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

2024-10-23

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共12篇)

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 篇1

近年来, 随着养猪业的产业化发展, 过去一家一户散户养猪急剧减少, 而与之相比的规模化猪场正在逐渐增加。在规模化猪场的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 种猪是其生产的核心, 种猪的品种及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 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场的种猪保健体系势在必行。规模化猪场的种猪保健体系主要包括种猪的生存环境、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药物保健, 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提高了种猪的免疫力, 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种猪群良好健康的生产状况, 最大限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 舒适的生存环境是种猪保健的前提

动物只有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中才能健康的生长。因此,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 良好而舒适的生存环境是保证种猪健康生产的前提。这就要求一些规模化猪场在种猪场选址和布局规划过程中, 要率先考虑到如何为种猪群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存环境, 也就是要确保猪舍的空气质量, 便于通风、保暖、降温、降湿和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但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中小型的规模化养猪场往往难于协调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常常导致种猪群不健康。众所周知, 哺乳母猪的适宜温度15~24℃, 哺乳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8~32℃, 而在北方严寒的冬季, 气温常常下降到-20℃左右, 许多中小型规模化养猪场为了提高种猪舍温度, 往往采取封闭门窗, 减少种猪群的散热, 但同时也使种猪舍内的空气变的污秽, 如尘埃和NH3、H2S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增加, 潮湿度增大, 刺激种猪的呼吸道, 引起种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 从而使新生哺乳仔猪在出生后不久就引发呼吸道疾病, 使猪场的经济效益蒙受损失。因此, 要想提高猪群的经济效益, 就要从改善种猪群生存环境入手, 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的环境中, 而不是一味进行药物治疗。正确的做法是采取加热等提高室温的措施如保温箱、热风炉等;同时适当打开窗户通气, 降低猪舍湿度和NH3浓度, 保持空气新鲜。冬季通气气流速度0.1~0.2m/s, 有利于浊气排出, 夏秋季节则最大限度地打开窗户, 加强通风, 降温降湿。总之, 种猪舍环境以人在里面没有闷热、刺鼻及其它不良感觉为宜。

2 科学而有效的饲养管理是种猪保健的基础

饲料是种猪生长、繁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只有满足种猪在生长、繁育期的营养需求, 才能为规模化猪场长期健康稳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种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 要根据种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地配制营养平衡的全价日粮。如饲料中缺乏某种氨基酸、维生素或矿物质时, 猪体的免疫功能会降低;而炎热的夏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 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分的多种维生素制剂, 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此外, 在配制种猪日粮过程中, 要确保种猪日粮中各原料成份质量新鲜, 无发霉变质、无污染及超过保质期的饲料原料, 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 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中毒, 适口性降低, 泌乳量减少, 精液品质的下降等, 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种猪的日常管理很重要, 每天要细心观察种猪的行为表现, 采食和饮水状况。一般情况下, 哺乳母猪采用自由采食, 而种公猪、待配母猪及妊娠母猪采用定时、定量的限制饲喂。同时也要做好母猪的发情、返情、配种及分娩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 确保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保证种猪群的健康。

3 建立合理的卫生防疫制度是种猪保健的核心

种猪发病的必要条件是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达到一定量, 机体的防御机能降至一定程度, 不足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目前一些规模化猪场由于集约化生产, 高密度的饲养方式给疫病传播创造了极有利条件, 为了彻底消灭疫病, 保证种猪群的正常生产, 必须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消毒就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减轻外界病原微生物对种猪群的感染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免疫接种就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使易咸动物转变为非易感动物。消毒工作必须彻底清洗后再进行喷洒消毒药物, 因为许多药物的消毒效果受有机物的影响比较大, 导致消毒剂消毒效果降低。一般要求种猪舍每天用水清洗2次, 把猪舍地面及间墙的粪垢, 全面彻底清洗干净然后消毒。消毒时应注意卫生死角和食槽、保温箱等容易忽略的器具。正常情况下, 规模化猪场每周消毒1次, 冬天封闭期和特殊情况每周消毒2~3次。在每批种猪全部转出后, 猪栏、高床先经过严格清洗, 再用高效消毒剂严格消毒。消毒药可选用品牌知名度高、有实力、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高效、刺激性较小新型消毒剂, 消毒后要空置5~7d再进猪。

对于规模化猪场, 由于种猪的引进频繁, 一些严重危害种猪群健康的传染性病也会随之而来。如乙脑、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蓝耳病) 、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萎缩性鼻炎、气喘病等传染病时有发生。为了确保种猪群健康,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强化疫苗接种, 最大限度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规模化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具体疫情, 综合考虑母源抗体、发病日龄、发病季节等因素, 积极开展乙脑、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蓝耳病) 、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猪瘟、口蹄疫等疫病抗体水平的免疫监测, 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 从而制定适合本场的完整免疫程序。并执行过程中定期采血监测各种疫病抗体的消长情况, 当结果不符合要求时, 应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一般是每半年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定期采血进行全面的疫病普查和抗体水平检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淘汰。使疫情及时得以控制, 从而确保了种猪群的健康。

4 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保健程序是种猪保健的关键

有病用药是治疗, 无病用药是保健。药物保健主要是针对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三方面的控制, 但规模化猪场一般还是从细菌性疾病、寄生虫两个方面着手, 而对于病毒性疾病通过药物保健一是效果不佳, 二是成本太大, 三是猪只发病死亡主要是通过继发细菌性感染所致, 所以病毒性疾病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控制为好。近几年来猪群单纯感染的疾病越来越少, 许多规模化猪场在发生疾病时大多是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或形成综合征, 病情复杂, 此时再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甚至无效。因此, 规模化猪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场的药物保健程序。规模化猪场的药物保健应从源头抓起, 做好种猪的病原净化工作, 主要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 在饲料或饮水中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常发和季节性疾病添加预防性药物, 以减少细菌性疫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目前对于种猪群而言, 对其影响较为严重疾病主要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种猪群中一旦存在免疫抑制疾病, 可以损害种猪免疫系统, 使种猪群的抗感染力降低, 易感染各种其它传染病, 进而使新生哺乳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增加, 猪场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而有效的预防性投药, 可以控制疾病的继发感染, 阻止疾病的流行。如母猪分娩前和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应驱虫;母猪产仔后发生产后热, 新生哺乳仔猪发生黄、白痢等, 可于日粮中加入母子健, 从产前7d使用至产后7d或拌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药物预防, 效果十分明显。但应注意规模化猪场在进行药物预防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 以及经常更换不同高敏药物才行, 这与药物的选用有很大关联, 同时还必须注意配伍禁忌。

总之, 单纯强调防重于治已成历史, 各种病毒性疫病绝不是靠药物预防能控制的, 规模化猪场应从单纯“防”的概念提升到“保健”上来, 从源头抓起, 通过建立种猪保健体系, 增强种猪群免疫系统功能是目前规模化猪场控制各种疫病发生, 提高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的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永康.猪群保健和目标管理[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1996, (03) :26.

