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处理

2024-08-12

适度处理(精选7篇)

适度处理 篇1

公文处理中的适度调适是指机关或机关工作人员为适应党政机关工作需要, 促进和推动公文处理工作, 提高公文处理质量, 在必要时对公文处理思路、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制度规范等进行的合理可行的调整。公文处理中的适度调适绝不能突破公文处理工作规范的底线, 任何超越或违背这一底线的调整或变化, 都对公文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反作用。

一、适度调适的主要方面

一是思维调适。要在思维层面进行适度调适, 打破公文办理工作的惯性思维。一方面, 要始终保持对每一份公文的“新鲜感”, 避免因思维局限于以往经验和做法而“先入为主”甚至“自以为是”, 让思维回归到具体公文本身;另一方面, 对公文情况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之前, 不盲目下结论, 不草率作决定, 要在认真把握公文政策背景、内容及目标意图等基础上, 既找出同类公文的共性特征和处理过程中的惯常做法, 又善于找出具体公文处理路径应有的差异性。

二是内容调适。公文内容是各级机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具体事务所进行的意思表达, 受外部环境和自身需要的影响和制约。对公文内容进行调整是公文处理中适度调适的重要方面。因此, 要确保公文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顺应客观环境变化, 使公文内容最大限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 在确定公文内容时又要以符合机关性质和自身定位作为重要前提。

三是制度规范调适。公文处理是一项规范性、程序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制度规范为依据和标准, 但任何制度规范又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不可能一劳永逸, 需要不断完善。公文处理工作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制度规范的过程, 表面上是新旧公文处理规范相互更替, 实质上, 则是对公文处理工作本身进行作动态调适的过程。一方面, 制度规范的调整变化使公文处理中的调适成为必要, 另一方面, 通过公文处理中的调适, 实现了工作流程的优化, 进而推动制度规范的执行和不断完善。

二、适度调适的路径

一是明确调适的动因。对公文内容、公文处理环节等等进行的任何调整变化, 都可能会影响公文的真实意图、正常流转甚至地方工作大局, 公文处理过程中进行的调适, 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动因。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进行调适, 都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找出支撑对公文处理工作适度调适的合理理由和依据, 并客观理性分析调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规范有序处理好公文。

二是找准调适的突破口。不同机关之间在组织的目标性质、职能职责定位、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机关工作人员之间在性格特征、工作方式方法、个体素质等方面也不完全相同, 这种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差异性是公文办理工作中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所以, 综合考虑政策意图、公文主旨、领导意图、相关部门意见等因素,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理顺并平衡好外部环境、机关、个体之间的关系, 使各方意见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达成统一共识, 这是公文处理中调适的必然路径。要把公文处理工作置于社会大环境当中, 既能主动适应外部变化, 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机关、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在必要可行的基础上, 把握好公文处理中调适的尺度和时机, 因事、因时、因人制宜, 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针对性, 最大限度发挥调适的作用。

三是把握调适的环节。公文处理中的适度调适是一项涉及不同主体的过程化和系统性的工作, 主要环节有:一是点对点调适, 就是把公文处理机关、人员及涉及到的具体对象作为构成公文处理工作的单个要素, 通过沟通衔接、信息交流、意见征求和密切配合, 提高工作之间的匹配性;二是过程化调适, 即注重公文处理工作的前后衔接, 避免因为对某一环节、某些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作出改变而影响到公文处理工作全过程的正常流转;三是系统性调适, 就是要着眼长远、立足全局, 在公文处理工作中树立系统权变的理念, 通过局部或个体的调整, 使公文处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机关组织的系统需要和整体要求。

适度处理 篇2

一、关注学习起点

教师、教材与学生是构成课堂的三大要素。教学中, 三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信息传递与影响, 这其中教材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是关键。能否处理好教材是关乎教师灵活驾驭与合理把握课堂的第一步。因此, 教师不能唯教材说话, 一切要做到因地制宜,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

(一) 生活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素材只有符合学生的生活才有价值, 学生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教材、例题做适当改编, 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苏教版六年级“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同学们种蓖麻的棵数是向日葵的75%, 蓖麻和向日葵一共种了147棵, 蓖麻和向日葵各种了多少棵?”这样的题目放在上个世纪,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的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见过蓖麻, 这样的题目怎么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世博”等, 选材上做到让学生耳熟能详, 课堂上自然能够兴趣盎然。

