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问题

2024-10-23

适度规模问题(精选8篇)

适度规模问题 篇1

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

摘 要: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和稳定性。现如今,黄金虽然已不再担任货币的角色,但是仍然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稳定汇率,仍然是行使国际支付的最终手段。文章通过描述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过程和优劣势,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度规模,探讨了我国增加黄金储备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黄金储备 适度规模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8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2-02

一、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

黄金储备问题归根结底是国际货币制度产生、发展、变革的历史产物。国际货币体系先后大?s经历了三个阶段: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由于不同货币体系下所实行的汇率制度不同,黄金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同,所以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黄金逐渐不能完全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时,黄金作为一种矿产资源,不同国家存量差距较大,这种根本性质上的不公平不但影响了金币的自由铸造,也影响了金币的自由流通。一战时期,由于参战国大都使用黄金购置军火,导致黄金自由输出与银行券兑现业务的停止,最终使得金本位制崩溃。

与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了一定的改进。在该体系下,美元几乎拥有与黄金同等的地位,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但是,该体系要求美国要通过在国际收支中长期保持顺差来增加其黄金储备,从而使得美元币值的稳定,让其他国家能够接受美元,将美元作为国际支付的手段;同时,美国又要通过长期保持国际收支逆差,来避免全球面临外汇储备短缺的风险、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的现象。这种自身存在的无法化解的矛盾性让该体系的崩溃成为必然结果。后来,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

1976年4月,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在该体系下,增加了清偿货币的数量,出现了双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使得各国经济愈发独立、灵活。但是,该体系仍然不够健全,需要进行改革。

二、黄金储备的优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黄金作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重要储备资产,有优于其他储备之处,也有一定劣势所在。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其优势在于:第一,可靠性。当国际上出现局势动荡时,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第二,独立性。一国黄金储备的多少完全受控于该国自身,其他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第三,代表性。一国黄金储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经济实力。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也有其劣势所在:第一,流动性较差。在现有体系下,黄金不能直接用于支付,而在变现过程中,较高的成本会降低黄金储备的吸引力。第二,收益率不稳定。波动的黄金价格与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国家持有黄金的收益率不够稳定。第三,增持难度较大。受到产金成本和其他用金需求的影响,一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难度较大。

三、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有关图表中可以看出,1975―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量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自2015年起,受到对外投资、资本外流、藏汇于民等多方面影响,外汇储备量开始下降。而与此相比,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15年之前变动较少,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5―2016年,黄金储备逐年增加。但整体看来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为一个不断下降、趋于平稳的态势。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统计,1975―2014年,我国黄金储备量变化次数只有4次。1975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1280万盎司,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黄金储备量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在这段时期,国际上大多数对外结算开始使用黄金,黄金的货币功能明显体现。同时,10%左右的黄金产量年增速也为我国增加黄金储备奠定了基础。1981年到2000年,在这20年时间里,我国黄金储备量一直维持在1267万盎司这一水平。这段时间正好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朝着非货币化方向演变的过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物界,都纷纷开始质疑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减持黄金储备,我国央行也调整了黄金储备量,只是减持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变化不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金储备的重要性在抵御危机中得以体现,我国的黄金储备发生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变动。2001年,我国央行将黄金储备调整为1608万盎司。2002年继续增加到1929万盎司,之后7年当中,基本一致维持在该水平。但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美元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这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为降低这一风险,进一步优化国际储备资产结构,我国央行于2008年适时增加了1460万盎司的黄金储备,直到2014年一直维持在3389万盎司。2015年起,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原因,我国黄金储备量开始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5924万盎司,较2015年增长258万盎司。就目前来看,世界黄金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国位居世界第六。如果仅仅从黄金储备规模来看,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似乎不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排在前十名。但是,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无论是从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适度规模的角度来看,均是偏低的。

四、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探讨

一个国家究竟储备多少黄金适宜,或者说黄金储备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多少恰当,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其黄金储备量。我国央行黄金储备的规模应满足几个需求:一是偿还外债,稳定本国汇率。二是分散外汇储备风险,优化国际储备结构。三是维护国家货币信用,支持国家主权货币国际化。四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政治安全。基于以上条件,笔者认为,由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央行黄金储备量大而外汇储备量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不能完全按照美国或欧元区国家的标准来增持,其标准只能作为参考。通过查看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在该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考虑我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借助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应为外汇储备总量的6%~8%比较适宜。截至2017年1月,我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只有2.2%。201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额为30105.17亿美元。2016年黄金平均价格为1200美元/盎司。根据适度规模占比分析,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价值应不少于1806亿美元,即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至少应达到4267公吨,扣除现有的黄金储备1842.6公吨,我国央行仍需增持2424.4公吨的黄金,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提高我国外汇储备收益水平。但是,就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来看,黄金价格并不十分稳定,未来的走势难以预测。所以,我国央行在增持黄金储备的同时,仍然要关注适度性问题。即使在上述分析中,得出了笔者所认为的我国央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黄金储备量,但也只是一个理论状态下的理想值,存在着误差。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央行应适当增持黄金储备。

五、我国增加黄金储备规模的实现路径

黄金储备作为国际储备形式之一,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无法避免的劣势。因此,在增加黄金储备时,需要谨慎行事,要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一)适时适量购入黄金

若在国际金价较高时,通过大量购买黄金来增加我国黄金储备,会推动金价持续上涨,提高国际储备成本。而当国际金价较低时,虽然购买黄金可以减少国际储备成本,但过低的金价会降低我国黄金储备的实际价值。如果金价持续下跌,大量购买黄金可能不但不能增加我国的国际储备,还有可能出现储备资产的损失。因此,运用这种方式增加黄金储备,需要选择恰当的时?C,在能够减少购买成本的同时,降低储备风险,实现保值增值。

(二)“藏金于民”

国家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购买黄金的方式,来使得黄金在官方储备增加的同时,民间储备得以同步增长。“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加一国的黄金储备,而且不占用国家资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策略。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黄金市场,扩大黄金投资范围,增加黄金投资品种,确保民间投资黄金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推动“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

