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区间

2024-05-25

适度规模区间(精选3篇)

适度规模区间 篇1

一、外汇储备的作用

(一) 平衡国际收支, 维持对外支付能力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短期周转困难时, 可以利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这样既可以维护本国国际信誉, 又可以避免事后被迫采取限制进口等“削足适履”的措施来减缓逆差进而影响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干预外汇市场, 保持本币汇率稳定

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保持一国货币或区域性货币的汇率稳定以及外汇和货币市场有序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政府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调剂外汇需求, 从而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三) 增强国际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外汇储备的多寡是反映一国对外金融实力和评价一国偿债能力和资信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 一国外汇储备充足, 表明该国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汇率稳定的能力较强, 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币值和购买力也充满信心, 因此国际外汇市场愿意持有该国货币, 该国货币就会坚挺。

(四) 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外汇储备是国际清偿力的象征, 因此一国持有比较充裕的国际储备就意味着有能力左右其货币的对外价值, 由此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储备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 又称为外汇存底, 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 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1990—2011年的外汇储备规模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表1显示, 近20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汇储备很少;到1990年增加到110.93亿美元;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期。2000年,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655.74亿美元, 居世界第二位, 相当于当年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日本的47.7%;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 达到2121.65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达到10663亿美元, 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比1980年增加了28486亿美元, 年均增加919亿美元;尤其是2000—2010年, 共增加26818亿美元, 年均增加2438亿美元。2000年到2010年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达到30.84%, 远远高于GDP增长率。至2012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18万亿美元。

三、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性估算

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包括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过多的外汇储备不但不能带来盈利, 而且安全性也不能保证, 即存在外汇储备缩水风险。外汇储备要具有适度的储备区间, 区间下限是能够保证内外经济均衡的最小储备量;区间上限借鉴Agarwal模型的思想, 即能使储备量在既定的固定汇率上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 同时使该国的外汇储备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而不产生损失。本文通过对最低下限和最高上限进行估算, 以找寻我国外汇储备适度区间。

(一) 我国外汇储备下限估算

外汇储备下限应当满足维持平均进口倾向所需的外汇需求 (R1) 、对外偿债所需的外汇需求 (R2) 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外汇需求 (R3) 。

则建立最小外汇储备量 (Rmin) 模型:Rmin=R1+R2+R3。模型参数确定如下:

1.维持平均进口倾向所需的外汇需求 (R1)

R1=a*IM

经典的储备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外汇储备应能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因此, a为进口参考系数, a取0.25 (3/12=0.25)

2.对外偿债所需的外汇需求 (R2)

R2=b*DB

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该至少满足每年的短期外债需求, 短期外债按110% (即10%的利息) 计还本付息额。 b为实际外债还本付息率, b取1.1。

3.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外汇需求 (R3)

R3=c*IM

一般当局持有的用以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平准基金数额应相当于1个月的进口额, 单考虑到我国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 因此借鉴钟伟 (2007) 对我国的假定, 将c设为0.12 (1.5 /12)

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表2:

单位:10亿美元

(二) 我国外汇储备上限估算

外汇储备上限的计算借鉴Agarwal模型的思路, 但该模型仅考虑了外汇储备的贸易需求, 未考虑外汇储备的外债还本付息需求、外商投资回报需求、干预性需求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外汇需求, 因此在Agarwal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外汇需求来估算储备上限。

建立最大外汇储备量 (Rmax) 模型:Rmax=R0+R2+R3+R4+R5

1.Agarwal模型:R0=W (lgM+lgQ2-lgQ1) /lgΠ

其中: M = 总资本/ 总产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GDP;

Q1= 进口的生产资料/ 生产性积累= 进口初级品/ 新增固定资产总额;

Q2= 进口的生产资料/ 总产出= 进口初级品/ GDP;

W取1978—2010年最大贸易逆差额149亿美元;

Π为逆差出现的概率:1978—2010年我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年份为9, 因此Π取9/33=0.27。

2.对外偿债所需外汇需求

R2=b*DB

3.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外汇需求

R3=C*IM

4.外商投资利润汇出储备

R4=d*FDI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 18%, 再加上免税的土地、超低价的劳动力等, 外资在中国的平均利率还会更高。因此外商投资利润率取d=0.18。

5.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外汇需求 (R5)

随着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我国对外投资额呈逐年上涨趋势。据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日本, 达680亿美元, 居世界第五位,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上升至2.1。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外汇需求也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

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表3:

单位:10亿美元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计算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和适度规模的比较可知, 1994年以前, 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在适度规模下限以下;1994—2002年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处于适度规模区间;2003年至今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远远高于适度规模上限 (见图1) 。

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是国内经济失衡, 连年双顺差的结果, 也是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热钱大量涌入的结果。外汇储备过多, 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 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一半以上, 美元不断贬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 同时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使其回归适度规模区间, 增强外汇储备管理有效性是当前我国外汇管理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

第一, 适度降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可采取增加汇率弹性、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等举措, 逐步降低外汇储备增速, 同时严格监控并严厉打击投机资本流入。第二, 积极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政府应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为其提供政策、金融等多方支持, 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第三, 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目前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主, 国家投资公司为辅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加速构建“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开发银行”的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J.P.Agarwal.Option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1971.

