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共9篇)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1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 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 2007 年实行 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 得到控制,这与我国 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 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 79%的 CSF发病猪群多在 90 日龄以下,特别是 2~10 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 60 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成年猪(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李文华等[4]对豫东地区 CSF 流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哺乳仔猪发病率高,尤以 15 日龄以内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达 95%~100%,断奶仔猪发病率较低为 20%左右,死亡率达 10%~20%;成年猪较少发病,症状不明显,但 CSFV 持续性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宁宜宝等[ 5]的研究表明,CSFV 持续感染通常是指在免疫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病毒突破机体免疫识别,在感染猪体内长时间滞留或增殖释放,使感染猪通常不表现或仅表现轻微临床症状,但猪体内会发生免疫病理变化,30 天内不引起感染猪发病死亡的一种现象。猪发生持续性感染后,CSFV 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可持续向外排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是引起 CSF流行最不易被发现和最危险的传染源。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近年来,CSF 在流行过程中毒力发生变化,弱毒力的CSFV进入猪体内,导致了非典型性或温和型猪瘟的出现,发病猪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病死率比 CSF 低,此症状多见于 11 周龄以下(尤其以 2~4 周龄最多)仔猪,且多呈散发或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病猪体温在 41℃左右,虽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状况不佳,大多数病猪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些有神经症状或出现腹泻,病程较长。感染非典型猪瘟的病猪大多数病理变化不明显,无 CSF 的典型病变,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扁桃体出血,化脓溃疡;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部分出现溃疡现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猪只外观表现健康,易引起温和型猪瘟流行。
1.4 “带毒母猪综合征” 现象出现
带毒母猪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 CSFV 后引起的潜 伏性感染,带毒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 CSFV 能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母猪不发情或不孕等[6]。垂直传播率高达 45%~100%,产下的仔猪貌似健康,实际上仔猪将长期带毒。带毒仔猪无论是吃初乳还是进行疫苗免疫,体内的 CSFV 均无法消除,且仔猪易发病死亡或免疫失败。仔猪体内的病毒长期存在并不断向外界排毒,造成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规模化猪场反复交替进行,可致CSFV在猪场内恶性循环,即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胎盘垂直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后备母猪→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这种带毒现象是导致我国CSF 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流行的主要原因[7]。
1.5 免疫失败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CSF疫苗强制免疫政策,大部分地区的猪场均进行了猪瘟疫苗免疫,但猪群的免疫应答效果较差,加之养殖人员对此情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免疫后猪仍发病的现象时有发生。何启盖等[8]从多个省市的 44个规模化猪场共收集血清752份,并对免疫后的血清中CSFV 抗体效价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肥育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2%,猪群的总体免疫合格率平均只有 55.72%,达不到保护水平。徐凯等
[9]对四川省13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调查,采集扁桃体样品和血液样品各862份,并进行了CSFV及其抗体水平检测,扁桃体中CSFV检测结果表明13个猪场CSF 抗原阳性率从1.78%到 14.5%不等;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CSF 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6.7%,最低为 20%,平均为 68.1%。何世成等[10]对湖南省20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CSFV抗体水平调查,各日龄段的商品猪阳性率均不超过 40%,经多次免疫的种猪阳性率也仅为 68.8%,所检测的20个规模化猪场大部分免疫效果不理想。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CSF免疫水平相差较大,平均阳性率低于70%的国家标准,这表明CSF疫苗免疫失败现象确实存在,且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持续性感染、母源抗体干扰、混合感染、免疫程序不规范、注射剂量不足以及疫苗质量差等。
2.猪瘟的防控策略
现代猪瘟防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系统、科学、先进、配套和适用的标准化综合防制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完整、周密的全国猪瘟防制计划和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真正实现防制猪瘟的目标。猪瘟防制,单从技术上讲,它必须从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把好引种关,防止将带毒者以及持续感染病猪引入猪场;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不带毒的繁育种猪群;制定科学和确实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等综合性措施是控制或消灭猪瘟的前提技术条件[11]。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2.1 阻断传染源