(三)完善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增加黄金的流动性,实现黄金储备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应通过完善黄金市场,加大国库黄金在市场上的出租量,凭借收取租借利息等方式,实现黄金储备的保值增值,弥补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此外,国家还可以运用收到的利息等资金,购买更多的黄金,从而实现黄金储备规模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帅立.中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张国君.我国黄金储备量适度规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吴书新.人民币国际化下我国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张华忠.浅议黄金储备与金融安全[J].上海金融,2008(9)

[5] 吕伟.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红古支行 甘肃兰州 730084)

(责编:纪毅)

适度规模问题 篇2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第二个飞跃,经营问题

邓小平认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 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 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借他山之石, 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 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一)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 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 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 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 即用现代机械设备取代蓄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 现代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 没有一定的规模, 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 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 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 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 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 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三)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城镇化本身, 而是在于为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出一条根本路径。即通过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更为重要。所以我们需要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较多, 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形式还是以自发流转为主。流转速度比较缓慢, 原因既有转出方面的, 也有转入方面的。转出农户积极性并不高, 他们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对土地的经营权。有的农民虽然外出务工但仍不愿意放弃土地, 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 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小农经济等意识较严重, 宁愿自己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而且近年来, 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 还实行了惠农政策, 种田不但不交农业税, 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农业补贴, 觉得弃之可惜。转入者需要连片规模经营, 但人多地少, 且涉及的农户多, 经营起来工作量比较大, 协调起来难度也随着加大。加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 土地零星分散, 转入者把这些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成片后进行开发, 土地开发费用昂贵, 转入者没有较高的利益吸引不愿支付高昂的开发费用, 这样影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二)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 造成流转不畅

1.缺乏有效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虽然我国不少法律政策都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一些规定, 但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 在流转手续、流转程序等方面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 因而造成了不少农户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的局面, 这样一种流转交易没有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因而在现实中造成了不少的纠纷。

2.缺乏有序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主要是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缺乏相应的土地评价机构和土地流转市场。在广大农村, 散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高效率的聚集, 这就需要寻求“散户-大户”的土地流转途径。但实际生产中由于散户和大户在经营

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很容易造成“有卖找不到买, 有买找不到卖”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三)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影响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除外出务工取得一部分收入外, 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口粮、看病、上学等问题,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 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高, 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

三、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 科学规划, 统筹管理,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 不能盲目进行。政府应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提出土地流转指导意见。首先加强对流转后土地用途的指导。一定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必须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流转不得改变种粮用途的原则, 积极支持种粮大户的农地流转, 以确保粮食安全。其次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一是依法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 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切不可强迫和包办。三是农地流转要坚持有偿流转。土地流转收益必须归农户所有, 村社集体或其他任何组织不得从中截留、扣缴。再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环保监管。流转后的土地, 无论作何用途, 不得污染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通畅的交通、充足的水源和充沛的能源, 是进行农业种养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创造良好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 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村道路等项目建设, 激发各方面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 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 规范流转的形式, 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 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其次要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 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再次要建立农地流转档案, 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四) 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时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农村人地资源的数量关系, 进城的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会自愿割断农地的关系, 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有效转移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发展, 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 实现城乡联动, 使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适应, 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 在发展机会面前与城市工人获得平等的地位。再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加大农民就业培训、技术培训力度,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流转大宗土地, 积极吸纳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

(五) 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

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的就学、就业等难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355.

[2]郭翔宇, 罗剑朝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453.

[3]张秉福.试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7, (7) :22-23.

羊适度规模养殖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羊;适度规模养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6.92 ;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43

羊养殖从最初的散养,发展到当前小规模养殖,不仅给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推进力,也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虽然甘洛县羊适度规模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认清现状,发现问题,面对羊适度规模养殖项目大办、特办的局面冷静对待,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1 当前羊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选择方面

要想实现规模化养羊的高收益,就必须对羊的品种进行认真选择。因为羊的品种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在饲养过程中的饲草消耗、饲养周期以及羊的生产性能等。但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在实际羊规模养殖过程中,阿嘎乡养殖户对羊品种重视程度不高,基本还是本地传统的羊品种,未引进良种羊品种。

1.2 饲料方面

羊适度规模养殖最基础因素就是饲料,饲料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在养殖成本方面,饲料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在饲料配比方面,科学配比的饲料喂养羊,使羊患病率低、产肉量高,也就是料肉比高。但在实际养殖中,阿嘎乡养户对饲料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一味的完全放养,没有饲料添加,完全依靠天然草料。

1.3 环境方面

羊养殖环境也十分重要,当前羊规模化饲养主要以放养为主,部分圈舍有配套的消毒、清扫设备。但是投资规模小、年代久远的养殖圈舍没有这样的设备,环境问题就成为羊适度规模养殖的一大隐患。如果环境过于恶劣,卫生较差且多发寄生虫病,那么将会严重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在羊的粪便及尿液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腐败发酵后将产生大量气体且恶臭难闻,对羊的呼吸道以及眼黏膜都具有刺激性。同时还有许多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虫卵广泛在土壤中繁殖,扩大传染源。使羊患病几率增加,产量降低。

1.4 疾控方面

对于适度规模养殖的养殖场,一旦有疫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必然的,甚至是灭顶之灾也不无可能。当前在一些适度规模养殖的养殖场中,仍然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防疫工作的疏忽与轻视,在管理上也十分松懈,抱有侥幸心理。对于这种防疫观念淡薄的养殖场,极易发生由于疫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2 羊适度规模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2.1优化选育

要想使羊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应当在目前的种群繁殖基础上,提高对于种公畜的选育标准,对于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及时的选育以及杂交改良。可以采用异地互换、群间互换的方式来进行选育种公羊,进而来提纯扶壮、扩大繁育群。另外,为了提高羊群的整体质量,还应适当地引进优良品种,通过杂交改良等方式使羔羊的受胎率提高,同时增加初生重,减少个体差异。