[2]冯春霞, 主编.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26-31.

[3]李社成.浅谈规模化猪场的经营管理[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 2004, (01) :19-21.

[4]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9-30.

[5]史家云.规模化猪场保健方案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2) :178-180.

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 篇2

山东猪网

2012-06-04 09:40:5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

王伦盛

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养猪经济效益,把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与饲料的营养经济措施科学地组合应用,是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仅就普遍存在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个体的生活力及某些生产性能优于亲本或超过双亲平均值的遗传现象。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猪场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还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l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元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但在条件不十分理想的猪场,还是以三元杂交为宜。用纯种瘦肉型长白,大约克等公猪与地方母猪杂交后再杜洛克、,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的优点。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kg之前,主要以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以后则以沉积脂肪为主。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的饲养方法,即体重60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kg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因此温度为猪体蛋白质沉积最适温。温度过低会阻碍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过高则食欲和日增重明显下降,笼养商品猪一般比圈肥育猪的瘦肉率提高0.8%,月增重为2159g,体重每增加1t,可节省饲料58g。此外,小母猪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性成熟较晚,杂交小母猪不去势,直接肥育比去势后的肥育猪可提前5~20天出栏,体重增加10~12kg,瘦肉率提高3%~4%以上。科学的饲养管理

一个自繁自养场,包括生产商品肥猪的母本群,终端父本群和各阶段的肥育猪群。从肥猪生产技术角度看,商品猪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大指标,一为平均每头母猪1年内生产的肥猪总活重,此指标又取决于二个因素,即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和猪的生长速度;二为全群猪的料肉比。在第一个指标中,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又包括受胎率、产活仔数、成活率。为此,规模化养猪场必须科学地饲养管理,做到:

2.1 努力提高猪的繁殖力

2.1.1 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

体况太肥,不但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成膘为宜,尤其忌肥。猪应喂以适当的青料,青饲料来源广,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一般10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kg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2~4:1,后备猪为0.3~0.5:1。

2.1.2 采用多种公猪精子受精

通过多重交配或混精输精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此方法在纯繁猪场不适用,但在商品猪场是完全可行的。

2.1.3 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

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饲喂,即:1.8~2kg/日,此后可逐渐增加,妊娠后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3.5~4kg/日,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增重为30~40kg为宜,经产母猪体增重30kg左右为好。

2.1.4 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

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增加产奶量,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kg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哺乳母猪料不低于5kg,200kg体重的应达5.5~6kg。

2.1.5 仔猪提前断奶。要使全群母猪年产2窝以上,仔猪在4周龄断奶是必要的。提前断奶的关键是选择营养全,适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猪料。

2.1.6 仔猪培育过好三关:(1)初生关,重点是保暖(30~32℃为宜)和及时吃初乳;(2)补料关,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3)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2.1.7 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

2.1.8 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当前影响猪繁殖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应按免疫程度注射疫苗。

2.2 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对于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关注肥猪的料肉比,而忽视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为全国平均水平),降至3.8:1,每头肥猪按100kg活重计,1万头猪l年可节省饲料200t。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最优,适合猪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能发挥猪的遗传潜能的全价饲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尽量减少繁殖群的规模,可采取人工授精,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潜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办法,这样可节省饲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 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做到无菌或少菌。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严格执行。堵死一切病源包括从空气、道路和进出猪场的人、猪、车辆和其他媒介。

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同时有害气体的含量也不能超标。实验证实,气温在室温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7.3g;高于室温时,影响更大,如果气温超过37.8℃,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猪生病率降低9%。饲养密度过高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1%,由此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设计加工饲料,提高饲料营养经济

规模化养猪场健康养殖技术 篇3

一、场址选择和建筑规划要合理

1. 场址要选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5千米以上,并且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和污水处理场等场所。

2. 规模养猪场建筑布局应符合卫生防疫的要求,严格执行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向流动,进料和出粪道要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在布局上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和饲料加工仓储区,根据防疫需求要建消毒室、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等。病猪隔离舍、粪便处理场所和病死猪处理间应建在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的下风向,并间隔一定的距离。猪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隔离屏障。

二、搞好场内消毒和环境卫生

1. 建立严格的人员、车辆消毒制度。猪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的入口处要设立人员消毒间和车辆强制消毒池。人员必须通过脚踏消毒池和紫外线照射消毒室(或通道)进入猪场。车辆必须用表面活性剂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再经过车辆消毒池进入猪场。消毒液选用2%~5%漂白粉澄清溶液或2%~4%氢氧化钠溶液,并定期更换。

2. 工作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人畜共患病。工作人员进猪舍前要更换干净的工作服和工作鞋,猪舍门口设消毒池或消毒盆以消毒工作人员鞋底。工作服和鞋穿出猪舍外要定点存放,工作服每周要消毒1次。非生产人员不得擅自进入生产区。

3. 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猪舍内地面、运动场、料槽和人行通道必须随时保持清洁,猪舍内的粪尿应及时清理,每天都要清除食槽中的剩料和清洗料槽、饮水设施。猪舍及其周围环境消毒选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高效、低毒和低残留消毒剂。猪舍每15天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季度彻底消毒1次。

4. 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和抗凝血类杀鼠剂进行灭虫、灭鼠,防止鸟和鼠进入猪圈舍。要注意将灭鼠、灭蝇诱饵投放在猪群接触不到的地方。灭虫、灭鼠每季度进行1次。

三、对粪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1. 规模化养猪场应建造沼气池,将粪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排入密封的沼气池中发酵处理。沼气可做燃料,沼液和沼渣可做肥料。

2. 设置粪便堆积处理场,将干猪粪集中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发酵可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虫卵等,堆肥腐熟后可做生物肥料。

