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疫病控制

2024-05-29

规模猪场疫病控制(共9篇)

规模猪场疫病控制 篇1

规模化养猪场由于猪的饲养量较多, 猪群的密度相对较大, 另外由于发展生猪生产的需要, 不断的更新品种和猪原的补栏, 常常需要引进一些种猪和购入一部分仔猪补栏, 这样极有可能导致一些接触性传染病发生机率增高, 严重的影响和制约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发展。因此, 规模化养猪场建立切实有效的疫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防止发生重大传染病是十分重要的。

1 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传入

为了确保规模化养猪场所饲养的生猪安全生产, 防止重大传染病的传入, 需要更新品种引进种猪、补栏外购仔猪时, 必须认真调查了解当地疫情, 掌握疫情情况, 严格由非疫区引种和购入仔猪, 要经当地兽医检疫机构检疫确认健康, 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引进和购入, 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后, 在隔离舍隔离观察15 d确认健康后方可混舍或混群饲养。

2 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消灭传染源

消毒是为了消灭猪场场区和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 使场区内和猪舍内始终保持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 让猪舍内达到无疫可染、无病可传的目的。所以, 规模化养猪场在未发生传染病情况下, 也不要放松警惕, 也要经常进行消毒灭源工作, 每年春、秋必须要进行2次大型季节性预防消毒, 每1~2周必须进行1次带猪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的猪舍, 应在猪入栏前和出栏后进行2次彻底消毒, 生猪入栏后每隔7 d进行1次消毒。产房在母猪产仔前进行2次消毒, 产仔高峰时进行多次, 产仔结束后要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猪场发生疫病时, 猪舍内要加强临时性消毒,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 可以每天进行1次带猪消毒, 对病猪及其分泌物、污染的场地进行及时消毒。当疫情扑灭后和疫区解除封锁前必须认真进行终末消毒。规模化养猪场日常应采取下列具体消毒措施。

大门:规模化养猪场大门入口必须设立消毒池, 消毒池的长宽由大门的大小而定, 消毒池内铺垫稻草, 消毒药一般采用20%的火碱, 每周更换1次, 以经常保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 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猪舍的出入口必须设有消毒槽, 槽内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

猪舍: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舍, 进猪前对空猪舍先消除舍内粪便及垫草, 运出后进行无害化处理。用高压水龙头彻底冲洗猪舍的顶棚、墙壁、门窗、地面及其它设施, 直至冲洗干净为止, 待舍内干燥后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24 h, 然后开窗开门通风。对种猪舍和后备种猪舍可采用带猪消毒方式, 用过氧乙酸、百毒杀等消毒药喷洒消毒。

用具:对饲槽、饮水器、运料车及其用具每天进行1次洗刷, 定期用含氯消毒药、新洁尔灭等消毒药进行消毒。

运动场:运动场如果是水泥地面的, 首先用清水彻底冲刷, 然后再用消毒药进行喷洒消毒。如果运动场是泥土地面的, 可将地面深翻30 cm左右, 同时撒上新鲜生石灰 (每平方米用0.5 kg) , 然后浇水湿润压平、压实。

粪便、污水:粪便常用消毒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采取发酵池法, 适用于稀薄粪便的发酵。另一种是堆粪法, 适用于干粪便的处理, 比较常用的是发酵池法;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及化学药物处理法, 比较简便实用的是化学药物处理法, 就是设一个污水池, 将舍内的污水引入污水池, 再加入2~5 g/L漂白粉进行处理。

3 采取严格的疫苗免疫措施, 增强群体的抗病力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的预防免疫接种必须做到四个保证, 一是保证疫苗免疫时间, 必须按时进行疫苗免疫注射;二是保证疫苗免疫项目, 应免疫的病种必须全免;三是保证疫苗免疫密度, 做到不漏栏、不漏头、不漏针, 应免的各种疫苗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四是保证疫苗免疫质量, 达到疫苗稀释方法正确、疫苗注射部位准确、疫苗注射剂量精确。同时, 规模化养猪场对于猪的一些重大传染病更要严格按着动物防疫规程进行及时免疫接种, 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等重大疫病。种猪和后备种猪每年春天3月、秋天的9月份必须各进行1次疫苗免疫注射;育肥猪和仔猪也必须按时进行重点疫病的疫苗免疫接种, 达到应免的必免、应防的必防。对于有些猪的疫病, 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炎、水肿病等, 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最后是规模化养猪场一些重大疫病疫苗免疫接种1个月后, 应由当地兽医防疫机构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经过疫苗免疫抗体监测达不到免疫抗体合格标准的, 要及时进行疫苗补免补注。

浅谈规模型猪场疫病的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规模型;猪场;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2.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4-0432(2010)-07-0193-1

0 前言

规模型猪场的特点是养猪数量多、密度大、猪舍易遭病原性粪尿的污染、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等少等,容易产生和诱发各种群发性疾病。一旦发生疫情,往往难以控制,轻则导致猪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病的发生,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组织,健全基本设施

