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特征

2024-07-31

猪瘟流行特征(共5篇)

猪瘟流行特征 篇1

1 猪瘟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

1.1 流行情况

近年来, 猪瘟有了新的特点, 不再是急型的, 转变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两类。

非典型性猪瘟多呈散发流行, 其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流行速度缓慢。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 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 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 使其致病。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不具典型的全身出血性变化, 患猪体温41℃左右, 大多数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 耳尖呈紫黑色, 耳壳脱落。患猪采食量下降, 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 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 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通过母猪传染, 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 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 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 致死率很高, 发病率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2 猪瘟发生原因

猪瘟发生与流行主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三个必备条件。即猪场 (或生猪养殖场所) 内存在病原体或被病原体侵入, 养殖环境及日常生产操作在一定条件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当前引发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引种不规范

近年新办了很多中小型猪场, 但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种猪引进的相关检查。许多养殖场从一些无证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供应商那里购买种猪, 无证猪场技术差, 防疫措施不到位, 从这样的猪场引种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很大。

2.2 猪场环境差, 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 当时科学养殖这一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猪场选址、建设都不科学, 导致通风、采光条件差, 舍间距小, 产仔舍、保育舍都是大通间, 保育舍栏与栏之间仅用铁栏栅隔开, 这样只要有猪发病传染速度就快。日常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猪场防疫不达标, 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传播提供了条件。

2.3 免疫失败

2.3.1 疫苗质量问题。

受保护、运输条件限制, 疫苗质量不能保证, 致使免疫效果差, 保护率低。有些猪场使用非正规的疫苗, 质量难以保证。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 d后又用猪瘟三联苗, 注射猪疫苗一般5~7 d产生抗体, 再注射猪瘟三联苗, 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当前很多养殖场户均采用集中免疫、断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三种形式, 其各有利弊, 存在免疫程序缺陷, 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3.3 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

有些猪场不按正确的计量进行接种, 任意增加或降低接种计量, 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接种疫苗操作不规范, 打针不消毒, 打“飞针”、“跑针”, 致使接种剂量不足。

2.3.4 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免疫时的生猪健康状况, 接种时若有传染疾病发生, 可引起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免疫力下降, 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4 药物

(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导致免疫失败一般情况下, 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3 猪瘟的防治

3.1 改变养殖场防疫条件

只有养猪环境好了, 才能杜绝疾病的传播。因此, 利用有利条件优化场区及周边环境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做好常规消毒、免疫、治疗, 强化管理, 保证营养平衡, 创造适宜防疫条件。

3.2 选择适合的疫苗

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应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会导致过敏反应, 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使用。

猪瘟防疫要用单苗, 尽量不使用猪三联苗。规模猪场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 (脾) 苗。

3.3 加强疫苗管理

猪瘟冻干苗应低温、避光运输与保存 (-15℃保存有效期一年, 0~8℃保存期有效期6个月, 8~25℃保存有效期仅为10 d左右) , 严禁反复融冻;猪瘟脾苗、脾淋苗为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2~8℃保存有效期2年, 37℃保存有效期10 d。夏季稀释后1 h、冬季2 h内用完, 超时应废弃, 以免造成无效免疫。

3.4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程序防疫, 应防即防。

怀孕后期母猪不能使用弱毒疫苗, 否则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 造成胎盘感染, 引起流产或死胎等。母源抗体在20日龄后逐渐降低到不能耐受猪瘟病毒的攻击, 所以仔猪应在18~23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1头份。70日龄二免, 每头猪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2头份。种母猪产后20~25日龄进行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 每头猪用细胞苗8头份。也可超前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 猪瘟超前免疫的意义体现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 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养殖场 (特别是猪瘟污染场) 最危险的时期。超前免疫是控制断奶仔猪感染猪瘟的有效方法。但到40日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通过40日龄的常规加强免疫, 抗体效价有了明显升高, 得到较为理想水平。

