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2024-08-1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共8篇)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1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其目标是探讨医药卫生领域的数据内部的规律性。它既是预防医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改革考试模式是要贯彻关于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以下报告是我们在卫生统计学综合考试改革方面的尝试。

1 基本思想

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学生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数据作出评价。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2]。对于学生成绩评定,不是单一维度的,应该是全方位的。传统的统计学的教育评价侧重中成绩的评定,而我们倡导教育评价应包括成绩的评定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其不单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评定,还应包括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综合考察。

2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过去的考试常常是期末一张试卷下结论,这种僵化的考试模式很难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助长了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陋习。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以一张试卷给学生作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做到:(1)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2)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着重于基本能力的评价;(3)采取分项考试,把过去的一张试卷考核改为多项考查。近两年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卫生统计学》期末总评成绩评定均包括平时成绩(30%)和考试成绩评定(70%)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堂表现10%、作业10%和考勤10%;考试成绩包括单元测试10%、上机考试10%与期末闭卷笔试50%三项,其中上机考试是运用统计软件解答1~2道综合题,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均为闭卷笔试。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维度、深入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2.1 加强课堂考核

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课堂上教师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所有学生均可能被选中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全神贯注、开动脑筋、学以致用。但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问题难度,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容易灰心丧气,缺乏信心,失去课堂考核的激励作用,因此问题要难易适中,才能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2 课后作业的考核

课后作业包括课后练习题和案例数据资料分析。教师可通过批阅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以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为了提高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还要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环节:(1)尽量提前布置作业。给学生留有完成作业的余地;(2)加强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总是期待由老师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积极思维,分析问题,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3)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评阅,及时反馈,鼓励有差距的同学重新修改作业,然后再进行评定,使学生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课程进展一段时间后,教师就给学生一个案例数据资料,由学生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然后通过查资料和讨论完成资料的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根据期末上交的报告情况评定案例数据资料分析的成绩。这种方法有助于科学地分析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2.3 平时单元测试

根据卫生统计学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块:包括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分析、其他常用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直线相关与回归、生命表、生存分析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然后进行单元闭卷测试,考察学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4 上机操作能力考核

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一种统计分析软件,使学生能根据资料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进行数据的分析,培养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要提倡学生将学习经验、心得体会、应用技巧等进行交流和总结。在各章节的理论课程结束时,教师可模拟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资料,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期末汇总上机操作练习题,让学生随机抽取1~2道题,进行上机测试。以此反映学生数据库的建立、数据输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2.5 期末考试设计与实施

期末考试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做到了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为主,分析题则只要求写出分析过程,采用哪种统计方法,不进行复杂公式的计算,考察学生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效果和整合能力。

3 体会

3.1 考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卫生统计学考试改革一经推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对参与考试改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 0.6%的学生赞成此项改革,9 5.2%认为对提高学习能力有显著帮助,8 5.8%认为有助于培养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结果表明我们的探索顺应了教育目标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考试改革后,增设了课堂考核、上机操作考试等项目,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他们从以往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考核使学生必须认真听课、互相讨论、查阅资料等,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到考试改革后,期末要求老师划重点的学生少了。累加式考试能促使学生每个环节都认真学习,避免平时不认真、考试前临时突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3.2 考试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考试改革不能孤立进行,它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以考试方法改革的先导,只有教师教得灵活、实用,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因此,教师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突破教材,不断充实新知识。另外,要重视“考试后管理”,对考试结果要认真评判,并及时反馈。考试改革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应建立奖励机制,以促进改革的进行。我们对卫生统计学进行的考试改革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取得的效果也是初步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培养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孙萍茹,米增强,等.以改革考试模式为突破口力促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2]苏志鹏.高职高专类统计学的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 0 0 7(3).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2

卫生事业管理

(一)学科现状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一直是山东大学的重点学科,多年来,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山东大学的两个优势学科,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研究方向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目前有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高级实验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

拟重点建设的4个学科方向现状如下:

1、慢性病与伤害流行病学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是导致人类死亡、伤残的主要原因。主要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先天性缺陷、恶性肿瘤等,围绕此类疾病的易感性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从群体水平与分子水平探讨在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目前该项目组正与瑞典Karolinska医科大学、WHO社区安全促进协作研究中心合作,在我国开展一系列意外伤害基础性研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控制措施。该方向己完成多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6项/次,在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群体干预研究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向正在承担着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重点科研项目。