2.2 科学饲养

必须要有专业的畜牧人才进行圈舍的规模化管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羊需要的饲料及营养都有较大差异,而且喂养的频率与喂养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配合饲草、饲料进行舍饲,同时采用放牧补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羊采食特点,采用“先生后熟、先紧后松、一日三饱”的饲养策略,保证每天两次饮水。

第二,羊结构要科学。逐步淘汰年老体弱的羊,保证羊结构保持幼年羊占20%左右,壮年羊占70%左右,另外10%则为出栏羊。一般来说,母羊比例占65%左右,能够繁殖的母羊占其中50%左右。保持这样的比重,出栏率高,经济效益好。

第三,加强培育。在母羊怀孕及哺乳期,要给予更为精心的照料。在饲料中补充盐,骨粉和磷酸氢钙,一般一日补充两次,配以优质精饲料。幼崽出生后半个月左右,开始给幼崽喂养精饲草和饲料。

总之对于羊群的规范管理和科学饲养,才能使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得到下降。

2.2.1 改善环境 保持养殖场良好的卫生环境,重视圈舍的日常卫生管理。养殖户要对圈舍进行定时的清洁与检查,同时周边环境也不容忽视。一旦环境脏乱,就容易使蚊蝇滋生,微生物大量繁殖。环境的污染也会间接地污染到牲畜的草料与饮水,容易引发动物疫病。所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保证饮食器皿的清洁都是十分重要的。每天对圈舍进行打扫,每天清洗喂料槽和水槽。对圈舍温度的控制也是羊适度规模养殖的重要问题,在冬季寒冷天气,要注意圈舍的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圈舍可以安装水暖暖气。在炎热的夏季应当把重点放在圈舍的防暑降温方面,保证羊的饮水量以及食水容器的卫生,有条件的圈舍可以安装喷淋系统用以圈舍降温。

2.2.2 加强卫生防疫 由于流通渠道的增加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畜疫病也越来越多,其给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想使羊的适度规模养殖能够继续发展,加强防疫体系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羊的一些具体情况,为羊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并长期坚持下去。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羊疫病的发生流行。同时做好卫生监管工作,定期驱虫防疫,做好粪便处理,消除感染源。改善养殖环境,对于一些生病的羊要及时隔离并治疗。严格进行饲料管理,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羊的适度规模养殖收益,必须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品种的选择、饲料的搭配、饲养的管理等方面,都应加强。只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提升羊养殖的经济收益,使畜牧养殖业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适度规模养殖场污染物排放综合治理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11,(02).

[2] 王辉.对湖北省十堰山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考——发展现代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J].养殖与饲料,2012,(02).

适度规模问题 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适度规模问题 篇5

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

发展适度

规模经营

作者:李洪波浏览次数:544发布时间:2009-03-18文章来源:《农村

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这“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一个允许”、“三个不 得”是新形势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学习这些关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制度性政策,从认识层面上,应把握住两个要点:

一是在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是一种产权,这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作了严格的法律界定,不得损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基层的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虚置化、空洞化、边缘化。所谓虚置化就是认为一、二轮承包都有期限,到期还要调整,所以长久不变的观念没有真正树立;空洞化就是对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和权能不甚知晓,总想从这种农民拥有的物权中挤点什么,捞点什么,所以损害行为不断发生;边缘化,就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总存在不充分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现象,总是用强制、强推、强压的办法开展工作,不顾及对农民承包经营权的维护和尊重。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法律明确为物权,是一种产权,首先要确权,要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只有在确权和权能保障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作为农业生产要素才能够得到落实。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土地增值和土地资本化的过程。而农村土地增值和资本化,主要通过两个市场来实现,一个是建设用地市场,一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是党的一贯政策。自农村改革以来,在有关法律政策中,党中央一直是把土地承包和承包经营权流转放在一起讲的,并且强调依法、自愿、有偿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原则。这些年流转市场为何发育不起来,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够明晰和稳定。当然,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相对缓慢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市场拉动力不强,也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目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形市场,有的地方已经成型,机制正在完善。其关键是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竞争力的培育和规模经营的效益。尽管农户是流转的主体,但流转价格的提高,根本还在市场的发育程度,尤其是经营的效益。

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这个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提出来的。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中必然遇到,也是迟早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农业改革和发展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我国有2 亿4 千多万农户,耕地目前直逼18 亿亩的底线,人均1.4 亩,农业户均只有7.5 亩,经营规模少于日本,有学者称微型农业。“家家包地地不多,户户务农各干各”,这种格局是典型的小规模低收益。这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的明显障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没有适度规模,生产成本降不下来,产出率就不会高;没有规模,生产标准上不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不去,竞争力就不强;另外没有规模,要素投入就没法集约,劳动生产率就不会高。所以在适度规模问题上应该也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当然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经营规模要适度。我国人均1.4亩,就是把100 个人的地都转给一个人种,与南北美洲、澳洲等比,也称不上什么规模,但你却要解决另外那99 个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所以规模要适度,形式要多样,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出来,二、三产业的稳定就业要充分,农民的增收渠道要拓宽,农业生产的要素市场要发育充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数的农民不种地,少数的农民多种地”,使农业职业化,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所以实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

