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发疫病防控策略

2024-09-04

猪场常发疫病防控策略(精选8篇)

猪场常发疫病防控策略 篇1

中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猪存栏、出栏总量世界第一, 猪肉产量世界第一, 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7%。近年来, 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 疫病对规模化猪场的影响日益明显。疾病是制约猪生产潜能发挥、猪肉品质、养猪效益及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近年来我国猪只死亡率在10%以上, 每年因疫病引起猪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同时由于疫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低, 猪只及产品出口等方面的损失更加巨大。

1 流行特点

1.1 老病不断, 新病增加, 传染病仍是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

据农业部1996—1990年对全国畜禽疫病普查结果统计, 我国动物传染病有202种之多, 其中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新病达17种 (传染病有15种包括有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痢疾、猪衣原体病等, 及寄生虫病2种) 。90年代又新发现传染病10种 (包括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增生性肠炎、猪断奶综合症、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 加上我国以前猪场存在的一些传染病, 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回升, 这些新老疫病已成为常发病和多发病, 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在疫病中, 传染病发病数可占总发病数的70%以上, 病死率约为8%~12%, 是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际间猪及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 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国外发生的猪尼帕病毒、曼那角病毒、猪盖他病毒感染、猪蓝眼病及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疫病, 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应引起关注。

1.2 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增加

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危害极其严重[1,2]。有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 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也有病毒或细菌与寄生虫或非传染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如由猪瘟、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等病之间的混合感染, 猪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及猪链球菌等病的多重感染。此外, 弓形体常与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和链球菌病的多重感染, 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的猪群细菌继发感染十分严重, 副猪嗜血杆菌病重新抬头, 本病主要发生在保育后期, 成为主要的继发性感染疾病, 致死率很高, 各种抗生素均难奏效[3]。由于多病原的多重感染, 往往导致病猪的临床症状复杂, 不具特异性, 表现为一系列的综合征候群, 增加诊断和防治的难度, 致使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3 繁殖障碍性疾病仍是养猪中的主要疾病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有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流感、猪附红细胞体、布氏杆菌病、猪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我国当前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猪乙型脑炎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 特别是这几种病的混合感染, 可引起约70%以上的母猪发生流产、产弱仔和死胎, 危害严重, 应引起重视。

苏双等 (2003) 认为吉林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引起[4]。曹兴萍等 (2010) 对云南省楚雄州10县市22个规模猪场及107户农户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猪乙型脑炎、猪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的感染率分别为30.39%、21.05%、3.11%、59.40%、1.71%、24.53%、0.25%、10.71%;其中2种以上的传染病混合感染率为61.07%, 单病感染率为29.76%, 多种传染病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2种病27.02%、3种病13.57%、4种病5.35%、5种病0.50%、6种病0.25%, 主要以2~3种病混合感染为主;规模化种猪场发生严重繁殖障碍的最主要的病因是猪伪狂犬病 (感染率高达91.67%) , 协同病因有圆环病毒2型、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 其次是衣原体、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猪瘟, 布氏杆菌病危害较低[5]。

1.4 呼吸道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称为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PRDC) , 引起的病因一方面是原发性病原感染, 如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猪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一方面是继发感染病原体引起,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6,7]。原发性病原体先侵入呼吸道和肺脏, 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 使猪体的免疫力下降, 造成内源性感染, 同时一些存在于猪舍空气和环境中的外源性病原体也乘机入侵, 形成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造成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另一方面, 外界一些应激因素如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变化大、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猪混养、饲养密度过大、以及营养不良等均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爆发的诱因。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约为30%~60%, 死亡率为5%~30%, 损失严重, 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1.5 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益严重

目前,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两个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气喘病也可引起免疫抑制。这些疾病的病原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造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抑制, 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大下降, 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同时, 免疫抑制性疫病对其他疫病疫苗的免疫应答产生干扰作用。在实际生产中,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常常呈双重感染, 其双重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 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的繁殖障碍性和呼吸道疾病及继发感染疾病很严重。

1.6 病症非典型化, 隐性感染增多, 耐药菌株增多

由于一些病原体的毒力发生变异, 毒力减弱或增强, 或出现变异株, 同时由于猪群的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 致使某些疾病的流行呈现非典型化, 如非典型猪瘟表现为散发, 发病率不高, 症状不典型。链球菌病的血清2型, 不仅能引起猪的发病率、死亡率很高, 而且可引起人的发病, 成为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 有的猪场长期不适当的应用抗菌药物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使得许多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些都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增大了难度。

1.7 寄生虫病、中毒病、营养代谢病等病时有发生

规模化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群周转频繁、引种等因素, 寄生虫病的危害增大, 如疥螨、球虫、小袋虫、鞭虫等寄生虫使得猪群饲料利用率降低, 生长性能下降。饲料发霉变质、农药中毒、饲料中添加过量的喹乙醇、痢菌净等药物引起的中毒, 饲料配合不当或储备存放过长营养成分的损失引起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时有发生。此外, 规模化猪场采用的限位饲养, 这种单体限位栏的饲养方式造成种猪的肢蹄病和生殖系统疾病明显增多。

2 防控策略

2.1 实行“群防群治、预防为主”, 采取综合防制的措施

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逐渐增高, 疫病的防控观念要从以前单一个体的治疗转变到群体的预防上, 要牢固树立“群防群治、预防为主”的防制策略,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一方面,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 加强养猪全过程的饲养管理, 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同时落实计划免疫和强化免疫各项措施。另一方面, 强化检疫工作, 坚决禁止病猪及其产品出其所在地, 更不能允许疫区生猪及其产品进入非疫区, 从而使猪病在小范围内得以控制[8]。

面对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复杂局面, 首先应充分了解国内及周边疫病的发生现状, 并依据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 结合临床症状, 对感染猪群和发病猪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在此基础上, 针对所存在的病原菌种类和发生阶段, 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 建立完善的预防方案。通过制定全面的疫病控制方案, 建立全方位的生物安全体系, 采取综合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确保规模化猪场的防疫安全。

2.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动物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猪舍、用具、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减少饲养密度, 给猪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改变预防保健观念, 用国际公认的酶制剂、有机酸剂、营养抗应激剂、中草药制剂及其中药提取物等以增加猪的抵抗力[9]。加强管理水平, 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营养要求, 供给猪只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防止饲喂霉变和含有过量药物的饲料。同时推行全进全出、早期断奶等技术,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造成的损害,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降低猪群的发病率。

