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劳动

2024-10-23

适度劳动(精选3篇)

适度劳动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明显低于GDP和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这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拉动中国内需的增长, 不利于国家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劳动力价格,不良影响,均衡发展

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发展上升, 这是客观规律。从历史经验看, 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供求关系都经历过从劳动力剩余转为短缺的“刘易斯转折”。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很长时期内普遍存在城市和乡村二元经济格局。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 劳动力的供给总是大于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后劳动力的供求趋于平衡, 劳动力价格趋于合理, 即形成均衡价格。最近, 社会各界对于劳动力价格的议论比较多, 提出的困惑也比较突出, 例如:中国经济在未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前, 劳动力的供给是充分的, 劳动力价格普遍过低, 但从2004年开始, 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等不均衡现象, 这是否与劳动力价格有关?从发展和谐社会, 缩短贫富差距看, 我国要均衡发展是否需要提高劳动力的价格?

1 劳动力价格现状分析

劳动力价格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 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经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劳动力价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工资, 因此它又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劳动力生活水平的高低。

通过计算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 可以看到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董志凯通过对新中国公职人员工资制度的四次变迁的历史及工资总量与GDP的比例关系的国际比较, 认为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居民收入增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 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结构曾发生失调, 在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 伴随着最终消费额的不断增长、最终消费率 (即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 却在显著下降。我国各类职工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与世界各国相比均偏低。2007年统计局数据表明, 2007年全国人民的收入为111978亿元, 而2007年中国的GDP为246619亿元, 则2007年中国GDP中劳动收入占比重为45.4%,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 D P的5 0%~6 0%。

通过消费水平变化看劳动力价格。从传统来看,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和消费”, 由于劳动力价格偏低, 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减弱。周小川表示, 消费在中国的变化是从90年代, 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波以后开始, 占GDP的比重在迅速地下降。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并不是由储蓄增长导致的, 而是由于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 其中工资所占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 公司利润和政府收入所占比例却在上升。一般来说, 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 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目前抑制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多, 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医疗费用上涨、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改革不明朗等原因。

2 劳动力价格低产生的不良影响

2.1 首先是劳动力本身素质没有得到逐步、有序的提高

普通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十几年来并没有多大提高, 这就导致了中间技术工人的断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低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的投入, 以及对下一代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投入, 投入减少了自然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上的产出也会随之下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有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的高中端技术人才要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的14%以上, 实际情况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 供求之间差距较大。调查数据表明, 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排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值得注意的是, 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强烈, 排第六位, 占调查企业需求的8.9%, 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2004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13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 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 高级工占35%, 中级工占50%, 初级工只占15%, 这种差距显然对我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反过来, 由于劳动力价格低,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等投入不足,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又形成新的低价格的劳动力。这样会进入恶性循环的“低收入——低投入”的怪圈, 对于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 社会长足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从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 获取高质量的劳动力并在提高劳动力成本价格互动关系中得到解决。

2.2 其次是影响拉动中国内需的增长

针对内需不足, 我国政府自1998年开始采取各种促进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者分析这主要还是由于劳动力价格太低和工资水平低导致的心理预期收入低, 同时改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变数, 致使人们对未来没有很好的预期, 担心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 现在不敢消费, 喜欢把钱存起来。中国内需一直拉动不起的真正原因是, 中国的劳动力并没有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得到很多实惠。

从数字看, 1998年中国GDP有53%流入工薪阶层, 到2005年只剩41%, 远低于美国的56%。世界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库洁思发现, 尽管全球化让薪资阶级所得都受到压抑, 但中国是恶化比较严重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目前大力提倡的发展模式是大企业发展战略, 强调发展资本密集企业, 而这样的大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差;地方政府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后续所表现的吸纳劳动力能力也不足;目前政府鼓励创业、就业的实际的利好政策相对较少, 而且不到位。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50个企业, 发展中国家每千人平均20~30个企业。而中国按照统计局普查的数据, 全国只有325万家注册登记的企业, 每千人不过2.6个。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 由于融资、扩充困难, 导致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资无法提高。广大工薪阶层没有分到好处, 钱袋子不鼓所以内需提振不起来。

