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心理

2024-09-08

流行心理(共7篇)

流行心理 篇1

传统上人们将流行简单的认为是是指某种审美趣味盛行一时的现象。服饰这一文化生活领域也存在着这种流行现象。也可以说它与某种特定的文化与历史的发展有关。在这种特定的前提下存在着被多数普通大众所追寻的风格或外观。本文试图从服装流行心理的分析,希望能将这种心理需求提供给设计师,在其设计过程中提供一些借鉴.

一、服装流行的心理分析

服装流行与其他领域的流行一样,都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也是综合民众心理欲望的集中反映。在服装流行中,对个性的追求、自我的表现等都有所表现,当然也有趋同从众的现象,然而,服装流行的产生正是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心理现象所相互作用的结果。

流行的产生,是人们标新立异、追求自我个性的需求驱使下逐渐形成的。在服装流行中,那些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在公众认可的审美标准和赏识范围内,借助于服装款式和风格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特个性。这种意愿的表达便是人们在流行的个人机能的表现,这种通过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意识正是促使流行产生的先决心理条件。而流行产生的社会机能则指某个体适应群体或社会生活,这是一种从众现象。因为在服装流行拥有一种暗示和带动的力量,会转化为一种社会刺激,使相当一部分对时尚和服装敏感的民众产生追随心理。而当这个民众的数量发展的越来越多时,会对普通大众认同这种现象,并产生模仿的心理,这样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加入了追随这个流行的行列。这种流行的社会机能正式从众心理的标准写照,人们在模仿优越于自己的人,通过行动和外表上的相似使自己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

在流行的过程中,早期阶段的个人机能起主导作用,映射出人们追求个性、着重表现自我的需求。这类早期被我们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服装专业被称为流行革新者或时尚引领者,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内心需求。第二阶段即流行发展阶段是流行的倡导者,他们注重自身的形象,喜欢追寻时尚,紧跟潮流走向,这类人常常是民众在穿着方面的模仿对象。在流行的高潮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觉和接受新的流行内容,这时候社会机能开始彰显威力,在广大民众的心理上占主导作用,他们被称为流行追随者,是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人群,快速的复制使流行到达顶峰,空前绝后。而这时,流行的革新者和部分流行的倡导者,被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流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和个人机能的需求,转而追求更新的刺激与元素,激发新的流行创作,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流行浪潮。

二、服装流行的要素识别

在现代社会,服装流行信息的积累要打开思路、拓展专业领域,不能仅仅局限于服装领域,更应该设计市场、营销、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而从中提取出有用的、需要的流行元素,并用其他相关信息去分析与验证。不仅要把流行要素提取出来,并研究落实在服装产品的具体的构成因素上,更要用相关信息去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它领域的流行信息对服装流行要素进行拓展性研究,这对于我们后期设计与企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与总结,我们将服装流行要素总结为以下10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1、造型要素

造型是服装构成中最能反映服装流行特点的本质特征。纵观服装历史发展,大多数的变革与新形象的产生,均是在造型或外轮廓上有着显而易见的改变。所以若想准确地把握流行的大趋势,就一定要从零碎的款式细节当中超脱出来,从服装造型设计的角度去关注服装流行的变化。

2、款式要素

服装的款式要素所含的内容很多很杂,而且变化万千,属于细节特征。所以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更关注那些最有特色、最能引人注意的部位,并细致地探究它们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从而发现闪光点。

3、面料要素

现代纺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各类新型服装面料,而那些常用的服装面料也不断吸取新灵感而更新换代。可以说服装界每一次流行的产生,都伴随着新型面料的出现,都离不开新型面料在其中的推波助澜。

4、辅料要素

辅料所含内容甚多,同样也属于设计和流行的一部分,虽然细小或不起眼,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辅料的选择与设计,也是我们该关注和留意的部分。

5、色彩要素

色彩是给予人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所以不管是国际流行色彩发布还是国内流行色研究,我们都要学会分析和选择,从而获取有用信息,结合一些产品销售的区域特点和民俗特点等,确定好流行色彩的搭配和使用。

6、图案要素

服装图案是服装流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历史上重要的流行变化都与图案密不可分,而且图案的装饰部位、风格特征、装饰手法等细节上变化多样,需要我们注重去分析与借鉴。

7、结构要素

服装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多种构成形式可供选择的,因而就有合理与不合理、流行与不流行的区别。

8、工艺要素

工艺同样也有设计与流行之说,往往需要更专业的分析与挑选,但不变的是就简避繁的基本原则,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服装从来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设计,更多的是背后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9、搭配要素