例如, 我在执教“扇形统计图”一课时, 以世博为主线进行教学, 整个课堂围绕世博展开, 从各大洲参展的国家数引到统计表, 再由统计表引入“扇形统计图”, 接着在应用这一环节中又联系去世博的交通方式以及参观所需的开支, 运用扇形统计图的知识去分析, 最后联系第一天的参观人数进行拓展。这样设计的一节课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学得津津有味, 这主要在于选材密切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 符合他们的生活起点。

当然, 如果有机会, 教师还可以与城市里的学生一起研究“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楼市问题”等, 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打谷场上去转转, 效果一定会更好。

(二) 认知起点

学习的过程就是已有知识与新知不断碰撞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着力拓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达成度, 而且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奥苏伯尔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 听一位教师教学“正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 教师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 整堂课似乎一帆风顺, 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的判断也十分到位。但是, 我在听课后曾几次进行随机检测, 只有两道试题:“当圆的直径一定时, 圆的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吗?”“你的身高与体重是相关联的量吗?”很遗憾, 正确率每次都没有超过50%。究其原因, 在于学生对于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没有真正领会, 教材也未做过多的阐释, 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就匆匆走过场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的预设之间发生了冲突。为了在教材与学生认知起点之间搭起桥梁, 我在教学中, 首先解决关联的含义, 再撷取生活中具有关联量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天气热了,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 天气冷了, 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 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就是相关联的。”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考试分数高了, 爸爸妈妈很高兴, 如果分数低了, 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 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姚明打球时, 他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姚明怎么动, 对方总得有一个相应的对策, 不可能永远不变。”……有一名学生竟然说出:“上一个星期, 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 我们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 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 分数也就越高, 所以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至此,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事实的确如此, 课后, 我又随机抽查了10名学生, 还是同样的问题“当圆的直径一定时, 圆的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吗”, 有一大半学生立刻判断出来, “虽然 (一定) , 但是圆周率与周长不是相关联的量, 因为圆周率永远不变”。对于第二题“你的身高与体重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吗”, 其中有9人能够很快判断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并且强调“虽然是相关联的量, 但它们不是成正比例的量”。尤其值得肯定的是, 一位学困生经过思考也能够判断这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这样的处理看似浪费了不少时间, 但由于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材进行了完美的对接, 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值得借鉴与提倡。

二、着力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要传授知识, 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 更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 训练思维、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实际上, 数学课堂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这里主要谈两点。

(一) 及时抽象概括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抽象。因此, 教师在进行对概念的建立、公式与法则的推导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 应注意及时抽象, 进行概括, 否则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现象上, 对一些事物主要因素认识不够深, 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 一次下乡视导, 有位年轻教师教学“认识角”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列举生活中的“角”, 先后出示了红领巾、三角板、书本以及课桌等物体上的角, 然后又让学生举了很多的例子。半节课下来, 就是不见教师概括角的基本特征, 结果在要求学生画角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学生有的画了一个三角形, 有的画了一本书, 还有的甚至画了一张桌子……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可能并不少见, 应该引以为戒。

(二) 倡导问题引领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而问题是数学课堂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与动力。

倡导问题引领并不是指课堂上的问题越多越好, 而是要摒弃那些直接用“是”与“不是”回答的琐碎问题。应提倡教学中在“主问题”牵引下的一种有序教学, 这样的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它应该直指课堂教学的重点, 能够突破难点。每一个问题都能够撑起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同时具有生成性、综合性与层次性, 是教师精心思考教学策略的产物, 是引领学生前行的路标。

我在教学“面积的意义”一课时, 精心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 什么是面? (2) 什么是面积? (3) 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根据三个问题展开教学。第一个问题直接来源于生活, 学生有的带来一片树叶, 指出了树叶的面;还有的搓搓手, 指出了手掌的面;更有的举起了一块橡皮, 从橡皮上找到了面……学生的感知非常丰富。第二个问题, 学生通过看物体、摸表面、画图形、涂面积, 得出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或者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层次性更加明显, 更有梯度, 通过重叠、平均分或者切割后的数方格以及通过单位方格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此的主问题设计有力地牵引着学生正确迅速地掌握新知、理清知识脉络, 不仅紧扣教学重点, 也很轻松地化解了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更为重要的是, 最后的单位方格的大小比较将本节课的知识作了很好的拓展与延伸, 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适度拓展提升