1.1 加强学习

建立有猪场领导、兽医和饲养人员组成的兽医卫生防疫小组,学习《动物防疫法》,加强对猪场卫生防疫重要性的认识,小组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尽职工作。

1.2 加强设施建设

健全基本的兽医卫生设施,设立兽医诊疗室、添置基本设施,建立防疫档案、诊病记录、繁殖配种记录,印制处方笺、防疫登记表和生产月报表等;猪场出入口建立消毒池和更衣室,购置消毒药品、器材,更衣室顶部安装紫外线灯管,备有消毒盆等。并主要有隔离观察室。

2 制定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2.1 防止疫病传入

工作人员和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猪场,谢绝参观。必须参观者,须换鞋更衣并经消毒方可入内。场外的运输车辆、用具及本场职工的自行车不准进入生产区,商品猪交易需在生产区外进行;猪场内各猪舍的用具、饲养人员的工作服要严格分开,固定使用;职工的肉食品尽可能自给。禁止场内兽医外出诊病。

2.2 卫生管理

定期开展猪场环境卫生大扫除,重点做好猪场的粪尿处理和灭蚊、蝇工作。对猪舍的垫草、污物、垃圾和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场区干净、清洁、卫生。猪舍内平时要做到四净即猪栏净、食槽净、猪体净、用具净。及时通风换气,做到舍内空气清新、卫生。

2.3 工作人员职责

兽医和饲养人员忠实履行职责。坚持在每天早、中、晚饲喂时,仔细观察猪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急时报告和诊治,并详细做好各种记录,对发病、诊治结果和死亡等认真统计。

2.4 坚持自繁自养

从外地购入种猪须经当地兽医部门建议并签发检疫证明书及免疫证明书,进场后须隔离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病并经过疫苗接种、驱虫和全身喷雾消毒后方可转入生产区饲养。

3 建立猪场防疫制度

3.1 严格消毒

3.1.1 进场消毒 进场人员进入更衣室打开紫外线灯照射5min,在更衣、换鞋,在消毒盆内用来苏儿消毒药液洗手,然后步入盛有5%苛性钠消毒液的消毒池内踩踏,最后进入猪场生产区。

3.1.2 猪舍及用具消毒 猪舍用具每周一次小消毒,每月一次大消毒,母猪分娩室在临产前彻底消毒一次。猪舍内最好实行“全进全出”消毒,即每批猪出栏后,将猪舍内粪尿、垫草、食料和污物等,全部清理干净,用清水冲洗地面、猪床、走道、饲槽、圈栏、用具于下水道等,待晾干后用2%苛性钠溶液消毒,一周后可进行下一批猪饲养,对污染严重的猪舍,可按每立方米14g高锰酸钾和28ml福尔马林混合,进行密闭熏蒸消毒48h。

3.1.3 消毒 生产区消毒每半月可用2-3%苛性钠溶液喷洒消毒一次,各栋猪舍内走道5-7d用苛性钠消毒一次。

3.1.4 病、死猪处理及污水、粪便消毒 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病死猪要在指定地点做急宰、深埋、焚烧处理,不允许在场内随便处理或剖解,被病猪、死猪污染过的地方和粪尿、污物要清除干净,再用2-4%烧碱水消毒。

猪场的大量粪尿可用发酵池发酵或堆积发酵消毒处理;污水可采用有效氯含量2.5%的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加6-8g量消毒。

3.2 猪常见寄生虫驱除程序

母猪产前3个月驱虫,公猪每年至少2次驱虫,仔猪断奶后1月龄时驱虫,以后每隔1.5月驱虫一次,直到6月龄。全场猪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驱虫前应做粪便虫卵检查,做到对症下药。

4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禁喂发霉、变质饲料,预防低温(冻害)与高温(中暑)引起的伤害,减少惊吓、噪音和人的粗暴行为及不合理的管理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均可诱发各种疫病。

5 搞好其他综合配套措施

猪场从开始运作,就要制定好科学饲养管理、配种繁殖、饲料加工配置及饲喂技术规范,并坚持付诸实施。最主要的是提高兽医技术人员和饲养人员的素质,场长要熟悉猪场兽医卫生管理知识,尊重、理解和支持兽医、饲养人员的工作和合理要求,才能搞好猪场兽医卫生防疫工作,促进养猪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篇3

1 建造利于疫病防控的标准圈舍

圈舍的建造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 主要内容有:

1.1 猪场选址

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 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猪场的选址要符合GB/T 18407.3的规定。猪场要选在地势高、干燥, 平坦 (在丘陵山地建场的应尽量选择阳坡, 坡度不超过20°) , 排水良好的地方, 且有良好的水、电、路等公用配套条件。

1.2 猪场布局

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 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圈舍按“四分离”的要求, 做到人畜分离、粪便干湿分离、净道污道分离、雨水污水分离。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3个功能分区布置, 各功能区之间界限明显。

猪舍排布:按生产流程依次排列为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猪舍→怀孕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肥育猪舍。

猪舍面积:根据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 种公猪8~10 m2/头, 种母猪6~8 m2/头, 仔猪0.5~0.6 m2/头, 育肥猪0.8~1.0 m2/头, 使用高床分栏饲养工艺。