某地区或猪场一旦暴发并确诊为猪瘟感染时,应迅速对猪群进行检查,隔离和扑杀病猪,扑杀和死亡的猪只应经高温煮透、焚毁、深埋等严格措施销毁或无害化处理,严禁随处乱扔;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处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消毒,禁止场内物品、用具的混用和人员的随意流动,并加强定期消毒措施的落实和检查:同时对全场猪只进行2~4头份猪瘟疫苗紧急接种。随后可根据需要执行定期检疫淘汰带毒猪的净化措施[12]。
目前,世界各养猪国家防制猪瘟的办法主要有2种,即采取扑杀或免疫接种为主的控制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消灭传染源来防制猪瘟,后者主要是通过免疫将易感猪转化为非易感猪来防制猪瘟。这2种办法对于防制猪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采取及时发现和淘汰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的控制措施。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及有抗体的非免疫猪(不免疫的国家),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又无抗体,但却带毒的持续感染猪,致使CSFV能通过带毒猪在猪群内缓慢传播。因此,污染猪场进行猪瘟防制的关键是应定期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带毒猪。淘汰带毒猪、净化猪瘟污染猪场,通常从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开始,逐头检测以确保种群中无带毒猪,其他猪群可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检。包括欧共体在内的一些国家制定了扑灭猪瘟的强制计划,依靠及时诊断,扑杀感染猪群,并结合控制措施,但在许多国家还无法消灭此病。这可能由于在一定区域内增加了饲养密度,猪的长距离运输,猪和冻猪肉产品的运输和经常无法追踪猪瘟暴发来源所致。
2.2 常规免疫接种
猪瘟的免疫接种是当前我国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防制猪瘟的主要手段。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是世界上公认安全有效、没有残余毒力的疫苗。王在时 等[13]人对目前国内多个厂家生产的商品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保存的猪瘟疫苗种毒进行了基因结构同源性比较研究,结果证明:两者之间的同源性均在98% ~100%,说明目前国内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分子结构是稳定的,并不像人们怀疑的猪瘟兔化弱毒发生了变异。同时,对上述商品化的猪瘟疫苗也进行了BVDV污染情况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BVDV的污染。1955年我国制成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具有高度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1956年起在我国广泛使用,为在我国控制和消灭猪瘟作出了巨大贡献。该疫苗在国外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国家使用本疫苗消灭了猪瘟。对于仔猪一般于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种猪在每次配种前免疫1次,在污染严重的猪场中则常常实行超前免疫。免疫接种可抵抗自然感染,72 h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35 d后用猪瘟弱毒单抗可测出有效免疫抗体,对断奶猪的免疫期可达115年,免疫力为100%。值得一提的是:猪瘟疫苗对先天感染的带毒仔猪和持续感染带毒猪无明显保护作用。同时,母源抗体也严重干扰疫苗免疫效果。
2.3 采用超前免疫
对于疫情严重的猪场,只有采取乳猪超前免疫,才能够控制猪瘟的流行。大型猪场要根据猪瘟免疫监测结果,来设计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并进行严格预防接种[14]。下面推荐几种免疫程序,供参考::(1)小母猪配种前接种一次,4~6头份/头以上。经产母猪断奶时免疫,剂量同前。公猪每年免疫两次,剂量同母猪。(2)在已发生猪瘟的猪场,乳猪要超免,即出生后先注射猪瘟疫苗,剂量为2~3头份/头,2 h后吃初乳,这种方法比较烦琐,但很有效,有疫情的猪场一定要做超免。建议50~60日龄二免或根据抗体检测决定二免的时间。(3)在未发生猪瘟的猪场,仔猪初免可定在断奶时,剂量为3头份/头,50~60日龄时二免,剂量为4头份/头,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三免。(4)如果过去发生过猪瘟,初免可定在20日龄,剂量为3头份/头,二免在45~50日龄,剂量为4头份/头。
2.4 做好免疫监测
多年来,我国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来预防和控制猪瘟,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猪瘟大面积流行已得到控制。但目前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发现,猪瘟仍是威胁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现在猪瘟流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都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所有发病猪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免疫猪群发病,即免疫失败,或免疫不保护。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关键的是猪群对猪瘟的抵抗力不强,即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保护猪群免受猪瘟强毒感染。猪瘟抗体检测在预防和控制猪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建议规模化猪场应建立猪瘟免疫监测,作为制度定期进行[15]。抗体检测能客观地反映猪群的抗体水平,指导猪场合理学免疫,还能检查免疫的效果,避免因疫苗质量(如运输、保存不当疫苗效价偏低等)和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干扰导致猪瘟免疫失败。另外,发病猪场也可用抗体检测来指导猪瘟的紧急免疫,并检查免疫效果,以免盲目重复接种。猪瘟抗体检测已在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猪瘟抗体监测可用猪瘟间接血凝试验,重复效果好,数据准确,可以在基层应用[16]。
3.小结
CSF 困扰我国养猪业已经半个多世纪,目前依然是各级政府计划要根除的重大猪病。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对我国部分养猪场净化 CSF 的成功先例表明,在我国目前猪病流行状态下,在规模化猪场和部分区域开展 CSF 的净化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韩雪清,刘湘涛,赵启祖.猪瘟病毒及其猪瘟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0,(2): 1-7.[2] 殷 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 李文华,王安,赵庆枫,等.豫东地区猪瘟流行情况调查及防治研究.中国动物保 健,2010(1):69-71.[5] 宁宜宝,王琴,赵耘.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中国兽药杂志,2005,39(5):31-35.[6] 黄涛,汤德元,徐健,等.猪瘟“带毒母猪综合征” 现象的研究现状.中国动物保健,2009,11(5):37-41.[7] 王琴.猪瘟流行现状及中国猪瘟净化策略.中国猪业,2012(10):45-47.[8] 何启盖,陈焕春,吴斌.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细小病毒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中国畜牧兽医协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襄樊:1999,211-216.