通过卫生消毒为主的生物安全体系尽量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养猪场、通过隔离淘汰病猪、通过检疫淘汰隐性带毒猪减少病原微生物排放, 尽可能减少猪场内环境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是非特异的防病最重要的措施。

2.3 提高诊断技术和检疫水平

目前, 规模化猪场疫病很复杂, 及时准确地诊断是防治疫病的前提。不能单靠经验或肉眼进行诊断, 根据疫病流行的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进行准确判定。对于多病原的多重感染和继发感染, 要找准病因, 分清主次, 才能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 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因此, 提高疫病的诊断技术是非常必要。由于检疫不严或不检疫, 导致病原从国外传入国内或病原在国内各地流行的情况发生。因此, 加强口岸检疫、国内引种和流通领域的检疫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加强免疫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

有组织、有计划地免疫预防接种, 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免疫接种工作要根据猪场所在地的传染病的流行种类确定应接种疫苗的种类;根据猪场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年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确实的免疫;对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进行实验室监测, 掌握疫苗免疫水平, 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或疫苗的补免, 保证猪群群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应注重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以及防疫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确保免疫效果。

2.5 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

科学制定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疗程、药物轮换计划等, 避免无的放矢或发病时乱投药。根据疫病流行的种类和特点, 根据猪场实际,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预防用药的方案是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止滥用抗菌药物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在猪场的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及育肥猪四个阶段针对某些病菌选择高敏药物, 预防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细菌感染,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生产效能,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寄生虫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化驱虫程序, 选择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联合用药应首先明确病原菌的种类, 然后从药物本身考虑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等相互关系, 才可确定联合用药的种类、配比、用量及疗程[10]。

3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 规模化养猪具有规模大、密度高、生产技术高、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规模化猪场疫病具有病因复杂、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因此,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控制是一个多学科、多方面综合的系统工程, 包括兽医学、畜牧学、营养学、遗传学、建筑学、环境卫生学、化学、经营管理等学科。要树立现代生产兽医学观念, 贯彻实行“群防群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防制的技术措施,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设计高水准的生物安全防护方案。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建立高免猪群等方面入手, 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徐涤平, 杨克礼, 梁望旺, 等.猪病混合感染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6) :11847~11848

[2]金升藻, 金巍, 李鹏.猪圆环病毒与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2) :6796~6797

[3]杨汉春.2008年我国主要猪病流行概况和防控对策.猪业科学, 2009, 26 (1) :76~77

[4]苏双, 咸京淑, 李萌, 等.吉林省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调查.中国兽医科技, 2003, 33 (4) :30~34

[5]曹兴萍, 张以芳, 高自寿, 等.猪繁殖障碍性主要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动物检疫, 2010, 27 (3) :49~52

[6]黄忠森, 王强, 左瑞华.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103~106

猪场常发疫病防控策略 篇2

霍立军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一、新建猪场要加强购种猪的现场检疫工作,通过协商对供猪场家进行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抗原检测,经检测有阳性反应的猪场不要购买猪。抗原检测阴性的猪场购猪后选择与现有猪舍距离500米以上隔离饲养20天-30天,再次进行抗原检测,确认阴性后,根据你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15天后,经抗体检测合格后方可进猪场正常饲养。

二、加强引进猪的免疫和抗体监测工作。与供猪方协商对供猪场在引进猪之前20天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疫苗及根据饲养场所在地疫病流行情况及需要免疫的种类进行免疫接种,待猪群接种疫苗后15天采血检测免疫抗体为阳性后再引进(购买)。

三、搞好环境卫生、定期防疫消毒。饲养区卫生,每天清理干净,舍内粪便及时清理。每周对猪舍(带猪消毒)及环境进行2次消毒,消灭疫源,这样可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

四、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自卫封锁。

1、猪群管理必须实行“三固定”。即:固定猪群、固定猪舍,固定人员,防止人为串圈,以免人为传染。坚决避免人、猪随意流动造成人为感染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养殖人员的频频更换对猪产生的应激。

2、猪场的畜牧兽医管理人员和养殖人员的不可采取轮休工作制。养殖人员可实行日薪工资或一个饲养周期结束后集中带薪休假。因为养殖业生产与工业产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生产人员流动、休息不会给后期生产带来大的影响。而养殖生产,人员流动后由于不熟悉情况,饲喂方式方法的不同、掌握猪群动态的程度等情况都会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管理人员、养殖人员取消轮休制,是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否则,是不可能做到健康养猪、养好猪。

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排好饲养全程的免疫程序,严格做好免疫工作。重点建议如下:

1、伪狂犬母猪一年普免4次;小猪出生滴鼻,70天的再补免一次。

2、猪瘟初生后20天首免,14天后检测抗体,对猪瘟阴性猪补免一次猪瘟疫苗。

3、选用口蹄疫商品化的高效O+A二价苗,母猪群每年免疫4次;仔猪群35天首免,70天二免,120天三免。

六、发生疫情的饲养场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进行疫病的定性。找当地或国家定点的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确诊。

2、做好饲养场的全面生物安全工作。污染场要彻底清扫、消毒,固定好饲养人员,限制人员流动。

猪场常发疫病防控策略 篇3

1 当前猪病的流行现状

1.1 老疫病危害仍存在

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流通渠道的增多, 造成了疫病流行的客观条件, 导致一些已控制的传染病, 如水泡性疾病、猪瘟 (HC) 等又重新抬头, 呈扩散之势。

1.2 新疫病日趋严重

近年来, 我国的养猪业发展迅速, 从国内、外引进种猪的品种和数量增多。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致使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PRRS) 、猪增生性肠病 (PPE)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等疾病传入我国, 对养猪业危害日益严重,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3 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存在

现在猪发生疾病, 多为多病原混合感染。如仔猪腹泻, 通常是仔猪黄痢、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混合感染及环境因素影响等而引起。这种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对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要求诊断分清主次, 现场与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 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1.4 繁殖障碍疾病不可忽视

由不同病原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普遍存在, 已证实与该综合征有关的疫病有30种以上。当前危害较大的有日本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感染 (PPV) 、PRRS、猪伪狂犬病 (PR) 、衣原体、弓形体等疫病。

