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防疫

2024-09-18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共11篇)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养猪业的发展趋向于集约化、规模化饲养。但是猪的相对集中,也造成疫病发生的机率增加。因此,要保证大群猪的健康,规模化猪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制订一套严格的科学的卫生防疫综合措施,保证养猪业的发展,保证农户养猪增收。现将规模化养猪场卫生管理及防疫工作的具体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场址的选择

开办养殖场前,要向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申请,根据业务部门的要求科学选择场址,按照农业部《动物防疫合格证》办理措施要求,随时接受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监督检查。场地应选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便于排水的地方,不能靠近河流两旁或是饮用水源地,要装有自来水。为了防止疫病传染,猪场应远离屠宰场、牲畜市场、畜产品加工厂及牲畜来往交通干线500 m,离一般道路200 m以外,比较僻静,而交通、能源(电)供应又便利的地方,要得到环保部门、城建部门的认可才可施工。

2 生产区的划分

场址选定之后,应根据猪群的组成、规模、生产工艺要求、消毒池(间)、饲料加工车间、饲养车间(仔猪间、种猪饲养间、育肥间、隔离间、焚烧间、清粪无害化处理间)等生产流程,结合当地的地形、自然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猪场的总体布局。猪场在总体布局上至少要划分猪群生产区、外部管理、供应区和兽医隔离区等几个功能区。

2.1 外部管理供应区

本区与外界往来密切,有经营管理、物资供应和产品输出三大功能,包括办公室、宿舍、仓库、饲料工厂、车房及生产区外的其他设施。因病原及其他不良因素常进入此区,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应设置屏障,有各自封闭的间隔,严格控制进入生产区的通道,严禁无关人员由管理区进人生产区,特别猪贩子、屠夫、无资质的民间兽医等,经常与猪有接触的人员严禁入内,门口设立明显标识禁止入内。

2.2 猪群生产区

该区是整个猪场的核心区,在进口处要设立消毒池、消毒间,包括各种类别的猪舍、饲料加工调制间、饲料仓库、人工授精室等,是严格脱污、消毒、除虫、免疫措施的保护下,保证场内猪群不受污染侵害的“生物环境清净区”。因此,该区卫生要求比较严格,场内还要经常保持通风和有一定的阳光。(1)凡进入本区的人员必须要严格消毒,饲料、运输车辆、猪种均分别经过检查、消毒。(2)猪舍内各工段和隔离舍,应严格做到人员、用具、畜群固定,不能在场内互换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3)在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成等各专用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内贮消毒液,并经常保持有效浓度,经常更换不同种类消毒药品,供往来人员出入消毒。每一专用舍在清出旧猪群后,应彻底消毒,间歇10天后方可接受新猪群。

2.3 供应区

(1)饲料供应保管应做好记录,如进货的品种、数量、时间、地点、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各项档案记录,并注意防潮、防鼠、防盗等。(2)兽药保管要做好进货记录,注明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限、停药期(动物用药后多少天才能屠宰食用)、生产批号和详细的用药记录。

2.4 兽医隔离区

规模较大的猪场必须设专门的兽医隔离区,包括兽医室、隔离舍、尸体处理(焚烧炉)等。这些建筑均应设在下风向及地势较低的地方,远离健康猪舍,以免疫病传播。

3 严格消毒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认真清扫、冲洗粪便污物,使用各种化学消毒药物相配合的方法进行消毒,并按照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要求做好消毒记录。

3.1 大门

大门进口处要设消毒池,池内配制2%烧碱溶液或20%石灰水,对来往车辆的轮胎和人的鞋底进行消毒;设喷雾消毒装置,对车身和车底盘进行消毒。

3.2 生产区

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消毒间用紫外灯消毒约5分钟(进场人员紫外灯消毒时,眼睛不能对着灯看,否则会伤害眼睛),然后换上工作衣、帽、鞋,工作结束后将其留在更衣室内,严禁带出场外。工作衣、帽、鞋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路线参观。一般情况下拒绝参观。

3.3 猪舍和用具

猪舍每月进行1~2次大清扫、消毒,每月进行1次一般消毒,消毒药液常用百菌杀、新洁尔灭、可佳、大地、新王或0.5%过氧乙酸。饲槽和其他用具需每天洗刷,定期用0.1%新洁尔灭等不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肥育猪舍采取“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每批猪出栏后彻底大消毒,空圈1周后方可进猪。分娩后采取小区“全进全出”消毒。

3.4 猪体

用百菌杀或新洁尔灭、可佳、大地、新王、0.5%过氧乙酸等按说明书方法对猪体进行喷雾消毒,喷雾粒子要求50~100 μm。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

4 严格检疫

4.1 引进种猪的检疫

引进种猪时,要做好逐级上报审批制度,严格进行产地疫情调查,对种猪进行检疫和挑选。可委托当地兽医卫生机构结合当时情况对种猪进行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传染性水疱病、猪伪狂犬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布氏杆菌病的检疫,这些疾病检验为阴性后方能引入。引入后应在隔离舍观察30天,确认健康后,方能进人生产区。

4.2 本场猪的检疫

定期对本场猪进行传染病和粪便寄生虫卵的检查。对检验出的病猪或阳性猪,应按不同情况及时妥善处理。凡有重大传染病或可疑猪应予以扑杀;如种猪存在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等感染且阳性率高者,应全群淘汰转为肉用。

5 加强猪的动物标识管理

购买猪时查看免疫标识。本场猪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疫苗,并作好记录,并请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加戴动物免疫标识,建立动物标识免疫管理档案。

6 死猪尸体及粪污处理

6.1 死猪尸体的处理

猪的尸体及分娩时产出的胎盘、死胎,应随即装在袋中,扎紧袋口,放入收尸桶中,由卫生人员以专用容器集中至尸体处理处,高温或烧毁处理。

6.2 粪污的处理

猪场应有完备的粪污处理设施,包括猪栏、漏缝地板、冲洗设备、排污沟、集污池等。粪污应做到干稀分流,分离后的污水入污水处理池净化处理后排放出去,粪渣运到农区经堆肥发酵后使用。现在我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沼气池,经过沼气池发酵是最环保的一种粪便处理方法。

