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流行麻疹

2024-05-19

暴发流行麻疹(精选8篇)

暴发流行麻疹 篇1

2014年3—8月份广西隆安县出现麻疹暴发疫情, 经对疫情高发乡镇15~59岁(疫点为8月龄~59岁)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含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后,8月7日最后1例病例,经过1个最长潜伏期(21 d)再无新发病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掌握隆安县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暴发原因,我们对本次麻疹暴发疫情流的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麻疹发病资料来自麻疹监测系统,麻疹暴发疫情处理和实验室资料来自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隆安县CDC检验科,人口资料来自县统计局人口年报表。

1.2病例诊断按卫生部2014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诊断标准。

1.3暴发流行界定暴发:以村、居委会、集体机构及住宅小区为单位,10 d内发生≥2例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 d内发生≥5例以上麻疹病例。暴发流行: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率超过前3年平均发病率水平1倍以上。

1.4抗体检测隆安县CDC负责对患者采血,分离血清后送CDC和南宁市CDC实验室,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 M抗体,试剂由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5统计学分析将麻疹发病、暴发资料录入excel 2003软件进行汇总、统计,并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使用PEM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暴发概况隆安县2014年3月上旬报告首例麻疹患者,中旬和下旬分别报告1、3例,4月份患者突增,疫情防控效果不明显,形成了暴发。至4月28日,自治区、南宁市CDC专家对麻疹疫情进行分析,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对疫情高发的城厢和那桐镇开展了15~59岁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做好预诊分诊,加强医院通风,防止院内感染;开展全县8月龄~15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疫点周围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通过综合的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至8月份疫情终止。本次暴发疫情共报告患者119例,罹患率为28.79/10万,无死亡病例。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病例主要发生在4、5月份,占总病例数的77.31%(92/119)。病例的构成比为:3月占4.20%(5/119),4月占52.94%(63/119),5月占24.37% (29/119),6月占14.29%(17/119),7月占3.36% (4/119),8月占0.84%(1/119)。

2.2.2地区分布隆安县下属的10个乡镇和1个华侨管理区均有病例发生,全县共报告疑似麻疹患者276例,确诊117例。病例主要发生在城厢镇和那桐镇,共发病71例,占总病例数的59.66%,平均发病率为58.44/10万(71/121 500);其他9个乡镇(管理区)发病48例,占总病例数的40.34%,平均发病率为16.44/10万(48/291 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69, P<0.05)。见表1。

2.2.3性别和年 龄分布119例暴发病 例中 , 男性65例 ,发病率为29.75/10万(65/218 478);女性54例,发病率为27.70/10万(54/194 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 1,P>0.05)。患者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56岁。<8月龄25例,占21.01%;8月龄10例,占8.40%;9~11月龄5例,占4.20%;1~7岁5例, 占4.20%;8~14岁2例,占1.68%;15~20岁1例,占0.84%;21~39岁55例,占46.22%;40~ 岁16例,占13.44%。

2.2.4职业分布发病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和农民,分别为42和40例,分别占35.29%和33.61%;其余是工人7例,占5.88%; 干部和商业服务分别为6例,占5.04%;餐饮食品业为4例,占3.36%;家政家务及待业、 老师、学生和幼托儿童分别为3例,占2.52%;保育员和医务人员分别为1例,占0.84%。

2.2.5免疫史及就诊史119例病例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3例,占19.33%。其中3例完成2剂次,1例完成1剂次,6例为8~9月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10 d内发病,13例为成人麻疹应急接种后10 d内发病;免疫史不详54例(45.38%),都是成人;无免疫史42例 (35.29%),其中未到麻疹免疫初免年龄者25例,8月龄~7岁应种而未接种麻疹疫苗者11例,≥8岁19例。见表2。调查评估隆安县麻疹类疫苗接种率为96.00%,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发病率为0.022%,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发病率为0.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18,P<0.05)。有42例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就诊史,占全部病例数的35.29%。

2.2.6实验室检测119例病例中,实验室诊断114例,实验室诊断率为95.80%;临床诊断5例,临床诊断率为4.20%。

3讨论

WHO要求于2012年在西太平洋地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我国于2006年印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2006年以来隆安县为消除麻疹,每年均开展麻疹类疫苗专项查漏补种工作,2010年秋季在全国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以8月龄~14岁儿童为主要对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隆安县2009年以来无麻疹病例发生,2014年3—8月份出现了暴发流行,这符合麻疹每间隔四五年出现一次流行的规律[3]。当麻疹易感者累积到一个及以上出生队列时,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会引起麻疹的暴发流行[4]。

