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影响

2024-05-23

规模影响(共12篇)

规模影响 篇1

无论在政治学还是经济学领域, 哪些因素导致了政府规模的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二战以后, 世界各国的政府规模都发生了普遍性的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 在新公共管理的倡导下, 世界各国政府又开始普遍精简自己的机构。

我国政府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下定决心推动了最为严厉的政府规模精简工作。1982年, 我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指出“精简机构非常重要, 事实上, 精简机构也是一场革命。”自从那之后, 我国经历了多次全国范围的精简政府规模的重大战役。

中央政府虽然极力精简规模, 但是, 那些被精简出来的人员又被转移安排到其他的岗位上, 例如安排进入学校。这样一来, 中国政府原来设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并且, 中国政府实际上雇佣的人仍然在逐渐增加, 这里面既有正式的公务员, 还有公共事业编制的人员, 例如教师。

1 影响我国政府规模的相关因素

讨论我国的政府规模膨胀问题时, 很多学者都把原因归因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用这些观点来束缚了我们的眼界, 一定要本着严格的态度, 仔细考虑其中的因素, 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全面地优化政府规模的途径。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 研究说明了影响政府规模的诸多因素。其中, 包括“官民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城乡社会结构、官员薪酬水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层级设置不合理、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支出管理不健全、政府行为约束机制不足、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公共服务供给过宽等等。

本文认为, 影响政府规模的因素有:经济发展、财政分权、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程度。

1.1 经济发展

人均GDP是判断一个省真实经济发展的标准。原始社会的时候没有市场经济, 大家都是自给自足, 所以不需要与别人发生太多联系。但是到了市场经济阶段, 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越来越强烈, 因此, 人们对于政府提供一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以后, 政府规模就会扩大, 但在很多国家, 包括中国, 都是政府规模扩大以后, 经济才取得了发展。很多研究表明, 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 财政供养人口越多。因为经济越不发达, 就业机会就越少, 政府等公共部门就要提供更多的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从而导致该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大。

1.2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 判断标准有三个指标:第一, 支出分权, 是要看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总的财政支出的比重;第二, 财政收入分权, 是要看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第三, 垂直不平衡度, 是要看中央转移占地方支出的比重。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 同时, 中央政府要尽可能地把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 包括税收、政府支出等等。如果中央政府允许财政分权, 同时又不允许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支出, 那么就会有效的减小地方政府的规模;如果中央政府允许财政分权, 而且还允许地方随意支配, 那么就会导致地方腐败;如果中央政府把所有的税收统一收起来, 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地方政府, 那么, 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就加重了, 这样就会有效削减地方政府规模。

1.3 开放程度

开放的判断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贸易开放程度, 即考察一个省的人均贸易额 (人均出口额+人均进口额) ;另外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 即考察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的累积存贷。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深深的卷入到了多边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之中。通常来说, 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高, 对于世界经济的冲击就越敏感, 进一步说, 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深, 国内消费的作用就越明显, 因为世界经济经常发生波动, 如果发生波动, 那么国内消费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事实证明, 对外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 在当今时代, 大家最关心都是经济, 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 都会做出很多的改变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来, 政府能力就提高了。当然, 在落后地方, 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外商投资少, 地方政府还是因循守旧, 管理能力非常落后。

1.4 少数民族人口密度

少数民族密度, 判断标准是一个省里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市自治州占全省县市州的比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对于我国来说, 是一个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凡是有少数民族的地方, 当地政府都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去维护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 比较效益差;市场化程度较低,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 对我国的地方政府而言, 一个地区少数民族密度越高, 政府负担就越重, 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1.5 对社会公用服务的要求程度

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程度, 判断标准是总负担率, 这个是要看15~64岁之间的人口中, 失业人口和有工作人口的比重, 还要看失业率。一个地方的失业人口比例越大, 当地政府的负担就越重。所有地方都有老人和小孩, 老人需要医疗服务, 小孩需要教育服务, 而失业人口是担当不起这些压力的, 再加上失业人口本身也需要政府提供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所以, 失业人口比例越大, 地方政府规模就越大, 相关支出也就越多。

2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很多文献已经证明, “凡是越穷的地方, 政府规模越大, 政府职员越多”。也就是说, 越是穷的地方, 因为没有什么正规的私营企业, 只好扩大政府规模来支撑本地经济的发展 (因为政府可以雇佣职员、组织公共工程、施行政府采购等) 。因此, 经济发展和政府规模的发展是反比的关系。财政分权没有导致中国政府规模的精简, 相反, 中国政府的规模还在膨胀。相关研究表明, 中央转移支付, 即政府间财政转移导致了政府规模的扩张。所以, 财政分权和支出分权与政府规模是正比例的关系。

为了吸引和留住外商直接投资, 政府在不断提升自身绩效。若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确实存在过大的情况, 随着外商的直接进入, 当地政府将努力实现精简并保持高效。对外开放和允许外商投资促进了地方政府规模的精简,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分配效率。因此,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和政府规模是反比的关系。在我国, 少数民族密度越高的地区, 当地政府就要投入更多的资力、物力、财力和人力去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府负担就越重。因此, 少数民族密度与地方政府规模发展成正比。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其一, 因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公务员考试无疑给就业增加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二, “金饭碗”效应。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 我国公务员享有享受地区附加津贴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 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等;其三, 国家还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 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种种福利待遇, 驱使更多的人们踏上公务员考试的路程。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的就业率以每年5%的趋势在上升。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就业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因此, 失业人口就增大了地方政府规模的发展。所以, 失业人口与地方政府规模发展成正比的关系。

简而言之, 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说越小的政府越好, 而是一个合适的政府才是更好的政府。因此, 为了优化我国的政府规模, 必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 适当增加行政管理区域

扩大中央政府规模, 适当增加行政管理区域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规模。当前的中央政府规模基本适度, 中央政府经过多次部门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常委由9人减少到7人, 使中国的政治决策更加有效率。所以说, 中央政府规模在不断的调整中逐渐趋于完善。

2.2 财政分权要保证适度合理

财政分权并不是100%能够导致政府规模变小, 它是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 尤其是必须得到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自主支持, 还要限制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转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这两个条件都是不存在的, 我国就是这样, 中央政府不是放松对地方的管制, 而是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力度在不断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 支出分权就没有起到有效精简政府的作用。