6.3 猪场要开展灭蝇、灭蚊、灭鼠

猪舍及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消毒池内的药液要保证一定的浓度,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消毒药剂,猪场不准养与猪病有关的动物,不许其它的动物进入猪场,随止传播疫病。

7 预防接种

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疫苗使用效果及本地实际,国家强制免疫的疫病可向当地兽医防治部站申请领用,如果不是强制免疫但须免疫的可向正规部门购买疫苗,按制定的免疫接种计划和程序,按时进行预防接种。为防止某种疫病而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等防疫措施,也必须列入规章制度。做好相应的记录,以便接受兽医卫生监督所的检查。

8 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8.1 当猪群发生疑似传染病时,必须及时隔离,及时向当地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尽快确诊,并逐级上报。病因不明或剖检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交有关部门检验诊断。

8.2 确诊为传染病时,应在当地动物疾病控制中心(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的指导下尽快采取紧急措施,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对全场猪进行仔细检查,病猪及可疑猪应立即分别隔离、观察和治疗,尽可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同时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对尚未发病的猪及其他受威胁的猪群,要紧急预防接种或进行药物预防,并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配合当地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扑灭疫情工作。

8.3 被传染病污染的场地、用具、工作服和其他污染物等必须彻底消毒,粪便及垫草应予烧毁。消毒时,先将圈舍的粪尿污物清扫干净,铲去表层土壤(水泥地面应清洗干净),再用消毒药液消毒。

8.4 屠宰病猪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屠宰后的场地、用具及污染物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和彻底清除。病猪的尸体不能随便乱扔,更不能宰食,必须烧毁、深埋或化制后作工业原料等。运尸体的车辆、设备、用具和接触人员及工作服必须严密消毒。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 篇2

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制定的有关制度,制定以下《猪场卫生防疫制度》,请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严格执行。

1、猪场分养殖区和生活区,养殖区包括出猪台、化验室、猪舍、沼气池等。生活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等。

2、非生活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活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场长或主管兽医批准并经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3、生活区防疫制度

①生活区大门应设消毒门岗,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均应通过消毒门岗,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

②每月初对生活区及其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洁、消毒、灭鼠、灭蝇。③任何人不得从场外购买猪、牛、羊肉及其加工制品入场,场内职工及其家属不得在场内饲养禽兽(如猫、狗)。

④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场内技术人员不得到场外出诊,不得去屠宰场,其它猪场或屠宰户,养猪户场(家)逗留。

⑤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工作。

⑥搞好场内环境绿化工作

4、车辆卫生防疫制度

①运输饲料进入加工区的车辆要彻底消毒。②运猪车辆出入隔离舍,出猪台要彻底消毒。

③上述车辆司机不许离开驾驶室与场内人员接触,随车装卸工要同养殖人员一样更衣换鞋消毒。

5、购销猪防疫制度

①从外地购入种猪,须经过检疫,并在场内隔离饲养观察40天,确认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养殖区。

②出售猪只时,须经兽医临床检查无病的方可出场,出售猪只能单向流动。

③养殖人员出入隔离舍、猪舍,要严格更衣、换鞋、消毒,不得与外人接触。

6、疫苗保存及使用制度

①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②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养殖场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③免疫注射时,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④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7、养殖场工作人员,不准留长指甲,男性员工不准留长发,不得带私人物品入内。

8、养殖场每栋猪舍门口,产房各单元门口设消毒池、盆,并定期更换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9、制定完善的猪舍,猪体消毒制度。

10、杜绝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11、对常见病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规模猪场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规模猪场;防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2-01

1 存在问题

1.1 规划布局不合理

有些规模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生产区、生活区和工作区混为一体,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

1.2 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猪场在免疫注射中,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免疫1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2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1.3 疫苗来源复杂

规模猪场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养猪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有些养猪场自己从兽药市场购买,还有个别猪场自制疫苗免疫注射。这些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如存在这些问题,将会导致养殖场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

1.4 滥用抗生素

个别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使用过滥。①饲料中滥加抗生素,长期使用;②治疗滥用抗生素,大剂量使用;③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④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抗生素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

2 对策

2.1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规模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非常迫切。①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当今的国际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饲养管理员动物养殖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对饲养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饲养管理工作。

2.2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要让大家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

2.3 改进猪场布局,做好设备添置

规模猪场无论规模大小,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室和治疗室,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

2.4 规范疫苗使用

规范疫苗使用主要是指加强管理。①动物防疫用生物制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②动物防疫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

2.5 规范保健药品使用

规模养猪场的防疫管理 篇4

1.1 定点

猪场应建于向阳、通风、地势相对高燥的地点, 满足充裕的排污点建设, 忌建于低洼、闷热、高湿、空气对流不畅的地段, 对整场生产管理, 特别是疫病防控极为不利。

1.2 符合防疫条件

(1) 应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医疗机构、污水源地, 特别要远离主要交通干线, 避开复杂的人流、物流, 保持安静无噪音污染等, 尽量减少各种不利的环境应激。 (2) 距离主公路干线至少800~1000m以外, 有围墙或山体、人工林隔离带最好, 生活区与生产区要有相对较远的距离 (50m以上) , 并建设人工草地或人工林隔离带。 (3) 良好的水电条件, 猪场应距水源及供电源地尽量近一些, 可以节约水电开支及防止缺水、断电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保证水质检验合格, 水质要符合饮用水标准 (GB5749) 。 (4) 排污点设计于猪场整体地形的背风、向下、低矮处, 有利于自然排污和保证猪场生产区和生活区减少臭味。