1.5 猪呼吸道病日益突出

养猪工作者普遍认为保育仔猪和生长猪呼吸道疾病日益严重且不易控制。猪场猪呼吸道疾病严重应考虑PR、PRRS、PMWS、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喘气病等疾病的感染。饲养管理的失误和环境的恶化也致使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1.6 某些细菌病和寄生虫病危害加重

随着集约化养猪场增多和养猪规模不断扩大, 污染更变得严重, 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猪水肿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小袋纤毛虫、疥螨感染等疾病。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环境中, 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猪场常见病原并引发多种疾病。

1.7 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饲料配合不当或储备存放时间过长, 营养损失, 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 霉菌与霉菌毒素、农药中毒、添加过量痢菌净、硫酸新毒素等药物以及灭鼠药等引起的中毒, 近年来在部分猪场时有发生。

1.8 梭菌性肠炎时有发生

表现为初生仔猪血样下痢, 7日龄以内仔猪及保育猪、生长猪顽固性下痢, 粪便黄色水样、黏液状, 母猪可见突然死亡, 死后胀气, 剖检见肠黏膜充血出血。

2 猪病流行的原因

规模化猪场的病种越来越多, 防控越来越难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导致养猪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2.1 人为因素

养殖者对近十多年兴起的“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的新措施―“生物安全”深信不疑, 进门踏脚消毒换鞋, 再紫外线消毒更衣, 乃至沐浴更衣, 纷纷将猪场搬到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对猪的生理、病原微生物及环境应激因素认识上的偏差和对低成本概念的误读, 使得经营者在管理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追求利润最大化片面的从投入上降成本, 忽略了产出和投入的观点。忘记了只有合理的投入, 让投入实现其价值, 才能达到最高产出的目标。原料 (饲料、兽药、疫苗) 质量缺乏保证,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认为是加大成本, 致使猪病越来越多, 死亡率越来越高。

2.2 客观因素

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与猪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对共生成为主流, 由原来的绝对寄生 (绝对致病) 变为相对寄生或共生 (相对致病) 。例如猪瘟病毒在几十年前是绝对致病的, 呈典型的急性病理过程。随后慢性病例增多, 至今几乎难见典型急性病例。随着猪体的适应与弱毒株的出现, 猪瘟病毒与猪体共存的带毒现象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普遍。圆环病毒、蓝耳病的猪场污染率在90%以上。据官方统计, 2007年1至5月我国蓝耳病的发病数不足五万头, 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足见蓝耳病病毒总体上以与猪群处于共生的稳态中。新近研究表明, 引发胃溃疡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会分泌一种物质, 能延长感染细胞的寿命, 使致共处稳态, 难为药物消灭。

只要有猪, 猪群中就有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存在, 并且随着系统的进化, 猪群中病原微生物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猪场内存在猪瘟带毒猪的现象应是极普遍的。血清学检测表明圆环病毒、蓝耳病在猪群中的阳性率在90%以上, 至于那些本来就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的病原菌, 例如副猪、大肠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就更是附猪而存。

尽管猪群内存在各种病原微生物, 许多病原微生物还有免疫抑制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发病。如果猪场内同时存在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然因素, 那么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将是必然的, 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

2.3 猪群本身的因素

猪群本身的因素是猪发病的必然内因。现代基因型猪, 因为强烈的单项选育, 生产水平更高, 同时意味着新陈代谢更为旺盛。而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更活跃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支撑, 需要更强大的氧化酶系统支撑。在这些系统活跃的同时, 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多环节的抑制, 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引起自由基损伤, 这无疑给现代基因型猪群带来了相对虚弱的体质内因。缺乏适量运动等远离猪自然习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使种猪的心脏与肺脏不能与肌肉的生长同步发育, 加剧了这种弱体质的发展趋势。

2.4 环境应激

周围的环境应激是猪场内疫病流行的必然外因。由于多种环境应激因子有时间上的持续性, 因此具有四维效应, 即具有时间上的积累致病效应。例如, 小于10个毫微米的尘埃能在空中漂浮十多小时, 并随时间的延续吸附更多的病原微生物与有害气体, 容易积累达到致病量。如果不消除, 会不断刺激猪体, 产生慢性应激的积累效应。没有安全玉米的事实, 使其微量霉菌毒素会在不断的采食中积累, 造成持续的免疫抑制与损伤。四维的慢性应激会导致猪体持续的高水平血糖皮质激素, 使猪体每分每秒都处于应激状态中, 从而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44%-55%,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与处理, 破坏有免疫原性的淋巴细胞, 抑制抗体形成, 加速抗体的破坏。还能激化异常自由基反应, 从另一环节上抑制免疫功能。

环境应激因素的四维病理效应使得应激因子的致病作用得以协同、加强、持续。原本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共处稳态的猪群, 在它们的作用下变得极易发病, 疫病的发生成为必然, 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3 疫病防控策略

3.1 更新防疫观念

要从传统的“临床兽医学” (治疗型兽医) 转变为“预防兽医学” (预防和保健型兽医) , 逐步上升到“生产兽医学” (管理型兽医) 。要对场内猪群的群体免疫水平和健康情况了如指掌, 建立群防群治的管理体系, 熟悉猪场的生产流程, 重视生产管理的每个细节。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 采取果断处置措施。

3.2 制订适合本场的免疫接种程序, 建立检测体系

根据当地实际和猪群健康情况, 制订本场的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猪场应做好HC、FMD、乙脑、PPV、PR等疾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应加强病毒性疫苗和种猪的免疫接种, 特别是PR、HC的免疫接种, 减少细菌性疫苗和肉猪的免疫接种。对有争议的疫苗 (如PRRS) 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考虑。根据条件建立检测体系, 依据抗体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做到有的放矢。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减少应激因素

日前猪群的健康情况多为“亚健康状况”, 主要防疫措施之一是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降低饲养密度, 加强通风等措施许多猪场都很重视, 但忽视易造成应激的各个环节, 如温差对猪群产生的应激, 尤其是春秋季节, 白天和晚上的温差。猪群的转群和转料时间、方法, 饲养员喂养顺序, 脚步动作轻快或粗暴, 饲喂干料与湿料, 饥与饱, 饲养密度高低, 供水充足与否等。如果管理不当, 都会造成应激而使发病率增加。所以, 这一类工作随着认识和环境条件的改变, 具体策略也要与时俱进, 把管理工作做实。

3.4 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应做到有效、彻底, 避免流于形式。猪场应制订消毒计划和程序。选择可靠有效消毒剂, 空栏时应多次反复消毒, 减少分娩舍和保育舍的喷雾带猪消毒。