2.3 鼓励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作为加强地方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加强政府管理能力是有好处的, 特别是我国现在非常注重经济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愿意做出一系列的改变, 例如, 地方政府往往为了吸引外资而推出各种政策。另外, 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也能加强地方政府的学习能力, 因为市场经济越发达, 外国公司就会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 外国公司越多, 就会促使地方政府好好办事, 这从客观上推进了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2.4 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想解决就业压力, 就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加速城市化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督促检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要用合理有效的市场配置机制解决就业问题, 必须着力加快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摘要:政府规模的决定因素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研究了我国省级政府的规模问题。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精简机构一直是政府改革的重点, 但精简后又在重新扩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政府规模的发展;支出分权和财政分权也导致了中国政府规模扩大;允许贸易开放和外资直接投资, 政府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些减小。此外, 少数民族密度和失业人口的增大, 同样也引起了政府规模的扩大。

关键词:政府规模,财政分权,贸易开放

参考文献

[1]杨灿明, 孙群力.外部风险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8 (9) .

[2]吴木銮, 林谧.政府规模扩张:成因及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 2010 (04) .

[3]姚玫玫, 尹道军.浅论优化我国政府规模[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4]郑法川, 地方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 2012 (4) .

[5]张婷婷.财政视角下的中央政府规模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3) .

规模影响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使得财政赤字只能靠国债发行来弥补,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快。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还本付息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只是略低于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国债还本付息对国债发行规模具有相当影响力,这一分析结果可从我国国债的债务支出收入比得到验证。1994年~2003年,除了2000年债务支出收入比的比例为37.79%外,其余年份都在40%以上,比例最高的年份1997年达到了77.45%,我国每年发行的新债有较大部分是要还旧债,国债筹集的资金中用于弥补财政建设性支出不足的比例减少,国债的总体收益不容乐观。

1994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债发行规模的综合关联度最小。这一结果有其原因:从调节宏观经济的需要看,国债规模的增长不能完全与经济增长同步,更多的是需要进行逆向调节,即在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以超增长速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纳社会货币,以国家信用借款压缩和控制投资;反之,在经济出现疲软时,民间投资小于民间储蓄,产生民间储蓄剩余,政府要通过发债吸收民间储蓄剩余,并通过政府投资的保持全社会总投资率的稳定甚至上升,促进经济增长。这并不是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可以摆脱国内生产总值无限制地膨胀。实质上,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关的。当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大时,社会的总体纳税能力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随之增加,国家财政的应债能力增强,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可以适度增大。

三、 建议

1. 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要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入手。财政收入方面,随着1994年我国开始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行了分税制和新的工商税制,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了大幅提高。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12.56%上升为18.52%。2005年,我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提升到1 600元,这虽然会流失一部分税收,但有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让普通老百姓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当前高收入阶层自主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政府有必要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纳税监管,只要提升高收入阶层的自主纳税额,国家财政收入也能保证稳步增长。财政支出方面,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2003年已跃居财政支出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政府需要加以控制。

2. 要重视国债还本付息的影响。首先,政府发行国债时应注意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的平衡。我国当前国债发行仍以3年~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期限偏集中。以2004年内债为例,期限在1年及1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额占全部内债发行额的9.17%,期限在10年以上的长期国债没有。这样的发行期限结构会使得国债偿还期过于集中,尤其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国债的大量发行很快就转化为偿债压力,减少了国债的自主支出。在国债品种的选择上,政府可考虑逐步将附息国债作为主要品种,使国债的利息偿付能够在待偿期内均匀分布,避免国债还本付息集中在某一时段从而可能引发偿债风险。其次,政府可以酌情利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近年来,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了四大领域:公共产品领域、准公共产品领域、部分竞争性领域、完全竞争性领域。公共产品领域项目属于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范围,理应由政府预算投资。完全竞争性领域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运用市场金融机制能够解决。准公共产品领域、部分竞争性领域项目本身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力量不愿介入,但这些项目又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由开发性金融替代比较合适。对于正在建设的存量国债项目,为保持存量建设国债预算安排的连续性和保证已开工国债项目的顺利完工,建设仍由国债资金安排。

3. 政府要提升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政府良好信誉维护,使得国债发行空间可持续增长。从我国建设国债使用状况来看,普遍存在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为此,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中央政府应该联合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组成专门机构对全国各地申请的国债项目进行评审。对于前期准备不足,未进行规划、可行性研究的项目,政府不予国债投资;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政府应予以国债资金重点支持。政府在最后确定国债项目时,还应全国性地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其次,中央政府可以在部分国债项目上转换角色,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权限,下放这些项目的决策权。由于中央部门对众多的项目本身很难了解得全面、深入,不仅使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而且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在项目安排上的积极性、机动性和责任心,不利于地方政府将当地的一些小项目“捆绑”或吸引进来。因此,可以考虑一些国债项目由地方自主安排,根据地方项目的合理性与地方资金到位情况,将国债资金配套给地方政府。最后,中央政府在进行国债项目评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科学性,还应评定申请项目的地方政府信用。对地方政府信用评定主要包括:领导者的资历(学历、工作经历)、执政业绩(历史执政状况、工作成绩)、信誉(国债资金的使用状况、国债项目的运行和偿还贷款状况)、能力(管理水平、进取精神、专长)。对于信用好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可以在项目审查通过后,优先批付国债资金;对于信用差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应严格审查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监管力度。对于反复出现了严重挪用、占用国债资金状况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应将其列入黑名单,依法惩治腐败。

参考文献:

1.朱平芳,张人骥,刘弘.中国国债的实证研究(二)——国债的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7):16-19.

2.杨大楷,朱世武,陆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财经研究,1998,(4):14-18.

3.朱世武,应惟伟.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00,(12):45-49.