2 生物安全体系构建

按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 当前规模猪场应建立完善的新型防疫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建设多点式专业性猪场。全国各地多地区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 以较强的技术力量,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有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 将仔猪管理、保育、肥育阶段分散在多个点上进行, 形成繁殖场、保育场、肥育场等专业性的养猪场, 是当前我国规模化猪场较普遍、适用的一种模式。 (2) 圈舍布局采用多单元独立式隔离型猪舍, 各舍间完全独立, 舍外与走道相通, 具备各自的通风、排污、供水、供暖、电力等系统, 充分考虑到猪场圈舍内的防鼠、防飞禽等细节性防疫安全问题。 (3)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生产工艺流程。国际通用的“全进全出 (A-IAO) ”的含义是在同一单元中猪群在同一时间内转入或转出猪舍, 该单元在猪群转出后空栏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下一批猪只在消毒后才能转进其中, 工作人员亦应穿专业工作服并经消毒后才能入内。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单元化的猪舍布局条件下, 发挥了高效的防疫作用。 (4) 建立制度化生物安全防疫保健体系。本着生物安全性的原则, 重点抓好猪舍内小气候环境控制、猪群的移动与混群、营养调控、繁殖节律调控等诸多方面的宏观调控, 并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程序、防疫消毒程序等。 (5) 建立疫情动态监测体系。即通过对本场的动态疫病进行检验及监测, 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疫病检验与监测体系, 及时了解猪群中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与免疫状况, 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对各项防疫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监测, 主动完善各项应对措施, 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及研究改进方法。 (6) 强化专业人才与科技管理。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猪场技术管理人员, 猪场的经营者、兽医员和饲管员等都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本场养殖过程中疫病流行的特点及动向准确把握、快速、高效防控。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应用专业的疫病防控理论与技术, 准确掌握规模化养猪不同生产阶段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 科学制定全面的兽医保健防疫程序。

3 兽医卫生防疫制度要点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不断完善各项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整场形成制度化管理, 才能在严明的制度下最大化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制度要点包括: (1)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制度。 (2) 程序免疫、计划免疫制度。 (3) 场内禁养犬猫及其它动物制度。 (4) 职工衣物、用具、环境消毒及其它禁行制度。 (5) 饲料、兽药使用管理制度。 (6) 定期灭四害制度。 (7) 引种、检疫制度。 (8) 其它:未完善制度结合养殖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拟定相关制度。

4 保健与生态安全生产

规模养猪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生态养殖, 所以养殖投入品应保证绿色、安全、环保、无公害;要努力实现“规模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所以, 养殖者应有保健防病、尽量减少抗生素依赖性的新养殖用药理念。当前生猪养殖要重点探讨的是:摆脱滥用抗生素的制约, 尽量开发、应用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安全防治产品, 比如黄芪、银花、柴胡、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大黄、黄连、黄芩、大蒜、食醋等保健型药材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也要重视营养药 (维生素、电解质等其它必需微量元素) 的应用。我们要树立健康的养殖新理念, 努力推行新型绿色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比如:生物饲料开发与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益生素及益生元的应用;活性肽的应用;抗菌肽的应用。只有通过以上方法对养殖投入品进行改善, 才能达到安全用药、健康养殖的目标, 生产出绿色、环保、安全的畜禽产品。

5 全出与休养期措施

规模猪场必需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 只有将同批次的商品猪全部一次性处理, 才有利于在清场后执行到位疫源消灭措施, 对猪场的长远发展, 特别是疫病的长效防控机制是最有利的。要强调的是, 规模场清场后即使执行了多次消毒灭源措施, 仍应坚持一定的休养期, 一般需60d左右, 最少不得低于30d。如果不坚持足够的休养期, 急于进购下一批次的猪, 由于因养殖污染而遗留下来的致病原没有最大化的灭亡, 则对某些烈性传染病的防控极为不利。

6 小结

猪场防疫制度(范文) 篇5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及疫情传播,确保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当地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各种疫苗的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

二、积极主动配合并协助动物防疫员做好动物的免疫注射,佩戴耳标,填写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建立疫病可追溯制度。

三、养殖场坚持“全进全出”原则。

四、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五、制定免疫程序,必须免疫接种下列疫苗: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苗。

六、实行按生产环节计划免疫制度,确保生猪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

七、定期消毒灭菌,圈舍及周围环境每周消毒一次,养殖场出入口必须配备消毒池,并保持池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八、生产区必须封闭隔离,建立防疫屏障,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谢绝参观游览。

九、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1、生猪出栏前须提前3天向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动物检疫员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屠宰或调运、引进生猪实行21天的严格隔离观察制度。

2、依法按规定处置动物疫情。

(1)、发现动物染疫、要立即向驻村防疫员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

(2)、严格执行当地政府及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疫情处置决定,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GB164548-1996)》处理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物。

六招搞定春季养猪防疫 篇6

二是定期消毒。加强消毒工作,每天1次,如条件达不到,一星期不应少于2次。北方地区春季干燥,可选择喷雾消毒的方式。消毒药品一般采用氯制剂消毒剂、醛制剂消毒剂、碘制剂消毒剂。消毒制剂最好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消毒的范围要广一些,包括圈舍及周边环境,尤其是一些卫生死角,如猪栏、料槽、饲养工具等。另外,要注意厂区门口的消毒池,要定期更换药液,以保证有效性。

三是加强免疫。春季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霉形体肺炎、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大肠杆菌等传染病的发生季节,养殖户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只的免疫注射,切忌发生漏注、疫苗失效等情况。

四是驱除寄生虫。猪寄生虫病是造成饲料报酬低和养殖场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猪场寄生虫控制的首选药物为阿维菌素,每年春秋两季,按生猪体重每公斤在饲料内拌入1.5~2克阿维菌素,让猪自由采食,连用3天。对怀孕母猪产前一星期应用一次药物,按2克/公斤的比例拌料,哺乳母猪按1克/公斤的比例拌料。仔猪在20~30日龄、60~70日龄各驱虫1次。

五是注重营养。按猪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地配制全价日粮,并根据猪的体重、采食情况等适时调整日粮配方。春季青绿饲料缺乏,要尽量在日粮中添加一些胡萝卜等多汁饲料,添喂复合添加剂,供给清洁的饮水,并保持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运动。

