿病混合感染。
4防治
4.1全群仔猪用猪瘟传代细胞苗(每头5头份)紧急注射。
4.2全群猪用15%的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预混剂拌料,以控制继发感染,药物连用5 d,同时用20%的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兑水(100 g∶200 kg)饮用,以控制肠道感染,药物连用5 d。
4.3病猪用排毒抗水肿(主要成分为15%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10 m L/50 kg,一天1次,连用3 d。
4.4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0.1%聚维酮碘彻底消毒。
4.5加强饲养管理,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亚硒酸钠VE粉,以增强猪的抗病力。
5小结
5.1防控猪瘟以免疫为主,首次免疫后20~30 d须加强免疫一次。
哺乳期仔猪体内猪瘟抗体变化规律 篇6
1 材料和方法
在河南济源市, 筛选6个存栏3 000头以上的猪场, 每场选出5只临产母猪用作试验, 这些母猪均于配种前防疫过猪瘟脾淋苗, 2头份/只。在母猪分娩后, 立即采集母猪血样, 3 mL/只, 同时于进食初乳前采集尚未进行超前免疫的1日龄仔猪血样, 1 mL/只, 每窝采集固定的10只 (作好标记) 作为一组, 用于试验;以后每隔6 d对仔猪采血1次, 直至其25日龄初免猪瘟疫苗前最后一次采集血样。所采集的血样置于37℃恒温箱1~2 h后, 析出血清, 未充分析出血清的再置入转速为3 000转/min的离心机中离心10 min, 直至血清充分析出。最后于每组选出8只析出血清量最多的用于试验, 使用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的猪瘟IHA诊断试剂, 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2结果
对1 230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后, 统计每场各次的平均值, 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A、B、C、D、E、F个猪场试验母猪分娩时的猪瘟抗体水平差异较大, 这些母猪所生仔猪的母源抗体相应地差异也较大, 但是母猪与其所生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其比值大约在3.06~4.07之间。之后, 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 其猪瘟抗体则逐渐下降, 7日龄时的抗体分别为1日龄时的59.01%, 37.78%, 46.32%, 8.33%, 52.4%, 29.34%, 13日龄时相当于7日龄时的45.54%, 58.52%, 54.09%, 55.14%, 48.55%, 51%, 19日龄时相当于13日龄时的57.40%, 39.91%、45.28%, 57.12%, 45.85%, 56.13%, 25日龄时相当于19日龄时的53.09%, 62.36%, 51.70%, 48.48%, 50.98%, 61.25%, 平均每隔6 d, 抗体水平下降一半左右, 至仔猪25日龄时, 6个猪场的平均抗体滴度已分别降为10.3, 18.44, 29.43, 8.60, 14.9, 24.86, 其中A场、D场和E场均低于抗体保护的临界值16, 处于免疫保护的空白期, 猪场选择若此时给仔猪断奶, 遇到猪瘟病原的侵袭时, 仔猪机体的抵抗力低, 就会造成感染而大批死亡, 这也许是不少猪场断奶仔猪伤亡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建议未进行超前免疫的猪场一定要在仔猪断奶前即20~25日龄时进行猪瘟免疫, 抗体水平低的可适当提前, 抗体水平高的可相应推迟, 如此, 当仔猪断奶时其免疫抗体就可以达到有效的保护水平, 显著减少仔猪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猪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在防疫前检测一下, 再根据抗体水平合理安排免疫日期。
参考文献
[1]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 Syilvie D Allaire, 等.猪病学 (第九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423-445.
[3]叶玮.规模化猪场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福建畜牧兽医, 2007 (7) :31.
[4]蔡宝祥.动物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仔猪猪瘟 篇7
1 免疫程序设计
按目前采用的下列几种猪瘟免疫程序, 对试验猪分组进行试验。
A组:春秋两季采用南京生物药厂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空怀母猪和2月龄以上猪1头份/头, 肌肉注射, 此种免疫程序广泛实施。
B组:春季突击防疫, 空怀母猪, 2月龄仔猪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每头猪按1头份剂量肌肉注射, 常年对漏免母猪和新生2月龄仔猪补针。
C组:由养殖户根据猪日龄和健康状况进行免疫, 按2~5头份/头的剂量使用。母猪空怀期一年免疫二次, 仔猪50日龄一次免疫。
D组:进行抗体监测, 制定免疫程序, 结合实际按计划实施免疫、观察、猪群健康状况, 适时调整和完善计划。母猪空怀时一年免疫一次, 每头猪每次剂量为2头份, 仔猪20~25日龄首次免疫, 40~45日龄第二次免疫, 每头猪每次剂量为2头份, 疫苗由南京生物药厂直接供给。
2 监测方法
受检血样, 自免疫1~2d内猪前腔静脉窦和耳静脉采血, 自然凝集分离血清, IHA试剂 (猪瘟兔化弱毒致敏绵羊或鸡红细胞, ) 由成都生物药厂提供;间接血凝试验用稀释液和标准猪瘟阳性和阴性血清, 由成都生物药厂提供。
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上进行。每孔加入稀释液 (含1%兔血清0.01mol PBS液) 25mL, 用稀释棒沾取等量的被检血清连续倍比稀释, 然后每孔加入1%猪瘟抗原致敏红细胞25mL, 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2min, 30℃恒温保温箱作用1.5h, 室温下静置观察结果。判定标准按常规方法进行。每批被检血清均设有阳性和阴性血清、稀释液对照。
3 监测结果
不同免疫程序的猪瘟监测结果如下:
4 结果讨论
A组免疫保护率为67.60%, 怀孕母猪和新生仔猪不能适时补针。2月龄仔猪首免一次虽没有母源抗体干扰, 但初次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少, 而且持续时间短, 当猪群的有效免疫保护率低于80%时, 受到野毒攻击发生猪瘟流行, 不能达到免疫目的。
B组免疫保护率为71.64%, 防止免疫遗漏, 免疫效果受到疫苗效价的影响, 生产合格的疫苗经长途运输和振荡易失真空, 保存条件受限, 如达不到温度要求存放时间过长, 疫苗稀释后处理和免疫实施操作不当均会使疫苗效价降低;若按原剂量使用, 产生抗体达不到有效免疫的标准, 免疫保护作用则受到影响。
C组免疫保护率达到85.20%, 达到有效免疫保护标准。存在免疫保护空缺时间, 仔猪25日龄母源抗体已有80%仔猪消退到较低水平, 仔猪首次免疫在60日龄左右, 仔猪一般较长时间没有母源抗体保护, 也没有主动免疫产生, 尤其在疫区易受到猪瘟病毒攻击, 导致猪瘟发生。
D组免疫保护率为90.70%, 免疫猪群获得保护, 与科学饲养管理, 有效的计划免疫有密切联系。仔猪在20~25日龄首次免疫, 有母源抗体干扰, 但建立基础免疫, 形成免疫记忆, 二次免疫时, 再次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较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在疫区, 采用此种免疫程序可有效提高仔猪猪瘟免疫的效果。
综上述结果, 在今后的疫区及流行区, 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制定免疫程序严格操作进行免疫, 免疫效果最好, 应予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