从推动工作的操作层面上看,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解放思想,大力宣传,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识,认清粗放经营的弊端,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实现“两个转变”的自觉性。当下有三种不正确的认识需要端正:一是有相当一些干部认为:“土地流转靠自愿,推动快了惹祸端”。这种认识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市场环境不完善,主体培育不成熟等,但他们没有从本质上看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而是消极等待条件的成熟,这是不正确的。推动工作不应只靠等待,还应靠创造,靠发动,靠宣传催生,靠使农民认识到“两个转变”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自愿流转的积极性。二是有的基层干部认识滞后,有的说,土地自由流转最省事,有无合同不碍事,干部操心是多事,这说明乡村干部在推动这项工作上的认识上有误区。主要是责任心不强。“土地分到户,滋了村干部,不派粮和款,工作歇半年”,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和取消农业税后一些干部心中的失落心态,也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不成规模,流转不规范,缺乏正确引导和组织的主要原因。三是农民的认识跟不上。有的农民说:“土地是命根儿,种地有粮吃,打工能争钱,钱粮保平安”,作为一种朴素心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比较效益的问题,种粮效益低,成本高,所以青壮年进城务工的积极性高,就导致出现留守农业;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低素质化,于是本来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就让位于粗放经营;同时也由于有良种、化肥和农机作业使种粮简单了,种地的基本收益还守得住,所以就导致农业的兼业化成为眼下的常态,“想多种的种不上,不想种的丢不开”,不温又不火,成为新障碍。还有的直截了当说:“不想不种田,不想多种田,只种口粮田”。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中,由于市场化不充分,所以农村发展的许多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而推动首先要发动宣传,因此,目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认识,充分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是第一位的。

其次,尽快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有形市场主要是交易平台,在县、乡两级建成服务网络。有形市场要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市场的完善首先是服务流转的各种要素要全,如流转的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提供指导价,服务竞价;指导合同的签订与鉴证以及风险保障等。要统一工作流程:以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流出、流入方都要填申请登记,进乡信息库,然后在市场(中心大厅)显示屏公布;有意者可自由,也可由中介服务组织引导洽谈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即用标准合同文本签约。在管理服务上,要把规范流转放在第一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同时要牢固树立“三个不得”的要求,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另外,在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应排除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产作为抵押。这是《担保法》规定的,因为这些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保障,不能拿走,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必须避免农民失地、失业、失住房,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流转中的矛盾纠纷调解仲裁,加强合同管理,以及政策法规咨询等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推动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富裕劳动力有效转移,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个重要的“三业”提法,即“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许多实践经验证明,人力资源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引导力度。土地市场化流转,从目前看,真正的拉动力在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及经营效益,只要有效益,土地经营主体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才会走上正轨,并加快速度。所以,必须在大力发育优势产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从目标发展情况看专业大户仍然是规模经营的主体。专业合作社正在快速发育,最近华东地区一些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很好,方兴未艾。其突出的特色是效益好,能保证农民有三个方面的稳定收入:即地价款,效益分红和工资收入。但也有几种倾向需要注意,即:地价以种粮收益为基础;经营结构以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为主,非粮化突出;前期投入较大,起步要靠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动。但这个方向很好,值得推动。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当前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除了认识和劳动力转移等外部因素外,就流转市场环节的内部因素看,主要有三点:一是流出方对流转价格要求高,但目前流转价格基本是以种粮收益为基准;二是流入方要求流转土地成方连片、不断垄,并要求期限长且稳定;三是服务环节要规范,要保障。而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单靠市场机制,一是速度慢,二是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必须就这三个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关于流转价,目前一些省份是补流入方,以减少其在流转上的投入。但作为流转引导应在双方协商价的基础上再补流出方一部分,这样可起到加大引导牵动作用。关于对流入方,即规模经营主体,主要应从产业上扶持,如种子、农机、标准化、产业化项目等。关于服务保障,主要是有形市场建设,这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全国经验都说明,当前政府扶持是推动流转的重要动力。所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尽快采取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力度。

第五,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解决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严格做好承包地的使用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三个不得”规定,规范流转程序,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等。

同时,要以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为抓手,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为依托,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以农村会计兼土地流转信息员为基础,以各级土地承包管理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队伍,确保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

适度规模问题 篇6

刘良峰1 吴常宝1 王正林1 张红生2 刘志明2

(1南京市江宁区农学会 江苏南京211100;2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210015)摘要:本文综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及其意义并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同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总结了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1]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将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现阶段,我国农村较为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是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的10到15倍,务农收入大致相当于在当地从

[4]事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

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2],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低,单个主体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中容易遭受较大损失。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把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能够解决单个主体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使小规模经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对接大市场,不断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各类社会组织为农业生产经

[6]营主体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形成的网络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公益性服务组织、合作性服务组织、市场性服务组织这三类服务组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伴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衍生和发育起来的,其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7]。

三、江宁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江宁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状况

近年来,江宁区着力构建以家庭承包户为基础,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骨干,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路径。全区共有农村土地承包户12.33万户,承包土地面积47.4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6万亩左右,家庭农场生产经营10万亩左右,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生产经营20万亩左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6%左右。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5年,江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6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6元。全区拥有大型拖拉机841台,联合收割机46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0.7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82%,小麦、水稻机收水平达99%,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8.08亿元。

(二)江宁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江宁区构建了以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机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江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为江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江宁区域范围内共有各类国有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49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区级层面,拥有6个涉农学会(协会),并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区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街道层面,10个街道均建有“五有”农服中心及水利站、农经站,其中3个街道建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41个村(社区)建立了规范化农业综合服务示范站。同时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农科所等12家市级以上农业机构在江宁建立了科研、推广机构[8],服务江宁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江宁还吸纳了卫岗乳业、桂花鸭集团、众彩物流等龙头企业89家,仅2015年全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92亿元,带动了区内外67万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全区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等合作组织760家,3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同时还注册了家庭农场749家,带动周边近万名农户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地产农产品。

四、江宁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人员力量不够

由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相对较低,加上受编制及待遇影响,基层农业推广服务机构招聘农业院校毕业生困难。部分街道将农业科技人员抽调到其他岗位,造成农技人员数量相对减少,村级以下几乎没有农技人员。

同时基层农技人员配置不合理,存在年龄老化、职称较低、数量偏少等问题。据调查,江宁区10个街道农业科技人员虽有编制182人,但在岗率仅为55%,其中30岁以下仅9人,46岁以上72人,具有副高职称人员仅8人。