同样的服装与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服饰品组合在一起,其外观效果就会大不相同。现在品牌服装不再以销售单件服装为唯一手段,而是更多的根据服装搭配的流行趋势,为消费者提供配套的产品。

1 0、风格要素

服装的风格可谓多姿多彩,各有千秋。尤其在信息与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类风格更是层出不穷,设计师的分类把握和设计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服装风格的选择需要我们锻炼出高水准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三、结论

我们通过对影响服饰流行的个人机能与社会机能的研究,以及对服装流行构成元素的识别与分析,指导我们在服装设计中重视理论上的积累与总结,重视各类专业信息与流行要素的识别,这对于指导设计师及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Sunsan B.kaiser.《服装社会心理学》[M]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587-627·

[2]板仓寿郎·《服饰美学》[M]·李今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5-95·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73

流行心理 篇2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摘要:流行音乐和中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中学生精神养料的一部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具体而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梳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大块。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1]。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曲如R&B、摇滚等曲风的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大量的是形象思维。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较高级和复杂的形象思维形式。

欣赏流行音乐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再者,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3.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其原因有四点。第一、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2]。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朋友》、《相亲相爱》、《童年》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第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中学生们的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第四、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琅琅上口,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幸福之情的流露,也有伤感的抒情;还有对神圣爱情的羡慕和向往。有些同学出于自尊或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更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好工具。另外,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所以流行音乐在某些时候还被用来掩饰他们的内心活动。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二、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至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限性。这种规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限性也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反之,材料越抽象、内容越含蓄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越模糊,规限性越小,从而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另外,想象还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要根据欣赏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V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某些作品容易加剧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的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些成年人情感的宣泄,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绪情感开始动荡不安,意志力也经受着考验,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勤奋刻苦地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进步了,不但精神愉悦,还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意志不够坚定,同时又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3]。

3.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干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文化效应举例: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影响: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在这篇文章章的论述中,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力求全面和具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问题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在强调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面。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还提醒我们,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还应该扩展到其文化属性带来的效应。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对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四种现代心理疾病正流行 篇3

病因:由于工作的快节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一部分人习惯于从网络、电视、电子读物上获取信息。若对网络过分依赖,则会发展成为病态心理,严重时可能转化成强迫症。

药方:无论人对信息的掌握多么全面,遗漏总是难免的。况且很多时候,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因此,不必整天想着信息的事情,记住,不仅你会遗漏一些信息,每个人都有这种情况。

成功后抑郁

陈女士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一直深受领导赏识。前不久,她被提拔为分公司总经理。她感到压力极大,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工作完成得不够出色,领导不满意,又怕工作中一旦出错,会被下属嘲笑。这些担忧使她睡眠质量日益变差,整天感到头晕、疲乏,精力大不如前。

病因:事业有成是令人羡慕的事,但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却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郁症。这是因为升迁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以及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心理素质又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所致。

药方:要学会忙里偷闲,放松身心,使精力得到及时恢复。此外,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家人、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遇到冲突、挫折和过大的精神压力时,要善于自我疏解,如参加文体、社交、旅游活动等,借此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疯狂购物症

30岁的小怡只要逛街就想进服装店,进了店看到喜欢的服装就会买下来。那时她没有一点犹豫,只有购物的兴奋和快乐。她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也曾暗下决心控制自己的购物欲,但一到服装店就乐此不疲。如果硬是控制不买,就会出现焦虑不安、周身不适。但当理智占上风时,后悔和苦恼必然伴随而来。

病因:小怡实际上是患有贪购症,俗称疯狂购物症。这类人对商品有病态的占有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常会不假思索地买下来,同时会有占有的满足与快感。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享受。所以在具有一定经济条件后,往往难以控制购物欲望。放纵购买欲望,或者因为种种压力而逃避现实,是形成贪购症的心理原因。

药方:关键在于弄清购物欲背后自己有哪些心理问题,是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满。当一个人敢于面对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时,心理才会平衡。此外,出门不要带太多的钱,每次逛街前想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最好与同伴一起逛街,并要同伴帮助提醒。

婚内空巢综合征

俊和莉两个人可谓俊男靓女,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两人都非常看重家庭,特别关心对方,但这并没能燃起他们的性欲。两个人对性生活都有些保守,在8年的婚姻生活中,性生活每次都是相同的套路,而且由于工作都很忙,对于性事大部分时候是可免则免。

病因:此病已经成为所有性心理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类人极少有自发的性要求。抑郁、精神压力、地位困扰、快节奏生活、工作辛苦甚至性激素分泌不足等生理疾病,都会引起性欲抑制。但通常它的根源在于未能及时成婚,或长期缺少性欲培养和对性知识了解少,以及害怕亲密关系和潜在的自卑心理等。