3.5 重视综合性措施改善, 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获得有效主动免疫的基础。巨噬细胞的功能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重要部分, 没有巨噬细胞的有效捕获、提高疫苗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就不会发生或抗体滴度低下。保证猪群正常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良好的环境。目前影响猪群免疫功能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玉米中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影响免疫功能的微量性、隐蔽性、持续性、蓄积性, 还有泛嗜器官性、中度与重度中毒的不可逆性多被人们忽视。养猪人应该树立没有安全玉米的观念。众多猪场免疫整齐度差的元凶就是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后备种猪与仔猪的首免影响最大。

摒弃有病就用药的观念, 根据猪场实际制订猪场药物保健计划。如妊娠母猪定期 (每2-3个月) , 哺乳母猪产前、产后各1周, 仔猪断奶后l周, 饲料添加保健药物;哺乳仔猪于第三、七、二十一天执行“三针”保健计划等, 可以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3.6 应用综合判断标准, 及时准确诊断疾病

猪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篇4

1 目前一些养猪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 有相当数量的养猪场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 猪舍十分简陋, 缺少一定的设施, 而且离居民区较近, 这对于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

在防疫方面, 虽然大多数的饲养者都能认识到传染病是饲养畜禽的大敌, 不搞好防疫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畜主都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整个养殖过程中, 都能积极主动地购买疫苗及消毒药进行防疫和消毒工作。初具规模的养猪户一般也只听有养殖经验的养猪户的安排, 照搬别人的做法, 就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养殖户对免疫十分重视, 但对免疫监测不重视, 认识不到位。

所以, 对免疫后的猪只基本不进行免疫监测。其实免疫监测是检验免疫质量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监测合格后, 接种才能成功。常见到有的养猪户疫苗没少用, 经常消毒, 但像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仍时有发生, 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免疫监测。

小型养殖场户的免疫程序大都是从兽药经营户那里听来的, 没有统一、合理的免疫程序。

疫苗的来源较杂, 有从兽药饲料门市购买的, 也有买雏鸡、仔猪时从供种厂家带来的。这样的疫苗供应存在着较多问题。疫苗是否来自国家定点生产厂家, 疫苗的运输、保存是否按要求冷藏保存与运输都不清楚。

部分养猪场当猪只发病时滥用抗生素及违禁药物, 使动物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 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还有部分养猪户为了增加自己的养殖效益, 提高畜产品价钱, 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国家法律抛在脑后, 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药品, 如“瘦肉精” (盐酸克伦特罗) 的添加, 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2 防治措施

2.1 重视环境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的环境。首先是猪场的选址要合理, 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开阔的地方, 忌低洼潮湿之地;应远离其他养殖场, 或是有污染的工厂等;应弃旧建新场, 保证水源干净充足。最好有天然的保护屏障, 自然阻隔与外界的联系。其次是猪场的布局要合理, 母猪舍、育成舍应在上风向, 隔离舍和处理室应在下风向, 粪污处理宜在下风向;要用沼气池或生物链对养殖废物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粪污处理通道与饲养通道分开;猪舍间距至少在5m以上, 可以绿化隔离。为防止滋生蚊蝇, 场内不要留大水池, 地势尽量保持平整, 排污沟要加盖水泥盖板。

2.2 严格消毒

因为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影响, 所以应按消毒规程进行。紫外灯消毒的效果受到紫外灯的强度、距离、室温、照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当前有些猪场达不到此要求, 起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有些消毒剂对人畜有副作用, 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 每个猪场要购置多种消毒剂, 不同的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剂。猪场消毒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 要合理消毒。在猪场进出口的消毒工作中常见到一些疏忽之处, 表现在重视了前门的消毒, 忽视了后门的消毒;重视了脚、鞋的消毒, 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外来人的消毒, 忽视了本场人的消毒;重视了人的消毒, 忽视了物、钱币等的消毒。此外, 忽视了舍内空气和猪体的消毒等。

2.3 长远规划

集约化养猪场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分期完成扩大生产任务和各项防疫措施。要特别注意兽医防疫体系不能有间断, 防疫措施不能有断层。因此, 管理人员、主管兽医应相对稳定, 不能随意更换或新旧人员衔接不上, 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场内培训和实习, 保证防疫制度和措施始终连续一致。

2.4 计划免疫

制定免疫制度时, 既要充分考虑品种特点、疫苗特性, 又要结合本地疫情和本场实际, 选择最合适有效的免疫途径, 最可靠的免疫程序, 最安全的免疫剂量。对新场应考虑猪只原场发病种类, 对旧场要结合历史发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免疫程序, 确定免疫剂量。如果有条件, 可以对某些疾病作抗体监测。制定免疫程序时, 必须包括疫苗的种类、用量、用法、被接种猪的日龄、次数、间隔时间等。接种时, 还应确保疫苗质量。同时操作必须规范, 由专职技术员操作, 以免剂量不够或过多, 或是产生漏种等, 达不到免疫效果。

2.5 健康检测

健康检测就是通过对健康群体进行综合检查, 找出各种隐患和携带病原体的个体, 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全场猪群的饲养管理制度和免疫预防措施。目前, 养猪场健康检测的工作重点, 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些繁殖障碍性疾病、多病因性疾病和隐性感染性疾病。

2.6 群体保健

猪场疫病的综合防控 篇5

1 合理选址

猪场建设要考虑当地的风向、地势、环境和污染源的远近等因素, 应选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水质卫生良好、排水方便, 距离主要公路、居民区、屠宰场、工厂等1000m以上, 周边无污水处理站和其他污染源的地方。猪场的布局、建筑材料、房舍走向、面积大小及配套设施合理, 应按生活管理区一生产配套区—生产区一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进行科学布局。生活、生产区应位于整个场的上风向, 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位于下风向。在进场和出场门口设置车辆、人员消毒池 (室) , 各区之间设置净、污道, 单向行驶, 并且严格做到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分开, 生产区周围有防疫保护设施。

2 把好引种关

引进种猪时, 必需进行种猪来源场的资质和疫病史调查, 对引进种猪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和疫病监测, 监测的病种除国家规定的监测病种外, 还应根据引出、引入地的病种情况酌情增加监测病种。确定为健康猪群时, 方可引进。引进后仍需隔离观察15d以上, 无任何异常, 并进行本场规定的免疫接种后方可入场饲养。

