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流行情况

2024-08-19

疫病流行情况(通用7篇)

疫病流行情况 篇1

疫病因素是制约目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之一,近几年发生的因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仔猪腹泻病等引起生猪大批死亡而导致猪肉价格高涨并推高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事例就是很好的例证。从健康养殖动物和保障人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稳定供给的大局来看,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维护动物健康是保证动物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根本前提,也是维护消费市场价格平稳和稳定消费者消费信心的重要保证。

2012年,辽宁地区的养猪生产形势同全国的养猪生产形势一样,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可喜局面,最直观的表现是毛猪和猪肉的价格总体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3~10月)。国内养殖业界相关人士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2012年生猪养殖过程中疫情平稳[1],尽管腹泻病使养猪生产者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养猪生产总体形势好于往年,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往年,毛猪和猪肉市场货源供应充足是导致毛猪和猪肉价格在低价位徘徊的根本原因。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对2012年辽宁地区猪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 从全年养猪生产发展形势来分析疫病的影响

2012年辽宁地区养猪生产较2011年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可喜局面,见表1。

由表1可看出,2012年辽宁地区生猪年末存栏数、能繁母猪饲养数量、年出栏量和年饲养量均较2011年增加12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饲养者对生猪养殖的预期较好,母猪的补栏量高;仔猪价格上涨了3.7个百分点,导致仔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腹泻病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猪的腹泻病导致了2012年春季辽宁地区新生仔猪数量减少了(死亡)1/3[2],使春季仔猪供应数量不足而引起上半年仔猪价格上涨;相反的毛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却呈现出了两位数(百分比)的下降,这反映出毛猪和猪肉市场供应量充足(包括进口量增加),导致了价格下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2012年生猪养殖过程中疫病发生少,像前几年因高致病型猪蓝耳病而导致大批生猪死亡的现象已少见,生猪养殖过程中总的发病和死亡数量明显下降,饲养者走出了疫病笼罩的阴霾,在养殖成本上涨(包括人工、玉米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的情况下辽宁地区的养猪业呈现出逆风而上的好形势,这与全国的养猪生产形势是一致的。

2 从全年的监测情况来分析猪的疫病流行趋势

2012年辽宁省疫控中心共进行了4次自主采样集中监测(每季度1次),主要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及感染抗体监测,并与201 1年各季度、全年的结果进行比较。

2.1 口蹄疫的监测情况

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免疫抗体。从免疫抗体监测结果来看,2012年各季度及全年综合的免疫抗体合格率比2011年各季度及全年综合的结果高1 0%上(10%~28%),均大于70%。原因有:MYA98株疫苗自2011年开始使用,其免疫效果(免疫剂量、免疫保护期长短等)如何人们并不清楚,只是按着国家方案的要求(免疫程序、免疫剂量等)进行免疫,效果并不理想;经过1年的使用,人们对疫苗的特性已有所了解,对免疫剂量及免疫间隔时间已有所调整,并且2012年下半年笔者对全省散养家畜口蹄疫的免疫方案进行了调整,即散养家畜在首免后1个月进行1次加强免疫。因此2012年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明显好于2011年。口蹄疫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排毒量大,对于猪而言口蹄疫疫苗免疫后中和抗体与保护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目前猪口蹄疫的免疫抗体水平还不足以抵抗疫病流行的冲击。按着口蹄疫的流行规律,3~5年1次小流行、10年左右1次大流行,在疫病流行的高峰年份,动物群体70%左右的免疫合格率并不能阻止动物群体的发病和疫病在动物群体间的传播,要想达到保护动物群体健康、阻止疫病在不同动物群体间传播的动物群体的有效免疫保护合格率应达到85%以上。因此目前猪口蹄疫的免疫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

2.2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监测情况

采用ELIAS方法进行抗体检测。从免疫抗体检测情况看,2012年总体免疫效果好于2011年,各季度免疫抗体保护率均在80%以上,第三季度免疫抗体水平略低于2011年三季度,这可能与采样的时机有关。2012年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好于2011年的原因有3个:①2011年开始使用活疫苗时人们对疫苗的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场户拒绝使用高致病型蓝耳病弱毒活疫苗;②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是有效的,使用活疫苗免疫符合蓝耳病的免疫机理,临床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灭活疫苗,并且副作用小;③业务及主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指导工作,使养殖者对高致病蓝耳病弱毒活疫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高致病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使用,使得包括辽宁地区在内的全国高致病蓝耳病疫情在2011年逐步得到控制,2012年全国的蓝耳病疫情趋于稳定。这也是2006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形势最好、受疫病威胁最小的一年。但高致病蓝耳病弱毒活疫苗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病原核酸检测。从高致病型蓝耳病病原学监测结果看,2011和2012年的病原阳性率都较高,但这不是野毒感染的真实情况,实验室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区分疫苗毒和野毒。目前辽宁地区使用的蓝耳病活疫苗株较多,包括多个经典株和高致病性毒株,虽然JXA1-R株疫苗与野毒可用专用的试剂盒进行鉴别,但同时也将其他的活疫苗株判为野毒,导致监测的结果“虚高”,这是目前实验室在鉴别高致病型蓝耳病疫苗毒与野毒感染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2.3 猪瘟的监测情况