2.3 劳动力低价格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进行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是关系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是企业素质与劳动者素质同步提升的过程。我国过去引以为荣的以低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只有在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需求, 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 当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趋向均衡或者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时, 以低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条件。这些以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与此相密切相关的低劳动者素质为支撑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终究会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被淘汰出局。事实证明, 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 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劳动力价格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只有劳动力价格提高了, 才有资本和动力去提高劳动者素质。

3 结语

劳动力价格低廉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会产生“低收入—低国民素质—低竞争力”的恶性循环。国家要均衡发展, 有必要随着经济发展而适度提高劳动力价格。

参考文献

[1] 许经勇.劳动力价格均衡与劳动力价格扭曲[J].吉首大学学报, 2007, 9.

[2] 刘渝琳, 颜熙.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对经济的影响及症结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7.

[3] 夏怡斐, 南天云.我国未来劳动力价格预测研究[J].统计教育, 2007, 10.

[4] 刘渝琳, 蒲勇健.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素质的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2.

[5]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关于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水平监测的报告[R].中国金融, 2008, 3.

经营活动适度回调 篇2

基础建设投资需求空间具备拓展基础。与房屋建筑业的回落不同, 本月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呈现出连续增长态势, 其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均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上升, 且增速有所加快。土木工程建筑业主要反映的是以铁路、公路以及桥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的增长, 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增长, 意味着明年基础建设需求空间具备继续拓展的基础。 特别是当前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诸多领域都将催生出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本月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商务活动均保持在60%以上的较高水平。两个行业的新订单指数也实现环比上升, 显示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上述行业变化意味着当前市场消费潜力依然较强。 特别是信消费仍将会成为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

价格呈现阶段性上涨。本月, 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和收费价格指数双双上升, 环比增幅均在两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变化看, 价格上涨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以铁路、道路运输为主的运输业和零售业上。 企业反映情况显示, 反映运输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较上月有所增加。结合上述变化, 我们认为, 本月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近期油价上调和节日消费等阶段性因素的影响, 当前价格上涨尚不具备趋势性特征, 仍需关注价格走势的后续变化。

房地产活动回落, 价格保持稳定。临近年底, 随着天气转冷, 房地产业开发活动有所回落。其中, 商务活动指数回落50%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回落至50%以下, 回落幅度均较为明显。但收费价格指数运行在52%左右, 环比波幅不大, 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同时,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稳定在53%左右, 显示房地产企业预期仍谨慎乐观。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 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 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 高于50%时, 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 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中非制造业的27个行业大类, 从全国非制造业企业中抽取1200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抽样方法, 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 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 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企业适度负债探析 篇3

资金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通常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积累和负债筹资方式获得资金。通常情况下, 通过负债进行筹资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或者生产扩张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保持负债比例, 形成适度负债规模, 才有利于避免财务风险, 促进企业健康好展。

1 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1.1 负债经营具有的优势

1.1.1 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

不论企业实现多少利润, 企业的债务利息都是只跟债务规模及负债的利息率有关, 也就是说由于债务利息通常不变, 因此若负债取得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 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将导致权益收益率更大幅度的变化, 因此形成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即当借入的资金有收益, 并且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时就会产生财务杠杆作用。

1.1.2 负债经营可以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及企业所有者资金投入很难完全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和扩展的需要, 特别是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张和新业务的拓展, 则更需要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资金, 同时往往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大。如果资金无法及时获得, 则可能制约企业发展。所以, 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或者虽然资金较为充裕, 但需扩大企业规模时, 负债经营能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1.1.3 负债经营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如果企业采用增加所有者投资的方式即通过增加企业权益资本进行筹资, 则可能使股权持有比例发生变化, 导致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控制情况发生变化。反之, 企业以债务筹措资金时, 债权人则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只能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 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没有被稀释, 而且可利用的资金资源有所增加。