2、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在继续从事医学统计预测

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同时,近年来开始基因空间异质性理论研究和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基因空间异质性变异函数模型,定量分析基因空间异质性;建立疾病空间相关理论模型。目前该方向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7项。

3、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要针对AIDS/HIV感染、性传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肝炎及与TORCH感染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相关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受感染机体的防御机制及人类行为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等。目前该方向承担着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

4、卫生事业管理学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国内已形成优势。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欧盟组织资助的热带病研究特别项目(TDR),已完成的9项成果得到TDR高度的称赞,该研究领域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筹资和运行机制,并提出卫生服务价格与成本测算的有效操作方法,目前该方法已经由国家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通用的医院成本测算方法。

(二)建设目标

总体建设目标:建成全国一流的分子流行病实验室和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实验室。巩固现有的总体科研能力国内领先的地位,将该学科点建成我国重要的分子流行病研究中心和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1、学术队伍: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积极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后备力量培养,为现有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和出国深造,争取在3年内至少有10人获得博士学位,70%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同时选聘国内

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包括引进兼职院士和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各2名,选聘客座教授12名,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研究队伍。

2、科学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强化创新,大力拓展综合交叉研究。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在完成现有科研项目的同时,在未来3年内再申请5-6项国家级科研题目,20余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外合作科研项目15-20项,科研总经费1500万元左右。使该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年中完成科研课题20-30项,其中1-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5-7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发表有影响科研论文180-200篇,其中1/3以上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慢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成果将达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2~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间再申请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国际合作项目,新增科研经费500~600万元。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有1~2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并再申请1~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2~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再申请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已有的主要研究方向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建立和发展与国际研究方向接轨、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新领域。新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形成重要影响。争取10项左右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和地方的管理决策中,并被国际组织认可,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政策产生影响。争取国际合作项目15~18项,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10项左右,科研经费500~700万

元。

3、人才培养:继续加强该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增加博士生、硕士生招生数量,提高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育水平,博士生年招生数量达到15-20人,硕士生年招生数量达到25-30人,博士生、硕士生在校人数达到80-100名。

4、重点实验室建设:改建现有实验室,特别是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购置、更新相关大中型仪器设备,扩大实验室面积,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在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同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在适当的时机24小时开放实验室,三年内使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达到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水平。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内一流实验室,为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奠定基础。

5、国际合作:巩固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明瀚亚拉巴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怀特州立大学医学院、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和瑞典Krolinska医科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继续开展科研和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活动。

(三)经费及拟购仪器设备

建设总投资300万元,投资来源是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及学术交流。

拟购置的代表性的仪器设备:

荧光倒置显微镜

大容量高速离心机

定量PCR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3

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协调有关医药卫生事务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际卫生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协助各国加强卫生业务以及促进消灭流行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等。WHO的日常业务工作主要可概括为下述8个方面:①研究和制订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向会员国提供咨询和建议;②组织卫生工作的国际协作、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③根据会员国政府的申请,提供技术援助与技术协作,如派遣专家、顾问、培训卫生人员,建立医疗预防与科研机构,提供奖学金,帮助会员国派科技人员出国考察、进修或进行合作研究等等;④编辑、出版医药卫生书刊、情报信息和统计资料等,如《世界卫生》(World Health)杂志、《世卫组织汇报》(WHO Chronicle)、《世卫组织通报》(Bulletin of the WHO)、《疫情周报》(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以及《国际卫生立法》、《世界卫生统计年报》和其他各种医药卫生丛书、技术报告、专著等。所有这些书刊均与各国有关部门进行交换并广泛发行;⑤制订、修订有关疾病死因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国际命名,统一专业词汇名称;⑥进行传染病的国际监督和监测;⑦制订药品、生物制品等的相关国际标准,促进其质量的不断提高;⑧组织与协调各会员国医药卫生科学研究的国际协作。为了使各会员国便于活动,WHO除设在日内瓦的总部外,在全球又划分为6个地区办事处,它们是:①西太区办事处(设在马尼拉);②东南亚办事处(设在新德里);③东地中海区办事处(设在亚历山大);④非洲区办事处(设在布拉柴维尔);⑤欧洲区办事处(设在哥本哈根);⑥美洲办事处(设在华盛顿)。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于1948年6月,我国是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当时在日内瓦举行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时,旧中国蒋介石政府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外交部即致函该组织要求恢复我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百般阻挠,直至1972年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时才通过了驱蒋和恢复我合法席位的决议,因此1973年5月第26届世界卫生大会时,新中国的代表团在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树则的率领下出席了大会并被选入该组织在大会闭幕期间的执行机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board)”。在由此至今的30年中,我国不仅每年出席大会,而且在执行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举行的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03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着重讨论SARS肆虐全球及人类面临的其他卫生防病问题。出席本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女士。WHO自1948年6月成立至2003年5月第56届大会时的55年中,会员国已由当时的55个增加到192个。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中文等6种语言均被规定为世界卫生大会和执委会的正式语言。