药方:找出性爱问题的所在,了解性知识,增加“性”趣。性生活前制造浪漫情调,把忧虑和自卑等抑制性欲的情绪减轻。

浅论我国青少年服饰流行心理 篇4

青少年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青少年文化。青少年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 “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 “自我”意味着独立, 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青少年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 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他们崇尚个人的选择, 不喜欢循规蹈矩, 不再一味地崇拜权威、顺从长辈。因此, 个性化是青少年流行审美心理的最主要特点。

一、主观方面

从懵懂的孩童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会逐渐关注自己的外表, 特别是对于服饰有了新的要求, 这是他们正在成长的一个标志。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 青少年常把服装看成是他人认可和赞赏的方式。孩子们幼稚无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孩子比他们的父辈要早熟得多, 他们的“少年期”差不多是在他们的年龄还是单数时就已经开始了。于是, 他们会反复向家长们强调“我们这一代”与“你们这一代”的区别, 希望摆脱父母的喋喋不休, 做自己想做的事, 穿自己想穿的衣服。时代不同了, 传统上父母们的权威地位在孩子们面前渐渐丧失了, 孩子们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观念与消费行为。

另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 青少年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对社会和周围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些了解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但青少年的口味既不会像儿童那样盲目幼稚, 也不会像时髦的青年那样日新月异、标新立异。从某种意义上说, 青少年不具备创造流行的能力, 但他们易于受到社会的影响, 去认可和接受流行。可是, 这种认可和接受并不是盲目的、刻意的。根据调查了解, 影响青少年选择衣物的因素为:81%的人认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衣物的, 14.3%的人认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影响了他们的消费, 9.5%的人十分相信朋友的推荐, 2.4%的人是受到偶像的影响而选择衣物的。可见, 他们大多数会理智的在多元化的大众流行中, 选择合适的元素, 去创造搭配出适合自己并且能展现自己的一种“与众不同”。当代的青少年已不愿亦步亦趋地跟进, 他们天然地寻找着适合自己、更具活力的新文化, 并乐意与新文化一起成长。

二、客观方面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过程, 由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构成,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规模越大、程度越深、周期越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作为当今社会发展力量最强大的商业活动, 其所派生出来的文化的力量也必然是强大的, 它的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这种商业文化的客观影响下, 国内外流行时尚因素成为影响青少年审美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影视、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摸不着看不见的日韩文化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 一股“日韩风”正席卷着中国的青年文化市场。

目前“哈日”风格主要占据着青少年的饰品配饰市场, 无论是女孩子的头饰、背包, 还是男孩子的挂饰、腕表, 无不充斥着日本风格的动漫形象。“小新”、“高达”、“火影忍者”, 多变的造型、鲜亮的色彩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游戏等都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的目光。而“韩风”则是青少年甚至是青年购买服饰时的首选。韩国流行服饰时而宽松肥大, 时而精致纤瘦, 其特立独行的穿着方式让中国的青年似乎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一切唯我、唯现代、唯时尚、唯另类、唯美艳, 这便是韩国时尚与现代青少年迅速结合的内涵。

从日本动漫中天马行空的幻想空间、极富英雄主义的冒险精神、醒目强烈的色块对比, 到韩国流行时尚中表达大胆的造型、自我独立的人生态度、无拘无束的生活理念, “日韩风”都很贴切的应和着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叛逆独立的天性和对于随性快乐、张显自我的渴求。因此, 这样简单浅显又个性张扬的流行风, 自然能够在放松满足中有力的左右着青少年的流行审美。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 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对“与众不同”的理解包含以下三句话——“适合我”、“展现我”、“我就是我”。因此, 青少年所追求的“个性”并不能与另类、稀奇古怪等同, 他们的个性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自我。作为针对青少年服饰的服装设计师, 必须要在充分了解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群的审美心理和成长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方向, 使产品能够抓住青少年的敏感点, 引领青少年服饰潮流, 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信息的多元化, 我国青少年群体正逐步形成一股极具特色, 个性鲜明的服饰流行文化。为了帮组设计师更好的抓住青少年服装设计要点, 从而满足这一特定市场消费需要, 正确领导我国青少年服饰文化潮流, 本文从青少年审美心理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我国当代青少年服饰文化的流行心理