3.5 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评价免疫效果。

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种, 多次补种抗体水平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防止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补种后抗体水平仍跟不上的仔猪可疑为先天性感染或免疫耐受, 对这种猪要坚决淘汰。

3.6 防止免疫抑制疾病

近年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等免疫抑制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导致不同程度的猪瘟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7~10日龄仔猪肺内注射猪气喘病活苗1头份;蓝耳病灭活苗母猪怀孕40日内初免4 mL。20日后加强1次, 以后每6个月免1次, 种公猪首次接种及以后与母猪相同, 仔猪15~21日接种2 mL。

3.7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日粮营养平衡全价、饲养密度合理, 加强日常消毒、改变饲养方式, 给猪只创造适宜的环境, 减少应激, 提高福利水平。通过对猪只精心饲管, 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

坚持自繁自养, 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 减少疾病引入猪场。

3.8 完善控制措施

控制猪瘟的原则:消毒隔离同实施, 加强管理与营养。无害处理病死猪, 及时封场。紧急接种是手段, 提高免疫是根本, 辅助治疗是重点, 防止继发是关键。

猪瘟的防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防制或消灭猪瘟不仅要坚持免疫, 还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随时淘汰猪瘟持续感染猪是净化猪瘟的有效手段。提高猪的福利待遇, 防止其他疫病的感染是防止猪瘟的有效手段。

再认识猪瘟流行的原因 篇2

早在20世纪50年代, 中国发明的猪瘟兔化弱毒苗, 在世界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中应用。一些国家, 如古巴、罗马尼亚等, 应用该苗成功控制了猪瘟, 墙里开花墙外红。别的国家用中国的猪瘟苗控制了猪瘟, 而中国的养猪业今天仍然备受猪瘟的煎熬, 如何防治仍是重中之重。本人就当前猪瘟流行的原因和防制办法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 供同仁参考。

1 母猪和仔猪未接种猪瘟疫苗

现场调查发现, 基础母猪饲养量在10头以下的养猪户, 80%以上的没有给母猪免疫猪瘟苗、70%以上自繁自养的仔猪在断奶时仍然未接种猪瘟苗、95%以上的待售仔猪未免疫猪瘟苗。

众所周知, 没有免疫猪瘟苗, 猪体内猪瘟抗体水平就会低于足以抗击猪瘟野毒感染的临界值, 容易发生猪瘟。

如果母猪未感染猪瘟, 新生仔猪会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不会发生猪瘟。据资料介绍, 仔猪1日龄时, 母源抗体在512倍以上, 10日龄时在128倍以上, 15日龄时母源抗体在64倍以上, 上述期间保护率为100%;20日龄时母源抗体为32倍, 保护率为75%, 此时为免疫的临界线, 是猪瘟免疫的最佳时机。

所以, 母猪和仔猪未接种猪瘟疫苗, 是很危险的, 是猪瘟流行之源。没有足够抗体的猪群, 猪瘟野毒的毒力强, 该群就会有猪首先感染猪瘟。猪瘟病毒经猪体复壮后, 再传给其他猪, 很快扩散。

2 免疫剂量不足

传染病学者、疫苗生产企业、兽医和养猪业主在猪瘟的免疫剂量上一直存在观点的争议和分歧。据了解, 欧洲的标准是450~600 (兔体感染量) 个免疫剂量为一头份。而我国的标准几十年一贯制, 一直是150个免疫剂量为一头份。说明我国一头份的剂量只有欧洲的1/3, 免疫剂量不足显而易见。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瘟免疫程序五花八门, 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免疫程序。现场发现不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怀孕期免疫猪瘟苗;超前免疫直到出栏不再免疫;超前免疫20日龄再免疫;20~25日龄免疫直到出栏不再免疫;仔猪断奶前不免疫;仔猪购入入栏即免疫或购入30 d后免疫。