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从免疫抗体的监测情况看,2012年各季度的检测结果及全年综合的检测结果好于2011年,并且2012年各季度的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大于80%,显而易见2012年猪瘟免疫抗体对猪群的保护效果要比2011年好,但最理想的情况是群体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大于85%。

采用荧光RT-PCR技术进行病原核酸检测。从病原学检测结果看,2012年猪瘟病原阳性率比2011年稍高,这与养殖环境变差、养殖密度大、免疫程序的合理性有关。

2.4 总的监测情况

从2011和2012年总的监测情况来看,2012年三大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要明显好于2011年,其中猪口蹄疫的免疫合格率达76%,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达87%,猪瘟的免疫合格率达86%,这与人们对新疫苗的广泛使用和接受程度、免疫方案的调整有关。通过监测发现,使用活疫苗免疫病种(蓝耳病、猪瘟)的免疫抗体水平好于使用灭活苗免疫病种(口蹄疫)的抗体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活疫苗免疫能诱导动物机体更全面的免疫,免疫效果好;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免疫方案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2012年猪的疫情平稳,但鉴于辽宁省生猪养殖量大、生猪和产品调运频繁、生物安全基础较差、受外疫的威胁仍然较大、东南部山区野猪数量较多、并且辽宁地区位于候鸟迁徙路线上、疫苗免疫的有效保护水平并不是太高等诸多风险因素的存在,辽宁地区生猪疫病的有效防控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5 猪的腹泻病

201 1年11月份以来,猪的腹泻病在辽宁地区陆续爆发,规模猪场发病严重,主要危害7日龄内仔猪,发病率1 00%,死亡率为90%以上,15日龄以上的猪发病,死亡率明显降低。据省内养猪业界人士分析,2012年春季的腹泻病导致辽宁地区春季新生仔猪数量减少了1/3。由于辽宁地区生猪养殖的特点多为单点式饲养(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后备猪在同一场内饲养),这种方式导致始终有易感猪只的存在,使得猪的腹泻病一旦侵入猪群难以被清除,疫病造成的损失较大,有的种猪场新生仔猪发病死亡的数量达2 000~3 000头;有的猪场腹泻病反复发生,持续半年之久。针对腹泻病的严重危害,省疫控中心专门购置了“传流轮荧光RT-PCR试剂盒”,用于腹泻病病原检测,共检测腹泻样品41份,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18份,阳性率达44%,未检测到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样品。将检测到的流行性腹泻阳性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进行进一步分析,流研中心的专家们对流行性腹泻病毒的M基因进行测序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辽宁分离到的病毒与从全国其他地方分离到的绝大部分病毒一样,属于基因2.3亚型的病毒,与近年来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爆发流行的毒株高度同源,预示着我国猪腹泻新基因型病毒是由周边国家传入的。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对腹泻病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引起2011年以来乳猪急性腹泻的病因除了传统的流行性腹泻病毒(新基因型)、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外,博卡病毒(PBOV)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弱,在猪的腹泻爆发中起辅助作用;嵴病毒(Kobu)的致病性有待于研究;蓝耳病病毒感染乳猪会导致急性腹泻的发生,我国的学者们在2005年时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们新证实了圆环病毒感染乳猪会导致急性腹泻的发生;在一些猪场还检测到了大肠杆菌等一些细菌也参与到腹泻病的致病因素中。因此对腹泻病病原的检测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还应进行更详细的检测,这就要求在采集腹泻病的样品时不能仅采集病死猪的小肠和内容物及粪便,同时应采集组织脏器用于进一步的检测,以明确病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2.6猪的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近些年来在国内一直控制得较好,但2012年开始国内包括辽宁地区的一些猪场陆续发病,辽宁某猪场发生数十头母猪流产事件,损失较大,将流产胎儿送交相关市疫控中心进行检测,所送检的样品除1份阴性外,其余7份均为伪狂犬病毒阳性。从全国的情况看,发病的猪场都已进行了伪狂犬的免疫,是否是因为疫苗的原因还是出现了超强毒株现在还不明确。此次伪狂犬病的流行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多家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为:此次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基因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新分离的病毒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位于新的进化分支内,与传统的伪狂犬病毒有一定的遗传距离,新分离的毒株对仔猪的致病力增强。是否因疫苗的原因还是因病毒变异引起病毒毒力的增强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2.7 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在辽宁地区猪群中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省疫控中心对采自屠宰场和门诊送检的病料进行荧光PCR检测,2011年圆环病毒个体阳性率为55%,2012年为72%。圆环病毒感染后猪只不一定表现为发病,当有其他因素刺激时(如刺激免疫系统的因素、热应激等)才会表现为发病,圆环病毒感染猪只后可引起免疫抑制,而由圆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PMWS、PDNS等)会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圆环病毒一旦侵入猪场会造成持续的潜在威胁。对圆环病毒的防控应根据感染猪群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案,对感染率低的种猪群可淘汰阳性种猪,并对仔猪进行免疫,最后达到净化的目的;对感染率高的种猪群,应对种猪进行免疫以降低种猪群的带毒率,同时对仔猪进行免疫,当种猪带毒率降到可接受水平时采取免疫加淘汰的方法净化种猪群;对阴性猪场应采取更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的传入,并对种猪群进行监测,发现阳性感染种猪及时淘汰,对仔猪进行免疫防止后备猪或育肥猪被感染。