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学校有一个很好的理念:“教学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如果预先确定好学习的终点和程序, 只能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学习潜力, 这样的教学严格地讲只能叫“有教而无学”。从宏观与长远来看, 学应该重于教, 教师理应通过教学给学生指明方向,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 知识拓展

数学知识的拓展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效延伸。例如, “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 我是这样拓展的:“孩子们,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 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知识呢?课后研究一下好吗?”学生的发现完全超出想象。他们有的认为用量角器把三个角量一下, 然后将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得到的和是180°, 这种方法最省事。有的明白了, 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 那么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还是180°。还有的认为, 如果拼成的是一个四边形, 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 也就是两个180°。这时有学生补充说:“实际上到现在为止, 我们不仅可以求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 还可以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等N边形的内角和, 只要用 (N-2) ×180°就可以了。”而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让我十分惊诧:“我有一次在家里吃西瓜的时候, 爸爸跟我讲如果将一个三角形画在西瓜的表面, 这样得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将会大于180°。”通过查资料, 我知道今天的三角形都是平面上的三角形,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它的内角和是180°。而如果将三角形画在西瓜上, 西瓜面是一个球面, 并不是平的, 这样得到的“三角形”, 不是我们现在学的简单三角形, 因为它的三条边都不是直线, 从侧面看, 它是一段圆弧, 就是曲线。问题在于平面弯曲了, 变成球面, 平面上的直线也随之弯曲, 变成了球面上的大圆弧。平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但球面上的三角形内角之和却不是180°, 它应该是大于180°……

(二) 课外拓展

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数学文化是不是“数学+文化”?它们应该相互交融、互相渗透, 两者合为一体。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里亚曾说过, 学习数学只有“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 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如果在拓展中渗透这些内容,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 了解数学思想方法, 还会被数学家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所感染, 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在研究圆的特征时, 华应龙老师首先出示了墨子的“圆, 一中同长也”, 在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 反问学生:“难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都不是一中同长吗?”教师的反问的确让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当课件不断演示渐变图形, 从正六边形一直到正128边形时, 学生终于领悟了:“我认为圆就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是呀, 由圆的教学引申至正无数边形与圆的关系, 这不正暗合了刘徽“割圆术”的极限思想吗?这样的课堂, 文化熏陶与数学教学融于一体,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领略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适度处理 篇3

一、加大密度

所谓加大密度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用多种方式对某一新授内容集中进行有效的训练。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怎样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 是重要而严肃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对每节课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认真备课,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围绕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密集、快速而有效的操练, 如词组、造句、问答等。在教学句型时, 我采用替代法进行操练;在教学词汇时, 采用比较法和造句法;在教学课文时, 则更多地采用问答、阅读理解、表演、复述、翻译等方法。例如, 在教句型“Have you seen the film?”时, 要求学生对画线部分进行替换练习, 以培养灵活运用该句型的能力;在教“开会 (have a meeting) ”这一词组时, 要求学生比较运用“开”的各种不同表达方式, 如:open the door;drive a car;turn on the radio;work/run the machine;operate on sb.等语言间表达的异同。这样就能够充分、密集地训练学生, 学生注意力集中, 兴趣浓厚,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达到了加大操练密度的目的, 保持了课堂气氛的持续高涨和活跃。

二、注意广度

课堂教学的广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课堂活动的覆盖面要广, 要消灭“死角”。当前中学班级的人数一般偏多, 在每班五十多人的情况下, 如何让每个学生在45分钟全都有个别练习的机会, 这是教师时刻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 在教授新课时, 课堂学生的活动人数要占85%左右;复习课和练习课, 学生课堂活动人数比例还要高, 达到100%。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了四种课堂操练方法来克服班级学生数偏多的不利因素: (1) 分排练习 (row work) ; (2) 两人小组练习 (pair work) ; (3) 小组练习 (group work) ; (4) 分行练习 (teamwork) 。我的做法是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体练习和个别练习相结合, 做到两者兼顾。个别练习要根据不同的目的,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要得到满意的回答, 就可用自由举手的方式让学生回答, 想要检查教学效果, 就可依次序快速进行提问, 想要进行大面积的操练, 可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 以同桌的两个学生或前后同桌四个学生为一组, 按所学的内容分组操练。学生在练习时, 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操练, 50个学生可能有50个不同的答案, 对“优等生”应高标准、高要求, 对“差生”则应降低要求, 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每成功一次我都及时给他们以精神鼓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上进。对部分不爱活动的学生, 在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想方设法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这样课堂教学就能人尽其才, 因材施教, 就能促进全班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其二是教学内容的涉及面要广。教学内容要在保证中心的前提之下, 温故知新, 以旧带新, 新旧结合, 并尽可能用圆周式的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内容。比如, 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时, 先复习比较级;学习现在完成时, 就可以结合一般过去时来进行引导、推出;学习过去进行时态时, 可以由现在进行时引导推出。同样, 学习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可由已学的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态导入, 甚至可由宾语从句中的主语从句的时态变化而推出。