本次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份 ,病例的年 龄分布呈 双峰型 ,<8月龄儿童 和21~39岁成人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7.23%。本次疫情21~3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与该年龄段人群接种率低,存在免疫空白,或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等有关[5]。本次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也较高,与母体无抗体或胎传抗体水平过低有关[6]。胎传抗体大多在六七月龄时消失,随着婴幼儿抗体阳性率的下降,易感人群增多,麻疹流行时,小月龄婴幼儿麻疹病例数增加[7]。有疫苗免疫史的病例可能是由于免疫失败或免疫接种时间短没有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本次疫情就有23例患者有麻疹类疫苗接种史,接种2剂次的3例,1剂次的有20例,但有19例为接种后10 d内发病。有文献报道,接种疫苗的产生抗体最早时间为11 d[8],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本次疫情与医院感染有一定关系,据感染来源分析,有42例(35.29%)患者在发病前7~21 d曾去过医院就诊,提示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有研究显示, 麻疹患者在发热前2 d至出疹后5 d均有传染性,发病早期医疗机构难以诊断,未能及时隔离,所以造成医院暴露可为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9,10]。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是麻疹发病的关键,在20例8月龄~7岁组儿童中,有11例没有接种过麻疹类疫苗,没有及时接种的原因主要是体弱多病或县内流动儿童,这些儿童更容易受到麻疹病毒的感染。

综上,我县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常规免疫工作,确保两剂次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做好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点。2做好疫情监测,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快速做好疫点的处理,防止疫情暴发。3加强医院内麻疹病例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4接种人员要严格掌握疫苗的接种禁忌证,做好风险评估,与监护人充分沟通,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性。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 篇2

【关键词】 出血热;暴发;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0-01

2010年5月29日某传染病医院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李某于当日因患流行性出血热于14:55死亡,现住址为靖宇县某乡镇。靖宇县该乡镇林场发病5例,死亡1例,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根据《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此事件属“乙类传染病未分级事件”。5月29日17时47分上报为突发事件,事件名称为靖宇县某林场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严重程度未分级。县疾控中心对本次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对疫源地进行实地调查,布鼠夹调查鼠密度情况。

2 结果

2.1 病例自然情况及居住地情况 病例系某林业局設计规划处工人,常年于野外作业。此次野外作业队共22人于4月8日在靖宇县某乡镇林中搭建临时帐篷,4月10日进驻。共于林中搭建三处帐篷(未完全封闭),分别用于居住、厨房、烧水洗浴。居住帐篷内设自制简易床(大通铺),床面离地面70cm左右。卫生条件差,床铺下有食物、食具散放。厨房帐篷内设大锅一口,面板一个,菜板一个。距地面1.2米左右。吃剩的饭菜搁放于案板上。食用品如鸡蛋、黄瓜、米、面等均放置在地面。食用水为溪水,用无盖水桶盛装。驻地无防鼠和消毒设施,无消毒剂。据工作队人员介绍,工作和生活区内均有鼠出没。16日,几位患者怕浪费,曾吃过被鼠打翻在地的花生。

2.2 病例分布情况

2.2.1 时间分布 2012年5月18日1例,19日1例,20日3例,28日1例,6月1日1例。

2.2.2 地区分布 均于作业处居住地发病。

2.2.3 年龄及性别分布 发病均为男性。30-年龄组1例,35-年龄组1例,40-年龄组3例,45-岁年龄组1例,50岁年龄组1例;职业均为工人。

2.2.4 临床特点

2.2.4.1 主要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患者自觉乏力,发热,体温37.8-39.8℃,腰痛,眼眶痛,脸红,颈红,胸红,全身痛,腹痛,腹泻,呕吐,结膜充血,少尿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管型尿。出血热抗体IgG弱阳性,IgM阳性。

2.2.4.2 潜伏期及病程 最短潜伏期3天,最长潜伏期17天,平均潜伏期为7.4天,最短病程11天,最长病程56天,平均病程31天。

2.2.4.3 治疗与转归情况 死亡1例,治愈6例。

2.3 接触者情况

2.3.1 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15人,除接种时董某IgM+,鲁某发热外,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应急接种。在对1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期间,均无三痛三红等症状。

2.3.2 一般接触者 对三岔子林业局所属林场职工,及其他易感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

2.4 疫点鼠构成 疫点布夹790次,捕鼠83只,大林姬鼠30只,小林姬鼠10只,黑线姬鼠13只,平鼠29只,大仓鼠1只。各鼠种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6.14%,12.05%,15.66%,34.94%,1.2%。

村中布夹700次,捕鼠26只,褐家鼠22只,小家鼠2只,大林姬鼠1只,小林姬鼠1只。构成比为84.62%,7.69%,3.85%,3.85%。可见在疫点大林姬鼠和平鼠为主,村中以褐家鼠为主。

3 讨论

3.1 流行环节与传播方式

3.1.1 传染源 所在林区的大林姬鼠、黑线姬鼠等带毒鼠种。

3.1.2 传播途径 呼吸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3.1.3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复杂,呼吸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均有可能,以消化道传播为主。

3.2 事件定性 靖宇县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地区,本次疫情在集体单位发病7例,死亡1例。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根据《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此事件属“乙类传染病未分级事件”。

暴发流行麻疹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所在医院的传染病报告卡;沁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长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报告。

1.2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麻疹流行期间全县范围内有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症状之一的病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经血清学检验麻疹Ig M抗体阳性者。

1.3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捕获法,“麻疹病毒Ig M抗体诊断试剂盒”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313,生产日期:20070312,失效日期:200709。