3 加强猪群保健

根据猪群不同时期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量, 提供优质足量的饲料, 保证营养和能量供给。严禁饲喂过期发霉的饲料, 防止霉饲料中毒病发生。初生仔猪保证吃到初乳, 做好饮水开食的正确调教和断奶、保育期饲料的过渡等几个环节, 减少应激, 防止仔猪断奶综合症等病的发生。同时饲料中添加保健药品, 每月饲喂2次, 每次连续5~7d, 以提高猪群抗病能力。

定期对猪群进行体内外驱虫。猪群感染寄生虫后不仅使免疫机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长势受制, 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猪场必须制定科学的驱虫程序, 母猪空怀期进行彻底驱虫;仔猪40日龄时进行驱虫, 间隔1周后再驱虫1次;成年公猪及后备猪每季度驱虫1次。驱虫药物视猪群情况、药物性能、用药对象等灵活掌握, 交叉使用。

4 做好免疫工作

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场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疫苗的性质、气候条件、猪群健康情况及其他因素制定出适合自己猪群的完整的免疫计划, 综合考虑猪只抗体水平、免疫管理情况、猪只发病日龄、发病季节等因素, 制定出科学完整的免疫程序, 并定期监测各病种免疫抗体的消长情况, 检查免疫质量, 效果不佳时, 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同时每半年要对全场所有的种公、母猪采血进行全面的疫病普查, 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5 严格消毒制度

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流通渠道的增多, 造成了原发病如猪瘟 (HC) 等传染病又呈扩散之势, 许多新病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PRRS) 、猪增生性肠病 (PPE)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等的相继传人, 造成多病原混合感染, 猪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呈日益加重的现象, 因此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 强化消毒灭源至关重要。养猪场必须结合本场实际,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程序, 科学选定消毒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 落实消毒人员及工作责任。定期对圈舍、道路、环境进行消毒, 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剂, 严格用具、诊疗器械、母畜临产前的各种消毒。

6 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

当前, 尽管养猪业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上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大部分饲养场主抱有临时观念, 对固定资产和生产发展未做长远的规划和投资, 特别是在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严重不足, 粪便只是简单的堆积处理, 部分场畜禽粪污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地下。在有些养殖场附近, 臭气熏鼻, 夏季更是苍蝇乱飞, 卫生状况极为不堪。甚至一些养殖户将病死畜禽卖掉或者吃肉, 不但极易造成疫情传播, 还危害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 猪场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无害化处理制度, 对污水采用固—液分离、沉淀池、厌氧发酵、生化方法、废物再利用等进行处理, 对病死动物尸体、粪便一律采用焚烧深埋方法处理, 彻底杜绝传染源, 净化养殖环境。同时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消灭老鼠, 割除杂草、填干水坑, 以防蚊、蝇孳生。

7 及时处置疫情

高温季节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篇6

1 强化饲养管理

一般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在猪场生产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规模化的猪场而言,往往会遇到采食量减小,母猪繁殖受阻、热应激、增重较慢等问题,这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首先,在现存猪舍建筑的前提下,完善隔热、消毒、遮阳、通风和喷淋降温相关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工作,帮助猪群可以获得一个洁净、干燥、安静的生活环境。另外,要将通风与用水降温有机结合在一起,防止高温高湿情况的出现。其次,适当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防止猪群过于拥挤,改善猪舍的空气状况,避免热应激。再者,对猪群的出售、调动、注射疫苗的时间、去势进行相应的调整,把相关的生产活动尽量放在早晚时间段展开,降低热应激[1]。最后,对饲粮营养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高温季节猪群的采食量较少,需要更新饲料配方,强化饲料中的维生素和能量水平,尽量提供一些类似瓜类、叶菜类、块根类的饲料,将干料有效地改造为湿料,提高每天的采食量。另外,对饲料的检查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进一步保证饲料的新鲜性。

2 改善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控动物疫病的方式之一。在夏季高温季节要重视对猪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其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一是采用有效合理的免疫步骤。在实际的疫病出现情况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母源抗体水平、猪场的病史、猪本身的日龄、饲养条件等方面,科学地制定出一份与本场实际相符的免疫方案,切记不能照搬其他猪场的免疫方式。严格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免疫步骤,不可以随意更换疫苗种类、增减免疫次数,进行规范化的免疫工作。二是选取高质量的疫苗。需要选择正规企业的疫苗,在源头上保证疫苗的可靠性,同时也要保证疫苗运输、保存工作的正规性,杜绝在冷链上不良现象的出现,避免致使疫苗质量降低的情况。三是完善疫苗免疫操作的规范化,尤其是在对疫苗进行接种的过程中,要有效规范操作行为,防止注射部位不准确情况的出现,实现猪群免疫效果的高效性。四是合理应用检测数据资料,针对一些正在进行免疫抗体的猪场,需要合理依据检测结果,科学地对不同时期、日龄的猪群进行分析,在检测的基础上帮助免疫工作高效地进行[2]。

3 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夏季作为动物疫苗高发的时期之一,同样也是灭杀猪群病原微生物的最佳阶段。鉴于此,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消毒灭源工作,在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实施消毒步骤。第一步,完善消毒灭源方案。在猪场中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负责,确保消毒剂数量的充足性,保证消毒对策的合理性,促进消毒工作的高效性,挖掘出猪场中消毒环节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将其作为消毒灭源工作的侧重点。第二步,选取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手段。相关的消毒剂需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保证其在有效期限内。第三步,严格依据消毒方案,对消毒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消毒之前要对污物进行彻底清除,主要包括粪便、垫料等,在完成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同时对猪舍内外的环境进行定期消毒,主要包括场地、器械、栏舍、排水道等。第四步,对外来的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更换服装衣帽,只有经过消毒室的紫外线消毒才能进入猪舍内,对于车辆则需要重点对其车轮进行消毒,坚决切断传播路径[3]。

4 严格掌控引种程序

要想提升猪场本身的经济效益,必须开展相应的品种改良工作,对猪场的生产活动进行规模化、均衡化管理,合理调整母猪群体的结构,及时更新猪的品种。尤其是在部分猪场的引种过程中,要重视相应的引进猪的检测工作,杜绝将外来细菌、病菌带入到猪场,防止猪场疫病的发生。鉴于此,在实际的猪场引种工作中,需要仔细了解当地的疫情和免疫环境,排查猪只的健康,对检疫证明进行检查。在引进猪只到达猪场时,还需严格依据相关的动物疫病管理方法进行隔离观察,在保证猪只无疫病发生时,才可以将其与猪群进行混群饲养。与此同时,一旦发现种猪发病,要及时进行治疗,完善隔离工作。也要在其他健康的猪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的抗性药物,保证其健康生长。

