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债务规模(精选11篇)
适度债务规模 篇1
不同国家、地区或是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必然存在着某种适度的国债规模, 债务融资是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经济发展环境好的时期, 政府举债具有扩大经济总量的效应, 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期, 政府举债具有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的功能。村级债务资金的筹集同样解决了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村级债务规模多大为合理, 如何确定村级债务的规模, 成为当前村级债务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村级债务适度规模的涵义与特征
1.1 村级债务适度规模的涵义
村级债务适度规模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下, 农村举债的合理数量界限。何谓合理的数量界限?本人认为:村级债务规模的合理数量界限应是农村举债的一个合理的数量范围或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数, 即村级债务适度规模是指村级债务资金筹集的最高数量界限范围内的举债数量。最高数量界限是指村级债务规模的最高数量, 超过这一界限就是农村过度负债, 就易造成村级债务危机。村级债务规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历年农村累积债务余额;二是当年乡村债务总额。历年累积债务余额, 即农村通过举债筹集资金以来历年举债额之和扣除已偿还金额之后的数额, 它表明农村尚未还本付息的债务额。当年村级债务总额是指某一财政年度, 农村举债筹资总额。村级债务适度规模既是在现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农村累积债务余额适度, 也是农村当年债务总额适度。
以国债为借鉴, 借用牛竹梅教授设计的适合中国乡村实际的债务适度规模指标体系和指标值, 在现阶段中国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财力不足、清偿能力弱的情况下, 其债务依存度应限制在15%, 偿债率应限制在8%, 债务负担率以低于30%为宜, 农民人均偿债率以2%为最高限, 农民个人债务负担率以低于10%为宜的指标值。
1.2 村级债务适度规模的特征
适度的村级债务规模是农村举债的警戒线, 逾越或不适度都会降低举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级债务适度规模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规模效益性。即在一定的村级债务规模下村级债务筹资可得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总是带有“量”的特征, 也就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债务资金的需求量。若村级债务规模过小, 一方面使农村闲置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也不能充分发挥债务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若村级债务规模过大, 一方面会造成资金浪费, 降低村级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益, 另一方面会造成村级债务负担过重, 超出其偿债能力形成村级债务危机。”见图1。
按一般原理, 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成正比, 与债务负担成反比关系。当“偿债能力>债务负担”时, 表明乡村债务负担尚未达到负担的极限, 还有利用乡村债务的潜力;当“偿债能力<债务负担”时, 则说明乡村无力承担其债务。因此, 只有当“偿债能力=债务负担”时, 才达到了乡村适度债务规模, 既可充分发挥债务筹资方式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又可避免资金浪费。
二是成本适中性。成本是指取得债务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乡村债务资金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即债务资金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间接成本即乡村债务对经济的负效应。一般来说, 乡村债务规模越小, 其成本越小:债务规模越大, 其成本越大。但乡村债务成本与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线性的, 不同的债务规模其边际成本是不相等的。当乡村债务边际成本大于乡村债务边际收益时, 乡村债务规模越大, 损失越多;只有当乡村债务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 由此确定的乡村债务规模才是最适度的。
2 海游镇调查区域的收入、支出、债务状况
三门县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 西枕天台山、北接宁波、南邻台州市区。县域面积1510km2, 下辖10镇4乡, 总人口40万。海游镇为城关镇, 由5个社区和49个村组成, 截至2007年底总户数22700户, 总人口84354人, 经济总产值和人口数均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2.1 债务余额情况
据对海游镇14个村的调查, 其中2个没有债务3个债务不到1万元的村后, 发现有这么一个特点:凡是负债高的往往是因基建公用设施而形成的, 而负债低的除了历史上的前任拖欠外就是收入不够抵消管理费支出而形成的。对另外9个村的债务情况如下:
2.2 各收入支出情况
这里的收入的指经营收入或发包收入、补助收入和土地征用款等其他收入;支出仅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 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基建支出。各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水果市场、青蟹市场、副食品市场、停车场、菜市场等场地租金收入、房产租金收入、建材市场、土地承包款收入、水库及塘出租收入等。
3 村级债务适度规模衡量的指标体系
参照适度国债规模指标, 衡量村级组织债务适度的指标, 主要包括:债务依存度、债务偿债率、债务负担率、农民个人负担率。
3.1 债务依存度
村级债务依存度反映了当年乡村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举债来实现的。对于不同的乡村举债主体来说, 乡村债务依存度计算是不一样的。国际上一般将20%定为债务依存度的安全线。
村级组织债务依存度=当年村级组织债务收入额/当年村级组织支出总和村级组织债务总额包括村级组织通过举债筹集的所有资金, 既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集的债务资金。也包括从其他单位、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筹集的债务资金。村级组织债务依存度反映了村级组织支出对债务的依存程度。村级组织债务依存度越高, 反映了村级组织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越大, 村级组织自有财力相对薄;反之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越小, 村级组织自有财力相对较强。
总支出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基建支出。根据表3、表4提供的数据, 因各个年度的债务收入很不均衡, 故视4年为一个时间周期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如表5, 基本上远远低于20%的安全线, 其中平均每年举债极限=4年村级组织支出总和*20%/4。
3.2 偿债率
偿债率是指乡村在一定时期偿付债务本息额在乡村居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即当年的乡村居民总收入中有多少用于乡村债务的还本付息。这一指标既反映了乡村债务清偿能力, 也反映了乡村居民总收入偿债后可任意配置资金的比例。国际上一般将10%定为偿债率的警戒线。
村级组织偿债率, 是指村级组织在一定时期偿付债务本息额在村级组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村级组织债务的清偿能力。偿债率高, 反映了村级组织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比例大, 村级组织可用于新公共产品提供和行使其职能的支出比例小;反之, 支出比例大。
村级组织债务偿债率=当年村级组织债务还本付息额/当年村级组织收入总和
从目前农村发展现状来看, 村级组织收入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征地款, 即乡镇部门或企业占用村里耕地向村级组织缴纳的征地款项。 (2) 承包费, 即农民承包果园、房屋、村办企业或小水利设施等村集体资产所缴纳的承包费。 (3) 集体经济创业收入, 如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各种专业市场, 收取市场的摊位费等。这样的村级组织在支付干部工资、办公经费外有剩余, 还向农民提供统一生产服务, 相对债务较轻。象城东村所占有的各种市场诸如菜市场、副食品市场、青蟹市场等专业市场最多, 每年光收取的摊位费就有400~500万元, 村集体有了这么可观的收入, 积余的资金为村里兴办了很多的公益事业;而新港村的集体收入主要靠偏隅城关一角的房租收入每年才3~4万元, 而工资、办公费等管理费支出均在4万元以上, 村级组织出现负债难以避免。
根据表2、表3合计, 得出各年村级组织收入总和 (表6) , 结合表1, 因各年收入很不均衡故取加权平均数, 以2008年为例, 计算结果如表7, 基本上低于10%的警戒线, 其中平均每年偿还债务极限=各年村级组织平均收入*10%。
3.3 村级债务负担率
村级债务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乡村债务余额相对于乡村国内生产总值 (即农业增加值) 的比例, 即衡量乡村债务余额相当于乡村经济总量的比例。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债务总量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乡村债务负担率越高, 说明乡村通过债务筹集给乡村发展注入的资金越多, 同时, 也说明了乡村偿债负担重。不同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债务承受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债务承受能力越强。国际上一般认为政府债务负担率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5%, 但经济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可略高些, 政府债务负担率可达60%。
村级债务负担率=村级债务余额/村级国内生产总值
因在进行调查的时候没取到各村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在这暂且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代替国内生产总值, 作为债务负担率的参考, 根据表1、表2, 以5年的债务余额和4年收入加权平均数为例, 计算出表8, 这个债务偿债率只能作为参考, 因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比村国内生产总值小, 所以实际的债务负担率会降低些, 极限债务余额会相应地提高。
3.4村级债务人均债务率
村级债务人均负债率是指一定时期村级债务余额相对于村总人口数的值, 相当于该村的债务平均分摊到本村民的数额。因此, 这一指标反
映了农民收入中必须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绝对额的大小, 该数值越大, 理论上农民债务负担越重, 村级债务对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就越大。但在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后, 农业“两税”附加也随之取消, 除难以操作的“一事一议”之外, 国家也不允许村级组织收取任何摊派开展公共服务, 也就是说村级的债务由村级组织负担, 农民不为村级组织所发生的债务买单。
村级债务人均债务率=村级债务余额/村人口总数
从上表来看, 丹峰村与城东村的人均债务率最高, 但如果结合表2该二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看, 丹峰村年平均6600多元/人、城东村年平均7900多元/人的集体经济收入足以抵补该人均债务, 所以村级组织债务偿债压力不一定是债务余额最高的就最重, 往往要结合该村的集体收入。
综上所述, 海游镇各村的债务规模总体在指标要求的适度范围内, 局部村如善岙杨村与善岙蒋村过度负债。城北村表页上来看的债务偿债率和负担率都非常高, 如果该村从2006年起就把西区建设指挥部的500万元入账为征地款收入, 则二个指标均在合理界线内;城东村债务偿债率稍超出警戒线, 本人认为该村有巨额的集体收入和雄厚的村公积金后盾, 还有很强的债务承受力, 截止2010年底该村存款余额达1000多万之巨, 而且2010年的债务余额远远低于极限债务余额, 存在着严重的资金闲置问题。善岙杨村与善岙蒋村债务率超高, 原因是连续几年进行修路、造村前大桥等公共设施造成的, 一旦目前这些项目竣工完毕而不上马新的项目, 这两个村依靠其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偿还其债务不是很大的问题。新港村较务实, 其集体经济收入少, 村公共设施也搞得少, 基本上做到“量入为出”财务原则。
4 村级债务规模的控制建议
4.1 村级债务余额增长率不能大于农村经济增长率
村级债务最终需要偿还, 将成为村级组织的一种负担。因此, 必须控制村级债务规模, 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农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内。债务规模是否适度, 农村经济是否能承受债务带来的负担, 关键取决于村级债务规模的增长率与其经济增长率二者之间的比较。如果村级债务余额的增长与其经济的增长是同步的, 或者村级经济增长快于其债务余额的增长, 那么, 村级债务余额不足以对其经济构成威胁;否则, 如果村级债务余额增长速度快于其经济的增长速度, 村级债务余额必对其经济构成威胁。因此, 村级债务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村级债务余额增长率不能大于农村经济增长率。
4.2 村级债务实际利率不能大于村集体经济增长率
我国乡村债务的利率一般都在国家银行贷款年利率6%之上, 民间融资年利率在12%之上。如果农村债务的利率超过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率, 农村债务的利息支出难以通过经济增长找到足够的财源, 也就是说, 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具体到每个农村也是如此, 要将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每个村债务实际利率不能高于其经济增长率。
4.3 村级债务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近年来, 随着康居工程、道路硬化工程、三通工程、农村卫生、健身设施的推行, 每个项目县里实行阶段验收差额比例补助, 完成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越多, 村里享受的财政补助越多, 村民就充分享受到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乐趣。但县财政并不是全部补助, 而且是阶段性验收后才能领取到补助, 在验收之前都是要靠村级组织自自筹建设资金的, 借款的特点为向个人借款和拖欠材料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向个人借款是要付利息的, 民间利息至少在12%以上, 所以某个村一旦有基础设施建设, 导致债务迅速增长。因此, 必须要控制各村债务规模, 切合本村实际的建设基础设施, 切勿超越本身财力地大兴土木。
参考文献
[1]牛竹梅, 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2]吴昊,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3]杜爽, 新形势下的乡村适度债务规模问题初探[J].学习论坛, 2007 (10) .
[4]张海阳、宋洪远, 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 2004 (09) .
[5]段爱民, 国债适度规模界定的标准体系[J].投资与合作, 2000 (1) .