六是发生疫病早隔离、早治疗。猪霉形体肺炎是猪的一种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治疗时可肌肉注射猪喘平,每日2万~4万单位/公斤,连续5天为一疗程。也可一次肌注盐酸土霉素1~1.5克/只,7天为一疗程。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猪肠道传染病。每头猪用链霉素30万~50万国际单位、庆大霉素4万~8万国际单位,混合溶解后灌服,每天2次,连服2~3天。对呕吐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5毫升,每日2次,连注2天;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的猪只,每头肌肉注射10%磺胺密啶钠注射液2~5毫升,每日2次,连注2天;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及时灌服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补充体液,每头每次20毫升,每日5次,直至痊愈为止。 (山东 王钰龙)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 篇7

(1) 猪场设计不利于防疫。由于受资金、土地和本地区养猪水平的限制, 数千头或更大规模的猪场布局在一个区域内, 猪舍间距也较小。有的猪场则采用所谓的一体化设计模式, 将数以千计的不同年龄的各类猪饲养在同栋猪舍内。由于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 一旦发生传染性疫病, 极易在场内快速传播, 控制与扑灭非常困难。

(2) 防疫技术落后及防疫管理不力。在消毒技术上, 由于猪场通常采用“流水式”作业和大通间式猪舍, 无法实行全进全出和彻底空栏。各类猪舍基本上只进行载猪条件下的日常消毒或局部的空栏清洗消毒, 不能进行必不可少的定期空栏大消毒。除了有限的通风换气外, 没有对猪舍内空气进行消毒。人员车辆的进场消毒也不能符合大型集约化猪场的卫生防疫要求。需转群移动的猪群在进入其他猪舍时也基本不进行消毒。许多猪场的大门口消毒池和各栋猪舍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多日不换, 消毒效果极差。在对猪舍进行消毒时, 未按照清污-冲洗-消毒的程序进行, 将消毒液直接喷洒在粪污上而降低了消毒效果。规模化猪场中很少进行抗生素类药物药敏试验, 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许多以往临床效果很好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盲目滥用药物, 随意加大用药剂量, 用药疗程不当, 不注意药物有效成分和适应症而偏信广告介绍, 结果既没有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又导致了药物残留超标的发生, 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疫苗质量不合格, 疫苗储存不当, 注射过程中打飞针, 接种疫苗前使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免疫剂量不足等都会使猪场的猪群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或疾病的潜伏状态。一旦遇到强毒侵袭或环境因素突变,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从而使养猪场的养殖成本增加, 给猪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 缺乏系统的防疫保健计划。由于在规模化猪场中发生与流行的疫病种类增多, 诊断常常跟不上疫病防治的需要, 无法正确地选用药物或疫苗。同时随着疫病种类的不断增多, 使用疫苗或药物的频率增加, 合理安排实施防疫保健的各项措施极其困难。另外许多猪场的防疫保健计划不够系统和全面, 不断有疫病发生, 只好盲目地使用药物或注射疫苗, 不仅浪费了资金, 药物在猪体内的残留问题也十分严重。

2 几点建议

(1) 建设多点式专业性猪场。将不同年龄的猪有效地分隔开来, 防止猪群之间疫病的水平传播, 是控制疫病流行和净化猪群内已有疫病的基础, 在规模化养猪业防疫保健体系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采用多单元独立式隔离型猪舍。猪舍每个单元之间完全独立, 在猪舍外由一条走道相通, 分别有各自的通风、排污、供水、供暖及电力等系统。在猪舍的修建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防鼠、防鸟等因素。多单元独立式隔离型猪舍是保证猪群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 能使猪只在相对洁净的环境中产仔、哺乳和生长。

(3) “全进全出”生产工艺流程。全进全出的含义是在同单元中猪群在同时间内转入或转出猪舍, 该单元在猪群转出后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下批猪只在消毒后才能转入其中。“全进全出”在猪场中的应用, 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单元化的猪舍。为了保证“全进全出”的施行, 还必须合理地采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同期分娩及同期断奶等繁殖新技术。

(4) 规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建立规范化的生物安全性防疫保健管理程序, 对传统的防疫体系的隔离、消毒、杀虫、灭鼠、免疫注射、药物预防、驱虫、日常诊疗、检疫和疫病扑灭等系列措施加以系统地改进。按照生物安全性的原则, 对猪舍内小气候环境控制、猪群的移动与混群、营养调控、繁殖节律调控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整, 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

(5) 疫病检验及监测。大型规模化猪场有必要建立起自身的疫病检验与监测体系。针对猪群中主要传染性疾病 (包括寄生虫病) 的感染与免疫状况, 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对各项防疫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监测, 以评价新型保健体系的应用效果, 发现其不足并研究改进方法。

规模化猪场防疫体系的构建 篇8

通过调查了解以及资料分析可知,当前我国规模化猪场集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猪场密集设计,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和土地限制,通常情况下规模化养猪场的猪舍较小,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较差,一旦出现疫病则会迅速蔓延,容易造成疫病流行。

(2)消毒手段不够先进。猪舍的消毒通常在载猪的情况下进行,采用“流水式”消毒,消毒不到位且不深入,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3)猪群健康监测技术落后。一般规模的养猪场对猪群健康监测工作的重视不够,往往是通过眼观和触摸等感官观察,一旦出现疫病很难进行有效控制,不能及时发现猪群潜在的疫病威胁。

(4)治疗手段不科学规范。目前规模化养猪场虽然呈规模养殖,但是对疫病的预防重视不够,主要将精力集中在饲养方面。因此出现疫病时,往往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缺乏科学性。并且疫苗检测不到位,经常有漏免的情况发生,造成免疫过的疾病照常发生。