1.3 猪场设施设备

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 以便清洗消毒;配备疫苗冷冻 (冷藏) 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 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根据需要, 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等采集的区域。

此外, 还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饲养工作。

2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提供优质安全、科学配制的猪饲料, 是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的关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 对饲料的营养指标要求不尽相同。各阶段猪的营养指标分述如下:

2.1 仔猪饲料营养指标

仔猪饲养阶段分为哺乳期和保育期, 其营养指标见表1、表2。

2.2 公猪饲料营养指标

重视维生素A、D、E和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的补充。体重150 kg以内的公猪, 日喂饲料2.3~2.5kg;150 kg以上的公猪, 日喂饲料2.5~3kg。应根据膘情适当调整喂料量。

2.3 母猪营养指标

母猪的饲养分为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4个阶段。

后备母猪采食量:生长期 (断奶~70 kg) , 采食量1.5~2.5 kg。培育期 (70~100 kg) , 采食量2.5~2.8 kg。适配期, 在配种前2周每头增加0.45~0.9kg/d, 配种当天把饲料量降到每天每头1.8~2 kg。

怀孕母猪采食量:怀孕前期 (怀孕0~85 d) , 日采食量1.8~2.0 kg, 注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怀孕后期 (怀孕85 d~产前3 d) , 日采食量为2.0~2.5kg。

围产期日投料4~6 kg/头。旺乳期 (产后7 d~断奶前3 d) , 产后1周基本上可让母猪自由采食, 母猪每天给料量以2.5 kg/d为基础, 每多带一头仔猪增加0.25~0.3 kg饲料。断奶准备期 (断奶前3 d~断奶) , 体况良好的母猪于断奶前3 d适当减料至3 kg, 体况差的不减料。空怀母猪, 其日粮的营养浓度与哺乳期母猪相同, 在离乳前3 d开始减料, 离乳当天不喂料, 离乳后第二天至配种前增加饲喂量, 日喂量加至2.5~3 kg/d, 一旦配种后, 立即降到1.8~2.0 kg/d。

MJ/kg、%、kg

MJ/kg、%、kg

MJ/kg、%、kg

MJ/kg、%、kg

3 建立引种隔离制度

从外地引种猪时, 应派兽医和遗传育种专业人员到非疫区、有资质的健康种猪基地选购, 并与引种基地签订有关合同,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购回的种猪要按有关引种隔离观察的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不得低于45 d。以此防止因引种而引入传染性疾病和确保购入种猪的品质。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仔猪的抵抗力不同, 难免有发生疾病的情况。一旦有仔猪发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查出病因, 进行治疗, 防止相互感染。

4 加强抗体监测与制定合理适用的免疫程序

4.1 抗体监测

4.1.1 口蹄疫: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牛、羊。重点对种畜场、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发生过疫情的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家畜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并结合疫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 (4) 检测方法: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或液相阻断ELISA。结果判定标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液向阻断ELISA, 免疫21d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检测结果处理:病原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样品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实验室进行确诊和病原分离鉴定。对阳性畜进行扑杀, 必要时对同群畜进行扑杀, 并无害化处理。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4.1.2 猪瘟: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用途、饲养方式的猪;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各集中监测一次, 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猪瘟监测采样可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监测采样结合。 (4) 检测方法: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判定标准: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用荧光免疫抗体或RT-PCR或ELISA方法, 对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 (5) 监测结果处理: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猪所在的猪场应采取净化措施。

4.1.3 高致病性蓝耳病:

(1) 监测范围: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饲养场、交易市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集中监测;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 (4) 检测方法:ELISA。判定标准:活疫苗免疫28 d后, 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监测结果处理: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群或猪场, 要结合猪群免疫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综合分析, 并按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4.2 免疫程序的制定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针对本地区、本养殖场动物疫病流行的情况、种类、发病时间、年龄、疫苗等特点, 并结合抗体监测情况, 制定适当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操作规程, 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应免密度要达到100%, 确保防疫工作对本场猪只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动物疫病分类, 猪的一类疫病有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其中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强制性免疫, 必须列入免疫程序中。

5 哺乳仔猪保健方案

5.1.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 每头各肌注猪白细胞介素-4, 每次0.25mL, 可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吃初乳之前用嗜酸乳杆菌口服液, 每头喷嘴1 mL, 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 mL。

5.1.2仔猪3日龄时, 每头肌注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 m L或者肌注铁制剂1~2 mL, 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预防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 可于1 t饲料中添加益生肽C211 500 g, 饲喂10 d, 可促进消化机能, 调节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 促进生长,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 改善饲养生态环境。

5.1.3仔猪断奶前3 d, 每头肌注转移因子 (免疫核糖核酸) 0.25 mL, 可有效的防止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及环境应激等。

5.1.4仔猪断奶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氟康王 (氟苯尼考, 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 400 g, 加黄芪多糖粉500 g, 连续饲喂14 d, 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诱发断奶后仔猪发生的多种疫病。