特别说明, 超前免疫不合理:初乳营养价值最大, 在仔猪消化系统可以直接或很少破坏免疫蛋白就可以吸收时, 吸收更多的营养对今后生长有利。超免要求, 初生仔猪免疫后至少3 h内不能吃初乳。为了免疫让仔猪饿3 h, 损失很大;初生仔猪免疫系统很弱, 淋巴细胞生成抗体的能力很差, 超前免疫不能很迅速产生足够坚强的抗体;超前免疫难做到踏踏实实按技术要求规范到位, 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4 免疫抑制

当猪群存在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等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或饲喂霉变饲料, 免疫猪瘟苗, 即使程序、剂量正确, 也不会产生理想的抗体水平。免疫程序混乱, 两次免疫不超过7 d, 重复多次地免疫多种疫苗, 造成猪体免疫麻痹, 虽然接种了疫苗, 也不能产生理想的抗体, 甚至不产生抗体。

因此, 对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细小病毒、口蹄疫、圆环病等实施必要的免疫外, 其他细菌性传染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丹毒、肺疫等可药物预防或根据疫情流行有针对性免疫。

5 诊断失误

现在发生的猪瘟与30年前提到的猪瘟有所区别, 通常称为非典型猪瘟, 也称为温和型猪瘟。典型猪瘟症状:高热、便秘腹泻交替、肾麻雀卵样出血、脾边缘梗死、回盲瓣纽扣状溃疡、实质脏器出血性素质等。如果仍按典型猪瘟的标准来判断, 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传染病或出现漏诊, 影响防治效果。

温和型猪瘟的诊断要点: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便干;后背毛根有出血点;后驱运动失调, 如醉酒状;注射猪瘟苗后出现过敏、发病或死亡;使用抗菌药治疗时好时坏;伴有高热、咳嗽、不食、身体发红等症状;肾脏可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母猪表现为繁殖障碍 (木乃伊、死胎、弱仔) ;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出生后一周内不明原因死亡等。

6 较为合理的免疫程序

外购仔猪, 购入后连续6 d用药物保健, 预防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 同时提高免疫力。第7天免疫猪瘟苗 (细胞苗至少5头份) , 30 d后再免1次;自繁自养免疫程序, 仔猪20日龄, 母猪、仔猪各免猪瘟细胞苗5头份, 仔猪55日龄同剂量二免, 不支持使用猪瘟联苗。

猪瘟流行特点及科学防控措施 篇3

1 当前猪瘟流行特点

1.1 国内猪场阳性检出率较高

据国内多省市猪高热病发病区 (场) 的猪群血清样品抽样检测发现 (2010~2014年) , 检测样品中猪瘟病毒的阳性检出率高达60%~70%, 和“猪蓝耳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高危病种一样, 其阳性检出率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 且多呈“猪瘟+X”混合感染型。也就是说, 当前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发病, 以猪瘟为原发病, 继发感染猪蓝耳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的可能性极大。

1.2 规模猪场繁育环节构成隐性传染

在引种不规范、科技水平、养殖水平不高的猪场存在极大的传染风险, 主要是存在于配种、繁殖环节。由于国内规模化猪场, 特别是农业区新兴规模猪场, 其自繁自养的良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有时为了改良本场品种, 仍然需要对外引进种公 (母) 猪, 种公猪可通过交配或精液利用而感染配育母猪;当前国内猪瘟持续性感染 (又称隐性感染) 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主持续要方式, 这种持续感染在国内猪群中普遍存在, 当妊娠母猪遇低、中毒力毒株感染或猪瘟 (活疫苗) 接种操作不当时, 即可造成再传染, 并导致较为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疾病, 比如流产、产死弱胎等, 同一猪场妊娠母猪感染率高达40%~60%。

2 防控措施

2.1 抓好源头控制

当代自繁自养规模猪场应规范本场引种程序, 严格检疫检验措施, 把好种猪引进和饲养管理环节的疫源关口, 确保无隐性感染种猪投用, 或饲养中途被野毒感染, 造成父母代与子代之间的垂直传染。