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篇4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三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类有价证券 (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 自由议价, 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者撤走准备金, 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对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 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 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密切相关。中国的国债称为国库券, 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 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相对其他债券, 其信誉度非常高, 一般属于稳健型, 投资者喜欢投资的债券, 其种类有凭证式、实物券式、记账式、电子式。我国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投资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正外部性的长期项目。国债是国家弥补财力不足的主要手段, 在人民银行法禁止财政在中央银行透支后, 国债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高利率成为引导居民将银行储蓄转化为国债的主要手段, 因为国债的安全性和拥有强大国家信誉担保的银行存款并没有区别。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也把国债作为优质资产。国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 国债的可操作性很强, 而且短期国债利率起到了基准利率的作用;从财政政策角度看, 发行国债可以起到回笼资金的作用, 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

社会融资规模在2011 年被我国中央银行确定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 (折合人民币)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票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国债的发行与回收,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 通过发行或回收国债, 可以起到减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 通过发行国债, 财政收入增加, 进而财政支出增加, 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那么, 央行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影响的话, 可不可以选择国债的发行与回购这一手段呢?

从改革开放初, 就有大量的学者研究国债的现状以及趋势, 并且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刘溶沧、夏杰长认为国家应该调整国债政策, 完善国债市场, 更好的释放国民经济。姚少梅认为我国国债和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债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依靠改革国债发行机制来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是不现实的, 不但起不到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和通胀的压力, 因此人民银行要寻求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方法来发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杨文奇、李艳认为国债的发行会产生挤出效应, 但是效应不大。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课题组在文章中提出2011 年央行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 并且对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二、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国债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国债, 由于国债较高的利率, 很好的安全性, 稳健性的个人或者公司包括商业银行都会进行购买, 从而M2 减少, 收回了商业银行部分流动资金, 减少了银行可贷资金, 贷款会下降;M2 减少也会引起流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相应地减少;最终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第二,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发行国债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加, 进而财政支出增加, 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学术界做了大量的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际传导情况, 得出了在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下的不同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理论:一种是存在挤出效应:即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社会闲置资金的减少, 使得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 即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另一种理论是对私人的挤出作用较小:由于国家的财政支出 (包括国债) 投向领域为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风险高, 收益率低的领域, 民间资金一般不会进入, 因此国债资金对私人部门的挤出作用较小。但是, 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说, 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 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变小;对于第二种情况来说, 虽然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投向实体经济, 导致了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增加, 但不属于从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 即不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畴。总体来说, 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三、国债与社会融资规模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公开市场指标。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央行操作国债, 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工具选取国债作为工具, 为流量数据。

2、社会融资规模。选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指标, 为流量数据。

3、M2。广义货币本月和上月差值, 为流量数据。

4、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各类数据采集2006 年四季度到2014 年四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本文选取指标。ZFZQ为国债, RZGM为社会融资规模。M2 为广义货币的变化量。

(二) 实证分析

1、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表1) 由ADF检验结果可知, 在1%显著性水平下, 社会融资规模 (RZGM) 、国债 (ZFZQ) 和广义货币 (M2) 是平稳的, 因此可以使用VAR模型直接实证分析, 且通过LR, SC, AIC等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

2、Granger因果检验。 (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国债 (ZFZQ) 是广义货币 (M2) 的格兰杰原因。国债 (ZFZQ) 也是社会融资规模 (RZGM) 的格兰杰原因。广义货币变化量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 (RZGM) 互为格兰杰因果。这表明国债对M2 是有影响的, M2 又对社会融资规模有影响, 所以国债通过M2 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了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的变化也影响国债的发行与回购的数量。

3、脉冲响应分析。 (图1)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响应图有纵向的截距, 表明国债发行的变化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即期的影响。国债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高峰, 产生最大的影响, 之后慢慢减弱, 到第6 期后完全消失。

4、方差分解。 (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 在社会融资规模的波动中, 不考虑社会融资规模自身的贡献率, 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贡献率可以达到9%。由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 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波动的方差贡献率在即期影响较小, 而在第2 期之后可以稳定达到9%左右。

四、政策建议

与准备金率不同, 存款准备金率只适合用于短期调控, 不适用于长期调控。而国债在6 期内都与社会融资规模有负向关系, 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以前学者也做了国债流通市场的一些实证分析, 表明国债流通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 在长期来看影响较弱, 短期内也无明显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还无法担当货币调控重任, 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流通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市场, 不同的国债投资主体被限制在了不同的国债流通市场内进行交易。国债只能单边从交易所市场流向银行间市场, 不能逆向流通。两个市场的分割, 降低了国债的流动性, 所以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较弱。对现在而言, 由于全国统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 打破了各个市间的垄断和分割,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尽管公开市场业务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但是现在还不可以独立担负起调节社会融资规模的重任, 需要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才可以。

由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 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 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的相互配合尤为重要。具体来说, 一是国债的发行规模要与公开市场的业务需要相适应。如果国债发行规模过大, 就容易造成大量国债挤兑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而使中央银行难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反之亦然;二是继续发展完善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和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公开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金融市场等。如果要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不行的。

摘要: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但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与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债是否可以作为调节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手段呢?本文通过对社会融资规模和M2, 国债发行的实证分析, 认为国债这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可以起到对社会融资规模调节的作用。

关键词:国债,M2,社会融资规模,向量自回归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溶沧, 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现状, 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 1998.4.

[3]姚少梅.对国债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关系的理论思考.山东社会科学, 2005.8.

[4]杨文奇, 李艳.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海南金融, 2011.

论网络经济对企业规模影响的弱化 篇5

网络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经济的内容、方式和组织机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网络(Internet)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网络经济下,知识和信息愈来愈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产生了一种根本改变的全新的经济环境。有的中小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显示了与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同样的能力,这主要因为网络经济正促使企业规模影响弱化。

1、交易费用与企业生存环境

交易费用是价格机制运行所必然产生的成本,它“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P58)

市场不确定性意味着,有关价格、质量、品种、交易伙伴以及供求双方可能的搭配情况是难以预见清楚的,这使得交易的难度增大。正因为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因而产生并增加了交易的费用,例如交易双方为了尽量使自己免受或少受未来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会尽可能地了解价格变动的趋势,这就增加了谈判和达成合同的费用。

当通过一个组织,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生产要素,并能够以比市场外购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同样的交易时,企业就产生了。即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部分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以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部分的市场交易成本。简言之,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只为了减少交易数量,而把规模无限地扩大。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着技术上以及内部协调管理的成本,产生许多效率损失。其中信息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上的各种缺陷,致使所传递的信息损失、失真、迟滞或扭曲,从而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2、网络经济挑战“交易成本”理论