流行心理 篇5

【关键词】 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流行音乐是当今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活跃的一种音乐样式。岁月成长,青春飞扬,流行歌曲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美声和民族歌曲无法比拟的。它品种丰富、风格多样、感情真挚、表达亲切;它朴实无华、平易自然、节奏鲜明、轻松活泼;它更以富于创造、个性鲜明等自身特性引起了无数年轻人强烈的共鸣,使他们趋之若鹜,沉醉其中。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它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流行音乐的新奇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好奇性

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特征。流行音乐从作词、作曲、音乐制作开始,便着力打造富有特点的音乐,再加上歌手富有特点的演唱、演出时时尚的包装、演出环境声光电的离奇效果无不给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吸引效果。这种风格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

流行性和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而好奇心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当好奇心遇上以新奇、流行、时尚为特征的流行音乐时,流行音乐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关注,从而变得“流行”起来。

二、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焦虑性

当代社会中,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话语甚嚣尘上,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也都经常打上娱乐的标签。在这种社会心理下,流行音乐也不能例外。流行音乐的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大众的基础,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们也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因此“娱乐性”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难以有大把的时间,越来越难以像古代文人墨客那样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把玩“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蕴。戏曲的节奏是慢的,因为它起源于农耕文明时期大量农闲时间的消遣,于是它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而趋于没落。虽然流行音乐也是起源于黑奴田间地头的吟唱,但由于它形式短小灵活,题材丰富多样,特别是它自始自终紧跟着时代的呼吸,并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每个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的心声,因而自19世纪以来便一直是音乐艺术范畴社会大众的宠儿。

但社会的进步对大众审美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越来越忙,导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上也往往产生紧张、沉重、不安和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使大众审美心理与传统审美的神圣感、崇高感产生抵触,继而寻找能够毫不费力、不需要任何欣赏经验积累就可以直接宣泄情感的流行音乐,因此,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完全迎合了大众只能是片段式的接受心理,从而使大众心理的焦虑得以平复。

三、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从众性

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当然现在的网络传播与销售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因而制作者会根据市场的需要,选题、制作、包装、上市、大行其道或默默无闻、赢利或亏本。因此,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或者说满足大众心理的文化商品。

既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那么消费者在购买前必然产生消费动机。根据现代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一般有优越欲、同步欲、换购欲三种。

优越欲即从炫耀购买商品上显示出比别人优越的欲望;同步欲即保持与身边大众的同调性,也即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换购欲即对已持有商品更新的欲望。

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说,当一首歌曲能够流行或风靡,首先是它必须契合时代的步调,反映民众的心声,唤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是迎合了市场需要,然后刺激大家的购买动机即消费心理,在以从众心理为主的消费动机作用下,产生了购买行为。在这里市场需要其实就是大众的心态与潜意识,一曲《心太软》正暗合了国人于得失无序、进退皆难的商品大潮中漫生的某种顾影自怜状,所以窜红;《快乐老家》、《祝你平安》、《春天里》一类歌曲则抚慰了不知多少离乡背景的心。

四、流行音乐的更替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期待性

流行音乐的有商业性出身决定了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大批量生产的特性。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在几十年前,60后音乐、70后音乐被称作是流行音乐,但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流行音乐的变更周期越来越短,之后立即被更为时尚新颖的21世纪(80后音乐、90后)形式迅速所取代。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新星迅速崛起又迅速陨落,当年的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等各领风骚,如今的中国好声音等等选秀栏目又不知制造出多少明星。

黑格尔认为:“艺术与宗教、科学一样,都起源于人类原始时期的‘惊奇感’,惊奇感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蒙昧状态解放出来。”(1)因此,审美意识的产生,其根源很可能就是求新探奇。如果说古典音乐像一杯陈年老酒,那么流行音乐就像一杯冰镇可乐,是有时效性的,需要现在就喝下去。生活每天在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是每天在变化,这个土壤上生长的流行音乐自然也是每天在变化。

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期待体现在渴望出现新的歌星、渴望自己喜欢的歌手推出新作品、渴望演出会现场出现的新奇场面等等。这种期待是一种心底深层的意识,它永不满足,永远把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方面。它是内心深处一种永不安宁的骚动的因子。它时时活跃着、希冀着、喧嚣着,伺机冲决习惯思维的包裹,以主宰的身份指挥欣赏体验的扩展。它是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经验得以改变和提高的心理根源,也是流行音乐得以不断前行的动力机制。