3. 进行雨污分离,雨水可直接从沟渠排走,生产和生活污水(尿液和冲洗水)排放进入污水处理池、化粪池或沼气池,粪污经过沉淀、发酵和除臭后可灌溉农田。

四、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

1. 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调入猪只,确需引种时,要进行疫情调查,了解种猪免疫情况。引入种猪后,要先在隔离场饲养,隔离观察15天,确定健康无病、补注有关疫苗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2. 根据当地防疫部门的部署和本地区猪群的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猪场的预防免疫计划,定期进行防疫注射。对20~30日龄的仔猪,可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和仔猪副伤寒疫苗免疫接种,60日龄时加强免疫。对后备猪、种公猪、种母猪和商品猪每半年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和猪蓝耳病、猪口蹄疫苗免疫1次,妊娠母猪不宜进行免疫接种。针对当地疫情状况,还要对猪伪狂犬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等进行免疫注射。

3. 每年春、秋两季对全场猪群进行驱虫,断奶后6月龄内的仔猪驱虫两次,种母猪在配种前10天驱虫1次,妊娠期不宜进行驱虫。

五、迅速扑灭疫病

1. 当猪场发生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尽快确诊。病因不明或剖检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交县级以上动物防疫部门检验诊断。

2. 确诊为传染病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猪只进行仔细检查,病猪和可疑猪只应立即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同时对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对尚未发病的猪只和其他受威胁的猪群要紧急预防接种或进行药物预防并密切观察。对普通传染病应进行治疗、补注疫苗。对重大传染病,要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划定疫区进行封锁。

浅谈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立 篇4

1 科学合理选址与布局

规模猪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供水供电方便、有充分自然隔离条件的地段。全场应严格划分行政管理区和饲养生产区, 两区之间设立隔离屏障。猪舍应彼此独立, 间距10米以上, 排列顺序从上风向始依次为: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保育舍、育成猪舍和隔离观察室。净道门边设消毒室、更衣室 (沐浴室) , 大门人口、饲养区入口及猪舍入口分别设立消毒池。在下风段饲养区外 (50米) 建立兽医室、病猪隔离舍、污物污水处理设施等。装猪台应建在饲养生产区育成舍附近的围墙外。场地水源要求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 水量必须能满足猪只饮用及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饲养管理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要求。

2 规范育种与引种

品种是发展高品质商品猪的基础, 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基础, 无论对于规模养殖还是散养, 意义都十分重要。规模养猪场引种应坚持以下几点:

2.1 以自繁自养为主

淘汰劣质种猪, 培育或引进优良种猪, 坚持自繁自养, 有利于防疫。

2.2 到非疫区引种

确需引种, 应当对供种猪场进行必要的考察或找有关部门咨询, 到非疫区信誉好的猪场引种, 切忌盲目引种。

2.3 杜绝疫病传入

引种到家后要隔离饲养14天以上, 同时补免必要的疫苗, 确实证明种猪健康无病时, 才能转入正常生产流程。

3 采用全价饲料, 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是保证猪群正常繁殖与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占饲养总成本的75%左右。作为规模化猪场, 为了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 必须根据不同群猪的生长、生理特点和自身条件科学选择饲料。

3.1 饲料原料安全

及时了解周遍疫情, 及时和同行业沟通交流, 采购来自非疫区的没有污染的原料;坚决杜绝霉菌污染, 坚决杜绝生长激素, 做到饲料生产安全。使用质量稳定、可靠的预混料, 绝对不能因为片面的降低成本采购发霉变质饲料和使用违禁药物。

3.2 饲料科学配方

使用优质的原料, 依据不同阶段猪群的营养需要和采食量, 制订合理科学、实用、低成本的饲料配方, 并及时进行检测和调整, 使营养全面化、成本最低化、实用可行化。

3.3 饲料品质检测和运输贮存

坚持原料、成品的检测监控, 为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并且要注重运输和储存使用过程, 注意储存时间, 不要让饲料长时间处于高湿度状态, 保持干燥, 时刻检查料仓、料槽, 清除发霉变质饲料。

4 猪场防疫与消毒

4.1 设置隔离网、隔离墙、防疫沟

把生产区和管理区分开, 生产区入口处设消毒池, 禁止外来人员进人生产区。新购种猪应隔离饲养1个月, 检查无病后, 才能混群饲养;妊娠母猪、哺乳母猪、青年母猪与种公猪应分开饲养, 病猪应隔离治疗。

4.2 定期消毒灭菌

对猪舍、食槽、饮水器、饲养场地、周围环境等定期消毒。夏季每周消毒1次, 冬季每2周消毒1次。在选用消毒剂时应考虑消毒剂的效力、安全性、成本及其使用浓度、方法、消毒间隔时间等, 同时应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耐药性, 交替使用可以优势互补。

4.3 定期进行驱虫、杀灭蚊蝇和老鼠

定期对猪体内外进行驱虫、杀灭蚊蝇和老鼠, 消灭疾病的传播媒介, 减少猪只疫病发生的机会。定期消除杂草和填埋阴沟, 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清新、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5 免疫与接种

对猪场猪群进行不同疫苗的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 给猪接种疫苗, 可以有针对性的净化猪场的疾病和抑制疾病的发生, 是防疫体系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首先, 要依据当地疫情发展规律和猪群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其次是要依据疾病流行、抗体水平、制定接种计划。再次是要严格依据计划进行接种和监测。不但要注意疫苗的运输、保存、质量保证, 同时要注意注射方法的正确性、疫苗类别、使用范围和剂量。做到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的统一、随即和计划的统一, 才能有效发挥这一体系的作用。

6 猪群的保健

抗生素在控制猪的疾病感染、促进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如不对症给药、不合理配伍、久用产生耐药性等, 使得治疗无效和药物残留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在目前规模化猪场还不能对所有疾病都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时, 群体药物预防和治疗, 作为猪群保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特别注意, 制定完整的各类猪群保健程序, 掌握适应症、选好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要准确。同时要注意观察, 及时修改方案, 防止耐药性产生, 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也要防止影响免疫反应, 严格控制停药期。进行药敏实验、注意配合使用和配伍禁忌。要有针对性的投放维生素、氨基酸, 满足和增强机体抗病力。

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 篇5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规模化猪场的规划与设计程序 篇6

一、场址选择

规模化猪场应选择在交通便利、水和电供应可靠、便于排污和排污处理利用的地方建设。地点应远离居民区至少1公里,且位于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以防止因猪场气味的扩散、废水排放和粪便堆置而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生活。

二、总体布局

规模化猪场总体布局的原则是:整齐、紧凑,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疫病防治,合理利用土地,美化环境。