网络经济则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当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极大的“互补效应”。对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交易方式及交易成本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生存环境。

网络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十分迅速、便捷,时空差距不再是网络世界的障碍,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时空成本。在传统环境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局限,因此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收集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很难针对用户的特别需要提供定制服务或个性化服务,很难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广泛采集用户信息,可以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可以低成本地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

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简化市场交易过程,消解市场中介组织,可以低成本地进行精确的统计与分析。传统经济环境中,许多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做精确细致的统计分析,因此许多结论或对未来的期望都是十分不准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的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并能借此作出总结,预测未来以及作出较为精确的决策。最后,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效率的低下,减少信息不对称意味减少用于搜寻信息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意味着社会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社会净剩余的增加。总之,网络具有大幅度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

3、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即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但这种替代是有成本的。企业内部亦同时存在着组织生产、协调管理等等的内部交易费用,因此存在一个企业效率边界的确定问题。当企业内部用于组织生产及协调管理等的边际费用恰好等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费用时(MR=MC),企业即达到了其最佳的规模,也即是企业的规模边界。这种分析方法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即各种要素(资本、人力、资源)在产品中的比例随着总产出的扩大而减少。工业时代追求的标准是企业规模。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存方式,它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提供给企业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使得不仅是大企业能突破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的约束向更大规模发展,也使中小企业摆脱了市场中面临的许多不利因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来建立的国际联系,来开拓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来进行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商品逐步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状态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使企业结构出现了专业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发展热潮。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000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

但某些行业,像汽车、钢铁等,由于受到资本、设备、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持较大的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发展。我们看到,在小企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大企业的数目仍在增加,大企业的规模仍在增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没有停止。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88年全世界只有38家,1990年增加到51家,1991年增加到53家,1992年又增加到61家,增加到139家。销售额在3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92年全球只有35家,19已经增加到了3家。并出现了许多超级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大企业就有10家。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企业规模出现了集中与分散、大型与小型“双向协同”发展的趋势,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

4、网络经济使规模影响弱化

(1)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

面对电子商务,大企业与小企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知名度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大企业以其雄厚

的资金和广泛的市场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反过来企业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电子商务使规模差距的竞争已变得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发布电子公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开展经营活动。积极主动地将产品信息推向主要的分销商和消费者,而将市场动态、生产计划、R&D信息推向战略伙伴。这样,企业无论大小,都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将其他非核心技术业务“外包”出去。中小企业也可成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外包”企业,从而与大型企业结盟,得到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机遇。在一个合理的分工框架之下,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效率,风险分摊,降低成本。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大而全”,必然要依赖中小企业,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中小企业也可以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通过Intranet和Extranet及在其上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同时才也可与其他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在工业经济下企业注重独立性,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则必须加强与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即是合作伙伴关系,又是竞争对手关系。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构建“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基于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网络经济下创新和知识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下,企业追求的是规格单一的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并利用庞大的销售队伍在尽可能多的市场上把生产出的产品推销出去。而网络经济下,消费者被认为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按他们的需求组织生产、提供服务。大规模单一生产形式将逐渐转化为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形式。同时一个企业除固定资本和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因素外,创新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将成为企业(特别是IT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小企业可以选择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取得竞争优势。

(4)虚拟企业趋向“无界”经济

虚拟企业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的实质是,通过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来延伸企业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和加速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虚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已不明显,逐渐趋向“无界”经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效果远远超过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和竞争性,它不必像工业经济下的企业那样,大而全。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某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来源于各个相关企业多种不同的生产能力、功能特长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种整体上的优势,是取决于能否将参与的企业最适合的部分紧密无缝地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5、结束语

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篇6

关键词:团队规模;影响因素;调查;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61—02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1]。科研团队规模一般指科研团队中科研人员的多少。一定的团队规模是完成科研团队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而适宜的团队规模既有利于团队沟通、避免负面冲突,还可以提高团队效率,更有效的完成科研任务[2]。科研团队的各类成员对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内外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建立适宜团队规模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学术界有关团队规模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关于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很少,特别是用实证性研究方法分析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的文献更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了解科研团队成员对影响团队规模因素的认识差异,探讨建立合理团队规模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有参考意义。

一、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CNKI知识网络平台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影响团队规模的因素,归纳出有关科研团队性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11个调查选项。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将选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等五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2、3、4和5分,请答卷人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予以评价并打分。

2.答卷人。本调查研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农业科研团队的形成机制研究”课题中的内容之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组织实施。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将调查问卷发给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员答卷。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收回517份,回收率为73.9 %,其中有效问卷401份,占回收问卷的77.6%。答卷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

二、调查结果

1.不同年龄段答卷人的评价结果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答卷人对团队规模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分数,发现低年龄段答卷人的平均分高于高年龄段的平均分。如40岁以下答卷人的分数均比41岁以上答卷人的分数高,并且有6项评价分数的t检验概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见表2)。

不同年龄段答卷人

2.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的评价结果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对团队规模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分数,发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的评价平均分均比中级及以下答卷人的评价平均分高,并且有7项评价分数的t检验概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见表3)。

不同职称答卷人

三、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1.不同年龄段答卷人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40岁以下答卷人对11项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分数均高于41岁以上答卷人的评价分数,说明低龄答卷人更加重视这些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因素。两者平均分数在研究任务、科研方式、团队领导的工作方式、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发展的历史等五个选项上达到0.005水平的评价差异,特别是合作氛围选项达到了0.001极显著差异水平。他们认为,科研团队的合作氛围是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最重要的要素,反映出他们较年龄较高的团队成员更加看重团队合作对科研团队规模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低龄团队成员更加认识到团队内部因素对团队规模的影响较大。

2.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对11项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分数明显高于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答卷人的评价分数,说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更加看重这些因素对科研团队规模的影响作用。两者在科研团队的研究任务、科研方式、领导的工作方式、成员的科研能力、合作氛围以及团队发展的历史等六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更重视这些因素对团队规模的影响程度。而两者对团队所在地域影响团队规模的评价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十分看重不同地区环境对团队规模的影响,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调查结果。可能反映团队骨干人员认为不同地域的工作环境、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习惯等对团队规模的影响更大。

3.调查结果的应用。本次调查的方法虽不能说十分严谨,但基本上能够反映答卷人对影响科研团队规模因素的评价意见,了解到不同团队成员对11项影响因素的认识差异,这些调查结果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规模,构建高效科研团队,提供参考依据。

在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规模过程中,一方面,应统一团队成员的认识,充分分析影响团队规模的各项因素;另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团队成员的意见,适宜各种科研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构成因素,探索符合外部生存环境的团队构成规模。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内部运行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团队人数和构成,始终保持科研团队的适宜规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效,使科研团队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管理,2002,(4):79-81.

