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流行

2024-06-01

传统与流行(共10篇)

传统与流行 篇1

中国传统音乐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 传统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口耳相传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渐渐走向弱势。与此同时,流行歌曲的大潮已翻涌而至,它通俗易唱,传唱性很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是两个不同概念,在近三十年来,流行歌曲发展迅速,也经历了几次变迁,但还是有不少作品把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歌中的音乐元素融入了流行歌曲中。可见,虽然二者是风格迥然不同的音乐,但也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对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做比较,分析它们的对冲与融合,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今后演唱、创作、欣赏声乐作品大有益处。

一、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对冲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歌坛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往以民歌及指定的政治性歌曲为主。如今,老百姓突然发现出现在自己周围的不再是嘹亮的号子、山调,指令性的政治歌曲,而是自己可以朗朗上口的通俗易唱的民俗歌曲。当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向着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长期受到禁锢的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矛盾冲突就很快凸显了。

最初造成较大影响的是一批港台歌星。在当时的社会,陈旧的娱乐方式需要得到极大改变, 邓丽君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机智歌王”张帝的搞笑歌曲也风靡整个神州大地。当人们发现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 我国的流行歌曲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发展轨道。我们有了一大批自己的歌星,在不断地肯定和否定、模仿和重塑形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刘欢、毛阿敏、那英等,无不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演唱风格。在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二十多年间是民歌发展的艰难时期, 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依赖民歌调节自己的娱乐方式,转向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的流行歌曲。在流行歌曲的声音中,人们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宣泄出来,而且由于流行歌曲的通俗性,使得其很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或消除内心的寂寞,或感慨世道的悲惨,在流行歌曲中寻找自我安慰的场所或精神的寄托。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作比较,分析其对冲。其对冲主要表现如下:

1.从音乐形 态上 :民歌的结构短小 , 节奏简单 , 艺术形象集中而单一,歌词大多有上下句,句意乡村化、山野化,段落有排列性。二者相比,流行歌曲显得复杂得多,有各种音乐类型的节奏,歌词内容也较开放,传唱性较强。下面就以具有浓郁传统民歌气息的《槐花几时开》与风靡大街小巷的一首流行歌曲《小芳》作比较。《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民歌,节奏自由简单,其旋律率直,抒情,走向平稳,甚至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就是将歌词的语言声调加以夸张发展而成的。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小芳》是一首具有流行特质的流行歌曲,其节奏为切分节奏,比较轻快,旋律通俗。起伏不大,由平稳步入高潮,配上明朗的歌词后很容易上口,传唱性很高。二者在风格、节奏、旋律及歌词内容的表达上都有很大差异。

2.从传播方 式上 :传统民歌是 广大人民 群众在生 产、生活中的情感的表现,结合了各自不同区域内的特色而创作的歌曲,是以集体方式创作演唱的,是一个集体共同的劳动成果。从空间上说, 民歌一般是在比较开阔的环境下面所创作的,是一般的劳动人民群众的歌曲,它的传播方式只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过许许多多的人的口头传唱才得以外延的。在现今的传统民歌的流传上,我国的传统民歌都比较集中于音乐学院或者是各种大剧院之中,传统民歌在唱功上的高要求决定了其在走平民路线时会碰到各种问题, 使得其传播的速度,传播的简易程度上落后于流行歌曲。相对于传统民歌而言,流行歌曲在传播方式具有比较多的选择性。通过电视、网络、唱片、电台等具有前沿代表性的媒介,流行歌曲简单的演唱要求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迅速接受流行歌曲,进而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同时流行歌曲的商业性决定了唱片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倾其所有来对歌曲进行大势炒作,宣传。而且流行歌曲一般是为年轻人所接受,在年轻人之间歌曲的传唱十分频繁, 这就是受众群体的不同带来的流行程度的不同。

3.从社会功能 上 :传统民歌是人 民劳动的手 段和伴侣 ,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 它的内容大多是描述人民的生活场景,抒发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民歌具有的文化功能有:⑴生活实用功能,传统民歌在劳动人民生产劳动、进行祭祀祈神、买卖交易时产生的,传统的民歌是人民进行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⑵文化传承功能,是继承祖训、教育后代、传授知识的教育需求的一种方式。⑶群体凝聚功能,传统民歌的产生是群体创作的成果,是在群体协作的过程中基于共同信任而有感而发的, 对于凝结群体起到重要作用,是人际沟通、交流情感、安定团结的社会需求。流行歌曲在现代来说大部分是有爱情的体裁, 更多掺杂了人们对于感情生活的反映,是对真挚的感情的回忆和向往,在其他方面比较少触及。流行歌曲的社会功能有:(1)流行歌曲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评点,在人类生活当中已经是娱乐的伴侣,伴随人们的生活;(2)娱乐审美功能,来自愉悦心理、调整心态、休闲消遣、娱己娱人的精神需求;(3)成为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辅助手段,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涌现了多种唱歌的载体:KTV、娱乐会所等各种各样的场所;(4)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流行歌曲在现代来说大部分是有关于爱情的体裁,更多掺杂了人们对于感情生活的反映,是对真挚的感情的回忆和向往。

二者最大的文化功能区别就是流行歌曲具有商业性。我国的传统民歌的发展一直以来是靠民间文化的传播方式在进行文化底蕴的积淀。创作传统民歌的群体在创作该民歌时并未考虑其今后的商业价值存在多少,而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入到歌曲的韵味中。而民歌的演唱者、传播者在演唱和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是为利益所驱动,更多的是为更加积极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民歌资源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流行歌曲的创作的源泉可以说产生的动力就是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虽然存在一部分真情实感的流露,但是在歌曲的发行过程中,其唱片公司的宣传的首要目的就是唱片的大卖,也就是说流行歌曲从创作的原动力开始就决定了其具有商业目的的特性,这就和传统民歌在群体创作时在出发点上有本质区别。商业性推动了流行歌曲的发展速度,但也是和传统民歌区别的主要特征。

二、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在中国歌曲的发展历程上, 流行歌曲和传统民歌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相互的争斗、排斥状态。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对冲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流行歌曲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势必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流行歌曲在现代的社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传统民歌 的继承与民 族歌曲的创新 : 在民歌的 继承与创新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 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要让民歌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在民歌创作上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把民歌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形态上创作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观,注重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使民歌也能成为流行音乐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希望保持民歌固有的风格形态,保持民歌的纯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强调了民歌的原汁原味。

我认为传统民歌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是我国各民族的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诉说。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在不断加强,外来文化也在不断进入我国传统音乐的固有领域, 这就要求我国的民歌艺术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要把民歌的传统风味保持其特有优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现实情况发生了改变,民歌也不能一味存在于原始的歌曲创作中, 应该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民族的民歌艺术。

现在出现的摇滚版的《刘三姐》,电声《绣荷包》,虽然在一定的范围为民族歌唱艺术家所唾弃, 认为这是对民族音乐的一种破坏,是糟蹋我国最原始的民歌艺术。但是作为民歌在现在社会要想不被流行音乐覆盖的,我国的民歌艺术也必须改良,使民歌能较好地占有音乐市场,当前的民歌 发展所遇 到的问题就是观众和市场正在不断萎缩。流行歌曲唱的都是人们在现实中能感受到的东西,而民歌在最初的创作中确实也是反映生 活、反映人 们的情感 的歌曲 ,但在现代 的社会 ,真正的民歌所需要的演唱水准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民歌的创新不仅是民歌艺术上的创新,而是在流行方式上的一种改变,使得人们能更加轻松地接受民歌的歌曲风格和演唱要求。