规模化猪场一般分为生产区、行政管理区和生活区三块。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隔离舍、消毒室、兽医室、饲料加工调制室、仓库、配种室等。生产区应安排在猪场的适中位置,处于行政管理区和生活区的下风向。距猪场出口由远而近,依次安排种猪舍、育成猪舍、肥育猪舍,饲料加工调制室,仓库安排在生产区的尽端,各区间用绿化带隔离,猪场周围和场区空地也应植树种草,改善场内小气候。

猪舍朝向应坐北朝南,略偏东12~15度角,各建筑物排列成行,各猪舍的相对间隔为猪舍高度的2.5倍左右,在猪场门口设计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值班室。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猪场的一个角落设计粪便储藏、处理室。猪场应设计两套下水通道,地上设计明道,用于排雨水,地下设计封闭式通道用于排粪、排尿,使雨水与污水严格分开,以减少污水的处理量和运输量。

三、各种猪舍的设计参数

猪舍设计要求先进、合理、适用。规模化猪场的猪舍通常有单列式和双列式两种。前者适用于半集约化猪场,后者适用于集约化猪场,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单列式猪舍深度为5米,高度3.6~4米,猪舍长度最好50~70米。双列式猪舍深度为8~8.5米,高度3.2~3.5米,长度50~70米。双列式猪舍的走道在中间,左右各有一排猪圈。为增加采光面积,除墙面设窗子外,还应在房顶增设窗户。

各类猪群饲养密度均不应超出下表的规定。

四、预防猪舍热应激的设施

与牛羊比较,猪由于单位体重的表面积小,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等原因,猪(仔猪除外)怕热而不怕冷,炎热造成的生产损失比较严重,因此设计规模化猪场时应重视猪舍热应激设施的规划设计。

1.猪舍建筑隔热设计:屋顶增设隔热层,墙壁选用空心砖代替普通红砖砌墙,水泥地面。

2.舍内降温设施:

(1)在猪舍内设置高压喷头。依靠高压水泵、管道、高压喷头,间歇性地将水喷雾到空气中。

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 篇7

1 防疫和保健相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搞好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和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完全能够控制和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1.1 防疫

防疫是生命线, 大家都说:“有收无收在于防疫, 收大收小在于管理。”可见防疫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防疫分为两种:一种是疫苗接种, 另一种是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应根据现阶段猪病的流行状况及猪场的环境情况, 选择适宜本场的疫苗, 合理安排免疫接种;猪场的环境卫生包括灭鼠和围墙及环境消毒工作。做好灭鼠和围墙是为了防止野生传染源带来野毒感染猪群, 环境消毒工作是选择多项消毒药, 按消毒日准时消毒。大多数养殖户对消毒的作用认知不够, 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2 猪群的保健

根据流行病学、季节转换及生产变化, 在饲料中有选择性地添加一些抗生素类药物,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猪群健康。

1.2.1 怀孕舍猪群的保健

做好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 在大防疫接种前 (春、冬季) , 必须做好母猪的保健工作。例如, 在饲料中添加支源净加金霉素组合或金霉素加土霉素组合或利高霉素加阿膜西林组合或泰乐菌素加阿膜西林组合, 在饲料中添加这些药物一周后, 再用氟苯尼考加磺胺-6-甲氧密啶加TMP组合, 在饲料中加完这些药物一周后, 再接种疫苗, 通过药物保健使猪群处在一个健康状况下,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防疫接种免疫的目的。

1.2.2 哺乳舍猪群的保健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7d的保健工作,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 如强力霉素加阿莫西林等。

1.2.3保育舍猪群的保健

保育舍的保健工作很重要, 此时小猪正处在一个生长、发育比较快的阶段, 尤其是消化系统发育, 在做好饲养管理、防寒保暖的同时, 还应在饲料中添加些有利于胃肠道生长、发育的酵母类药物及保健药物, 但必须注意的是添加药物应与疫苗的接种时间错开。

1.2.4 生长舍猪群的保健

猪群进入生长舍后, 只要添加一些常规保健药物就可以了。

2 按生长阶段调控营养成分

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 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提供相应的全价饲料。正在满足猪群生长需求的同时, 根据现地的资源状况, 选择一个成本低和料肉比合适的营养组方, 当然, 饲料营养组方的调整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渡期。大部分猪场的饲料配方不按照预混合饲料推荐配方执行, 具体表现是 (1) 随意改换玉米、豆粕、麸皮的配比, 导致营养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2) 饲料混合不均匀, 致使饲料中营养成分分布不均衡, 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发育。

2.1 为满足猪群对营养的需求, 首先要保证基础配方与预混合料配合后的营养全价性, 同时要保证基础配方中玉米、豆粕、麸皮的质量, 尽量减少玉米、豆粕、麸皮中的霉菌毒素与及变质, 从而保证营养质量。

2.2 预混料的选择方面, 根据市场上口碑、信誉较好的预混料, 选择适宜本场的预混料。

2.3 为了保证预混料的质量来源, 要随机检测自己猪场各阶段猪只的生长状况。对出现情况及时反馈给预混料商家, 从而达到质量上的保证。

2.4 还必须对预混合饲料的原材料质量加强选择, 饲料原材料的质量对猪群是非常关键。

3 细化管理与生产流程相结合

猪场根据自己生产物的情况, 制定生产管理细节和生产计划, 从而使生产线各岗位、员工能够直观清楚知道自己岗位的生产职能, 从而使生产能够一环扣一环地顺利实施下, 使猪场的生产顺利、效益提高。

3.1 配种、怀孕母猪的管理

3.1.1 喂料

每天喂量应参考《饲料使用制度》, 按母猪的何况量增加或减少。

3.1.2 日龄和体重

后备种猪使用时日龄应有180d, 体重达110~120kg。

3.1.3 配种

首先将断奶4d后的母猪试情或配种, 其次再进行第2~3次配种的母猪、难配的母猪, 复发情的母猪的后备母猪的交配工作。断奶母猪一天配一次, 连续2~3次, 复发情母猪、难配母猪, 后备母猪根据配种员对该母猪的发情鉴定及精液倒流量等因素而多配1~2次。

3.1.4 发情的检查

检查的最好时间是在每天早上喂料之后, 检查时从母猪的后面进行 (应使所有的母猪都站立起来) , 注意母猪的精神状态, 外阴的变化及阴道分泌物, 特别注意配种后第一个情期和第二个情期的母猪有否复发情。流产、子宫阴道炎等疾患的母猪应同时检查, 便于随后进行处理。