《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是WHO各成员国须共同遵守的、关于国境卫生检疫的一个正式协议。其中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及时通报的3种检疫传染病(Quarantinable Infectious Diseases)鼠疫、霍乱、黄热病和6种监测传染病(Surveillance Infectious Diseases)斑疹伤寒、回归热、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和天花(天花1980年已正式宣布被消灭),其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尽早制止这些传染病的爆发(Outbreak)或流行(Epidemic),并尽可能确保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同样事件,使这些病对商贸、旅游、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造成的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2003年1月至今WHO对SARS所采取的要求与具体对策,基本上是按本条例有关条款的精神实施的,尽管SARS尚未正式列入该《条例》。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一词按其原意是一门涉及“Epidemic”的学科,而Epidemic可以译之为“时疫”、“疫病流行”或“流行病”,所以流行病学的传统定义应该是“一门研究有关疾病流行的科学”。由于人们都认可只有传染性疾病才能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流行,因此这里所讲的“疾病”自然是指那些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传染病、特别是指急性传染病而言,甚至将其称之为瘟疫。但随着全球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在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下降,作为社会性极强的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则不仅扩大到传染病之外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原因未明疾病,而且还涵盖到包括精神卫生、健康促进、伤害、中毒、甚至异常生理状态、卫生事业管理等在内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去。所以现阶段所谓流行病学,应该是一门研究疾病、健康、卫生事件(Health Events)等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科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研究,提出合理的、针对性更强的预防、保健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它们的实际效果。可以认为,它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从群体角度来研究疾病与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学模式向生物的-社会的-心理的模式转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超大型城市不断增加、人口爆炸性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动荡、恐怖、毒品等现象日益突显,以及国际商贸、旅游、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现代化交通速度的日益增快,使流行病学在新形势下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也随之与日俱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探析 篇4

1 统计数据的性质

1.1 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 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 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 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 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 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 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 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 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 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 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 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 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 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 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 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 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 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 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 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 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 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 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 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 全面开展统计工作, 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 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 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 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 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 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 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 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 深化拓展统计工作, 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 医院也在发展、改革, 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 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 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 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 扩大统计对象范围, 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 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 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 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 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 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 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 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 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 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 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 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 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 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 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 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 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 健全医院信息网络, 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 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 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 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 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 主动跟踪医院管理,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 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 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 (与往年同期比) 、横向 (与同级医院比) 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 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 提出合理化建议, 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 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 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 给予表扬和批评,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 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 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 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 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 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 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 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 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 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围绕此项活动, 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 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 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 2002;9 (2) :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 2002;17 (2) :82-83.

[3]侯世方, 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 1999;16 (5) :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 1999;16 (4) :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1999;6 (3) :237-238.

[6]董军, 朱士俊.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 2002;22 (3) :23-24.

卫生统计中的率与构成比的区别 篇5

1 率与构成比概念与计算的区别

从表1可以看出, 某年某市不同年龄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与患者年龄构成比的数据完全不同, 这些数据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率与构成比的概念与计算。

1.1 率的概念与计算

概念:率又称频率指标, 是指全体观察单位中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率不仅可以是大家常见的百分率 (%) , 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还可以选用千分率 (‰) 、万分率 (1/万) 、十万分率 (1/10万) 等。

K为比例系数, 可以是100%, 1000‰, 10 000/万或100 000/10万等, 根据需要选用, 使算得的率至少保留一至二位整数。例如某地食管癌发病率, 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比较低, 所以常用十万分率 (1/10万) 表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70岁及以上年龄组被调查者的患病率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就越大。