三、发掘深度

课堂教学的深度就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达到一定的难度, 否则学生就会产生骄傲情绪和厌学情绪, 削弱学习兴趣。当然难易的比例不能过大, 一般达到1∶3即可, 也就是“一难三易”。根据学生当堂的实际情况, 做到量力而行, 因材施教, 这样让学生易于掌握, 而且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语言点上。例如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时, yes-no question或true-or-false statement应是wh-question的三倍, 即是非判断题应相应地多一些, 综合评价题或分析题则可少一些, 且提问的对象应是能力相当的学生, 这样就能激发优等生不断前进, 鞭策和鼓励后进生, 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并不难。只有让他们不断看到希望, 不断满足心理上的要求, 才能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 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四、把握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和度, 量变则引起质变。对量的把握是关键所在, 处理得好, 事半功倍;否则, 事倍功半, 欲速而不达。课堂教学的适度是指:一, 适量;二, 适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观察、搜集反馈信息。在学生情绪高涨时, 增加、补充练习, 甚至加大练习的难度, 学生较容易接受, 但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厌学, 再去增加练习的数量和难度, 势必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信息反馈情况良好, 已达到预期目标, 再去增加练习的数量, 就没有必要了, 应恰到好处, 否则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对课堂教学的适度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经营活动适度回调 篇4

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空间具备拓展基础。与房屋建筑业的回落不同, 本月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呈现出连续增长态势, 其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均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上升, 且增速有所加快。土木工程建筑业主要反映的是以铁路、公路以及桥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的增长, 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增长, 意味着明年基础建设需求空间具备继续拓展的基础。 特别是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诸多领域都将催生出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本月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商务活动均保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两个行业的新订单指数也实现环比上升, 显示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上述行业变化意味着当前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 特别是信消费仍将会成为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价格呈现阶段性上涨。本月, 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和收费价格指数双双上升, 环比增幅均在两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变化看, 价格上涨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以铁路、道路运输为主的运输业和零售业上。 企业反映情况显示, 反映运输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较上月有所增加。结合上述变化, 我们认为, 本月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近期油价上调和节日消费等阶段性因素的影响, 当前价格上涨尚不具备趋势性特征, 仍需关注价格走势的后续变化。

房地产活动回落, 价格保持稳定。临近年底, 随着天气转冷, 房地产业开发活动有所回落。其中, 商务活动指数回落50%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回落至50%以下, 回落幅度均较为明显。但收费价格指数运行在52%左右, 环比波幅不大, 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同时,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稳定在53%左右, 显示房地产企业预期仍谨慎乐观。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 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 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 高于50%时, 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 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中非制造业的27个行业大类, 从全国非制造业企业中抽取120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抽样方法, 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 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 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企业适度负债探析 篇5

资金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通常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积累和负债筹资方式获得资金。通常情况下, 通过负债进行筹资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或者生产扩张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保持负债比例, 形成适度负债规模, 才有利于避免财务风险, 促进企业健康好展。

1 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1.1 负债经营具有的优势

1.1.1 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

不论企业实现多少利润, 企业的债务利息都是只跟债务规模及负债的利息率有关, 也就是说由于债务利息通常不变, 因此若负债取得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 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将导致权益收益率更大幅度的变化, 因此形成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即当借入的资金有收益, 并且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时就会产生财务杠杆作用。

1.1.2 负债经营可以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及企业所有者资金投入很难完全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和扩展的需要, 特别是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张和新业务的拓展, 则更需要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资金, 同时往往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如果资金无法及时获得, 则可能制约企业发展。所以, 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或者虽然资金较为充裕, 但需扩大企业规模时, 负债经营能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1.1.3 负债经营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如果企业采用增加所有者投资的方式即通过增加企业权益资本进行筹资, 则可能使股权持有比例发生变化, 导致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控制情况发生变化。反之, 企业以债务筹措资金时, 债权人则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只能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 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没有被稀释, 而且可利用的资金资源有所增加。