2.2 规范猪瘟疫苗应用及增效技术

不同日龄、性别、功用的猪群应建立相应的疫苗免疫程序, 尽量避免疫苗接种操作不当, 以及确立相宜的首免日龄、加强免日期、接种剂量等, 特别要注意消除各种免疫抑制综合症 (猪蓝耳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 的影响, 以确保适免对象产生有效免疫应答, 不会产生免疫应激综合症 (诱发亚临床猪瘟、免疫失败等) 。实践验证, 当前猪瘟免疫所用疫苗剂量宜适当调整,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其中“商品育肥猪、后备母猪、能繁母猪”的实际猪舍剂量按标准说明 (1头份/m L/头) , 应以3~5倍量最好, 断奶前后仔猪2~3倍量较好;免疫接种前后目的性“投喂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计划性混饮电解多维、禁止投喂抗菌素等免疫抑制剂”, 可以切实增强本次免疫效果;每次接种10~15d后, 猪场应以猪瘟快速检测试纸进行抗体滴度检测, 若综合抗体检测合格率达75%以上, 则本场猪瘟发病风险最小。

2.3 完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2)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 防止疫病的扩大传播; (3) 本场内禁止混养犬、猫、牛、羊、禽等其它动物, 有效防控野禽侵袭; (4) 定期灭鼠、灭蚊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消灭中间传播媒介; (5) 禁喂发霉变质饲料,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 降低猪的机体免疫力, 加大本病发病几率; (6) 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 提高饲料质量, 增进猪群体质, 提高整体抗病力; (7) 有条件猪场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 提高饲料利用率与吸收率, 保持猪体内菌群平衡, 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减少内源性发病几率; (8) 保证充足清洁饮水, 饮水、饲料严防被污染; (9) 病死畜、粪尿、垫料及污水要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 消除环境中病原体再循环传染的隐患; (10) 猪场管理人员要严守工作服、物品、车辆入场保洁、消毒制度, 人流和物流要定向 (单向) 流动, 最大化消除“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温度应激、疫苗应激”等不良应激因素。此“十项措施”应形成制度化管理, 实践中还要结合新增问题, 不断增补相宜措施, 才能达到高效防控本病、确保零发病的目的。

2.4 严守全进全出饲管制度

任何规模化猪场从长远的疫病长效防控机制来看, 恪守全进全出制度, 并于全出后抓好无害化处理措施, 坚持足够的休养期, 将养殖环境 (养殖场) 种病原微生物降到最低 (不超标) , 是防控猪瘟等高危害常见病“外源性、内源性”感染的有效手段, 也是猪场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几点建议

3.1 当前猪瘟混合感染普遍,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为提高免疫实效、降低免疫应激及死亡, 科学的疫苗免疫程序应有效避开各种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只免疫检测结果健康的猪群, 结合本地实际、流行病学调查, 尽量完善其它重大疫病 (猪蓝耳病、猪肺疫、猪口蹄疫等) 的疫苗免疫, 如此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

3.2 猪瘟病毒灭源要有方, 消毒前必须清除猪舍内免疫抑制因子 (粪尿、垫料等有机物) , 以提高消毒灭源效果;要注意优选对该病毒有效的消毒剂“烧碱、醛类、氧化剂、氯制剂、双季铵盐类”等, 并要注意勿长期使用上述单一产品消毒, 宜交叉、更替使用, 才能达到最佳灭源效果。

3.3 本病保健预防方案应综合考虑、力求全面, 当前以“抗病毒+抗菌+营养调节 (强免疫) ”为最佳组方。

推荐“黄芪多糖或双黄连 (抗病毒) +新型抗菌素 (高效、广谱、低毒副、低药残, 如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乳酸环丙沙星等) +矿微、维生素、其它营养因子”, 猪场根据本场实际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及投喂方式方法, 以达到预期的预防 (保健) 效果。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4