(二)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有所上升,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比例仍然较低,资金成为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例如,还有部分街道仍然依靠经营性收入解决人员工资,影响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同时,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导致从银行贷款十分困难,而通过民间融资则进一步加大了成本,增加了风险。

(三)服务效率不高

如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生产环节向技术、资金、信息、加工、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服务扩展。但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侧重于产前、产中服务,产后服务相对不足。服务人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比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实现增产增收。但由于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农民增收除了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更多地是受农产品供需状况左右。近年来,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产量越高损失越大的尴尬现象。

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的农技服务人员能够拓宽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学会把握农产品市场形势,引导服务对象获得利益最大化。另外,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大多为单一的农口部门,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异常天气和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亟需水利、气象、通信、电力等系统的服务机构加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应急预警服务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农经站、水利站建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妥善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充分发挥其公益服务职能。

优化整合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资源,引入水利、电力、保险、通信、商务等部门的技术和人才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

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推进会员单位资源共享,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烘干、农机场库、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的支持力度。项目验收时增加服务对象评价环节,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落地转化率。对于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效果明显的项目,后续申报时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土地确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打通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田间农产品抵押贷款渠道,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贴息或项目扶持,引导和支持银行、风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资金投放。

鼓励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型服务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自我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筹资渠道。

(三)鼓励多元化社会服务

在进一步完善以政府部门主导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同时,支持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特派员、专家结对帮扶等措施,引导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鼓励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将品种、技术、市场、信息等农业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到一起,积极发展种苗繁育、统防统治、农田托管、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综合服务。

有序推进落实学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有关工作。支持和加强农业行业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建立一支由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摸清区域范围内农业科技人才状况,从中筛选技术好、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创新意识强的业务骨干,根据江宁农业主要产业类型,组建各类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团队,每年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撑,支持其研究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形势、掌握农业前沿科技,为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个性化技术、信息、销售等农业综合服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低收入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实现精准扶贫。

协调组织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科技专家到基层兼职、挂职,掌握基层需求,解决实际难题,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多方共赢。选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赴农业科研单位挂职学习,拓宽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鼓励农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建功立业,支持其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开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农业生产,促进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低收入群体等培训工作。将培训场所从课堂移至田间、车间、市场,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综合型人才。

(五)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形成区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街道有服务站、社区有服务点的三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其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其风险应对能力。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信息服务系统、质量追溯系统、构建冷链物流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升其产业带动能力。

(六)扩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

紧跟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合作,探索在江宁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服务中心,提升江宁农业竞争力。

选拔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国际培训班,熟悉国际农业市场规则,掌握先进科技。选派农业专家参加国家援外专家组,通过对外培训和交流合作,把握所在国农业发展情况和投资机会,为江宁农业企业走出去打好基础。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打造江宁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江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经营管理,2015,1:10-14.[2].詹成佳,丁文龙,冯云祥.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J].江西农业,2015 ,10:9-10.[3].宋小亮,张立中.什么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兼论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J].理论月刊,2016,3:156-161.[4].财政部.财政部关于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弄个月发展方式的意见[OL].财政部网站,2015年8月3日

适度规模问题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使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减少, 现有的家庭经营模式及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 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发生变化, 因此, 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成为近来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 (伍崇利, 2011) , 而土地的规模经营即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 对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更 (方文, 2011) 。研究初期, 有学者对农业规模经营持怀疑态度, 更表示农地的大规模经营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 甚至还会降低土地产出率, 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任治君, 1995) 。但是随着改革试行, 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持支持态度的学者越来越多, 且从不同视角出发, 证明了适度规模经营是符合我国国情、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途径。王国敏等人通过DEA模型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率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规模经营危害论”和机械使用下大量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引致社会安定问题的观点都存在缺陷, 并通过对四川丘陵地区小麦及玉米产地实地调查的研究表明,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的, 超小规模农业经营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 适度规模经营应是中国超小型、高度分散化经营模式背景下,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王国敏, 唐虹, 2014) 。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其劳务经济带动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然而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生产阶段, 为促使贵州省三大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进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可取之举。不仅如此,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又强调, 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 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 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故研究贵州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以及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 对贵州省农地适度规模进行研究, 分析贵州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应对之策。

2 贵州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贵州省经济长期发展缓慢, 城镇化率远远低于沿海地区, 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的70.4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分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计算) , 但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从2008年至2013年, 贵州平均GDP增长率约为13.22%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09~2014》计算) , 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经济转型, 城镇化也是贵州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贵州省进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必要的。

2.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趋势

根据刘易斯拐点理论可以预测, 农村劳动力必然要向产值更高、薪酬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 有限的农村劳动力必然会失衡, 只有进行农地规模经营, 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资源优势。

2.2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生产力状况了, 为不阻碍农业继续发展, 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土地方式必须改变为高效的规模式经营。

2.3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资源集聚优势

集中式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生产资料的集中使用、劳动力的综合分配、机械化生产、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宽以及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的增强。如今家庭经营规模持续变小、农户兼业化日益严重, 农民的土地依懒性逐渐减弱, 小规模生产遇到资源不足、销售不畅、自然灾害时, 往往因为自身生产规模小、解决困难的资金需求大而放弃, 但是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 资源丰富、资金雄厚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保障。

2.4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城镇化与农村人口变迁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迁往城市, 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格局的变化, 随之农业实际生产劳动力也会发生改变。从效率角度出发, 土地配置格局也会随着人地比例的变化而进行变动和调整。这就要求构建一种灵活、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显然农地规模经营符合这一要求。