1.2 负债经营潜在的风险

1.2.1 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负作用会降低权益资金利润率

前面说过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既然是杠杆, 在有正作用的同时还可能产生负作用, 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企业自身原因经营不善时, 由于债务的利息必须定时定额地负担, 在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 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 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致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1.2.2 可能发生无力偿付债务本息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 企业必然承担到期支付负债本金和定期支付利息的义务, 如果企业经营情况不佳或者由于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企业可能面临无法偿还负债和利息的风险,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 导致财务风险, 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

1.2.3 增加融资代理成本的风险, 降低了企业再筹资的能力

债权人将资金交由企业所有人来使用是有风险的, 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也不对等。债权人为了控制风险, 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入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债券发行成本和这些限制条款的控制成本组成了负债融资成本, 甚至给企业带来一种或有损失, 而负债经营就会增加这种成本。负债经营会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负债率增加后企业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就会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使得未来的筹资难度加大, 筹资成本增加。

2 企业负债经营的原则

2.1 低成本原则

企业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必然会付出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在内的筹资成本。因此,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 必综合考虑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选取最恰当的筹资形式, 降低筹资成本。对同等期限, 同等方式的资金来源应从中选取成本最低的借款方式和借款对象。另外, 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及利率状况等对资金结构及筹资的时机进行分析, 力争在资金成本较低时筹集所需资金。另外应确定合理的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 在负债筹资总额确定的情况下, 保持合理的负债期限结构。

2.2 效益性原则

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 因此应综合分析投资效果和筹资效果, 形成可行性方案, 并选择最佳可行性方案, 防止负债经营导致的低收益和无收益。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没有增加, 那么不应举债;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只有很小影响, 只能少量负债;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有相当大正面影响时, 可以举债, 但必须掌握好举债的“度”。

2.3 适度负债原则

企业在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时, 应量力而行, 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 资金周转情况, 现有的负债状况及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等因素, 全面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企业应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确定负债规模, 避免负债超过临界点后产生财务风险。

3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建议

负债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负债经营为企业带来机遇, 同时带来风险。应控制好负债经营的规模, 适度负债经营, 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确定企业的负债规模首先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 其次还要考虑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另外负债规模还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及所处的经济环境,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因素:销售收入的情况、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竞争情况、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等。把满足企业最低必要资金需求作为举债的数量目标;把长期负债利息率低于总资本利润率作为负债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准;此外应保持企业财务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3.2 确定合理负债结构

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 究竟安排何种融资方式, 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利率状况、现金流量等因素。同时, 还要考虑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 比如, 长期借款的限制性条款较多, 利息支出较为固定, 但融资速度慢;如果采用短期借款来筹资, 则利息费会有较大的波动, 对短期偿债能力要求比较高, 从而财务风险也会增加。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筹资的主要标准, 企业必须研究资金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测定不同筹资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企业负债经营应选择效益高、成本低、财务风险小的筹资方案, 根据实际使用时间的长短及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 这样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

3.3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 资金的使用权就在企业的管理层了, 融入的资金是需要定期付息并到期还本的, 如何管理好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做决策时, 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 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时机选择和额度安排上, 也应以实际需求为依据, 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 增加利息负担, 造成资金浪费;一旦举债不足或延迟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使企业丧失良好的投资发展机会。

3.4 建立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要成立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 定期分析企业的偿还本息能力, 对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比率、流动性比率等进行分析, 将企业的这些比率与同行业进行对比, 及时进行预警。同时将内控机制引入企业的负债风险控制中, 使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 承担风险责任, 行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 并获得风险经营收益。另外必须健全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危机处理机制, 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

4 结语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扩大, 企业纷纷以扩大规模来规避风险, 进行资源重组、走集团化道路, 负债经营成为企业迅速扩张的必然选择。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 使得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 负债如果超过一定的临界点, 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债台高筑甚至破产消亡。但负债比例究竟应该多高, 没有统一适用模式。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 综合考虑风险大小和企业的负债承受能力, 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结构和负债规模, 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 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就会化风险为利益, 最终实现企业核裂变式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临彦.企业适度负债的合理性研究[J].时代经贸, 2007 (8) .

[2陈凌云.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 2011 (6) .