[2]Heller 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London[J].Economic Journal.1966, 76 (7) .

[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克中.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判定[J].经济纵横, 2005 (5) .

[5]喻海燕, 朱孟楠.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基于管理收益的思考[J].经济学家, 2009 (10) .

适度规模区间 篇2

陈建刚戴梅英王华

(吴江市农林局)

吴江市农学会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目前,全市规模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

吴江市拥有粮油、水产、蚕桑、畜禽、苗木、蔬果等六大主导产业。全市52.2万亩耕地,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水稻22.1万亩,蚕桑5.0万亩,蔬菜7.5万亩,苗木7.0万亩,水产养殖38万亩(包含外荡水面)。目前,全市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2007年全市农业总收入34.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不到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83元,同比增长14.5%。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化农业区域覆盖面不断拓展。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地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集中建设,连片发展,形成了盛泽、七都、汾湖、松陵、震泽等镇的优质粮油生产;震泽、平望、七都、桃源、横扇等镇的蚕桑生产;桃源、同里、汾湖等镇的畜禽生产;平望、桃源、盛泽等镇的花卉苗木生产。同时,横扇的柑桔蔬果生产、沿太湖的蔬菜生产、同里的水生蔬菜生产等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1.3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5%。

2、规模化农业特色板块不断增多。一是以同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形成了万亩粮油生产基地。园内充分展示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产优质粮油和特种水产业。二是以横扇镇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形成万亩水产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重点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花果苗木、湿地保护基地的建设,力求形成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三是以平望玫瑰园花卉种植示范区为中心,形成五千亩花卉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200个钢管大棚、50个连体大棚,鲜切花区、盆栽区、穴盘苗木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四大功能区也已经 1

形成。此外,以桃源众诚鸭业为中心形成的亿羽苗禽孵化生产基地,以震泽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蚕桑基地,以桃源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苗木基地,以及万亩“三虾”养殖、万亩果品生产、十万头生猪饲养、亿枚禽蛋加工等农业规模经营特色鲜明。据统计,全市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70%以上。

3、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化农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各类规模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桃源众诚鸭业集团已形成了日产苗鸭60万羽的生产规模;平望玫瑰园花卉园艺公司依托市场优势,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起了50000多平方米的高档恒温花卉仓储物流区和1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9个,面积5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拥有苏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个,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被省农林厅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

4、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了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社员6477户,农民专业协会19家,会员2312人,共涉及土地经营面积5万多亩。全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71家,入社农户27771户,入股土地面积6.45万亩。如松陵镇朱毛根水产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1910亩,平望顾扇渔业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2890亩,横扇镇菀坪柑桔合作社规模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横扇农机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5万亩,北联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面积达2808亩。

二、吴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

1、政策调动。为了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建标准钢管大棚等设施每亩补贴3000元,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经营每亩补贴300元,标准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1000元。2007年全市财政共安排支农生产和农业发展资金1.3亿元。同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扶持项目、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时重点向规模化农业倾斜,对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发展项目向外招商引资。几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外来资本、工商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开发。2007年三资投入农业总额为5829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2、改革推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工作,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广大农户有机组合成各类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积极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出来或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的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示范带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通过科技项目推广和农业功能拓展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增加单位土地效益,以较高的亩均效益引导和带动农户主动流出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投入,2007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74只,解决了不少农业规模生产中的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优质高产。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南农大、南林大、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广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共培训农户2.6万人次,辐射指导农户3万多人,有效促进了农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4、服务促动。为了保障规模化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四电一站”(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广播站)和农业一线通、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立远程视频信息传输系统,开通了手机农业短信群发服务和免费语音咨询,宣传发动农户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包括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到服务组织健全,条线分工明确,技术服务到位。为了使农业规模基地拥有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我市每年举办名优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及推介活动,组织规模经营大户、生产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吴江农产品的知名度。此外,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转移就业,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转变农民土地保障、农业保障的传统想法,放心将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真正实行持股进城。