2012年,猪的其他疾病控制得较好,疫情稳定。

3 从流调结果分析猪的疫病流行情况

2012年省、市、县三级疫控中心对1 741个猪场户进行了口蹄疫流调,对1 199个猪场户进行了猪水泡病的流调,对1 544个猪场户进行了猪瘟流调,对1 566个猪场户进行了蓝耳病的流调,在专项流调的同时也进行了其他疫病的流调,结果均未发现有疫情发生。这也说明,2012年是我国养猪业疫情较平稳的年份。

4 生猪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对主要动物疫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免疫的策略,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来看,免疫是针对易感宿主这一最后环节发挥作用,如果在这一环节发生了问题将会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造成损失,而在猪病防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恰是这一环节[3]。

4.1 猪口蹄疫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猪口蹄疫防控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苗的质量,包括疫苗中的抗原含量、疫苗的安全性、有效保护时间等。政府采购的MYA98株普通疫苗抗原对猪的免疫原性差,需经过多次免疫才能产生有保护性的免疫抗体,这就要求在实施免疫时应加大免疫剂量和频次、保证免疫密度才能达到有效的免疫效果。目前在猪口蹄疫免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首免时间的确定,二是免疫程序。目前免疫程序中确定的首免时间为28~35日龄,这可能有些过早,在母源抗体水平高时进行免疫,母源抗体会干扰免疫反应,导致抗体水平快速下降,有可能出现免疫空白期,结果得不偿失,最好是根据母源抗体监测的结果来确定口蹄疫的首免日龄:目前使用的普通疫苗抗原含量低、免疫间隔时间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保护效力,这从2011和2012年的监测结果可以明确看到。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免疫程序进行调整,综合考虑目前猪口蹄疫的免疫程序应调整为:母猪每3个月免疫1次,免疫剂量为4 mL/头;后备母猪产前加免1次,4 mL/头;仔猪首免日龄为9~10周龄,12~13周龄二免,15~17周龄三免,3~4 mL/(头·次)。需注意的是从2013年9月1日起国家开始执行新的疫苗质量标准,新疫苗在田间使用效果如何应经过田间的检验。高端浓缩口蹄疫疫苗在控制疫情、防止疫病大范围扩散时的效果明显。

应重视对猪口蹄疫3ABC非结构蛋白抗体的监测。口蹄疫病毒在水泡皮和水泡液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康复后的猪只在局部组织有病毒滞留,血液中几乎检不出病原,猪不像大家畜,可以采集OP液进行病原学检测,国外采用采集口腔分泌液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但这一技术并未在国内应用;而口咽拭子的病原检出率低。因此检测血清中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就成为检测猪只是否感染口蹄疫病毒的一种必要方法。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室的专家们制定了猪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检测标准,具体内容如下:对于使用灭活疫苗免疫的猪,仔猪检出3ABC抗体阳性率不大于3%,种猪3ABC抗体阳性率不大于7%,则可认为由接种疫苗引起;如大于相应值,经复测确认,如后一次检测与前一次检测感染抗体阳性率的差值为3%~7%,则可判为感染阳性可疑,如差值大于7%,则可判为感染阳性。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若监测发现3ABC抗体阳性率偏高,应进行复检以确定该猪群是感染阳性可疑猪群或者是感染阳性猪群,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4.2 猪蓝耳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在高致病型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①活疫苗免疫中和抗体产生延迟,不能阻止野毒的感染和排毒,有免疫抑制作用(天津株除外),会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②多个活疫苗株的同时使用,给鉴别疫苗毒与野毒感染带来了困难;③与猪蓝耳病有协同作用的相关疫病的防治。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调整蓝耳病的免疫程序,降低免疫干扰作用,首免可在2周龄时进行,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对于第二个问题,最合适的办法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分区域使用高致病型蓝耳病弱毒疫苗,即同一区域(相邻的几个省区,要充分考虑到猪只的流动情况)只使用一种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已经发现蓝耳病病毒易发生重组,包括疫苗株间重组、疫苗与野毒间的重组、野毒与野毒间的重组,并且研究发现两株病毒共感染7d就可以发生重组,因此,为了减少重组的发生,应减少活疫苗毒株的使用[4]。目前高致病型蓝耳病虽然有变异发生(基因序列和毒力的变异),但抗原性未发生大的变异,毒力有所变化(有的分离株毒力减弱,但仍比经典株的致病力强),没有必要在一个地区同时使用多个活疫苗株进行免疫。虽然可用跟踪监测的方法检测猪体携带疫苗毒的时间,但这种方法延长监测的周期,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并且重复采样养殖者也不接受,所以不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另一种鉴别野毒与疫苗毒的方法是基因测序,同样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些疫病与猪蓝耳病有协同致病作用,包括圆环病毒病、猪肺炎支原体病,蓝耳病病毒在感染猪体内与上述病原具有明显的协同致病作用,加重猪的临床症状和损失,而蓝耳病病毒感染也会增加猪对2型链球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病等细菌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症状。因此,要想真正预防猪蓝耳病,首先应做好上述疫病的防治。