3.1.5

计划地申请后备种猪, 参考淘汰标准及时淘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 保证下常生产流程的进行。

3.1.6 驱虫和免疫

按免疫规程准时注射各种疫苗。产前驱除体内寄生虫时, 要投发准确的剂量, 切不可马虎估量, 防止发生中毒。

3.2 保育舍的管理

保育舍工作的重点是断奶仔猪的护理 (注意保暖) , 免疫注射、驱虫的栏舍清洁消毒等工作。

3.2.1 配合产房做好仔猪断奶工作, 要以2~3窝仔猪作为一组小心赶进一个栏内, 然后将公母猪分栏, 再按大小均等分栏, 抓仔猪时要小心, 必须做到怀抱, 切不可乱扔。

3.2.2 刚断奶的仔猪要采取“少喂勤加”的方法喂料, 细心护理, 饲料槽放少量料, 将部分料撒在地板上。

3.2.3 对腹泻的仔猪要精心护理, 及时投药, 注意保暖, 避免小猪受冷, 饲料要新鲜。断奶仔猪第一天给饮水少喂料, 必要时加入抗生素。

3.2.4 在断奶仔猪未入栏前, 必须检查保温器和饮水器, 其温度保持在25~30℃左右, 地板干后才可进小猪, 进小猪后可用红外灯保温、通风降温和喷雾降温等方法使舍问保持在25~30℃左右。

3.2.5 随仔猪增长, 栏舍内温度可逐降低至取消加热器。但对仔猪要细心观察, 如果猪群叠堆说明栏舍过冷, 要开用保温器。如猪群分散睡在地板上, 即是栏舍温度高了, 可降低栏舍温度。若个别精神差的可能是病态, 及时治疗。

3.2.6 根据组内的猪群情况, 可在1周或2周内进行一次猪群调整。使每栏猪大小密度保持一致, 但不能随意将不同组的猪调换, 否则会出现免疫空白或漏注某种疫苗。

3.2.7 疫苗注射猪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的注射可安排与配种舍同一时间注射, 减少疫苗的浪费。注射疫苗必须按要求进行, 每个栏使用一猪一针头, 严禁“打飞针”。

3.2.8驱虫

(1) 断奶四周的仔猪要驱体内寄生虫, 投药按要求使用, 投药后要留心观察仔猪状况, 若属违反要求规定招致中毒者要追查责任。

(2) 驱除体外寄生虫用2%浓度的敌百液喷洒, 使用时要让敌百虫充分溶解摇匀, 并用叶雾器均匀喷到整个猪体。

3.2.9 每月最后的周六早上清点猪群存栏数。

3.3 生长到育成的管理

(1) 从保育舍转出的小猪, 尽量发原来整栏猪群为基础, 减少重新组合群体打架的应激。

(2) 生长舍的喷雾消毒应每3d进行一次。此顶消毒要使用雾化程度较好的喷雾器, 尽量抬高喷头, 让药注飘逸于空气中, 目的是净化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尘埃, 减少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外伤感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 每次转移猪群后必须将栏清洗干净和消毒后3~5d才可进猪。出售商品猪后栏内往往留下一些个体较小的猪, 并栏时应以多混少的方法, 可喷以1∶300的消毒或农福, 以药物的气味冲淡猪只气味, 减少猪群打架。

(4) 天气炎热时要降温, 有条件的采取喷雾式降温。没有喷雾设备可用水冲洗猪身的方法。

(5) 挑选后的不合格猪及残次淘汰猪统一安排销售。

(6) 每周进行一次全在面的大消毒, 用1∶300消毒灵或农福消毒栏舍, 房顶及墙壁四周。

(7) 每周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猪群转栏及接进从保育舍转入的猪群。

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误区 篇8

(1) 对抗生素过分依赖, 很多畜禽养殖户误以为抗生素“包治百病”, 还能作为预防性用药, 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以达到增强畜禽抗病能力, 提高

2 生物安全

很多猪场对消毒认识不够, 认为消毒看不出效果, 消不消一样, 有的在走形式。应该把消毒这个环节重视起来, 它关系到猪场的安全, 消毒是切断外界病原向场内传播和切断猪和猪之间传播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3 饲料

(1) 公猪喂母猪料, 因为公猪料销量少, 有的饲料厂没有公猪料就让公猪吃母猪料, 造成公猪精子活力降低。 (2) 催肥阶段高蛋白, 全然不顾高成本。 (3) 长得超快料越好, 不考虑料肉比。 (4) 饲料湿喂, 夏天可能造成霉菌中毒及蚊蝇增多, 进而加速疾病的传播。冬天饲料温度低, 造成猪只大量消耗体能。 (5) 采取自由采食时, 饲槽底部饲料未吃完又添上新的料, 时间久了底部饲料会发霉变质。

次, 首次注射应加大剂量, 连用2d无明显好转后停一段时间, 不能连续多次用。最后使用钙制剂时, 严禁使用强心苷 (洋地黄类) 防止心跳骤停。

4 药液外漏的处理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如何控制 篇9

1 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传入

为了确保规模化养猪场所饲养的生猪安全生产, 防止重大传染病的传入, 需要更新品种引进种猪、补栏外购仔猪时, 必须认真调查了解当地疫情, 掌握疫情情况, 严格由非疫区引种和购入仔猪, 要经当地兽医检疫机构检疫确认健康, 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引进和购入, 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后, 在隔离舍隔离观察15 d确认健康后方可混舍或混群饲养。

2 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消灭传染源

消毒是为了消灭猪场场区和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 使场区内和猪舍内始终保持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 让猪舍内达到无疫可染、无病可传的目的。所以, 规模化养猪场在未发生传染病情况下, 也不要放松警惕, 也要经常进行消毒灭源工作, 每年春、秋必须要进行2次大型季节性预防消毒, 每1~2周必须进行1次带猪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的猪舍, 应在猪入栏前和出栏后进行2次彻底消毒, 生猪入栏后每隔7 d进行1次消毒。产房在母猪产仔前进行2次消毒, 产仔高峰时进行多次, 产仔结束后要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猪场发生疫病时, 猪舍内要加强临时性消毒,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 可以每天进行1次带猪消毒, 对病猪及其分泌物、污染的场地进行及时消毒。当疫情扑灭后和疫区解除封锁前必须认真进行终末消毒。规模化养猪场日常应采取下列具体消毒措施。