2 结果

2.1 流行过程

首例患者为沁源二中一名初中生,3月8日曾与1名来自外省麻疹疫区的流动人口出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于3月15日发病,继之病例逐渐增加以致在该校引起流行。该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无校医和保健教师,亦无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疫情于3月23日方被所在地郭道镇卫生院防疫医生发现并报告县疾控中心,应急接种工作3月24日进行,应急接种率为81.63%(982/1203)。全校在应急接种前发病6例,应急接种后发病45例(其中28例未进行应急接种)。51例均为在校学生,涉及全校19个班中的16个班,罹患率为4.55%。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征得疾控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学校于3月29日放假,学生返回原籍使疫情向校外扩散,疫区扩大。校外第一例病例发病于4月6日,系患病学生放假时所乘公共汽车售票员。4月9日开始在发病重点地区对30岁以下人员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接种率为46.44%(32 063/69 043);密切接触者实施被动免疫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为83.99%(5129/6 106)。最后1例病例发病于4月27日。流行持续44天,共报告疑似病例107例,其中93例经血清学试验确诊,全县人口确诊病例罹患率为58.36/10万。

2.2 病例分布

93例患者中男性占59.14%(55例),女性占40.84%(38例),男女比例为1:0.7;其中本地人口病例占94.62%(88例),外地流动人口病例占5.38%(5例);全县14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病例发生,主要集中在沁源二中所在地和生源地的郭道(64例)交口(7例)和韩洪(5例)三个乡镇;职业分布以中小学生为主占63.44%(59例),其次为工人10.75%(10例),散居儿童8.60%(8例),民工、餐饮业、医务、家务待业等人员占6.45%(5例);发病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42岁,平均为17.3岁。(表1)

2.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平均热度为38.1℃);咽痛、充血的89例,占95.69%;发热至出疹时间最短者1天,最长者6天,3天以内的51例占54.83%;出疹顺序自耳后发际开始的22例占23.65%,其余71例自脸颊部、颈部到躯干至四肢占76.34%;查到口腔黏膜斑的13例占13.97%;恢复期退疹后有色素沉着糠麸样脱皮的26例占27.9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2.4 病例免疫状况

在93例麻疹中,除<8月龄的1例外,其余92例中66例(71.74%)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12例(13.04%)无免疫史(其中流动人口2例),14例(15.22%)免疫史不详(其中流动人口1例),<8月龄病例的母亲免疫史不详,否认曾患过麻疹。(表2)

3 讨论

从流行过程看,本次疫情是一次带入性麻疹暴发流行,沁源二中的防控机制不健全、应对措施不当是疫情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的重要原因。

从患者中有明确免疫史的达到70.97%和明确无免疫史的仅占13.98%看,原继发免疫失败是本次流行的根本原因。患者整体症状较轻、非典型病例比例高也印证了这一点。

沁源县1989年麻疹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85%,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该县1986年开始装备计免冷链,但是当时县级无疫苗运输车(1998年方装备),疫苗运途难以保证质量;乡镇卫生院只有一台60升冰箱(2004年部分乡镇为180升),容量过小,且经常停电、损坏等,所以疫苗室温下存放的情况很多;乡镇卫生院没有冰排速冻器不能为村级提供冰排,村级疫苗基本上都是在常温下运储。这些都将使疫苗免疫原性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成为原发性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1]。继发性免疫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血清麻疹抗体滴度的下降。一般认为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降至1:8以下即有感染发病的机会,1:2时被认为阴性。而目前使用的疫苗在实验条件下接种10年后的平均抗体水平为1:3[2]。在麻疹疫苗使用的初期阶段,由于麻疹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接种疫苗后会在隐性感染中免疫力得到加强,但沁源县自1998年以来,已8年没有麻疹病例报告,进行过疫苗接种的人群中很多人由于得不到自然感染的机会就成为易感人群。虽然缺乏更多的血清流行病学资料,但仍然可以推断,本次流行原发性免疫失败病例在小年龄组占比例较大,而大年龄组则继发性免疫失败比例较大。从本次流行患者的平均年龄达到17.3岁可以看出,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麻疹将不再是以儿童为主的传染病,较大年龄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已经或将成为麻疹流行的一个特点。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的免疫水平降低,必然会使新生儿从母体中获得的抗体水平也降低,这也就是不可预防麻疹病例报告今年来逐渐增多的原因。

本次流行外来人口发病5例仅2例有明确免疫史,说明外来人口的计免管理仍是薄弱环节,在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麻疹是有可靠预防措施的疾病,也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争取消除的第三个传染病。从沁源县本次麻疹暴发流行过程看,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1)从防控组织建设方面看,在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必须建立完整的医疗保健体系,有严格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并保证执行。(2)从预防接种管理方面看,常规免疫工作仍然有待加强,流动人口的免疫尤其如此[3]。(3)从疫苗管理方面看,冷链运转必须切实予以保障。村卫生所应配备冰箱,没有冷藏条件的接种点应撤销。(4)从控制策略看,大年龄人群包括育龄妇女的麻疹免疫水平的监测和免疫计划的实施亦应引起重视[4]。