[6]马亚静、于淑艳、吴涛, 市场经济下国债适度规模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2) .
[7]潘洁、张莹, 浅谈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4) .
适度债务规模 篇2
陈建刚戴梅英王华
(吴江市农林局)
吴江市农学会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推动传统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进程。目前,全市规模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吴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特点
吴江市拥有粮油、水产、蚕桑、畜禽、苗木、蔬果等六大主导产业。全市52.2万亩耕地,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水稻22.1万亩,蚕桑5.0万亩,蔬菜7.5万亩,苗木7.0万亩,水产养殖38万亩(包含外荡水面)。目前,全市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土地面积达21.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2007年全市农业总收入34.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不到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83元,同比增长14.5%。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化农业区域覆盖面不断拓展。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地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集中建设,连片发展,形成了盛泽、七都、汾湖、松陵、震泽等镇的优质粮油生产;震泽、平望、七都、桃源、横扇等镇的蚕桑生产;桃源、同里、汾湖等镇的畜禽生产;平望、桃源、盛泽等镇的花卉苗木生产。同时,横扇的柑桔蔬果生产、沿太湖的蔬菜生产、同里的水生蔬菜生产等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1.3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5%。
2、规模化农业特色板块不断增多。一是以同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形成了万亩粮油生产基地。园内充分展示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产优质粮油和特种水产业。二是以横扇镇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形成万亩水产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重点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花果苗木、湿地保护基地的建设,力求形成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三是以平望玫瑰园花卉种植示范区为中心,形成五千亩花卉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200个钢管大棚、50个连体大棚,鲜切花区、盆栽区、穴盘苗木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四大功能区也已经 1
形成。此外,以桃源众诚鸭业为中心形成的亿羽苗禽孵化生产基地,以震泽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蚕桑基地,以桃源镇为中心形成的万亩苗木基地,以及万亩“三虾”养殖、万亩果品生产、十万头生猪饲养、亿枚禽蛋加工等农业规模经营特色鲜明。据统计,全市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70%以上。
3、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化农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各类规模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桃源众诚鸭业集团已形成了日产苗鸭60万羽的生产规模;平望玫瑰园花卉园艺公司依托市场优势,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起了50000多平方米的高档恒温花卉仓储物流区和1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9个,面积5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拥有苏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个,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被省农林厅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
4、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了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社员6477户,农民专业协会19家,会员2312人,共涉及土地经营面积5万多亩。全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71家,入社农户27771户,入股土地面积6.45万亩。如松陵镇朱毛根水产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1910亩,平望顾扇渔业合作社规模养殖面积达2890亩,横扇镇菀坪柑桔合作社规模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横扇农机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5万亩,北联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面积达2808亩。
二、吴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
1、政策调动。为了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建标准钢管大棚等设施每亩补贴3000元,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经营每亩补贴300元,标准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1000元。2007年全市财政共安排支农生产和农业发展资金1.3亿元。同时,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扶持项目、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时重点向规模化农业倾斜,对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发展项目向外招商引资。几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外来资本、工商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开发。2007年三资投入农业总额为58299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2、改革推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工作,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广大农户有机组合成各类产业化经营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将产加销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积极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出来或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不断创新农村土地的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示范带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通过科技项目推广和农业功能拓展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增加单位土地效益,以较高的亩均效益引导和带动农户主动流出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投入,2007年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74只,解决了不少农业规模生产中的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优质高产。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南农大、南林大、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广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共培训农户2.6万人次,辐射指导农户3万多人,有效促进了农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4、服务促动。为了保障规模化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四电一站”(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广播站)和农业一线通、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立远程视频信息传输系统,开通了手机农业短信群发服务和免费语音咨询,宣传发动农户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各级农业服务体系,包括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到服务组织健全,条线分工明确,技术服务到位。为了使农业规模基地拥有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我市每年举办名优农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及推介活动,组织规模经营大户、生产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吴江农产品的知名度。此外,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转移就业,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转变农民土地保障、农业保障的传统想法,放心将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真正实行持股进城。
三、对进一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
1、抓好高效农业提档升级,拓宽规模化农业发展渠道。要充分利用全市农业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潜力,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率、改善经营单位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着力在主导产业的细分中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经济效益
高、投资回报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引领面上农业发展,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新格局。
2、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夯实规模化农业发展基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巩固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舆论宣传。二是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对农业规模经营的领头人、合作社的领办人、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加强指导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创业培训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抓好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增强规模化农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规模化农业发展的比重,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实行集中、重点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二是引导和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农业贴息贷款的数额,发展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三是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的扩面政策。四是制订对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重点对在规模化粮油生产上流出土地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和支持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单位的扶持力度,在信贷、税收、用电等方面全面落实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配套用地,优先办理土地临时用地使用手续,并减免相关费用;上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此类经营主体开发项目。
“三轮驱动”力推适度规模经营 篇3
适度规模,势在必行
“我国户均经营土地只有7亩多,在世界上属于超小规模。”国家农发办主任卢贵敏说,小规模经营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金融服务提供。
近年来,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批涌现,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农民的自觉选择。卢贵敏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在卢贵敏看来,新形势下,无论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还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都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离不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已经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当前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也存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制约问题。在项目整体规划上,地块大多较为零散,一家一户的意见不统一,对项目规划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分散经营利益主体众多,个体受益较小,影响了对农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护机制。”卢贵敏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解决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我们更好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卢贵敏表示,农业综合开发要顺应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央安排部署,把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着力重点,创新扶持形式,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据介绍,为更好支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国家农发办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专门举措推进这项工作。