2.流行歌曲 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 现代流行 歌曲的创 作并不再是局限于情情爱爱之中,脱离现实生活,与民间歌曲完全分离,相反现在的流行音乐从传统音乐中吸取了非常多的有用的东西,也不再是仅仅把民歌的曲式规律套上自己的创作就是变成新流行的歌曲。在几年前具有西北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如刀郎的《艾里普和赛乃姆》,是一首具有明显的民歌风格的歌曲,优美而深情。“我寻遍天山南北我要找到你赛乃姆,不管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花园里种不出天山上的雪莲花,不历尽磨难我找不到今生的幸福”唱出了追求爱情的执著,十分感人。斯琴格日勒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搜寻创作和演唱灵感,在我国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特有的摇滚、流行歌曲的曲风,更能得到人们的接纳。

又例如“中国风”音乐。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 形成优雅、轻快的歌曲风格。周杰伦是个典型代表。他的《青花瓷》《菊花台》《发如雪》《东 风破》等 ,都具有浓郁 的中国民族 音乐元素 。春晚周杰 伦独唱《本草纲目》,中途的RAP配以宋祖英的“辣妹子辣,辣妹子从来不怕辣”唱词,这样的“混搭”着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风”流 行音乐的 盛行正是 体现了流行 歌曲融合 了民族音乐的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新的音乐,同时被大家接受。同时流行歌曲受民族音乐的影响之大也是人们所不了解也想不到的,只有民歌和流行歌曲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活力的流行方式。

很难说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的联系是一种必然, 也很难给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的关系一个完整和正确的定位。随着历史的变迁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民歌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而且一直都在扮演一个非常重要角色。而流行歌曲可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虽然众多音乐人可以借此表现生活和情感, 但是作为音乐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宜于实现超越性的艺术, 而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加以消费的使用价值。

通过对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的了解分析及对比, 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了传统民歌的特点与不足, 也了解了流行音乐的出现的必然性,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融合的可溶性,这些对于我今后演唱、创作、欣赏声乐作品大有益处。传统民歌伴随历史的进程几经沉浮, 虽然目前大多数时候民族音乐的演出时台上热闹台下冷清,但是,现在终于迎来了我国民族音乐大好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正确看待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使之更好地发展。

传统与流行 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传统元素 流行元素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58

我国传统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得到不断的传播和推动。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而美术的教育则是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外文化的融合,让美术教育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元素中增加了许多流行元素,而同一件美术作品也因为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显得更加新颖、更富有创造力。

一、传统与流行结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能够充分展现文化内涵。对美术的学习应从纯技巧、技能方面上升到美术文化上来,通过特定文化情境的创设,增加美术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对文化和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发挥美术教学的功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实现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开拓学生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热情。中学生处于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特点、个性与喜好,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的热情。

第三,使美术创作的模式得到创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将精选剪纸作为教学内容,剪纸材料简单,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剪纸技能进行创作,而且剪纸能够呈现传统的色彩与图案造型,这些元素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学生通过对传统美术纹样、色彩、图案和造型的学习,并将其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能够创作出新颖、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与流行结合的方式

第一,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针对现在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辩论会或者讨论会,从而实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如开展“谈谈美术中如何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讨论会,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欲望,并将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这种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对美术的学习。

第二,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美术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也可称之为“1+1”的创作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就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受已学内容的影响。“1+1”创作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将这种创作形式设置在系统的单元课程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对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不同素材的选择,不同创作思维的集合,能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这种创作形式能以单人创作、双人组合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第三,对中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西方知名教育家艾斯纳认为,教育成果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和内容特质。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形式多样、新颖的美术作品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要看到作品的新颖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以及创作中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同时,为了促进美术教师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构建起评价系统。

第四,增加评价主体。增加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如自己、家长、教师等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的人,进而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全面公正的评价。当学生自评与互评时,主要表达的是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则是通过各种评价意见收集,从美术专业和美术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与审美等,然后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增加,能够获得各种意见,得到鼓励,从而使美术创作得到进步与发展。

全文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出发,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并提出可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等方式来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本文希望对初中美术教学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冬青.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2(1).

[2]吴婷婷.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科技视界,2014(14).

[3]徐义敬.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魅力中国,2014(19).

[4]李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

浅议流行文化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篇3

一、正视流行时尚文化的存在, 并使其良性发展

小学生思想活跃, 对社会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性, 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 他们是追求流行时尚文化的主力军。正因如此, 流行时尚文化在小学内盛行, 给传统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 我们应当正视校园文化中时尚潮流的存在, 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 通过比较和感受两者, 取良去莠, 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学校可以引进传统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 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 都有其自身的利与弊。对于流行时尚文化,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洪水猛兽”、歪风邪气, 但也绝不能听之任之, 而要采取以疏为主, 以堵为辅的方式, 加以正确的引导, 并尽可能地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使其自觉地分辨善与恶、美与丑, 跟着主流文化走, 创造健康活泼的时尚文化。

二、以有益的流行时尚热点为载体, 打造时尚魅力课堂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 新事物、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教师有责任将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新生词语引进我们的课堂, 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外阅读中因为某个词语而遇到阅读障碍, 显得滞后于时代潮流。

面对新教材,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捕捉教育契机, 如“神舟十号”升空是举世瞩目的事, 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利用这样的契机,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写体会, 爱国主义的情感就会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明星”, 了解他们的奋斗史, 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引领校园健康时尚风

新时期, 流行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 相互碰撞、渗透、融合, 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吸收流行时尚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 互利互济。而流行时尚文化本身, 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 也深植于传统文化。因此, 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 以交融、动态的眼光, 来审视流行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 营造优良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文化有机融合的氛围, 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审美观。

营造健康的流行时尚文化氛围,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学校要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 共同分析流行时尚文化对当前小学生成长带来的利与弊, 与家长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墙、橱窗、亮点展示等宣传健康向上的流行时尚文化, 通过组织“小学生该不该拿手机”、“名牌之风该不该兴”、“该不该大过生日”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辩论会、大讨论等活动,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以正确的舆论氛围合成正能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独领校园健康时尚风。

传统文化不可抛弃, 时尚文化也不能排斥, 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既要传承千年文化的精髓, 又要吸收时尚文化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的优雅乐章, 又要弹奏时代前沿的动感之音。找准时尚和传统的结合点, 使传统文化时尚起来, 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正视时尚文化的渗透, 将学生对时尚文化的认同引向合乎理性的方向上,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在经典文化的指引下, 流行时尚文化才会走得更远。

传统与流行 篇4

关键词:广告文化;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兼容并蓄

广告需要依据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创意,加之广告人又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文化修为融入创意中,所以,我们从广告中总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体味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意蕴。可以说,创意跟着文化走,广告也彰显着文化。