5 完善综合防护工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猪场疾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完善整个猪场综合防治工作的目的。同时,需要合理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未雨绸缪,并且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登记好相关的数据。一旦发现病猪,需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切实抓住治疗时机,防止猪只抵抗力降低的情况出现;相应地增加相关药物的资金投入,完善好初生幼猪的接产工作,让每一头猪均可以吃到足够的初乳,以便得到母体的有效抗体。另外,针对外派的场内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将其派到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或学校进行学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经验丰富的场内技术工作者和专家对本场工作者进行培训,强化场内工作者的管理技能和水平。

6 结语

养殖场强化自身的管理,改善疫苗接种工作,做好消毒灭源的工作,严格掌控引种程序,完善综合防护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高温季节猪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佐婷婷,袁琦.浅析中小规模养猪场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6(2):139-143.

[2]马秀生,刘武.对互助县规模养猪场动物疫病防控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5):111-114.

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篇7

1 建造利于疫病防控的标准圈舍

圈舍的建造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 主要内容有:

1.1 猪场选址

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 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猪场的选址要符合GB/T 18407.3的规定。猪场要选在地势高、干燥, 平坦 (在丘陵山地建场的应尽量选择阳坡, 坡度不超过20°) , 排水良好的地方, 且有良好的水、电、路等公用配套条件。

1.2 猪场布局

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 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圈舍按“四分离”的要求, 做到人畜分离、粪便干湿分离、净道污道分离、雨水污水分离。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3个功能分区布置, 各功能区之间界限明显。

猪舍排布:按生产流程依次排列为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猪舍→怀孕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肥育猪舍。

猪舍面积:根据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 种公猪8~10 m2/头, 种母猪6~8 m2/头, 仔猪0.5~0.6 m2/头, 育肥猪0.8~1.0 m2/头, 使用高床分栏饲养工艺。

1.3 猪场设施设备

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 以便清洗消毒;配备疫苗冷冻 (冷藏) 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 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根据需要, 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等采集的区域。

此外, 还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饲养工作。

2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提供优质安全、科学配制的猪饲料, 是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的关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 对饲料的营养指标要求不尽相同。各阶段猪的营养指标分述如下:

2.1 仔猪饲料营养指标

仔猪饲养阶段分为哺乳期和保育期, 其营养指标见表1、表2。

2.2 公猪饲料营养指标

重视维生素A、D、E和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的补充。体重150 kg以内的公猪, 日喂饲料2.3~2.5kg;150 kg以上的公猪, 日喂饲料2.5~3kg。应根据膘情适当调整喂料量。

2.3 母猪营养指标

母猪的饲养分为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4个阶段。

后备母猪采食量:生长期 (断奶~70 kg) , 采食量1.5~2.5 kg。培育期 (70~100 kg) , 采食量2.5~2.8 kg。适配期, 在配种前2周每头增加0.45~0.9kg/d, 配种当天把饲料量降到每天每头1.8~2 kg。

怀孕母猪采食量:怀孕前期 (怀孕0~85 d) , 日采食量1.8~2.0 kg, 注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怀孕后期 (怀孕85 d~产前3 d) , 日采食量为2.0~2.5kg。

围产期日投料4~6 kg/头。旺乳期 (产后7 d~断奶前3 d) , 产后1周基本上可让母猪自由采食, 母猪每天给料量以2.5 kg/d为基础, 每多带一头仔猪增加0.25~0.3 kg饲料。断奶准备期 (断奶前3 d~断奶) , 体况良好的母猪于断奶前3 d适当减料至3 kg, 体况差的不减料。空怀母猪, 其日粮的营养浓度与哺乳期母猪相同, 在离乳前3 d开始减料, 离乳当天不喂料, 离乳后第二天至配种前增加饲喂量, 日喂量加至2.5~3 kg/d, 一旦配种后, 立即降到1.8~2.0 kg/d。

MJ/kg、%、kg

MJ/kg、%、kg

MJ/kg、%、kg

MJ/kg、%、kg

3 建立引种隔离制度

从外地引种猪时, 应派兽医和遗传育种专业人员到非疫区、有资质的健康种猪基地选购, 并与引种基地签订有关合同,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购回的种猪要按有关引种隔离观察的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不得低于45 d。以此防止因引种而引入传染性疾病和确保购入种猪的品质。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仔猪的抵抗力不同, 难免有发生疾病的情况。一旦有仔猪发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查出病因, 进行治疗, 防止相互感染。

4 加强抗体监测与制定合理适用的免疫程序

4.1 抗体监测

4.1.1 口蹄疫: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牛、羊。重点对种畜场、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发生过疫情的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家畜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并结合疫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 (4) 检测方法: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或液相阻断ELISA。结果判定标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液向阻断ELISA, 免疫21d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检测结果处理:病原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样品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实验室进行确诊和病原分离鉴定。对阳性畜进行扑杀, 必要时对同群畜进行扑杀, 并无害化处理。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4.1.2 猪瘟: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用途、饲养方式的猪;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各集中监测一次, 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猪瘟监测采样可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监测采样结合。 (4) 检测方法: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判定标准: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用荧光免疫抗体或RT-PCR或ELISA方法, 对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 (5) 监测结果处理: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猪所在的猪场应采取净化措施。

4.1.3 高致病性蓝耳病:

(1) 监测范围: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饲养场、交易市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集中监测;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 (4) 检测方法:ELISA。判定标准:活疫苗免疫28 d后, 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监测结果处理: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群或猪场, 要结合猪群免疫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综合分析, 并按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4.2 免疫程序的制定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针对本地区、本养殖场动物疫病流行的情况、种类、发病时间、年龄、疫苗等特点, 并结合抗体监测情况, 制定适当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操作规程, 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应免密度要达到100%, 确保防疫工作对本场猪只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动物疫病分类, 猪的一类疫病有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其中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强制性免疫, 必须列入免疫程序中。

5 哺乳仔猪保健方案

5.1.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 每头各肌注猪白细胞介素-4, 每次0.25mL, 可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吃初乳之前用嗜酸乳杆菌口服液, 每头喷嘴1 mL, 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 mL。