明晰路径,全力推进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卢贵敏介绍说,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具体的推进路径是,立足农业综合开发职能,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试点探索。
从实施角度看,《指导意见》提出了三条路径: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路径之一: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乡、村、组为单位,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统一农机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法、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创造条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支持力度,试点阶段,主要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报主体成立时间和单个项目治理面积等“门槛”,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财政资金还可对育秧设施、粮食晾晒烘干设备、仓储物流、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进行适当补助;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部门项目行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推进部门项目与地方组织实施项目有机结合,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路径之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扶持,形成全产业链生产;完善扶持政策,放宽立项门槛,将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推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将两类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路径之三: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在项目区大面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品种技术,把科技推广与规模开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
卢贵敏表示,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约束,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如何形成合力?对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项目扶持方式,探索民办公助等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主体建设、管护的积极性。
譬如,在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农垦集团、龙头企业等法人实体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在产业化资金投入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探索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共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建后补”试点省份,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此外,资金支持措施还包括: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等。
在项目管护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我们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因素,资金分配向工作积极性高、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将予以表彰。”卢贵敏表示。
(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财经报内容整理)
鄂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查 篇4
目前,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日趋下降,粗放经营甚至直接抛荒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省细小规模的农业经营难以应对国际竞争,农业产业形势严峻。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发展规模经营是我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鄂北三市(襄阳、十堰、随州)的调查发现,当前鄂北地区具备一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地域、家庭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土地收入、非农就业程度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鄂北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缺位、土地纠纷调解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要从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鄂北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一、鄂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1、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鄂北农村劳动力就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程度高。在被调查的300户农村家庭中,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仅占到实际从业人员总数的23.7%;二是农业从业劳力老龄化显著。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8.3岁,明显高于兼业人员和非农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三是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纯农业劳动力中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比重仅为41.1%,兼业劳动力中的比重为77.3%,而非农就业劳动力中的比重高达85%.
2、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襄阳市土地流转面积中,规模经营面积65万亩,其中:30-99亩的37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57%;100-999亩的16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24.5%;1000亩以上的12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18.5%。
随州市土地承包权的流转速度也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全市共流转土地35.3万亩,占全市耕种面积14.1%,比全国11%的平均水平高,但比沿海地区低。同时,土地流转的主体也逐渐多样,由种田能手发展到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十堰市常用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33.41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7.5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1.8%。
鄂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呈现四个特点:流转规模扩大、流转形式多样、流转主体多元、流转效益递增。
3、土地集中经营的农户意愿分析
民意是制定政策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9.2%的农户家庭表示愿意扩大耕地经营规模,27%的农户家庭希望有偿流出全部耕地,37.8%的农户家庭会选择流转除自留地外的全部耕地,此外还有26%的农户家庭希望保持不变。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都希望将土地有偿流转。
4、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5年,全省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500万千瓦,实现机械耕整6500万亩,机械播栽85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680万亩,机收40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鄂北岗地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粮、棉、油、畜牧、水产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棉花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血吸虫疫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工程。
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措施
针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政策扶持难、用地难、流转规范难等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具体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打造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3年以来,襄阳市积极打造以枣阳、襄州为核心的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汇报会,对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强调建设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根本思路和政策扶持方向,对争取国家投入,增强鄂北农业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推进鄂北城乡一体化建设
自2011年起在鄂北岗地选择一批乡镇,实施整片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把樊城区牛首镇张营村作为试点起步区先行突破。
开展鄂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人为本、整片推进”的原则,迁村建城,流转土地,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三集中、四转换”目标(即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村委会转换为居委会、农民转换为市民、资产转换为资本、农村转换为城市),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收入能够增加,集体经济发展有空间、资产能够增值,为鄂北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3、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
作为我省自主投资额度最大、受惠面积最广的重大水利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长267公里,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引水,通过明渠、渡槽、倒虹吸和隧洞等,以自流方式途经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县、曾都、广水,最终抵达大悟县。工程建成后向鄂北地区年调水7.7亿立方米,将解决鄂北地区480万人、470万亩耕地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同时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调度运用。进一步优化我省水资源配置,对促进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1、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
适度的规模经营能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衡量是否适度的依据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和生产技术条件下,能保证农户各项生产指标和经济收入达到或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时所需的土地数量。要认识到,农业规模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载体。
2、积极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保证平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有效传递和执行政策,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环境,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3、关注农民的利益保护
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当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对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流转土地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索,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扶持,可持续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让农民充分参与到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4、明确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涉及到农经部门、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金融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信访部门等。需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各部门职能制定工作内容,明确权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包宗顺,周春芳,张立冬.城多一体化背景下的苏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学海,2011,6.
[2]何光胜.紧扣城乡一体化大局描绘现代农业新篇章[J].江苏农村经济,2013,7.
[3]吴沛良.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C].2013年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2013.