一、广告文化的撞击

2004年12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禁播耐克恐惧斗室广告片的通知》,指出该广告违反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广播电视广告应当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尊重祖国传统文化”和第七条“不得含有......亵渎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的规定。该广告片的禁播说明了,在中国当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遭遇撞击时,此类广告只能宣告失败。但由此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在创意中国广告时,难道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只能水火不容,中国广告文化将可去可从?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諸子百家以及佛教和其他文化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在很多中国的广告片中,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即使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仅仅应用了传统文化的表象元素。比如三菱汽车的父女篇广告,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再如,每逢春节许多品牌的广告都采用红色来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

纵观中外广告的发展,不难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即“国际品牌的中国化,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国外的知名品牌大多实行的是“全球营销、本土操作”的策略,像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国际品牌在中国投放广告时更加注重本土化策略。对于正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流行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撞击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于是西风东渐,中国广告也开始展现新奇多彩的异域文化情境,诱导消费者跟随世界文化潮流。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主打年轻市场的广告中,那些绚烂的色彩、旷野的节奏、另类的宣言无不标榜着流行文化的魅力。这些具有现代气息和催化作用的广告宣传必然或多或少地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推动中国广告文化的发展。

二、广告文化的差异

流行文化大多来自西方,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广告文化受到撞击的原因,从而探寻在流行文化冲击下中国广告文化的走向。

1.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惩恶不如扬善,表现在广告中就是对真善美的提倡,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播出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广告。而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要扬善必须让人知道作恶的弊端,所以在进行公益宣传时也不乏恐怖诉求,如直接展示酒后驾车的惨剧,以警示人们不要这么做。

2.以和为贵与适者生存。

宽容、谦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这些美德却往往在西方遭到了颠覆,认为这些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许多基于流行文化的中国广告也开始宣扬适者生存的理念,比如广告语“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亮出你自己”、“TO BE No.1”、“练就制胜本能”等,而且由此传播的广告文化已经在影响年轻一代的行为准则。

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华民族以“根”为本的文化,强调对家、族、国的重视。在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集体的和睦、荣誉、目标和成就,类似“海尔,中国造”的广告口号自然会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在西方国家表现突出的个人主义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享受、欢乐、平等和自由。因而,广告会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有力武器,每逢大选年抨击总统候选人的广告铺天盖地,总统代言商业广告也不是新鲜事,而在中国有关领导人形象的商业广告决不可能出现。

4.含蓄与开放。

中国人的表达总是很含蓄的,而西方的开放思想如同它们的经济具有超越性,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也从不避忌,比如说“性”。在西方的广告作品中,应用性诉求已经是非常平常的事,可中国的性诉求广告则唯美、含蓄得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大胆的暴露和直白的言语。随着流行文化的渗透,中国人已经能够海纳百川。例如,2003年雕牌天然皂粉的“泡泡漂漂”广告因备受争议而停播,而2010年奥利奥“看谁能泡到”全国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

5.模仿与创新。

模仿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创新。从广告创意雷同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惊叹:不是世上再没有原创,就是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央视八套那则十分经典的频道宣传片出自一则法国保险的广告创意;某药品广告中的3位母亲对话、3个婴儿表情各异的创意同样是效仿国外广告。一项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尽管目前我国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仍偏弱,但创新潜能居于世界前列。这也就是说我们有潜能将“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包括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流行文化。

三、广告文化的趋同

在一些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完美结合的广告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共通之处,这也为中国广告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一些在国外投放的广告常常融入中国的元素,比如VISA卡广告中章子怡的一身旗袍;一些世界品牌会在全球投放同一则广告,比如2010年百事可乐为南非世界杯创作的电视广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广告文化传播领域同样奏效。

2.幽默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广告,如果它以幽默的方式传达信息,那么任何翻译都是多余的。这时,幽默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真正漂亮的幽默诉求广告可以穿越国界,打破文化的差异。

3.体育精神万岁。

体育比赛有时是分国界的,而体育精神会让素不相识但有共同爱好的人们结成联盟。所以,商家总是不失时机地在体育赛事中插播广告,请体育明星代言广告,或者在广告中融入体育精神。

综上所述,广告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因差异而相互撞击,因相通而借力传播。中国广告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无法阻挡流行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兼收并蓄才是中国广告文化的走向。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文化视角透视广告传播》阶段性成果(编号10544011)

传统与流行 篇5

一、流行音乐简述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 (有时简称为POP music) 翻译过来的。对流行音乐的解释,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研究者那里经常各不相同。我国一般把“popular music”翻译为“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 但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 “流行音乐”的称谓更普遍些。1

所谓流行音乐, 是指那些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欣赏并流行一时的器乐曲和歌曲。它植根于大众生活得丰厚土壤之中, 旋律简单、音域较窄、和声上较少用特殊的和弦, 主要强调歌词中感情的流露, 特别是西方摇滚、爵士等不同音乐风格的融入, 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变得动感、有力。2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音乐特点刷新了听众的耳目。如今, 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如轻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蓝调、乡村音乐等。其音乐特点:节奏鲜明, 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 音响多变, 色彩丰富, 织体层次简明, 生活气息浓郁、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浅显易懂, 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流行音乐不仅是艺术, 也是娱乐、精神寄托, 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 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

二、传统音乐简述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 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作品, 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3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 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 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 (即“说唱”) 音乐、戏曲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在中国个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念, 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 广大的劳动人民是传统音乐的创造者、欣赏着, 同时也是它的传播者。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 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 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 这些资源是活着的传统。中国传统音乐既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 又是经历了现代文化变迁的一种当代文化, 它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却又有着复杂现实处境的音乐文化。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当新、旧文化遭遇时, 旧文化通常会因文化惯性而对新文化进行排斥和拒绝, 新文化也会为争夺地位而对旧文化进行排斥和拒绝, 从而在新、旧文化间的冲突、反应中求得文化体系的自我调适, 这就是"文化排拒"规律。在现代专业音乐和当代流行音乐以"主流"之势覆盖全国的境况下, 现代文化变迁必将导致中国现代专业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发生冲击, 使得传统音乐处于"非主流"和"边缘"地位。

三、校园中的流行音乐

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流行音乐追随着时代最鲜活的脚步, 代表最现代的情感, 保持着饱满精神和青春活力。作为最显时代活力、最具情感张力的当代大学生群体, 流行音乐触摸着他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优雅、热情还是野性、爽直的流行音乐都能先入为主、无孔不入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 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 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从他们开始懂事起, 便融入了目不暇接的开放的社会, 那稚嫩的、好奇的眼睛, 搜寻着每天都在诞生的新事物。当时正崛起的“流行音乐”也同样撞击着一颗颗童稚的心灵。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 使得流行音乐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 更加的深入人心。

流行音乐能经久不衰地在校园里流行, 一方面是由于校园这一特有文化氛围和流行音乐本身的时代特性, 现代流行音乐符合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体面、独立、国际化、自由主义、品位等等。他们从中学会了享受、优雅和爱情, 学会了用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去看社会、看人生、看自己。另一方面, 也由于目前一些市场管理体制问题和青年学生对事物追求趋于盲目性造成的。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大学生对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梦幻, 他们的神经敏锐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信息, 尤其是异性间的交往使他们产生许多无可名状的情感冲动, 加之大学阶段枯燥沉重的学业负担, 都驱使他们要寻求一种情绪来缓释、宣泄和慰藉自己, 以获得精神和信念的支柱。而流行音乐那些贴近青年生活、沟通青年心理的词曲, 正迎合了世界观、人生观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接受心理。