2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体系构建的对策

(1)猪场的科学选址。规模化猪场选址需要根据当地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进行,不能在禁养区内发展,并且养猪场的建设不能污染到周围附近的土地与水资源。选址要与水源区、居民区、学校以及其他禽畜养殖场保持国家条例规定的标准距离。选择地形高、视野开阔、通风、阳光充足并且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遭受洪涝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与主干线保持距离但交通畅通。水源充足,电能供应良好。位于附近村的下风向处,避免污浊空气影响居民。不占用农田,节约用地,并远离工业生产污染区

(2)合理建设养猪场。规模化养猪场一般分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3部分,这3个部分的建设划分要合理建设,卫生达标,满足猪场土地的利用率。管理区包括猪场办公室和员工宿舍等,在区内入口处设置消毒设备,员工宿舍利用绿化带进行隔离,避免人员或车辆流动带入病毒细菌。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设备,各个猪舍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猪舍卫生要达到标准。饲料库房与猪舍距离应较近,方便饲料运输。猪舍按照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和仔猪舍依次分开排列,确保生产环节的连续性。并且每个猪舍要配齐疫苗以及各类猪病用药,猪舍周围可用绿化带进行美化。养猪场内大小通道都应保持卫生整洁,污染道与清洁道分开不能交叉使用。隔离区的主要作用是将病猪进行及时隔离,避免病毒传染,位置应在猪舍的下风向处。

(3)建立并完善防疫制度。规模养猪场在防疫方面应加大制度落实力度,明确责任。进入猪场的人员要管理和登记,做好安全生产记录。建立并落实饲养管理制度,合理安排饲料喂养。制定疫苗生物安全处理制度,并有效实施落实。保证猪场卫生达标制度和突发猪疫病的解决措施制度。

(4)猪疫病的科学预防措施。一是猪群要按照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猪的疫苗接种,并定期观察猪群的免疫情况;二是对猪群开展猪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工作,以保证疫苗的作用与效果达标;三是猪场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四是定期进行消灭蚊虫、蚊蝇和老鼠等工作,保护猪群不受外来生物传染的病毒危害;五是建立饲养档案制度,对猪场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记录;六是投入资金配备专业的猪场兽医以及各种猪疫病防疫仪器设备,发生猪病时能够及时有效治疗。

综合上述,规模化养殖必须要正确、充分意识到猪场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避免猪场因发生疫病带来的经济损失,猪场必须要构建完善的防疫体系。强化猪病防疫意识,科学构建猪场的防疫体系,根据猪场的生产情况安排好猪疫病防疫工作,减少和杜绝猪场发生猪疫病传染的风险,提高猪抵抗病毒的能力,保证养猪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养猪发家致富,养猪场的规模从零散家养发展到规模化饲养。规模化养殖为饲养者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猪抵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猪群容易发生疫病。由此可见,规模化猪场建立健全的防疫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规模化猪场防疫体系的构建进行简单讨论并给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防疫,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光涛.标准化猪场防疫体系的建设[J].当代畜牧,2013(11):36-37.

规模猪场的防疫重点 篇9

1 猪与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对共生成为主流

1.1 许多与猪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由原来的绝对寄生 (绝对致病) 变为相对寄生或共生 (相对致病) 。例如猪瘟病毒在几十年前是绝对致病的, 呈典型的急性病理过程。随后慢性病例增多, 至今, 几乎难见典型急性病例;随着猪体的适应与弱毒株的出现, 猪瘟病毒与猪体共存的带毒现象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普遍。蓝耳病病毒的猪场污染率达90%, 据官方统计, 2007年1—5月我国蓝耳病的发病数不足5万头, 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足见蓝耳病病毒总体上以与猪群处于共生的稳态中。新近研究表明, 引发胃溃疡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会分泌一种物质, 能延长感染细胞的寿命, 使致共处稳态, 难为药物消灭。这种病原微生物与猪群的关系的变化, 让我们在猪业生产中能够看到本来是广为流行的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猪口蹄疫等只发生于几个栏, 或一栋猪舍, 然后嘎然停止传播, 而难以见到以前的大流行。

1.2系统论与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 只要有猪, 猪群中就有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存在, 并且随着系统的进化, 猪群中病原微生物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我国没有实行种猪扁桃体活体采样荧光抗体检测猪瘟病毒阳性淘汰制, 因此猪场内存在猪瘟带毒猪的现象应是极普遍的;血清学检测表明圆环病毒、蓝耳病在猪群中的阳性率在90%以上;至于那些本来就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的病原菌, 例如大肠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就更是附猪而存;无序的大量从国外引种, 使我国猪群成为万国猪病的大汇展。应该说我国猪群是集相关病原微生物之大成者。

1.3笔者在近几年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中, 接触到了链球菌病、猪瘟、伪狂、蓝耳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胸、附红细胞体病、支原体肺炎、大猪梭菌性肠炎、传染性胃肠炎、衣原体病、球虫病等, 都无法找到从外界传入的证据;连SI也是如此, 在一个猪场, 1 d内席卷一栋保育猪舍 (300余头) , 又突然停止, 过了1个多月, 又突然发生于中猪舍, 只波及10余个猪。B.C.Easterday等人在《猪流感》一文中指出:若干年来, 推测带毒状态保存了SIV, 造成动物间流行。Sergi Bruguera等人在2007年的第三届亚洲猪病学会论文中指出:猪流感更像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还指出:在仔猪转移到肥育舍之前, 往往呈现SIV阴性反应, 而在八周龄后, 猪转移到肥猪舍后就会发生血清学反应变化。这个迹象清楚的表明SIV仍然留在育肥猪舍。Tomoyuki Tsuda等人指出:在亚洲许多国家该病 (指HC) 依然呈地方流行。J.C.Yao等人在调查中国45个猪场, 2 283份样品后指出:后备母猪是PRRSV的主要来源, 无论在同一猪群中有没有具有传染性的母猪存在, PRRSV都可以在不同的饲养群间循环, 这就使病毒在猪场中持续流行。上述事例与论述都支持这种论断。

1.4 许多猪场有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 坐落在周边几公里乃至十多公里无人烟的地方, 但未逃脱疫病的肆虐。这也反证了上述论断的正确。