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探析 篇5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双营子乡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15
1 双营乡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1.1 双营乡土地流转的总体水平及流转情况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一直呈现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的特点,而且多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目前农业经营逐步成为投资的新领域,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根据对吉林省19个县(市)、340个村中3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人均流转土地0.29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较之其他省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这当中双营乡的土地流转面积还处于初步的发展的阶段,整体上的发展还不均衡,双营乡下辖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240公顷,农业人口16141人,耕地面积4036公顷,其中旱田3398公顷,水田637公顷。对于发展乡镇企业生产和农业投资经营的需求共有18平方公里流转的土地用于企业建设发展。
1.2 双营乡土地流转的总体特征
一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农户。现在,不单单是农户的种植需求要进行土地流转,而是有更多的单位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当中去,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双营乡同步于吉林省进行土地承包,流转规模从流转的当事人关系上来看,基本以农户相互熟悉了解居多,土地流转的面积小,且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1.3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缺乏引导致,使土地使用方向改变,土地流转行为总体呈现自发性和随意性,私自流转的多。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对于土地流转和使用,缺少长期规划,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完善。农民的流转对象选择余地小,流转信息不通畅,多以口头流转形式,即使有书面协议也是私下草拟的,在内容格式上不统一,存在法律效力上的风险,使得农户之间在土地流转中产生了大量纠纷,导致交易成本增高,农民的经济受到损害。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及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权,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可能被流转为搞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甚至是进行房地产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这是最危险的一种发展趋势。
2 双营乡农业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2.1 规模经营情况
吉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引领和拉动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规模经营面积达2.47万公顷,占流转面积的 48.7%,其中种粮大户1497户,经营面积1.8万公顷;股份经营6个,经营面积672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285个,经营面积4808公顷;农业龙头企业4家,经营面积767公顷。在双营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0个,家庭农场8个。
2.2 规模经营模式
一是土地入股创办股份公司,合作社化发展,截止到2014年末,双营乡合作社发展到50家,涉及香瓜、水稻、油桃、农机等多项产业。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以土地作为资本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实现耕地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统一经营,同时吸纳农村劳动力在公司就业工作;二是兴办家庭农场,截至2014年,双营乡成立8个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有限的土地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订单,企业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技术等服务支持,最后以协议的价格进行指定回收,农户只需要提供土地进行种植,依靠企业的推动使一个村或一个区域达到规模化生产。
3 加快双营乡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3.1 壮大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
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连片承租或整个自然村甚至是整乡的承租土地,通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技术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起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分配机制,以此达到长远的规模化经营发展。
3.2 构建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培育市场运作机制
土地流转交易与其他交易有很大不同,土地的交易涉及到多个产权主体的界定和经济利益,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对将流转土地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地为转出方和承租方评估出土地质量和市场价格。这样不仅让双方感受到公平也使得政府对加强土地管理得到管理数据。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可以对价格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进行管控,避免市场交易主体利益受到侵犯。
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篇6
一、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将导致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
一些学者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解读为对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的进一步承诺, 而更多的学者认为长久不变就是承包关系比三十年更长。国家为了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鼓励农民加大对土地的长期投入, 在1998年二轮承包时将土地承包年限延长到30年, 并规定“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 承包关系的“30年不变”便可以认为是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化政策, 而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长久不变”更是将长期化政策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众多调查显示, 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政策受到了多数农民的赞同和支持。杨学城等于2000年2月选取了山东、江苏、江西、河南4个省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了解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态度, 发现大部分人 (64.7%) 赞同这一政策, 并且还发现这一政策使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有积极性的影响。[1]陈廷贵的调查也发现有80%以上的农民赞成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这一政策。[2]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项目组”进行的调查显示, 有53.5%的农民认为30年承包期限比较合理, 也有6.2%的农民认为30年的承包期太短。[3]不仅对“30年不变”政策, 农民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也显现出了较高的认同度, 笔者在湖北和河北一些地区的调查显示至少半数左右的农民赞同这一政策。不过, 政策制度的推行难以避免外部性的产生, 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的正面作用这里暂且不进行论证, 笔者将主要讨论其负面效应, 或者说制度的外部性。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 将导致一定时间段后因为家庭人口或者土地面积的变动出现有的家庭人口增多而耕地相对较少, 有的家庭人口减少而耕地相对较多的情况, 即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也就是出现不同于土地调整初期人口均分的情况, 这直接导致了拥有不同土地存量农民对这一政策的不同看法, 家庭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农民更多的不赞成土地长期化政策, 而家庭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较多的农民则赞同这一政策。可以说由于生死婚嫁等原因, 农村中各个家庭人口增减的速度不同, 各个村集体的人口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如果不定期地调整土地, 势必造成人均耕地的不均衡, 因此, 农民总是习惯于认为按照人口的增减变化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调整土地乃是天经地义的事。[4]
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化造成农民人均土地面积的变动有两个因素, 一是因为家庭人口的变动, 二是因为部分农民对耕地的非农使用以及国家对土地的征用。对于前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是生老病死对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影响。人口的生产将导致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 而人口的死亡则将导致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增加。其次, 一部分青年人外出读书或者一些农民到城市定居, 往往将户口也跟随迁出, 但是家庭土地存量并没有相应减少, 这些家庭人均土地面积也将会提高。第三, 农村青年的嫁娶也将导致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增减。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 妇女结婚, 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 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有承包地”, 但是因为农村女性在出嫁以后并不会带走自己原有的土地, 又因为“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政策, 已婚妇女很少能在新居地获得土地, 女性出嫁后其原有土地承包权实质上被其他家庭成员所剥夺, 这种情况下, 女方家庭就会出现人均土地面积上升的情况。与女性不同, 农村中大部分男性仍然将生活在本村中, 所以男性结婚与女性结婚对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影响是相反的。男性结婚后, 妻子并没有携带自己所在村庄的土地到来, 而只是纯粹的人口增加, 男性娶妻后将直接导致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削减。上述生老病死、人口外迁、青年嫁娶等因素往往是复合而起作用的。而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化造成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变动更多的原因是第二种情况, 即对耕地的非农使用以及国家对土地的征用将直接导致当事农民家庭耕地减少。
二、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土地的琐碎化
分家是农村子辈男性较多的家庭不可避免的话题。黄宗智 (2000) 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时讨论过分家对经营式家庭农场的影响时, 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经营式农场很少能够连续数代维持富户地位, 家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分家, 一次分家析产, 经营式农场主便会降为富农或中农。[5]同样, 在当前农村社会分家也将对子辈男性较多家庭的土地占有情况造成深刻的影响。农村的分家是以家庭中兄弟数量以及长幼排位为标准的, 而不包括子辈女性。虽然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一个家庭中兄弟数量减少, 但目前生活在农村中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年, 家中的弟兄数量仍然是比较多的, 当这些男性结婚并独立生活后分家便不可避免, 因此目前分家对一般家庭的发展仍然会产生影响。
在中国农村, 分家的核心内容是分地。农村在进行土地大范围调整时, 为公平起见, 一般会根据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远近等分为不同的类别, 每个家庭分配到不同类别土地。同样在分家时, 原来家庭的土地也将依照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的远近等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 分开的每个子辈家庭将分到不同类别的土地, 这样就导致了每个子辈家庭土地面积成倍减少和土地的琐碎化, 而当这些子辈家庭出现人口增殖时, 人均土地面积将会进一步下降。可以说农村分家折产的传统, 使子辈男性较多的家庭土地更加分散和琐碎。如图1所示, 假设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 而这个家庭原有肥瘦两块耕地A和B, 分家时考虑到公平原则将A和B分为两部分 (不一定均等) , 大儿子分到a和c两块耕地, 小儿子分到b和d两块耕地, 这样原来的两块耕地因为分家被分成了四块, 造成了土地的琐碎化, 当然, 实际分地的情况比这一假设要复杂得多。农村人多地少的区域相对于地多人少的区域, 多子家庭土地将更加琐碎。因此, 笔者认为, 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与分家习俗相结合将近一步导致土地的琐碎化。
三、土地的琐碎化造成种粮增收困难
按我国农业劳动者目前生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 经营20亩土地可保本, 经营30亩土地才有钱可赚。[6]在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紧缺的农村地区能经营30亩耕地的家庭的可能性较小, 又因人口增减、土地非农使用以及分家等原因导致家庭土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 农户土地可以达到30亩以上的可能性更是没有, 因分家等导致的土地琐碎化将加大土地的经营难度,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 而这样将最终导致家庭粮食产量有限。在粮食价格并不高的情况下, 小面积琐碎土地的粮食生产显然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农村土地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并进行集约化生产才可能获得较高收益, 剩余农村劳动力也只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说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 有利于土地、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优势重组, 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劳地紧张、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7]
四、农民固守着土地承包权