5.1.2仔猪3日龄时, 每头肌注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 m L或者肌注铁制剂1~2 mL, 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预防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 可于1 t饲料中添加益生肽C211 500 g, 饲喂10 d, 可促进消化机能, 调节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 促进生长,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 改善饲养生态环境。

5.1.3仔猪断奶前3 d, 每头肌注转移因子 (免疫核糖核酸) 0.25 mL, 可有效的防止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及环境应激等。

5.1.4仔猪断奶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氟康王 (氟苯尼考, 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 400 g, 加黄芪多糖粉500 g, 连续饲喂14 d, 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诱发断奶后仔猪发生的多种疫病。

MJ/kg、%、kg

MJ/kg、%、kg

5.1.5饮水加药,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加黄芪多糖加溶菌酶80 g, 饮用12 d。

5.2 保育仔猪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猪用抗菌肽500g, 加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2 d。保育仔猪转群前口服丙硫苯咪唑, 10~20mg/ (kg体重) , 驱除体内寄生虫1次。

5.3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抗菌肽5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溶菌酶120 g, 连续饲喂7 d, 每月1次即可。母猪产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 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4 d。

6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6.1 消毒剂选择原则

6.1.1 选择的消毒剂具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中的特点。

6.1.2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 选择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1.3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确实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2 消毒程序

采取清扫→冲洗→消毒→干燥→再清扫→再冲洗→再消毒→再干燥的程序, 并注意更换不同的消毒药, 确保杀死所有病原后才进猪饲养。猪场应坚持“全进全出”原则。进栏前, 用消毒液严格消毒后方可进栏。

6.3 消毒措施

轮换使用消毒剂, 定期进行外围消毒、场区消毒、饮水消毒、饲料袋消毒和其它常规消毒, 注重产房的卫生。6.3.1外围消毒: (1) 人员消毒:采用沐浴消毒时, 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脱去衣物, 全身淋浴后, 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工作鞋, 双手在消毒池 (盆) 内浸泡消毒后, 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 (2) 车辆消毒:本场车辆自外返回需进入生产区时, 应在大门外经喷洒消毒剂对其外表及所载物体表面消毒后, 通过消毒池进入。消毒池液体每周至少更换2次。 (3) 生产用品消毒:生产用材料 (如扫把、铁锹等) 可用消毒剂对表面消毒即可, 但在有疫情时经熏蒸消毒后才可用于生产。

6.3.2 场区消毒:

(1)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和饲料加工区。经常清扫, 保持其清洁卫生, 每周或半月定期消毒一次。 (2) 生产区:舍外主干道每日清扫, 每周使用规定之消毒剂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 增加消毒次数。 (3) 对赶猪通道、装猪台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称重地磅必须在清扫后进行擦拭消毒。 (4) 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尸体的场所及运送尸体的车辆, 经过的道路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 酌情使用喷洒法或浇泼法、浸泡法等方式进行消毒。 (5) 猪舍消毒:每天至少对猪舍清洁2次, 将收集的粪便、饲料残屑、垫草等运往粪场集中处理, 清洗食槽、水槽、排污沟。配种怀孕舍、中大猪舍每周至少对地面、栏杆、墙壁、走道消毒2~3次。疫情严重时应酌情增加消毒次数和提高消毒剂使用深度。 (6) 空栏消毒:猪舍空出后, 彻底清扫, 冲洗栏舍, 包括猪床、排污沟、地面及墙壁、保温箱、天花板、饲槽等仔细洗净, 不留死角;使用2%火碱喷洒地面、饲槽、栏杆等, 0.5~1 h后冲洗掉火碱液;再用0.3%过氧乙酸或氯制剂对整个猪舍喷雾消毒。或密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30 mL, 倒入适当容器内再加入高锰酸钾15 g/m3, 舍内温度不低于15℃。或不加高锰酸钾, 用猛火加热福尔马林, 使其迅速蒸发, 灭了火种, 24 h后开窗通风。

6.3.3 饮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饮用水源又未进行过滤净化时, 可使用氯制剂、有机酸制剂等通过定量加药器加入水中对其消毒。在腹泻病多发场尤应采用。

6.3.4 饲料袋消毒:

每月清洗并浸泡消毒1次。

6.3.5 其它常规消毒:

(1) 病死猪剖检时的消毒:对死亡原因不明的猪只剖检应在剖检室内或场外规定场所进行, 运送猪尸时应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剖检开始前应使用消毒剂对猪尸清洗消毒。剖检完毕后对猪尸做无害化处理。剖检人员的双手及鞋要消毒, 剖检器械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应妥善保管, 剖检场地用消毒剂泼洒清洗或浸泡。 (2) 工件服、鞋的消毒:职工工作中穿戴的衣服、鞋应定期清洗, 置日光下暴晒消毒。工作人员接触病猪后将工作衣、鞋置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洗涤。 (3) 医疗器械消毒:注射器、针头应采用煮沸或高压消毒法消毒。消毒时金属注射器应拆卸开, 玻璃注射器应将内芯抽出, 用纱布包裹, 自然冷却后再进行装配使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立即用酒精棉擦拭干净;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浸泡消毒。

6.4 注重产房的卫生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篇8

1、养猪业疫病现状及特点

随着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的纵深发展, 生猪疫病防控难度逐渐加大, 特别是市场流通使外源性疫病防不胜防, 老疫病抬头, 新病不断增加 (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一些多血清型病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 免疫抑制性让猪群不一定产生免疫应答的问题困扰养猪业的发展等等因素。

1) 规模化养猪场受疫病威胁的病毒病有猪瘟, 猪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猪流感等;细菌性病主要有猪链球菌、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水肿病、仔猪黄白痢、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弓形体病、附红体病等;寄生虫病有猪螨疥螨病、猪蛔虫等。

2) 疫病多呈现出混合型感染的特点

(1) 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

例如猪瘟、蓝耳病、圆环、伪狂犬等病毒, 继发链球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性的交替感染。

(2) 病毒性与病毒性的混合感染

例如猪瘟和蓝耳病、猪瘟和圆环病毒、猪瘟和伪狂犬、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猪瘟、蓝耳、圆环相互激发感染等