大门:规模化养猪场大门入口必须设立消毒池, 消毒池的长宽由大门的大小而定, 消毒池内铺垫稻草, 消毒药一般采用20%的火碱, 每周更换1次, 以经常保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 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猪舍的出入口必须设有消毒槽, 槽内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

猪舍: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舍, 进猪前对空猪舍先消除舍内粪便及垫草, 运出后进行无害化处理。用高压水龙头彻底冲洗猪舍的顶棚、墙壁、门窗、地面及其它设施, 直至冲洗干净为止, 待舍内干燥后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24 h, 然后开窗开门通风。对种猪舍和后备种猪舍可采用带猪消毒方式, 用过氧乙酸、百毒杀等消毒药喷洒消毒。

用具:对饲槽、饮水器、运料车及其用具每天进行1次洗刷, 定期用含氯消毒药、新洁尔灭等消毒药进行消毒。

运动场:运动场如果是水泥地面的, 首先用清水彻底冲刷, 然后再用消毒药进行喷洒消毒。如果运动场是泥土地面的, 可将地面深翻30 cm左右, 同时撒上新鲜生石灰 (每平方米用0.5 kg) , 然后浇水湿润压平、压实。

粪便、污水:粪便常用消毒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采取发酵池法, 适用于稀薄粪便的发酵。另一种是堆粪法, 适用于干粪便的处理, 比较常用的是发酵池法;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过滤法及化学药物处理法, 比较简便实用的是化学药物处理法, 就是设一个污水池, 将舍内的污水引入污水池, 再加入2~5 g/L漂白粉进行处理。

3 采取严格的疫苗免疫措施, 增强群体的抗病力

规模化养猪场容易忽视的问题 篇10

1排污设施

目前,多数母猪舍和保育猪舍都采用上面是漏缝地板,中间是排污沟的结构,排污沟将各猪舍的污物集中到主沟内,排出猪舍外。这类中间型穿越的排污沟,基本上是没有进行过彻底的清洁与消毒的。排污沟的清洁工作仅仅靠每天定时冲水来进行,但是也不能将排污沟内的粪污彻底清洗,排污沟成了各种病原体集散的地方。有些猪场发生了传染病,由于无法找到传染源,也就无法改进防疫措施。部分猪场为了防病,每周对猪舍内环境进行消毒,用去了大量的消毒药品,耗费了大量资金,但收效甚微,关于排污沟的污染问题,除了经常清洁和消毒外,还要彻底进行消毒。在建设猪场的时候可以将猪舍的排污沟移到猪舍的墙外,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对排污沟的消毒问题。

2饲料浪费与使用

有些猪场没有料槽,尤其是育肥猪舍,饲养员喂料时直接将饲料用铁锹投入猪圈地面,有时猪的背部和猪栏上面弄的全是饲料,有时猪只之间互相舔食饲料。这样不仅造成了饲料的浪费,残留的饲料发霉变质也会对猪及环境造成威胁,猪只舔舐地面的饲料,也不卫生。

正常情况下,饲料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保质期大概为2~3个月。饲料存放于阳光下、高温环境,没有现配现用,没有合理计划饲料使用量,过期料继续使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还有就是饲料或者玉米等饲料原料如果发现霉变时应立即更换,每天清理食槽和地面,防止剩料。

关于使用浓缩料或者预混料养猪的大型猪场,在进行饲料配合时要使用玉米,如果是秋季的新玉米,由于水分较高,仍然按照饲料厂的配比进行使用有可能造成营养的不平衡,尤其是能量不足,这种情况在秋冬季的寒冷时候更加明显。所以有时会出现在新玉米刚下来的时候猪只生长缓慢的现象。解决办法一是将玉米晾晒或者烘干,降低水分含量,达到14%左右,南方地区可按照13%左右控制水分含量。二是改变配方加大玉米比例,同时加大饲喂量,或者添加高能量饲料如油脂等。

3非生产天数与经济效益

有人称为是饲养无效的公母猪,如果母猪空怀期过长,空怀期的代价是很大的,每头母猪每空怀一天,其消耗的饲料至少应该在3kg以上,还不包括药物、人工等成本。

那么,减少空怀天数,提高年产仔窝数,就能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规模化猪场,更是明显。

按照一般的规律,母猪妊娠期是114d,哺乳期为21~28d,断奶后发情的时间为断奶后1周,母猪可年产2.4~2.5窝,胎产活仔要在10头以上,如果是人工授精的猪场,每头公猪应保证至少20~30头母猪的配种,如果猪场没达到以上指标,猪场的非生产天数就会增加,经济效益随之下降。

遇到以下情况时,最好淘汰低产猪,如长期不发情的和屡配不孕的母猪、经常流产的母猪、产仔数少或哺乳性能差的母猪、精液质量差,配种受胎率低的公猪等。这些公、母猪的饲养,增加了非生产天数,浪费了人力和饲料,浪费栏舍等,应及时淘汰。

4对疫苗和抗生素过分依赖

大型猪场的防疫一般做的很好,防疫的疾病种类也多。然而在疫苗的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免疫种类过多,使用剂量过大,加之时间难以合理安排,造成疫苗间相互影响,严重的出现免疫失败或者免疫麻痹。

大型猪场对疫苗需求量较大,如果统计不准确,进货过多,有可能超过有效期,或者没有超过有效期,接近保质期的疫苗,效价也会降低,影响免疫效果。

供电不正常,无冰块、发电机等应急措施,造成疫苗反复冻融;活疫苗与灭活苗放一起,疫苗与猪场的食物同放于冰箱保存,疫苗受到紫外线照射等都是错误的。

规模化猪场使用抗生素也是较多的,大多做为预防用药使用,目的是控制疫病发生,防患于未然。然而是药三分毒,用多了也会起副作用,应该有规律的定期投药。适时的更换新药或者种类。有的猪场的人员认为原粉纯度高、剂量足、价格便宜,还在偷偷使用原粉,这是不利的,一是可增加微生物耐药性的形成,二是不容易混合均匀。因为每种成品药都是经过了科学的加工,其中大部分由主药、增效剂、助溶剂、稳定剂组成,使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忽视,问题

参考文献

[1]冯进修,等.规模化猪场污染治理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07,4:29-30.

[2]成宝华.猪场夏季防暑降温措施及管理[J].畜牧兽医杂志,2011,3:100-101.