进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将土地连成片, 进行集中经营, 这就需要一部分农民让渡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些权利。而农民是否愿意放弃土地呢?长期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不一般的,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务农农民的命根子, 是农民摆脱贫困地位和抵御生活风险的最后依托。[8]钱忠好 (1997) 在对江苏泰兴、连云港、无锡农村的调查显示, 尽管现在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有所减弱, 但就总体水平而言, 人地维系程度仍较高, 只有14.58%的农户认为现在离得开承包地, 10.17%的农户愿意在现在收入条件下放弃承包地, 37.29%的农户认为没有承包地能够生存下去, 高达63.73%的农户反映即使将来其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且这些收入足以养活家人也不愿放弃承包地。[9]陈小伍等 (2007) 在选定的湖北省和安徽省3个市、8个乡镇、31个行政村的入户抽样调查, 通过询问“以下哪种情况下, 您家会放弃承包地”来反映农户对放弃农地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即使是在一种假设性的情况下, 占样本户数40.9%的农户还是选择了任何时候都不愿意放弃承包地。[10]洪名勇等 (2007) 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农地重要性的调查显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命题有96.45%的人认为完全正确, 可见当地农地对农民的重要性。[11]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因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 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实质是不愿意放弃土地的承包权, 而并非土地的所有权,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农民固守着土地的承包权。
五、保留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方式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在此首先需对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包括承包权和经营权 (或使用权) 两部分。转包是土地使用权自发流转的主要形式, 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出租则是指维持原承包农户双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接包者只交纳租金给原承包农户或社区;互换即承包农户之间和社区之间为便于耕作一类的需要, 相互交换地块, 主要解决土地细碎化和经营分散问题;转让是指承包农户经社区同意将承包期内全部土地或部分土地让渡给第三方经营, 由第三方履行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让后原承包关系终止。[12]可以说, 转让是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同时流转, 是对土地承包权的放弃, 转包和出租是经营权的流转, 而非承包权的流转, 互换则与前几种流转方式不同, 不是权利的流转, 更大意义上只是土地方位的变化。前文已经分析了农民并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 然而,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很多农民因为外出打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耕种土地, 往往将土地转包或者转租给其他农民, 但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些权利仍由原承包者享有, 比如粮食直补。调查显示, 农民更加认同转包、出租、互换等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土地流转方式, 而比较排斥转让等放弃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方式。
前文提到, 农村土地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并进行集约化生产才可能获得较高收益, 剩余农村劳动力也只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有较高的收入, 但是在后税费时代很多农民即使抛荒也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 所以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进而减轻主要从事非农工作农民的种地负担, 并避免抛荒, 以转包、出租、互换等保留土地承包权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六、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见, 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化将导致不同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 其中一些家庭将因人口增加而土地却没有随之增加而导致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同时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土地的琐碎化, 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将进一步加速土地的琐碎化, 进而导致土地分布分散化, 使农民单纯种粮更加不能增收。不过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实现一些农民的规模化要求, 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种粮收益的增加。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民即使主要靠非农方面取得主要收入, 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 于是那些可以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的, 以出租、转包、互换为主要方式的土地流转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并且还可以释放部分剩余劳动力去从事非农就业。可以看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通过国家政策、农村社会习俗、土地状况以及农民意愿等多方面的互动来实践的 (见图2) 。
摘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导致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 同时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土地的琐碎化, 而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减少将进一步加速土地的琐碎化, 进而使农民种粮增收的空间进一步缩减。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定程度上实现种粮收益的增加。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民并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 于是那些可以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方式将有利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关键词:土地承包关系,分家折产,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杨学城, 罗伊.普罗斯特曼, 徐孝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01) .
[2]宋敏, 陈廷贵, 刘丽军.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胡家强, 葛英姿.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08, (04) .
[4]朱冬亮.建国以来农民地权观念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06) .
[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6]白建宜.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 2004, (03) .
[7]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经济经纬, 2009, (04) .
[8]H.孟德拉斯著, 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译者前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9]钱忠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农户心态的实证分析及其政策启示——对江苏无锡、泰兴、连云港三市 (县) 部分农户有关土地制度问题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1997, (04) .
[10]陈小伍.现阶段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研究——对中部农村地区3市8镇31个行政村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8.
[11]洪名勇, 施国庆.欠发达地区农地重要性与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5) .
关于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 篇7
1 李埝乡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情况
李埝乡位于东海县西北部, 两省三县交界处, 下辖11个行政村, 辖区面积72.1km2。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为2892hm2, 其中耕地面积为2440hm2, 农业人口35900人, 劳动力14240人, 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之一。
近年来, 李埝乡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农村土地从分散向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做出积极引导。从2008年冬季开始, 通过土地流转, 土地复垦等措施, 率先在李埝乡山西头村开始试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hm2 (生态园) , 并获成功, 继后又在李埝乡五联村, 连汪村, 高山村等全面推广, 截止到2013年年底, 李埝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66hm2占到李埝乡耕地面积的76.5%, 其中:花生规模经营面积至800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的43%, 玉米规模经营面积933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的50%。土地规模经营后, 整体运作良好, 得到村、组、农户、专业户的普遍认可。但从当前情况看, 李埝乡在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商仍存在一定问题, 比如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定, 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等都亟待解决。
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2.1 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李埝乡地处东海西部, 土壤贫瘠, 很多村民仍然受小农思想的束缚, 即使自己外出打工也不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人, 导致规模经营难以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点, 可以通过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和效益的宣传来调节,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土地除了是农民生存就业的手段之一, 也是一种潜在的庞大的资产, 而要实现这一资产的现实化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关人员可以向村民宣传通过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而致富的一些典型事例, 为村民耐心讲解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使群众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自愿和放心流转。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 通过干部的“领头”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2.2 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针对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应该加快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制度, 在流转过程中必须经村委会备案, 对规范的流转合同加以签订。还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通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方式对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应积极发布各种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并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工作, 村级单位则可以通过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 合理接收和利用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 促进土地流转在向市场化转化的过程中更加合理。必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在进行过程中严格遵循土地流转程序和手续。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经济奖励及政策等刺激土地流转工作, 对能够带动土地规模经营且给农户增加切实收益的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等, 促进良好土地流转氛围的营造。
2.3 对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
除了要加快土地流转外, 还必须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关注度, 促进其快速发展。在立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加快土地流转工作中, 应实现土地合理配置和增值, 明确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农民增收, 而推进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关键则在于选准高效农业项目和选准承租人。这就要求在适度规模经营中必须精选对象, 择优发包。即可以发动愿意当种田专业户的农民报名, 由乡村联合审核, 选择综合条件比较合适的农户。否则没有好的开发和经营者以及好的农业项目, 根本无法带动农民受益。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引导, 法人投资, 企业经营, 产业化开发”是主导方向, 必须在立足这一方向的基础上扩大在农业招商上的力度, 且应在积极寻求招商渠道的同时关注招商质量。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为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放心的条件。
在解决农业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种举措中,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其适度规模经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 乡镇各地应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认识;对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健全,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对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 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欧阳晨雨.土地合法流转之变[J].中国社会导刊, 2012, 11 (22) :51-52.