MJ/kg、%、kg

MJ/kg、%、kg

5.1.5饮水加药,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加黄芪多糖加溶菌酶80 g, 饮用12 d。

5.2 保育仔猪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猪用抗菌肽500g, 加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2 d。保育仔猪转群前口服丙硫苯咪唑, 10~20mg/ (kg体重) , 驱除体内寄生虫1次。

5.3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抗菌肽5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溶菌酶120 g, 连续饲喂7 d, 每月1次即可。母猪产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 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4 d。

6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6.1 消毒剂选择原则

6.1.1 选择的消毒剂具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中的特点。

6.1.2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 选择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1.3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确实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2 消毒程序

采取清扫→冲洗→消毒→干燥→再清扫→再冲洗→再消毒→再干燥的程序, 并注意更换不同的消毒药, 确保杀死所有病原后才进猪饲养。猪场应坚持“全进全出”原则。进栏前, 用消毒液严格消毒后方可进栏。

6.3 消毒措施

轮换使用消毒剂, 定期进行外围消毒、场区消毒、饮水消毒、饲料袋消毒和其它常规消毒, 注重产房的卫生。6.3.1外围消毒: (1) 人员消毒:采用沐浴消毒时, 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脱去衣物, 全身淋浴后, 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工作鞋, 双手在消毒池 (盆) 内浸泡消毒后, 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 (2) 车辆消毒:本场车辆自外返回需进入生产区时, 应在大门外经喷洒消毒剂对其外表及所载物体表面消毒后, 通过消毒池进入。消毒池液体每周至少更换2次。 (3) 生产用品消毒:生产用材料 (如扫把、铁锹等) 可用消毒剂对表面消毒即可, 但在有疫情时经熏蒸消毒后才可用于生产。

6.3.2 场区消毒:

(1)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和饲料加工区。经常清扫, 保持其清洁卫生, 每周或半月定期消毒一次。 (2) 生产区:舍外主干道每日清扫, 每周使用规定之消毒剂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 增加消毒次数。 (3) 对赶猪通道、装猪台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称重地磅必须在清扫后进行擦拭消毒。 (4) 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尸体的场所及运送尸体的车辆, 经过的道路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 酌情使用喷洒法或浇泼法、浸泡法等方式进行消毒。 (5) 猪舍消毒:每天至少对猪舍清洁2次, 将收集的粪便、饲料残屑、垫草等运往粪场集中处理, 清洗食槽、水槽、排污沟。配种怀孕舍、中大猪舍每周至少对地面、栏杆、墙壁、走道消毒2~3次。疫情严重时应酌情增加消毒次数和提高消毒剂使用深度。 (6) 空栏消毒:猪舍空出后, 彻底清扫, 冲洗栏舍, 包括猪床、排污沟、地面及墙壁、保温箱、天花板、饲槽等仔细洗净, 不留死角;使用2%火碱喷洒地面、饲槽、栏杆等, 0.5~1 h后冲洗掉火碱液;再用0.3%过氧乙酸或氯制剂对整个猪舍喷雾消毒。或密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30 mL, 倒入适当容器内再加入高锰酸钾15 g/m3, 舍内温度不低于15℃。或不加高锰酸钾, 用猛火加热福尔马林, 使其迅速蒸发, 灭了火种, 24 h后开窗通风。

6.3.3 饮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饮用水源又未进行过滤净化时, 可使用氯制剂、有机酸制剂等通过定量加药器加入水中对其消毒。在腹泻病多发场尤应采用。

6.3.4 饲料袋消毒:

每月清洗并浸泡消毒1次。

6.3.5 其它常规消毒:

(1) 病死猪剖检时的消毒:对死亡原因不明的猪只剖检应在剖检室内或场外规定场所进行, 运送猪尸时应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剖检开始前应使用消毒剂对猪尸清洗消毒。剖检完毕后对猪尸做无害化处理。剖检人员的双手及鞋要消毒, 剖检器械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应妥善保管, 剖检场地用消毒剂泼洒清洗或浸泡。 (2) 工件服、鞋的消毒:职工工作中穿戴的衣服、鞋应定期清洗, 置日光下暴晒消毒。工作人员接触病猪后将工作衣、鞋置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洗涤。 (3) 医疗器械消毒:注射器、针头应采用煮沸或高压消毒法消毒。消毒时金属注射器应拆卸开, 玻璃注射器应将内芯抽出, 用纱布包裹, 自然冷却后再进行装配使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立即用酒精棉擦拭干净;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浸泡消毒。