流行音乐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贴近生活, 词意浅显易懂, 语言朴实亲切, 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 特别能引起当代大学生思想感情的交融和共鸣;旋律平易近人, 通俗上口, 结构短小, 歌词简练, 易学易记, 这是它易于在当代学生中流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流行音乐的演出形式强调群众性与娱乐性, 歌唱与舞蹈结合, 演员与听众交流, 同歌共舞打成一片, 它使当代大学生感到了参与的乐趣。

在大力推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今天, 流行音乐用它独有的魅力在审美观中积极为自己寻求美学、哲学支点, 流行音乐审美意识作为音乐美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和人类所有意识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如果没有流行音乐的自身美也就不会有流行音乐审美意识的产生。也正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这种自身美将深刻的影响到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 使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4

四、传统音乐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在21世纪, 音乐教育强调科学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音乐素质教育注重音乐能力的培养, 以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理的智力结构、符合社会进步的音乐人才。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最重要基地, 适时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

浅议弹性十二平均律

胡天龙 (甘肃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730000)

弹性十二平均律 (以下简称弹律) 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李曙明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弹律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 兼收三分损益律的旋律美、纯律的和声美和十二平均律的转调美, 是集三律之精华于完美统一的一种律制, 在我国律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数千年的音乐史, 同时也是律学史, 从三分损益律的诞生到弹律的发明, 任何一律都反映出人类对音乐完美性的苦苦追求。弹律是集三律之精华, 而并非简单的三律之和, 缺其一而不能成弹律。

弹律的优点有三。一、在倾向性较强的半音进行中, 特别是导音向主音的86音分的半音进行显得特别紧凑有力, 给人以强烈的“向心美”感觉。二、弹律的大小三度及其转位与人类可感的自然音相吻合, 其和音效果, 给人以自然、丰满、和谐的美感。三、弹律可以自由转调、离调;不管多么复杂、频繁的转调运动, 都可以应付自如, 给人以随心所欲的美感。

平均律大三度400音分与纯律大三度386音分之差是14音分;平均律小二度100音分与86音分的小二度之差是14音分;平均律小三度300音分加上14音分是接近纯律小三度316音分;平均律的小二度100音分加上14音分是五度相生律的大半音114音分。

14音分是客观存在的, 但正是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14音分成为开创了律学史上新时代的一把“金钥匙”。把14音分加到十二平均律各律中, 这样每个律都能够根据需要升高或降低14音分, 使弹律具有向心美、和声美和转调美的条件。例如在钢琴上将B升高14音分, B-C就成为86音分的小二度;将A降低14音分, F-A就是386音分的大三度;弹律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 其转调美毋庸质疑。

虽然三律间的音差——14音分, 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没有人去发现它, 今天的弹律就不会出现。如李先生所言是偶然间发现了三律之间的音差, 但我看来这是李理解。

中国传统音乐毕竟在几千年的传播中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里, 并在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演绎和传颂。如在北京的傍晚仍可在街头、深巷、落院听到自娱的京腔京韵的京剧;各民族传统节日仍以传统民族歌舞为主;广大的农村仍在演唱 (奏) 着地方戏曲、民歌、器乐等等。普通高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 在这里能开展各种社会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传统音乐的内容, 从小处看, 是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大处看, 则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传统文化, 发展地方经济, 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若利用这个场所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活动, 能更好地弘扬与传承我们的传统音乐。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这一年轻群体的重要心理特征是有理想、有朝气、富于青春的活力, 思维具有抽象性和独立性、逻辑性, 并逐步想辩证思维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情绪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使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 以及综合能力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是经久不衰的独特文化, 它以多样的风骨神韵,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振兴中华、弘扬民族文化应从祖国栋梁之才的大学生抓起,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最根本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大学生应当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尤其是必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如果使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先生二十余年来呕心沥血对律学研究的必然结果;因为从明代律学家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到弹律诞生的400余年间, 中外许多音乐学家在律学上颇有建树, 但在律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创新, 唯举李先生及其弹律。

音律一旦诞生, 就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历史运动, 其理论发展, 基本表现为服务音乐艺术实践的律制的创立, 其实践发展, 基本表现为遵循一定的审美的音乐艺术活动。

虽然三律各有优劣, 但看今日之音乐活动, 三律在音乐活动中仍据主导地位, 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律把各自的美通过音乐实践深入人心, 把理性的美通过音乐实践让这种美得以升华;而弹律作为目前最完美的律制却未能在音乐实践中独占鳌头, 我认为弹律只有通过音乐实践, 才能使弹律发扬光大, 为此我有以下设想。

按目前钢琴结构来说, 把平均律钢琴的每个音升高或降低14音分, 这样加上其本身就有三个音。如果把原来的键左右各加一个键, 每个键约长2厘米, 此钢琴总长度就达到350厘米左右, 重量就达到750千克左右, 在音乐实践中很难应用, 因此只能对目前钢琴内部进行改造。众所周知, 钢琴以弦的振动发音。为此我认为把目前钢琴的每条弦增加一定长度使其增加的长度仅能发14音分, 关键是钢琴的琴槌要以音乐的需要击打琴弦。以E为例, 琴槌要击打400音分的弦、386音分的弦和414音分的弦。虽然我还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但我将持之以恒继续探索。

总之, 弹律作为当代最完美之律制, 我相信在广大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之下, 随着弹律乐器的诞生, 弹律在未来的音乐中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参考书目

1. 缪天瑞.《律学》.

2. 李曙明, 贾纪文.《天人乐舞》.

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并对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那么爱国之心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摘要:本文从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播应用为切入点, 通过对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了解其联系与区别, 阐述流行音乐在校园中的传播与影响和传统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传统音乐,校园文化,传播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进.流行音乐的特点及其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年第01期.

[2].徐文.审视当代大学生的流行音乐情结.艺术教育, 2007年第06期.

[3].刘鹏.谈中国流行音乐的音乐特点.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第25卷第3期.

[4].王思琦.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比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03期.

传统与流行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逐渐融入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不仅仅促进了流行音乐形式与内容的繁荣, 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运用, 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传统民族文化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声乐、器乐、文本的表现形式, 丰富了流行音乐主题内涵、深化了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拓宽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具有“中国风”风格的流行音乐, 开启了流行音乐发展的新局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声乐、器乐、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

1.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声乐元素的运用, 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风格。对流行音乐实现直接影响的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和流行音乐的发展具有很深的渊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曲目 (仅有记载的民歌就有四万首左右) 这些曲目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 其中一些经典的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 具有广泛的、经久不衰的大众基础。因此, 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搜寻创作与演唱的灵感, 就成为流行音乐的必然的和重要的选择。如:宋祖英的《又唱浏阳河》等就是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流行音乐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搜寻创作与演唱的灵感, 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用流行的手法翻唱民族声乐作品, 如韩红的《北京的金山上》。【1】

2.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与西方现代乐器的融合, 打造出具有中国现代美的兼容并包的流行音乐。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发展悠久, 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乐器, 如:二胡、竹笛、扬琴、琵琶、锣、铙、钹等, 这些比较经典常见的中国传统乐器通过与流行音乐乐器相互结合, 为流行音乐提供了新的元素。例如:胡琴在《千年之恋》《花田错》中的运用;《东风破》《青花瓷》用二胡、琵琶、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当作伴奏, 塑造出一种轻灵淡雅、古典浓郁、儒人气息、旋律优雅和缓的流行音乐。