1.2 构成比的概念与计算

概念:构成比又称百分比, 是指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常以百分数表示。

构成比的计算公式:构成比=

应该注意到, 在计算构成比时各年龄组的分母是一致的, 即所有患者总数 (3 225人) 。构成比有如下特点: (1) 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一定为100%; (2) 若某一部分的所占比重增大, 则其他部分的比重会相应减小。这就像切蛋糕, 如果其中一部分切得大了, 那么其他部分必然会相应减小。

从表1中可以看出, 60~岁年龄组患者的构成比 (41.21%) 最高, 这是因为某市60~岁年龄组的调查人数 (4 918人) 是最多的, 60~岁年龄组的居民人数在本市居民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本来就是最大的, 相应60~岁年龄组的患者也就最多。既然60~岁年龄组的患者最多, 那又为什么本组的患病率不是最高的呢?这是因为在计算患病率时60~岁年龄组的调查人数 (4918人) 作为分母是最大的。

2 率与构成比统计图的区别

统计图即是用几何图形将统计资料形象化, 利用线条高低、面积大小等来代表数量, 通俗易懂, 便于理解与比较。统计图的种类很多, 在使用统计图时, 应该按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图形。

率与构成比不仅概念和计算方法不同, 使用的统计图也完全不同。表达率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要使用直条图或线图 (率随时间变化时) ;而表达构成比时则一定要用圆图或百分直条图。

2.1 率的常用统计图

以表1为例, 某年某市不同年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用直条图表示最为恰当, 具体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

2.2 构成比的常用统计图

同样以表1为例, 某年某市不同年龄居民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构成比必须要用圆图或百分直条图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 百分直条图的性质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直条图 (表达率) , 而是和圆图具有完全相同的作用, 即是把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所占比重用图形表达出来。具体见图2、图3。

3 率和构成比应用范围的区别

3.1 率和构成比的应用范围不同

率和构成比的概念不同, 应用价值也不同。率具有稳定性和可比性, 在同质条件下的率是可比的。例如, 某医师2004年对某省5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 (1/10万) 进行了调查, 分别为:肺癌33.64/10万、肝癌19.73/10万、胃癌19.25/10万、食管癌9.00/10万、结直肠癌8.62/10万。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癌症发病率的顺位, 评估每一种癌症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程度。我们也可以比较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某种病症的死亡率, 以判断疾病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构成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应用受到许多限制, 一般不用构成比做最终的结论。例如某医师收集了110例骶骨尾部的活检标本, 其中42例畸形、66例肿瘤、2例肿块, 则认为肿瘤发病率高于畸形发病率[2]。这一结论对不对呢?首先我们看一看资料的来源, 该作者是根据病例进行统计的, 这份资料实质上是骶骨尾部患病者就诊的疾病类别构成比, 并非是患病率, 它只能说明病例中不同类型患者所占的比重。从资料中可看出骶骨肿瘤患者所占比重高, 骶骨畸形患者所占比重低, 这并不意味着肿瘤的患病率高, 而畸形的患病率低。这也可能由于肿瘤患者就诊多, 畸形患者就诊少的原因。作者的上述结论是主观片面的, 缺乏足够的证据。本例犯了把构成比当率使用的错误。

另外, 构成比可以直接相加, 各部分构成比之和一定为100%。而率不可以直接相加,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合计率 (11.79%) 实际上是各年龄段高血压的平均患病率, 即高血压患者总数 (3 225) /调查人数总数 (27 361) , 如果直接相加求合计率的话, 会得到高血压患病率为90.20%的惊人数据, 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3.2 不能用构成比代替率

率与构成比是2种不同性质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切不能用构成比代替率。

如在表1中, 高血压患者中60~岁年龄组的患者年龄构成比最高 (41.21%) , 但并不表示该年龄组居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最大。事实上其患病率 (27.02%) 并不是最高的, 低于7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 (34.21%) 。因为该年龄组的调查人数较多, 相应的该年龄组的患者人数也是最多的, 即构成比高。因此, 率与构成比的大小是不一致的。如果用构成比来代替率下结论的话, 就会得出60~岁年龄组居民患高血压危险性最大的错误结论。

总之, 率与构成比都是常用的相对数, 但是两者的概念与计算公式、统计图、应用范围都是有区别的, 绝对不能混用, 以此来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性, 为统计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燕.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6