[9] 徐凯,徐志文,郭万柱,等.四川省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养猪,2010(2):65-67.[10] 何世成,范仲鑫,刘道新,等.规模化猪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学调查与分 析.中国兽医杂志,2009,45(4):48-49.[11] 陈轶霞,魏润生,韩庆彦,等.集约化猪场猪瘟免疫抗体的监测与防制对策[J].中国兽医科学,2001,6:41-43.[12] 谢志勤,谢芝勋,廖 敏,等.RT-PCR检测猪瘟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畜牧与兽医,2002,(11):11-14.[13] 王在时.猪瘟防制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谢庆阁,翟中和.畜禽重大疫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4] 王泽洲,余 勇.最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与防治[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8-59.[15] 陆文俊,黄 夏,赵国明,等.广西部分种猪场猪瘟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2,34(7): 26-27.[16] 白文彬,于康震.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82-386.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2
1病原
猪瘟病毒 (CSFV)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是近似球形的单股RNA病毒, 有囊膜。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及血清学特性的差异, 通常将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 其中第一型包括许多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做疫苗的弱毒株;第二型包括引起慢性猪瘟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抗原关系密切, 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 又有交叉保护作用。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抗体的干扰, 常常使猪瘟的诊断出现错误结果。
猪瘟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 但存活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对腐败特别敏感, 尸体腐败后2~3 d即失去毒力, 骨髓中的病毒腐败15 d才能失去毒力,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日光直射5~9 h病毒破坏。在p H 5~10条件下比较稳定, p H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的感染性迅速丧失。脂溶剂如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以及多种去污剂和常用的消毒液可很快使病毒失活。浓度为2%氢氧化钠溶液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2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2.1流行范围广, 呈散发流行
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 很少见到以往的典型性猪瘟。
2.2发病年龄小。
发病大多见于3月龄以下, 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 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2.3发病季节不明显
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往春节前为发病高峰, 目前各地养猪业发展很快, 周转快, 导致猪瘟的发生季节更不明显。
2.4妊娠母猪带毒
猪瘟引起的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增多, 出现母猪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的现象。
2.5胎盘感染和持续感染
主要表现为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生的仔猪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 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 一旦断奶后, 仔猪即出现症状, 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 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 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恶臭。
2.6混合感染和并发症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 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II型病毒、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 以及猪瘟并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导致病情复杂, 症状严重, 防治效果不佳, 增大了病死率, 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3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 猪温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复杂感染型5种类型。
3.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次发生猪瘟的猪场。突然发病, 高热稽留, 体温升高2℃以上, 全身痉挛、四肢抽搐, 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 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班, 卧地不起, 病程不超过5 d, 死亡率为90%~100%。
3.2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例最为多见, 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2℃左右, 病猪精神萎顿, 食欲废绝, 眼内有多量粘脓性分泌物, 甚至眼睑粘连, 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 用手积压后, 流出白色浑浊液体, 病程2周左右, 死亡率为50%~60%之间。
3.3亚急性型
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 体温升高1~2℃, 后期病猪消瘦, 运动失调, 衰竭而死。死亡率30%~40%, 病程3周以上。
3.4慢性型
多见于常年具有猪瘟流行的猪场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表现为被毛粗乱, 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嗜睡、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病程1个月以上。耐过的常成为僵猪。
3.5复杂感染型
既有猪瘟的症状又有其它疾病的症状, 各种症状均不典型, 多在病猪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下出现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痂。经研究证实, 常与猪瘟混合感染的有: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虫病等, 形成二重或多重感染。
4病例变化
4.1最急性型
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少数发生出血斑点。
4.2急性型
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外表呈紫褐色, 因出血不均匀, 切面为大理石样外观, 这种病变有初步诊断意义;肾脏色泽变淡, 呈土黄色, 表面有针尖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即所谓“麻腰子”;脾脏一般不肿大, 边缘常出现出血性梗死灶, 这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咽喉、会厌软骨有出血性斑点;扁桃体出血、坏死;胆囊粘膜有时有小点出血, 心包积液, 心机松软, 心外膜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4.3亚急性型
明显病变主要为淋巴结、肾脏及胆囊等处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4.4慢性型
特征病变是回肠、结肠和盲肠 (特别是回盲瓣处) 的淋巴结组织坏死和坏死性肠炎, 并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灰色纽扣状溃疡。
4.5复杂感染型
主要病变为多种组织器官均有病变。淋巴结血肿或大理石样病变;肝、肾、脾等部分实质器官有数量不等的针尖状陈旧性出血点或出血斑, 肝脏、肺脏、脾脏、肠道等组织有陈旧性坏死灶。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特征作出初步诊断。