4.3 猪瘟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猪瘟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的免疫程序可能已不适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和试验数据,总结出了“20、60”的免疫程序,即在20日龄时进行猪瘟苗的首免,在60日龄时进行二免,那时的猪瘟苗抗原含量低,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低,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也低,而现今猪瘟苗的抗原含量已大为提高,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也较高,如果首免的时间过早,母源抗体会干扰疫苗的免疫,这可能是现阶段一些猪场猪瘟苗首免后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猪瘟苗的首免应在35日龄后,65~70日龄时进行二免[5]。

4 4 猪圆环病毒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圆环病毒是猪最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病原之一,圆环病毒感染猪只后除了能引起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外,还能引起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而免疫抑制的本质是为其他病原的感染创造便利条件,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圆环病毒一旦侵入猪群,会给养猪生产造成持续的损失。现阶段对圆环病毒病的防控主要采取自主免疫的方式,由于圆环病毒培养难度大,疫苗的价格较昂贵,目前圆环病毒苗的市场价格在8~15元/头份(仔猪用),这样高的价格使很多中小养殖户望而却步,而一些规模养殖场已经认识到了免疫圆环病毒苗给养猪生产带来的益处远大于购买疫苗的费用,这些猪场自主实施免疫。现有的疫苗无法清除已感染的病毒,但可以降低猪群的带毒率。在猪体内圆环病毒感染后并发或继发感染一些其他病原会产生与圆环病毒协同感染作用,即这些病原的一种或几种感染会促进圆环病毒在组织中的复制,提高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加重圆环病毒感染组织的损伤甚至导致相关疾病的爆发,同时由这些相关病原所引发疾病的症状也会加重。这些病原包括蓝耳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猪细小病毒、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因此对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首先应做好这些相关疾病的防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控效果。

4.5 猪腹泻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猪腹泻病除了接触发病猪的粪便传播外,新基因型的腹泻病毒可经乳汁传播,养殖场内的鼠类可传播本病,野鸟也能携带并传播病毒,饲料也是潜在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严格的卫生措施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目前主要采取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对症辅助治疗的办法对腹泻病进行防控,由于冠状病毒的免疫机制是黏膜免疫,传统的灭活疫苗不能有效诱导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因此免疫效果并不确实,对该病免疫应使用活疫苗免疫。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制出了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2型活疫苗,由于是单苗,防控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哈兽研研制出了“传流轮”三联活疫苗,目前正在申报中,其在田间使用的效果究竟如何有待于田间的检验;“返饲”是给猪接种当地流行强毒的一种方法,在技术条件和其他条件成熟的猪场(如返饲的病料中不能携带有猪瘟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病毒等病原)可采用此方法。但据报道,“返饲”技术针对此次腹泻病的爆发效果并不确实;有条件的猪场可对淘汰母猪进行返饲,制作抗血清,仔猪出生后进行口服和注射,效果较好,但前提是母猪不携带其他病原。

5 基本结论

5.1 2012年是自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爆发以来养猪生产中疫情最平稳的一年,尽管猪的腹泻病和伪狂犬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局部地区和猪场的损失可能很严重,但从养猪生产总体来看,疫病发生的少,死猪数量也较往年少,市场上生猪和猪肉供应量充足,因而导致价格下降。

5.2高致病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大面积使用在防止同源病毒感染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现阶段对该病的防控还应以免疫为主。目前实验室没有有效的方法鉴别疫苗毒和野毒,但应确信蓝耳病活疫苗按程序(跟胎免疫)免疫能降低猪群的带毒率,减少环境中的病原载量,有利于阻断病原的传播,目前全国高致病型蓝耳病疫情稳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5.3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应得到重视,鉴于猪群的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较高的事实,应大力加强防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使养殖者充分认识圆环病毒病的危害,自觉进行免疫,同时应做好其他相关疫病的防治。

5.4猪的腹泻病在近期内还会对养猪生产造成威胁,猪场应搞好饲养管理,减少猪的应急,增加产房温度,保持产房干燥,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做好免疫,发现腹泻的猪只立即隔离进行对症治疗。

5.5应对免疫程序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疫苗的保护效力。

5.6要关注伪狂犬病的流行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6 2013年辽宁地区生猪疫病流行趋势预测

由于养殖者对生猪主要疫病免疫认识的普遍提高,对新疫苗(猪口蹄疫MYA98株疫苗、高致病型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免疫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使用的生猪主要疫病的疫苗合理免疫是有效的,像高致病型蓝耳病那样引发生猪大批死亡的烈性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尽管猪腹泻病还会对养猪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但损失的主要是种猪场的乳猪,对商品猪的影响不大。在已有稳定控制生猪疫病的基础上,2013年辽宁地区生猪疫病会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养殖者的信心。事实上2013年前3个季度省疫控中心自主采样例行集中监测的结果表明,猪瘟、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均达到80%以上,病原检出率低,这说明目前生猪主要疫病的免疫能为猪只提供健康保护,同时对全省各地区相关养殖场户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生猪养殖过程疫情平稳,猪群的生长发育正常。

参考文献

[1]曾令虎.生猪市场:2012出汗,2013出血[J].兽药市场指南,2012,12:2-5.