1.5 既然绝大多数原微生物原本来就存在于中国猪群中。

那么现今仍然只强调“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的观念是否有失偏颇?这种观念可用来指导猪场的引种, 但对已经连续生产, 不再引种的猪场就会发生指导观念上的误导, 从而忽视了引发场内疫病流行的必然因素。这或许是近年疫病肆虐悲剧的原因所在。尽管猪群内存在各种病原微生物, 许多病原微生物还有免疫抑制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发病。如果猪场内同时存在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然因素, 那么, 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将是必然的, 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

2 猪场内存在疫病流行的必然因素

2.1 猪群本身的因素

现代基因型猪, 因为强烈的单项选育, 生产水平更高, 同时意味着新陈代谢更为旺盛;而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更活跃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支撑, 需要更强大的氧化酶系统支撑。在这些系统活跃的同时, 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多环节的抑制, 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引起自由基损伤, 这无疑给现代基因型猪群带来了相对虚弱的体质内因。缺乏适量运动等远离猪自然习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使种猪的心脏与肺脏不能与肌肉的生长同步发育, 加剧了这种弱体质的发展趋势。

2.2 周围的环境应激是猪场内疫病流行的必然外因

2.2.1 深刻认识多种环境应激的综合病理效应。

集约化养猪的全过程均存在多种环境应激因子, 对猪群的负面影响决非单一环境应激因子那样简单, 其综合病理效应不能随某一环境应激因子的消除而消除, 因此在养猪生产中一定要重视这种综合病理效应对猪群的影响。例如夏季慢性热应激与吸血昆虫、霉菌毒素的综合病理效应;冬季保温棚内尘埃、有毒气体、霉菌毒素、高湿度与高密度的综合病理效应。因为存在综合病理效应, 其诱发疫病流行的作用比单一应激严重得多, 诱发疫病流行的几率也大得多。

2.2.2 重视多种环境应激上的四维效应。

由于多种环境应激因子有时间上的持续性, 因此具有四维效应:即具有时间上的积累致病效应。例如, 小于10个毫微米的尘埃能在空中漂浮十多小时, 并随时间的延续吸附更多的病原微生物与有害气体, 容易积累达到致病量;如果不消除, 会不断刺激猪体, 产生慢性应激的积累效应;没有安全玉米的事实, 使其微量霉菌毒素会在不断的采食中积累, 造成持续的免疫抑制与损伤。四维的慢性应激会导致猪体持续的高水平血糖皮质激素, 使猪体每分每秒都处于应激状态中, 从而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44%~55%,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与处理, 破坏有免疫原性的淋巴细胞, 抑制抗体形成, 加速抗体的破坏;还能激化异常自由基反应, 从另一环节上抑制免疫功能。笔者见着太多这样的环境应激引发疫病流行的病例。在产房体况极其良好的仔猪, 23日龄断奶, 转入有保温棚的保育舍。由于存在并群应激, 高密度与恶劣空气的应激, 霉饲料的应激等等, 在转入3 d左右发生咳嗽, 7 d左右发生喘气病例, 随之波及1/3~1/2猪群, 治疗效果差;送检多可检出PCV2、PRRSV、Pmc、S.S, HPS等等 (因为它们本来就存在在猪体内) , 并冠以“混合感染”的诊断。采取移走病猪, 减少密度, 每天细粒喷雾2次, 减尘消毒等措施, 几天就控制了病情, 移出的病猪部分不治而愈。近几年来, 笔者见到5个蓝耳病病案, 1个案例为接种进口活疫苗引发, 其余4例均为高度霉变饲料诱发。环境应激因素的四维病理效应使得应激因子的致病作用得以协同、加强、持续。原本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共处稳态的猪群, 在它们的作用下变得极易发病。正因为猪场内存在上述许多引发疫病流行的必然因素, 那怕将猪场建在十分荒野的地方, 若不除去场内固有的致病因素, 疫病的发生仍然是必然的, 只是时间上迟早而已。

3 猪场防疫的重点应在场内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 既然猪群疫病中的绝大多数病原原本就存在猪群中, 诱发疫病流行的众多应激因素也在猪场内, 猪群与病原微生物的相对共生关系随时可以被破坏, 那么猪场防疫的重点应在场内, 而不是在场外。

3.1 做好基本免疫, 是场内防疫的重要措施

用主动免疫来预防场内疫病流行的基本免疫谱是猪瘟、链球菌、口蹄疫、乙脑、细小病菌病等。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与猪群的关系仍以寄生为主或对某阶段猪呈现寄生关系。当然应参照猪场具体情况有所增减。有效的基本免疫可以保证猪场免受大的疫病肆虐。但是, 我国用疫苗未能消灭猪瘟, 全球用BCG苗未能消灭结核病的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长期的弱毒疫苗接种会带来疫苗弱毒与野毒的变异等等, 会使疫病的防制更加复杂化。著名的医学家H.H.Kleeburg在《人畜共患病》一书中写道:“我们现在还不能控制这些分支杆菌, 那么, 我们就必须学会与它们共处”。因此, 建立健康养猪的小环境、培育健康体质的猪群、消除目前猪场普遍存在的应激因子、建立猪病原微生物系统的稳态是防制疫病的最本质的措施。

3.2 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获得有效主动免疫的基础

巨噬细胞的功能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重要部分, 没有巨噬细胞有效捕获、提呈疫苗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就不会发生, 或发生的滴度低下。保证猪群正常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良好的环境。目前影响猪群免疫功能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玉米中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影响免疫功能的微量性、隐蔽性、持续性、蓄积性, 还有泛嗜器官性、中度与重度中毒的不可逆性多被人们忽视。养猪人应该树立没有安全玉米的观念。众多猪场免疫整齐度差的元凶就是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后备种猪与仔猪的首免影响最大。

3.3 环境改善对猪群发病的影响在某些意义上讲胜过疫苗接种和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3.3.1 免疫增强剂的应用不能代替环境的改善。