1 猪瘟的流行特点

1) 流行范围广。根据我国农业部《兽医公报》中发布猪瘟疫情数据, 近十年来, 猪瘟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多次发生。尤以南部沿海省份, 猪瘟发生范围广、数量多, 为我国猪瘟发生的重灾区。

2) 非典型猪瘟多发、病程长。猪瘟属我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 按农业部要求, 所有的猪须进行猪瘟的强制免疫。此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急性、典型性猪瘟的暴发。但由于多种原因, 部分养殖场猪群的免疫力低下, 造成免疫过的猪群发生非典型的猪瘟。非典型猪瘟病情温和, 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多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病程发展缓慢, 持续2~3周, 有的甚至长达1 个月以上。

3) 持续性感染。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当前我国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主要形式。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母猪免疫失败, 会使猪瘟的抗体水平低下而易感染猪瘟病毒, 临床上会导致严重的繁殖障碍性疾病, 发生不孕不育、流产、死胎等。部分孕猪尽管能正常分娩, 也会使仔猪通过垂直传播感染, 引起免疫耐受, 这也是很多猪场仔猪发生猪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猪瘟病毒在猪群中的持续性感染, 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而继发感染猪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猪蓝耳病等, 从而使病情复杂造成猪只的死亡。

4) 免疫水平低下。抗体监测水平是衡量免疫效果有效方法之一。从猪瘟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来看, 当前我国猪瘟的免疫水平低下。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于2010-2014 年先后开展了多次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对全国149 个猪场的9 534 份血清样品开展了猪瘟抗体的主动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 种猪群猪瘟抗体合格率为67.43%, 哺乳仔猪抗体合格率为42.36%, 保育猪为41.57%, 育肥猪为59.24%。另外有关资料显示, 小型养殖场或散养户猪瘟的抗体水平普遍低于大中型养殖场。

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 免疫失败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就对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作简单分析。

2 免疫失败原因

1) 免疫猪群的状况。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条件、应激因素以及接种密度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很大。幼龄、体弱、生长发育较差的动物, 抗体水平上升较慢;环境条件恶劣、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饲料营养不全面、圈舍通风保温不良、应激状态等都可降低猪群的免疫应答反应。

2) 免疫抑制性因素。一些常见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病的发生会破坏猪的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机能障碍, 降低动物机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从而出现免疫抑制。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等抗病毒药一定程度上会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 因此大量滥用药物也会造成免疫抑制。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另外, 霉变饲料中所含有的霉菌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官后, 会使免疫细胞的数量下降, 从而抑制了抗体的产生。

3) 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不当。疫苗在运输途中应避免高温、曝晒和冻融, 尤其要避免由于温度高低不定而引起的反复冻结和融化。当疫苗未按要求进行运输和保存时, 会使疫苗变质、失效。另外, 疫苗在使用前应认真检查, 若发生冻干苗失真空、变质、存在异物、过期的, 应予废弃。使用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稀释, 在规定时间内接种完毕。

4) 母源抗体的干扰以及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具有保护作用, 可保护仔猪在哺乳期内免遭疫病的侵袭, 但当仔猪的母源抗体处于高水平状态时, 给仔猪进行免疫, 疫苗中的病毒抗原会被高水平的抗体所中和, 从而干扰仔猪的免疫应答。同时, 母源抗体水平由于中和病毒抗原而迅速下降。此阶段如有野毒攻击猪群, 极易使仔猪感染。

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养猪场未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疫病的流行情况来制定免疫程序, 而是将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照搬应用, 也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当同时接种2 种以上疫苗时, 可能会出现2 种病毒之间相互竞争和抑制的现象, 从而造成免疫失败。因此, 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进行抗体监测以获得准确数据来确定最佳的免疫时间。同时, 为减少接种工作量而随意将2 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也会造成免疫失败。