3 贵州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

3.1 规模经营条件差

3.1.1 耕地坡度大。

贵州省是典型高海拔山地省份, 全省56.1%的土地面积海拔在1000m以上,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 (2013) 数据显示:贵州省土地面积中, 山间平坝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69%, 山地、丘陵则分别占土地面积的71.34%和20.97%。贵州省土地垦殖率为25.57%, 是全国平均水平12.72%的2倍多, 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46.74%, 规模达666.67hm2及以上坝区耕地 (坡度<6°) 面积为6.11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1.34%, 规模大于333.33hm2小于666.67hm2的坝区耕地面积有5.57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1.22%。1984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耕地坡度分为五级, 即≤2°、2°~6°、6°~15°、15°~25°、>25°。其中, 坡度<6°的地区为最宜农耕区, 6~15°地区是缓坡区, 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 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地区, 坡度超过15°后, 便不适宜使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 15~25°区域是修筑梯田和改良土壤的主要地区。25°是国务院规定的耕地开垦上限, 即超过25°的地区只适宜种植草和树林, 而35°以上地区已是陡坡区, 只可进行封山育林。对比贵州各地区分级坡度的面积比例可知 (见表1) , 贵州省0~15°地区比例约占40%, 即是说贵州只有2/5的耕地面积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 制约了贵州农地规模经营的进程。

3.1.2 耕地质量差。

地形坡度越大、人类活动越是频繁的地区石漠化程度越高, 坡度小、人类活动少的地区石漠程度越低, 坡度<6°地区的石漠化面积相对比例最小 (周忠发, 2006) 。贵州约有85%的耕地坡度在6°以上, 由于贫困和粮食需求的双重压力, 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层厚度变薄甚至石漠化, 致使贵州耕地质量整体低下。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耕地质量被划分15个等别, 其中1等耕地质量最好, 15等最差, 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优、高、中和低等地。结合图1可以看出, 贵州耕地主要为集中在10、11、12、13等的中等地和低等地, 且占贵州耕地总面积88.36%。总之, 贵州耕地质量差, 耕种效益低, 不利于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进。

3.1.3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面积少, 规模化经营水平低。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源,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的有利途径, 且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而小规模农业经营正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但是就贵州而言, 由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面积普遍较少, 故规模化经营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对比贵州与中国和吉林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见图2) 可知, 贵州省人均年耕地面积不仅远远低于农业机械化发达省份吉林, 还低于全国平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贵州省2012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7hm2, 而全国人均耕地0.14hm2, 可见贵州人均耕地面积只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大省吉林相比, 2012年吉林省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为0.55hm2, 是贵州省的7倍多。可见, 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面积较小, 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

3.2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由于贵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且分布零散, 不便农民生产和生活, 同时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贵州一些地方政府的推动, 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务工。近十年来, 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 (详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 第一, 虽然贵州省劳动力人数一直都在增加, 但是其外出务工人数及其常年外出人数也一直在不断增长, 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的增长率高于总劳动力人数的增长率。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数比从2003年的20.1%上升到2013年的36.6%, 增加了16个百分点;长年外出务工人数站总劳动力人数比从2003年的12.3%上升到2013年的近31.5%, 增长幅度高达近20个百分点。第二, 截至2013年, 贵州省外出务工人数已高于总劳动力人数的三分之一, 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也只略低于总劳动力人数的三分之一, 贵州省已然成为劳动力输出大省。

如果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来度量贵州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则在连续减少, 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总体上来看也呈现下降趋势, 全省200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64.0%, 2013年下降为42.1%, 减少了22个百分点 (详见图4) 。

结合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数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比例来看, 贵州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然大量流失, 农村劳动力数量锐减, 使得农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 农村发展陷入困境。

3.3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很大差距, 从而导致劳动报酬出现差异, 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图5可以看出, 贵州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显得极低, 2000年以来, 贵州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全省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增加到42950.04元/人, 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增加到122718.67元/人和88878.20元/人, 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7135.29元/人, 仅有贵州平均水平、第二及第三产业的16.61%、5.81%和8.02%。

导致农业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薄弱和年轻劳动力大部分都选择外出务工而剩余老年劳动力不足。由于农业生产率低, 导致农业生产收入少, 劳动力选择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其他产业, 继而农村劳动力更加不足, 使得农业生产不经济, 出现粗放型耕种的情况, 阻碍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程。

4 结论及建议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资源整合、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变迁的客观要求。贵州省作为西部山区省份, 因为其山多地少质差、长期家庭小规模生产的惯性影响、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率低等原因, 制约了贵州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对此, 本文结合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大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

一是要加强农民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理念学习, 为农村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培养适应规模经营的主体。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使其顺利向第二、三产业流转。开展各种农民技能培训班,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指导, 加强对中小城镇非农产业的扶持,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岗位, 鼓励农民进城务工, 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条件。

4.2 完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土地整治

土地质量是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保证, 应加大对陡坡区退耕还林、缓坡区梯田改造的政策支持, 以减轻石漠化程度, 对耕地进行改良, 以提高土壤质量。还应加强土地整治力度, 化零为整, 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条件。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作物抗灾害能力, 有利于农作物稳产, 保障粮食安全。

4.3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要结合贵州省农业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对农地流转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权利、责任、期限和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 以保障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有序进行。二是要制定奖励政策, 奖励支持与参与农地规模经营的农户, 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农地规模经营的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伍崇利.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模式选择[J].特区经济, 2011 (03) :184-186.

[2]方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绩效评价[J].财贸经济, 2011 (01) :130-135.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 1995 (6) :54-58.

[4]王国敏, 唐虹.山地丘陵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对适度规模经营危害论的一个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 2014 (06) :16-23.