去年初冬, 许多猪场一直应用几种不同的免疫增强剂, 猪群健康状况很好, 但是一蒙保温棚, 由于低劣质量的空气等应激仍然发生了PRDC, 采取除去环境应激因素的措施后几天就中止了疫病流行。同样, 在今年的疫病流行中, 许多猪场在坚持应用免疫增强剂的情况下仍然发生了疫情。免疫增强剂只能使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对正常者并无再提升的作用。若存在众多不良环境应激因子,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3.3.2 疫苗的接种也不能代替环境的改善。

许多人认为EP是引发PRDC的元凶, 尽管哺乳期接种了EP疫苗, 但因保育舍保温蒙棚后空气质量恶劣终归还是发生了PRDC。不少基础免疫良好的猪群, 当转入应激大的环境中, 仍然发生了基础免疫外的疫病的流行。这充分说明疫苗的接种并不能代替环境的改善。一种有效的疫苗接种只能预防一种疫病, 而在良好环境中造就的良好体质的猪群可以与病原微生物群共处稳态, 抵御多种疾病的发生。

3.4 远离弱仔

浅谈当前规模化猪场的防疫管理 篇10

1 选好建好场址

应选在地势高、背风、向阳、便于排水的地方, 远离屠宰场、牲畜市场及交通干线约2公里处。合理的生产流程, 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猪场一般分生产区、半生产区和办公区, 这三个区域应有相应隔离防护措施。其中生产区设计是最为关键的, 该区是整个猪场的核心区, 应以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等各阶段来科学设计生产流程、合理布局, 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

2 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

(1) 仔猪1日龄:超前免疫, 初生仔猪吃初乳前1.5h每头仔猪肌肉注射猪瘟疫苗1~2头份, 30~35天再接种一次;60~70天再接种一次;7日龄:猪支原体肺炎疫苗l头份, 肌肉注射;21日龄:猪支原体肺炎疫苗1头份, 肌肉注射;28~30日龄:萎缩性鼻炎疫苗免疫;28~35日龄:仔猪副伤寒疫苗l头份, 肌肉注射;40日龄和90日龄各接种口蹄疫疫苗2ml;45日龄:链球菌疫苗1头份。肌肉注射;50日龄:口蹄疫疫苗2头份, 肌肉注射;60日龄: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3~4头份, 肌肉注射。3月底后出生, 9月前出生的, 均在生后20~25日龄免疫接种一次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2) 初配公母猪配种前42d和21d分别肌肉注射细小病毒疫苗、日本乙型脑炎疫苗1头份。母猪产前18~21d肌肉注射大肠杆菌四价疫苗1头份。每年春秋两季2次免疫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母猪配种前, 注射伪狂犬疫苗1.5头份头, 临产前30d母猪注射2头份/头。母猪临产前4周, 肌肉注射萎缩性鼻炎1.5头份。每3个月免疫1次口蹄疫疫苗, 肌肉注射4~5mL。妊娠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免疫一次仔猪红痢。种猪:每年春天用流行性乙性脑炎弱毒疫苗接种一次。

3 养猪场寄生虫控制程序

种公猪:每6个月驱虫1次;种母猪:配种前20天左右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进行1次体内驱虫。每月用2~3%敌百虫溶液对种猪舍、产仔间和保育舍进行1次喷雾驱虫;新进仔猪应在适应环境后 (1周左右) , 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治疗两次 (间隔14天) , 隔离观察后没发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才可并群饲养, 45日龄左右驱虫1次。有弓形体病的规模猪场每半年使用1次磺胺间甲氧嘧啶拌料.5~7d/次。有皮肤寄生虫的猪场除坚持敌百虫喷雾外, 还应结合体表擦拭和皮下注射等方法驱虫。

4 在疫病防治中还应抓好以下工作

(1) 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一旦发病, 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发现有疫病的发生或感染, 要及时隔离、治疗或紧急免疫的工作, 必要时及时淘汰。

(2)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 尽量做到全进全出。这样既保证了商品猪种的纯正和生产性能, 也减少了经常从外地外场购猪而带进和传染病, 也便于饲养过程中的管理及免疫。

(3) 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谢绝参观, 非本厂人员不得随意进出, 本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进出车辆、及生产区要做好消毒。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 篇11

1 保健用药原则

首选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的药物;能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能调理机体内各器官机能, 解除免疫抑制及兼顾激活机体细胞再生系统功能;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清除体内毒素”等多重功效, 以保健食品的形态参与动物疫病预防, 并证实有确切疗效。

2 生态养殖与生态用药特点

2.1 生态养殖

2.1.1 典型特点

生态养殖特点是 (1) 养殖环境无工业、农业污染。 (2) 食物源主要以原生态食品为主, 如野草、山野菜、豆粕、瓜蔓、有机谷物杂粮、农副产品包括作物秸秆等。 (3) 繁育和养殖可采取“养猪-沼气-种植 (种菜、种粮、种牧草、种作物或林果木) -养猪”的全生态化良性循环养殖模式, 努力做到养猪过程的零排放、零污染, 生产出最安全、环保的放心猪肉。