[2]现代畜牧兽医编辑部.专家话生猪[J].现代畜牧兽医,2012,5:8-10.

[3]王军,杨国丽,王克才,等.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现代畜牧兽医,2012,7:32-38.

[4]杨汉春.我国新发猪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的科学问题[J].兽医导刊,2012,02:22-25.

[5]王军,谷志大,张秀萍,等.合理调整免疫程序科学实施动物免疫[J].现代畜牧兽医,2013.7:33-36.

疫病流行情况 篇2

问卷调查作为一种数据收集手段, 可用于多种类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对云南省30家规模化养猪场2013年使用疫苗的种类、疫苗效果、疫病流行情况、免疫程序、疫病严重程度、存在问题及需要的帮助、影响效益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促进云南省生猪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问卷设计与方法

1.1 问卷设计

按问卷调查表设计原则[2,3], 从调查对象所属地区、启用时间、使用疫苗种类、疫苗效果、2013年发病情况、免疫程序、疫病严重程度排序、存在问题及需要的帮助、影响效益因素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1.2 实施调查

2014年3月, “云南省地区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联盟第一届高峰论坛会”在昆明召开, 调查员对参会的22家猪场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过整理得到20份有效问卷。此外, 到猪场进行实地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0份, 共计完成30份。

1.3 数据分析

收集、整理调查表, 录入电脑后, 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猪场特征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30个猪场, 来自昆明、玉溪、临沧、红河、大理、曲靖、普洱7个地区, 涵盖了云南养猪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从规模来看, 饲养数量在500~1 000头的有4家, 1 000~2 000头的和2 000~5 000头的各10家, 5 000头以上规模的有6家 (表1) 。

2.2 疫苗使用情况

统计结果《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要求强免的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三种疫苗使用率最高, 分别为80.0% (24/30) , 93.3% (28/30) 和90.0% (27/30) 。应注意的是, 国家强免高致病性蓝耳病应高于80.0%, 本次调查的是普通蓝耳病的疫苗使用情况。圆环病毒疫苗、胃-流二联苗的使用率分别为16.7% (5/30) 和70.0% (21/30) 。

2.3 2013年发病情况

对30家猪场2013年发生的疾病种类和场群发病率进行统计, 结果蓝耳病场群发病率为33.3% (10/30) , W病为26.7% (8/30) , 猪瘟为20.0% (6/30) , 圆环病毒为30.0% (9/30) , 腹泻性疾病为50.0% (15/30) , 副猪嗜血杆菌病为26.7% (8/30) ,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为10.0% (3/30) , 猪伪狂犬病为6.7% (2/30) 。

2.4 疫病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

按危害严重、一般和无该病流行三个层次, 对可能造成猪场经济损失的猪瘟等6种猪场常见的疫病进行的调查。认为影响严重的排序中, 流行性腹泻排第一, 占23.3% (7/30) , 其次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和圆环病毒感染, 占16.7% (5/30) , 蓝耳病和W病并列第三, 占13.3% (4/30) 。认为影响一般的排序中, 流行性腹泻仍然排第一 (26.7%) , 蓝耳病次之 (20.0%) , 副猪嗜血杆菌病、W病和圆环病毒感染并列第三 (13.3%) 。半数以上 (50.0%~90.0%) 猪场称没有这些病的流行 (表2) 。表明不同猪场流行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有差异。

2.5 存在问题

对养殖业存在的限制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养殖户需要的帮助的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市场因素是养殖业存在最大的问题, 占83.3% (25/30) , 其次是疫病流行, 占36.7% (11/30) , 第三是饲养管理技术, 占16.7% (5/30) , 另有6.7% (2/30) 的场认为猪场设施需要进一步改进。有93.3% (28/30) 的猪场认为市场不稳定, 很希望有政府的相关调控政策。有83.3% (25/30) 的猪场希望得到政府的扶持。