3.加入我国传统戏剧曲艺的元素, 形成新的演唱方式。戏剧艺术在我国人们的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 中国传统戏曲声腔在歌曲中经常被穿插引用在副歌或间奏部分, 如后弦的《西厢》中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地上的人儿你为何总皱眉?”引用黄梅戏的唱腔来表现, 深得人们的喜爱。不同的戏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的新结合, 戏曲声腔配合R&B的节奏, 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模式。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4.对中国传统文本文化内容运用丰富了流行音乐歌词的内涵。许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完全是运用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或是歌词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中的词语或意境, 再者就是曲调上也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因素, 而且在曲调上, 也结合了我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婉约或豪放风格, 显示出古典美、阳刚美、柔和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歌词, 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渠道, 使更多的人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另一方面, 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歌词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流行音乐来起作用的:

(1) 历史典故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成为流行音乐取材的来源, 其中流行音乐对历史典故的主题运用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等。比如在有些流行音乐中, 以“三国”为题的歌曲就有多首。在周杰伦的《乱舞春秋》以三国故事为题材, 表达出对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向往, 以表达出与一般的流行音乐不同的追求风格;

再比如在林俊杰的《曹操》中, 讲述了对三国争霸的理解, 从新的历史角度演绎出三国时代中曹操的霸主形象。表达出个性的审美观念。可以说正是传统文化使这些流行音乐歌曲表达出特别的审美观念。

(2) 武侠文化的演绎

武侠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武侠文化中崇尚武功、行侠仗义、推崇个人冒险、劫富济贫的人文精神常常在“流行音乐歌曲中有所引用, 其

中有对传统文化的运用, 包括拳法 (龙拳、铁沙掌、金钟罩) 比如周杰伦的《霍元甲》“第一又如何, 止干戈、我辈尚武德、习武之人切记, 仁者无敌”, 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理解, 结合强劲、动感的现代流行音乐节奏共同构成了中国意象歌曲中的武侠元素。类似的还有《双节棍》《双刀》《龙拳》等。用博大精深的武侠文化与精神展示出流行音乐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崇敬。

(3) 古典诗词的引用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优美、韵律比较强, 因此流行音乐将古诗词的一部分配以新的编曲, 塑造出“歌中有诗, 诗中有歌”的唯美意境。比如S.H.E.的《长相思》中就化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这一段, 以说唱乐 (rap) 的形式表现出来, 展现出流行音乐在古典美中的现代美。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塑造出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流派的流行音乐

“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音乐风格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它利用西方流行音乐形式, 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 并运用多种中国传统音乐手法综合创作, 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流行音乐语言, 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并且具有明显的现代流行音乐风格, 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丰富的生成可能性, “中国风”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在创作题材方面歌词主要从历史题材、武侠文化题材, 古典诗词中汲取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与西方现代乐器的融合, 打造出具有中国现代美的兼容并包的中国风音乐;在演唱时加入一段戏曲唱腔或者插入方言口音等塑造出从形式上和内容意义上的中国风格音乐。

中国的地域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民族精神、民族向心力、中国的礼仪等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和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特征, 追求的是意境深远、蕴含深厚、模糊朦胧;通过意境去引发人的想象, 促进人的思维进行想象, 在意象的交融中实现审美理想。使“中国风”音乐运用写意性的歌词, 配合中国传统乐器, 再结合中国戏曲唱腔, 朝着具有中国意境的审美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特有特征不仅仅促进了流行音乐曲调、歌词等等的个性化发展, 而且深入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化资源, 能够更好地引导流行音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新的结合, 提高流行音乐的新颖性、审美性、文化属性等

浅谈二胡演奏技巧与放松

徐许纯 (潮州市群众艺术馆广东潮州521000)

在二胡演奏中, 对于“放松”一词, 总是难以领会, 更难以做到。总是以为放松是对紧张而言, 消除了紧张, 也就达到了放松。其实不然, 在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才知道科学的演奏方法, 在动作上应该是放松和自然的, 演奏者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要使动作尽量地符合生理运动的自然规律。在发音上应该圆润、流畅和富有弹性的。要做到这一点, 主要的是掌握好弓子与弦最佳的压速比例和在手指对弦恰当的作用力。

放松是一种概念, 在具体的演奏中,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尽量保持自然状态。我们说的放松并不是肌肉的完全松弛, 科学的放松原则, 是指绝不把劲使在不该用的地方, 而要将力量集中用在必要的点上。具体举例讲, 演奏时两腿放平, 两脚着地是符合自然坐态的。又如, 演奏时两肩自然下垂, 这样既轻松, 美观, 又便于充分利用手臂的重量。再如, 持琴时在上把位, 左大臂与体侧应保持45度角, 这是一个最佳的角度, 既自然松弛, 又利于演奏。当把位换至中下把时, 大臂应该随之而下降, 与体侧的角度变小。在拉弓时, 右大臂过早抬起, 或推弓时大臂不能及时收回, 使大臂架起, 既浪费了抬大臂的力量, 又抵消了手臂下沉的重量, 还是右半弓的发音难于控制, 所以它也是不符合科学放松原则的。

总之, 在演奏状态上, 讲放松就一定要把握住自然与必须这两个前提。

二、充分利用自然重力。如二胡演奏中弓子贴弦的力量, 就主要来自于手臂下沉的重力, 再经过中指与无名指的动作来改变力的方向, 从而形成弓毛对琴弦的一种斜向压力。又如, 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换把时, 只需虎口一松, 手臂就会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 根本用不着再人为地加什么力量了。

三、充分利用自然惯性。如在换弓前, 右手应该及早地放松, 让最后一小段弓子依靠惯性来运行, 到换弓时, 正好将惯性的力量消耗完, 使下一弓能够自然地与之衔接。还有一些弓法技巧, 如抛弓, 自然跳弓等, 本身就是利用弓子运动的惯性来演奏的, 如果不能掌握其规律, 是很难运用好这些技巧的。另外, 在演奏长音时, 弓毛要在发音的瞬间“抓”住琴弦, 右手要拿住弓子, 给予一定的力量。但当长音发出后, 右手就应该随即放松, 以能保持琴弦正常的延续振动, 而不必始终紧紧地抓住弓子不放。

总而言之, 要想获得最佳的音色效果, 放松是根本。放松并非不用力, 而是用力恰到好处, 要在放松的基础上来用力, 这样发出的音色才会优美动听, 旋律流畅而圆润。

在二胡演奏技术中, 换把非常重要, 也是扩展二胡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刚开始学习换把的时候, 心理很容易产生紧张状态, 主要原因就是不够放松, 因此, 虎口把琴杆夹得太紧, 所以经常音不准或者动作沉重, 显得笨拙。经过反复练习我慢慢领会到, 在换把的时候要严格遵从“以手带指”的方法, 也就是上行换把时, 手腕要领先下去;下行换把时, 手腕要先带上来。这种手先行的方法, 是由上臂, 小臂, 手及手指联合动作来完成的。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换把联系要特别注意音准和减少虎口对琴杆的摩擦力。这不但使上、下换把灵活, 而且还可使琴身保持稳定。