nlc202309032051

五、流行音乐的参与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丰富性

流行音乐强调个人情感诉求,强调自我,且旋律易记易唱,没有音乐基础的人往往也能随意哼唱,达到自我宣泄的情感满足,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而流行音乐的受众正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每个个体心理的不稳定性和群体心理的无序性导致群体心理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而多彩多姿的流行音乐则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的可能性。总的来说,60后、70后群体受港台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西北风歌曲、大陆早期摇滚影响比较多,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选择是深受那个时代影响的,像邓丽君、罗大佑、张雨生、崔健、费翔、齐秦、谭咏麟等歌手都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80后开始接受流行歌曲的时候,内地歌坛已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流行歌手,如老狼、艾敬、田震、毛宁、屠红刚、朱哲琴、李娜、蔡国庆、江涛、张迈等等;而90后则有沙宝亮、“刀郎”、 雪村、杨臣刚、庞龙、谢军、凤凰传奇、周杰伦、李宇春等;至于00后,他们接受流行歌曲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一批网络歌手如许嵩、小贱、乔洋、金娃娃、徐良、星弟等深受他们喜爱。

但是这些歌手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有高亢的,有低沉的,有阳光的,有忧郁的,这正好对应了每个接受者的个性、生理、心理、阅历、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不尽相同。每个接受个体都会选择接近自己情况的歌手来模仿,而流行音乐易于模仿的可参与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他们陶醉在替代感的模仿之中,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满足,并于无形中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六、结语

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音乐见证了潮流的推进,植根在各阶层人群的生活,投影在社会各类文化的发展上。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性与听众的接受心理是相对应的,他们共同的根源是社会生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进程来源于社会变革,同时造就了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心理。

注释:

(1)参见黑格尔《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页。

参考文献:

[1]姚宗华.我国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资料三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1).

[3]赵玲.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J].音乐探索,2011(1).

流行心理 篇6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流行音乐的特征

“ 流行音乐” 一词, 英文译为popular music,按照西方学者的理解, 专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的“丁班胡同”被包装的商业音乐如布鲁斯(Blues)、拉格泰姆(Ragtime)等以及由此波及全球的各种流派的商业性音乐。从这一解释来看,流行音乐是商业性的音乐,同时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传播速度快,歌词通俗易懂, 旋律优美,多以抒发感情为主,不需要专业的音乐基础就能传唱,因此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尤其是中学生的钟爱。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又有传播的阵地——校园,因此,中学生是传播流行音乐的主要人群,同时流行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变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情绪变化大,自我认识强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凡事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它丰富了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一些低俗的流行音乐会使中学生形成错误价值观。

1.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冼星海说:“音乐使愤怒变得柔和,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可见,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有积极作用的,流行音乐也具有同样的作用。第一,流行音乐大多是以抒发感情为主,尤其是爱情歌曲,这正符合了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中学生可以借此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向往。第二,中学时期学习压力大,学生可以借助音乐来舒缓自己的压力,有些流行音乐,慷慨激昂,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斗志,如杨培安的《我相信》;有些流行音乐曲调缓慢悠长, 有利于缓解压力和紧张感,如许嵩的《断桥残雪》。第三,有些歌曲可以引起同学间感情的共鸣,增强彼此间感情的交流。第四,流行音乐是富有时代感的, 它反映了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状态,是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向导。第五,流行音乐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尤其是在举办音乐节的时候,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朋友、老师、 同学的重要性。

2.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第一,中学时期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中学生容易产生烦躁、 抑郁的心理,流行音乐中的悲伤元素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心情和学习效率。第二,很多中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是自习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长时间下去,注意力不能集中,还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会下降。第三,容易造成“追星”的现象。一部分中学生认为明星的生活光彩照人,又有人崇拜,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殊不知这些明星背后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走到了台前,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追星”这种行为是不被认同的。 第四,流行音乐以直接抒情为主,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高雅音乐,如《梁祝》《黄河大合唱》等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真正领略到音乐的实质和要表达的情感,而流行音乐则不需要想象力, 就可以直接明了地领会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流行音乐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五,低俗的流行音乐会使中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如今的流行音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非常的暴露和不文明,例如《香水有毒》,其旋律很优美,但是歌词却写得非常露骨,这些流行歌曲进入到中学生的生活中,会导致早恋现象的产生或者是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第六, 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的冲突,音乐教材上的音乐大多是中国的经典音乐或者是古典音乐,而很多中学生理解不了这些音乐的实质,或者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觉得这类音乐枯燥乏味,不愿意去学习,而是用流行音乐取而代之。第七, 流行音乐使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就跟着大多数人走,大家听什么就跟着听什么,否则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是被大家嘲笑落伍,这种现象在中学中是常见的。