1 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连年战乱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 在“一穷二白”的局面之下,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例如, 当时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指标就可以反映出那时候的医疗卫生条件。据有关记载和统计表明,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的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统计资料, 1949年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仅为50.5万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护士分别为31.4万人和3.28万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949年我国的人口总量为54 167万人。这也就是说,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1人。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持续发展, 有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 2012年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已经达到了620.3万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则分别达到了202万人和224.4万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2012年, 我国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量已经达到了1.82人, 每千人口所拥有的注册护士数量则达到了1.66人。尽管人均资源数量的增长幅度不大, 但是人口基数的大幅度增长, 我国在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表现在多个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 从1949年的50.5万人增至1978年的246.4万人, 增长了近5倍之多;2008年该指标达到了517.4万人, 2011年则达到了620.3万人, 相比建国之初已经增长了12.28倍。为了更好地观察这一指标的增长变化情况, 还计算了年度的“环比增长率”, 可以发现除了2002年以外, 其余年份都是稳步增长的;另外, 由上述两个指标可以发现,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态势比较明显, 增长幅度也比较大;1991-2005年, 则增长态势并不明显。结合不同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这些与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关, 如改革后的大量投入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不顺利等。2006年, 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后, 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则又开始了大幅度的逐年增长。在2006-2011年, 年度的环比增长率平均达到了5.25%左右。

2 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配置的统计

我国幅员辽阔, 在依照行政区划, 进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对比之前, 首先考虑以东、中、西部为划分依据进行对比。目前, 国家统计局对三大区域的划分是这样的: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或自治区 (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青海、宁夏、西藏和广西) ;中部地区则包括了6个省份 (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和湖北) 。为此, 首先可以依据国家卫生部门有关卫生人员的统计数据, 进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的简单比较, 即表1所给出的结果。从表1所集中的相关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3大区域之间的比较非常清晰, 现阶段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有44.57%分布在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为29.97%, 而西部地区的比重仅为25.46%;同时, 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在三大区域之间的分布比例也不尽相同, 例如, “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和“技师”等基本符合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分布的比例格局, 而“乡村医师和卫生员”的分布情况就又是相对平均的。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到。

依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依照“卫生人员” (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进行了排序, 这样得到的结果为山东、广东、河南、四川和江苏位列前5名, 而宁夏、青海和西藏为卫生人员数量最少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观察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 我们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28个地区的卫生人员数量序列进行描述统计, 所得到的结果可参见图1。直方图和相关的统计量除了给出了均值、方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还给出了偏度 (Skewness) 和峰度 (Kurtosis) 的统计量。在这里, 偏度统计量估计值大于0, 因此该序列是不对称的右偏分布;峰度的估计值非常接近3, 表明该序列的“凸起”程度与正态分布相当。最后, JB统计量 (Jarque-Bera) 及相伴概率是检验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 而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应当拒绝原假设 (原假设为服从正态分布) 。

上述对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的考察, 并没有考虑各地区之间基本条件和情况的差异, 例如地理面积、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这样得到的结果, 显然与前文已经进行的总量对比所得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 一方面东中西部之间, 在“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方面就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 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4.58人, 东部地区目前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达到了5.49人, 而中部地区为4.04人, 西部地区则仅为4人;在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方面, 对照全国的平均水平 (执业医师1.49人, 注册护士1.66人) 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同样是很明显的, 中部和西部地区总体上都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对比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可以发现,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北京, 达到了14.2人,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而最低的3个地区分别是云南、安徽和贵州, 其中贵州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为2.68人, 仅为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8.8%。

3 结论

根据前文对于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各类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增长态势非常明显,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尽管目前依照人口总量等标准, 不难发现人均占有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 但是考虑建国以来60多年里人口基数的大幅度扩张, 以及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规模的巨大增长, 成绩依然是主要的。

(2)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性十分明显, 如东部地区占有着将近45%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而中部地区占有将近30%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总量最少。这表明现阶段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需要将均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作为重要目标, 以增进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公平性。

(3) 现阶段各类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配置存在差异。不仅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在不同地区之间有着较大差异, 具体到“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等, 差异性更为明显。另外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等发达地区明显有着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如排名第一的北京地区所拥有的各类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均比排在第4~10位的各个地区高出2倍以上。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医疗改革中的有关医疗资源配置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 (4) :89-92.

[2]戴平生.效率优先原则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 2011 (8) :9-11.

[3]傅子恒, 刘小兵.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管制及其改进空间[J].经济管理, 2010 (9) :156-161.

[4]彭小宸, 邵蓉.新医改下我国基本医疗资源配置均等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1) :24-27.