另外,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被其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才有权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但是,从沁源县本次麻疹暴发流行情况看,由于公众不能及时得到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导致各种小道消息广为流传,不利于社会稳定,也难以做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沁源二中于3月24日进行应急接种,部分已经处于潜伏期的学生接种后发病,这本属于正常情况,但由于未能向公众及时做出说明,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谣传为疾控使用了假疫苗诱发了麻疹流行,使其后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的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遇到了很大阻碍。因此,在现代交通和通讯条件下,疫情仍然只能由国务院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发生的疫情反应采取的控制措施都应及时的公之于众。

参考文献

[1]赵国福.计划免疫工作规范与预防接种安全技术标准及异常反应诊断处理[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7,3,963-992.

[2]耿贯一.流行病学[M].四川: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14048-3726

[3]杨山麦周方成.208例麻疹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几点经验教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52-354.

一起麻疹暴发的调查与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CDC麻疹监测个案病历调查表。

1.2 诊断依据依据临床症状和南阳市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血清麻疹lgM抗体阳性 (M-lgM的检测方法为捕获-ELA法) 。

1.3 五里桥镇10年来麻疹疫苗接种率和现场实际调查1~7岁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

1.4 冷链配备和温度监测记录, 疫苗供应及质量监测记录。

1.5 询问两村防疫医生和村民, 了解预防接种过程和技术符合要求程度。

2 调查结果

2.1 疫点概况

2.1.1 中心小学的学生分布五里桥镇中心小学601人, 其中乙村学生340人, 甲村学生190人, 其它外来学生71人。

2.1.2发病情况2008年4月28日在五里桥镇中心小学出现首发病例, 4月29日、5月1日各出现1例, 5月1日学校放假4天, 5月2日3例, 5月6日、14日、15日各出现1例, 9日2例, 5月15日到6月11日学校第二次放假, 5月22日3例 (其中2人为大年龄组) , 共发病14例。

2.2 病例分布

2.2.1 麻疹患者发病的时间分布4月下旬2人, 5月上旬7人, 中旬2人, 下旬3人。

2.2.2 麻疹患者的行政村分布甲村9人, 乙村5人。

2.2.3 人群分布男8人, 女6人;最小年龄2岁, 最大年龄38岁, 其中2岁、6岁、9岁、18岁、38岁各1人, 5岁6人, 7岁3人。职业:学生12人 (其中在五里桥镇中心小学上学11人, 甲村患病学生8人, 乙村患病学生3人) , 农民2人。见表1。

注:χ2=6.64, P<0.01。

2.3 在中心小学上学的两村患者麻疹疫苗基础及加强免疫接种率, 见表2。

注:χ2=0.4125, P>0.05。

2.4 冷链配备完好, 温度监测记录齐全, 结果符合要求, 麻疹疫苗供应正常, 效价无损。

2.5 甲村儿童家长回忆, 防疫医生承认, 几年来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时, 防疫医生总是习惯性地在接种麻疹疫苗后, 用蘸有消毒液 (酒精和络合碘) 的棉签擦试、挤压接种部位。

3 讨论

3.1 首发病例在学校发病, 因处于防治“非典”特殊时期, 未进行麻疹疫苗包围注射, 造成麻疹在学校内传播流行, 并造成周围成人发病, 出现二代病例。学校“五一”放假, 终止了传播, 因防非典特殊时期学校第二次放假, 使流行终止。

3.2 甲村、乙村基本情况相同, 麻疹疫苗接种率相同 (χ2=0.4125, P>0.05) , 但通过调查发现两村在校学生患病率有明显不同, 甲村明显高于乙村 (χ2=6.64, P<0.01) 。排除了冷链系统和麻疹疫苗本身质量等造成的效价降低问题, 剩下的就是接种技术问题了。通过调查, 甲村儿童家长回忆, 防疫医生承认, 甲村近几年来预防接种过程中, 防疫医生总是习惯地用蘸有酒精或碘伏消毒剂的棉签擦试、挤压接种部位, 造成麻疹活疫苗效价降低, 在个别儿童中麻疹免疫失败, 因而引发了本次麻疹的暴发流行。

3.3 麻疹疫苗是活疫苗, 遇到消毒剂必然灭活。所以, 在预防接种中除了保持疫苗的温度达到要求外, 在接种后不能用带有消毒剂的棉签擦试或剂压接种部位, 这是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中明文禁止的。但是个别防疫医生忽略了这一点, 沿用了临床上一般注射后因出血而用带有消毒剂棉签擦试按压注射部位的方法, 殊不知这一习惯能导致活疫苗的效价降低, 有可能使免疫失败, 造成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示今后如遇注射出血现象, 可用干的消毒棉签轻试出血部位, 不能使用带有消毒剂的棉签。

参考文献

[1]徐爱强, 许青, 肖作奎, 等。一起农村小学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8 (1) :17-19。