6.4 注重产房的卫生

规模猪场疫病控制 篇4

1材料和方法

(1)伪狂犬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品公司;PRV-gE ELISA试剂盒:美国IDEXX公司;PRV引物与PCR检测:湖南农业大学;湖北某PRV阳性猪场,约1 800头母猪,2004年之前,该猪场曾暴发伪狂犬,损失惨重。按常规免疫,但生产成绩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2)伪狂犬病净化措施:①净化前,对该猪场种猪群进行抽检,每栋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随机抽取血样,每组各100份,用PRV-gE ELISA试剂盒检测,确定野毒感染情况。②免疫程序:所有种猪第1次免疫后,间隔1个月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3个月免疫1次(普免),2mL/头;仔猪2日龄用专用滴鼻器滴鼻免疫,2mL/头;60日龄二免(肌注),2mL/头。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③猪群的管理按生产流程,以周为生产单位,实行全进全出单向流动。④该猪场以前养狗养猫,此后不再养狗养猫;并定期灭鼠,每年2次。⑤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等。⑥对全场所有公猪进行PRV-gE普查,首先一次性淘汰PRV-gE阳性的种猪。⑦对新引进种猪,用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苗免疫后,隔离饲养30d,经检测PRV-gE抗体阴性,方可并入生产群。⑧消除检测误差:每批PRV-gE检测为阳性的样品,都需要再用PCR复检,确保检测的可信度。⑨在实施上述措施后,每年都要随机抽样检测各猪群PRV-gE抗体,监测PRV净化的情况及效果,连续监测2年。第3年对全场种猪进行一次PRV-gE抗体大普查,对检测为阳性的,再用PCR复检,复检为阳性的强制淘汰。⑩实施净化第4年,对全场猪只进行抽检,检验净化的效果与彻底性。

2结果

(1)在实施净化前,该猪场母猪流产率30%以上,个别有神经症状,保育和育肥猪呼吸道疾病很严重。采用PRV-gE ELISA抽样检测,阳性率很高;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阳性率分别为50%、70%、50%、40%。详见表1。

(2)全场所有公猪进行PRV-gE普查结果,可行性的是只有3头为阳性,实施强制淘汰处理,并及时补种。

(3)净化措施实施1~2年后,随机抽样检测PRV-gE抗体的阳性率(见表2和表3)。实施净化措施后,每年全面随机抽检1次,PRV-gE ELISA检测阳性率逐年递减。

(4)实施净化第3年后,对所有种猪进行一次大抽检,PRV-gE抗体为阳性的再用PCR复检,最终确诊PRV阳性的种猪共计18头,全部淘汰。

(5)实施净化第4年,对所有猪群(种猪、保育、育肥)按10%的比例,随机抽样检测,检测结果PRV-gE抗体全为阴性,结果说明净化成功。

(6)为了防止周边猪场将PRV传入本场,该场仍然坚持每年4次普免PRV疫苗。

3讨论与分析

(1)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公司生产的茵格发伪狂犬病弱毒疫苗,既可以早期滴鼻,也可肌肉注射,安全有效,为美国和欧盟指定的伪狂犬净化计划用苗,已被广泛应用于净化该病,实践证明为净化猪伪狂犬病的首选疫苗。该疫苗能有效控制伪狂犬病潜伏/隐性感染(由于其TK基因未缺失),抗潜伏感染能力是TK基因缺失疫苗(多基因缺失苗)的300多倍;该疫苗为水性佐剂,可用于滴鼻免疫,公司还专配滴鼻器,滴鼻后在神经系统内的定居能力明显优于TK基因缺失毒株。净化猪伪狂犬病的参考免疫程序:①母猪:每年免疫3~4次。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③公猪:每年免疫3~4次。④小猪:首免,1~3日龄滴鼻(专用滴鼻器);二免,8~10周龄肌注。

(2)在实施伪狂犬病净化计划时,除了应用基因缺失苗外,猪群生产管理也相当重要,如单向流动生产、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定期灭鼠及猪场内禁养猫狗等。在净化PRV时为了尽量不影响养猪生产的连续性,通过有效免疫逐步降低猪群PRV的阳性率,当阳性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强制淘汰阳性猪只,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控措施 篇5

1 严格卫生预防措施, 保障猪群安全生产

1.1 严格门卫管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门卫管理是养猪场的重要岗位, 猪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大门口都要设立消毒池, 同时要有消毒室, 不许闲杂人员、车辆和各种动物随意出入, 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1.2 做好卫生消毒

要定期做好垃圾、粪便清理及处理工作, 做到定期消毒, 杀灭病原微生物, 使传染源无可乘之机, 从而控制疫病的流行。

1.3 把好引种检疫关口

猪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很多, 但引种不检疫常常引起疫病传播, 在生产中最为常见。从外地引进种猪 (仔猪) 时一定要慎重, 要严格履行检疫程序。特别是有些规定疫病必须血清学检测呈阴性反应, 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杜绝猪场疫病的发生。

2 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制度, 保障猪只安全

2.1 制定适用于当地的免疫程序

必须根据当地的疫病发生情况, 聘请当地的兽医人员制定适合于当地的免疫程序, 切不可胡拉乱套, 搬用外地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防疫病种可根据当地猪病发生的实际而制定。

2.2 规范免疫操作, 确保免疫质量, 避免免疫失败

一要选购合格厂家的疫苗, 免疫时要看疫苗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是否按要求条件保存, 坚决不能使用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二要选择最佳的免疫时间。三要选择正确的免疫方法, 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一定要按量足额注射, 防止因怕免疫反应而减少注射剂量的错误做法。四在免疫注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消毒, 做到一猪一个针头, 防止因消毒不严引起免疫失败或疫病的传播。