2.6 影响效益因素

在可能影响猪场效益的市场、生产管理、疫病防控、饲料药品成本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中, 有93.3% (28/30) 的猪场认为市场因素有影响, 其中73.3%的猪场认为有一定影响, 20.0% (6/30) 的猪场认为会严重影响效益。80.0% (24/30) 的猪场认为疫病防控也是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此外, 56.0% (17/30) 的猪场认为生产管理会影响效益, 33.3% (10/30) 的猪场认为饲料、药品成本会影响效益, 10.0% (3/30) 的猪场认为国家政策也会对效益产生影响 (表3)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2013年规模化猪场流行较为严重的疾病是腹泻。发病仔猪表现为水样腹泻, 主要发生在春季, 以3~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高发, 几乎整窝发病和整窝死亡, 发病率、病死率可高达100%;其他阶段的猪和母猪也有发病, 但症状轻。发病猪场疫情可持续1月以上, 造成数千头仔猪死亡, 经济损失巨大。除腹泻性疾病外, 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也有不同程度流行, 各场间疾病流行的种类、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多数猪场对市场风险表现出担忧。市场波动的规律难以把握, 而养殖行业投入太大, 生产周期长, 涉及面广。应对市场风险, 政府的角色很重要。我国政府已经实施的猪肉收储措施, 通过适时增加收储规模、支持大型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 可有效维护生猪和猪肉市场的有效运行, 防止猪肉市场价格大起大落[4]。此外, 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也是抵御市场风险、减少疫病防控成本的有效途径。结合本省实际, 组织散养户转变生产方式, 通过小区及合作社等形式, 逐渐向规模化养殖模式过渡[5]。

在对猪场实地调查中发现, 部分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养殖场均制订有疫病防控制度, 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领导或外来人员参观养殖场时, 防护服、水靴、进场消毒均严格执行, 而养殖场工作人员却随意进出养殖场, 且不采取任何消毒措施, 这种现象在养殖场普遍存在。许多养殖场疫病防控设施缺乏, 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场内污水横流、粪污遍地, 病、死猪和胎衣随意丢弃, 夏季蚊蝇乱飞, 臭气熏天, 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因此, 严格落实疫病防控制度, 是保证养殖场安全最关键的环节[6]。

由于生产经验还不足、相应的设备设施不完善等原因, 新启动的猪场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针对这一问题, 相关部门应有意识地从饲养管理、设备使用、疫病防控等方面加大对新猪场的帮扶力度。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流行情况, 分析疫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本研究对云南省30家规模化养猪场2013年使用疫苗的种类、疫病流行情况、疫病严重程度、存在问题及需要的帮助、影响效益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按场群发病率, 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腹泻、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乙型脑炎和伪狂犬病。各场间疾病流行的种类、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在可能影响猪场效益的各因素中, 依次为市场因素、疫病流行、饲养管理水平、饲料药品成本和国家政策。研究结果为猪场科学饲养、合理制定免疫预防计划提供依据, 促进养猪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问卷调查,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

参考文献

[1]吉哲鹏.云南:年调出省外生猪超千万头产业区域优势凸显[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2013 (10) :53.

[2]IAN DOHOO, WAYNE MARTIN, HENRIK STRYHN.Canada:Veterinary Epidemiologic Research (2nd edition) [M].2009, 53-63.

[3]张海平, 刘巍申.兽医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设计[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 (9) :6.

[4]商务部:冻猪肉收储措施实施生猪价格跌幅缩小[J].河南畜牧兽医, 2013, 34 (6) :47.

[5]邓祎频, 马国际, 贾永宏, 等.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存在问题的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 2012 (4) :56-60.

当前畜禽疫病新的流行特点 篇3

1 疫源性疫病的增多

猪的繁殖障碍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冠状病毒病、博卡病毒病、禽白血病、猪流感。这些疫源性的疫病增多, 而且有些是机体的常在病菌病毒引起, 成为养殖业最大隐患。

2 病毒毒株变异快

大量研究证明,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株的变异, PRRSV分离株核糖核酸序列存在广泛的变异。利用多克隆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PRRSV毒株进行血清学实验, 证实了PRRSV毒株间有显著的抗原差异性。欧洲株毒株间变异明显小于美洲毒株的变异, PRRSV的毒株变异可能是一种多位点的积累效应。PRRSV在猪体内的持续感染过程中会有亚种或病毒亚型出现。

研究证明, PRRSV的RNA重组优先发生在有高度相似的亲代毒株之间。PRRSV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型和繁殖型。不同分离株对不同阶段妊娠母猪致病性不同, 表明毒株在毒力上有差异, 在临床症状上各有不同。

禽流感病毒毒株变异快, 疫苗更新更快。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行大规模H5疫苗强制免疫以来, H5亚型禽流感疫苗从N28株→RE-1株→r L-H5株→RE-3∕RE-4疫苗→RE-4-5疫苗 (2008年之后) →RE-4-6疫苗 (2012年大连疫情之后) 不到10年时间更换了5批疫苗。更新快的主要原因或许与大规模免疫有关。与疫苗毒株相匹配的谱系在免疫压力下2~3年左右, 就会有新的禽流感变异出现, 也会有新的疫情出现。

3 流行病学的改变

由于畜禽饲养量的增加, 养殖密度的加大、环境的恶劣, 动物长时间接种各类疫苗, 使得疫病的流行特点有所改变。

奶牛的布鲁氏杆菌病, 以往都是体质较弱和畜龄较大的奶牛发病, 但近些年来临床检测, 往往发生青壮年膘情好的奶牛多发, 而且犊牛也有病例发生。牲畜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秋后、早春、冬季发生, 据报道近些年来一年四季都有零星发生, 有关报道夏季也有发生, 说明毒株亚型已发生了变异。