快速应对麻疹暴发疫情的策略 篇5

1 应急启动和管理模式

1.1 应急启动

1.1.1 发布预警

2007年底象山县麻疹疫情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8年1月份后,流行曲线高调上扬,且接近麻疹疫情三年平均水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发布麻疹疫情预警,分析疫情趋势,要求各医疗单位启动发热门诊,密切关注出疹性疾病和聚集场所的疫情动态,落实学校、幼儿园晨检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1.2 成立组织

随着麻疹病例的增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麻疹Ⅱ级预警,象山县人民政府根据《象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预警应急反应程序》,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麻疹防控领导小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组织,并结合本地实际成立若干应急行动组,承担专项应急任务,开展麻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1.3 紧急动员

启动麻疹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后,县紧急行动,立即召开由卫生、教育、公安、计生、财政、城管、新闻、劳动保障和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参加的麻疹防控工作紧急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充分认识当前麻疹疫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持高度警惕,充分发挥政府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协调和发挥各部门力量,利用公共卫生联络员的网络作用[1],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全力以赴,控制麻疹疫情。

1.2 管理模式

1.2.1 医院病人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麻疹患者实行就地隔离、治疗。疫情期间村卫生室不得收治发热患者。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做好预检分诊,要求在门诊、急救中心设立预检分诊台,对5岁以下发热患者,引导到儿科门诊,进行二次分诊预检。发热门诊要求设立独立的候诊区、隔离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定点医院开设儿童专用隔离病房,负责抢救并发症和危重患者。

1.2.2 社区病人管理

麻疹防控实行包干责任制,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级包干的原则,开展病人隔离管理。即各社区服务中心为麻疹病人隔离管理的责任包干单位,各社区服务中心按照当地社区责任片区进行划分,每一片区确定麻疹包干责任人,包干责任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责任医生担任。要求各社区服务中心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病人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签发解除隔离通知单等工作。包干责任医生在进行麻疹病人首次随访时,向病人发放隔离告知书和预防麻疹宣传单,并在24~48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点、托幼机构的指导和督促。

1.2.3 村级病人管理

村级麻疹病人管理由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负责。公共卫生联络员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管理本村居家隔离的麻疹病人活动去向,共同协助社区包干责任医生,搜索发热病人,协助家属转送患者复查等。

2 控制措施

2.1 确定方案,快速应对

针对麻疹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好政府参谋,把麻疹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全体疾病控制工作人员进入快速应对状态,做好“三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技术到位)。制订下发《象山县麻疹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启动应急预防,成立了以中心领导为组长的麻疹防治领导小组,下设由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现场应急处置组、疫情信息处理组、健康教育与宣传报导组等6个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迅速投入应急防控状态。

2.2 层层培训,提高认识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防保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医生等进行了麻疹防治知识师资培训,师资人员对所在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每个医务人员的麻疹防控意识,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为提高全民麻疹防控意识,开展了广泛的健康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2.3 加强监测,开展搜索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分析麻疹疫情,追踪疫情动态,每周刊出《麻疹疫情专题分析》,找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分析疫情趋势,使措施落实更有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聚集场所的疫情动态,落实学校、幼儿园晨检制度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人群,一旦发现病例,现场流调组立即进行麻疹病例个案调查,并于完成调查当天将病例的个案信息录入,通过网络上报,及时进行病人隔离和疫点处理。同时启动疑似麻疹病例主动搜索,各镇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上报《疑似麻疹病例主动搜索报表》,及时掌握麻疹病例信息。

2.4 规范制度,严格管理

为加强传染源管理,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例,制订下发了《象山县麻疹防治技术规范》。同时为全面提高麻疹防控工作质量,对新发现的病例均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制订了《医学观察告知书》、《自我隔离告知书》、《密切接触者管理登记表》和《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单》等,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各镇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病例的隔离、消毒工作,对病例隔离消毒情况要求3次追踪随访,并由县疾控中心抽查督导。

2.5 调整周期,及时接种[2]

针对麻疹疫情1周岁以内小年龄组高发的特点,对部分按旬接种的单位要求改为按周或按天接种,在保证95%以上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8月龄接种的及时性,对应种未种婴儿采用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家长及时带小孩接种。同时对全县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局部重点地区进行强化免疫,切实加强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集聚地的预防接种工作,防止出现免疫空白地区。

2.6 增加频次,提高诊断

为及时做好疑似病例的确诊和排除工作,要求对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规定时间采集标本,并尽快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麻疹Ig M抗体,中心实验室由原来每周检测一次的频率增加到每天一次,以缩短麻疹确诊时间,加快应急反应速度。

3 主要经验

3.1 麻疹暴发疫情后,政府高度重视,直接参与,统一指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取得控制疫情的关键

随着麻疹Ⅱ级疫情的启动,政府立即发动,紧急动员,统一思想,通力协调,周密部署,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应急组织,发动全县上下投入到疫情第一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3.2 严格隔离病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的基础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病人“三管理”模式,即医院病人管理、社区病人管理、村级病人管理来严格隔离病人,控制传染源,并充分发挥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协助做好病人管理和疫点处置。