根据该病发生不受年龄、性别和品种限制, 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在免疫猪群中呈散发,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稽留、食欲废绝或减少以及结膜炎和急性肠炎, 四肢末梢、腹下、耳尖、尾尖等处有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肾有出血点, 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 脾脏不肿大, 表面有点状出血或边缘梗死灶, 心脏、喉头、膀胱、胆囊有点状出血, 以及回盲瓣、回肠、结肠形成“纽扣状”溃疡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6防制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干净。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降低应激因素。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 给予优质全价营养饲料, 定期消毒, 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6.2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 计划生产, 防止引进病猪、带毒猪或交叉感染。
6.3禁止从有猪瘟的地区或猪场购猪。猪源购进后, 应隔离观察2周以上, 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6.4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 实施强化免疫。只有根据当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饲养管理、疫苗特性以及猪群免疫抗体水平等因素制定的免疫程序, 才能有效地预防猪瘟的发生。目前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 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尽相同, 为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 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 选定首免日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
目前镇巴县常用的猪瘟免疫程序如下:
商品猪: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
种猪: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 以后每4~6个月免疫1次。
散养猪: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在猪瘟病毒污染严重的猪场, 则实行乳前免疫, 即仔猪在出生后先进行猪瘟疫苗注射, 1 h后再让其吃初乳, 生长到7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这样既可以防止野毒的早期感染和避免母源抗体的影响。
6.5加强猪瘟监测, 淘汰病原阳性猪, 净化猪群。对于大型猪场, 应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并立即扑杀, 建立新的无带毒健康种猪群, 繁衍健康后代。结合其它措施, 使猪瘟得到净化。
6.6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1)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 认真执行“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对病猪、死猪“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病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严格消毒。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搞好栏舍卫生, 及时清除猪舍粪便污物。加强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含氯消毒剂、碱类等; (3) 对假定健康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4头份/头。
综上所述, 猪瘟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截止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已经证明免疫接种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措施。所以应该以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为主, 配合其它一些综合防制措施, 如保证日粮营养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消毒等措施, 才能取得综合防制效果, 把猪瘟这一养猪业的头号传染病控制好。
参考文献
[1]费恩阁, 李得昌, 丁壮主编.动物疫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蔡宝祥主编.家畜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3]葛桥.猪瘟流行病学和免疫现状调查.中国兽医杂志, 1998, 24 (3) :16~18
[4]杜念兴.猪瘟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20 (5) :317~319
[5]王雯慧, 陈怀涛.猪瘟流行的病因学分析与防制.中国兽医科技, 2000, 30 (3) 15~19
猪瘟防控措施浅谈 篇3
关键词:猪瘟感染;新动向;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20-01
1 猪瘟的发生特点
(1)病原体呈多元化。目前猪的疫病流行的主要特征是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一般是两种以上的病原。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猪瘟与圆环病毒、猪瘟与伪狂犬病、猪瘟与蓝耳病等[1,2]。疫病主要特征是病原体呈多元化,临床症状相当复杂,给病毒的诊断与防控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病原体发生变异,毒性增强。当病原体受到影响,则会发生异变。目前导致其变异的主要原因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免疫接种强度过高,抗生素滥用等。这些都将导致病原体发生变异,毒性增强。
(3)细菌继发性感染严重。病原的的混合感染以及免疫方面的抑制,最终会使猪体的免疫力降低,进行猪瘟处理时,经常出现抗生素滥用以及耐药性菌株的出现,这些,会导致外源的常在菌入侵猪体,引起内源常在菌的感染,最终在临床会出现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喘气病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放线菌、附红细胞体、大肠杆等感染病,会加重病情,使猪群的死亡率增高,对养猪户而言,经济损失重大。
(4)病原体感染长期存在。虽然,对猪群一直进行接种疫苗预防病毒,但是许多病原体一直在猪群中不断感染,这样猪体长期带毒。其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持续性传播。在临床上表现为免疫抑制、多重感染,这种现象导致猪瘟疫病感染持续、长期的存在。带毒的猪还会将病毒传染给整个猪群,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将病毒传给健康的猪群,这样猪瘟感染在猪群中蔓延,形成恶性循环,猪瘟病毒就会长期存在于猪群中。
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1)毒素的破坏。毒菌霉素对免疫系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即使注射疫苗,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抵制病原体的入侵,病原体一旦入侵猪体内,最终会导致猪群之间发生疾病。毒霉素能让猪的体内产生免疫抑制,最终猪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造成免疫失败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2)操作失误。给猪群进行免疫时,首先要排除母体的干扰,确定合理的年龄,重视每头猪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免疫程序,对于不同的猪,疫苗的剂量也不同,若剂量使用不当,猪体不仅无法产生免疫力,还易引发猪瘟。
3 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国际针对养猪事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例如:《动物免疫法》、《兽医管理条例》、《畜牧法》等来规范养猪业工作。严格依法执行,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动物疫苗的监管力度,严格管理技术服务,对药品、饲料、生物制品等进行严格的检测,规范猪群疫苗防控工作,在管理上更加科学化。
(2)購猪时严格检查。养猪户购猪时不谨慎,对疫苗的检查不严格,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养猪户在购买仔猪之前,一定要重视对仔猪的选择,要买防疫好、健康的猪群,不要为贪图便宜,随意购买,也不要从多户农家购猪,然后养在一起,一定要选择在信誉高的正规厂家购买,避免买到带传染源的猪,导致混入群体后传染,购买时一定要对疫苗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猪仔的健康。
(3)重视安全,阻挡病毒入侵。保证猪圈的卫生清洁,地面干燥,不要与其他动物混养,防止疫病传染,对猪群实行隔离饲养,确保安全。对猪圈周围的环境要定时进行清理,铲除附近的杂草,清理杂物,消灭各种蚊虫,此外,饲养员要定期对饲养用具进行清洗、消毒,降低病原体的入侵,保持猪场环境干净。
(4)做好免疫预防工作。猪瘟传染病流行有一定的规律,对猪群进行疫苗检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根据猪群的具体疫情,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使用疫苗剂量、种类,疫苗间可以相互感染,若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免疫失效。
参考文献:
[1] 王华帅.猪瘟感染的新动向及其防治[J].中国猪业,2008,3(5):46-47.