无论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都要正确分析和面对,针对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加以鼓励和支持;对于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想好对策,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的因素,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艺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音乐也一样,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正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采取正确的措施,变不利影响为有利作用。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应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培养孩子倾听高雅音乐的习惯,有时间多陪孩子参加音乐会,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多听积极向上的音乐,积累正能量,使其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消除孩子的从众心理。

2.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因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疏导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该教会学生辨别哪些是积极上进的流行音乐,哪些是低俗的流行音乐,并把低俗的流行音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讲明白,让学生自觉抵制低俗的流行音乐。学校领导可以组织同学多参加大型音乐会,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社会方面

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就能做得到的,还需要社会的紧密配合。社会方面要加强对音乐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法制监督,坚决抵制低俗音乐流向市场和网络,严惩违法行为。社会对低俗音乐应该坚决抵制,发现低俗音乐要立刻举报并销毁。鼓励创作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精神食粮。

流行心理 篇7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极数递增而形成的在网络世界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严肃性特点, 通过原创、谐音、简化、拼接、改编等方式, 形成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内涵性、多元性、延展性的“口语化”语言表达形式。尽管网络流行语没有传统书面语言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却“简约时尚接地气”, 一经出现便在BBS、QQ空间、网络聊天中迅速“串红”, 被网民广泛传播。不仅如此, 近些年网络流行语还蔓延到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等传统媒体领域, “正能量”、“给力”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和报道中, 通过各种社会媒体接力传递, 渐渐由网络流行语演变为社会流行语。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互联网, 应该说网络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并驾齐驱”成为他们语言学习和应用的火车头。网络语言早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他们在网络时代“诠释自我、张扬个性”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说, 对于“新生代”大学生而言, 网络流行语早已不仅仅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热衷的“降龙十八掌”, 更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喜爱的“乾坤大挪移”。从这个意义说, 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单单是网络文化的再现, 而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

2 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因其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简约时尚的语言风格、隽永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胆前卫的自我表达被青年大学生群体广泛接纳, 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可以是通过简单精练的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话语主体的动作姿态、语气语调, 进而投射出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 第一时间传递情感;网络流行语也可以是某种网络行为和事件的诙谐比拟, 从而为信息交流的双方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加深彼此的第一印象;网络流行语还可以是网络主体为了尽快融入某个网络群体, 借助群体内部传播广泛的网络流行语,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越了网络世界的交流, 摇身一变成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传播载体。

要说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我想一句话足以概括:有品位、有气味、有韵味、有趣味、有回味, 可谓“五味俱全”。

2.1“品位”代表的是创新性, 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风度

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传统语言形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创新性。它摒弃了传统媒体语言一成不变的规范性, 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一介草根, 只要你发明的词语够独特、有个性, 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传播, 被广大网民熟知和运用。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的魅力所在, 是其“不走寻常路”气质的自然流露, 是其独有的个性化标志。

2.2“气味”代表的是时效性, 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速度

在所有已知的味道中, “气味”是散布范围最广、感知速度最快的。毫无疑问, 时效性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气味”, 代表的是它与最新网络事件接轨的快慢。既然是网络流行语, 它必然是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喜爱、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来的快去的也快, 从出现、流传到消失, 全过程无不体现出“速度”二字。每年年度网络流行语评选也是其时效性的具体体现。

2.3“趣味”代表的是多元性, 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厚度

网络流行语通过对人们常用词句富有趣味性的改编、谐音、重组等形式, 展现出颇高的趣味性与娱乐性, 加之其来源的生活化, 表达的口语化, 对于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那么, 是什么让网络流行语听者有趣, 说者好玩。通过对历年网络热词的收集归纳, 我们不难发现, 表面上的“有意思”流行语, 更深层次上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 中西语言的碰撞, 奇特形式的互通, 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老词彰显出厚积薄发, 焕发出勃勃生机。

2.4“韵味”代表的是内涵性, 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深度

如果你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仅仅体现在趣味性上, 那么你就错了。看似颠覆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 孵化出五花八门的另类新宠, 创造性地赋予陈旧古老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崭新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具有含蓄意味, 它需要你超越字面意思去慢慢体味背后所传递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羡慕嫉妒恨”并非“羡慕”+“嫉妒”+“恨”简单组合, 而是一种绝妙的修辞手法, 再现出人因为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发展到不能自持的心理状态。

2.5“回味”代表的是延展性, 它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宽度

很多网络流行语绝非一笑了之的“包袱”, 事后仔细想想会让你觉得越来越有回味。无论是形式搞笑也好, 内容雷人也罢, 都是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某类人或是某种心态。正因如此, 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 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新闻等主流媒体中, “出其不意”地现身于寻常百姓的聊天交谈里。从网络媒体延伸到主流传统媒体, 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世界, 网络流行语宽阔的覆盖, 正说明了其超强的延展性。