影响生猪生产规模确定的因素诊断 篇7

1 影响生猪生产规模的因素搜索

现代的畜牧业生产, 若想获得较高的利润, 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确立合理的生产规模, 生猪的生产过程亦是如此, 因此如何确立合理的生产规模便成为当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此前提下展开研究, 通过与生猪饲养户、养猪专家、畜牧经济管理人员等共同分析和调查确立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有X1–资金状况、X2–生产成本、X3–场地面积、X4–市场需求、X5–技术状况和X6–人口数量六大因素。

2 建立影响因素作用系数矩阵

矩阵中的系数aij在区间[0, 1]内, 其中, , 矩阵中, 两两因素比较评分标准为:

评分时, 依据评分标准, 将某一因素分别与其他因素进行比较, 由专家根据自己的判断, 给出评分。整理各专家评分后, 得影响因素作用系数矩阵, 见表1。

3 系数矩阵的处理及性质确定

根据的大小, 将各因素排序并计算累加得系数矩阵的处理及性质判定表, 见表2。

性质判定标准:累计达到70%, 所对应因素为主要因素;累计达到90%, 所对应的由70%~90%的因素为次要因素;累计达到90%以后所对应因素为一般因素。

4 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其中X1、X2、X4、X5为主要因素;X3、X6为次要和一般因素。因此, 在对猪场的规模确定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状况、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状况四个方面因素。而场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作为次要和一般因素是在主要因素之后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只针对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资金是一切生产的基础, 要想使生产的规模扩大, 获得更多的规模效益, 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生产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而高额的经济回报是与生产成本的多少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扩大生猪生产规模时生产成本也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企业的生产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不断操控的, 在市场中需求是第一位的, 生产是第二位的, 只有有了第一位的需求, 才会出现第二位的生产, 也就是说, 只有存在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 才会激发生猪养殖者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企业中也广泛的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因此, 一个企业要想扩大生产规模时, 必须使自己的生产技术与规模大小相适应,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技术与规模的优势更加有机的融合, 发挥合力的作用, 更为有效地利用资金, 降低生产的成本, 使养猪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班级规模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篇8

班级规模又称班额, 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6年11月14日教发[2006]21号文件) 中规定:完全小学和初中每班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和50人。

笔者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4、2005、2007年) 中小学班额数据的收集整理发现, 我国2004、2005、2007年初中班额超过55人的班级比例为50.3%、48.1%、44.8%, 其中大于65人的班级占总数的比例为23.0%、21.7%、19.6%;小学超过国家规定班额45人的班级比例为27.1%、28.2%、30.8%, 其中大于55人的班级占总数的比例为12.0%、12.9%、14.3%。笔者2009年通过对黑龙江省青冈县实地调研, 随机抽取13所学校 (小学:县城2所, 乡镇中心校3所, 村小3所;初中:县城2所, 乡镇中学3所) 144名中小学班主任 (97名小学班主任和47名初中班主任) , 43.3%的小学班主任所执教的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45人, 其中超过55人的班级占11.3%;46.8%的初中班主任所执教的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 其中超过60人的班级占10.6%。据其他学者调查, 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延安市、四川省宣汉县等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班级规模较大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上数据表明, 我国中小学校班级规模较大现象普遍存在。

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

1.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班级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减少, 教师对处在不易观察到区域的学生难以控制, 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不专心、上课做小动作,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班级规模较大的班级管理中, 由于教师关照度的降低, 因此教师对部分学生关注的少, 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不充足, 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田纳西州的“学生与教师成绩比率”计划研究表明, 小班额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额, 不论大班的教师是否配有教学助手。我国的冯丽雅老师对班级规模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用于被试的是同一所小学的三年级60人的大班和平行试点的32人的小班。通过多半年实验, 以学生学习中的语文、数学成绩作为依据, 研究结果为:大班语文成绩好、中、差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6.7%、21.7%和1.7%, 小班语文成绩好、中、差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6%、9.4%和0%;大班数学成绩好、中差的比例分别为40%、53.3%和6.7%;小班数学成绩好、中、差的人数分别为78.1%、18.8%和3.1%。由此可见, 班级规模较大对学业成绩的有着消极的影响。

2.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在班级规模较大的教室中, 学生和课桌占满整个教室, 课桌和座椅紧贴讲台和后墙, 课桌的左右和前后的距离太小, 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在这样的教室中, 由于学生和课桌椅占满整个教室, 难免有学生离黑板太近、太远或太偏, 这样对学生视力有不利影响;由于课桌的前后左右距离小, 影响学生的正常坐姿, 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由于室内学生较多, 室内的空气污染率较高, 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脑涨等现象, 而且学生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 班级规模较大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教室中, 学生座位间的距离太近, 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较小, 容易缺乏安全感;由于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小, 学生的动作行为、衣着服饰等无不使周围的人受到强烈的刺激, 容易使学生情绪不稳和注意力分散。同时, 班级学生较多, 竞争较大, 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降低, 学生的成功感下降, 容易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心理学表明, 学生自信程度很低时, 学生可能具有很低的学习和生活动机。马艳云老师对某省某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调查, 两个班级的班额分别为71人、60人, 两个班的班额都属大班额。调查中发现只有28.4%的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愉悦, 35.1%的学生对于学校学习生活没有成就感, 28.1%的学生对于实现自己理想的自信程度低于60%。说明在大班额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情绪状态不佳、成就感和自信度较低。因此, 班级规模较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班级规模直接影响教学空间组织形式, 从而影响师生、生生间的关系。规模较大的班级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少, 教师很难与每一位学生之间进行目光、言语、体态语等的交流, 师生之间往往教师是权威者、主导者, 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在生生之间, 由于学生多, 成员间交往的频率低、自由交流少, 因此每个学生并不感到其他同学都很亲切, 不利于学生间友谊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社会化成长。