关于县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篇4
1总则
1.1编制目的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为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处理非洲猪瘟疫情,确保我县畜牧业生产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五版)》《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境内突发非洲猪瘟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切实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合力。
1.4.2平战结合。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宣传和培训,做好技术和物资储备;开展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并根据需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实行综合防治,迅速控制和处置疫情。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公室协助分管农业副县长工作的副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县委宣传部、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健体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局、县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等为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工作。
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统一指挥全县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具体实施本预案,督促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落实本预案。
2.2日常工作机构与职责
县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按指挥部决策部署,统一协调指挥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组织调拨应急防疫物资;组织协调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落实本预案。
2.3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制定突发非洲猪瘟疫情防治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根据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实施封锁等建议;紧急组织调拨消毒药品等应急防疫物资;提出启动、停止疫情应急控制措施建议。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及时报道由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经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非洲猪瘟疫情信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正确引导舆论,加强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和动物防疫知识普及。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做好疫区、受威胁区内的市场交易秩序监管工作;做好疫区、受威胁区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肉类冷藏场所等流通、餐饮环节管理以及开展猪肉、猪肉产品排查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参与做好疫区封锁、动物扑杀等工作,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和督促落实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和协调交通运输有关单位和企业为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人员,防治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及相关样本提供运输保障工作。
县卫健体局:负责疫区人员防护和技术指导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医学观察工作。
县住建局:负责牵头落实全县范围内餐厨垃圾的日常管理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做好全县餐厨垃圾收集、储存、转运、处置等环节的监管。
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负责配合、指导有关部门做好疫区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场点的选址,并参与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维护牲畜及其产品市场价格稳定。
县林业局:负责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定期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通报有关信息;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按规定处置病死牲畜、病畜和带毒牲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内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设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办公室,指挥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非洲猪瘟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行动。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其职责和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做好相关工作。
2.4现场应急指挥部及其主要职责
发生疫情并启动应急预案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立即组成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指挥部由各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设综合协调组、专家技术组、疫情排查组、染疫动物扑杀组、疫点疫区封锁组、后勤物资保障组、现场秩序维护组、群众疏导组、宣传和舆论引导组等。
现场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执行县指挥部处置疫情的决策和指令;迅速了解和掌握疫情相关情况和先期处置情况,判定疫情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并组织协调各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控制疫情;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及时将现场的各种重要情况向县指挥部报告。
2.5应急管理工作组及其主要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县指挥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市场监管、住建、公安、交通运输、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调度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2.专家技术组:从有关单位组织专家成立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专家技术组,负责疫情应急处置技能培训、演练和疫情现场诊断并提供初步诊断结论、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建议。专家组初步诊断结论和国家参考实验室的确诊结果作为县指挥部进行疫情应急处置的主要依据。
3.疫情排查组:县农业农村局抽调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疫情排查,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等。
4.染疫动物扑杀组:由事发地乡镇对染疫牲畜按规定进行扑杀。县、乡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扑杀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5.疫点疫区封锁组:由事发地乡镇落实执法人员设卡布点,关闭牲畜交易市场,严禁生猪进出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严格消毒。
6.后勤物资保障组:由事发地乡镇,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积极保障疫情应急处置所需燃油、挖掘机、药品(消毒药)、动物疫苗、扑杀补助款等。
7.现场秩序维护组:由事发地乡镇及公安等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疫情应急处置现场秩序维护,确保疫情应急处置顺利进行。
8.宣传和舆论引导组:由宣传部门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宣传报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防止引起社会恐慌。
9.群众疏导组:由事发地的乡镇负责做好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养殖场(户)及周边群众的安抚、疏导工作。
3疫情报告
3.1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报告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2报告时限和程序
各乡镇发现可疑动物疫情时,要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初步认为属于突发非洲猪瘟疫情的,应当在0.5小时内将情况上报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通报。
3.3报告内容
突发非洲猪瘟疫情报告包括下列内容:疫情发生的时间、详细地点(经纬度);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流行病学和病源追踪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4疫情响应
按程序启动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5应急处置