3.3 及时调整接种周期,提高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是控制疫情的保证

本次疫情暴发的人群主要有2组,即1周岁内婴儿和15~40岁人群。据调查,17个乡镇2007年5月21日~7月21日出生儿童471名,满8月龄1周内接种麻疹疫苗198人,接种及时率为42.04%,满8月龄1周后~30天内接种麻疹疫苗214人,接种及时率为87.47%,与接种及时率95%以上有一定差距。因此及时进行调整接种周期,重点做好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接种及时率,达到95%以上目标。

3.4 切实加强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集聚地的预防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是控制疫情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流动人口达15万,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3],局部、重点地区进行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盲点,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水平,有效地遏制疫情的蔓延。

摘要:目的 探讨象山县快速应对麻疹暴发疫情的方法和控制策略,为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山县2008年上半年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快速应对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通过政府发动,紧急动员,通力协调,周密部署,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应急组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病人“三管理”模式;发挥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严格病人管理,及时调整接种周期,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结论 重大疫情的发生,只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指挥,全力以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麻疹等重大疫情能够得到控制。

关键词:快速应对,麻疹疫情,策略

参考文献

[1]叶众,鲍春华,贺国恩,等.象山县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框架及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33-34.

[2]吴霆.中国防制麻疹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2000,(02).

大学生暴发型麻疹的护理分析 篇6

关键词:麻疹,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18~23岁, 患患者数21例, 男15例, 女6例。其中2002级4例, 男3例, 女1例;2003级2例, 男2例, 女0例;2004级7例, 男5例, 女2例;2005级8例, 男5例, 女3例。发病时间为2006年4月17日至5月20日, 表现形式为暴发型。

1.2 临床表现

患者体温高达39~40℃, 伴流涕、咳嗽、畏光等, 持续3~4 d后, 耳后、面部、躯干出现少量散在红色丘疹, 呈充血性, 压之褪色, 无疼痛痒感, 随之即布满全身, 17例可见口腔柯氏斑, 实验室检查WBC、N、L等项指标均正常。

1.3 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给予抗生素、维生素、静脉补液等支持疗法。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身体健康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加上住院隔离治疗, 既耽误学习又远离同学朋友, 患者有恐惧、焦虑、烦躁、痛苦等心理, 护理人员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多与患者交流, 包括向患者进行麻疹疾病知识的教育, 如麻疹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的预防、药物疗效等以及饮食和休息的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疾病, 消除消极情绪, 使患者心情愉快的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退疹时告诉患者痊愈后会有色素沉着, 时间长会逐渐消失, 解除其后顾之忧。

2.2 严密隔离

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患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传染性较强, 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约90%以上会发病。大学生为集体生活群体, 接触密切, 如有一人患病, 很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为此本院设立隔离病房, 麻疹患者绝对控制外出 (如回寝室、食堂、教室、图书馆等) , 严禁探视, 做好室内各种物品的消毒和空气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2.3 对症护理

发热的护理:出疹期发热无并发症者一般不给予药物退热处理, 可头额部敷以温湿毛巾或温水擦浴, 忌用酒精擦浴, 禁用冰敷、冷敷, 以免影响出疹。体温>39.5℃以上者, 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 同时鼓励多饮水, 这样既有利于补充体液, 又有利于降温及毒素的排泄[2]。皮疹的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 内衣应宽大柔软, 汗湿后及时更换, 皮肤瘙痒时切忌搔抓, 以防感染, 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

2.4 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 很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尤以呼吸道继发感染为多见, 如肺炎、喉炎、心肌炎甚至脑炎等。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 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其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麻疹患者的12%~15%, 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6%以上。在出疹期对体温40℃以上持续高热不退者, 做到床头交接班, 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鼓励患者多饮水, 注意有无气促, 口唇发绀等症状出现, 避免肺炎的发生;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 避免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 引起脑炎等;在出疹期, 要密切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 以及患者有无出疹不透或皮疹隐退等现象, 避免由于病毒血症、高热、代谢紊乱等引起心肌炎或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注重预防

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应做好对全校师生麻疹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 增加学生对麻疹知识的了解,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抗病能力。

3.2 正确诊断

麻疹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加之临床上成人较少见, 部分医生对此病缺乏重视, 极易漏诊、误诊。所以这就需要广大医务人员提高警惕, 增强对麻疹疾病的认识, 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以免延误病情。

3.3

在麻疹治疗中, 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认真细致的护理能使笔者发现每个患者病情的细小变化, 做到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报告医生, 把并发症消灭在萌芽中。通过精心护理, 21例麻疹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住院时间最短5.5 d, 最长10 d, 相继痊愈出院, 为患者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4 结论

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病率高, 可能与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尤其笔者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易造成麻疹的流行和扩散。部分人群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麻疹疫苗时间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我院为防止麻疹的再次暴发流行决定对2006级以后入学的新生普遍接种麻风疫苗,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伟, 张志宇, 朱红欣.麻疹腹痛误诊阑尾炎一例.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 6:348.