笔者对黑龙江省青冈县1008名中小学生调查的问卷进行整理, 运用SPSS11.0分析, 根据学生所在的班级人数把学生的问卷分成小班 (25人以下) 、中班 (26~45人) 、大班 (46以上) , 学生对于“我和同学关系很好”的回答, 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班级规模的增大, 学生选择“符合”的比例明显降低, 而“不确定”和“不符合”的比例逐渐增加。本表经x2检验, 结果表明班级规模大小对同学关系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即班级规模越大, 对学生之间的关系负面影响越大。教学实践也表明:班级规模越大, 师生间和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就越低, 相互了解就越少, 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越不利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发展。由此可见, 班级规模较大影响师生和生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班级规模较大解决的策略

1.政府层面上, 要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其实效性

加大教育投入是解决大班级规模最基本的策略。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足够的班级供学生使用, 相应的配套设施, 相应的专业师资, 这些都需要政府方面的经济支持。只有加大教育投入,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切实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扶持改造力度, 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 保障规模较大学校足够的教学空间, 规模较小学校足够的生存空间, 才能达到班级规模的缩减和教育公平。另外, 在政府方面还要保证教育投入的实效性, 真正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2. 教育行政层面上, 取消重点校政策, 逐步推进小班化

通过社会观察我们发现, 班级规模较大现象在城市的一些重点学校、县城的热点学校、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表现得尤其严重, 因此教育行政方面要取消重点校、重点班, 淡化重点校意识, 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增长, 禁止择校;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有一个长期的实行小班教学的规划, 积极创设条件, 逐步推进的方法, 实现小班教学。

3. 学校层面上,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使班级规模健康发展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篇9

国债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已成为各国政府不可缺少的宏观调控工具。我国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债规模日趋庞大, 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末, 为阻止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对抗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 我国连续 6年实施以扩大国债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大增, 对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功劳巨大。但是国债发行有一个适度问题, 它最终需要清偿。国债发行规模研究, 既有规范分析又有实证探讨。

2 模型变量的选择: 影响国债规模的一般因素分析

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 有宏观也有微观。本文只考虑宏观的因素。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当年的国债发行额 (Y) , 国内生产总值GDP (X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X2)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X3)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 (X4) 、国债累计余额 (X5) 、信贷规模 (X6) 。选取以上系统变量的原因是基于传统研究对国债发行规模所受影响因素的考虑。

第一, GDP (X1) 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明显地受制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则国债发行的规模和潜力就越大。

第二,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2) 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两个项目即储蓄与消费。国债余额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之比即居民应债率, 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居民的应债能力, 应债率越高, 则国债发行的可能规模越大。

第三,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X3) 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发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所以分析国债的发行规模, 就必须考虑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当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较小时, 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 因此本文选取国家财政收支差额来综合衡量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第四,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 (X4) 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还有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运用, 随着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逐年递增, 每年需要偿还的国债本息数额也在逐年增加, 2005年这一数字已达到3923.4亿元。因此,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也是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 国债累计余额 (X5) 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所能承受的国债总量是有限度的, 所以国债余额也是分析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 货币信贷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 货币信贷规模直接影响到国债发行, 两者具有相互替代作用.

3 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析

本文研究时间区间是从 1992年到 2005年, 并选取近十年我国国债年度发行额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变量为国债发行额 (Y) 。各解释变量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X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X2)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X3) 、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 (X4) 、国债累计余额 (X5) 、信贷规模 (X6) 。μ为随机误差项, 描述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干扰作用。分析的主要统计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软件是SPSS。

4 结论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 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X3) 和到期国债还本付息额 (X4) 。

其次, 国债发行规模与居民储蓄正相关, 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是国债购买的主体的事实, 说明居民储蓄为国债发行提供了空间。

再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积极型财政政策, 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存在较大的国家财政收支差额, 而通过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的重要手段;同时, 由于长期实行积极型的国债政策, 在大量增发长期国债的影响下, 国债到期还本付息的支出也越来越大, 我国长期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处境;.

最后, GDP 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 那么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 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 GD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安军, 杨艳芬.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3:12-15.

规模影响 篇10

农机经营规模与经营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之间的影响程度, 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家庭农场机械化经营规模及经营水平、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发挥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3-2008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年统计数据和辽宁省典型家庭机械化农场统计资料为基础,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影响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确定了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

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法后关联度的排序被打乱, 避免计算的关联度只表征数据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 而忽略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本文采用了启示性算法。该算法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而仅通过调整分辨系数的方法来分析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

1.1 求差序列

i (k) =|x0 (k) -xi (k) |

(i=1, 2, ..., m;k=1, 2, ..., n)

1.2 求两级最大差与最小差

undefined

undefined

1.3 求关联系数

undefined

式中的ρ为分辨系数, 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一般在0与1之间选择, 但随着近年来学者们的不断研究, 发现这样取值并不科学。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取值, 记△v为所有差值绝对值的均值。

undefined

同时, 记undefined, 则ρ的取值为ε△≤ρ≤2ε△, 且应满足

undefined

1.4 关联度

undefined

1.5 关联矩阵

undefined

1.6 多关联因素关联阵

将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S种类型, 每类影响因素相对于指标序列都构成一个关联阵, 可以构造S个关联度矩阵。其中, 第k个因素构成的关联矩阵表示为

undefined

2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与评价

2.1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

选取土地经营规模Y1、农机利用率Y2、综合机械化程度Y3以及劳均纯收入Y4等4项指标, 并将影响农机规模经营的因素分为以下4大类:

1) 耕种面积。它包括玉米耕种面积x11和水稻耕种面积x12。

2) 农机装备水平。它包括拖拉机保有量x21和联合收割机数量x22。

3) 农机作业水平。它包括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x31和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x32。

4) 效益水平。它包括劳动力人数x41、劳均公顷玉米产量x42、劳均公顷水稻产量x43以及粮食收购均价x44。

2.2 影响因素评价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指标序列和因素序列, 建立S个关联阵Г ( k ) , 据此可做以下分析与评价:

1)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行元素进行排列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第j项指标影响越大。

2)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列元素进行排序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第i个因素影响越大。

3)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行元素取其平均值, γio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4)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列元素取其平均值, γoj (k) 值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到该类因素的综合影响越大。