5.1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对发生可疑和疑似疫情的相关场点,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采样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限制易感动物及相关物品进出、环境消毒等措施。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5.2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
我县范围内疫情确诊后,县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决定。
5.2.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点:发病猪舍与其他猪舍有效隔离的,可将发病猪舍划为疫点;对其他养殖场,以病猪所在的养殖场为疫点;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输病畜的车、船、飞机等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死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对生猪生产经营场所发生的疫情,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行政区划、生猪存栏密度和饲养条件、野猪分布等情况,综合评估后划定。具备良好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场所发生疫情时,可将该场所划为疫区;其他场所发生疫情时,可视情将病猪所在自然村或疫点外延伸3公里范围内划为疫区;运输途中发生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无扩散风险的,可以不划定疫区。
受威胁区: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行政区划、生猪存栏密度和饲养条件、野猪分布等情况,综合评估后划定。没有野猪活动的地区,一般从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有野猪活动的地区,一般从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0公里。
5.2.2封锁
疫情发生后,县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县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由县人民政府依法发布封锁令。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时,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5.2.3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人民政府依法及时组织扑杀疫点内的所有生猪;并对所有病死猪、被扑杀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排泄物、餐余垃圾、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并强化灭蝇、灭鼠等媒介生物控制措施;禁止易感动物出入和相关产品调出。疫点为生猪屠宰场所的,还应暂停生猪屠宰等生产经营活动,并对流行病学关联车辆进行清洗消毒。运输途中发现疫情的,应对运载工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不得劝返。
5.2.4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发布封锁令,组织设立警示标志,设置临时检查消毒站,对出入的相关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场所并进行彻底消毒,对场所内的生猪及其产品予以封存;禁止生猪调入、生猪及其产品调出疫区,经检测合格的出栏肥猪可经指定路线就近屠宰;监督指导养殖场户隔离观察存栏生猪,增加清洗消毒频次,并采取灭蝇、灭鼠等媒介生物控制措施。
疫区内的生猪屠宰加工场所,应暂停生猪屠宰活动,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的,由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后可恢复生产;恢复生产后,经检测、检验、检疫合格的生猪产品,可在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内销售。
封锁期内,疫区内发现疫情或检出核酸阳性的,应参照疫点处置措施处置。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认为无疫情扩散风险的,可不再扩大疫区范围。
5.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应及时关闭生猪交易场所;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猪养殖场(户)全面排查,必要时采样检测,掌握疫情动态,强化防控措施。禁止调出未按规定检测、检疫的生猪;经检测、检疫合格的出栏肥猪,可经指定路线就近屠宰;对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按规定检测合格的养殖场(户),其出栏肥猪可与本省符合条件的屠宰企业实行“点对点“调运,出售的种猪、商品仔猪(重量在30公斤及以下且用于育肥的生猪)可在本省范围内调运。
受威胁区内的生猪屠宰加工场所,应彻底清洗消毒,在官方兽医监督下采样检测,检测合格且由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后,可继续生产。
封锁期内,受威胁区内发现疫情或检出核酸阳性的,应参照疫点处置措施处置。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认为无疫情扩散风险的,可不再扩大受威胁区范围。
5.3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初步调查。在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搜索可疑病例,寻找首发病例,查明发病顺序;调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易感动物养殖和野猪分布情况,分析疫情潜在扩散范围。
2.追踪调查。对首发病例出现前至少21天内以及疫情发生后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风险物品、运载工具及密切接触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对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养殖、屠宰加工场所进行采样检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3.溯源调查。对首发病例出现前至少21天内,引入疫点的所有易感动物、风险物品、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情况等进行溯源调查,对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相关场所、运载工具、兽药等进行采样检测,分析疫情来源。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根据风险分析情况及时采取隔离观察、抽样检测等处置措施。
5.4解除封锁
在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到位并达到规定条件时,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向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验收,合格后,向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县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组织恢复生产。
5.5扑杀补助
对在非洲猪瘟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按照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助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6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
根据有关规定,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负总责。县农业农村局报请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制定本县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乡镇兽医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单位协作配合,及时通报疫情形势和工作进展,及时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共同做好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6.2法律保障
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第五版)》《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和本预案开展防控工作,落实防控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影响疫情防控的,依法追究责任。
6.3条件保障
县农业农村局将报请县人民政府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经费保障和物资供应等工作。积极协调财政等部门将疫情监测、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杀虫灭源和人员防护等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扑杀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6.4宣传教育
加强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防控技术培训,重点加强病例发现、识别、报告、监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有关培训工作。加强防疫宣传,通过多种媒体普及非洲猪瘟防控和应急处置知识,动员社会力量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7附则
7.1本预案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解释。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5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6
2017年廉政风险点梳理和防控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廉政风险防控预警工作,有效遏制易诱发腐败风险,特制定本措施。
一、廉政风险点及涉及处室;
(一)学校收费;
1、巧立名目乱收费:如向学生收取资料费、考试费、饮水费、早餐费、补课费等。
2、以学生自愿项目为借口的变相收费:如校服费、作业本费、保险费、防疫费等。;
风险涉及单位:总务处、班主任;
(二)干部人事任免
1、违反干部任免规定,不按程序和要求推荐后备干部,提名人选未经单位集体推荐。
2、不按组织程序进行考察、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
3、不召开党支部会,或不按程序对拟任免人员进行考察,不经过党支部成员三分之二同意形成人事任免决定。