3 防控措施

1) 做好猪群的净化工作。对于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 尤其是种猪场应定期检测猪群是否有猪瘟野毒感染。尤其对于受污染的猪场, 所有种猪以及后备种猪都应逐头进行猪瘟野毒检测, 坚决淘汰阳性猪。对于假定无猪瘟野毒的种猪群还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普查, 通过多次反复净化, 以降低猪群的阳性率。对于无污染的健康猪场, 坚持自繁自养, 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猪群。新引进的种猪须严格检查以确保其健康, 并隔离饲养30 d以上方可混群。

2)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均衡, 适当添加维生素E可增强猪只的免疫应答;保持适宜的饲料密度, 冬天注意保暖, 夏天防暑降温, 加强通风以保持舍内空气质量等都可降低猪群的应激。

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禁止外来人员参观, 外来车辆需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 以防止携带致病微生物;饲养人员需穿工作服、鞋底消毒后方可进入圈舍内;场区和圈舍需定期消毒, 为防止产生耐药性, 消毒药也需定期更换。

3) 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工作。由于一些疫病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 降低猪的免疫应答。因此应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并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做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病免疫预防工作, 以减少猪只的免疫抑制情况。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篇5

1病原

猪瘟病毒 (CSFV)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是近似球形的单股RNA病毒, 有囊膜。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及血清学特性的差异, 通常将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 其中第一型包括许多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做疫苗的弱毒株;第二型包括引起慢性猪瘟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抗原关系密切, 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 又有交叉保护作用。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抗体的干扰, 常常使猪瘟的诊断出现错误结果。

猪瘟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 但存活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对腐败特别敏感, 尸体腐败后2~3 d即失去毒力, 骨髓中的病毒腐败15 d才能失去毒力,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日光直射5~9 h病毒破坏。在p H 5~10条件下比较稳定, p H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的感染性迅速丧失。脂溶剂如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以及多种去污剂和常用的消毒液可很快使病毒失活。浓度为2%氢氧化钠溶液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2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2.1流行范围广, 呈散发流行

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 很少见到以往的典型性猪瘟。

2.2发病年龄小。

发病大多见于3月龄以下, 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 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2.3发病季节不明显

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往春节前为发病高峰, 目前各地养猪业发展很快, 周转快, 导致猪瘟的发生季节更不明显。

2.4妊娠母猪带毒

猪瘟引起的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增多, 出现母猪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的现象。

2.5胎盘感染和持续感染

主要表现为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生的仔猪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 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 一旦断奶后, 仔猪即出现症状, 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 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 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恶臭。

2.6混合感染和并发症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 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II型病毒、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 以及猪瘟并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导致病情复杂, 症状严重, 防治效果不佳, 增大了病死率, 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3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 猪温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复杂感染型5种类型。

3.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次发生猪瘟的猪场。突然发病, 高热稽留, 体温升高2℃以上, 全身痉挛、四肢抽搐, 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 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班, 卧地不起, 病程不超过5 d, 死亡率为90%~100%。

3.2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例最为多见, 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2℃左右, 病猪精神萎顿, 食欲废绝, 眼内有多量粘脓性分泌物, 甚至眼睑粘连, 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 用手积压后, 流出白色浑浊液体, 病程2周左右, 死亡率为50%~60%之间。

3.3亚急性型

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 体温升高1~2℃, 后期病猪消瘦, 运动失调, 衰竭而死。死亡率30%~40%, 病程3周以上。

3.4慢性型

多见于常年具有猪瘟流行的猪场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表现为被毛粗乱, 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嗜睡、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病程1个月以上。耐过的常成为僵猪。

3.5复杂感染型

既有猪瘟的症状又有其它疾病的症状, 各种症状均不典型, 多在病猪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下出现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 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痂。经研究证实, 常与猪瘟混合感染的有: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虫病等, 形成二重或多重感染。