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讨 篇8

关键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464-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JP2]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些都预示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农业生产必然。土地经营规模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学者们对是否应当进行农地规模经营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部分学者认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不能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选择”[1-2]。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指出,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降低土地产出率,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3-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边际效益,而且有助于利润率的提高[5],因此一些学者积极倡导农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集中,推进规模经营[6-7]。虽然对土地是否应当进行大规模化经营存在很多争议,但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对农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8-13]。辽宁省昌图县是全国知名农业大县,对其进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辽宁省昌图县位于辽宁省最北部,人口104万,[JP2]區域面积4 324 km2,耕地面积约26万hm2,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JP3]地、著名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昌图县地理位置位于123°32′~124°26′E,42°23′~43°29′N,南与开原市接壤,西接法库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相连,东北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双辽市相毗邻,属于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丰富,年降水量655 mm,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旱作农业地区。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对辽宁省昌图县昌图镇、八面城镇、双庙子镇、曲家镇、宝力镇和七家子镇等地2012年农户土地经营情况的实地调研,调查对象为从事农业种植的普通农户。本次实地调查采用重点调查、随机调查与面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乡镇,其次在每个镇随机走访 1~2个行政村,最后每村随机调查20户左右的农户。共发放问卷280份,实际有效回收276份,有效率9857%。

13数据说明

本调查将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的个体算作1个劳动力,60周岁以上的劳动力根据个体健康及体力情况算作半个劳动力或不算作劳动力,80周岁以上老年人不作为劳动力进行统计;为了增强数据的可比较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本调查对象全部为旱田玉米种植户,文中所说的“农地”均为种植玉米的旱地,统计面积为农户实际经营面积,农地经营规模分组是在遵循统计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昌图县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的分组。

14相关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定义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能够实现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使农户劳动生产率最大时所经营的土地面积。

[JP2]农户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普通家庭,包括农闲兼业的农户家庭。普通农户的基本特征是:自有少量小型农业机械,经营土地面积不大,农地经营主体主要为家庭成员等。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家庭户均劳动力为266人,户均农地经营规模为102 hm2,平均受教育年限在7~9年之间,平均生产性投入为3 935元/hm2,平均机械投入为637元/hm2。

[BT(1+1]2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关系[BT]

国内学者从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角度出发,用不同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得出了不同结论。[JP2]现有研究中,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最为常见的评价标准有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确定适宜昌图县实际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标准,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1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是指农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本研究中指1 hm2的玉米产量。计算公式为:土地生产率=农地粮食总产量(kg/农地总面积(hm2。将昌图县各地区产量根据不同组别进行平均化,研究土地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的关系,根据调查样本情况,运用等距分组原理将样本分成7组,由表1可以看出,全县玉米平均产量在133~167 hm2这一区间最高,为11 033 kg/hm2,此时的土地生产率最高;当经营规模大于或小于这一区间时,产量都低于这一区间;还可以看出,当经营规模小于133~167 hm2这一区间时,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平均产量是逐渐增加的;当农户经营土地面积达201 hm2及以上时,玉米的产量也是相对较高的,但是总体上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不是十分明确。[FL]

[F(W10][HT6H][J(]表1昌图县部分乡镇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土地生产率[J][HTSS][STB][JY]

[HJ5][BG(!][BHDFG3,W5,W55W]镇名[B(][BHDWG12,W55W]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土地生产率(kg/hm2

[BHDWG12,W72,W8。5,W72W]0~033 hm2034~066 hm2067~100 hm2101~133 hm2134~166 hm2167~200 hm2200 hm2以上[BW]

[BHDG12,W5Q2,W72DW,W8。5DW,W72DWW]昌图镇9 80310 29010 63511 25011 25011 25010 850

[BHDW]宝力镇9 93810 17011 01810 61311 2309 75011 588

七家子镇9 00010 4109 92310 73312 00010 4639 750

八面城镇9 65510 56010 86811 13010 83610 24510 875

曲家镇9 7858 87310 30510 25310 86810 26010 718

双庙子镇9 75010 47010 90511 68510 5009 75011 250

平均9 72010 29010 59010 91311 03310 24510 845[HJ][BG)F][F)]

[FL(22]22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资金生产率

资金生产率是指资金消耗所取得的效果或效率,通常用单位资金所生产的产品量或产值来表示(本研究选取产值,其计算公式为:农户粮食单位总收入(元/hm2/单位总成本(元/hm2。这一指标表明农业生产投入的单位资金在生产年度内所提供的净产值或总产值,提供的产值越多,经济效益越好。本研究用1 hm2总收入与投入的比来表示资金生产率,通过计算可知,昌图县玉米投入的平均成本为 7 749元/hm2,通过公式计算资金生产率,详见表2。可以看出,刚开始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平均资本生产率逐渐变大;到达一定程度后,资本生产率开始变小,当土地经营规模在201 hm2及以上时,资本生产率又达到一个较大的值,这说明适度的规模经营是能够提高资本生产率的,但总体看来,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资金生产率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FL]

[F(W11][HT6H][J]表2昌图县部分乡镇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资金生产率[HTSS][STB]

[HJ5][BG(!][BHDFG3,W5,W55W]镇名[B(][BHDWG12,W55W]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资金生产率

[BHDWG12,W72,W8。5,W72W]0~033 hm2034~066 hm2067~100 hm2101~133 hm2134~166 hm2167~200 hm2201 hm2及以上[BW]

[BHDG12,W5Q2,W72DW,W8。5DW,W72DWW]昌圖镇230296232232232261257

[BHDW]宝力镇231243260247257241269

七家子镇232230243245259261232

八面城镇232229259261255247255

曲家镇234231255243260252253

双庙子镇241246259263271216276

平均233246257252257247257[HJ][BG)F][F)]

[FL(22]2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指1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取决于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就业人口,计算公式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户农业总产值(元/农户农业就业人口(人。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随之变化的趋势是显著的,且农地经营规模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当农户经营201 hm2及以上的农地时,人均收入可达16 229元,说明适度的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

24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户经营201 hm2及以上的土地能够产生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说明适度土地规模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但在3个指标中只有劳动生产率与农地经营规模有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因而本研究选择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作为评定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衡量标准。

3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

依据上述计算得出的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农地不同经营面积区间的数值,利用修正后的农业生产函数可以测定农户适度经营规模。

31适度经营规模测算模型说明

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调查情况设定: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即:

[FL]

[F(W10][HT6H][J(]表3昌图县部分乡镇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劳动生产率[J][HTSS][STB][JY]