提问的适度和坡度 篇6

提问要难易适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多难呢?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 摘桃子”的状态。如果教师提一些“好不好, 对不对”的是非性的非常简单的问题, 学生就会不假思索, 一语道破;如果问题太大太玄, 学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思考, 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 索性便如秃子冰上的头发———不长也不想, 学生根本就没想回答问题。这两种现象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都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个尺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异, 同样的一个问题对好学生来说是很简单, 对差学生来说就难了。所以, 要把握好尺度, 就有一个“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问题。

2. 坡度

坡度, 就是设计问题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像登山一样, “一山放出一山拦”, 学生登高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如果教师开门见山抛出一个难题, 就会出现冷场现象, 不但影响课堂气氛, 而且教师乱了阵脚, 学生的情绪也低落了, 一堂课就失败了。

“提问有法, 但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问, 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倡导分散小测试, 将评价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将评价活动当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在实践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赋予小测试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把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知能、素养点, 用分散小测试的形式进行, 并用“好、较好、一般”的形式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 使之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如表情朗读、现场口头作文、三分钟演讲等, 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展现自己。教师可组织学生用简洁语言和简单手势符号给予简评, 使其得到激励性评价, 进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教师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个性的丰富, 这样能有效地保持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倡导分散小测试, 还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素质做出动态评估, 防止出现“一张考卷定优劣”的评估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的“四大特点”

一、情理课堂, 是情感优先铺垫其间的课堂。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触动学生的真情, 让课堂充溢着真情, 形成一个有情的磁场。语文学科一旦离开了情, 必将失去其应有的魅力。为此, 语文课贵在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二、情理课堂, 是理性思维充溢其间的课堂。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阅读课文, 进去了还得跳出来, 通过阅读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 作一番评价, 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 越能表明理性思维的水平。

三、情理课堂, 是留足学生思考空间的课堂。情理课堂提倡上课需要有适当的“冷场”。学习是主动建构新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消化吸收产生新知的过程, 它需要静思, 需要时间。眼下许多语文课师生集体对话时间过多,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时间, 这种背景下所呈现的“繁荣”, 往往是一种“虚假繁荣”。

救市政策应适度调整 篇7

一、救市政策实施的目标已经达到, 市场运行已出现“过正”端倪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今年1—10月份,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6369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48.4%, 商品房销售额31529亿元, 同比增长79.2%。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企业房屋施工面积等同比也都有大幅增长。这种快速回暖的局面应该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实施的救市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如降低商品房交易契税、首套及改善型购房按揭利率优惠、二手房营业税减免、二套房贷松动、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 都对刺激住房消费起到明显作用。但与此同时, 一些救市政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过正”现象。大幅减少交易环节成本, 刺激了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膨胀;在投资狂潮和放贷冲动拉动下, 地价、房价节节攀升, 地王频现, 房价泡沫膨胀;捂地、囤地以地生财, 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凡此种种都说明, 市场形势已发生变化, 有关救市政策应适时调整。否则, 任由种种过正现象发展, 不仅与救市目标相违, 也有悖于科学、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全面向好的形势下, 有关救市政策的调整也实属必然

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 我国经济企稳向好, 全面复苏。今年以来我国GDP一季度增长6.1%, 二季度7.9%, 三季度8.9%, 呈现明显回升态势。以稳定发展为核心, 下一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适度调整也是必然的。在此形势下, 房地产市场中一些救市政策的调整或退出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性。当然, 与鼓励消费、扩大消费, 让住房消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拉动力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相对应, 支持首次置业及改善性购房的政策不应改变, 但对造成目前市场种种“过正”现象背后的一些救市政策因素应高度重视。无论从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拉动作用要回归到一个恰当位置的整体需求出发, 还是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角度观察, 有关救市政策是应该调整了。

三、在希望楼市稳定理性发展的共识前提下, 业界关注的是如何适时适度地调整

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修正体制和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偏差, 协调经济发展, 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调整。从这一意义上说, 政策的调整、变化是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的。正如有专家所言:政策本来就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 救市政策对应的是处于危机状态的国内外市场环境, 而现在经济已经逐步复苏, 甚至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销量还是价格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程度, 下一步政策进行一些调整是理所当然的。当然, 这种调整也要在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提下进行。因而, 他只能是一种渐进的、有重点的调整, 而不应一刀切。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够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内外压力和困难依然很大。其次是房地产市场在今年迅速回暖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再次, 一刀切式的政策调整会给市场带来严重冲击。

上一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下一篇:二次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