[5]王倩倩, 苏振兴.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公正的必要性和有限性原因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 (2) :89-90.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7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系统的学术水平、实力和科研工作业绩。科技论文产出综合分析研究, 是了解、评价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徐州市卫生系统近年来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更好地了解其科研、教学水平, 明确各专业所处的学术地位, 为今后科研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为了客观地评估近5年来徐州市5所市级医院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市中医院) 科研状况和医疗卫生水平, 笔者对这些医院2005-2009年仅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找出各自科研、医疗的特点和侧重点, 为有关部门、读者、医学情报工作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万方医学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逐年检索2005-2009年徐州市5所医院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按顺序排列;同时对2005年与2009年度的论文文题逐一检索, 按学科分类进行统计, 分析比较, 找出各医院的特点和侧重点。

2 结果

2.1 徐州市5所医院2005-2009年的论文统计 见表1。

由表1可见, 在2005-2009年5年间, 共发表论文总数3827篇, 其中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发表论文共1880篇, 年均376篇, 占5所医院同期的49.1%, 居首位;徐州市中心医院745篇, 年均149篇, 占19.5%, 居第二;以下依次为: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24篇, 占16.3%;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62篇, 占9.5%;徐州市中医院216篇, 占5.6%。

2.2 徐州市5所医院2005年、2009年度论文的学科分布

2005年5所医院的文献总量尚少, 只有545篇。以临床学科为主, 其中内科、外科、肿瘤占主要地位, 而移植、整形外科、心理学、康复科、医学信息的文献则极为罕见。经过5年的变迁, 2009年5所医院的文献总量都有了增加, 共有1021篇, 为2005年的近2倍。同样以临床学科为主, 集中在内科、肿瘤、外科、物理诊疗、生化研究。移植、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心理学、康复科也有一定的发展, 见表2。

3 讨论

万方医学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国内具有权威性, 所收录的期刊、论文能代表和反映我国医学科技水平。通过它评估各医院的医疗水平是可信和可靠的。一个学科的成长过程与该学科的文献在数量和内容构成上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相关文献量,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该机构现阶段研究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本研究结果表明, 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的文献量远远超过了其他医院, 位居5所医学院校的首位, 代表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总体水平及前沿学科的领先地位, 也反映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临床技术最为雄厚。

2005-2009年期间, 各医院的文献量上升平缓, 或有所下降, 因为在我国现阶段, 着手从事一项研究至论文正式发表出来, 一般都在3年左右, 有些需更长时间。因此, 这一段时间反映了我市个别医院处在调整期, 而其他医院基本都是上升趋势, 说明这5年来各医院对医疗建设、科研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投入了更大的力量;同时科技人员积极撰稿, 人人增加了文献量和信息量。从表2可见, 无论是2005年, 还是2009年, 各医院都十分重视临床学科和应用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近5年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 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我市各医院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尤其是各医院的特色学科发挥了自身优势, 但在总的发文数量及国家级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医院加大激励机制, 制定相关制度, 加大对医院论文撰写及发表的投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医务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 撰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论文;同时, 医务工作者应潜心学术, 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成果, 多向国外杂志及中华系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投稿, 提高医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指导医务人员根据论文水平合理地选择投稿杂志, 鼓励选题较好、研究水平较高的论文积极向影响力大的高水平杂志投稿。有关管理部门应定期举办有关论文撰写和投稿的知识讲座, 安排发表论文较多、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都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投稿命中率。重视医务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科研讲座, 聘请专家讲授各学科的科研设计、选题立项、临床论文撰写的难点及对策等, 启发医务人员的思维, 提高科研的兴趣。针对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员工举办有针对性的基础科研理论、人文科学、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方面培训。万方医学数据库及CNKI期刊的论文确实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医院医疗实践和科研水平的研究成果,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全面系统的期刊论文对医疗工作评价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应本单位的学术期刊论文的评价标准, 作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和引导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方向。对提高医院医疗和科研的科学性, 促进医院临床和基础研究方法与成果与国内先进水平的接轨与互动, 推进医院临床科研与管理的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为了客观地评估一个历史阶段以来徐州市卫生系统所属的5所医院的科研成果及其医疗卫生总体水平。方法:采用万方医学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逐年检索2005-2009年各医院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按数量排序;同时对2005年与2009年的论文文题对照, 逐一按学科分类统计, 分析比较, 找出各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侧重点。结果:5年间论文总量排序以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首位, 徐州中心医院为次;学科分布以内科、肿瘤、外科为突出。结论:科研总体水平以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5所医院中占据领头地位。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 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位居第三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08 ~ 2012 年发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国内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 2 数据来源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作者单位, 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2008~ 2012 年被收录的科技论文, 对检索到的论文逐一人工甄别、筛选, 确定属于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在这一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为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按国家教育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内确定的二级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学[3]进行分类。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2013 年7 月31 日为统计时间节点。