3 定期开展猪场疫病监测, 随时掌握猪群健康状态

3.1 定期开展抗原检测

对检出的阳性病猪坚决扑杀, 以净化猪场, 防止疫病流行和发生。

3.2 定期开展抗体监测

抗体水平的高低是疫病预防预警的充分反映, 重点检测猪的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及伪狂犬病等一、二类传染病, 如果抗体监测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就应及时免疫补针。通过免疫抗体监测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感染情况, 从而保证猪群健康。

4 扑灭疫情, 净化场区,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猪场如果发生传染病, 尤其是急性烈性传染病, 一旦发现要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兽医人员要经常仔细观察猪场的猪群健康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若为重大动物疫病, 接到扑杀命令时, 立即扑杀, 做好无害化处理, 绝不姑息迁就。

(2) 发生传染病后除对猪只采取必要的措施外, 还应紧急对猪舍, 同时对饲槽、饲具、垫料、粪便、场地等都采取措施, 做到严格消毒, 净化环境, 切断疫源和传播途径。

5 建立科学规范的饲养制度, 筑牢猪群健康防护屏障

(1) 定时定量定期饲喂, 是保证猪只健康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作为规模养殖场, 饲料品种应相对固定, 减少饲料品种的随意更换。

(2) 建立严格的饲养程序, 保证猪只饮水, 饲养人员要善待猪只, 禁止鞭打等粗暴的虐待行为。

浅谈农村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篇6

1科学选址和布局

规模猪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供水供电方便、有充分自然隔离条件的地方。场址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全场应“三区分设”,严格划分行政管理区、饲养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三区之间设立隔离屏障。生产区猪舍应彼此独立,间距5m以上,排列顺序从上风向开始依次为: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保育舍、育成猪舍和隔离观察室。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装猪台应建在生产区育成舍附近的围墙外。

2完善防疫设施

猪场周围应修建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并建立绿化隔离带。场区出入口(大门)处设置消毒池。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

规模猪场应设有兽医室,配备防疫、诊疗、消毒、疫苗冷冻(冷藏)等设备。配套建设病猪隔离场所,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

3制定防疫制度

规模猪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制度、用药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畜禽标识制度,并认真执行。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养殖档案。

4做好免疫接种

规模猪场在平时做好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阻止疾病在猪群内传播。根据猪场和周边地区的疫病发生情况,正确选择疫(菌)苗种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建立免疫档案。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同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适当增减免疫剂量。免疫过程中注意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免疫接种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母源抗体,猪群健康状况,疫病发生季节,疫苗的有效期和疫苗的副作用等。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生猪的体质,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应答能力。如本地发生动物疫情,要立即进行严格消毒,并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5加强消毒工作

生产区内应严禁非本场生产管理人员随意出入,外来人员出入需经主管兽医人员批准。进入生产区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洗手、消毒,通过消毒池入内。整个饲养生产区范围内的所有猪舍、运动场、工具、道路应实行定期清洗消毒。消毒药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几种消毒药应间隔轮换使用。酸性与碱性等相互拮抗的消毒药物忌混用。

6猪群定期驱虫

选用合适的驱虫药物,对猪群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减少疾病的发生。成功控制猪场寄生虫病的方法:母猪产前15~20d必须驱虫,以阻断寄生虫从母猪垂直向仔猪传播;生长肥育猪每2个月驱虫1次,防止在生长肥育阶段再感染。

7重视投药保健

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控对策 篇7

1.1 猪舍布局、结构不合理

部分养猪户为图方便或因资金不足等因素,多在自家房前屋后建造简易猪舍,有的利用原有旧房稍加改造成猪舍,由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造成舍内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空气混浊,污水污物无法外排而导致病原滋生。

1.2 防疫观念淡薄

部分养猪户没有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预防方针,缺乏必要的防范心理,对各类疫苗的注射能免则免;还有一部分养猪户把防疫措施单纯地看成是打防疫针,以至猪舍门口不设消毒池、猪舍不进行定期消毒、闲杂人员随意出入猪舍,部分养猪农户发现病猪不及时求诊,还有的养猪户随意从外地购入猪后,不及时报检、不隔离观察、不免疫注射即入栏混养。

1.3 猪的品种原因

有的养猪户不到正规种猪场选购优良种猪,而是在自己饲养的猪群中挑选后备种猪。由于缺乏科学选留种猪的技术,选出的种猪质量不高,而且其后代往往会出现近交退化现象,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抗病力弱,一旦有病原传入,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

1.4 从外地购入仔猪时带入疫病

部分养猪户从外地大量购进苗猪,这些饲养户在引进苗猪的同时也从各地引入了疫病。

1.5 饲料营养不全面

部分养猪户普遍以自配饲料喂猪,原料以稻谷、蕃薯、米糠等农副产品及泔水为主,饲料质量无法保证,营养不平衡,导致所养生猪体质差,易受疾病感染。

2 对策

2.1 猪舍布局要合理

猪舍应建在远离居民住宅区的背风向阳、地势较高、干燥易于取排水,无空气、土壤、水质、噪声污染的地方,并根据种猪、仔猪、育肥猪的生理特点配备相应的猪舍面积。

2.2 饲养优良生猪品种

应饲养产肉性能好、抗病能力强的猪种,提倡自繁自养。

2.3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

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保证生猪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增强猪体抵御外来疫病侵袭的能力,另外,还要解决饲料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饲料浪费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 加强综合防疫措施