三、对进一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

1、抓好高效农业提档升级,拓宽规模化农业发展渠道。要充分利用全市农业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潜力,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率、改善经营单位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着力在主导产业的细分中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经济效益

高、投资回报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引领面上农业发展,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新格局。

2、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夯实规模化农业发展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巩固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舆论宣传。二是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农业规模经营的领头人、合作社的领办人、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加强指导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培训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抓好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增强规模化农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规模化农业发展的比重,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实行集中、重点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二是引导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农业贴息贷款的数额,发展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的扩面政策。四是制订对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重点对在规模化粮油生产上流出土地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和支持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单位的扶持力度,在信贷、税收、用电等方面全面落实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配套用地,优先办理土地临时用地使用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上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此类经营主体开发项目。

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初探 篇3

关键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定义;实现途径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不足。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解决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正确定义、分析并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一、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定义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一词已为大众所知晓,在不同视角下它有着不同的内涵定义。撇开表述方式和语言修辞不谈,归拢起来,迄今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定义有以下三种。

第一,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定义为在既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面积能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作用,取得规模经济的生产经营状态。

第二,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定义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面积能保证生产结果下限是劳动力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上限是土地产出率和效益有所提高的生产经营状态。

第三,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定义为具有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三特征的,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内部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外部能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土地生产经营状态。

以上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侧重于经济结果;第二种定义侧重于生产效率;第三种定义侧重于全局平衡。综合来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应为土地生产经营的一种状态,其主要作用为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以提高土地产出,最终获得提高社会经济利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并取得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局面,当然它起作用之前还得受到当下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的制约。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既是现实因素的推动,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发展及国际环境要求农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土地的细碎化无疑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农民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加之一贯以来重公平、轻效益的政策使得土地经营效益低下,农民务农信心不足;随着农户兼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农业逐渐成为副业,土地浪费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粮价相对偏低及国际粮食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挤压,对国内市场的抢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所以采取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及规模经济推动着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首要标志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购买率、租赁率屡攀新高,技术进步与土地规模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社会技术的进步将带动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要求小农户在市场系统中相联系,扩大市场规模,取得外部规模经济。同时理论表明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对单产存在显著正影响,适度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可以促进单产的提高,得到内部规模经济。因此技术进步和取得规模经济将分别在客观和主观上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政策的支持,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此后中央对此关注不断。2003年至今连续多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引导并鼓励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尤其在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上,强调了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是社会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领域流动,兼业农民和专职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在经济上减弱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需求竞争,土地集中成为可能,农业现代化道路逐渐明晰。再次是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大中专教育的普及,农村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趋势明显,新生代对土地的情绪减弱,科技种植、经济化种植程度上升。最后是科技进步的拉动,中国农业机械使用率和生物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更提升了单产增产,优化了投入产出比,已经营造了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大环境。

三、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影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繁多,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经营土地的劳动力的流动和劳动力所经营的土地的流动,前者直接影响劳地比、个体农业种植收入;后者对农地规模的扩大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从自然角度看主要有资源禀赋、生态影响等,此二者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区域性、层次性差异有重大影响。从市场角度看主要有生产力水平、融资难易度、劳动者素质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生产力水平是制约规模经营的技术及经济条件;融资难易度决定了规模经营是否能有资金可行性;劳动者素质则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户在销售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降低农户扩大生产的意愿,阻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在土地流转及农业发展工作中的缺位和越位,以及土地产权主体混乱、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和农业产业化落后都导致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缓慢。

据此实现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大力发展经济,重点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建立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市场,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强农地流转的政府宏观调控,推进农地流转并谨慎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三是保护农地产权和农户合法利益,在农业政策健全与执行、农业立法与执法上下足功夫;四是引导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在法律政策诠释上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五是规划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性质、模式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鼓励出口;六是发展技术人才扶持和资金来源保证工作,强化科技服务和农业教育,鼓励财政和市场资金来源多元化发展;七是鼓励并监督中间服务组织工作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市场信息深度传播,减小信息不对称影响;八是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统筹城乡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参考文献:

1.钱桂霞,李宁辉.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4(10).

2.张海亮,吴楚材.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J].经济地理,1998(3).

3.张侠,葛向东等.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2(5).

4.白菊红,吴克宁.关于中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9).

5.徐建忠.浅议农村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J].经济师,2007(9).

6.邱长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三维互锁研究[D].西南大学,2007.

7.许庆,尹荣梁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

8.于晓峰.城乡统筹背景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以成都市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9.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4).

10.任伟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学院)

上一篇:中俄高等教育对比研究下一篇:线路板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