5)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类列元素或行元素的平均值再取平均值, Гk (k) 越大, 说明第k类各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3 实例计算分析

根据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2003-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采用上述公式对原始数据不做初始化处理, 并恰当选取数值, 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可看出:4类因素序列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1>Г4 >Г2>Г3, 即土地规模经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效益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最后是机械化作业水平。这说明, 土地规模经营是机械化规模经营的前提, 只有将土地合理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 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机规模经营。效益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 农民创造了较高的粮食产值, 更加有规模经营的决心。农机装备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技术支持, 促进了农机规模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该农场水稻机插水平一直为0, 直到2008年才购进水稻插秧机, 所以在关联分析中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系较不重要。

3.1 耕种面积类因素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1) >Г10 (1) , 即水稻耕种面积与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高。这是因为农场水稻耕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 且几年不断增加, 因此农场机械化规模经营受水稻的种植状况影响较大。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2 (1) >Г01 (1) >Г04 (1) >Г03 (1) 。这说明,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在耕种的各个环节中, 现有的农机利用率较高, 但由于直到2008年才购入水稻插秧机, 所以综合机械化程度与耕种面积的关联度较低。

3.2 效益水平类因素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40 (4) >Г20 (4) =Г30 (4) >Г10 (4) , 即粮食收购均价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最高。这是因为近年来粮食产量趋于稳定, 粮食均价高, 农民的效益水平高, 农机规模经营的劲头足。农场劳动力人数随机性较大, 农忙时会有临时工作人员, 因此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关联度相对较小。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Г02 (4) >Г04 (4) >Г01 (4) >Г03 (4) , 说明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程度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小。效益水平高, 农民得到利用农机的好处, 更愿意使用农机。

3.3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2) >Г10 (2) , 即联合收割机数量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大。这是因为联合收割机在生产中能够充分利用, 而拖拉机由于大中小型号不同, 应用环节不同, 且购买的时候没有经过科学的统筹安排, 因而在生产中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表现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小。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4 (2) >Г01 (2) >Г03 (2) > Г02 (2) , 说明农机装备水平对劳均纯收入影响最大, 对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这是因为农机装备水平高, 农民实现科学化种田, 粮食稳定高产, 农民收入高。同时, 由于购买农机没有科学的统筹, 即使农机具 (尤其是拖拉机数量) 增加, 农机利用率也没有随之增长。

3.4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3) >Г10 (3) , 即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高于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是因为自2003年以来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一直在62%, 其耕作面积仅占农场作物面积的1/5。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03 (3) >Г04 (3) >Г01 (3) =Г02 (3) , 说明农机作业水平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大, 对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 农机作业水平直影响到农场综合机械化程度。

4 结论

1)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对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机械化规模经营的主次因素顺序依次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场效益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

2) 鉴于此, 在以后的农机购买与资源配置上应当结合农场耕作的农作物种类, 充分考虑到农机的型号、作业能力、利用率, 克服购买的盲目性、随意性。

3) 同时, 要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培训考核, 实现劳动力与农机具的科学管理, 在农场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机的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Fujita, Hu D P.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 (1) :3-37.

[2]吕锋.灰色系统关联度之分辨系数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6) :49-54.

规模影响 篇11

市场研究/企业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将消费者、客户和公众与营销者连接起来的职能,它用于识别和确定市场机会问题,对营销活动进行策划、改进和评估,对营销绩效进行监测,加深人们对营销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

商品营销;超市规模;摆放位置

1 问题提出

市场研究/企业数据分析规定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设计收集方法,对收集过程进行管理和实施,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及其含义进行沟通。市场研究/企业数据分析有三种功能描述:收集并陈述实事、诊断,或对活动进行解释、预测,分析市场随时间的变化。为了研究超市中某种商品的销售与摆放位置和超市规模的关系,按照超市规模(大型、中型、小型三种水平)和摆放位置(A、B、C、D四点)各随机选取了两个点,纪录其同一周期内同种商品的销售量,试对其做单变量对多因素方差分析。在本例中所关心的变量是销售量,可能对其有影响的因素有两个:超市规模和货物摆放位置,因此本例问题可以使用SPSS方差分析模块中的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解决。根据前面分析。本例问题需要用方差分析进行解决,因此,应该选择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在SPSS中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可以利用“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命令实现。

2 建立数据文件

将数据文件导入到SPSS中。选入变量及参数设置。依次单击菜单“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命令,打开“单变量方差分析”对话框。单击 “模型”按钮,打开“单变量:模型“对话框。该对话框用于设定计算的模型等参数。 如果在“指定模型”选项组选择了“设定”选项,在“因子与协方差”变量列表框中自动列出可以作为因素变量的变量名,名称后用括号内的字母F标识;也列出可以作为协变量的变量名,名称后用括号内的字母C标识。单击“构建项”中的下拉箭头,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要构建条件的选项。该对话框“平方和”下拉列表用于选择平方和的分解方法,单击下拉按钮,出现下拉菜单。本例中“指定模型”选项组选择“设定”;将“因子与协变量”列表框中的变量选入到“模型”列表框中;“平方和“选项组选择”类型3“;“构建项”类型选择“主效应”。可以在“更改对比”选项区域改变对比方法。方法是“因子”列表框中选择需要改变对比方法的因子,然后单击“对比”下拉菜单按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如下对比方法。改变对比的设置完成后,单击“更改”按钮,改变了对照方法显示是在“因子”列表框中。设置完毕后,单击“继续”按钮,返回到主对话框。单变量:轮廓图对话框。单变量:轮廓图”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可以绘制一个或多个因素变量为参考的因变量均值分布图。在只有一个因素水平时,为因变量估计边缘均值的轮廓图;在两个以上因素水平时,绘制分离线。“因子”列表框显示因素的变量名,将该列表框中的因素变量移动到右侧的不同列表框中,可选列表框主要有:水平轴、单图和多图。本例中,将“因子”列表框的两个变量名分别移动到“水平轴”窗口后,单击“添加”按钮,将其选入到“图”列表框。单变量:两两比较对话框单击 “两两比较”按钮,打开“单变量:观测均值的两两比较”对话框。“假定方差齐性”选项组给出当方差相等时的确定多重比较方法,包括14种可选方法。“未假定方法起性”选项组中给出当方差不齐时的多重比较方法选项。本例中将“因子”列表框中的变量选入到“两两比较检验”列表框:“假定方差齐性”选项组选择“S-N-K”。