2.1.2 观察与思考

生态养猪仍有其优劣性, 但优势值得发扬光大, 劣势可采取科学手段逐一规避。规模化猪场可借鉴的优点有: (1) 生猪实行原生态放养, 缓解了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猪群高发病率的潜在风险, 整体抗病力得以提升。 (2) 放养尊重了猪的原始生活习性, 天然形态的食品就是最好的保健品;阳光、运动、清新空气等自然环境条件可锻炼、调节猪的机体适应力, 抗应激力增强, 规避高密饲养条件下对多种环境应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缺陷, 进化出自身的免疫、抵抗力。 (3) 据观察, 采食野草和一些植物根、茎可提高猪的抗病力;特别是目的性的饲喂一些保健型中草药, 能针对性预防多种常见病, 猪肉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所以, 我们思考规模化养猪的疫病防治出路在哪里?初步的思路有: (1) 选择一个有特色、耐粗饲、肉品质佳的地方品种进行选配选育, 建立自己的良繁体系, 实行自繁自养, 排除种源遗传病、外种新型疫病入侵的风险;肃清环境不利的疫源因素, 采取“发酵床圈养与散养结合”或“半舍饲半散养结合”的模式, 利于开展“重大疫病程序免疫”以及针对性补给“不足营养、防疫保健药品”, 以达到抗病、防病目的。 (2) 生态散养仍有大量机会接触“致病菌、寄生虫”等致病原, 所以必须先做好“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几种重大疫病程序免疫;结合地区流行病学追踪, 做好高发病种的程序免疫;常抓环境综合治理, 勤除粪污、垫料等, 做好必要的消毒灭源工作;勿忽视寄生虫的危害性, 定期做好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 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疫情动态等, 主动敏锐分析, 争取“早发现、早预防”, 对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做好提前应对, 方法有:一是加强营养。如补饲“维生素、矿微、粗蛋白”等, 强化动物体能, 增强机体抗应激力、抵病力。二是善用保健药材针对性预防。如:黄芪多糖拌料或混饮预防病毒性感冒、巩固机体免疫功能、强化免疫接种效果等;大蒜粉拌料喂服预防肺炎、肠炎等;鱼腥草干品粉碎拌料喂服, 可清热、解毒、利尿、护肝肾等;VC拌料或混饮可抗应激、整合肠胃功能、修复胃肠受损粘膜等;电解多维混饮调节动物机体内环境, 维持动物体内代谢平衡, 促进常见疫病早期恢复等。

2.2 生态用药

2.2.1 保健中药

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经济实惠、灵活高效”的中草药有机组方, 充分利用药物协同作用, 达到有效防治病的目标。可供选择的优势保健型中药有:黄芪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红花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防风多糖、枸杞多糖、甘草多糖、板兰根、柴胡、穿心莲、鱼腥草、黄连、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野菊花、大蒜等。

2.2.2 其它保健品

细胞因子制剂:干扰素 (干扰肽) 、转移因子 (转移肽) 、溶菌酶、细菌素、免疫核糖核酸、白细胞介素-4、抗菌肽、排疫肽、猪疫康等。其特点是:能尽量避免“毒副作用与药物残留、耐药性”。

2.2.3 高效抗菌药物

目前, 常用的有“头孢类、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泰拉菌素、头孢噻呋钠、施美芬、地米考星、支原净、强力霉素、沙星类药物”等。对于生态养猪, 宜尽量避免使用此类抗菌药, 仅限于特殊、紧急情况、必须使用、采取个别治疗时可考虑适量应用。

3 保健用药体系建设思路

任何时候“防病、促长”都是规模化生态养猪的重点。“规模化”特点就是具备相当的实力, 只要利于本企业发展, 就能合理延伸产业链。则规模化生态养猪的用药来源可实行“自给自足”。即:“黄芪、大蒜、鱼腥草、黄连、金银花、板兰根、柴胡、红花”等常用药材可在本生态场区选择性种植, 也可和周围农户签约种植, 既美化区域环境、净化空气, 也能产生“种养结合”的附加值;同时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部分民工就业问题。

4 生态用药多面观

4.1 母猪

母猪关系着规模化猪场的兴衰, 特别是管理好能繁母猪是实现自繁自养的关键环节。母猪用药要点: (1) 后备母猪药物保健。双黄连膏粉 (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400g兑水1t、干扰肽 (800g兑水1t) 、转移肽 (400g兑水1t) 、溶菌酶 (100g兑水300L) , 混合饮用7d。配种前30d驱虫1次, 用“通灭”或“全灭”, 每33kg体重肌注1ml。配种前20d开始进行药物保健, 有利于净化后备母猪体内的病原体, 确保初配受胎率高, 妊娠期母猪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生长。 (2) 经产母猪药物保健。母猪产前、产后进行药物保健, 可净化母猪体内的病原体, 令母猪产仔时少发生难产、胎衣不下, 以及控制继发炎症 (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 、催乳等, 保证产下的仔猪健康, 成活率高。用细胞因子制剂及其中药制剂最安全。方法:每吨饲料添加干扰肽1000g、转移肽800g、黄芪多糖粉600g、溶菌酶400g、甘草粉200g, 产前连续饲喂7~10d, 可控炎保胎;妊娠中期宜保健1次。产前后投喂“益母生化散”或“母子康散”50g/剂/d, 连3d, 防母猪产后综合症, 可催乳及防仔猪湿热下痢。

4.2 仔猪

仔猪保健的主打用药要点: (1) 是补充铁、硒剂。仔猪出生3d, 每头肌注牲血素1ml、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ml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及预防缺硒性仔猪水肿腹泻的发生。 (2) 预防仔猪几大重大疫病及肠炎、呼吸道疾病, 推荐用药:每1吨料添加喘束治 (含泰乐菌素、多西环素、干扰素与排疫肽等) 500g、溶菌酶400g、黄芪多糖粉500g、板兰根粉1000g, 开食后连续饲喂7~15d。 (3) 断奶、转圈、发病、气候变化等应激因素存在时, 饮水添加电解质多维200g:葡萄糖粉200g:水1000ml, 混饮7~15d, 可有效减少应激性综合症发生。 (4) 驱虫。保育期仔猪转入育肥舍之前7d驱虫1次, 丙硫苯咪唑按20mg/kg体重拌料口服。

4.3 育肥猪

育肥猪预防多种常见疫病推荐用药: (1) 每1t饲料中添加10%氟笨尼考、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黄芪多糖粉各800g、穿心莲粉1500g、溶菌酶400g、甘草粉200g, 每月连续饲喂7~12d。 (2) 驱虫。育肥中期于每1t饲料中添加2g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 连喂7d, 间隔10d后再喂7d, 再驱虫1次。 (3) 山楂开胃精和鱼腥草散可作为促长添加剂按0.5~1%比例在日粮中添加, 能健脾胃、助消化, 提高饲料转化率, 并保肝护肾, 增强机体免疫力。

5 体会

上一篇:投资信念下一篇:试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