4 条件性疾病增多

仔猪水肿病, 往往发生仔猪断奶前后营养状态良好体质健壮的仔猪, 一旦有应激反应仔猪容易发生此病 (溶血性大肠杆菌) , 而且发病急、死亡快, 前一天晚上非常健壮, 第二天早上就容易死猪。

副嗜血杆菌病发生断乳后仔猪或架子猪, 膘情、营养状态良好, 一旦环境较差在恶劣的情况下或遇有重大应激反应 (转群、长途运输、其它抑制性病源存在等) 就会发病。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病源为猪的圆环病毒-2型, 一般情况下猪体都存在。但因饲养条件差, 舍内湿度过大, 环境恶劣的情况下, 易发生此病。如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 增加死亡率。

5 传播速度快, 有的非常迅猛

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散毒快。例如鸡痘, 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 张某家接种此疫苗, 而李某家未接种, 怎么一夜之间会被感染上, 据报道:在5~6级顺风的情况下, 一昼夜可传播3~5km。

例如猪的高热病, 2006~2009年, 首先都是在南方各省发病, 每年到6、7月传播到北方。其原因是畜禽及其产品由于南调北运, 或北运南调车辆运输频繁, 加上消毒不严格。一夜之间将病源带到北方。2008年某县有一场主从外省调入300多头仔猪, 运输长达30h, 到达目的后开始发病, 经一个多月基本全部死亡, 而且周围感染了此病。

浅谈规模养猪疫病流行及防治 篇4

1 猪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特征

1.1 新发生的猪病类型不断增加

由于引种和调运新出现的病有: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仔猪断奶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

1.2 病源多元混合感染, 使疫病复杂化

临床中很少有单独性传染病而大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所致, 因而没有特异性症状, 而是表现为一组病原体感染后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

例如:猪腹泻性疾病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流行性腹泻病毒、大肠杆菌、链球菌协同感染;猪瘟病毒和喘气病、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及圆环病毒引起免疫抑制并能导致多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3 发病症状非典型化, 隐性感染的机会增多

如非典型猪瘟,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病程长而发展为僵猪, 发病年龄也提前到25~30日龄。蓝耳病也病程加长症状轻微, 趋向温和化。

1.4 养猪规模的改变, 密度增加, 促进了疫病的流行

养猪业的规模化、工业化使病原体原有的种间障碍降低或打断, 导致一些疫病的发生次数和频率增加, 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日益扩大, 如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支原体病等。

1.5 动物疫病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猪的传染病约有70多种, 其中30多种属人畜共患病, 如2005年四川省发生的猪链球菌病疫情, 206人感染猪链球菌, 死亡多人;2009年全球性的H1N1流感病在人类中传播。近几年, 一些来势凶猛的新发传染病都涉及到猪这个天然宿主。

2 当前猪病发生及流行情况分析

2.1 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生产的重大疫病

主要病为胸膜肺炎、蓝耳病、伪狂犬病、喘气病、萎缩性鼻炎、猪流感等, 其中蓝耳病、喘气病、伪狂犬病和猪流感是致病的原发因子, 当上述病因子与圆环病毒、猪瘟病毒发生混合感染时, 会导致免疫失败, 从而诱发其它病的发生。若继发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疾病时, 会使猪病更加难以控制。

从对凤翔县120个猪场调查, 试验室诊断及剖检分析, 其中因上述疫病混合感染造成免疫失败的为70.1%, 使生长猪及育肥猪发病率增高为50.5%, 造成死亡率加大为54%, 导致育肥猪增重下降30.3%, 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2 繁殖障碍性疾病对猪场的危害比较大

主要有仔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猪瘟、布病、蓝耳病、弓形体病、圆环病毒病。根检测13%的母猪带毒, 30%的公猪带毒, 这些病均可经交配传播或垂直传播, 65%的母猪发病均与交配有关。

2.3 猪瘟病以非典型方式流行

据调查70%的亚热猪均为非典型猪瘟, 大多数猪只表现有食欲下降、喜卧、体温变化不明显、生长缓慢。在加大免疫密度和剂量超前免疫的情况下, 仍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流行, 由于病原毒力低, 使一些猪带毒或隐性感染, 成为猪群发病的主要原因。

3 引发猪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种猪、仔猪频繁调动, 从外地购入仔猪往往带入新的疫病, 例如仔猪蓝耳病, 往往是购回一周左右发病, 造成全场发病。

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类药物, 由于抗生素的长期饲用, 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 使许多疾病表现为温和型或反复发作。

动物免疫方面,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过程中剂量不准, 操作不规范, 疫苗保存和运输过程中造成效价降低, 消毒不严, 防疫密度不高等。

4 防治措施

4.1 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建立引种和调入准入制度, 严防从疫区引种和购猪, 严格检疫和卫生消毒制度, 防止疫病带入, 有条件的猪场可实行定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实行定期防疫和随场防疫相结合。

4.2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规模羊场疫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篇5

1.1 疫病种类多、危害重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羊的主要疫病有54种, 其中传染病35种, 寄生虫病19种。在35种传染病中, 病毒性传染病11种, 细菌性传染病18种, 其他微生物类传染病6种。根据国内有关羊病的资料:羊的54种主要疫病中, 在中国都曾经发生过, 其中至少有9种属人兽共患病[1]。