[2]许恒周, 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3 (03) :78-79.
[3]牛星, 吴冠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2 (02) :119-120.
桑园适度规模与综合利用新思路 篇8
1 规模生产的必要性
几年前, 本地蚕桑生产分散, 户有桑园规模不大, 一般在0.1~0.3hm2, 以0.2hm2左右居多, 最多的在0.5hm2, 户年均购种8张左右。养蚕效益虽然可观, 但全年桑蚕劳动生产力价值不高。在近几年土地流转过程中, 桑园集中到养蚕能手中, 户有桑园一般在0.4hm2以上, 少数专业大户达到3hm2, 年饲养蚕种150多张, 养蚕产值达到15万多元。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型经营、提高劳动力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规模化生产中应注意: (1) 规模适度:根据自己的生产技术、配套设施和劳动力配给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以1户2个劳力承包0.3~0.6hm2为宜, 采用小蚕漏空透气育、大蚕条桑斜面育、方格蔟室外自动上蔟等省力化蚕桑生产配套技术。 (2) 分批生产:桑树从3月萌芽至9月底都处于生长期中, 尤其夏伐后的7、8月生长旺盛, 夏秋桑叶浪费比较严重, 损失达20%以上。为切实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和养蚕用工集中的矛盾, 规模化生产应采取适量分批饲养的形式:春蚕分2批饲养为宜, 前后批相差20天左右, 提高春蚕生产效益, 减少夏秋桑叶的损失;秋蚕避开农药污染, 在9月份饲养2批秋蚕, 前批少后批多, 提高秋蚕饲养效益。
2 立体开发的可行性
因养蚕蚕室、蚕具设备利用率低, 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桑树是季节性生产的高杆作物, 1年中有近8个月处于生长空白期, 桑园土地有极好的利用价值, 所以可以采用间栽和套栽等形式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用于收获或作为其它养殖的饲料;大、小蚕室和蔟室又是饲养其它生物的理想场所。通过间套种经济作物和养殖牲畜, 为桑园增加有机肥料。同时也使养蚕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蚕室、蚕具的利用率。
3 综合利用措施
3.1 牧草养鹅
利用桑园冬季休眠期, 间作牧草作为次年早春鹅的青饲料, 饲养隆昌鹅。应在1月上旬出栏饲养, 力争清明前上市, 利用销售时间季节差, 提高销售价格。在早春时, 利用小蚕共育室加温、保湿条件好, 进行育雏, 育雏一段时间后移至大蚕室, 3月份在外温18℃采取散养于桑田中, 桑园四周用夏伐枝条做成围栏, 防止鹅走失, 起到鹅自动吃食牧草与鹅粪施肥的双重效果。主要技术要点:
3.1.1 牧草间作适期, 以10月底种植为宜, 入春后刈割2~3次, 进行饲喂, 外温达18℃时, 进行放养自动吃食。
3.1.2 鹅在1月上旬出栏饲养, 饲养100天左右, 力争清明前上市, 可卖好价钱。
3.1.3 加强蚕室、蚕具的消毒和鹅的防疫工作。
3.2 间作香葱
结合实际, 根据市场需求, 香葱适宜桑园收获后间作, 可充分利用空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要领如下:
3.2.1 利用夏秋、冬春的桑园生长空隙, 在桑园的空白地方尽量采用9×12cm的株行距, 进行一年三次间作香葱。
3.2.2 选择适合本地抗病性强、长势旺、品质好、叶管长、先端尖、分蘖力强、抽苔率低, 耐热、耐寒、产量高的香葱品种。
3.2.3 施足基肥, 少量勤施肥水, 采取施肥与浇水相结合, 保持土壤湿润。加强病虫害防治、兼治桑树病虫害, 注重绿色食品与蚕作安全重要性。
3.3 饲养草鸡
桑园四周用夏伐桑枝条做成围桩, 用尼龙网围栏, 在桑园内散养草鸡, 鸡吃害虫, 鸡粪作桑肥, 减少桑树治虫成本, 提高桑园有机质的含量, 桑树长势好, 叶质优, 蚕茧质优价高。同时夏秋季, 草鸡吃食下部枝条叶, 可提高鸡肉的营养成份, 提高销售价格, 每公斤肉价达到18元。关键措施:
3.3.1 草鸡的防疫。
建立科学可行的免疫程序, 专人负责常规性的消毒防病, 及时免疫防病, 并加强禽病监控;特殊情况, 重点防治。定期接种疫苗和鸡舍消毒防病, 疫苗接种一般在晚上归巢后进行, 同时每隔10d对鸡舍内外消毒。
3.3.2 育雏与育蚕错开一段时间, 有利于蚕室、蚕具的消毒和管理。
一般育雏在3月中旬, 利用小蚕室保温、保湿性能好的优点, 温度控制在25~32℃。蚕室蚕具消毒在4月下旬, 可有效地防止时间冲突, 利于消毒。饲养一段时间后, 选择草公鸡出售, 减轻鸡舍压力与饲料成本。
3.3.3 夏伐后, 在桑树萌芽抽条时, 要减少放养次数, 提高发芽有效率, 桑园树型养成以中、高杆为好, 以防鸡啄新芽, 影响发芽率。
3.3.4 建立部分鸡舍, 专用于晚上鸡回鸡笼。同时每667m2以放养300~350只为宜。
4 效益分析
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思考 篇9
1. 强调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在维护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凭借农民与关系人之间的自愿、合理、有序、有偿流转行为而实现。所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决不可脱离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环境,更需在流转中强调保护农民的各项承包经营权益。在适度规模经营较成熟且条件充分的地区,政策应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在相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则应重视“条件”的积累,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开展形成必要准备,具体的实施必须以农民需求和市场规则为根本。
2. 客观认清规模与适度的关系
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必须处理好规模与适度的关系。对每一个单个的土地规模经营者来说,经营土地的规模要依自己的技术水平、投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而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自然条件、市场销售环境和土地收益状况等影响。所以,对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经营者来说,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政策的制定则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产出水平、资源配置、机械化程度等客观现实,不能急于冒进,保证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不出现偏差。
3. 合理引导不同的经营方式
各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运行路径不尽相同,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村组也会因实际需求产生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依托农民普遍欢迎的土地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土地入股、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实现。因此,地方政策应肯定多元的土地流转方式,依托土地、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外部联合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合作社、规模产业集中。而对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的大部分地区,政策的设计则应从整合农业资源入手,通过内部挖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经营效益,推动传统的农耕劳作向现代的农业生产转变。所以,政策既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允许和鼓励现阶段农业经营的多模式、多样化的存在和发展。
4. 建立流转的后续服务机制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具有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作为平台。在流转市场的公平环境中,各方主体严格遵守规则参与交易,土地的巨大价值就将通过市场显现出来。因此,当前政策安排的关键还在于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其中,要明确流转市场的公益、服务性。在现行管理体制之下,应整合部门资源,特别是基层农经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监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流转监管体制。有条件的地域可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规范并指导适度规模经营的自发行为,由此形成区域性和市、县、镇、村信息共享的流转网络。
5. 充实相关的配套保障内容
当前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总体情况较为乐观,对公平和效率两大目标做出了较好的兼顾,这样的局面实属来之不易。因此,政策在调整中更应注重如何巩固已有基础,解决典型问题,不因制度建设缺陷而造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倒退。此方面的重点在于解决衍生出的支持和保障问题。一方面,要根据条件向具有适度规模经营能力的农户提供可行的资金和信息、技术支持,如在现有的农业生产补贴基础上,可考虑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农户的补贴力度,通过财政设立扶持经营大户发展的专用资金,协调金融部门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提供支持;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取得等方面给予扶助,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形成整体的支持机制。同时,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后从土地上分流出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这部分农民的就业安置渠道,使之进入非农产业。基层政府此时要利用国家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等利好条件加强本区域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以便实现农民顺利转型;同时,根据行业需求信息,组织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和社会成本。
6. 明晰村组集体的权利义务
目前,部分地区的适度规模经营操作较为彻底,出现了由村组统一收回土地后再向外流转的现象。该方式将土地归属关系打破,并由代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村组代为行使土地权利并统一分配收益,以此实现农村基本单元内的全部规模经营。该方式的实施直接导致农民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未经村民集体讨论通过而直接实施,便是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借口严重剥夺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为,为村组的某些利益群体创造了暗箱操作的机会。因此,各地政策对这种形式的土地集中必须加以界定。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组集体可以发挥良好的中介服务作用,但村组的整体规划、统一发包不能替代农民的个体灵活性。村组集体如何参与,要根据农民意愿和土地预期用途的可行性谨慎考虑,政策还需明晰村组在组织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义务和资格。
基于效率评价的耕地适度经营规模 篇10
关键词:耕地;效率评价;经营规模
耕地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在耕地资源数量难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笔者从耕地资源的效率出发,建立效率评价体系,对耕地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衡量我国耕地适度规模的最佳经营。