[HJ5][BG(!][BHDFG3,W5,W55W]镇名[B(][BHDWG12,W55W]不同土地经营规模的劳动生产率(元/人

[BHDWG12,W72,W8。5,W72W]0~033 hm2034~066 hm2067~100 hm2101~133 hm2134~166 hm2167~200 hm2201 hm2及以上[BW]

[BHDG12,W5Q2,W72,W8。5,W72W]昌图镇1 1764 5356 6908 30010 67214 67416 228

[BHDW]宝力镇1 0723 3886 0378 02111 23012 31616 258

七家子镇1 0683 1705 5857 89411 26313 21213 833

八面城镇1 0973 5776 7529 51011 26013 19817 285

曲家镇1 1633 4956 4388 56811 78613 97816 595

雙庙子镇1 1023 3695 9118 39411 13110 86416 365

合计1 1303 5826 2358 57011 25113 19916 229[HJ][BG)F][F)]

[FL(22]

[J(]TR=P×Q-C。[J][JY](1

式中:

[J(]Q(L,,H=ALαβHγ(A为常数;[J][JY](2

[J(]C=PLL+P+PHH。[J][JY](3

[J(][JP2]TR=P×Q-(PLL+P+PHH=ALαβHγ-PLL-P-PHH[J]。[JY](4

式中:TR为纯收益,元;P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此处为玉米市场价格,元/kg;Q为农户农产品产量,kg;L为农户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d;为资本投入量(包括生产性投入和机械投入,hm2;H为农户经营土地规模,hm2;PL为劳动力价格,元/d;P为农业资本价格,元/hm2;PH为土地流转价格,即土地承包费用,元/hm2;α、β、γ为待估参数,分别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产出弹性;式(2采用C-D生产函数。

根据多元函数极值条件,得到满足收益最大化时的适度经营规模:

[J(]H=γPLL/αPH[J]。[JY](5

32参数估计及结果确定

对式(2两边取对数,可得:

[J(]ln(Q=C+ln(L+ln(+ln(H[J]。[JY](6

基于实地调研获取昌图县Q、L、、H的不同数值,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 60对式(6进行估计。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0972 987>08,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非常好。从检验值(T值、P值看,各要素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都对农户家庭农业收益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农地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说明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收益影响最大。α+β+γ=111>1,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表明在当前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下,昌图县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所带来的产出增加比率大于投入增加的比率,此时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是有利的。

最后确定昌图县农业生产函数(表4为:

ln(Q=4670 3+0183 5ln(L+0331 8ln(+0593 9ln(H。[JY](7

根据昌图县实地调研数据和具体情况修正,统计分析得:PL=35元/日,PH=6 363元/hm2,L=118 d。将数据带入式(5得,H=300 hm2,即昌图县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300 hm2。

[F(W8][HT6H][J]表4农业生产函数估计结果[HTSS][STB]

[HJ5][BG(!][BHDFG12,W6。4,W5W]变量系数标准误t值P值

[BHDG12,W6,W6。3DW,W5DWW]ln(L0183 4770052 1803516 2150000 7

[BHDW]ln(0331 8130057 0915811 9780000 0

ln(H0593 8620068 2528701 0840000 0

C4670 3360364 88812799 380000 0

R20973 797

调整后的R20972 987[HJ][BG)F][F)]

基于昌图县各乡镇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修正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以及Eviews软件得出昌图县各乡镇的劳动力和土地的产出弹性,并计算得出各乡镇的适度经营规模。可以看出,各乡镇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收益都有较大影响,绝大多数乡镇的适度经营规模都大于200 hm2,只有双庙子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小于200 hm2,为181 hm2,且为全县最小值;七家子镇的适度经营规模最大,为504 hm2,其次为昌图镇,为412 hm2(表5。[FL]

[F(W+44mm][HT6H][J]表5昌图县各乡镇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测算结果[HTSS][STB]

[HJ5][BG(!][BHDFG12,W9,W82。6W]地区名αγPL(元/dPH(元/hm2L(dH(hm2

[BHDG12,W9,W82。6DWW]昌图镇0129 5090540 146566 975123412

[BHDW]宝力镇0172 1560602 048577 215112309

七家子镇0121 7360698 853446 120122504

八面城镇0172 1260753 229466 480109338

曲家镇0225 4320651 301606 090129367

双庙子镇0151 4270484 020346 495108181

昌图县0183 4770593 862506 375118300[HJ][BG)F][F)]

[FL(22]4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 通过分析研究昌图县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农户经营201 hm2及以上的土地时能够产生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说明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能够提高农户收益,但在3个评价标准中只有劳动生产率与农地经营规模有明显的正比关系。(2 昌图县的

[FL]

[H4D]

平均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为300 hm2,其中七家子镇的农户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最大,为504 hm2,其次为昌图镇的 412 hm2,双庙子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最小,为 181 hm2;从土地产出弹性看,各乡镇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收益都有较大影响。(3根据农业生产函数测算及参数估计可知,在农地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3个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中,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域当前农户的农业生产处于报酬递增阶段,且现有农户的户均实际经营规模远小于全县的适度经营规模,需要进行土地流转。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

[1][(#][JP3]陈健 农业规模经济质疑[J] 农业经济问题,1988(3:3-6,1

[2]王诚德 农地经营规模与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基础构造的理论思索[J] 经济研究,1989(3:47-53,46

[3]任治君 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 经济研究,1995(6:54-58

[4]蔡基宏 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3:28-37

[5]李玲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理论导刊,2009(5:47-49

[6]朱晓霞,张襄英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与规模经营的战略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53-356

[7]张忠法 大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条件已经成熟[N] 农民日报,2008-05-12(3

[8]陈湘珍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 唯实,2009(1:43-46

[9]石磊,孟庆成,王长海,等 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关于阜城县适度规模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0(4:47-50

[10][(#]蒋和平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N] 农民日报,2013-01-01(3

[11]王曦关于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以江苏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414-419

[12]魏聳,金书秦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与展望[J] 农业展望,2012,8(4:27-31

上一篇:教育法之法律责任下一篇: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