(3) 细菌性和细菌性的相互感染

例如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的感染。

(4) 病毒型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

猪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猪蛔虫病、疥癣病、猪肺丝虫病、猪鞭虫病、猪姜片吸虫病、细颈囊尾蚴病、猪囊虫病、棘球蚴病、猪旋毛虫病、猪胃虫病、猪肾虫病和猪虱病等。目前危害规模猪场的主要寄生虫有猪蛔虫、猪疥螨、猪毛首线虫、弓形虫和猪囊尾蚴等, 尤以猪蛔虫和猪疥螨最常见。猪瘟病毒和弓形体的混合感染等。

(5) 细菌性和寄生虫的相互混合感染

例如链球菌和弓形体、附红体的相互感染等

(6) 支原体和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的相互感染等

2、疫病防控措施

1)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监控

规模化养猪场在制订科学合理化的免疫程序之前, 首先必须掌握本场的猪群各阶段的猪群的疫苗抗体水平, 掌握疫苗抗体消长规律, 了解本地方存在哪些疫病, 为科学制订结合本场实际的疫病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2)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免疫程序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疫苗免疫来控制疫病是最关键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选择好疫苗是关键, 目前就市场上对生物制品的管理是比较混乱, 仅猪瘟疫苗就有许多种, 有细胞苗, 有组织苗, 有弱毒苗, 有脾淋苗, 有许多生产厂家等等, 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选择。

(1) 种猪

必须免疫的有猪瘟、细小病毒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经典和高致病性) 、猪伪狂犬病、口蹄疫。乙脑及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泄在流行季节之前30d免疫。视情况免疫的有猪喘气病、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2) 仔猪

必须免疫的有猪瘟、仔猪副伤寒、猪伪狂犬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经典和高致病性) 、猪喘气病。视情况免疫的有链球菌、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3) 正确选购疫苗

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 各有各的特点。有不同的生产厂家, 有不同的佐剂等, 如何选购既适用又经济的疫苗并且保证有很好的效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就几个疫苗特别强调注意事项。

猪瘟疫苗只有弱毒苗, 但生产厂家且很多, 就我们云南这片土地上, 首选的还是云南生物药厂生产的脾淋苗比较好, 要始终把握有国家农业部生产批文的正规的GMP生产厂家 (GMP厂家有严格的生产规范或者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这条原则, 其次考虑的才是有效含量、价格、安全性、当然了也有国外的, 但价格偏高, 一般不首选。在注射疫苗时的剂量考虑是首免, 还是二免, 三免的问题应该要注意, 疫苗在从冰箱中拿出来时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回温, 不要急于稀释注射, 一般恢复到室外温度时, 可以稀释注射。在注射时还要考虑猪群日龄情况, 首免的仔猪一般剂量是一头份, 不要加量, 二免的视情况加量, 一般不加量注射, 但经产的种猪一般在1.5头份。

仔猪副伤寒疫苗选择云南生物药厂的, 剂量不能加, 严格按一头份剂量注射, 否则会有应激反应等副反应的发生。

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有不同的毒株, 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 但伪狂犬病选用弱毒苗比灭活苗好已成共识。猪伪狂犬疫苗比较安全, 各阶段的不同品种、日龄的猪可以放心使用, 一般出生7日龄的可以滴鼻刺激局部免疫, 怀孕到分娩前1个月免疫1次使初生仔猪获得一定的母源抗体, 全年可以免疫4次, 因为伪狂犬抗原的半衰期虽然是6个月, 但4个月后的抗体抵抗力基本下降了。

蓝耳病疫苗有弱毒苗、灭活苗、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3种, 自2006年的蓝耳病风暴以来, 通过疫苗免疫来控制该病已成共识, 笔者赞同在阳性猪场应该选用弱毒苗免疫, 在阴性猪场一般选用灭活苗免疫, 在受蓝耳病威胁地区选用灭活苗免疫, 但要算是注意监测。就目前市场上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本人不赞同注射, 因为疫苗抗原含量不够, 有时候注射会适得其反的作用。

喘气病疫苗通过灭活苗免疫是目前控制喘气病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早期感染, 在仔猪阶段二次免疫 (通常1周龄首免, 2~3周后二免) 具有较高的保护力, 目前市场上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种, 免疫方法有滴鼻免疫、肌注免疫、胸腔注射免疫3种方法, 尤其是胸腔注射一定要把握好注射部位 (右肋肩胛骨后缘中轴线向后2~3肋间, 仔猪用7号或9号短针头, 较大的用12号短针头注射)

3、做好定期的预防保健工作

规模化养猪场在做好各种疫苗免疫的基础上, 还应该做好驱虫和定期的预防保健工作。驱虫药目前有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但效果不太理想, 推荐一种新型、广谱、安全、高效的阿苯达唑驱虫则对线虫、吸虫、球虫及移动期的幼虫、绦虫都有较强的驱虫作用。有些病目前没有疫苗来控制, 但已经严重威胁规模化养猪场, 如猪附红体病、猪弓形体病、猪疥藓, 圆环病毒病目前没有单苗。还有的病如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有许多血清型, 目前开发的疫苗主要是针对我国重要血清型或亚型, 而其他型血清型没有保护作用, 还得投药进行预防保健。目前市场上的保健药有许许多多, 就病毒性的保健药有黄芪多糖原粉、抗生素的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泰妙菌素、支原净等等。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计划, 有周期地拌料和饮水, 还要注意抗生素的保健药要避开注射疫苗的时间。

4、严格执行消毒制定

消毒工作是规模化养猪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工作, 消毒的目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预防和控制猪群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减少传染源。因此, 必须正确选择消毒剂, 注意消毒剂的影响效果 (浓度、温度、湿度、作用时间、酸碱度、有机物的存在、微生物的特点、配伍禁忌和拮抗物) 。凡进入猪场的的人员一律要经过猪场大门脚踏池 (1%的烧碱) 、消毒液 (碘伏) 洗手、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场区, 有条件的应该要洗澡、消毒后更衣换鞋进入场区。按消毒方式可分为火焰消毒 (染疫后的空圈) 、熏蒸消毒、气雾消毒 (一般经常使用) 。按消毒剂的成分可分类, 有酚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碱类消毒剂、碘制剂、有机氯、氧化剂、季铵盐类、复合型消毒剂、表面活性剂、无机氯、醇类、酸类等。注意消毒液的更换, 不能长时间的用一种消毒液消毒, 要注意酸、碱、醛类的交替使用, 这样提高消毒效果。

5、科学合理化的管理

上一篇:抽油机井参数优化设计下一篇: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