4、未按组织程序和规定的时间进行公示。
5、实行竞争上岗的未按综合得分名次实行择优录取。
6、不按规定办理聘任手续。
风险涉及单位:学校党支部、学校行政。
(三)大宗物资采购及学校基建项目
1、利用采购教学、办公、设备用品,为学生购买保险、订购报刊书 籍及其它学习资料、校服等机会收受有关业务单位的回扣,或者与这些单位的人员勾结、虚增购货款进行虚报冒领,或将公款转到购货单位,虚开发票报帐,然后提取现金进行独吞或私分。
2、利用负责教学辅导资料发行的机会,收受出版、印制单位的“劳务费”、“感谢费”、“奖金”等。
3、在基建工程招投标、质量检查验收以及经费结算等环节,收受承建单位或个人的贿赂。
风险点涉及单位:总务处、教务处、少先队。
(四)资产及财务管理
1、本单位出纳、会计由领导亲友担任,致使领导及领导亲友侵吞、挪用公款。
2、总帐、现金不分,财务印鉴、印章及票据一人保管,致使一些财务人员侵吞挪用公款及公款私存。一把手直接管财务。
3、领导把关不严,甚至与财会人员勾结,进行虚报冒领或虚拟各种支出、套取公款进行侵吞或私分。
4、将一些收费、创收款等转入“小金库”,搞暗箱操作。
5、在教育经费预决算及拨付上,搞暗箱操作。
6、学校及单位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在租赁、承包、拍卖过程中,不阳光操作。
风险涉及单位:学校行政、总务处。
(五)学校招生
1、违反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超范围、超年龄招生。
2、在招生普查过程中弄虚作假。风险涉及单位: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
(六)教师人事调动及教师招聘
1、学校私自录用(借用)或外流(外借)人员。
2、不经学校支部、教代会讨论研究私自调动(借用)人员。
3、学校没有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对口专业教师任课。
风险涉及单位:学校行政。
(七)教师职称评定
1、学校对职评精神不宣传贯彻。
2、学校对职评对象不公示。
3、滞留职评指标。
4、不严格执行职评标准,不严格审验相关证件。
风险涉及单位:学校行政领导及主管领导。
(八)学生学籍管理
1、不按规定审查、办理学籍。
2、不按规定转出、转入学生。
3、对转学证、户口迁移证、休学医疗诊断证明审查把关不严。
风险涉及人员:主管领导。
(九)贫困生资助
1、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
2、不及时、足额或变相发放学生资助款。
3、不及时下达专项资金。
4、对贫困学生资助的证明材料把关不严。
风险涉及人员:主管领导。
(十)教师以教谋私
1、有偿家教。
2、兜售资料。
3、向学生或家长索要或暗示索要礼物、礼券。
4、私自收费。
5、接受家长宴请。
风险涉及人员:全体教师
二、加强学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的措施
(一)全面绘制学校工作流程图和风险流程图,推进学校权力运行公开。
学校各职能处室也要根据工作特点绘制自己的工作流程图,编印成册,做到人手一份,并要制成大幅挂图挂在醒目地方,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风险意识的增强。
(二)建立廉正风险教育防范机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1、加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廉洁从政教育。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决策。实行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完善决策事前提交程序。坚持重大事项决策征求党内外意见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听取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前要组织专家论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2、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制度。要全面实行财务预决算,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四人联签报销条的财经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帐外帐”和“小金库”。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加强财务监管。开展财务审计,规范财务行为。
3、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全员聘用,实行按需设岗、竞争执教、择优聘用;
4、完善学校招生管理制度;
5、完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
完善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房产租赁、经营承包、印刷发行、教辅资料订购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建筑法》、《招投标法》,抓好建设项目立项、工程招标、工程变更、资金结算、质量验收的监管,预防并制止干预招投标、规避招标问题的发生。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行为。
7、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四)建立廉洁风险监督预警机制,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1、实行廉洁风险预警;
2、强化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凡属全局性的重大学校决策、主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集中、民主生活、谈话诫勉、述职述廉、回复组织函询、廉政责任报告制度。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全面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
3、突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要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经营承包、印刷发行、教辅资料征订和干部任用、行政审批、招生考试、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师招聘、财务管理、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抓好关键环节,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高级风险点:(1)经费开支。(2)物品采购。(3)设施、设备维修管理。
防范制度:
(1)坚持开支预算和大额采购班子集体研究制度。千元以上大额开支,必须经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认真审核。对需要履行政府采购或招标的预算,必须先履行手续,后开支。
(2)严格采购管理。千元以上开支由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凡涉及招标和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在履行招标或政府采购手续之后方可开支。
(3)加强对学校财务的监督检查,杜绝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挪用公款和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4)认真执行校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学校账务,自觉接受监督。
(5)规范物品管理。购置物品一律造册登记,专人负责管理。经常性的物品支领、发放要有登记。
中级风险点:(1)校产管理。(2)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3)干部选拔任用和教师调动。(4)公务接待。(5)安全管理。(6)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受礼品。(7)征订教辅资料中乱收费、吃回扣。(8)公章管理。(9)考务、招生工作。
防范措施:
(1)严格公务接待.公务接待落实接待标准,履行招待费审批制度。
(2)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一把手”责任制。
(3)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4)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5)建立学校安全检查长效机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6)完善学校考核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化、规范化,与绩效工资分配、晋职晋级、评先选优挂钩。
(7)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特别在教职工管理、教职工竞聘、教职工考核、教职工绩效分配、学校安全管理、教职工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师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教职工岗位责任意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9)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教职工的岗位履职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体系相结合。
(10)切实转变教职工工作作风,加强岗位意识,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要求教职工要按时、按量、按质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及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做到办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沓。
(11)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教辅材料征订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规定,坚决禁止帮学生征订辅助用书。
(12)加强对学校教辅材料征订工作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乱收费,做到领导教师不违规。
(13)规范公章管理。公章应由专人负责管理,使用登记签字。正常发文之外或开据证明的公章使用,须经主管领导审批。
低级风险点:(1)教师思想觉悟不高、服务意识不强。(2)在招生工作中存在风险。
防范措施:
(1)按上级制度规定选拔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上级教育局有关文件及其他规定执行,按规定条件、程序要求实施。防止优亲厚友,出现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完善公务接待审批制度。公务接待落实接待标准,严格履行招待费开支审批手续。
(3)严格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坚持基层推荐、组织审核、党支部研究的程序,坚持与目标考核结果挂钩的原则进行。