换弦在二胡演奏中是最为常见的手法。在学习二胡的初期

等, 也能够实现流行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不仅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作用与发展, 有助于增强流行音乐中的历史责任感、文化美感, 有助于促进我国流行音乐沿着更好的轨道发展, 也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阶段, 却经常因换弦的问题苦恼, 一到换弦的时候, 就会出现一些令人不乐的杂音。说穿了, 关键还是在于多练习。在换弦过程中, 通常要求弓毛往弦上“靠”。而不是往弦上“撞”。此外, 还要注意保持弓子的运行速度均衡, 不能因为换弦而突然改变弓速。快速换弦的时候, 因为速度快, 手指就会因负担过重而不能持久, 也不易均匀。因此, 就必须做到手指的动作由腕部来带动, 手腕的动作就要相对地主动而灵活。

音准是二胡演奏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演奏乐曲时能否准确地奏出各种不同音高, 它关系到能否最起码地反映出作品的内容, 因此, 音准对于演奏者来说, 是极其重要的。

要做到音准, 并不是容易的事。由于二胡这件乐器不用指板, 所以它的音准控制难度就比较大。演奏者在演奏时, 感情情绪的不断变化, 使按弦力度不可能始终如一, 按弦力度的大小、松紧的不同, 使手指触弦面积也会产生较大的伸缩, 这两点造成同一音高在弦上的位置就不可能保持绝对固定。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方法来解决和克服音准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和克服音准问题, 首先必须要把音的准确高度, 音高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音高关系在音乐旋律的进行中, 应该说它并不是静止的, 固定不变的。音乐中通过不同音高构成一定的旋律线, 作为反映一定内容的旋律, 其音高之间的关系却又都是受调性的影响, 旋律发展趋势需要的影响, 感情或情绪发展倾向需要的影响, 特定的旋律风格等的影响。

从音乐这个角度出发, 根据调性需要, 音乐风格的需要及根据人们听觉心理上的需要来调节音的准确高度。

另外, 快弓技术也是二胡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在演奏快弓时, 经常会在速度上吃亏, 音色出来以后不均匀, 显得没有章法。如果我们将右手看作一条鱼的头部, 肘部变作鱼尾的话, 那么把快弓动作形容成“摇头摆尾”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运动中, 手腕只是起一个力量的调节作用, 使快弓的动作不至于僵硬, 因此, 即不可紧张, 也不能过于松弛。弓毛也要贴紧琴弦, 每一弓都要有“嘎”一声音头, 这样的快弓才能具有颗粒性。

二胡的揉弦是为了美化音色, 是为乐曲服务的, 在学习中, 我经常会因为左手的放松不够而造成揉弦速度不均匀, 发出阵阵压弦的紧张感, 或者忽快忽慢, 忽轻忽重。还有是由于手指力度的缘故, 往往指尖按不住弦, 手指随着揉弦越揉越高。通过不断的练习, 我认识到, 揉弦是不断增减弦的振动频率, 使音在一定音高范围内上下形成有规律音波的一种左手技巧。揉弦它是以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及改变弦的张力变化弦的振动频率的, 由于揉弦运用频繁, 它的一点微小变化都直接会在音色上有所反映, 揉弦幅度大小的不同, 音波均匀不同, 揉弦方法运用不同, 揉弦松紧的不同, 右手运弓力度的不同, 弓毛触弦点位置的不同等等, 都能使声音的色彩, 音质产生明显的变化。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二胡学习中体会出来的演奏技巧和放松的关系。今后, 我还要继续去探求、学习, 使自己在各方面进入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传统与流行 篇7

一、传统与流行融合的内涵

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针对目前初中美术课程的具体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教学标准,也就是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不是刻板的课本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能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比较传统的元素进行改革与发挥,增添上一些流行元素,美术教学将会变得非常的灵活多变,也可以让学生把美术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创新的意识。

与此同时, 在美术教育将传统与流行结合起来的同时, 也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初中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如今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阅历、 心理素质等都还尚未成熟,比如,女同学会比较擅长绘画, 男同学大多比较乐于去做手工。

二、从实际案例入手,实现传统与流行的融合

1.组织辩论。

初中课程中有一堂课是《 蓝天之美》这幅画,基底布料是蓝色的印花,具有非常浓的地方特色, 也是属于我国比较古老长远的一份作品, 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的精神文明产物之一。 不过在现代文明非常发达的今天, 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导致经济也非常多元化, 对于这样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呢?

教师可以采取组织辩论的方法,先从提出“ 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的方法”来切入课程,组织同学们就此展开辩论,从而引出《 蓝天之美》 这幅作品, 之后,再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会顺利得多。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泼。

2.引导创造。

初中的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并不喜欢单纯的听老师说和仅仅讨论,大多都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去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之中,因此,单纯地讲述理论知识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亲自参与制作的作品往往包含着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加入到作品当中,在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加入了创新,也就是学生视角里的流行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在美术课程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素养。

比如《 和谐》 这个作品,它的主要构成是一双泥塑的鞋子, 但是在成型的过程中,创作者将它的两侧都进行了非常个性化的改造,一侧的荷花绘画代表了非常吉祥的寓意,而在鞋子的另一侧则加入了现代的耐克品牌标志, 一面传统一面流行, 这一份作品综合了两种元素, 用非常新鲜、生动的形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让整个作品不仅拥有传统艺术的优雅,也有了流行元素的创新。

学生在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时, 不仅对自己的美术水平有了新的认识,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和流行因素不是对立的,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3.引经据典。

初中的课程中有这样的一堂课叫做 《 多变的颜色》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堂课比较难切入主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用名著《 红楼梦》 里面的一个小情节来展开授课:莺儿认为大红要配石青和黑色, 松花色要配上桃红,绿色要陪柳黄;而宝玉则觉得手里的玉色很难配,宝钗则觉得大红犯忌、黑色暗沉、黄色不好看,提出了金色丝线和黑色的珠子共同搭配。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提出这个情节之后,指导学生理解就算是在今天的色彩学上这种配色也是非常好看的,冷暖色调相配的同时也显得非常美观大方。 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很好地把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造型相结合,由此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4.引导观察。

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试着让学生主动去观察,例如《 古代雕塑》 这门课,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去从传统的艺术品种观察美术的元素, 由此提升自己本身创造元素的水平。 比如古代的仙人往往仙风道骨, 这都表示着他们拥有希望远离红尘的向往,而在唐朝则变得非常的人性化。

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在的含义的基础之上就会进行自主的创造,例如将山水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非常好的艺术创新。

传统与流行 篇8

1 美术教学设计的依据

1.1 传统与流行相融合

2001年,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对我国美术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学标准, 指出要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视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的魅力, 发挥美术知识的使用价值。要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增添新的流行因素, 让美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将美术充分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的前提下, 提高美术创新意识和能力[1]。

1.2 技能学习提升文化内涵的层面

对于美术学习, 应该是从美术技能、美术技巧的学习层面逐步提升到文化学习方面。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进行相应的美术文化情境创设, 增加美术教学的文化含量, 使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美术文化与美术历史, 充分认识到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 美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特点, 这就给美术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战,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 很多美术技能被应用到社会建设当中,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1.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在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融合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每个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初中生在美术知识、社会阅历、个人心理等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 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动手能力。女生在绘画方面比较擅长, 而男生则在手工方面比较突出[2]。