1.2 疫情发生风险增加

规模养殖方式决定了在一定饲养面积范围内的饲养密度必定加大, 这样以来, 羊与羊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成倍增加, 羊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病几率大大增加。

1.3 人畜共患布病时有发生

2011年上半年全国动物布氏杆菌病阳性率明显上升至1.69%, 其中全国羊阳性率高达2.33%, 说明中国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警醒规模化羊场应进一步做好防控。

1.4 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

2004年该县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生态畜牧业山羊养殖项目以来, 分别从山东、江苏、四川、重庆、云南等省份及本省毕节市、铜仁地区引进种羊, 在极大地丰富了本县山羊品种资源的同时, 外来疫病也时有发生, 对该县山羊产业的威胁日益严重, 应引起从业人员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疫病防控基本原则

依照“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环境定期消毒,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3 疫病防控主要措施

3.1 科学建舍

羊喜干忌湿, 因此要求羊舍通风、干燥、清洁、冬暖夏凉、采光充足、排水排污条件好, 配套有草架、饲 (水) 槽、粪尿沟, 种羊舍最好有运动场。羊场四周需有围墙和隔离带, 还需设沼气池 (或蓄粪池) 和干粪堆积场[2]。

3.2 建立防疫、消毒制度

防疫是养羊成败的关键, 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防疫制度纳入正常管理规程。同时, 制定并严格执行人员进出登记和消毒制度。病死羊必须在执业兽医指导下进行剖检, 查明病因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对剖检场地及埋尸场地进行严格地彻底消毒。

3.3 加强疫苗接种

对羊群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 是提高羊群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防止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3.4 审慎引种

购进种羊时, 先依法办理引种手续, 到有资质的正规种羊场引种, 禁止从疫区购进种羊。种羊购进后不得直接进场, 应隔离观察45d并完成相应的免疫接种工作,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

3.5 定期进行驱虫

寄生虫病是危害养羊业的仅次于传染病的重要疾病, 每年春、秋2季各1次预防性驱虫, 并定期对羊粪便进行镜检, 发现虫卵后有针对性地使用驱虫药重点治疗。

4 总结

规模羊场最好配有执业兽医师进行疫病预防和治疗, 减少因病造成的损失, 提高养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才学鹏, 窦永喜, 等.我国规模化羊场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对策[J].兽医导刊, 2011 (9) :22-23.

目前需要关注的蛋鸡疫病流行趋势 篇6

一是病毒血清型易变的和病毒毒力变异较大的一些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等可能在某些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有增强趋势,其导致的免疫失败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二是禽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三是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当前养鸡生产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鸡传染性贫血病在某些地区有发生、流行蔓延的趋势;四是由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引起的肿瘤性疾病,仍然是值得业内倍加关注的问题。

疫病流行情况 篇7

1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1.1自然因素

1.1.1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由于近些年来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已经超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致使野生动物和水禽出现大量迁徙,病原微生物随之带入,从而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1.1.2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随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恶劣的气候,如高温少雨或暴雨成灾,环境的突然改变降低了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而导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1.3受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各种病原在不同物种之间来回传播,最终导致宿主特异性病原生产而引发新的动物疫病。

1.1.4病毒的变异、毒力的增强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不断进化,基因变异和重组等,加快了病毒的变异、毒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概率。

1.1.5传播媒介的活跃

由于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媒介昆虫、蚊类大量滋生、繁殖,活动增强,易于传播动物疫病。

1.2社会因素

1.2.1人流、物流的快速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增大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量,加大了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机率。

1.2.2疫苗和药物使用不当

抗生素和疫苗(随意注射头份)的滥用导致动物疫病发生变异,动物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大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2.3养殖环节受到污染

在饲养过程中,如果饲料、水源、饲喂工具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极易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2.4饲养环境受到污染

如果对病死动物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那么病源微生物通过空气和污染物传播到养殖厂(户)而发生流行。

1.2.5饲养管理不当

如饲养密度过大、拥挤、饲料的突然改变,转群并群,意外惊吓而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而发病。

2防控对策

2.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力

做好日常的清洁卫生和动物生长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只要做好平时的管理工作,很多传染病都可以避免发生。

2.2制订合理的免疫计划,保障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根据当地动物疫病的流行情况,科学制订免疫计划,以保障动物机体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

2.3定期对养殖环境的清理,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通过定期对动物养殖环境的清理,做好灭鼠、杀虫、灭蚊工作,为动物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

2.4消毒灭源,减少养殖环境的病源微生物

定期对动物厩舍及其周围进行定期的消毒灭源工作,以减少养殖环境的病源微生物。正常情况下,每隔3d带动物消毒1次,每隔7d对养殖周围进行消毒1次。

2.5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通过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动物隔离观察,严禁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2.6严把引入关,防止病原的输入

对引进的种用动物不仅要查验引入地的检疫证、检测报告,而且还要进行隔离观察,并进行抽检,确定所引种用动物健康才可进行种用,以防止病原的带入。

上一篇:网络存储设备下一篇:自我价值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