1.2 负债经营潜在的风险

1.2.1 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负作用会降低权益资金利润率

前面说过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既然是杠杆, 在有正作用的同时还可能产生负作用, 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企业自身原因经营不善时, 由于债务的利息必须定时定额地负担, 在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 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 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致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1.2.2 可能发生无力偿付债务本息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 企业必然承担到期支付负债本金和定期支付利息的义务, 如果企业经营情况不佳或者由于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企业可能面临无法偿还负债和利息的风险,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 导致财务风险, 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

1.2.3 增加融资代理成本的风险, 降低了企业再筹资的能力

债权人将资金交由企业所有人来使用是有风险的, 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也不对等。债权人为了控制风险, 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入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债券发行成本和这些限制条款的控制成本组成了负债融资成本, 甚至给企业带来一种或有损失, 而负债经营就会增加这种成本。负债经营会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负债率增加后企业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就会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使得未来的筹资难度加大, 筹资成本增加。

2 企业负债经营的原则

2.1 低成本原则

企业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必然会付出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在内的筹资成本。因此,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 必综合考虑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选取最恰当的筹资形式, 降低筹资成本。对同等期限, 同等方式的资金来源应从中选取成本最低的借款方式和借款对象。另外, 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及利率状况等对资金结构及筹资的时机进行分析, 力争在资金成本较低时筹集所需资金。另外应确定合理的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 在负债筹资总额确定的情况下, 保持合理的负债期限结构。

2.2 效益性原则

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 因此应综合分析投资效果和筹资效果, 形成可行性方案, 并选择最佳可行性方案, 防止负债经营导致的低收益和无收益。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没有增加, 那么不应举债;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只有很小影响, 只能少量负债;如果举债对企业效益有相当大正面影响时, 可以举债, 但必须掌握好举债的“度”。

2.3 适度负债原则

企业在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时, 应量力而行, 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 资金周转情况, 现有的负债状况及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等因素, 全面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企业应合理选择筹资方式, 确定负债规模, 避免负债超过临界点后产生财务风险。

3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建议

负债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负债经营为企业带来机遇, 同时带来风险。应控制好负债经营的规模, 适度负债经营, 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确定企业的负债规模首先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 其次还要考虑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另外负债规模还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及所处的经济环境,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因素:销售收入的情况、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竞争情况、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等。把满足企业最低必要资金需求作为举债的数量目标;把长期负债利息率低于总资本利润率作为负债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准;此外应保持企业财务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3.2 确定合理负债结构

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 究竟安排何种融资方式, 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利率状况、现金流量等因素。同时, 还要考虑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 比如, 长期借款的限制性条款较多, 利息支出较为固定, 但融资速度慢;如果采用短期借款来筹资, 则利息费会有较大的波动, 对短期偿债能力要求比较高, 从而财务风险也会增加。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筹资的主要标准, 企业必须研究资金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测定不同筹资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企业负债经营应选择效益高、成本低、财务风险小的筹资方案, 根据实际使用时间的长短及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最优的筹资方式, 这样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

3.3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 资金的使用权就在企业的管理层了, 融入的资金是需要定期付息并到期还本的, 如何管理好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做决策时, 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 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时机选择和额度安排上, 也应以实际需求为依据, 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 增加利息负担, 造成资金浪费;一旦举债不足或延迟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使企业丧失良好的投资发展机会。

3.4 建立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 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要成立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 定期分析企业的偿还本息能力, 对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比率、流动性比率等进行分析, 将企业的这些比率与同行业进行对比, 及时进行预警。同时将内控机制引入企业的负债风险控制中, 使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 承担风险责任, 行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 并获得风险经营收益。另外必须健全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危机处理机制, 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

4 结语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扩大, 企业纷纷以扩大规模来规避风险, 进行资源重组、走集团化道路, 负债经营成为企业迅速扩张的必然选择。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 使得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 负债如果超过一定的临界点, 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债台高筑甚至破产消亡。但负债比例究竟应该多高, 没有统一适用模式。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 综合考虑风险大小和企业的负债承受能力, 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结构和负债规模, 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 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就会化风险为利益, 最终实现企业核裂变式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临彦.企业适度负债的合理性研究[J].时代经贸, 2007 (8) .

[2陈凌云.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 2011 (6) .

上一篇:数据包捕获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