1 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4个区,这4个区占全国耕地的71.7%,西部的西南、西北2个区仅占28.3%。
总体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人均耕地低于世界水平,全国有16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警戒线;我国耕地的数量持续下降,建国以来至1995年,因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共减少4.8亿亩;我国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优质耕地不及总量的40%;受气候、环境恶化等影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占用平衡缺乏有效实施,使得建设用地占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 耕地效率评价
2.1 耕地资源效率评价的定义
耕地资源效率评价,是指在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能源和物质资料,通过对耕地的产出及其与耕地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耕地效率的高低。
2.2 耕地资源效率评价指标
2.2.1耕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人均耕地面积:人口总数/耕地总面积
2.2.2耕地集约经营程度
单位耕地功率数: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耗电度数:生产用地总度数/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用工量:用工总量/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资金集约度:耕地总投资/耕地面积
耕地利用投入产出率:耕地产出总值/耕地投入总值
单位耕地产值率:耕地产出价值/耕地面积
2.2.3耕地利用综合效益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作物总播种面积
粮食耕地年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种植业产量/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净产值:(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耕地纯收入:(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耕地面积
通过以上的评价指标,建立耕地规模效率评价体系。它从耕地的利用程度、集约程度、综合效益等方面,对耕地资源效率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与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评价结论,以指导适度经营规模。
3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
3.1 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数量较多、规模细、土地零散的农业生产单位,这就势必产生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等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阻碍了传统農业向较大规模商品农业的转化,也是走向规模经营的必然条件。
一些地方,农民转而从事二、三产业,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导致很多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出现了粗放经营,甚至是耕地撂荒的现象,这就为耕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条件。
3.2 基于效率评价的耕地规模经营
土地规模经营,是国家工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结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更有利于我国耕地规模经营,提高耕地效率。
随着政策的变化,规模经营将逐渐代替小块经营。但是规模经营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大耕地规模,且我国地形复杂,各地区的耕地特点不尽相同,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也很难达到相同的水平,所以不同地区,应该具有自己特色的耕地经营规模。
根据耕地效率评价的指标,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耕地的规模经营要与经营者的能力相适应;二是单位耕地的功率数要与规模相适应,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三是要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达到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目的。
因此基于耕地效率评价,提出了以下几种耕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方式:
3.2.1大户经营模式
大户经营模式是以熟悉农业种植技术并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民通过各种形式承包土地实行规模经营的一种模式。大户经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分时承包”,其基本特点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土地经营权实行季节性流转,经营者根据生产需要向土地原承包人包租土地一个生产季节,种一季包一季,同块地在不同季节由不同经营者经营。
这种模式是较为原始的一种经营形式。“分时承包”的最大优点是灵活性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利益;缺点在于行为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无法从长远机制上来保证大户和农户获得双赢。从目前情况看,纯大户承包经营的现象最为普遍,但是专业大户因为规模不一、素质不一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也不同,因此对专业大户的素质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快。
3.2.2股份制经营模式
股份制经营模式实行资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在利润分配时按股权实行二次分红。规范化管理,实行依法管理、按章管理、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一体化经营,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全方位支持,一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政策支持;二是在品种选购、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和指导;三是参加农业风险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制经营,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有利于耕地开展集约化、长期化和标准化经营,同时可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和各股东的双得益。但是,这种制度在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股份合作内部机制的完善、如何充分调动集体和各股东的积极性等。从长远效应和社会稳定分析,这是当前值得提倡的一种规模经营模式。
3.2.3合作社经营模式
合作社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模式,发挥集体的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对外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从不愿意种田的农户手中按土地级差分不同代价转包土地;二是从兼业农户手中“以服务换经营权”方式取得早稻的生产经营权;三是利用机械的优势,为一些农户提供代耕、代收、代育秧等方面的有偿服务。
这种规模经营模式的土地获得方式通常是通过租赁承包或以服务换取经营权的方式。特别是通过以服务换经营权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此种模式往往因为土地承包期限过短而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合作社内部的合作机制等方面也需要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3.2.4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是农民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承包给农业企业,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
这种模式的土地获得方式是通过集体租赁的形式实现,一般是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现代农业的操作模式实现规模经营效益;少数有经验的农民与企业实行订单农业或成为农业工人,绝大部分农民可以脱离土地自由从事二三产业,这样的收入远比一家一户兼业从事农业要高得多。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工商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还造就了一批现代农业的主体,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相对比较低,因此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企业与农民之间能建立较为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双赢的效果。
4 适度规模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决避免强制性的“合并”土地。采取强制性的合并土地方式固然能解决农业的规模经营问题,但是在“大多数农户感觉到承包期满后不大可能重新获得土地的使用权”的情况下,只会进一步削弱农民对土地的安全感。
坚持因地制宜,适时适度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我国各地区条件千差万别,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时因地制宜。
坚持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经营为主。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组织形式,符合了农业生产的特点,适应了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求逐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农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在于农地流转机制运转不灵,所以,一定要有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来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范围和职责权限不够明确等现状,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韦孟奇.对广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08,(8):23-25.
[2] 俞勇军,陆玉麒.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2,(7):440-447.
[3] 梁流涛,曲福田,王春华.基于DEA方法的耕地利用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3):242-246.
[4] 庞英,王宝海,刘学忠,等.山东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时空分异特征[J].资源科学.2007,(3):131-136.