2 结果分析

2.1数量分析

2.1.1发文数量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 占63. 80% 。见表1。

2. 1. 2 发文数量的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67 篇, 占32. 21%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为9 篇, 占4. 32% 。可见, 5 年来该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文数量在各二级学科之间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见表2。

注:*该校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 2 质量分析

2. 2. 1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中,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117 篇, 占56. 25% 。见表3。

2. 2. 2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的学科分布

在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117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 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45 篇, 占38. 46%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仅5篇, 占4. 27% 。见表4。

注: 以2008 和2011 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分别对2008 ~2010 年和2011 ~ 2012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确定。

2. 3 影响力分析

2. 3. 1 整体影响力分析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1. 95 次, 5年间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为彭志行等人于2008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与管理》上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及其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截至本文统计时间节点该篇论文已被引用44 次。论文的总被引用频次基本符合文献引证规律。见表5。

2. 3. 2 影响力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 达215 次, 占52. 96% ; 各二级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仅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高于一级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 为3. 21 次。可见, 5 年间各二级学科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也较为明显。因为从论文发表到被引用有一定的规律, 需要时间说明,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 思考与建议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 ~ 2012 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论文数量与质量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 但在二级学科分布差异较大, 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3. 1 统筹发展规划, 调整发展策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平台, 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整体建设, 更要突出重点发展领域。首先应清楚自身发展现状, 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特色, 同时也应注重发现自身不足。在教育部关于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再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 有利于反映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研究实力与水平, 发现各领域的优势和不足, 以寻求稳步发展[5]。“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 应在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和自身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集思广益, 科学安排, 制定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既要倡导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盲目冒进的浮躁做法。同时, 将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目标纳入一级学科总体发展规划, 积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既可提升整体实力, 也能突出重点, 凝炼学科特色, 努力开创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3. 2 科学调配资源,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源是学科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 科技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资源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应实行政策倾斜, 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发展的物质需求。对重点领域实行弹性管理, 设立相关的制度保护重点领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设立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建设的领导小组, 同时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内各二级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争取政府专项经费和加大科研经费在事业费中的比例, 并多渠道筹集资金, 满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6]。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科内部激励机制, 鼓励竞争, 统筹科技资源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主动探寻和把握发展机遇, 形成相互支持、友好竞争、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

3.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提升科研平台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2008 ~ 2012 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 与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是分不开的。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指标, 对引领学科整体发展、促进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省应用毒理重点实验室” ( 1993 建立)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 1999 年建立) 和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人类生殖调控与危害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 2002 年建立) 的基础上, 于2005 年又被正式批准成立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 年, “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被批准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 年,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 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列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并于2010 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 对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凝炼学科特色, 形成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以卫生毒理学为例, 依托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已形成了以“生殖与内分泌毒理学”、“神经与药物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特色。近5 年来,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863 重大专项1 项、国家973 课题3 项、青年973 课题1 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 项、面上项目45项及青年项目26 项, 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1000 余万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的水平及其对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坚定不移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不断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应作为该学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3. 4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统计的该学科论文中, 有影响力、被引次数较多、质量较高的论文均出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第一, 要促使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 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使一大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并让他们有可以创造出更多成果的发展空间; 第二,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 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协作积极、工作协同, 激发各成员的整体创新热情; 第三, 进一步整合全校科技队伍, 促进与其他高校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之间、与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8]。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所在学科全体工作者的埋头苦干, 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协作和大力支持,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认识并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努力实现健康高效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013-01-29/2013-08-13.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的通知 (学位办[2012]54号) .2012.10.23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9.

[5]杨晓雯, 吴建国.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 (6) :68-69.

[6]吴倩文, 卢建华, 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1-813.

[7]邹小莉, 王耀刚.医改新政下医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全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4:268-271.

上一篇:唐代女性下一篇:现代制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