2 从美术课程教学实施案例出发, 实现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从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出发, 根据美术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谈论与研究、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等方法进行美术教学, 将传统与流行元素相融合, 贯穿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 让学生领会传统艺术的真正内涵和美术在实际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一】辩论会的作用

让学生围绕美术学习中的传统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的主题进行美术课程学习, 并进行“美术传统文化继承与否”的主题辩论会, 教师通过对辩论会现场的实况录音, 对正反双方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 。比如在上《蓝白之美》这节课的时候, 让同学们进行探讨, 蓝印花布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民间文化艺术之一, 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历练中由劳动人民创造、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的传统艺术奇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些宝贵的文化遭到严重的冲击, 如何是这些文化走的更远呢, 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是保守民间传统还是与现代设计理念接轨。在辩论过程中, 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与信心, 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创作氛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渐入美术学习佳境[3]。

【例二】学生个体创作

初中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 是学生独特思维与想法的代表。学生在自己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加入自己的作品的理解与创新,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 对美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增添现代流行元素, 大大提高了学生美术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增强了学生的美术技能与素质。

【例三】作品《和谐》的创作

这一作品主要是一双泥塑鞋。在创作过程中, 将鞋的两侧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 一侧绘画了代表吉祥的荷花, 在此基础上, 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将鞋的另一侧绘画了现代品牌“耐克”的运动标志, 荷花与耐克标志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流行的两种元素, 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让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又注入了现代流行元素, 促进了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 加深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将其与现代流行文化相融合, 形成新兴的美术文化形式[4]。

【例四】作品《手工巧克力》的创作

这一作品是一个充满情趣的美术作品。四个初中美术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始终充满着强烈的创作热情, 从设计构思到原料的购买, 学生们都注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将课堂学到的美术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让巧克力这一现代流行事物注入传统文化内容, 如很多学生在巧克力上设计了禾、和、合、贺四个代表国家富强、社会和平、友谊合作、祝贺世博的文字, 体现了对世博会的美好憧憬与祝福, 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实现了传统与流行元素的有机融合, 促进了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5]。

通过以上四个例子, 不难看出,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与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美术创作与创新, 将美术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融合, 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和教师的美术教学质量。

3 总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传统艺术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 美术作为传统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 美术事业日益发展繁荣, 美术教育成为了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的融合成为了美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次研究, 从美术教学设计依据出发, 对美术教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希望能为实现美术教学传统与流行元素融合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许以民.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12) :140-143.

[2]赵兰涛, 刘丽君, 刘木森.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10 (05) :160-163.

[3]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 2011, 02 (03) :230-232.

[4]徐建荣, 钱忠熹, 胡志凡.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1 (12) :170-172.

传统与流行 篇9

关键词:传统元素;流行元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9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60

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的文明大国,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对我国依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与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素质教育的渗透下,初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影响,美术教学不仅要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要不断注入流行因素,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与发展。

一、促使学生进行创新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创作者也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美术作品中去,这样也就可以让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创作者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作品被传统寓意所影响,最终都演变成了后来的美术形式之一。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单一地向学生讲述这些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意蕴,并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但是在实际中,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将现代观点与传统寓意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主动进行创新。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用中国元素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将现代汉字与传统寓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这一节课来说,其中蕴涵着许多传统的美术作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我国古代男女成婚的过程中,在枕套与被套上都会绣上一些吉祥且寓意好的纹饰,如“龙追凤”等。而这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让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来赋予其新的寓意。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材中,许多的美术作品常常饱含着作者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在诠释着作者的信仰。随着美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也逐渐了解到了其中的内涵,并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加以运用。但是就目前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注意到这一方面,只是单纯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浅显的说明,缺乏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能完全掌握到美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因此,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要将现代图案的创作理论与传统图形的创作规律结合在一起,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也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了。

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城市雕塑》的过程中,由于这一节课中涉及了许多的雕塑作品。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比一些我国古代中各个朝代的雕塑,并从中进行分析,掌握其中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存在的不同,在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节内容。此外,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雕塑基础以后,教师就要将这些作品与现代图案融合在一起讲,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雕塑,并从中产生出全新的认识,从而看到雕塑更为深层的内涵。

三、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技巧

在传统的美术作品中,常常蕴涵着丰富的色彩技巧,对于这些技巧来说,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向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少有针对色彩技巧进行的讲述,只是片面地对图形进行探讨,探讨的内容还是书本上所讲述的内容。这样在学生看来,教师度讲述的内容往往过于枯燥。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来说,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一些现代造型中的色彩运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传统色彩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色彩技巧了;与此同时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还会重视到传统用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伞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其中伞的配色进行讲述,并让学生明确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搭配的好处。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传统色彩技巧进行创新,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技巧。

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创造

对于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往往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也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性格特点,使这些学生不喜欢听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而是喜欢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与创作。所以在此阶段中,如果教师采用单纯的理论讲述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制作,则会让学生产生出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来说,其中存在着学生丰富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入到作品中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了,这样也就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了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用泥造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明确在泥塑成型的过程中,创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创作的,还要让学生懂得作品中所蕴涵着的寓意。一面代表着流行一面代表着传统,在这部作品中充分综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既增强了作品传统元素中的优雅,又实现了对流行因素的创新。这样,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时,不仅可以认识到自身的美术水平,还会加深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两种元素融合到一起。

五、结语

传统元素一直影响着今人的创作,在传统元素中,拥有着上千年凝聚出的神韵。因此,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促使初中美术教学更加完善,更富有内涵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钱恒.浅论在初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多层指导教学--探索新课程改革与传统优秀教法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6-207.

[2] 陆一黎.关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思考——以两节评比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5(3):16-19.

[3] 肖弋.关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思考——读何英老师《角色游戏——面具》教学案例有感[J].中国美术教育,2011(56):66-67.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rt has always undertaken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have to proceed simultaneously. But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there still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Based on this, the fusion measures between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the popular element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 art teaching are briefly sta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view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elements; popular elements; innovation

传统与流行 篇10

然而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反腐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揭露腐败行为的方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网络媒体揭发追查腐败官员逐渐成为了反腐形式的主流。特别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 成为了这场网络反腐大战的主要战场。据统计, 在近五年来的将近40个网络反腐案例中, 有25个左右的案例是通过微博渠道传播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陕西省前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贪污腐败案、重庆市委培区前区委书记雷政富淫乱案等著名的反腐案例。一时间, “微博成反腐反特权利器”, 甚至“微博能替代广受非议的信访制度”等声音出现。 (1) 然而, 正如微博反腐知名人士所说的, 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狂欢再加剧信任危机, 也应该引起警惕, “如果没有制度反腐, 微博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 如何透过使“公众狂欢”的微博反腐的现象, 看到怎样完善传统制度反腐问题的本质, 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到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主要谈谈网络反腐对传统制度反腐中最重要的一环———监督机制的影响与启示。

一、微博反腐经典案例简介

2012年陕西省前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网友俗称“表哥”) 落马事件正是通过微博这一公众网络平台达成的, 凸显出了广大微博网民反腐斗争的力量。

在整个“表哥”落马事件中, 微博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开始有博友在微博上曝光杨达才在车祸现场诡异的“微笑”, 紧接着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查到现场官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在多个场合佩戴的价值不菲的名表。自此, 微博上关于杨达才贪污腐败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即便期间杨达才想通过与网友“微博互动”的方式混淆视听, 但终究没能逃过广大网友的双眼。最终, 在强大网络舆情的压力下, 官方反腐机构介入调查, 这才将这一“微笑局长”绳之以法。