4病例变化

4.1最急性型

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少数发生出血斑点。

4.2急性型

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外表呈紫褐色, 因出血不均匀, 切面为大理石样外观, 这种病变有初步诊断意义;肾脏色泽变淡, 呈土黄色, 表面有针尖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即所谓“麻腰子”;脾脏一般不肿大, 边缘常出现出血性梗死灶, 这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咽喉、会厌软骨有出血性斑点;扁桃体出血、坏死;胆囊粘膜有时有小点出血, 心包积液, 心机松软, 心外膜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4.3亚急性型

明显病变主要为淋巴结、肾脏及胆囊等处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4.4慢性型

特征病变是回肠、结肠和盲肠 (特别是回盲瓣处) 的淋巴结组织坏死和坏死性肠炎, 并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灰色纽扣状溃疡。

4.5复杂感染型

主要病变为多种组织器官均有病变。淋巴结血肿或大理石样病变;肝、肾、脾等部分实质器官有数量不等的针尖状陈旧性出血点或出血斑, 肝脏、肺脏、脾脏、肠道等组织有陈旧性坏死灶。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特征作出初步诊断。

根据该病发生不受年龄、性别和品种限制, 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在免疫猪群中呈散发,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稽留、食欲废绝或减少以及结膜炎和急性肠炎, 四肢末梢、腹下、耳尖、尾尖等处有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肾有出血点, 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 脾脏不肿大, 表面有点状出血或边缘梗死灶, 心脏、喉头、膀胱、胆囊有点状出血, 以及回盲瓣、回肠、结肠形成“纽扣状”溃疡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6防制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干净。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降低应激因素。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 给予优质全价营养饲料, 定期消毒, 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6.2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 计划生产, 防止引进病猪、带毒猪或交叉感染。

6.3禁止从有猪瘟的地区或猪场购猪。猪源购进后, 应隔离观察2周以上, 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6.4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 实施强化免疫。只有根据当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饲养管理、疫苗特性以及猪群免疫抗体水平等因素制定的免疫程序, 才能有效地预防猪瘟的发生。目前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 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尽相同, 为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率, 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 选定首免日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母源抗体对免疫注射的干扰。

目前镇巴县常用的猪瘟免疫程序如下:

商品猪: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

种猪:20日龄和60日龄各接种1次疫苗, 以后每4~6个月免疫1次。

散养猪: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在猪瘟病毒污染严重的猪场, 则实行乳前免疫, 即仔猪在出生后先进行猪瘟疫苗注射, 1 h后再让其吃初乳, 生长到7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这样既可以防止野毒的早期感染和避免母源抗体的影响。

6.5加强猪瘟监测, 淘汰病原阳性猪, 净化猪群。对于大型猪场, 应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并立即扑杀, 建立新的无带毒健康种猪群, 繁衍健康后代。结合其它措施, 使猪瘟得到净化。

6.6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1)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 认真执行“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对病猪、死猪“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病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严格消毒。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搞好栏舍卫生, 及时清除猪舍粪便污物。加强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含氯消毒剂、碱类等; (3) 对假定健康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4头份/头。

综上所述, 猪瘟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截止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已经证明免疫接种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措施。所以应该以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为主, 配合其它一些综合防制措施, 如保证日粮营养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消毒等措施, 才能取得综合防制效果, 把猪瘟这一养猪业的头号传染病控制好。

参考文献

[1]费恩阁, 李得昌, 丁壮主编.动物疫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蔡宝祥主编.家畜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3]葛桥.猪瘟流行病学和免疫现状调查.中国兽医杂志, 1998, 24 (3) :16~18

[4]杜念兴.猪瘟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20 (5) :317~319

[5]王雯慧, 陈怀涛.猪瘟流行的病因学分析与防制.中国兽医科技, 2000, 30 (3) 15~19

上一篇: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机下一篇:延迟退休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