暴发流行麻疹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3年5-6月延边州发生的麻疹暴发疫情资料来自延边州麻疹疫情专报网络。

1.2方法

采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 的病例 (暴发) 调查表, 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 主动监测汇总表等统一调查处理登记表, 对此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1.3 诊断标准

1.3.1 诊断依据

发热、出疹 (全身性斑丘疹)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 并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麻疹Ig 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抗体阳性可确诊为麻疹。

1.3.2 实验室检查

对疑似出疹性病例, 在出现3d左右采集2~3 ml标本血样, 同时采集鼻咽拭子并立即冷冻零下20℃以下, 血样在2~8℃冷藏条件下、咽拭子在冷冻条件下, 24 h内送达延边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采用ELSA法进行麻疹Ig M和风疹Ig M血清学检测, 并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2 结果

2.1 疫情发生概况

麻疹首发病例:患者女, 5月龄、敦化市散居儿童, 5月7日患儿不明原因引起发热, 到敦化市医院儿科诊治, 诊断为“急性肺炎”, 在延吉市医院治疗13 d病情未见好转, 患儿家长提出转院, 于5月20日到长春传染病医院进行治疗, 临床症状有发热, 咳嗽, 卡他和眼结膜炎症状等, 5月22日患儿出疹, 临床诊断为麻疹病例。后经敦化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该患儿在医院就诊期间曾接触过出疹儿童, 但未查到明确出疹患儿信息, 无法追溯传染源。首例病例之后,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敦化市、图们市、珲春市、延吉市陆续出现了麻疹病例, 最终确诊为麻疹的病例合计31例, 排除病例为10例, 确诊率为75.61%。其中敦化市为24例、图们市为4例、延吉市为2例、珲春市为1例。全州麻疹发病率为1.36/10万, 延边州2012年、2011年无麻疹病例, 与2010年相比升幅为491%。确诊病例当中有免疫史的5例, 其他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 ~1岁的儿童病例为15例, 占确诊病例一半左右。

2.2 时间分布

此次麻疹病例报告集中在6月份, 5月22日为首例病例, 5月29日为止4例, 6月5日为止6例, 6月12日为止7例, 6月19日为止12例, 6月24日为末例病例, 此后无病例报告。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0~8月龄内7例, 发病率为79.44/10万;8~11月龄5例, 发病率为109.74/10万;1~2岁组7例, 发病率为22.76/10万;3~4岁组1例, 发病率为3.39/10万;5~9岁组1例, 发病率为1.31/10万;10~14岁组1例, 发病率为1.44/10万;15~19岁组2例, 发病率为1.80/10万;20岁以上组7例, 发病率为0.36/10万。

2.3.2 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20例、学生4例、医务人员2例、工人2例、家务及待业2例、教师1例。此次麻疹发病职业特征显著, 主要是散居儿童占64.52%, 学生占12.90%, 医务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各占6.45%, 教师占3.23%。

2.3.3 性别分布

延边州5-6月份发病的麻疹病例中, 男15例, 女16例, 男女比例为基本相同。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流行病学调查时采集血样和咽拭子各35份, 同时进行了麻疹、风疹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 结果麻疹阳性27份, 风疹阳性0份, 排除8份。

2.5 控制措施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了本次麻疹暴发疫情, 发现麻疹病例的4个县、市疾控中心各自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 立即成立了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组, 24 h内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对暴发疫情涉及的每例疑似病例均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血标本和咽拭子采集、送到延边州疾控中心做实验室检测。

2.5.1 病例管理

所有疑似麻疹病例均进行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 各县市疾控中心每日对患儿随访, 以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现31例患者已经全部治愈。

2.5.2 接触者管理情况

对密切接触者215人全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发放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通知书, 告知医学观察期间注意事项和联系电话。所有密切接触者身体状况良好。

2.5.3 应急接种情况

麻疹疫情发生后各县、市进行了疫情扩散风险评估, 对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并在全州范围内开展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5.4 常规免疫工作

鉴于延边州个别县市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存在免疫空白, 紧急从省疾控中心调拨麻风疫苗, 实行对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

2.5.5 做好疫点消毒和个人防护

认真做好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 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污染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5.6 预防医源性感染

加强了医疗机构管理和对医生的培训, 部署了麻疹疫情控制措施, 强化了门诊日志的登记管理, 做好了院内消毒处理, 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经过一系列防控措施, 到7月末已经没有新的麻疹病例出现, 可判断为此次麻疹暴发疫情已经结束。

3 讨论

这起麻疹疫情暴发后,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因素比较明确, 主要有以下3点: (1) 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0~2岁儿童19名, 占3/5以上, 其中没有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儿童是16名。8月龄以上儿童没有及时接种疫苗, 导致发生暴发疫情。 (2) 20岁以上的发病人数占1/5左右, 大年龄组人群的免疫史没法正确掌握, 均免疫史不详。大年龄组人群的麻疹抗体滴度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没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1〕。以往的延边州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为95%左右, 剩余没有抗体的5%左右的人群积累起来也成为暴发疫情的易感人群。 (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速度非常快。患者周围人群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均没有进行个人防护, 造成大年龄组人群的扩散蔓延。