谈规模化猪场气喘病的保健预防 篇11

[关键词]猪气喘病;流行特点;保健预防

猪气喘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猪场都存在猪气喘病,特别是规模化猪场。该病发病率高,以咳嗽、气喘为临床特征,一般体温正常或仅是低烧,伴有食欲不振、增重缓慢等现象;但由于猪肺炎支原体破坏呼吸道上皮粘膜纤毛系统,破坏天然屏障,许多病原体的乘虚而入,出现复合或继发感染,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副嗜血杆菌等等,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严重影响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针对上述情况,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体会,从猪气喘病的流行特点及保健预防措施两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猪喘气病的流行新特点

1.病原分布广,发病面积大

在规模化猪场,猪群中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是十分普遍的,其感染率高、流行广,给各个猪场的管理和疾病的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猪场连续不断发病,哺乳仔猪从患病母猪受到感染;有的猪场由于从外地引进猪只时,未经严格检疫购入带菌猪,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不良影响。通过对屠宰场、就诊病例剖检发现近30%~80%的肺脏病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许多猪肺脏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肉样”式虾肉样病变,这说明当前猪气喘病病原分布广,发病面积大,规模化猪场发病情况高于散养户。

2.仔猪发病率高,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居多,特别是在25-28日龄断奶期,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因为断奶后,仔猪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浓度降低,由于断奶、更换饲料、分群等应激作用,导致仔猪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猪气喘病。其次,是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成年猪多呈隐性或慢性感染,长期以咳嗽和气喘,增重缓慢、饲料效率下降为特征,给猪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3.发病季节明显

猪气喘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季节多发。尤其是初春、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因为初春、秋末换季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对猪群刺激较大。许多猪场为了保证猪舍内温度,忽视通风换气的作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引发猪气喘病。

4.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容易发生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最容易发生。特别是饲料的营养质量下降,猪舍潮湿、拥挤、通风、采光不良,或合并其它混合感染,促发本病或使病势加重。如果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就会导致猪只消瘦,抗病能力下降;防疫消毒操作不严格执行,就会导致猪场环境污染(如高浓度的氨气),猪喘气病病原在猪场内长期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病。

二、猪气喘病的保健预防措施

目前多种药物对控制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是有效的,但难以根除病原,一旦停止用药容易复发,也不可能解决猪生长慢的问题。作者简介:郭少培,男,畜牧兽医讲师,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教研组长,主要从事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的教学研究和应用工作。因此,防治本病应采取保健预防和保健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气喘病。

1.改善猪群饲养环境

此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呼吸道及肺内,随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传播此病。因此,改善猪群饲养环境,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有效降低猪舍内的病原浓度和猪舍内的氨气、硫化氢的浓度,排除代谢废物,从而达到预防猪气喘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也可在猪群饲料中加入脱霉产品(尤其夏季),如霉消安、多肽扶正解毒散、消氨I号等保健产品,保证猪群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防止因饲料霉变引发本病。具体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扫粪便;二是适当通风;三是应用理想蛋白原料,适当减少豆粕用量,减少氨气的排放,以消除猪舍内的氨气等有害气体。

2.保健预防措施

(1)对未发病猪场的保健预防

①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种猪时,应严格隔离检查1个月~2个月,确认无病方可混群。

②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病卫生工作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每批猪只进栏前,猪舍须经严格消毒,清圈空置7d再转入新猪群,对控制本病和防止猪只交叉感染很重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做好猪舍内保温和通风工作,尽量做到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适当调整饲养密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比用药物控制气喘病更有效;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选用广谱、高效、刺激性小的醛类消毒剂;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猪群应激,让猪群生活在一个温暖、安静、干燥、卫生的环境。

③药物保健预防平时对猪只在不同生长阶段,有针对性的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高效抗菌药物与抗病毒中药,进行药物保健,可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这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技术。

㈠仔猪出生后3日龄每头仔猪肌注牲血素1mL、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mL,补铁、补硒,防止发生缺铁性贫血和拉稀;4日龄肌注黄芪多糖复方剂,每次每头1mL;同时口服5%恩诺沙星,每次1mL,可有效的预防红、黄、白痢和病毒性腹泻,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力。

㈡断奶仔猪在断奶前、断奶后各用支原净(150g/每t饲料)+强力霉素(200g/每t饲料)+阿莫西林(150g/每t饲料)或板兰根粉800g拌料,各保健1周,以减少断奶应激、饲料应激、管理应激及环境应激。

㈢母猪产前产后母猪产前、产后在饲料中加入5%强力霉素350g/每t饲料和10%阿莫西林250g/每t饲料,各保健1周,有利于母猪与胎儿的健康发育,以及产仔安全,减少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及初生仔猪多种疾病的发生。

(2)对发病猪场的保健康复措施

应早确诊,严格隔离消毒,保护健康猪群

①慢性气喘病的患猪以保健康复为主,可采用泰乐菌素150g/每t饲料+阿莫西林200g/每t饲料+黄芪多糖500g/每t饲料,保健2周,如在饮水中加人多种维生素,提高免疫能力,帮助机体尽快恢复,效果更好。

②急性气喘病的患猪以治疗为主,保健为辅

㈠肌肉注射赛米先(盐酸多西环素)0.1~0.15mL/每千克体重、氟苯尼考注射液0.15~0.2mL/每千克体重,1次/日,连用2d,对重症病猪可隔日再注射1次或加注5~8mg地塞米松注射液。待症状有所缓解,猪开始采食后,加强营养,防寒保暖,促进康复。

㈡肌肉注射盐酸林可霉素与盐酸大观霉素复方制剂,按每千克体重0.1~0.5mL,地塞米松注射液4~8mg,1次/日,连用2~3d,配合如下中药制剂,效果更好。

中药:葶苈子45g、桔梗45g、远志35g、川贝母35g、杏仁35g、甘草20g,水煎口服(大猪量),中猪剂量减半,小猪(25kg以下)用大猪量1/4~1/5,口服,1次/天,连用3d。和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给猪只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减少应激因素,增强猪群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较好地控制猪气喘病的发生,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继明.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月,第二版

[2]文利新,袁慧,徐志伟等.保健养猪技术及其应用.湖北养猪,2008,4(1):13-16

[3]蔡寶祥.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四版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 篇12

一、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

我国的规模化养猪场普遍现状存在猪场各自为政, 采取高密度饲养;猪场散、差、低;地区间市场往来增多;引种频繁, 且生猪的疫病防疫意识淡薄, 免疫程序混乱等现象, 导致猪病封不严、杀不完、赔不起、阻不断。