二、微博缘何能成为“反腐利器”, 既打“老虎”又拍“苍蝇”?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介绍, 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微博”这一新型网络社交平台是如何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作用的。而微博这一新型网络社交平台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决定了它有参与网络反腐的“先天优势”。

第一, 微博反腐的高效便捷。通过微博发布信息非常方便, 其文本“碎片化”的特征使得每条发布的信息都要控制在140字以内。这样就很容易使信息的接受者快速抓到内容的重点, 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另外, 文本发布的同时又能配之以图片, 图片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无疑能够加深信息接受者对博文内容的理解, 提高信息的提取率。

第二, 微博反腐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裂变化”的传播形态。 (2) 每一个注册了微博账号的网友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回复等方式参与到微博话题的互动中来。而每一个微博用户通过以上行为都可以使自身成为一个新的信息发布的中心, 在自身的微博好友中传播开来。因此, 通过微博曝光信息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 能够形成无比巨大的信息能量,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 使反腐败机构迅速发现并及时处理腐败线索。曝光腐败行为更为高效。

第三, 微博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 收集腐败信息更广泛。由于微博平台建设的高效性, 现在能够发布微博信息的终端越来越多样, 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网友通过这些移动终端可以十分快捷、方便地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事情, 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放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这一特点就为反腐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表哥”的案例中, 正是由于车祸现场的目击者拍下了杨达才鬼魅一笑的照片, 才最终使得其东窗事发, 成为阶下之囚。

另外, 微博信息透明化, 监督渠道更为通畅等特点也是微博这一社交平台能够成为既打“老虎”, 又拍“苍蝇”的反腐利器的原因。

三、透过“微博反腐”谈传统反腐败监督机制的缺失

“微博反腐”等各种网络反腐方式说到底都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的一种形式, 是社会公众行使自身监督权力、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在打击腐败的问题上之所以能够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巨大反响, 除了腐败问题本身让人深恶痛疾外, 还因为传统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存在缺失, 公众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不仅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等传统监督方式存在欠缺, (3) 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方式上, 也存在监督渠道不足, 监督权力不能有效施展等问题。

首先, 从近几年网络反腐打击掉的落马贪官的级别以及数量上来看, 以传统制度反腐为依托的官方反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预防官员腐败的监督机制上更是问题百出。以党内监督来说, 党内监督职责主要由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承担。尽管多年来, 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党的领导下, 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腐败蔓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监督体制等方面存在弊端, 党内监督机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 效果并不理想。制度反腐资深专家李永忠说:“从目前很多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来看, 许多一把手的腐败案件, 几乎没有一件是同级党委成员主动检举的, 这就反映出我们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各级的纪检委缺乏独立性。他们的工作是在同级的党委领导下展开的, 很多重大的决定和行动都要通过同级党委领导的批准。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纪检委的监督作用很难很好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纪检委”这一反腐角色总是在腐败案发生了之后才露面的重要原因。

其次, 微博反腐能够激起如此数量的网民的关注, 也体现出了在传统的制度反腐监督机制中, 社会监督的工作并没有做好。广大人民群众在微博得以普及之前显然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官员、举报涉腐官员的途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清楚腐败分子究竟是怎样被追查检举揭发出来的。社会公众的参与感不强, 莫名其妙地就有几位官员被拉下马, 理由是什么, 是否公正、是否有政治黑幕则不得而知。传统的社会监督效果不佳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就是并没有赋予社会监督主体真正的监督权力。许多社会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的时候会受到各别国家机关的干扰, 比如新闻机构。在举报爆料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经过层层部门的审批,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有可能在审批的过程中就被“和谐”掉了。第二, 真正能够为监督主体了解使用的监督渠道不多, 大多数情况是只有那些具备某些“资源”的监督主体才会使用这些监督渠道。这就很大程度地打击了大部分其他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基于以上两点原因, 大多数社会公众都处在一种“被压制”的状态, 再加上腐败行为本身就令人痛恨, 才会使得微博的出现就像导火索一样点燃了公众心中压制已久的“火苗”, 微博反腐才会呈现出如此翻江倒海之势。

虽然微博反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反腐存在的盲区, 但是微博反腐本身存在的偶然性、娱乐性、盲目性等缺点也决定它只能作为制度反腐的一种补充。并非每一次微博反腐都靠得住, 通过微博故意诽谤诬陷他人的案例也不是没有。这种公众狂欢式的反腐形式从另一个角度说其实也是制度的悲哀, 如果有更为流畅透明的监督方式, 更为迅速有力的反腐渠道, “花边新闻”式的微博反腐不会像这样引起公众的狂欢, 要想纾解这样的无奈, 还需尽早促成制度的完善。所以透过微博反腐, 看到制度反腐本身的缺陷, 思考如何将其完善, 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四、网络反腐对传统反腐败监督机制的影响与启示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新兴的网络自媒体的出现发展壮大对传统的媒介形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很好地利用它们。将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带入反腐败斗争的洪流中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说到底, 微博反腐等网络反腐形式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跟进, 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反腐的准确“落地”。

通过网络反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监督机制存在问题, 致使一部分官员逃过了制度把守的大门。不管是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也好, 还是社会监督、司法监督也罢, 都没能达到制度原先设计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的独立性, 提高体制内相互监督的可行性与流畅性, 加大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腐败的可能性等。

其次在监督机制创新性方面, 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设立官方微博, 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机关通过微博及时公开政务信息, 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积极与网民互动, 充分保障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网民也可以随时对政务信息提出疑问, 请政府机关给予回复, 有效促进政务信息的透明化, 从而起到约束政府官员行为和预防腐败的作用。

最后, 还需要完善“引咎辞职”、“官员财产公开”等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引入引咎辞职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直接针对权力的监督制度, 是反腐败斗争中所需要的监督力量。一方面某级部门的领导干部需要时刻监督自己下属的廉政作风建设, 因为下属一旦“出事”, 自己也难咎其职。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时刻监督自身的工作生活作风, 给下属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虽然出台已久,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但从实践经验来看, 其实施的效果并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好。因为从理论上说通过官员的财产公开, 一定会使得以钱权交易为主的腐败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 但是这几年的腐败大案也没听说有哪一件是因为官员财产收入公开才被检举揭发出来的。这就说明了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制度本身不够严密、操作性不强、权威性不够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制度完善, 确保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良好运行, 非常关键。另外也可以将官员财产公布的结果发布到政府的官方微博上, 真正做到两种反腐方式的有机结合。

总之, 以微博反腐为代表的网络反腐新形式的确如春风拂过般滋润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战场。但是网络反腐只能作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种补充, 不能将其作为反腐斗争中的顶梁柱。在我国网络信息化等各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网络自身的特点也会限制其在反腐败方面作用的发挥。要想真正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 相关传统反腐机制的改进与跟进也一定不能忽略。

参考文献

[1]唐燕, 王卫明.从表哥事件看微博反腐的价值与条件[J].老区建设, 2013.

[2]杜志洲, 张阳阳.微博反腐:模型、现状与对策[J].理论视野, 2012.

上一篇:探究历史问题下一篇:管道灾害评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