2.4.1 建立经常性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大门、猪舍入口, 要建消毒池 (加入适当消毒液) , 对场地、猪舍要做好定期消毒, 养殖场谢绝参观, 外来人员、场外运输车辆和工具不得随意入场。

2.4.2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措施。

每批畜禽在转移调走之后, 用3%烧碱水对猪舍全面消毒一次,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间隔5~7 d, 再进另一批。外地调入仔猪必须了解调入地的生猪疫病状况和免疫情况, 并对外地的生猪疫病进行风险评估。注意猪只引入后至少需隔离半个月, 确保健康后方可入群。

2.4.3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预防接种。

免疫程序一般的发生与流行情况而确定的防疫计划, 但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能生搬硬套, 除国家规定的几项强制免疫病种必须进行免疫注射外, 其他疫苗的接种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4.4 强化扑疫措施,做好隔离封锁。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探讨 篇8

1 加强猪场环境卫生体系建设

猪场呈规模化发展以后, 集体养殖的现状要求加强猪场的环境治理, 这是规模化养殖的首要问题, 也是重要问题。

1.1 加强对猪场的卫生清洁和消毒 卫生消毒工作对规模化猪场养殖非常重要, 定时定次的卫生消毒工作, 可以有效地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猪圈内外的粪便和垃圾, 是病毒生存的良好环境, 这些物质与种猪接触较近, 代谢物里的病原等很容易通过它们固有的传播途径传染给种猪, 从而引起病疫, 应对这些致病因素做到及时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

病原大都肉眼看不到, 定期的消毒是保证猪场环境安全的良策。 消毒工作应严格按照消毒液的使用量来进行消毒, 最好与清洁工作配合进行, 清洁完圈舍后, 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工作。 消毒液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液体药物, 对种猪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应该严格控制药量, 猪舍外加大药量, 猪舍内相应的减少药量。

对猪场卫生、消毒工作的加强, 保证猪场清洁的环境, 是做好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的首要环节。

1.2 对种猪进行体内驱虫 寄生虫是导致种猪发病的因素之一, 应该定期对种猪进行体内驱虫。 精心选择猪饲料, 确保饲料的清洁卫生, 确保饲料中含有猪健康成长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以避免因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的寄生虫繁殖。 杂草、阴沟都是病原微生物的滋长地, 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保证猪舍干燥、透风, 以抑制病原体的滋长。 定期在猪饲料中加入驱虫药物, 及时杀死种猪体内寄生虫, 保证猪群的内部环境, 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2 加强对饲料的选择和管理

猪群的正常生长和不断繁殖, 离不开饲料这一重要物质, 饲料是生猪养殖中的关键, 它占养殖成本的绝大部分。 为了减少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保证猪群健康, 必须根据养殖情况, 做到合理配置饲料。

2.1 采用优质饲料 在饲料配置中选取优质原料, 保证饲料的质量, 进而提高猪群的健康状况和免疫能力。在生猪的不同成长阶段中, 注意原料搭配的合理性, 在科学、实用、低成本的前提条件下, 保证饲料的营养健康, 并在生猪不同成长阶段中, 对饲料成分进行及时的监测和管理, 保证饲料的科学配方和营养的全面。

2.2 保证饲料安全 自家猪舍的疫情, 以及同行业之间猪群的健康情况, 都要做好相应的沟通, 以便及时了解情况, 采购原料时避免在疫区选购, 避免同行业之间共同采购, 避免自家疫区猪舍饲料与非疫区饲料一起采购, 做好严密的防范工作, 以减少疫病的传染和发生。

3 对猪进行免疫和接种

传染病的传染范围很广泛, 传播速度也很快, 一旦患有传染病, 最好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从根本上抑制传染源。

接种疫苗可以使种猪体内产生抗体, 增强它们自身的抵抗力, 从而有力的抵抗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入侵。 规模化猪场种猪数量较多, 疫情不尽相同, 根据不同猪舍的不同情况, 应该适时制定疫苗接种方案。 定时对猪舍疫病环境进行调查, 对疫病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4 定期做好猪群的健康监测工作

健康监测是保证猪群健康不可忽略的问题。 定期做好健康监测, 能及早发现疫情, 采取有效措施, 在保证生猪个体安全的同时, 防止病情蔓延, 降低经济损失。

技术人员和兽医人员, 应该在这期间多次对猪舍进行巡查, 按时对猪群健康状况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 工作人员之间也要不定期的沟通, 以更好的了解猪群情况。 也要对猪舍环境进行检测, 保证猪舍温度、湿度、阳光、空气、水的充足, 猪舍内微生物和有害气体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技术人员和兽医在对监测指标整理后, 再对各类数据做仔细对比分析, 结合猪群的健康现状,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 根据猪群的免疫情况及时更改方案, 防止猪群对饲养人员的应对药物产生免疫, 达不到保证健康的效果, 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健康检测的针对性。