猪病会造成直接的症状猪损失和间接的隐性损失, 如会使得每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生产指标、均匀度和胴体质量等都下降, 增加死淘率和诊断、治疗费用等, 会给规模化的猪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思路

传统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 猪疫病防治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下有了新的特点和要求, 主要集中于疫病的循环过程。因此, 孤立地应用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 不仅不可能防止疫病发生及其造成损失, 还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和减少市场需求, 那么构建新型的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治体系, 在药物预防、疫苗免疫的同时, 提出生物安全, 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

1. 药物预防

(1) 重视猪疫病的预防 目前猪场发生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并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不仅只是细菌性疾病, 等到猪群发病时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效果往往不理想, 甚至无效。因此, 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从治疗用药转向预防用药。猪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适合本猪场的药物预防程序, 坚持定期进行各种类型的药敏试验, 筛选出当期最佳防治效果的药物。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 减少发生细菌性疫病的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采取: (1) 为防止支原体肺炎以及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回肠炎、猪痢疾、链球菌等疾病从后备猪传给下一代仔猪, 可在后备母猪饲料中添加80%诺华“支原净”125 g/t或腾骏“加康”300 g/t, 每月添加一周、喂至配种。 (2) 仔猪断奶前1周和断奶转栏后4周的饲料中添加“加康”400 g/t+强力力霉素200 g/t, 或80%诺华“支原净”125 g/t, 连用2周, 可防止断奶仔猪感染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疾病。 (3) 仔猪从保育舍转至生长舍, 换料后连续使用上述药物14 d, 可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 (4) 当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或拉血痢等症状时, 可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300 g/t, 控制母猪衣原体、增生性肠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母猪产前产后各1周, 在饲料中添加“加泰”400 g或“骏康”1 000 g/t, 可明显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提高泌乳量。

(2) 加强药物驱虫 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 使猪群抵抗力下降, 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 因此应重视猪场驱虫工作, 特别是母猪分娩前和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更应进行驱虫。后备种猪在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后方可转入配种舍使用, 配种前4周应驱虫1次;由于蠕虫的感染能引起母猪泌乳下降和仔猪下痢, 因此母猪分娩前2~3周应进行驱虫, 避免母猪把蠕虫、疥螨等寄生虫传染给仔猪;仔猪断奶后1周应进行驱虫, 能有效改善生长性能。

(3) 定期采血检疫 除日常详细记录整个猪群的健康情况, 出现可疑病例及时送病料检验外, 每年应在猪群中 (特别是后备猪、育成猪、断奶母猪) 按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普查工作, 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 同时作好资料的收集、登录、分析工作。

2. 疫苗免疫———加强免疫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

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等用药物不能预防或预防效果不很理想的疾病。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场的生产, 加强对猪群疫病的监测在防疫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猪场应综合考虑母猪母源抗体、猪只发病日龄、发病季度等因素, 制订出完整的免疫程序。执行过程中应定期采血监测各种疫病抗体的消长情况, 当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 应及时补打疫苗并调整免疫程序。根据周围疫病发生情况, 适当加大剂量和增加免疫密度, 以确保免疫效果。每半年要对全场所有的种公、母猪定期采血进行全面的疫病普查和病毒性疫病的抗体水平检测, 对低抗体水平的公、母猪及时补充接种疫苗。 (1) 后备母猪配种前要注射乙脑疫苗、细小病毒疫苗、猪瘟、伪狂犬病等疫苗。 (2) 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开始注射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以及大肠杆菌疫苗。 (3) 曾经发生猪瘟的猪场, 仔猪出生后, 喂乳前进行猪瘟超前免疫, 免疫后2 h才哺初乳, 正常猪场, 猪瘟首免可在生后20~25 d龄进行, 60~70 d龄再强化免疫1次。

3. 生物安全措施

(1) 针对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1) 猪场选址及设施猪场的位置尽量位于相对较高的上风处。圈栏、载物筐、猪群之间的设备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风扇、天花板、给料器、饮水器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角落更不能忽视, 还要注意窗户通风、内部通讯工具、蜂鸣箱等。猪场应建立门口消毒池, 猪舍内外、猪场道路要定期消毒。 (2) 新引进的猪必须是从已检测主要传染病 (如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 为阴性的猪群引进或是来自非阴性猪群但已检测为阴性。新引进的猪需至少隔离36 d, 最好在生产场所外进行隔离观察, 在最终混群之前还要作一次检测。 (3) 猪场的水源。猪场内的非饮用水源, 如小溪、池塘、露天排水沟内的水中, 可能存在像钩端螺旋体一类的致病性病原, 应该定期进行处理和消毒。猪场内的饮用水系统应采用加氯消毒的深层井水, 以控制水源对猪群疫病的传播。 (4) 生产过程。按照不同日龄分群、隔离, 生产人员工作顺序应从仔猪到母猪或是老年猪, 切断疫病自身的循环模式。

(2) 针对人员的生物安全措施 主要有猪场工作人员和参观者: (1) 猪场的工作人员和舍内饲养人员, 每天和猪接触, 具有更大的疫病传播危险。饲养人员从外面进入猪舍, 虽然换上了工作服, 但内衣、双手和头发中, 还可能携带从外面带来的病原, 在操作中就可能把这些病原留在猪群或用具上。要控制他们与猪群的接触, 所有人员都要使用已消毒的胶靴和工作服, 最好能对不同用处的工作服和胶靴作很明显的区别标记。 (2) 外来参观者可能是疫病传播的另一个途径。猪场应要求所有的外来人员在进舍前, 要换上本场专用的消毒服和鞋帽, 并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猪舍。

(3) 针对运输的生物安全措施 运输猪只的车辆和装载时用的工具也是疫病传播的来源, 车辆散落的粪便或接触了这些粪便的猪只重新返回猪舍也可能带来疫病。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实行生产区运输工具的管理, 做到有明确分工。

(4) 针对传播疫病的其他生物的安全措施 野生动物和昆虫最常见的传播疫病的动物是老鼠。它们能够传播沙门氏菌病、猪丹毒、钩端螺旋体病和猪痢疾等细菌性疫病, 也可携带病毒, 如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鸟类可以携带感染猪只的各种各样的病原, 并且可以在长距离、大范围内进行扩散。猪舍门窗和饲料仓库应设有防止鸟类进入的栅网。

上一篇:档案库房下一篇:电力工程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