3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3.1 中西合壁式

所谓中西合璧, 就是指中文加上英文单词共同组成的一个词组或是一句话。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拼接出别具一格的用法,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和语言冲击。例如:你OUT了, HOLD不住、中国STYLE等流行语都是典型代表。

3.2 浑然一体式

所谓浑然一体, 就是指网络上盛行的各种用语方式的集合。这些方式都有固定的连接词和关键词,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表达情感需求保留连接词, 替换部分词语。例如:以“亲, 亲们”为代表的淘宝体;以“本宫, 真是极好的”为代表的甄嬛体;以“爱网络、爱生活、爱自由”为代表的凡客体;以“有木有、伤不起”为代表的咆哮体等等。曾几何时, “亲”早已跨越淘宝网, 取代“哈喽”成为全民拉近彼此距离的不二选择。

3.3 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 就是指现代汉语中原本已有的词组, 由于在某次特定的网络事件中使用后, 被赋予“新鲜”的涵义后被网民广泛流传使用。例如:打酱油、山寨、土豪、元芳, 你怎么看?等等。以前酱油是需要拿一个瓶子去商店买, 买多少就打多少。然而, 2008年广州街头的一次采访却改变了“打酱油”的命运, 当路人被问到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 用“打酱油”的回答说明其不了解或是不想回答, 相当于只是路过而已。从此, “打酱油”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网民们借此表示“不谈政治, 不谈敏感话题, 与自己无关明哲保身”的态度。

3.4 异曲同工式

所谓异曲同工, 是指利用普通话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写、外来词组谐音等方式, 将要表达的词组用谐音的另外词组替代。例如:围脖、大虾、斑竹、酱紫、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5201314、PLMM、爱老虎油等等。谐音的表达方式读音没有改变, 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而趣味性更强, 往往是网络潮人们的首选。

3.5 斗转星移式

所谓斗转星移式, 是指利用一个字代替整个词组的意思, 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句话的表达方式。这种高度的概括性让网络流行语变得更加难以读懂、难以理解、难以猜透, 很多词组是无法光凭字面意思准确理解的。例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等。如果初次遇见,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喜大普奔”居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的缩略形式, 更不会领会它所表达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讽刺心态吧。

4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为了更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第一手资料, 该研究者于2013年12月随机对三峡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三峡大学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问卷调查》, 共收集有效问卷812份。在对问卷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以下结论:

4.1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频率较高

被调查大学生中网龄超五年的有61.8%, 98.7%的受访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过网络流行语。数据显示:网络流行语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习惯用法并被广泛传播。

4.2 网络流行语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调查中, 有79.9%的人仅仅在网络聊天时使用流行语, 而且有57%的人对其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诙谐幽默”层面, 46.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是“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的猎奇心理。这说明,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多半是出于“好玩”, 当做玩具。如何利用好这种流行语言, 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把它变成做学生工作的“利器”, 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好好思考。

4.3 网络流行语有融入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势

在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时, 有61.9%的学生认为会融入日常生活, 42.2%的学生觉得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 75%的人认可网络流行具有拉近人际交往距离, 活跃气氛的积极作用。79.1%的大学生期待通过网络流行语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良好体验。综上所述, 网络语言与现实对话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既然教育对象喜欢这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 我们教育主体就应该主动创新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为高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 在做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时, 巧妙地运用时尚流行语, 用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精神, 拉近师生交流距离, 提升心理引导效果。

5 巧妙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心理管理

5.1 人生价值观引导

“屌丝”与“高富帅”“白富美”——论人生目标规划很重要。

“屌丝”最初是指对外形具有矮、胖、锉等特征且表现出雷人行为和想法的一类人的轻视和嘲讽。后来多用于自嘲, 隐喻因为自身客观原因和家境背景而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与抱怨, 不甘于平庸又只能用自嘲来自我宽慰。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习惯以“屌丝”自居, 他们既渴望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同, 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心中的梦想, 既没有目标又缺乏激情, 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与之对应的“高富帅”和“白富美”, 原本是指身材高大、长相帅气、有钱的男生和皮肤白皙、面容秀美、富有的女生。“高富帅”和“白富美”日趋成为高校无数学子的心中偶像, 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重外在、轻内在, 功利浮躁的不良心态。