对于麻疹的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麻疹病例自发病前2 d (潜伏期末) 开始隔离至出疹后5 d。疑似麻疹病例应单独病房进行诊治。追踪密切接触者, 居家医学观察21 d〔2〕。 (2) 各个医院做好预检分诊制度, 严格隔离治疗病人, 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院内感染〔3〕。加强培训、加强管理, 按麻疹疫情处置指南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及时发现病例, 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时性。 (4) 确定目标人群, 及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麻疹暴发疫情。 (5) 做好宣传教育。对于在医疗机构就诊并可能接触到麻疹病例的易感者, 尽早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未到免疫月龄婴儿, 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活动过程中, 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近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黎, 余文周, 税铁军, 等.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01-105.

[2]王莉霞, 朱徐, 王克崇.全国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7 (1) :326-329.

暴发流行麻疹 篇8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背景资料

某机务段检修车间位于天津市某区某道3号,该厂区内除检修车间外,尚有1个整备车间和2个运转车间。该厂区共有1 5 5 0名职工,其中检修车间5 7 0人,整备车间1 4 8人,运转1车间7 0 6人,运转2车间1 2 6人。工厂实行四班制。该厂区设有食堂1个,职工休息宿舍楼一栋。

2 0 1 1年3月1~1 7日,该厂区共发生出疹性患者7人,均为检修车间人员,分属于5个班组。其它3个车间未有发病。边某不是该单位职工。

1.2 调查和搜索病例的方法

(1)从2月1 0日开始,有出疹症状的所有职工作为调查对象。(2)通过单位人事出勤登记来进行病例搜索;由班长对本班人员进行晨检发现新发病例。(3)调查表:对每一病例采取个案调查,逐一填写流调表。

1.3 采样

对病例采集血标本进行麻疹和风疹抗体I g M、I g G检测。

1.4 检验和判断方法

麻疹和风疹I g M、I g 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 g M阳性或I g G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判断为有感染存在。

1.5 病例确诊判断方法

有麻疹的临床表现并且麻疹I g M或I g G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可判定为确诊病例。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该检修车间共发生出疹性患者7人,总发病率为1.2 3%;麻疹确诊病例3例,麻疹发病率为0.5 3%。排除风疹和麻疹4例。

2.2 时间分布

麻疹病例首发于3月1日,末发于3月1 2日,暴发持续1 2 d。

2.3 班组、年龄和性别分布

患者全部集中在检修车间,年龄在2 9~3 7岁之间,均为男性。

2.4 血清学检测结果

对7例患者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3例麻疹I g M阳性,1例麻疹I g M为灰区,另3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处理措施

3.1 应急接种

对检修车间应急接种麻疹疫苗5 0 6人,接种覆盖率为8 8.7 8%。

3.2 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评价

采取麻疹应急接种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 1 d)未新发患者出现,该起暴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4 讨论

4.1 麻疹曾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自2 0世纪7 0年代开始使用麻疹疫苗,特别是1 9 8 2年开展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之后,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几近消除。但近两年来,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并时有暴发,成为麻疹预防控制的一个重点人群。

4.2 麻疹为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气温较低,门窗关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集及集体作业的情况下,较易形成传播,这也是该病易于暴发的原因[2]。

4.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成人出疹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反应速度,对疑似麻疹病例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确诊,防止传播和暴发疫情。

4.4 开展健康成人麻疹抗体监测,找出免疫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人群的分布特征,为调整麻疹免疫程序,开展成人麻疹免疫规划提供依据。

4.5 加强预防麻疹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于铁路接触人群较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集体单位,要加强对麻疹的预防宣传,使其认识到成人麻疹及其危害,以提高自我防病意识,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3]。

摘要:目的 核实诊断,了解本次麻疹暴发的三间分布,控制疫情发展。方法 收集资料,确定病例定义,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搜索病例,确定疑似麻疹病例7人,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麻疹和风疹抗体IgM、IgG。结果 该检修车间共发生出疹性患者7人,总发病率为1.23%;麻疹确诊病例3例,排除风疹和麻疹4例,麻疹发病率为0.53%。麻疹病例首发于3月1日,末发于3月12日,暴发持续12d。患者全部集中在检修车间,年龄在29~37岁之间,均为男性。对7例患者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3例麻疹IgM阳性,1例麻疹IgM为灰区,另3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取麻疹应急接种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1d)无新发患者出现,该起暴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对成人出疹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反应速度,对疑似麻疹病例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确诊,防止传播和暴发疫情。加强预防麻疹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于铁路接触人群较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集体单位,要加强对麻疹的预防宣传,使其认识到成人麻疹及其危害,以提高自我防病意识,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

关键词:麻疹,暴发

参考文献

[1]于庆福,马运奎,杨玉仙,等.2000~2005年玉溪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2(2):244-245.

[2]马西平,葛为民,张俊杰.平顶山市1988~1999年2627例麻疹个案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1999,14(5):182-183.

上一篇:苹果高接换头要点下一篇:消防疏散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