(4)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特别在教职工管理、教职工竞聘、教职工考核、教职工绩效分配、学校安全管理、教职工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师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教职工岗位责任意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改革教师考评考核机制、职称推荐及聘用机制,客观公正公平评价教师师德修养及业务能力,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7
1 发病情况
邳州市邢楼镇某猪场存栏生猪1 300头左右, 自2012年3月份以来, 经常爆发仔猪腹泻疫情, 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均发生腹泻, 尤其以未断乳仔猪最为严重, 母猪无任何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 粪便水样、黄色或灰黄色。仔猪濒死前体温下降, 呕吐多发生于哺乳或采食后;中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精神萎顿, 厌食, 持续腹泻3~7 d, 恢复后多呈生长发育不良。临床剖检病变主要在小肠, 表现为小肠黏膜充血, 肠壁变薄, 充满黄色液体, 肠淋巴结充血、水肿等。
猪场使用恩诺沙星、乙酰甲喹及硫酸黏杆菌素等抗生素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均不佳。仔猪感染后可持续腹泻数日, 并逐渐消瘦死亡, 但也有个别猪死亡时未见明显消瘦。其中有一区产房共出生仔猪120头, 最终断奶时只剩55头;另一区产房共出生仔猪140头, 最终断奶时只剩59头, 而且在转到保育舍后还有个别猪只持续腹泻。
2 临床症状
产房仔猪在出生后第二至三天即发生呕吐现象, 呕吐物中有白色或黄色的未消化凝乳块。随后出现腹泻症状, 粪便主要呈现黄色水样, 另外病程较长的仔猪也可见白色糊状、铁锈色粪便以及个别仔猪的粪便中带有血丝, 粪便有腥臭味。发病仔猪皮毛粗乱、精神沉郁、厌食及扎堆现象明显, 个别仔猪同时伴有明显的咳嗽症状。腹泻发生后大多数仔猪逐渐消瘦并死亡, 也有个别猪在腹泻后未见明显消瘦即发生死亡, 大多数仔猪死亡时间可见明显脱水现象。产房母猪无任何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病死仔猪的腹股沟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有些猪肾脏发育不良、表面有出血点;脾脏肿大, 边缘有梗死灶;部分猪在膀胱黏膜和喉头同样可见少量出血点。大多数死亡仔猪可见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及肠道内充满黄色液体。部分病死猪在胃内存有多量凝乳块。
4 实验室检测
随机抽取30份产房仔猪血清和10份母猪血清样本, 使用IDEXX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样本中猪瘟病毒抗体水平, 结果30份仔猪血清样本中有11份为阳性, 阳性率为36.67%;在10份母猪血清样本中有6份为阳性, 阳性率为60%。检测结果表明, 部分产房母猪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较低, 使得仔猪未能通过初乳获得足够抗体;而哺乳仔猪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普遍较低, 容易受到猪瘟病毒的感染。
采取10份发病仔猪的肠道组织及内容物、脾脏、肺脏及淋巴结样本, 选取合适的样本, 使用PCR/RT-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乙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10份样本全部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 有6份样本同时为猪瘟病毒阳性, 而其它病毒均为阴性。
5 防治措施
5.1母猪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ST猪瘟弱毒疫苗 (来源: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每头猪3头份。同时对产房刚出生仔猪使用该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每头仔猪肌肉注射1头份。
5.2妊娠母猪在产前20 d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 (来源: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 每头猪3~4 m L。同时可配合返饲 (每头母猪饲喂10~20 g腹泻仔猪新鲜粪便或肠道内容物) , 但该法慎用。
5.3对产房发病仔猪, 要特别注意防止仔猪脱水引起的酸中毒, 在实际治疗中要考虑调整仔猪体内的酸碱平衡以及修复受损肠道粘膜。在临床上可以将“痢菌净” (主要成分:乙酰甲喹) 或庆大霉素和口服补液盐加入水中让仔猪自由饮用, 可以防止仔猪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以及腹泻导致的严重脱水。腹泻严重仔猪可通过静脉或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静脉滴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纠正酸中毒。
5.4无害化处理没有治疗价值的仔猪。加强对猪舍环境卫生的控制, 使用干粉消毒剂对产房进行定期消毒, 该法可以在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保持产房干燥, 有利于腹泻疫情的控制。对产房外部环境可使用戊二醛等消毒剂直接进行喷洒消毒, 进而切断传播途径。
6 讨论
6.1猪瘟目前依然是危害养猪业的最大障碍, 在各种规模的猪场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猪瘟病毒感染。猪瘟病毒的感染不仅会直接导致一些猪只的发病和死亡, 还会导致受感染猪只的抵抗力严重下降, 从而容易继发感染其它病原。因此控制好猪瘟是维持猪群稳定的重要前提。
6.2针对腹泻病, 目前兽医临床一般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免疫, 结合对母猪的返饲用于控制好仔猪的病毒性腹泻, 效果较好。但是返饲对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 只有规范操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 还可能存在散布其他病原的风险。为了获取新鲜且高浓度病原材料, 最好的来源是没有治疗价值的腹泻仔猪肠道组织及内容物。在进行返饲前应使用PCR等方法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及蓝耳病病毒等, 若被检样本中含有这些病毒, 则该份材料不能用于返饲, 以免导致妊娠母猪感染, 进而造成猪场更大的损失。有些专家认为近年来部分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也可能与很多猪场发生腹泻后不科学、不合理地利用返饲技术有关, 值得思考和警惕。
6.3猪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很多疫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像以往那么明显,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另外, 由于许多猪场潜存有猪圆环病毒、蓝耳病及猪气喘病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再加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 导致临床上一些疫苗免疫后部分免疫猪的抗体并未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以上。因此, 猪场应建立重要猪病疫苗免疫后的抗体监测机制, 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检验免疫效果, 对于免疫后一定时间内抗体水平仍不合格的猪只应及时补免, 而且剂量要适当加大。
6.4流行性腹泻发病急, 传播快, 几天内可蔓延到全群。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 可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 (可达100%) 为特征。而同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 但是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较低,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 长者为2~3 d或者说更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气味腥臭。发病时间和死亡率与猪年龄呈反向关系。不足11日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 d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一般可以存活, 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 也可能形成僵猪。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样, 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粪呈喷射状, 泌乳母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腹泻, 泌乳停止, 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篇8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954年我国研制成功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控制猪瘟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使该病得到根本性控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猪瘟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流行和发病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 者:左秀丽 左秀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276600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0(2)分类号:S852.5+2关键词: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篇9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和完善措施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对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是管理的成功。现代化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必须要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认真分析,最后提出了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