其实, “屌丝”文化说到底无非就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缺位、理想信念缺失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 那么你最终哪里也去不了。大学阶段没有目标不行, 目标太多不行, 有了目标不去付诸实践同样也不行。学生工作者应该从现象中探寻本质, 从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学会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生, 坚持在脚踏实地的态度上认真践行目标。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赋予“高富帅”“白富美”全新的内涵, 告诉大学生真正的“高富帅”应该是高在学识、富在思想、帅在实践;真正的“白富美”应该是白在品格、富在内涵、美在创新。

5.2 学习心理引导

“土豪”与“学霸”——显魅力修养内涵很重要。

“土豪”在现代汉语中原本是指地方乡村中有钱有势的人或是为富一方的恶霸, 在网络语言中代表没文化、爱炫富的乡下有钱人。“土豪”通常无理想、无知识、无品位, 它是“屌丝”变成了暴发户, 虽然有钱, 却时常因为内涵粗俗被人们鄙视。“学霸”可谓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他的显著特征不外乎两点:肯学习、会学习。肯学习是指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程度刻苦;会学习是指学习方法得当, 学习效果显著。读死书、死读书是书呆子的做法, 活学活用、锐意创新才是学霸的真谛。相信在大学生眼中“土豪”只是他们相互调侃的用语, 没有谁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代名词, 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来源于内涵和修养, 外在的阔绰或许能短时间夺人眼球, 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空洞与贫乏。

当“土豪”还是做“学霸”, 绝不是简单的两种身份的选择, 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是“财富有用论”与“知识有用论”两种价值观的PK。如果我们在学生工作中, 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土豪”与“学霸”大讨论, 在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两种价值观的内涵, 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 因势利导的将“学习动力”这一枯燥的话题交流的更具趣味性。我们要告诉学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每个人的气质魅力都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只有多学习多积累, 重效率讲方法, 才能丰富内涵, 提升魅力。

5.3 自我认识心理引导

“有型”与“Style”——学做人坚持个性很重要。

“个性化”是9 0后大学生的最显著特征, 他们个性张扬、爱表现自我、不走寻常路。我们经常听到辅导员老师抱怨“90后孩子不听话、不好管”, 而作为学生工作者,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主动思考两个问题:说什么学生才肯听?怎么说学生才愿意听?90后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更强、自我表达更加迫切, 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力, 在成熟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拥有独一无二的“S ty le”, 成为一个“有型”的人。

5.4 人际交往心理引导

“羡慕嫉妒恨”与“神马都是浮云”——交朋友做好自己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面临的所有心理问题中, 由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最为常见。从云大本科生马加爵杀人到复旦硕士林森浩投毒,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危机为我们一次次敲醒了警钟, 良好地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尤其重要。以“羡慕嫉妒恨”为代表的自负心理和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代表的自卑心理是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不良心理倾向。高校教师要学会挖掘两种心态的积极意义, 由攀比导致的嫉妒心理太常见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类似体验, 关键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为别人的成功找方法, 只为自己的平庸找理由。如果在羡慕之余学会找找差距, 想想不足, 定能成为“羡慕努力强”;由自卑导致的目空一切的态度, 是凡事不主动争取的放任,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种“豁达超脱”是成就梦想的拦路虎, 要知道“梦想不是浮云”, 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为了迎头赶超, 成就最好的自己。

5.5 情绪管理引导

“正能量”与“亚历山大”——想幸福摆正心态很重要。

小学, 幸福是一根棒棒糖, 得到了就会幸福;中学, 幸福是一次年级第一, 实现了就会幸福;大学, 幸福是一种心态, 领悟了就能幸福。大学生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加之心理尚未成熟, 正确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教会学生如何管理个人情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释放压力, 变“鸭梨”为“冻梨”, 在挫折中磨砺一颗平常心。“心态”就是让心变得“大一点”, 幸福就变得容易许多。

5.6 恋爱心理引导

“在一起”与“伤不起”——谈感情尊重包容很重要。

爱情,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始终是一道难题, 有多少象牙塔里的爱情以“在一起”开始, 又以“伤不起”结束。作为老师, 我们与其高高在上地为学生解读“恋爱观”, 倒不如设身处地地帮学生们找找失败的原因, 从分分合合的表象中剖析出爱的真谛。为什么看似甜蜜浪漫的开始却走向了破裂分手的结局?因为真正的爱情里一定有尊重、理解与包容。90后大学生们缺乏的是一种爱的能力, 是用对方所需要的方式去爱, 去尊重、去理解、去包容, 而不是一味的让他满足自己的需求, 只愿索取不谈付出。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 能教会学生更加理性地思考, 更加用心地经营好一份感情。

参考文献

[1]张晓洪, 袁国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12-116.

[2]史向军, 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72-75.

上一篇:创伤和术后下一篇:金融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