3 方差分析

“估计边际均值”选项组用于选择显示结果的因素变量,方法是在左侧的“因子和因子交换”列表框中选择因素和交互相,单击右向箭头按钮,将其移动到“显示均值”列表框中。

如果在“显示均值”栏中主效应变量被选中,则可以选择“比较主效应”选项,对主效应因变量进行估计边际均值,并可在“置信区间调节”下了菜单中选择“LSD””BONFERRONSIDAR”方法“输出“选项组中指定要求输出的统计量。在“显著性水平“文本框中输入显著性水平,用于检验后多重比较的置信水平和计算检验的观察效能。本例“输出“选项组选择”方差齐性检验“。单击“粘贴”按钮,得到的Syntax命令语句程序如下:

结果输出。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执行单变量方差分析。主体间因子,变量“超市规模”有3个水平,即大型,中兴和小型,每个水平有8个个案:变量“摆放位置”有4个水平,即A,B,C和D,每个水平有6个个案。误差方案等同性的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的输出,可见无法得出分析结果。体检效应的检验,即去除了教互相的方差分析表。第一行的矫正模型是对所用方差分析模型的检验,齐原假设对模型中所有影响因素均无作用,即超市模型,摆放位置,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对销售量无影响:第二行是对模型中常数项是否等于0进行的检验,显然它在分析中没有实际意义,忽略即可,第三,四行分别是对超市规模,摆放位置的效应进行的检验,第五行是误差分析。轮廓图用于比较各种水平组合下均值的变动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非常有用。如果两个因素间无交互作用,则第一因素个各水平间均值的差异不会随着第二个因素水平取值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绘制的各条曲线基本平行:反之,如果各条曲线明显不平行,之间有剧烈的交叉,则这两个因素的相应水平间可能存在着交互作用。加入交互作用的轮廓图,轮廓图”对话框中,将一个变量选入“水平轴”,令一个变量选入“单图”,单击“添加”按钮,将其选入“图”列表框。得到加入交互作用的轮廓图。由图可知,当模型中有交互项时,各边际均值实际上和样本单元格均值相同,且加入交互作用的条线大致平行,并未出现明显的交叉,这说明量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单变量:选项”对话框中,选中“输出”选项组的“残差图”选项,得到执行结果。散点图矩阵,观测,已观测和标准残差构成,如果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则已预测值和已观测值应当有明显的相关,呈现出较好的直线趋势,而标准残差则应当完全随机地分布在0周围,不随已预测值的上升而出现变化。标准残差单元格可见,残差的分布的确较好,为发现明显违反模型中正态分布假设的情况,因此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李涛.浅谈电子商务管理[J].辽宁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97-98.

规模影响 篇12

纵观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一)使用效益

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要,需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可资金匮乏一直是困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国债资金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国债的增发应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二是国债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应以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为基础投资方向;三是要对不适当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偿还到期旧债

政府的偿债能力主要表现为政府还本付息的能力,偿债能力不能小于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财政收支状况、国债还本付息对经济的影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未来经济增长水平都会对偿债能力形成制约。如果不充分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而过量发行国债,就有可能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和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三)宏观经济政策

国债作为财政和金融的衔接点,既具有财政性质,又具有金融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运用国债的信用扩张效应、货币扩张效应及投资扩张效应,有效地调节社会总需求,成为“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国债规模扩张中存在的风险

(一)财政风险

国债存在或有财政风险。或有负债的产生取决于不确定事项的发生与否和道德风险。我国正在进行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重大改革,这些改革的风险有可能部分、甚至很大部分转化为财政风险,这些或有债务主要包括: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损失;政策性银行呆坏账损失;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缺口;以政府名义借入的主权外债。上述债务虽然目前尚不能构成政府的现实债务,但一旦出了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需要政府来承担最后的清偿责任,直接增加中央财政的负担,这将对我国国债规模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效率风险

我国国债大规模发行和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所以市场失灵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 因此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能。而改革每前进一步, 政府就要减税让利, 减税让利之后出现的财政赤字, 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但同时应看到, 如果政府通过税收、国债等形式掌握资源后, 由于肆意浪费、腐败、寻租等行为造成配置资源效率低下, 不仅会损害这部分资源的合作效率, 而且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造成损害。

(三)使用风险

由于我国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国债的管理制度不科学,政治过多地干预经济生活,这样往往导致对国债投资资金的软约束。由于受“业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影响,地方政府申请国债资金的热情往往非常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各项经济指标往往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系数,最好的方法就是争取国家的支持,向中央申请国债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国债项目的建设可解决当地大量的就业问题,对于当地的杜会稳定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安排国债资金使用时,由于国债项目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低下而导致国债建设项目效益的低下,从而使国债资金的使用最终无法达到预期效益,因此对国债项目的建设管理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对我国国债规模政策建议

(一)集中财权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 远远不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近年来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 今后为了缩减赤字、控制债务, 并能有效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 至关重要的就是集中国家的财权, 切实改变财政的弱势地位。因此从我国情况看,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收入比重, 己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国家逐步统一财权, 规范政府分配行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堵塞税收漏洞, 减少税收流失。

(二)规范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规范财政支出无疑是保持国债适度规模的重要一环。当前和以后规范财政支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于按照经济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需要结合财政职能的转变进行相应调整, 有的支出需要强化, 有的支出需要弱化。

(三)将法制引入国债规模管理

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存在较大风险, 但是由于国债还将在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们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规避规模风险, 在保证国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风险降到最低。两全其美的办法是通过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振兴国家财政, 清理整顿各种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渠道, 增强应债能力, 完善支出政策与此同时加强国债管理, 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强化国债监管体系

国债市场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保证国债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以及高效和统一、明确参与者的权责、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国债的流动性、确保国债市场的平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为建立统一、安全、高效、开放的国债市场的建立奠定法制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明.影响和决定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J].统计与决策, 2005, (23) .

[2]、路漫, 刘云.我国国债规模的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 2006, (04) .

[3]、于晓洁.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J].济南金融, 2005, (10) .

上一篇:体育科学下一篇:公众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