丰都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研究 篇11
1 调查对象与内容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4+3”小组成员根据畜牧兽医站提供的资料,首先在丰都县30个养殖肉牛的乡镇中,按存栏数排名情况,从排名前10、11~20、21~30位的乡镇中依次随机抽取6、2、2个乡镇,共10个乡镇(包鸾、名山、树人、十直、南天湖、社坛、兴义、高家、龙孔、青龙)进行调查,样本容量占总体的30%。然后对这10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肉牛养殖农户进行走访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内容
1.2.1 存栏量与牛源。
共调查148户肉牛养殖户,共存栏4 599头,其中小牛2 238头(包含1家养殖厂的1 500头)、架子牛466头。农户养牛规模10头以下的散养较多,绝大多数集中在100头以下,只有几个规模较大的专业户超过100头,1家专门供应犊牛的养殖场达到1 500头的规模。牛源方面,有20%的农户是自繁自养,34%的农户是自繁自养与外购牛相结合,41%的农户是外购牛,其余5%的农户是公司承包。
1.2.2 品种与饲养方式。
农户养牛的品种主要是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和利木赞牛,其中西门塔尔牛占52%,安格斯牛和利木赞牛各占28%和12%,另外还有少数农户饲养秦川牛,只占样本的2%。饲养方式以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占49%,舍饲的占47%,放养的占4%。
1.2.3 经营方式与养殖周期。
在调查的肉牛养殖户中,自养自销的农户达到了90%,与企业合作的农户和兼有型的农户仅各占5%。养殖规模在13头以下的养殖周期均为1.5年左右。
1.2.4 肉牛死亡情况。
148户肉牛养殖户中肉牛死亡13头的仅有13户。随着饲养和防疫水平的提高,肉牛的死亡率逐步降低。
2 不同养殖规模效益分析
2.1 不同养殖规模下的效益计算
2.1.1 成本计算。
被调查农户按肉牛养殖规模不同,分为3~4、5~6、7~8、9~10、11~12、13~14头,共计6组。成本是根据饲养肉牛每头每天所需成本来计算的,肉牛养殖的成本包括犊牛成本、饲料费用、饲养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兽药费、管理费[2]。经调查发现,13头以下养殖规模的农户从购进犊牛150 kg到出栏500 kg平均需要547.5 d,即547.5 d为1个养殖周期[3],期间单牛日增重约0.64 kg/头。犊牛的采购成本不以规模论,统一于市场价格,犊牛的采购价为8元/kg,体重为150 kg,即采购价为1 200元/头,折算到每天就是2.19元/(d·头)。饲料费用包括精饲料费用和粗饲料费用。
由表1可知,10头以下肉牛养殖规模较小,其饲料成本较低,原因是小规模饲养农户多以牧草秸秆等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随着规模增大,期望收益增加,肉牛质量要求更严格,从而对精饲料的投放增多,导致饲料总成本增加。饲养人工费即饲养员报酬和福利费按孙黄初等[4]的方法计算,综合折算出每头牛日均饲养人工费:3~4头牛,为0.56元;5~6头牛,为0.55元;7~8头牛,为0.54元;9~10头牛,为0.53元;11~12头牛,为0.53元;12~13头牛,为0.51元。固定资产折旧费按出栏牛平均投资3 000元/头计,10年折旧,净残值率按照原值的5%确定,年折旧率为9.5%,即285元/年、0.78元/(d·头)[5]。兽医费统一按每头50元计算,折算为1 d就是0.18元/(d·头)。由于此次研究重点是农户肉牛养殖,规模较小,则管理费用在小规模内差别较小,统一取0.01元/(d·头)。
2.1.2 收益计算。
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总成本=每天总成本×饲养周期
由表2可知,虽然不同养殖规模下肉牛的出栏价格一致,但因其成本不同,利润也各有差异。
2.2 经济效益分析
2.2.1 成本分析。
由表1可知,饲料费用所占比例基本一致,维持在50%~55%。可见饲料费用是决定总成本的决定性因素。而农户粗饲料的来源为自产的玉米秸秆等,加之混合精料比养殖场的投放量低,造成饲料费用较低。由表2可知,总成本以养殖3~4头牛为最高,12~13头牛次之,9~10头牛为最低。养殖3~4头牛的总成本高于其他养殖规模的总成本,因饲料费用、水电费和饲养人工费相对较高,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水电费和饲养人工费分摊到每头牛,从而使费用降低。
2.2.2 收益分析。
虽然全部养殖模式的肉牛出栏毛收入一致,但由于成本差异导致利润的不同。散户养殖周期约1.5年,饲养周期过长,日均收益降低,致使总利润降低。农户采用长周期少精料的饲养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肉牛在育肥期耗费量高,农户过度关注饲料成本,饲料投放不科学,收不到良好的育肥效果。由表2可知,9~10头牛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在此规模以下,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增大,投资收益率不断增加;在此规模以上,投资收益随养殖规模增大而降低。说明每户养殖9~10头牛为最佳养殖规模。
3 建议
3.1 农户肉牛养殖保持适度规模
结合丰都县当前的养殖条件和状况,调查发现丰都县农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头为宜,此规模下经济效益最佳。农户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不适合大规模的养殖,而通过饲养母牛或者购买犊牛,一方面,可扩充良种母牛基础群,保证牛源;另一方面,可积累养殖经验,有利于扩大规模。据调查,个别农户年收入已突破万元,这与其养殖技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农户养殖肉牛可充分利用秸秆等粗饲料资源,不仅大大降低养牛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6],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7]。农户可以采用适度规模养殖,既可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又可增加收入。
3.2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饲养专业知识水平
调查发现,肉牛饲养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牛舍构建不合理。猪牛、人牛共舍,甚至没有牛舍;部分牛舍构建不科学,有的甚至无法达到通风透气和冬暖夏凉。二是饲料投放不科学。饲喂量不足或过量;营养搭配不合理,有的农户甚至只是放牧,不喂饲料和粮食。三是农户投入—产出意识淡薄。很多农户过多关注饲料和购买犊牛或母牛的成本,而忽视了劳动力、水电费、资金、时间、价值等因素,很少考虑规模效益;饲养周期偏长,成本增加;信息相对闭塞,售牛时缺乏信息和对肉牛的过低估价,导致获利减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8],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3.3 狠抓牛源基础,保证牛源供应
在全国牛源紧张的背景下,全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受到牵制。丰都县在近几年的努力下,“黄牛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9],良种母牛不断增加。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牛源还不能满足需求。应切实保护杂交母牛,增加基础母牛群,以保证牛源供应。并始终抓住黄牛改良不松劲,提高良种牛源的供应量。
3.4 打造“丰都肉牛”品牌,提高农户品牌意识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全力实施“丰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10]。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走品牌文化发展战略。
摘要:对丰都县148户肉牛养殖户不同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丰都县当前的养殖条件,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并根据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丰都县肉牛养殖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丰都县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经济效益,重庆丰都
参考文献
[1]尹正纯,陈勇.浅谈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J].畜牧市场,2009(3):47-48.
[2]同忠义.肉牛饲养企业经济效益计算办法[J].黄牛杂志,1998,24(3):56-58.
[3]冯仰廉.肉牛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1-14,28.
[4]孙黄初,张立军.肉牛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当代畜牧,2003(9):29-30.
[5]王美荣.畜牧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例解[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8):51-52.
[6]董起炎,汤瑞红.肉牛饲养场建设与投资效益概算[J].河南农业,2003(8):25.
[7]陈红跃,左福元,张家骅.三峡库区肉牛营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4-7,42.
[8]崔海军,张勤芳,李志伟,等.大型肉牛育肥场规划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畜牧兽医,2004,25(8):14-15.
[9]黄帮华,杨凤星.丰都县肉牛产业化建设2009年成效显著[EB/OL].[2010-02-04].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401126.
【适度债务规模】推荐阅读:
适度规模区间05-25
适度经营规模06-09
适度规模经济07-22
适度规模养殖11-19
适度规模问题10-23
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09-11
农村适度规模养猪技术12-02
债务规模论文11-24