总之,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只有保证步步相扣, 最终形成体系, 养殖户才能在规模化猪场养殖中长久受益。

参考文献

[1]韩战强, 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60) :109-110.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评价分析 篇9

关键词: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经济评价

在养猪的过程中,疫病防控是猪场的生命线,只有减少了疫病的发生率,才能更好地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因此,猪场在养殖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饲养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养殖的环境和卫生,还需要加大对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加大疫病防控的投入,通过免疫预防、消毒杀菌、药物保健等防控措施,降低猪场产生疫病的可能性,从而获取相关的利润。因此,笔者就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影响利润的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1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成本

1.1 医疗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规模猪场在进行疫病防控的过程中,其所投入的成本就是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成本。其中,在医疗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可以称之为医疗成本,也是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经济成本中的一项。规模猪场在疫病防控过程中,医疗成本主要包括消毒药水、消毒器材、各类疫苗、保健药品等方面。其中,疫苗本身成本就较高,加之养殖场内猪的数量较多,因此,在疫病防控的过程中,疫苗注射就成了医疗成本中最高的一项;而消毒药水和消毒设备虽然需求较大,但相比较于疫苗接种工作而言,其成本还是较低的,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消毒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机器人代替,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毒工作的效率;保健药品在使用的过程中虽然其成本高于疫苗注射,但对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而言,其作用只是辅助性的,所以成本较高[1]。

1.2 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也是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中的经济成本,其主要包括在疫病防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以及在参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过程中工作人员自身的医疗防御成本和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成本。规模猪场在疫病防控过程中,在对规模猪场内的猪采取疫苗注射、保健药品、消毒等措施时,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疫病防控工作是新增的工作,药品的采购、疫苗的注射、猪场的消毒等都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而这些工作人员的薪酬都属于人工成本;再加上在疫病防控过程中,不仅要对猪进行防控,还需要对养殖场内的人员和外来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防疫,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人工成本。

2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的经济收益

2.1 规模猪场内生猪的死亡率会得到降低

规模猪场在开展疫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其投入虽然较高,但也会存在一定的效果,而这些效果就会转化为经济上的收益[2]。规模猪场在进行疫病防控之后,因为对生猪进行了疫苗注射,加之相关药物、保健品、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疫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规模猪场内的死亡率,而死亡率出现了下降就说明规模猪场内的损失得到了降低,使得猪场内的保育猪、仔猪、育肥猪都能健康生长。这些猪在生长的过程中,虽然养殖成本所呈现的趋势是增长的,但因为仔猪出生的时间较短,其养殖成本相比较于育肥猪、保育猪而言也就更低,说明仔猪获取经济收益的时间越长,所以,降低死亡率对其影响也就没有育肥猪、保育猪高;育肥猪、保育猪养殖的时间较长,所以其投入的成本也较高,获取经济收益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养殖场内生猪的死亡率降低对其影响较大。

2.2 规模猪场内的产能也会上升

腹膜猪场产能不仅体现在母猪的育仔能力上,也体现在猪饲料的转化率上,疫病的发生会使得猪饲料转化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规模猪场的饲料成本,同时还使得猪体质量明显下降,而猪的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会对猪场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不仅能降低饲料成本,还能提高经济收益。对于母猪育仔而言,其育仔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规模猪场的可持续发展,其育仔能力较强不仅会带来较高的产量,也会保证其育仔的质量,从而为猪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3]。

3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中影响利润的因素

3.1 经济成本因素对经济收益所造成的影响

就医疗成本而言,保健品类的价格高于药物类的价格,但是药物类的成效又高于保健品类,因此药物类的利润率就较高;就人工成本而言,其属于长期的投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所花费的成本也会随之增长;就机械设备成本而言,其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但是使用寿命较长,所以其成本是逐年递减的。规模猪场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想要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最好是采用机械化操作,这种方式经济收益虽然低于人工操作,但是其成本明显低于人工成本,因此除非必要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操作。

3.2 经济预期收益对经济收益所造成的影响

影响经济收益的因素当中,死亡率的下降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产能的上升,规模猪场死亡率一旦上升,严重的可能会使得猪场经济收益为零,前期的投入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且也没有任何的补救措施。但是,产生下降只会减少猪场的经济收益,经过一定的措施也需要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不会出现损失严重的情况。因此,相比于提升产能而言,控制死亡率更加重要。

4 结语

规模猪场在进行疫病防控的过程中,经济收益最大化和投入成本最小化,才是疫病防控工作的最高要求。其中,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性高于产能的上升,药物成本低于保健品成本,机械化成本低于人工成本。因此,规模猪场在进行疫病防控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药物的使用、人工或者机械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选择,达到最小化投入、最大化收益,以此来实现规模猪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燕真,林斌,戴永务,等.基于敏感性分析的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以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88-391.

[2]许杨.规模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探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2):131.

上一篇:民族想象下一篇:催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